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fn id="a4kkq"></dfn>
<ul id="a4kkq"></ul>
    • 兒童護理的重點大全11篇

      時間:2023-11-29 11:03:34

      緒論:寫作既是個人情感的抒發,也是對學術真理的探索,歡迎閱讀由發表云整理的11篇兒童護理的重點范文,希望它們能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啟發。

      兒童護理的重點

      篇(1)

      1.兒童交互電子書的發展前景

      現在越來越多的獨生子女,讓兒童在我們的成長及發展過程中處于一個特殊的地位。據國家統計局第六次人口普查的顯示,我國0~14歲的人口占全部人口的16.60%,有222459737人。由此可見,我國兒童消費市場巨大,兒童的教育方式也隨著科技的發展有一定的轉變。如今新媒體的發展,也帶來了新的概念,新的傳播方式,iPhone及iPad的出現,讓交互電子書被更多家長和孩子所接受。而針對兒童這一消費人群正是迎合了當代圖書市場的發展需求。目前我國的兒童交互電子書還處于起步階段,這個市場還有待于我們設計者去探索和研究,設計出更優秀的兒童交互電子書。

      2.兒童交互電子書的色彩生理與心理分析

      我們研究兒童交互電子書中的色彩,應該從兒童的色彩生理及心理方面入手,分析不同年齡段兒童的色彩生理與心理需求。所以心理學家對人的成長及發展進行分析總結后,將不同的年齡的兒童科學的劃分為三個階段:1~3歲為嬰幼兒期;3~6歲為學前期;6~12歲為童年期。我們在進行交互電子書色彩設計的時候,應把握這三個不同年齡階段兒童的色彩生理和心理。

      2.1 嬰幼兒期的色彩生理與心理

      1~3歲嬰幼兒期的兒童由于年齡的關系,大腦及視覺發育尚未完全,大腦的基本活動就是生理上的一種反射活動,還不會有明顯的心理反映。美國曾做過一個實驗――在嬰幼兒前面放置一紅一藍兩種玩具,讓他們自己拿,99%的孩子均選擇紅色玩具。這說明嬰幼兒對色彩有感受力,易為紅色所強烈吸引,紅色顏色鮮艷、活潑,帶給嬰幼兒興奮、愉快的感覺;而藍色對他們來說是沉靜的色彩。所以他們會反射性的去選擇紅色玩具。

      同時,實驗也證明了色彩對嬰幼兒視覺的刺激程度,決定了他們對色彩的偏愛。一般出生七個月到一年的嬰幼兒喜歡黃色、紅色的程度普遍高于其它的顏色。這是因為黃色和色都屬于明亮的色彩,是光譜中最暖的兩個顏色,最能刺激她們的視覺。

      2.2 學前期的色彩生理與心理

      3~6歲學前期兒童,由于知識經驗貧乏、言語表達能力也不夠成熟,但對色彩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并能做出一些心理反應。鮮艷、刺激、不尋常的色彩會吸引他們,產生一定的心理反應,表現出喜怒哀樂等情緒。

      兒童心理學研究表明:處于3~4歲這個階段的兒童,大多數可以說出紅色、黃色、綠色、黑色這四個基本顏色;4~5歲兒童能正確掌握8種顏色的名稱和使用,占到了總數的70%;而5~6歲后的兒童,能正確掌握12種顏色的名稱和使用,占到了總人數的55%以上。這個研究表明5~6歲的學前期兒童,基本都具有一定的色彩感知,及良好的視覺基礎。

      2.3 童年期的色彩生理與心理

      6~12歲的童年期兒童已經開始在學校接受初級科學知識,大腦及身心的不斷成長,讓他們已經擁有了一定的思維能力及獨立意識,對色彩的認識和觀察力也在不斷地提升。從喜歡鮮艷、明朗及高純度的色彩,轉變為開始關注朦朧、濃暗的顏色,對色調及明暗有了一定的認識。

      童年期的兒童還具有明顯的色彩聯想和色彩性別認識差異:童年期對于色彩的抽象聯想就體現了他們色彩的世界觀:比如紅色會讓他們聯想到到太陽或火苗;黃色讓他們聯想到香蕉;藍色讓他們聯想到藍天或是大海;而看到綠色她們就自然而然的想到了大樹、森林等。從心理學角度來分析,紅黃藍綠這些色彩都帶有美好、活潑、陽光的色彩情感,與兒童的積極陽光的心理需求相吻合,給兒童帶來無限的想象空間。

      而對于色彩的性別認識差異而言,嬰幼兒期和學前期的兒童普遍對性別沒有什么認識,但是到了童年期,她們開始注意到性別這個問題。調查研究表明:6歲進入童年期后,女孩子們大多數喜歡淺色調,她們最喜愛紅色和黃色,然后是橙色、白色和藍色。而男孩子這個時候開始注意深色、穩重色調,比如藍色和黃色,然后就是綠色、紅色、紫色這類的色彩。因此,我們在進行這一階段兒童的設計時,除了要注意色調的使用外,還應該注意兒童在色彩聯想和色彩性別認識上的差異。

      3.兒童交互電子書中的色彩設計

      3.1 角色形象與色彩設計

      色彩是角色形象設計的構成元素之一,色彩對造型風格的體現,其作用是很突出的。

      (圖1)貝瓦網是一個內容豐富的兒童成長平臺,它專注于兒童服務的學習娛樂,通過互動的多媒體形式為3~6歲學齡前兒童提供娛樂、學習、生活,其融合了動畫、游戲、歌曲、故事等多種內容。整個網站在色彩設定上都抓住學齡前兒童色彩生理與心理,角色運用明快、鮮艷的純色來進行設計。

      “貝瓦”和“貝拉”是貝瓦網的兩個主要卡通形象,由于學齡前兒童普遍喜歡暖色調,因此兩個角色選用橙色和粉紅色為主色調,“貝瓦”,角色造型以橙色搭配為主,橙色是暖色系中最溫暖的色彩,運用橙色所具備的溫暖、明朗、積極等色彩感情,塑造了貝瓦活潑可愛、熱情風趣的形象。“貝拉”:角色造型以粉紅色搭配為主,運用粉紅色所具備的可愛、親切、溫柔的色彩感情,塑造了貝拉可愛的、甜美的形象,頭上加同色系的粉色蝴蝶結更凸顯出“貝拉”的性別特征,符合女寶寶們的喜愛。設計者正是抓住了學齡前兒童的色彩心理,利用色彩的情感特征去強調角色性格,調動起兒童的學習娛樂情緒,吸引了兒童的目光。

      3.2 場景與色彩設計

      色彩在場景中主要是用來烘托整個環境和氣氛。因此場景色彩設定的成功與否也是交互電子書成功的關鍵。

      以大連民族學院制作的交互電子書《小星星》為例,它適用于6-12歲童年期兒童。因此,在整個色彩設定上不再單純使用暖色、純色,而開始注重色調及明暗的變化。通過30個不同色彩的精美畫面的組合,講訴了五個小動物的在野外露營的時候摘星星的故事。

      根據情節的需要每個畫面在色調明暗上都有所不同,圖2的開始界面中,整個場景以冷色調為主,紫色與黃色搭配從色彩心理上來分析,朦朧的紫色為畫面烘托一份神秘感。黃色的小星星象征著光明與希望,它在暗紫色背景當中顯得格外的耀動,形成強烈的對比。當點擊開始故事時,畫面中噴灑出無數小星星,整個場景瞬間從朦朧變得明亮起來,給兒童帶來一種神秘夢幻般的感覺,同時也凸顯故事的主題――《小星星》。

      (圖3)運用了暖黃的色調,讓紅紅的太陽照耀在翠綠的山坡上。因為紅色具備熱情與活力的色彩感情,而綠色則代表著光明與希望。這一色彩感情正好與場景中小動物們仰望著天空、仿佛期待著未來、幸福的畫面招相呼應。不僅增強了觀賞性,還讓整個畫面洋溢著輕松、可愛的氣氛。另外,畫面中添加的紋理效果更凸顯出色彩的層次感和趣味性。配合故事內容,使畫面中的太陽可以隨著電子書的移動,隨重力感應功能而上下左右晃動,讓小朋友在觸摸、搖晃等過程中不斷發現驚喜。總之電子書上的畫面色彩比傳統的紙質書有他的優勢,即色彩鮮艷、美麗,特別是電子書上的場景色彩,它能營造出抓住孩子的眼球的環境氛圍。

      4.結語

      從以上分析,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即色彩作為兒童交互電子書中的重要語言與因素,對兒童的成長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們只有充分去了解不同年齡階段兒童的色彩生理和心理,從兒童獨特的視覺出發,才能在制作兒童交互電子書時,合理、并且有針對性的進行色彩設計,滿足了兒童色彩的生理和心理兩個方面后,才能使兒童在娛樂的同時,達到增長知識,開發智力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智賢. 兒童心理學[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

      [2] 劉蕾. 色彩育兒經[M]. 華夏出版社,2011年.

      [3] 原田玲仁. 每天懂一點色彩心理學[M]. 陜西: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年.

