<dfn id="a4kkq"></dfn>
<ul id="a4kkq"></ul>
    • 中西方文化論文大全11篇

      時間:2023-03-17 18:01:13

      緒論:寫作既是個人情感的抒發,也是對學術真理的探索,歡迎閱讀由發表云整理的11篇中西方文化論文范文,希望它們能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啟發。

      中西方文化論文

      篇(1)

      二、建筑的實用特性

      中西方古代建筑當然也非常注重其實用特性,西方建筑材料以石料為主,建造的房子先是一層,但很快人們發現可以在這一層的基礎上加上一層而后是多層。這樣盡管還是占用同樣面積,人們卻可以占用更多的實用居住面積。造多層建筑當然就要建造連接不同樓層的樓梯,在較溫暖的地區,人們把通往一樓的樓梯修建在房子的外部,這樣更利于人們呼吸到新鮮的空氣,享受到溫暖的陽光。同樣的道理,人們往往在二樓上起個露天平臺,以便充分感受陽光的照耀。這些改善建筑實用功能的方法,逐漸把歐洲房屋造就或具有陽臺與內外樓梯的高層華麗建筑,也形成了歐洲建筑的獨特風格。中國古代建筑受材料限制,不能像歐洲建筑那樣向高處發展,它只能從四面擴展以擴大其實用功能。所以中國建筑占地大,形成以四合院園林為基本形式的大型化建筑群。以紫禁城為例,它是中國封建時代的政治性建筑,也是集朝政,居住及娛樂為一體的實用性建筑,紫禁城南北長960米,東西寬750米,占地七十二萬多平方米,建筑面積約十七萬多平方米。由正陽門、大清門、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幾大部分組成,歷史久遠,規模宏大,是中國古代建筑從四周擴大實用面積的典型,也是我國燦爛古代文化中的一件瑰寶。

      三、建筑與環境的特殊關系

      建筑出現在這個世界上,就必然與周圍的環境產生關系。西方在創造園林的時候,用幾何形狀去強行限制自然景物,正如黑格爾所說:“最徹底的運用建筑藝術與園林是法國園子,它們照例接近高大宮殿,樹木栽成有規律的行列,修剪整齊,圍墻也用籬笆造成,這樣就把大自然改造成露天廣廈?!比斯さ褡恋暮圹E隨處可見。而中園古代的園林“雖有人作,宛有天開”,它要求園藝家用大自然提供的材料,按大自然結構來規范園林風光。所謂真山、真水、真景,達到“步移景異”的效果。黑格爾說:“中國園林藝術早就這樣把整片自然風景,包括湖、河、島,遠景都納入其中,讓自然事物保持自然形狀,力圖模仿大自然?!彼裕鞣降膱@林是通過規范自然來達到有我之境,而中國的園林是通過宛自天開來達到無我之境。

      四、建筑的科學技術手段

      沒有一定的科學技術作支持的話,建筑便無從談起,西方古代的數學相當發達,而把數學計算運用于建筑的技術也很早就產生了,所以在建筑之前,他們都有完整的計術方案,為使建筑穩固耐用,西方古代建筑師們完全按中軸線原理兩邊對稱來進行建造,并且按照一門科學一代代的記載流傳下來。中國古代的建筑師們則呈現了左右對稱的格局,無論單體造型,還是群體造型,建筑師們都采用了與西方古建筑相同的技術原理。在戰國時期的建筑師魯班便留下了《魯公秘錄》里面詳細記錄了各種匠技術理論,它為以后中國的建筑提供了建筑指導。由此可見,無論是中國的還是西方的古代建筑,它們都會受到一定技術的制約,什么樣的時期產生什么樣的技術,隨之而來也就產生什么樣的建筑。所以古羅馬的萬神廟,圣索非亞大教堂,北京的紫禁城,秦朝的阿房宮不可能在人類之初就產生,而只可能在人類的建筑技術發展到一定高度的時候才可能出現。

      篇(2)

      2家庭觀念不同產生的中西方文化禮儀差異

      西方家庭結構較為簡單,基本為“父母———孩子”的二元結構,多數老人在經濟獨立或者有自理能力時采用分開居住的方式,老人更愿意從精神和榮譽上給年輕人以指引,而很少從金錢、體力上給年輕人以幫助。而青年人認為自己代表著希望,如果跟老年人長期住在一起將會在榮譽、自尊、能力方面受到損害,因此也不會輕易組成老少幾代、親戚朋友的大家庭,這是西方社會的文化特色,同時也產生了西方文化禮儀的特點,對于西方家庭,成員被視為平等的主體,每個人有平等的發言權,因此,可以看見西方的孩子直呼祖父母的名字,而這一點在中國無疑是大逆不道的行為。中國人的家庭觀念是“四世同堂”的大家庭才是家庭幸福和家族興旺的標志,在情況允許的情況下,中國家庭的結構屬于“老人———子女———孩子”三元結構,家庭成員在一起居住和生活,在家庭中年輕人對老人的尊敬和服從是天經地義的事情,家庭尊重老人的經歷、付出和指揮,老人在家里有特殊的榮譽和特權,特別是在經濟活動中,中國家庭有彼此支持和相互依賴的特點,這使得中國家庭更加重視自身的修為,避免因自身的不足和缺失,給整個家庭的其他成員帶來損貶,這就使中國家庭成為成員共同認可的單位,因此,中國家庭具有更為強大的生命力和榮譽感。反映在中國文化禮儀上,中國更加注重“尊老愛幼”,遵循在禮儀上突出秩序,在秩序上強化尊重。

      篇(3)

      二、提高高校英語翻譯質量的策略

      (一)導入異國文化

      中西翻譯的差異性。因此,為了提高學生對于英語翻譯的認識度和理解度,教師需要在英語翻譯教學的過程中為學生們導入到量的異國文化。通過將英語翻譯與文化學者進行有機地結合來提高學生們英語翻譯的水平。但是特別需要注意一點就是,教師在導入異國文化的過程中要始終本著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的原則。此外,教師除了要為學生們普及一些西方文化知識外,還需要為學生們普及一些西方文化習俗的來源。例如,英語中有“raincatsanddogs”的習語,這句話用漢語可以表述為“傾盆大雨”,但是如果按照直白的翻譯就會理解為“下貓跟狗”,這樣就明顯偏離了翻譯的本意。這句習語主要來源于北歐的神話傳說,傳說貓跟狗對于風和雨等天氣具有很強的預測能力。又如“asstrongasahorse”(壯如牛),但是如果單純的按照意思來理解則成了“壯如馬”了等。如果學生對于這個文化背景不了解,則會出現上述可笑的誤譯現象。

      (二)介紹英漢語言結構上的差異性

      英語結構區別于漢語結構,其重視主題句和主體結構的構成以及句子結構連接過渡詞的作用,并且側重用介詞和連詞來表示句子和詞組之間的邏輯關系,這種現象在漢語中則很少用或幾乎不用。另外,英語表述別忌諱重復,如果出現重復的問題,通常用省略、替換或代詞的形式來加以表示,但是我們漢語中常用重復來表示強調。

      篇(4)

