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fn id="a4kkq"></dfn>
<ul id="a4kkq"></ul>
    • 中外文化比較論文大全11篇

      時間:2023-04-01 10:10:20

      緒論:寫作既是個人情感的抒發,也是對學術真理的探索,歡迎閱讀由發表云整理的11篇中外文化比較論文范文,希望它們能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啟發。

      中外文化比較論文

      篇(1)

      由于科技的發展,所以實習方式多元化,可以簡單概括為線上、線下兩種方式。因為實習是跟漢語國際教育有關的工作。在平時講課時就接觸到了外國學生。學生為印尼學員,信教,所以在講課前會進行禱告。這也是本文來源之一。

      中外文化交流有多方面的。例如日本遣唐使和留學生、鄭和下西洋、絲綢之路等等。宗教間的交流為其中一個方面。本文將從宗教方面,通過文獻研究的方法,去研究中外文化間的交流。

      本文主要針對佛教東傳與西行求法,并且結合Chinlingo平臺的實習經歷,研究在宗教方面,中國與外國之間,怎樣進行文化交流。很多書籍介紹的主要為佛教東傳的過程,忽視了中國僧人的西行求法活動。其實,在印度佛教東傳的同時,中國的僧人興起了西行求法活動。西行求法活動,可以追溯于西晉時期。據統計,西晉時,已有三人西行求法,東晉已多達37人,六朝時達百人以上。因為佛教東傳與西行求法,推動了中外之間的友好往來。

      可以看出,宗教的傳播與交流,是世界各民族的文化相互交流與學習的重要渠道。由于宗教哲學涉及人生領域的許多課題,觸及民族文化的內核,因此,它的影響深遠、巨大。其影響不止體現在宗教文化方面,也體現在文學、醫學等各個方面。在文學方面,佛教的傳播,促進了例如空海所著《文鏡秘府論》等其他僧人的作品的出現,保留了中國文字學以及其他方面的資料,對中國文化的傳播起到了十分積極的推動作用。在醫學方面,印度佛教傳入中國,各種印度醫學觀念也傳入中國,引起了廣泛的影響。

      本文擬解決的主要問題就是通過文獻研究方法,針對在宗教方面的差異以及相同之處,進行對比,看中外文化如何在宗教方面體現出來交融,并且通過宗教,與其它文化方面的事件進行聯系。其最終目的是:在宗教文化中,看出中外文化交流,體現中國文化的,即包容性。

      一、主持人:選題的目的和意義?

      答辯人:目的:因為大部分文獻都是從單方面對佛教東傳與西行求法產生的影響進行了特別細微的闡述。但從兩方面進行闡述的文獻卻少之又少。本文欲從這兩方面產生的影響進行歸納、闡述,從而得出論文結論。

      二、主持人:本篇論文的結構是什么樣的?

      答辯人:本文欲從六個方面對佛教東傳與西行求法產生的影響進行論述,即:

      第一章寫了佛教東傳與西行求法的結果;

      第二章是有關這兩件事情發生的意義;

      第三是佛教東傳與西行求法與絲綢之路的關系;

      第四章我主要寫了佛教東傳與西行求法這兩件事情的異同;

      第五章我針對這兩件事情對中國文化的影響進行了一個概述。

      最后進行了一個大致的概括,也就是我們對中國文化和外國文化應該是怎樣一個態度。我的論文的大概內容和結構就是這樣。

      三、主持人:在你研究的課題方面,你主要運用了什么方法進行研究?

      答辯人:我運用的方法主要有兩種。

      1、文獻研究法:針對佛教東傳與西行求法對中外文化產生的影響,翻閱了許多具有代表性的文獻。比如程裕禎的《中國文化要略》以及法顯的《佛國記》等,種類有許多,在論文撰寫初期對這些文獻進行了大量的閱讀,并對此進行了初步研究。

      篇(2)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網絡信息資源的日益豐富和日臻完善,以網絡為中心的計算機技術、數字信息技術、通訊技術和計算機國際語言化技術的突破,推動著傳統圖書館向現代化、全球化和網絡化邁進,高校專業圖書館的文獻資源結構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數字資源的崛起打破了紙質資源一統天下的局面,正在逐步形成電子資源與紙質資源互補共存的有機體系。現在的法學專業圖書館不僅有以紙質資源為主的實體形態的館藏,也有以電子資源為主的虛擬館藏,二者相互補充、相互作用,最大程度地滿足不同用戶對信息資源的需求。

      新型的載體取代舊的載體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電子文獻將越來越多,其使用會越來越普及,越來越受讀者歡迎。在相當長的時期內電子文獻與紙質文獻將各顯特色,優勢互補,共生共存。因此,紙質資源和電子資源成為了現代高校法學專業圖書館的主要館藏。

      一、紙質文獻與電子文獻

      紙質文獻是指以紙張為載體,用書寫或印刷等方式記錄知識的文獻。紙質文獻最早出現在中國4世紀,以后逐漸在世界各地傳播和應用。

      (一)紙質文獻的特點

      長期以來,人們一直與紙質文獻相伴,紙質文獻的生產和利用已經形成了一個相當完善和穩固的體系,符合人們的閱讀習慣;

      紙質文獻的載體與信息融為一體,保存好了載體,其信息就得到了保護,只要溫度、濕度和光照等方面把握適度,紙質文獻便可長期保存;

      紙質文獻經過千年的洗禮,已建立了完善發達的編輯、生產、發行系統。紙質文獻的生產和傳播常會受到道德審查和政治審查,對保護普通社會人群、保護社會倫理和社會道德、保持社會穩定有積極的作用,因而紙質文獻傳播的信息能夠得到多數人的接受和認同,具有權威性;

      在知識產權和版權保護方面,紙質資源目前已有較健全的法律法規,知識產權和版權受到了法律的保護;

      從目前看,全世界每年出版圖書370萬種,期刊13萬種,會議文獻100多萬篇,專利文獻、技術標準、產品資料100萬件以上,其中至少90%以上仍然是以印刷型為主的紙質文獻,其存在和發展是客觀和必然的。

      但是,紙質文獻的存儲空間大;容易變質和自然老化,并且其知識內容的復制需要大量的人力和時間;以優質木材為原料,既占用人類的森林資源,又因制作紙張造成的污染破壞人類的生存環境;紙質文獻本身所含的知識量不大,許多相關的知識內容需要負載于大量紙質載體上,不利于人們的檢索和利用,這些都是困擾專業圖書館的問題。

      (二)電子文獻的特點

      電子文獻內容豐富,既可表達文字等靜態信息,也可以是集圖、文、聲、像為一體的動態信息,具有多媒體信息存儲和傳遞功能;電子文獻在網絡環境下可被多人同時訪問,人們可不受時間、地域的限制,足不出戶就能十分方便、快捷地查詢、檢索和獲取網上的信息,讀者利用某些軟件,可以從“篇名”“作者”“關鍵詞”等檢索字段入手,通過計算機自動檢索出所需的內容,提高了檢索效率;網絡上的信息,只要是與網絡連接的用戶,就不分國家、區域、民族均可利用,真正實現了信息資源的共享。電子文獻體積小,但存儲容量大。只需一張光盤,就能解決圖書館空間緊張和用戶查檢利用的困難。

