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寫作既是個人情感的抒發,也是對學術真理的探索,歡迎閱讀由發表云整理的11篇科學技術與創新范文,希望它們能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啟發。
一、問題的提出
對所有非以日文為母語的人們來說,日文刊名的檢索都可能存在某些困難,這源于日文的特殊性。免費論文。因為這些刊名通?;蛞匀瘴募倜霈F,如《マテリアルテージ》,或以日本漢字如《國際問題》,或以假名和漢字混合的形態出現,如《人事マネジメント》。這給讀者直接利用OPAC檢索日文期刊帶來了很大困難。
業內通常的做法有四:
一查拉丁字母——日文假名對照表,它要求較高的日文拼寫能力。
二利用《出版物參照》等檢索工具多次轉換,也要求讀者相應的日、英文水平。
三通過查找《日本科技期刊指南》或我館編寫的《拉丁文音譯日文科技期刊與連續出版物名稱對照手冊》[1]進行原刊名轉換。由于出版時日,內容有待更新。
四利用《日本科技速報年度索引》進行直接轉換。
日文期刊拉丁文音譯刊名轉換方法一覽表
表1
常
用
方
法
關鍵詞:乳品科學與技術;“嵌入式”教學;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7)24-0239-02
乳品科學與技術是一個綜合性課程,涉及到生物、工程技術、食品機械以及信息控制等多學科的知識,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度要求較高,也是一門重要的應用型課程。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乳品行業的技術革新速度非???,尤其是在技術的交叉應用方面。目前高等院校在乳品科學與技術課程方面較為落后,教學內容與現有技術有一定差距,對學生知識的綜合性教授以及應用培養較弱,使得學生在進入工作崗位后需要進行大量的“再培訓”過程,從而導致學生就業競爭力下降和企業培養成本的提高。因此,乳品科學與技術創新課程的目的是拓展學生的知識體系,以“嵌入式”培養的方法提高學生的研究能力和創新能力,使其成為乳品行業的綜合型人才。
一、優化教學課程體系
乳品科學與技術這門課程內容繁多,且實用性較強,其主要內容可以分為原料乳的加工及性質、乳制品加工工藝、乳制品與微生物、乳制品質量控制四個方面。傳統的課堂教學內容較枯燥、知識點散亂、不易理解,使得學生很快失去學習興趣。因此在理論課程教學過程中,針對教學內容選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和技巧,打破傳統教學填鴨式的教學方法。根據混合學習的教學理論,乳品課程應該適當的結合傳統課堂教學、課外實踐教學以及在線教學手段,從而實現最好的學習效果。通過圖片、Flash流程動畫、視頻等基于Web的技術加強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使得學生能夠清晰的看到乳制品加工過程中乳品成分的變化,以及這些變化與加工工藝的關系,從而更加深刻的理解工藝技術的發展。通過協作學習的方式,對乳品科學與技術課程的重點知識進行綜合性梳理??梢詫嗉壏殖扇舾尚〗M,按照不同乳制品加工過程關鍵點控制工藝進行分工,收集資料,協作討論形成完整的乳品加工流程,最后通過教師的點評以及工廠的實踐參觀,加深學生對工藝的理解;通過案例試分析,引導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二、課程“嵌入式”教學平臺建設
1.“嵌入式”教學模式?!叭槠房茖W與技術”課程的實踐性很強,如果僅僅注重課堂知識的講解與互動,顯得太單薄,容易形成紙上談兵的學習效果。因此,課程學習中需要一定量的實踐環節。但是課堂教學時間有限,僅能滿足理論課程的學習,少量的實驗環節以及參觀也難以滿足課程實踐學習的要求,學生掌握的知識片面性較強且比較淺顯,尤其是對行業新技術的掌握?!扒度胧健弊钤绯霈F在計算機領域,主要是將跨學科、不同軟硬件以及業界需求緊密的結合起來,進行綜合性系統開發。我們將“嵌入式”教學模式引入乳品科學與技術課程,以科技項目以及實踐教學為驅動力,其主要教學思路如下:①課程的內容由學校的專業課教師和乳品企業技術人員或是企業導師共同設計講授,保證知識體系和實踐技能的教學效果;②通過綜合性大作業、或是聯合項目課題的形式將課程的重點難點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嵌入到專業課的學習中;③學生能夠與企業技術人員進行積極地互動,使得乳品科學與技術課程有效地融入學生的知識體系中;④課程內容會隨著企業技術方向有相應的調整,用以滿足對新技術的掌握,并能夠及時反饋新技術的應用效果;⑤能夠通過項目小結或是結題報告的形式對課程的學習效果進行評價,進一步復習和鞏固所學的知識。
2.豐富的互動教學平臺。“嵌入式”教學平臺應該如何嵌入、以及嵌入的程度是這種教學模式應用之前需要重點考慮的問題,需要與學校實際情況相適應,創造有利的教學環境。對于乳品科學與技術課程來說,學校與乳品及相關企業建立一個內容豐富的互動教學平臺,能夠有效地促進“嵌入式”教學模式的形成。互動教學平臺,可以是校企聯合創新實驗室,也可以是基于移動平臺或是Web平臺的溝通渠道。通過與企業導師的交流,共建優秀教學團隊、教材以及實踐基地等教學資源,利用平臺進行人員以及信息的互動,使得學校作為專業知識庫,推動企業技術發展,而企業作為學校實踐基地,鞏固學生所學的知識。互動教學平臺的建立,類似于擴大的虛擬實驗室,能夠加快學生的專業實踐學習,較好的掌握乳制品產品工藝開發以及實際操作的能力。“嵌入式”教學模式能夠完成高效學習專業課程知識的教學目標,同時還可以培養學生專業實踐素質,這一針對學生就業能力的教學目標。乳品行業的發展需要大量的高層次專業人才,通過“嵌入式”教學平臺,將雙方的優勢特長進行有機的融合,能夠培養出乳品行業需要的專業技術人才,具有扎實的技術功底、穩定的實踐操作能力以及廣闊的創新視野,為行業的技術發展提供強大的推動力。
3.以科技項目以及實踐教學為驅動力。乳品科學與技術的“嵌入式”教學是一種有效的實踐教育教學模式,是以科技項目以及實踐教學為驅動力,以企業工藝需求以及產品開發項目為導向,通過項目的實際完成過程訓練學生在乳品技術方面的實踐能力。本課程與光明乳業、上海交大昂立、揚州市揚大康源乳業、河北一然生物科技等乳品相關企業建立了多項科技項目,包括生態牧場設計、長效酸奶發酵、開菲爾酸奶發酵、冷殺菌液態奶制備、新型軟質干酪加工以及益生菌選育制備等,覆蓋了乳品科學及其產品加工的知識點以及就業方向。本課程將科技項目轉化為教學情景,通過學生分組配合來完成這些項目,同時通過到工廠進行實地考察和實習,完成這些項目所要求的技能訓練,達到學校-企業無縫對接。此外,組織學生與企業技術人員進行交流,通過工作總結和案例分析加深學生對崗位技能的理解,提高學生的知識接納程度。通過與其他的專業課程對接,讓學生進一步掌握本課程所需的一些輔助技能,包括CAD制圖、食品加工機械選型、HACCP體系建立等。
4.完善課程考核與評價體系。乳品科學與技術課程的教學目標應由學校專業教師與企業技術人員或是企業導師共同討論決定。雙方制定需要的課程項目以及完成指標,制定合理的實踐時間以及實踐教學內容,制定專門的實習規章制度和考核標準,課程成績由雙方導師依據協商確定的考核標準自主進行打分,對學生所有實習期間的表現和結果進行公示。在課程學習期間,學生至少應完成一項課題任務,能夠分析乳品生產工藝所遇到的問題,并能夠提出解決思路。
三、結語
經過教學模式的改革,乳品科學與技術課程的教學效果獲得多數學生的認可與好評,學生在科研方面的興趣以及實踐能力有了極大的提升,學生普遍認為通過課程的學習能夠更好的與實際工作進行接軌。我們通過與學校專業老師的聯合推廣,使得學生在完成本課程后進入專業實驗室的比例大大提高。本課程突出了教學內容的實用性,通過項目研發以及對應企業的實踐培養,使學生的專業技術能力得到極大的提高。通過互動教學平臺的建設,活躍了課堂學習氛圍,使得學生能從課本知識中走出來,與實踐能力統一起來。但是,在教學過程中也存在一些問題,課程總的教學時間較短,一些科技項目需要進行模擬簡化之后才能安排學生;僅一門課程進行“嵌入式”教學,教學資源占用較多,教學成本較大,如果能以學科方向為單位進行“嵌入式”教學,許多相關聯課程就可以進行相互借鑒,資源互補,從而提高學生的整體能力,實現高水平專業技術人才的培養。
參考文獻:
[1]金嫘,王宏.研究性教學在乳品科學與技術課程中的應用初探[J].中國校外教育旬刊,2013,S2:360-360.