      篇(2)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對健康的需求增加,保健意識逐漸增強。人們不僅希望在醫院能得到精心的治療和護理,而且希望在家中同樣能得到醫護人員的幫助和指導。因此,護理專業的任務正在發生明顯變化,工作領域從醫院擴大到社區、家庭,服務對象從醫院中的病人擴展到整個人群。婦女和兒童占我國人口的2/3,是人群中兩個特殊的群體[1]。由于其特殊的生理、心理特點或處于某一特殊時期,容易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患病率較高,因此成為護理服務的重點人群。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選取我院2008年4月~2006年4月在我中心參加親子保健活動的兒童110名,兒童年齡為5個月~3歲,均為正常健康的兒童。

      1.2 研究方法

      1.2.1 建立兒童健康檔案

      在進入活動的兒童中,實行健康檔案管理。內容包括活動申請表、體檢表、智能測評表、兒童生長發育測評圖表。

      1.2.2 全面體檢

      對參加活動的兒童進行全面體檢,內容包括:整體發育、軀體指標,營養指標(鈣、鐵、鋅、血紅蛋白、微量元素等)。對參加活動的兒童進行智能測評,以首都兒童科學研究所制定的《0至6歲兒童神經心理發育診斷量表》對兒童發育商(DQ)進行測定[2]。

      1.2.3 針對性指導與培訓

      指導不同年齡階段的兒童家長對兒童的保健護理,具體包括了保健護理、飲食喂養、家庭教育、兒童健康標準、兒童心理、家庭環境等多方面的保健護理指導。采用多種形式對家長進行培訓,每季度一次的護理講座與系統培訓,咨詢熱線進行一對一服務,及時解答家長在兒童保健護理中的問題。

      1.3 評價方法

      對參加活動的110名兒童在活動前、參加活動半年、參加活動一年時,以首都兒童科學研究所制定的《0至6歲兒童神經心理發育診斷量表》對兒童發育商(DQ)進行測定。

      1.4 統計學方法

      檢驗指標資料的數據采用SPSS13.0統計學軟件分析,計數單位以x2檢驗,以P<0.05為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兒童發育商(DQ)評估結果,見表1。

      表1 兒童發育商(DQ)評估結果[n(%)]

      3 討論

      兒童是祖國的未來和希望,兒童健康關系到國家的發展和民族的興衰。兒童保健主要對象是0~6歲的學齡前兒童,尤其是3歲以前的嬰幼兒[3]。兒童保健護理主要是根據各年齡階段兒童的生理特點和保健重點,護士指導和幫助家長采取有效措施,促進兒童生長發育,解決兒童常見的健康問題,提高兒童健康水平。

      3.1 嬰兒期保健護理

      此期是體格生長發育最迅速的時期,但消化功能還不完善,容易發生消化功能紊亂與營養缺乏癥。此期保健護理的重點: (1)提倡純母乳喂養至少4—6個月,部分母乳喂養或人工喂養者應正確選擇奶方;按時逐步添加輔助食品,為斷母乳做好準備。(2)定期健康檢查和體格測量,進行生長發育系統監測,以便早期發現異常給予糾正。(3)堅持戶外活動,利用空氣、水、日光浴和被動體操;應用有聲、光、色的玩具促進嬰兒的感知發育。(4)完成基礎計劃免疫。

      3.2 幼兒期保健護理

      由于心理活動尤其是自我意識的發展,幼兒對周圍環境產生好奇心、愛模仿,但容易被成人過分呵護而抑制其獨立能力的發展。此期保健重點: (1)合理喂養,斷乳后要保證足夠蛋白質供給,食物應多樣化,并注意訓練自行進食的技能。(2)安排有規律的生活,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如睡眠、飲食、排便、沐浴、游呶戶外活動等。(3)重視與幼兒的語言交流,通過游戲、講故事、唱歌等促進幼兒語言發育和運動能力的發展。(4)每3~6個月進行體格檢查一次。預防齲齒,篩查聽、視力異常。預防疾病和異物吸入,注意安全防護工作,謹防燙傷、跌傷等意外事故發生。

      3.3學齡前期保健護理

      因為兒童在學齡前期智力發展加快,獨立活動范圍擴大,故此期是兒童性格形成的關鍵時期。此期保健重點是:(1)加強教育,注意培養學習習慣、發展想像力和思維能力,使之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通過游戲、體育活動增強體質,并在游戲中學習遵守規則和與人交往。 (2)每年應體檢1~2次,進行視力、齲齒、缺鐵性貧血、寄生蟲等常見疾病的篩查,做好防治工作。(3)保證充足的營養,預防外傷、溺水、誤服藥物以及食物中毒等意外事故。

      參考文獻

      篇(3)

      【中圖分類號】 R72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8231(2011) 08-0770-02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對健康的需求增加,保健意識逐漸增強。人們不僅希望在醫院能得到精心的治療和護理,而且希望在家中同樣能得到醫護人員的幫助和指導。因此,護理專業的任務正在發生明顯變化,工作領域從醫院擴大到社區、家庭,服務對象從醫院中的病人擴展到整個人群。婦女和兒童占我國人口的2/3,是人群中兩個特殊的群體[1]。由于其特殊的生理、心理特點或處于某一特殊時期,容易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患病率較高,因此成為護理服務的重點人群。

      1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選取我院2008年4月~2006年4月在我中心參加親子保健活動的兒童110名,兒童年齡為5個月~3歲,均為正常健康的兒童。

      1.2研究方法

      1.2.1建立兒童健康檔案

      在進入活動的兒童中,實行健康檔案管理。內容包括活動申請表、體檢表、智能測評表、兒童生長發育測評圖表。

      1.2.2全面體檢

      對參加活動的兒童進行全面體檢,內容包括:整體發育、軀體指標,營養指標(鈣、鐵、鋅、血紅蛋白、微量元素等)。對參加活動的兒童進行智能測評,以首都兒童科學研究所制定的《0至6歲兒童神經心理發育診斷量表》對兒童發育商(DQ)進行測定[2]。

      1.2.3針對性指導與培訓

      指導不同年齡階段的兒童家長對兒童的保健護理,具體包括了保健護理、飲食喂養、家庭教育、兒童健康標準、兒童心理、家庭環境等多方面的保健護理指導。采用多種形式對家長進行培訓,每季度一次的護理講座與系統培訓,咨詢熱線進行一對一服務,及時解答家長在兒童保健護理中的問題。

      1.3評價方法

      對參加活動的110名兒童在活動前、參加活動半年、參加活動一年時,以首都兒童科學研究所制定的《0至6歲兒童神經心理發育診斷量表》對兒童發育商(DQ)進行測定。

      1.4統計學方法

      檢驗指標資料的數據采用SPSS13.0統計學軟件分析,計數單位以x2檢驗,以P<0.05為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兒童發育商(DQ)評估結果,見表1。

      3討論

      兒童是祖國的未來和希望,兒童健康關系到國家的發展和民族的興衰。兒童保健主要對象是0~6歲的學齡前兒童,尤其是3歲以前的嬰幼兒[3]。兒童保健護理主要是根據各年齡階段兒童的生理特點和保健重點,護士指導和幫助家長采取有效措施,促進兒童生長發育,解決兒童常見的健康問題,提高兒童健康水平。

      3.1嬰兒期保健護理

      此期是體格生長發育最迅速的時期,但消化功能還不完善,容易發生消化功能紊亂與營養缺乏癥。此期保健護理的重點: (1)提倡純母乳喂養至少4―6個月,部分母乳喂養或人工喂養者應正確選擇奶方;按時逐步添加輔助食品,為斷母乳做好準備。(2)定期健康檢查和體格測量,進行生長發育系統監測,以便早期發現異常給予糾正。(3)堅持戶外活動,利用空氣、水、日光浴和被動體操;應用有聲、光、色的玩具促進嬰兒的感知發育。(4)完成基礎計劃免疫。

      3.2幼兒期保健護理

      由于心理活動尤其是自我意識的發展,幼兒對周圍環境產生好奇心、愛模仿,但容易被成人過分呵護而抑制其獨立能力的發展。此期保健重點: (1)合理喂養,斷乳后要保證足夠蛋白質供給,食物應多樣化,并注意訓練自行進食的技能。(2)安排有規律的生活,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如睡眠、飲食、排便、沐浴、游呶戶外活動等。(3)重視與幼兒的語言交流,通過游戲、講故事、唱歌等促進幼兒語言發育和運動能力的發展。(4)每3~6個月進行體格檢查一次。預防齲齒,篩查聽、視力異常。預防疾病和異物吸入,注意安全防護工作,謹防燙傷、跌傷等意外事故發生。

      3.3學齡前期保健護理

      因為兒童在學齡前期智力發展加快,獨立活動范圍擴大,故此期是兒童性格形成的關鍵時期。此期保健重點是:(1)加強教育,注意培養學習習慣、發展想像力和思維能力,使之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通過游戲、體育活動增強體質,并在游戲中學習遵守規則和與人交往。 (2)每年應體檢1~2次,進行視力、齲齒、缺鐵性貧血、寄生蟲等常見疾病的篩查,做好防治工作。(3)保證充足的營養,預防外傷、溺水、誤服藥物以及食物中毒等意外事故。

      參考文獻

      篇(4)

