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fn id="a4kkq"></dfn>
<ul id="a4kkq"></ul>
    • 世界貿易全球化大全11篇

      時間:2023-08-18 17:32:38

      緒論:寫作既是個人情感的抒發,也是對學術真理的探索,歡迎閱讀由發表云整理的11篇世界貿易全球化范文,希望它們能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啟發。

      篇(1)

      (一)生產活動全球化。生產活動的全球化主要表現為傳統的國際分工正在演變成為世界性的分工:1國際分工的內容發生變化。國際分工從傳統的以自然資源為基礎的分工逐步發展成為以現代工藝、技術為基礎的分工;從產業各部門間的分工發展到各個產業部門內部的分工和以產品專業化;基礎的分工;從沿著產品界限進行的分工發展到沿著生產要素界限進行的分工;從生產領域分工向服務部門分工發展。2國際分工的形成機制在變化。即由市場自發力量決定的分工,向由企業,主要是由跨國公司經營的分工和由地區經貿集團成員內組織的分工發展,出現了協議性分工。3水平型分工成為國際分工的主要形式,其內容為產品型號的分工,產品零、部件的分工和產品工藝流程的分工。4形成了世界性的生產網絡。5世界性的國際分工使各國成為世界生產的一部分,成為商品價值鏈中的一個環節。它有利于世界各國充分發揮優勢,節約社會勞動,使生產要素達到合&nbsp;理配置,提高經濟效益,促進世界經濟的發展。

      (二)世界多邊貿易體制形成。1國際貿易對世界經濟拉動作用增強。它表現為國際貿易增長率大大高于世界經濟增長率。如以1990年為100,世界貨物出口值指數從1985年的56,上升到1995年的144,同期世界生產指數從86上升到107;世界實際國內生產總值指數同期從85上升到106。1990-1995年間,世界貿易出口量年均增長率為6%;同期世界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率為1%。2服務貿易發展迅速。世界服務貿易額從1985年的3809億美元增加到1995年的11,678億美元,在國際大貿易(貨物與服務)中的比重同期從163%上升到188%。3國際貨物貿易交換品種多樣化。在世界貿易中,占世界出口1%以上的貨物從1980-1981年的11種增加到1993-1994年的21種。在發展中國家出口貨物中,80年代中期,制成品所占比重開始超過一半;在出口中占1%以上的貨物種類從1980-1981年的6種增加到1993-1994年的19種。4發達國家同類貨物相互交換增加,主要的經濟貿易大國一般既是某類商品的主要出口國,也是;該類商品的主要進口國。5國際貿易趨同化。它表現為:電子化貿易手段普遍使用,EDI(電子數據交換)已在國際貿易中廣泛使用,其他如電子商務(EC),電子貿易撮合(ETM),電子資金轉賬(ETF)等已在許多國家開始使用;ISO9000系列成為國際貿易商品的共同標準;貿易合同標準化。6世界貿易組織建立,多邊貿易體制正式確立。1995年1月1日誕生的世界貿易組織,標志著世界貿易進一步規范化,世界貿易體制開始形成。作為世界多邊貿易體制組織和法律基礎的世界貿易組織,以其法人地位對所有成員方都有嚴格的法律約束力。因此,世界貿易組織的建立標志著一個以貿易自由化為中心;囊括當今世界貿易諸多領域的多邊貿易體制大框架已經構筑起來。

      (三)各國金融日益融合在一起。1金融國際化進程加快。90年代以來,西方國家的大銀行根據《巴塞爾協議》的要求,開始了大規模合并、收購活動,以提高效益。如法國里昂信貸銀行買下了大通曼哈頓銀行在比利時和荷蘭的附屬機構。德意志銀行、巴克萊銀行和國民希敏寺銀行也吞并了一些&nbsp;歐洲其他國家的小銀行,以擴大在歐洲的網絡。為了提高本國銀行的競爭能力,很多國家對于大銀行的合并表示了支持的態度,1993年以來,世界排名在200名之內的大銀行之間至少發生過25次合并。2地區性經貿集團的金融業出現一體化。歐盟統一大市場建立后,銀行、證券公司和投資基金等金融機構可在歐盟內經營不受國界限制的保險和投資業務;美國和日本的銀行則可通過收購、兼并等形式加緊滲透歐洲市場,歐洲的金融市場將演變為真正的國際金融市場。3金融市場迅猛擴大。到1995年,外匯交易額已上升為世界貿易額的60倍,全球外匯日交易額已超過12萬億美元。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特別是國際信息的網絡化,外匯市場的資金交易正以"光的速度"從一個市場轉移到另一個市場。

      (四)投資活動遍及全球,全球性投資規范框架開始形成。其主要特點如下:

      第一,投資成為經濟發展和增長新支點。國際直接投資額年均額與年均國際貿易額的比例在縮小,國際直接投資額年均增長率高于國際貿易年均增長率。1990-1996年年均世界出口貿易額為41,14571億美元;同期,世界各國對外直接投資額為2,56535億美元,二者之比為160∶1,差距進一步縮小。1991-1996年對外直接投資年均增長率為118%;而同期世界出口貿易額年均增長率為7%,后者大大低于前者。

      第二,國際對外直接投資與吸收外國直接投資主體多元化。據統計,全球對外直接投資總額已從1985-1990年年均1,55578億美元增長到1996年的3,46824億美元。同期,發達國家對外直接投資額從1,45005億美元增長到2,94732億美元,在全球對外直接投資中的比重從932%下降到849%;發展中;國家對外直接投資額從10554億美元增長到51469億美元,在全球對外直接投資中的比重從67%提高到148%。同期,全球吸收外國直接投資額從1,41930億美元增長到3,49227億美元,其中,發達國家從1,16744億美元增長到2,08226億美元,在全球吸收外國直接投資額中的比重從822%下降到596%;發展中國家從24736億美元增長到1,28741億美元,所占比重從174%上升到369%。第叁,對外直接投資與吸收外國直接投資并行,一些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與地區成為吸收外國直接投資的主要對象。發達國家中主要對外直接投資的國家同時也是吸收外國直接投資的主要國家;1995年,德國、法國、瑞典、英國、加拿大、美國、澳大利亞、荷蘭和日本等發達國家占當年世界對外直接投資總額的756%;同年,除日本以外的上述國家占當年世界吸收外國直接投資總額的53%。與此同時,一些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和地區成為吸收外國直接投資的主要對象。1985-1995年,有20個國家和地區成為世界外國直接投資的主要吸收者。第四,國際借貸資金流動量增長很快,證券股權投資迅速發展。1993年流動金額為8185億美元,1994年增加為9534億美元,1995年增加為12,584億美元。與外國直接投資一樣,證券股權投資依然偏向于少數新興市場國家,1995年亞洲就占了流向新興市場的外國證券股權投資凈流量的53%。此外,外國證券股權投資的來源存在一定程度的集中性。1992-1994年,流向新興市場的這種投資35%以上來自美國,15%來自日本,11%來自英國。近幾年來,香港特區和新加坡的投資者也向新興國家進行這種投資。第五,投資自由化成為各國國際直接投資政策的目標,國際直接投資規范安排提上日程。90年代以來,保護和促進投資的雙邊投資條約數量大幅度增加,截至1997年1月1日,全世界已簽署這種條約1330個,涉及162個國家,在5年里條約數增加了2倍。1991-1996年,各國政府共對外國直接投資管理體制進行了約600次調整,其中95%是放松對外資管制的措施。1995年,在64個國家的112項立法變化中,106項屬于趨于自由化或促進外國直接投資的立法。國際社會為達成國際性的投資協議開始行動。關貿總協定烏拉圭回合多邊貿易談判第一次將投資問題納入多邊貿易的體系,并達成《與貿易有關的投資措施協議》。出現通過協商&nbsp;建立一個綜合性多邊國際直接投資框架的行動,1996年聯合國貿易與發展會議第九次會議對未來多邊投資框架進行了探討,并已達成協議。

      (五)跨國公司作用進一步加強。90年代以來,跨國公司蓬勃發展。第一,跨國公司的數目劇增。據統計,1996年跨國公司已達到44,508家,在全球的附屬企業已達到276,659家。發達國家的跨國公司增加到36,380家,所占比重下降到817%;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的跨國公司增加到7932家,所占比;上升到178%。第二,以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為基地的最大跨國公司日益全球化。按外國資產排列的100家最大的跨國公司在它們的外國附屬企業中擁有17萬億美元的資產(控制了約1/5的全球外國資產)。第叁,跨國公司開始結成新型的"戰略聯盟"。面對競爭壓力、自由化浪潮和新投&nbsp;資領域的開放,越來越多的企業,包括發展中國家的企業采取各種辦法參與全球化經濟的活動,通過各種形式結成聯盟。通過兼并與收購在國外建立自己的生產設施,以保護、鞏固和增強自己的競爭能力。1988年到1995年間,全球跨國兼并與收購總額增加了一倍,達到2290億美元。1996年,有45起跨國兼并與收購的規模超過10億美元。與此同時,一些跨國公司以協定(股份和非股份)方式加強聯合。1995年締結了近4600項這樣的協定,而1990年只有1769項。1990年以來,跨國公司之間在核心技術(信息和生物)方面也加強了戰略性研究與開發伙伴關系。第四,跨國公司國際生產的規模和重要&nbsp;性日益增加。跨國公司內部貿易在其國家貿易中的比重提高,出現了無國界經濟。

      (六)經貿文化、人才出現世界性。以全球化、高速化、個體化為特征的多媒體網絡正在覆蓋全球;出現了經濟生活和貿易文化的全球性趨同現象;"國際人"開始走俏,全球性的共同發展目標形成。為了在經濟競爭中取勝,"國際人"正在成為各個國家、各大公司的首選目標,培養"&nbsp;國際人"、尋找"國際人"已成為世界性的人才戰略潮流。日本公司率先提出"國際人"戰略。他們認為,國際人應具備以下10個基本條件:積極肯干,但是不蠻干;人際關系融洽,不以自我為中心;興趣廣泛,知識豐富;外語出色,樂意結交外國人;行動迅速,快食、快眠、快便;;迅速適應并愛上異國他鄉;意志剛強,富有忍耐性;深謀遠慮,但不優柔寡斷;安排、處理好家庭生活關系;身體健康,精神煥發。此外,綠色主義、環保哲學,共同反黑、掃黃、打白(毒)和反腐敗,共同致力于發展與和平,共同把可持續發展作為經濟發展戰略目標,均成為國際社會的共識。

      二、經濟全球化對世界經濟貿易的影響

      經濟全球化對世界各國的經濟貿易發展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對傳統的衡量國家之間經濟貿易權益的概念與統計構成了嚴重的挑戰。

      (一)經濟全球化使得各國經濟相互依存與互動加強。

      1.經濟全球化使得世界各國經濟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相互依存進一步加強。隨著世界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發達國家之間貨物、服務、資金、技術和市場高度融合,而且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的上述關系也在加強。

      2.經濟全球化使得各國經濟相互傳遞障礙在減少,互動性加強。在經濟全球化趨勢加強下,對外貿易與國際資本流動在各國之間的經濟傳遞中的作用在加強。80年代以來,在經濟全球化趨勢下,對外貿易與投資逐漸變成雙向傳遞渠道,發達國家把經濟發展與衰退通過對外貿易與投資傳遞到發&nbsp;展中國家;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和金融波動也將影響到發達國家。1994年底,墨西哥金融危機震動了全世界;1997年7月由泰國引發的金融危機并未使發達國家幸免。

      (二)經濟全球化迫使人們的概念在創新。1大國際貿易概念出現。在經濟全球化下,一國對外經濟交往合作中,不能只考慮貨物貿易,還要把貨物貿易與直接投資、金融、服務、技術綜合考慮。因為,貨物貿易與投資相輔相成,互相促進,已成為各國經濟發展的兩個支點。2將大國際貿易概念與本國經濟的調整優化、改革開放密切地結合起來;"貿易立國"、"貿易為本"的傳統信條已讓位于"經濟接軌"和"市場融合"。3變被動接受經濟全球化為主動參與經濟全球化。越來越多的國家認識到經濟全球化是科技革命作用的結果,是大勢所趨,紛紛主動改革本國經濟體制,發展開放性經濟,推行貿易、投資和金融自由化,為跨國公司創造投資條件,并積極參與多邊貿易體制和活動。4變單邊制裁為求得"雙贏"。在經濟全球化下,一國對另一國單方面采取"貿易保護"、"貿易摩擦"、"貿易制裁"等以鄰為壑的措施,已開始由自我保護的工具變成了雙刃劍,在制裁別國的同時也會使自己受到傷害。其上策是通過談判,達成互惠互利的協議,促進雙方的經貿發展,取得"雙贏"。

      (三)經濟全球化使國家受到沖擊,相互協調成為時代主旋律。面對經濟全球化的新形勢,傳統的國家內容發生了一定程度的改變。原本是一國獨有的權利,日益成為國際社會共同擁有的權力。各國的經濟活動越來越多地遵循國際條約、協定、規范和慣例來運作;跨國公司在各國經濟&nbsp;生活中地位的提高,使國家對產業政策的干預作用在減弱。在國家存在的情況下,出現了讓與,但它是以對等為原則的。當今世界各國都是擁有的獨立國家。共享是讓與的前提,沒有共享也就不會有讓與。經濟全球化迫使各國把二者結合起來,出現了相互協調,使它逐步成為各國處&nbsp;理對外經濟貿易關系的基石。隨著烏拉圭回合談判的結束和世界貿易組織的建立和運行,協調管理貿易政策在國際上和各國貿易政策中開始成為主流。

