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寫作既是個人情感的抒發,也是對學術真理的探索,歡迎閱讀由發表云整理的11篇大學博士畢業論文范文,希望它們能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啟發。
引言
新聞自由源自作為民主制度下的言論自由,但是又不同于言論自由,新聞媒體被稱為繼立法、行政、司法之后的“第四種權力”,新聞記者更被稱為無冕之王,新聞媒體似乎可以深入到社會的每一個角落。然而另一方面,司法獨立作為維護社會正義的最后屏障,天然的排斥外力的干預。任何社會不能拒絕新聞自由,否則這樣的社會將是極權社會;任何社會也不能缺少司法獨立,否則這樣的社會將是不存在公正、犯罪橫行的悲慘社會。如何處理二者之間的平衡問題,不僅關系到個人權力的有效保障,也關系到國家的長治久安。
一、新聞自由與公眾知情權
在西方,最初的大眾傳播手段即印刷術的出現,成為推動民主建立的原始動力之一。當時,作為新知識新思想載體的書籍承擔起批判傳統社會的功能。雖然各國統治者和官方教會都極力實行言論控制,但西方社會具有多元化特征,各民族國家并立但又相互緊密聯系和影響、各國發展的不平衡、政教分立、教會內部的分裂等因素,以及思想家和學者追求真理的勇氣等,都使思想的控制難以奏效。
同樣,那些曾為民主理想而奮斗的政治思想家都認識到言論自由是民主制度的基石。民主制度以公民和各種社會集團自由平等地參與為基礎,在各種政治力量的公平競爭和妥協中形成政治決策。新聞自由是民主價值觀在傳播領域的表現。民主社會的大眾傳播不能允許傳播手段為政府和少數權勢集團所壟斷,從而形成對人民大眾一邊倒的強制性灌輸,它要求保障不同意見的自由表達,實現一種不同知識和觀念的自由市場。
美國民主之父杰斐遜留下了一段十分著名的話:“民意是我們政府的基礎。所以我們先于一切的目標是維護這一權利。如果由我來決定,我們是要一個沒有報紙的政府還是沒有政府的報紙,我將毫不猶豫地選擇后者。”這段語錄被美國新聞界作為標準高懸于各報社的墻上。杰斐遜堅信:“人可以靠理性和真理來治理。所以我們的第一個目標是向他開放一切通往真理的道路。迄今為止所發現出來的最有效的道路便是新聞自由。”他認為,“可以放心地信任”人民,“讓他們聽到每一種真話和謊言,并且作出正確的判斷。”(1)
在現代民主社會,公民有獲得參政的權利。但人民只能根據得到的信息作出決定,而這些信息主要是由媒介提供的。如果公民沒有得到充分、正確、全面的信息,也就沒有“充分知情的民主”(well-informed democracy),因此新聞自由是民主得以實現的前提。新聞媒體向公眾提供信息,也就是滿足公眾知情權的要求。知情權(right to known),國內又譯為獲知權、知曉權等,指公民了解政府和行政機關的各種公共信息的權利。它是在當代西方得到承認的一項新的公民權利、民主權利。知情權連接新聞自由和公眾參與權,如果公眾不能有效獲取新聞信息,甚至不能獲取信息,那么知情權得不到保障,公眾在對信息不能有效占有的情況下參與國家和社會活動,必然導致參與范圍狹窄,參與深度不夠,進而使參與行為表面化形式化。實現知情權的途徑有兩種,一種是政府和行政機關主動將信息公開,另一種是便是新聞記者對信息的挖掘。前一種是政府機關應盡的義務,后一種則關系到新聞采訪和出版問題。有關對政府不理的事件,政府很大程度上不愿意公開,但公眾又有權知曉,這時媒體就必須擔當這個任務。媒體擔當這個任務的理論基礎就是新聞自由,通過新聞自由實現公眾知情權。
二、司法獨立與社會正義
另一方面,司法獨立作為一項基本原則也規定在各國憲法之內。司法獨立是司法的當然要求,裁判者獨立于兩造超然于待決糾紛是案件得到公正審理的前提條件。現代法律理論的發展將正義區分為實體正義與程序正義,其中程序正義基本內容中就包含著司法獨立。司法獨立作為程序正義的基本內容,其含義則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1、法官中立,任何人不能充當自己的法官,法官與待決糾紛之間不存在任何可能影響使糾紛公正審理的因素;法官獨立,法官僅憑自己的良心和理性以及經驗裁判,不受任何外在因素的制約,法官可以基于特定理由排除該因素的影響;3、消極裁判,法官審理案件嚴格遵循不告不理原則,不主動審理案件,審理事實限于所控事實,所深被告限于指控書所載被告,裁判罪名限于指控罪名。一般而言,司法獨立主要又指法官或法院獨立于其它機構和個人,其它機構和個人不能干預法官審理案件,不能對法官施加任何可能影響案件公正裁判的外力。對法院正在審理的案件的評論報導,應當受到特別限制,新聞采訪只能是紙面的記載,不能懈怠錄音機、錄像機進入法庭。
司法獨立被無數次重申作為司法乃至憲法的基本原則不是偶然的。司法最終解決的原則表明司法作為社會糾紛解決方式的終局性、不可重復性,因此司法必須保證絕大部分糾紛得到公正處理,使整個社會正義在司法過程中得到絕大部分的實現,否則司法就會被人們拋棄。在實體法公正的前提下,案件得到公正審理的基礎就是審理過程必須公正,無偏私,即程序正義(又稱程序公正)。司法獨立對社會正義的保障,就是通過對審理案件的裁判者的規范,保證裁判者中立獨立的地位來實現,任何有違裁判者獨立中立性行為的出現,都是對司法獨立的嚴重違反,法庭必須排除,甚至不惜重新開始審理過程。
三、新聞自由與司法獨立
新聞自由保障公眾知情權的有效行使,但新聞本身也有一些局限性。比如,由于電視新聞必須吸引大量觀眾和壓縮報導以適應節目時間緊湊的特點,所以幾乎不可避免地有過于簡單化、瑣碎和嘩眾取寵的毛病。由于追求效果,往往熱衷于新聞的刺激性。所以很自然,事務的常態不是新聞,變態才是新聞。“好消息不是新聞”,“壞消息才是好新聞”。人們都在工作不是新聞,罷工才是新聞;西方新聞界流行一句很形象的話,“狗咬人不是新聞,人咬狗才是新聞”。另外,新聞到底應當深入到社會何種程度,如何解決新聞自由與其它權力(權利)的沖突?在司法方面,新聞自由在何種程度上才是既保障了自由又無害于案件公正審理?媒體監督是一把“雙刃劍”,在實現審判公開的同時,又可能對另一重要的法制原則——司法獨立構成威脅。誠如有學者所言:“現代大眾傳播工具如新聞報紙、無線電與電視等之發達,往往對于法官獨立性構成威脅。由于大眾傳播工具對于司法領域之報導,而對司法之影響程度亦日漸上增,因為整個社會輿論,均為大眾傳播工具所控制,有些法官之審判,就可能受此等組織之傳播系統所控制之輿論所左右,而失卻獨立審判之立場。”可見,對新聞自由和司法獨立作一番有效分析不僅是必要的,也是必須的。
