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寫作既是個人情感的抒發,也是對學術真理的探索,歡迎閱讀由發表云整理的1篇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范文,希望它們能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啟發。
引言
德國法蘭克福學派的霍克海默與阿多諾把文化產業稱為文化工業(CultureIndustry),他們認為文化工業通過工業化生產方式,將修改后的文化通過規模化方式傳遞給廣大社會民眾,使社會民眾成為文化傳播被動接受者[1]。隨著社會變遷,諸多國家將文化產業視為其經濟的增長點,且經濟效益顯著。但是各個國家由于所處的社會環境不同而對文化產業的理解也各有差異。例如,英國學者將文化產業稱為創意產業;日本學者日下公人認為文化產業就是去創造一種文化符號,再銷售這種文化和文化符號[2];在美國學者將文化產業稱為可商品化的內容信息產業[3]。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定義,文化產業即按照工業標準生產、再生產、儲存以及分配文化產品和服務的一系列活動。它是由市場化的行為主體實施的,以滿足人們的精神文化消費需求為目的而提供文化產品或文化服務的大規模商業活動的集合[4]。黔東南州是貴州少數民族最集中的地區,其具有豐富的文化產業資源稟賦,例如建筑、服飾、刺繡、蠟染、民族風俗、節日喜慶、體育、民族歌舞、宗教信仰和民族醫藥等。由此可見,黔東南州的民族特色文化產業具有很大開發潛質。近些年來,當地政府以發展旅游為契機,積極推動民族文化產業發展并取得了一定成效,逐步形成了以鎮遠古城、西江苗寨、肇興侗寨等地為中心的著名景區景點,全州各縣市文化園(區)建設風起泉涌,例如凱里民族風情園、鎮遠古城旅游景區、雷山西江千戶苗寨景區、施秉云臺山旅游景區、黎平肇興侗文化旅游景區、施秉杉木河景區、凱里云谷田園生態農業旅游區、從江岜沙原生態苗族文化旅游景區、雷山郎德旅游景區、劍河溫泉文化旅游景區、丹寨萬達旅游小鎮景區、榕江三寶侗寨侗文化旅游景區、臺江施洞苗文化旅游綜合體等73個,各景區民族文化特色旅游商品不可勝數并呈現逐漸向產業化方向發展。隨著文化改革發展的深入推進,文化市場環境逐步優化、文化產業體系逐步建立,各種新型文化業態大量涌現,不斷為黔東南州文化產業發展和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增添活力。然而,當前黔東南州文化產業小、散、弱的基木情況未改變,加之受到疫情影響,不少文化企業的經營狀況面臨諸多困難。例如文化產業規模較小,市場主體實力不強,各縣市發展不平衡,協同機制有待進一步完善,文化資源轉化成效不明顯,消費新場景供給不足等,加之新時代正值百年未有之變局與世紀疫情相互交織,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推進,廣大人民群眾多元化、多層面的文化需求日益增長。因此,在鄉村振興背景下,要以高質量發展為目標,守正創新,市場主導,從體系構建、項目建設、平臺搭建、壯大市場主體等方面進行系統化推進,不斷滿足群眾文化需求,促進鄉村文化全面振興,實現黔東南州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
1構建現代文化產業體系
挖掘和利用州內豐富的苗、侗等多民族特色文化、厚重的歷史文化和紅色文化資源優勢,大力實施“文化產業+”計劃,推進黔東南文化產業集群發展。
1.1推動民族工藝品產業特色化
依托苗、侗等民族文化資源優勢,支持凱里、雷山、丹寨、臺江、黎平、榕江等大力發展以銀飾、刺繡、蠟染等為重點的民族工藝品、旅游商品加工業,推動特色旅游商品規模化、本土化、產業化、品牌化發展,培育一批知名品牌,積極拓展營銷渠道,加大專業人才培育,全面提升民族民間工藝品產業的市場影響力,打造民族工藝品集散地。力爭將民族工藝品產業培育成百億級產業,形成民族工藝品產業集群。一是培育地方知名品牌。支持施秉舞水云臺、國春銀飾、貴州印象、臺江喜悅祥等工藝品骨干企業參與或獨立開展行業或企業標準的制定,推動民族工藝品生產標準化、規范化;積極推進銀飾刺繡標準實施,提升產業形象;依托《苗侗大師》民族文化品牌,支持省級工藝美術大師、國家級非物質文化傳承人等與《苗侗大師》品牌合作,開發市場化、商品化的民族文化旅游商品。二是拓展產品營銷渠道。建立黔東南產品為主題的電商平臺與電子商務運作體系,鼓勵企業積極對接國內大型網絡銷售公司,采取多種方式拓展民族民間工藝品營銷渠道。鼓勵民間工藝品生產企業主動與國內外知名服裝服飾企業合作,提升民族文化內涵及藝術價值,推進民族工藝品產業與服裝服飾產業融合發展。三是實施專業人才培育工程。支持在凱里學院、黔東南州民族職業技術學院等設置銀飾、刺繡、蠟染等專業和培訓基地,建立民族民間工藝美術師、繡娘信息臺帳,建立民族民間工藝品專業人才庫,列入全州人才庫進行管理。