      但是,電子文獻使用條件要求較高;由于缺乏統一管理機制,單純的電子文獻出版不像紙質文獻那樣經嚴格的編審制度,文獻質量得不到可靠保障,使人們對電子文獻的可信度大打折扣,信息可信度較低;長期以來,多數讀者依然習慣于閱讀紙質文獻,因此,在短時間內讀者還很難完全適應和接受電子文獻。

      紙質文獻在知識產權和版權保護方面已有較完備的法律法規,而電子文獻通過數碼代碼方式,在網絡環境下,不僅使各類作品之間界限模糊、相互滲透,而且使作品復制、修改變得非常容易,影響了知識產權的保護;電子文獻由于載體與信息的分離,因此對它的保護,實際上是要對載體和信息分別進行保護。目前保護電子文獻有兩種方法:一是不斷地轉換文件格式;另一種是保存閱讀設備和軟件,但這兩種方法都有缺陷。

      二、法律專業圖書館文獻資源建設的總體狀況

      “法律圖書館”目前尚沒有一個明確的定義,通常將紙質和電子文獻均與法律相關的專業性圖書館統稱為“法律圖書館”。主要包括各綜合型大學的法學院或政法院校的圖書館,以及研究院所、政府部門、律師事務所的法律圖書館等。

      就資源總量來講,一般的法學院圖書館或資料室的藏書規模基本上與法學院系本身發展一致。館藏文獻以專業性、學術性為主,也體現了學院及其重點學科的專業特色。一般的法學院圖書館或資料室會有3—10萬冊的館藏紙制文獻資源,電子文獻依所在院系對圖書館的重視程度和經費情況而有所不同。如:北大法學院截止目前館藏紙質文獻15萬冊,數據庫9個;清華大學法學院圖書館截止目前館藏紙質文獻11萬冊,數據庫10個;就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圖書館而言,其前身——法律系資料室是于1950年中國人民大學法律系成立的同時建立起來的,1994年與中國人民大學法學所資料室合并為法學院資料室,1998年擴大為現在的法學院圖書館,同時還是中國人民大學圖書館的法學分館。經過長期積累、發展和建設,特別是擴大為圖書館以后,法學院圖書館已經成為收集、整理、編輯、利用法律專業圖書、期刊、文獻信息的資料與服務中心。

      法學院圖書館紙質文獻資源主要包括中外紙質圖書、期刊、報紙、學生論文等,本館紙質文獻資源建設遵循每年紙質文獻采購計劃并且結合本院教師教學科研的需求以及學生學習的各種需求來合理完成。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圖書館館藏資源較為豐富。截止到2012年底,現藏有中外文紙質圖書(含過刊)近20萬冊,其中包括3萬余冊過刊合訂本。以目前近3000千名在校生計算,生均圖書已達66冊左右。中外文紙質報刊保持每年44種左右;在電子資源方面,現擁有法律類數據庫或含有法律類內容的數據庫20余個,中文電子圖書20余萬冊。。這些不同類型的中外文數據庫互相之間形成補充,構成了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圖書館比較豐富的電子資源館藏體系。

      (一)紙質法律文獻館藏

      1.中外文期刊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圖書館中文期刊的館藏分為郵發期刊和非郵發期刊兩種。以法律學術期刊和人大書報資料中心法律類期刊為主,同時訂購的期刊還包括與法律有關的政治類、經濟類、宗教歷史類、社科類、學報類期刊等1000余種(2012年訂購);外文期刊全部是法律期刊,以英文期刊為主,日文、德文、法文、韓文為補充。訂購的外文期刊47種(2012年訂購)、約257冊。因為經費的原因,法學院圖書館還用交換的方式取得了一定量的外文期刊。截止2012年底為止,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圖書館館藏中文期刊2158種,30740冊合訂本;館藏外文期刊216種,3641冊合訂本。

      2.中外文圖書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圖書館中文圖書的收藏以法學學術、法學研究著作為主要收集法律文獻,同時收藏法律文件、法學教材、法學案例、法學論文及與法律有關的部分政治、經濟、歷史類研究型文獻等,館藏法學專業圖書的主要范圍是:法的理論、法的歷史、憲法、行政法、民法、商法、經濟法、刑法、訴訟法、科技法、外國法、國際法、比較法以及香港法、澳門法、臺灣法等;截至2012年底為止,法學院圖書館館藏中文圖書47393種,115432冊;外文法律圖書的訂購主要依托校圖書館資金的支持和捐贈取得。以英文為主,日文、德文、法文、俄文、韓文為補充。截止2012年底為止,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圖書館館藏外文圖書4881種,11688冊。

      3.學生畢業論文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圖書館為保存和傳承文獻,在收集中外文期刊、圖書的同時,就我院自1978年復校以來的學生畢業論文進行了收藏,館藏論文涉及本科生、雙學士、法律碩士、法學碩士、學位進修班、法學博士、法學博士后等。截至2012年底為止,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圖書館館藏法學院畢業生論文約3萬余冊。

      (二)館藏電子資源

      館藏電子資源是專業圖書館建設的一個重要途徑和趨勢。它有利于實現文獻信息資源共享,緩解圖書館經費緊張所帶來的矛盾,有利于圖書館館藏結構的調整。專業圖書館特色館藏及數字資源建設應圍繞學院重點學科形成館藏特色,建立專題特色館藏數據庫。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圖書館館藏電子資源主要包括學校購買的法律類數據庫或含有法律類內容的數據庫20余個,電子圖書20余萬冊。

      三、紙質文獻資源和數字文獻資源的共存與互補

      從我院學生借閱圖書的情況來看,研究生借書最多,其次是本科生和雙學士。印刷型文獻現階段依然是我院讀者的最主要的文獻資源,港臺圖書的利用率非常高。特別是研究生對港臺資源需求迫切,因為大量的外借和復印,這部分圖書也是圖書館破損最快的圖書。青年教師非常會利用圖書館,從現階段看,青年教師的閱讀傾向與在讀博士生差不太多,對圖書館需求很大,青年教師不僅利用我院圖書館的紙制文獻,而且他們更愿意使用電子資源,他們熱心于圖書館網絡數據庫的建設,愿意向圖書館薦購外文圖書,圖書館也更容易與他們建立聯系。

      圖書館事業承載著保存人類文化遺產、傳播科學文化知識,保障人們基本信息權利的使命,是一項非常高尚的事業。無論是紙質資源還是電子資源,存在的目的和所承載的使命則是完全相同的,只是文獻資源內容的載體方式的不同。進入二十一世紀,圖書館建設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電子文獻與紙質文獻的關系是互為補充、彼此并存、整體結構比例逐步調整的關系,相當長一段時間內,紙質文獻仍將繼續發揮其影響和作用,電子文獻也會有較大的發展。電子文獻不可能取代紙質文獻,紙質文獻仍是最基本的文獻類型;同時,紙質資源和電子資源在圖書館中平分秋色的狀況也越來越明顯,二者將在圖書館中并存發展。《中國圖書和圖書館史》中指出:雖然紙在漢代已經發明、推廣、使用,但是紙在公元二至四世紀之間并沒有完全取代簡帛,而是簡、帛、紙三者并用。直到兩晉時期,紙質寫本書才取代了簡帛。以此推論,電子文獻替代紙質文獻也需要一個相當長的歷史時期。

      參考文獻

      篇(3)

