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fn id="a4kkq"></dfn>
<ul id="a4kkq"></ul>
    • 化學的基本反應大全11篇

      時間:2023-06-28 16:58:21

      緒論:寫作既是個人情感的抒發,也是對學術真理的探索,歡迎閱讀由發表云整理的11篇化學的基本反應范文,希望它們能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啟發。

      篇(1)

      中圖分類號:Q554+.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3)17-0310-02

      0 引言

      POD廣泛存在于自然界中,是動植物代謝中一種重要的生物酶[1],其中應用最為廣泛的為辣根過氧化物酶(HRP)。POD可以應用于工業生產和物質的分析檢測等領域,同時POD有很強的氧化特性,在很多領域中可以替代目前的化學氧化劑[2-4]。人們研究了很多植物中的POD,結果發現其對植物的種子萌發及抗氧化有很大的促進作用,而且過氧化物酶與很多植物果實深加工中的褐變反應直接相關[5-7],因此POD的研究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

      酶反應的動力學研究中,主要考慮的是兩個參數,即最大反應速率Vmax和米氏常數Km。活性中間絡合物學說(intermediate complex hypothesis)認為酶反應都要通過酶(E)與底物(S)結合形成酶-底物絡合物(ES),然后酶再催化底物轉化為產物(P),同時釋放出酶參加下一輪的反應,基于該理論,在穩態系統中,可以推導出米式方程:

      Km反映了酶與底物之間的結合能力,Km越小,酶與底物的親和力越大,反之酶與底物親和力越小。同時Km是衡量反應速度與底物濃度間關系的尺度,因此常可通過Km來確定在酶催化反應中應該使用的底物濃度。因此在酶的研究中,Km是非常重要的一項指標。

      分光光度法[8-9]因為反應體系簡單,反應物易于檢測,設備簡單易于普及,是目前國內外測定過氧化物酶酶活性應用最普遍的方法。本文基于分光光度法,利用圖1所示反應式:測定了商品HRP及土豆中POD的活性,分別計算了兩者的酶反應動力學數據。

      由公式2可知,ΔA/Δt與酶活性濃度成正比,因此可通過測定催化反應體系的ΔA/Δt用于研究和測定HRP 活性。其中,ΔA為酶催化反應線性區域內的吸光度變化;Δt為線性區域的時間間隔,min;ε為測定對象的摩爾吸收系數,μmol-1·cm-1;L為比色池的光程,cm;V為反應體系總體積,mL;v為加入樣品的體積,mL。

      1 儀器與試藥

      實驗儀器及實驗試劑:分光光度計;電子天平;pH計;HRP(≥250Umg-1,R.Z=3,中科院上海生化所東風生物技術公司);H2O2(KMnO4法標定其濃度為9.88mol L-1) ;鄰苯二胺(OPDA,成都市科龍化工試劑廠);其他試劑有:檸檬酸鈉;檸檬酸;玻璃微珠。試劑均為分析試劑。實驗用水均為超純水。

      2 分析方法

      2.1 HRP活性測定 配制pH5.5、濃度為0.1mol L-1的檸檬酸-檸檬酸鈉緩沖液,使用緩沖液配制一定濃度的OPDA,HRP和H2O2溶液,首先將0.9mL OPDA溶液與0.2mL的HRP溶液加入到比色皿中,充分混勻,以此為標準,調節吸光度A為0值,設計測定波長為423nm。隨后加入0.9mL H2O2溶液并混合均勻,總體積為2mL。開始計時,每間隔0.5min記錄一次吸光度數值,連續記錄至數值不再變化為止。隨后以反應時間為橫坐標,吸光度為縱坐標作圖,得到吸光度隨時間變化數值如圖2所示,以圖中所示ΔA/Δt為基礎計算酶活性。

      2.2 土豆中POD活性測定 一定量的土豆樣品首先使用超純水沖洗干凈,放置與研缽中,加入質量為樣品質量分數10%的玻璃微珠及檸檬酸鹽緩沖液5ml研磨,直至將樣品研磨至糊狀,轉入離心管中,并用檸檬酸鹽緩沖液沖洗研缽數次。使用檸檬酸鹽緩沖液將總體積定容為20ml,置于離心機中,1500rpm,離心15min。取上清液為樣品中POD粗提液用于測定,下層殘渣丟棄。

      使用土豆提取液替代HRP溶液,利用HRP活性測定的方法測定其中POD活性。

      2.3 實驗條件優選 反應過程中,對酶活性測定有影響的因素包括:OPDA濃度;H2O2濃度;緩沖液pH;緩沖液濃度。因此首先對這四個條件進行優選,優選得到最佳的反應條件:OPDA與H2O2濃度分別為1.2mmol L-1和0.35mmol L-1,緩沖液濃度為0.1mol L-1,緩沖液pH為5.5。

      后續關于酶反應動力學的實驗均在最優條件下完成。

      2.4 商品HRP酶動力學計算 分別對HRP的氧化底物H2O2和還原底物OPDA 作Lineweaver-Bvurk雙倒數曲線,圖3所示為以H2O2為底物的L-B雙倒數圖。

      3 結果與討論

      商品HRP與土豆中粗提純的POD相比,商品HRP的Km更高,表明商品HRP底物間結合欠緊密。同時,可以依據測定得到的HRP的Km,計算在不同實驗中所使用的底物濃度,利于后續的實驗操作。確定底物濃度與最大反應速度的條件下,可以盡量的減少HRP的使用量,節省寶貴的酶試劑,節約實驗成本。

      POD廣泛存在于動植物中,它的研究在生物抗氧化與衰老等方面有很好的應用前景[10-13]。酶動力學研究可以用于表示酶與底物間結合的緊密度等,是一項非常有用的數據,同時酶的動力學研究可以用于酶催化反應機理的研究,因此POD的動力學研究在POD的使用及酶催化反應機理研究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值得深入探討。

      參考文獻:

      [1]馬艷芬,呂生華,劉崗,董凌霄,李芳,王飛,鄭新建.生物酶催化聚合的研究進展.生物技術通報,2010,(4):50-54.

      [2]陳培策,張朝暉,謝雪鳳.共固定化辣根過氧化物酶的最新研究進展.材料導報,2010,24(5):75-78.

      [3]Y. C. Lai, S. C. Lin. Application of immobilized horseradish peroxidase for the removal of p-chlorophenol from aqueous soluyion[J]. Process Biochemistry. 2005, 40(3): 1167-1174.

      [4]C.Y. Chen, C.M. Kao, S.C. Chen. Application of Klebsiella oxytoca immobilized cells on the treatment of cyanide wastewater[J]. Ch emosphere. 2008, 71(1): 133-139.

      [5]陶月良,邱君正,林華.板栗果實過氧化物酶與多酚氧化酶特性的研究[J].食品科學,2001,22(5):64-67.

      [6]嚴群,張建國,徐芝勇.大豆過氧化物酶研究進展[J].中國糧油學報,2005,20(3):51-53.

      [7]夏炳樂,劉清亮,李敏莉.高純度煙草過氧化酶的酶學特性研究[J].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學報,2002,32(5):601-606.

