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fn id="a4kkq"></dfn>
<ul id="a4kkq"></ul>
    • 英語口語教學論文大全11篇

      時間:2022-09-14 11:28:49

      緒論:寫作既是個人情感的抒發,也是對學術真理的探索,歡迎閱讀由發表云整理的11篇英語口語教學論文范文,希望它們能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啟發。

      篇(1)

      二、研究的主要內容

      研究高職旅游英語口語教學中的教學設計問題,以“情景”教學途徑設計旅游英語口語課堂教學,通過教學設計的落實,發現存在的不足加以改進,真正體現和貫徹培養學生流利的口語表達和交際能力的目的。

      三、情景教學法行動研究

      第一輪行動研究:創設問題情景筆者使用高等教育出版社《英語口語教程2》課本嘗試進行情景教學。筆者盡力把教材中的內容轉化為激勵學生學習的真實情景。例如:Unit1languagelearning教學步驟設計1.聽一段關于語言學習的對話。鼓勵學生多多列舉出語言學習的相關詞匯和句型。利用書上的mind-map,鼓勵學生繪畫出自己的語言學習思維導圖。2.創設兩個不同情景讓學生做對話。情景一,學生之間相互討論英語語言學習的經歷和方法。情景二,家長和孩子之間討論英語語言學習的經歷和方法。3.各小組將自己組對話錄音,并給自己的表現進行評價。4.教師進行各組評價。5.教師撰寫反思日志。教師反思:通過本輪的行動實踐和收集的教學錄音的數據,筆者發現學生對自己的英語口語交談不是很自信,在自我評價時多數流于形式,存在不好意思給自己打分的現象,不能正確的對待自我評價的過程。因此,下一輪的研究計劃是加強學生對自己英語口語評價的客觀認識。第二輪行動研究:自我評價的正確認識在第二輪教學實踐時,教師抽出大量的時間進行了英語口語自我評價的重要性和使用方法。之后按照正常每一單元的主題創設情景,由教師給出一定的導入部分之后,學生自己做對話,進行錄音,小組評價,自我評價的相關活動。教師進行反思。在第二輪行動時間的過程中,教師發現同學們多數情況下使用手機或其他電子設備查找相關資料,似乎在課堂上電子設備的使用是無法避免的。于是教師準備完全放開學生對電子設備的使用。第三輪行動研究:學生自我學習創設情景在兩輪實驗的基礎上,教師改為由學生自己查找相關資料,學生自己創設情景進行對話的編撰和評價。隨著課本的進一步學習,旅游相關的內容進入學生的視野。學生通過教師給出參考書或網站的資料查找,能夠針對教學但愿設計一定的職業情景并進行操練。通過課堂的展示更加掌握的課本上的內容。教師評價之后,講解學生需要改進的地方并做出師范。實施效果學期末的時候,我們進行了學生訪談,從學生的反饋來看,普遍同學們的反映是學習有了進步,通過不斷的錄音,掌握了英語口語的學習方法,而且自己創設的情景更加有意思,很符合90的心態。學生們的感受如下:“自我評價很有意思,聽自己的錄音很有意思,通過評價,我慢慢學會了說英語。”“教師讓使用手機感覺很興奮,很多老師上課不讓使用手機。”“自己創設情景更好玩,與同學們也能玩在一起。”“在整個課堂的過程中,英語語言真的成為了交流的工具。”在訪談結束后,教師對本班同學進行了問卷調查,調查顯示收到有效問卷233份。調查問卷總體顯示顯示,學生比較喜歡情景教學方法,對這種課堂訓練口語的方法普遍認為很有意義。

      篇(2)

      2英語口語課的詞匯教學應用研究

      (一)提高學生興趣

      (1)樹立學生學習詞匯的興趣

      學好英語,興趣很重要。杜子華是我國著名的英語教育專家、中國英文口語大師,他曾說"學習最重要的是興趣的培養,學習英語,要根據自己的興趣,尋找突破口,這是非常重要的"。

      (2)成功體驗的必要性

      成功是學生在學習英語時心理求知的動力,尤其是在口語交際中。應給每個學生創造更多的表現機會,充分利用英語口語"多說、多練"的方法,引導學生進行實際訓練。讓他們感受到成功的喜悅,明白只要勇敢去說去練就能成功。

      (二)對詞匯語義進行聯系

      (1)詞匯分類

      將英語詞匯以及詞組按照一定的規則和條件分類,再整理組合成若干個具有不同意義或者特點的類別,從而減少了每個英語詞匯的單獨特性和孤立記憶的難度,這種方法叫詞匯分類。每一類的詞匯都有"背景"和"兄弟姐妹",記憶系數和辨識度可以大大提高。這種分類方法實際上是一種編碼程序,是對語言信息的一種符號化和程序化。詞匯分類重點突出了該類詞匯的意義,同時加強了詞匯之間的意義聯系;此外,詞匯分類是一種"信息的集合和組塊",減少了單個詞匯的孤立性,從而降低記憶任務量。比如同一個詞綴的英文詞匯可劃分為一組:anti-這一前綴的詞匯有:anti-biotic,antichrist,antibodies,antihero等。

      (2)想象聯系

      在已有信息的基礎之上運用個人的腦力思維創新或者想象出新的信息,這個過程叫做聯想。在英語詞匯學習中有幾種聯想方法。①基本義聯想法。這種方法利用多義單詞的意義擴展規律,首先,抓住單詞最基本的意思;其次,根據其他詞義與基本義的聯系來輕松地記憶單詞。②形義聯想法。即找出單詞之間形狀和意義的共同特點,利用他們的共同特點展開記憶。③趣味造句法。指用一個有趣的句子將一組詞串起來。可以將幾個在拼寫和意義上都沒有什么聯系的詞通過一個例子將它們貫穿。④巧用單詞之間的共同成分,由熟悉的單詞記憶新單詞。如由east?我們可以擴展記憶?beast(野獸)、feast(盛宴)等。

      (三)掌握詞匯特征

      (1)利用語音特點來歸納

      在口語中有很多發音類似的詞匯,通過已經掌握的詞匯來學習發音相似的陌生詞匯,印象會更深。例如:Nopains,nogains.Afrienginneedisafriendinneed.其中pains和gains,need和inneed都是發音類似的詞,不僅能了解句子結構,還幫助了對這類詞的背誦。教師在進行口語教學時要引導學生發現某些詞匯在發音上的共同特點,使學生對詞匯產生興趣并主動的按這種規律進行尋找和歸納,這樣學習詞匯的效果更明顯。

      篇(3)

       

      很多英語教師在口語教學中經常發現這種現象:學生的英語口語提高到一定程度之后,英語表達能力就很局限,漢式表達頻繁出現,而且有些錯誤屢改屢犯,無論怎樣練習,仍處于停滯不前的狀態,這就是二語習得中的一個普遍現象——中介語石化現象。

      中介語是指外語學習過程中,學習者使用的介于母語和目的語之間的一種語言體系。它即有學習者母語的特點,又有目的語的特征,它以母語為出發點,并逐漸向目的語靠近,卻不是目的語(Selinker,1972)。理論上說,隨著語言的不斷輸入和學習量的增加,學習者的中介語最終會達到目的語這個理想終點。但研究表明,絕大多數學習者由于種種原因并不能達到目的語的終點,相反,他們的語言水平提高到一定程度后教育教學論文,不但沒有繼續向前發展的趨勢,反而出現停滯不前的狀態,這種現象就是中介語的石化現象。Selinker將此現象定義為:學習者的中介語與目的語相關的一些語言項目、語法規則和系統知識趨于穩定的狀態,它們并不受學習者年齡和目的語學習量等因素的影響(Selinker,1992)。