[2]洪林.國外應用型大學實踐教學體系與基地建設[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6,25(12):156-158.
中圖分類號:G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6)10(a)-0143-02
醫院圖書館在實際發展的時候,能夠滿足醫院對信息與知識的需求,主要因為醫院圖書館中包含各類醫學信息,此時,醫院技術人員可以利用醫學科技創新手段提升醫院圖書館的發展效率,為人們提供更好服務。
1 醫學科技創新對醫院圖書館發展的意義
在創新醫學科技的時候,創新目的就是對生命本質、過程等進行探索,是醫院圖書館發展的動力,在研究人員不斷創新醫學技術的過程中,能夠促進醫院圖書館向著更好方向發展。對于醫學科技創新工作而言,與其他科學技術創新不同的是,雖然不能直接顯現出經濟效益的提升,但是,在一定程度上,能夠突破圖書館的發展,具有較為良好的科學意義與社會效益,對醫院圖書館長遠經濟發展產生促進作用。在每一次創新醫學科技成功的時候,醫院圖書館都能形成一個新的管理體系,引進新醫學理論與技術指導,不僅能夠推動醫院的發展,還能為醫療人員提供較多學習知識,使其在發展的同時,得到有效支持[1]。
2 醫學科技創新的特殊性
即使醫學科技在迅速發展,并且具有與數學、物理學等相似的程序,但是,在研究過程中,與自然科學或是其他學科是有所不同的,是較為特殊的一門學科。在醫學科技創新的時候,其最大特征就是:所研究的對象是人類,能夠對最復雜的生命進行研究。在人體生命發展階段,不僅不能利用物理學科對其進行研究,還無法利用化學科學對人體規律加以解釋,更不可以應用生物學的規律說明,這就顯現出醫學科技技術的特殊性。與其他學科相比較,醫學科技能夠對未知、曲折的生命規律等進行研究,涉及的范圍很多,例如:民族健康工程、人類身體健康水平研究等,在不斷經歷失敗的同時,也會總結經驗教訓,使其能夠向著更好方向發展。醫學科技在創新的過程中,相關技術人員必須要重視醫學信息資源的應用,保證能夠利用醫學科技提升醫院的發展水平[2]。
3 醫院圖書館在醫院發展中的作用
在醫院發展過程中,圖書館起著較為重要的作用,不僅包含著醫療知識,融入了較多醫學科技內容,對醫院的發展產生較為有利的影響。首先,圖書館是醫院文獻信息的核心,無論是臨床知識,還是論文撰寫內容,都在醫院圖書館中,同時,還能在人才培養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其次,在臨床實踐中,醫院圖書館可以為其提供醫學知識,在提高醫務人員醫學水平的基礎上,增強醫院核心競爭能力。再次,醫院在對醫療人員進行培訓的時候,會在圖書館中搜集較多知識,在此過程中,圖書館中的電子閱覽室以及數字化圖書館的建立,可以形成一個良好的教育平臺,并且能夠制定系統性以及完整性的授課內容,使醫療人員的專業素質得以有效提升。最后,醫院圖書館在發展的同時,不僅受到醫學科技的影響,還能促進醫學科技的創新,因此,相關技術人員與管理人員要大力創新醫學科技,不斷改善醫學科技,在引進新技術的同時,使醫院圖書館向著更好方向發展[3]。
4 醫院圖書館發展醫學科技創新策略
在醫院圖書館與醫學科技發展的過程中,技術人員必須要重視醫學科技的創新,不斷完善醫院圖書館的發展制度,進而提升醫院的醫療水平。
4.1 爭取醫院的全方位支持
醫院圖書館的發展,必須要爭取醫院各方面的大力支持,o論是經濟上,還是人力上。首先,醫院圖書館要積極引進先進醫學科技,為醫療人員提供高質量的信息資源,并且要取得良好認可。其次,醫院領導在實際工作的時候,必須要重視與支持醫學科技的應用,重視支持醫院圖書館的現代化發展,同時,醫院圖書館要積極匯報工作,向其他領導請示,爭取發展創新的支持。最后,為了醫院圖書館能夠向著更好方向發展,相關管理人員與技術人員要不斷引進資金,加大現代化設備的投入,保證醫院圖書館的發展質量[4]。
4.2 發揮醫院學科作用
醫院學科主任與各個工作人員,必須要對圖書館建設工作加以重視,充分利用好這一知識化,信息化的平臺,積極開展醫學科技創新交流會議,到其他先進性較強的醫院學習,在醫院與醫院之間資源信息共享的前提下,提升醫學科技在醫院圖書館發展中的應用效率。
4.3 實現資源信息共享
在醫院發展過程中,由于醫學科技是較為特殊的,信息量很大,僅僅依靠醫院圖書館自身的信息資源是難以滿足醫療人員需求的,因此,相關管理人員應該與鄰近的圖書館相互聯系,建立共享體系,在信息資源共享的過程中,提升醫學科技創新效率。
4.4 醫院圖書館數字化建設
在醫院圖書館發展的同時,信息技術的應用是較為重要 ,不僅需要及時對醫學科技進行創新,還要建設數字化圖書館,保證醫療人員可以利用數字化圖書閱讀設備搜索想要的信息,服務于臨床科研與教學。
5 結語
醫院圖書館的發展與醫學科技之間產生較為密切的聯系,在其發展過程中,必須重視各類先進技術的引進,不斷完善圖書館管理體系,使其得以較為良好的進步。同時,要重視各類技術人員的專業素質,階段性的對其進行專業知識的培訓,使其掌握先進技能,不斷創新醫學科技,達到促進醫院圖書館發展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遲明.醫院圖書館學科館員在醫院學科建設中的職能作用[J].中華醫學圖書情報雜志,2012,21(7):13-15.
信息技術是一門知識性、技能性和實踐性非常強的學科,要按照“培養創新精神、增強信息意識,提高實踐能力”的原則教學。其教學是實現新課程目標的一個良好載體,也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極好途徑。下面筆者就結合教學實踐談一談在信息技術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一、激發學生的創新興趣,讓學生渴望創新
興趣是學生探索、創新的力量源泉,是學生最好的老師,它作為一種內在的驅動力,使他們能產生強烈的探索欲望并導致創新意識的萌發。而傳統的信息技術教學存在著教材內容的滯后,教師“過分”的主導地位和學生學習方式的陳舊等諸多弊端,嚴重影響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喪失了信息技術教學作為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重要功能,而新課程強調“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用教材教”就是要求我們在使用教材時,不能僅僅停留在教材的框框之內,而要根據學生的需要在教學內容上有所突破,有所創新。為此,我認為要讓信息技術教學適應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就必須根據教學實際進行改革創新。
“畫圖”是一個能提高學生興趣的極好工具,是施展學生想象力、發揮創造才能非常有效的手段。教師要鼓勵學生創造性的實踐,教師畫一筆,學生畫一筆,是模仿,不是創造,要創造就要自己動腦筋,用自己的繪畫語言表達自己的思想。如在教學生用“畫圖”工具畫圖時,我將學習新操作技能融入繪制美麗的圖畫中,使學生在美的熏陶中既學習了知識又掌握了技能。剛開始,我畫一個圓的輪廓,讓學生在圓的圖形上畫出他想要畫的任何東西,結果學生畫出了娃娃的臉、車輪、太陽、呼拉圈、鐘表、圓盤……接著,讓學生畫一個方形的輪廓,再啟發學生圓形加上一個方形會變什么呢?這樣就發展了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激發了學生的創新興趣。在教學過程中通過教師示范操作,教師輔導操作,學生獨立操作,學生互評作品,最后修改、定型,一步一步使學生的學習效果達到這節課的教學目標。在學生獨立操作時,我啟發學生按照自己的思路,在電腦上可以創新、變化顏色,勾勒出更加神秘莫測的圖畫。畫完后,讓學生們互評作品,發表自己的見解,這幅畫好在哪,不好在哪,應怎樣改進等等。之后,每位學生再次修改、完善自己的作品。這個過程,不僅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還培養了學生的審美素質。
二、營造和諧的創新氛圍,讓學生勇于創新
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在寬松、和諧的環境中學習,有利于解放思想,煥發自尊、自強和自我實現的需要,能促使他們勇于創新。也就是說構建一個民主、平等、愉悅的信息技術課堂,追求寬松、積極、主動的學習氛圍,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時刻充滿信心,讓課堂始終充滿樂趣,激活學生創新精神、創新思維,這是擺在我們信息技術老師面前的一個十分重要的課題。?