首先,新聞在司法上作用就是新聞監督,以媒體報導間接實現審判公開,具有以下特點:一方面,現代社會人們工作繁忙,時間緊張,居住分散,不太可能經常以旁聽的方式去了解司法、監督司法,因此使直接審判公開呈現一定的局限性,而公民對于法院審判的案件應當享有知情權,這樣就為間接審判公開留下了合理的空間。媒體報導和監督恰恰充當了擴大審判公開范圍、最大限度實現公民知情權與監督權的角色。另一方面,直接審判公開需要必要的物質條件,許多地區法院由于受審判場所、設施的限制,往往不能滿足群眾旁聽的需要,有時甚至發生影響法庭秩序的情況。通過媒體報導實現間接公開,可以彌補審判場所、設施的不足,成為公民了解司法、監督司法的主要途徑。
其次,司法對新聞報導具有天然的排斥傾向。司法的獨立性要求法官必須保證自身的超然性,美國法院規定:法庭和法庭的一切設施受法庭控制,法官有責任嚴格控制法庭和法院處所的環境以確保傳媒和公眾不干預被告接受公正審判。法官可運用若干程序上的方法來排除報導帶來的不利影響,包括:(一)推遲審判案件直到偏見的危險消除;(二)如果有關的報導尚未充斥整個州,將案件轉移到另一縣區,或從另一縣區引進陪審員以代替轉移案件;(三)監督對陪審團成員的預先審核,以確保對被告的清白與否抱有先入為主的候選人不能入選陪審團;(四)隔絕證人或至少警告他們在作證前不要聽從傳媒對于訴訟的報導;(五)命令重新審理;(六)限制性命令,禁止案件的所有當事人向傳媒做出帶有傾向性的陳述。保證司法獨立是案件審理的前提,無論媒體發表何種言論,只要可能影響案件審理,法庭就必須加以排除。
但是必須指出,雖然新聞自由與司法獨立之間存在著矛盾,但是并不表明二者不可調和。美國雖然1972年布朗茲伯格訴哈耶斯一案中聯邦最高法院否定了新聞記者享有不披露秘密信息來源的特免權,但是由于是以5:4微略優勢票獲勝,且投決定性一票的鮑威爾大法官贊同另外四位法官的看法,認為在其它情形下應當給予新聞記者至少是有限的拒絕披露秘密信息來源身份的作證特免權。自此,給予記者作證特免權以保護聯邦憲法第一修正案所規定的言論和出版自由就成為美國法律界和新聞界熱切探討的問題。目前美國一共有31個州和哥倫比亞特區建立了保護記者不披露秘密信息來源身份的作證特免權,一些州通過法院判例也確立了限制性的新聞記者作證特免權,顯然如果沒有司法獨立,法院一定不能確立保護新聞自由的判例比國內影響立法機構立法。(2)司法獨立由此對新聞自由產生了促進作用。另一方面,新聞監督作為保證審判公開的一項舉措,使法官在公開中裁判案件,有力的防止其它機關和個人的不當干預,有力保障了法官獨立判案,毫無疑問促進了案件的公正審理,對維護司法獨立有著極大的保障作用。
處理新聞自由與司法獨立,必須遵循利益最大化原則。筆者認為,新聞自由作為一項基本人權引申出來的權利必須得到保護,同時司法獨立作為維護社會正義的基礎也必須得到體現,在一般情形下,應當堅持新聞自由的優先地位,新聞記者應當享有包括采訪、出版司法事件的權利,新聞記者對秘密信息來源應當享有拒絕披露的權利,只有在記者掌握的材料是對案件審理的關鍵證據時才能被法院強制披露,但是如果新聞自由所保護的利益面對的是司法獨立所保護的國家安全利益時,則必須讓位于司法獨立。總之,披露應當是非常情形才得以允許。
第二,重視畢業論文適應了高等學校對學生進行學術訓練,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的客觀需要。隨著社會發展和高等教育“擴招”,高等學校應該建立多種人才培養模式,以適應多層次和多種類型的社會需要。高等教育的發展趨勢之一是實現學術性與職業性的有機結合。學術與職業的關系在課程和教學上主要表現為基礎與應用的關系或理論學習與實踐應用的關系。歷史上不同國家的高等教育在處理這一關系時往往受到當時社會改革的影響而偏于一方。從當前的情況看,兩者趨向于有機結合,除重視學術性教育的高校外,以職業性教育為重點的高校也逐漸重視理論學習和科學研究的訓練,加強畢業論文(畢業設計或其它畢業實踐環節)的管理工作。
您的研究方向:管理
是否有數據處理要求:否
您的國家:北京
您的學校背景:北京理工大學
要求字數:6000 (開題報告)
論文用途:碩士畢業論文
是否需要盲審(博士或碩士生有這個需要):否
補充要求和說明:先要一個開題報告! 正式畢業論文的要求 學校還沒通知 開題報告要求 見 附件 題目方向是 三維制造工藝 對機加企業(車間) 的影響 或 數字化制造 對機加企業(車間)的影響 (最好是針對航天制造企業)
北京理工大學研究生院工程碩士學位論文開題報告:基于三維模型的工藝對技術對航天制造企業生產效率的影響
一、學位論文選題的目的和意義
1.1 選題背景
進入21世紀,數字化設計制造技術在國際航空制造業新產品研制中發展迅猛,傳統的以模擬量傳遞為基礎的設計制造手段,已經逐漸被以數字量傳遞為基礎的數字化手段所代替,通過全面采用數字化產品定義、數字化預裝配、產品數據管理、并行工程和虛擬制造技術,極大縮短了機型研制周期、提高了產品質量。
二、本選題研究領域歷史、現狀、發展趨勢分析
三、研究方案
四、研究計劃進度表
五、經費預算
六、參考文獻
[1] masuzwa t, fujino m, kobaryashik. wire elctro-discharge grinding for micro-machining [j]. annals of the cirp, 1985, 34(1): 431-434.
[2] yan b h., chung tsai h, yuan huang f. the effect in edm of a dielectric of a urea solution in water on modifying the surface of titanium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chine tools and manufacture, XX, 45(2): 194-200.