      一、英語口語的石化現象產生的原因

      1. 母語的負遷移

      在學習者沒有完全掌握目的語的語法規范之前,他們就會有意識或無意識地將母語的規則運用到目的語之中。如果母語和目的語相似或者一致時,就會出現正遷移,從而促進語言的發展,但若母語和目的語有所區別時,就會出現錯誤或不恰當的表達,這稱之為母語的負遷移。長期的母語負遷移會對英語口語產生一定的干擾,如果這些不正確的表達長期被使用并僵化下來,就形成了英語口語的石化。

      從語音上看,雖然英語中的很多發音都能在漢語中找到近似音,但是一些發音是漢語中所沒有的。這讓學習者很難掌握好英語的發音.如一些學生將”Ithink”誤說成“I sink”。在詞匯層面,很多學生認為中英詞匯是一一對應的論文下載。其實不然,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風俗習慣,很多情況下英漢詞匯在文化外延上是不對等的。在句法方面,由于英語重形合,即句子本身的語法手段,而漢語重意合,強調句子內部的邏輯聯系,所以很多學生在表達“雖然---但是--”時,習慣于用“although-----but---”的形式。

      2.交際策略與交際反饋

      在用英語交流的過程中,由于學習者的語言水平有限,為彌補他們的語言缺陷,他們會借助回避,簡化等交際策略達到交際的目的。Tarone指出學習者在使用語言的過程中會很自然地使用到一些交際策略,如“回避”,“換說法”“借詞”“請求幫助”及“動作模仿”等諸多策略(Brown,2001)。Coulter認為學習者在具有一定的語言能力后,使用避免、簡化等交際策略確實可以克服交際中存在的困難達到交流的目的,但他們的學習動力也會減弱,要么完全停止學習進程,要么不再像學習初期那樣重視自身語言水平的提高。這樣也會產生石化現象(戴煒棟,牛強教育教學論文,1999)。

      石化現象的交際反饋又稱為“相互作用論”,其主要代表人物vigil和Oller認為人際交流傳遞著兩方面的信息,即認知信息與情感信息。認知信息以語言形式來表達,包括事實,猜想和信念。而情感信息是通過超語言形式來實現,如面部表情,聲調和手勢等。交際中的反饋信息會對學習者可產生肯定,中立或者否定的心理作用。Vigil和Oller發現,肯定的情感反饋和否定的認知反饋是防止語言石化的最佳方式(Vigil& Oller, 1976)。因為在交際中,肯定的情感反饋和肯定的認知反饋會鼓勵學習者繼續采用相似的語言表達形式,從而引起石化,而肯定的情感反饋和否定的認知反饋會激勵學習者在繼續語言交際的同時,注重對自己的言語作出一些修改, 故能防止石化現象的產生。

      3.學習策略和學習環境

      學習策略的失當也是導致出現口語石化現象的原因之一。學習者在交流時經常將目的語簡化,最明顯的簡化是體現在句法上。如,許多學生傾向于用簡單的主謂賓結構、簡單的時態來表達他們的觀點。雖然這些簡化的句子并不影響交流,但卻使語言失去了多樣性,長遠來看,學習者就不能自如地創造性的使用語言,阻礙了語言能力的提高。

      學習環境主要是指教師的不正確的語言輸入和教材的不完備方面而引起的石化。一方面,由于有些英語老師缺乏語言的正規訓練,他們不地道的語言運用使得學生缺乏正確的語言輸入。比如,一些教師的發音不標準,學生就會模仿他們的發音,久而久之,就導致了石化。另一方面,教材或和材料的選擇不當也會產生石化。如教材中為模擬的一些場景,或訓練某個口語句型,出現的一些特定的貌似真實的語言輸入,卻與實際交流有一定的差距。一旦這些不地道的語言輸入在腦海根深蒂固后,學習者就無法擺脫其影響,形成了語言習慣。

      二、英語口語突破石化的對略

      1.優化語言輸入

      地道的目標語輸入是英語口語輸出的前提,也減弱了母語的負遷移的干擾。所以在口語教學中,英語教師應該優化語言輸入的質量。一方面,口語教師不僅在口語輸入時教育教學論文,要注意發音標準,語調規范,措詞準確,語句正確,以確保規范的語言輸入,同時教師也應該正確的評估學生的口語水平,并根據其水平提供相應的語言輸入論文下載。最佳的語言輸入是難度要略高于學生的當前口語水平,這樣既能防止學生過分借助交際策略,也能防止他們對口語的失去信心。另一方面,英語教師也不能忽視教材甄選的重要性,摒棄那些語言和內容已過時的教材,選擇具有真實性的語言教材,靈活的處理教材內容。如,將口語課本與日常使用的口語素材結合在一起。

      2.采取正確適當的糾錯方式

      對于學生口語課堂所犯的錯誤,教師若是漠然視之,學生就意識不到自己所犯的錯誤,甚至會反復出現,久而久之,就會產生口語石化。若是頻繁糾正學生的錯誤,會使得學生產生焦慮感,也不利于學生的口語能力的發展。因此,采取正確適當的糾錯方式尤為必要。首先判斷錯誤類型,如果學生所犯的錯誤不影響交際的錯誤,可暫時忽略,但若是阻礙了交際,就要指出他們的錯誤。依據相互作用論,肯定的情感反饋和否定的認知反饋是防止語言石化的最佳方式。在口語練習中,如果教師能在輕松的語言環境中,給予情感上的肯定,鼓勵他們繼續用英語來交流,同時又巧妙地指出他們所犯的錯誤,使他們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并激勵他們對自己的言語進行改變,防止口語石化的產生。;

      3.樹立正確的教學目標

      傳統的觀點過分強調交際的重要性教育教學論文,認為英語口語的教學目標就是培養學生的交際能力,使之能運用所學的語言知識來成功地應對交際。這種教學忽視了語言既是一種交際手段,更是口語教學的最終目的,忽略了語言的變化性特征,忽視了學生語言能力的發展。因此,教師不僅僅以交際為目的,更要注重學生的英語口語能力的發展。在課堂中,既要加強對交際策略,會話技巧等交際能力的培養,也要考慮到學生英語口語能力的發展,注重對學生的語音語調、詞匯、語法結構等口語基本功的培養,不提倡過分依賴于簡化,回避等交際策略。

      三、結語

      雖然英語口語的石化是一種普遍現象,但是只要英語教師為學生提供最優化的語言輸入,采取正確適當的糾錯方式,在培養學生的交際能力的同時,注重學生英語口語能力的發展,才能有效防止石化現象的產生。

      [參考文獻]

      [1]Selinker, L. Interlanguage [J].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Linguistics in Language Teaching1972.(10)

      [2]Selinker, L. RediscoveringInterlanguage[M].London: Longman,1992

      [3]Brown, H.D. 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1.

