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寫作既是個人情感的抒發,也是對學術真理的探索,歡迎閱讀由發表云整理的11篇心理課教案范文,希望它們能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啟發。
教學難點:如何認識自我。
教學設計思路:在主體參與的課堂活動中,使學生認識自己的優缺點,使其能夠做到揚長避短,并在活動過程 中培養幫助他人的好品質。有利于小學生自我意識的發展、情緒情感的積極體驗,形成有健康的心理。
活動年級:五年級。
活動準備:多媒體課件。
活動過程:
一、創設情景,故事導入
故事1:
事情就發生在上個星期,有一家非常有名的跨國公司去一所名牌大學招聘員工,有一個大學生綜合素質非常優秀,還是學生會的主席,樣樣都很好,卻意外的被刷了下來。據說是因為招聘人員問了他一個問題,你為什么來我們公司,他是這樣回答的:我喜歡和有檔次的人在一起,我覺得你們公司的人很有檔次。
學生思考:大家想想為什么這個大學生沒有被錄用?他是怎樣的一個人呢?
引導學生發言。
師小結:說的很正確,他認為自己是很了不起,誰知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就是因為他的自大自負,而喪失了一次很好的就業機會。
故事2:
一個名叫瑪麗的小女孩,她覺得自己長得不夠漂亮,很自卑,走路都是低著頭的。有一天,她到飾物店去買了只綠色蝴蝶結,店主不斷贊美她戴上蝴蝶結很漂亮,瑪麗雖不信,但是挺高興,不由昂起了頭,急于讓大家看看,出門與人撞了一下都沒在意。瑪麗走進教室,迎面碰上了她的老師,“瑪麗,你抬起頭來真美!”老師地拍拍她的肩說。那一天,她得到了許多人的贊美。她想一定是蝴蝶結的功勞,可在鏡前一照,頭上根本就沒有蝴蝶結,一定是出飾物店時與人一碰弄丟了。不過,瑪麗知道,以后她再也不需要蝴蝶結了。
師小結、提問:這位名叫瑪麗的小女孩現在是世界著名的主持人。同學們瑪麗之前是怎樣的一個人,如果瑪麗沒有在那一次發現自己的美結果有可能會怎樣?
學生思考、發言。
過度語:經過那一次她不但認識了自己,并且還超越了自己。其實你我的身邊也有很多類似的事。我們身邊有很多自卑的人,只是,他們可能沒瑪麗這么幸運,還是在受著自卑的折磨。自卑是危險的。它會迷茫你的雙眼,讓你看不清自己的能力,認識不到自己。這都是不可取的做法。要正確的認識評價自己確實是件不容易的事,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如何認識評價自己。板書:正確認識自己。
二、認識自我
1.什么是“我”?或者說什么是“自我”?我們應該從哪些方面來認識呢?板書:自我評價
生理的我:如:外貌、風度、健康情況等。
心理的我:如:性格、愛好、特長、智力、 能力、等等。
社會的我:如:你在班級、年級、學校的作用,你在公共場合的表現和適應能力。(課件演示)
事例:有一個清華的學子來到北京市的火車站,他在那來回走了一天,最后竟還被火車站的警察叔叔誤認為是小偷,其實啊,他是找不到回家的路。
提問:同學們,如果你們去了一個陌生的地方找不到回家的路應該怎么辦呢?
過度語:人無完人,每個人都有優點和缺點,正如黃金也沒有百分之百的純度。同學們,也許你不夠漂亮,但你很聰明;也許你不會唱歌,但你有甜甜的笑容;也許你不會畫畫,但你是體育健將……總之,你有你的可愛之處;有你的優點長處,過去有,現在有,將來還會有。
2.讓學生寫一寫自己對自己的認識。
①例句:老師先自我介紹:我相貌平平、中等身材,我很開朗、樂觀、富有責任心,但是我不愛運動,我和同事們相處的很融洽。(課件演示)
思考:老師從哪些方面來認識自己。
②請同學們根據自己的真實情況找出形容自己的詞語。(課件演示描寫心理特點的詞語供學生參考)
過渡語:同學們,想不想知道你在別人眼里又是什么樣子呢?下面我們來做一個游戲,名字叫“讓你猜猜我是誰”, 看看你對自己的認識與別人對你的認識是不是一樣的? 板書:他人評價。
3.明確游戲規則:將紙收齊后放在一小紙箱中,師抽取一張紙,并念出紙中句子。問:請你猜猜這張紙描寫的是誰?為什么?
4.學生思考,回答。
5.讓學生模仿老師的示范,抽紙提問。
6.同桌討論:同桌之間互相評價自己?
7.全班交流:①某某同學對自己的了解與大家對他的了解是一致的,這說明了什么?
學生思考,發言。
師小結:同學們對你的看法與你對自己的看法一致,說明了你了解了“我是誰”以及你的外在行為表現出了真正的你,因此,大家都能夠猜出來是你。
②某某同學對自己的了解與大家對他的了解不一致,這又說明了什么?
學生思考,發言。
師小結:同學們對你的看法與你對自己的看法不一致,說明了你還沒有真正了解自己,或者是,你的行為沒有表現出真正的你,以致大家都沒有猜出來。俗話說“當局者迷,旁觀者清”,這話一點不假。同學是鏡子,照出我們自己看不到的地方。從不同的角度,會看到不同的自己,角度越多,個人對自己的認識就越全面。只有全面的認識了自己,才會更好的取長補短,完善自我,取得成功。但是,別人的態度和評價也可能帶有偏愛或成見。這時,在分析別人的態度和評價時,應特別重視與自己關系比較親密的人,如,父母、老師、交往較多的同學對自己的評價;要特別重視那些人數眾多、異口同聲的評價;同時,既要重視與自己觀點一致的意見,又要重視與自己觀點不一致的意見;還要多和別人交往,讓別人更多地了解自己。
三、拓展延伸
古往今來,多少名人就是憑借著認識自己走過歷史最輝煌的一刻,并且也留下很多名言名句。(課件演示名言,學生讀讀、積累。)
四、總結認識自己的方法
1.通過自我反省和檢查認識自己。
2.通過別人的態度和評價來了解自己。
案例1:一堂“失敗”的好課
一位小學教師以如下方式引導學生探究液體“熱脹冷縮”的性質。
教學從演示實驗開始。實驗裝置為玻璃管下連接一圓底燒瓶,即在燒瓶口緊塞的膠塞上插入一根筷子粗的玻璃管。燒瓶內充滿紅色液體并上升到玻璃管中,老師告訴學生為便于觀察專門在水中加了紅墨水。老師讓學生猜測:當把燒瓶放到熱水中會出現什么現象?在學生作出“燒瓶變熱”“燒瓶里的東西也將變熱”等回答后,老師將燒瓶放入熱水中。看到紅色液體沿玻璃管慢慢上升,學生感到十分驚奇。有的學生認為燒瓶中的水增多了,依據是玻璃管內的水面上升了。老師進一步問學生:是水的什么增加了?是質量還是體積?盡管他極力引導,學生似乎還是不能準確地說出到底是“體積”還是“質量”增加了,老師只好自己說是水受熱體積增加了。給出這一結論后,老師將燒瓶從熱水中取出,再放入冷水中,學生們看到玻璃管中的水位下降了。面對老師“為什么”的提問,有學生解釋說:玻璃管中的水之所以下降,是因為燒瓶變大了。老師對學生的回答感到既驚奇又無奈,只好又對學生說因為水受冷體積縮小,玻璃管中的水面才下降。