      [中圖分類號] R197.3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7)05(b)-0153-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further study the practical function and application effect of humanistic care in the ward in the child orthopaedic department. Methods 206 cases of children with fractures admitted and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to June 2016 were group selected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with 103 cases in each, the control group adopted the routine nursing method, while the nursing group adopted the humanistic nursing method, and the treatment effect, nursing satisfactory degree and nursing quality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103 cases were satisfied in the nursing group, accounting for 98.06%(101/103), and 103 cases were satisfied in the control group, accounting for 82.52%(85/103), at the same time, the nursing quality score in the nursing group was obvious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92.11±2.43)points vs (77.69±3.51)points],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 Humanistic care; Fracture; Nursing; Children; Satisfactory degree of patients

      人文P懷是最先進、最流向的一種的護理理念[1-2],人文關懷護理講求“以人為本,患者為先”,并能夠從心理和病理2個方面同時去關注患者,使患者從始至終都能夠處在一個良好治療環境之中,從而使骨折的整體治療效果和治療質量得到本質上的改變和提升。該文根據該院骨科2016年1―6月所收治的206例兒童骨折患者的臨床治療資料進行探究和分析,著重說明人文關懷護理在兒童骨折的治療和護理方面所產生的積極意義和影響,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該研究所涉及資料均來自整群選取該院收治的206例兒科患者的臨床治療資料,采用隨機分組方式將全部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護理組。其中對照組共有患者103例,男童87例,女童16例;最小年齡1歲,最大年齡11歲,平均年齡(6.72±1.62)歲;其中上肢骨折70例,下肢骨折20例,多發骨折13例。護理組共有患者103例,男童91例,女童12例;最小年齡1歲,最大年齡10歲,平均年齡(5.72±1.39)歲;對比其中上肢骨折68例,下肢骨折20例,多發骨折15例。與上面相符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情等一般臨床資料,對照組與護理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對比性。

      1.2 護理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對策,包括輔助醫生進行接骨以及各項治療、按時給藥換藥、做好夜間巡查、加強護理看護、做好心理疏導、進行健康教育等。

      護理組采用人文關懷護理對策,主要從病理護理和心理護理2個方面進行。

      (1)病理護理:骨折住院患者一般骨折情況較為明顯、危害較為嚴重、住院時間較長,所以患者在治療和住院期間易出現情緒問題,這點再兒童骨折住院患者中表現得尤為明顯,所以在對骨折兒童進行治療時護理人員必須要提升自身參與治療的積極性,及時、準確地輔助醫生執行并完勝各項治療內容,安撫兒童情緒,使整個治療過程在可控的條件之下,從而減少治療過程中可能出現失誤、錯誤。在住院護理期間要對患兒進行相關的健康教育,使患兒能夠從科學的角度去看待骨折的發生和治療,進而降低兒童對疾病和治療的恐懼感。

      (2)心理護理:心理安撫是人文關懷護理中的核心內容,也是保證治療和護理質量的主觀因素之一。①護理人員需與患者做5 min溝通,以增加護患關系,并每個月對患者做護理滿意度調查,制定相應的護理滿意度表,從而實施人文關懷;②對兒童骨折患者的心理安撫要根據兒童的心理和生理特點制定,要讓兒童不恐懼疾病,懂得簡單的醫療原理,使其能夠以科學的角度看待疾病和院內的治療計劃,也使兒童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心智年齡得到增長。心理護理要從細節入手,除了要讓護理人員能夠以更加熱情、耐心、飽滿的態度去對待骨折住院兒童之外,還要從住院的環境入手,增加兒童對住院部的親切感,降低對醫院的恐懼心理,從而增加兒童對待治療內容的積極性和配合程度。③科內要對護理人員進行進一步培訓,包括增加護理人員的臨床知識,以便提高護士與醫生的協同配合程度,對護理人員的專業技能做重點培訓,并定期考核。對比2種護理方式下患兒的治療效果、護理滿意度以及護理質量。患兒經護理9~10 d后,均完全出院。

      1.3 療效評估

      ①療效標準:此次研究應用該院自擬量表來調查分析患者的護理滿意度,總分是100分,95~100分,即非常滿意;85~94分,即一般滿意;0~85分,即不滿意。總滿意率=非常滿意率+一般滿意率。②護理質量:護士工作質量以問卷調查方式進行評定,主要內容:護理知識(20分)、工作態度(20分)、護理技能(20分)、臨床知識(20分)、夜間巡查(10分)、主觀評價(10分)。由護士長主評,滿分100分,得分越高代表工作質量越高。

      1.4 統計方法

      使用SPSS 18.0y計學軟件對兩組患者的數據資料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并采用 t 檢驗,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采用χ2檢驗,P

      2 結果

      2.1 對比兩組護理質量

      護理后,護理組護護理質量評分(92.11±2.43)分,明顯高于對照組(77.69±3.51)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2 對比兩組護理滿意度

      護理后,護理組護理滿意度98.06%(101/103),明顯優于對照組護理滿意度82.52%(85/10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根據該研究結果可知人文關懷在兒童骨科病房護理中具有積極的實用和治療效果。據相關資料[3-5]顯示,在下肢骨折患者中,發病原因主要包括:骨病、先天性多指畸形、滑膜炎、牽引患者等。兒童骨折患者一般較為難控制,在治療和護理過程中容易出現不配合、痛感明顯等負面影響,進而導致患兒及家長的滿意度降低,護理糾紛傾向增加。

      兒童骨折患者是骨科中的一個難題,這個難題難在兒童的難控制性上,這個難控制性主要體現在2個方面:①醫護人員對兒童難以控制;②兒童自身對自己的身體行為難以控制,所以在治療和過程中就會有兒童常常出現十分暴躁、扭動、大哭、恐懼等負面情緒,進而導致治療時機被延誤、接骨效果不好、骨質愈合速度不好,甚至出現再次骨折、骨裂的情況,使整個骨折治療效果受到影響[6-7]。

      人文關懷護理對策是一種先進的、高效的、人性化的護理對策,其是基于人性化護理理念發展而來的,人文關懷護理講求“以人為本,患者為先”,并能夠從生理和病理2個方面同時去關注患者,使患者從始至終都能夠處在一個良好治療環境之中,從而使骨折的整體治療效果和治療質量得到本質上的改變和提升。人文護理對策不僅能夠改善和提升患者的治療環境,還能有效提升護理人員的工作質量和專業技能,使護理人員的工作能力得到本質的提升。在兒童骨折病房中加入人文關懷護理理念還能夠提高醫護工作的融合度,使醫療與護理成為一個有機整體,使治療成為護理的最終目的,使護理成為治療的必要手段,從而使院內的治療效率得到本質的改善和提升。人文關懷護理能夠結合不同年齡、不同階段的兒童心理特點制定有針對性的護理對策和心理安慰對策,從而降低兒童在住院治療過程中所產生的負面影響,提高兒童對待治療的積極態度。

      該研究中對照組患者滿意度82.52%,護理質量(77.69±3.51)分。護理組患者滿意度98.06%,護理質量(92.11±2.43)分,組間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綜上所述,人文關懷護理以“人性為本”作為護理的核心理念,從心理和生理2個方面去理解和關懷病人,并能夠根據兒童的年齡特點、身體特點去制定相應的護理對策,從而提高兒童在治療過程中配合程度以及治療效果,人文關懷應在兒童骨科病房中做重點推廣。

      [參考文獻]

      [1] 陳媛媛,戴茹.ICU護理決策者人文性思維的研究進展[J].當代護士,2012(1):13-14.

      [2] 何菊芳,呂小英.晨會重點提問在年輕護士培養中的作用[J].醫院管理論壇,2015,21(5): 212-213.

      [3] 劉繼萍,張冬林,黃素芳,等.護理安全管理中的人文性思維應用[J].醫藥論壇雜志,2013,11(22):123-124.

      [4] 何夏君,李秋屏,黃翠紅.急診帶班護長在管理中的預見性思維[J].嶺南急診醫學雜志,2014,23(5):178-179.

      [5] 江利華,李惠玲.人文性思維在肝硬化病人自體干細胞移植護理中的應用[J],西部醫學,2014,34(9):354-355.

      [6] 高學琴,何燕,趙振娟.教育環境對護理本科生人文關懷能力的影響[J].護理學雜志,2010,25(14):14-16.