1.淡化教師權威 喚起學生創新的意識
課堂是學生生活生命的一部分,教師要關注學生的生活生命狀態。后現代主義的課程觀講究開放,追求“亂”,加強干擾,而不是講求秩序。正是因為紊亂,才會有新的東西出現,才會有智慧火花的迸發,才有創新思維的閃現,才有創新精神的增長。二十一世紀的優秀老師應該倡導現代學習方式:自主的、探究的、合作的教學模式。愉快教育就是在學習過程中享受思維的快樂,引導學生在問題中享受思維的快樂,那是生命的美感。老師須特別特別注意不要頑強地表現自我,學生有犯錯誤的權利,教師應該鼓勵學生犯錯,表揚學生錯得有思想,有道理,有典型意義,并因勢利導就錯改錯。一定要強調讓學生選擇性地學習,要給學生留有空間。不是過去教師在課堂上獨白,一言堂,有民主才有對話,對話是相互的溝通、交流,是積極的互動。教師對學生的提問應該采取語言激勵、手勢的肯定、眼神的贊許等手段給予充分的肯定和贊賞,在這樣民主和諧的氛圍和愉悅的情緒中,學生的創新素質才能得到積極的調動,創新空間才能得到大額的開拓。
2.注重角色切換 營造有利創新氛圍
創造積極的課堂環境關鍵在于老師應該盡力滿足學生的情感、動機、需求,和學生一起分享學習知識的快樂和感情滿足的愉悅,分享創造、發揮的愉悅。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在學生力所能及的范圍內,讓學生多動、多說、多問、多表現、多思考、多操作,盡量多給學生一點思考的時間和活動余地,把提問的權利還給學生,讓學生有發揮創造力和創新思維的機會。從理論上講,學生在課堂上具備調節自我情緒的能力,能夠對自己的情感和意志負起責任,但由于年齡和經驗等諸方面的原因,他們自身又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教師對此應該有清晰的認識,營造良好的課堂學習氛圍,讓學生進入自主學習的狀態。在教學過程中,只有充分調動學生認知情感的、行為的、生理的等諸方面的因素參與,才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促進學生主動探索與發展。同時,課堂上學生的自我調節學習必須兼重,課堂應該成為“學生如何學和教師如何教”、教師與學生而共同努力的“工作空間。”
三、鍛煉學生的創新能力,讓學生能夠創新
這主要包括鍛煉學生的創造思維能力、創造想象能力、創造性的計劃組織與實施某種活動的能力。學生對計算機有了興趣,解決了“為什么”之后,就會想要去“怎么做”。通過教師的課堂簡單演示分析,學生自己就會從不同角度、不同方面思考,多方尋求答案。比如在學習《藝術字》時,學生就會想方設法使自己的字的顏色、大小、位置、形狀多選擇、修改幾次,從中也培養了學生的美術設計能力和展開各種豐富的想象。
重視學生的實踐活動,讓學生能夠創新。幾乎所有的學校電腦室教師機上都安裝“電子教室”軟件,我們在平常的聽課當中經常發現教師喜歡用教學廣播軟件對學生的學習進行全程控制,甚至時常中斷學生的學習,“好心”地為全體學生示范如何操作。而其實過多的教師講解和示范只會降低學生的學習興趣,阻礙學生自主學習和動手實踐能力的培養。信息技術課本身的特點就是教師要給學生提供足夠的實踐活動空間,在學生的實踐過程中,凡學生能動手操作的,教師絕不代替。通過讓學生在動手中學習,在動手中思維,在思維中動手,將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
四、塑造學生的創新人格,讓學生提高創新
創新人格指創新精神或創造性個性傾向,是創造性發展的動力和方向性保證。它是實現創新所表現出來的與一般人相異的那些心理特征。創新人格的組成成分是多種多樣的,主要包括頑強的意志、毅力、能經受挫折、失敗的良好心態及堅韌頑強的性格。
對創新能力的認識,國內外的專家學者有著不同的研究定義,一直未能達成共識。美國心理學家斯騰伯格認為,“創造力是智力、知識、思維風格、人格、動機和環境6種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1]。我國學者劉丹對創新能力做出了如下定義:“創新能力是根據一定目的,運用一切已知信息,在產生出某種新穎、獨特、有社會或個人價值的成果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綜合能力。”筆者認為,創新能力不應該只是一個方面的定義,它應該分為內外兩個部分。從內部因素來講,創新能力是人類開拓精神的一種,通過系統化的知識架構,將信息歸納為生產實踐的手段,并將其轉化成為社會生產成果的一種綜合能力。其中包括創新理念、創新思維以及創新手段三個方面。從外部因素來講,得有使創新能力存在并得以發展的基礎,這個基礎主要指鼓勵創新的社會環境和科學技術基礎,即創新的社會基礎和科學基礎??萍紕撔乱晕镔|世界作為實現的主體或平臺,它植根于客觀上的實際需求和可能性條件,來源于現實生活。人類的創新能力都是圍繞物質的客觀實在性來培養和發掘的??萍紕撔轮黧w認識客體并改造客體的活動,必須遵循客觀規律,按客觀規律進行科技創新。正如馬克思所說,“宇宙的一切現象,不論是由人手創造的,還是由物理學的一般規律引起的,都不是真正的新創造,而只有物質的形態變化”[2]。人與其他生物最大的差別就是具有自覺的創新能力。在創新能力的促進下,人自身的其他能力得到提升并形成一種強大的綜合力,進而推動人的生命活動呈現出一個持續的變革、更新和創造的過程。人在人化自然過程發現自然界的某種有用物并使其成“資源”并產生經濟價值。通過人類活動實現自然資源、人工資源的生產和占有。人的素質和潛能的提高,是科技創新能夠實現的關鍵。科技創新活動不是重復的生產實踐活動,它需要最大限度地調動和激發創新主體的創造力,在科技創新過程中使人的本質全面呈現。科技創新活動是富有探索性和開拓精神的活動??萍紕撔鲁晒宫F出科技創新主體的綜合能力??萍紕撔鲁晒侨说谋举|力量的凝結,是創新主體各種本質力量的對象化和物化的產物,它既真實地反映了創新主體的創新能力,也全面地、系統地展現了創新主體的各種本質力量。因而,科技創新不是自然而然產生的,而是在客觀事物不能適應和滿足人們需求時,人的主觀能動性得以充分發揮并遵循和利用客觀規律對舊事物進行改造、改進的結果。
二、藝術教育與科技創新的相關性
(一)藝術教育與科技創新的辯證統一
藝術教育是美育的一項重要內容,通過各種形式的藝術教育對學生的審美思維進行培養,以達到提高其藝術水平和審美力的目的??茖W與藝術就像是硬幣的兩面,即科學中有藝術,藝術中有科學。藝術的熏陶能影響智力開發、集合想象力、啟迪創造力,從而推動科學前行;同時科學的發展也為藝術開拓了更為廣闊的空間,因此,科學與藝術是密不可分的。“人文精神是人類對人世的探求和處理人世活動的理想價值追求和行為規范的集中表征,以追求真善美等崇高的價值理想為核心,以人自身的全面發展為終極目的。”[3]人文精神是整個人類文化的最根本精神,或者說是整個文化生活的內在靈魂,是人類對未知世界的探索活動及其成果在精神上的沉淀和升華??萍际抢硇运季S和解決人類實際問題的藝術,藝術是人類想象力的靈動創造??萍甲非蠡叟c用,藝術追求美,科技探尋自然規律,藝術感受世界形象??萍己退囆g的共同基礎是人類的創造力,追求的目標是真理普遍性、成果永恒性、意義深遠性,二者之間并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鴻溝??萍寂c藝術的交流互動,理性、感性、悟性的匯通互補,有利于大學生提升創新能力、增強對世界整體的立體認識。藝術教育的目的就是使受教育者具備基本藝術素養,促進其全面發展,發揮出自身能力,包括培養激發其邏輯思維能力、形象思維能力等。而科技創新須依靠邏輯思維、形象思維的激發與互補,從大跨度聯想中得到啟迪,再用嚴密的邏輯加以驗證。因此,藝術教育與科技創新是辯證統一的。
(二)藝術教育與科技創新統一的內在邏輯關系
“人文活動和創新能力都是用感性認識作用于客觀存在的行為活動,兩者通過感性思維模式,認識和改造客觀世界?!保?]審美是審美個體將對美的感性構成能力作用于客觀世界,認識和改造客觀世界。創新能力則是將人類對科學的認知顯像成為客觀存在,并對其進行認知表達和實踐的一種方式。兩者都是以感性的構成能力能動地認識、改造世界。審美活動與創新思維在內部構成形式上具有邏輯統一關系,都是由感性認識激發靈感,進而產生對客觀事物的認識,然后為了實現某一特定的社會目標,將意識轉化成為客觀存在,并作用于生產實踐。因此,二者在內部構成形式上具有邏輯統一關系。藝術教育注重形象化的認知模式,其核心是直覺,通過直覺的第一印象感悟,然后再真實地展現對美的認知。創新思維也依賴于第一印象的直覺感受。直覺在科技創新活動中起到源的作用,與審美意識一樣,直覺的感性認識往往是來自于人類的現實生活,因而具有真實性、形象化的特征。豐富的社會生活和生活感觸的直覺是美和科學誕生的前提條件。因而,藝術教育和創新思維都依賴于直覺,且統一于直覺。創新思維是創新的源泉,為人類提供思維觀點、科學知識、價值取向、行為規范、行動計劃和未來預見等,是人的活動和物質生產的自覺性、主動性、創造性,是增強實踐目的有效性的重要條件。創新能力是對新的挑戰作出創造性應答的能力。創新能力的形成源自創新思維的養成,創新能力的培養,源自創新思維的培養,創新思維是創新活動的前提和基礎,創新思維的培養是創新型人才培養的核心。創新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創新思維的延伸與發散,為創新思維的發展提供保障。因此,兩者密切相關且相互促進。