接著,老師用酒精做實驗,實驗結果相同。隨后,老師又用煤油做實驗,問學生煤油是否有熱脹冷縮的性質,令老師想不到的是,學生毫不含糊地回答:“沒有!”“因為它不是紅色的液體”。當實驗表明煤油也有熱脹冷縮的性質后,教師出了一道判斷題:菜油、醬油都有熱脹冷縮的性質,對還是錯?全班同學異口同聲地回答:“錯!”“因為菜油、醬油是可以吃的。”老師只好再次給出正確的答案。
案例2:無法預約的精彩
在學習小學六年級語文課《鷸蚌相爭》時,學生對課本內容產生了疑問。這雖出乎老師的意料,但他認為這是生成課程資源的好時機,于是拋開原計劃,決定讓學生圍繞自己的疑問展開討論。
全班同學正在興高采烈地讀課文,突然有個學生說:“老師,我覺得課文有問題。你看,書上寫鷸威脅蚌說:‘你不松開殼兒,就等著瞧吧。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沒有了水,你就會在這河灘上!’你想呀,鷸的嘴正被蚌夾著呢,怎么可能說話呀?”受此啟發,其他同學認為蚌也不能對鷸說:“我就夾住你的嘴巴不放,今天拔不出來,明天拔不出來,你也會餓死在這河灘上!”因為蚌一開口,鷸就會趁機拔出嘴巴逃走。
老師鼓勵學生談談自己對這個問題的看法。同學們議論紛紛:有的認為課文這樣寫的確不妥;有的認為課文是根據古文改編的,沒什么問題;有的反對說,改編也要古為今用,不正確的要修正;有的認為課文是寓言,是在借這個故事說明道理,這么寫沒什么問題;有的堅持認為盡管是寓言,也要符合實際,總不能說鷸夾住蚌的嘴巴吧。
最后老師鼓勵學生把教材改一改,并給編輯叔叔寫一封信。下面是其中一個小組寫給編輯叔叔的建議:“鷸用盡力氣,還是拔不出來,便狠狠瞪了蚌一眼,心想:哼,等著瞧吧,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在這河灘上吧。蚌好像看透了鷸的心思,得意洋洋地想:哼,我就夾住你的嘴巴不放,今天拔不出來,明天拔不出來,吃不到東西,你就會餓死在這河灘上!”
正當老師要結束討論時,又有一個學生說剛才的討論有問題,因為鷸的嘴巴被夾住了確實不能說話,但蚌就不一定了。蚌的嘴巴在殼里,也許不用開合殼就能說話。對于這個問題,學生提出可通過上網或去圖書館查資料、請教科學教師、觀察蚌來解決。
對于上述案例,讀者自有看法。我們認為:二者的一個共同特征是教學緊緊圍繞學生的日常經驗展開。如果這就是教學回歸生活,那么這種回歸的結果值得深入思考。
二、教學回歸生活后的變化和問題反思
從上述案例不難看出,教學回歸生活使課堂面目煥然一新。最明顯的變化是:學生積極參與教學過程,從事自主建構活動,成為課堂的主角。就第一個案例來說,水在日常生活中雖然常見,但學生未必了解它的所有特性。學生憑日常經驗可能知道水的顏色、味道、形狀等方面的性質,但卻不易覺察水能熱脹冷縮。教師用特殊裝置做演示實驗,將水的熱脹冷縮性質寓于玻璃管內水位變化這一問題情境中,目的就在于突出平常不易覺察的這種特性,從而引發學生的認知沖突,激發探究欲望。案例表明:受問題情境的激發,學生的確積極地開展水的探究活動。盡管學生沒有真正理解熱脹冷縮,測試一錯再錯,但他們畢竟進行了大量的觀察、思考和交流等活動,相對于傳統的被動學習而言,說它是一堂好課也不過分。第二個案例也是如此。由于教師因勢利導,打破常規,鼓勵學生解決自己發現的問題,課堂上氣氛活躍,爭論激烈,甚至聯系到生物學知識并提出了修改教材的建議。總之,與傳統的那種從文字到文字、從符號到符號、從公式到公式的枯燥學習相比,這樣的課堂無疑更有生氣,更受學生的歡迎,更有利于學生個性的張揚和發展。
然而,這種回歸也帶來了消極的后果,最突出的表現在于:學科特性彰顯不足,學科規范喪失。換言之,科學課缺乏科學性,語文課缺乏人文性。令人憂慮的是:這樣的問題并未引起人們的注意。這一點僅從案例的標題便可略見一斑,《一堂‘失敗’的好課》《無法預約的精彩》反映出任課教師與評課專家持贊賞態度。即使課后反思以及隨后引發的相關討論也大多集中在“好”在什么地方、精彩是否可以預約上,而很少討論其中的學科失范問題。我們在與博士生、碩士生以及課程班學員討論上述案例時,大多數人覺得有趣并開懷大笑,只有少數人感到科學不像科學,語文不像語文。顯然,有必要對這個問題做進一步的分析,否則,這類案例將給人以誤導。
缺乏“科學味”或“語文味”,也就是常說的“常識”與“科學”不分。學生在學習中運用的是日常經驗和日常思維,而不是科學或人文知識以及相應的思維。在第一個案例中,學生在實驗前提出的種種預測,實驗后產生的驚奇、疑問以及對實驗結果所作的解釋,隨后對煤油、菜油、醬油做出沒有熱脹冷縮性質的判斷等,都是以自己的日常經驗為基礎的。他們之所以說“燒瓶里的水增多了”或者“燒瓶變大了”,原因在于他們日常見到向容器中加水而水位上升、把小容器中的水倒入大容器而水位下降,卻很難見到河水、湖水、杯子等容器中的水因受熱明顯上升或遇冷明顯下降的現象。學生籠統說“水增多了”,使用的是日常概念,這與使用科學概念區分“質量”或“體積”的增加有本質的區別。根據顏色差異或可吃與否判斷液體的熱脹冷縮,表明學生的思維受事物形象的限制,未達到抽象水平,是日常直覺而非科學推理。在第二個案例中,學生從認為鷸和蚌都不能開口說話,到建議把“說話”改成“心想”,再到后來追究蚌的嘴巴是否在殼里,原因也在于課文中的情景與常識相悖。因此,他們的追問與修改,既不是科學精神的體現,也不符合寓言的理解規范。從科學的角度來說,鷸和蚌都是低等動物,將“說”改成“心想”是否更合理,值得懷疑。寓言是文學的體裁之一,它借事說理,重要的不是追究是否真有其事,或是否與事實完全相符,而在于從中悟出道理。案例表明:大多數學生甚至包括教師對寓言及其理解方式缺乏認識。
可見,教學回歸生活雖能使學生根據原有的生活經驗來解釋和說明所學內容,但由于他們的生活經驗是籠統的、直覺的,與科學或人文規范有很大差距,因而任憑他們“自主建構”,他們的學習容易停留在常識水平,不利于他們對學科規范的掌握。而且學生年齡越小,受到的學科規范熏陶越少,越容易受經驗的支配。就是到了高中階段,沒有教師的引導,學生學習時也會“跟著感覺走”。比如:有位教師采用羅杰斯的“非指導性教學”教高二學生學習《面朝大海,春暖花開》這首詩,在對詩不作任何講解的情況下,要求學生“初讀本詩,說說自己的原初體驗”“再讀本詩,推測詩人的情況”,學生雖然樂意各抒己見,但當教師介紹完詩人的基本情況以及別人的賞析文章后,才發現自己以前的推測有誤、欣賞膚淺、缺乏藝術水準。顯然,教學回歸生活還面臨著怎樣超越生活與經驗的問題。
