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fn id="a4kkq"></dfn>
<ul id="a4kkq"></ul>
    • 精神病的防治大全11篇

      時間:2023-05-25 18:13:12

      緒論:寫作既是個人情感的抒發,也是對學術真理的探索,歡迎閱讀由發表云整理的11篇精神病的防治范文,希望它們能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啟發。

      精神病的防治

      篇(1)

              本文資料源自本中心近5年來本轄區中發現并管理的重癥精神病人。現將管理與防治結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83例管理對象為本轄區中發現并管理的重癥精神病人患者,全部病例臨床檢查與觀察均符合CCMD-2-R精神分裂癥的診斷標準[1]。其中男55例,女28例,年齡26~55歲。

              1.2 方法

              1.2.1 藥物治療  根據病人的年齡、身體狀況及理化檢查結果與飲食情況選用不同的抗精神病藥物,因對病人的家庭情況及以前是否有過重大疾病、是否有藥物過敏史等均不了解,在選用藥物時盡量選用副作用小、發生過敏幾率低的精神藥物。從小劑量開始,如氯丙嗪從12.5mg開始,在病人無任何副作用的情況下再逐步加大治療量。因藥物劑量過小不能控制病人情緒時則加大安定或氯硝安定的日治療量,以使病人處于鎮靜狀態,達到減輕躁動情緒、避免意外發生的目的。

              1.2.2 心理治療  經藥物治療1~3個月后,當病人情緒基本穩定且能與人進行簡單的交流時,與病人進行溝通。首先向其講明治病的目的就是使其早日康復,重返社會,與家人團聚。要達到這一目的就必須與醫生配合,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在此基礎上逐步詢問病人的家庭情況,是否有工作單位以及病人的姓名、年齡、學歷、住址和婚姻狀況等。根據收集到的有關資料有針對性地開展心理治療,最終達到病人要求治病、主動敘述自己的內心體驗與要求,這就是心理治療的目的所在。 

              1.2.3 工娛療法  當病人陽性癥狀完全消失,情緒穩定,生活基本自理時,對病人進行工療與娛療訓練。首先讓病人學會整理個人衛生和集體衛生,此后讓其從學習簡單的手工勞動到較復雜的勞動技能,如擇菜、洗菜、切土豆絲等,與此同時根據病人愛好與特長讓患者參加工娛療活動,從聽音樂到學習不同的樂器,以及學習打乒乓球、羽毛球、籃球等,以提高病人的自信心,充分發揮病人的潛在能力。經過一定時間的訓練后鼓勵病人多參加集體活動,從中逐步掌握社交技巧,以便達到完全康復的目的。

        2  結果

              2.1 療效評估  經過12~24個月的治療管理,經我中心與病人住地派出所、街道辦事處、居委會及病人家屬多次溝通、聯系、觀察,所有病人病情穩定,2年內無肇事肇禍,無關鎖現象發生。

              2.2 效益評估

              2.2.1 社會效益  本資料中的83例病人在管理前表現有不同程度的沖動、毀物、影響交通、赤身露體、致人傷亡或殘暴異性,給一方治安和人民群眾的心理造成了不良的社會影響。這些病人納入管理后不僅得到了很好的有效治療,而且為社會治安秩序的穩定與建設祥和快樂、團結奮進的社區做出了難以用金錢衡量的貢獻。

              2.2.2 經濟效益  本文中83例病人納入管理,病情穩定,大大減少了住院治療次數,減少了社會醫療資源的浪費。

              3  討論

      篇(2)

      【中圖分類號】R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08-0053-01

      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系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所迫血管腔狹窄或閉塞,使心肌缺血缺氧甚至部分心肌產生壞死的心臟狀態。冠心病是目前世界范圍內危害最大的心臟病,是目前中國成人心臟病住院和死亡的第一位原因,其發病率和死亡率仍呈上升趨勢。

      我國古代就對本病有了深刻的認識,將其命名為“胸痹”。《內經》的《靈樞?五邪》篇曾指出:“邪在心,則病心痛。”《靈樞?厥論》篇還說:“真心痛,手足青至節,心痛甚,旦發夕死,夕發旦死。”這種真心痛講的就是胸痹的重證,相當于醫學的“心絞痛”,“心肌梗死”。中醫認為本病的發生多與寒邪內侵,飲食不當,情志失調,年老體虛等因素有關。

      其中情志失調即精神因素對冠心病的防治與康復有著重要的影響。可見,我國古代就已對冠心病的誘發因素有了明確認識。現代醫學研究證明,精神因素不僅對冠心病的發生有促進作用,而且,對心絞痛,心梗,心源性驟死等冠心病的急性發作也有促發或觸發作用。此外,冠心病患者在發生心絞痛,急性心肌梗死后,或者在治療前夕或治療過程中,甚至在出院后的康復時期,還會并發焦慮等一系列精神并發癥,這些精神并發癥又會反過來加重或再次觸發心絞痛和急性心梗。

      生活中,什么能成為引起冠心病急性發作的精神因素?

      這因人而異,即主要取決于個人對一些常見精神刺激現象的脆弱性以及對某些事情后果估計的不同而不同。

      據證明,心絞痛患者受到精神刺激時,不僅容易發生焦慮或抑郁,而且肉體上也容易出現多種新癥狀。此外,據測定,心絞痛患者的疼痛閾在發病前很早就已降低,即容易出現疼痛感。據觀察,生活中觸發或加重心絞痛的精神因素是很多的,例如焦慮,恐懼,憤怒,狂歡等等。

      生活中的精神刺激與驟死之間的因果關系,不僅在民間早已流傳,而且在各種書刊中時有報道。

      據有關資料顯示,誘發因素加上近期生活方式的急劇變化會導致精神生理上的創傷,這種創傷以介導因素的形式存在。它會進而加重冠心病的病情或隨時觸發心源性驟死。引發心絞痛,心肌梗死,心源性驟死的因素很多。其中常見的有喪偶,失愛(人或物),焦慮,恐懼,狂歡,恫嚇,懼怕手術等。所以,對已經罹患有冠心病的患者來說,要預防心絞痛,心肌梗塞和心源性驟死等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嚴重并發癥的急性發作,就得避免接觸上述各種不利的精神刺激。

      從行為或態度的角度來看,要全面認識患者對其冠心病的反應情況,最好還得從患者入院前,住院期間和出院后恢復期間對其冠心病的情緒反應說起。

      1 患者入院前夕對其冠心病急性發作的態度

      此期患者態度可分為兩種:即在癥狀明顯之前,持輕視態度。癥狀明顯之后,又會出現恐慌。據統計,從癥狀開始出現到就診,期間平均每人耽誤四至五個小時以上,60%的心源性驟死中都發生在這一期間。通過觀察,只要縮短就診時間,50%的冠心病患者都能避免死亡的發生。為此,急需在社會上,特別是對高險性患者及其周圍人員,進行冠心病就診常識的教育。

      2 患者入院時和住院期間對其冠心病及其治療的態度

      2.1 患者對其冠心病的精神反應。

      2.1.1 客觀地承認并正確對待自身疾病,并在整個恢復期采取謹慎態度。

      2.1.2 伴或不伴精神變態或精神抑郁的過分依賴態度或行為,即配合不主動。

      2.1.3 縮小或否認其冠心病的嚴重性,即有意或無意采取輕視態度。

      2.1.4 用其冠心病來對付或刁難醫護人員或周圍其他人員。

      其中,最可取的是第一種心理和行為,最危險的是第三種心理或態度,此種心理常被稱作“否定”心理,除否定心理外,輕視心理對其冠心病的康復也極為不利。

      2.2 患者對其冠心病治療的精神反應。目前,治療冠心病方法大致有以下三種,①內科冠心病特護室治療;②植入心臟起搏器;③外科心臟手術。心臟手術后,25%-50%的患者出現精神并發癥,主要表現為以下四種:精神綜合征:①譫妄;②幻覺;③偏執型精神病;④合并不同程度抑郁的混合型鐘情性精神綜合征。

      2.3 患者對換床和出院通知的精神反應。患者病情穩定后,轉入普通病房,對少數的精神患者來說,會引起嚴重焦慮,因為失去了特護室的安全感,但大多數患者卻把換床視作好轉的象征,有利于病情較好的方向發展。在院內恢復期間,絕大多數患者變得樂觀,但準備出院時,有的患者變得過度興奮或激動,或者由于路途活動量大的原因,往往出現心源性驟死的惡性后果,故應特別注意預防。

      3 患者出院后對其冠心病的精神反應和行為

      據觀察,院外恢復期的主要精神并發癥為抑郁。這種抑郁在類型上屬于反應性的,其促發因素很多,但主要有以下幾種:①失愛(包括人和物);②失去獨立生活能力;③活動和工作受限;④失去周圍人的尊重;⑤喪失技藝;⑥擔心冠心病復發及由此引起的心源性驟死。

      除以上促發因素外,心肌梗塞患者運動耐量低下時,還會出現其他一些體力上的并發癥,這些并發癥有加重抑郁的傾向。總之抑郁癥狀輕微時,可視作一種正常反應;但嚴重時,卻實屬一種極為不利的或病態的精神反應。

      故在急性心梗的整個恢復期,特別是在梗塞后抑郁高峰期內應特別注意這方面的護理。

      在冠心病患者的精神治療中,重要的是通過以上介紹明確什么時候會出現什么樣的精神并發癥,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夠采取相應的精神護理措施。同時還應向患者說明精神護理在冠心病防治和康復中的重要作用。

      篇(3)

      一、提高認識,加強領導

      精神病發病特征顯示,精神病的發病率與社會經濟的發展成正比,我們的國家和社會正處于轉型期,人口結構、就業問題、價值觀念、生活方式改變和社會競爭日益加劇,使人群精神壓力驟然增加,精神疾病和心理衛生問題發生率呈不斷上升趨勢。同時,精神病給病人、家庭以及社會帶來極大的危害。因此,開展精神病防治康復工作對建設和諧社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要做好精神病防治康復工作,首先要加強領導。要完善以政府為主導、有關部門各負其責、社會各界廣泛參與的組織管理網絡。市已經成立了精神病防治康復工作領導小組和精神病防治康復技術指導組,各鎮(街)也要盡快成立相應的領導小組,防治小組要由鎮長(街道辦主任)親自掛帥,技術指導小組由醫院院長擔任,抽調有關醫生組成。村(居)委要成立監護小組,由村(居)委書記擔任組長,并要將機構人員名單報市精神病防治康復工作辦公室,在全市上下形成一個管理和服務的網絡。