      篇(5)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53-0179-02

      護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是指護生運用元認知和客觀人力、物力資源高質量地獲取和掌握護理服務所必需的知識與技能的能力,其構成要素包括自我管理能力、獲取信息能力和學習合作能力。護理工作是一項需要終身學習的職業,護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直接影響今后職業生涯的發展,因此,培養護生自主學習能力已成為高等護理教育的重要目標之一。目前國內外學者從不同的角度關注、研究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模式。盡管思維導圖在其他領域已有較為廣泛的應用,但在護理教學中相關報道還不多。思維導圖是運用形象思維構建抽象概念之間的聯系,促進新舊知識的整合的圖示化的學習方法,本研究運用思維導圖教學法觀察護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的變化。

      一、對象與方法

      1.研究對象。成都大學醫護學院2011級全日制三年護理專科學生,普通高考入學,二年級第二學期,隨機選取30名,均為女性,年齡最小20歲,最大22歲,平均年齡21.30歲。自愿填寫兩輪《護理專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測評量表》。

      2.研究方法。(1)“思維導圖”相關知識的培訓。課前對實驗組人員進行培訓,介紹“思維導圖”的相關知識,了解“思維導圖”的背景、起源、概念、意義和制圖方法,展示“思維導圖”的繪制實例,讓學生初步了解“思維導圖”的繪制方法和意義。(2)繪制兒科護理學思維導圖。①確立繪制重點。根據《兒科護理學》的學科特點及教學大綱的要求,要求學生有針對性地繪制思維導圖。本學科涵蓋兒童生長發育規律、兒童保健、疾病預防及疾病護理四部分的內容,這些內容是《兒科護理學》的主要組成部分,也是需要學生把握的學科概貌。兒童生長發育的常用監測指標是學科重點;兒童保健部分的嬰兒喂養,特別是母乳喂養及人工喂養中的奶量的計算是重點;疾病預防部分中預防接種,特別是基礎免疫是重點;疾病護理部分兒科“四大病”(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營養性缺鐵性貧血、小兒肺炎、小兒腹瀉)是學科重點;新生兒疾病、胎兒血液循環、先天性心臟病是學生首次接觸又相對陌生的內容,同時也是本學科的難點,需要更多地關注。通過有針對性的繪制學科整體思維導圖、重點章節和新病種的詳細思維導圖,可以幫助學生把握本學科的整體框架和重難點。②案例選擇。兒科“四大病”是《兒科護理學》疾病護理部分的重要內容,是對兒童身體和生命危害最大的病種,也是常見病、多發病,另外循環系統中的先天性心臟病是嚴重影響兒童生命質量的疾病。據此,在案例選擇上,應該有針對性地選出具有代表性的五份教學病例,即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小兒支氣管肺炎、小兒腹瀉、小兒營養性缺鐵性貧血、先天性心臟病病例各一份,要求學生繪制相應的思維導圖。每張導圖要呈現出護理評估、護理診斷和擬定護理計劃的整個思維過程。繪制導圖后學生要經歷自我評價、小組評價和教師評價三階段,不斷改進、完善思維導圖。案例選擇的目的是通過繪制重點病種的思維導圖,促使學生用臨床的思維方式進行思考,促進新舊知識的融合,促進頭腦風暴的產生。(3)評價方法。本研究采用林毅、姜安麗研制的《護理專業大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測評量表》,要求實驗組的護生在干預前、干預后分兩次填寫該量表。此量表由自我管理能力、信息能力和學習合作能力3個維度構成,其中自我管理能力包含10項條目、信息能力包含11項條目、學習合作能力含有7項條目,共計28項條目,采用Likert 5點計分法,每題的分值范圍為1~5分,總分為28~140分,分值越高說明自主學習能力越好。總量表Cronbach'sα為0.86。

      3.資料收集和分析方法。采用spss17.0對原始數據進行錄入,應用統計描述、配對t檢驗進行統計學分析,差異為P

      二、結果

      干預前、干預后護生自主學習能力比較見表1。

      干預后護生自我管理能力、信息能力、學習合作能力得分及自主學習能力總分均高于干預前(P

      三、討論

      1.“思維導圖”的概念和特征。思維導圖是英國著名心理學家、教育專家托尼?博贊創立的,它的核心思想就是把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有機地結合起來,充分運用右腦的形象思維功能和左腦的邏輯思維功能,將大腦抽象的思維過程用形象的圖像和文字記錄下來,最大程度地發揮出大腦的創造潛能。“思維導圖”以節點來代表一個概念、觀點或想法,并以線段或弧線來連接它們,從而顯示出概念之間的關系,并采用圖文并重的方式,把各級主題的關系用相互隸屬、相關聯的層級圖表現出來。“思維導圖”具有四個基本特征:①注意的焦點清晰地集中于圖形中央;②主題的主干呈分支狀從中央向四周放射;③分支由一個關鍵的圖形或由此產生聯想的連接線上的關鍵詞構成,次主題也以分支的形式表現出來,并與上一層次相連;④各分支形成一個連接的節點結構。它將隱性知識顯性化、結構化,因此思維導圖是一種能有效地提高護生利用元認知建構新知識的學習方法。

      2.“思維導圖”教學法對護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影響。表1顯示:護生思維導圖教學法干預前與干預后對比,其自我管理能力、信息能力和學習合作能力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特別是信息能力與學習合作能力變化更為顯著(P

      總之,思維導圖是一種有效的教學策略,根據《兒科護理學》的知識體系特點在教學中運用思維導圖教學法,通過引導學生繪制《兒科護理學》相關思維導圖,讓學生學會合理地整理知識,建立起知識網絡體系,從整體上把握知識。同時,此種學習方式為學生提供了更多的自主學習的空間和小組協作學習的可能,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自主學習能力和合作溝通能力。盡管思維導圖教學法有很多優勢,但仍然存在一些問題,由于課時數少,學科內容多,學生對相關內容把握不夠深入,加之僅選擇性地繪制部分章節的思維導圖,所以學生繪制的思維導圖略顯膚淺,知識點的鏈接有待提高,這是以后教學工作應該加強的地方。

      參考文獻:

      [1]姜安麗,林毅.護理專業本科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概念和構成研究[J].中華護理雜志,2005,40(2):128-130.

      [2]易紅,王曉茜,等.“思維導圖”在中醫兒科教學中的應用[J].教育與教學研究,2011,25(12):93-95.

      篇(6)

      1. 1 一般資料

      采用方便取樣法,于2014 年3 月至2015 年3 月期間,選擇在我院兒童保健中心接受保健護理符合納入標準的80 例兒童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兒童家長了解本次研究的目的和方法,愿意讓兒童接受保健護理;年齡3 個月( 接受保健護理的初始年齡3 個月) ;發育正常,體健,未患有先天性和后天性疾病。其中,男42 例,女38 例。年齡范圍: 0~ 7 歲,平均年齡( 3. 6 1. 2) 歲; 隨機將其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各40 例,實驗組包括20 例男童和20 例女童,平均年齡( 3. 5 0. 8) 歲,對照組包括22 例男童和18 例女童,平均年齡( 3. 7 0. 9) 歲。將兩組患兒的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做t 檢驗,結果顯示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 0. 05) ,為同質資料,具體可比性。

      1. 2 方法

      對對照組兒童實施常規護理,對實驗組兒童除實施常規護理外,還實施保健護理,保健護理的具體干預措施如下:

      1. 嬰兒期保健護理: 此期,嬰兒生長發育比較迅速,但是消化系統尚未發育完全,因此極易引發消化系統疾病,故應加強針對消化系統的護理。盡量采用母乳喂養6個月左右,斷奶前應做好準備;為嬰兒做定期體檢,及時發現身體出現的問題;進行嬰兒泳療,嬰兒撫觸和嬰兒感統訓練,提供適當的戶外活動,使其全面成長;做好疫苗接種。

      2. 幼兒期保健護理: 此期,幼兒會對身邊的事物產生極大的好奇心,并不斷模仿,家長不應做過多的干涉,加強保健護理,應做到:斷奶后保證幼兒充足的營養供給,健康喂養,保證食物的多樣化;生活要有規律,并培養其良好的生活習慣;定期做身體檢查,并做好日常的防護工作,杜絕意外事故的發生;增強親子互動時間和豐富親子互動內容。

      3. 學齡前期保健護理: 學齡前期是兒童的性格形成的關鍵時期,也是智力的迅速發展期,此期做好重點護理:注重兒童的教育與思維方式的形成,培養其正確的興趣愛好,鍛煉思維的想象力;做好每年的常規檢查,預防各種常見病;做好安全教育工作,防治各種意外事故的發生。

      1. 3 評價指標

      選擇營養性疾病的發生率、身長、體質量、發育商作為評價保健護理的干預指標。本次研究統計缺鐵性貧血及佝僂病的發生率和百分比。發育商用Gesell 發育量表進行測評,該量表包括5 個維度: 分別是適應性、大運動、精細運動、語言和個人交往。

      1. 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19. 0 進行統計學分析,營養性疾病的發生率系計數資料,用頻數、百分比描述,兩組比較用卡方檢驗; 身長、體質量、發育商系計量資料,用平均數 標準差描述,兩組比較用t 檢驗,P 0. 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兒童營養性疾病發生率的比較

      兩組兒童營養性疾病發生率的比較( n = 80,頻數,百分比)顯示,保健護理可以降低兒童營養性疾病的發生率,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 0. 01) 。

      2. 2 兩組兒童身長、體質量的比較

      兩組兒童身長、體質量的比較( n = 80,平均數 標準差) 顯示,保健護理可以增加兒童的身長和體質量,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 0. 05) 。

      2. 3 兩組兒童發育商的比較

      兩組兒童發育商的比較( n = 80,平均數 標準差) 顯示,保健護理可以提高兒童的發育商,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 0. 05) 。

      篇(7)