三、加強和改進藝術教育工作,培養理工科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
(一)重視藝術教育的價值與功能,加強藝術教育工作
藝術教育是學校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重理輕文的觀念,阻礙了文理兼容、相互滲透的綜合素質教育理念的貫徹落實,導致許多高校的藝術教育呈現出“瘸腳現象”。因此,高校的藝術教育應在加強對自身內在價值認知的同時,也要重視其外在功能,即藝術教育對教育的基礎作用。藝術教育機構是發展藝術教育的保障。高校首先應在思想上重視藝術教育,將藝術教育工作納入學校發展規劃和年度工作計劃,并制定相應的規章制度;其次在行動上,要建立一支專門的專業化藝術教育管理隊伍,并設立專門管理機構來規劃、督導和組織藝術教育的教研活動,將藝術教育工作落到實處。
(二)完善課程設置,加強藝術教育與其他學科教育之間的互動
高校要實現藝術教育計劃就應該加強藝術教育與其他學科教育之間的互動。高校在學科建設過程中,應將藝術教育與其他學科教育相結合,使其成為一個完整的教育系統,使不同學科實現教育資源的優化整合和資源共享。加強藝術課程綜合化的合理設置。首先,要完善藝術學科的課程設置;其次,要注重交叉學科的課程設置,拓寬學生的思路和視野,依據因材施教的原則,在有限的課時內,依據學生自身的認知特點和課程間的邏輯關系,實現課程的綜合化設置;再次,要依據“精選內容、發展能力、提高素質”的原則實現課程綜合化的設置。通過完善課程設置,實現資源共享,有助于理工科大學生獲得更多學習藝術知識的機會,從而開闊其視野,豐富其科研生活,進而激發其普及和傳播科技知識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有助于合理配置教師資源,最大限度地實現師資的優化配置?!按龠M藝術教育與科技教育的交叉與互動,能實現客觀世界的真善美,有助于人精神活動的知情意與人類的知識體系中科學、倫理學、美學有機結合,從而有利于高校培養出人文精神濃、科學精神厚、創新意識強、創造能力高的優秀大學生?!保?]
(三)構建新型的藝術教育體系
構建新型的藝術教育體系是加強和改進高校美育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新型的藝術教育體系應注重兩個方面,一是將藝術教育貫穿于整個課堂教學,二是實現整個教育過程的藝術化。
(四)改革傳統的藝術教育方法和評價方式
中圖分類號:G642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0278(2012)02-128-01
光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屬于新增專業,增設的目的就是為了適應科技發展的需要,培養科技創新型人才,本專業具有很強的理論性和實踐性,構建專業實踐教學創新體系十分必要。
一、光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實踐教學創新體系的內涵和特征
(一)實踐教學創新體系的內涵
實踐教學創新體系在內涵上分為狹義和廣義,我們一般理解的實踐教學創新體系就是實踐教學的內容體系,在教學計劃中經常使用的教學體系,這屬于狹義的實踐教學創新體系;廣義的實踐教學創新體系不僅包含實踐教學內容體系,還包括實踐教學目標體系、管理體系、條件支撐體系等,在教學的過程中,實踐教學內容體系不僅要發揮主要作用,目標體系、管理體系等也要發揮各自的作用,體系之間相互協調與配合,實現總體教學目標。實踐教學體系的目標是培養學生綜合運用光和信息知識的能力,通過觀察、實驗、操作等教學方式,讓學生掌握理論知識和實踐操作能力,實驗教學是光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實踐教學創新體系的特征
由于光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在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上都具有綜合性,因此時間教學體系本身就具有綜合性;光信息科學與技術學科有很強的實踐性,很多教學內容都是對光電子器件的實際運用,以理論知識來指導實踐,因此時間教學體系具有實踐性;光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教學的目的就是讓學生學會光信息科學技術的運用,在教學過程中,對教學內容的實踐需要依靠光電子和信息產業,教學的過程、實驗的形式和內容都要依靠光信息技術,因此實踐教學體系又具有開放性。實踐教學的開展不僅需要學校的努力,還需要光信息和光電子等相關企業的積極參與,為學生的學習提供場所、產品和經驗,因此實踐教學體系具有主體性。
二、實踐教學創新體系的構建
(一)構建校內創新實踐教學平臺
由于光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具有很強的實踐性,要想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高校應該建設創新實驗平臺,集教學、實驗、開發與一體,實驗的內容圍繞光信息和光電子器件的設計與開發,并不斷創新實驗內容,注重實驗的應用性、創新性、開放性。在條件上,實驗創新平臺應該布局合理、科學,使平臺具有良好的操作環境,在內容上,實驗平臺應該注重理論知識和實踐內容相結合,把相關的理論知識運用于光信息技術研究中去,在管理上,應該注重實驗設備、師資建設、教學內容等方面的管理,使實驗平臺成為一個有機組合的整體,各個部分都在發揮著功效。
(二)構建校外創新實踐教學平臺
校外創新實踐教學平臺與校內創新實踐教學平臺的基本屬性、建設方法、管理模式和功能都有很大的區別,校外創新實踐教學平臺是校內實踐教學平臺的補充,兩者都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在條件上,校外實踐教學平臺一定要具備足夠的場所、設備、師資力量和實踐資源,這是最基本的條件,能夠保證校外創新實踐平臺的正常運行,在管理上,校外創新實踐教學平臺應該借鑒相關企業的成功經驗,請企業成功人士參與管理,與校內教師進行良好的配合,在運行上,學校需要建立有效的溝通機制,豐富教學內容和形式,以光信息和光電子相關企業為主,利用好社會資源,加強校企合作。
(三)構建校企合作的實踐教學模式
高校教學的目的就是為社會培養更多人才,因此,人才的培養和社會需求是分不開的,如果只是把學生關在學校里,使教學脫離了社會實際,那么培養出來的人才也不適應社會的發展。學校應該和本地區內光電子信息企業加強聯系,通過校企合作,請企業內相關專業技術人員到學校傳授經驗,讓學生去企業內親身實踐,不但使學生加深了對光信息科學與技術的了解,還鍛煉了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使學校教學和社會發展需求相適應,培養出了更多適合社會需要的人才。
參考文獻: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是一個不斷發展、不斷學習的專業,培養的學生沒有較強的創新能力是難以應對不斷更新的科學技術的,也很難能夠符合國家、社會以及崗位的發展需求?!翱平膛d國”戰略21世紀的中國教育進入一個新的歷史發展階段,這一階段將以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學生創新素質培養為標志和方向,將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為核心和重點,已成為本科院校教學改革中一項值得認真思考和深入研究的課題,更是應用型本科學院適應時展的必然要求。
一、當前高校計算機專業培養現狀
社會對計算機科學人才的需求日益強烈,信息時代的社會需要多樣化的計算機人才。然而,隨著科技的進步,計算機專業人才的確培養所存在的問題逐漸暴露出來。具體體現在:學生缺乏創新精神,只會死記硬背,實踐能力不強,與社會需求脫軌。一方面社會對計算機專業人才的需求在不斷增加,而另一方面大量的計算機專業畢業生無法找到工作。為適應新形勢下對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人才的新需求,我們必須對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進行教學改革,在高等院校培養學生的創新素質,是高等教育適應時展的迫切需要。
二、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人才創新能力培養的措施
(一)加強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培養的各個環節