      二、建構中國比較文學話語體系體現了一種學術創新

      這種創新是研究者對中國和國際比較文學發展過程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作出新的理性分析和理性解答,提出新原理,或建構新的理論體系或新學派。中國比較文學話語體系的形成體現在它形成了自己的一套術語、概念、范疇和言說體系。如“比較文學”“世界文學”“變異學”“譯介學”“比較詩學”“可比性”“闡發研究”以及比較文學的認識論、本體論和方法論等核心術語、概念、范疇等都是中國比較文學研究者的關注點,并由此形成了一套理論表述。這里僅以“比較文學”、“世界文學”和“變異學”為例加以說明。比較文學自它誕生以來,不斷出現的“比較文學”的定義之爭也訴說了它的學科發展史。法國學派和美國學派各有自己的定義,而中國比較文學研究者也提出了自己的定義。季羨林、錢鐘書、孫景堯、樂黛云、陳惇、楊乃喬、曹順慶、王向遠和方漢文等學者從不同的角度對“比較文學”的內涵加以界定。如目前在高校中使用較廣的楊乃喬主編的《比較文學概論》對這一概念的界定為:“比較文學是以跨民族、跨語言、跨文化與跨學科為比較視域而展開的研究,在學科的成立上以研究主體的比較視域為安身立命的本體,因此強調研究主體的定位,同時比較文學把學科的研究客體定位于民族文學之間與文學及其他學科之間的三種關系:材料事實關系、美學價值關系與學科交叉關系,并在開放與多元的文學研究中追尋體系化的匯通。”這一概念明確了比較文學的“四個特性”“三種關系”“一個本體”和研究客體,受到了學界的認可。方漢文立足于全球化時代比較文學研究的對象特性給出了“比較文學的新定義”:“比較文學是跨越不同文化體系的,通過同一性與差異性的比較來研究世界文學的發展規律與聯系的學科。”這個界定充分肯定了“世界文學”作為比較文學這門學科的研究范圍與具體對象,重視作為一種思維方式的比較的意義。20世紀90年代以來,全球化逐漸深化,“世界文學”的概念被再一次成為關注的焦點。本來,作為比較文學的研究對象,世界文學應該有特定的涵義。但是自從歌德提出這個概念以來,關于它的內涵的爭論從來就沒有停止過。近年來,國外研究者如大衛•達姆羅什、克里斯托弗•普倫德加斯特、帕斯卡爾•卡薩諾瓦、弗蘭科•莫萊蒂等先后提出自己的理解。國內學者王寧、楊乃喬、方漢文、曹順慶等也對“世界文學”提出了新的闡釋。如王寧從世界主義的角度指出,世界文學可以被描述為:“

      (1)各民族優秀文學的經典之總匯;

      (2)一種用于從總體上研究、評價和批評文學的全球的、跨文化的和比較的視角;

      (3)不同語言中的文學生產、流通、翻譯和批評性選擇的發展演變過程。”楊乃喬則認為,“世界文學共含有五個層面的意義:總量上的世界文學,歐洲中心主義的世界文學,作為經典的世界文學,歌德理想中的世界文學以及借助翻譯在語際傳播、折射與閱讀的世界文學。”可以看出,這兩個界定中都避免了直接下定義的方式,從不同側面對“世界文學”給以了界定,也不難看出大衛•達姆羅什的影子,因為在他看來,“

      1、世界文學是各種民族文學的橢圓形折射;

      2、世界文學是在翻譯中有所獲益的文學;

      3、世界文學是一種閱讀模式,而不是一系列標準恒定的經典作品;是讀者與超乎自己時空的世界發生的間距式距離。”而方漢文則從辯證理性的角度重新定義了“世界文學”:“世界文學就是各個民族和國家文學差異性的同一性的交合與融新。”這種界定凸顯了世界文學中的民族文學的差異性和同一性的辯證統一。“變異學研究”是曹順慶近年來致力建構的一個領域。在《比較文學學》(2005)中,他首先提出“變異性”的話題。2006年,他對“變異學”給出了明確的界定:“比較文學變異學將比較文學的跨越性和文學性作為自己的研究支點,它通過研究不同國家之間的文學現象交流的變異狀態,以及研究沒有事實關系的文學現象之間在同一個范疇上存在的文學表達上的異質性和變異性,從而探究文學現象差異與變異的內在規律性所在。”此后,他又發表了一系列相關論文,系統闡釋變異學的理論背景、理論核心、研究范圍(跨國變異研究、跨語際變異研究、文學文本變異研究、文化變異學研究和跨文明研究)和價值意義等,在國內外學界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三、中國比較文學話語體系的形成除了體現在核心概念、術語以外

      在學科理論、研究方法和研究領域也頗有創新。中國比較文學研究者結合本國的比較文學實踐,積極探索全球化時代跨越東西方文化研究的比較文學新觀念和新理論。例如樂黛云等著的《比較文學原理新編》(1998)立足于文化和文學多元差異性的觀念,率先將中國傳統文化的“和而不同”的思想引入比較文學研究中來,倡導“和而不同”的多元文化互存與互補觀念,主張東西方文學要、互識互補、和諧相處來促進世界比較文學的共同發展。另外,方漢文的《比較文學高等原理》(2002)從“新辯證觀”的視角提出了比較文學認識論與方法論的統一、中國話語體系建構、比較文學的新定義等論題,引起了學界的關注。在該書2011年的修訂版中,作者提出了“創建比較文學的中國化新理論體系的初步構想:包括比較文學的本體論、文本論和批評實踐等構成部分。”楊乃喬主編的《比較文學概論》對比較思維和比較文學的本體論等構成的劃分顯示了新世紀以來比較文學研究的新模式。曹順慶等所著《比較文學學科理論研究》(2002)探討了跨越東西異質文化(文明)間比較文學研究的問題。他主編的《比較文學教程》(2006)“打破了歐美比較文學學科理論體系,概括出一個新的學科理論范式,明確提出了比較文學學科理論一個基本特征與四大研究領域,一個基本特征即‘跨越性’,這包括跨國、跨學科與跨文明;四大研究領域即‘實證性影響研究’、‘變異研究’、‘平行研究’與‘總體文學研究’。”

      該書還深化了“跨文明研究”的表述。其中的“變異研究”是作者提出的頗有創新性的觀點,它關注文學交流與傳播的過程中由于文化過濾、文學誤讀、譯介、接受等作用而發生的變異情況,并由此探究文學變異的內在規律。在研究方法方面,中國比較文學在歷史實證(影響研究)和邏輯美學(平行研究)兩種方法論的基礎上,將比較文學的研究方法向前推進了一步,業已形成以跨文化研究為主的研究方法,為世界比較文學研究注入了新鮮血液,使得它能一次又一次地絕處逢生,走出“危機”,以致于國內不少學者一直在呼吁建立“比較文學中國學派”,并充分肯定其貢獻。我們認為,中國學派仍在建設中的表述更為妥當。對建設中的“中國學派”而言,獨特的方法論應是它得以形成和發展的學理依據。20世紀90年代末期,曹順慶曾經指出:“……中國學派則將以跨文化‘雙向闡發法’,中西互補‘異同比較法’,探求民族特色及文化根源‘模子尋根法’、促進中西溝通‘對話法’及旨在追求理論重構‘整合與重構法’等五種方法為支柱,正在和即將構筑起中國學派‘跨文化研究’的理論大廈。”五種研究方法是中國比較文學研究基于自身的理論思考和研究實踐提出的。新世紀以來的中國比較文學研究的累累碩果證明了這些方法的可行性。在研究領域方面,中國比較文學涉及到學科理論建設、翻譯研究、文學人類學、中外文學關系、比較詩學、比較文化、流散文學、海外華人文學、中華民族文學關系、文學符號學、海外漢學等,并已經形成自己的特色和優勢。不過,國內研究者的側重點各有不同。限于篇幅,這里難以細述,僅論及翻譯研究、文學人類學和中外文學關系研究。