[3] assarzadeh s, ghoreishi m. neural-network-based modeling and optimization of the electro-discharge machining process[j]. XX, 39(5): 488-500.
[4] soni j s. micro-analysis of debris formed during rotary edm of titanium alloy(ti 6a1 4v) and die steel(t 215 cr12)[j]. wear, 1994, 177(1): 71-79.
[5] murti v s r, philip p k. an analysis of the debris in ultrasonic-assisted electrical discharge machining[j]. wear, 1987, 117(2): 241-250.
[6] 馮新明,張固.數字化技術在新支線項目研制中的應用[j].航空制造技術,XX(10):56-59
[7] 中航商用飛機有限公司.arj21數字化樣機實施規定[g].新型渦扇支線飛機項目,XX
[8] 楊璽.基于單一產品數據源的飛機制造信息管理研究[d].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博士學位論文,XX.
[9] 盧鵲.大型飛機的并行數字化定義技術研究[d].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學,XX.
中國古代有句成語, 叫“ 因噎廢食”,出自《呂氏春秋?蕩兵》:“夫有以噎死者,欲禁天下之食,悖。”意思是說,假如因為有人吃飯噎死了,而想要禁止天下的人吃飯,那是非常荒謬的。因為出現了本科生畢業論文質量不高的現象而提出取消畢業論文,此論概與“因噎廢食”無異。
本科生做畢業論文的意義在于,對本科期間的學習做一個綜合的運用實踐,并由此檢測其專業知識和能力的水平。取消論者大約只注意到了檢測的功能,而忽略了畢業論文的實踐意義。很顯然,如果畢業論文僅僅只有檢測作用的話,那么取消也是可以的,因為學業水平的檢測方式方法可以多種多樣。可是,學生畢業論文的實踐體驗,卻是無法用其它形式所代替的。學習就其核心價值而言,就在于使學習者獲得一種實踐體驗,形成某種能力,因此,教育最重要的是過程,而非結果。畢業論文是本科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教學環節,換句話說,是本科生成長中不可缺少的核心學習體驗。學生在這個過程中,要綜合地運用所學專業知識,獨立地探索、解決問題,能夠很好地提升素質、磨練能力。沒有畢業論文的實踐,本科教育將是殘缺的。打個不確切的比喻,就像一盤散落的珍珠,沒有用線把它們串聯起來,它們就難以成為美麗的佩飾,更不能成為藝術品。
至于本科生畢業論文質量不高的原因,應當具體情況具體分析。筆者以為,首要的責任在學校和教師。當下大學生就業市場形勢嚴峻,政府教育行政部門把就業率作為考核學校辦學水平的一個重要指標。為了順利就業,不少本科四年級學生幾乎把全部精力都放到就業實習上,而有些學校睜只眼閉只眼,不采取措施,為的就是提高就業率。學校如此,一些教師也落得順水推舟,畢業論文也就成了走過場的形式。學校、教師固然有難言之隱,但放任之舉實在是一種短視行為。重要教學環節的缺失、核心學習體驗的缺少,將對學生未來發展造成無法彌補的遺憾,同樣對學生提高就業競爭力沒有好處。學校要真正愛護學生,教師要真正為學生著想,就要為之計深遠。在復旦大學就有這樣的實例,有的學院對本科畢業論文質量要求很嚴、很高,部分本科畢業生論文能在國內國際核心學術期刊上發表。他們的畢業生不僅就業競爭力一點也不遜色,而且發展的空間更大、實力更強。古人云:“教不嚴,師之惰”。在教育活動中,教師是主導。教師嚴格要求,學生就不會松懈。如果教師要求不高,那么學生自然也就會降低要求。人本性就是“經濟”的、“短視”的,能用更小的“成本”就獲得眼前的利益,他不會愿意去付出比它更多的“成本”。事實上,不能排除部分教師在畢業論文指導上也不愿意支付“成本”。現在,大學評價教師的主要標準是出研究成果,在這種導向下,不重視教學較為普遍。更有甚者,有些教師為了在以學生評價為基礎的教學評估中得到高分,有意討好學生,給學生以“自由”,給學生以“廉價”的高分,明知畢業論文“灌水”,也視而不見。所以,毫不夸張地說,教師職業道德水平部分地決定了畢業論文的質量水平。如果我們的教師能夠恪守教育工作者的職業道德,畢業生論文質量才能夠得到基本保障。
有人說,現在很多本科畢業論文都是網上資料“東拼西湊”起來的,對這種現象也有一個區別分析的問題。如果學生能夠通過現代網絡技術,廣泛地搜集學術信息和文獻資料,有效地提煉出材料,綜合形成自己的文章理論,提出獨立思考的見解,也未嘗不可。我們應當看到,過去傳統環境條件下數周數月查考出來的文獻,現在可能只需要數小時、數天就能完成。對于現代做論文的“速度”和“方式”,不必過于敏感。尤其是一些還不諳電腦、網絡的教師,不要憑想當然,就認為學生做法不正當。當然,我們反對剽竊,反對純粹的“電子剪貼”的游戲文章。關鍵是讓學生知道什么是正確的、規范的,什么是對自己有益的。
(本文作者系復旦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常務副所長,《復旦教育論壇》常務副主編,教育學博士,研究員)
學科是以其研究對象和范圍分類的,每一門學科都有自己獨特的研究對象和任務。吳寶康在建設檔案學科初期指出:“任何一門科學都有自己獨特的對象與任務。任何科學如果沒有自己獨特的對象與任務,那么,它的產生、存在和發展是不可能的。”[1]中國檔案學也不例外。胡鴻杰教授認為:“我們所研究的學科是中國檔案學,這個學科同其他學科一樣,有著自己特定的研究對象和邏輯起點。不論研究者有怎樣的研究視角,都不可能離開‘中國’與‘檔案學’這兩個最基本的立足點。”[2]然而,進入后保管模式以來,中國檔案學研究出現“冷熱不均”。電子政務、電子文件管理、檔案信息化等進入“井噴期”,而檔案保護技術、科技檔案管理、檔案事業管理等檔案學傳統理論則成為“研究冰點”,導致中國檔案學的“檔案”元素不斷褪色。