      在英漢兩種語言中,有些動物形象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所包含的文化內涵有可能會截然不同。比如說,漢語中的“龍”和英語中的“dragon”兩者都是出現在神話傳說中的一種大型動物。在西方社會中,“dragon”被認為是一種充滿霸氣和攻擊性的龐然大物,非常兇惡、殘暴,是邪惡的代名詞。在現代英語中,“dragon”通常指代兇暴之徒,同時也可指,比如:dragon’s teeth(相互斗爭的根源),dragon’s pond and tiger’s cave(龍潭虎穴),chase the dragon(吸毒)。另外,西方把兇暴、潑婦般的女人稱為“dragon”,如She is a real dragon.(她是個母夜叉。)而在中國,“龍”這一動物蘊含著與西方截然不同的文化形象。有關“龍”的形象,最早可追溯到遠古時代的圖騰形象。龍起源于新石器時代早期,距離今天不會少于八千年。這個時期,原始先民已開始從事生產活動了,這使得他們同大自然的接觸越來越寬泛,自然界作為人之外的不可思議的力量對先民精神世界的撞擊也越來越大,他們模糊地猜測:應該有那么一個力大無窮的神物主宰操縱著整個自然界?!褒垺?,作為一種崇拜現象,一種對不可思議的自然力的理解,也就從這個時期起,開始了它的模糊集合。在中國的歷史傳說中,“龍”是一種能興云降雨的神靈動物;“龍”更是作為古代皇帝皇權的象征,如皇帝上朝坐的“龍椅”、穿的“龍袍”等。因此,在中國,“龍”是一種吉祥、喜慶的文化形象,被世世代代的中國人所膜拜。

      (二)不同的動物形象表達相同的文化內涵

      處在中西方兩種不同文化背景下,只有一小部分漢英動物習語,它們的動物形象相同并且表達相同的文化信息。如在漢語習語中,“蜜蜂”往往代表了勤勞與忙碌;“鳥兒”象征著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狐貍”,顧名思義,就是狡猾奸詐的意思。同樣,在英語動物習語中也有相同的表達,如:asbusy as a bee(像蜜蜂一樣忙碌),as free as a bird(像鳥兒一樣自由自在),as cunning as a fox(像狐貍一樣狡猾奸詐)。以上所列這些例子,形象生動地表達了動物的特性,同時也傳達了相同的文化內涵。盡管如此,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巨大差異性,大部分英漢動物習語會引用不同的動物形象來表達同一個意思。比如,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北毁x予一種任勞任怨、甘于奉獻、勤勤懇懇、性格倔強的動物形象。因此,在漢語動物習語中,有關“?!钡牧曊Z也不在少數。如:“力大如?!北扔魅说牧夂艽螅袄宵S?!辟潛P一個人默默無聞、任勞任怨的工作精神。而在西方人的文化意識中,“馬/horse”是一種具有力量和速度的動物。較之“牛/ox”,“馬/horse”被賦予更多的寓意。因此,就出現了這樣的英語習語:as strong•30•as a horse(力大如牛),work like a horse(老黃牛)。另外一個非常明顯的例子是漢語的“虎”和英語的“lion”。在漢語中,“虎”被看作是百獸之王。因此,“虎”也就被人們賦予了威武、勇猛的動物形象,如“猛虎下山”“臥虎藏龍”“如虎添翼”等。而在英語中,“lion”取代了“虎”的地位。英語中有關“lion”的常用習語有:a lion in the way(攔路虎),asbrave as a lion(勇猛如虎)。

      二、動物習語英漢對比所反映出的中西文化差異

      通過對以上英漢動物習語的比較與分析,筆者認為可以從地理環境、、風俗習慣和思維方式等方面來探析中西方文化的差異。

      (一)地理環境的差異

      任何文化的形成與發展都離不開它所處的自然地理壞境。每種文化都因地域、氣候、環境等的不同特點而具有不同的特征。自然環境對人們的心理和思維會產生很大的影響。因此,長期生活在某個特定自然地理環境下的人們對于他們所處的周圍環境會有一個心理適應性。中西方國家,在自然地理環境方面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因此造就了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自古以來,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耕在中國社會生活中占據著重要位置,人們主要靠農耕勞作來獲得稻谷、小麥、玉米等糧食,而“牛拉犁”則是農耕過程中的一個主要勞作方式。這樣一來,“?!边@一動物就和勞動人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密不可分了,于是創造了許多有關“?!钡牧曊Z,如“小試牛刀”“風馬牛不相及”“吹?!薄芭n^不對馬嘴”等。從反映農耕生活的電影、電視以及小說中,我們可以看到:牛一直在默不作聲、毫無怨言地拉著犁來來回回翻新著田地。所以,在中國人的文化意識中,“?!本褪且环N力氣大、任勞任怨、勇于奉獻的動物形象。在漢語習語中,人們通常用“老黃?!眮矸Q贊一個人腳踏實地、無怨無悔、任勞任怨的工作作風。另外還有“力大如?!薄芭F狻薄叭孀优!钡缺磉_。而西方國家與中國的自然地理環境差別很大,就英國來說,它是一個四面臨水的島國,多山地,不適合進行農耕活動,人們的日常生活與海洋和水域密切相關。英國獨特的地理位置(四面臨海)和自然條件(溫帶海洋性氣候)孕育了發達的捕魚業和畜牧業,這也對英語習語的形成與發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英語中與魚有關的習語隨處可見,如:dull fish(枯燥乏味的人),big fish(大亨),fish in the air(白費力),neither fish nor fowl(非驢非馬),fish in troubledwater(渾水摸魚)等。

      (二)的差異

      宗教不僅是一種社會現象,更是一種文化現象,宗教是人類思想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同的對文化和生活有著重大的影響。中國文化的形成和發展主要受到佛教(Buddhism)、道教(Taoism)和儒教(Confucianism)的影響。一些漢語習語也深受這三個教派的影響,如,當人們遇到今生今世無法回報的大恩大德時,會說“來生做牛做馬來回報你的恩情”?!芭n^馬面”“人面獸心”“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等習語也反映出了中國的。另一方面,以基督教為主的西方國家,人們深受《圣經》、耶穌基督的影響,也出現了許多這方面的習語,如:God bless you(上帝保佑你);Man proposes,God disposes(謀事在人,成事在天);A man without religion is a horse without bridle(人物宗教猶如馬無籠頭);The leopard cannot change its spots(江山易改,本性難移);lion in the way(攔路虎);separate thesheep from the goats(明辨好壞)等。再如,英語習語“aspoor as a church mouse”用來形容某人一貧如洗、非常貧窮。因為教堂是教徒們進行宗教活動的莊嚴肅穆的地方,沒有人在這里吃東西,自然也就沒有食品儲藏室,老鼠想在教堂里找到吃的東西,根本就是枉費心機,所以有“窮得像教堂的老鼠”這一表達。

      (三)風俗習慣的差異

      風俗習慣是一個民族社會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反映了該民族獨特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由于政治、經濟、、文學作品等方面的不同,中西方在風俗習慣方面也存在著各自的特色。首先,從飲食習慣上來看,中西方傳統飲食習慣截然不同。在中國的飲食習慣中,羊肉在許多地方都很受歡迎,所以就出現了很多跟“羊”有關的習語,如“羊腸小道”“掛羊頭賣狗肉”“羊毛出在羊身上”“羊質虎皮”等。而臨海、溫暖濕潤的自然地理環境造就了西方國家發達的捕魚業和畜牧業,因此西方人偏愛魚類、牛肉、雞肉等。并且在西方國家中,雞肉是最便宜的一種肉類,牛肉是相對較貴的一種。因此,就有這樣的習語:sell chicken’smeat by hanging ox’s head(掛羊頭賣狗肉)。此外,還有chicken-hearted(膽怯的)、walk turkey(前后左右顛簸)、asred as a turkey(因生氣而滿臉通紅)等。其實,從寵物習俗上來看,由于各個民族的差異性,寵物文化也有著鮮明的地域性和民族性。中西方都有養狗的習慣,但是對狗卻有著不同的看法。在中國人的文化意識中,“狗”被認為是一種不好的動物,被人所鄙視,因此就出現了相關的習語“狗腿子”“狗仗人勢”“狗眼看人低”“狗嘴里吐不出象牙”“漢奸走狗”“狗咬呂洞賓,不識好人心”“狗拿耗子,多管閑事”“人急造反,狗急跳墻”等。而在西方社會中,“狗/dog”被看作是人類忠實可靠的朋友,尤其是那些獨居的老人,更加看重這份特殊的感情,甚至把“狗”作為家庭成員之一,于是就有了lucky dog(幸運兒)、Every doghas its own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top dog(優勝者)等表達。