      (四)經濟全球化要求貿易理論與國際直接投資理論一體化。20年來,面對國際貿易格局的變化,特別是產業內部貿易的增長,新貿易理論將產品差異、規模收益遞增和不完全競爭等工業組織理論引進傳統的比較優勢框架,為國際貿易理論分析做出了貢獻。但它仍然假定企業只在某一個區位生產商品和服務,將對外直接投資排除在分析之外。同時,對外直接投資(跨國公司)理論成功地解釋了不同類型跨國公司直接或間接地創造的各類貿易流動,但仍是以單個企業為依據的投資分析,未推廣到國家層次。80年代初以來,經濟全球化要求把貿易與投資理論結合在一起分析貿易與;資利益與效益,出現了新的理論分析,其理論模式主要集中于縱向或橫向一體化。在這些理論分析中,產品增值鏈活動的不同假定可以在不同地理位置上進行,在不同的國家可以進行完全相同的生產加工。在貿易與投資一體化理論中,企業行為被分為兩大類型:

      第一,總部行為。總部行為包括工程、管理和金融服務,以及信譽、商標等甚至可以無償轉讓給遠方生產區位的服務,這類行為有時被簡化概括為研究與開發。

      第二,實際生產行為。實際生產行為又可再分為上游生產(中間產品)和下游生產(終極產品)。所有這些行為都被假定為具有規模收益遞增效應。由于總部服務的運輸成本極低,企業可以將生產行為從總部分離出去,但為了獲得規模經濟效益,企業將某些生產行為集中在某一區位。在貿易分析中典型采用的兩國均衡框架,國外市場和國內市場之間不存在任何差異。企業在兩個國家進行活動時,可以將總部行為安排在母國進行,但其實際生產或轉移到東道國進行(縱向一體化),或者既安排在國內,又安排在國外進行(橫向一體化)。因此,現在的企業不僅通過價格和質量進行&nbsp;競爭,而且還通過生產的組織進行競爭。這些理論模型要解決的核心問題是單個企業的經營活動決定了國內、國際經營企業的總格局。這一問題屬于理論分析中的國際化生產部分。一旦國際化生產活動分布格局形成,國際貿易的格局便隨之確定。貿易與投資理論的一體化表明,在經濟全球化&nbsp;背景下,不能以單純的貿易行為來衡量國家之間的經濟利益。

      (五)經濟全球化對表明國家之間經貿權益的傳統概念和統計方法提出了挑戰。1傳統的對外貿易差額概念未能反映經濟全球化下國家之間實際的貿易利益。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國家之間的經貿利益出現了幾種變化。第一,在產業內部和跨國公司內部貿易大量增加下,按總貿易和專門貿易;分的國家之間的進出口掩蓋了國家之間在產品價值上的實得;第二,母國公司對東道國的直接投資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母國公司對東道國的商品直接出口,變相地進入了東道國的國內市場,因此,母國公司在東道國國內的投資和商品、服務的銷售收益應計入母國的經貿收益;第叁,在一國以加工貿易為主的情況下,把該國進出口貿易額作為該國的貿易利得,更加失實。因此,在經濟全球化下,在計算各貿易國的貿易收益時,上述幾個現象不能忽略。2以原產地規則為核心的國際貿易統計滯后于經濟全球化的現實,應予修正。以原產地規則為核心的國際貿易統計制度來源于美國,并逐漸成為世界貿易各國的貿易規則的重要組成部分,原關貿總協定和世界貿易組織對之都有相應的條款和協定。在國際貿易局限于產業間和投資不普遍的情況下,按原產地進行統計基本上可以反映貿易國的貿易利益。但在經濟全球化趨勢下,按原產地統計則會出現兩種誤差。第一,未;能如實反映跨國公司在全球的大規模的直接投資活動。跨國公司對外直接投資進行全球化經營,它們生產的零部件、產品的進出口,按價值鏈、資本所有,理應屬于母國,但卻計入東道國的貿易統計。第二,原產地規則以貨物貿易為主,未包括服務貿易等,因此,原產地統計在不能真實反映&nbsp;貨物貿易的同時,也不能全面如實地反映國與國之間的大貿易關系。

      (六)經濟全球化對發展中國家來說機遇與挑戰并存。經濟全球化給發展中國家提供了發展的機遇。

      第一,有利于發展中國家利用外資和資本外投。1996年聯合國貿易與發展會議的《1997年世界投資報告》指出,發展中國家1996年接受了1290億美元的外國直接投資,對外投資了510億美元,二者都創造了歷史最高紀錄。它們在獲得世界投資總額中的比重從1995年的30%上升到1996年的37%。其中;48個最不發達國家在1996年的資本流入量也增加了56%。

      第二,促使發展中國家的出口商品結構優化。由于資本的流入、跨國公司的直接投資活動和本國產業結構的改造,發展中國家出口商品結構有所改善,制成品在出口中的比重從1980年的560%上升到1990年的733%和1994年的777%。

      第三,迫使發達國家把發展中國家面臨的問題予以考慮和解決。發達國家日益認識到在經濟全球化下,它們的經濟穩定和發展有賴于發展中國家。在債務解決、地區經濟一體化和聯合國的改革等問題上不得不考慮發展中國家的權益。

      第四,經濟全球化有利于發展中國家的整體改革。

      經濟全球化對發展中國家構成了嚴峻的挑戰。1經濟全球化有利于發達國家構筑以其為中心的國際經貿基礎。在此情況下,發展中國家的將會受到更大的削弱。2發展不平衡在加劇。

      篇(2)

      (一)生產活動全球化。生產活動的全球化主要表現為傳統的國際分工正在演變成為世界性的分工:1國際分工的內容發生變化。國際分工從傳統的以自然資源為基礎的分工逐步發展成為以現代工藝、技術為基礎的分工;從產業各部門間的分工發展到各個產業部門內部的分工和以產品專業化為基礎的分工;從沿著產品界限進行的分工發展到沿著生產要素界限進行的分工;從生產領域分工向服務部門分工發展。2國際分工的形成機制在變化。即由市場自發力量決定的分工,向由企業,主要是由跨國公司經營的分工和由地區經貿集團成員內組織的分工發展,出現了協議性分工。3水平型分工成為國際分工的主要形式,其內容為產品型號的分工,產品零、部件的分工和產品工藝流程的分工。4形成了世界性的生產網絡。5世界性的國際分工使各國成為世界生產的一部分,成為商品價值鏈中的一個環節。它有利于世界各國充分發揮優勢,節約社會勞動,使生產要素達到合理配置,提高經濟效益,促進世界經濟的發展。

      (二)世界多邊貿易體制形成。1國際貿易對世界經濟拉動作用增強。它表現為國際貿易增長率大大高于世界經濟增長率。如以1990年為100,世界貨物出口值指數從1985年的56,上升到1995年的144,同期世界生產指數從86上升到107;世界實際國內生產總值指數同期從85上升到106。1990-1995年間,世界貿易出口量年均增長率為6%;同期世界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率為1%。2服務貿易發展迅速。世界服務貿易額從1985年的3809億美元增加到1995年的11,678億美元,在國際大貿易(貨物與服務)中的比重同期從163%上升到188%。3國際貨物貿易交換品種多樣化。在世界貿易中,占世界出口1%以上的貨物從1980-1981年的11種增加到1993-1994年的21種。在發展中國家出口貨物中,80年代中期,制成品所占比重開始超過一半;在出口中占1%以上的貨物種類從1980-1981年的6種增加到1993-1994年的19種。4發達國家同類貨物相互交換增加,主要的經濟貿易大國一般既是某類商品的主要出口國,也是該類商品的主要進口國。5國際貿易趨同化。它表現為:電子化貿易手段普遍使用,EDI(電子數據交換)已在國際貿易中廣泛使用,其他如電子商務(EC),電子貿易撮合(ETM),電子資金轉賬(ETF)等已在許多國家開始使用;ISO9000系列成為國際貿易商品的共同標準;貿易合同標準化。6世界貿易組織建立,多邊貿易體制正式確立。1995年1月1日誕生的世界貿易組織,標志著世界貿易進一步規范化,世界貿易體制開始形成。作為世界多邊貿易體制組織和法律基礎的世界貿易組織,以其法人地位對所有成員方都有嚴格的法律約束力。因此,世界貿易組織的建立標志著一個以貿易自由化為中心,囊括當今世界貿易諸多領域的多邊貿易體制大框架已經構筑起來。(三)各國金融日益融合在一起。1金融國際化進程加快。90年代以來,西方國家的大銀行根據《巴塞爾協議》的要求,開始了大規模合并、收購活動,以提高效益。如法國里昂信貸銀行買下了大通曼哈頓銀行在比利時和荷蘭的附屬機構。德意志銀行、巴克萊銀行和國民希敏寺銀行也吞并了一些歐洲其他國家的小銀行,以擴大在歐洲的網絡。為了提高本國銀行的競爭能力,很多國家對于大銀行的合并表示了支持的態度,1993年以來,世界排名在200名之內的大銀行之間至少發生過25次合并。2地區性經貿集團的金融業出現一體化。歐盟統一大市場建立后,銀行、證券公司和投資基金等金融機構可在歐盟內經營不受國界限制的保險和投資業務;美國和日本的銀行則可通過收購、兼并等形式加緊滲透歐洲市場,歐洲的金融市場將演變為真正的國際金融市場。3金融市場迅猛擴大。到1995年,外匯交易額已上升為世界貿易額的60倍,全球外匯日交易額已超過12萬億美元。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特別是國際信息的網絡化,外匯市場的資金交易正以"光的速度"從一個市場轉移到另一個市場。

      (四)投資活動遍及全球,全球性投資規范框架開始形成。其主要特點如下:

      第一,投資成為經濟發展和增長新支點。國際直接投資額年均額與年均國際貿易額的比例在縮小,國際直接投資額年均增長率高于國際貿易年均增長率。1990-1996年年均世界出口貿易額為41,14571億美元;同期,世界各國對外直接投資額為2,56535億美元,二者之比為160∶1,差距進一步縮小。1991-1996年對外直接投資年均增長率為118%;而同期世界出口貿易額年均增長率為7%,后者大大低于前者。第二,國際對外直接投資與吸收外國直接投資主體多元化。據統計,全球對外直接投資總額已從1985-1990年年均1,55578億美元增長到1996年的3,46824億美元。同期,發達國家對外直接投資額從1,45005億美元增長到2,94732億美元,在全球對外直接投資中的比重從932%下降到849%;發展中國家對外直接投資額從10554億美元增長到51469億美元,在全球對外直接投資中的比重從67%提高到148%。同期,全球吸收外國直接投資額從1,41930億美元增長到3,49227億美元,其中,發達國家從1,16744億美元增長到2,08226億美元,在全球吸收外國直接投資額中的比重從822%下降到596%;發展中國家從24736億美元增長到1,28741億美元,所占比重從174%上升到369%。第叁,對外直接投資與吸收外國直接投資并行,一些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與地區成為吸收外國直接投資的主要對象。發達國家中主要對外直接投資的國家同時也是吸收外國直接投資的主要國家。1995年,德國、法國、瑞典、英國、加拿大、美國、澳大利亞、荷蘭和日本等發達國家占當年世界對外直接投資總額的756%;同年,除日本以外的上述國家占當年世界吸收外國直接投資總額的53%。與此同時,一些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和地區成為吸收外國直接投資的主要對象。1985-1995年,有20個國家和地區成為世界外國直接投資的主要吸收者。第四,國際借貸資金流動量增長很快,證券股權投資迅速發展。1993年流動金額為8185億美元,1994年增加為9534億美元,1995年增加為12,584億美元。與外國直接投資一樣,證券股權投資依然偏向于少數新興市場國家,1995年亞洲就占了流向新興市場的外國證券股權投資凈流量的53%。此外,外國證券股權投資的來源存在一定程度的集中性。1992-1994年,流向新興市場的這種投資35%以上來自美國,15%來自日本,11%來自英國。近幾年來,香港特區和新加坡的投資者也向新興國家進行這種投資。第五,投資自由化成為各國國際直接投資政策的目標,國際直接投資規范安排提上日程。90年代以來,保護和促進投資的雙邊投資條約數量大幅度增加,截至1997年1月1日,全世界已簽署這種條約1330個,涉及162個國家,在5年里條約數增加了2倍。1991-1996年,各國政府共對外國直接投資管理體制進行了約600次調整,其中95%是放松對外資管制的措施。1995年,在64個國家的112項立法變化中,106項屬于趨于自由化或促進外國直接投資的立法。國際社會為達成國際性的投資協議開始行動。關貿總協定烏拉圭回合多邊貿易談判第一次將投資問題納入多邊貿易的體系,并達成《與貿易有關的投資措施協議》。出現通過協商建立一個綜合性多邊國際直接投資框架的行動,1996年聯合國貿易與發展會議第九次會議對未來多邊投資框架進行了探討,并已達成協議。(五)跨國公司作用進一步加強。90年代以來,跨國公司蓬勃發展。第一,跨國公司的數目劇增。據統計,1996年跨國公司已達到44,508家,在全球的附屬企業已達到276,659家。發達國家的跨國公司增加到36,380家,所占比重下降到817%;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的跨國公司增加到7932家,所占比重上升到178%。第二,以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為基地的最大跨國公司日益全球化。按外國資產排列的100家最大的跨國公司在它們的外國附屬企業中擁有17萬億美元的資產(控制了約1/5的全球外國資產)。第叁,跨國公司開始結成新型的"戰略聯盟"。面對競爭壓力、自由化浪潮和新投資領域的開放,越來越多的企業,包括發展中國家的企業采取各種辦法參與全球化經濟的活動,通過各種形式結成聯盟。通過兼并與收購在國外建立自己的生產設施,以保護、鞏固和增強自己的競爭能力。1988年到1995年間,全球跨國兼并與收購總額增加了一倍,達到2290億美元。1996年,有45起跨國兼并與收購的規模超過10億美元。與此同時,一些跨國公司以協定(股份和非股份)方式加強聯合。1995年締結了近4600項這樣的協定,而1990年只有1769項。1990年以來,跨國公司之間在核心技術(信息和生物)方面也加強了戰略性研究與開發伙伴關系。第四,跨國公司國際生產的規模和重要性日益增加。跨國公司內部貿易在其國家貿易中的比重提高,出現了無國界經濟。(六)經貿文化、人才出現世界性。以全球化、高速化、個體化為特征的多媒體網絡正在覆蓋全球;出現了經濟生活和貿易文化的全球性趨同現象;"國際人"開始走俏,全球性的共同發展目標形成。為了在經濟競爭中取勝,"國際人"正在成為各個國家、各大公司的首選目標,培養"國際人"、尋找"國際人"已成為世界性的人才戰略潮流。日本公司率先提出"國際人"戰略。他們認為,國際人應具備以下10個基本條件:積極肯干,但是不蠻干;人際關系融洽,不以自我為中心;興趣廣泛,知識豐富;外語出色,樂意結交外國人;行動迅速,快食、快眠、快便;迅速適應并愛上異國他鄉;意志剛強,富有忍耐性;深謀遠慮,但不優柔寡斷;安排、處理好家庭生活關系;身體健康,精神煥發。此外,綠色主義、環保哲學,共同反黑、掃黃、打白(毒)和反腐敗,共同致力于發展與和平,共同把可持續發展作為經濟發展戰略目標,均成為國際社會的共識。