      二、調查摸底,建檔立卡

      要做好精神病防治康復工作,必須摸清全市精神病患者人數以及有關情況。這項工作的難度較大,因為精神病如果不發病,家庭往往不外傳。因此,在調查時要講究方法,要通過身邊知情人了解作為線索登記,再通過專科醫生確診才能完成。會后,各鎮(街)要立即召開動員會,進行調查人員培訓,組織所有村(居)委干部、鄉村醫生進村入戶開展線索調查,調查時一定要通過《精神疾病線索調查問卷》逐一詢問、并做好記錄,要做到全面、不遺漏,不能馬虎應付,檢出的精神病疑似患者不能低于國家規定的標準,即達到當地人口6‰。對摸底調查發現的疑似精神病患者,市將組織精神病專科醫生進村入戶進行確診,對確診的精神病患者進行建檔立卡、登記造冊,為下一步開展精神病防治康復工作制定政策措施做好充分的準備。

      三、各司其職,密切配合

      精神病防治康復是一項綜合性、社會性的工作,單靠某個部門是不可能做好這項工作的。市精神病防治康復工作領導小組的成員單位,要按照《**市精神病防治康復“十一五”實施方案》要求,各司其職,各負其責,密切配合開展工作。特別是財政部門,要想方設法落實精神病防治康復工作經費問題,保證工作可以正常開展,確保“十一五”期間完成這項民心工程。各有關職能部門要齊抓共管,協調運作,努力打開我市精神病防治康復工作的被動局面,真正做到“救治一人、解放一家、穩定一方”,讓更多的精神病患者在政府關愛下、在社會幫助下得到康復,回歸社會。

      四、加強宣傳,創造氛圍

      各級新聞媒體要充分利用報刊、廣播、電視等,向廣大群眾大力宣傳精神病防治康復工作的重要意義和基本知識,切實提高人群的自我防護意識,預防和減少精神障礙的發生。通過宣傳,動員全社會理解、關心、愛護和幫助精神病人,防止歧視、侮辱、虐待精神病人的不良行為,為精神病的防治康復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和家庭環境,讓精神病人順利康復,重新回歸社會。

      篇(4)

      結果:經過六個月的對比實驗,實驗組的患者滿意程度明顯高于對照組,滿意程度分別為實驗組的(98.0±1.3)%和對比組的(86.0±1.2)%,對比結果有統計學意義。

      結論:實施優質護理能夠快速提高精神病患者的滿意度,是有效的護理模式。

      關鍵詞:精神病院優質護理患者滿意度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801(2013)09-0339-01

      精神病患者是特殊的疾病群體,對該類患者的臨床護理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難度,如何加強對精神病患者的干預護理,為其提供優質護理服務,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是普遍受社會關注的問題[1]。筆者結合我院90例精神病患者在日常護理中,優質護理與常規護理兩種不同模式的應用效果,現總結如下。

      1一般資料

      1.1研究對象。選取我院自2011年6月至2013年6月的精神病患者共90例,其中男性患者52例,女性患者38例;患者年齡分布在20至65歲。將90例精神病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兩組患者在護理人員的配置、患者病種、患者數量上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1.2研究方法。實驗組的患者實施優質護理模式,強調人文關懷、專業化、整體化的護理標準。在優質護理服務中護士牢固樹立“以患者為中心”的護理理念,實施人文關懷,注意與患者的溝通,滿足患者的需求。從患者入院開始即提供專業的護理服務,在實行整體護理的基礎上,將床位包干到組,責任到人,簡化護理文件的書寫,增加了護士與患者接觸、交流和服務的時間。在健康教育方面,根據患者住院不同階段,有針對性地對患者及家屬進行精神病防治的知識宣傳和健康宣傳,對患者講解所患疾病的相關知識和各種檢查、治療中的注意事項,幫助患者正確認識疾病,同時明確告知家屬正確的家庭護理的對預防疾病復發的重要性,提高患者康復質量;在生活護理方面,照顧患者的生活起居,認真細致的做好晨晚間護理,二便護理,衣著、皮膚、毛發衛生,以及飲食的護理,解決患者的合理需求。定期組織開展各類娛樂活動,每周舉辦兩次健康教育小講課,豐富患者文化娛樂生活,調動病人的主觀能動性,提升患者的社交能力,促進患者的社會功能恢復;在構建精神支柱方面,對患者進行文化護理,對家屬較長時間未來院探視的患者可以安排撥打親情電話,減少患者的孤獨、無助、被遺棄感,幫助患者建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培養積極樂觀、勇于面對問題的人生態度。

      對照組的患者則實施常規護理模式,包括維持病房的正常秩序、確保患者的安全、觀察患者病情變化等等,在生活護理方面進行一般生活護理。

      1.3治療標準。對兩組患者分別進行滿意程度調查,調查項目包括健康教育、病房管理、基礎護理、護理操作、護理記錄、患者滿意度等。

      1.4統計學方法。將調查數據錄入電腦并建立數據庫,使用SPSS13.0統計軟件進行整理和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組間比較用t檢驗。以P

      2結果

      經過六個月不同護理模式的觀察,實驗組護理情況和患者滿意度均明顯優于對照組,滿意程度分別為實驗組的(98.0±1.3)%和對比組的(86.0±1.2)%,經過統計學分析,兩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見表l。

      3討論

      由于精神科患者很多都是自理能力差、認知能力以及自知能力不高,依賴性強,因此基礎護理是護理人員開展護理工作的難點,特別是面部清潔、皮膚護理、頭發護理以及會陰護理等很難實施到位,從而引起家屬的不滿意,在精神科實施責任制后,不僅解決生活護理的難點,而且使基礎護理也得到有力的保障[2]。對精神病患者實施優質護理,能夠更好地促進患者的康復,在臨床護理中有著重要意義。患者的滿意程度成為醫院管理質量的主要標準,也是評價優質護理服務效果的最佳的指標[3],是檢測優質護理應用效果的有效方法。

      優質護理服務并不是一項簡單的基礎護理,簡單的基礎護理決不能提高患者的滿意度,因為患者不僅需要仔細周到的生活護理,也需要相關健康知識,如疾病的原因、表現、預后、預防等知識,故做好健康教育也是護士必不可少的護理工作[4]。

      優質護理服務是一項貼近病員,深入民心的良好決策,是構建和諧醫患關系,提高患者滿意度的良好措施,值得大力推廣,但在開展優質護理服務過程中,切忌將優質護理服務當成簡單的搞好基礎護理,而是要將做好基礎護理和做好專科護理相結合,只有這樣才能提高護理質量,才能讓患者的家屬滿意,才能得到社會和政府的認可[5]。

      參考文獻

      篇(5)

      [中圖分類號] R473.7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4)11(b)-0154-03

      目前,精神衛生問題在中國已經成為重大的公共衛生問題,并且逐漸成為了人們日益關注的社會問題,他們加重了家庭的負擔,成為社會安全的隱患和發展的阻力,所以對精神病患者的治療迫在眉睫,刻不容緩[1]。探討醫院家庭一體化防治護理對重性精神病治療的效果,用于指導臨床治療。現對該院2013年2月―2014年7月收治的256例重性精神病患者采取醫院家庭一體化防治護理,主要的內容包括:對防治工作人員進行培訓來加強重性精神病患者的防治和監護及家庭護理,現將具體的療效情況總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該科收治的256例重性精神病患者中,男性患者198例,女性患者58例,年齡17~70歲,平均年齡43.5歲,他們的文化程度是:文盲40例、小學44例、初中36例、高中56例、中專47例、大學33例。其中分裂情感性精神障礙54例、精神分裂癥63例、情感雙相障礙66例、偏執性精神障礙23例、精神發育遲滯伴精神障礙24例、癲癇所致精神障礙26例。精神病患者病程1到28年,被關鎖時間在6個月~25年。所有患者的診斷都符合《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2]。

      1.2 方法

      在該院精神病科對收治的重性精神病患者256例采取醫院家庭一體化防治護理,主要的具體內容包括對精神疾病防治工作人員進行培訓來加強重性精神病患者的防治和監護及家庭護理,最后比較醫院家庭一體化防治護理前后重性精神病患者的防治效果。具體方法如下所述。

      1.2.1 對精神疾病防治工作人員進行培訓 對精神疾病的防治工作人員的培訓是十分必要的,并且是不可或缺的,該研究當中分別對患者的護士、醫生、社區民警、防保人員進行重要的培訓,他們培訓的主要內容包括:對重性精神病患者的診斷、治療和護理規范化;對重性精神病患者各人的備案管理制度的培訓;防范和綜合管理重性精神病患者肇事肇禍;對病人的照顧者(家人)宣講康復的主要方法,同時要提高照料者本身的生活質量的指導培訓;對精神病患者的個人檔案要妥善保管,還有具體的病案管理。

      1.2.2 實施醫院家庭一體化防治 家庭當中家人是精神病患者的直接接觸者和照料人,所以家庭化對重性精神病患者的防止護理十分重要,醫院家庭一體化它的組成是由精神病醫院專科的醫生、精神病患者的護士、藥劑科人員和家庭的成員組成的,院方人員將會到街道居委會還有各鄉鎮大眾中進行精神病防止和護理工作的宣講,普及知識,并協助鄉鎮的衛生院、社區的衛生服務中心對精神病患者的家屬做重性精神病患者的防治與護理,以及對正常的健康人做宣講工作[3],主要要告知對重性的精神病患者要進行登記處理,對他們要建立個人的檔案,并且運用電子技術表卡對患者進行平時的隨訪登記[4]。院方與精神病患者的家屬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再加上先進的醫療設備有益于進一步了解患者的病情情況、藥物的反應、患者的勞動能力、藥物的治療效果、患者的肇事肇禍情況,對此進行綜合性的評估,得到的結果錄入到患者的個人病情康復記錄的檔案中,在家屬的幫助下建立精神病患者的監管性數據庫[5]。醫生護理人員在每月1~2 d內到社區的康復站在登記的患者當中篩選有肇事肇禍傾向的患者,對他們進行定期的隨訪和康復性指導[6]。在隨訪過程中篩選出家庭生活困難的患者,再由家庭成員申請,通過院方批準后,患者可以免費接受院方的治療和護理。對于需要應急處理的病人,如果家庭情況困苦有很大的經濟壓力,也可以向院方申請,情況屬實得到批準后,院方可以對精神病患者提供一定的補助費用,盡力解決患者的一些問題。對于肇事肇禍的病人按照院里的精神病患者進行醫治及護理,等到出院后再按醫生囑咐的家庭護理進行。