      [4]戴煒棟,牛強.過渡語的石化現象及其教學啟示〔J.外語研究,1999(2)

      篇(4)

      (一)豐富學生的聽

      一是采用全英教學模式。教師要少用甚至是不用漢語進行教學,要知道學習英語的最大干擾來自于母語,對母語非英語的學生來說,他們已經習慣了母語的思維方式,很容易會將這些母語思維方式帶到英語的學習中來。為此,在教學中我們要盡量用英語教學,為學生營造全基的學習環境,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避開母語的干擾,學會用英語來進行思維。二是利用現代技術播放地道的英語音頻與視頻。我們可以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的聲像效果來為學生播放一些通俗易懂的英文歌曲、經典的影視劇片斷以及一些英語類節目等,讓學生能夠接觸到更多原汁原味的英語。通過大量的聽來增強學生的語感,豐富學生的語言素材。

      (二)展開大量的讀

      “書讀百遍,其義自現”“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也會吟。”指出了讀的重要作用,這同樣適用于英語教學中學生口語水平的提高。讀是語言輸出與輸入一體化,既可以在讀中豐富語言素材,為學生的說打下堅實的基礎。同時也是一種主要的說話訓練方式,可以在讀中增強語感,幫助學生糾正不正確的發音,讓學生在讀中來增強流暢性與完整性,感受不同的語氣與語調。這既是提高學生口語水平的前提條件,同時也是提高的主要途徑。為此,在教學中我們要帶領學生開展豐富的讀,如全班讀、分角色讀、同桌對話朗讀等,讓學生進行大量的閱讀教材,對于精彩的段落與篇章,要讓學生達到熟讀成誦的效果。這樣長期堅持,可以讓學生積累更多的詞匯、語法、句型等,讓學生擁有更為豐富的語言素材,同時在讀中來提高對語言的感知與駕馭能力,這無疑是提高學生英語水平的核心因素。

      二、豐富訓練,讓學生進行更多的說

      正所謂“紙上得來終覺淺,方知此事要躬行。”多聽多讀,增大學生的語言輸入量,豐富學生的語言素材,并不直接代表著學生口語水平的提高。學生口語水平最終需要在大量的口語訓練活動中得到不斷的強化與提高。為此在教學中我們除了為學生構建全英學習環境,用英語教學,并鼓勵學生用英語外,還要為學生設計豐富的口語訓練活動,讓學生有更多說的機會,在大量的訓練中來內化知識、提高水平。

      (一)表演情景劇

      初中生有著強烈的表演欲望,我們可以利用學生的這一特點,選取教材中適合學生表演的話題以及學生所熟悉的話題,來引導學生創編情景劇,并進行表演。這樣的活動即創作、表演與說話訓練于一體,不僅可以激發學生強烈的參與動機,而且可以讓學生將語言的學習與運用與具體的場景、人物等結合起來,這樣更加利于提高學生對語言的駕馭能力,利于學生英語水平的整體提高。如問路、打電話、購物、就診、聚會、訪友、旅游等等,都是學生所熟悉的話題,同時也是語言學習的重要內容。我們可以引導學生圍繞著這些話題來進行情景劇表演,讓學生在表演中運用,在運用中內化,這正是提高學生口語水平的重要活動形式。

      (二)課前自由談話

      我們要利用好課前導入環節的時間,可以選取學生所感興趣的話題來引導學生展開自由談話。這樣的交流形式更靈活,氛圍更活躍,更能激起全體學生參與的激情。此時再加以教師必要的引導,自然就可以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談話中來進入新知的學習。談話導入既避免了直接教學的枯燥無味,可以增強教學的趣味性,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而且也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可以自由交流的空間,學生可以展開積極而自由的對話,這同樣是一種極為重要的口語訓練方式。

      篇(5)

      21 世紀的中國是一個對外開放中國,是一個更加國際化的中國,對英語人才的培養有著更高的要求。因而,在培養小學生學習英語的目標也與過去有所不同,在小學生的英語能力培養方面更加側重于英語口語交際能力而非過去一味地學習單詞、語法、進行題海戰術來達到考試成績高分的目的。我們應當順應時代潮流的發展,在小學教育中將英語學習的培養方向轉移到口語交際上才是符合當前英語人才目的培養。

      一、當前小學英語口語教學的現狀

      小學階段是培養學生英語能力的關鍵時期, 而目前的英語教學中存在著許多不盡如人意的問題,忽視對學生能力的培養,無法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一方面,英語教學氛圍不濃厚。 課堂上大多是在使用漢語進行教學活動, 不管是教師的講解還是學生的回答, 都沒有進行英語口語交流的氛圍和環境。 結果,學生口語發音不標準,錯誤多,更有甚者,一些學生不敢說或者不愿意說英語, 沒有很好的語言環境進行說話與交流,存在著心理障礙。 很多學生不敢用英語進行表達自己的看法, 所以進行口語交流的機會則少。另一方面,英語口語學習的呆板性。 英語不是我們的母語,有著自身的語言環境,跟我們母語的語言環境不同。 教師在講課時沒有建立很好的語言環境,課堂上仍然是側重對英語語法、知識點的講解,為了應付考試,只是單純地讓學生進行記憶、背誦,忽視學生聽、說、讀等實際運用英語進行口語交際的能力。 這種英語口語教學的方式, 學生學到的東西是呆板的,沒有生氣的,不能進行靈活運用。

      二、小學生口語交際能力差的原因分析

      1.受環境因素。語言學習是和其環境密不可分的,語言環境是習得第二語言的前提,并創造了學習的快速渠道與進行語言溝通的場所。由此,學生必須在語言實踐中持續的對英語加以運用,才能夠切實提升英語口語交際能力。然而,現階段學生缺乏良好的英語語言環境,除課堂之外,在實踐中運用英語的機會相當少,導致學生中有英語口語交流方面愛好的寥寥無幾,未形成與他人用英語交流的習慣,口語交際能力止步不前。

      2.受學生自身因素。一是心理素質。部分小學生心理素質差,缺乏自信。例如,部分小學生認為自身英語基礎不好,使用時語音、語調不規范,缺乏自信,不敢開口說英語,恐懼被人恥笑,長此以往,英語表達的興趣不斷消減。在離開教師幫助的情況下,部分學生表達不清晰,且害怕表達出來的句子存在語法錯誤,對語言模式的精準性過于重視,難以開口。二是小學生英語知識儲備的制約。小學階段的年齡相對較小,和外部社會接觸與溝通的次數匱乏,思維模式過于形象化,組織語言的水平差,詞匯、語法知識等儲備嚴重欠缺。三是受母語的影響。所有的語言均具備其獨立的語言習慣與語法屬性。如果想使用一種語言進行流暢的溝通,則需要在其語言的表達與思維模式的堅持上花費相當長的時間。小學生已習慣了運用漢語,在進行英語表達時普遍會在很大程度上將母語里的表達與思維模式套用其中,這實際上對其英語口語交際能力形成了很大干擾。

      三、提高小學生英語口語交際的課堂教學的對策

      1.整合教材,為學生提供他們喜歡的口語交際話題。新教材對“口語交際”相關知識內容和能力培養相比較課改前的舊教材進行了一系列科學、系統的編排。但是新教材里仍不乏一些成人化、城市化的話題。《新課程標準》指出:各地區都蘊藏著自然、社會、人文等語文課程資源,要有強烈的資源意識,去努力開發,積極利用。所以,作為老師的我們應該從生活出發,重視地區差異,尊重個體差異,真正的將教材的教學要求與學生的實際情況結合起來,達到融會貫通的效果。

      2.優化課堂,激發學生交際興趣。在一些缺乏教學資源的情況下,教師應備課充分,多花心思,努力為學生創設課堂情境,激發學生踴躍表達的興趣和欲望。在教學中正確引導學生,鼓勵學生積極、大膽發言,在一些學生中,有些連漢話普通話都還說不準,對于這些學生更應該加以指導和糾正。