      [8]張學義,謝晨陽,么宏偉,馮磊,張晶,安文和.蕨菜采集加工過程中過氧化物酶活性的變化[J].牡丹江師范學院學報,2008,3

      (17):9-10.

      [9]潘安中,謝樹蓮,秦雪梅.不同年份柴胡種子SOD、POD活性與發芽率的測定[J].天津中醫藥,2008,25(3):243-245.

      [10]傅明輝,孔敏,韓雅莉.用可見分光光度法測定茶薪菇生長發育中幾種與基質利用相關的酶活性[J].光譜學與光譜分析,

      2006,26(3):532-534.

      篇(2)

      高中的化學課程是一門以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學科,同時也是一門科學性很強的課程,所以同學們在學習的過程中需要以嚴謹、科學的態度進行學習。在實驗的學習中,最為重要的是加深對理論概念的理解,培養自身分析、解決、統籌策劃的綜合能力。科學的化學學習觀念在此過程中顯得尤為重要。

      一、科學觀念在高中化學中的重要性

      高中的化學課程作為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性學科,最重要的是培養同學們的創造性和對理論知識的理解能力,讓其真正做到學以致用。而化學的實驗室一個驗證、探索、發現新成果一個過程。讓兩個全新的事物重新組合排列,形成一個或多種物質,產生意想不到的現象。在此過程中,同學們需要自己動手操作,在實驗前設計實驗方案,在實驗中操作并解決其中出現的問題,最后得出結論,進行結果的分析和報告的編寫,這一系列的過程都需要科學性。讓實驗在一各很強的邏輯性和科學性中進行,讓實驗的每個環節有跡可循,保證實驗能夠達到設計的狀態,提升實驗的效率[1]。

      二、高中化學的學習當中培養學生科學實驗的方法和途徑

      (一)切實掌握基礎知識,提高實驗中知識的運用科學能力

      在進行實踐學習期間,需要對某個化學反應進行求證和探索,但進行實驗的前提是需要有堅實的理論性基礎。同學在進行學習前,需要對實驗的對象做基本的了解。比如在人教版高中化學必修一的《非金屬及其化合物》的學習過程中,為檢驗有機物和堿、酸等腐蝕性物質之間的反應,需要多方收集有機物質,有機物的特性是:多數有機化合物主要含有碳、氫兩種元素,此外也常含有氧、氮、硫、鹵素、磷等。部分有機物來自于植物界,但絕大多數是以天然氣、石油、煤等作為原料,通過人工合成的方式制成的,比如碳酸鹽、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等。在進行化學反應的實驗當中,同學們要對需要實驗的對象的概念進行基本的了解,了解其物質的形態、分子的活躍程度、保存性等做基本的了解,在實驗時才能更快地收集所需要的實驗材料,高效設計并執行實驗過程[2]。

      (二)實驗初期階段讓同學了解化學學習的科學本質

      在實驗的過程當中,還能夠通過多種化學物質之間的變化讓同學們掌握其實驗的科學本質。因為在化學的實驗學習當中,其主要的研究對象是將物質之間的基本的特征和發展趨勢、化學變化的本質等問題的認識。高中的化學課程的學習當中,除了對基本的知識結構進行了解掌握之外,還要對認識到化學的科學性質,讓實驗更具邏輯性。

      (三)掌握化學元素的特性

      高中化W的學習,其實就是各個物質元素的學習,同學們要熟練掌握其相應的概念,比如物質是由元素組合而成的。如果將元素按照原子核內的質子的個數的遞增,并將其有規律地排列在元素的周期表中,那么表中的元素性質則會呈現周期性的變化。在物質的學習當中,同學們了解了化學的元素觀,在心中形成一套有效的物質化學變化規律圖,也從中獲得化學的變化規律。

      (四)在實驗的反應過程中觀察物質微粒觀

      比質子更為細小的應該是物質的粒子部分。在化學的學習當中,同學們了解物質的變化是各個微粒之間的相互作用的結果。無法用肉眼看到的粒子的變化可以改變物質的基本形態,從這各中間同學們可以理解和解釋宏觀的事實和現象,掌握化學反應及其能量的變化的實質,同時還了解了化學符號的意義,培養觀察問題的宏觀性和微觀性,形成縝密的科學觀念。

      (五)對化學物質的運動觀、結構形式和科學的實驗探究深入的了解

      在進行化學的實驗階段,同學們會了解到世界是由物質組成的,而物質需要不斷運動,比如電解質中的電離子、化學平衡等。同時物質的結構還能決定其性質,是一種相輔相成的作用,了解其性質后可以幫助學生預測物質的變化。比如長時間擱置在室外的食鹽,會變成水或者直接消失。要研究鹽為何會消失或者變成水,就需要找到其為U值得變化規律及其化學的形態,尋找到其消失的條件。實驗過程中同學們可以從最簡單的質量守恒定律到離子反應、物質的量的計算、氧化還原反應、化學鍵的斷裂和形成,到化學反應發生的條件、影響化學反應的速率等條件中找到其消失的原因,讓實驗的過程有跡可循、有證可依。

      同時,化學還是一門培養同學們綜合能力的學科,在學習高中化學當中,需要認識科學的一般過程和特點,比如實驗、假說、比較、分類、歸納、建模等,這些都充分體現了對科學及化學思想方法的培養[3]。

      結束語:

      由此可見,在高中化學的學習過程當中,不管是針對理論的課程學習,還是實驗學習,都能夠體現出化學獨有的科學觀念,培養同學們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參考文獻:

      篇(3)

      化學是一門理論性、邏輯性都很強的學科,它研究的是物質的本質和變化規律。要學好化學,其先決條件就是要掌握化學的思想。化學的思想是化學工作者們在長期的研究工作中總結出來的,它包括了化學工作者們對化學研究的基本觀點和看法,也包括了研究化學的根本思路和方法。化學思想既是觀點也是方法,掌握了它不僅能幫助學生形成化學的觀點,掌握化學的規律,更能幫助學生提升對化學的認識高度,提高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化學的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兩個方面:

      一、哲學的辯證唯物主義思想

      1.辯證唯物主義的物質運動的觀點與化學之間的聯系

      馬克思的辯證唯物主義哲學認為,物質是世界的本源,物質的運動是絕對的而靜止是相對的。而在化學的學習過程中,我們會學到分子的運動,即布朗運動。我們在顯微鏡的幫助下觀察懸浮在水中的藤黃粉、花粉顆粒,可以看到顆粒在永不停止地做無規則運動,而且溫度越高,運動越劇烈。這種運動不僅反映了周圍物質內部分子運動的無規則性,而且體現了馬克思哲學中物質運動的永恒性。同樣,我們也會學到原子的結構,原子非常小,是由位于原子中心的原子核和一些微小的電子組成的,這些電子繞著原子核做高速運轉,就像太陽系的行星繞著太陽運行一樣。這一現象同樣也說明了物質運動的規律,運動的絕對性和靜止的相對性是辯證的統一。