      1.2.3 家庭護理 家庭護理的重要性不容忽視,家庭護理方面我們主要包括兩點:一是要做好患者的服藥護理;二是要幫助精神病患者樹立康復的信心[7]。在服藥護理方面,一定要經常了解患者的身體情況、病情狀態還有患者出現的的不良反應,這樣就可以及時與患者的治療醫生聯系;精神病患者要按照一生的治療方法按量按時地給患者服用藥物,并且不能讓患者自取服用,家屬一定要妥善保管好治療性藥物;家人需要看管患者要在飯后35 min左右服用藥物,而安眠性藥物的正確服用時間為患者臨睡前,在給藥時家庭人員要注意患者是否真的服下藥物,如果要必要可以對患者進行檢查,查看患者的腮下和舌下是不是還有治療藥物;如果在服藥的時間患者在熟睡,這時把服藥的時間向后推遲1 h左右,叫醒病人后不可以叫病人立即服用藥物;一旦病人出現拒絕服用藥物的情況時,家人要耐心地勸導說服他們,和他們進行合作,必要的情況下和患者的醫生進行聯系獲得幫助;在患者的服藥期間家屬要定期帶患者去醫院做心電圖、肝功能、血常規等等的檢查,以防出現其他問題[8]。

      在患者的心理護理方面,家人的講話要平和、緩慢,內容最好簡潔,家人如果向患者提問題或者叫他去做幾件事情,切記每次只說一件事,多了他便不知所措;對待患者說話要親近專注,即使他的表現松散,也不能夠忽視他;家人對他的關心和摯愛一定要用行動和語言表現出來,可以聊聊對以前的回憶,或者制造一個歡快娛樂的氣氛;對患者在生活中的進步,要給予鼓勵,這樣可以重新建立他們的自信心,一定不能對他們責備和抱怨;患者會表現出來脫離現實的想法,家人不可說服他,更不要諷刺和嘲笑他,因為這樣會帶來更大的麻煩,最終于事無補;對患者的興趣愛好進行培養,還要適當的提供機會來表現,讓他們更好的表達自己的情感;可以與患者一同制定生活日程表,精神性疾病的特點是長期、慢性,所以患者的家屬一定要適應過程中的角色,給患者一個良好的心理輔導。

      1.3 評價指標[9]

      通過開展醫院家庭一體化防治護理后,比較評價護理前后重性精神病患者的防治效果,其中包括肇事肇禍率、病情好轉率、家庭參與率、監護率、服藥依從性。

      1.4 統計方法

      該研究中數據通過采用SPSS12.0統計學軟件進行系統分析,進行χ2檢驗來比較計數資料。

      2 結果

      對重性精神病患者進行醫院家庭一體化護理前后防治效果比較見表1,由表1可知醫院家庭一體化護理后,重性精神病患者的肇事肇禍率較防治護理前明顯下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醫院家庭一體化的護理模式的實施和開展,大大地減輕了老年精神病病人住院給兒女和家庭帶來的精神上與身體上的負擔[10],能夠有效緩解了護理難、看病難、就醫難的問題,經過護理人員的努力建立了良好的醫患關系,也成為一個相互支持與信賴的伙伴關系[11],護理工作讓病人的滿意,得到了病人的支持,明顯的改善護患關系,建立了良好的醫患關系也使醫務人員在社會上樹立了擔當社會責任的仁愛形象。醫院家庭一體化護理服務模式的開展為醫院培育和建立了一個穩賈蕊固、健康、和諧的就醫群體,同時讓醫院在社會上形象明顯得到了提升。而且讓廣大的醫護人員在病人順利康復的過程中體會到了成就感,體會到自身職業的責任和職業價值所在。醫院家庭一體化防治護理的對精神病病人的影響是深入的。研究認為,對精神病病人實施醫院家庭一體化防治護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12]。

      醫院家庭一體化防治護理可有效提高患者的防治效果,本研究的分析結果顯示了對重性精神病患者進行醫院家庭一體化防治護理后患者的肇事肇禍率較防治護理前明顯下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參考文獻]

      [1] 劉惠卿.醫院社區一體化防治護理對社區解鎖精神病病人康復的影響[J].護理學報,2013,20(6):74.

      [2] 舒大林.重性精神病患者實施社區綜合干預效果分析[J].實用預防醫學,2013,20(8):1016.

      [3] 韓舒,溫肇霞,陸連芳.應用Delphi法構建腸造口醫院-社區-家庭護理模式[J].護理學雜志,2013,28(23):115-116.

      [4] 吳茜,毛雅芬,施雁.對構建醫院-社區-家庭慢性病延續性護理模式的思考[J].中國護理管理2013,12(8):102-103.

      [5] 李卡,黃明君,郭晶.醫院-社區-家庭一體化合作管理模式在造口護理中的發展與應用[J].中國護理管理,2013,12(1):98-100.

      [6] 張彥青.醫院家庭一體化防治護理對重性精神病治療的影響[J].中國基層醫藥,2013,20(2): 216-217.

      [7] 王可.對住院精神病患者家屬探視的健康教育及護理干預[J].中國民康醫學,2012,24(2):224-225.

      [8] 袁福紅,劉書蓮,張少軍.對貧困精神疾病患者實行醫院―社區一體化管理模式的效果調查[J].中國保健營養,2014, 24(2中旬刊):169-170.

      [9] 趙慧麗,張延赤.“醫院-社區”一體化模式對重性精神病患者康復的影響[J].中國保健營養,2014,24(1上旬刊):158-159.

      [10] 林振東,胡季明,任春生.“醫院-社區-一體化”管理模式對400例重性精神病患者精神康復的影響[J].中國民康醫學,2012,24(17):161-162.

      篇(6)

      [中圖分類號] R473.2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5)12-0122-04

      Effect of case management in treatment of community prevention and rehabilitation of severe mental illness

      JIANG Songguo ZHU Huiwu WANG Jiaohua

      Department of Psychiatry, the Fourth People's Hospital of Jiangshan City in Zhejiang Province, Jiangshan 3241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and analyze the effectiveness of case management in community prevention and rehabilitation of severe mental illness. Methods A total of 360 patients with basic stable major psychiatric illness were randomly selected from 20 communities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the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experimental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each group had 180 cases.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given case management, control group were not adopt case management because patients did not agree to attend the case management.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ere carried out for a 22-months standardized management and then the clinical efficacy, medication compliance, troublemaking assess the situation and life quality were recorded and compared. Results In the clinical efficacy, medication compliance, troublemaking assess the situation and life quality of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all

      [Key words] Case management; Severe mental disease; Community prevention and rehabilitation; Effect of research

      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發病時,極有可能喪失對周圍環境分辨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并且可能導致危害公共安全和他人人身安全的行為,甚至造成社會功能嚴重損害,長期患病者可能給患者本人、家屬及社會帶來無法挽回的損失[1]。由于重性精神疾病自然預后差、社會功能傷害明顯、致殘率高的特點,引起國家衛生部門的重視,然而由于人們長期的精神衛生知識匱乏,對于精神疾病存有偏見,導致絕大多數患者患有心理問題后都不能及時地就醫,這也導致許多重性精神疾病患者散落在社會,給精神衛生工作帶來極大的困難[2]。個案管理是一種基于社區的新型福利服務供給模式,也是一種新型的醫療管理模式,于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在西方國家發展興起[3],并在本世紀初最早引入我國,目前也開始應用于慢性疾病的管理。眾多研究表明其在提高治療依從性和自我管理能力等方面具有積極的意義[4,5]。為此,本研究將個案管理應用于重性精神疾病社區防治康復中,并取得了良好效果,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隨機從20個社區選取360例病情基本穩定的重性精神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精神病診斷均符合《中國精神障礙分類及診斷標準》[6];②重性精神疾病患者;③與家人共同生活,能夠接受有關精神衛生教育;④小學以上文化程度;⑤年齡18歲以上。排除標準:①心、肺、腎、肝等重要器官嚴重疾病患者;②乙醇或其他藥物嚴重依賴患者;③無法配合患者;④妊娠以及哺乳期婦女。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則,將上述患者隨機分為試驗組及對照組,每組各180例。試驗組男84例,女96例;年齡18~62歲,平均(40.48±21.63)歲;精神病史1~12年,平均(5.33±1.27)年;疾病類型:精神分裂82例,偏執型精神障礙44例,心境障礙29例,分裂情感性精神病18例,其他類型7例。對照組男83例,女97例;年齡19~61歲,平均(40.46±21.38)歲;精神病史1~13年,平均(5.49±1.32)年;疾病類型:精神分裂85例,偏執型精神障礙42例,心境障礙27例,分裂情感性精神病15例,其他類型11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精神疾病類型、治療前依從性及病情等方面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試驗組給予個案管理,并針對個案給予有針對性地階段性治療方案及生活職業能力康復,具體方法為由專業精神科護理人員對患者進行家訪,每月一次,及時掌握患者病況,并叮囑患者和家屬,在居家治療過程中如遇特殊情況及時咨詢醫務人員;與患者建立和諧的醫患關系,取得患者和家屬的信任,并向患者及家屬詳細介紹相關精神疾病的居家治療與護理等相關常識,現場對康復及藥物應用進行宣教,使患者家屬充分了解疾病治療方法及護理的重要性;詳細、通俗地解答患者及家屬提出的相關問題,對藥物使用方法進行詳細指導;身體治療的同時也要注重心理治療及護理,通過情感認知等方法對患者情緒給予有效疏導;每月組織患者進行一次精神衛生知識講座,邀請相關院內醫務人員進行知識宣教,并鼓勵患者進行討論,共同傳授經驗。對照組患者為病情基本穩定但不愿參加管理,無系統的治療及康復措施。對兩組患者進行為期22個月規范化管理治療和隨訪,分別記錄并比較兩組患者的療效、服藥依從性、肇事肇禍評估情況及生活質量。