1.2大力發展節慶會展產業品牌化
一是培育和引進一批具有較高知名度和影響力的品牌展會活動。強化品牌會展意識做大做強會展品牌,進一步提升中國凱里原生態民族文化藝術節、苗年、侗年、姊妹節、民族民間工藝品博覽會、國際蘆笙節、龍舟節、薩瑪節等一批民族民間節慶文化活動,吸引大量游客觀光體驗,活躍當地商業活動,直接拉動內需,促進文化消費。二是搭建貴州展覽業信息服務平臺,實現區域展會、展館、參展商信息資源共享。精心策劃多門類博覽會、展示會、交易會,為文化產業整體發展提供商機和平臺。
1.3推進民族歌舞演藝精品化
一是推進民族歌舞演藝精品工程。加大對民族歌舞藝術精品工程資助和扶持力度。挖掘和繼承黔東南民族文化資源,創新演藝內容和演出形式,培育多元化演藝格局,打造一批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較強的舞臺藝術精品力作,提升苗族歌舞劇《中歐桑》和侗族歌舞劇《行歌坐月》等,創新推出歌舞劇院、茶座欣賞、實景演出等多種演藝形式。二是重點培育一批演藝業龍頭企業。以黔東南州演藝集團有限公司為龍頭,形成多樣化、規模化、層次化、品牌化文娛演藝產業群體;打造提升鎮遠、西江、凱里、肇興、劍河等大型演出基地,提高《中歐桑》《古韻鎮遠》《西江盛典》《銀繡》《示歌坐月》《布谷催春》《侗寨琴聲聲》演藝水平,支持優秀民族文化演藝做大做強。三是推進國內演藝文化交流合作。建立民族歌舞藝術精品劇目交流演出機制,鼓勵和推動國內藝術院團交流與合作,整合藝術創作力量,挖掘區域特色文化資源,共同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舞臺藝術精品。
1.4培育壯大中醫藥民族
醫藥產業依托太子參、頭花寥、白菠、何首烏、鉤藤等道地中藥材優勢和民族醫藥資源,以凱里大健康醫藥產業園、貴州侗鄉大健康醫藥產業園、施秉臺灣大健康產業園等為重點,強化科技創新,延伸產業鏈條,加快推進中醫藥產業發展,發展中藥材精深加工,加強民族醫藥研發,開發中醫藥提取、制劑、飲片、膏方、保健品等產品,推動民族醫藥產業做大做強,培育發展生物醫藥,全面提升健康醫藥產業發展水平。一是強化科技創新支撐。依托州民族醫藥研究院、州內外高校、科研院所、企業等各類科技資源,培育和設立建設苗侗醫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企業技術中心等科技創新平臺。實施現有品種二次開發和技術改造工程,提高產品質量和附加值。二是延伸產業發展鏈條。支持國藥集團(貴州)血液制品、飛云嶺藥業、昌昊金煌(貴州)中藥等骨干企業大力發展中藥提取、制劑、飲片、膏方、保健品等產品。培育引進龍頭企業,穩步發展醫療設備、醫療器械、衛生材料、日化用品、藥用原料及包材,提高醫療設備現代化水平。三是壯大民族醫藥產業。加快發展以苗、侗、瑤等為重點的民族醫藥產業,積極發掘民間藥方,加大研發力度,推出一批保健功能穩定、深受群眾喜愛的優質產品,構建獨具地方特色的健康醫藥產業體系,推動民族醫藥文化傳承和產業加速發展。
1.5做強民族特色飲食業
一是創新推出一批民族餐飲品牌。國際化、特色化、品牌化包裝苗族酸湯系列食品、侗家腌制系列食品,提升“凱里酸湯魚”“侗家食府”等系列著名的飲食文化品牌知名度,提高黔東南州民族飲食文化市場占有率。二是加大民族餐飲扶持力度。充分挖掘苗族侗族飲食等資源,多措并舉重點扶持凱里市亮歡寨酸湯文化有限公司、凱里市侗家寨飲食文化有限公司等企業,在激勵政策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促進一批民族飲食餐飲業蓬勃發展。三是線上線下聯動,開拓餐飲電商發展。以舌尖上的中國雷山魚醬電商為重點,打造一批電商示范、樣板項目,讓“舌尖上的黔東南”走出貴州、走向全國。
2推進文化產業項目建設