所謂“去檔案化”,是指檔案學科發展過程中,由于過度引進西學理論和移植、嫁接其他學科科研成果而使中國檔案學科漸漸失去檔案“元素”的一種趨勢。“去檔案化”源于我們對中國檔案學缺乏“界定”,是中國檔案學理論與“外來”理論博弈的產物。其出現又一次暴露我國檔案學“家底”薄,原創理論少,難以扭轉目前學界出現“檔案泛化”危機。同時,也說明部分檔案學者做科研時存在浮躁心理,過于追求“功利”,對整個檔案學科的發展缺乏責任感。
1. “去檔案化”的表現
1.1 檔案學本科課程設置分析。檔案學本科教育是中國檔案學教育的主體,直接反映檔案學科的發展狀況。作為檔案學專業教育,理應以檔案學的課程為主。然而,據筆者對中國人民大學、武漢大學、南京大學、云南大學、中山大學五所高校檔案學本科專業課程中含有“檔案”二字的課程進行統計分析(如表一)發現,檔案學專業課程中含“檔案”的,分別占25%、25%、30%、61.5%、11.1%。其中,南京大學只有科技檔案概論、科技檔案管理學、檔案管理學三門,卻有四門屬于信息類、計算機類學科,即信息分析、Internet實用技術、信息傳播技術、數據庫原理與應用。雖然,只憑對部分高校課程的調查和對含“檔案”二字課程的統計不能完全說明問題,但不爭的事實是,大學本科課程出現“去檔案化”傾向。
表一 本科課程設置統計表
1.2 研究生入學考試科目分析。研究生(含碩士和博士)教育是中國檔案學教育中真正意義“精英教育”。研究生入學考試科目直接反映檔案學學生繼續接受深造的基本素質要求,然而,通過筆者對中國研究生招生信息網(.cn)2011年檔案學碩士研究生可報考的24所院校(如表二)和5所博士研究生院校的初試科目進行統計(如表三)發現,有13所檔案學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初試科目為一門檔案學類、一門非檔案學類,即約占57%,而中國人民大學、中山大學、南京理工大學三所學校則完全不考檔案學課程,“去檔案化”明顯;博士研究生入學考試科目總體來說,比較重視對檔案學理論和實踐的考查,但從中國人民大學和南京大學發展趨勢來看,也出現“去檔案化”。
1.3 檔案學博士畢業論文主題分析。檔案學博士是中國檔案學理論研究的主力軍,其畢業論文主題分布一定程度上反映未來一個時期內我國檔案學研究發展的方向。隨著檔案學理論寬度、深度的變化,考慮到檔案學基礎理論方向相對難以出成果、所受資助也少,越來越多的博士研究生選擇易出成果的交叉學科或邊緣學科作為研究方向,更甚者,直接在畢業論文上拋棄“檔案”。根據《2005年~2009年中國檔案學博士學位論文的主題分布統計量》,電子文件與電子政務、信息資源管理方向的分別占29.03%和24.19%,而檔案保護技術(4.83%)、歷史文獻與檔案編撰(12.9%)、檔案學研究(3.22%)加起來也只占20.95%,博士論文題目不見“檔案”二字趨勢明顯。[3]
1.4 學術研究關鍵詞分析。隨著社會進步和科技發展,檔案學研究熱點在不斷發生轉移。研究熱點變化是適應時代需要,然而,這種變化主要體現在檔案信息化、電子文件等方面,檔案學基礎理論發展緩慢。據筆者對2006年~2010年《檔案學通訊》、《檔案學研究》論文的主題分析(如表四和圖所示),“十一五”期間,我國檔案學研究主題主要集中在檔案信息資源開發(15%)、電子文件(11%)、檔案法規與標準(9%)、檔案管理(10%)、檔案史志與文獻編纂(11%)上,而對檔案學科、檔案學研究、檔案學理論、檔案事業管理進行研究得較少,加起來也只占16%。從縱向比較來看,五年來,對電子文件、檔案信息資源的開發、檔案法規與標準的研究呈明顯上升趨勢,并逐漸占據主流;對檔案保護與技術、檔案史志與文獻編纂的研究比較平穩;對檔案學理論、檔案教育的研究熱度明顯下降,并逐漸被邊緣化。
中國人民大學博士生招生
“申請-審核-復試(綜合考試)”制說明
為了進一步創新博士生優秀人才選拔辦法,我校2018年在哲學院、法學院、商學院、新聞學院、信息學院、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理學院化學系、勞動人事學院的勞動經濟學專業、統計學院、數學科學研究院、理學院物理系、公共管理學院、外國語學院、統計與大數據研究院開展博士生招考制度的“申請-審核-復試(綜合考試)”制的改革工作。
報考上述學院和專業的所有博士生考生(含碩博連讀考生和普通招考考生)均采取“申請-審核-復試(綜合考試)”的模式進行選拔。考生通過網上報名,按照學院要求提交材料,由學院對申請考生提交的材料進行集體審核評議,通過審核的考生方可進入復試(綜合考試)階段,復試內容包含外語水平、專業知識和綜合素質三方面。
報考上述學院的考生均須按《中國人民大學2018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簡章》的要求,完成報名、復試、體檢、錄取等相關工作程序。詳情請參見《中國人民大學2018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簡章》,以及附件中各學院的工作方案,各學院“申請—審核-復試(綜合考試)”制博士生招生工作方案由相應學院負責解釋。
特此說明。
根據《中國人民大學博士生招考制度“申請-審核-復試(綜合考試)”制改革方案》,外國語學院自2017年起,博士生招考試行“申請-審核-復試(綜合考試)”制選拔模式。為保證2018年博士生招生工作順利開展,提高生源質量,制定本工作方案。
根據《中國人民大學博士生招考制度“申請-審核-復試(綜合考試)”制改革方案》,勞動人事學院勞動經濟學博士點自2016年起,博士生招考試行“申請-審核-復試(綜合考試)”制選拔模式。為保證2018年博士生招生工作順利開展,提高生源質量,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工作原則
招生工作要自始至終貫徹科學選拔、公平公正、全面考察、客觀評價、公開透明的原則,招生過程中任何徇私舞弊、弄虛作假的行為,一經查實即取消錄取資格。
二、選拔模式
所有報考我院勞動經濟學專業的考生均采取“申請-審核-復試(綜合考試)”的模式進行選拔,即考生申請并報名后,由學院對申請考生提交的材料進行集體審核評議,通過審核的考生方可進入復試階段,復試階段將進行綜合考試,內容包含外語水平、專業知識和綜合素質三方面。
三、組織管理
成立勞動經濟學專業博士招生工作小組,負責本專業“申請-審核-復試(綜合考試)”制博士生招生工作的管理辦法的制定、報名材料的集體審核評議和篩選及整體組織工作。
四、工作程序
1、網上報名。