      (四)思維方式的差異

      由于歷史文化、地理環境、、社會習俗等方面的不同,中西方民族的思維方式也存在著很大的差異。這一點,可以通過中西方不同的語言表達習慣和方式看出。通常情況下,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傾向于直觀的、具體的模式;而西方人的思維方式傾向于理性的、抽象的模式。換言之,中國人喜歡用具體的形象來表達比較抽象的東西,而西方人剛好相反。比如說,英語習語“Nothing venture,noth-ing gain.”就與漢語中的“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有著相同的文化含義。漢語中用“虎穴”和“虎子”兩個具體可觀的意象來表達這一抽象的概念。

      篇(5)

      中國正以飛速的發展與世界接軌,跨國交際日益增多。中國與西方國家的接觸越來越多。中(東)西方文化存在著較大的差異。由此也對交際禮儀方面有一定的影響。在中(東)西方文化都非常重視人際交往。但交往的觀念交往的方式都有著明顯的差別。

      一、打招呼

      中國人路遇熟人總愛寒暄道:“吃飯了嗎?”“到哪兒去?”“上班呀?”等。在我們看來這是一種有禮貌的打招呼用語,而若你跟西方人這樣打招呼“Haveyouhadyourmeal?”“Whereareyougoing?”他們則會認為你想請他吃飯或者干涉其私事,會引起誤解。西方人見面,通常招呼道:“Hello!”“Howdoyoudo!”“Niceday,isn’tit?”

      二、感謝

      對于別人的贊揚,中國人通常表示謙虛,并有一套謙虛之詞,象“慚愧”、“哪里”、“寒舍”、“拙文”等。而西方人總是高興地回答“thankyou”以表接受。中國人用“謝謝”的場合較西方人少尤其是非常親近的朋友和家庭成員之間不常說“謝謝。”而西方人整天把“thankyou”掛在嘴邊,即使是親朋好友和家庭成員之間也常如此。中國人收到禮物時往往放在一邊,看也不看(生怕人家說貪心)。而西方人收到禮物時要當著客人的面馬上打開并連聲稱好。

      三、招待客人

      中國人殷勤好客,一杯杯地斟酒,一遍遍地上菜,客人不吃不行,不喝也不行,使西方人覺得難以對付。而西方人的習慣是:Helpyourself,Please!中國人送客人時,主人與客人常說:“慢走!”“小心點!”“再見,走好啊!”“你們進去吧!”“請留步”等。而西方人只說:“ByeBye!””Seeyoulater!””Seeyounexttime!””Goodnight!”

      四、節日禮儀

      中國和英語國家的文化差異還顯著地表現在節日方面。除中國和英語國家共同的節日(如,NewYear’sDay)處,雙方還各有自己獨特的節日。中國有theSpringFestival,theDragonBoatFestival,Mid—AutumnDay.等,英語國家有”Valentine’sDay(情人節),Easter(復活節),Aprilfool’sDay(愚人節),ThanksGivingDay(感恩節),ChristmasDay(圣誕節)等。中西方節日的風俗習慣也很不相同。在節日里,對于別人送來的禮物,中國人往往要推辭一番,表現得無可奈何地接受,接受后一般也不當面打開。如果當面打開并喜形于色,可能招致“貪財”的嫌疑。而在英語文化中,人們對別人送的禮品,一般都要當面打開稱贊一番,并且欣然道謝。

      五、詞匯語言的文化

      英語詞匯在長期使用中積累了豐富的文化內涵,所以在教學中要注意對英語詞匯的文化意義的介紹,以防學生單純地從詞匯本身做出主觀評價。比如red一詞,無論在英語國家還是在中國,紅色往往與慶?;顒踊蛳矐c日子有關,英語里有“red—letterdays”(節假日)。尤其在中國,紅色象征革命和社會主義等積極意義,但在英語中“red”還意味著危險狀態或使人生氣,如“redflag”(引人生氣的事)。還有當看到商業英語中的“inthered”,別以為是盈利,相反,是表示虧損,負債。

      在教學中,文化教育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教師應該采用靈活多變的方法提高學生對文化的敏感性,培養文化意識,使他們能主動地,自學地吸收并融入新的文化環境中。比如:加強中西方文化差異的比較,將中西文化在稱呼,招呼語等等談話題材和價值觀念等方面的差異自覺自然地滲透到教學中。又如:利用多種渠道,多種手段,吸收和體驗異國文化。可以收集一些英語國家的物品和圖片,讓學生了解外國藝術,歷史和風土人情等。

      總之,中西方的文化存在著很多差異,在英語教學中不能只單純注意語言教學,而必須加強語言的文化導入,重視語言文化差異對語言的影響。只有這樣,才能在實際中正確運用語言。

      六、文化等級觀念

      中(東)方文化等級觀念強烈。無論是在組織里,還是在家庭里,忽略等級、地位就是非禮。盡管傳統禮制中的等級制度已被消除,但等級觀念至今仍對東方文化產生影響。在中國,傳統的君臣、父子等級觀念在中國人的頭腦中仍根深蒂固。父親在兒子的眼中、教師在學生的眼中有著絕對的權威,家庭背景在人的成長中仍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另外,中國式的家庭結構比較復雜,傳統的幸福家庭是四代同堂。在這樣的家庭中,老人幫助照看小孩,兒孫們長大后幫助扶養老人,家庭成員之間互相依賴,互相幫助,密切了親情關系。:

      在西方國家,除了英國等少數國家有著世襲貴族和森嚴的等級制度外,大多數西方國家都倡導平等觀念。特別在美國,崇尚人人平等,很少人以自己顯赫的家庭背景為榮,也很少人以自己貧寒出身為恥,因他們都知道,只要自己努力,是一定能取得成功的。正如美國一句流行的諺語所言:“只要努力,牛仔也能當總統?!保↖fworkinghard,evencowboycanbepresident.)在家庭中,美國人不講等級,只要彼此尊重,父母與子女可直呼其名。他們的家庭觀念往往比較淡薄,不愿為家庭做出太多犧牲。

      當然,中西方文化的不同導致的禮儀上的差異還有很多,比如服飾禮儀、進餐禮儀,秘書禮儀等等,由于篇幅等多方面的制約,在此不能一一深入探討??傊形鞣街g有各自的文化習慣,由此也產生了不少不同的交往習慣。因此,隨著我國進入WTO經濟的發展和對外交流、貿易的不斷增加,我們不但有必要在與外國人交往或者前往別的國家去之前,了解對方國家的禮儀習慣,而且必須加強專業禮儀人才的培養,提高全民禮儀意識,這不僅是對對方的尊重,也給我們自己帶來了便利,不但能避免了不必要的麻煩與誤會,還能在現代社會的多方競爭中爭取主動,取得良好的結果或效益。

      參考文獻:

      【1】鄧炎昌,劉潤清,《語言文化即英漢語言文化對比》,外語教育與研究出版社,1994

      【2】方文惠主編,《英漢對比語言學》,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年

      篇(6)

