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寫作既是個人情感的抒發,也是對學術真理的探索,歡迎閱讀由發表云整理的1篇高職民航運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范文,希望它們能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啟發。
面對國際政治經濟背景的新變化,我國民航運輸專業需在人才培養上適應市場需求。民航運輸專業的教師,大多從學校到學校,缺乏在企業實踐的經驗,或者是實踐經驗豐富但民航運輸專業知識缺乏的企業從業者進入高校成為民航運輸專業教師,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兼具的教師鳳毛麟角。針對高職院校民航運輸專業人才培養工作中存在的問題,本文提出高職院校民航運輸專業人才培養對策,為提升高職院校民航運輸專業人才就業能力打下堅實基礎。
2013年,我國提出建設“新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構想,受到國際社會的高度關注。新絲綢之路經濟帶涵蓋東南亞、東北亞經濟圈,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經濟帶從海上聯通歐亞非三個大陸,和新絲綢之路經濟帶形成一個海上、陸地的經貿發展帶。面對國際政治經濟背景的新變化,我國民航運輸專業需在人才培養上適應市場需求。然而,目前我國民航運輸就業市場上存在人才供給不適應需求的結構性過剩現象,說明當前我國民航運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與市場對民航運輸專業人才的需求沒有實現很好的對接。因此,在當前我國實施“一帶一路”倡議的新背景下,如何建設民航運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是亟待探究的課題。
一、“一帶一路”背景下企業對高職民航運輸專業人才的要求
1.企業對人才需求數量逐漸增加
“一帶一路”既是民航業發展的機遇,也給民航業提出了諸多挑戰。“一帶一路”倡議構想對于我國民航運輸的推動作用毋庸置疑,是我國實現貿易自由化、投資便利化,以及建設多邊自由貿易的重要戰略部署。隨著近些年對外貿易的快速發展,企業對民航運輸人才需求量越來越大。
2.企業對人才的綜合素質要求逐漸提高
隨著我國從對外經貿大國向對外經貿強國轉變,一大批企業參與國際競爭和擴展海外市場的積極性會持續提升,這對民航運輸人才的綜合素質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民航運輸人才不僅要掌握最新的較全面的民航運輸專業知識,還需要具備較好的實際操作能力、個人應變能力和學習能力等,甚至有一些企業還要求學生需要持有相關的崗位資格證書(中國民用航空運輸銷售崗位資格證書)、計算機等級證書、英語等級證書才能夠上崗。
3.學生的跨崗位綜合能力受到重視和歡迎
企業除了對學生在外語、民航運輸銷售、計算機、業務操作等方面的專業知識有更高的要求以外,還希望學生能具備國際化視野,有對各國產業發展前景進行分析的眼光,能具備開發、拓展、維系市場的能力。據資料顯示,單一的操作性民航運輸人才將慢慢被企業淘汰,新型的民航運輸人才應該具備一定的戰略決策、市場分析、民航運輸銷售和管理協調、跨崗位的綜合能力。
4.學生的創業能力將成為社會需求的一項新能力
2013年,我國先后提出了“一帶一路”倡議和“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思路。一方面,隨著兩大舉措的不斷推進,巨大的市場需求會吸引大量民航運輸專業人才加入我國與“一帶一路”倡議沿線國家的經貿活動中。因此,需在民航運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中注重創業能力的培養。另一方面,隨著兩大政策的落地,企業意識到,想要持續發展需進行不斷的創新,而企業創新離不開創新型人才的支持。因此,企業要求民航運輸專業人才擁有創新意識,具備創新能力。
二、高職民航運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現狀分析
1.重理論輕實訓的陳舊培養模式
在人才培養模式上,目前一些高職院校存在重理論輕實訓,學生企業實訓流于形式、專業與實訓崗位不對口等問題,主要表現為:一方面,理論教學仍然是各院校的主導模式,理論教學往往存在課程內容過于陳舊,課程形式過于單一,傳授應用性知識和能力的課程開設較少,學生對理論教學缺乏主動性和興趣等問題。另一方面,實訓課程形式大于內容。一些高職院校民航運輸專業開設了企業實訓環節,但在實訓過程中,由于缺乏系統的培訓和引導,多數學生并未到企業參加實訓工作。參與到企業的,也存在專業不對口、混日子等問題。企業實訓雖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但由于存在以上問題,實訓效果不理想,學生通過進企業實訓以提高自身就業知識和技能的效果不明顯,實訓對于以后的就業指導和實際意義不大,與民航運輸就業市場實際需求仍然存在差距。