對于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創新意識,一定要注重細節的做法,貫穿到教學過程中的各個環節。在課程教學的過程中,既要注重知識點的講解,又要注意與能力點的結合,這對于啟發學生的創新思維來說很有幫助。在實驗的設計上,要給學生們創造出更多的學習機會,讓他們的表現力和溝通能力有機會展露出來。還要積級組織各項活動,把創新落到實處,通過這些項目的開發,讓研究創新的風氣在高校內形成,讓每一個學生的綜合素質都得到提高。在學生的創新能力和考核方面,也要提出成熟的方案,這樣才能激發學生創新的興趣。還要在教學的各個環節中加強互動,如建立啟發式、設問式、案例分析式、課堂討論式的各種討論方法,便于訓練學生主動去獲取知識、運用知識,而且在課后留作業的時候,也要多加注重學生綜合素質的教育,讓創新貫徹到每一項日?;顒又衼?。比如可以開展學生俱樂部的創新活動、組織他們進行演講、討論,在考核的時候,要加強科學的引導,建立多環節,多要素的考核方式,這樣才能綜合全面的反映出學生的創新能力。對于那些富于獨特見解的學生,要積極進行重點引導,讓其長久保持下去。在教學風格和技巧上,也要善于變換各種教學手段,得以讓學生對于課堂教學有著積極的參與性。
(二)為課外創新活動積極創造條件
由于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科實踐性很強,要為學生的課外創新活動積極創造條件。人才是社會競爭的核心,關注細節的發展,為學生創造創新的校園環境,提供高效的師資隊伍,對于學科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進行積極而有效的控索,激發學生專業創新能力的興趣,才能有效培養學生創新的精神和意識。建設國內一流計算機教學環境,培養適合社會競爭發展需要的合格創新人才,創建完美的教育體系,為創新人才的培養搭建一個合理的平臺,才能達到教學的最終目的。
(三)注重培養教育的教學藝術
在教學中,教師不必拘泥于已有的規劃和既定的程序,要從創新的角度出發,發揮豐富的想象力進行教學。師生關系在教學的過程中,要隨著教學的進程不斷進行討論,從而維護一種讓創造力更加突出表現的師生關系。師生之間要努力做到公平信任,有著足夠的自由和寬容,也要有濃郁的集體氣氛,對于教學過程中能力結構與能力點的結合與訓練,也不能放棄。每一個學生都是教師眼中的“好學生”,關鍵是這個好學生如何進行引導,讓其符合社會創新型人才的需要。對于教育的研究與實踐,并不是階段性的工作,要不斷的深化教學改革。關于學生的學習效果,要作為教師重點關注的內容,這樣才能不斷改進教學方法,去蕪存精,讓教學水平得以提高,讓教學藝術發揮得更加完美。與此同時,積極采用各種有效的增加師生感情的方法也是有必要的。
(四)為學生創造進行創新的校園環境
教育創新的教學與傳統的教學方面存在著一定的差異,如果采用傳統的教學方法,就會造成很多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于知識的掌握缺乏有效性,更缺少對規律的了解和運用的方式方法,甚至于只會從教師和書本那里照搬,這種教學方式很難取得理想的效果。采用創新模式來培養學生,需要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讓傳統的教學功能得以創新,從而在學生創新教育過程中起到很好的引導作用。對于自身的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教學過程中要起到對學生的感染作用,一個教育工作者創新能力的發展,將會讓學生體會到什么才叫做“教育”的主體。這種主體的建立,才會為營造新的教育環境創造空間。具體來講,在高校的教學環境中,要積極提倡素質教育和創新教育。由一些相關的教育領導擬定創新的學習目標,積極進行倡導,拿出具體的措施,合理有效進行組織,這樣就會在高校中形成有效的氛圍,贏得廣大師生的正確的評價,從而加強創新環境的塑造。在課堂的教學環境中,要形成有效的運轉靈活的組織機構,引導學生參與到課堂的教學環境中去,讓學生在討論中發現問題,主動進行思考,積極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這對于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及思維是非常有益的。
三、總結
總而言之,在人才培養理念上,既要遵循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人才培養規律,又要拓寬學生的創新能力的培養,在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教學中,我們不僅要把知識傳授給學生,更要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我們必須用先進的教育理念開拓全新的教學思路,營造一個寬松的創新環境,努力把學生培養成社會需要的創新人才,才能完成時代賦予我們的歷史使命。
參考文獻:
關鍵詞:實驗課程體系;創新與實踐;計算機學科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B
1緊跟學科前沿,構建實驗教學體系
我院長期跟蹤、研究了ACM和IEEE聯合推出的教學計劃和美國CC2001教程,并深入剖析了國內外十多所一流大學和著名軍事院校的專業課程體系,并據此制訂了國防科技大學計算機學院計算機科學與技術2002本科教學計劃。我們將實驗課程體系劃分為基礎驗證性實驗、課內綜合性實驗、綜合課程設計和自主創新實踐四個層次,如圖1所示。這四個層次之間點面結合、融會貫通、配合緊密、循序漸進、環環相扣。
以計算機硬件方向為例,在“模擬電子技術”、“數字電子技術”和“數字邏輯”三個課程內的基礎驗證性實驗和課內綜合性實驗基礎上,開設“數字邏輯課程設計”;在“計算機原理”和“數字系統設計工程”兩個課程內的基礎驗證性實驗和課內綜合性實驗以及“數字邏輯課程設計”基礎上,開設“計算機原理課程設計”;在“計算機控制基礎”、“計算機體系結構”和“嵌入式系統”三個課程內的基礎驗證性實驗和課內綜合性實驗以及“數字邏輯課程設計”和“計算機原理課程設計”基礎上,開設“嵌入式系統課程設計”;形成從電子器件到功能單元、再到部件、最后到系統的實驗課程體系,依次推進,最終讓學生深入而系統地掌握計算機硬件的原理與技術。
這種創新性的實驗體系科學、可行,有效保證了實驗建設具有先進的水平和顯著的效果,為后續實驗內容、實驗平臺、實驗組織管理等方面建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綜合課程設計和自主創新實踐采用項目團隊的方式組織和實施,幫助學生樹立團隊精神和協作精神,培養學生的組織能力和創新能力。
為了能夠更好地發揮綜合課程設計的作用,我們率先在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學科課程體系三個專業方向上大規模設立了綜合性課程設計并單獨設課,見表1。這些綜合性課程設計穿插在系列課程學習的各個階段開展,實驗內容結合了我們的科研方向,體現了綜合性和系統性,不僅強調培養學生具有綜合運用所學的多門課程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更加強調系統分析、設計和集成能力,以及強化培養學生的獨立實踐能力和良好的科研素質。
圖1 實驗課程體系的層次
表1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的專業方向
2教學科研結合,創新實驗教學內容
我院在堅持依照教學大綱施訓的基礎上,根據計算機技術發展迅速的特點,結合我院科研實踐和成果,設置了9門綜合課程設計并逐步開設一批新的實驗項目,使學生能夠學到較新的知識,取得了顯著的效果。
例如“數字邏輯課程設計”課程,作為“數字電子技術”、“數字邏輯”的后續課程,要求學生在計算機系統綜合設計平臺上掌握計算機部件級的邏輯功能設計,通過數字鬧鐘、八位運算器、交通燈、乒乓球游戲、流水算術邏輯部件、串行收發器等課程實驗內容,可以使學生在進一步理解課程內容的基礎上利用較先進的設計手段掌握數字系統設計和調試的工具和方法,增加集成電路應用知識,培養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后續的“計算機原理課程設計”課程中進一步要求學生學習和掌握HDL語言描述電路,并使用HDL語言設計和實現一個完整的八位機,通過邏輯模擬和綜合,在計算機系統綜合設計平臺上測試和驗證。通過這一系列課程的學習,可以使學生進一步理解計算機原理和組成,掌握計算機部件的設計方法,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再比如“人工智能導論”課程,我們在實驗教學過程中嘗試對以Agent為中心的教學方法進行擴展,以機器人為主線,將人工智能的各個論題處理成機器人任務,學生通過構建機器人并編程完成任務,更好地將人工智能的各個知識點有機整合起來。更重要的是,機器人論題對學生來說是個極大的激勵,學生的學習過程有相當的成就感。目前我們用于實驗教學的典型實驗內容如表 2所示。在學校“十一五”實驗教學經費的支持下,我們將繼續豐富和拓展更深層次的實驗教學內容。
表2 “人工智能導論”實驗教學內容
3 依托學科優勢,完善實驗支撐體系
經過“十五”的建設,依托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國家重點學科的優勢,我們進一步完善了實驗教學軟硬件條件的建設,形成了完整的實驗教學支撐保障體系。