三、教學超越生活的思考
建構主義認為:學習不是被動接受知識的過程,而是學習者原有經驗與新知識相互作用進而獲得意義的過程,而且這種過程只能由學習者自己來完成,他人不能代替。很多教育工作者相信建構主義更好地解釋了人類學習,更符合學生的學習實際,因而要求重視學生的原有經驗,開展建構主義教學。他們同時又指出:建構主義教學不是學生個體經驗水平上的盲目摸索,人類的科學文化不可能由此獲得,它需要教師的干預。“通過文化和科學的社會機構建構和傳播的科學觀點是不會由個人通過他們自己的經驗性探究而發現,學習科學包括加入到科學的文化中……如果學習者能進入科學的知識體系,知識建構的過程一定會超越個人經驗性探究的范圍,學習者需要的不僅是物質經驗,而且也需要進入常規科學的概念、模式等。”這雖然是針對科學而言的,但是其道理對人文學科教學同樣適用。
我們贊同這種觀點并認為:教學回歸生活后,應當用科學或人文規范來提升學生的經驗,實現對生活的超越。為此,教師教學時要考慮學科的基本屬性。學術界把學科大致歸為科學與人文兩大陣營,并針對這兩種認識方式的不同,圍繞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科學方法與人文方法展開大量的研究和對比。總體來說,科學求真,講究理性分析和實證;人文求善,講究整體體驗和感悟。這種差異要求教師用科學方式教科學,用人文方式教人文,彰顯學科特性,不能把兩者混為一談。例如:有位教師教《我的戰友》時,希望學生通過分析來認識的偉大,結果導致學生追問:“大火在他身上燒了半個多小時,他身上帶了子彈和手榴彈,那么這一點就著的易燃物品被燒了那么長時間,怎么沒有爆炸呢?”這種追問的結果不僅沒能展現的偉大,反而導致對故事真實性的懷疑。
教學還必須進一步遵循學科的基本結構。美國學者施瓦布認為,學科有獨特的基本結構,它包括實質結構和方法結構兩方面:前者指學科的概念、原理、體系,后者指獲得這些知識體系的方法。”因此,具體到某一學科內容的教學,教師要考慮它涉及哪些基本概念或原理,用什么方式來獲得。就液體“熱脹冷縮”的教學而言,教師應注意“液體”“質量”“體積”“溫度”等相關概念的傳授,引導學生思考它們之間的關系,圍繞其中的關鍵變量建立假設,使用儀器測量和收集數據來驗證假設,這樣才符合科學的本來面目。至于《鷸蚌相爭》的教學,教師應讓學生明白寓言的寫作特點,引導學生感受鷸蚌相爭的情境,了解相爭的起因,想象相爭的結果,從中悟出兩敗俱傷、他人得利的道理。
當然,教師不僅要注意科學與人文的區別,也要看到二者的聯系。科學與人文相互滲透、相互促進:科學為人文提供基礎,人文為科學提供方向和動力。二者的這種聯系要求教師加強科學與人文的有機結合,講授科學時除注重理性分析和實證外,還應注意具體情境的創設,讓學生感受科學的神奇和巨大作用,激發他們愛科學、學科學的熱情。講授人文時要注重整體感悟,必須讓學生了解作品的基本結構,把握感悟的方法。這里特別需要指出的是:我們不能對新課程強調語文學習的整體感悟做極端的理解,使之與科學對立。感悟仍需要一定的科學基礎,關于這一點,我們可從結構主義中獲得啟示。結構主義者認為:文學作品雖然包羅萬象,但只要進行科學研究,就能發現作者的創作思路或風格。在他們看來,研究和學習文學的關鍵不在于把握單個事件或情節,而在于掌握它們之間的關系即作品的基本結構;一旦找到結構,文學創作或學習就如同填空。雖然結構主義文學觀有些極端,但不可否認它對感悟文學作品的指導作用:文學作品的結構如同音樂的曲譜,感悟不能離“譜”而隨心所欲。就感受的偉大而言,學生只有從關鍵行為——“一動不動”、行為環境——“大火在他身上燒了半個多小時”以及導致行為的心理原因——“為了這次戰斗的勝利”這三者之間的結構關系入手,才能感悟到偉大的心靈能使人在險惡環境中做出偉大的行為。割裂三者之間的聯系,任憑怎么感受,也都無法領會這一精髓。
總之,如果“教學回歸生活”指的是加強與學生日常經驗的聯系,那么它不應當始于經驗而又止于經驗。很難想象,遠離人類科學文化的教學能促進學生的發展。美國教育家杜威曾說:兒童的經驗是學習的起點,教材是學習的終點。當“回歸生活”讓學生站在杜威所說的“學習起點”后,接下來的問題便是如何引導他們到達“終點”。為此,我們建議:滲透學科規范意識,用學科的基本結構改造和提升學生的日常經驗,實現教學對生活的超越。
當然,教師不僅要注意科學與人文的區別,也要看到二者的聯系。科學與人文相互滲透、相互促進:科學為人文提供基礎,人文為科學提供方向和動力。二者的這種聯系要求教師加強科學與人文的有機結合,講授科學時除注重理性分析和實證外,還應注意具體情境的創設,讓學生感受科學的神奇和巨大作用,激發他們愛科學、學科學的熱情。講授人文時要注重整體感悟,必須讓學生了解作品的基本結構,把握感悟的方法。這里特別需要指出的是:我們不能對新課程強調語文學習的整體感悟做極端的理解,使之與科學對立。感悟仍需要一定的科學基礎,關于這一點,我們可從結構主義中獲得啟示。結構主義者認為:文學作品雖然包羅萬象,但只要進行科學研究,就能發現作者的創作思路或風格。在他們看來,研究和學習文學的關鍵不在于把握單個事件或情節,而在于掌握它們之間的關系即作品的基本結構;一旦找到結構,文學創作或學習就如同填空。雖然結構主義文學觀有些極端,但不可否認它對感悟文學作品的指導作用:文學作品的結構如同音樂的曲譜,感悟不能離“譜”而隨心所欲。就感受的偉大而言,學生只有從關鍵行為——“一動不動”、行為環境——“大火在他身上燒了半個多小時”以及導致行為的心理原因——“為了這次戰斗的勝利”這三者之間的結構關系入手,才能感悟到偉大的心靈能使人在險惡環境中做出偉大的行為。割裂三者之間的聯系,任憑怎么感受,也都無法領會這一精髓。
1.知識與技能:掌握改變文字的字體、大小和顏色。
2.過程與方法:任務驅動、自主探究、小組合作。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小學生的審美能力及合作團結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1.改變字體顏色和大小。
2.美化文字的方法,字體顏色。
[教學準備]計算機教室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教師首先提問,我們在word文檔上,是否可以運用不同的字體來編寫我們所需要的文字?不同的字體對于word文檔起什么作用?