      1.3 觀察指標

      觀察治療和隨訪期間兩組患者的服藥依從性、肇事肇禍評分、療效。①服藥依從性采用自制依從性量表,依從性診斷標準:完全依從:能夠自愿、按時依醫囑服藥;部分依從:不能夠嚴格遵醫囑服藥;不依從:難以遵醫囑服藥。依從率=[(完全依從+部分依從)/總病例數]×100%。②肇事肇禍評分采用《衛生部重性精神疾病肇事肇禍評分指南》[7]進行評分,從輕到重分為0~5分。③療效采用簡明精神病評定量表(BPRS)[8]和社會功能缺陷篩選量表(SDSS)[8]進行評估,BPRS量表包括關心軀體健康、焦慮、情感交流障礙、緊張、定向障礙等18項內容,每項0~7分,總分18~126分,總分反映疾病嚴重性,總分越高,病情越重;SDSS量表包括職業和工作、婚姻職能、父母智能、個人生活自理、家庭內活動及家庭外活動等10項內容,每項內容0~2分,總分0~20分,總分反映社會功能障礙的嚴重性,總分越高,社會功能障礙越嚴重。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

      2 結果

      2.1兩組患者依從性情況比較

      在治療和隨訪期間,試驗組的依從率(96.11%)明顯高于對照組(62.22%),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均

      表1 兩組患者依從性情況比較[n(%)]

      2.2兩組患者肇事肇禍評分比較

      實驗后,試驗組的肇事肇禍評分情況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均

      表2 兩組患者肇事肇禍評分比較(x±s,分)

      2.3 兩組SDSS、BPRS 評分比較

      實驗后,試驗組的SDSS和BPRS評分情況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均

      表3 兩組SDSS、BPRS評分比較(x±s,分)

      3討論

      3.1 重性精神疾病的臨床表現及危害

      重性精神疾病是表現極其嚴重的精神障礙疾病,臨床表現為精神功能障礙或者受損的程度達到患者本人自知力嚴重喪失、妄想、幻覺、行為紊亂、思維障礙等精神病性癥狀,造成患者日常生活受損,不能面對現實生活,并且可能對社會公共安全及他人人身安全帶來極大的威脅,甚至嚴重影響到社會的正常功能,精神疾病患者如果不及時治療可能給社會帶來無法挽回的損失[9,10]。長期以來,由于重性精神疾病患者數量不斷增加,持續地對社會造成極大危害,引起社會的廣泛注意和關注,但患此類疾病的患者初期并無明顯表現,因而耽誤病情。或由于社會對精神疾病存有歧視態度,增加了大多數患者的心理負擔,致使患者患有心理問題后盡量隱瞞病情,不愿面對自己的病情而不就醫,這也導致相關衛生部門無法及時地掌握許多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的情況,給精神衛生工作帶來極大的困難[11]。

      3.2 重性精神疾病的發展趨勢及原因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和我國衛生部門近些年的調查結果顯示:近些年來我國成年人人群精神疾病患病率占將近成年人口的兩成,也就是說,成年人中幾乎每五個人當中就有一個患有精神疾病,然而這些患者中只有極少數因心理問題看過醫生,而就診的患者中絕大多數已經發展為重性精神疾病[12]。然而重性精神疾病患者自然預后很差,在缺乏治療的情況下,病情將很不穩定,對社會功能及公共安全帶來極大損害,患者自身殘疾率和自殺率也很高。從而可以看出,我國精神疾病患病率高,但是就診率低,絕大多數精神疾病患者未能及時有效地進行就診,導致絕大多數精神疾病患者流落社會,對社會的安全和穩定帶來極大的危害。根據衛生部門的不完全統計,我市現有四千余例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然而只有不到一半的患者在院接受治療,其余大部分病人流落于社會[13,14]。造成重性精神疾病患者不能或不愿就醫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國民對精神衛生知識的匱乏,對精神疾病患者存有偏見,和無法承受精神疾病患者長期帶來的負擔[15]。精神疾病對家庭造成極大的精神及經濟負擔,是目前我國疾病負擔最重的疾病之一,在所有疾病負擔中占有極大比例。由于精神疾病患者無法進行正常的工作,同時治療疾病需要花費巨額的金錢,使家庭不堪重負,除此之外,為了防止精神疾病患者有過激行為,每個精神疾病患者必須有至少一名家屬陪伴,從而也加大了家庭的負擔,這也是導致精神疾病中斷治療的原因之一[16]。

      3.3 個案管理的方法及作用

      我國衛生部門要求精神疾病防治工作應該以社會為基礎,采用全面康復手段,積極治療精神類疾病[17]。同時要求各個地區相關衛生部門建立以社區為基礎的康復網絡,進行精神疾病的查訪,開展精神疾病知識的教育和宣傳,在對精神疾病患者進行持續有效的基礎管理的同時,要積極努力地進行個案管理。所謂的個案管理,是一種針對患者的個人情況,為患者制定的具有針對性的康復治療與措施,使精神疾病患者可以在社區內得到持續有效的治療[18]。個案管理組患者治療依從性提高。個案管理組可由精神科專業醫生及護士隨時對病人進行藥物指導并根據病情及時調整藥物用量、用法,并在不同時期隨時調整護理方案,對于疾病的治療及患者各項社會功能的恢復具有重要意義,同時個案管理可以對精神疾病患者進行有效的治療,避免患者治療的中斷,提高社區治療的質量,為精神疾病患者早日康復提供良好的條件[19,20]。

      3.4 本研究臨床效果分析

      我院為了使精神疾病患者得到持續有效的治療,早日恢復正常的生活、學習及勞動能力,從而幫助患者早日擺脫精神疾病的困擾,重返正常的社會生活,探討了個案管理在重性精神疾病社區管理中的效用以及經濟、社會效益,重點分析了有效的重性精神疾病社區管理治療工作模式,為重性精神疾病社區規范化管理治療工作,特別是個案管理提供依據和指導。本次研究采用實驗前測試、針對性管理治療和隨訪等干預、實驗后測試的模式,以先隨機確定社區、再隨機確定患者的方法隨機從20個社區選取360名病情基本穩定的重性精神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試驗組、對照組,分別記錄并比較兩組患者的療效、服藥依從性、肇事肇禍評估情況及生活質量,結果顯示:試驗組的依從率為96.11%,對照組的依從率為62.22%,試驗組依從率明顯高于對照組,且試驗組的依從率優于對照組,并且試驗組的肇事肇禍評估情況以及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且試驗組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均

      [參考文獻]

      [1] 楊惠青,鄧筱璇,黃群明. 社區個案管理在重性精神疾病病人治療中的應用[J]. 全科護理,2012,10(8):2109-2110.

      [2] Karow A,Reimer J,Konig HH,et al. Cost-effectiveness of 12-month therapeutic assertive community treatment as part of integrated care versus standard care in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 treated with lluetlaplne lmmedlate release(ACCL,SS trial)[J]. J Chn Psychiatry,2012,73(3):402-408.

      [3] Magdalcna A,Chcryl N. Designing measurements to assess cases management outcomes[J]. Lippinccctt`s Case Management,2002,7(6):261-266.

      [4] 劉云娥,王志紅. 國外個案管理在家庭護理中的發展現狀及對我國的啟示[J]. 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8,24(6A):65-67.

      [5] 薛美琴,張玲娟. 個案管理模式在我國的應用及思考[J]. 中華護理雜志,2014,49(3):367-368.

      [6] 李東蘭. 我國重性精神疾病社區干預的研究進展[J]. 實用預防醫學,2011,18(12):2445-2446.

      [7] 韓靜. 天水市社區精神衛生服務與精神疾病預防控制工作探討[J]. 衛生職業教育,2010,28(11):131-132.

      [8] 張明園. 精神科評定量表手冊[M]. 長沙: 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1:163-166.

      [9] 邵志梅,李乃萍,李滸,等. 對精神疾病病人進行社區干預和防治的應用研究[J]. 護理實踐與研究,2012,9(2):32-33.

      [10] 盧智勝,唐燕芳,黃翠姍. 130例重性精神疾病社區管理成效分析[J]. 中國全科醫學,2014,12(4):600-604.

      [11] 李守春,盧振勝,胡雅偉,等. 社區綜合干預對慢性精神分裂癥病人生活質量的影響[J]. 臨床精神醫學雜志,2010,20(1):46-47.

      [12] 王凱,李麗紅,宋平,等. 深圳市重性精神疾病醫院社區一體化防治康復管理模式效果分析[J]. 實用預防醫學,2010,17(1):157-159.

      [13] 代光智,楊德華,毛文君. 成都市重性精神疾病社區防治現況調查[J]. 疾病監測與控制雜志,2011,5(6):323-325.

      [14] Yamaguchi K,Tanaka M. Assessment on prevention and therapy management of psychoses among rural population in Liujiang county[J]. Journal of Guangxi Medical University,2011,28(1):47-49.

      [15] 姚豐菊,王志敏,秦志華. 個案管理對社區女性精神分裂癥患者康復的影響[J]. 中國醫藥科學,2013,3(15):895-897.

      [16] ,林勇強,余英儀,等. 對精神分裂癥患者采取社區個案管理的效果分析[J]. 廣東醫學,2010,31(14):1836-1838.

      [17] 段武鋼,曾得志,羅建武,等. 家訪服務在預防精神分裂癥中發揮的積極作用[J]. 現代預防醫學,2010,37(24):4645-4646,4649.

      [18] 鄧筱璇,鄭曉聰,楊惠青,等. 重性精神疾病社區規范化個案管理的效果[J]. 國際護理學雜志,2012,31(6):996-998.