      二、經濟全球化對世界經濟貿易的影響

      經濟全球化對世界各國的經濟貿易發展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對傳統的衡量國家之間經濟貿易權益的概念與統計構成了嚴重的挑戰。

      (一)經濟全球化使得各國經濟相互依存與互動加強。

      1.經濟全球化使得世界各國經濟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相互依存進一步加強。隨著世界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發達國家之間貨物、服務、資金、技術和市場高度融合,而且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的上述關系也在加強。2.經濟全球化使得各國經濟相互傳遞障礙在減少,互動性加強。在經濟全球化趨勢加強下,對外貿易與國際資本流動在各國之間的經濟傳遞中的作用在加強。80年代以來,在經濟全球化趨勢下,對外貿易與投資逐漸變成雙向傳遞渠道,發達國家把經濟發展與衰退通過對外貿易與投資傳遞到發展中國家;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和金融波動也將影響到發達國家。1994年底,墨西哥金融危機震動了全世界;1997年7月由泰國引發的金融危機并未使發達國家幸免。

      (二)經濟全球化迫使人們的概念在創新。1大國際貿易概念出現。在經濟全球化下,一國對外經濟交往合作中,不能只考慮貨物貿易,還要把貨物貿易與直接投資、金融、服務、技術綜合考慮。因為,貨物貿易與投資相輔相成,互相促進,已成為各國經濟發展的兩個支點。2將大國際貿易概念與本國經濟的調整優化、改革開放密切地結合起來;"貿易立國"、"貿易為本"的傳統信條已讓位于"經濟接軌"和"市場融合"。3變被動接受經濟全球化為主動參與經濟全球化。越來越多的國家認識到經濟全球化是科技革命作用的結果,是大勢所趨,紛紛主動改革本國經濟體制,發展開放性經濟,推行貿易、投資和金融自由化,為跨國公司創造投資條件,并積極參與多邊貿易體制和活動。4變單邊制裁為求得"雙贏"。在經濟全球化下,一國對另一國單方面采取"貿易保護"、"貿易摩擦"、"貿易制裁"等以鄰為壑的措施,已開始由自我保護的工具變成了雙刃劍,在制裁別國的同時也會使自己受到傷害。其上策是通過談判,達成互惠互利的協議,促進雙方的經貿發展,取得"雙贏"。(三)經濟全球化使國家受到沖擊,相互協調成為時代主旋律。面對經濟全球化的新形勢,傳統的國家內容發生了一定程度的改變。原本是一國獨有的權利,日益成為國際社會共同擁有的權力。各國的經濟活動越來越多地遵循國際條約、協定、規范和慣例來運作;跨國公司在各國經濟生活中地位的提高,使國家對產業政策的干預作用在減弱。在國家存在的情況下,出現了讓與,但它是以對等為原則的。當今世界各國都是擁有的獨立國家。共享是讓與的前提,沒有共享也就不會有讓與。經濟全球化迫使各國把二者結合起來,出現了相互協調,使它逐步成為各國處理對外經濟貿易關系的基石。隨著烏拉圭回合談判的結束和世界貿易組織的建立和運行,協調管理貿易政策在國際上和各國貿易政策中開始成為主流。

      (四)經濟全球化要求貿易理論與國際直接投資理論一體化。20年來,面對國際貿易格局的變化,特別是產業內部貿易的增長,新貿易理論將產品差異、規模收益遞增和不完全競爭等工業組織理論引進傳統的比較優勢框架,為國際貿易理論分析做出了貢獻。但它仍然假定企業只在某一個區位生產商品和服務,將對外直接投資排除在分析之外。同時,對外直接投資(跨國公司)理論成功地解釋了不同類型跨國公司直接或間接地創造的各類貿易流動,但仍是以單個企業為依據的投資分析,未推廣到國家層次。80年代初以來,經濟全球化要求把貿易與投資理論結合在一起分析貿易與投資利益與效益,出現了新的理論分析,其理論模式主要集中于縱向或橫向一體化。在這些理論分析中,產品增值鏈活動的不同假定可以在不同地理位置上進行,在不同的國家可以進行完全相同的生產加工。在貿易與投資一體化理論中,企業行為被分為兩大類型:第一,總部行為。總部行為包括工程、管理和金融服務,以及信譽、商標等甚至可以無償轉讓給遠方生產區位的服務,這類行為有時被簡化概括為研究與開發。

      第二,實際生產行為。實際生產行為又可再分為上游生產(中間產品)和下游生產(終極產品)。所有這些行為都被假定為具有規模收益遞增效應。由于總部服務的運輸成本極低,企業可以將生產行為從總部分離出去,但為了獲得規模經濟效益,企業將某些生產行為集中在某一區位。在貿易分析中典型采用的兩國均衡框架,國外市場和國內市場之間不存在任何差異。企業在兩個國家進行活動時,可以將總部行為安排在母國進行,但其實際生產或轉移到東道國進行(縱向一體化),或者既安排在國內,又安排在國外進行(橫向一體化)。因此,現在的企業不僅通過價格和質量進行競爭,而且還通過生產的組織進行競爭。這些理論模型要解決的核心問題是單個企業的經營活動決定了國內、國際經營企業的總格局。這一問題屬于理論分析中的國際化生產部分。一旦國際化生產活動分布格局形成,國際貿易的格局便隨之確定。貿易與投資理論的一體化表明,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不能以單純的貿易行為來衡量國家之間的經濟利益。

      (五)經濟全球化對表明國家之間經貿權益的傳統概念和統計方法提出了挑戰。1傳統的對外貿易差額概念未能反映經濟全球化下國家之間實際的貿易利益。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國家之間的經貿利益出現了幾種變化。第一,在產業內部和跨國公司內部貿易大量增加下,按總貿易和專門貿易劃分的國家之間的進出口掩蓋了國家之間在產品價值上的實得;第二,母國公司對東道國的直接投資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母國公司對東道國的商品直接出口,變相地進入了東道國的國內市場,因此,母國公司在東道國國內的投資和商品、服務的銷售收益應計入母國的經貿收益;第叁,在一國以加工貿易為主的情況下,把該國進出口貿易額作為該國的貿易利得,更加失實。因此,在經濟全球化下,在計算各貿易國的貿易收益時,上述幾個現象不能忽略。2以原產地規則為核心的國際貿易統計滯后于經濟全球化的現實,應予修正。以原產地規則為核心的國際貿易統計制度來源于美國,并逐漸成為世界貿易各國的貿易規則的重要組成部分,原關貿總協定和世界貿易組織對之都有相應的條款和協定。在國際貿易局限于產業間和投資不普遍的情況下,按原產地進行統計基本上可以反映貿易國的貿易利益。但在經濟全球化趨勢下,按原產地統計則會出現兩種誤差。第一,未能如實反映跨國公司在全球的大規模的直接投資活動。跨國公司對外直接投資進行全球化經營,它們生產的零部件、產品的進出口,按價值鏈、資本所有,理應屬于母國,但卻計入東道國的貿易統計。第二,原產地規則以貨物貿易為主,未包括服務貿易等,因此,原產地統計在不能真實反映貨物貿易的同時,也不能全面如實地反映國與國之間的大貿易關系。(六)經濟全球化對發展中國家來說機遇與挑戰并存。經濟全球化給發展中國家提供了發展的機遇。

      第一,有利于發展中國家利用外資和資本外投。1996年聯合國貿易與發展會議的《1997年世界投資報告》指出,發展中國家1996年接受了1290億美元的外國直接投資,對外投資了510億美元,二者都創造了歷史最高紀錄。它們在獲得世界投資總額中的比重從1995年的30%上升到1996年的37%。其中,48個最不發達國家在1996年的資本流入量也增加了56%。

      第二,促使發展中國家的出口商品結構優化。由于資本的流入、跨國公司的直接投資活動和本國產業結構的改造,發展中國家出口商品結構有所改善,制成品在出口中的比重從1980年的560%上升到1990年的733%和1994年的777%。

      第三,迫使發達國家把發展中國家面臨的問題予以考慮和解決。發達國家日益認識到在經濟全球化下,它們的經濟穩定和發展有賴于發展中國家。在債務解決、地區經濟一體化和聯合國的改革等問題上不得不考慮發展中國家的權益。

      第四,經濟全球化有利于發展中國家的整體改革。

      篇(3)

      (一)生產活動全球化。生產活動的全球化主要表現為傳統的國際分工正在演變成為世界性的分工:1國際分工的內容發生變化。國際分工從傳統的以自然資源為基礎的分工逐步發展成為以現代工藝、技術為基礎的分工;從產業各部門間的分工發展到各個產業部門內部的分工和以產品專業化為基礎的分工;從沿著產品界限進行的分工發展到沿著生產要素界限進行的分工;從生產領域分工向服務部門分工發展。2國際分工的形成機制在變化。即由市場自發力量決定的分工,向由企業,主要是由跨國公司經營的分工和由地區經貿集團成員內組織的分工發展,出現了協議性分工。3水平型分工成為國際分工的主要形式,其內容為產品型號的分工,產品零、部件的分工和產品工藝流程的分工。4形成了世界性的生產網絡。5世界性的國際分工使各國成為世界生產的一部分,成為商品價值鏈中的一個環節。它有利于世界各國充分發揮優勢,節約社會勞動,使生產要素達到合理配置,提高經濟效益,促進世界經濟的發展。

      (二)世界多邊貿易體制形成。1國際貿易對世界經濟拉動作用增強。它表現為國際貿易增長率大大高于世界經濟增長率。如以1990年為100,世界貨物出口值指數從1985年的56,上升到1995年的144,同期世界生產指數從86上升到107;世界實際國內生產總值指數同期從85上升到106。1990-1995年間,世界貿易出口量年均增長率為6%;同期世界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率為1%。2服務貿易發展迅速。世界服務貿易額從1985年的3809億美元增加到1995年的11,678億美元,在國際大貿易(貨物與服務)中的比重同期從163%上升到188%。3國際貨物貿易交換品種多樣化。在世界貿易中,占世界出口1%以上的貨物從1980-1981年的11種增加到1993-1994年的21種。在發展中國家出口貨物中,80年代中期,制成品所占比重開始超過一半;在出口中占1%以上的貨物種類從1980-1981年的6種增加到1993-1994年的19種。4發達國家同類貨物相互交換增加,主要的經濟貿易大國一般既是某類商品的主要出口國,也是該類商品的主要進口國。5國際貿易趨同化。它表現為:電子化貿易手段普遍使用,EDI(電子數據交換)已在國際貿易中廣泛使用,其他如電子商務(EC),電子貿易撮合(ETM),電子資金轉賬(ETF)等已在許多國家開始使用;ISO9000系列成為國際貿易商品的共同標準;貿易合同標準化。6世界貿易組織建立,多邊貿易體制正式確立。1995年1月1日誕生的世界貿易組織,標志著世界貿易進一步規范化,世界貿易體制開始形成。作為世界多邊貿易體制組織和法律基礎的世界貿易組織,以其法人地位對所有成員方都有嚴格的法律約束力。因此,世界貿易組織的建立標志著一個以貿易自由化為中心,囊括當今世界貿易諸多領域的多邊貿易體制大框架已經構筑起來。

      (三)各國金融日益融合在一起。1金融國際化進程加快。90年代以來,西方國家的大銀行根據《巴塞爾協議》的要求,開始了大規模合并、收購活動,以提高效益。如法國里昂信貸銀行買下了大通曼哈頓銀行在比利時和荷蘭的附屬機構。德意志銀行、巴克萊銀行和國民希敏寺銀行也吞并了一些歐洲其他國家的小銀行,以擴大在歐洲的網絡。為了提高本國銀行的競爭能力,很多國家對于大銀行的合并表示了支持的態度,1993年以來,世界排名在200名之內的大銀行之間至少發生過25次合并。2地區性經貿集團的金融業出現一體化。歐盟統一大市場建立后,銀行、證券公司和投資基金等金融機構可在歐盟內經營不受國界限制的保險和投資業務;美國和日本的銀行則可通過收購、兼并等形式加緊滲透歐洲市場,歐洲的金融市場將演變為真正的國際金融市場。3金融市場迅猛擴大。到1995年,外匯交易額已上升為世界貿易額的60倍,全球外匯日交易額已超過12萬億美元。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特別是國際信息的網絡化,外匯市場的資金交易正以"光的速度"從一個市場轉移到另一個市場。

      (四)投資活動遍及全球,全球性投資規范框架開始形成。其主要特點如下:

      第一,投資成為經濟發展和增長新支點。國際直接投資額年均額與年均國際貿易額的比例在縮小,國際直接投資額年均增長率高于國際貿易年均增長率。1990-1996年年均世界出口貿易額為41,14571億美元;同期,世界各國對外直接投資額為2,56535億美元,二者之比為160∶1,差距進一步縮小。1991-1996年對外直接投資年均增長率為118%;而同期世界出口貿易額年均增長率為7%,后者大大低于前者。