      一、社會禮儀

      中國人見面喜歡問對方姓名、年齡、單位及收人等。而西方人很討厭人家問及年齡與收入等個人私事。中國人路遇熟人總愛寒暄道,在我們看來這是一種有禮貌的打招呼用語,而若你跟西方人這樣打招呼,他們則會認為你想請他吃飯或者干涉其私事,會引起誤解。對于別人的贊揚,中國人通常表示謙虛,并有一套謙虛之詞,像“慚愧”、“哪里”、“寒舍’,、“拙文’,等。而西方人總是高興地回答“thank you(謝謝)”以表接受。中國人用“謝謝”的場合較西方人少,尤其是非常親近的朋友和家庭成員之間不常說“謝謝。”而西方人整天把“thank you"掛在嘴邊,即使是親朋好友和家庭成員之間也常如此。中國人收到禮物時往往放在一邊,看也不看(生怕人家說貪心)。而西方人收到禮物時要當著客人的面馬上打開并連聲稱好。中國人殷勤好客,一杯杯地斟酒,一遍遍地上菜,客人不吃不行,不喝也不行,使西方人覺得難以對付。而西方人的習慣是:Help yourself,Please(請隨便用)!中國人送客人時,主人與客人常說:“慢走!”“小心點!”等。而西方人只說:"Bye bye(再見)!""See you next time(下次見)!""Good night(晚安)!”

      二、服飾禮儀

      西方男士在正式社交場合通常穿保守式樣的西裝,內穿白襯衫,打領帶。西方女士在正式場合要穿禮服套裝。另外女士外出有戴耳環的習俗。

      中國人穿著打扮日趨西化,傳統的中山裝、旗袍等已退出歷史舞臺。正式場合男女著裝已與西方并無二異。

      國際社交場合,服裝大致分為禮服和便裝。正式的、隆重的、嚴肅的場合著深色禮服灘尾服或西裝),一般場合則可著便裝。

      我國服裝無禮服、便服的嚴格劃分。一般地講,在正式場合,男同志著上下同質同色的中山裝,或著上下同質同色的深色西服并系領帶,配穿同服裝顏色相宜的皮鞋;非正式場合(如參觀、游覽等),可穿各式便裝、民族服裝、兩用衫,配額色相宜的皮鞋或布質鞋。

      三、飲食方式的不同

      中西方的飲食方式有很大不同,這種差異對民族性格也有影響。在中國,任何一個宴席,不管是什么目的,都只會有一種形式,就是大家團團圍坐,共享一席。筵席要用圓桌,這就從形式上造成了一種團結、禮貌、共趣的氣氛。美味佳肴放在一桌人的中心,它既是一桌人欣賞、品嘗的對象,又是一桌人感情交流的媒介物。人們相互敬酒、相互讓菜、勸菜,在美好的事物面前,體現了人們之間相互尊重、禮讓的美德。雖然從衛生的角度看,這種飲食方式有明顯的不足之處,但它符合我們民族“大團圓”的普遍心態,反映了中國古典哲學中“和”這個范疇對后代思想的影響,便于集體的情感交流,因而至今難以改革。

      西式飲宴上,食品和酒盡管非常重要,但實際上那是作為陪襯。宴會的核心在于交誼,通過與鄰座客人之間的交談,達到交誼的目的。如果將宴會的交誼性與舞蹈相類比,那么可以說,中式宴席好比是集體舞,而西式宴會好比是男女的交誼舞。由此可見,中式宴會和西式宴會交誼的目的都很明顯,只不過中式宴會更多地體現在全席的交誼,而西式宴會多體現于相鄰賓客之間的交誼。與中國飲食方式的差異更為明顯的是西方流行的自助餐。此法是:將所有食物一一陳列出來,大家各取所需,不必固定在位子上吃,走動自由,這種方式便于個人之間的情感交流,不必將所有的話擺在桌面上,也表現了西方人對個性、對自我的尊重。但各吃各的,互不相擾,缺少了一些中國人聊歡共樂的情調。

      四、中西方教育形式的差異

      篇(7)

      論文關鍵詞:英語教學 中西文化差異 西方文化意識

      英語作為一種外國語言,我們在教授與學習中應通過語言知識的學習和聽說讀寫的技能訓練,滲透有關的政治、文化、風土人情、風俗習慣等西方文化知識,以培養學生的文化交際能力。

      一、中西文化差異

      (一)稱呼語。

      漢語中的親屬稱謂有泛化使用的傾向,不僅用在親屬之間,在非親屬之間也經常使用。年輕人對長輩稱“叔叔”、“阿姨”;對平輩稱“大哥”、“大姐”。但在英語中.親屬稱謂不廣泛地用于社交。如果在交際的工程中我們稱對方“UncleGreen”“AuntieBrown”,對方聽了會覺得非常別扭。在英語文化中,只有關系十分密切的情況下才使用此類親屬稱謂且后面不帶姓,只帶名,如“UncleTom”。又如“教師”這一詞語。在中國的校園中,我們在稱呼教師的時候很自然地會叫“王老師”、“張老師”、“李老師”。我們不僅把“教師”這一詞語當成是一種稱呼,還把它當成一種尊敬的方式。而在西方國家中,“教師”僅僅是一個職業而不是一種稱呼,所以如果把格林老師叫成“TeacherGreen”,顯然是不正確的。對方聽完后.也會感覺非常別扭。在英語中,可以稱呼對方“Miss.,Mrs.,Mr.”等。這里需要特別強調的是,如果對于女士,在不知其婚否的情況下,稱對方為“Ms.”是最保險的。

      (二)打招呼。

      中國人見面喜歡問對方姓名、年齡、單位及收入等。而西方人很討厭人家問及年齡與收入等個人私事。中國人路遇熟人總愛寒暄:“吃飯了嗎?”“到哪兒去?”“上班呀?”等。在我們看來,這是一種有禮貌的打招呼用語。但你若跟西方人這樣打招呼“Haveyouhadyourmeal?”“Whereareyougoing?”.他們則會認為,你想請他吃飯或者干涉其私事,會引起誤解。西方人見面,通常招呼道:“Hello!”“HOWdoyoudo!”“Niceday.isn’tit?”

      (三)客套語。

      中國人注重謙虛。在與人交際時,講求“卑己尊人”,把這看作一種美德,這是一種富有中國文化特色的禮貌現象。在別人贊揚我們時.我們往往會自貶一番,以表謙虛有禮。西方國家卻沒有這樣的文化習慣,當他們受到贊揚時.總會很高興地說一聲“Thankyou”表示接受。由于中西文化差異,我們認為西方人過于自信.毫不謙虛;而當西方人聽到中國人這樣否定別人對自己的贊揚或者聽到他們自己否定自己的成就,甚至把自己貶得一文不值時,會感到非常驚訝,認為中國人不誠實。

      (四)隱私。

      中國人的隱私觀念比較薄弱,認為個人要歸屬于集體.在一起講究團結友愛.互相關心,故而中國人往往很愿意了解別人的酸甜苦辣,對方也愿意坦誠相告。而西方人則非常注重個人隱私,講究個人空間,不愿意向別人過多提及自己的事情,更不愿意讓別人干預。因此在隱私問題上中西雙方經常發生沖突,例如:中國人初次見面的時候,為了拉近彼此的距離.總是會涉及到一些個人問題,譬如年齡、婚姻、收入等。而英語國家卻對此比較反感,認為這些問題是對個人隱私的一種侵犯。年齡在西方國家一向是一個敏感的話題。英語國家的人都希望自己在對方眼中顯得精力充沛、青春永駐,對自己實際年齡秘而不宣,婦女更是如此。同樣,對于中國人常用的寒暄用語:“去哪啊?”在外國人眼中也是一種對于隱私的窺探.在與外國人交流的過程中,也要避免。"