      篇(7)

      中圖分類號:R749.0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6729(2009)004-0238-04

      1980年代后,西方日間醫院和社區康復模式在社會經濟各種力量的影響下興起,多數住院治療成為一種急性干預形式(2~14天),目標是盡快處理危機、降低困擾、減少自殺風險。在這種環境里,與心理治療有關的主題只限于對既往門診心理治療的評估和建議患者是否在出院后進行心理治療。Schene的回顧性綜述認為對于那些精神障礙非急性期,但十分麻煩的患者而言,中等住院時間(intermediate length-of-stay)的治療可能更為適合,如嚴重的人格障礙,創傷后應激障礙、進食障礙、軀體形式障礙等[1-4]。這種治療模式不強調使用大劑量藥物來處理癥狀(通常是陽性癥狀),認為這種處理其實是掩蓋了某些重要的主題,如人際關系問題等[5]。其治療目標更多是增強患者自我功能,促進其社會功能和人際能力的發展。這種中等住院時間的治療通常會采取開放式管理的模式,因為只有認可患者的理主體,才能達到其治療目標。開放式病房本身則成為一種強有力的設置,一種治療形式[6]。Silvan從動力性思路討論了病房治療的兩種模型,文化(culture)模型和加法(additive)模型[7],本文按照這兩種模型的思路來探討開放式病房中的心理治療。

      1 文化模型

      文化模型認為住院環境并非是治療的簡單背景或者框架,住院環境本身就是治療[8]。文化模型和客體關系有關,如Winnicott的抱持性環境(holding environment),Bion的容器(contain)理論等。住院病房如果給予患者足夠支持,患者就能感到安全,從而能在治療中不是單純去壓制癥狀,而是暴露自身的虛弱,冒險去進行情感上的成長。病房通過各種設置增強患者的自我和挫折耐受能力,促進社會規則的內化。動力性理論認為治療需要提供一種修正性情感體驗(corrective emotional experience)[9],和此類似,開放病房能夠提供一種修正性準則體驗(corrective disciplinary experience)[10]。

      開放性病房的患者都具有嚴重的精神病理,但這種精神病理又非精神病性的。患者在很多時候難以正確評估他們行為的當前和未來后果,外在穩定的結構能夠提供一個合適的參照框架,他們不需要將內心沖動見諸行動,也不需要因為內心的恐懼而回避退縮。病房設置會帶來一種限制,這種限制很容易激活獨立和依賴的主題,這是青少年發展的中心主題,也是很多人格障礙、進食障礙患者的重要主題。治療需要幫助他們認識到為什么限制對于他們來說是如此困難,合適的治療能夠讓患者弱化他們原有的不成熟防御機制,如不需要的自我控制負擔和自戀性的全能感。在合適的時候對患者堅定的說不,給他們的感受就并非是拋棄,而是愛。這時患者有可能去信任、依賴一個非父母的成熟客體,這個客體可以是治療師,也可以是病房。

      開放性病房的治療需要患者的參與,參與意味著患者和工作人員在很多層面進行相互作用,開放性病房認可患者的理性和自主能力,患者并未讓渡自己的責任能力,因此患者必須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在這種前提下,工作人員和患者之間,患者和患者之間都發生很多的聯系。整個環境是一個巨大的容器,患者會對這個環境系統的不同部分進行不同的投射性認同,這需要病房能夠容納這些混亂,并且給予合適的回應。在臨床工作中的一個明顯的例子是,在治療開始階段,患者往往會對管床的精神科醫生充滿憤怒,因為管床醫生是病房規則的執行者,會在一定程度上對患者有所限制,而個別治療師對患者更多是溫暖地傾聽和積極地關注,典型的邊緣型人格障礙患者就會貶低管床醫生和理想化治療師。如果在一段時間之后,患者感覺治療師沒有能力幫他爭取權益,他又可能將治療師視為軟弱無用的自體,而將管床醫生視為嚴苛的父母,這些正是他們的內在客體表象。因此具有嚴重精神病理的患者往往會通過投射內在分裂的客體給病房帶來緊張,并經常試圖打破治療團隊的一致性,試探規則,控制和貶低治療目標,無意識破壞治療,攻擊治療師的弱點,責備其它患者具有惡意的企圖或者行為。這也極有可能導致工作人員的憤怒、拋棄、共情失敗等感受。在這種病房里,工作人員的相互討論必須成為常規,這樣才能保持一種持續性和一致性。

      文化模型認為整個住院治療類似于一種超集體(super-group)的治療,這種治療通過支持、結構和參與為患者提供了新的生活場景,新的人際關系,以及新的未來可能性。

      2 加法模型

      加法模型強調在一個空間里提供各種干預形式[11],如個別治療、集體治療、家庭治療、藥物治療、家屬教育等,不同學派、不同理念的治療目標或者有所不同[12],但多種治療的協同作用類似增加了治療的劑量。

      2.1 個別治療

      個別治療往往是整個住院心理治療系統的一個重點。相較于門診個別治療而言,住院病房的個別治療有更多支持的性質,這一方面是由于住院患者較門診患者精神病理情況更為嚴重,另一方面是因為在病房里治療師和患者不可避免的有更多的日常接觸。Gabbard提出治療師應該充當住院患者的輔自我,這和門診治療師的更中立的位置有所不同[13]。

      個別治療每周進行的次數按照不同類型的患者可有所不同,神經癥、人格障礙、精神分裂癥緩解期的自我強度不同,個別治療過程的開展也有所不同。按照防御機制的成熟與否和患者困擾的程度大小,治療師可在表達性和支持性的連續譜上選擇一個合適的點開展工作[14-15]。但個體人格極為復雜,往往在不同層面會有不同特質,如邊緣型人格障礙患者可能會出現短暫精神病性狀態。因此治療師需要在不同時刻討論不同部分。另一方面,患者會互相比較治療的次數,這往往和他們內心匱乏的程度有關,病房管理者和治療師必須明晰設置的重要性,堅定而不失彈性。

      個別治療師在住院治療和在門診治療中給患者的感受不盡相同,其中包括治療師本身可能的多重角色,不同患者之間對同一個治療師的病房內競爭,治療師和患者在病房的日常生活接觸等。患者在病房里也更能夠抓到治療師的不一致和失誤,當然患者在此也可以學習新的經驗,如治療師如何展示真實自我和以合適的方式處理問題。但如果治療師不夠強大和開放,就很有可能被患者擊敗,或者用權力來折服患者(我就是對的或者這里的規定就是這樣的)。個別治療師的角色一方面是個別治療室的主角之一,另一方面是整個開放住院治療架構的一分子,這兩者整合的好壞對于住院治療的效果有相當影響。由于個別治療的情感深度,個別治療師很容易和自己(某一)患者形成一種情感的聯結體,如果情感過分涉入或者沒有對反移情的足夠認識,個別治療師就可能成為患者在病房的人,保護患者并為其爭取利益。如果涉及個別治療師和其它工作人員的關系,就會是多重移情關系,在個別治療室里可能發生的就是雙向的投射性認同。

      當然病房對于個別治療的益處也有很多,如真實的治療師形象、更為彈性的治療空間、嚴重患者治療張力的減少等,在某種意義上病房擴大和延伸了治療師和患者雙方的自我。

      2.2 集體治療

      各種精神科病房都可能使用集體治療,但其具體使用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病房管理者的整體思路,即集體治療是作為個別治療的一種補充,還是個別治療是作為集體治療的一種補充。病房中的集體治療有不同種類,但都有一定效果[16]。動力性集體治療師會采取一種中立、非主動的位置,鼓勵團體成員自由表達,等待無意識的投射、歪曲、移情等主題自然出現,集體治療師只是面質和闡釋。非動力性集體治療使用較為廣泛是人際模型和認知行為模型,這兩種模型的集體治療師的位置都更為主動,有更多的支持、強化和鼓勵。除了互動式的集體治療,其它一些集體參與的治療形式也會在病房使用,如戲劇治療,游戲治療、藝術治療、心理教育等。其中戲劇治療強調情感表達,注重并鼓勵患者體驗,往往是直指焦點,在劇烈的情感沖擊下,讓患者有所領悟。Allman認為如果患者不能忍受細小人際沖突,或者極端自戀,則可能無法進行類似治療,因為他們缺乏足夠的自我力量[17]。但在住院病房中,這并不是個太大的問題,因為個別治療師能夠在相當程度上提供輔的支持。另一些治療形式如心理教育等更多是支持性質的,通常不會引起住院患者的強烈情感反應。和個別治療不同,集體治療的實施者有時是由護士來進行,在和護理角色沖突時,管理者和護士自己都可能選擇弱化集體治療師的角色。

      2.3 家庭治療

      家庭治療是另一種可能需要特殊關注的位置,是否將家庭治療作為病房的常規設置,這同樣有賴于病房管理者的整體立場。多數動力學觀點是將患者視為受害者,認為家庭是患者生病的主要或者重要原因,因此會讓患者盡可能和家庭分離,治療師期望通過個別治療的方式讓患者完成分離和個別化的任務。另一些管理者則可能認為家庭環境的改善十分有助于患者的康復,他們會將家庭納入常規的治療里,進行正式規律的家庭治療,以及父母技能培訓等心理教育。Hunter提出了家庭治療在住院模式下的四個步驟:聯結、支持、干預和穩固[18]。即使對以個別治療為主的病房而言,家庭治療在某些時候還是會被使用。這時家庭治療是作為一種推進器,加速患者的個別治療進展,或者處理家庭的現實沖突,以利于患者回到家庭,對這種情境而言,家庭治療是焦點取向的,在確定家庭治療目標后,家庭治療成為整個治療的一環。

      2.4 藥物治療和護理

      藥物治療和護理不屬于心理治療,但二者都有重要的心理意義,往往也是患者投射性認同的重要對象。藥物本身有著生化作用,也有著安慰劑效應。開藥醫生無論和治療師是否是同一個人,都會引起競爭,患者可以分裂自己,同樣也可以分裂治療師。藥物對于住院患者大部分是必需的,但治療師必須要了解藥物在治療過程中的含義,特別是對移情-反移情的關系的影響。護士是患者在住院過程中接觸最多的專業人員,和醫生或者治療師相比,護士的職業角色更母性化,護士會在病房營造出一種家庭的氣氛,但同時,護士往往也是病房日常工作的管理者,因此往往會直接面對患者的正性或者負性移情。有時護士還會兼任一些集體治療的工作,這也會增加這種移情的復雜性。

      2.5 住院治療

      住院治療是多學科的合作,工作人員中間存在多層次的沖突,如專業沖突、角色沖突、個人沖突等。傳統上精神科醫生是病房團隊的領導,病房管理者往往由精神科醫生擔任,其和其它專業的沖突有很多方面,如對藥物劑量的使用、具體治療頻率的安排、對患者見諸行動的限制、合適的出院時間等。往往同一治療師會身兼多種角色,這些角色有時會引起治療雙方過多的情感預設和反應,有時會模糊治療師的立場位置,這都會損害治療原本的效力。嚴重邊緣患者會頻繁使用分裂和投射性認同的機制,來無意識控制工作人員,他們會利用,乃至制造工作人員的不一致,這會導致工作人員個人間的沖突。病房管理者和治療師對此都要有足夠清醒的認識,避免被患者操縱,向患者認同或者讓患者認同自己。病房對于每一個身處其中的個體都是一個大的團體,每個人的意識和潛意識進行復雜的相互作用,影響治療的進行。