      1.1.1兒科護理模式轉變與工作內涵延伸

      我省兒科護理從上世紀50、60年代開始建設,經歷80、90年代的發展,兒科護理模式從傳統的“以疾病為中心”逐漸轉變“以病人為中心”責任制整體護理,護士以患兒為中心,以解決問題為目標,按系統的護理程序進行護理。進入21世紀,兒科護理有了質的飛躍,在新的醫學模式指導下,護士的角色特點從院內疾病照護者向全程健康促進者、專科疾病管理者等多元化的方向發展。護士承擔的不僅是對患兒的照顧,還要兼顧對患兒整個家庭的支持。讓家庭參與對患兒的照顧,促使患兒獲得生理與情感的最大滿足,如設立母嬰病房、家化病房,成立兒童哮喘病夏令營,早產兒延續護理、新生兒撫觸、開展社區護理義診服務等。

      1.1.2兒科護理新技術的開發與推廣應用

      醫學的發展對護士專業照顧能力有了更高要求。護理工作以安全舒適為目標,落實基礎護理和專科護理措施、提供專科搶救、正確熟練掌握護理操作技術,并能真實、客觀、及時地書寫護理記錄。與此同時,兒科臨床護理新技術、新業務發展迅速。早產兒微量持續喂養技術、小兒外周靜脈留置針穿刺、橈動脈穿刺、新生兒黃疸換血護理技術、新生兒撫觸在早產兒中的應用、高頻機械通氣護理技術、小兒腸造瘺全程管理規范、兒童皮膚傷口護理技術等,經外周中心靜脈穿刺技術(PICC)在新生兒、血液病、腫瘤等推廣應用大大推動兒科臨床專科技能的發展,促進專科護理人才的培養。

      1.1.3PICU與NICU的建設與成果輻射

      兒科重癥監護室(PICU)和新生兒重癥監護室(NICU)的建立促使重癥護理管理架構建立,特別2009年省衛生廳提出《福建省兒童救治體系建設實施方案》,全省共建立縣級以上兒童救治中心定點醫院51家,新生兒救治定點醫院45家,進一步健全兒科120院前急救,完善急救流程和轉送措施,形成重癥、疑難危重患兒轉診收治網絡,提高搶救水平。全省重癥監護培養體系已初具規模,并不斷發揮輻射作用。通過開展醫療下鄉幫扶、護理技術會診,每年定期開展全省小兒急危重癥護理進展學習班、兒童PICC的臨床應用與護理進展班等,充分滿足基層護理人員需要,提高基層兒科護士對兒童救治知識、兒童保健和急救知識的掌握,為培養基層兒科優秀護理人才,促進專科護理發展起到良好推動作用。

      1.1.4預防和減少突發公共事件對兒童造成的損害

      近年多起突發公共事件的發生,讓我們充分認識醫學救援的重要,而醫院是醫學救援中的一個重要環節,醫務人員是應急救援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醫療隊伍中,護理人員占醫療隊伍近一半比例,是參與醫學救援的主力軍之一。“三聚氰胺”奶粉事件、兒童手足口病暴發、甲型H1N1流感暴發,兒童成為這些突發事件的主要受害者。為最大程度地預防和減少突發公共事件及對兒童造成的損害,我省兒科護理人員在第一時間里積極戰斗在一線,應用專業的知識和技能,配合醫療團隊,合理安排搶救護理程序,做好預防處置工作。同時接受省衛生廳派遣任務,積極抽調兒科護理人員遠赴安徽撫陽參加救援,得到當地政府部門和社會的一致認可。

      1.2兒科護理隊伍與人才梯隊建設

      1.2.1兒科護理隊伍結構的優化

      護理隊伍不斷壯大,初步調查統計,目前我省從事兒科護理隊伍人數達3034人,特別近幾年,從事兒科護理人員的學歷結構由單一的中專教育逐步發展為多學歷層次并存,目前擁有研究生學歷及本科學歷526人,占兒科護理隊伍的16%,大專學歷占40%,擁有中級以上職稱護理人員799人,占26%。

      1.2.2兒科護理隊伍的培養

      護理人才的培養模式及梯隊建設與醫療機構的發展緊密相連,國內護理學科發展大環境也影響著兒科護理隊伍建設的方向和重點。上世紀50、60年代,醫院對兒科護士的培養以合格的臨床兒科護士為目標,80、90年代以提升臨床護理人員學歷層次為目標;隨著護理各專業建設步伐加快,對先進的專業人才趨之若鶩,90年代中后期,兒科護理人員也有機會通過醫院及省市護理學會搭建對外交流平臺,走出地區、走出國門進行先進護理管理理念的學習、專科進修和專項培訓等,特別近年對建立以專科、專項培訓為目標的護理人才培養及應用體系更是護理學科發展的重點,讓專科護士在臨床護理中發揮骨干作用,從而有力促進護理學科的發展和護理管理水平的提升。近年累計有數十名兒科護理人員前往美國、新加坡、臺灣等地進行參觀與學習,她們為醫院護理隊伍建設和學科發展發揮著重大作用。

      1.2.3兒科護理臨床教師隊伍的壯大

      注重對臨床教學人才培養,全省23所二級以上醫院實現與省市專科院校協作,40多名臨床專業人才走上講臺,其中教授1名,碩士生導師1名,承擔大中專院校兒科專業授課任務,使得院校學生能更好地將兒科護理理論與臨床實踐結合,為兒科護理隊伍增加新鮮血液,同時也進一步提升臨床兒科護士的基礎理論水平。

      1.3開展兒科優質護理

      結合衛生部辦公廳印發的“2010年優質護理示范工程活動方案”要求及國際兒科護理發展趨勢,將兒科護理模式由“以病人為中心”向“以家庭為中心”拓展。在全省三級醫院兒科試點病房構建以“家庭為中心”的兒科優質護理共贏協作模式。在兒科護士角色行為中,不僅充當直接護理者角色,明確兒童住院只是很短一段時間,兒童護理范疇應由醫院延伸至社會家庭,涵蓋0~18歲年齡階段健康與非健康所有人群的護理工作。因此,兒科護士在充當患兒與家長的教育者、康復與預防指導者、合作與協調者角色等方面也能實施到位。如:加強住院期間對家長照護能力的提升,是新模式下兒科護士工作的一個新內容,通過責任護士、護士長共同深入住院患兒家庭中,對患兒護理問題及家長護理行為進行診斷、糾正患兒家長的錯誤理念和方法,通過宣教、兒科入院指導、制作疾病相關健康教育手冊,指導家長參與關于患兒安全護理要點、監護、用藥、營養、心理護理、衛生活動等合作性照護項目,并及時了解患兒及家屬的意見和感受,及時進行評價和再指導,幫助家長掌握必要的照顧知識與技能,有效且持續地參與患兒的護理;讓家長有能力在出院后持續性照顧兒童,對兒童的生長發育產生較好的健康促進作用。護理人員發揮護士各自的能力與角色作用,使護患雙方相互理解,產生良好互動、和諧溝通、角色互補、價值認同,提升家長疾病照護和預防能力,滿足父母及社會需求,提高社會滿意度,同時也體現護士專業成就感與社會價值。

      1.4循證護理在兒科的應用

      推廣兒科循證護理,伴隨著兒童急重癥監護體系的不斷完善,兒科急重癥護理工作中還需要將新的循證護理證據與臨床工作相結合,以提高護理服務質量,改善患兒治療與護理結局。如:呼吸機相關性肺炎、壓力性胃黏膜疾病、兒童疼痛與鎮靜、兒童營養攝取,兒童皮膚護理、非計劃性拔管等。呼吸機相關性肺炎是兒童監護室中關健性的醫護實踐質量指標,為減少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發生,兒科護士們探索執行以循證為依據的集束護理干預,如定時的兒童口腔護理,抬高床頭30度,氣道護理無菌操作的規范等,特別強調定時的口腔護理是預防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保護性因素。

      1.5兒科護理信息化建設

      伴隨著信息化技術越來越多應用于醫院臨床科室,兒科護理信息管理已是一種護理管理新方向及保障護理安全的有效手段。已有3家三級醫院兒科使用移動護理查房系統、采用電子條碼掃描進行患兒身份識別、對手術或醫療處置的患者身份與手術部位在執行處置前的再確認、患兒用藥、跌倒的預防等,通過信息化數據管理,保障患兒安全、實現臨床護理管理科學化、工作流程人性化,進一步提升兒科護理服務質量及管理水平。

      1.6兒科護理臨床研究與適宜技術臨床應用的拓展

      我省兒科護理科研起步于上世紀90年代中期,近5年取得較快發展,在新生兒護理、兒童急重癥護理、兒童康復護理、兒童生長發育及預防保健護理領域逐漸形成兒科特色護理研究領域。近5年共承擔國家級課題1項、省級及地市級課題9項,科研獲獎3項、獲得專利3項、小發明小創造4項,發表學術論文100多篇,其中國家級刊物10余篇;主編或參編《專業技能測試標準與訓練指導》、《醫學臨床“三基訓練”護士分冊》三部;福建省婦幼保健院組織拍攝的兒科護理操作視頻成為福建醫科大學兒科護理實驗教學輔助教材,并作為兒科護理專科技術操作教學的培訓教材之一。適宜技術臨床應用不斷拓展。從最初一次性密閉靜脈輸液技術代替開放式靜脈輸液;從鋼針靜脈穿刺到外周靜脈留置針穿刺技術;新生兒大腿外側肌肉注射;藍光治療護理技術規范;簡易持續性氣道正壓通氣(CPAP)使用;新生兒黃疸換血護理技術;PICC穿刺及維護;新生兒院前轉運;高頻機械通氣技術;外周動脈穿刺及置管技術等,大大提高危重患兒救治成功率。