      3.主動積極培養學生的課堂責任感。口語交際課堂追求的是一種靈動的課堂氛圍。 靈動的課堂就是指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真正做到學生是課堂的主人。 口語交際的教學過程是一種動態的不斷前進和深入的過程,口語交際教學更倡導讓學生主動合作、探究地學習,課堂氣氛追求的是讓學生動心、動口、動腦,以更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在老師起決定作用的口語交際課堂中, 往往出現重視形式化忽視真實性、 重視個別學生的表現忽視全體參與的傾向性的表現。 學生會為了迎合老師的意愿而表達觀點,這樣,口語交際也就失去了應有的價值追求。 培養學生的課堂責任感,意味著要給予學生更多的空間,讓他們擁有自主選擇交際話題的權力,自主選擇課堂形式的權力,自主思考與發言的權力。 賦予了每一位學生課堂主體的權力,才能更好地培養他們的課堂責任感。 讓學生有在課堂上自覺做好自己分內之事的心態, 有對其他同學和老師的許諾認真負責、堅決執行的態度。

      4.建設一支專業化的口語教師隊伍,提升小學生的英語口語交際能力。由于大多數教師雖然從事英語教學多年并有著非常豐富的教學經驗,但他們可能來自非英語專業或者并為經過專業化的口語訓練,他們的口語發音有著這樣或者那樣的問題從而導致小學生的問題發音等現象。建立一支專業化的口語教師隊伍,從外引進英語專業人才教師或者將學校里的英語教師進行統一培訓,培訓合格者方可教英語口語這門課程,如此一來,英語教師的整體素質得到很大的提升,小學生們也有了更加專業化的教師對他們進行口語教學,引進的教師將會用更加先進的教學方法對小學生們進行口語訓練,在口語發音上能夠糾正他們以前一些不正確的發音方式,讓他們以更正確的方式開展他們的英語口語訓練,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他們的英語口語交際能力。

      5.多利用課外活動時間鍛煉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在開展課外活動時除了開設各種體育活動項目,還可以加一項口語訓練。在口語訓練中讓學生輪流講述自己認為有意義的事或是感興趣的事,或者就平時的所見所聞進行講述。 師生的相互交流不僅可以優化師生關系,更能讓學生喜歡上口語交際,喜歡和老師交流,而教師在這一過程中就可以更多的對學生加以指導,從而提高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

      總之,在快速發展的現代社會,英語作為當今世界溝通的常用語言之一,應該受到高度重視。在如今的小學英語教學中,教師需更為關注學生英語口語交際能力的塑造,并選擇可行的方案,增強學生的學習熱情,提升自信心,讓學生體驗學習英語的樂趣,從而切實增強學生的英語口語交際水平。

      篇(6)

      一、前言

      根據Oxford(1990),第二語言學習是一個由直接策略和間接策略兩2部分6個子項組成的策略系統,包括:(1)元認知策略(MetacoganitiveStrategies)(如集中注意力、有意識地尋找練習機會,自我學習計劃的制定,學習過程的監控和學習結果的自我評估等);(2)情感策略(AfectiveStrategies)(如減低焦慮程度、自我鼓勵、了解自己的情感狀態等);(3)社交策略(SocialStrategies)(如詢問問題,以及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習伙伴相互幫助共同促進,培養合作學習技能等);(4)記憶策略(MemoryStrategies)(如歸類和意象等);(5)認知策略(CoganitiveStrategies)(如推理、分析、概括和操練等)和(6)補償策略(CompensationStrategies)(如根據上下文猜測以及迂回表達法等)。

      從筆者的觀察及與學生們交流后所得的反饋信息來看,大多數學生在口語學習中使用頻率最低是社交策略。而由此反映出的英語學習者的不良學習習慣也大大妨礙了他們成為成功的口語學習者。通過實踐,筆者發現在課堂內外對學生們進行社交策略的培訓,培養他們有意識地多運用這一策略,可幫助他們高效地完成學習任務,顯著提高其口語水平。以下就筆者的具體實踐加以簡要介紹。

      二、多媒體教學環境下學生社交策略的培養

      社交策略在學生們的口語學習中使用頻率很低,具體表現在:

      (1)在課堂內外不敢主動大膽地用英語提問題,這和西方課堂上學生隨時提問大相徑庭。究其原因,一是傳統的教學模式,教師滿堂灌的“填鴨式”教學使學生成為知識的被動接受者,學生發散性思維及創造性思維能力差,所以提不出問題,不會提問題;二是中國傳統的儒家思想講究“面子”,學生怕自己問的問題毫無價值或是擔心自己的語音或語法錯誤被人嘲笑,“丟面子”,而不敢用英語提問。針對這一現象,首先應鼓勵學生們大膽用英語提問(既可以向老師提問,也可以向同學求助),強調提問的及時性。因為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問題能幫助自己和其他同學共同解決學習中的難題。其次是利用現代化的信息技術,實現師生及生生在互聯網的交流平臺上就口語問題進行解答。再次是創造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在口語活動設計時多提開放性問題,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及多維文化視角,在回答問題的過程中耐心聽取不同答案,引導學生相互討論不同意見,并在討論的過程中大膽地用英語發問。

      (2)在課堂內外除非是迫不得已,一般不愿主動用英語進行口頭交際,其原因與不敢用英語提問大體相同。教師在設計課堂口語交際活動時,可適當地采用支架式教學(instruc—tionalscafolding),通過提供媒介支架(如播放相關的音頻及視頻文件)、任務支架(如在多媒體課件中詳細列明需完成的口語交際任務的每一個步驟的具體內容和要求)、材料支架(如對音頻及視頻文件中相關的交際功能性句型進行提煉并列舉同類的經典句型,要求學生當堂重復并在虛擬的交際情境中靈活運用),從而幫助學生們通過先聽先看獲得有效的語言輸入,再說再談從而順利地完成語言輸出,能用地道的英語進行口語表達,最大地優化口語學習效果。而在設計課后口

      語作業時,則盡可能地創造真實的英語交際環境。如對來本校的國際交流學生進行采訪或邀請他們共同參與各類校園文化活動,或在外籍游客聚集的旅游景點提供語言方面的志愿者服務,或是在外籍人士出現較多的英語角、英語沙龍或咖啡廳完成各種不同的口語交際任務,或是創造與外籍教師直接進行口語交流的機會(如帶外教進行校園一日游,上超市購物,去郵局寄信,去醫院看病,去學校餐廳就餐,去圖書館借書或去書店買書)等。真實的語言情境更能激發學生們的學習英語口語興趣及動力,在進行口語交際時不僅能可以讓學生們自己檢驗學習目標掌握的程度,還能提高學生們的應變能力,完成口語任務后也能獲得更大的成就感。

      (3)偏好獨自學習,不擅長集體學習和合作學習。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是傳統的教育使中國學生一直處于競爭激烈的學習環境,升學的壓力使家長和老師過分強調個人的競爭能力而忽略了培養合作學習能力。而同班同學問或同組同學問的合作學習可以建立良好的同學關系,培養學生們的團隊意識,實現優勢互補,互幫互助,相互鼓勵,提高英語口語的學習效率。