      2.哲學對立統一的規律與化學之間的聯系

      哲學的對立統一規律,是唯物辯證法的根本規律也是事物發展的根本規律,它揭示出事物以及事物之間的矛盾性,矛盾雙方的統一和斗爭推動事物的運動、變化和發展。化學變化的過程,實際上是物質(內部、外部)矛盾斗爭的過程,在一定條件下,當反應進行到一定程度的時候,這種矛盾斗爭也就趨于統一,這便是化學對立統一規律。例如:測定CuSO4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在0.5 mol/L H2SO4 溶液中電解CuSO4,在陽極發生的反應為,2H2O = O2+ 4H+ + 4e-,O2 在陽極上逸出;陰極反應為,Cu2+ + 2e = Cu,Cu在陰極上沉積,電解完成以后,取出電極稱重,電極增加的重量即為溶液中Cu的量。同樣在化學中,除一般情況之外,特殊現象也很多。例如,絕大部分固體物質的溶解度隨著溫度的升高而增大(矛盾的普遍性),只有極少數固體物質的溶解度卻隨著溫度的升高反而減小(矛盾的特殊性),如熟石灰Ca(OH)2的溶解度。在可逆反應中,反應物與生成物之間不僅是矛盾相互轉化的典型例子,也是矛盾同一性的最好證明。同時,兩者之間又有斗爭性,即反應若有利于向生成物方向進行的話,就必然不利于向反應物方向進行,反之亦然,如弱酸H2A的電離:H2A??H++HA-?HA- ??H++A2-

      二、守恒的思想

      人們通過對質量守恒定律的深入研究和認識,讓守恒的思想在化學領域生根發芽。化學中有多種“守恒”,它包括:質量守恒,參加反應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等于生成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原子守恒,化學反應前后原子的種類和數目不變;元素守恒,化學反應前后元素的種類與質量不變;溶質守恒,溶液在稀釋前后溶質的質量不變等。在學習化學的過程中,我們會發現很多這樣的實例,如:

      例1:24.5 g氯酸鉀與2 g的二氧化錳混合加熱到不再有氧氣生成,冷卻后稱量剩余物質的質量為16.9 g,則生成氧氣的質量為多少g?剩余物質中氯化鉀的質量為多少g?二氧化錳的質量為多少g?

      這道題可以根據質量守恒進行解答。化學反應方程式為,2KClO3=2KCl+3O2。生成的氧氣 24.5+2-16.9=9.6 g;剩余物質中氯化鉀:9.6÷96×149 =14.9 g;剩余物質中氯酸鉀:16.9-2-14.9=0 g;二氧化錳是催化劑,化學反應前后質量不變,所以還是2 g。

      例2:20 mL0.2mol/L HxRO4與40mL

      0.15mol/L Z(OH)2液恰好中和,則R的化合價為多少?

      這個題則可以根據電荷守恒進行解答,設HxRO4中R為+n價,則x=8-n。因H+和OH-守恒,有:20×0.2×(8-n)=

      篇(4)

      【Abstract】The junior middle school chemistry is the chemistry elementary education , is in conceptual formation and having applied more protruding obvious conceptual significance. Way chemistry teaching that can direct on a hereafter cramming up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having what be hindered more being from having affected a student studying a chemistry. The main body of a book the method being that the basic concept teaches to the chemistry has talked about some simple cognitions.

      【Key words】Junior middle school chemistry; The basic concept teaches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章標識碼】B 【文章編號】1326-3587(2012)01-0075-01

      在這幾年的初中化學教學中關于化學的基本概念的落實問題上一直在困擾著我。學生如果是靠死記硬背的記憶概念就顯得很牽強,而且會使學生有抵觸情緒,沖淡學習化學的興趣,有什么更好的方法可以輕松牢記化學的基本概念,并且還可以讓學生保持著學習化學的熱情和興趣?關于這個問題我有一些自己簡單認識。

      一、重視概念的形成過程

      教學過程忽略概念形成的過程,那是對概念的定義進行生搬硬套的傳授,學生并沒有真正理解概念的本質,學生只是學習了一些詞語,會背誦概念的詞句,在做題時雖然也可以解答習題,但實際上學生只是用概念的規律對習題做出判斷,那不是真正有意義的構建了概念,那應該叫做一種條件反射。當遇到一些概念的靈活與運用的問題和概念的外延的一些問題上就會顯得很被動的。因此,化學基本概念教學的基本原理應是注重學生概念學習的過程,幫助學生發展思維能力,可以充分利用演示實驗,分析歸納,形成基本概念適的條件使學生自主建構意義形成概念。

      教師應該注重對情景的設置和提出有效的問題,并引導學生從一定的方向對情景進行分析,發現情景中的問題,學生若能提出有價值的問題,說明學生明確了學習的任務,有了明確的思維方向,也就為學生自主建構概念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如學習氧化還原反應概念時,教師列出幾個在四大反應范圍內的和不在四大基本反應范圍的氧化還原反應的例子,當學生首先按以前的經驗給這些反應分類,但當他們用原有的思維方式去分析這項反應遇到困難時,必然會產生用新的方式去理解這些反應的動機,教師適時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指導學生從化合價變化的角度去觀察,如果發現這些反應其實只有兩類,這時學生基本上就形成了對氧化還原反應的實質內容的認識。此時學生應能對所選擇的信息形成概括,應用自己的語言進行概述或接受前人的描述語言,從而完成對概念的建構。

      二、通過實驗滲透概念

      初三的化學是啟蒙教育,學生初次接觸化學,就這個原因往往對概念理解不深,習慣用死記硬背的方法學習,教師盡可能地加強直觀教學,增加課堂實驗,讓每個學生都能直接觀看到實驗現象,加強直觀性,增強學生對概念的信度。同時學生的感性認識有助于形成概念、理解和鞏固概念。

      三、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

      對于抽象的概念,在沒有化學實驗的基礎上應該應適當的比喻或指導學生自學去獲取知識。合適的比喻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講分子這一概念時,可以讓學生先去想象分子的樣子,可以在紙上憑著自己的想象畫出自己心目中的分子。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微觀意識。再讓學生回憶日常生活中所見到的一些現象:為什么我們能聞到花的香味?為什么衛生球放久了會慢慢變小?煙霧的擴散等。讓學生從宏觀的感覺中去體會微觀粒子的性質,理解分子論概念。元素是一個很抽象的概念,在建立元素概念時,利用學生已有知識,先讓學生回憶原子及原子核的組成,然后在舉例出各種元素的原子和同種元素的幾種原子,讓學生先感受到元素的概念,然后用生動的語言抽象出元素的概念。也可采用指導學生先閱讀教材再通過討論的方法使學生自己得出正確概念。這樣,一方面能排除學生對抽象概念的厭煩情緒,又能使學生對比較抽象的概念理解得較準確和深入。避免教師把概念硬灌給學生,讓學生死記硬背而記不住、難應用,進而加強對概念的理解。

      四、及時總結注意概念與概念之間的微妙聯系

      初學化學的學生往往對概念理解不深。形成的概念模糊,似懂非懂。因此做題時經常出現差錯。在教學中可列舉幾組實例進行比較教學,在對比中明確它們的本質區別和聯系,加深對概念的理解,鍛煉學生的抽象能力。如在“元素”和“原子”概念形成之后,比較分析它們的區別和聯系。即元素是宏觀概念,是描述物質的宏觀組成,只論種類,不論個數。而原子是微觀概念,是描述物質的微觀結構,既講種類,又講個數。元素是具有相同核電荷數(即質子數)的一類原子的總稱。這樣的方式會讓學生在元素概念的運用中會更得心應手。