報考我院勞動經濟學專業的普通招考和碩博連讀的考生均須在我校指定的博士生網上報名系統中提交報名信息、網上支付報名費、進行網上確認。報考條件、報考類別、報名時間、確認信息時間請參見《中國人民大學2018年招收攻讀博士學位研究生簡章》。
2、提交申請材料
考生的報名申請材料須于2018年3月15日前提交,過期不再接收。
申請材料包括:
(1)紙質材料(共計11項,提交至求是樓348室)
a.博士研究生報名登記表(包括封面和封底);
b.證明外語能力的外語成績單原件及復印件;
c.本科、碩士階段的成績單原件及復印件(注:需要學校教務處、研究生院(處)培養辦或本人檔案所在單位公章);
d.學位證書復印件(雙證碩士必須提交碩士學歷證書復印件,應屆碩士生須在入學報到后補交學歷學位證書復印件);
e.兩名與報考學科有關的教授或相當職稱(正高職)的專家推薦書。(專家推薦書空白模板請于網上報名并網上交費后,從網報系統中下載。專家推薦書必須用信封密封,并由推薦專家在封口處簽名。未密封、未簽名的專家推薦書,一律無效。);
f.學術簡歷:學習和工作經歷、經驗、能力、特別成就等,不超過1500字;
g.研究計劃:攻讀博士生學習期間研究構想,不少于4000字;
h.科研成果復印件:包括已經發表的論文、未發表的工作論文或學位論文,不超過3件。(往屆生須提供碩士畢業論文,應屆生須提交碩士畢業論文的研究設計);
i.其他表明考生綜合能力的學習證書或獲獎證書復印件。
j.身份證或學生證(應屆生)。
(2)電子版材料(發送至slhradmit@ruc.edu.cn )
a.上述11項報名材料的電子版或掃描件
b.《勞動經濟學考試情況匯總表》(請見附件)
考生提交的以上所有申請材料如有不真實的,取消復試資格;已被錄取的,取消錄取資格。
3、資格審查
由勞動經濟學專業招生材料審核評議小組對考生提交的材料進行審核、評分,綜合考察申請人以往學習情況、英語水平、科研水平、創新能力、學術潛力、學術興趣等方面,確定參加復試考生名單。
4、復試考核
(1)復試名單將于4月中旬在我院網站上公布。
(2)復試時間一般為4月中旬
(3)復試內容與形式:復試內容為外語水平(100分)、專業水平(100分)和綜合素質(100分),采用筆試和面試兩種考核形式,先筆試,后面試。筆試與面試成績加總,為考生總成績。
筆試為閉卷考核,總分150分,其中專業外語50分、專業水平100分(含專業知識、研究設計、研究方法等)。
面試考核總分150分,其中外語聽力及口語50分、綜合素質部分(含學術基礎、知識結構、科研能力等)100分。
(4)跨學科及同等學力加試
跨一級學科(含專業學位)報考須加試(筆試)兩門業務課(政治經濟學和勞動經濟學),同等學力考生須加試(筆試)兩門業務課(政治經濟學和勞動經濟學)及一門政治理論課,詳情請參見《中國人民大學2018年招收攻讀博士學位研究生簡章》及《中國人民大學2018年攻讀博士學位研究生招生專業目錄》。加試成績不計入加權成績。
5、確定錄取
本專業將根據《中國人民大學博士研究生錄取工作管理辦法》開展錄取工作。根據加權成績等綜合因素,確定擬錄取名單,報學院招生工作領導小組審核后提交校研究生招生委員會審議。審議通過的名單,在校研招網予以公示。
五、聯系方式
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大街59號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 聯系人:周老師
理論上來說,英國大學博士學制只有3年。因此,從時間長度來考慮的話,英國的博士申請還是相當火熱的。但是“三年讀博士”并不是一個絕對的概念。據了解,獲得英國博士學位最短需要兩年,最多長達7年,但大多數人在三年、四年完成。
一般而言,理科學生可能會花兩年半到三年左右時間在實驗方面,然后就是論文寫作,時間長短因人而異。工科的學生在學期間隙的實習對畢業論文會起到相當重要的作用,如果實習做得不錯,還聽說過提前畢業的例子。對于文科學生,時間一般比理工科會長一點。但是,總體來說,大部分學生還是三年即可完成課程,取得博士學位。
美國:
美國的博士教育規模龐大,修業年限在5~9年之間。博士教育模式主要由課程學習、資格考試以及學位論文工作等三部分構成。通常一個學生獲得博士學位需要的時間是5年。
許多人指出,現在在美國獲得博士學位平均所花費的時間比過去更長了,這也是博士教育面臨的問題之一。在各學科領域和大學,現在博士生完成學位教育一般需要花費6~9年的時間。人文學科的學生修業時間最長,而生命科學的博士生修業時間最短。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很多。大學教授認為,隨著知識的激增,相應地,博土教育也要花費更多的時間。
其次,在博士生數量不斷增加的同時,提供的資助卻在減少,許多博士生不得不半工半讀或者推遲自己的研究計劃。最大的問題是對人文學科的資助過少,為了完成博士學業,學生一般要負擔2萬到3萬美元不等的貸學金債務。另外,由于資助模式的改變,學生不得不在與自己專業相關性不大的領域做教學助理或研究助理,這也會延長修業時間。
加拿大:
在加拿大,在碩士學位以后如果想繼續進行研究方面的學習,博士學位在加拿大通常需要三到五年,最快也需要三年時間取得加拿大的博士學位。
按入學要求
英國: 我們在這里講的這三個國家最大的不同就是英國和加拿大最低的入學要求是碩士學位,而美國的博士是可以接受本科生直接申請的。其他的條件三個國家都差不多的。
1.留學博士需要提供碩士學位證、成績單證明等;
2.英語非母語者,雅思成績不低于7.0,各科不低于6.5;
3.申請留學博士要求在申請留博專業領域的相關研究經驗2年;
4.在國內拿到學士學位證可以直接申請博士,但要求是全國排名前80名的大學,本科成績需名列年級前茅(前3名),均分90分左右;
5.研究提案(research proposal)。這個是考驗專業水準的,至少2000個單詞,RP上能體現出你對于項目、課題的認識、理解及計劃,是打動導師和學校的重要。
6.面試要求等。例如:本科直接申請攻讀美國博士學位的學歷、成績要求包括已獲得中國相同或相近領域本科學位或者大學四年級在讀,已畢業有相關工作經驗者更佳。要求本科GPA 3.2以上,TOEFL iBT 92 (相當于原來的580)以上,讀理工科博士要求GRE1300(數學+語言)以上,讀管理類博士要求GMAT640以上。
按獎學金