      翻譯研究的繁榮,尤其是翻譯作為一門獨立學科的出現是比較文學和翻譯學發展史上的重要事件。這是因為翻譯研究一直是比較文學研究的傳統領域,也是翻譯文學、翻譯文學史和譯介學的研究對象。文學翻譯不僅要轉換文字符號,而且要傳遞和重塑文化觀念。翻譯文學離不開譯者的文學再創造。翻譯家不僅要創造性地再現文學作品的原意,而且還要在無法交流之處創造出交流的可能。謝天振的《譯介學》(1999)、《譯介學導論》(2007)等著作為比較文學的翻譯研究奠定理論基礎,也提供了豐富的實踐案例。“譯介學”已經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理論體系,是中國比較文學研究的亮點之一。文學人類學新學科的建立。文學人類學是文學與人類學兩種不同學科的交叉與結合,是近年來中國比較文學跨學科研究中的最具個性的分支學科。到目前為止,該學科已經出版了兩套大型圖書:一套是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國文化的人類學破譯系列”,包括《〈楚辭〉的文化破譯》《〈詩經〉的文化闡釋》《〈老子〉的文化解讀》等。另一套是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的“文學人類學論叢”,包括《性別詩學》《文學與治療》等。另外,“神話學文庫”叢書也正陸續由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總社有限公司推出。中外文學關系研究。嚴格說來,中外文學關系的研究是國際文學關系研究的一個組成部分。近年來關于中外文學關系研究的最大進展,是將20世紀中國文學和世界文學作為一個整體來進行探討,全面研究20世紀中國作家所體現的中國傳統文化繼承與西方文化影響的互動。這開辟了中外文學關系史研究的新研究領域,顯示了中國比較文學實證研究的得天獨厚。主要成果如15卷“跨文化溝通個案研究叢書”(2005)的出版,就是一個明顯的例證。中國文學在國外的研究,也有了長足的進展,8卷本的“跨文化叢書:外國作家與中國文化”(2002)無疑是20世紀一部重大的學術成果。

      篇(4)

      一、中國文化“失語”現象

      上世紀末,曹順慶先生提出了“失語癥”。雖然他是針對中國文藝理論界而提出的,但這一診斷卻具有普適性:不僅是中國文論界,還有文學界、文化界及教育界統統都患上了“失語癥”。該病癥的癥狀是:在與西方同行交流時沒有自己獨特的理論觀點,發不出自己獨到的話語聲音,其言說的方式、內容和用以言說的術語都是西方的。在中國教育界中,“中國文化失語癥”現象也愈演愈烈。

      在跨文化交際中,中國人作為交際主體卻在表達中國特有的文化思想上存在困難。從叢教授將這一現象稱為“中國文化失語癥”(Chinese Culture Aphasia)(從叢,2000)。眾所周知,中國文化博大精深,特色鮮明,中國以海納百川的氣度吸引著全人類的優秀文明成果,創造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在國際文化交流中具備天然的文化資源優勢。因此,中國文化的英語表達在跨文化交流的過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而“中國文化失語癥”使得眾多英語學習者,包括許多英語水平達到中級或高級水平的人,在用英語表達中國文化時,卻是茶壺里煮餃子――有嘴倒(道)不出。

      針對中國文化失語現狀,外語教育工作者提出學習目的語文化的同時也不能忽略母語文化的教學。下面僅從幾個方面談一下在外語教學中如何加強中國文化的學習。

      二、中國文化“失語”對策研究

      1.教材建設

      在教材編寫方面,現有英語教材中大多都只涉及目的語文化,很少涉及學習者的母語文化。縱觀我國大學英語教材,中國文化內容的課文占的比率太少。單向導入目的語文化已無法滿足當今社會對英語人才的需求。因此在教材建設上,要增加反映中國文化內容的材料,增加具有中國特色的英文詞匯,讓學生能用地道的英語來表達中國文化。我們可考慮選取中國作家所寫的英文名著,如丁往道的《中國文化掠影》;或引入英語國家介紹中國文化的文章,如賽珍珠的《大地》;教材應開列中國文學與文化參考書目或編寫與主教材相配套的中國文學文化教材,作為學生課后閱讀之用;有關中國文學文化內容的教材編撰可采用漢英對照,也可采用全英文式。如果考慮到內容的時新性,還可引入優秀的當代中國作品的英文譯文片段和反映中國社會內容的英文報刊上的優秀文章。這不僅有利于豐富學生的英語知識,幫助其儲備文化知識,培養愛國情操,還為頌揚宣傳中華文化,提高我國的軟實力打好基礎。

      2.課程設置

      在課程設置上,中國文化教學內容應體現哲學、歷史、宗教、社會等中國文化內容的綜合,體現出中國文化和區域文化相結合的特點,讓學生從另一角度來欣賞中國文化,同時可開設中外文化對比課程,強化學習者的對比分析能力,培養他們的跨文化意識;在教學體例上體現出由易漸難的層次特點,體現由語言知識到文化應用的系統特色;在教學目的上體現聽、說、讀、寫、譯等應用能力的綜合訓練;在課程性質上體現必修課和選修課的有機結合;在課程設置對象上,應考慮英語專業和非英語專業的實際。切實詳細設置生動、詳實、趣味性與知識性并舉的中國文化英語課程,還有待英語教學工作者們不斷研究。

      3.考試改革

      考試對于強化中國文化教學是有利的“助力器”。英語考試可謂伴隨著國人的一生,考試門類齊全,每種考試都加深了國人對英語重要性的認識。而面向國人的母語水平考試又有多少?故欲提高中國文化教學,則需要增加中國文化測試的內容和比重,真正體現對中國文化教學重要性的認同。考試改革的方式宜靈活多變:可以采取聽、說、讀、寫、譯等方式,可以增加文化常識的考題,也可要求學生寫文化方面的小論文。同時還可把目前大學英語考試中的作文試題與文化考試融為一體。另外,讓學生寫文化方面的論文以作為其課程考試成績的一部分也是可行的。

      4.教師素質

      根據《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大學英語教師應具備獨特的文化素養。大學英語教師首先必須具備英語語言知識、綜合應用能力知識、專業基礎知識,更需具有相當的雙文化或多文化知識。傳統的英語教學中,大部分英語教師的教學重點一直是語言知識點的講解,忽略了對中國文化知識的傳播和用英語表達中國文化知識能力的提高。因此教師應提高自身的文化素養,對目的語文化了解的同時提高母語文化素養。其次,《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明確了大學英語教師需要掌握比較全面的中外文化知識和中外文化評析能力。在教學實踐中可運用比較法,比較英漢兩種語言及文化,從而使學習者對兩種文化產生直觀感受,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對有關目的語文化背景知識進行介紹,并同母語文化進行適當的比較,以便學生了解兩種文化現象的異同點,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同時積極引導學生,培養學生的文化平等交流意識,讓他們在對外交往中積極地弘揚我們的優秀文化。