      五、深挖概念的內涵

      一些化學概念層次較多,這給學生記憶帶來了一定的難度。教學中我把組成定義的關鍵詞句向學生突出講解,促進對概念的理解,加強記憶效果。例如、在“催化劑”概念中,強調“變”和“不變”;在酸、堿定義中強調“全部”二字等。學生只有理解這些詞語的意義,才能深刻理解基本概念。

      如在溶液中“溶解度”概念一直是初中化學的一大難點,第一,定義的句子比較長,第二,而且涉及的知識也較多,學生往往難于理解。因此在講解過程中,若將溶解度概念中的四句話剖析開來,效果就大不一樣了。其一,強調要在一定溫度的條件下;其二,指明溶劑的量為100g;其三,一定要達到飽和狀態;其四,指出在滿足上述各條件時,溶質所溶解的克數。這四個限制性句式加上關鍵字構成了溶解度的定義,缺一不可,進而加深了學生對這個概念的理解。

      篇(5)

      “實驗教學可以幫助學生形成化學概念。”在實驗教學中,首先以生動、鮮明、真實的實驗展現在學生的面前,使學生獲得感性認識,然后分析、討論、比較,促使學生思維、想象、記憶,最后得出完整、正確、深刻的化學概念。例如,在講“化合反應”這一概念時,我們借助木炭、硫粉、紅磷、鐵絲等物質在氧氣中燃燒的實驗,讓學生在觀察的基礎上,把這些反應通過分析、推理、歸納,指導和培養學生形成抽象的化合反應概念。緊接著又做一個蠟燭燃燒的實驗,讓學生觀察并證明蠟燭燃燒是生成二氧化碳和水這兩種物質的反應,這樣的實驗對學生正確形成化合反應的概念內涵提供了典型、必要的認識。此外,其他化學反應類型概念的得出,也是在做典型、系列的化學實驗后,歸納、總結得出的。

      二、采用對比的方法

      許多化學基本概念都是對立統一的,存在一定的關系,形成一個概念組。例如,化學變化、物理變化;化合反應、分解反應;飽和溶液、不飽和溶液;單質、化合物;混合物、純凈物等等。對于這些本質特征對立的并列知識,在教學時,可通過列表比較,并舉出幾個實例幫助學生加以區別,做到異中求同,讓學生在相互對比的基礎上成對記憶。這樣,只要理解和記住對立概念的一面,就可以推出和記憶另一面。經常這樣訓練,能提高學生對文字的悟性,較敏銳地抓住概念中的關鍵詞,較好地把握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從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相信這樣就會讓學生更有效地記住這些概念而不會混淆。

      三、使用多媒體解決抽象概念的教學

      篇(6)

      一、重視概念的形成過程

      教學過程忽略概念形成的過程,那是對概念的定義進行生搬硬套的傳授,學生并沒有真正理解概念的本質,學生只是學習了一些詞語,會背誦概念的詞句,在做題時雖然也可以解答習題,但實際上學生只是用概念的規律對習題做出判斷,那不是真正有意義的構建了概念,那應該叫做一種條件反射。當遇到一些概念的靈活與運用的問題和概念的外延的一些問題上就會顯得很被動的。因此,化學基本概念教學的基本原理應是注重學生概念學習的過程,幫助學生發展思維能力,可以充分利用演示實驗,分析歸納,形成基本概念適的條件使學生自主建構意義形成概念。

      教師應該注重對情景的設置和提出有效的問題,并引導學生從一定的方向對情景進行分析,發現情景中的問題,學生若能提出有價值的問題,說明學生明確了學習的任務,有了明確的思維方向,也就為學生自主建構概念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如學習氧化還原反應概念時,教師列出幾個在四大反應范圍內的和不在四大基本反應范圍的氧化還原反應的例子,當學生首先按以前的經驗給這些反應分類,但當他們用原有的思維方式去分析這項反應遇到困難時,必然會產生用新的方式去理解這些反應的動機,教師適時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指導學生從化合價變化的角度去觀察,如果發現這些反應其實只有兩類,這時學生基本上就形成了對氧化還原反應的實質內容的認識。此時學生應能對所選擇的信息形成概括,應用自己的語言進行概述或接受前人的描述語言,從而完成對概念的建構。

      二、通過實驗滲透概念

      初三的化學是啟蒙教育,學生初次接觸化學,就這個原因往往對概念理解不深,習慣用死記硬背的方法學習,教師盡可能地加強直觀教學,增加課堂實驗,讓每個學生都能直接觀看到實驗現象,加強直觀性,增強學生對概念的信度。同時學生的感性認識有助于形成概念、理解和鞏固概念。

      三、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

      對于抽象的概念,在沒有化學實驗的基礎上應該應適當的比喻或指導學生自學去獲取知識。合適的比喻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講分子這一概念時,可以讓學生先去想象分子的樣子,可以在紙上憑著自己的想象畫出自己心目中的分子。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微觀意識。再讓學生回憶日常生活中所見到的一些現象:為什么我們能聞到花的香味?為什么衛生球放久了會慢慢變小?煙霧的擴散等。讓學生從宏觀的感覺中去體會微觀粒子的性質,理解分子論概念。元素是一個很抽象的概念,在建立元素概念時,利用學生已有知識,先讓學生回憶原子及原子核的組成,然后在舉例出各種元素的原子和同種元素的幾種原子,讓學生先感受到元素的概念,然后用生動的語言抽象出元素的概念。也可采用指導學生先閱讀教材再通過討論的方法使學生自己得出正確概念。這樣,一方面能排除學生對抽象概念的厭煩情緒,又能使學生對比較抽象的概念理解得較準確和深入。避免教師把概念硬灌給學生,讓學生死記硬背而記不住、難應用,進而加強對概念的理解。

      四、及時總結注意概念與概念之間的微妙聯系

      在教學中可列舉幾組實例進行比較教學,在對比中明確它們的本質區別和聯系,加深對概念的理解,鍛煉學生的抽象能力。如在“元素”和“原子”概念形成之后,比較分析它們的區別和聯系。即元素是宏觀概念,是描述物質的宏觀組成,只論種類,不論個數。而原子是微觀概念,是描述物質的微觀結構,既講種類,又講個數。元素是具有相同核電荷數(即質子數)的一類原子的總稱。這樣的方式會讓學生在元素概念的運用中會更得心應手。

      五、深挖概念的內涵

      一些化學概念層次較多,這給學生記憶帶來了一定的難度。教學中我把組成定義的關鍵詞句向學生突出講解,促進對概念的理解,加強記憶效果。例如、在“催化劑”概念中,強調“變”和“不變”;在酸、堿定義中強調“全部”二字等。學生只有理解這些詞語的意義,才能深刻理解基本概念。