在投影儀上出示一組各種字體的書法詩。要求學生觀看,讓他們運用這些字體能使我們的電子文檔變得更加活潑鮮明、美觀大方。
二、任務驅動一
(一)改變文字的字體、大小和顏色
1.學生觀察。
先觀察高年級的同學們用Word制作的漂亮作品。通過觀察得出:不同的字體體現了不同的文字風格。在文章中適當變換文字的字體、大小和顏色,能使文章層次分明。
2.學生動手操作。
我們現在要將《鋤禾》中的標題字體改成“華文仿宋”,操作步驟如下:
(1)選定“鋤禾”二字。
(2)單擊字體列表右邊的箭頭按鈕。
(3)在彈出的字體列表中,選擇“華文仿宋”。這時,我們就可以看到,“鋤禾”二字的字體變成了“華文仿宋”。
由學生自主操作,設置標題“鋤禾”二字的字體、字號和顏色按照老師指定的方法打開Word文檔“鋤禾”。選定“鋤禾”二字單擊字體列表選擇自己喜歡的字體單擊字體顏色列表選擇自己喜歡的字體顏色。
三、任務驅動二
(一)如何改變文字效果
1.用常用文字效果修飾文字
我們平時走在路上,看見廣告或宣傳欄中,常常會看到一些被加粗、傾斜醒目文字。這些修飾文字的方法既能起到美化文字的效果,又能突出重點。
2.使用字體設置對話框修飾文字
由老師引導,找到電子文檔中,除了工具欄中的那幾種常用文字效果按鈕以外的“格式”按鈕,在彈出的菜單欄中選擇“字體”,給文字設置出許多特殊的效果。
(二)運用本堂課所學的知識,按照自己的喜好去美化《鋤禾》這首詩。可以和同學之間相互交流、探討
[教學剖析]
一、成功之處
1.通過任務驅動,讓學生知道美化文字是為了使文章看起來更精美。
2.整個環節設計較合理,學生基本掌握所學知識。
3.該節課使學生的操作技能、自主探索、合作創新、任務驅動運用能力等方面得到了充分的發展。
二、不足之處有以下幾方面
1.對任務驅動操作完后,教師應該針對普遍出現的問題加以講解。
2.教師知識的局限性,可能會局限學生的思維和發展。
3.過高地估計學生,美化文字不是一、兩節課能就能讓學生掌握好的。
三、改進措施
1.多講解,個別出現的問題加以講解和指導。
1.學會本課11個生字,能正確讀寫“便捷、購物、屏幕、訪問、輔導、郵件、賀卡、羨慕、便宜、戀戀不舍、奇妙”等詞語。
2.理解課文內容,抓住文章的要點,初步認識網絡的用處。
3.增長學生的見識,激發學生對信息技術的興趣,關心信息技術在社會生活中的應用。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談話導入
1.啟發談話:隨著科學的迅猛發展,電腦已走進了千家萬戶,同學們,你們平時跟電腦打過交道嗎?能不能結合你自己的親身實踐或搜集到的資料談談你對電腦的了解?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有關電腦網絡的文章。
2.板書課題,學生齊讀課題。
3.看到這課題,你有什么問題嗎?(學生交流),相信讀了課文,你就會有所了解。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自由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默讀課文,說說課文講了哪些內容。
3.檢查自讀情況。
(1)用生字詞卡片檢查生字詞的認讀情況。可采取指讀、齊讀、比賽讀等多種形式。
(2)按自然段指名讀課文,正音,評議,把句子讀通順。
三、細讀課文,探究解疑
1.默讀課文,試著自己讀懂課文
(1)“信息高速路”指的是什么?
(2)聯系實際說說信息高速路給我們的生活、學習和工作帶來了什么影響?
(3)讀不懂的地方做上標記。
2.小組內討論交流。
3.匯報交流自學成果,教師相機引導。
(1)“信息高速路”指的是電腦網絡,“把每一個國家、每一個城市甚至每一個家庭連接到一起”。可以高速度地傳播信息、接收信息、查閱信息,就像高速公路大大提高了車輛行駛的速度一樣,所以,人們把電腦網絡形象地稱作“信息高速路”,把上網稱作“跨上了信息高速路”。
(2)聯系實際說說信息高速路給我們的生活、學習和工作帶來了什么影響?(對于這個問題,應先讓學生根據課文作回答,以檢查學生是否讀懂了課文,然后請上過網的同學,談談自己上網的所見所聞。)
4.以一個小電腦專家的身份來介紹電腦網絡的用途。
(1)要求:
①要結合課文來介紹。
③可根據自己課前了解或搜集到的資料來談。
③合理地組織語言,展開合理想象。
④介紹要清楚、明白。
(2)根據要求自由練說。
(3)小組內互說,互相改進、補充。
(4)全班交流、哪位小電腦專家愿意談談你對電腦的了解,對網絡的了解。
(教師適時地加以點撥,把課外與課內結合起來。)
5.帶著你對電腦的了解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四、布置作業
熟讀課文。
第二課時
一、復習引入
指名分自然段讀課文。
二、帶領學生跨上信息高速路
1.利用多媒體計算機,通過電視屏幕顯示,讓學生知道什么是上網,帶學生到網上轉一圈,讓他們了解互聯網的作用。
2.看后談感受。
三、談收獲
(1)學了這篇課文,你有何收獲?還有哪些不懂的問題?