其實上呢, 英國的博士申請拿到獎學金的幾率是很小的。美國獎學金花樣繁多,你自己越有你精彩的地方,申請到獎學金的幾率就越大。留學美國全額獎學金歸納起來有校內和校外兩大類,具體分為聯邦政府獎學金、私人基金獎學金、學校或學院內獎學金、系科獎學金﹑假期獎學金、助學金、助研金、減免學費、學生貸款等。
2.美中會計學博士教育現狀及比較
3.中國會計學博士論文研究的趨勢和展望:選題、方法和理論
4.我國第一個會計學博士研究生林志軍在廈門大學通過論文答辯
5.關于會計學博士研究生培養問題的討論——全國會計學研究生導師聯誼會綜述
6.會計學專業研究生學位論文學術規范遵循情況的調查
7.我國第一個會計學博士研究生林志軍在廈門大學通過論文答辯
8.重慶市第一位攻讀會計學博士學位的薛云奎同志獲得博士學位
9.會計學博士湯云為通過論文答辯
10.潛心治學結碩果 修身勤政展才華——記重慶三峽學院院長、會計學教授孫芳城博士
11.一個會計學博士的腳印——訪上海財經大學副校長湯云為教授
12.中國會計學博士點培養方案調查與評價
13.學而有恒 寒梅詠春——記中國最年輕的會計學女博士任詠恒
14.會計博士生培養與會計理論研究
15.我國培養出首位會計學洋博士
16.中國公司財務由誰來管?管什么?——訪北京工商大學會計學教授湯谷良博士
17.安徽財貿學院會計學系領導教授博士風采
18. 會計學本科專業核心課程建設:突圍之路
19.銳意進取 碩果累累——記中國最年輕的會計博士生導師張為國教授
20.從兩篇“百優”論文多維透視我國會計學博士生的培養質量
21.孜孜不倦,上下求索——記廈門大學管理學院曲曉輝教授
22.中美會計學博士生培養比較研究
23.近5年我國會計學研究熱點可視化分析
24.高校會計學專業課程體系改革的思考
25.新建本科院校會計學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研究
26.論會計學實踐教學體系的再構建
27.會計學專業教學理念的探討
28.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模式下非會計專業會計學差異化教學改革探討
29.新形勢下會計學專業本科人才培養模式研究
30.國外本科會計學專業實踐教學模式及啟示
31.高校會計學專業實踐教學改革
32.會計學實驗課程創新的探討
33.管理型會計人才培養的實驗教學探索與實踐——以安徽大學會計學專業為例
34.2001~2010年會計學碩士論文選題內容與方法分析
35.本科會計學專業實踐教學經驗總結
36.會計學碩士培養路在何方——我國會計學碩士培養調查報告
37.工科院校會計學特色專業建設的研究
38.工科院校會計學特色專業建設的研究
39.高校會計學專業校企“無縫”鏈接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
40.從會計學總體層面探討會計學的發展
41.基于通識教育理念的“會計學”課程教學模式創新
42.會計學專業人才培養供需差距的實證研究——以天津市為例
43.會計學的學科屬性:管理學還是經濟學?
44.需求多樣化下非會計專業本科會計學教學改革探索
45.會計學的倫理訴求:方法論視角
46.大學非會計專業會計學課程教學研究
47.本科會計學課程教學改革的對策建議
48.論一般本科院校會計學專業人才的培養目標
49.構建環境會計學的理論框架
50.論會計學與經濟學的關系——兼談會計學科的發展
51.會計學專業學術梯度建設的策略研究
52.關于高級財務會計學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的探討
53.非會計學專業會計學課程教學需求分析
54.“價值”是會計學的邏輯起點
55.高校會計學專業課程改革:挑戰與應對
56.基于CDIO理念的會計學專業教育改革探索
57.會計學的發展趨勢以及面對的問題研究
58.會計學專業“稅法”課程教學改革思路
59.經管類非會計專業《會計學》課程建設與改革研究——基于管理學院《會計學》平臺課程的教學實踐
60.會計學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現狀及模式優化
61.會計學國家特色專業實踐教學改革思考——以嘉興學院會計學專業為例
62.會計學專業實踐教學的創新
63.會計學專業人才培養的研究與實踐
64.會計學專業創新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的構建——基于新建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
65.非會計專業會計學教學現狀分析及改革設想——基于華中農業大學的實證研究
66.關于法學與會計學的跨學科人才培養研究——兼論法務會計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
67.會計學本科專業建設思考——基于國家標準與國際認證標準導向
68.案例教學在會計學課程中的運用研究
69.結構化研討方式在MBA《會計學》教學中的應用
70.對新形勢下會計學專業碩士研究生培養的思考
71.稅制改革背景下會計學專業稅法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72.高等院校非會計專業會計學課程教學改革研究
73.非會計專業會計學課程教學若干問題探討
74.中國會計學博士點培養方案調查與評價
75.財務管理專業特色探討——與會計學、金融學專業的比較
76.會計學研究的方法論比較
77.高校“會計學”課程實驗教學現狀、問題、對策——基于問卷調查的取證
78.論會計學的雙重學科屬性
79.經濟管理類非會計專業《會計學》課程教學探討
80.會計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研究與實踐
81.會計學專業雙學位人才培養的缺陷與對策研究
82.基于職業能力的會計學專業實踐教學體系完善研究
83.成本會計學和管理會計學的未來展望
84.會計學特色專業建設探討與構想——以九江學院會計學院為例
85.會計學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
86.論會計市場對會計學發展的影響
87.會計學研究的方法論比較
88.應用型本科院校會計學專業實踐教學體系建設——以遼寧對外經貿學院會計學專業為例
89.我國會計學教材建設的優化問題
90.會計發展的和諧:建立廣義會計學的探索
91.應用型民辦本科院校會計學人才培養模式研究——以安徽省三本院校為例