      如在溶液中“溶解度”概念一直是初中化學的一大難點,第一,定義的句子比較長,第二,而且涉及的知識也較多,學生往往難于理解。因此在講解過程中,若將溶解度概念中的四句話剖析開來,效果就大不一樣了。其一,強調要在一定溫度的條件下;其二,指明溶劑的量為100g;其三,一定要達到飽和狀態;其四,指出在滿足上述各條件時,溶質所溶解的克數。這四個限制性句式加上關鍵字構成了溶解度的定義,缺一不可,進而加深了學生對這個概念的理解。

      篇(7)

      由于初中課標的限制,初中學生對化學的學習過程只是一個簡單的入門過程,學生并未建立起完整的化學知識體系。學生對于相關知識的學習只限于一種基礎的膚淺的認識過程,教材不注重知識體系的完整性和系統性,而注重的是學生聯系生活應用化學知識為生活服務的能力,提倡學生的發展性學習。這樣的體系,能夠培養學生綜合探究的能力,但也使學生的基礎知識存在較大的缺陷,這一缺陷對高中化學的教學產生了較大的影響。高中的許多知識在教學時直接以初中知識為基礎的。但新教材的許多知識在初中并未提供足夠的能適應高中教學要求的基礎知識。這就要求高中教師在教學中根據實際情況做必要的補充。例如:氧化還原反應概念的教學,初中只是指出:物質跟氧發生的化學反應屬于氧化反應,含氧化合物失去氧的反應叫還原反應。教材將氧化還原反應這一整體概念拆成兩個部分進行描述,而沒有對氧化還原反應的特征更進一步的闡述,所以學生在把握這一概念時不便于從整體上理解,沒有建立氧化還原反應的整體觀念,直接影響到高中氧化還原反應的教學。再如氧氣的學習只側重于助燃性和制法;碳和氫氣側重于燃燒過程;二氧化碳只描述與澄清石灰水的反應以及其水溶液顯酸性;物質的分類中,氧化物只劃分為金屬氧化物和非金屬氧化物的層次,不再介紹酸性氧化物和堿性氧化物等的基本概念。再如化學反應,初中學生學習的化學反應知識是非常粗淺的,要求的水平也是比較低的,不要求拓展深化。高中化學則在必修課程中就要求學生從宏觀與微觀、定性與定量、本質與現象、積極應用與負面影響、內因與外因、化學反應的外部條件和發生環境、化學反應與物質之間的相互轉化等方面對化學反應的認識與理解。

      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九年義務教育基礎上進一步提高國民素質、面向大眾的基礎教育,普通高中教育應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高中化學課程標準指出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是與九年義務教育階段《化學》或《科學》相銜接的基礎教育課程。

      高中化學必修課程是在義務教育化學課程基礎上為全體高中學生開設的課程。必修課程旨在促進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的發展,進一步提高學生未來發展所需的科學素養;同時也為學生學習相關學科課程和其他化學課程模塊提供基礎。必修課程的設置,注重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的培養,重視化學基本概念和化學實驗,體驗綠色化學思想,突出化學對生活、社會發展和科技進步的主要作用。

      初三化學的學習為學生打開了化學殿堂之門,高中必修化學則是讓學生看到了這扇門后面精美的畫面,選修化學為學生揭開了精美畫面的奧妙。不同的階段學生的學習目標不同,教學的尺度亦不同。必修化學的教學是一個承上啟下的過程,它既是對初中化學的延續又為后續選修內容的學習奠定了基礎。初中化學教學,是化學的啟蒙階段,也是高中化學教學的基礎。初中化學教學內容的深淺,直接影響著高中化學的教學。

      二、初高中化學教學中的銜接的知識點

      由于初高中兩套教材中知識點編排的難易程度、排列順序略有不同,使得學生在知識的學習上出現了某些漏洞,也使得高中教學(特別是高一教學)的難度增大。在高中化學教學中,教師必須先了解初中教材的知識特點,補充由于教材版本不同而在知識編排上產生的知識漏洞,以彌補學生知識的欠缺。這一過程,使得原本緊張的課時更加緊張,留給學生的時間更少。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由于知識的漏洞,使得原本直接應用的基礎知識不知道或不會使用,影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為了幫助學生順利完成高一化學的學習任務,教學中需要加強初高中化學的銜接。銜接的內容既不是初中的知識,也不是高中將要學習的知識,而應該是介于兩者之間的那種學習高中化學所必須的東西,這種東西初中不作要求,高中教材中又沒有(知識、技能、方法、策略等)。

      高中化學教學中可能要銜接的內容

      知識點 建議增加的內容

      實驗基本方法 結晶;儀器基本操作

      物質的分類 酸性氧化物和堿性氧化物的概念;正鹽、酸式鹽、堿式鹽的定義氧化鈉、氧化鐵堿性氧化物概念堿性氧化物通性預測氧化銅、氧化鎂等

      性質 (酸性氧化物酸鹽;堿性氧化物堿鹽)

      離子反應 復分解反應的規律、應用

      氧化還原反應 氧化還原反應的初中定義

      金屬化學性質 鐵、鎂的性質

      幾種重要金屬化合物 Cu2+、Mg2+的性質

      硅及其化合物 碳及其化合物

      元素周期律 元素性質、半徑比較、原子結構示意圖、核外電子排布初步規律

      化學鍵 離子化合物、共價化合物

      有機物 有機物的基本概念及特征

      金屬與海水資源 蒸餾原理

      多角度認識化學反應宏觀與微觀、定性與定量、本質與現象、積極應用與負面影響、化學反應的外部條件和發生環境、化學反應與物質之間的相互轉化等方面對化學反應的認識與理解。

      三、初高中化學教學銜接中的注意點

      1.學會讓學生自我構建銜接的內容和策略

      初高中化學知識的銜接,不是知識點的簡單的羅列式、填鴨式的補充和記憶,而應該是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根據自身的知識儲備,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實際問題,依據自身的需要,通過觀察、思考、比較和充分討論,歸納出相應的知識、內容和方法。讓學生學會自我構建需要銜接的知識、內容和方法,培養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例如:初中簡單介紹了金屬氧化物中CuO和Fe2O3與酸的反應,非金屬氧化物中CO2與NaOH的反應,但并未將這些知識進行拓展。在教學中可指導學生書寫像Na2O、CaO、ZnO等與酸反應的方程式,歸納該類物質可能具有的性質,進而得出堿性氧化物的概念,總結堿性氧化物的通性,預測其他金屬氧化物如BaO、K2O等可能具有的性質。類似的,可以讓學生自我總結酸性氧化物的規律。通過這些過程,逐步培養學生學習的方法。

      2.化學教學中注意銜接的時機和方法

      篇(8)

      化學素質是科學文化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促進九年級學生素質發展有重要意義。化學素質主要由化學知識素質、化學能力素質、化學品德素質組成。化學知識素質是解決化學問題和進行化學創造活動的基礎,化學能力素質是化學素質的核心,化學品德素質則是青年一代成才的動力和關鍵。

      1.化學知識素質

      化學知識素質是解決化學問題和進行化學活動創造的基礎,沒有扎實的化學專業知識,其他的素質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課堂教學的根本目的之一是“授業”,即促進學生對化學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論的理解和掌握,對化學基本計算、實驗原理過程的掌握等。在新課程改革下,化學科學知識水平始終處于基礎和核心地位,其他一切素質都以其為前提。

