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寫作既是個人情感的抒發(fā),也是對學術真理的探索,歡迎閱讀由發(fā)表云整理的1篇教學做合一在語文教學中的作用范文,希望它們能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啟發(fā)。
一、“教學做合一”教育方法———為中國教育尋覓曙光
陶行知先生是我國偉大的人民教育家。他認為,創(chuàng)造不僅是一個民族生生不息的活力,更是中華民族文化中的精髓。對于創(chuàng)造和創(chuàng)造教育的理解,陶行知在《第一流的教育家》一文中指出:“敢于未發(fā)明的新理,即是創(chuàng)造精神;敢入未開化的邊疆,即是開辟精神。創(chuàng)造時,目光要深;開辟時,目光要遠。總起來說,創(chuàng)造、開辟都要有膽量。在教育界,有膽量創(chuàng)造的人,即是創(chuàng)造的教育家;有膽量開辟的人,即是開辟的教育家,都是一流的人物。”他創(chuàng)造了重要的教學方法“教學做合一”,歸根到底,是為了強調創(chuàng)造。綜觀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論與教育實踐可以看出,他的教育思想始終貫穿著一條不變的主線———求知創(chuàng)新。陶行知認為,中國的教育已經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沿襲陳法”和“儀型他國”成為中國教育的兩大弊病。前者是因為遵循古代的“老八股”,造成人們思想上的落后與守舊;后者是照搬外國的“洋八股”,束縛了思想的發(fā)展,所以中國的教育必須尋找一條屬于自己的發(fā)展道路。陶行知早年曾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留學,從師于美國教育家杜威,接觸到杜威的“在做中學”的教育思想。當他回國到南京高師任教時,看到中國學校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嚴重脫節(jié),“先生只管教,學生只管受教”的現象普遍存在,于是他主張把南京高師全部課程的“教授法”變?yōu)椤敖虒W法”,來突出教與學的相輔相成。雖然這種變革在當時受到保守派的極力反對,但是隨著時代的發(fā)展,這種教學方法順應了教育的需要,逐漸被人們所接受。1922年陶行知制定新學制,主張教學要統(tǒng)一,教的法子根據學的法子,學的方法也要依據做的法子。他到南開大學演講的時候首次提出“教學合一”,后來在張建苓的建議下陶行知先生提出了著名的“教學做合一”的教學方法。他一直強調,教學做不是三件事,而是統(tǒng)一體,是一件事。進而具體提出“要采取自動的方法,啟發(fā)的方法,手腦并用的方法,教學做合一的方法”。“教學做合一”的實質就是根據生活的需要而教、而學,通過生活實踐去教學,從而使學生獲得生活實踐所需要的真正的生活力、創(chuàng)造力。《語文課程標準》在表述課程新理念時,“體驗”一詞用得是最多的,這足以表明讓學生在實踐中體驗,在體驗中學習是新課程改革的一個亮點。例如在教學《荊軻刺秦王》時,讓學生以課本劇的形式學習本課,學生自導自演,親自參與,加深了對人物的理解,“體驗”到“刺秦”的緊張。“教學做合一”的教學方法,是在批判傳統(tǒng)舊教育和外國洋化教育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在當時無疑是對封建傳統(tǒng)陳舊的教學方法的徹底否定,它是對傳統(tǒng)教學方法的根本性改革和創(chuàng)新。
二、重要啟示
隨著知識經濟的到來,人的創(chuàng)造能力越來越顯得重要,知識經濟對教育的必然要求是培養(yǎng)創(chuàng)造型人才。教學做合一正是創(chuàng)造的產物,它對今天的教育有著重大的啟示。第一,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素質教育雖然沒有從實質上改變中國現在的教育狀況,但是我們已經意識到了教育存在的問題。過去“分數決定命運”的時代創(chuàng)造出很多的“高分低能”,違背了教育的最終目的。我們當代的教育追求培養(yǎng)“高分高能”人才的教學目標,學生的能力不僅是會考試,更應該體現在實踐當中,換句話是學生不僅會學,更要會做。第二,課程設置、考試標準隨著教育目的的改變而改變。新課改在高中開始設置選修課,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學習科目。高中語文設置了中國小說欣賞、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先秦諸子選讀、語言文字應用、文章寫作與修改、中國現代詩歌散文欣賞等選修內容,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自主學習。這完全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使他們在自己感興趣的領域得到更好的發(fā)展。第三,教學模式的轉變。傳統(tǒng)教學模式只注重傳授知識,老師把知識硬“塞”給學生。這種模式雖然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知識水平,但這不免呆板、機械,束縛了學生的發(fā)展思維。素質教育要求向傳授知識和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相結合的模式轉變。在平時的語文教學中,我們以“小組學習”為主,課堂上小組合作、回答問題計分評比,學生們學習熱情高漲,大大提高了學習興趣。第四,教學方法的轉變。素質教育要求廢除傳統(tǒng)的“注入式”教學,提倡運用啟發(fā)、誘導等多種教學方法。教師堅持“以學生為主體”,精心設計教學過程,安排課堂提問、討論等多項開發(fā)學生創(chuàng)造力的活動。因為在一個經濟高速發(fā)展,知識不斷更新的時代,我們需要創(chuàng)造的能力和精神。例如在學習《雷雨》時,先讓學生觀看電影版《雷雨》,激起了學生表演的欲望。學生們自己制作道具、服裝,充分發(fā)揮了自己的潛能。
三、結語
陶行知先生的“教學做合一”教育思想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財富,繼承和實踐“教學做合一”,為社會培養(yǎng)更多的有用人才,是教育工作者最大的安慰和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