(2)把你知道的網絡的用途一條條寫下來。
四、小結
同學們,世界天天在變化,科技正在以你所預料不到的速度向前發展著,希望大家從小愛科學、學科學、去探知科學更神奇的領域,去發現世界的神奇奧秘。
五、指導寫字
1.鞏固字音,記憶字形。
在小組內交流你是怎樣記住每個生字的,你認為哪個字容易寫錯,怎樣避免出錯。
2.指導學生寫對、寫好。
3.讀寫詞語。
面對新課標的要求,廣大英語教師在課上能精講多練,調動學生全體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合作、競爭意識,積極創設英語教學情景,避免以往的枯燥等英語的模式,使用大量的多媒體課件,適時適度地把課件與課本有機地組合起來,突出了英語新課程中提倡的任務型教育方法,注重培養學生的語言綜合運用能力,做到學以致用,等等現象都表明英語教師對新課標的認識在逐步深化。下面就近年來我與其他老師在新課標執行中的感受及實踐作簡要闡述,與廣大一線英語教師共勉。
一、注重學生主體
《英語課程標準》中關于“教學中應注意的問題”部分指出,在教學中要始終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應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營造寬松、和諧的學習氣氛。學生的主體作用是指教學過程中學生作為學習活動的主體出現。他們能夠能動地發展自己的潛能。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中心,教師、教材、教學手段都應為學生“學”服務。因此,同樣一個老師,同樣一本教材,同樣一個教學環境,不同的學生卻出現不同的學習效果,導致這種差異有種種原因,但其中重要的一條就是學生自身主觀能動性發展程度不一。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并確立自身的主體作用意識已成為一項重要課題。
案例:一個老師在Australia 的教學中,首先請同學們觀看了有關澳大利亞的短片,在短片中出現了澳大利亞的climate, geography, population, people, schools, cities, kangaroos and koala bears…然后這位老師把學生變成老師,而自己充當一名指導者、激勵者、輔助者和協調者。學生的積極參與,課堂生動活潑。
思考:直觀的教學,使學生很快進入了最佳語言狀態,有助于把英語知識信息儲存到學生的深層記憶中,通過討論法,使學生通過合作學習,小組成員互相啟發,互相幫助,對不同智力水平認知結構,思維方式的學生實施互補,達到共同提高,確保了學生的思維在學習中始終處于積極、主動的狀態。然后教師積極的評價,激發學生的合作競爭意識。
教的法子要根據學的法子,教師給學生獨立思考和內化知識的時間,使教學效果良好。
二、注重課堂能力訓練
新課程理念下的課堂教學,要注重對學生進行多層次、多角度的能力訓練,重在學生有新的感悟、新的體驗、新的思路、新的意境和新的思維方式,對學生進行能力訓練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質疑問難訓練。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是以問題為中心的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是從訓練學生的問題意識,是從訓練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開始的繼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
2.合作交流訓練。引導學生通過各種形式,進行多方面的議論,以議促學,以議促思,學生做到既善于表達自己的意見,提高思維力和想像力,又樂于聽取他人的意見,鍛煉合作交流的本領,是老師培養學生的基礎。
3.知識遷移訓練。對知識內容分類,引導學生運用知識遷移的規律和方法,自行類推,探究訓練,有利于學生舉一反三。
4.多元評價訓練。堅持學生評價學生,學生自我評價,實現多元化的評價體系,能使課堂充滿生機和活力。
案例:一位英語教師在講定語從句中,先問什么是定語?然后問充當定語的句子叫什么,再問定語從句應注意哪些問題,接著出了一個例題進行多項選擇,告訴學生分析時應注意的事項后,讓學生討論,待學生對定語從句掌握后,他又把知識遷移到名詞性從句,然后對該部分內容出題訓練。在激烈的爭論中,學生們不知不覺度過了四十五分鐘。
思考:這位教師能積極創設英語教學環節,步步設疑、議疑、解題,充分采用了任務型教學,遵循先模仿后應用,先機械后活用的學習過程,教師給學生充分討論的時間充分模仿,練習語言。
三、注重情感交流
常言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激“趣”是情感教學的第一步。“親其師,信其道。”只有讓學生懷有濃厚的興趣,他們才會不斷刻苦努力,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增進相互理解,其次增“情”,在教學設計課堂教學,作業布置等環節要適時地創設較為真實化的語境,適時滲透情感教育,賞“美”也是情感教育不可缺少的一環。
學生學習的心理過程是:感覺――思維――知識、智慧;感受――情緒――意志、性格(包括行為)。前者是認知過程(智力過程),后者是情感過程(非智力過程)。兩者相輔相承,有經驗的老師上課總是面帶微笑,和藹可親,表現出對學生的美,決不板冷面孔。現代心理學研究證明,過分緊張的情緒會妨礙學習,仰制智力活動,師生在教學中情感交融,氣氛和諧,能達到師生情感共鳴。
案例:有位老師在講“Holidays and Festivals”首先講了一個圣誕節的故事:一個十五、六歲的女孩,在圣誕節前夕為父親精心挑選了一份禮物――一個精美的煙斗,當她懷著高興的心情回家時,母親卻告訴她父親已經戒煙了。通過這個故事的學習,學生體會到了親情――父女之情的珍貴。
思考:這位老師的引課,增強了學生與他們的父母之間的深厚感情,增進了父母親與孩子之間的民主、平等和友好關系,使學生更能關心父母,理解父母。
作為一名英語教師,一定要認真研讀《英語課程標準》中提出的理念和要求,并運用于課堂教學實踐,努力創設自己的教學模式,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
教學改革的呼聲日益高漲、教學改革的意識漸入人心的今天,個別教師對高中物理學案教學任心存質疑,擔心“畫虎不成類成犬”,影響學生高考,這是對學案教學的實質和指導原則還不深入理解之故。高中物理新課標課程基本理念部分中要求“在課程目標上注重提高全體學生的科學素養:高中物理課程旨在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培養學生,為學生終身發展、應對現代社會和未來發的挑戰奠定基礎。”“在課程實施上注重自主學習,提倡教學方式多樣化:高中物理課程應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讓學生積極參與、樂于探究、勇于實驗、勤于思考。通過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幫助學生學習物理知識與技能,培養其科學探究能力,使其逐步形成科學態度與科學精神。”“在課程評價上強調更新觀念,促進學生發展:高中物理課程應體現評價的內在激勵功能和診斷功能,關注過程性評價,注意學生的個體差異,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促進學生在原有水平上發展。通過評價還應促進教師的提高以及教學實踐的改進等” 。再看學案教學的指導原則和作用:學案與教案的不同表現在,它順應了新課程關注生命的理念,適應了學生發展的要求,目標定位由教師轉向了學生。它是教師在先進理論的指導下,在教學活動開始前,根據教學目的和學生認知結構的特點,為適應學生主動學習而設計的方案。它以課時為單位,充分考慮到學生的認知水平,精心設計遞進性問題,引導學生沿著問題的臺階,完成自主學習的過程。 學案設計時遵循了如下基本原則:①主導性原則。教師是教學的主導而非主體,課堂教學中,教師立足于“主導”地位思考設計學案,綜合考慮多方面因素,把基本思路、基本內容、基本問題都反映到學案上。②主體性原則。教育的對象是學生,學案設計充分尊重學生注重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激發他們的主體精神;充分信任學生,把足夠的時間和空間留給學生,讓學生自主學習和發展,確立他們的主體地位。③活動性原則。學案設計提出有思考價值的問題,創設豐富有內涵的背景,開展多樣有創意的活動,引導、鼓勵學生勇于探索,勤于動腦、動手,或由學生自主提出問題,討論問題,解答問題。通過積極有效的活動,活躍課堂氣氛,開闊同學視野,撞擊創新火花,提高學生能力。活動的形式生動活潑,討論、辯論、評論、演講、摸擬角色、新聞、學生講課等,依據具體教學內容,科學選擇。④創新性原則。學案設計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創新能力,鼓勵學生勇敢求知,求新求異。⑤問題性原則。學案教學中問題設計的科學、新穎、靈活、恰當、富于啟發性、針對性、趣味性、時代性是學案設計追求的重要目標。⑥層次性原則。一個年級、一個班級的同學,基礎和水平會參差不齊,學案設計從學生、班級實際出發,針對不同層次的教育對象,確立不同的教學目標 ,設置不同的教學內容,采取不同的教學策略,這是分層教學的客觀要求。綜上所述可見高中物理新課標要求與學案教學理念和原則完全一致,我們應積極更新觀念,大膽細致創新地推行高中物理學案教學,才是更好地達到了新課標要求。