      2.化學能力素質

      化學能力素質是在化學知識素質基礎上進行能力的培養。化學教師不僅要傳授知識,更要促進學生智力的發展。化學實驗對學生的觀察、思維、實踐能力的培養具有重要作用。在觀察實驗的同時,教師要引導學生把觀察到的現象與已學到的內容聯系起來進行比較概括,將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鞏固知識,發展能力。

      二、創設高效課堂,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1.激發興趣,提倡學生自主學習

      避免“滿堂灌”的教學模式,創設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新型課堂模式需要建立在學生對學科濃厚興趣的基礎上。“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緒言是學生學習化學的第一課,是通向化學知識領域的橋梁。教師一定要充分準備,以極大的熱情上好這一課。面對奇妙的化學趣味實驗,學生一定會驚嘆不已,學習化學的興趣就會被激發起來,甚至會萌發終身研究化學、報效祖國的宏圖遠志。

      2.注重學習方法

      (1)精通化學用語

      元素符號、化學式和化學方程式是化學學科中最基本的化學語言。因為元素符號、化學式和化學方程式都是字母和數字的組合。有人形象地稱化學為“第二外語”,再加上知識點零散、抽象,很多初學者難以適應,我認為做好以下幾點很重要:

      首先,化學用語要注意讀寫規范。不論是元素符號、化學式還是化學方程式都有其讀寫規則,我們都要細心領會。如化合物的化學式的讀寫要注意三點:①判斷化合物元素組成和排列順序;②在元素右下角注明原子個數;③讀時從右向左讀作“某化某”,有些還要讀出原子個數,如Fe3O4(四氧化三鐵),CO2(二氧化碳),P2O5(五氧化二磷)等。但在讀寫的過程中,很多學生會出現混亂和不規范,如把四氧化三鐵寫成4O3Fe。所以,我們把這樣的讀寫規則總結為“金屬在前,非金在后,氧化物中氧在后”,建議大家先掌握好規則,然后在練習中克服不良習慣,為以后的學習打好基礎。

      其次,學習化學用語應循序漸進。教材對這部分的安排比較集中,但我們在學習時應適當放慢進度。只要我們堅持有計劃地記憶,就一定能夠積少成多。

      (2)歸納總結物質的變化規律

      化學的主要任務是探究物質的變化規律,以便人類更有效地利用和創造物質。因此,我們應學會歸納總結各種現象背后的化學規律,提高自己的學習能力。

      篇(9)

      中圖分類號:G633.8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6)10-0309-01

      1.氧化還原反應和電化學在高考中的重要性

      氧化還原反應是高中化學的核心內容,既是高考考查的重點和熱點也是認識其他未知物質的重要工具。縱觀多年的高考命題,氧化還原反應屬于分值高、考察方式靈活多樣的考點。為了分散難點,在教材中分4次學習氧化還原反應。(1)懂得判斷是否是氧化還原反應。(2)基本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如氧化劑、還原劑、氧化產物和還原產物。電子轉移方向和數目的判斷,氧化性和還原性的比較。(3)氧化還原反應的配平。(4)在原電池,電解池中的氧化還原反應綜合考察對前面知識點的掌握。這些知識點分別在《必修1》、選修4《化學反應原理》中出現,貫穿于中學化學中。

      電化學是研究電能與化學能相互關系的科學,考高的熱點,選擇題中基本每年都會出一題。多以生活實際先聯系,題目新穎,要求考生要有基本的知識素養和一定的解題技巧和能力。高中電化學的教學,大概分兩個階段:(1)掌握基本的原電池原理,了解電解池及吸氧腐蝕,電解精煉銅。(2)掌握帶有鹽橋的原電池,化學電源,電解池基本原理,電鍍,金屬的腐蝕與防護。這些知識點分別在《必修2》、選修4《化學反應原理》中呈現。

      2.氧化還原反應原理在電化學教學中的應用

      2.1掌握氧化還原反應的基本規律。

      根據:升失氧化還原劑,降得還原氧化劑的十四字規律可判斷氧化還原反應中的某元素價態的變化,從而判斷反應的類型,為電化學電極反應的書寫打好基礎。從宏觀的化合價變化,分析電極反應式,判斷正負極和陰陽極。

      2.2明確電化學的考察內容。

      電化學原理:(1)原電池、電解池的判定。(2)電極名稱及發生的反應類型。(3)電極反應方程式的書寫。(4)電子、離子的移動方向。(5)電子轉移的數目相關計算等。

      電化學應用:(1)金屬的腐蝕與防護。(2)精煉、電鍍、電冶金等。

      2.3二者的聯系。原電池是自發的氧化還原反應,電解池是非自發的氧化還原反應。氧化還原反應是學好電化學的基礎與工具,電化學是氧化還原的鞏固與深入。在化學學習中要解決好電化學問題,首先要理清氧化還原反應的原理,再將此原理應用到原電池和電解池的工作原理分析中。

      3.實例分析

      以下實例主要是結合某次測試中,學生的作答情況進行分析。

      3.1某電池示意圖如下,該電池工作時,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銅作正極,發生氧化反應

      B.外電路中電子的移動方向為FeCu

      C.Fe電極的電極反應式為Fe-3e-=Fe3+

      D.鹽橋中Cl-向正極移動

      【分析】正確選項:B。本題同樣屬于難度較低的題目,屬于帶鹽橋的原電池的入門題。少數學生會誤選A選項。一方面是氧化還原反應原理掌握的不好,另一個方面還是要以氧化還原反應基本規律為工具才能加以辨別。正極得電子,是發生還原反應,而不是氧化反應。

      3.2研究人員最近發明了一種"水"電池,這種電池能利用淡水與海水之間含鹽量差別進行發電,在海水中電池總反應可表示為:5MnO2+2Ag+2NaCl=Na2Mn5O10+2AgCl。下列"水"電池在海水中放電時的有關說法正確的是( )

      A.正極反應式:Ag+Cl--e-=AgCl

      B.每生成1 mol Na2Mn5O10轉移2 mol電子

      C.Na+不斷向"水"電池的負極移動

      D.AgCl是還原產物

      【分析】正確選項:B。令筆者比較意外的是,有不少學生誤選D。綜合看本題,對氧化還原反應的綜合能力要求比較高。選項B,主要考察學生正確判斷氧化還原反應中,電子轉移的方向和數目。而選項D,主要考察學生對氧化產物,還原產物的判斷。本題的考察,可以很好的考察出學生對氧化還原反應的掌握情況,同時也體現了氧化還原反應在電化學解題中的重要性。

      3.3在理論上不能用于設計原電池的化學反應是( )

      A.H2SO4(aq)+BaCl2(aq)=2HCl(aq)+BaSO4(s) ΔH

      B.2CH3OH(l)+3O2(g)2CO2(g)+4H2O(l) ΔH

      C.4Fe(OH)2(s)+2H2O(l)+O2(g)=4Fe(OH)3(s) ΔH

      D.3Cu(s)+8HNO3(aq)=3Cu(NO3)2(aq)+2NO(g)+4H2O(l) ΔH

      【分析】正確選項:A。要設計成原電池,首先要是自發的氧化還原反應,其次大多數放熱反應是能自發進行。本題主要考察學生設計原電池以及氧化還原反應的判斷。

      3.4用下圖所示裝置除去含CN-、Cl-廢水中的CN-時,控制溶液PH為9~10,陽極產生的ClO-將CN-氧化為兩種無污染的氣體,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A.用石墨作陽極,鐵作陰極

