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寫作既是個人情感的抒發,也是對學術真理的探索,歡迎閱讀由發表云整理的1篇高職電子信息類專業的教育教學研究范文,希望它們能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啟發。
摘要: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以大數據為代表,對傳統電子信息類專業產生了較大影響。高職院校在教育教學中,要認識到大數據發展特征及應用前景,發揮自身專業優勢,結合電子信息類專業特點,培養符合時代發展的專業人才。主要闡述了大數據發展現狀及電子信息類專業的重要性,并對當前高職院校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提出如何在大數據背景下更好地開展電子信息類專業教育教學工作。
關鍵詞:大數據;電子信息;教育教學;高職院校
一、前言
計算機技術的發展使人類進入信息社會,對傳統電子信息產業產生了直接影響。高職院校在電子信息類專業教學中,要認識到大數據特點,并改革原有課程體系與內容,將大數據應用到專業設置與招生教育等環節,改變原有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關注電子信息專業前沿知識,使學生成長為合格的專業人才,為我國電子信息產業做出自己的貢獻。
二、大數據概念及發展現狀
(一)大數據概念
在互聯網發展中,產生了巨量信息流,將這些信息數據獲取、存儲、管理、分析的技術,稱之為大數據。大數據的特征并不在于擁有數據本身,而是對其中的信息進行提取與解讀,從中發現應用價值,因此,對數據的加工能力才是大數據技術的精髓。由于大數據無法采用單臺計算機進行信息提取,必須依賴于分布式信息處理技術,因此又誕生了云計算這一概念。隨著云時代的來臨,適用于大數據的技術有大規模并行處理(MPP)數據庫、數據挖掘、分布式文件系統、分布式數據庫、云計算平臺、互聯網和可擴展的存儲系統[1]。
(二)大數據技術發展現狀
大數據技術不僅在互聯網中得到廣泛應用,還對傳統行業,如金融、醫療、電信、交通等產生了深遠影響。目前來看,大數據技術雖然從被提出到應用已有近十年時間,但是目前各領域中大數據技術應用仍處于初級階段,且在應用需求、數據安全、平臺搭建等方面還存在一定問題。隨著云計算、人工智能、芯片技術的發展與成熟,大數據技術也會迎來新的發展機遇,特別是以5G網絡建設為契機,萬物互聯成為可能,大數據技術將會向著異構計算、批流融合、云化、兼容AI、內存計算等方向持續更迭。
三、電子信息類專業教育教學的重要性
(一)促進我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我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起步較晚,長期以來落后于世界先進水平,經過多年追趕,目前已經在計算機整機制造、存儲芯片、彩電、光伏、程控交換機等領域取得了世界領先地位,以半導體為代表的電子信息產品成為我國產業轉型升級的代表,誕生了如華為、小米、海爾、海信、聯想等國際知名企業,為我國經濟增長做出了重要貢獻。需要認識到的是我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中還存在一定問題,特別是部分產品核心技術受制于人。此外,部分應用軟件開發與底層操作系統由國外控制,在使用中存在信息泄露的風險,這些都暴露出我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高職院校開展電子信息類教學,能培養一批高素質的專業人才,從而提高我國電子信息產業制造水平,充實軟件開發技術人員的儲備,提升軟件開發水平,進一步解決困擾我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中長期存在的問題。
(二)促進高職院校教育改革
隨著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高職院校在課程設置與人才培養上也應當根據社會發展需求不斷調整人才培養策略,以便符合社會對于人才的需求。大數據技術的發展,使傳統電子信息類專業學生的學習內容有了新的改變,因此高職院校必須根據大數據技術特點調整教學內容。部分高職院校在電子信息類專業教學中,要增加云計算、數據儲存分析、分布式計算等大數據內容,讓學生緊跟技術發展前沿,在日后工作中能夠適應企業發展需求。當前高職院校教育改革向著市場化與專業化方向發展,要求根據企業需求培養人才,而不是盲目教學,需要根據社會發展調整教學內容。在這方面,電子信息類專業在教育教學中就應當認真研究大數據技術發展特點,開展教育改革,從而使高職院校教學水平不斷提升,提升高職教育的含金量。