      在英語教學中,如果學了外語就丟了母語,有了外國文化就拋棄母語文化,這個世界仍是隔離的世界,那么學習外語又有什么意義呢?高素質人才的培養同樣呼喚英語文化教學中的中國文化教學。為改變大學英語教學中的中國文化失語現狀,各大高校需積極做出改革措施,實行教材和教學改革,借助考試引導強化,再加上教師從旁指點,學生對中國文化知識的掌握并不難。唯有加強母語文化教學,我國的大學生才能吸收西方的優秀文化,稟承我國的民族文化,并將之發揚光大,從而為中華民族的復興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篇(5)

      由中國近代文學學會和長春師范學院主辦的中國近代文學學會第十三屆年會暨學術研討會7月22日至25日在歷史文化名城長春市召開。參加這次學術研討會的專家學者共80余人,分別來自北京、上海、天津、廣州、福州、武漢、南京、蘇州、濟南、長沙、蘭州、沈陽、湛江、河南、河北、安徽、吉林等20省市。這次研討會的主題主要有三個。一是重新審視西方文化對中國近代文學的影響。這是近代文學研究界長期研討的一個課題。此次會議有關這方面論文的特點是論述更加具體化。如《高旭與西方文化》《中外文化交流與嶺南近代散文風格之嬗變》,從一個作家的創作實踐或一種文體風格的嬗變來看西方文化的影響,論述更加深入。二是中國近代文學研究的瞻望與回顧。這是近代文學研究者共同關注的問題。關于近代文學研究的回顧,此前已有郭延禮教授的《20世紀中國近代文學研究學術史》,以及關愛和、王飚、袁進教授的專題論文,對此已談得比較全面、深入,故在這次研討會上未把20世紀近代文學研究的回顧作為研討的重點,但與會專家一致認為,20世紀的中國近代文學研究成績是很大的,它從無到有,從弱到強,今天終于在海峽兩岸形成了一個具有一定研究力量和學科格局的研究陣容,尤其可喜的是,上世紀90年代之后,又出現了一支以近代文學研究生為主體、更加年輕、更加專業化的研究隊伍,這批后起之秀,雖然人數不多,但很有潛力,他們會把中國近代文學研究推向一個新的階段。

      會議研討的第三個問題,是有關近代文學的轉型問題。這方面的論文很多,較有代表性的有《中國前現代文學的轉型》《中國文學敘事視角理論的近現代轉型》《近世世界知識與晚清小說的轉變》《政治小說的出現與公理至上話語的確立――晚清社會心態的變異與文學政治的興起》等,論文的作者分別從文學觀念、文體形式、視角理論、社會心態等方面論述了中國文學由古典向現代的轉型。

      會議還收到了法國波爾多第三大學邵寶慶教授的論文《周桂笙和〈毒蛇圈〉》(邵氏本擬赴會,因故未能出席),對《毒蛇圈》的作者朱保高比(周桂笙譯為“鮑福”)進行了深入的考辨,有助于解決周桂笙所譯《毒蛇圈》的作者究竟是誰的問題。

      篇(6)

      二、課程設置的比較分析

      (一)對外漢語課程結構不合理

      李鐵范指出:對外漢語專業課程的設置,漢語語言學是主體和核心,教育類和文化類是重要的“兩翼”[1]。綜合《目錄和介紹》的要求及李鐵范的觀點,對外漢語專業合理的課程結構應為:語言學及教學法為主體課程,文學與文化和外語類是兩翼(一體兩翼)。表一顯示,我校對外漢語的15門必修課中有7門與漢語言文學相同,比例近1/2,其中現代漢語和古代漢語兩門主體課的課時也少于漢語言文學,古代文學和外國文學作為兩翼課程,課時遠遠低于漢語言文學。表3更清晰的顯示出對外漢語的“一體兩翼”比例失調:漢語語言學及教學法課程門數比24.3%、課時比20.2%,都低于漢語言文學同類課程的30.2%和25.1%,未能體現出語言和教學法類課程在對外漢語專業中的主體地位。而文學文化類課程門數比21.6%、課時比21.8%,遠遠低于漢語言文學同類課程44.2%和47.8%,使作為兩翼的文學文化類課程比例過于單薄。再從對外漢語自身看,課程門數上,“一體”比例為24.3%,“兩翼”為21.6%、16.2%;從課時比上看,“一體”比例為20.2%,“兩翼”為21.8%、31.8%。“一體”遠不豐滿,“兩翼”課時超過“一體”。再看我校方案中對外漢語專業開設而實際未實施的課程中,語言學及教學法有2門,而文學和文化類有9門,外語類有3門。如果加上這些課程,兩翼的課程必然太臃腫,超過“一體”。而兩翼中外語類開課門數遠低于文學文化類,兩翼之間的比例也失衡。因此,我校的對外漢語課程未能體現“一體兩翼”的框架。

      (二)專業實踐課程單薄

      在培養方案中,對外漢語的專業實踐課規定7門,而實際實施的只有4門,為書法、教師口語、專業技能和畢業論文,而專業技能實際上開展的只是對學生普通話的訓練,而重要的教學技能、專業實習、畢業實習等與對外漢語密切相關的實踐課實際上沒有開展。學校和學院沒有創建相關實踐場所、場地,沒有統一安排學生進行校內外實踐和畢業實習。對外漢語專業大四年級全年沒有開設課程,在沒有統一組織和安排的情況下,學生很難自行聯系到實踐資源。目前我校對外漢語專業僅有的實踐是越南班學伴,從對外漢語專業中選出部分學生擔任越南留學生學友。但是這種部分性參與畢竟不能顧及全部學生,沒有普遍意義。表2可見,漢語言文學的專業實踐全部實施,學院專門組織學生到各個單位畢業實習,教學專業技能上則有完備的微格教學等設施和教師配備。

      (三)課程設置未體現漸進性和豐富性

      對外漢語是漢語和外語的雙結合,課程安排應按年級體現出循序漸進性,突出由淺入深的過程。一年級應以開設基礎課程為主,如語音、語法、文學史、文化史、普通話口語、寫作、英語口語、聽力等課程。學生具備一定基礎知識后,在二三年級的課程中加入具有深度和對比性、跨越性的課程,如中西文化比較、國外漢學研究、第二語言習得、第二語言教育、英漢口譯、商務英語等課程,并注意將基礎知識和社會實際需要聯系起來,輔以種類豐富的實習訓練,如授課實操、授課觀摩等,而我校的對外漢語基礎和實踐課的結合未能凸顯。學校每年也招錄了日本、韓國及東南亞地區的留學生,可以開設日語、越語、韓語等第二外語選修課,豐富英語之外的第二語言,而目前對外漢語專業二外只開設了日語,且只開設一個學期,課時少,且跨文化交際理論與實踐、海外華文專題、民俗學、東南亞文化與習俗等文化類課程更是形同虛設。整體上看課程設置未能體現出循序漸進和豐富性。

      (四)師資缺乏

      學校目前對外漢語專業的任課教師都是中文專業教師,沒有專門的對外漢語教師,給對外漢語專業學生的授課模式和方法與漢語言專業的學生沒有明顯區別,語言文學類課程的教材與漢語言專業也幾乎一樣,對漢語言文學專業存在較大的依附性。而外語類課程的教師則全部來自外語系,外語系的老師只強調外語教授,沒有站在對外教學視角,缺乏對外教學視野,如不能教給學生使用外語授課技能,用外語來解釋一些中外文學文化現象,表述對外漢語專業詞匯和術語,使學生很難達到使用外語進行教學的水平,對專業的發展產生限制,造成了對外漢語專業學生英語水平不如英語專業學生,而中文專業知識比不上中文專業學生的尷尬處境,自然產生身份的困惑和對未來出路的迷惘。