      1.7兒科護理學術交流與科普活動

      福建省護理學會兒科專業委員會舉辦多場國家級的兒科及新生兒重癥提高班,各地報名參加人員近1000人。結合“世界兒童日”和“六一”兒童節,福建省福州兒童醫院護理部組織開展深入社區及慈善機構的“世界兒童日”護理義診與獻愛心活動。每年“六一”兒童節期間,福建省婦幼保健院、福建省福州兒童醫院都會組織一場醫院內護理義診活動,傳授兒童家庭護理知識及兒童家庭護理急救技術等,深受家長的好評;每年定期開展兒科護理管理者聯誼活動,有力促進了兒科護理管理者之間經驗的交流與借鑒。

      2福建省兒科護理學科發展存在的問題

      與國際、國內先進省市兒科護理發展相比,雖然我省兒科護理工作取得一定的成績,但工作中還存在不足與差距。為深入了解我省兒科護理存在的不足,由福建省護理學會兒科專業委員會向全省二級以上醫院護理部發放問卷,進行兒科護理工作現狀調查。此次共發放調查問卷112份,收回問卷101份,回收率90.1%。三級以上醫院占34%(其中三甲醫院占18%,三乙醫院占12%,專科醫院占4%),二級醫院占62%(二甲醫院占43%,二乙醫院占19%);兒科床位設置:30家三級醫院擁有兒科床位共2237張,占全省兒科總床位的50%,67家二級及以下醫院擁有兒科床位總數占總床位的50%,說明二級以下基層醫院兒科建設還未完善。調查結果分析如下:

      2.1兒科護理隊伍不穩定,人才梯隊不合理

      調查結果顯示:全省兒科護士3056人,編外護士1856人,占兒科護士總數的60.7%。編外護士多造成護理隊伍不穩定,護士流失率高,增加醫院人力成本支出,同時也不利于醫院護理隊伍人才的培養和人才梯隊的規劃,造成護理人才的斷層。職稱聘任方面,全省兒科護理高級職稱111人,占護士比例3%,護理高級人才比例小,主任護師占0.5%,副主任護師占2.2%,主管護師占15.8%,護師占27.2%,護士占54.3%,與醫療人員相比有較大差距。高級職稱配比少,造成護理職業生涯的瓶頸及護理研究人才短缺、護理科研能力薄弱,同時也影響兒科護理學科的發展。單一繁重的護理工作量讓新護士甚至不愿意到兒科病房工作,給兒科護理工作也帶來極大的負面影響。

      2.2兒科護理新理論與新技術應用不平衡

      相對三級醫院,護理新業務、新技術開展較全面,而對于二級以下醫院,由于醫院本身規模限制及對兒科投入不足,且兒科產生經濟效益少,基本只作為醫院的二級分科。專科的不細化造成專科護理的很多新技術不開展或應用少,達不到提升兒科專科護理能力要求。從社會到家庭,普遍認為護理就是給小孩打打針、換換屎尿褲,是保姆式工作,沒有發展前途。

      2.3家庭社會需求與兒科護理存在差距

      兒童作為特殊的人群,其生理、心理各方面發育還未成熟,不同于成人,不是成人的縮影,受疾病影響,小兒對家長、家庭依賴及心理影響更大,而家庭也因兒童住院這負面性生活事件受到影響,家長感到壓力與負擔。據相關機構調查及文獻報道,住院家長的壓力主要是對患兒疾病擔憂、疾病知識的缺乏、疾病的影響及家庭護理照顧能力的不足等。目前醫院兒科護理工作繁重,人力配置不足,護士常無暇兼顧家長及兒童的心理需要及家庭變化,忽略了家長的參與,造成家庭信息溝通的不通暢,難以滿足家長的需求。

      2.4循證護理在兒科應用還不完善

      兒科護理人員隊伍年輕化,臨床經驗不足,護士專業技能不熟練,提供以循證護理為依據應用于臨床患者的護理實踐不完善、缺乏科研意識。

      3今后五年工作規劃

      3.1兒科護理隊伍建設方面

      (1)保障編外護士同工同酬,2014年~2015年完成實施以崗位管理代替身份管理。

      (2)按福建省護理“十二五”發展規劃要求,2015年三級醫院兒科護理人力配比病房床護比達1:0.6。

      (3)建立和完善以崗位勝任力為導向的專科護理人才培養模式,重點發展專科護士、培養護理骨干人才梯隊。2015年完成兒科專科護士人才庫建設,為兒科護理隊伍建設貯備護理人才。

      (4)開展護理幫扶互助。每年不定期組織兒科護理管理專家和專科護士下鄉,采用專題講座、現場指導及接收基層醫院進修等方式促進基層兒科護理隊伍人才培養。

      3.2專科建設方面

      3.2.1建立兒科專科護士培訓基地。

      2015年完成申請并組織建立新生兒專科護士、兒童急救專科護士、兒童重癥專科護士培訓基地。

      3.2.2建立福建省兒科護理質量評價的敏感性指標。

      2015年前完成“護理敏感性指標”,如跌倒率、靜脈外滲率、壓瘡發生率、給藥正確率、院內感染發生率、護士離職率、護士工作滿意度等。通過這些指標把關護理管理中重點關注的內容及管理評價目標,從而促進兒科護理質量的持續提高。

      3.2.3建立省級兒科護理網絡信息互動平臺。

      利用網絡共享兒科護理新理論、新技術及疑難護理病例探討。2014年~2015年開展分層次繼續醫學教育和兒科崗位技能培訓,繼續開展各種形式的學術交流和聯誼活動,擴大與兄弟省市的學術交流、借鑒先進的經驗,開闊視野及思路,提高兒科臨床護理質量及專科護理水平。

      3.3護理服務方面

      重視家長、家庭對患兒疾病康復的影響,滿足家長護理需求。以“優質護理示范工程”為抓手,推動“以家庭為中心”護理模式在兒科中的應用,2014年~2015年在三級醫院試點推廣;2015年~2016年在二級醫院推廣;至2017年全面推廣“以家庭為中心”護理模式,讓醫護人員與患兒、家庭之間建立起合作、尊重和支持的互利伙伴關系。通過加強兒科臨床護理服務質量改善,促進家庭維護兒童健康的積極作用,達到全面、全程、連續、專業化、人性化的護理服務目標,讓患兒及家庭滿意、社會滿意、政府滿意。

      3.4社會責任方面

      積極拓展護理延伸服務,加強社會責任承擔,以專業委員會為主體,借助媒體,聯合社會力量積極開展預防兒童傷害的社會宣傳和健康教育,與社區、學校配合,指導中小學校、托幼機構和社區提高兒童自護、自救的意識和能力。提高災害和緊急事件中對兒童的保護意識和能力,為受災兒童提供及時有效的醫療和心理康復等服務;關注兒童保健服務及慢性病管理。幫助兒童養成健康的行為和生活方式,提高健康素養水平,預防和減少疾病發生。

      4政策支持與建議

      首先,重視對兒科建設專項資金的投入,滿足兒科發展需求,減少兒科護理人才流失,穩定兒科護理隊伍。

      篇(8)

      2009年5月~2009年12月收治口腔初診治療患兒316例,男194例,女122例。年齡4~14歲,平均9.2±1.2歲。隨機將患兒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158例,兩組患兒年齡、性別、地區、病情、受教育程度比較,差異無顯著性(均P<0.05),具有可比較性。護理干預方法:對照組僅由醫生進行常規治療。觀察組在常規治療地基礎上進行系統護理。①術前護理:治療前與患兒交談,了解其心理狀況,如緊張或恐懼,進行安撫,削除其對治療的恐懼感,同時請治療合作的患兒現身說法,增強自信心。②術中護理:治療過程中播放兒童歌曲,也可以形象地向患兒講解治療,如鉆牙可以說是把黑牙齒洗成白牙齒;拔除牙髓說是消滅牙蟲等。滿足好奇心,消除顧慮,同時熟練地配合醫生的治療,減輕患兒治療過程中的不適,使醫生的治療能夠更輕巧更快更好地完成。③術后護理:對患兒的表現進行贊揚,親切的告訴患兒應注意的事項,并可向患兒講述一些口腔預防保健小知識。評價方法:根據患兒的合作程度,分為3種結果。①合作患兒:能完全獨立配合治療。②半合作患兒:能完成治療,但需要采取一定的強制措施,使用開口器或限制身體。③不合作患兒:不能完成治療。統計學處理:數據輸入SPSS11.0統計軟件,采用X2檢驗。

      2.結果

      兩組患兒的合作程度比較,見表1。

      3.討論

      篇(9)