92.基于多媒體輔助的會計學情境教學法設計
93.《基礎會計學》教學方法探討
94.非會計學專業《會計學》課程教學改革探討
95.會計學專業學生人格特征分析及教學對策研究——以蘇州理工學院為例
96.高校教育成本研究的會計學屬性
97.MBA會計學課程建設探討
98.論會計學兩大部類
99.MBA會計學課程教學面臨的六大矛盾分析
100.對高級會計學研究范疇界定的思考
101.經濟類(非會計學)專業會計與財務知識模塊教學改革研究——基于襄樊經濟學院的實踐
102.產權會計學論綱
103.基于就業能力提升的會計學專業實踐教學模式探索
104.非會計專業“會計學”課程教學的質量優化
105.中外會計學碩士研究生培養模式研究
106.基于核心能力的會計學專業課程體系設計與實踐
107.以就業為導向的會計學專業人才培養問題與對策——以河北農業大學現代科技學院為例
108.工科院校會計學特色專業建設的思考
109.潘序倫會計學教材特點初探
110.基于ERP平臺的會計學實驗設計
111.會計學與財務管理專業特色教學研究與實踐
112.論會計學的職業特色及高職會計學教師知識結構的優化
113.高校非會計專業會計學教材建設思考
114.強化會計學應用性教學的思考
115.地方本科院校會計學特色專業建設探討
116.《會計學》課程教學改革與建設的實證研究
117.會計學本科專業實習實訓課程教學改革研究——以廣西民族大學會計學專業為例
118.會計學創業教育的課程體系設置研究
119.會計學專業創業教育實踐教學研究
120.會計學專業實驗課的“點、線、面”教學法
121.美國會計學教育對我國的啟示——基于布里奇波特大學與銅陵學院的對比
122.會計學本科專業教學內容與課程設置的探討
123.會計學專業本科生畢業論文的現狀、目標與質量控制
124.高校非會計專業會計學課程教學改革和方法研究
中圖分類號: F251 文獻標識碼: A
一、供應鏈運作參考模型
供應鏈運作參考模型(簡稱SCOR模型)是美國供應鏈協會(SCO)開發設計并推行的一種專門用于供應鏈描述與設計的工具,其將具體作業與性能衡量指標相結合,定量分析整個供應鏈的運作性能,提供了供應鏈評價及快速確定改進機會的工具,最佳表現及其特征描述提供了一系列可供參照的目標,也可作為供應鏈風險識別的工具。
二、基于SCOR模型的供應鏈風險識別
利用SCOR模型把整個供應鏈的結構、組成、地理分布、處理流程清晰地描述出來,供應鏈運行的統計資料和對供應鏈預期達到指標的預測,達不到預定指標的可能性即為風險,影響實現預定指標的因素即為風險因素,指標比較差的環節即為風險管理的薄弱環節。
三、影響國際供應鏈運作的重要因素
1.因子分析概念
因子分析的主要目的是為了識別隱藏在大量可觀測變量中的少數幾個潛在的、觀測不到的因子,探求觀測數據中的基本結構,并用少數幾個潛在變量來表示基本的數據結構,這些潛在的綜合變量被稱為因子,能夠反映原來眾多的觀測變量所代表的主要信息,并解釋這些觀測變量之間的相互依存關系。
2.運用因子分析方法對影響國際供應鏈運作重要因素的評價
分析上表,影響國際供應鏈運作包括作業質量指標、成本指標、可獲得性指標、服務響應能力指標等幾個方面。
四、基于SCOR模型的貿易式模式國際供應鏈風險評價指標研究
SCOR模型將具體作業與性能衡量指標相結合,定量分析整個供應鏈的運作性能,本文從國際供應鏈運作角度,確定國際供應鏈執行過程流程圖,把國際供應鏈標準配置的所有活動標在以地圖為背景的圖上,用于分析不同地區地理因素、社會因素、經濟因素等差異對國際供應鏈風險因素的影響,結合運用因子分析方法對影響國際供應鏈運作重要因素的評價,對貿易式模式國際供應鏈風險評價指標進行分析研究。
借助SCOR模型的貿易式進入模式國際供應鏈風險評價指標分析,在進行國際供應鏈運作時對其相關因素造成的風險進行防范,達到權衡風險與成本、風險與效率的目的。
作者單位:龐燕 中南林業科技大學交通運輸工程學院
汪洪波 中南林業科技大學交通運輸工程學院
參考文獻:
[1]張存祿,黃培清.供應鏈風險管理[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27-36.
[2]蘇琦.國際貿易,市場風險,要素流動與跨國公司[M].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6.45-55.
辛彥虛心地向張蔭昌教授和其他老師學習,不懂就問,踏踏實實地學瘤病理學的專業知識和臨床病理診斷技術。從常規病理診斷人手,不斷豐富著自己知識的積累。為適應研究工作的需要,辛彥先后于1984和1991年考取了中國醫科大學腫瘤病理學專業醫學碩士研究生和醫學博士研究生。并以優異成績畢業,獲得了相應的學位。她所完成的畢業論文被專家認為達到國內領先水平。1993年、1995年連續被破格晉升為副教授、副主任醫師和教授、主任醫師。
1993年。辛彥考取了世界衛生組織獎學金(WHO Fellowship)。赴英國倫敦大學Chafing Cross&
Westminster
Medical
School(CXWM)組織病理學系留學,師從國際著名病理學家K?Henry教授進行胃惡性腫瘤病理生物學行為的研究,1994年11月學成回國。1995年9月,應愛爾蘭皇家外科學院病理系主任Mary Leader教授邀請,赴都柏林在該院病理系進行胃癌相關國際合作研究工作1年。因為胃癌研究室的工作需要,她放棄了已經再次與愛爾蘭皇家外科學院病理系簽署的工作協議,1997年回國工作。
校、院領導的支持,辛彥組建了自己的研究室――腫瘤所第四研究室,帶領全室同志和研究生忘我地投入到科研工作之中。經驗的積累和不斷的學習,使她承擔起了學科帶頭人的工作,站在更高層次的辛彥沿著老一輩科學家開創的道路,開始了新的征程。中國醫科大學腫瘤研究所是教育部腫瘤學博士點學科和省重點學科,肩負著為我國抗腫瘤事業培養高層次人才的使命。辛彥教授多年來一直負責中國醫科大學碩士/博士研究生專業基礎課《腫瘤病理學》的全程教學工作并出色完成教學任務。