      (五)感謝和答謝。

      中國人在家族成員之間很少用“謝謝”。如果用了.反而會疏遠彼此之間的距離。而在英語國家“Thankyou.”幾乎用于一切場合,所有人之問,即使父母與子女,兄弟姐妹之間也不例外。送上一瓶飲料,準備一桌美餐,對方都會說一聲“Thankyou.”公共場合,不管別人幫你什么忙,你都要道一聲“hT ankyou.”這是最起碼的禮節。當別人給自己提供幫助、服務或食物的時候,中國人即使內心很想接受,回答通常也是:“謝謝.不用了。別麻煩了?!边@其中表現了中國人的含蓄與委婉。而外國人接受時會直接說“Yes,please.”拒絕時會直接說:“N0,thanks.”這其中體現了外國的人直接和坦誠。

      中西方的文化存在著很多差異,在英語教學中就不能只單純注意語言教學,而必須加強語言的文化導人.重視語言文化差異對語言的影響。只有這樣,才能在實際中正確運用語言。

      二、培養學生文化意識的方法

      (一)注重介紹英語詞匯的文化意義,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

      英語詞匯在長期的使用中積累了豐富的文化意義.所以在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對英語詞匯的文化意義的介紹,以防學生單純從詞匯本身作主觀評價。如:當我們看到英語中“Heisawolf.”這個句子時,還以為是“這個人很兇”,實為“他是個好色之徒”。對具有文化背景意義的詞匯,除講清其概念意義外.還要介紹它們所包含的文化背景知識,有時還可適當擴展知識內容,順便講一些相關的外國風俗習慣等。如在老鼠的習性上,英語和漢語的文化附加義大相徑庭。在漢語中有“賊眉鼠目”、“鼠目寸光”等成語,用以形容鬼鬼祟祟和目光短淺。而老鼠在英語俚語中可指女人、怕羞的人。在中學英語教學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遇到一些具有文化背景意義的詞匯。應做有心人,隨時給予介紹,使學生達到真正地掌握英語的目的。

      (二)創設運用英語的情景,培養學生的英語思維方式

      我們的學生雖然水平有限.不可能完全達到運用英語思維,但是作為教師必須進行引導,由易到難,逐步培養這種思維能力。背誦就是一種很有效的方式,教師挑選一些有關外國文化的小文章,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里進行背誦,接著教師就文章的內容提出問題,這個時候學生是不需要先把問題和答案翻譯成漢語再進行回答的。對于基礎較好的學生來說可以進行復雜的訓練活動。如:編排話劇、講故事等。這些方法既可以讓學生初步了解西方人待人處事的態度和方式以及生活方式、風土人情,更能有效訓練英語思維,運用英語交流,真正達到學習英語的交際目的。

      篇(8)

      東方文化領域內的大多數民族注重在運動中修身養性,由此形成的體育文化往往將倫理道德視為重點,強調人文精神和人本思想,重文輕武,崇尚中庸之道。其中,尤以中華民族的傳統體育為典型代表,它在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基礎上,發展出以宗法體制為背景,以儒、道思想為核心的文化精神。中國古代的哲學家們提倡人與自然應該處于一種和諧統一的關系之中,因此提出“天人合一”、“身心合一”的哲學觀,指的是人們在社會生活中力圖達到身心兼修,陰陽平衡,個人內外的協調統一。這種哲學觀一旦與體育活動相結合,就形成了以提高個體內在修養和塑造個體人格為目的的體育文化精神。由于中國傳統體育文化精神的根本要求是通過鍛煉身體以達到心靈的升華,因此可以說,中國傳統體育是一種“以心為本”的體育。既然古人從事體育活動主要是為了修身養性、益壽延年,那么就會傾向于選擇直觀領悟和內在意念修煉的方式而不是訴諸于求助外部力量,更不會通過人與人之間的身體對抗與較量來實現。所以,中國傳統體育活動方式表現出鮮明的“自娛性”特點,講求的是個體通過身心雙修,達到內在與外在、形與神的和諧統一,即在體育活動中,不僅要注重養身,而且還要自外而內地養性、養志、養氣、養心,強調運動中的身體最終能夠達到“精、氣、神”渾然一體的境界。即使是要進行體育競技活動,古人也認為那些體能、速度、技巧等身體機能的較量太浮于表面,高手之間較量的應該是精神境界的高下,包括心智、人格、修養。因此,在中國體育史上,鮮少發展出像西方體育那樣競爭性強、對抗激烈的比賽項目,這與西方自古以來崇尚挑戰和冒險,追求不斷超越人類運動能力極限的體育理念是截然相反的,熱愛競爭運動的西方人則在現代社會將這一體育理念明確表述為“更快、更高、更強”的奧林匹克精神。西方傳統文化是建立在個人主義的哲學精神基礎之上的,其總體特征主要表現為肯定個人自由,支持平等競爭,鼓勵個人不斷超越自我,突破生理與心理的極限。西方的哲學思想又助長了這種體育競爭意識,激勵著他們積極投入到人與自然之間,人與人之間的競爭和對抗之中。長此以往,“優勝劣汰、適者生存”的激烈競爭機制,使西方人逐漸形成意志頑強、個性獨立、思想解放、富于進取精神的民族性格。因而他們相信只要經過嚴格的體育訓練,不斷提高身體的運動能力,就能在競爭比賽中贏得勝利。與注重身體的內在道德心性修煉,內斂型的東方傳統體育不同,西方的哲學傳統、民族性格和社會歷史進程所孕育的體育文化,是一種注重身體外在能力提高,超越型的體育。這種體育的主要構成部分是在一定規則范圍內展開的競爭運動,簡言之就是“競技型體育”,“公平競爭”是其核心要素。體育運動的“競爭”是參與者們憑借自身的體能、速度、靈敏度和柔韌性等素質,以及專門的運動技術技巧和心理能力,在完全發揮的狀態下所進行的激烈對抗與沖突。只要雙方遵守公平競爭的規則,競爭對抗愈激烈,比賽的精彩程度就愈高,個體的身體潛能就愈被開發,參與者的精神追求也就能夠得到越大程度的滿足。因此,運動員在體育比賽中總是竭盡所能地追求“更高、更快、更強”。西方以“競爭”為核心的體育運動是一種展現機體能力、意志品質、榮譽感、勇氣和斗志的活動,在此過程中個體人格精神亦得到完善與提升。但是,體育競爭的目的畢竟是為了最終的輸贏結果,其價值取向是線性的、單向的?,F代體育的賽場上,絕大部分項目都是源自西方傳統體育系統,例如田徑、球類、拳擊等無不具有高強度對抗的特征。