      選取2009年2月至2010年12月在我院眼科門診就診的弱視兒童150例(186眼)。入組標準:矯正視力小于0.9;經相關檢查,排除眼部各種器質性病變;患兒無重大軀體性疾病,無精神障礙,無溝能障礙。將150例患兒隨機分成研究組與對照組。研究組:75例(92眼),男39例(48眼),女36例(44眼);年齡3~7歲,平均年齡(5.2±1.6)歲;弱視情況:輕度51眼,中等32眼,重度9眼;弱視分類:屈光不正患兒58眼,屈光參差性患兒21眼,斜視性患兒12眼,形覺剝奪性患兒1眼。對照組:75例(94眼),其中男38例(45眼),女37例(49眼);年齡3~7歲,平均年齡(5.3±1.6)歲;弱視情況:輕度52眼,中等33眼,重度9眼;弱視分類:屈光不正性患兒60眼,屈光參差性患兒20眼,斜視性患兒13眼,形覺剝奪性患兒1眼。2組弱視兒童在年齡、性別比、弱視病情、疾病分類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治療與護理方案

      2組均采取常規弱視治療方案:(1)配戴眼鏡進行屈光不正的矯正;(2)依照兒童弱視眼的具體病情行不同的遮蓋手法及時間;(3)精細化操作;(4)其他治療方法,如眼后像治療、視頻強化目力治療等。護理方案:對照組實施眼科常規健康宣教,即向小兒家長講解治療方案內容、治療的意義以及治療過程中的需要的配合等,同時囑咐家長按照醫囑進行定時復診;研究組實施全面的、規范化的護理健康教育,健康教育內容參考近年來相關研究資料、文獻、護理經驗以及兒童、家長的不同情況來進行制定。

      1.3規范化護理健康教育

      (1)組建弱視兒童、家長健康教育護理組,成員為1位主治眼科醫生與5名具有3年以上眼科經驗的護理人員,共同對研究組每位患兒情況進行全面評價,并記錄歸檔,每次患兒的就診檢查結果、護理健康教育內容等均記錄在此檔案中。(2)護理人員根據患兒評價結果有針對性對患兒及家長進行心理疏導,尤其對于情緒上有焦慮的家長、兒童要重點心理護理,通過視頻、圖片等直觀資料向家長及兒童講述弱視的病理、危害以及治療的意義、手段等,特別要強調長期規范治療的必要性。(3)每月定期組織1次弱視兒童家長課堂,由眼科主任有計劃的知識講解,并解答患兒家長在治療方面遇到的問題,對于困難較大的家長可進行單獨指導。同時,鼓勵弱視兒童家長之間相互交換督導經驗,以促進兒童更好的完成治療項目。(4)在每次復診時,讓患兒看有關弱視的知識視頻,時間為20min,目的是讓兒童了解自己的眼睛疾病以及不良用眼習慣等,以促進兒童順從治療。同時采用兒童化語言方式向兒童講一些眼睛不好所帶來的煩惱與不便,為了提高患兒治療的積極性,可用小獎品來予以鼓舞。(5)向家長強調按時帶領患兒來院復診,告訴家長定時復診才能及時掌握病情變化,以免發生不規范治療。(6)對家長進行兒童膳食指導,鼓勵家長多為孩子提供優質蛋白(如魚類、蝦類、奶類等),多提供富含維生素A、維生C及鈣的蔬果,督促孩子多進行體育鍛煉,以加強孩子各種營養的吸收。

      1.4評估方法與指

      1.4.1依從性評估:采用我院眼科制定的患兒、家長依從性調查問答表,對入組的150例弱視兒童及家長進行依從性調查。兒童依從性調查表內容包括:眼鏡是否每日都能配戴,是否能依照醫生要求進行遮蓋、訓練等,是否培養了科學的用眼習慣,是否了解眼睛發生疾病,等。患兒家長依從性調查表內容包括:是否監督、幫助、鼓勵完成各項治療項目,是否按時帶領兒童來院復診,是否主動與眼科醫師溝通、交流,是否了解關于弱視的知識、危害、治療注意事項等。依從性調查問答表調查時間為患兒治療滿兩年時,由固定的專業調查醫護人員向家長進行調查、解釋及問答,問題結果分為“是”與“否”,答完后當場收回。入組的150例患兒家長者進行了調查,有效率100%。

      1.4.2療效評估:患兒在治療滿2年后,根據弱視治療療效評估標準進行評估:治愈,患兒視力水平持續在1.0及以上;基本治愈,矯正視力水平達到0.9或以上;有效,視力水平提升2行或2行以上;無效,視力水平只提升1行或者無變化,甚至視覺功能發生減退。總有效率=(治愈+基本治愈+有效)/總例數×100%。

      1.5統計學分析

      應用SPSS17.0統計軟件,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2組弱視兒童治療依從性情況比較

      研究組在按規定進行遮蓋、按要求堅持眼鍛煉以及科學使用眼睛這三依從性比率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1);而在始終堅持配戴眼鏡及知道眼睛有疾病這兩個方面中,研究組依從性略高于對照組,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2.22組弱視兒童家長的治療依從性情況比較

      研究組弱視兒童家長在督導、準時復診、與醫護人員溝通以及對弱視相關基礎知識等方面的依從性比率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1)。

      2.32組弱視兒童治療效果情況比較

      研究組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χ2=7.42,P<0.01)。

      3討論

      3.1規范化護理健康教育能有效提升弱視兒童的治療依從性

      兒童弱視的治療不是短期就能成效的,而是需要長期不間斷的規范治療才能達到最佳治療效果。然而,由于兒童的自我管理、自我控制、配合程度均處于較低水平,大部分孩子無法按要求進行治療或聽從家人的督導,有的甚至會出現反抗治療,這些行為會嚴重影響到視覺功能的改善。常規眼科健康教育由于不全面、不規范以及太籠統而不適合弱視兒童健康教育。本組研究通過對患兒進行全面評估,根據評估結果對患兒進行心理、行為、認知等方面進行干預,結果顯示,研究組弱視兒童在按規定進行遮蓋、按要求堅持眼鍛煉以及科學使用眼睛依從性比率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1),表明了規范化護理健康教育能有效提升弱視兒童的治療依從性。另外,研究結果顯示,規范化護理健康教育對兒童堅持配戴眼鏡及知道自己患有眼部疾病方面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這對以后規范化護理健康教育內容的側重點提供參考依據。

      3.2規范化護理健康教育能有效提升弱視兒童家長的治療依從性

      兒童弱視治療離不開家長的支持,治療效果與家長的重視程度密切相關。兒童由于身心發展不成熟,不能自覺的、長期的執行治療要求,這就需要依靠家長在日常生活中不斷的督促、鼓勵患兒,才能更好的按照要求完成治療,因此,家長良好的依從行為至關重要。本組研究制定具體化、規范化的護理健康教育,讓弱視兒童家長從思想上、行動上重視弱視治療,同時加強家長對弱視的相關知識的教育,讓家長以正確的方法來督導孩子的治療。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弱視兒童家長在督導、準時復診、與醫護人員溝通以及對弱視相關基礎知識等方面的依從性比率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1),充分說明了規范化護理健康教育對提高弱視兒童家長治療依從性較大的幫助。

      3.3規范化護理健康教育能提高兒童弱視的治療效果

      在規范化護理健康教育下,家長與兒童都能深刻的認識到疾病的危害,都能從健康教育中獲得較多的、較全面的弱視知識,無形中提高了家長與兒童的治療信心與依從性,也提高了家長對弱視治療的重視程度,有利于促進治療效果,由于常規眼科健康教育內容比較單一、籠統,效果并不理想。本組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1)。

      篇(10)

      二、兒科病人細化分級護理方法分析

      1、護理部制定分級護理標準細化方法

      醫院護理部首先要根據兒科病人的特點制定細化分級護理標準,即住院兒童患者生活護理等級標準,不同的等級可以用ABCD四個字母來代替,其中A代表最高等級,D代表最低等級,具體的劃分標準要以兒童患者的自理能力和病情嚴重程度以及醫囑內容為依據,而且要對醫護人員的護理工作做出要求。A級包含的內容為患者完全不可自理,沒有家長在旁陪伴,而且醫囑病情程度為病危或者病情嚴重,針對此類兒童病患,醫護人員的主要工作就是對其進行疾病護理和生活護理。B級包含的內容為患者完全不能自理,身邊有家屬陪伴,醫生將其病情嚴重程度定為“一般”,針對此類病人,護理人員的主要工作就是根據兒童患者的病情,對其患者及家屬進行有針對性地護理知識傳授。C級包含的內容為患者有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有家人陪伴照顧,醫生將其病情的嚴重程度定為一般,針對此類病人,護理人員積極協助兒童患者完成各類生活瑣事,如吃飯、個人衛生,而且要鼓勵其盡自己的努力完成這些事,護理人員要根據患者病情,有針對性地對患者及其家屬進行護理知識指導。D級包含的內容有患者完全可以生活自理,有家屬陪伴在其身邊,醫生將兒童患者病情的嚴重程度定為一般,針對此類病人,護理人員要督促及檢查病人的個人衛生,督促其按時用餐、按時進行戶外運動等,而且還要有針對性地對病患及其家屬進行護理知識灌輸。