一是積極推進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基地建設。推進臺江縣錦繡圖騰工藝品有限公司、貴州施秉水云臺旅游商品開發有限公司、貴州省黎平縣肇興侗文化旅游景區、丹寨縣國春銀飾有限責任公司等省級文化產業示范基地提質升級,延伸文化產業鏈條,創新研發文化旅游產品,積極創建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基地。二是積極推進省級文化產業示范基地建設。推進錦屏隆里古鎮文化產業園、天柱三星巖文化產業園區和奇石文化一條街、夏同瓤狀元文化園和以黎平會議會址為重點的紅色文化產業帶等創建省級文化產業示范基地。三是加快推進精品級文化產業園區建設。以民族文化為特色,創新文化體驗產品,提質升級中國(凱里)民族文化產業園、凱里民族文化創意產業園、下司古鎮旅游養生文化創意產業園、丹寨縣石橋古法造紙小鎮文化旅游景區、丹寨縣龍泉蛋尤文化城旅游景區、施秉縣云臺舞水文化旅游產業園、鎮遠縣文德關文化旅游產業園、雷山西江文化旅游產業園等文化產業園區,構建一批極具民族特色的高品質文化產業園區。四是圍繞傳統優勢產業、新興文化產業以及融合性文化產業,規劃一批重點產業融合項目。
3搭建現代文化產業平臺
一是搭建展會服務平臺。積極組團參加北京文博會、深圳文博會、杭州文博會和省民博會等,并開展文化旅游推介、現場展銷、非遺展演和考察學習等活動,廣泛宣傳推介黔東南文化產業資源、政策和項目、產品。二是建立健全文化數據庫管理平臺。依托貴州省文化產業項目數據庫管理平臺,構建黔東南文化產業項目數據庫,實現各縣市、各文化產業項目建設的實時信息和動態連接,并在統一的信息平臺上進行管理,實現州重點文化項目、州文化產業招商項目的進度跟蹤、項目情況查詢、項目數據統計以及文化產業扶持資金管理;推進黔東南文化消費云平臺建設,免費為文化企業和消費者進行文化產品交易消費提供服務。三是構建文化金融合作平臺。深入推進文化金融融合發展,建立健全多層次、多渠道、多元化的文化金融服務體系。用好各級預算內投資、專項建設基金、地方政府專項債券、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PPP)、政府引導基金等投資工具支持文化產業發展,加快推進相關產業投資基金的組建。圍繞文化產業發展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不斷優化投資結構,發揮政府投資撬動作用,激發民間投資活力,形成市場主導的投資內生增長機制。組織做好省級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項目)的申報和管理。
4壯大現代文化市場主體
一是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和市場體系。通過改善供給結構,提升供給質量,創新供給方式,向消費者提供更多文化產品和服務,創造更多的文化消費需求;依法做好文化市場行政審批和管理服務,完善以內容監管為重點、信用監管為核心的文化市場事中事后監管體系,提升文化市場綜合執法能力。二是制定黔東南全域旅游、文化和旅游發展、體育產業發展、廣播電視發展實施推進方案,推動形成一批以文化和旅游為主業、以融合發展為特色、具有較強競爭力的文旅領軍企業、骨干企業。三是積極開展文化產業招商引資活動。組織赴上海、北京、杭州、深圳等發達沿海地區開展文化產業招商引資活動,重點考察引進一批特色文創、演藝、影視、動漫產業,為黔東南文化產業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參考文獻
[1]渠敬東,曹衛東譯.(美)馬克斯·霍克海默,西奧多·阿多諾.啟蒙辯證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2]范作申譯.(日)日下公人.新文化產業論[M].北京:東方出版社,1989.
[3]苑捷.當代西方文化產業理論研究概述[J].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04(1):98-105.
[4]葉取源.中國文化產業評論(第二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作者:黃婉青 單位:中共貴州省黔東南州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