在實驗教學硬條件建設上,一方面我們建設并完善了專門的基礎教學實驗室“計算機技術與網絡實驗中心”,下分“計算機系統實驗室”、“計算機軟件及應用實驗室”和“計算機網絡實驗室”三個分實驗室,制定了一系列的實驗教學規范和管理制度,方便老師與學生開展課程實驗教學;另一方面我們依托“211”工程和“985”建設,利用“高性能計算中心”等專業科研環境支撐創新活動、畢業設計等實踐教學活動。
在實驗教學軟條件建設上,一方面我們充分貫徹教學科研相互促進的宗旨,將一些科研成果,如銀河系列巨型機系統等直接服務于課程實驗教學,更好地幫助學生學習內容;另一方面我們充分開發調動老師的創造性和積極性,自主編寫配套的實驗教材、自主研制配套的軟硬件實驗平臺。
在不斷吸取國內外著名大學教材建設先進成果的基礎上,面向我院的課程體系改革和建設需要,自編實驗教材和講義十余部,例如《收音機安裝指南》、《數字邏輯課程設計》、《計算機系統課程綜合設計指導書》、《嵌入式系統課程設計實驗指導書》、《程序設計課程設計》、《操作系統課程設計》、《軟件工程課程設計》、《網絡工程課程設計》和《網絡攻防課程設計》等,并有多部高水平教材已經正式出版。目前我們已經逐步建立起了和課程體系相配套、結合自身科研實際的富有特色的完整實驗教材體系。
在硬件實驗平臺方面,我們在國內率先自主研制成功了計算機系統綜合設計平臺,見圖2。該平臺可以滿足數字邏輯課程設計、計算機原理課程設計、數字系統設計工程、計算機系統結構和超大規模集成電路(VLSI)設計等多門課程的實驗教學需求。
在軟件實驗平臺方面,我們自主設計研發了NetDemo計算機網絡原理輔助教學系統,見圖3。該系統可以對計算機網絡的主要原理和有關協議進行參數可配置的、直觀的、動態的多媒體演示,使原來靜態的板書式文字教學成為動態的、圖文并茂的、交互式演示性教學,在提高學生對網絡原理理性認識的同時增強了學生的感性認識,并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圖2 計算機系統綜合設計平臺
圖3 NetDemo計算機網絡原理輔助教學系統
4整合教學資源,加強實驗隊伍建設
我們十分重視實驗教學隊伍建設,通過各種途徑加強實驗教學隊伍建設。目前我們的實驗教學隊伍主要包括專職實驗教師、兼職實驗教師、TA(教學助理)和研究生教輔組成。從2004年開始我們借鑒國外大學成功經驗,在綜合性課程設計課程中聘請TA。此外在學院的研究生培養方案中明確規定,所有研究生學生必須參加課程輔導,課程輔導成績合格方可畢業,研究生教輔力量成為實驗教學隊伍的有力補充。通過整合各種教學資源,增強了學院實驗輔導力量,促進了實驗隊伍建設,對人才培養起到了很好的支撐作用。
5注重全面發展,開展創新實踐活動
通過“十五”期間的全面實施,實驗教學效果明顯,學生的綜合素質、工程實踐能力、團隊意識、創造性思維得到進一步提高,2006年我院“創新實驗課程體系、增強學生實踐能力、培養高素質人才”獲國防科技大學教學成果一等獎。我院畢業學生業務能力強,能夠適應軍隊和國家建設要求,受到用人單位和領導機關的高度評價。
2004年以來,我們組織本科學生參加各種學科競賽60余次,參加人員近700人次,有415人次獲獎,學科競賽成績突出。其中有代表性的獎項有:8人次獲國際數模競賽一等獎;14人次獲國際數模競賽、ACM國際大學生程序設計競賽二等獎;18人次獲全國數模競賽、電子設計競賽、機械創新設計大賽一等獎;43人次獲全國數模競賽、嵌入式系統設計競賽等二等獎。本科生組隊參加主要由研究生參加的全國微軟“創新杯”軟件開發大賽獲團體銀獎。
6致謝
【中圖分類號】G【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3)05C-
0072-02
教育信息化充分發揮現代信息技術優勢,注重信息技術與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在促進教育公平和實現優質教育資源廣泛共享、提高教育質量和建設學習型社會、推動教育理念變革和培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創新人才等方面具有獨特的重要作用,是實現我國教育現代化宏偉目標不可或缺的動力與支撐。廣西教育學院數學教育專業從1993年年開始招生,在多年持續的專業建設過程中,數學教育在夯實專業辦學基礎、緊貼農村中小學數學教育的實踐的同時,依托信息技術的優勢,不斷探索數學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專業建設取得了一定的成績。本文試以廣西教育學院為例,分析信息技術與數學課程整合人才培養的目標與基本原則,提出信息技術與數學課程整合人才培養創新的具體措施。
一、信息技術與數學課程整合人才培養目標
(一)貫徹教育方針,探索人才培養模式。堅持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認真落實《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的要求,遵循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戰略思想,依據教育規律和有關法規,適應廣西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的需要,體現學校的辦學優勢和特色;堅持以學生為本的教育教學理念,依據廣西教育學院人才培養目標,吸收教學改革和教學研究最新成果、優化課程體系、探索信息技術與數學課程整合人才培養模式。
(二)加強信息技術,打造特色專業。依托數學教育專業傳統的優勢,加強信息技術與數學課程的深度整合,努力打造具有廣西特色的數學教育特色專業。
(三)重視實踐應用,培養創新精神。在掌握數學教育專業必要的理論知識、基本技能和數學思想方法的基礎上,加強實踐能力與創新意識的培養,實現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結合廣西實際及學院人才培養目標,堅持“加強基礎,拓寬專業,強調實踐,重視應用,以學為主,培養素質和創新意識”的指導思想。
二、信息技術與數學課程整合人才培養的基本原則
(一)堅持以就業為導向,實現多樣化發展。應不斷創新培養思維,完善人才培養模式,實現數學教育專業的可持續發展。首先,對全區中小學進行調研,了解數學教育專業的就業去向和潛在的社會需求。積極改革人才培養模式,深化本專業內涵,使畢業生適應市場需求,提高就業率。其次,要不斷創新培養思維,使學生掌握專業方向的核心技能,實現發展的多元化。
(二)貫徹《中小學教師專業標準(試行)》,落實學校定位。根據《中小學教師專業標準(試行)》調整人才培養方案,編寫教育教學類教材,作為教師教育類課程的重要內容。堅持傳授知識、培養能力、提高素質資調發展,體現創新教育、素質教育和終身教育理念,體現學校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落實學校的定位。
(三)構建符合數學與信息教育教學規律,符合未來中小學數學教師需要的課程體系。繼續推行“基礎寬、素質高、能力強、適應廣”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課程體系,修訂人才培養方案,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圍繞培養農村中小學優秀數學教師的目標,構建基礎性課程、發展性課程、教育性課程和信息技術性課程的課程體系。
(四)加強精品課程和重點課程建設,促進教育教學資源利用。進一步加大本專業現有的院級精品課程和重點課程的建設力度。加強教學研究和教材建設,爭取在教改項目、教學資源利用和教材建設等方面獲得一批標志性成果。數學教育專業重視基礎課與主干課的建設是該專業的辦學傳統,我們的思路是加強基礎課程,建設重點課程,突出主干課程,拓寬選修課程。
(五)加強實踐教學環節,提高學生創新能力。加強學生創新能力培養,改革實踐教學,確保用一學期進行教育實習。數學教育專業的實踐教學主要內容有:課程實驗教學、教育實習、暑期社會實踐、社會活動、畢業論文、數學建模競賽等。
(六)強化師范生綜合技能訓練,提高人才培養質量。重視素質教育和創新教育,強化實踐活動和技能訓練。數學教育專業為師范類專業,可提高師范生技能為突破口,開設三字一話(鋼筆字、毛筆字、粉筆字和普通話)和教師職業技能課程、開展教師職業技能比賽等系列活動,提升學生動手能力,強化綜合素質,增強該專業學生的就業競爭力。
三、信息技術與數學課程整合人才培養創新的具體措施
(一)堅持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有機結合的教育理念。應從課程結構入手,堅持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相結合。按照學院的頂層設計, 本次培養方案中所有課程設計分為公共基礎課程、通識課程、學科專業課程和教育專業課程四個層次,按照修讀要求分為必修課程、限選修課程、任選修課程和輔修課程四種類別。其中通識教育課程主要為公共基礎必修課程、通識限選課程和任選課程,約占課程總學時的31%,它著眼于培養學生具備較扎實的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以及較寬的知識面、良好的綜合素質,主要設置政治理論、人文社會科學、英語及計算機基礎、安全及就業指導等四個課程系列。專業教育課程包括學科專業課程和教育專業課程,約占課程總學時的69%。學科專業課程著眼培養學生具備本專業所需的數學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 教育專業課程著眼培養學生從事教育事業所需的數學素養與教育教學技能。