二、高中物理新課標要求下學案編寫及教學實施中的幾點認識
(1)為使學案教學更好地達到新課標各方面要求,關鍵是設計科學實用的學案 ,尤其是科學性、實效性強的學案。
①學案設計應重在學法指導:學案不等于題案,其作為教師將學習理論、教學理論與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相結合的產物,設計與編制應有利于學生的學習。
關鍵詞 :高等學校 管理心理學 案例教學 建議
案例教學法是當前國內外高校管理學類課程所經常使用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管理心理學作為大學本科管理類課程的基礎課,在經濟管理類知識體系結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先導地位。在管理心理學授課過程中,科學、有效地運用案例教學方法能夠實現理論聯系實際的教學目的,能夠充分地、深入地闡釋學生所學的相關知識理論,激發經管類學生學習專業知識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一、高校管理心理學課程案例教學存在的問題。
1.教學案例選擇缺乏典型性和代表性,影響案例教學的有效性。通過對部分高校經濟管理類學生管理心理學案例教學情況的調查,發現很多教師的管理心理學課程案例選擇過于平凡和普通,更多體現在普通企業的管理案例方面,缺乏在社會經濟管理領域中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案例。如缺乏知名的或有影響力的企業及個體案例等,導致降低了用案例來解釋和分析所學專業知識的說服力,影響了教學的有效性,也阻礙了學生對該課程知識的學習和吸收。
2.教學案例的“一例多用”現象明顯,影響案例教學的針對性。通過調查發現,高校經管類學生普遍認為管理心理學課程的理論性較強,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經常感到困難,而且很多教師又在案例使用過程中出現了“一例多用”的不良現象,即一個案例被使用在2—3個章節的理論教學之中,影響了案例教學的針對性,導致出現了學生學習疲勞,新鮮感缺乏,互動參與率下降,知識重視程度開始降低的情境。
3.教學案例內容脫離學生實際,降低學生的學習興趣。當代大學生具有好奇心強、個性鮮明、喜歡探求身邊事物的特點。社會的大環境和當代大學生的時代特征造就了其在大學的學習中,不僅注重理論知識學習,更注重社會實踐的良好習慣。高校經管類學生迫切希望早日接觸與自己工作相關聯的案例教學內容。調查顯示,占調查總人數85%以上經管類學生普遍反映管理心理學的教學案例與自己的企業社會實習,平日的自我管理、自我成長方面相脫離,影響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降低了企業實習的效果與自我管理的有效性。
二、高校管理心理學課程案例教學改進的建議
1.結合課程知識體系,有效進行教學案例內容選擇,體現案例教學的有效性。在教學案例內容的選擇過程中,不論是組織中個體、群體的心理認識與行為管理,還是學生的自我管理與心理調節,都需要高校教師選擇與教學內容相一致的經典的、有意義的案例進行教學,不能脫離課程的知識體系結構,應熟練地運用有效案例對管理心理學的知識進行正確的解釋和引導。此外,教師還可以結合自己在企業中開展橫向科研項目的寶貴經歷對同學們進行管理心理學相關知識的傳授和解讀,這樣就可以極大地吸引學生學習的注意力,提高案例教學的有效性。
2.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科學編寫相應案例進行教學,提升學生學習興趣。案例教學法是現代教學方法中的一種,它必須隨著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不同而有所側重,只有這樣才能在真正意義上提高課堂教學質量。調研結果發現,高校經管類學生在企業實習及自我管理過程中經常遇到一些相關的問題迫切需要解決,比如學生就業困難的根本原因在于學生缺乏動手實踐及解決問題的能力。接受調查的經管類學生表示,自己遇到的實習問題、就業困難,以及自己身邊發生的自我認識與管理問題才應該是最適合教學的真正案例。上述情況要求高校教師在案例編制與使用過程中,需要把理論與學生實際相結合,幫助學生解決實際問題,拓展學生能夠主動學習、積極接受新知識的新式課堂,引導他們成為社會需要的人才,這才是管理心理學課程教學的最終目標。
3.結合內外環境變化,及時、動態更新教學案例,提高課堂案例教學質量。管理心理學這門課程具有很強的理論性,教師應該注重案例自身的時代性和教學對象的適用性,這就要求高校經管類教師不能夠再用傳統的教學理念及過時案例來教導學生學習新的管理心理學知識,而是應該在課程案例教學方面做出創新,能夠與外部環境(社會變革、企業發展等)、內部環境(教學環境、學生需求等)結合起來,與時俱進,體現案例教學的動態性、創新性和及時性,充分體現管理心理學知識體系的應用性和實踐性較強的學科特點。
參考文獻
《北師版•必修2》【圓的一般方程新授課】§2•2P80題目:例3求過點M(-1,1),且圓心與已知圓C:x2+y2-4x+6y-3=0相同的圓的方程。
正常解法分析:
要求一個圓的標準方程,必須知道圓心坐標和半徑,或者
在一般方程中必須知道D、E、F三個參值,且D2+E2-4F>0;
通過已知圓的方程:配方得到圓心坐標(2,-3),半徑為4,
所求圓的半徑r=|MC|=(2+1)2+(-3-1)2=5
從而得出所求的圓的方程為:( x-2)2+(y+3)2=25如右圖所示。完畢
我講完后,當時有一位同學舉起手,我也不知道他要做什么?我說:“你有什么事”?他說:“老師,此題可以這樣解決,因為所求的圓的方程和已知圓C:x2+y2-4x+6y-3=0的圓心相同,只是半徑的大小不同而已,所以就可設所求的圓的方程為:x2+y2-4x+6y-3+t=0①,引入參值t,又因為所求的圓的方程又過定點M(-1,1)代入①中,就可以求得t的值;再把t的值代入①中,于是就可得到滿足題目要求的圓的方程”。
當學生說到圓心相同,半徑的大小不一樣時,我已經明白了學生解決此題的想法,是利用“同心圓系方程”來解決此題的。當學生敘述完畢,我就按照他的思路在黑板上板書了他的過程,讓班上其他同學共同分享這位同學的創新解法和喜悅的心情;當時全班的同學不約而同地為他鼓掌,向他表示祝賀,太值得慶幸。我非常感動,掌聲結束后,我問同學們,難道你們不想知道他是怎樣思維的嗎?
該同學又接著說:“我是通過前面學習過的知識模仿想到的,例如P68題目:例10求過點A(1,2),且平行與直線2x-3y+5=0的直線方程。再如P69題目:例12求過點A(3,2),且垂直于直線4x+5y-8=0的直線方程”。老師在講解此兩例時,分別用了兩種解法,一種解法是按照書上的解法,另一種是利用“平行直線系方程和垂直直線系方程”的解題方法。“與已知直線平行的直線有無數條,且又過某定點的直線確只有唯一的一條;或者與已知直線垂直的直線有無數條,且又過某定點的直線確只有唯一的一條的解題過程聯想到的。其實思路很自然,與已知圓的圓心相同的圓有無數個,且又過某一定點的圓確只有唯一的一個”。
同學們再次響起掌聲,表示慶賀,以此鼓勵。
總結:類比是可以信賴的老師
1、教學內容
本單元是學習一些單音節形容詞、多音節形容詞和特殊形容詞的比較級和最高級形式,學會進行簡單的比較,并表達自己的好惡,同時會進行簡單的調查。
2、教材分析及處理
Unit 12 Section B(1a-2c)為本單元第三課時的教學內容,有以下幾個方面需要注意:
(1)形容詞比較級和最高級的主要構成方式,有三種情況需要學生強化記憶。
(2)本課時共有6個生詞,分別出現在1a和2a中,可在課堂活動中進行處理。
3、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A:words and expressions
Positive,negative,dull,loud,talent show,performer
B:useful sentences
My sister Isabel is the funniest person I know.
