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寫作既是個人情感的抒發,也是對學術真理的探索,歡迎閱讀由發表云整理的11篇會計全盤賬實操培訓范文,希望它們能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啟發。
中圖分類號:X73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6)01-0211-02
校企合作,是職業教育改革的深水區,需要持續不斷的探索,北京市黃莊職業高中以國家示范校建設為契機,在創新辦學體制機制、深化校企合作方面進行了積極的探索。該校會計專業在“雙體、雙線、三階段”人才培養模式的大框架下,加強了校企合作運行機制的建設,并在校企合作模式方面有了一定的創新,對中職院校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具有一定的啟發意義。
一、創新校企合作“工作室”模式的背景
中職學校會計專業引進“工作室”真賬教學是在全面貫徹科學發展觀,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大力推進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突出實踐能力的培養,加強中職院校為地方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的能力的大背景下,深化校企合作融合度,更新教學理念,依托企業行業優勢,充分利用教學資源,建立校企深度合作、緊密結合,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的合作機制,達到“共贏”的目的;以進一步提升和突破中職院校教育教學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努力開創校企合作的新局面。然而,過去的“訂單班”、“校中廠”模式普遍適用于工科類中職院校應用,而對于財經類并非一劑良藥,學生難以實現真正意義上的頂崗實習、教師企業實踐遇瓶頸等問題,很難解決。
引進“工作室”模式是中職學校的一種創新。為充分發揮校內實訓基地的資源優勢,激勵專業教師勇于投身行業市場進行創業,提升專業實踐能力,黃莊職高出臺相應的優惠政策,鼓勵企業專家與校內骨干教師成立工作室,帶領學生做實踐項目。企業財務負責人與校內骨干教師成立了“工作室”進行真賬教學。工作室借助優秀畢業生資源,實施新時期“師傅帶徒弟”的教學方式,將企業真實的記賬、報稅業務帶入校園,提高師生的實踐做賬經驗,同時企業人員參與專業的課程建設和人才培養。通過“工作室”模式,真正實現了“工學結合”,項目開發與專業教學共通,是融合“專業、企業、就業、創業”人才培養的有益嘗試,學生與教師的工程實踐能力有了長足進展。
二、創新校企合作“工作室”模式的目標
創新校企合作“工作室”模式的目標主要有兩個,即解決學生職業能力與崗位要求不匹配問題、解決教師教學實踐能力與崗位要求不匹配問題。
從學生角度來說,將企業真賬、真的報稅任務引入課堂教學,使課堂教學與實際工作“零距離”,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增強學生就業競爭力,使學生進入企業能夠直接勝任會計基本工作,解決了學生職業能力與崗位要求不匹配問題。
從教師角度來說,培養青年教師盡快成長,使教師在學校就可以熟悉會計工作流程,掌握會計行業新技術、新知識、新技能,以提高教師的教學和教研能力,解決了教師教學實踐能力與崗位要求不匹配問題。
三、創新校企合作“工作室”模式的實施
(一)組織、制度、資金的保障
1.成立“工作室”,明確組織職責
工作室以企業專家任組長,學校骨干教師為組員,工作室職責為研究工作室活動內容、制定相應的工作計劃,簽訂相關合同協議。使工作室有計劃、有內容的安排工作任務,從而帶來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2.建立健全規章制度,保障工作順利進行
建立健全相關規章制度,如學校會計專業與企業簽訂校企合作協議,校企合作運行機制,實訓室教學管理制度等制度。做到人員落實、責任落實,使建設的各個環節都有規范的制度管理作支撐。
3.資金重點投入,確保專款專用保障