      3 結語

      文化模型和加法模型從不同方面顯示了病房心理治療的特征,病房心理治療既是各種治療的相加和配合,又是一個整體的培育性環境。病房管理者的理論取向則決定了病房各種治療的使用頻率和位置結構,工作人員之間不可避免存在很多沖突。工作人員之間如何在沖突的同時保持一種一致性,在病房里保持堅定而不失彈性的設置,這是住院治療能否發揮作用的重要因素。使用權威,如在某些封閉式病房那樣,能夠達成簡單的一致,但這會失去開放式治病房治療的特性。

      對于患者而言,住院治療并非各種治療的簡單相加,正如并非將患者簡單看成生物、心理、社會各方面相加的代數方程式,而是一個完整的個體在一個環境中的適應和變化。住院環境成為患者生活世界的一個部分,一個此時此刻的部分,而這個此時此刻部分不同于患者之前體驗到的外在世界。患者需要在三個層面來回往復,內心、病房和外在世界(如住院過程中和父母家庭等的互動)。在門診個別治療中,治療室也扮演了類似的角色,但門診治療只是生活的一個部分,患者完全可以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隔離治療和日常生活。而住院治療有所不同,患者被置于這個情境中,有無數體驗,他的生活就是治療。因而他也可能在治療中開始新的生活。開放式病房認為患者能夠為自己負責,因此住院治療提供的僅是一種治療的空間,工作人員和患者在這個平臺上互相作用,試圖一起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當患者有所選擇時,他的責任和力量才會出現。

      參考文獻

      [1]Schene AH. The effectiveness of psychiatric partial hospitalization and day care[J]. Curr Opin Psychiatry, 2004, 17:303-309.

      [2]Beutel ME, Dippel A, Szczepanski M, et al. Mid-term effectiveness of behavioral and psychodynamic inpatient of severe obesity based on a randomized study[J]. Psychother Psychosom, 2006, 75:337-345.

      [3]Beutel ME, Michal M, Subic-wrana C. Psychoanalytically-oriented inpatient psychotherapy of somatoform disorders[J]. J Am Acad Psychoanal Dyn Psychiatry, 2008, 36:125-142.

      [4]Stingl M, Bausch S, Walter B, et al. Effects of inpatient psychotherapy on the stability of alexithymia characteristics[J]. J Psychosom Res, 2008, 65,173-180.

      [5]Matthias H, Jorg F, Gabriele-Helga F, et al. From symptom relief to interpersonal change: Treatment outcome and effectiveness in inpatient psychotherapy[J]. Psychother Res, 2008, 18:615-624.

      [6]Vargas LA, Brambila ADD. Inpatient treatment model[M]∥ Steele RG, Robert MC, eds. Handbook of mental health services for children, adolescents, and families. Springer US, 2005: 135.

      [7]Silvan M, Matzner FJ, Silva RR. A model for adolescent day treatment[J]. Bull Menninger Clin, 1999, 63:459-480.

      [8]Zeldow P. Divergent approaches to milieu therapy[J]. Bull Menninger Clin, 1979, 43:217-312.

      [9]Alexander F, French TM. Psychoanalytic Therapy: 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M]. New York, Ronald Press, 1946:13-24.

      [10]Meek JE, Cahill AJ. Therapy of adolescents with severe behavior problems[J]. AdolescPsychiatry, 1988, 15:475-486.

      [11]Abroms G. Defining milieu therapy[J]. Arch Gen Psychiatry, 1969, 21:553-560.

      [12]Dirmaier J, Harfst T, Koch U, et al. Therapy goals in inpatient psychotherapy: differences between diagnostic groups and psychotherapeutic orientations[J]. Clin Psychol Psychother, 2006, 13:34-46.

      [13]Gabbard GO. The treatment of the 'special' patient in a psychoanalytic hospital[J]. Int RevPsychoanal, 1986, 13:333-347.

      [14]Woller W, Hartkamp N, Tress W. Influence of personality variables on perceived help and stress by group therapy and fellow patients in multimodal psychodynamic inpatient psychotherapy[J]. Z Psychosom Med Psychother, 2007, 53:163-176.

      [15]Schneider G, Schmitz-Moormann S, Bar O, et al. Psychodynamic therapy foci in inpatient psychotherapy-relations to self-assessment scales and individual therapeutic goals[J]. Z Psychosom Med Psychother, 2006, 52:259-273.

      [16]Kosters M, Burlingame GM, Nachtigall C, et al. A meta-analytic review of the effectiveness of inpatient group psychotherapy[J]. Group Dynamics. 2006, 10:146-163.

      篇(8)

      關鍵詞:神經介入治療;并發癥;防治措施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將本院于2014年12月~2016年12月期間收治的神經介入治療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共隨機選擇80例,均經數字減影血管造影進行診斷[1]。80例患者中最低年齡為38歲,最高年齡為70歲,平均年齡為(51.03±5.24)歲,男性患者48例,女性患者32例,發病距治療時間在4h~25d之間,平均時間為(6.06±1.14)d,其中頸內動脈狹窄患者16例,腦動脈靜脈畸形患者8例,顱內動脈瘤患者46例。

      1.2方法

      80例患者在進行神經介入治療前必須做好詳細的檢查,確保滿足神經介入治療要求,并于術前24h給予尼莫地平(生產廠家:福安藥業集團寧波天衡制藥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067521)注射,起到降低術中血管痙攣發作的作用。在數字減影血管造影機展開手術治療,給予患者全麻方式,選擇左側股動脈進行穿刺,結合導絲、導管將微導管放置病變位置,依據患者病情實施相應的治療措施,如放置電解彈簧圈、注射栓塞劑等。

      1.3觀察指標

      對80例患者的并發癥發生情況及類型進行觀察分析。

      2結果

      80例患者的并發癥發生情況及類型分析:分析附表可知,80例神經介入治療患者并發癥發生8例,發生率為10%,其中腦血管痙攣發生率3.75%、微導管到位失敗發生率2.50%、血栓形成發生率2.50%、彈簧圈移位發生率1.25%、分別占比37.50%、25.00%、25.00%、12.50%,以腦血管痙攣發生率最高。

      3討論

      篇(9)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受試者均來自2009年9月至2010年10月廣東省中醫院針灸門診,共納入患者116例,在干預和隨訪過程中心腎針刺組脫落2例,常規針刺組脫落3例,最終完成觀察111例,其中心腎針刺組55例、常規針刺組56例,占總納入病例的95.69%。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詳見表(表略)兩組患者治療前性別、年齡、病程、低頭習慣、曾經治療情況、中醫辨證分型及臨床診斷等方面進行卡方檢驗或方差分析等比較,差 異 無 統 計 學 意 義 (均P>0.05),具 有 可比性。

      1.2診斷標準依據《臨床診療指南:疼痛學分冊》[1]頸椎病診斷標準進行診斷。

      1.3納入標準①成年男性或女性,符合上述診斷標準,以頸痛為主訴者;②近3個月有頸部疼痛、僵硬感病史,伴或不伴有肌肉骨骼系統陽性體征,達到平均每月發作1次;③納入時視覺模擬量表評分大于3分;④頸椎X線片(正側位)符合頸椎病診斷標準中X線片的要求,或者MRI、CT顯示有頸椎退變或頸椎間盤突出;⑤年齡18~65歲;⑥近3個月內未接受過頸椎病針灸治療;⑦自愿參加研究,簽署知情同意書,并能配合治療及隨訪安排。

      1.4排除標準①符合脊髓型頸椎病診斷標準;②患嚴重其他系統疾病如糖尿病、心腦血管疾病、腫瘤等;③有頸部外傷史,有頸部骨折或手術史,系統性骨或關節疾病;④畏懼、拒絕針灸者,或近3個月接受過頸椎病針灸治療者;⑤目前正在接受頸椎病其他治療;⑥孕婦或哺乳期婦女;⑦拒絕簽署知情同意書,不配合治療方案安排者。

      1.5剔除和脫落標準①受試者在治療期間自行采用如理療、按摩、貼敷等對頸痛癥狀有效的其他療法;②試驗過程中出現嚴重不良事件或嚴重的合并疾病;③受試者依從性差,未按醫囑進行治療者;④患者自行退出研究;⑤病人隨訪期間因各種原因失訪。

      1.6隨機及盲法的實施采用隨機對照試驗設計,設立心腎針刺組和常規針刺組,采用簡單隨機化方法,把估算的樣本含量輸入PEMS3.1統計軟件包,得出順序號、隨機種子數和分組結果,制作隨機卡片,放入不透光信封密封。臨床實施時將合格病例按納入試驗的先后順序對應信封上的序號順序拆開信封,依照隨機卡片上的提示進行分組。本研究已取得廣東省中醫院倫理委員會的同意,委員會批件文號為:201103,已于中國臨床試驗注冊中心注冊,注冊號為ChiCTR-TRC-11001352。

      2治療方法

      2.1及操作環境兩組受試者取坐位,充分暴露治療部位。針灸師均具有5年以上針灸臨床經驗。在實施干預時,室內溫度約為25℃左右。

      2.2心腎針刺組①針刺:穴取百勞、神門、腕骨,后兩穴左右交替取穴,采用0.35mm×25mm蘇州天協牌一次性針灸針,直刺10~30mm,每個穴位均采用調氣法,即徐入徐出,行平補平瀉手法,至得氣后留針30min,每隔10min運針1次。②直接灸:穴取大椎、心俞和腎俞,針刺后休息5min進行直接灸,直接灸使用南陽臥龍漢醫艾絨廠生產的常規艾絨,制成高1cm、直徑約0.8cm中型艾炷。先按世界衛生組織2006年11月1日在日本茨城縣筑波市召開的“經穴部位國際標準化正式會議”上制定的穴位國際標準選取穴位,在穴位上涂少量由廣州敬修堂(藥業)股份有限公司生產的萬花油,用于粘緊艾炷及防止燙傷。將做好的艾炷置于穴位上進行直接灸,至病人言灼痛時用鑷子移走,每穴各灸5壯。③埋皮內針:穴取百勞、單側心俞和腎俞,直接灸后休息5min進行穴位埋針治療。使用由蘇州醫療用品廠有限公司生產的華佗牌撳釘型皮內針,長度為2~3mm,用安爾碘(上海利康消毒高科技有限公司生產)常規消毒穴位,用消毒鑷子夾住針圈,對準所選穴位與皮膚呈30°~45°角斜刺撳入,以3M醫用膠布固定,直至下次治療時方取下。