Who was the best performer?
(2)能力目標
本課時在前面對兩者事物進行比較的基礎上,要求學生學會對三者或三者以上事物進行比較,會運用最高級談論自己所熟悉的人或事物,會和他人運用最高級的句式進行交流。
(3)情感目標
通過觀察本班的同學,發現別人的閃光點,從而學會“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學生們也會從中體會到合作學習的重要性。
4、教學重點
掌握知識目標中涉及的單詞及句型。
5、教學難點
運用最高級的句式進行語言交流。
二、教學設計
1、總體思路
本課采用任務型教學法。教具有幻燈片和錄音機,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激發學生主動參與的學習欲望,適當安排對話、搶答、小組討論等活動,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學會運用形容詞的最高級,完成學習任務。
2、教學過程
StepⅠ Leading-in
(1)talking freely
T:Who is the tallest boy in our class?
S:Wang Gang.
T:Who is the shortest boy in our class?
S:Liu Song.
T:“tallest”is the opposite of“shortest”.
[設計說明]本課一開始,教師通過與學生談論自己身邊熟知的同學們的身高情況,很自然地引導學生在多個同學之間進行比較、尋找答案,學生在邊思考邊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不自覺地運用了“最高級”的思維方式。
T:Whose English is the best in our class?
S:Sui Hongzhi.
T:“best” is a positive word.What’s its opposite?
S:Worst.
“worst” is a negative word.
[設計說明]由best、worst自然引出目標生詞。
(2)教學生詞
Positive,negative,dull(板書)
(3)Read the new words and finish the chart in 1a.
StepⅡPresentation
(1)My sister Isabel is the funniest person I know.(板書)
T:Now,boys and girls,tell your parter about people you know,use the positive words above.And then I will ask several students to act it out.
[設計說明]本部分是句型認知部分,通過活動讓學生掌握最高級句型的使用,有助于學生正確模仿,在運用中理解所學英語。
StepⅢ Practice
(出示幻燈片)Show some photos of the students in our own class.Talk about different students using superlative degree of adjectives.
T:Point at the photo of Wang Gang.
S:Wang Gang is the tallest boy in our class.
T:Point at the photo of Liu Song.
S:Liu Song is the most creative student in our class.
…
[設計說明]通過這個活動,讓學生積極思考身邊熟悉的同學的特點(外貌、性格等方面),并盡量啟發和鼓勵他們運用剛剛所學到的形容詞來模仿造句。在操練句型的同時,也對所學生詞進行了鞏固和運用。
SteptⅣ Listening
(1)T:Now,listen to the tape,write these names under the performers.
[設計說明]由于前面的呈現和操練,學生從談論自己班的同學很自然地過渡到談論這些天才表演者,所以對這段聽力材料會輕松地入耳,完成這項聽力任務。
(2)T:Listen again.Fill in the chart with the adjectives you hear.
[設計說明]這五個形容詞,有四個是在1a和1b中出現過的,而學生對best也不陌生,因此完成這個任務也不難。
Step V Practice
Read the tapescript on page 102, then fill in the blanks and practise the dialogue in pairs.
(幻燈片出示習題內容)
[設計說明]這個聽力材料是對本節課所學知識的一個綜合運用,僅僅完成2a、2b兩個簡單的聽力任務是不夠的,因此,我增加了這個題目,要求學生進一步對材料進行熟識和掌握。
Step VI Pairwork
T(look at the information about the talent show above and make a conversation):
Who was the best performer?
S:Eliza was the best performer.
[設計說明]老師先做示范,而后兩人一組就2a中出現的五個人物的五種特點進行對話操練,突破難點。
StepⅦ A game
T:Boys and girls,look at the screen. Let’s play a game.Now,we devide our class intotwo groups.One is girls,the other is boys.Speak out who they are,then make a sentenceusing the supterlative degree of adjectives.The one who first makes a correct sentence willget a flag.Let’s begin!
T:Show “Cheng Long”.
G:He is the most famous movie star I know.
T:Show“Yao Ming”.
B:He is the tallest basketball player I know.
T:Show “Liu Xiang”.
G:He is the fastest man I know.
T:…(找一名同學統計兩個組的紅旗總數,選出勝者,并對其進行鼓勵。)
[設計說明]學生通過談論自己熟悉的名人,愉快地融合在說英語的環境中,達到了對語言知識的學以致用。每個同學都有展示的機會,體現了“為用而學,用中學,學了就用”的教學理念。
StepⅧ Summary
T:What did you learn this class?
S:…
[設計說明]讓學生自己總結本節課所學的知識,充分體現了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他們會有一種成就感,可以更好地激發他們的求知欲望。
StepⅨ Homework
Interview three classmates.Write their answers in the chart below.
“Who do you think is the funniest actor?”
1案例教學法在心血管內科教學中應用的意義
1.1有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主觀能動性
學生在收到某種臨床病例后,需要查閱相關資料對該病例呈現出的癥狀、體征、輔助檢查結果等進行分析,進而做出科學的診斷,最后進行關于治療和預后的方案設計。這樣,學生就會對該病例的癥狀、體征、輔助檢查、診斷、治療以及預后有一個全面的了解和掌握,同時也將教科書的基礎理論知識與臨床實踐緊密銜接起來。案例教學法本身是一種個性化、多渠道獲取與該病例相關的知識的方法,能夠促使學生主動去查找資料解決病例中涉及的問題,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思考分析問題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創新能力、人際溝通能力等具有很好的促進作用,同時也激發了學生學習心血管內科學的興趣,幫助學生建立了臨床辯證思維,真正體現了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也為學生今后從事臨床工作奠定了基礎。
1.2有助于提高教師的綜合素質