(二)構建符合學生認知規律的專業學科課程體系。數學教育專業以數學分析、高等代數、解析幾何、常微分方程、近世代數、概率統計、計算機應用基礎、初等數學研究、普通物理等為數學教育專業主干課程??蓮膹V西農村中小學校的實際出發,本著學科專業課程“夠用為度”的理念,對部分學科課程、教學內容進行精簡和整合,例如,可以將高等代數、解析幾何這兩門課程合并為高等代數與解析幾何一門課程,同時適當降低其系統性、完整性、嚴密性要求。同時,可將課程體系分為基礎性課程、發展性課程和創造性課程,形成一條主線,以數學分析、高等代數、解析幾何為基礎性課程,常微分方程、近世代數為發展性課程,概率與統計、普通物理為創造性課程的課程體系;各部分按知識層次進行設計,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在基礎性、發展性課程和創造性課程有機結合的基礎上形成連貫、開放、整體的課程體系,整體優化,結構合理,很好體現學生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的要求。
(三)構建信息技術課程體系。構建以培養學生計算機基礎知識、課件制作能力和信息技術與數學教學內容整合素養為目的的信息技術教學體系。
1.重視計算機應用基礎教學,加大課時,由原來的一學期開課時間,改成一學年來開課。讓學生掌握計算機原理、網絡原理、多媒體技術原理;同時,還要了解網絡信息的倫理道德修養;了解信息安全、防范計算機病毒和抵制計算機犯罪的常識等。
2.加大課件制作及教學演示課程,將Authorware多媒體課件制作、Flas設計、網頁制作列為必修課,還開出圖像設計、動畫設計、影視編輯等選修課程,提高學生課件制作及數學教學演示能力,這包括對數學語言文字、符號、圖形、動畫、實物圖像、聲音、視頻等教學信息進行有效的組織與管理,借助于計算機及多媒體技術將文本的教材內容轉換為更為直觀生動的超文本形式的教學材料,如電子教案和網絡課件等。
3.開發信息技術與數學教學內容整合的校本課程,讓學生了解信息科學技術應用于數學教育的發展狀況,了解信息技術在數學教育領域中的規律、特點和動向。使學生通過恰當地使用信息技術創設學習情景來探究、發現、獲取、驗證、建構數學知識,提高數學思維能力,培養創新精神和意識,并形成自覺運用信息技術來學習數學的意識。
(四)強化專業教育類課程體系。以數學教育專業為例。數學教育類課程是幫助學生提高教學技能和藝術、實現數學學科知識和教育理論向實際的教學行為轉化的核心課程。可將數學教育類課程分為三類:第一類是數學教學內容研究型, 開設數學解題研究、初等數學研究等課程;第二類是數學課堂教學研究型,開設中小學數學教材教法、中小學數學教學案例分析、中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設計等課程,還適當增加數學教學觀摩和教學技能訓練課的比重,如見習課課時和微格教學課時;第三類是數學思想、數學文化及方法型,開設數學史與數學方法論、現代數學與中小學數學、數學文化、數學學與教的心理學、基礎教育改革、教育統計、教育評價等課程。第一、第二類課程為必修課,主要讓師范生理解中小學數學的本質,掌握中小學數學的內容、思想、方法,提高他們的數學素養;理解現代教育技術的理論,在中小學數學教學中能熟練運用現代教育技術;體會中學數學教學工作,具有一定的中小學數學教學能力。第三類課程為選修課,主要讓師范生了解中學數學的歷史,認識數學的價值,體會數學的美學價值;不斷豐富知識面,為將來成為高素質的中小學教師打下堅實的基礎。
(五)重視實踐性環節,構建科學合理的實踐教學體系。數學教育專業根據專業特點,構建科學合理的實踐教學體系,主要構建包括基礎見習、課程見習、綜合實習、校內實踐、校外實踐的系列實踐教學活動,將學生的教學實踐貫穿在3年學習過程中。我們從第二學期安排基礎見習,帶學生到中小學見習2到3次,每次1天,目的使學生對未來從事的教育事業有一個初步的感性認識,初步了解中小學數學的常規教學與管理,以見習報告或調研報告形式進行考核。第三學期,就近安排課程見習,組織到不同類型中小學聽課4~5次,每次聽2~3節課,領略不同風格的中小學數學教師的教學藝術。第四、第五學期配合數學教育類課程的教學進行分散的常規性的教育見習,一方面,要求學生試上2節課、做1天班主任,鍛煉他們的口頭表達能力和組織能力,了解中小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行為習慣;另一方面,組織學生參加當地學校優質課觀摩和評議,讓學生在反思中發現自己的努力方向。第五學期安排1周時間在校內試講、說課,為畢業實習做好準備。第六學期進行畢業實習,實習主要包括教學實習與班主任工作實習,在教育實習中,學生必須完成8節課以上的數學教學任務,并且還需要完成聽課、評課、說課、教育調查等項目。教育教學實習主要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教師觀,鍛煉師范生的教學技能,形成良好的教師素養,以適應基礎教育發展。
(六)推行數學建模競賽,提高學生信息技術及數學應用能力。重視開展“信息技術與數學課程整合”科技創新活動,采取課程教學與競賽相結合的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潛能。組織學生參加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活動;數學建模是從大量事物中綜合歸納出概念和理論的演化過程,是綜合運用所掌握的知識和方法,創造性地分析解決來自于實際中的問題,所建立的數學模型可以直接應用于實際中。通過典型事例的分析,大量數據的采集及到大量的數值計算和邏輯運算,潛移默化地使學生掌握數學的思想和方法、提高學生建立數學模型和運用計算機技術解決實際問題的綜合能力。
總之,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和廣泛應用,數學教育專業如何使學生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順應社會對人才知識、能力、素質需求的新趨勢等等這些都是今后我們在制定人才培養方案中需要進一步探索的問題。
【參考文獻】
[1]劉桂香.高職數學教育專業的現狀與思考[J].揚州教育學院學報,2010(3)
[2]焦萬堂,張景麗,張同斌.數學與應用數學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研究與實踐[J].河南教育(高校版),2008(6)
[3]黃海平.論網絡環境下高校數學教師的基本素養[J].職業與教育,2010(4)
[4]孫東方,劉小紅.依托特色專業建設創新人才培養體系[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1(6)
中圖分類號:TP3-4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9599 (2011) 12-0000-01
Students Innovation Ability Traning Analysis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jor
Huang Hengchu
(Concord University College,Fujian Normal University,Fuzhou350001,China)
Abstract:Modern society has entered the era of electronic information science,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requires students to have a certain ability to innovate.As a training students in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stitutions for the training times on request,we can strengthen teacher resource development,training programs for professionals to better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reform,teacher's guide related projects active participation of students,in addition to courses can be organized inside and outside interest groups and other related measures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reforms,in order to promote students'creative ability and innovative form.