(三)培養復合型創新人才
現代企業對于人才的需求更加傾向于復合型人才,傳統高職院校在人才培養上雖然注重專業性,但是電子信息技術的發展,模糊了各專業之間的區別,要求技術人員能夠勝任多個領域,這就對現有高職院校提出了新的要求。大數據背景下的電子信息類專業,由于面臨有效數據的挖掘與處理,要求從業人員能夠掌握多個領域的電子信息知識,特別是互聯網知識與硬件設備知識,這樣才能勝任日后的工作需求。考慮到目前我國電子信息類專業教學存在一定的滯后性,如果按照原有教育模式,不利于復合型人才的培養。高職院校電子信息類專業教育要充分利用大數據技術帶來的發展契機,開展復合型創新人才的培養。
(四)提升大數據技術發展水平
目前我國大數據還存在重應用、輕研發的問題。我國電子信息發展中一直存在的問題就是核心技術受制于人,具體到大數據,一方面是基于芯片技術,沒有先進的芯片設計與制造能力,我國計算機信息處理能力受到限制,大數據的存儲、提取、分析等都會受到限制;另一方面,以ChatGPT為代表的軟件反映了大數據未來廣闊的應用前景,與人工智能相結合,能夠代替部分重復性勞動崗位,我國互聯網企業由于缺乏底層軟件支持,無法真正研發出具有顛覆性的應用App,只能在軟件開源后進行模仿,失去了追趕技術前沿的機會。高職院校電子信息類專業在教育教學中要認識到大數據的重要性,加強人才培養力度,這樣才能推動我國大數據技術水平跨越式發展。
四、高職院校電子信息類專業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內容陳舊,課程知識不合理
現有的高職院校電子信息類專業課程設置已有數年,但是考慮到電子信息技術發展迅速,以摩爾定律為代表,每隔18個月芯片運算能力翻一倍,同時價格降低一半,這就意味著學生在學校學習到的知識在參加工作后會面臨落后于技術發展的局面。部分高職院校重視理論教學,卻忽視了對最新電子信息技術發展的追蹤,導致學生只能學習過時的理論知識,無法轉換為實際工作技能。此外,部分高職院校還沿用老舊課程的學習,但是這些知識已經被社會所淘汰,學生在學習后沒有應用空間。以晶體管為例,現有的電子信息設備中基本被集成電路所取代,但是部分高職院校在教學中還將晶體管知識作為教學內容,明顯不符合社會發展的實際情況。
(二)缺乏合理的教學評價體系
目前現有的教學評價體系主要沿用舊有制度,未曾考慮到電子信息類專業的特點。對于學生的學習效果評價,采取考試成績與教師評價結合的方式,在考試中沿用筆試為主的形式,考試內容側重于理論知識考察,重點在于對學生已學知識的評價,無法反映學生潛在的創新能力。縱觀電子信息技術的發展,其中固然有基礎科研成果突破帶來的技術進步,也有制造技術進步帶來的硬件發展,然而還有依靠個人創新推動軟件研發與互聯網應用推廣的案例,這就要求我們在電子信息類專業教學評價上,注重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要在考試形式上增加實踐技能考察,鼓勵學生開展發明創造,學會將知識活學活用,降低理論知識的評價占比,考查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學會用所學的電子信息技能去解決現實問題。
(三)優質教師資源匱乏
近年來,以互聯網為代表的IT行業吸引越來越多人才進入,依靠高收入與高科技光環,成為優秀人才的聚集地。高職院校現有的電子信息類教師面臨著人才流失風險。相比于互聯網企業,高職院校無論是在個人收入還是發展前景上均存在一定局限性,這就導致新的教師資源無法補充,教學水平提升困難。此外,部分教師在進入學校后,與行業先進水平互動較少,原有的專業知識隨著時間推移已不能滿足教育要求,而學校缺乏合適的培訓機制,教師只能自我學習,進而提升教學水平,這種方式并不能保證電子信息類專業教學水平的持續提升。在實際教學中,部分高職院校電子信息課程知識已經脫離實際應用環境,這反映了當下優質教師資源缺乏所導致的后果。
五、基于大數據下高職電子信息類專業教育教學實施策略
(一)基于大數據開展人才培養規劃
近年來,我國高職院校為了適應社會發展,對原有的電子信息類專業進行調整,在專業設置與招生人數上以求符合未來社會發展需求。在實際課程調整中,由于缺乏權威數據、對未來電子信息技術發展預測不足等,容易造成偏差,不利于電子信息專業的長遠發展。大數據技術能夠對未來行業人才需求提前進行研判與分析,根據近年來電子信息產業數據,從中分析出未來一段時間內各專業人才需求增長曲線,幫助學校適當進行招生人數的規劃。對于一些人才飽和性專業,基于大數據可以進行專業調整與取消,避免教育資源的浪費。目前大數據在實際應用中已有成熟案例,根據全國范圍內電子信息類專業招生人數與就業人數,再根據近年來企業招聘需求,可以幫助學校制定人才培養規劃,確保電子信息類專業學生順利就業。