      三、對外漢語專業身份定位和方向發展的途徑

      (一)突出本專業特點,辨清自身身份

      文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在歷史、師資、課程等方面都比較成熟,而對外漢語專業只開設三年,各方面都不成熟,師資、教材、課程同漢語言專業多有雷同,有的課程只是在漢語言文學專業課的基礎上增加了對外漢語教學法、語言學等課程,有的課程則是漢語加外語的簡單疊加,造成了對外漢語學生的身份模糊感。要辨清自身的專業身份,必須在課程設置等方面進行改革,課程比例應凸顯“一體兩翼”結構,授課內容應區別于漢語言文學專業,針對對外漢語學生的需求。對外漢語受眾對象是外國人,如在同樣講授現代漢語、古代漢語等課程時,應針對外國人學習漢語過程中易出現的語法問題講授,如外國人多數對虛詞的使用易于出現錯誤,授課就應該多舉實例,總結規律,對外國學生在語法、語言學習方面的錯誤進行歸類研究,讓學生了解外國人的語法障礙,以便日后教學能有的放矢,使教學理論更好與實踐結合,這樣才能讓學生感到本專業的獨特性和專業實力,明晰專業身份。

      (二)培養實踐型和社會型人才

      我校對外漢語專業的實踐課程并未實施,沒有固定的見習、實習基地,學生得不到實踐技能的鍛煉。應該加大力度建立一批實習基地,增加資金投入,加強與外企、公司的聯系。擴展學生與留學生接觸,給留學生授課的機會,盡量并選派學生到海外實習、交流。結合我校教學方案培養應用型、復合型、學術型人才的目標,應在社會型和創新型人才能力培養上下功夫,構建學生漢語、外語、文化、文學、教育等綜合學科知識結構和應用技能的整體性,整合優勢資源,讓學生既能走向社會實地教學和開展交流,又能承擔研究工作,有創新意識。與漢語言文學專業比較,對外漢語還應突出國際化和對外性視域,增強外向性聯系,向著“教學語言國際化,教學內容國際化,教師資源國際化,服務對象國際化來形成學生的國際化視野與國際化競爭力。[2]”這樣培養出來的對外漢語人才才能真正成為實踐性、社會性、創新型人才。

      (三)引進優秀師資

      我校對外漢語師資的引進迫在眉睫,師資決定了課程的質量和特色。應該引進和聘請對外漢語專業教師,尤其是高職稱教師,以及有實際跨文化交流和教學經驗的教師和學者,開發國內國際資源,增強與國內同類院校的交流,并聘請優秀外教授課。招收更多留學生,讓學生參與到教授留學生的授課實踐中,與留學生多交流。另外,還應結合我校人文和地理歷史特征,發掘地方高校特色文化,作為選修課程,如硯文化,潮汕文化,旅游文化,龍母文化,聘請這方面的教師、學者擔任對外漢語學生的課外文化指導教師。還應適應世界上漢學熱的潮流,開設一些國學、國際漢語學等語言文化類選修課,聘請知名的客座教授來講座,組織本校的教授博士講壇,以優秀的師資從語言、文化、教學各方面促進學生的培養。

      篇(7)

      隨著智能手機的迅猛發展,無線網絡基礎設施的普及帶來了移動網絡的極大改善,手機里的各種APP影響著我們的學習和生活。超星集團依托于先進的移動互聯網技術,分析了現有檢索和閱讀軟件的功能,添加了辦公和聊天功能,致力于打造一個更為便捷的移動學習平臺。下面分析一下高校在校學生的閱讀方式和超星學習通的使用特點,進而論證超星學習通在高校使用的可行性。

      一、當代大學生閱讀方式的改變

      當今人們的閱讀方式已經由傳統的紙質媒體轉向了電子媒體,這與時代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不可分割,也是人類文明進步的表現之一。

      1.閱讀方式的轉變

      大家都已經習慣了的閱讀方式就是傳統的紙質媒體――書籍,最理想的閱讀場所是圖書館,尤其臨近考試時,高校圖書館都是座無虛席。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科技給人類帶來的影響不僅只是局限于生活,對我們的學習方式也帶來了很大的改變。信息化帶來的電子產品出現在大學生的生活中,就連現今的課堂教學也多采用多媒體方式,人們接受新鮮事物的能力越來越強,掌握速度越來越快。加之傳統的閱讀方式比較枯燥,白紙黑字的紙媒既沒有音效,又沒有動態畫面,缺少吸引力,讓大學生情趣寡然。另外,我國圖書館文獻信息資源檢索工具的功能落后于文獻的組織功能,借閱書籍又要事先在管理系統查詢檢索,讀的同時還要牢記在規定的期限內返還所借書籍,手續煩瑣。

      2.手機閱讀的興起

      移動互聯網近幾年發展迅猛,智能手機成為人們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通信工具。因為閱讀載體攜帶的方便性,手機閱讀被越來越多的大學生所喜愛。有學者針對在校學生閱讀方式進行調查,結果顯示,在圖書館閱讀模式、電子閱覽室閱讀模式和手機閱讀模式三者中,手機閱讀讀者占比46.6%,電子閱覽室閱讀讀者占比40.3%,圖書館閱讀讀者僅為13.1%。同時,閱讀成本在閱讀方式的選擇中也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原因。高校學生是沒有固定收入的消費群體,對于他們來說,網絡電子資源既豐富又可免費下載,而紙質資源一旦在圖書館內檢索不到,就要付費購買,相比較而言,前者是首選。

      二、超星學習通手機客戶端高校推廣的可行性分析

      超星集團自1993年成立以來,致力于學術傳播和知識服務的融合創新,產品數字化、數據化、智能化技術快速更迭,其內容的設置既考慮到新技術的融合要符合社會的發展趨勢,又考慮到讀者的閱讀行為、閱讀狀態、閱讀時長以及讀者的個性化設置,在學生使用閱讀功能的同時還可以自行編輯,組建自己的數據庫甚至成為作者。

      1.超星學習通針對大學生閱讀興趣的培養而設計產品功能

      超星學習通通過優質內容供給和閱讀工具體驗,讓高校學生產生閱讀的欲望,最終形成閱讀習慣。而閱讀、評論、轉發等功能提供優質的閱讀體驗,全方位支撐閱讀。對閱讀結果理解記錄、記憶儲存、評書論述、二次匯編等產生創新結果,通過小組、筆記、轉發、消息、通知等社交模塊方法共享,實現知識創新;將閱讀結果與實際場景結合,實現針對工作、學習、生活中問題解決的實踐創新。在激發閱讀欲望、滿足閱讀需求、提供優質體驗、增強知識創新后實現的是一種包含傳統文化、科學技術和基本技能在內的閱讀能力的提升。

      2.超星學習通滿足高校師生的檢索范圍

      超星學習通搭建了跨行業、跨機構知識、信息與情報等特色資源聚合的云共享平臺,匯集了1860年迄今的中外文圖書、期刊、報紙、學位論文、會議論文、科學數據、故紙堆、標準、專利、成果等約6.3億條元數據和近億條全文數據,以及百萬集高校、科研院所、報告等音視頻資源,同時通過海內外知名的中外文數據庫和圖書館,實現了文獻的共享保障。

      綜上可知,超星學習通APP具有海量數據庫資源,不僅可以幫助在校大學生學習專業知識、收集論文資源、培養閱讀興趣,而且還能幫助學生小組學習,師生間的課業指導,教師的講義準備,甚至是教師間的工作交流。

      參考文獻:

      [1]卜書慶,李爽.論我國圖書館文獻信息資源檢索工具的現狀及發展趨勢[J].國家圖書館學刊,2004(50):37-40.

