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寫作既是個人情感的抒發,也是對學術真理的探索,歡迎閱讀由發表云整理的1篇高職院校傳統文化的模式與傳承范文,希望它們能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啟發。
文化是民族的靈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深厚歷史底蘊和智慧的結晶,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精神養料。培養新時代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是高等教育的任務,教育引導學生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將傳統文化精髓薪火相傳,提升廣大學生的文化素養,全面培養學生的民族文化自信。文章主要圍繞儒家“五常”思想,即仁、義、禮、智、信,按照具體的要求開展相關的傳承與發展工作。
一、新時代賦予高校大學生新要求
十八大以來,以為核心的黨中央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將其視為治國理念的重要來源,總書記多次提出“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學習和掌握其中的各種思想精華,對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很有益處”,他強調:“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新時代加強大學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尤其是“仁愛”、“大義”、“明智”、“禮讓”、“誠信”等方面的引導,有助于大學生健全人格的塑造并促其全面發展。
二、中共中央、國務院相關文件精神
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及十八大、等重要活動中發表講話,均提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沉淀大國精神、培育大國智慧、蘊含大國價值。近幾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出臺了一些文件,要求各地深入研究闡發、保護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并根據新時代的具體形勢進行發揚。
1.教育部2014年3月26日《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教社科〔2014〕3號)
2.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2017年1月25日《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
三、高職院校大學生對中華文化學習接觸現狀
高等職業教育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為地方經濟發展培養以技術技能為主的人才,課程設置側重技能培養,包含傳統優秀文化通識課程設置很少。高等職業院校嚴峻的招生形勢決定生源結構變化,多區域、多民族、多方式錄取導致文化知識積累存在差異,對中華傳統文化一知半解,再加上發展迅猛的掌上自媒體讓文化傳播多元文化,部分學生極易受到不良內容的侵襲。盡管校園文化會圍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開展一些活動,但調動絕大部分學生的積極性有難度,因此傳承和發揚優秀傳統文化工作任重道遠。
“三橫三縱一平臺”模式從職業教育的發展規律,結合高職院校實際狀況,整合相應的資源,教育引導學生從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五常”思想的認知層面,發展成為認同層面,繼而能夠自發地踐行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
1.遵循職教規律,分層次、針對性開展工作。“三橫”是結合學生對環境適應和專業認知程度,分年級、班級、學生社團定期組織開展相關活動。具體如下:大學一年級:涉及優秀傳統文化“五常”思想的接觸與認知層面;大學二年級重點是體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五常”思想,并作廣泛地宣傳;大學三年級,是經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五常”思想的熏陶,樹立自發保護文化瑰寶的意識,并樂于傳承優秀文化精髓。
2.全員全方位參與,確保工作取得實效。“三縱”在資源、平臺上下文章,有效地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活動的開展:成立一個領導組織,組建一支校內講師團,聘幾個客座專家(民俗方面、人文方面、文保方面、非遺傳承方面);拓展一批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基地,如:傳統名居、園林亭橋、歷史建筑、各類博物館、美術館等;建立與優秀傳統文化中“五常”思想、非遺文化相關的學生社團。
3.強化陣地建設,營造良好氛圍。學院牢牢把握網絡教育的主陣地,充分利用“兩微一端”網絡平臺,推動“五常”思想傳播,微信公眾號、微博、QQ群等微媒體是廣大學生的交流思想、溝通心得的主平臺,各學校、學院自己的網站可設置傳統文化學習欄,擴大宣傳范圍。
五、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體做法
在實現文化自信的道路上,作為在校的大學生,教育引導他們主動積極地參與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提升高等職教人才培養質量的必要,也是實現學生全面和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內容,是開創高職職業教育理念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做法具體:
1.以班級為單位,班團項目作支撐。發揚、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高校開展此項工作除了在學校層面建立相關領導小組,體現重視以往,更重要地是如何落實。根據高職教育的培養要求,學生在校三年期間理論儲備、技能提升的水平都不相同,對于傳統文化的認知程度也有一定差異,實現絕大部分同學都能參與其中,必須將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工作項目化,通過年級、班級為單位,對中華詩詞、古典園林建筑橋梁、音樂舞蹈、書法繪畫、曲藝雜技、古典文學、代表人物、非物質文化遺產等歷史遺產的認知行動具體化,每學期班級要對項目建設的內容及取得成效進行匯報,以此推動學生的積極性。
2.以活動為載體,擴大項目影響力。高校的校園文化生活是多姿多彩的,學生自發組織的各項活動最容易為廣大學生所接受。高職院校的學生思維活躍、動手能力強。學校要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大學生日常學習生活緊密結合起來,實實在在地開展一系列與之相關聯的活動,如:中華詩詞大賽、書法比賽、古建筑攝影作品展、傳統戲曲賞析、非遺文化宣講、優秀繪畫作品展等,讓學生耳濡目染中無形地吸收優秀傳統文化精髓,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與自我實現的需求結合起來,最終“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3.以基地為平臺,提升項目成效。高職院校學生接收信息的范圍廣、信息量大,在處理信息的過程中會出現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偏離現象。單純利用校內課堂教育、課外校園活動來引導學生主動接觸傳統文化,力量稍顯薄弱。以為核心的新一代中央領導集體,多次發表了“中華名族偉大復興需要文化的繁榮興盛,要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結合實到要求繼承創新”等相關論斷,結合高職院校實際情況,了解目前全國上下都在深入推進《發展工程意見》的文件精神,因此走出去整合校外有利資源:園林、古建筑、博物館、非遺文化等,搭建學生溝通、交流、研討、參觀的途徑與平臺,促進學生深入了解傳統文化。
4.以獎助為抓手,推動項目開展。高職院校各類型項目的實施與推進,必須要有一定的抓手,否則項目落不到實處,更不談效果如何。發揚與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其教育引導想取得實際的效果,需要一個相對較長的過程,學生從進校開始接觸傳統文化到最后主動傳承、宣傳,必須經過認知、認同到踐行。實現大部分學生體驗到優秀文化帶來的影響,首先要夯實各班級作為基層單位的堡壘。一方面將班級活動開展的實效與先進班集體的評比掛鉤,另外一方面還可以評比出優秀的班團項目,在獎助名額上給予適當地增加,在各項評優中確保“公開公平公正”的前提下給予一定傾斜,從面上要求大家集思廣益,創新開展此項工作。
5.以互聯網為陣地,做實傳承發揚。掌上自媒體是目前高職院校學生必不可少的物品,每天學生都從各種網絡平臺上獲取海量信息。高等職業院校在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與發展的工作中,必須要充分意識到互聯網的優越性,學院牢牢把握網絡教育的主陣地,利用“會貿之聲”“指尖上的會貿”微媒體平臺,開設諸如:班團風采、人物訪談、作品欣賞、戲曲賞析、民俗園地、傳統佳節等模塊,充分發揮學生團學組織的宣傳力量,在平臺上傳遞正能量。利用學院網站建立專題模塊,設置傳統理論、文化傳承、名家風采、視頻展示等專欄,確保線下有活動、線上有宣傳。高職院校肩負著為國家發展、民族振興、社會繁榮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的重任,同時也肩負著培養具有世界眼光和民族特色人才的偉大任務。新時代,職業教育人要有新擔當,新作為。在高職院校中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引導和研究,實現職業技術人才具備高尚的人文精神,胸懷民族情結,具備文化素養和民族意識,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我們堅信,隨著各項工作的扎實推進,過程中吸取經驗教訓,必能真正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滋養學生身心,全面培養學生的民族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