      第二,國際對外直接投資與吸收外國直接投資主體多元化。據統計,全球對外直接投資總額已從1985-1990年年均1,55578億美元增長到1996年的3,46824億美元。同期,發達國家對外直接投資額從1,45005億美元增長到2,94732億美元,在全球對外直接投資中的比重從932%下降到849%;發展中國家對外直接投資額從10554億美元增長到51469億美元,在全球對外直接投資中的比重從67%提高到148%。同期,全球吸收外國直接投資額從1,41930億美元增長到3,49227億美元,其中,發達國家從1,16744億美元增長到2,08226億美元,在全球吸收外國直接投資額中的比重從822%下降到596%;發展中國家從24736億美元增長到1,28741億美元,所占比重從174%上升到369%。第叁,對外直接投資與吸收外國直接投資并行,一些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與地區成為吸收外國直接投資的主要對象。發達國家中主要對外直接投資的國家同時也是吸收外國直接投資的主要國家。1995年,德國、法國、瑞典、英國、加拿大、美國、澳大利亞、荷蘭和日本等發達國家占當年世界對外直接投資總額的756%;同年,除日本以外的上述國家占當年世界吸收外國直接投資總額的53%。與此同時,一些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和地區成為吸收外國直接投資的主要對象。1985-1995年,有20個國家和地區成為世界外國直接投資的主要吸收者。第四,國際借貸資金流動量增長很快,證券股權投資迅速發展。1993年流動金額為8185億美元,1994年增加為9534億美元,1995年增加為12,584億美元。與外國直接投資一樣,證券股權投資依然偏向于少數新興市場國家,1995年亞洲就占了流向新興市場的外國證券股權投資凈流量的53%。此外,外國證券股權投資的來源存在一定程度的集中性。1992-1994年,流向新興市場的這種投資35%以上來自美國,15%來自日本,11%來自英國。近幾年來,香港特區和新加坡的投資者也向新興國家進行這種投資。第五,投資自由化成為各國國際直接投資政策的目標,國際直接投資規范安排提上日程。90年代以來,保護和促進投資的雙邊投資條約數量大幅度增加,截至1997年1月1日,全世界已簽署這種條約1330個,涉及162個國家,在5年里條約數增加了2倍。1991-1996年,各國政府共對外國直接投資管理體制進行了約600次調整,其中95%是放松對外資管制的措施。1995年,在64個國家的112項立法變化中,106項屬于趨于自由化或促進外國直接投資的立法。國際社會為達成國際性的投資協議開始行動。關貿總協定烏拉圭回合多邊貿易談判第一次將投資問題納入多邊貿易的體系,并達成《與貿易有關的投資措施協議》。出現通過協商建立一個綜合性多邊國際直接投資框架的行動,1996年聯合國貿易與發展會議第九次會議對未來多邊投資框架進行了探討,并已達成協議。

      (五)跨國公司作用進一步加強。90年代以來,跨國公司蓬勃發展。第一,跨國公司的數目劇增。據統計,1996年跨國公司已達到44,508家,在全球的附屬企業已達到276,659家。發達國家的跨國公司增加到36,380家,所占比重下降到817%;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的跨國公司增加到7932家,所占比重上升到178%。第二,以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為基地的最大跨國公司日益全球化。按外國資產排列的100家最大的跨國公司在它們的外國附屬企業中擁有17萬億美元的資產(控制了約1/5的全球外國資產)。第叁,跨國公司開始結成新型的"戰略聯盟"。面對競爭壓力、自由化浪潮和新投資領域的開放,越來越多的企業,包括發展中國家的企業采取各種辦法參與全球化經濟的活動,通過各種形式結成聯盟。通過兼并與收購在國外建立自己的生產設施,以保護、鞏固和增強自己的競爭能力。1988年到1995年間,全球跨國兼并與收購總額增加了一倍,達到2290億美元。1996年,有45起跨國兼并與收購的規模超過10億美元。與此同時,一些跨國公司以協定(股份和非股份)方式加強聯合。1995年締結了近4600項這樣的協定,而1990年只有1769項。1990年以來,跨國公司之間在核心技術(信息和生物)方面也加強了戰略性研究與開發伙伴關系。第四,跨國公司國際生產的規模和重要性日益增加。跨國公司內部貿易在其國家貿易中的比重提高,出現了無國界經濟。

      (六)經貿文化、人才出現世界性。以全球化、高速化、個體化為特征的多媒體網絡正在覆蓋全球;出現了經濟生活和貿易文化的全球性趨同現象;"國際人"開始走俏,全球性的共同發展目標形成。為了在經濟競爭中取勝,"國際人"正在成為各個國家、各大公司的首選目標,培養"國際人"、尋找"國際人"已成為世界性的人才戰略潮流。日本公司率先提出"國際人"戰略。他們認為,國際人應具備以下10個基本條件:積極肯干,但是不蠻干;人際關系融洽,不以自我為中心;興趣廣泛,知識豐富;外語出色,樂意結交外國人;行動迅速,快食、快眠、快便;迅速適應并愛上異國他鄉;意志剛強,富有忍耐性;深謀遠慮,但不優柔寡斷;安排、處理好家庭生活關系;身體健康,精神煥發。此外,綠色主義、環保哲學,共同反黑、掃黃、打白(毒)和反腐敗,共同致力于發展與和平,共同把可持續發展作為經濟發展戰略目標,均成為國際社會的共識。

      二、經濟全球化對世界經濟貿易的影響

      經濟全球化對世界各國的經濟貿易發展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對傳統的衡量國家之間經濟貿易權益的概念與統計構成了嚴重的挑戰。

      (一)經濟全球化使得各國經濟相互依存與互動加強。

      1.經濟全球化使得世界各國經濟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相互依存進一步加強。隨著世界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發達國家之間貨物、服務、資金、技術和市場高度融合,而且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的上述關系也在加強。

      2.經濟全球化使得各國經濟相互傳遞障礙在減少,互動性加強。在經濟全球化趨勢加強下,對外貿易與國際資本流動在各國之間的經濟傳遞中的作用在加強。80年代以來,在經濟全球化趨勢下,對外貿易與投資逐漸變成雙向傳遞渠道,發達國家把經濟發展與衰退通過對外貿易與投資傳遞到發展中國家;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和金融波動也將影響到發達國家。1994年底,墨西哥金融危機震動了全世界;1997年7月由泰國引發的金融危機并未使發達國家幸免。

      (二)經濟全球化迫使人們的概念在創新。1大國際貿易概念出現。在經濟全球化下,一國對外經濟交往合作中,不能只考慮貨物貿易,還要把貨物貿易與直接投資、金融、服務、技術綜合考慮。因為,貨物貿易與投資相輔相成,互相促進,已成為各國經濟發展的兩個支點。2將大國際貿易概念與本國經濟的調整優化、改革開放密切地結合起來;"貿易立國"、"貿易為本"的傳統信條已讓位于"經濟接軌"和"市場融合"。3變被動接受經濟全球化為主動參與經濟全球化。越來越多的國家認識到經濟全球化是科技革命作用的結果,是大勢所趨,紛紛主動改革本國經濟體制,發展開放性經濟,推行貿易、投資和金融自由化,為跨國公司創造投資條件,并積極參與多邊貿易體制和活動。4變單邊制裁為求得"雙贏"。在經濟全球化下,一國對另一國單方面采取"貿易保護"、"貿易摩擦"、"貿易制裁"等以鄰為壑的措施,已開始由自我保護的工具變成了雙刃劍,在制裁別國的同時也會使自己受到傷害。其上策是通過談判,達成互惠互利的協議,促進雙方的經貿發展,取得"雙贏"。

      (三)經濟全球化使國家受到沖擊,相互協調成為時代主旋律。面對經濟全球化的新形勢,傳統的國家內容發生了一定程度的改變。原本是一國獨有的權利,日益成為國際社會共同擁有的權力。各國的經濟活動越來越多地遵循國際條約、協定、規范和慣例來運作;跨國公司在各國經濟生活中地位的提高,使國家對產業政策的干預作用在減弱。在國家存在的情況下,出現了讓與,但它是以對等為原則的。當今世界各國都是擁有的獨立國家。共享是讓與的前提,沒有共享也就不會有讓與。經濟全球化迫使各國把二者結合起來,出現了相互協調,使它逐步成為各國處理對外經濟貿易關系的基石。隨著烏拉圭回合談判的結束和世界貿易組織的建立和運行,協調管理貿易政策在國際上和各國貿易政策中開始成為主流。

      (四)經濟全球化要求貿易理論與國際直接投資理論一體化。20年來,面對國際貿易格局的變化,特別是產業內部貿易的增長,新貿易理論將產品差異、規模收益遞增和不完全競爭等工業組織理論引進傳統的比較優勢框架,為國際貿易理論分析做出了貢獻。但它仍然假定企業只在某一個區位生產商品和服務,將對外直接投資排除在分析之外。同時,對外直接投資(跨國公司)理論成功地解釋了不同類型跨國公司直接或間接地創造的各類貿易流動,但仍是以單個企業為依據的投資分析,未推廣到國家層次。80年代初以來,經濟全球化要求把貿易與投資理論結合在一起分析貿易與投資利益與效益,出現了新的理論分析,其理論模式主要集中于縱向或橫向一體化。在這些理論分析中,產品增值鏈活動的不同假定可以在不同地理位置上進行,在不同的國家可以進行完全相同的生產加工。在貿易與投資一體化理論中,企業行為被分為兩大類型:

      第一,總部行為。總部行為包括工程、管理和金融服務,以及信譽、商標等甚至可以無償轉讓給遠方生產區位的服務,這類行為有時被簡化概括為研究與開發。

      第二,實際生產行為。實際生產行為又可再分為上游生產(中間產品)和下游生產(終極產品)。所有這些行為都被假定為具有規模收益遞增效應。由于總部服務的運輸成本極低,企業可以將生產行為從總部分離出去,但為了獲得規模經濟效益,企業將某些生產行為集中在某一區位。在貿易分析中典型采用的兩國均衡框架,國外市場和國內市場之間不存在任何差異。企業在兩個國家進行活動時,可以將總部行為安排在母國進行,但其實際生產或轉移到東道國進行(縱向一體化),或者既安排在國內,又安排在國外進行(橫向一體化)。因此,現在的企業不僅通過價格和質量進行競爭,而且還通過生產的組織進行競爭。這些理論模型要解決的核心問題是單個企業的經營活動決定了國內、國際經營企業的總格局。這一問題屬于理論分析中的國際化生產部分。一旦國際化生產活動分布格局形成,國際貿易的格局便隨之確定。貿易與投資理論的一體化表明,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不能以單純的貿易行為來衡量國家之間的經濟利益。

      (五)經濟全球化對表明國家之間經貿權益的傳統概念和統計方法提出了挑戰。1傳統的對外貿易差額概念未能反映經濟全球化下國家之間實際的貿易利益。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國家之間的經貿利益出現了幾種變化。第一,在產業內部和跨國公司內部貿易大量增加下,按總貿易和專門貿易劃分的國家之間的進出口掩蓋了國家之間在產品價值上的實得;第二,母國公司對東道國的直接投資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母國公司對東道國的商品直接出口,變相地進入了東道國的國內市場,因此,母國公司在東道國國內的投資和商品、服務的銷售收益應計入母國的經貿收益;第叁,在一國以加工貿易為主的情況下,把該國進出口貿易額作為該國的貿易利得,更加失實。因此,在經濟全球化下,在計算各貿易國的貿易收益時,上述幾個現象不能忽略。2以原產地規則為核心的國際貿易統計滯后于經濟全球化的現實,應予修正。以原產地規則為核心的國際貿易統計制度來源于美國,并逐漸成為世界貿易各國的貿易規則的重要組成部分,原關貿總協定和世界貿易組織對之都有相應的條款和協定。在國際貿易局限于產業間和投資不普遍的情況下,按原產地進行統計基本上可以反映貿易國的貿易利益。但在經濟全球化趨勢下,按原產地統計則會出現兩種誤差。第一,未能如實反映跨國公司在全球的大規模的直接投資活動。跨國公司對外直接投資進行全球化經營,它們生產的零部件、產品的進出口,按價值鏈、資本所有,理應屬于母國,但卻計入東道國的貿易統計。第二,原產地規則以貨物貿易為主,未包括服務貿易等,因此,原產地統計在不能真實反映貨物貿易的同時,也不能全面如實地反映國與國之間的大貿易關系。

      (六)經濟全球化對發展中國家來說機遇與挑戰并存。經濟全球化給發展中國家提供了發展的機遇。

      第一,有利于發展中國家利用外資和資本外投。1996年聯合國貿易與發展會議的《1997年世界投資報告》指出,發展中國家1996年接受了1290億美元的外國直接投資,對外投資了510億美元,二者都創造了歷史最高紀錄。它們在獲得世界投資總額中的比重從1995年的30%上升到1996年的37%。其中,48個最不發達國家在1996年的資本流入量也增加了56%。

      第二,促使發展中國家的出口商品結構優化。由于資本的流入、跨國公司的直接投資活動和本國產業結構的改造,發展中國家出口商品結構有所改善,制成品在出口中的比重從1980年的560%上升到1990年的733%和1994年的777%。

      第三,迫使發達國家把發展中國家面臨的問題予以考慮和解決。發達國家日益認識到在經濟全球化下,它們的經濟穩定和發展有賴于發展中國家。在債務解決、地區經濟一體化和聯合國的改革等問題上不得不考慮發展中國家的權益。

      第四,經濟全球化有利于發展中國家的整體改革。

      經濟全球化對發展中國家構成了嚴峻的挑戰。1經濟全球化有利于發達國家構筑以其為中心的國際經貿基礎。在此情況下,發展中國家的將會受到更大的削弱。2發展不平衡在加劇。

      篇(4)

      ②初步形成:18世紀60年生的工業革命,進一步刺激了對這些地區的原料需求和商品銷售。火車和輪船等新型交通工具的使用和普及,加快了國際間的商品流通,推動世界市場的形成(資本主義自由競爭階段)。

      標志:倫敦逐漸成為世界金融貿易的中心。

      影響:世界市場形成的過程中,各地區的經濟交往不斷擴大,先進科學技術廣泛傳播。一些落后國家和地區被迫打開門戶,卷入世界市場體系之中;一些國家則改革政治與經濟結構,走上了資本主義發展的道路。