2.專業理論課程設置不夠合理
理論是實踐的眼睛,理論體系的完善與否直接決定了實踐的方向與成敗。目前,高職院校民航運輸專業課程設置上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課程體系形式單一、內容不夠系統。課程在設置上較為單一,在培養目標定位上過窄,理論課程開設不夠系統,導致學生不能全面地、系統地掌握民航運輸的基礎知識,不利于學生眼界和知識面的擴展。二是課程內容過于陳舊,理論性過強。現有的課程不能與飛速發展的經濟和企業運行模式相適應,教學內容和企業現實業務流程等具體情況相差甚大,矛盾突出。三是教與學偏離,學與用脫節。一方面,目前民航運輸相關理論課程理論性、專業性較強,學生學習較為被動,缺乏學習積極性,導致教學目標與實際效果存在較大偏差。另一方面,因為較為陳舊的教學內容和學生理論知識掌握不夠牢固等原因,學生在課堂上學到的知識在企業實踐運用時往往出現無法適應、無法融會貫通等問題,這就大大削弱了教學效果。
3.高職民航運輸專業師資隊伍整體素質需要提升
我國高校民航運輸專業師資隊伍整體素質不高,主要表現為:一是民航運輸專業教師外語水平有待提高。目前,高校民航運輸專業教師的雙語水平雖有一定基礎,但畢竟不是外語專業出身,聽力和口語較差,無法用外語流暢表達專業知識。二是民航運輸專業知識與企業外貿實踐經驗兼具的“雙師型”教師匱乏。民航運輸專業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專業,要求教師兼具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以便更好地引導學生將理論轉化為實踐。但目前民航運輸專業的教師,大多從學校到學校,缺乏在企業實踐的經驗,或者是實踐經驗豐富但民航運輸專業知識缺乏的企業從業者進入高校成為民航運輸專業教師,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兼具的教師鳳毛麟角。
三、“一帶一路”背景下民航運輸專業國際化人才培養模式構建
1.加強校內外實訓基地建設,提升實訓效果
高職院校的實訓工作本身是以就業為導向的,因此在實訓組織和實施過程中應盡量避免“假、大、空”,讓實訓工作最終流于形式。實訓基地的建設主要包括校內實訓基地建設和校外實訓基地建設。第一,校內實訓基地的建設主要包括實訓課程的系統設置、民航運輸相關實訓室的建設等。校內實訓與企業的真實業務流程有一定的差距,但是通過校內模擬實訓,可以引導學生對理論知識進行模擬操作,進一步加深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掌握。第二,加強校企合作,建立校外實訓基地。通過學生進企業實訓,縮小學生的能力與用人單位要求之間的差距。通過企業實訓,學生可以接觸到學校內無法學到的企業具體業務流程、工作內容、工作環境等,使學生在提升實踐能力的同時,縮小與用人單位能力要求的差距,提高就業能力。
2.推進課程體系改革
加強課程設置與社會需求的對接,提高教學質量。第一,增加實踐課程比重,注重實踐能力的培養,讓學生通過實踐提高自己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第二,課程設置中,進行必要協調,避免各科不同課程之間出現內容重復現象,減少教師的不必要勞動。第三,注重關聯課程的學習,增強“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經濟發展歷史、現狀和趨勢、沿線國家民航運輸規則和市場戰略等課程的教學力度,進行針對性的就業指導,讓學生對未來就業所需具備的能力有全方位的認識,提高外貿工作能力,契合企業需求。
3.“輪崗式頂崗實踐”的師資隊伍培養模式
“雙師型”教師歷來是各高職院校師資隊伍建設的重點。輪崗式頂崗實踐是指高職院校定期、輪流派駐教師到外貿企業的固定崗位,如貨運員、客運員等,進行頂崗實踐。通過滾動式頂崗實踐,教師的理論知識在實際崗位上得到實踐,通過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了解企業對民航運輸人才各方面的要求,進而在教學實踐中引導學生發展。民航運輸工作具有長期性、持續性等特征,所以輪崗式頂崗實踐要求具有承接性。這就要求學校給予大力支持,在課程安排、薪資待遇等方面給予教師足夠的傾斜,同時院校和企業需協調配合,保證企業、院校工作的正常、持續開展。通過輪崗式頂崗實踐,可以培養出具有一定民航運輸業務經驗的“雙師型”教師,通過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促進民航運輸專業課程建設與改革,進而引導學生朝著外貿企業所需要的素質、能力發展,以實現高職院校民航運輸專業人才的最終培養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