學校對工作室建設進行重點投入,資金主要來自國家示范校建設、企業投資和學校自籌。加強對專項經費的使用和管理,嚴格執行項目資金管理辦法,保證各項建設項目的完成。
(二)“工作室”的實施過程
利用每周三下午七、八節課和周五的社團活動時間,帶領學生進入工作室,實行四層次雙軌道真賬實訓,按照服務業(小規模納稅人)――商業企業(半截半接)――制造業(一般納稅人),會計手工賬和會計電算化雙軌道并行,實現學生職業能力的螺旋式提升。
1.四層次雙軌道真賬實訓
工作室的教學與專業的教學安排相輔相成,是對書本教學實訓的一種補充和拓展。結合課本與真實的業務,完成公司的賬目處理,進一步完善了教學內容,使整個教學過程更具系統性和崗位性。
第一層次:會計崗位崗前培訓
學生在第一學期同步進行《認知會計工作》和《創立企業》等課程的學習。學生對企業創立到運營的整個過程有了一定的認知,為學生進行崗前培訓奠定了基礎。在這個階段,利用《創立企業》這門課的實踐課時間,由企業專家和學校會計專業教師組織,帶領學生深入工商局、服務大廳等單位了解企業創立的整個過程。進行企業參觀,對企業的會計部門進行大致的了解和認知,了解會計職業的發展前景,工作強度及工作環境,會計崗位的結構和特點,會計職業所要求的員工的道德素質,最終達到對職業的初步整體認知能力。
第二層次:服務業會計業務實操
學生在第二學期進行《貨幣資金核算》、《財產物資核算與管理》等課程的學習,掌握了基本的會計業務技能操作。在工作室,學生要進行簡單的賬務處理,如:填寫支票,整體練習、粘貼和編制報銷憑證,粘貼憑證,編制記賬憑證,丁字帳,科目匯總,登記總分類賬和明細分類賬,編制資產負債表和利潤表,裝訂憑證,報表分析,所得稅匯算清繳填制,并完成一套完整的服務業會計賬務處理。
第三層次:商業企業會計業務實操
學生在第三學期進行《銷售核算與管理》、《財務成果核算與管理》和《會計電算化》等課程的學習,進一步掌握了會計技能操作。在工作室,學生要進行更深層次的賬務處理,第一,進行半截接賬,了解和掌握企業中途接賬的技能,了解企業運營狀況,熟悉行業特點。了解企業存貨變化、了解應收賬款、應付賬款、其他應付款、預收賬款、預付賬款等往來科目的操作,掌握固定資產、折舊方法及小稅種的核算;第二,完成一套商業企業會計賬務處理。
第四層次:制造業企業會計業務實操
學生在第四學期進行《產品生產成本核算與分析》、《稅費核算與繳納》、《財務報表編報與分析》和《會計綜合實訓》等課程的學習,更深一層地掌握了會計技能操作。在工作室,學生要進行更復雜的賬務處理,第一,進行一般納稅人的轉換核算、納稅申報,尤其是掌握增值稅小規模納稅人轉為一般納稅人后,賬務設置和稅務處理的變化;第二,用財務軟件完成一套會計賬務的操作,如:建立系統企業賬、進行系統參數和初始化設置、填制憑證、編輯修改憑證、記賬及賬簿查詢等,實現學生手工賬和電算化賬的雙軌并行。
2.師徒式實操,企業人員進課堂
(1)師傅帶徒弟式實訓
在四大層次的真賬實操中,全程實行師傅帶徒弟的指導模式,學校指導老師和企業專家手把手指導學生如何識票、理票,填制憑證,登記總賬、明細賬、日記賬,編制資產負債表、損益表等內容,指導學生操作全盤賬務處理。
師徒式指導,使學生在工作中學習,在學習中工作,是工學結合的教學方法,學生在實操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在第一時間得到指導老師的解答,在實操中更好地把平時課堂上所學專業知識應用于實踐當中,并可以及時吸收新的知識。
(2)企業專家進課堂
在第四學期,學生在工作室經過了一年半的真賬實操,較好地掌握了手工做賬的知識與技能。在這一學期,企業專家將公司真實的賬務處理和納稅網上申報帶入《稅費核算與繳納》課堂教學中,讓教師和學生進行實操。
每月1-15日,企業專家帶著企業真實的經濟業務,在課堂上給教師和學生講解整個納稅申報流程并現場進行演示。學生學習后,現場進行真實的納稅申報。
每年的1月-5月是上年度所得稅匯算清繳的時間,企業專家帶來企業的會計資料,帶著教師和學生們先進行稅務調整,計算出稅務利潤,然后帶著學生進入國稅系統進行真實報稅。企業專家指導教師、學生完成企業真實記賬業務,教師、學生實踐能力雙提升。
四、創新校企合作“工作室”模式的主要成效
工作室的實際運作,企業真實項目的實訓鍛煉,提升了學校會計專業教師和學生的實戰經驗和實操技能,師生達到共同成長的效果。
(一)增強了學生的專業技能,學生受用人單位親睞