      ①完全確立:20世紀初,隨著第二次工業革命完成,(資本主義發展進入壟斷階段)以歐美國家為主導的世界體系已經形成。

      特點:①國際貿易迅猛發展,各國之間經濟聯系加強,全球貿易體系初步形成。

      ②世界范圍內的地區分工初步顯現——經濟全球化啟動:(具體表現為)其中,歐美工業國是主要的工業品生產地與資本輸出國,亞、非、拉農業國淪為它們的經濟附庸、原料產地與商品市場。

      與此同時,世界已無“世外桃源”。19世紀末掀起的帝國主義瓜分殖民地狂潮讓幾乎所有國家和民族都被迫卷入國際政治漩渦。

      ②加快發展: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世界市場的擴大和全球貿易的發展,經濟全球化加快發展:

      表現:1948年,由23個國家簽訂的《關稅及貿易總協定》,是歷史上第一個全球性多邊貿易協定。

      ⑤深入發展:到80年代,隨著跨國公司的興起,經濟全球化進入一個快速發展的新階段。

      表現:跨國公司的出現推動了經濟在此基礎上,世界貿易組織(WTO)于1995年宣告成立,進一步加強了國際經濟合作。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使得世界各國和地區的經濟聯系空前加強,加速了世界經濟的大力增長。

      一、經濟全球化的進程

      從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形成之日起(20世紀初,以歐美國家為主導的世界體系已經形成),經濟全球化就已啟動。到20世紀初,一個全球貿易體系初步形成。然而不久,這一進程被兩次世界大戰打斷。

      二戰結束后,經濟全球化加快發展。

      到80年代,隨著跨國公司的興起,經濟全球化進入一個快速發展的新階段:

      表現1:跨國公司既是促進經濟全球化的重要動力,又是經濟全球化的主要表現。

      特點:它以整個世界為生產、經營的領域,推行全球發展戰略,

      作用:加強了各國經濟聯系,并帶動了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增長。跨國公司的全球擴張往往伴隨著私人資本競爭的無序性,對東道國的民族經濟發展與政治穩定存在一定的負面影響,從而進一步助長了國際經濟秩序的不平穩。

      表現2:從關貿總協定到世界貿易組織

      過程:二戰結束后,為了解決國際貿易中的關稅壁壘問題,1947年10月,23個國家在日內瓦簽訂《關稅與貿易總協定》(GATT),以多邊協定的方式,推動國際貿易的自由化。但是,關貿總協定不是一個正式的國際組織,難以適應經濟全球化的要求。

      1986年,關貿總協定烏拉圭回合談判啟動后,各國開始籌劃建立世界性貿易組織。1994年,在摩洛哥馬拉喀什舉行的國際會議正式決定成立世界貿易組織(WTO)。

      從1995年1月1日起,世界貿易組織開始運作。它是獨立于聯合國的國際組織,負責管理世界經濟和貿易秩序。經過多年談判,中國于2001年12月加入該組織。

      性質:世界貿易組織是經濟全球化進程中誕生的國際貿易管理和仲裁機制。

      作用:它共有五項功能:1促進多邊貿易協議的實施與運作;2為新議題提供談判場所;3推動爭端的解決;4執行貿易政策審議機制;5與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合作,進一步融合全球經濟政策的決策。

      特點:它實行非歧視原則、互惠原則、市場準入原則和公平競爭原則。

      二、發展不平衡與全球性問題

      經濟全球化也是一把雙刃劍。它既加速了世界經濟的融合與發展,又引發了大量全球性問題:

      問題1、經濟全球化凸顯了世界經濟體系所固有的不平衡性:發達地區與不發達地區之間的經濟矛盾與日俱增。不合理的國際分工加大了世界范圍內的貧富差異。“南北關系”日趨緊張。

      應對:1964年,發展中國家組成“七十七國集團”,提出了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的口號。

      問題2、經濟全球化使能源消耗增速,生態環境問題日趨突出。隨著工業化在世界范圍內的推進,能源危機與能源沖突迭現,人類環境也因此變化,出現溫室效應、臭氧空洞、酸雨、水土流失、陸地荒漠化、水資源污染和生物多樣性銳減等現象。

      應對:針對能源和生態環境問題,世界各國已采取各種應對措施,推行節能政策,加強循環經濟:在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簡稱“聯合國環境署”)的推動下,陸續通過《里約熱內盧環境與發展宣言》、《全球21世紀議程》、《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和《京都議定書》等重要文件和公約,正式確立了“可持續發展”原則。

      問題3:經濟全球化加大了人員與物質的高度流動性,公共衛生問題日益成為世界各國的關注焦點。各種流行性疾病傳播速度加快,危險程度增加,造成的國際威脅也更大,如艾滋病、禽流感等。

      篇(5)

      1 經濟全球化的表現特點

      經濟全球化的物質基礎在于生產全球化。生產全球化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單個企業(主要是跨國公司)的國際化生產向縱深推進,在組織安排和管理體制上超越國界局限;二是跨國公司及其分支機構之間發揮各自比較優勢,建立全球生產體系,國際分工更加細化。近年來受交通運輸、通訊及信息技術發展的帶動,企業能夠在全球范圍內和在優化資源配置的基礎上進行各類生產。因此越來越多的公司走出國界,實現跨國經營成為生產全球化的主角。跨國公司在世界經濟中起了主導作用。它們依靠競爭優勢,實施全球范圍內的最佳資源配置和生產要素的組合,節約了生產成本,提高了企業經濟效益,不僅使跨國公司對全球經濟增長起了相當大的促進作用,而且也使跨國公司成為各國經濟聯系的主要渠道,加深各國間經濟的相互依賴與影響,也帶來了貿易的自由化。

      2 經濟全球化下國際貿易的特點

      貿易自由化體現了跨國公司生產全球化的市場目的,因此它與生產全球化相伴而生。隨著區域經濟一體化和經濟全球化進一步加深,國際貿易已經出現了幾大特點。

      2.1 國際貿易的內容在比例結構上出現了重大變化

      二戰后,服務貿易發展速度一直高于商品貿易發展速度,服務貿易的比重相對于貨物貿易正在快速上升,至1997年,世界服務貿易額已相當于當年商品出口貿易額的25%,這一比例數還在逐年提高,使服務貿易越來越成為世界貿易新的增長點,工業制品中技術產品特別是高新技術產品的比重大幅度增加,原材料產品中具有特別意義和戰略意義的資源產品的貿易量增長迅速,綠色環保產品在世界貿易中所占的比重日益上升。

      2.2 產業內部貿易比重上升

      20世紀80年代以后,區域經濟一體化在更大范圍內推動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加速資本的相互滲透,深化成員國之間的相互依存和國際分工,進而推動了產業內貿易比重上升。在21世紀,伴隨著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合作縱深發展,這種趨勢將繼續擴大。

      2.3 區域內貿易擴大,全球貿易向自由化方向發展

      由于雙邊或多邊自由貿易區在各地區的相繼建立,使自由貿易區內部關稅將最終消除,生產要素逐步實現自由流動。因此,在一體化區域內部貿易量將迅速增加,同時將減少與非成員國之間的貿易,使貿易更多地在區域內部進行。在多邊貿易體制另一側發展起來的區域經濟合作以降低貿易壁壘、推進貿易自由化為中心,區域貿易自由化正成為全球現象。

      2.4 世界市場競爭激烈,貿易大國摩擦此起彼伏

      近年來,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把發展經濟的立足點放在世界市場上,為了發展經濟,都要擴大出口,市場競爭大大加劇。各貿易大國競相擴大海外市場,必定會加劇它們之間的貿易摩擦。隨著國際貿易體制的改變,發達國家往往打著合法的旗號,推行貿易保護主義和歧視政策。

      2.5 發展中國家在國際貿易中的地位正在穩步上升

      國際分工體系發生了重大變化。許多發展中國家已逐步改變了只生產和出口原材料的情況,發展了自己的多種制造業,且制成品出口日漸增多。新興工業化國家和地區以及工業有較大進展的國家,產業結構不斷升級,正在大力發展某些中等技術產業和高技術產業,這導致了發達國家對外貿易的地區結構的改變。

      2.6 各國外貿額相當于GDP比重大幅升高

      1950年國際貿易占全球生產的比重為7%,現已接近20%。到1997年,世界主要發展中國家的貿易額占GDP的比例都是1995年的兩倍以上,有的甚至達到了1995年的三倍。這些特點將會導致全球貿易額和貿易量的增長。國際貿易額增加使各國外貿依存度加大,國際貿易繼續成為世界經濟的發動機。據預測,到2020年,貿易將占GDP的50%,世界貿易活動將更加頻繁,貿易仍將是各國經濟增長的重要推動力。

      3 貿易全球化對發展中國家的影響

      隨著世界經濟的發展,貿易全球化已經成為了不可逆轉的趨勢。對于發展中國家而言,貿易全球化具有兩重性,既為他們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也給跟他們帶來諸多問題。從而使發展中國家面臨著嚴峻的挑戰:

      一是發達國家由于對國際貿易的壟斷,長期與發展中國家進行不平等交換,使得初級產品與制成品的價格“剪刀差”不斷擴大,貿易條件不斷惡化。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在不斷加大工業制成品的全球份額的同時,又不斷提高高科技、尖端技術等知識含量高的產品在其出口商品中的比重,以推動世界貿易增長。發展中國家的民族工業大多實力弱小,競爭力不高,容易受到跨國企業的沖擊,一些民族名牌產品消失而代之以跨國公司的具有世界水平的國際名牌。這意味著發展中國家將面臨著更為不利的影響和更大的損失。

      二是發展中國家由于經濟基礎脆弱,其單一,畸形的經濟結構使得發展中國家仍是發達國家的原料產地和銷售市場。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盡管發展中國家民族經濟有所發展,在全球貿易中的份額有所增加,但與發達國家相比,其地位仍然是從屬的、次要的。例如,1996年全球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進口總額占世界進口總額的60%,而發達國家對外貿易額占全球貿易總額的85%左右,顯然發展中國家對外貿易比重遠低于發達國家的貿易比重。如果從國別來看,發展中國家的全球份額更是少之又少,甚至可以忽略不計,然而發展中國家的對外貿易占本國GNP的比重卻很高,遠遠大于發達國家的水平,加之發展中國家對國際貿易存在著嚴重的依賴,這使得國際市場的微小變化,都會對發展中國家產生巨大影響。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更多地取決于國際市場,但又無力支配國際市場。

      三是在關貿總協定和世界貿易組織的推動下,各國逐步降低關稅,大大推動了貿易自由化進程,但各國都希望實現本國順差,紛紛采取不同形式的保護措施。發展中國家由于民族工業稚嫩,工業化時間短,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弱,因此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比發達國家更多地利用貿易保護政策,隨著發展中國家經濟改革的不斷深入,各國擴大對外開放,逐步下調關稅,減少貿易障礙。但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仍嫌其步伐太慢,要求實行“貿易自由化”和“新自由主義”,大力推行“全球貿易自由化”。由于貿易自由化是發達國家率先發起并積極倡導的,他們的動機就是為了鞏固和擴大自己在經濟領域的優勢。因此建立在以這些根據西方發達國家決定性影響建立起來的世貿規則為基礎上的全球化貿易體系在實施的過程中存在著許多的不合理,比如發達多家對夕陽工業的保護在多邊貿易體制中被合法化,給發展中國家造成了實質上的不平等;一些雙邊合地區貿易協議更是通過提高“市場準入”標準對發展中國家強加了苛刻的條件;一些西方發達國家設置的高額貿易壁壘,阻礙了發展中國家向有利可圖的市場出口;為維護既得的利益和獲得更多的利益,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本身卻采取了更具靈活性和隱蔽性的非關稅壁等。這說明貿易自由化實際上只是為了維護發達國家自身的利益,而脫離了大多數發展中國家的經濟水平,因而對發展中國家十分不利。

      四是世界貿易在20世紀下半葉增長了19倍,發展中國家在近十年中,以每年平均5.6%的經濟增長率向前發展。這與越來越多的發展中國家在積極的向各種世界性的貿易組織或者區域性的貿易組織靠攏,積極參與世界貿易發展是分不開的。發展中國家處于多邊貿易體制中,使自己的經濟發展受到了很大的影響。二戰以后,阻礙發展中國家貿易發展的最大的障礙是這些國家貿易體制的不穩定和不透明。參與多邊貿易體制發展中國家帶來的最大的好處就是迫使他們建立起穩定透明的貿易體制,這也就自然而然的為他們的出口創造了巨大的潛在好處。并且,參與多邊貿易體制使得發展中國家獲得了新的市場準入機會以及在參與國際貿易活動中受到多邊規則的保護。

      4 新貿易環境下我國的對策

      篇(6)

          其次,經濟全球化是消費的全球化,不僅在本國市場上購買消費品,同時也在國際市場上購買消費品。美國人的衣食住行和各種耐用消費品現在基本上都全球化了,實際上也沒有一個國家能夠只消費本國的產品。

          最后,經濟一體化是體制的趨同或一體化過程。從邏輯上來講,企業在同一個國際市場上內競爭必須要有一個公平的競爭規則,而全球性的規則就意味著體制的趨同。例如,中國的國有企業常常因為補貼而受到美國歐盟的反傾銷反補貼指控,但實際上中國國有企業的社會福利、養老負擔是很重的,但就是因為是國有企業,體制不同,規則不同,美國人就說有補貼,是傾銷,是不公平競爭。最后由于兩國企業在同一個國際市場上競爭,通過競爭與合作,會形成一個雙方都接受的競爭規則,結果是或者大家都沒有補貼,或者都補貼(一般不可能出現),總之,會逐漸在一個規則下競爭。  

          二、經濟全球化的主要原因是美國人的稱霸野心嗎?