Keywords: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Teaching;Innovation;
Training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是當前世界上發展的最快的科學技術之一,不管是理論上的創新害死技術上的改革都日新月異。而與計算機科學相關的計算機學科也將面臨著網絡化、集成化、多媒體化及在計算機科學革命帶動下的社會信息化。嶄新的信息時代的帶來帶給學生的不僅是知識,同時也對其創新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為貫徹社會的人才培養理念及滿足社會發展對計算機科學和技術人才的需求,將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納入教學改革是我們計算機學科教學中需要進一步深入研究和探討的重要課題。
一、簡述目前高校計算機專業人才培養現狀
計算機專業屬于新興的前沿學科專業,其技術發展速度非???,在其專業領域內,相關的科學技術幾乎時時刻刻都在發生改變,其相關的科學技術每隔半年或者更短的時間就會進行更新換代。因此,這也就要求從事這個專業的人員具有較強的創新能力,否則難以滿足科學技術不斷發展的需要。
就當前的形勢看來,高校的計算機專業人才培養方面存在諸多的問題,其具體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課程內容的設置和教學教材與計算機科學技術的發展不相適應;教學師資隊伍的水平與科學技術的發展速度不相適應;先進實用的教學教材內容不能反映當前計算機學科的前沿技術;教學方式陳舊,傳統的教學模式比如說黑板和粉筆的使用還是作為主要的教學手段在使用,進而導致達不到理想的教學效果;學生長期沒能得到創新方面的培養,只會紙上談兵,缺乏實踐能力,跟社會的現實需求嚴重脫節。為為了適應形勢發展對計算機人才的需求,相應的計算機教學必須做出相關的教學改革,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出具有較強創新能力的學生。
二、培養計算機人才創新能力的有效途徑
依照實踐性和針對性的原則,結合當前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的具體情況,筆者認為可以通過以下幾個方面加強對學生創新能力培養。
(一)加強教學師資隊伍的建設,加大教師教學和科研訥訥公里的提升程度。教師及其自身的素質高低是決定教育系統優劣的重要因素。教師的工作心態、對待工作的態度不管是在教育觀念的更新還是在教學方法的改革上都起著關鍵的作用。教育是人類發展歷程中超前的一項事業,教師進行教育工作不僅要適應當前的教育發展形勢,更要以未來發展方向為目標,這就需要教師具備較強的知識獲取能力。因此,要想培養出具有較強創新能力的學生,首先就要大打造一支具有較高水平的教學師資力量。
(二)加大課堂教學的改革力度。針對創新素質的培養,在教學內容的改革中,在教學目標的確定中,以及在教學方式上都做了相應的變化。課程改革是為了幫助剛進入這個領域學習的新生了解這門學科,讓他們認真學習,最終能夠順利完成學業,引導學生在這一學習領域中不斷的去探索,利用自身已經學到的知識去了解未知的知識,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和能力。
(三)加強教學實踐環節,注重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本身就是一門具有較強實踐性的學科,不少專業課程中都包含了實驗內容、課程設計等實踐性的學習環節、其中集設計性和綜合性為一體的實驗對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開發思維、培養創新思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通過這些教學環節,學生在課堂上學習到的理論性的知識可以得到驗證,學生的創造性及學習的主動性將得到有效激發。
(四)組織學生參加各種課外活動小組,發揮第二課堂的積極作用。在大學校園中有很多的學生社團在活躍校園文化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教學者可以將學生的專業知識、創造力的培養與這些活動相結合,讓學生參加計算機協會或者電腦節等,在專業老師的帶領和指導下,開展一些計算機學科方面的競賽,通過活動來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踐創新能力。
三、結語
綜上所述,在培養人才的理念中,作為一線教學者不僅要遵循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對于培養人才的發展規律,同時更要注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在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這門專業課程的教學中,我們不僅要做到將專業知識傳輸給學生,更要讓學生掌握一定的創造力。因此,我們必須樹立先進的教學理念,運用全新的教學思路為學生營造一個寬松的學習環境,努力將學生培養成為符合社會發展需要的新型創新人才,完成時代賦予我們每個人的使命。
參考文獻:
[1]郭風,朱韶紅.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課程體系建設研究[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10,1
數學課堂教學的創新應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生能力發展為重點,以完善學生人格為目標。教師應充分地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把學生看作發展中的人,可發展的人,人人都有創造的潛能;學生要創造性地學數學,數學教學就要充滿創新的活力;于是,在數學課堂的創新教學中,教師應重視課堂教學方案的設計。這就關系到數學課堂教學的創新與設計問題了。
一、數學課堂教學的創新與設計的原則
1.先進性:教學的創新與設計必須以先進的教學理念為指導,將先進的教學思想、教學方法引入課堂,不墨守成規。只有充分體現教學理念的先進性,課堂才能更好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才能更好地發展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個性特長。
2.靈活性:教學的創新與設計研究不是一成不變的,任何人都不可能找到萬能的教學模式。針對不同的課型、不同的學生、不同的教學條件,教師要進行不同的教學設計,努力使教學各環節達到最理想的境地。
3.有效性:教學的創新與設計,無論其形式如何的新奇多樣,都務必講求實用效果,因為追求高新優質的教學境界是我們進行教學創新的根本目的。
4.可行性:教學創新設計必須與學生的現有水平及教學環境相適應。否則,無論教學者的教學理論多么先進,教學水平多么高,都不可能達到預期的效果。
二、數學課堂教學的創新與設計的實踐
(一)充分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1.創造性地進行教與學
學生創新精神的培養,創新的課堂教學是主渠道。要使這條主渠道順利暢通,必須改變舊的傳統思想觀念,把學生創新精神的培養作為數學素質教學的重要內容;采用科學探究性的教學模式和創造性培養的教學模式,如自學--探究型,引導--探索型等教學模式,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中進行創造性地教和學;必須改革傳統的注入式教學方法,采用以啟發式為指導思想的現代數學教學方法,如引導發現法、啟研法、嘗試教學法、自學輔導法等。
2.注重問題教學方法
問題是數學的心臟。培養學生運用知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中學數學教學的基本目的之一。不僅如此,學生在數學上還可以提出問題,善于提出新奇的問題,會做“學問”。
正如愛因斯坦所說的:“發現問題和系統闡述問題可能要比得到解答更為重要。解答可能僅僅是數學或實驗技能問題,而提出新問題、新的可能性,從新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則要求創造性的想象,而且標志著科學的真正進步?!睆哪撤N意義上講,發現和提出一個有價值的問題就是創新,有時甚至比解決問題本身更為重要。因此,教師在課堂上有時要故意留點疑問,布設陷井,讓學生發現矛盾,促使學生發現問題,培養學生的“質疑”精神,由質疑進而求異,才能另辟蹊徑,突破傳統觀念,大膽創立新說。積極為學生創造各種主動發現的機會,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在教學活動中積極體驗數學,發現數學問題。
3.開展豐富多彩的數學課外活動,
數學課外活動是對數學課堂教學的延伸和發展。根據學生的數學興趣和愛好,開展多種形式的數學課外活動,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具有重要的意義。在數學課外活動中,學生從生活和社會現象中尋找數學問題,探索思考。自我設計,自我解決,學生之間相互交流、相互切磋、相互啟發,從而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數學課外活動的主要形式有:數學競賽、社會問題調查等。 轉貼于
(二)教師自我創新能力的提升
1、善于挖掘
課本例題是教材基本概念的主要體現,一般具有典型性、啟發性、針對性,學生在學習例題時往往只是注意結果,根據課本的解題過程表面地理解知識點,沒有深層地領會到其中的數學思想。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注意挖掘例題的潛在功能,力求觸類旁通。一道例題的解答,充其量只是解答了一個問題,如果對問題進行深入研究,加以拓寬,從而得出新的結論和新的方法,這樣就解決了一類問題,達到了舉一反三的效果。
2.講解設計合理
數學問題千變萬化,因此解題思路也不會固定不變,況且同一問題的解決也會存在多種不同的解題思路。如何合理、自然、快速地選擇解題思路,這是我們在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值得重視的問題之一。
從已知條件出發,聯想已學過的法則、定理,圍繞目標實施有效的轉化,在條件與結論之間搭起一座合理化歸的橋梁。
3.精選練習
數學課堂教學的一個主要環節是練習,大量的練習是鞏固已學知識的重要手段,課堂中尚未解決的細小問題學生都可以從練習當中尋求解答。練習的選取一要緊扣課本重點,二要能拓寬學生的思維空間,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例如在課堂中可以適當引入開放題型進行練習,打破常規模式。
在學生剛接觸集合的概念,對集合的表示方法還不深刻,特別是用描述法表示集合,學生都感到比較難,在課后我出了這樣一道練習:
(1)設 ∣y=3x+2, },B={(x,y)∣y=2x2, },則 = _____________;
(2)設A={y∣y=3x+2, }, B={y∣y=2x2, },則 = ______________ 。
兩道題的結果看似同一答案,其實不然,這正是學生容易出錯的地方,教學時給學生講清道理,就進一步鞏固了集合表示法和交集運算的相關概念,并且深刻理解點集與數集這兩類集合。因此,好的練習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平時我們就應該在這方面多下工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