      篇(8)

      【編者按】:論文頻道為您提供各類開題報告范文參考,以及開題報告寫作指導和格式排版要求,解決您在開題報告寫作中的難題。

      選題依據:在當今以金融、技術、信息為主導的知識經濟時代,企業之間的激烈競爭實質上是企業文化之間的激烈競爭。企業文化對于企業的發展至關重要,它對企業的管理體制、決策指導思想、經營戰略、管理方式等都有重要影響,從而對企業的興衰起到決定性的作用。而占我國國民經濟主導地位的國有企業的企業文化建設停留在低水平的封閉型企業文化階段,其“企業文化”常被單純地認為是企業的政治思想工作,或者將企業職工的文體活動代替“企業文化”。也有的國有企業把“企業文化”僅僅表現在一些大同小異的口號和標語上面,或規章制度及企業標志上面,沒有真正體現出企業員工所追求的價值觀,經營理念和企業精神等深厚內涵,沒有真正發掘出企業員工中蘊藏的推動企業持續健康發展的強大力量。優秀的企業文化是不會自發產生的,而是在人們積極追求過程中慢慢積累起來的。這就要求我國國有企業重視企業文化建設,不斷的進行古今文化、中外文化的比較與吸取,并結合本企業的特點塑造出具有中國特色的企業文化,使國有企業在競爭中永遠立于不敗之地,在未來的激烈競爭中不斷發展壯大。可行性論述:21世紀是一個充滿競爭和挑戰的世紀。在這個世紀中,以人為中心的管理意識的企業文化與企業的科學技術、經營管理一樣,是企業基礎中的“軟件”。如果不能建立起適合我國國情和本企業特點的的國有企業文化,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方面就難以取得長遠的成效。因此探討國有企業文化重構具有很重要的現實意義。diyifanwen.com第一范文§網整理該文章……

      本論文擬采用以下手段和方法:實證分析和規范分析相結合;對比論證;列事實、擺依據;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引用分析等方法。主要通過圖書查詢、網上瀏覽、去國有企業實地調研等方法來收集資料。擬運用經濟學、企業管理學、組織行為學等相關知識來撰寫論文。

      本論文擬分以下幾個部分撰寫:第一部分:企業文化的概述通過對企業文化的含義,作用和地位及國內外企業文化發展的現狀的簡單闡述來對企業文化的概況作一個簡要的敘述。第二部分:我國國有企業文化面臨的主要問題及原因擬對國有企業文化面臨的主要問題及相關原因進行剖析,通過對問題的剖析來達到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的作用。第三部分:重構國有企業文化的對策通過對國有企業文化現存面臨的主要問題的剖析來尋找并找到問題的根源所在,然后相應地采取解決問題的措施來對現存問題加以解決。

      2004年09月25日—2004年10月25日收集資料,擬訂論文題目和開題報告。2005年03月01日—2004年05月1日在國有企業進行調研,撰寫論文初稿。2005年05月02日—2004年05月31日修改論文,撰寫論文第二稿。2005年06月01日—2004年06月08日修改論文,撰寫論文第三稿。2005年06月08日—2004年06月15日修改論文,做好答辯前準備。2005年06月15日—2004年06月20日左右進行答辯。

      篇(9)

      【編者按】:開題報告是指開題者對科研課題的一種文字說明材料。這是一種新的應用寫作文體,這種文字體裁是隨著現代科學研究活動計劃性的增強和科研選題程序化管理的需要應運而生的。論文頻道為您提供各類開題報告范文參考,以及開題報告寫作指導和格式排版要求,解決您在開題報告寫作中的難題。

      選題依據:在當今以金融、技術、信息為主導的知識經濟時代,企業之間的激烈競爭實質上是企業文化之間的激烈競爭。企業文化對于企業的發展至關重要,它對企業的管理體制、決策指導思想、經營戰略、管理方式等都有重要影響,從而對企業的興衰起到決定性的作用。而占我國國民經濟主導地位的國有企業的企業文化建設停留在低水平的封閉型企業文化階段,其“企業文化”常被單純地認為是企業的政治思想工作,或者將企業職工的文體活動代替“企業文化”。也有的國有企業把“企業文化”僅僅表現在一些大同小異的口號和標語上面,或規章制度及企業標志上面,沒有真正體現出企業員工所追求的價值觀,經營理念和企業精神等深厚內涵,沒有真正發掘出企業員工中蘊藏的推動企業持續健康發展的強大力量。優秀的企業文化是不會自發產生的,而是在人們積極追求過程中慢慢積累起來的。這就要求我國國有企業重視企業文化建設,不斷的進行古今文化、中外文化的比較與吸取,并結合本企業的特點塑造出具有中國特色的企業文化,使國有企業在競爭中永遠立于不敗之地,在未來的激烈競爭中不斷發展壯大。可行性論述:21世紀是一個充滿競爭和挑戰的世紀。在這個世紀中,以人為中心的管理意識的企業文化與企業的科學技術、經營管理一樣,是企業基礎中的“軟件”。如果不能建立起適合我國國情和本企業特點的的國有企業文化,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方面就難以取得長遠的成效。因此探討國有企業文化重構具有很重要的現實意義。

      本論文擬采用以下手段和方法:實證分析和規范分析相結合;對比論證;列事實、擺依據;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引用分析等方法。主要通過圖書查詢、網上瀏覽、去國有企業實地調研等方法來收集資料。擬運用經濟學、企業管理學、組織行為學等相關知識來撰寫論文。

      本論文擬分以下幾個部分撰寫:第一部分:企業文化的概述通過對企業文化的含義,作用和地位及國內外企業文化發展的現狀的簡單闡述來對企業文化的概況作一個簡要的敘述。第二部分:我國國有企業文化面臨的主要問題及原因擬對國有企業文化面臨的主要問題及相關原因進行剖析,通過對問題的剖析來達到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的作用。第三部分:重構國有企業文化的對策通過對國有企業文化現存面臨的主要問題的剖析來尋找并找到問題的根源所在,然后相應地采取解決問題的措施來對現存問題加以解決。

      2010年09月25日—2010年10月25日收集資料,擬訂論文題目和開題報告。2010年03月01日—2010年05月1日在國有企業進行調研,撰寫論文初稿。2010年05月02日—2010年05月31日修改論文,撰寫論文第二稿。2010年06月01日—2010年06月08日修改論文,撰寫論文第三稿。2010年06月08日—2010年06月15日修改論文,做好答辯前準備。2010年06月15日—2010年06月20日左右進行答辯。

      篇(10)