      B.陽極的電極反應式為:Cl-+ 2OH--2e-= ClO- + H2O

      C.陰極的電極反應式為:2H2O + 2e- = H2 + 2OH-

      D.除去CN-的反應:2CN-+ 5ClO- + 2H+ = N2 + 2CO2 + 5Cl-+ H2O

      【分析】正確選項:D。本題屬于比較新穎的題目,注重了試題題材的生活化、實用化、情景化,同時也加強了不同知識間的相互滲透與融合,這與新課標所倡導的提高國民科學素養與探究、創新、靈活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極為相符。本題要求學生要有比較好的綜合能力,既能正確判斷陽極反應物,又能結合氧化還原反應的配平,判斷D選項。有部分學生仍然會因為審題不清或是原理不通,誤選A選項。

      4.總結

      原電池原理和電解池原理等電化學知識點的考察都是建立在氧化還原和電解質溶液基礎上,借助氧化還原反應實現化學能與電能的相互轉化,是高考命題重點,題目主要以選擇題為主。主要圍繞工作原理、電極反應的書寫與判斷、新型電池的開發與應用等進行命題。越是綜合性強的題目,對氧化還原反應和電化學知識點的考察越細,要求越要。電化學題目的分析離不開氧化還原反應原理,氧化還原反應是高中最重要的知識點之一。

      篇(10)

      化學反應的問題都是最外電子層是否“飽和”的問題,物態的化合價基本符合元素周期表的分布規律,只有少數多化合價的,才需要抄下牢記。建議大家準備一個專門學化學的筆記本,對一些“非常規”的現象進行認真記錄,包括所有反應的特殊顏色、氣體、沉淀、變價等值得注意的特殊反應和元素。

      通過復習反應方程式(按課本章節逐步復習出現的方程式),并對照周期表進行思考,你就會發現,參照最外電子層分布規律和同主族元素排列順序,一切氧化還原、水解電離等原本搞不清的概念,在你的面前。都變得清晰明了。你會發現,一張小小的元素周期表,對你學習化學有多么大的幫助。

      2.分清、牢記特殊元素。

      什么是特殊元素?就是反應能產生特殊氣體、沉淀、顏色的元素,還有變價元素、組合元素(酸根)等,這些都高考化學的考點與解題的切入口。

      3.判斷與推導。

      無機化學重在判斷,判斷反應機理、反應原理,如化合價是否對等,能否參與反應,如何配平,等等,這些都是基于元素周期表規律進行判斷和推導的。而有機化學的判斷,首先是官能團的判斷,接著是碳鏈的推導。抓住官能團的反應特性,然后根據碳鏈分布規律(4個鍵位),就能把知識點吃透,把題目解答出來。

      4.圓規復習法。

      圓規復習法就是立足于一個中心,然后不斷地對外擴圈。無機化學的中心就是化合價,有機化學的中心就是官能團。

      無機化學中,無論是氧化還原,還是水解電離,其實都是化合價遷移的過程,所以整個中心點是化合價,而化合價的規律又來自元素周期表。因此學無機化學部分,必須以化合價為中心,認真推敲元素周期表,熟悉特殊現象。

      篇(11)

      1.1化學的形象正在被與其交叉的學科的巨大成功所埋沒

      化學是一門中心科學,化學與生命、材料等朝陽科學有非常密切的聯系,產生了許多重要的交叉學科,但化學作為中心學科的形象反而被其交叉學科的巨大成就所埋沒。化學這門重要的中心科學(centralscience)反而被社會看作是伴娘科學(bridesmaidscience)而不受重視。

      1.2化學正被各種各樣的環境污染問題所困擾

      化學的發展在不斷促進人類進步的同時,在客觀上使環境污染成為可能,但是起決定性的是人的因素,最終要靠人們的認識不斷提升來解決這個問題。一些著名的環境事件多數與化學有關,諸如臭氧層空洞、白色污染、酸雨和水體富營養化等;另一方面把所有的環境問題都歸結為化學的原因,顯然是不公平的,比如森林銳減、沙塵暴和煤的燃燒等。這當然與化學沒有樹立好自己的品牌有關系,在最早的化學工藝流程里面,根本沒有把廢氣和廢渣的處理納入考慮范圍,因此很多化學工藝都是會帶來環境污染的。現在,有些人把化學和化工當成了污染源。人們開始厭惡化學,進而對化學產生了莫名其妙的恐懼心理,結果造成凡是有“人工添加劑”的食品都不受歡迎,有些化妝品廠家也反復強調本產品不含有任何“化學物質”。事實上,這些是對化學的偏見,監測、分析和治理環境的卻恰恰是化學家。

      2綠色化學是應對挑戰的必然

      科學不但要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還要保護世界。化學也如此,為了應對化學所面臨的挑戰,提倡綠色化學是刻不容緩。

      2.1綠色化學的概念

      綠色化學又稱環境無害化學、環境友好化學或清潔化學,是指化學反應和過程以“原子經濟性”為基本原則,即在獲取新物質的化學反應中充分利用參與反應的每個原料原子,在始端就采用實現污染預防的科學手段,因而過程和終端均為零排放和零污染,是一門從源頭阻止污染的化學。綠色化學不同于環境保護,綠色化學不是被動地治理環境污染,而是主動的防止化學污染,從而在根本上切斷污染源,所以綠色化學是更高層次的環境友好化學。

      2.2綠色化學的產生及其背景

      當今,可持續發展觀是世人普遍認同的發展觀。它強調人口、經濟、社會、環境和資源的協調發展,既要發展經濟,又要保護自然資源和環境,使子孫后代能永續發展。綠色化學正是基于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可持續發展理論。在1984年,美國環保局(EPA)提出“廢物最小化”,這是綠色化學的最初思想。1989年,美國環保局又提出了“污染預防”的概念。1990年,美聯邦政府通過了“防止污染行動”的法令,將污染的防止確立為國策,該法案條文中第一次出現了“綠色化學”一詞。1992年,美國環保局又了“污染預防戰略”。1995年,美國政府設立了“總統綠色化學挑戰獎”。1999年英國皇家化學會創辦了第一份國際性《綠色化學》雜志,標志著綠色化學的正式產生。我國也緊跟世界化學發展的前沿,在1995年,中國科學院化學部確定了《綠色化學與技術》的院士咨詢課題。

      2.3綠色化學的核心內容

      原子經濟性是綠色化學的核心內容,這一概念最早是1991年美國Stanford大學的著名有機化學家Trost(為此他曾獲得了1998年度的“總統綠色化學挑戰獎”的學術獎)提出的,即原料分子中究竟有百分之幾的原子轉化成了產物。理想的原子經濟反應是原料分子中的原子百分之百地轉變成產物,不產生副產物或廢物,實現廢物的“零排放”。他用原子利用率衡量反應的原子經濟性,認為高效的有機合成應最大限度地利用原料分子的每一個原子,使之結合到目標分子中。綠色化學的原子經濟性的反應有兩個顯著優點:一是最大限度地利用了原料,二是最大限度地減少了廢物的排放。原子利用率的表達式是:

      原子利用率=(預期產物的式量/反應物質的式量之和)×100%

      如無公害氧化劑過氧化氫的制備可采用乙基蒽醌法,即由氫和氧在2-乙基蒽醌和Pd為催化劑作用下直接合成,2-乙基蒽醌復出并可循環使用。此反應原子利用率為100%,體現了原子經濟性,減少廢物的生成和排放,是典型的零排放例子。

      2.4綠色化學的12項原則和5R原則

      為了簡述了綠色化學的主要觀點,P.T.Anastas和J.C.Waner曾提出綠色化學的12項原則,這12項原則對我們今后從事綠色化學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導作用。

      Ⅰ.防止——防止產生廢棄物要比產生后再去處理和凈化好得多。

      Ⅱ.講原子經濟——應該設計這樣的合成程序,使反應過程中所用的物料能最大限度地進到終極產物中。

      Ⅲ.較少有危害性的合成反應出現——無論如何要使用可以行得通的方法,使得設計合成程序只選用或產出對人體或環境毒性很小最好無毒的物質。

      Ⅳ.設計要使所生成的化學產品是安全的——設計化學反應的生成物不僅具有所需的性能,還應具有最小的毒性。

      Ⅴ.溶劑和輔料是較安全的——盡量不同輔料(如溶劑或析出劑)當不得已使用時,盡可能應是無害的。

      Ⅵ.設計中能量的使用要講效率——盡可能降低化學過程所需能量,還應考慮對環境和經濟的效益。合成程序盡可能在大氣環境的溫度和壓強下進行。

      Ⅶ.用可以回收的原料——只要技術上、經濟上是可行的,原料應能回收而不是使之變壞。

      Ⅷ.盡量減少派生物——應盡可能避免或減少多余的衍生反應(用于保護基團或取消保護和短暫改變物理、化學過程),因為進行這些步驟需添加一些反應物同時也會產生廢棄物。

      Ⅸ.催化作用——催化劑(盡可能是具選擇性的)比符合化學計量數的反應物更占優勢。

      Ⅹ.要設計降解——按設計生產的生成物,當其有效作用完成后,可以分解為無害的降解產物,在環境中不繼續存在。

      Ⅺ.防止污染進程能進行實時分析——需要不斷發展分析方法,在實時分析、進程中監測,特別是對形成危害物質的控制上。

      Ⅻ.特別是從化學反應的安全上防止事故發生——在化學過程中,反應物(包括其特定形態)的選擇應著眼于使包括釋放、爆炸、著火等化學事故的可能性降至最低。

      為了更明確的表述綠色化學在資源使用上的要求,人們又提出了5R理論:

      Ⅰ.減量——Reduction減量是從省資源少污染角度提出的。減少用量、在保護產量的情況下如何減少用量,有效途徑之一是提高轉化率、減少損失率。②減少“三廢”排放量。主要是減少廢氣、廢水及廢棄物(副產物)排放量,必須排放標準以下。

      Ⅱ.重復使用——Reuse重復使用這是降低成本和減廢的需要。諸如化學工業過程中的催化劑、載體等,從一開始就應考慮有重復使用的設計。

      Ⅲ.回收——Recycling回收主要包括:回收未反應的原料、副產物、助溶劑、催化劑、穩定劑等非反應試劑。

      Ⅵ.再生——Regeneration再生是變廢為寶,節省資源、能源,減少污染的有效途徑。它要求化工產品生產在工藝設計中應考慮到有關原材料的再生利用。

      Ⅴ.拒用——Rejection拒絕使用是杜絕污染的最根本辦法,它是指對一些無法替代,又無法回收、再生和重復使用的毒副作用、污染作用明顯的原料,拒絕在化學過程中使用。

      3綠色化學的發展前景

      3.1反應原料的綠色化即反應原料符合5R原則。

      3.2原子經濟性反應在基本有機原料的生產中,已有一些原子經濟性反應的典范,如丙烯氫甲酰化制丁醛、甲醇羰化制醋酸和從丁二烯和氫氰酸合成己二腈等。

      3.3高效合成法不涉及分離高效的的多步合成無疑是潔凈技術的重要組成部分。

      3.4.提高反應的選擇性———定向合成如不對稱合成。

      3.5.環境友好催化劑例如在正己烷的裂解反應中,固體酸SiO2-AlCl3比普通AlCl3具有更好的選擇性,更小的腐蝕性。

      3.6.物理方法促進化學反應如微波引發和促進DielsAlder反應、Claisen重排、縮合等許多重要的有機反應。

      3.7.酶促有機化學反應酶促有機化學反應有高效性、選擇性、反應條件溫和和自身對環境友好等特點。

      3.8溶劑化學污染不僅來源于原料和產品,而且與反應介質、分離和配方中使用的溶劑有關,有毒揮發性溶劑替代品的研究是綠色化學的重要研究方向。如超臨界流體、水相有機合成和室溫熔鹽溶劑等。

      3.9.計算機輔助綠色化學設計和模擬在化學化工領域,計算機已廣泛用于構效分析、結構解析、反應性預測、故障診斷及控制等許多方面。無疑,計算機在尋找符合綠色化學原則的最佳反應路線、化工過程最優化、產品設計等方面推動了綠色化學的更快發展。

      3.10環境友好產品如可降解塑料、環境友好農藥、綠色燃料、綠色涂料和CFCs替代物等。

      綠色化學為化學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在21世紀化學必將大有可為。</P><P>參考文獻

      友情鏈接
      主站蜘蛛池模板: 99热亚洲精品6码| 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 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精品人妻久久久久久888| 久久se这里只有精品| 99久re热视频这里只有精品6| 国产99视频精品免视看7| 伊在人亚洲香蕉精品区麻豆| 国产精品午夜久久| 精品亚洲综合久久中文字幕| 国自产偷精品不卡在线|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专区| 日本免费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日韩精品无码区免费专区国产| 九九热这里只有在线精品视| 国产成人精品无码播放| 久久精品夜夜夜夜夜久久| 在线观看国产精品普通话对白精品 | 久99久无码精品视频免费播放| 久久国产精品久久国产精品| 538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在线| 久久综合国产乱子伦精品免费 | 人妻少妇精品久久| 丰满人妻熟妇乱又伦精品劲 | 国产偷伦精品视频| 国产精品被窝福利一区| 国产成人久久精品二区三区| 91国内揄拍国内精品对白不卡| 久久91精品久久91综合| 国产精品青草久久久久婷婷| 国产精品9999久久久久| 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 精品人妻系列无码天堂| 国内少妇偷人精品视频免费| 国产亚洲精品自在久久| 国产精品乱码高清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99久久香蕉国产色戒| 色欲久久久天天天综合网精品| 亚洲精品无码国产| 亚洲精品tv久久久久久久久| 日韩精品专区AV无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