      2.中西方體育文化價值取向的差異

      不同文化領域中哲學思想的比較差異往往導致了體育價值取向的千差萬別。如前文所述,中國哲學崇仰“天人合一”的理念,認為天地之間,包括人與自然都是由“氣”而成,由“氣”而生,因此在對待生命的態度上,中國人追求陰陽調和,中庸節制的養生之道。而西方哲學講究的是主客體之間的二元對立,在對待生命的態度上,注重對客觀對象的征服和自我價值的實現。在處理與客體的關系上,中國人注重物我合一,西方人注重以科學的方法認知對象;在思維模式上,東方人重直覺頓悟,西方人重抽象思辨;在生活觀上,東方人安于現狀,知足常樂,西方人富于創新,不懼冒險。以上因素都影響了中國和西方體育文化觀中價值取向的選擇。中國傳統文化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了重視氣質、品德、精神的內在修養的體育價值觀,而把人的身體視作是三者的載體。道家主張順應天道、無為而無不為,追求道法自然的人格養成;儒家重視道德倫理和宗法體制,著力于塑造遵從禮法、積極有為的“君子”人格;佛家則主張超凡脫俗,六大皆空,追求心無一物的超脫人格的錘煉。儒、道、釋三者可以說都對中國傳統體育價值取向產生過重大影響,這也造成了中國傳統體育多重的價值取向。在中國體育發展歷程中,顯而易見的一個特征就是人們往往按照由表及里、由外至內,由形而下的身體活動到形而上的精神修煉這樣的運動順序,實現倫理、自由、超脫等多重人格的造就。因此,中國體育文化并不一味追求身體運動能力的提高,而是以運動的方式達到養“氣”的目的,它不僅意味著對身體的養護,更主要體現為心性、人格、道德修為、乃至精神境界的滋養。西方在體育文化的價值取向上與中國完全不同。以西方傳統體育的代表古希臘為例,它重視外在的身體更勝于內在的精神。盡管古希臘的運動者也強調身體應與精神相一致,但是他們更認同的是在身體美的基礎上實現二者統一。與東方體育的代表中國相比,古希臘人更看重由身體的力量所展現出來的美感,他們的體育理想并不是身體內部無形的道德人格或精神境界,而是血統純正、體格強壯、身形健美、擅長各種體育運動的身體本身。古希臘人對理想身體的崇拜,無疑對其繪畫、雕塑藝術產生過極為重要的影響。而這種注重身體之美的價值取向,直接影響到希臘體育觀念的形成。他們以培育理想的身體為目標,創造出許多獨特的運動鍛煉方式和技巧??梢哉f,古希臘體育為推動西方體育文化的發展與成熟提供了重要的實踐基礎。

      3.中西方體育文化方法論的差異

      中國傳統體育注重養生,主張寓“養”于“動”。這是因為按照中國傳統文化的理念,人與自然是相輔相成。人們進行身體鍛煉的過程,實質上就是一個不斷與自然相互交換的過程,從而排除濁氣,汲取真氣,最終達到五臟六腑通達順暢的目的。中國傳統體育一直堅持的信念是,人體健康和壽命的決定性因素在于內而不在于外,因此更注重意念的修煉,即使有身體動作,也是簡單而徐緩的,人們在掌握這些動作時,往往訴諸于直觀頓悟,追求動作的整體效果和內在神韻。概括地說,以靜養生,寓“養”于“動”,是東方體育運動的重要特征。由于它以身體的內部活動為主,輔之以外部運動,所以帶有肌肉劇烈收縮的動作并不太多,而且在具體的動作設計上講究緩慢、動靜結合,強調“形隨神游”、“澄心如鏡”、“靜悟天機”。這也就是為什么中國本民族的體育文化之中幾乎沒有產生像西方那樣純粹追求外在身體理想美的運動方法,也沒有發展出職業性的比賽,即使有對身體的關注,往往也是為了借此稱贊它所體現的內在氣質精神。還必須指出的是,中國古代的體育活動雖然源遠流長,但是它們主要依附于其他社會活動之中,相互之間未形成緊密的聯系,因此也就沒有發展出一個相對獨立的理論體系和與之相應的方法論。西方人渴望通過體育運動修飾外形,獲得強壯的體格和健美的肌肉線條,因而在西方體育文化中,大多數運動項目都需要人體大肌肉群的參與,而且程度非常劇烈。西方體育熱衷于通過不同的體育項目對人體的力量、速度、耐力、柔韌等方面進行針對性訓練,從而獲得人體各部位機能的全面提高。比如在跑步、跳躍、投擲、摔跤、體操等項目的運動中,人們分別鍛煉了身體的頭頸、手臂、肩胸、腿等部位,進而改善人體的運動水平。同時,西方體育重視對身體結構、運動方法的科學探索,注重對人體解剖和生理機能的研究,在運動方法上遵循力學原理,追求符合人體科學和比賽規范的對抗與競爭。因此,西方體育文化體系有嚴密的科學理論研究作為基礎,有嚴格的體育運動競賽規則作為規范,還有運動場地器材設施的精密設計作為支撐,這些都是中國傳統的體育文化與其無法相媲美的。

      二、中西方比較體育文化共同點

      中西方體育文化雖然存在極大的差異,但是也有不少共同點。主要表現在:

      1.共同的體育文化基礎

      西方的體育自古希臘以來,就把追求和平、公正的運動精神作為根本目標。比如古希臘的伊斯利城邦與斯巴達人共同簽訂的“神圣休戰條約”,條約規定處于戰爭中的各城邦在奧運會舉行期間暫時停戰,共同參加神圣的奧林匹亞運動會,保證運動會在和平的環境下順利進行。奧運會的參與者們包括運動員和裁判員在內,比賽前必須到宙斯的神像前宣誓,保證遵守比賽規則,公平地參加各項比賽。古代奧運會所標舉的“和平”、“公正”的體育精神,為近現代西方體育事業的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近代顧拜旦在古希臘奧運精神的基礎上提出“奧林匹克主義”,其核心原則是力求使體育運動成為“維護世界和平的強有力因素”?!皧W林匹克主義”的提出將西方體育引向了維護和平與公正的發展軌道,現代社會這一體育精神在各項賽事和運動會中得到繼承與發揚,和平的比賽環境與嚴格的規則規范確保了每一位選手在平等的條件下展開對決較量。中國本土的傳統體育雖然沒有像西方體育那樣經歷由古代奧林匹克向現代奧運會轉型的過程,也沒有明確將和平、公正作為運動的宗旨,但是在儒、道、釋文化的影響下,中國傳統體育無時無處不表現出貴“和”與尚“禮”的特點。比如規范武術行為的武德便是源自儒家的“仁、義、禮、智、信”等道德準則,武林的眾多流派無不以武德為其宗旨。這種遵守禮法規范/以“和”為貴的原則,實質上與西方體育一直貫徹的“公正”與“和平”原則在精神上頗為契合,所以就像自由、平等、博愛的思想鑄就了西方體育精神一樣,東方的倫理思想也構成了中國傳統體育文化的精髓。