      2.3常規針刺組①針刺:穴取百勞、中渚,穴位皮膚常規消毒,直刺10~30mm,每個穴位運針(同心腎針刺組)至得氣后留針30min,每隔10min運針1次。②直接灸:穴取大椎、百勞及肩中俞,每穴各5壯,操作方法同心腎針刺組;③埋皮內針:穴取百勞及肩中俞,操作方法同心腎針刺組。本組所使用的針刺針及艾絨、皮內針等器材均同心腎針刺組。

      2.4療程兩組均每周進行2~3次治療,10次為一療程,5周內完成療程。1個療程結束后觀察療效,并隨訪3個月。考慮到受試者的依從性及臨床研究實踐情況,規定至少完成8次治療即為有效觀察病例。

      3療效觀察

      3.1觀察指標NorthwickPark頸痛量表 (NPQ):該量表由9個條目組成,從疼痛程度、癥狀持續時間、夜間的針刺或麻木感、疼痛對睡眠的影響、對社交活動的影響、搬抬重物、讀書/看電視、工作/做家務和駕駛汽車9個方面評價患者的疼痛和功能狀態,總分為100分,積分越高,提示患者頸痛病情越嚴重。本研究使用的NPQ量表為香港浸會大學引進翻譯的中文版。根據參考文獻[10]報道,認為NPQ得分較前下降5分即為有臨床療效,以此為標準進行療效評定,換算出不同時間點NPQ得分的4個差異率。差異率=[(NPQ初診得分-各時點得分)÷NPQ初診得分]×100%。3.2評價時點NPQ量表在治療前、治療5次后、療程結束后、隨訪1個月后、隨訪3個月后,共5個時點進行評價。

      3.2統計學處理采用EpiDataV3.1軟件建立數據庫,進行數據錄入,采用SPSS18.0軟件進行數據管理與分析。計量資料(如年齡、病程、量表評分值等)采用均數±標準差(x珚±s)表示,組間及組內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或配對符號秩和檢驗),多時點評分數據采用重復方差分析(非正態分 布 且 方 差 不 齊 采 用 秩 和 檢 驗(Kruskal-Wallis));計數和等級資料(如中醫證候、診斷分型、低頭習慣等資料)采用卡方檢驗。統計檢驗采用雙側檢驗,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為α<0.05。

      3.3療效指標分析(1)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各時間點NPQ評分比較(見表4)由表4所示,對各組患者分別于治療前、治療5次后、治療結束后、1個月后隨訪、3個月后隨訪,共5個時點的NPQ評分進行評價比較,組間評分差異經t檢驗提示,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各時點組間積分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經多元方差分析結果提示,各觀察時點作為個體內差異因素在不同時點的評分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01,P<0.05);但作為個體間差異因素的不同干預方法和兩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的NPQ得分變化趨勢如圖1所示。圖1兩組頸椎病患者各時點NPQ評分值變化趨勢圖(2)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各時間點NPQ評分差異率比較經方差分析,兩組間各時間點NPQ評分差異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綜合的情況,可認為干預后和隨訪期間兩組患者的NPQ評分均較干預前下降(圖略),經治療后各時點間兩兩比較及多元方差分析,以不同干預時點作為個體內差異因素,兩組治療均顯示隨著療程延長,積分漸降低,組內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兩組治療均有效,但兩組間差異率無統計學意義(P>0.05)。故可推斷:認為心腎針刺組和常規針刺組在以NPQ量表評分作為指標的評價中總體療效相當。

      3.4分層分析從以上數據分析可知,兩組在以NPQ量表評分作為測量指標的評價中總體療效相當,故對本研究數據進行進一步分析,發現在不同病程和不同年齡段人群中,兩組治療方案結果有顯著差異,具體如下分析。(1)病程分層按本研究受試者病程的具體情況,經探索性分析后,將本次研究的受試者分為病程在7年以內和在7年以上兩層。按照不同病程分層對受試者NPQ各觀察時點評分進行分析,各層受試者在不同時點的NPQ評分均數水平如表(表略)分別對各觀察時點進行比較,經方差分析,發現病程≤7年人群中,兩種治療方案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而對于病程在7年以上的人群,在治療前、治療5次后及治療結束后3個觀察時點,兩種治療方案結果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在兩次隨訪觀察時點,則兩種方案結果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P<0.01)。提示在以NPQ量表作為主要療效指標的評價中,從心腎論治頸椎病頸痛的治療方法對病程在7年以上人群的療效優于常規針刺組,而在病程≤7年人群中常規針刺組與心腎針刺組療效相當。(2)年齡分層參考聯合國WHO組織的人類年齡劃分標準,將本研究的人群按年齡分為以下幾層:青少年18~35歲;中青年36~44歲;中老年45~65歲。按照不同年齡分層對受試者的NPQ各觀察時點評分進行分析,各年齡層受試者在不同時點的NPQ評分均數水平如表7所示。由表7結果提示:經方差分析,不同年齡段作為個體間差異因素在治療后不同時點的評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不同年齡層患者在干預過程中的NPQ評分存在差異。各年齡段觀察值趨勢見圖4~圖6。由表7可知,對治療前后各觀察時點分別進行比較,經方差分析,發現青少 年人 群 和中 青 年人群兩 組間差 異均無統計學意義 (P>0.05),而中老年人群中,除治療前觀察時點兩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以外,其余干預后各時點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P<0.01)。綜合上述分析結果,提示在以NPQ量表作為主要療效指標的評價中,從心腎論治頸椎病頸痛的治療方法對中老年人群(年齡45歲以上)的療效優于常規針刺組。

      篇(10)

      [中圖分類號]R4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602(2015)04-0048-02

      護理風險指護理工作人員從事護理工作所具有的風險,包括經濟風險、法律風險、人身風險以及政治風險等。在大眾醫療保健知識不斷增強的過程中,人們的法律掛念與自我保護意識逐漸增強,導致護理工作承擔的風險越來越大。精神科護理是一項高風險行業的工作,具有沖動性、突發性、不可預測性以及隱蔽性等特點。另外,封閉的住院環境以及抗精神藥物等不良反應,極容易增加自身與他人可能遭受的危險,隨時都有可能發生護理風險。在病房中,護理人員作為一線工作人員,每天與患者接觸的時間最長,如果護理措施中存在明顯的疏漏,將可能導致更高的風險發生率。實施護理質量風險管理具有重要的現實性意義。本文隨機抽取我院2011年4月-2013年4月精神科護理人員60名作為研究對象,研究探討護理質量風險管理在精神科病房中的應用與效果。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隨機抽取我院2011年4月-2013年4月精神科護理人員60名。護理人員年齡為18-46歲,平均年齡為(31.0±2.5)歲。針對該組研究對象開展護理質量風險管理活動。在實施護理質量風險管理前后,該組研究對象的臨床資料具有可對比性。

      1.2方法

      根據精神科護理人員的實際工作情況,建立完善的護理質量管理體系,以質量保證和質量改進為基本模式;通過制定完善的臨床護理工作考核標準。督促、檢查和評價全院基礎護理質量管理,保證基本質量指標達標;提出護理質量改進的長、短期目標。實施并指導護理質量改進項目落實;進行質量管理培訓和考核。比較研究實驗前后研究對象在精神科病房上護理質量風險指標的變化,真實記錄患者的護理滿意率、護理的臨床效果、護理記錄書寫的規范、夜間查房的質量等數據信息。針對當前精神科護理工作中存在的臨床護理安全風險,探討分析護理質量風險產生的原因,并依據這些原因制定安全有效的護理質量風險管理措施。

      1.3統計學分析

      對實驗中的所有數據都采用了SPSS17.0進行統計學處理。計量資料比運用t的檢驗原理,計數資料主要采用x2進行檢驗,以P

      2 結果

      研究結果表明,實行臨床護理質量風險管理辦法后,患者對護理的滿意率顯著提高,護理的質量明顯提高,效果顯著,護理人員的護理記錄書寫更規范,夜間查房質量提升,與實行風險管理之前對比,前后數據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精神科病房的護理工作相較于其他科室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與危險性。護理人員每天都在于精神科的患者打交道,稍有不慎都會引發自身安全事故的事件。在實施護理質量風險管理活動期間,針對護理中存在的風險實施有效的管理措施,有助于護理工作的順利開展。

      3.1精神科病房的存在的護理風險因素

      首先,患者因素。患者因素是護理風險因素中一種常見因素。患者由于精神狀態,其思想、意志、情感以及行為等方面都會出現異常。精神狀態支配患者自殺、傷人、拒食以及自傷等現象。對于急性患者其大部分都處于無自知力的狀態,拒絕治療,出現較為激烈的防抗。這些都會給護理工作帶來風險。同時,精神科病房患者病程較長,以防復發作,患者住院期間家屬探視少,關心少,病情好轉也不接出院,患者就會出現較為激烈的行為。

      其次,護理人員的因素。在精神科病房中,護理人員自身也會導致護理質量風險的出現。護理人員專業知識的缺乏,對患者的癥狀不了解,不能做到高質量的護理,導致護理人員不能及時發現和制止風險,給自身和患者帶來危險。同時,護理人員的責任意識不強,也會引發護理質量風險。護理人員不能及時的查房,患者出現異兆時不能及時發現,也是產生護理質量風險的主要原因。最后,患者家屬。患者家屬缺乏相關疾病的知識,對病區的安全管理不理解、不配合,導致患者在治療期間出現多種不配合治療的現象。另外,除了人為因素導致風險的出現外,環境因素也是一個重要原因。