案例教學法實施過程中,教師不僅要選擇典型及新穎的臨床病例,并進行針對性的問題設計,還要對學生發現的新問題給予回答。這就要求教師要有淵博的理論知識儲備,能夠熟練掌握和靈活運用本專業領域的知識以及熟悉與該病例有關的基礎學科、橋梁學科、臨床學科的知識,還要對臨床上心血管疾病的輔助檢查、診斷、治療等前沿知識有所了解,這樣才能在課堂上與學生進行有效互動,也為培養適應現代醫學發展的應用型人才奠定基礎。另外,在案例討論過程中,任課教師要善于觀察學生的思想動態和情緒變化,調動學生的情緒,積極引導其發言,準確把握每一個學生的接受程度,做到因材施教,這就要求教師具備一定的人文科學知識。
1.3有助于活躍課堂氛圍
案例教學法的重要一環是組間討論和觀點陳述。每個學生都參與到其中積極主動的發言,闡述自己的觀點、見解或提出自己發現的新問題,將課堂變成了舞臺,每個同學都愿意在舞臺上展現自己的才華,希望成為舞臺的主角,這也符合當代大學生個性化的發展。同時,學生對病例討論和陳述的過程中,不同學生有不同的見解,不同的視覺所運用的知識點存在差異,這樣就增加了不同學科間的多種橫向聯系,使所學的知識融會貫通。
2案例教學法在心血管內科教學中的實施
2.1病例的選擇
病例的選擇應與教學內容、教學任務、教學目標相統一,與教學中包含的知識點緊密聯系。這就要求任課教師要做充足的課前準備,科學設計教學過程,提前完成教案撰寫、病例設計、課件制作等工作,還要預測學生可能提出的問題,并設計解決方案,保證課堂教學順利實施。同時,教師應鼓勵學生對病例進行全方位思考,分析病例中的治療經驗和診治誤區。
2.2設計問題并進行討論
問題的設計應具有針對性和啟發性,遵循由淺到深、由表及里、由簡到繁的認知規律,使學生帶著問題對病例展開分析,激發學生的思維空間,實現問題的引導功能。在討論環節,應加強學生間和師生間的交流討論,發揮學生的集體智慧,準確把握病例中蘊含的知識點。
2.3對病例進行全面點評
病例點評是案例教學法的重點,一方面教師應引導學生針對討論結果進行總結,明確病例中涉及知識點和重難點內容;另一方面教師針對學生中存在的共性問題以及重難點知識進行相應的闡述。
3案例教學法在心血管內科教學中應用的注意事項
3.1選擇的病例難易程度要適中
病例的選取一定要結合學生的知識結構,使學生容易理解和接受。通常以心血管內科的常見病、多發病為主,在完成一個簡單的病例教學后,再給學生提供一個有一定難度的病例,在開闊學生眼界的同時,讓學生舉一反三,牢固掌握相關理論知識和技能。
3.2選擇的病例應具有綜合性
病例的選取應具有典型性、生動性、真實性、新穎性和針對性,確保對學生今后的臨床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典型性指病例具有代表性,癥狀、體征以及輔助檢查結果能夠直接指向診斷結果;生動性指病例的描述生動、形象,有一定的場景描寫和情節敘述,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真實性指病例來源于臨床實踐,而非教師主觀臆測或虛構,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新穎性指病例是臨床上近幾年出現的,具有時代特征,對學生將來從事臨床工作具有一定的現實指導意義;針對性指病例呈現的癥狀、體征、檢查結果等要與教學大綱中要求掌握的知識點相匹配,既要突出重點,又要有細節的提示。
4結語
案例教學法在心血管內科教學中的應用,彰顯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教育教學質量得到顯著提高,同時還提高了學生的醫學實踐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等,有助于學生建立臨床辯證思維,是一種良好的教學方法,值得在教學中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案例教學設計的情境化。地理教學中教師經常會使用一些鮮活的案例,但這些實例往往不具備情境化,如在講人文地理學“人口遷移”問題時,可以使用從我國浙江溫州地區到巴黎打工居住的人越來越多,在巴黎逐漸形成了一個“溫州城”的事例或者各國的“唐人街”。一般教師會把這個實例作為“舉例”講述給學生,而且不可能講述得比較詳細。如果把“溫州城”事例加工成案例,使其成為一個有遷移背景、具體時間、地點及移民生存狀況等的描述,就具有了“情境”。情境化是案例的突出特征。能更好的使學生進入情景,激發興趣。
2.典型性和針對性地理案例是根據教學目標整合過的一類教學資源。專門為教學開發的案例都有明確的重點,有清晰的目的。但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往往難以獲得充足的教學案例,自己開發教學案例的可能性也不大,所以即使在案例教學中,教師使用的也大多是一些未經加工的素材,如新聞報道。盡管這些素材也源于現實生活但它并不是專門為地理教學準備的。如果教師使用這些素材作案例,需要在選擇時充分考慮素材的典型性和針對性,或者稍做加工,使學生通過分析案例可以達到教學目標規定的要求。
3.內容豐富、相對完整地理教學案例從一開始背景的交代到問題情境的描述是相對完整的,有比較豐富的信息使學生對一個點、一個具體區域、一個事件的來龍去脈有一個完整的認識,能設身處地地把自己置于案例的特定情境中去思考、去決策。一個出色的案例提供的是一個真實的問題、矛盾和困境,存在著從各個側面分析解釋的可能性,內容的豐富為學生提供了探索的空間。
4.可讀性強優秀的教學案例常能吸引學生閱讀。案例的情節、所給的材料和敘述的方法能夠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案例的可讀性是案例教學成功的前提,既然案例的使用者是學生,如果學生對閱讀案例失去興趣,案例就會失去意義,所以案例應有既能令人愉悅又能增加學生學習經驗的價值。
二、地理案例教學的的形式
高中地理教學仍然需要大量的感性材料做基礎,但學生的理性思維能力比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要明顯提高。根據高中學生心理發展的特點,課程標準建議教師在教學中注意發展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創新思維。而案例教學是培養高中學生地理思維和地理決策能力的途徑之一。案例的使用有不同方法,這里討論兩種,一種是分析型,一種是決策型。
分析型案例教學的基本環節是:閱讀案例一案例分析一內容擴展。下面是環境教育的一個案例(縮略):。
在北京市郊區的楊鎮的有一片面積近3000畝的濕地。一家開發商看中該地區,準備在此開發建設“京東大蘆蕩休閑旅游度假村”。該消息傳出后,當地村民十分高興,并紛紛積極配合開發商的征地工作,并希望將來能到度假村工作。
但是,環保志愿者得知該消息后,卻紛紛為這片濕地的命運擔憂。當環保志愿者多次赴現場進行考察,四處奔走,先后在多家媒體發表文章,呼吁政府采取行動保護這片濕地。
最終,當地政府對該事件進行了全面的調查,采納了環保志愿者的建議。
呈現案例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在這一事件中,我們清楚地看到,事件中不同的角色所持觀點各不相同,所采取的行動亦各不相同。那么,他們為什么要持那樣的觀點,采取那樣的行動,又為什么會產生矛盾沖突呢?然后安排學生對環境事件中色的身份、行為、觀點及行為后果進行行為價值分析,了解人的環境價值取向起著什么作用。最后安排學生分析其他社會現象中人的環境行為及價值觀取向。 這段教學的基本結構如下:
內容目標:國民環境行為價值分析
案例:要濕地還是要度假村?
案例使用:分析案例中不同角色的行為反映出的環境價值觀
結論:環境價值取向起著決定作用擴展:從環境價值觀的角度分析并認識其他社會現象中人的環境行為。
分析型案例教學需要教師從案例中提取引導學生認識地理基本原理的問題,使學生通過案例分析,一步步學習對地理現象和問題的分析判斷方法。
決策型案例一般采用分段式學習方法:案例(部分)呈現一提出問題一學生思考、判斷、決策一案例(部分)呈現一檢驗判斷或決策。這種學習的特點是案例本身為學生留下疑問和討論的空間,使學生有機會通過判斷和決策提供解決問題的辦法。下面是曾在教學中使用過的案例(縮略):
包頭是最大的工業城市,位于內蒙古中部偏西的后套平原上,北依大青山,南臨黃河。市區人口目前已超過100萬。包頭是“包克圖”的轉音,意為“有鹿的地方”。1750年僅有600戶人家,1938年設市,1957年建設大型鋼鐵公司后,城市規模得到迅速發展。
20世紀50年代對包頭鋼鐵公司的選址問題進行了綜合比較,提出了三個規劃方案:
A一包鋼在河西,新城在河東,新城近包鋼,距舊城14―20公里;
B一包鋼建在離舊城不遠的臺地上,周圍發展為新城,遠期可與舊城連成一片成為一個整體;
C一工業區、新城、舊城分散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