      2.共同的體育文化理想

      現代社會一般是以真、善、美三個方面來評論人格價值的。真、善、美的統一,是最高的人格境界。現代體育以其變化莫測的結局、恢宏的氣勢、優美的藝術性塑造著人們理想的人格。現代體育的競技性決定了“公平競爭”是它的靈魂,人們在相同規則的制約下,必須通過自己真實的技藝,才能取得勝利,贏得觀眾的認可和贊美。現代體育把人生過程常遇到的成功、失敗、挫折、艱辛、淚水和歡笑等悲歡離合,融注于短短的瞬間,使人們一次次去經受各種意志的考驗、心理的沖擊,體驗到成功的歡樂和失敗的痛苦。它以百折不撓的精神激勵人們追求新的希望、新的理想和新的人生。體育還為人類塑造著美,它不僅有像藝術體操、花樣游泳、健美操等審美特征很強的項目,而且任何體育項目都蘊含著動作、形體、姿態等美感因素。無論是直接投身于運動過程或是觀賞一場體育比賽,人們都會感受到生命躍動的活力,領悟到人生奮斗的快樂,得到美的享受和陶冶?,F代體育以其特殊的方式,使人們在運動中得到真、善、美的熏陶,不僅使人們身體健康、充滿活力,而且使人善于從生活的各個方面去發現美、欣賞美、享受美,培養出美的情操,塑造出美的心靈,使生活充滿情趣,在促進人們身體和精神完美的同時,使人格得到完善。理想人格的塑造一直在中國傳統文化建構中居于首要地位。因此,對于在儒、道、釋思想互滲互融的文化氛圍中逐漸成熟完善的傳統體育來說,如何在體育活動中錘煉個體的人格精神,提升內在的道德修養顯得尤為重要。中國傳統體育的特點就是通過體育活動來啟迪心智,教化情操,使身體修養和道德修養二者兼備,共同塑造理想的綜合性人格。顯然,其塑造方式主要是通過個體的修煉來完成對道德品格的培養,精神境界的升華。在中國傳統的體育活動中,無論是武術還是太極,乃至各類養生方式,都是在活動過程中極力實現內與外、德與體的協調與統一,簡言之就是既要體現“仁”之精神,又要謹守“德”之原則,還要追求“勇”之品格。因此,中國傳統體育的終極理想目標就是通過德體合一、身心兼修的體育活動,塑造融合了儒、道、釋理想的綜合性人格。

      篇(9)

      二、價值觀的影響

      中國的酒文化典型地體現了集體主義的價值觀念。中國人之間的關系傾向于依靠、合作,也就是一種集體主義的緊密社會結構。中國人喝酒講究氣氛,三五成群,呼朋引伴。在喝酒時,中國人常常敬酒、勸酒,遇上喜慶節日的時侯還會有一些活動,比如劃拳、行酒令、做游戲等來活躍飲酒氣氛。勸酒不僅表現了中國人的熱情好客,更與他們的集體主義思維有很大的關系。一群中國人喝酒要比一群西方人喝酒更熱鬧、更有趣。除非是借酒消愁的或者是嗜酒如命的,否則很少看得到獨自飲酒作樂的中國人。中國人的集體主義的緊密社會結構使得他們視酒為交際工具,大家聚在一起喝酒大都是出于聯絡感情的需要。在中國酒被賦予了很多感彩,酒是聯系中國人感情的紐帶、劑。人們喝的是酒,飲的是感情,重視的是飲酒人,勸對方多喝是為了表示友好、誠意??鋸堻c講,在中國,人與人之間的感情是喝出來的,“感情深,一口悶;感情淺,舔一舔?!痹谥袊说娜穗H關系交往中酒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無酒不成席”、“無酒情不厚,無酒禮不真”,以酒寄情,“一切盡在不言中”。中國人還注重“以人為本”,認為酒是為人服務的。因此,不管是繁多的酒器、敬酒的次序還是在飲酒者座位的安排上,無不體現出了中國酒文化“以人為本”的價值觀。然而,西方的酒文化則是個人主義的體現,一切都以自己為出發點。盡管他們也會有群聚而飲,但他們更注重的是個人對酒的淺嘗獨酌。西方人強調個人民主自由,從不干涉、強迫別人,所以他們在喝酒的時候全憑個人自由自主,不想喝就不喝,想喝多少就喝多少,無需客套。西方人的這種個人主義也使得他們不愿意依賴別人,也不希望別人依賴自己,甚至包括自己的親屬。他們之間這種關系決定了酒只能扮演藝術品的角色,是聚會的附屬品。西方這種個人主義的松散社會結構使得他們把酒看作是藝術品,他們是為欣賞美酒而飲酒。西方人也講究尊重個人隱私,互不干涉彼此,所以他們在酒桌上互相不敬酒、不勸酒,也不興做游戲如劃拳、猜數等。只有在一些特定的場合,他們才會一同舉杯。西方人還注重“以物為本”,無論是酒禮、選擇酒器時、還是在品飲的順序上,他們都會認真考慮每一種酒的性質、味道,力求將不同酒的不同特點都表現得淋漓盡致。

      三、心理因素的影響

      酒文化也常常伴有心理因素的表現,并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人們的飲酒行為。飲酒,作為一種社會的有規律的活動,是人們有意識地進行的,反映了人們一定的精神意志,人們的情趣和精神的寄托等,也常會反映出人們心理上的一些積淀。它們在酒的作用下,就會在一定適宜的時間、場合、氣氛中迸發出來。這些也就構成了飲酒心理,它是酒文化內涵的重要組成部分,且往往是其中的核心。中國人常常賦予酒很多感彩,他們的飲酒心理更多地趨向于精神層面。

      ①表現人格和個性的心理,通過飲酒就表現得更加充分具體了。比如唐代的李白,對酒的愛好以及他獨特的飲酒神態反映了他酷愛自由、不受拘束的個性。

      ②反映動機和需要的心理。中國人飲不同的酒有不同的需要和動機,比如通過喝白酒來抵御寒冷,喝藥酒來強身健體或治病。

      ③顯示觀念和理想的心理。人們對某些觀念的崇尚以及對理想的追求也常會蘊含在酒文化活動中。比如在中國有不少民族都有“三杯酒”的習俗。敬三杯酒,罰三杯酒,其中“三”這一數字就包含追求圓滿的意思。

      ④激發思維和靈感的心理。適量飲酒能刺激人們的思維能力,激發靈感,使人展開想象的翅膀。中國歷史上許多詩人為了激發詩興而飲酒,像李白、杜甫、辛棄疾等,他們在酒后寫下了許多經典之作?!袄畎锥肪圃姲倨本褪谴艘?。

      篇(10)

      在中國由于封建和古老的神學影響下,使得畫面不能出現任何反抗的情緒體現,更加注重對美學形體的概念的描繪。情調黯然,強調用真實的環境描寫來體現自身情感,大多都是封建神學的描寫,所以缺乏真實性和科學性。對于這一點我們要清楚認識到,不能再用以前的眼光來看待繪畫藝術的特質,要用一種發展的眼光去對待新事物,是中方的繪畫藝術能夠上到一個更新的層次中。視覺感官使我們觀察事物的唯一途徑也是最直接最明確的方式。我們都是需要用眼睛去觀察事物的,用筆畫出來的也是如此,都需要用眼睛去觀察只有這樣我們才會有審美情趣。由于社會環境的不同,地理位置的不同,所以造就的審美感官也就不同,中方和西方在觀察事物方面是存在差異的,這也就造成了二者在繪畫藝術方面存在不同的表達方式。所以我們要,兼容并蓄的對待繪畫藝術的特質。

      二、中西方繪畫藝術形態的差異

      篇(11)

      1前言

      全球化促進了“跨文化交際”的發展,“跨文化交際”一詞最早在美國著名人類學家霍爾的《無聲的語言》中出現,指文化背景各異的人們之間的交際活動。不同的民族因獨特的社會歷史環境和地域環境形成了風格迥異的民族文化,這些民族文化之間的差異體現在思維方式、交流方式、生活方式等各個方面,給“跨文化交際”帶來的天然的屏障與阻礙。文化價值觀和行為文化特征是國際間“跨文化交際”的主要內容,結合當前“跨文化交際”中出現的誤解和沖突,接下來筆者將從思想觀念和日常生活兩個方面出發多中西方文化之間的差異做一詳細分析,并探尋有效解決文化交際沖突的方法途徑。