      教師在設計課堂口語活動時,應避免口語活動的單調性,組織情景對話、短劇表演、小組討論、課堂辯論、故事接龍等需要伙伴或小組成員合作完成的內容。在課堂分組時,要考慮學生的智力水平、語言能力、學習能力、男女生比例的合理搭配,要求組內成員的學習風格、學習基礎、個人性格特征及年齡性別的差異性,即“組內異質”,從而實現小組成員內部的相互學習,相互借鑒和共同進步。而每個小組的總體英語水平、活動積極性及創新能力也應大體保持平衡,從而保證小組之間競爭的公平性。由于對小組活動的評價和獎勵是以小組整體目標達成為依據,所以往往會出現口語能力強的學生不愿與口語能力差的學生分在一組,認為這樣會被拖了后腿,所以他們在小組活動中要么是獨占主角,要么是不能耐心地傾聽口語能力差的成員的表達。針對這種情況,教師應向學生們介紹在國際交流日益頻繁的當今社會,英語有諸多變體,不同國家和地區的人在說英語時口音也會各不相同,所以不能僅要求自己能聽懂標準的英式或美式英語,而接觸萁其他英語變體時就變得茫然不知所云。而在小組合作學習的過程中就是一個練習聽力理解的好機會,同時還能幫助小組成員糾正發音錯誤,而學生們在合作的過程中,避免了傳統的老師提問,學生回答的單向交流模式,需要使用諸如勸告、征求和表明意見、請求和提供幫助、詢問和表示贊成與否、做出判斷、給予鼓勵等多種功能性語言,其過程本身就是一個英語口語表達的真實情境中的實踐,還能幫助學生們養成用英語進行思維的好習慣。所以教師一定要在活動前向學生們強調不能過分看重小組口語活動的最終結果,而在口語活動的準備和練習過程中用漢語進行交流,不僅浪費了課堂上寶貴的口語練習時間,而且降低了合作學習的效度,未能真正達到練習口語的目的。

      課后口語作業的設計更應向合作學習傾斜。小組口語活動要求每個成員的參與,所以需要各成員各負其責,學生可先自行選擇或分配角色,盡量發揮個人所長,共同完成任務。然后進行“換位練習”,即在學習任務不變的情況下,各小組成員承擔與首次不同的責任或角色,再次進行口語練習。即使是個人口頭陳述、復述故事、一分鐘演講等個人即可完成的口語作業也要求小組成員之間互評互改。這樣不僅能幫助學生各自認清自身在口語方面的優勢和劣勢,還能更直接更方便地吸取小組其他成員的成功經驗,拓展思維,加強語言形式的豐富性,使話語內容更具深度廣度。

      三、結語

      社交策略對英語口語學習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社交策略有助于學生通過澄清疑問,合作學習,完成口語交際任務,完成語言學習的交際目的,成為高效的學習者。因此,英語老師和學生都應加強社交策略的培養意識,在教和學的各個環節充分強化這一策略的使用。

      參考文獻

      [1]Oxfor&R.LanguageLeam~Swategies:WhatEveryTeacherShouldKnowM.Rowley,Mass-NewburyHouse.1990

      篇(7)

      (2)大班授課的缺陷。近十多年來,大學的招生規模逐漸擴大,甚至翻了兩三倍,而教師隊伍建設和其它教學設施建設都未能及時跟上,這就造成了班級人數的擴大,以及很多課程不得不合班上課,也就是大班授課。大學生英語口語能力的提高必須進行反復的練習與實踐,而這種大班授課并不能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也難以讓學生在課堂中體驗純正的英語口語,并參與口語實踐,這將直接影響大學生英語口語能力的發展。

      (3)訓練模式的影響。大學英語口語教學需要教師的精心設計和組織,否則課堂教學要么就是松散無序,要么就是單調乏味。傳統英語課堂雖然有少量的口語訓練,但是這種訓練只突出單純的模仿與復述,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學習的積極性。在傳統英語教學的影響下,每個班級的人數都遠遠超過教師的課堂可控能力,這使得口語訓練只能滿足少量學生的訓練需求。隨著教學改革的不斷推廣,部分高校英語教師意識到口語教學的重要性,開始提高口語教學效率,但由于教師缺乏對口語教學進行整體指導與規劃,以致于口語教學現場普遍存在雜亂無序的現象。因此,即使教師開辟了第二課堂,布置了課外練習任務,但是教師在宏觀把握、學生監管上存在較大問題,以致于課堂教學只是學生消磨時間的場所而已。

      (4)英語口語課堂環境和氣氛比較緊張。英語口語課堂應該是輕松愉悅的,緊張的課堂氣氛和環境會讓學生感到畏懼,而不敢開口說英語。對英語基礎不扎實的學生而言,當眾開口說英語往往會對其產生比較大的壓力,這將直接影響其英語思維的發展和表達能力的提高。對英語口語產生恐懼的學生不愿意當眾說英語,長此以往,學生形成了畏難情緒,英語表達越來越困難,這不僅不利于英語教學效率的提高,也不能適應經濟改革與社會發展的需要。

      (5)教學方法存在的問題。實踐證明,語言學習需要以接觸大量的英語材料為基礎,并運用材料參與實踐。在我國,大部分教師在英語課堂中仍然采用漢語教學,對學生的英語輸入極少,這種做法不利于培養學生英語思維,也不利于學生口語能力的提高。受傳統教學思維的影響,英語課堂教學也主要采用教師講、學生聽的填鴨模式,不重視對學生英語口語能力的提高,以致于英語教學也主要集中于學生的英語聽話能力與寫作能力的培養上,從而忽視了對學生英語口語能力的培養。另外,高校普遍采用終結式評價模式,重視對學生學習結果的評價,忽視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評價,對英語口語能力的重視程度不夠,對學生如何提高英語口語能力、采用何種手段攻克自身英語口語不足都缺乏研究,以致于學生仍然用漢語思維學習英語口語,所以,學生的英語口語能力總是得不到顯著的提高。

      二、交互式教學法的簡介

      它指出,語言教學應該以學生為中心,在真實自然的環境中給學生提供可接受的、有意義的語言材料,從而促使學生進行有意義的學習。在吸取其他語言教學法的經驗和優勢的基礎上,交互式教學法提出圍繞語言功能的相關任務而展開教學,將教師教學與學生的學習結合起來,通過指導學生自我提問、總結、澄清、預言等步驟來監管學生的學習,從而促使教師的教不斷與學生的學融合起來。

      三、交互式教學法對解決英語口語教學問題的幫助

      要做到這一點,需要教師的積極參與,必須以學生為中心,在整個英語專業形成一個日常交流使用英語的大圈子,在每個班、每個寢室及每個小組形成一個個小圈子。交互式教學法的核心就是要教師以學生為中心,積極參與,充分調動每一個學生用英語交流的激情。愛因斯坦曾經說過“熱情是最好的老師”。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之間會形成相互督促、相互激勵、相互學習和相互幫助的關系。在這樣的語言環境中,學生會潛移默化地養成用英語來交流,用英語來思考的習慣,逐漸淡化母語對英語學習的影響。對于大學英語口語教師來說,解決這個問題尤其重要。因為,目前很多高校的英語專業一個班有三、四十人,多的有五、六十人,甚至更多。面對這么多學生,教師如果仍然使用傳統的教學方法,效果可想而知會是多么糟糕。這時交互式教學法就能很大程度上緩解這個問題。首先,要“化整為零”,根據具體情況把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或團隊,這樣就把大班授課變成了教師與學生團隊、團隊與團隊之間的互動。充分利用了英語口語課堂靈活機動的特點,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每一個學生參與的時間,提高了英語學習的效率,效果也要好很多。

      篇(8)

      2.實驗形式:小組合作形式的口語展示,每組10-15分鐘。

      3.實驗時間:一學期(大一學年第一學期)。

      4.實驗步驟:

      (1)教師將班上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每個小組人數6-8人(分組原則:每個小組應該包括各個層次英語水平的學生,各實驗小組的總體水平基本持平)。(2)選擇口語展示的話題(教師準備若干話題,各實驗小組根據小組成員的興趣程度選擇合適的話題)。(3)教師介紹口語展示要求及評分標準。(4)各實驗小組課后收集資料,口語展示前的各項準備工作。(5)口語展示。(6)教師點評,學生反饋。

      二、實驗分析

      1.口語展示前準備環節的困境。

      (1)學生因素。

      由于實驗對象均為廣州大學松田學院2014級新生,大多數學生在初中或高中的學習階段,從未接觸過口語展示,學生對于所面臨的任務顯得很迷惑,也不知道任務需要自己達到怎樣的要求。其次,大多數學生在此前的英語學習過程中,更多的注重在筆頭英語上,閱讀和寫作的能力基本達標,但是很少有學生在入校前具備了良好的英語口語能力,因此學生基本處于一種信心缺失的狀態,擔心自己無法在口語展示的環節中順利流暢的表達出自己的思想。

      (2)教師因素。

      教師提供給小組成員選擇的話題是該實驗的第一個重要環節。如何選取適當的話題至關重要。話題太過深奧或是專業性太強都不利于學生展開討論,學生的思維深度無法在口語展示過程中得到良好的體現。話題太淺顯亦不可取,學生極有可能以及其普通或簡單的表達方式呈現小組討論成果,無法達到教師預期的提高學生口語能力和思維能力的效果。教師的任務絕不僅僅是向學生提供各種話題并且將小組任務分配完畢。在這部分的工作完成后,如果教師未能向學生詳細講解什么是口語展示,口語展示可以用什么樣的形式呈現,在班級里開展小組口語展示的意義及預期學生取得的進步和達到的水平,口語展示的評判標準是什么,那么目的和方向不明確的活動設計一定會成為教學活動設計中的敗筆。只有正確的指導和明確的方向性,實驗才是有效的,才有可能取得理想的效果。教師在教學中的角色不僅僅限于課堂中,在課堂以外也是教師發揮其指導作用的重要場合。鑒于學生是初次進行小組口語展示活動,如果教師不能在課堂外給予學生適當的幫助,學生極有可能出現思路不清晰,表達方式不地道甚至不正確,選擇的材料不能緊密的結合話題內容,意識到錯誤但無法有效改正等等一系列的問題。

      2.口語展示成果展示期間的困境。

      (1)口語展示者(Speaker)。

      在口語展示的成果展示階段,由于是以小組為單位展開活動,在準備期間極有可能出現以下兩種小組成員任務分工情況:①角色分工:同一小組中部分小組成員負責材料收集、思路梳理、制作音頻視頻等幕后工作,而另一部分臨場表現好的成員負責展示環節。那么從事幕后工作的小組成員盡管也為小組貢獻了很多時間和精力,但是沒有機會和途徑展現給聽眾們。②板塊分工:同一小組中所有成員均有意愿以展示人的身份出現,但是由于時間限制10-15分鐘,每位同學只能負責其中一個簡單的板塊,因此平均算來每位學生的展示時間不到三分鐘,時間過短,不能很好的體現展示者的英語口語水平。

      (2)聽眾(Listeners)。

      聽眾是口語展示環節非常重要的參與者之一。但是在實際的實驗過程中,部分聽眾認為口語展示只是展現說話人的英語口語水平,與自己關系并不大,因此出現了聽眾消極聽取報告結果的現象。而對于積極聽取報告結果的聽眾,由于展示人語音、語速、語調等問題,部分聽眾無法有效獲取關鍵信息。

      3.口語展示后評價階段的困境。

      口語展示結束后,教師的評價階段是再次讓展示者有所提高的環節,但是這一環節主觀因素比重較大。教師個人偏愛的風格、教師所欣賞的臨場表現風格、教師對話題的個人觀點等等因素都直接影響著教師對口語展示的評分。再者,對口語展示的評分目前為止并未有統一的、規范的體系標準,每一位教師所制定的評分體系都有各自的側重點及忽略的評分點,這些都對評分環節造成了一定的障礙。

      三、實驗結論——困境的解決辦法

      1.口語展示前準備環節。

      教師首先需要激發學生對英語學習特別是口語練習的興趣,積極的學習動機能保證學生的學習更加高效。流利地道的英語口語不僅是學生英語學習課程要求的一部分,更是當代社會對每一位大學生的客觀要求。無論是在以后的學習深造環節還是在以后的求職工作階段,流利的英語表達都會成為每位學生的閃光點。因此,教師可以從社會需求、求職需求、生活需求等各方面激發學生鍛煉英語口語的積極性。其次,教師需要仔細認真篩選提供給學生的話題。話題內容應該是學生比較感興趣的方面,最好是學生能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或談論的話題。教材話題、熱點話題、時事新聞、生活經歷都是不錯的選擇。再次,教師需要以講解或觀摩的形式讓學生清楚的了解什么是口語展示。學生有了明確的方向性和目的性才能做好準備工作。然后,教師應該清楚明確的向學生宣讀評分機制,讓學生了解在口語展示環節哪些是需要注意的。對于口語展示環節容易犯的錯誤和較難克服的障礙教師可以適當提醒。最后,教師在課堂外需要向學生提供適當幫助:給學生提供相關的閱讀材料、幫學生梳理邏輯思維框架、訓練學生的語音語調、幫學生克服展示時可能出現的各種心理壓力、組織小組成員的合作配合……在這個信息技術發達的時代,除了利用課余時間進行小組演練,可以合理利用各種信息資源,QQ、郵箱、網絡調查等都是很好的交流方式。

      2.口語展示成果展示期間。

      口語展示環節不應該硬性的規定每一位學生都上臺展示或平均分配每一位學生的上場時間。每一位學生的英語口語基礎不同,因此不能一概而論。此環節需特別注意因材施教,對于英語口語基礎較差的學生,可以負責該小組中較簡單的版塊,如introduction部分或是每個獨立版塊之間的銜接內容。對于從事幕后工作而未進行正式展示的學生,教師需要在課下的準備環節幫助和檢測學生的口語練習進度,如此才能保證每位學生的口語都有提高。對于聽眾來說,教師需制定詳細的參與度配合體系。為了避免聽眾出現未聽或聽而不明的情況,教師可以要求展示者在展示過程中設置互動環節和提問環節,既能調動口語展示時的氣氛,又能很好的檢測聽眾是否積極地參與了此環節。同時教師也可以讓聽眾們擔當評委的角色,對口語展示者的表現打分,這一舉措能有效的促進聽眾主動聽取報告的內容,從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上得到提高。

      3.口語展示后評價階段。

      評價階段需要避免教師“一言堂”的現象。教師的點評無疑會帶有個人主觀因素,因此教師一人打分不可取,應該按照教師打分和聽眾打分的比例得出綜和分數,如此才能得出更客觀的結果。打分環節結束后,更重要的是教師和聽眾都需要點評和解釋給分點或扣分點,讓口語展示者能更加清楚地認識到自己的優勢和不足,才能在以后的學習過程中不斷進步。

      篇(9)

      (一)豐富學生的聽

      一是采用全英教學模式。教師要少用甚至是不用漢語進行教學,要知道學習英語的最大干擾來自于母語,對母語非英語的學生來說,他們已經習慣了母語的思維方式,很容易會將這些母語思維方式帶到英語的學習中來。為此,在教學中我們要盡量用英語教學,為學生營造全基的學習環境,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避開母語的干擾,學會用英語來進行思維。二是利用現代技術播放地道的英語音頻與視頻。我們可以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的聲像效果來為學生播放一些通俗易懂的英文歌曲、經典的影視劇片斷以及一些英語類節目等,讓學生能夠接觸到更多原汁原味的英語。通過大量的聽來增強學生的語感,豐富學生的語言素材。