辛彥身體力行,兢兢業業,長期的工作實踐,使她深深懂得大學老師的教學是建立在科學研究的基礎上的,沒有深入的研究工作,就不可能有好的教學水平。因此,她在講授專業知識的同時,總是以嚴謹的科學態度,教導研究生要樹立誠信、實事求是的科學作風,注意培養鍛煉專業基本技能和獨立完成科學實驗的能力,結合自己的研究課題,教授同學們研究方法,以及如何選擇研究方向等問題。每年2-3月份是辛彥教授最忙的時候,為了指導當年畢業的研究生撰寫和修改學位論文,辛彥教授經常在實驗室伏案工作到深夜,直到把論文修改到滿意為止。在辛彥指導的研究生中有2人獲得中國醫科大學優秀碩士論文和優秀博士論文獎勵,4人獲得中國醫科大學優秀研究生和優秀畢業研究生榮譽稱號。在辛彥的教授下,她的學生在科學研究方面取得了令人驕傲的成績。多年來辛彥教授指導的研究生在國內外本專業核心雜志共60余篇,其中SCI收錄10篇;2名研究生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基金課題的資助;1名博士研究生作為第一負責人獲得遼寧省科技進步一等獎;2名出站的博士后目前都擔任所在科室的主任,成為學有所成、脫穎而出的中青年學科帶頭人。目前辛彥指導的已畢業的研究生均在國內腫瘤臨床、腫瘤病理診斷及科研工作中努力工作,積極為我國癌癥的防治事業奉獻著他們的青春和汗水,不斷成長進步。看到自己培養的研究生們已經成才,辛彥由衷地感到欣慰。
近年來,作為研究生導師,辛彥招收指導腫瘤病理學專業碩士研究生20名、博士研究生15名、博士后2名,為我國抗癌事業培養了一批優秀的腫瘤病理學專業人才。辛彥常這樣說,“我非常幸運,搞研究是我的興趣,我能從事自己喜愛的工作,剛一畢業就能跟隨張蔭昌老師這樣的國內外著名專家學習和一起工作,有一個明確的科研方向和國內外很高起點的專業平臺,多么令人羨慕。”她還說“我今天所取得的成績,是站在前輩的肩膀上走過的,也是我對前輩培養自己的一個報答。”
辛彥從一名初出茅廬的大學生,成長為在我國腫瘤病理生物學行為及侵襲轉移機理的研究領域內,科研成績突出的優秀中青年腫瘤學專家和學科帶頭人,她付出了怎樣的努力。參加工作以來,對辛彥來說幾乎沒有節假日,實驗室就是她最衷情的“家”。她把自己所從事的研究工作當作是自己生命和生活的一部分,每天都工作在10小時以上。熟悉她的人,深深感受到她的毅力、持之以恒的韌性;不熟悉她的人,無論如何也不會相信眼前這位瘦弱的女子竟會是拿了國家大獎的科學家。
有人會說:“我不會跳舞啊。”活動方對此嗤之以鼻:“怎么可能,每個人都會跳舞!”有人還說:“我很害羞,我想在幕后。”比賽規則也絕不通融,“不行,論文作者必須得在視頻里秀一秀!”“舞出你博士論文”大賽要求參賽選手將舞蹈視頻上傳至指定網站,由科學家、藝術家以及上一屆優勝者組成的評審團為視頻打分,主要考察舞蹈的科學性、藝術性和科技與創意的結合性。2013年,有31支展現不同科研主題的舞蹈視頻進入了“舞出你博士論文”的最后決賽,組委會按照“生物”、“化學”、“物理”和“社會科學”四組評出了每類第一名,并由網友票選出了“最受觀眾喜愛獎”。
實話實說,這些舞蹈視頻并不會教給觀眾太多嚴肅的科學知識,但是,它讓科學家的形象默默變得可愛起來,或許會吊起一些普通人的胃口,讓他們愿意嘗試閱讀“氣候變化下的生物經濟學后果”這類板起面孔的科學文章。
水上芭蕾――爭奪
如果有一群朋友愿意為了你的博士論文臉畫大濃妝,頭戴雞羽毛,還要撲通撲通往水里跳,那絕對要好好珍惜。
塞德里克?唐,“舞出你畢業論文”大賽總冠軍就有這么一群“樂于助人”的朋友。
他是牛津大學的生物學博士生,平日大部分時間都與雞在一起。塞德里克?唐發現,母雞會和多只公雞,與母雞有同胞親屬關系的公雞會釋放更多;但是,母雞本身更傾向于選擇非親屬公雞的,而拒絕絕大部分來自親屬公雞的……
塞德里克?唐用舉重來類比雞禽的,用游泳來類比爭奪卵子的過程……他花了4周的時間來訓練舞者,當然可以想象,他應該也費了不少唇舌說服舞者穿著泳褲泳帽出鏡;又再用了3周來剪輯視頻。對一名天天與雞相伴的博士來說,這恐怕也是一項很不錯的業余消遣。
塞德里克?唐也關照到了一些細節。比如,視頻中一些會游得比另一些更快,而一些會困在圈子里游不出去――這是微觀世界中的真實情況。在一番激烈的水中混戰之后,終于有勝利者得以鉆進女舞者所在的透明水球――這意味著強壯、迅速的勝出,獲得與卵子結合的機會。
不僅是視頻,連配樂都是原創。兩首原創歌曲出自一位藝名為Stuart Noah的藝術家之手――他的真名是Stuart Wigby,為塞德里克?唐的論文指導老師之一。看,牛津學術圈的人果真很有娛樂精神。塞德里克?唐也表示,他絕對、一定以及肯定還會參加2014年的大賽,并放出豪言:“我的舞蹈會更加性感,更有難度,舞群規模會更大,而且要以音樂劇的形式展現。”
對照組舞步――睡眠重要性
兩組舞蹈,同步進行,描繪一名女生一天的兩個版本。
版本A:凌晨時分,女生已安眠;待到清晨鬧鐘響,女生活力四射,從床上蹦起,心情愉快刷牙洗臉;跟隨上學的人群一道舞蹈,輕盈地轉身、跳躍,開始一天的學習和工作。她精力充沛,和朋友們打成一片,笑容洋溢;直到放學收工,她也完美地保持了和人群一致的舞蹈步調,并和男友來了一場甜蜜的約會……
版本B:深夜,女生仍然在電腦前敲敲打打,倚在床頭盯著手機,毫無睡意;直到凌晨兩點,才沉沉睡去。清晨起床,女生渾渾噩噩,機械地刷牙洗臉;在上學的人群中腳步遲緩,動作無力,落在隊伍后面。她精力不濟,被同學排擠,一個人打著哈欠孤零零游蕩;終于放學,她也照樣腳步虛浮,在大家的集體舞蹈中顯得格格不入;甚至最后和男友的約會,都結束得不那么完美……
這是斯德哥爾摩大學博士生蒂娜?孔德林(Tina Sundelin)的參賽視頻,該視頻獲得大賽“社會科學組”第一名。蒂娜?孔德林的研究領域比較接地氣――缺覺對人的社會影響。她巧妙借鑒了社會科學實驗中常出現的“對照組”概念,用相同環境下的不同舞蹈,直觀反映睡眠不足的后果。
蒂娜?孔德林的研究還有如下表現形式――
題目:《疲倦的線索:睡眠不足在面部表現上的影響》
參與者:40位觀察者(其中,20位女性,年齡在20~30歲之間)根據疲憊程度和難過程度為20張面部照片打分,10張在其正常睡眠后拍攝,另外10張則是在其缺覺31小時又補覺5小時候后拍攝。
結論:睡眠不足會影響人們眼部、唇部以及皮膚,對他人來說,這幾個部位能夠作為判斷一個人是否缺覺的依據,因為這些面部區域在人際交往中非常重要;睡眠不足的面部表現和疲憊,可能會給睡眠不足人群的日常生活帶來社交影響。
上文所引的是蒂娜?孔德林2013年發表在學術期刊《睡眠》上的論文摘要,看罷之后,是不是覺得還是舞蹈視頻比較有愛?
小惡魔Salsa舞――壞基因
“最受觀眾喜愛獎”由來自德國癌癥研究中心的安德烈斯?弗洛里斯(Andres Florez)收入囊中。他用了一組帶有劇情的Salsa舞,講述了癌癥誘導基因MYCN如何入侵正常細胞,誘發兒童疾病――神經母細胞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