      3.2精神科護理質量風險管理的措施

      護理人員在對精神科患者實施護理的過程中,由于多種護理質量風險因素的存在,容易給患者與護理人員帶來安全隱患。針對此種情況,應當加強護理質量風險管理。

      首先,建立風險管理組織。精神科病房依據醫院科室的設置特點,護理部主任負責護理工作。各病區的護士長為成員護理質量風險召開例會。對精神科病房的護理質量風險進行總結,并依據總結做出相應的風險預報。及時評估半年過去的現有以及潛在性的護理質量風險。護理質量管理督導崗位的設立,確保全院護理質量監控、改進和實施,護理質量和服務滿意度得到提高。加大管理力度,使護理質量管理更加規范化、制度化、程序化,增強了護理人員的質量意識和競爭意識,促進了“以病人為中心”服務理念的落實,提高了護理綜合質量。

      其次,完善管理制度。制定護理質量標準,護理質量標準是護理質量管理的基礎,是護理實踐的依據,是衡量工作數量、質量的標尺和砝碼。護理質量標準應以工作項目或管理要求或管理對象而分別確定,是由各種不同項目、種類及一系列具體標準形成一個護理質量標準體系。依據精神科病房護理工作的實際情況,制定相應的管理制度,并將管理制度落到實處。制定患者自殺、噎食、跌倒等護理質量風險應急預案。增設家屬告知簽字制度,探視物品簽字制度等。

      篇(11)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08-0123-01

      1 臨床資料

      2008年1月-2012年3月,我科應用中心靜脈置管病例60例,其中男36例,女24例;年齡35~85歲,平均年齡65歲,均為外周靜脈穿刺困難或者需要長期靜脈輸液及營養治療患者。其中多數采用頸內靜脈或鎖骨下中心靜脈穿刺置管,少數上述靜脈穿刺困難患者采用股靜脈穿刺置管。導管留置時間最短7天,最長放置60天。其中1例在導管留置過程中出現導管堵塞,1例導管脫出,其余均保存導管至患者出院,另外有5例導管穿刺局部出現紅腫,給予換藥處理后消失,未出現其他并發癥。

      2 術前護理

      ①心理護理。由于危重患者無行為能力,家屬對深靜脈置管術缺乏了解,較難取得配合。因此,護士必須熱情、主動,耐心細致地進行講解,講解置管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以消除家屬的緊張和恐懼心理,配合醫護人員完成操作過程。同時說明在穿刺過程中及術后有可能出現的并發癥,讓患者及家屬做出選擇。②在患者或家屬同意做深靜脈穿刺置管術的基礎上,請他們在《深靜脈穿刺置管術協議書》上簽字,使我們的護理工作做到有據可查,為深靜脈穿刺的必要性、合理性提供依據。③用物準備:深靜脈穿刺包1個、1%利多卡因5ml、肝素稀釋液(濃度為25u/ml),無菌手套2副,無菌紗布,消毒用碘伏、棉簽等,3M透明敷貼、肝素帽、5ml注射器。④協助患者按穿刺要求取正確臥位,是保證穿刺成功的重要因素。

      3 術中護理

      ①熟悉穿刺置管部位靜脈的解剖和走行方向,嚴格執行無菌技術操作,穿刺部位用碘伏消毒,避免在同一部位反復多次穿刺,以防醫源性感染的發生。②嚴密觀察病情變化:術中盡量給予關心、體貼及耐心細致地解釋、指導。對個別躁動不安的要約束四肢,必要時可適當地應用小劑量鎮靜劑。③置管成功后見回血,證實部位正確后接上肝素帽,方可按輸液導管輸液,導管固定穩妥后,并要標上置管刻度,一般為14~18cm。

      4 術后護理

      4.1 防止導管堵塞。導管堵塞是中心靜脈置管較常見的并發癥,置管時間越長,堵塞的可能性越大。導管堵塞主要由兩方面因素所致:一是由于輸注高價營養液后導管沖洗不徹底、導管內遺留物殘存;二是由于導管打折扭曲、輸液速度過慢等原因導致血液反流至導管內、纖維蛋白形成和藥物沉淀。預防措施主要有:①輸液過程中加強巡視,防止輸注通路受壓、打折或輸液器與肝素帽接頭處脫開造成導管內回血凝固,導致堵管。②掌握正確的封管技術:每天液體輸完后,應采用正壓封管法封管,即用0.1%肝素液封管,推注速度宜慢,以減少對血管壁的沖擊力,邊推注邊退出針頭,使封管液充滿整個管腔。③每次輸完血液、甘露醇、脂肪乳、碳酸氫鈉等用生理鹽水徹底沖管后再給其他藥物或封管,起到清潔導管內壁作用。④自中心靜脈導管采血非常便捷,但采血后,一定用生理鹽水徹底沖管,以免有微小的血凝塊沉積或粘附于導管腔內。⑤做好管道日常維護,每班交接病人導管的長度、敷料情況、是否打折、通暢等。一旦出現輸液不暢或導管阻塞時,應先檢查是否輸液管及導管打折,或導管部分脫出,用注射器回抽若仍不通暢,則拔管。應避免硬性沖洗導管,造成導管內血栓被過多地注入右心系統,導致肺梗塞,甚至腦梗死,危及生命。

      4.2 預防感染。中心靜脈置管感染是引起醫院感染的重要途徑。導致中心靜脈導管感染的相關因素主要有:病人自身因素、插管部位周圍皮膚細菌移位生長、導管因素、治療過程被污染、敷料特性等,但來自皮膚的致病菌是感染的重要來源。污染的細菌要經皮膚沿導管通道移行至導管尖端并容易釋放入血管造成菌血癥或膿血癥。在應用深靜脈置管的過程中,要將消毒隔離工作和無菌操作列為護理的重點。護理人員在護理時應加強換藥,每天用碘伏消毒導管入口處及周圍皮膚并更換敷料,同時注意清除穿刺點、固定縫合處及皮膚上的異物,保持局部清潔干燥,出現潮濕、污染或局部紅腫、滲出等異常,及時更換,注意換藥時應該嚴格無菌操作。外部導管及肝素帽用無菌紗布包裹,固定于胸壁上。達到治療目的后,應及時拔除靜脈導管,因導管留置時間過長,可能增加局部或全身感染的機會,另外各連接處也應常規消毒,如病人出現不明原因發熱應警惕深靜脈置管所致的感染,應及時遵醫囑抽取血培養,必要時剪下導管末端送檢。

      4.3 防止導管脫出。導管的完全脫出,可引起大量的失血,嚴重者可導致患者的休克。臨床上導管脫出常見于患者自行拔管、導管與皮膚縫線斷開、封管或更換敷貼時操作不當而致。一般情況下,只要加強臨床護理和導管的管理,就可以避免導管脫落。①敷貼更換,每天更換敷貼,用碘伏棉球消毒穿刺部位及縫線位置2次,待干后將露在體外的導管盤成“U”型,再以自粘性敷貼固定。②連接輸液器后,輸注的液體不能掛太高或太遠,要保證輸液管有一段適合患者活動的長度,以免因牽拉過度導致縫線斷開而致脫管。③注意觀察固定縫線是否斷開,必要時重新縫線固定。④對神志清楚患者做好宣教工作,囑患者在活動或更衣時要小心,以免不慎將導管拉出;對神志不清患者給予保護性約束,防止自行拔管。

      4.4 防止局部血腫形成。局部血腫可能因誤穿動脈、反復局部穿刺損傷血管或者置管后患者局部反復運動造成出血所引起。靜脈穿刺過程中,誤穿動脈時有發生。誤穿動脈,因壓力大,會出現回血并自穿刺針尾部溢出,或呈噴射狀,應立即拔出穿刺針,局部壓迫5~10min。誤穿動脈或因穿刺困難多次反復穿刺所引起的血腫,如處理不及時,可引起局部巨大血腫,壓迫臨近器官或組織,嚴重者造成生命危險。本組病例中,有多例誤穿動脈,局部壓迫后,均無嚴重血腫發生。

      4.5 預防空氣栓塞。空氣栓塞是一種嚴重并發癥,可以立即引起死亡,常發生于靜脈壓較低、輸液時液體輸完或導管接頭脫落時。因此,一定要及時更換液體,并仔細檢查輸液系統的各個連接點,進行必要的妥善固定,使其不漏氣、不易脫落[3]。在更換輸液導管時應先關閉靜脈留置管,確保導管各連接完善并無漏氣現象后,再打開導管的阻斷閥。

      4.6 監測中心靜脈壓。利用深靜脈置管監測中心靜脈壓時,特別加強患者及家屬的心理護理,增強心理的安全感。較長時間監測CVP時,應每24h用生理鹽水配置的稀肝素液5ml(30u)沖洗導管,以保持測壓系統通暢和減少感染發生率。

      4.7 治療結束決定拔除導管時,先消毒局部皮膚,拔出導管,再消毒局部,用無菌紗布壓迫穿刺點約5min,防止發生血腫,并覆蓋無菌敷料,以保護局部,防止感染。

      5 小結

      在護理工作中,護士應熟練掌握深靜脈穿刺置管的無菌操作技術,熟悉深靜脈穿刺置管可能出現的并發癥。加強責任心,細心觀察,仔細護理,發現問題及時報告,及時處理才能做好深靜脈穿刺置管的護理工作。

      參考文獻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精品无码专区久久同性男| 亚洲精品无码不卡| 东京热TOKYO综合久久精品| 99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 在线观看亚洲精品国产| 91国内揄拍国内精品情侣对白| 亚洲AV第一页国产精品| 人精品影院| 成人午夜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欧美精品播放| MM1313亚洲精品无码| 国产精品无码A∨精品影院| 免费看一级毛片在线观看精品视频 | 精品乱子伦一区二区三区高清免费播放 | 2021久久国自产拍精品| 亚洲国模精品一区| 国产精品秘入口福利姬网站| 91麻豆精品国产自产在线观看亚洲| 野狼第一精品社区| 久久国产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2021最新国产精品一区| heyzo高无码国产精品| 日韩一区精品视频一区二区| 欧美精品色婷婷五月综合| 99久久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毛片 | 精品无码国产自产拍在线观看蜜 | 亚洲愉拍99热成人精品热久久| 国产精品99久久久久久董美香| 99re6这里有精品热视频| 无码人妻精品中文字幕| 亚州日韩精品专区久久久| 国产午夜精品理论片免费观看| 久久精品国产91久久综合麻豆自制| 国产精品揄拍100视频| 亚洲国产一二三精品无码| 亚洲av午夜国产精品无码中文字| 国产一区二区精品久久凹凸| 国产精品男男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se精品一区二区| www国产精品|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