          經常看到有人寫文章說:全球化是美國化,是美國稱霸世界的戰略。事實上,全球化是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結果。首先,經濟的發展會產生兩個方面的結果。一是人們的收入隨經濟的發展而增加。收入增加到一定的程度,基本的生活需要就都滿足了,隨之而來的是對服務和奢侈品的消費需求的增加。前幾年vcd賣的很好,現在要買dvd了。前幾年買普通相機,現在要買數碼相機。在另一方面,隨著經濟的發展,生產能力和供給能力大幅度提高,從而有能力生產各種高科技產品。高科技產品的一個特點是需要大量的r&d(研究開發),波音飛機的每一種新機型、福特推出每一種新款汽車都需要大量的r&d。知識經濟需要大量的研究開發工作,而研究開發有很強的規模經濟,也就是固定成本越來越大。所以,在開發出新產品后,如果小批量生產的話,就不能彌補大量的前期研究費用,是一定會虧本的。只有大規模生產才有足夠的收入補償研究開發費用,而國內市場對于大規模生產來說是遠遠不夠的,大規模生產必須以全球市場為目標。只有預期能在全球市場上占有足夠多的市場份額之后,企業才愿意研究開發新產品。所以,由于生產的固定成本增加,就必須要有較大的生產規模,生產規模的擴大形成了一個全球市場,也就產生了消費的全球化,企業也拼命地向全球擴展。不僅美國人如此,今后中國人一旦研究開發出一種新產品后,也會希望把它賣到全球市場上去。既然消費全球化了,有限的市場容量必然會導致競爭,產品必須不斷改進以爭取更多的市場份額,從而必然會導致生產的全球化。因此,經濟全球化有其內在的經濟原因,美國的稱霸野心并不是經濟全球化的主要原因。其實,美國人對全球化也是心懷疑慮的,擔心墨西哥、中國的廉價勞動力會降低美國工人的工資,擔心工廠會遷走影響就業等等。

          其次,冷戰結束后的世界政治經濟環境為全球化創造了政治條件。如果冷戰沒有結束的話,經濟上肯定有這種要求,但政治上卻不可能。

          最后,信息產業革命為全球化提供了技術上的可能。網絡使國際貿易、國際金融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是全球性的商業操作成為可能。

          概括地講,全球化的出現是生產力的發展已經到了需要生產關系進行相應的變革的時候了。這里的生產關系指得是全球范圍內的資源調配關系。如果把全球化比作當年的資本主義革命的話,那么信息產業革命就是當年的工業革命。資本主義創造了前所未有的生產力,可惜的是當時中國沒趕上,落后挨打了一百多年.當年西方進行工業革命的時候,中國不知道。但是中國對現在的信息產業革命是了解的,知道全球化是一個趨勢,知道信息產業革命的重要,中國不能再錯過這個機會了。  

       三、全球一體化的現狀

          首先,國際貿易和投資的增長反映了全球化的進程。1950年全球總貿易額為1130億,1997年已達11萬憶,增長了97倍,遠遠超過gdp的增長速度,貿易額已達gdp的35%,其中服務貿易占總貿易額的四分之一左右。1980年的國際投資額為5萬億,現在已近8萬億,增長也是非常快的。

          其次,區域一體化的加速反映了全球化的進程。區域一體化分幾個層次。亞太經合組織(apec)屬于最低層次上的合作,是一個進行自愿協作的談判場所。層次再高一些的合作就是自由貿易區,最典型的自由貿易區是北美自由貿易區。合作層次最高的是區域一體化組織,也就是歐盟。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市場就要擴大,如果不對外開放的話,就無法實現規模經濟。例如,德國只要一家汽車廠就能到達足夠的生產規模,但是如果只能有一家汽車廠的話,就會有壟斷,會損失效率。怎么樣才能既沒有壟斷,又有規模效益呢?唯一的辦法就是讓各國的企業規模盡量擴大,同時開放國界使歐洲變成一個大市場。這樣即使法國和德國都只有一家汽車廠,但他們必須在歐洲范圍互相競爭,因而既不會產生壟斷損失效率,又有規模經濟。

          再次,跨國公司的發展反映了全球化的進程。跨國公司的貿易量已經占了全球貿易總額的40%,在國際經濟中起著很重要的作用。

          最后,世界貿易組織的成立反映了全球化的進程。世貿組織下面有三個主要條約,關稅和貿易總協定只是其中的一個條約,其他還有服務等方面的條約。世貿組織的下一個輪談判是千年回合,主要談市場準入、農業和紡織業問題。世貿組織的成立和新一輪談判反映了全球化的必要性和必然性,同時也說明全球化進程有著各種各樣的困難,所以才要通過談判解決問題。主要困難在于世界各國的體制和發展階段的巨大差異。從體制上來說,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有少數寡頭控制的壟斷資本主義經濟,還有一般的開放的市場經濟。有些問題是不同發展階段的問題,例如,在發展初期,農產品有比較優勢,價格較低,不需要保護;但是在發展的較高階段,農產品沒有比較優勢,價格較高,農業保護就比較厲害,如日本、歐洲;如何取消農產品保護是一個很大的問題。但是,只有通過世貿組織,通過多邊談判才能解決問題,而不能打貿易戰。

          四、全球一體化的經濟分析

          美國在簽訂北美自由貿易區的時候,一些利益集團反對,認為自由貿易區會引起資本外逃,使美國工人受到外國廉價勞動力的沖擊。但是美國的經濟學家都一致認為自由貿易是雙贏的安排,應該搞自由貿易區。由于受計劃經濟的影響,中國經濟學家在考慮國際經濟問題時,往往只考慮生產者利益,不考慮消費者利益。進口能夠讓消費者消費到以前沒有的商品,從而得到更多的消費者剩余,而很多中國經濟學家沒有看到這一點。簡單的講,全球化有以下幾個好處。

          首先是貿易所得。從生產者的角度來說,貿易能夠優化資源的配置,使投入多樣化以降低生產成本,還能得到規模經濟的好處。從消費者角度來說,貿易能夠加強競爭,降低商品的價格,還能夠使消費者消費到更加多樣化的產品;比如桑塔納汽車剛進入中國的時候,有幾年時間連顏色都不用變,仍然供不應求,但是后來本田雅廓、通用別克進來之后,桑塔納就不得不推出了新車型,否則它就沒有市場了。更重要的是,有的產品原來國內不生產,有需求但無供給,進口商品后消費者能夠消費到以前得不到的商品,效用也提高了。

          其次是國際貿易投資會帶來正的外部效應。美國的麥當老、肯德雞進入中國以后,中國的餐飲業也開始有快餐了,服務也好了。而且這種技術外溢和技術讓轉是不同的,是不需要支付成本,也無法阻擋的。一些鄉鎮企業家就經常出國找“點子”,以得到開發新產品的啟發。尤其是現在的知識創新有很強的外部性,只要科學家在一起聊聊天,就能得到啟發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信息產業的科學家都要往硅谷跑,就是因為在和同行交流的時候能夠很多啟發。如果沒有開放交流的話,就不能獲得這些收益。

          五、全球一體化的結果

          全球一體化的結果一是體制趨同,二是絕對生活水平提高。相對生活水平能否提高還不是很清楚。絕對生活水品提高就是把蛋糕做大,盡管某國占的份額可能比以前小了,但是由于蛋糕比以前大了,所以實際生活水平還是提高了。就中國的情況來看,自改革開放以來,一般老百姓的實際生活水平的確都提高了。相對生活水平有沒有提高,或者說各國之間的差距是越來越大還是越來越小,也是我們關心的問題。我們應該更重視絕對生活水平的提高。比如說,中國和美國做生意,美國人賺了9塊錢。中國人只賺了1塊錢。盡管美國賺的錢比中國賺的錢多得多;但是,如果不做生意的話,美國固然賺不到9塊錢,但中國也賺不到1塊錢,實際生活水平也就沒有提高。相對生活水平有無提高是一個實證問題。從感覺上來講,中國和美國與世界發達國家的差距是越來越小,在很多方面,中國并不比西方發達國家差多少,即相對生活水平也提高了。

          六、中國是否應該盡快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總體來講,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有以下幾個好處。

          首先是貿易收益。貿易收益不僅僅是出口創匯,還包括進口收益。開放市場后老百姓能夠用更少的錢買到更多的優質產品,從而消費者福利會有很大的增加。衡量一國的生活水平和福利不能看名義收入,而要看實際收入,如果商品價格低,同樣多的錢能夠消費更多、更優質的商品,生活水平和福利顯然更高。日本的收入水平是非常高的,但物價也非常高,一碗面要1000日元,而美國一美元能購買8包方便面。從實際購買力來說,顯然美國人的生活水平更高,因為他們享受了全世界最便宜最優質的產品。十八世紀的重商主義認為一定要有貿易盈余,錢流進來才算盈利了,否則就是吃虧了。這種認識是很狹隘的。

          其次,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可以利用多邊體制解決爭端。現在中國的貿易是雙邊體制,和美國簽一個最惠國待遇,和加拿大簽一個最惠國待遇,用雙邊談判解決貿易糾紛,而雙邊談判并不是解決貿易糾紛的好辦法。多邊體制有利于貿易糾紛的解決,至少有一個權威機構來仲裁。

          再次,加入世界貿易組織能夠參與制定全球貿易規則。中國必須在世界貿易組織的下一輪談判開始之前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否則就不能參與下一輪談判,也就不能在談判中維護自己的利益,只能等到談判結束后被動地接受談判結果。烏拉圭談判的時間長達8年,下一輪談判還不知道要多少年才能結束。

          最后,加入世界貿易組織能夠加快改革進程。中國現在需要建立以前沒有的現代企業制度、現代金融制度,但是,在具體問題上的意見不一致,理論上也說不清,只能不討論,與國際接軌,靠外部壓力來加速改革進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將對中國的下一步改革起很大的推動作用。

          綜上所述,中國應該盡快加入世界貿易組織。而不要計較某些領域內的小得失。

          關于關稅,現在發達國家的平均水平是3%,發展中國家的平均關稅是14%,wto成員國家的平均水平是6%。中國承諾在2000年的關稅為15%,2005年的關稅降至10%,仍然高于wto成員國家的平均關稅水平。

      篇(7)

      當美歐之間為農業補貼問題糾纏不休時,當傲慢的歐洲制鞋商們為“中國鞋”奪走市場高呼制裁時,當美國國會的議員們為巨額貿易赤字耿耿于懷時……這些都直接或間接地鼓勵著談判桌上的政治家們選擇一種傾向于貿易保護主義的策略。而全球貿易額最大的成員美國也已經從世界貿易組織最強有力的推動者,變得對多邊自由貿易不那么感興趣了。美國的這種態度,對于深諳世界政治和經濟博弈格局的談判家們來說,經常具有決定性。

      世界貿易組織、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這三者歷來被稱為當今世界經濟體系中的“三大支柱”。與世界貿易組織日前經歷的尷尬相比,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的日子也好不到哪里去。隨著資金狀況日益捉襟見肘,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對全球經濟決策的影響力在逐漸減弱。曾經主導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美國人對其表現越來越不滿,因為它沒有辦法讓中國按照它的要求來改變貨幣政策;長期被這個多邊組織邊緣化的亞洲國家,正在通過建立自己的外匯儲備體系來使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最后擔保服務成為多余;阿根廷和巴西因為資金充裕又急于重新掌控自身經濟政策,早已提前還清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貸款。沒有了大筆利息作為主要收入來源,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預算危機也就在所難免了。

      篇(8)

      貿易保護仍不容忽視

      最近出現的新風險,要求各國采取審慎和集體應對的態度,特別是在經常賬戶失衡和匯率以及貨幣政策變動方面。我們仍需保持警惕,以確保多邊貿易體系能夠作為反對保護主義傾向的保險措施,特別是在困難時期。2011年是多哈回合達成最終協議的一個時間窗口。

      通過貿易監測我們發現,去年各國政府仍在繼續努力抵抗貿易保護主義的壓力,限制實施新的貿易保護政策。整體而言,新的貿易限制措施的推出速度已經大為放緩。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2010年的出口限制措施有所增加,這主要針對食品、部分原材料以及礦產品。可能是因為WTO對出口的限制較進口更弱,過去出口限制并未成為貿易體系中的常態或主要事項。但在日趨一體化的全球經濟中,隨著很多領域的供應鏈超越國家和地區界線,這些問題可能成為嚴重的貿易障礙。

      如果從經濟角度觀察出口限制問題,它對貿易的影響和進口限制類似。其中的經濟邏輯是,我們一方面努力消除各種進口和出口限制,同時也承認在某些情況下,實施進口或出口限制有其正當性。從法律角度看,這是有關成員已經簽署的WTO協議的規則問題。

      目前WTO對進口限制的規定較出口限制更嚴格、詳細和復雜。這是近60年來多邊貿易協商的結果。只有當我們的成員同意協商新規則時,才能在進口限制和出口限制方面尋求新平衡。比如有成員提議不禁止實施農業出口限制,但通過改善程序的透明度來對其加以規范,對此我無法茍同。

      在服務貿易領域,一些國家保持其服務貿易政策和市場準入標準不變,一些政府則積極改革,允許國外供應商更廣泛地參與服務行業。盡管存在一定的積極跡象,但所有WTO成員仍需對以下三種威脅保持足夠的警惕:

      第一種威脅,是由很多國家持續的高失業率、長期的全球失衡以及諸如匯率失調等宏觀經濟問題的擔憂所導致的保護主義壓力上升。

      第二種威脅,來自貿易限制或干擾措施的不斷增加。自2008年底以來,貿易限制已經占到總進口的1.9%;這有點過高了。政府應當取消為應對經濟危機而采取的臨時措施。

      第三種威脅,來自于如何管理應對危機的普遍經濟刺激措施對貿易帶來的挑戰。多數此類措施是在危機爆發時采推出的,但很多卻一直沿用至今,很多成員對此憂心忡忡。在2011年早春舉行的貿易政策審議機構特別會議上,我們將檢視這些措施對貿易和競爭的影響。

      去年舉行的獨立貿易政策檢視已證明,盡管一些成員提高了適用的最惠國(MFN)關稅,但總體而言,其貿易機制并未因全球經濟危機而明顯變化。

      區域貿易合作應深化

      區域貿易協定繼續成為國際貿易體系中重要且日益明顯的特征。WTO已經收到大約200個已生效的地區貿易協定(RTAs)通知,還有大概100多個地區貿易協定正在談判中。