      2、進一步細化分級護理標準

      為了有效推動兒童病人的臨床治療,醫護人員要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進一步細化分級護理標準。各病區的護理工作人員要結合護理部制定的兒童患者護理等級標準,然后根據兒童患者的診斷情況,再根據病人的醫囑護理級別與生活護理等級,確定患者的護理等級。可將其標記為“一級A”“一級B”“一級C”“二級 B” “二級C”“二級D”“三級 C”“三級D”。在劃分的過程中,應該注意一下幾點內容:首先,根據醫院護理部制定的相關標準,只要是醫生將兒童患者的病情嚴重程度定為病重,那么無論此兒童患者是否有自理能力或者是否有家長在旁照顧,都應該將此兒童患者的的護理等級定為“一級A”。其次,“一級B”及其以下等級標準主要依據兒童患者的年齡、治療項目、活動受限程度等來確定。當患者的年齡小于6歲,沒有自理能力,而且醫生要求必須每天對其輸液兩次,而且還有另外超過兩種的治療方式,而且醫師規定患者的活動必須受到一定的限制,可將其定為“一級B”。當患者的年齡在6到12歲之間,而且每天輸液次數小于或等于兩次,另外其他治療方法小于貨等于一種,患者活動不受限制,有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則可將其定為“一級C”。當患者年齡在6到12歲之間,而且每天輸液小于或一次,另外其它治療方式小于或等于一種,患者個體活動不受到限制,而且有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則可定為“二級 B”。當兒童患者大于12歲,而且每天輸液次數小于或等于一次,或者通過口服藥物治療,患者個體活動不受到限制,生活可以自理,可將其定為“二級C”。由于在兒科患者的實際治療過程中,醫生很少開二級或三級護理所以本次研究中不在對“二級D”“三級 C”“三級D”進行分析。再者,各專科疾病 “住院病人生活護理等級標準”的每個細化項目在確定等級前都有規定的條件限制,細化項目后注明疾病診斷名稱。

      3、確定兒科患者的護理等級

      兒科患者的護理等級必須由醫療機構的主管護師及其以上職稱的護理人員確定,然后將護理任務交于普通護士。

      三、兒科病人細化分級護理原則分析

      1、護理必須在醫療工作基礎上進行細化

      作為一個特別的病患群體,兒科病人年齡跨度較大,所涵蓋的對象會有早產兒、新生兒、嬰幼兒以及學齡前兒童,與成年患者相比,其自理能力以及合作能力較差,但是其病情變化往往比較復雜。如果針對不同的兒科患者按照相同的護理級別來護理,那么會對護理人員的工作帶來很大的負面影響,會是護理人員失去對醫囑護理級別的敏感性,從而使其在護理工作過程中陷于被動。所以,在護理分級必須以醫師的診斷結果作為主要依據,而且要將患者的病情嚴重程度、自理能力考慮在內。

      2、細化的護理標準應全面考慮病人治療及護理的需求

      篇(11)

      兒科護理對護士來說,具有一定的難度和壓力。因為護理人員面對的是不能表達自己的病情和自己身體狀況的幼小患者,并且還要承受家長過分擔心的所產生的疑問或者不滿。所以兒科護理部門一直以來都是最讓醫院護士頭疼和輿論最多的部門。因此,對兒科護理的各項研究,一直都是各個醫院在護理方面,重點研究和關注的問題。

      一、兒科護理中的常見問題及堅持以人為本思想的重要性

      1.1、兒科護理中的常見問題

      由于我國人口的快速增長國家實行計劃生育政策的原因。因此現在大部分的患兒都是獨生子女,這也就使得家長對兒童患者護理人員的要求比以往提高了很多。所以在兒科護理工作中出現的一些問題也就成為了在所難免的,主要表現在一下兩個方面:(1)因為大多數的患兒父母一般都很年輕,所以由于家長沖動、不滿和暴躁等情緒問題所產生的糾紛問題非常容易出現。護工工作若稍有不慎,家長的焦慮和不滿油然而生,對護士進行責怪或否定護士的辛苦工作等行為問題,這種行為嚴重影響了護士的正常工作。(2)一般而言由于患兒的抵抗力比較低,所以經常會導致病情出現不穩定的情況,在加上兒童的自控能力比較差,這也要求了兒科護理人員要比成人護理人員要有更多的耐心,同時也體現了兒科護理的難度。所以作為兒科的護理人員在這種工作的狀態下,難免偶爾出現差池。這也是兒科護理中的常見問題組成部分。

      這些問題都要求兒科護理人員在工作的時候,一定要以患者為出發點,堅持以人為本的思想,只要堅持以為為本的護理,才能更好的幫助患者,也能有效的避免各方面的矛盾。

      1.2、在兒科護理中堅持以人為本思想的重要性

      兒童是國家的未來,也是家長的寶貝兒。所以當兒童生病時,護士配合好醫生的工作又要給予兒童的關心與關愛和配合家長情緒的變化。對于不同年齡的患兒還要給予不同方式的護理,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兒科護理比成人護理要更困難和復雜,這也就要求了護士人員需要更高的文學知識水平和更高的專業知識來工作。也就是說護士已不再僅僅關注疾病,而是更廣的去深入關心患兒及其家長的內心需要。堅持以人為本的思想進行護理,對于早日恢復患兒健康以及提高患兒家長的滿意度,都有著重要的意義。

      二、在兒科護理中推行以人為本理念的根本方法

      在兒科護理全面推行以人為本的理念,首先要提高對護理的認識和轉變自己的原有思想外。其次,護理人員在護理服務中一定要樹立起以患者的利益和需求為中心的觀念,采取注重個體和突出以人為本進行服務的具體方法,這些問題主要要在以下兩個方面進行努力完善。

      2.1、在營造人性化服務環境

      現今的大多數醫院的環境都很不錯,它們大多數都強調環境幽雅和設施完善。但是從兒科的角度出發,兒童普遍存在著害怕陌生的人和陌生的環境等問題。所以,在以人為本的思想基礎上對兒童病房環境進行改造,是很關鍵的一個方面。例如:在病房里改造成家庭式的溫馨環境來減少患兒對陌生環境的恐懼感。在墻面是貼上兒童們喜歡的卡通人物,在病房外的走廊上的墻面上畫上涂鴉并寫上早日康復的語句或者是笑臉,讓患兒充滿精神與病魔作斗爭。還可以在病房里多擺些兒童喜歡的娃娃仔,或者弄一些小游戲和有意義的活動,讓這些患兒們參與進來。讓他們不會有孤獨感,因為只有飽滿的精神狀態才能更快和更早的康復身體。

      2.2、完善人性化護理服務模式

      首先,護理人員要提高自身的專業素質,能夠正確處理好想關矛盾。良好的護患關系是護理工作的基礎,剛入院的患兒與護士的首次接觸非常重要,要使患兒感到溫暖和親切,這關系著以后護理工作的順利進行。護理人員要時常面帶微笑,以便拉近護患關系。同時讓患兒感覺到護理人員對他們的關心和愛護。運用各種方式與患兒交流,融洽醫患關系。不但可以減少患兒心理負擔,而且使護理工作順利的開展。其次,護士長需要靈活性強,應變速度快,觀察能力強,對于糾紛問題能很早的發現并對之進行相應的處理。能很早的制止過激的行為發生,要有較強的心理素質和冷靜的處事心態,在危難面前不張皇失措。要臨危不亂,而且能以冷靜的心態面對患兒家長,心平氣和的非常耐心的聆聽家長的訴說,并且給予熱情的安慰。必要時刻向家長鞠躬賠禮道歉,希望家長能夠理解護理的難處,互相理解。

      三、總結

      以人為本在各個領域都是當今的熱門話題,服務行業更是要提倡和注重人性化。而作為醫院中重點的兒科護理工作,面對的是初生兒童患者,所以圍繞以人為中心的工作宗旨,更是重中之重。它引導著兒科護理的方向,對兒科護理具有重要的影響。也只有堅持和貫徹了以人為本的護理理念,兒科護理才能夠更好的發展和前進。

      參考文獻:

      [1] 尹建春. 論兒科護理中的以人為本[J]. 中國民族民間醫藥. 2009(12)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福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无码日韩精品第一页| 精品久久久久久国产免费了| 爽爽精品dvd蜜桃成熟时电影院| 亚洲精品性视频| 久久亚洲精品无码AV红樱桃| 国产精品亚洲精品日韩已方 | 久久精品国产网红主播| 国产精品伊人久久伊人电影| 国产午夜无码精品免费看动漫 | 911亚洲精品国产自产| 无码国内精品人妻少妇|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福利视频| 成人伊人精品色XXXX视频| 热re99久久精品国99热| 亚洲欧美日韩久久精品| 久久亚洲精品无码观看不卡| 国产精品麻豆入口| 久久综合九色综合精品| 91麻豆精品视频| 欧洲精品久久久av无码电影| 亚洲欧洲精品成人久久曰影片| 国内精品国语自产拍在线观看| 久久国产免费观看精品| 99热在线日韩精品免费| 精品深夜AV无码一区二区| 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东京热| 欧美日韩成人精品久久久免费看| 国产欧美日韩综合精品二区| 国产A∨国片精品一区二区| 九九热在线视频观看这里只有精品| 国内精品伊人久久久久av一坑| 狼色精品人妻在线视频| 亚洲午夜国产精品无码老牛影视|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午夜在线观看 | 亚洲精品和日本精品| 欧美精品色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无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 国产精品亚韩精品无码a在线| 亚洲AV无码久久精品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