      選題依據:在當今以金融、技術、信息為主導的知識經濟時代,企業之間的激烈競爭實質上是企業文化之間的激烈競爭。企業文化對于企業的發展至關重要,它對企業的管理體制、決策指導思想、經營戰略、管理方式等都有重要影響,從而對企業的興衰起到決定性的作用。而占我國國民經濟主導地位的國有企業的企業文化建設停留在低水平的封閉型企業文化階段,其“企業文化”常被單純地認為是企業的政治思想工作,或者將企業職工的文體活動代替“企業文化”。也有的國有企業把“企業文化”僅僅表現在一些大同小異的口號和標語上面,或規章制度及企業標志上面,沒有真正體現出企業員工所追求的價值觀,經營理念和企業精神等深厚內涵,沒有真正發掘出企業員工中蘊藏的推動企業持續健康發展的強大力量。優秀的企業文化是不會自發產生的,而是在人們積極追求過程中慢慢積累起來的。這就要求我國國有企業重視企業文化建設,不斷的進行古今文化、中外文化的比較與吸取,并結合本企業的特點塑造出具有中國特色的企業文化,使國有企業在競爭中永遠立于不敗之地,在未來的激烈競爭中不斷發展壯大。可行性論述:21世紀是一個充滿競爭和挑戰的世紀。在這個世紀中,以人為中心的管理意識的企業文化與企業的科學技術、經營管理一樣,是企業基礎中的“軟件”。如果不能建立起適合我國國情和本企業特點的的國有企業文化,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方面就難以取得長遠的成效。因此探討國有企業文化重構具有很重要的現實意義。

      本論文擬采用以下手段和方法:實證分析和規范分析相結合;對比論證;列事實、擺依據;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引用分析等方法。主要通過圖書查詢、網上瀏覽、去國有企業實地調研等方法來收集資料。擬運用經濟學、企業管理學、組織行為學等相關知識來撰寫論文。

      本論文擬分以下幾個部分撰寫:第一部分:企業文化的概述通過對企業文化的含義,作用和地位及國內外企業文化發展的現狀的簡單闡述來對企業文化的概況作一個簡要的敘述。第二部分:我國國有企業文化面臨的主要問題及原因擬對國有企業文化面臨的主要問題及相關原因進行剖析,通過對問題的剖析來達到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的作用。第三部分:重構國有企業文化的對策通過對國有企業文化現存面臨的主要問題的剖析來尋找并找到問題的根源所在,然后相應地采取解決問題的措施來對現存問題加以解決。

      20**年09月25日—20**年10月25日收集資料,擬訂論文題目和開題報告。20**年03月01日—20**年**月1日在國有企業進行調研,撰寫論文初稿。20**年**月02日—20**年**月31日修改論文,撰寫論文第二稿。20**年**月01日—20**年**月08日修改論文,撰寫論文第三稿。20**年**月08日—20**年**月15日修改論文,做好答辯前準備。20**年**月15日—20**年**月20日左右進行答辯。

      篇(11)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9682(2011)10-0095-01

      一、引 言

      語言與文化息息相關,同生與共。自人類學家霍爾(Edward T. Hall)1959年撰寫了標志著跨文化交際學的《無聲的語言》(The Silent Language)以來,國際學術界關于語言與文化及跨文化交際學的研究已經有五十多年的歷史,碩果累累。相比之下,國內在該方面的研究在近十多年才真正興盛起來。

      近年來,隨著中國與世界日益頻繁的交流,文化在英語教學中的重要性已經不言而喻。文化意識在高中英語教學中顯得越來越重要。新課程標準中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除了之前一直強調的學生的語言技能、語言知識、情感態度、學習策略,還加入了文化意識。文化意識目標要求擴大學生接觸異國文化的范圍,幫助學生拓展視野,使他們提高對中外文化異同的敏感性和鑒別能力,為發展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礎。

      目前,在文化研究的論文、專著等如春筍般涌現出來的同時,文化教學與高考相結合起來的研究漸漸多了起來。趙立柱談到英語高考中的文化測試改革,談到文化測試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同時還借鑒了國外的文化測試經驗。廖翠堅通過分析2008年廣西岑溪市高中畢業班第一次適應性測試英語試卷的完形填空為例,說明文化意識在完形填空中的體現。宋鑫婧及其組員分析了2009年高考英語閱讀理解試題內容效度。但是對于高考英語試題中文化的系統性及平衡性的研究甚少。本文的目的就是通過對比中國文化與目的語文化在近十年的高考英語試題(全國卷I)中的文化主要載體――完形填空及閱讀理解部分中的出現頻數,探討中國文化與目的語文化在英語測試中的平衡關系。

      二、中國文化與目的語文化在高考英語試題中的對比分析

      1.研究對象

      為了研究的量化及典型性,筆者最終選擇了十套高考英語全國卷I中的十套試卷(2002-2011)中的完形填空與閱讀理解部分。原因在于全國卷I是所有高考試卷中全國覆蓋范圍最廣的測試卷,而完形填空與閱讀理解部分又是高考英語試題中的核心部分,所占分值為70分,占總分的46.67%,它們不僅考察學生的語言技能和形式,也是文化的主要載體。本研究十套高考試卷中,完形填空共10篇,閱讀理解共50篇。

      2.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了統計和比較的研究方法,根據研究目的,將文化分為中國文化及目的語文化,以篇數為單位,統計并計算出十套高考試卷中的完形填空和閱讀理解部分中兩種文化的出現頻數。之后,分析兩種文化在高考試卷中的體現,以驗證是否符合《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實驗)》中所提出的文化意識目標的要求。

      3.中國文化與目的語文化在十套高考試卷中的出現頻數及對比分析

      從表1和表2的統計結果看,兩種文化在閱讀理解部分及完形填空部分中的出現頻數有顯著差異。目的語文化在兩部分的出現頻數都比較高,尤其是閱讀理解部分,50篇文章中有37篇是目的語文化。這說明目的語文化在高考題中得到了充分的重視。但對于中國文化,無論是在閱讀理解部分還是完形填空部分,出現頻數都明顯低于目的語文化。尤其是閱讀理解部分,50篇文章中僅有3篇是關于中國文化的。而《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的課程目標要求高中畢業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達到七級標準。七級的文化意識目標要求學生了解英國人與中國人的生活方式的異同,通過中外文化對比,加深對中國文化的理解。由此看來,高考英語對中國文化的關注不夠,兩種文化不平衡。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精品无码DVD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亚洲欧美大片在线看| 91精品国产品国语在线不卡| 精品国产福利盛宴在线观看| 日韩人妻无码精品久久免费一| 91精品视频在线| 国产女主播精品大秀系列|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国产精品毛片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精品无码专区| 欧美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88国产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久久久亚洲Av无码精品专口| 久久免费国产精品| 97久视频精品视频在线老司机| 国产精品成人A区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成人久久久| 国产精品自在欧美一区| 成人国内精品久久久久影院| 日韩国产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久久一级精品亚洲国产成人综合AV区 | 少妇人妻偷人精品无码视频新浪| 国模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99热热久久这里只有精品68 | 国产亚洲精品无码拍拍拍色欲| 国产精品嫩草影院一二三区入口| 久久久久久夜精品精品免费啦| 中文字幕精品亚洲无线码二区| 久久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日韩AV| 成人亚洲日韩精品免费视频| 永久免费精品视频|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影院色| 国产精品色内内在线播放| 日韩精品极品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 国产99久久精品一区二区| 久久国产精品无码HDAV| 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99仓本 | 国产精品亚洲产品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精品人人做人人爽电影| 国产国产成人精品久久|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