      就東亞地區的貿易而言,中國、韓國和日本的經濟事實上已實現了一體化,其中制造業程度較高,而服務業程度較低。如果將今天的情況與20年前相比,則可以認為該地區已經實現了一體化,原因是制造流程中全球供應鏈的出現和發展。

      東西地區在很多領域都已實現高效運作,完成了產品和行業的一體化進程。汽車業就是一個例子。在中國或泰國出售的汽車的零部件都是在區域內的其他國家生產的。如果從體制、法律角度觀察,這種事實上的一體化有時體現在自由貿易協定、雙邊協定和區域協定中。

      東盟和區域內的其它國家已經簽訂了類似協定。這種制度性一體化的優勢在于其更加穩定,更可預測,有利于進行合理的投資決策。最重要的是,這種機制有助于克服貿易壁壘:無論是殘存不多的關稅或監管壁壘、還是對人員的簽證要求、透明協議、開放天空協議、金融服務協議、保險或法律及類似協議,都是如此。

      這種協議更容易在小國、而非大國之間實行。它也更容易在一個大國和一個小國之間而非兩個大國之間實施。

      韓國和區域內外(特別是美國和歐洲)的很多國家簽訂了雙邊協議。但是,日本和中國目前并沒有這樣做。這類區域性雙邊協議,是否會支持產生更多的多邊貿易組織還有待觀察,答案可能取決于環境因素,也可能并非如此。

      自透明機制實施以來,區域貿易協議通知方面已經得到了顯著改善。我們對此深感欣慰。全球金融和經濟危機以及世貿組織的貿易監測的實踐都表明,提高透明度對多邊貿易體系的平滑運行十分重要。

      如果將世界貿易量、更準確地說,將世界貿易量和世界國民生產總值之間的關系作為全球化指數,我不相信正在發生去全球化進程。

      篇(9)

      一、經濟全球化的概念

      “經濟全球化”這個詞最早是由T?萊維于1985年提出的,至今沒有一個公認的定義。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認為:“經濟全球化是指跨國商品與服務貿易及資本流動規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術的廣泛迅速傳播使世界各國經濟的相互依賴性增強”。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認為,“經濟全球化可以被看作一種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經濟、市場、技術與通訊形式都越來越具有全球特征,民族性和地方性在減少”。因此,目前的經濟全球化可以理解為各個國家之間的經濟聯系廣泛和密切,相互支撐,相互制衡,同時,各個國家在經濟方面的法律法規制定上更加多的關注于國際條約與國際公約,為國際間的貿易提供方便,此外,各個國家聯合形成的經濟組織,在國際貿易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許多國與國之間的貿易糾紛開始依賴于經濟組織的調節。

      經濟全球化形成的根本因素是生產力的發展的結果。高科技的發展,特別是信息技術發展,為經濟全球化奠定了物質技術基礎。越來越多的國家發展市場經濟,是經濟全球化的體制保障。國際貿易和投資自由化,是經濟全球化的直接動因。企業經營國際化,尤其是跨國公司在全球范圍的迅速擴張,起了推動作用。經濟全球化更多的依賴信息技術,以跨國公司的發展壯大為顯著標志,信息技術加快了經濟全球化發展的步伐,推動了經濟信息的傳播,也讓各個企業間的聯系方便迅捷,因此經濟全球化,也是以信息技術的發展為基礎的。

      二、經濟全球化的趨影響我國對外貿易的發展

      1.經濟全球化對我國來說有積極的影響也有挑戰。積極的影響有:第一,經濟全球化加速了我國經濟的發展。經濟全球化是以市場經濟體制為基礎的。沒有市場經濟體制的全球化,就沒有生產要素全球性的自由流動,也就談不上真正意義上的經濟全球化。市場化有利于資源全球性的優化配置,它是經濟全球化的前提。當市場經濟體制成為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的選擇后,全球經濟逐漸趨于市場化。我國從黨的十四大開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體制,經過不斷深化改革,已經逐步形成了全面開放的市場體系。

      第二,經濟全球化的發展突出了我國在對外貿易中的重要作用。在經濟全球化發展的趨勢下,世界各國都把對外貿易作為發展本國經濟的重點。改革開放以前,我國對外貿易數量上很少,貿易結構和質量也偏低。隨著外貿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我國逐步與世界接軌,對外貿易迅猛發展并且持續穩定增長。這與貿易全球化的發展是密切相關的,貿易全球化為我國提供了有利的國際環境,在全球貿易中突出了我國的外貿優勢。我國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國,勞動力成本相對較低。現在,我國每年的出口產品中有50%以上是由外資企業提供的,而且其中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的80%也是由外資企業提供的。可以說,貿易全球化促進了我國成為貿易大國。

      第三,經濟全球化促進了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二戰后,一些世界經濟組織在調節世界經濟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其中關稅與貿易總協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是世界經濟組織的三大支柱。1995年世界貿易組織取代關貿總協定,成為國際多邊貿易的基礎和法律載體。世界貿易組織對國際貿易的協調作用促進了市場規則的全球化。2001年我國成功地加入了世界貿易組織,從此融入了一個全球開放的多邊貿易體系之中。我國可以享受100多個成員國的多邊最惠國待遇和發達國家的普惠制待遇。在國際貿易上,改善了我國與世界各國經濟往來的國際環境,有助于更快地發展我國的對外貿易。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大大促進了我國對外貿易的發展,也提高了我國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

      2.經濟全球化也為我國的貿易發展帶來了沖擊和挑戰。第一,區域和集團經濟保護下,競爭激烈。在世界經濟區域集團化趨勢下,地區或集團的經濟貿易保護主義壁壘,使中國的對外經濟面臨著激烈的競爭。

      第二,市場競爭方面的沖擊。入世后,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國內競爭和國際競爭交織在一起,必然會給中國經濟,特別是給企業來帶巨大沖擊。

      第三,義務約束帶來的沖擊。中國入世后,收到的義務約束中最重要的有兩條:一是關稅的約束,二是約束非關稅措施,既要逐步降低關稅水平,又要逐步撤銷非關稅壁壘。有了這種約束,中國入世后出口的路子拓寬的同時,進口的大門也會大大敞開。

      三、經濟全球化下中國對外貿易的政策

      篇(10)

      如果沒有多邊貿易體制,各國政府為了維護本國的利益,通常會采取關稅等貿易壁壘以及本幣貶值等手段鼓勵出口限制進口。在分析世界貿易體系的傳統經濟學方法中,一般的認識是,一國不會輕易放棄關稅等保護政策,因為在非合作的博弈過程中,一國對進口商品實行保護,可以使本國的貿易條件發生改變,對本國的福利產生積極的影響。因此,從一國角度出發,保護貿易政策對本國經濟是有利的。但是,在非合作的博弈中,如果各方都選擇保護政策,各國就會在競相提高保護壁壘的過程中達到非合作的納什均衡,這種均衡的狀態已經被證明是非效率的均衡,即保護貿易政策下形成的“囚徒困境”。

      因此,沒有國際貿易協定協調的國際經濟秩序往往由于各國政府實施保護貿易政策而陷入混亂,阻礙各國之間的經濟聯系和相互依存。世界在20世紀20、30年代的經歷已經充分佐證了這一點,那個高關稅年代的慘痛經歷使各國政府都想擺脫貿易政策下的“囚徒困境”。而按照博弈論的理論,如果各國政府能夠達成有約束力而且可實施的協議,這個博弈就會從非合作性的博弈轉化為合作性的。于是,能夠保證各國政府信守承諾的約定的存在就成為擺脫“囚徒困境”的關鍵,而多邊貿易體制這一國際協調制度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形成的。

      多邊貿易體制的建立使得每一個成員國都享受到了互惠的關稅減讓,世界經濟與貿易的發展水平超過了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實踐證明,多邊貿易體制確實可以使政府擺脫貿易政策下的“囚徒困境”。

      二、多邊貿易體制自身的發展陷入博弈困境

      1、新多邊貿易體制談判步履維艱

      多邊貿易體制有助于各國政府擺脫貿易政策博弈下的非合作均衡,而它本身也是一個博弈過程,即一場多方構建協調規則的博弈。

      在構建WTO規則的博弈過程中,每一個成員國不僅要考慮自身利益,還要預測其他成員國可能的策略及反應,并據此做出最佳的策略選擇。當博弈各方都不愿意單獨改變策略時,就構成了一個博弈的均衡,當然它可能是合作的也可能是非合作的均衡。如果在多邊貿易體制下,各成員國通過協商,相互妥協,最終確定一份能使各方都比較滿意的談判議題,那么就可以達到合作性的均衡如果各成員國的利益千差萬別,博弈各方都不愿接受對自己不利的任何議題,從而不能就多邊談判議題達成一致意見,多邊貿易體制的博弈就陷入了困境。因此,多邊貿易體制是一個以合作為基礎的機制,只有各成員國充分合作,才能保證整個多邊貿易體制的良性運作和發展。

      從現實的談判看,由于WTO各成員國的資源稟賦和經濟發展水平不同,所以各國所關心的議題就不盡相同,不同的國家希望將不同的議題納入多邊貿易談判議程。在這個過程中,各國根據自己的利益訴求自然而然地組成了若干國家利益集團,而實際的談判即在各個國家集團之間進行。

      WTO成立以來,多邊貿易體制就由于各個國家利益集團的利益紛爭而一直處于風雨飄搖之中。從1996年第一次部長級會議開始,博弈各方的對峙就拉開了序幕。其間歷經了西雅圖和坎昆部長會議的失敗,多邊貿易體制談判的失敗似乎近在咫尺。幸運的是,博弈各方在2005年在香港部長會議上又重新回到艱巨的談判軌道上。但是,隨即在2006年7月24日,世貿組織以及多邊貿易體制又經歷了一次重創。由于各方談判破裂,在這一天,WTO總干事拉米沮喪的宣布了多哈回合談判的無限期中止。多邊貿易體制的發展由于各方的不合作而陷入了博弈困境。

      2、復雜的博弈網困擾多邊貿易體制的發展

      新多邊貿易體制的談判之所以陷入博弈困境,是因為在這場博弈中,各方為爭取自身利益在不同的議題上展開了眾多的子博弈,從而在總體上形成了一張復雜的博弈網。

      從整體看,在新一輪多邊貿易談判中,發展中成員較為關心烏拉圭回合協議的執行問題,而發達成員則更為關心服務貿易和“新加坡議題”。涉及到具體議題時,其中則既有發達成員與發展中成員的矛盾,也有發達成員之間的沖突,還有發展中成員中不同集團的利益沖撞。同時,不同議題的博弈之間又相互牽連、相互制約。因此,多邊貿易談判就形成了極其復雜的博弈關系。

      例如,在多哈回合談判中,農業、非農產品市場準入、服務業的談判是3個主要議題,各個議題的談判是相互制約著的。正是各議題之間的膠著、不同角度博弈利益的權衡使得這場博弈變得異常復雜。

      值得注意的是,多邊貿易談判的博弈變得如此復雜,除以上原因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即發達成員與發展中成員的矛盾正日益凸現。發展中成員開始團結合作,協同與發達成員抗爭。坎昆會議出現了以巴西、印度和南非為領導的代表發展中成員利益的20國協調組(G20),這些重要的發展中國家在前輪次談判中作用微弱,坎昆會議G20的出現徹底改變了談判格局。隨著發展中國家力量的壯大,發展問題已成為談判中不容忽視的重要問題。

      3、外部的沖擊使多邊貿易體制的困境雪上加霜

      沖擊1:雙邊及區域貿易協定泛濫。多邊貿易談判的艱辛曲折使得多邊貿易體制的威信受到了嚴重打擊。在此情況下,博弈各方開始轉而尋求以雙邊和區域貿易協定來促進貿易,部分成員國對區域集團化投入了極高的熱情而無視WTO的存在。雙邊和區域貿易協定的發展勢態,可能會進一步削弱各國對多邊貿易體制的尊重,使其在發展的困境中難以自拔

      沖擊2:反全球化運動迭起。1999年11月底12月初,在世界貿易組織西雅圖會議期間,有4萬人組成的全球化抗議者隊伍與警察在整個西雅圖發生了全面沖突,被稱為“西雅圖風暴”,從此拉開了世界范圍的反全球化運動的序幕。

      自從西雅圖風暴之后,反全球化運動與推進全球化的國際峰會總是在同一時間和同一地點舉行,鋒芒直接指向推行全球化的國際組織-世界貿易組織、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因此,世界貿易組織在西雅圖之后的每一次部長級會議會場之外,都云集著大量的反全球化運動人士,對世界貿易組織乃至多邊貿易體制造成了極大的沖擊,使人們不得不反思全球化和多邊貿易體制。

      三、舍“多邊貿易體制”而取誰

      1、世界貿易體系的其他選擇

      除多邊貿易體制外,單邊措施、雙邊貿易協定、區域貿易協定都是世界各國可以采用的貿易制度安排相比之下,其余幾種制度安排存在著更多的缺陷和不足,雖然本國或雙邊和區域貿易協定的參加國可能在局部得到貿易自由化的好處,但其排他性卻會導致世界福利水平的下降,因此,從整個世界的角度看都不可取。

      (1)單邊措施。這種貿易措施的實行往往引起貿易對手的報復,以往最后導致貿易戰的貿易摩擦大多是當事方采取單邊措施所致。從世界貿易體系發展的歷史來看,目前似乎已經不可能回復到采取強硬的單邊措施的年代,雖然國際上的霸權主義依然存在,但即使是處于絕對貿易優勢地位的國家,經過幾十年多邊貿易體制的影響及世界形勢的改變,也都更愿意采取協商的方式解決貿易問題。

      (2)雙邊及區域貿易協定。雙邊貿易協定及區域性貿易協定都不是以最惠國待遇原則為基礎,而是強調貿易政策的對等性,因而就存在著歧視。這種歧視增加了區域集團與其他國家或集團之間的對抗性,非常容易導致貿易自由化進程的不平衡和不穩定。另外,雙邊及區域貿易協定因為有其各自復雜的關稅規則、原產地規則和監管法規等,使得其有限的體制能力也經受著嚴酷的考驗。因此,世界貿易體系的不穩定性進一步加大。

      現在,世貿組織幾乎每個成員也都同時是某個或某幾個區域貿易協定的締約方,這種現象的日益加重可能造成世界貿易體系的支離破碎,形成賈格迪什·巴格瓦蒂(2006)所說的“盛意大利面條的碗”的效應(`spaghettibowl''''effect),意思是說自由貿易協定就像碗里的意大利面條,一根根地絞在一起,剪不斷理還亂。

      2、多邊貿易體制如何繼續

      根據以上分析,多邊貿易體制應該是世界貿易體系最優的國際協調制度安排。雖然多邊貿易體制的發展陷入了困境,但從多邊貿易談判歷史看,沒有哪一次談判順利,因此,我們有理由相信其困境只是暫時性的,因為繼續維持這一體系的發展是符合各方利益的但是,重新推動多邊貿易體制的發展,有兩個關鍵的問題必須正視.