      (二)展開大量的讀

      “書讀百遍,其義自現”“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也會吟。”指出了讀的重要作用,這同樣適用于英語教學中學生口語水平的提高。讀是語言輸出與輸入一體化,既可以在讀中豐富語言素材,為學生的說打下堅實的基礎。同時也是一種主要的說話訓練方式,可以在讀中增強語感,幫助學生糾正不正確的發音,讓學生在讀中來增強流暢性與完整性,感受不同的語氣與語調。這既是提高學生口語水平的前提條件,同時也是提高的主要途徑。為此,在教學中我們要帶領學生開展豐富的讀,如全班讀、分角色讀、同桌對話朗讀等,讓學生進行大量的閱讀教材,對于精彩的段落與篇章,要讓學生達到熟讀成誦的效果。這樣長期堅持,可以讓學生積累更多的詞匯、語法、句型等,讓學生擁有更為豐富的語言素材,同時在讀中來提高對語言的感知與駕馭能力,這無疑是提高學生英語水平的核心因素。

      二、豐富訓練,讓學生進行更多的說

      正所謂“紙上得來終覺淺,方知此事要躬行。”多聽多讀,增大學生的語言輸入量,豐富學生的語言素材,并不直接代表著學生口語水平的提高。學生口語水平最終需要在大量的口語訓練活動中得到不斷的強化與提高。為此在教學中我們除了為學生構建全英學習環境,用英語教學,并鼓勵學生用英語外,還要為學生設計豐富的口語訓練活動,讓學生有更多說的機會,在大量的訓練中來內化知識、提高水平。

      (一)表演情景劇

      初中生有著強烈的表演欲望,我們可以利用學生的這一特點,選取教材中適合學生表演的話題以及學生所熟悉的話題,來引導學生創編情景劇,并進行表演。這樣的活動即創作、表演與說話訓練于一體,不僅可以激發學生強烈的參與動機,而且可以讓學生將語言的學習與運用與具體的場景、人物等結合起來,這樣更加利于提高學生對語言的駕馭能力,利于學生英語水平的整體提高。如問路、打電話、購物、就診、聚會、訪友、旅游等等,都是學生所熟悉的話題,同時也是語言學習的重要內容。我們可以引導學生圍繞著這些話題來進行情景劇表演,讓學生在表演中運用,在運用中內化,這正是提高學生口語水平的重要活動形式。

      (二)課前自由談話

      我們要利用好課前導入環節的時間,可以選取學生所感興趣的話題來引導學生展開自由談話。這樣的交流形式更靈活,氛圍更活躍,更能激起全體學生參與的激情。此時再加以教師必要的引導,自然就可以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談話中來進入新知的學習。談話導入既避免了直接教學的枯燥無味,可以增強教學的趣味性,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而且也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可以自由交流的空間,學生可以展開積極而自由的對話,這同樣是一種極為重要的口語訓練方式。

      (三)組建課外小組

      引導學生自由結組,以充分利用豐富的課余時間來開展豐富的口語課外活動。如建立英語廣播站,開展辯論賽、組織口語大賽等。其活動更為豐富,可以讓學生有更多的聽說訓練機會,而且這些活動深受學生的喜愛,學生的參與積極性非常高。在課余時間總是能看到學生參與的身影,這樣既實現了教學面對全體,全面參與,同時也可以讓學生享受口語交流的樂趣,從而讓學生更加樂于參與、樂于交流。

      篇(10)

      一、大學口語教學現狀分析

      為滿足社會對英語尤其是口語人才的需求,近幾年,英語口語教學越來越受到國家教委及應用型大學的重視。專家們提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口語教學方法:自主學習法(陳冬純2006:3)、認知法在大學英語口語教學中的應用(孫倚娜2003:3)、課外監督機制在大學口語教學中的應用研究(祝詢2005:4)、運用仿真情景對話培養英語口頭交際能力(曾路,李超2005:4)、SBI在大學英語口語課的應用設計(高曉芳,袁禹2004:6)等。但由于傳統教學方法在高校教學尤其是應用型大學中根深蒂固,且新的口語教學方法對老師的語言能力及文化素養要求較高,因此傳統教學方法在英語口語教學中仍會發揮著主導作用(胡俊杰2007,2)。傳統的英語教學過多地重視詞匯,語法等概念化知識的積累,忽視了口語技能的訓練。嚴重阻礙了學生口語水平的提高。并且,一些大學英語教學體制中仍存在一些嚴重損害著學生口語能力培養的現象:強調英語口語教學,往往忽略了語言教學的規律性和普遍性;教師整體文化素質偏低,不利于培養學生的聽說能力;教學手段落后,很難為學生創設語言環境;教學方法陳舊,無法激發學生的興趣。

      二、針對以上存在的問題,提出以下改進措施

      1.提高教師素質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外語教學質量提出了五個因素與一個公式:教學質量=[學生(1分)+教材(2分)+環境(4分)+教法(3分)]x教師素質。由此可見,教師素質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因素,提高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必須提高教師素質。

      英語教師的素質包括流利、地道、規范、順暢的英文;寬泛的知識面;普通語言學和應用語言學理論;具備科研能力;具備自己的教學方法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劉潤清,戴曼純2003:16)然而,應用型本科院校英語教師數量不足,導致教師的知識水平、教學能力不高,學院往往對新教師只考核外語知識,對年輕教師的培訓也只側重語言知識的積累和語言技能的提高。忽視了對教師整體素質的培養。口語教學要求教師素質的整體優良性。口語授課教師除具備標準的語音語調、正確的語法規則、規范的英語、漢語口語表達能力;除掌握以英語為母語國家的文化背景知識及相關學科知識以外,同時應具備教研、科研能力。只有教師整體素質提高了,方能“名師出高徒”。2007年是高等教育本科教學質量年。教學要求提高、學生水平提高以及對教師的教學考核標準提高將給教師帶來很大壓力(夏紀梅2007:02)。對此,口語教師應采取積極的態度,一方面要堅持收聽、收看英語廣播,英語節目、閱讀最新外語報刊、書籍以提高業務水平;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多種資源,包括來自學生、教材、課堂、同事、專家、社會的資源,積極參加科學研究工作,在實踐中不斷完善自我。

      2.了解學生文化

      巴西著名的教育學家保羅.弗萊曾說過:教育者要比以往更具有一種科學能力來讓他們理解這樣一個事實,即對學生所處的現實世界,學生所使用的語言和言語包括口音以及并非一定能被教師的個人世界輕易接受的某些習慣、愛好、信仰、恐懼和欲望所形成的文化環境的了解是多么的重要。學生作為教育對象也是影響教學質量的一個重要因素。口語教師如何了解學生心智并怎樣適時進行相應的調整,使其積極主動開口說英語,需要教師深入學生中,了解他們的家庭、學習、朋友、喜好等各方面的情況。特林.芬瑟著的《學校是一段旅程》中有這樣一段話:教師努力成為孩子早期階段敏感性的保護者;成為童年中期深度感覺生活和道德方向的引領者;成為青年期觀念和理想發現的陪伴者。我認為口語教師應成為學生傾訴心聲的聆聽者;成為學生口語意識提升的促成者。