      2中西方思想觀念上的差異

      2.1思維方式的差異

      中西方在對待事物的理解和看法上存在著明顯的差異,這種差異內在的表現在中西方思想觀念的差異。我們中國的思維方式在注重直接感受的基礎上實現從一般到具體的認識過程,而西方的思維方式恰恰相反,西方的認識過程是從具體到一般的過程。中西思維方式的差異還體現在認識的模式上,中國素來重視“天人合一”,即人的發展與自然和諧統一,整體性思維中國認識世界的基礎;西方在自然科學的指導下,建立了人與自然的二元對立的關系,保護個人的利益和自由、獨立發展等西方觀念體現出了西方的個體性思維。

      2.2價值觀念的差異

      有學者提出“跨文化交際”的核心是價值觀念,要想實現跨文化交際的真正發展,必須正確認識中西方價值觀念上的差異。在家庭觀念上,中國傳統的家庭有濃厚的家族觀念和血脈觀念,家庭內部長幼有序、輩分有別。但是在西方的家庭中,兒女18歲后就離開父母,對父母也不承擔贍養的職責。在對待個人隱私上也存在很大差異,中國人注重團結和坦誠,隱私觀念比較薄弱,而西方人比較注重個人隱私的問題,貿然問一名西方女子的年齡,會引起西方女子的極大反感。

      2.3法律觀念的差異

      法律是在文化土壤中盛開的鮮花,不同的文化催生了不同的法律精神,中西方的文化差異還體現在法律觀念的差異上。中國注重“以和為貴”和“家和萬事興”,打官司在中國人的意識里是有傷和氣和不光彩的事情,制定法律的理論基礎也是中國傳統的綱常倫理,由于缺乏明確的公共意識,法律的執行也要依靠道德的規范。西方的法律觀念和法律意識比較濃厚,法制精神已滲透到生活的各個方面,在西方法制化國家里有一個著名的例子,一所大型商場因建筑不恰當形成旋風致使老人摔倒,商場被告上法庭,老人獲取了高額賠償金。

      3中西方日常生活中的差異

      3.1風俗習慣的差異

      在跨文化交際中要十分重視中西方文化在風俗習慣上的差異,避免出現不必要的尷尬和誤會?!肮贰痹谥袊恼Z言環境下多用于貶義,影射壞人、笨蛋或背叛的人,如“狗東西”、“狗屁不通”和“走狗”。但是西方的語言環境下,從“a luck dog”中即可看出與中國的“狗”意象就有不同的象征意義。再如中西方在數字使用習俗的也存在很大差異,中國人喜歡偶數,例如“好事成雙”“十全十美”等都寄予了中國人的美好愿望,而在西方國家了人們偏愛奇數,認為單數是吉利的數字。

      3.2交往習慣的差異

      跨文化交際加深了國際之間的交往和交流,強調了把握中西方交往習慣的差異的重要性。首先在稱呼上,中國重視“長幼有別”,所以不能直呼長輩的姓名,而在西方親屬之間直呼姓名是親切和禮貌的表示。其次在見面問候時,中國人為了表達自己的關心之意,常常說“你去哪里?”或“你吃飯了嗎?”,而面對西方人“你去哪里?”明顯冒犯了他人的隱私,“你吃飯了嗎?”西方人會誤解為你要請他吃飯。最后再告別用語上,中國人注重表達自己的關心和感激,例如在告別時說“多謝您的指點,學生我受益匪淺!”,而西方在告別時多說“Happy talking to you !”來表達自己對他人的欣賞之意和交往過程的評價。

      3.3教育方式的差異

      教育方式直接反映了一個民族的文化傳統,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在教育方式上的差異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中國對孩子進行教育的目的著眼于未來找到一份高薪、穩定的工作,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在這一教學目標的指導下,片面注重學生的成績高低,忽視了學生的全面、綜合發展。此外,中國孩子缺少必要的社會教育,造成社會使用能力比較低。目前,中國教育不斷進行素質教育的改革,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西方的教育重視孩子多元化的發展,希望通過教育培養出具有自由民主精神和探索精神的人才,在教育目標和教育方式上與中國的教育存在著巨大的差異。

      3.3飲食文化的差異

      “民以食為天”,中西方在飲食文化上的差異也日益受到人們的關注。中國具有悠久的飲食文化,對食物強調“色、香、味、意、形”俱全。中國人習慣親朋好友聚在一起吃“團圓飯”,中國人的飲食工具“筷子”成了中國飲食文化的形象代表。西方人在飲食上追求簡單和營養,十分重視進餐禮儀。西方人出于衛生的考慮,在進餐是實行分餐制,以“刀、叉、匙”為飲食工具。

      4在中西方文化差異下實現跨文化交際的途徑

      4.1在平等尊重的基礎上加深中西方之間的溝通了解

      在平等尊重的基礎上加深中西方之間溝通和了解,是在差異下實現共同發展的根本途徑。文化沒有貴賤之分,跨文化交際的終極目標是為了實現世界人民之間的平等交流和共同發展,在文化交流中,我們中西方要相互尊重對方的文化,尊重對方的思想觀念和生活方式,在平等的基礎上進行對話,最終實現世界文化的多元化。

      4.2在堅持入鄉隨俗的原則上提升和完善自我

      “入鄉隨俗”是跨文化交際過程避免出現誤會和尷尬的有效方法,實現“入鄉隨俗”的前提是了解西方的文化和風俗習慣,即通過交流和學習不斷完善和提升自身的文化素養。有效的語言交流要考慮特定的語境和交流環境,如見到中國朋友仍舊以“你吃飯了嗎?”的形式打招呼,見到西方人則說:“How are you !”此外,跨文化交際者要汲取世界文化營養,不斷提升自身的社交知識和社交技能,掃除跨文化交際中的文化阻隔和文化障礙。

      5結語

      綜上所述,中西方之間的文化差異主要體現在思維方式、價值觀念、交往習慣、飲食文化等方面,在平等尊重的基礎上加強溝通交流和完善自身文化素養是掃除文化差異障礙的有效途徑。在全球化深入發展的今天,中西方的文化不斷交流和碰撞,跨文化交流促進了世界文化的多元化和共融,中西方的文化差異最終也將在跨文化交流的過程中逐漸消失。

      參考文獻:

      [1]董芳.跨文化交際背景下中西方文化差異的比較研究[J].理論觀察,2012(4)

      [2]邵彤.中西方社會文化差異在跨文化交際中的表現[J].沈陽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

      [3]黃耘.中西方文化差異對跨文化交際的影響[J].南方論壇,2010(3)

      主站蜘蛛池模板: 精品久久久久久无码免费| 亚洲国产第一站精品蜜芽| 日本Aⅴ大伊香蕉精品视频| 久久99国产精品久久99| 久久亚洲美女精品国产精品| 久久精品成人免费国产片小草| 91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L| 国产成人精品999在线观看|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漫画| 久久精品无码av| 国产精品午夜久久| 青草青草久热精品视频在线网站| 国产美女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表情包| 国产在线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好属妞这里只有精品久久| 国产欧美亚洲精品A| 精品无码国产污污污免费网站| 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99热| 欧美日韩国产成人高清视频,欧美日韩在线精品一 | 亚州日韩精品专区久久久| 久热精品人妻视频| 久久久久99精品成人片三人毛片 | 日韩AV无码精品人妻系列| 亚洲欧美精品午睡沙发| 人妻偷人精品成人AV| 久久精品国产99久久香蕉| 欧美激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九九九| 久久99精品国产麻豆蜜芽|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观看 | 久久久精品国产亚洲成人满18免费网站| 国产精品视频全国免费观看|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a| 国产精品热久久毛片| 国产精品无码DVD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综合精品一区| 国产这里有精品| 日韩精品电影一区亚洲| 曰韩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国产另类久久久精品小说|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动态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