      一是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之間利益沖突如何平衡的問題目前,因為發展中國家已經演變為規則制定中不可忽視的力量,所以多邊貿易體制規則的制定已經從完全受發達國家支配,演變成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的利益沖突,而雙方在維護利益的過程中互不讓步,直接導致了多邊貿易體制談判的停滯。因此,如何平衡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利益沖突,各方表現出更大的靈活性,已經是繼續多邊貿易體制必須要解決的一個重大問題.

      二是減少政治因素干擾的問題,這一問題也許是多邊貿易體制走出博弈困境的根本之路。就連歐盟貿易委員曼德爾森都承認,談判的僵局更多的是出于政治因素、例如,美國在農業談判中

      的行為與其國內政治有著直接的聯系。當時,小布什政府考慮到2006年11月的中期選舉需要爭取來自農業大州的選票,因此,承諾進行農業改革的決心并不堅定。在2006年4月談判的關鍵時期,美國又突然更換貿易談判代表,致使各方都對如期達成協議表現出了明顯的憂慮和嚴重的信心不足。事實證明,美國確實在隨后的談判中表現了強硬的立場,并被認為是導致多哈回合談判中止的重要原因。其他許多成員政府也受到國內政治的壓力,不愿消除服務市場壁壘或者進一步降低工業品關稅,于是紛紛以農業談判僵局為借口。在這種情況下,多哈回合談判陷入困境就可以理解了。因此,減少政治因素干擾是通暢多邊貿易體制發展之路的必要工作。

      篇(11)

      如果沒有多邊貿易體制,各國政府為了維護本國的利益,通常會采取關稅等貿易壁壘以及本幣貶值等手段鼓勵出口限制進口。在分析世界貿易體系的傳統經濟學方法中,一般的認識是,一國不會輕易放棄關稅等保護政策,因為在非合作的博弈過程中,一國對進口商品實行保護,可以使本國的貿易條件發生改變,對本國的福利產生積極的影響。因此,從一國角度出發,保護貿易政策對本國經濟是有利的。但是,在非合作的博弈中,如果各方都選擇保護政策,各國就會在競相提高保護壁壘的過程中達到非合作的納什均衡,這種均衡的狀態已經被證明是非效率的均衡,即保護貿易政策下形成的“囚徒困境”。

      因此,沒有國際貿易協定協調的國際經濟秩序往往由于各國政府實施保護貿易政策而陷入混亂,阻礙各國之間的經濟聯系和相互依存。世界在20世紀20、30年代的經歷已經充分佐證了這一點,那個高關稅年代的慘痛經歷使各國政府都想擺脫貿易政策下的“囚徒困境”。而按照博弈論的理論,如果各國政府能夠達成有約束力而且可實施的協議,這個博弈就會從非合作性的博弈轉化為合作性的。于是,能夠保證各國政府信守承諾的約定的存在就成為擺脫“囚徒困境”的關鍵,而多邊貿易體制這一國際協調制度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形成的。

      多邊貿易體制的建立使得每一個成員國都享受到了互惠的關稅減讓,世界經濟與貿易的發展水平超過了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實踐證明,多邊貿易體制確實可以使政府擺脫貿易政策下的“囚徒困境”。

      二、多邊貿易體制自身的發展陷入博弈困境

      1、新多邊貿易體制談判步履維艱

      多邊貿易體制有助于各國政府擺脫貿易政策博弈下的非合作均衡,而它本身也是一個博弈過程,即一場多方構建協調規則的博弈。

      在構建WTO規則的博弈過程中,每一個成員國不僅要考慮自身利益,還要預測其他成員國可能的策略及反應,并據此做出最佳的策略選擇。當博弈各方都不愿意單獨改變策略時,就構成了一個博弈的均衡,當然它可能是合作的也可能是非合作的均衡。如果在多邊貿易體制下,各成員國通過協商,相互妥協,最終確定一份能使各方都比較滿意的談判議題,那么就可以達到合作性的均衡如果各成員國的利益千差萬別,博弈各方都不愿接受對自己不利的任何議題,從而不能就多邊談判議題達成一致意見,多邊貿易體制的博弈就陷入了困境。因此,多邊貿易體制是一個以合作為基礎的機制,只有各成員國充分合作,才能保證整個多邊貿易體制的良性運作和發展。

      從現實的談判看,由于WTO各成員國的資源稟賦和經濟發展水平不同,所以各國所關心的議題就不盡相同,不同的國家希望將不同的議題納入多邊貿易談判議程。在這個過程中,各國根據自己的利益訴求自然而然地組成了若干國家利益集團,而實際的談判即在各個國家集團之間進行。

      WTO成立以來,多邊貿易體制就由于各個國家利益集團的利益紛爭而一直處于風雨飄搖之中。從1996年第一次部長級會議開始,博弈各方的對峙就拉開了序幕。其間歷經了西雅圖和坎昆部長會議的失敗,多邊貿易體制談判的失敗似乎近在咫尺。幸運的是,博弈各方在2005年在香港部長會議上又重新回到艱巨的談判軌道上。但是,隨即在2006年7月24日,世貿組織以及多邊貿易體制又經歷了一次重創。由于各方談判破裂,在這一天,WTO總干事拉米沮喪的宣布了多哈回合談判的無限期中止。多邊貿易體制的發展由于各方的不合作而陷入了博弈困境。

      2、復雜的博弈網困擾多邊貿易體制的發展

      新多邊貿易體制的談判之所以陷入博弈困境,是因為在這場博弈中,各方為爭取自身利益在不同的議題上展開了眾多的子博弈,從而在總體上形成了一張復雜的博弈網。

      從整體看,在新一輪多邊貿易談判中,發展中成員較為關心烏拉圭回合協議的執行問題,而發達成員則更為關心服務貿易和“新加坡議題”。涉及到具體議題時,其中則既有發達成員與發展中成員的矛盾,也有發達成員之間的沖突,還有發展中成員中不同集團的利益沖撞。同時,不同議題的博弈之間又相互牽連、相互制約。因此,多邊貿易談判就形成了極其復雜的博弈關系。

      例如,在多哈回合談判中,農業、非農產品市場準入、服務業的談判是3個主要議題,各個議題的談判是相互制約著的。正是各議題之間的膠著、不同角度博弈利益的權衡使得這場博弈變得異常復雜。

      值得注意的是,多邊貿易談判的博弈變得如此復雜,除以上原因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即發達成員與發展中成員的矛盾正日益凸現。發展中成員開始團結合作,協同與發達成員抗爭。坎昆會議出現了以巴西、印度和南非為領導的代表發展中成員利益的20國協調組(G20),這些重要的發展中國家在前輪次談判中作用微弱,坎昆會議G20的出現徹底改變了談判格局。隨著發展中國家力量的壯大,發展問題已成為談判中不容忽視的重要問題。

      3、外部的沖擊使多邊貿易體制的困境雪上加霜

      沖擊1:雙邊及區域貿易協定泛濫。多邊貿易談判的艱辛曲折使得多邊貿易體制的威信受到了嚴重打擊。在此情況下,博弈各方開始轉而尋求以雙邊和區域貿易協定來促進貿易,部分成員國對區域集團化投入了極高的熱情而無視WTO的存在。雙邊和區域貿易協定的發展勢態,可能會進一步削弱各國對多邊貿易體制的尊重,使其在發展的困境中難以自拔

      沖擊2:反全球化運動迭起。1999年11月底12月初,在世界貿易組織西雅圖會議期間,有4萬人組成的全球化抗議者隊伍與警察在整個西雅圖發生了全面沖突,被稱為“西雅圖風暴”,從此拉開了世界范圍的反全球化運動的序幕。

      自從西雅圖風暴之后,反全球化運動與推進全球化的國際峰會總是在同一時間和同一地點舉行,鋒芒直接指向推行全球化的國際組織-世界貿易組織、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因此,世界貿易組織在西雅圖之后的每一次部長級會議會場之外,都云集著大量的反全球化運動人士,對世界貿易組織乃至多邊貿易體制造成了極大的沖擊,使人們不得不反思全球化和多邊貿易體制。

      三、舍“多邊貿易體制”而取誰

      1、世界貿易體系的其他選擇

      除多邊貿易體制外,單邊措施、雙邊貿易協定、區域貿易協定都是世界各國可以采用的貿易制度安排相比之下,其余幾種制度安排存在著更多的缺陷和不足,雖然本國或雙邊和區域貿易協定的參加國可能在局部得到貿易自由化的好處,但其排他性卻會導致世界福利水平的下降,因此,從整個世界的角度看都不可取。

      (1)單邊措施。這種貿易措施的實行往往引起貿易對手的報復,以往最后導致貿易戰的貿易摩擦大多是當事方采取單邊措施所致。從世界貿易體系發展的歷史來看,目前似乎已經不可能回復到采取強硬的單邊措施的年代,雖然國際上的霸權主義依然存在,但即使是處于絕對貿易優勢地位的國家,經過幾十年多邊貿易體制的影響及世界形勢的改變,也都更愿意采取協商的方式解決貿易問題。

      (2)雙邊及區域貿易協定。雙邊貿易協定及區域性貿易協定都不是以最惠國待遇原則為基礎,而是強調貿易政策的對等性,因而就存在著歧視。這種歧視增加了區域集團與其他國家或集團之間的對抗性,非常容易導致貿易自由化進程的不平衡和不穩定。另外,雙邊及區域貿易協定因為有其各自復雜的關稅規則、原產地規則和監管法規等,使得其有限的體制能力也經受著嚴酷的考驗。因此,世界貿易體系的不穩定性進一步加大。

      現在,世貿組織幾乎每個成員也都同時是某個或某幾個區域貿易協定的締約方,這種現象的日益加重可能造成世界貿易體系的支離破碎,形成賈格迪什·巴格瓦蒂(2006)所說的“盛意大利面條的碗”的效應(`spaghettibowl''''effect),意思是說自由貿易協定就像碗里的意大利面條,一根根地絞在一起,剪不斷理還亂。

      2、多邊貿易體制如何繼續

      根據以上分析,多邊貿易體制應該是世界貿易體系最優的國際協調制度安排。雖然多邊貿易體制的發展陷入了困境,但從多邊貿易談判歷史看,沒有哪一次談判順利,因此,我們有理由相信其困境只是暫時性的,因為繼續維持這一體系的發展是符合各方利益的但是,重新推動多邊貿易體制的發展,有兩個關鍵的問題必須正視.

      一是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之間利益沖突如何平衡的問題目前,因為發展中國家已經演變為規則制定中不可忽視的力量,所以多邊貿易體制規則的制定已經從完全受發達國家支配,演變成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的利益沖突,而雙方在維護利益的過程中互不讓步,直接導致了多邊貿易體制談判的停滯。因此,如何平衡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利益沖突,各方表現出更大的靈活性,已經是繼續多邊貿易體制必須要解決的一個重大問題.

      二是減少政治因素干擾的問題,這一問題也許是多邊貿易體制走出博弈困境的根本之路。就連歐盟貿易委員曼德爾森都承認,談判的僵局更多的是出于政治因素、例如,美國在農業談判中

      的行為與其國內政治有著直接的聯系。當時,小布什政府考慮到2006年11月的中期選舉需要爭取來自農業大州的選票,因此,承諾進行農業改革的決心并不堅定。在2006年4月談判的關鍵時期,美國又突然更換貿易談判代表,致使各方都對如期達成協議表現出了明顯的憂慮和嚴重的信心不足。事實證明,美國確實在隨后的談判中表現了強硬的立場,并被認為是導致多哈回合談判中止的重要原因。其他許多成員政府也受到國內政治的壓力,不愿消除服務市場壁壘或者進一步降低工業品關稅,于是紛紛以農業談判僵局為借口。在這種情況下,多哈回合談判陷入困境就可以理解了。因此,減少政治因素干擾是通暢多邊貿易體制發展之路的必要工作。

      四、結束語

      主站蜘蛛池模板: 精品国内自产拍在线观看| 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久久66热人妻偷产精品9| 久久99国产精品久久久| 四库影院永久四虎精品国产 | 久久久久国产精品| 亚洲精品无码鲁网中文电影| 91精品在线国产| 91国内外精品自在线播放| 在线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福利片免费看 | 国产国产成人精品久久| 一区二区三区精品高清视频免费在线播放| 56prom精品视频在放免费| 国产精品毛片VA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九九| 国产一区精品| 99热热久久这里只有精品68 | 久久99国产综合精品| 亚洲精品国产va在线观看蜜芽| 精品国产亚洲男女在线线电影 | 青青草国产精品久久久久| 精品亚洲成AV人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AAA片|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精品国产免费一区二区三区香蕉| 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久久99热这里只有精品国产| 国产精品女同一区二区久久| 亚洲嫩草影院久久精品| 久久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不卡| 97热久久免费频精品99| 99re66热这里只有精品| 500av导航大全精品|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 国产韩国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久久|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77777|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专区| 日韩精品无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69精品久久久久99尤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