      3.創設語言環境

      上世紀二十年代英國帕默(H.E.Patmer)和洪貝(A.S.Hornby)等提出了情景教學(SituationalLanguageTeaching)的理論。認為語言學習中最重要的是為學習者提供真實自然的語言學習情景,使學生自然“習得”語言。這一理論對非英語國家的英語教育及普及起到了革命性的作用。在語言能力發展過程中,包括三個環節,語言的輸入(Input)、學習者的中心處理(centralprocessing)和語言的輸出(Output)。要想培養學生講得一口漂亮流利的口語,首先要給他們以足夠的機會去聽和讀,即輸入語言材料,只有在語言的輸入積累到一個相當量的時候,才能逐步轉化為說的能力。教師可以運用課外監督機制(祝尋2005,4)要求學生課外多聽磁帶,模仿其語音、語調,逐漸形成地道純正的口語。也可以為學生播放英文歌曲、放映原版電影等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使學生更加直接、真實地了解英語國家的風土人情、文化背景、思維方式等。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Shortreportatthebeginningofclass、RolePlay.、Game.、Storytelling以及Retelling為學生創造言語處理、言語輸出的平臺。語境是提高教學質量的另一重要因素,也是二語習得的保障。因此,大學在外語教學中應給予高度重視。結語

      外語教學方法一直是外語教學界研究的重點。但是不同的培養目的,決定了不同方法。根據大學英語口語教學的具體情況,明確人才培養目標、提高教師的整體素質、創造濃厚的英語語言環境一定能改變目前學生“難開口,開口難”的局面從而提高口語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篇(11)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14-0094-01

      在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英語作為一種國際性語言變得越來越重要。尤其是英語口語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將關系到一個人事業的發展前途。英語在其使用的過程中,由于使用者民族身份的差異、語言文化遷移等眾多因素融合了很多的變體,從而形成了豐富的文化內涵。學生在大學英語口語的課堂中,如果僅僅是操練一些單詞句型以及對話,相當于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只有真正掌握英語文化的內涵才可以在現實生活的溝通交際中如魚得水、得心應手。

      一 傳統的大學英語口語教學模式

      傳統的大學英語口語課是以情景會話的訓練為主的,這種片面的就英語口語練英語口語的教學方法已不能適應現代社會對人才培養的要求。學生在英語學習的過程中,很少接觸到英語語言背后的文化背景,語言脫離了其文化內涵,便失去了其自身的生命力,以致很多學生大多在學習了英語十幾年之后仍然無法用英語進行表達。

      由此可見,在向學生教授語言知識的同時,把文化導入和語言教學有效地結合起來,向學生講解相關的語言文化背景知識,讓學生從英語的文化背景角度深刻把握語言的內涵,這是英語教學中行之有效的方法。

      二 大學英語口語教學的現狀

      不少學生在中學習英語口語時一直處于被忽視的狀態。在聽、說、讀、寫四種基本技能中,大學生的口語水平令人擔憂。一些英語口語水平一般的學生進入大學之后,面對傳統的大學英語口語課堂,很多學生因為機械的情景對話操練枯燥乏味而迅速對本來就很不擅長的英語口語失去了興趣,即使到了萬不得已必須使用英語來溝通時,也很難進行順利交流,產生誤解、引起歧義是經常發生的事情。因此,本應鮮活生動的英語口語學習過程難免流于機械式的灌輸,很多學生英語學了多年卻開不了口,啞巴英語的局面比比皆是。

      三 大學英語口語教學中文化導入的缺失

      1.中西文化差異,導致交際障礙

      從英語口語教學的現狀可以發現,英語語言的學習由于脫離了文化教學,造成學生對英語這一語言產生誤解誤用的現象十分嚴重。英語作為一門語言,在長期的使用中積累了深厚的文化積淀,不熟悉英語文化內涵就不能理解英語語言的真正含義。如在西方文化里“dog”一詞的含義跟漢語中的意義就大相徑庭。在英語中,“a lucky dog”指的是幸運兒;句子“Every dog has its day.”是人人都有得意日的意思;“He worked like a dog.”不是指他像狗一樣的工作,而是說他工作非常賣力;在句子“You can’t teach an old dog new tricks.”中,“an old dog”指年紀大的人。諸如此類的例子還有很多,通過觀察可以發現,“狗”在英語文化中似乎并沒有貶義的意思。而在漢語文化中卻恰好相反,“狗”一般被用于貶義,比如成語狼心狗肺、狗仗人勢、狗眼看人低等。由此可見,學生對于英語文化的掌握程度直接影響到其對英語語言的學習。不懂得英語文化的模式和準則就不可能真正地學習到英語,不掌握英語文化背景也很難學好英語。英語的文化背景可以幫助學習者更加深刻地掌握語言知識。

      2.文化知識薄弱,阻礙語言理解能力

      語言反映了文化,文化影響著語言。英語語言文化知識的學習是拓展學生知識面的良好途徑。學習英語絕不應該僅僅局限在語音、單詞、句子、文章以及語法內容的學習,而應該涉及英語背后的文化知識,如政治、經濟、歷史、地理、宗教、科技、文化、藝術等。一旦學習者掌握了這些方面的文化,知識面也就隨之拓寬了,對英語的理解能力也相應得到了提升。就拿End of the world這個詞組來說,如果學生不了解西方宗教文化知識,很容易按照字面意思理解為“世界末日”,想當然地認為是毀滅和死亡的象征。然而,在基督教文化里面,“世界末日”是伸張正義的時刻,這一基本的基督教教義代表有朝一日現世將最后終結,所有的人們都面臨著最終的審判。歷史文化對于語言的影響也是多方面的,比如知道拿破侖在Waterloo這個地方打了敗仗才能正確理解英語詞組to meet one’s Waterloo是指遭到決定性的失敗。

      因此,大學英語口語教學中英語文化導入的缺失,會嚴重阻礙學生英語的口語學習,只有將英語口語教學與英語文化教學恰當地結合起來,適時地給學習者普及英語文化知識,才能幫助學生熟悉英美人的思維方式,避免文化差異所造成的歧義與誤會。

      參考文獻

      [1]陳巖.文化理解能力――21世紀外語教育的主要目標入[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0(4)

      [2]胡文仲主編.文化與交際[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4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成人精品久久综合| 久久99国产综合精品女同| 精品国产青草久久久久福利 | 亚洲线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永久免费精品视频| 国产精品无圣光一区二区| 一本大道无码日韩精品影视| 国产精品无码免费播放|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成人| 一本色道久久88综合日韩精品|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久久精品| 亚洲精品偷拍视频免费观看| 2023国产精品自拍| 成人午夜视频精品一区| 四虎国产精品永久一区| 国产精品视频分类一区| 99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精品人伦一区二区三区潘金莲 | 欧美人与动牲交a欧美精品| 国产成人精品视频2021| 欧美极品欧美精品欧美视频| jizz国产精品网站| 国产精品亚韩精品无码a在线| 亚洲AV永久精品爱情岛论坛|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亜洲毛片| 国产激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3D动漫精品啪啪一区二区下载| 国产日韩精品中文字无码| 无码国内精品人妻少妇 | 国产探花在线精品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无码A∨精品影院 | 久久夜色精品国产噜噜麻豆| 日韩精品系列产品| 久久精品亚洲中文字幕无码麻豆| 无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人妻精品久久无码区| 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蜜桃| 永久无码精品三区在线4| 无码精品A∨在线观看中文| 精品日韩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成人无码精品1区2区3区免费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