企業專家工作室實現了學生與企業的無縫銜接,讓學生真實體驗到了會計崗位的工作內容,注重提高學生的實踐技能。一方面,提供給學生接觸更多的真實業務環境與案例的機會,經過真實企業環境及職業崗位歷練,增強就業能力;另一方面,不同行業的記賬也有助于學生拓寬眼界,了解不同行業的現代企業制度與文化,最終學生的專業實操能力、工作變通適應能力和專業悟性均得到了增強。在經過課堂教學和曹明工作室的學習和實踐,使會計專業學生能對企業的業務核算有了完整的認識和掌握。提高了實際做賬和報稅能力,為學生的就業打下了良好基礎。
某中職學校2014年在北京市會計資格證考試中,會計專業參加的19人沒有進行任何課外輔導,通過了12人,通過率達到了63.16%,遠遠超過北京市20%的平均水平。2014年10月18日該工作室7名成員參加了北京市技能大賽,獲得手工賬比賽二等獎一人,三等獎兩人,會計電算化二等獎四人的好成績。
2014年會計專業學生就業時,深受用人單位親睞,初次就業率100%,專業對口率85%。成績出色的學生實習薪酬達到3500元/月,多家公司都表示愿意和學校進行長期合作,給學生提供短期實踐的機會,2015年暑假前很多單位主動來電邀請學生短期實習。
(二)提高了教師專業教學水平和實踐能力
專業教師的理論知識和技能操作水平必須與時俱進,工作室正好給專業教師提供了提高實踐能力的場所。一方面,將工作室作為骨干教師、雙師型教師的培養基地,在確保實訓項目課程最大程度地貼近企業的真實經濟業務的同時,也使專業教師對企業的財務會計工作環境、內容以及企業對財務會計工作的管理性要求有了深切的體會與理解,從而促進了“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建設,幫助其鞏固理論知識的同時,提升專業技能;另一方面,作為教師培訓提升的平臺,為教師提供了教學研究的課題,從而實現了產學研一體化的目標。
1.教師專業教學能力大大增強
校企合作“工作室”模式的創新,有效推動會計專業教師進行“理實一體化”教學模式改革。教師們與企業專家一起提煉典型的會計業務,復印后帶入課堂供學生實訓,保證了實訓材料的及時性和最新化。骨干教師葉老師和企業專家曹經理于2015年5月6日一起合作開展的將企業真實報稅項目引進課的市級研究課,獲得北師大教授、教育學院老師和北京市各個中職院校會計專業教師的肯定和高度評價,大家一致認為會計專業課堂教學真正做到了與工作“零距離”。
2.教師教科研水平大大提高
在兩年的建設期內,某中職學校專業教師編寫的教材《貨幣資金核算與管理》、《稅費核算與繳納》由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實訓教材《貨幣資金核算與管理實訓》、《稅費核算與繳納實訓》、《會計綜合實訓》由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專業教師還完成了《企業創立》、《財產物資核算與管理》、《銷售核算與管理》、《財務報表編報與分析》等校本講義;完成了三門優質核心課程教學資源開發和建設;完成三門體現“做中學,學中做”理實一體教學模式改革的科研課例4節。
(三)提升了會計專業整體建設水平
學校借助工作室平臺,推動企業資源全程介入人才培養工作,實現學校和企業各類資源的全方位、全過程互動。行業企業參與學校專業設置論證,為深化“223”人才培養模式和理實一體化教學模式改革,實現校企合作育人、合作就業,為中職人才培養體制改革提供借鑒,為職業教育改革提供案例。
創新校企合作的模式和合作內容,充分利用工作室的實踐經驗,融合行業標準和崗位要求,制定會計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校企合作開發課程、共編教材、共建校內外實訓基地;通過曹明工作室建立教師素質培養基地,使“雙師型”教師的比例逐步提高;企業積極提供頂崗實習資源和就業崗位,使得會計專業學生就業率不斷提高。
(四)擴大了工作室的影響力
工作室在短時間內,實現與崗位能力對接,從而提高師生水平。這種教學模式得到不少周邊同類學校的認可,其他中職學校相應成立了“曹明工作室”,來自韓國濟州的同類院校教師、俄羅斯同類院校代表團、德國同類院校考察團等陸續來學校拜訪、參觀和交流;北京職教信息報和現代教育報分別于2014年和2015年對工作室進行了報道,進一步推廣了該教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