(二)改革課程知識,更新教材內容
高職院校電子信息類專業學生要想在就業中具有足夠競爭力,就要緊跟技術發展潮流,密切關注電子信息行業發展動態,對現有教材內容與課程進行適當更新與調整,確保學生能夠接觸到最新的課程知識。對于現有的課程設置,要與其他院校溝通與交流,學習優秀院校課程教學內容。在教材選擇上,及時更新,注重教材內容的審核與挑選。對于一些明顯不符合技術發展趨勢的教材內容要進行修改審定。電子信息類專業基礎理論已經發展成熟,但是隨著應用技術的進步,在實踐中技術進步較快,因此教學中應當更加關注企業一線生產中電子信息產品特點,增加對現有行業發展內容的介紹與學習,從實際應用出發進行課程內容設置,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2]。
(三)建立新的教學評價體系
大數據背景下電子信息類專業教學,要注重學生創新能力的挖掘,鼓勵學生開展發明創新活動,將所學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這樣才能真正體現教育成果。針對當前教學評價體系中存在的問題,有必要建立新的教學體系。首先,要降低理論考試內容。高職院校學生培養方向以應用人才為主,目前電子信息類課程理論知識學習占比較高,無法將學習重點轉到具體應用課程上,不利于引導學生學習;其次,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各種電子信息專業競賽,并對競賽成績進行認定,從中發現有創新能力的優秀人才,改變以往依靠考試評價學生的方式,采用多維度衡量學生專業水平;最后,要改革現有教師教學評價方式,采用師生互評的方式,學生能夠對專業教師教學效果進行評價,客觀上促進了教學效果。
(四)引進優秀教師資源
電子信息產業的快速發展,對行業人才需求擴大,而高職院校在優秀教師資源引進上存在一定困難。目前現有的電子信息類專業教師理論知識豐富,具有一線教學經驗,但是電子信息類專業知識更新快,行業需求與現有教學內容無法完全契合,導致學生在進入企業后需要重新學習,增加了企業負擔,也不利于高職院校電子信息類專業教學水平的提升。近年來,一批優秀專家學者在進入電子信息企業后,發揮了自身技術專長,而他們有些人仍然承擔著教學任務,因此高職院校可以充分吸收企業技術人才進入學校,擔任教學工作。相比于現有教師隊伍,企業技術人員在技術應用上更為擅長,能夠讓學生迅速掌握重點專業知識,進入工作崗位后適應工作節奏[3]。
(五)校企合作,提升電子信息類專業學生實踐水平
高職院校學生不同于普通高校學生,在就業市場上更加注重職業技能,因此電子信息類專業要想適應大數據技術發展潮流,就要與企業合作,發揮自身注重實踐技能的優勢,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能。近年來一些電子信息類企業發展迅速,對于專業技能人才需求旺盛。校企合作,學校可以將企業作為實習基地,安排學生定期前往企業實習,增加實踐經驗,也可以與企業合作,舉辦電子信息職業技能大賽,學生在其中展示學習成果,并對自身所學的知識應用有清晰了解。部分企業還贊助學校開展電子信息發明創造,鼓勵學生將學習的知識靈活運用,發揮創新精神。校企合作,能夠將課程知識轉化為實際工作技能,為學生在日后就業增加工作經驗,成長為合格的勞動者。
六、結語
大數據時代,高職院校要注重技術發展特點,在電子信息類專業教學中與時俱進,積極更新課程教材內容,制定人才培養規劃,通過引進優秀教師、改進教學評價體系、校企合作增強學生實踐技能等方式,培養具有高職院校特色的電子信息專業人才,打造我國電子信息產業高素質的人才隊伍。
參考文獻
[1]諶夏.基于大數據分析的電子信息類高等職業教育創新機制研究[J].教育現代化,2018(24):40-41.
[2]張楊娟.大數據背景下的高職計算機專業教育改革研究[J].南方農機,2020(9):191-191.
[3]宋艷輝,劉鈺靖.大數據背景下信息管理類專業課程改革研究[J].杭州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4):68-72.
作者:王洋 單位:咸陽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