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寫作既是個人情感的抒發,也是對學術真理的探索,歡迎閱讀由發表云整理的11篇英語小詩歌范文,希望它們能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啟發。
要學好一種語言,就其發音來說,必須掌握多方面的技巧,中國學生學習英語特別需要掌握的是語音的節奏規律。
唱歌有節奏,跳舞有節奏,講話也有節奏。節奏,一般來說就是指節拍的長短、快慢等有規律的交替,速度快慢的交替,聲音高低的交替等。例如:
I do my homework every day.
They play football every Tuesday.
用“――”或“Dum”表示重讀音節,用“?”或“di”表示非重讀音節,前面兩個句子的節奏是這樣的:第一句:“?――?――?――?――”或“di Dum di Dum di Dum?!钡诙洌骸?―― ――?――?――?或di Dum Dum di Dum m Dum di?!比魏我粋€句子,都能按其規律找出它的節拍來,并能發現它的規律,即輕重交替。
在朗讀的過程中,還應注意音的連讀、弱讀以及同化等現象,按照規律和節奏,大膽模仿練習,定能使語音的學習收到良好的效果。
為了幫助學生掌握英語朗讀時的節奏,糾正錯誤的發音,朗讀和背誦童謠、小詩是個好方法,因為童謠和小詩短小精悍、極易上口,且節奏感強。結合課文選擇童謠和小詩讓學生朗讀、背誦,既能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又能擴大學生的知識面。
在讀背童謠和小詩時,為了突出小詩的節奏,教師可采取擊掌的方法,每逢重讀音節(Dum)便擊一掌,“di Dum(擊掌)di Dum(擊掌)……”,要求學生按節奏朗讀或背誦。例如有這樣一首小詩:
I will not spoil this little book,
Nor drop it on the floor.
I will not turn its cgrners.
To spoil it more and more.
My book’s a little friend to me.
And so a friend to it I’ll be.
(2)練習發音和正音。在語音教學中,我們發現各地學生都有較難掌握的音素,若不采取辦法及時給予糾正,就會養成習慣,甚至于長期在這個音素上出毛病。正音的方法很多,有的采用單獨正音法(專門糾正某個因素的發音),有的采用對比正音法(用對比的方法區分兩個易混淆音素的發音),有的采用繞口令正音法。朗讀童謠和小詩同樣能起到正音的作用。在一些童謠和小詩中,同一個或兩個音素在詩中反復出現,朗讀這樣的童謠或小詩,就可以有目的地練習某些音素的發音。
二、童謠與小詩的教學
(1)韻律與格式。英文詩歌種類頗多,童謠和小詩是其中的一種。這種詩歌內容淺顯、生動活潑、趣味性強,便于兒童吟誦。小學英語教材中選編的詩歌多屬于這一種。小詩雖短,但每首詩都有一個鮮明的主題并且符合一定的韻律和格式。作為英語教師,應該了解詩歌的韻律和格式,從而在教學中準確地把握住詩歌吟誦時的節奏與節拍。常見的押韻方式有:①押隨韻,即二首(或一節)詩有四行,其中第一二行押同一個韻。三四行押另一個韻,即a、a,b、b。②押交韻,即一首(或一節)詩有四行,其中第一三行押一個韻,二四行押另一個韻,即a、b,a、b。③押抱韻,即一首(或一節)詩有四行,其中第一四行押一個韻,二三行押另一個韻,即a、b,b、a。這種押韻方式在童謠和小詩中不常見。④一韻到底,即一首(或一節)詩,行行押韻,而且一韻到底,即a,a,a,a……⑤隨意換韻,即逢偶行押韻,而且隨意換韻,即a、b,a、b,c、d,c、d,e、f,e,f……
1.以內容的淺顯傳英語兒歌的形象性
內容淺顯的英語兒歌把正確的語法、詞匯和兒童口語結合起來,形成優美的、規范的兒童英語口語。英語兒歌特別強調形象性,兒歌的內容著力于對人和事物的具體描繪,并且添加進摹聲和擬人的表現手法,這可以直接引起兒童對事物的注意、想象和理解,并且賦予事物以生命。
2.以反復的節奏傳英語兒歌的和諧性
兒歌音樂悅耳、鮮明,這使兒童產生愉悅感。少年兒童思維雖然很靈活,但卻也很單純,尤其是初學英語的孩子們,他們大多只能接受簡單的英語句型,并且需要多次重復其句型或個別單詞。兒歌的內容就正合他們的口味,它雖然內容比較單調,但卻配以和諧的韻律,這從聽覺上給兒童以愉悅感,并且這些明朗、輕松的節奏常形成有規律的反復,更增強了和諧性。例如兒歌《Little bee》“: Little bee, little bee, round,round, round; little bee,little bee, sound, sound, sound.”此兒歌中運用了反復的表現手法,作品的語言根據情節需要多次反復,這樣的語句給兒童深刻的印象,并且這種反復的節奏感、音韻感形成的聲音能夠強烈的感染兒童。
3.以動感的語言傳英語兒歌的動作性
小學低年級的兒童主要是以具體形象性思維為主,但大多數兒童還是保留了直覺行動思維的特點,這樣的特點決定了兒歌中要增強動作性。教師在教學中可以發現,游戲常常能幫助孩子們學習英語的單詞及句型,那么如果在內容淺顯且音樂和諧的英語兒歌中增加進動感的語言就能夠喚起兒童的注意力,并能夠增強他們對內容的理解。例如兒歌《Do some exercise with me》因為英語兒歌具有這些其他英語文學形式所不能比擬的獨特特點,所以在小學低年級英語教育中我們提倡多用英語兒歌進行教學,以此來陶冶兒童的性情,開啟他們的心智,從而促進兒童聽說能力的發展。
二、英語課堂中的兒歌教學方式
1.情境教學法
情境教學法是近年來比較成熟的一種教學法。情境的核心是把學習的語言內容通過不同的情境呈現出來,將語言教學從單詞的文字描述中解放出來,使學生在特定的情境中學習和運用語言,兒歌中情與境的結合恰好使兒童處于一種寬松,自由且貼近兒童生活的氛圍中。它的主要特點是新的英語兒歌通過情境進行教學和操作,能夠使兒童在情境中興趣高、理解快、記得牢。那么,如何創設這種輕松愉快的情境呢?教師可以從以下兩方面入手:
首先是利用自然環境,創設游戲情境,豐富多彩的自然界是兒童學習英語兒歌的活的“教材”。自然界中的花草樹木,游魚爬蟲,高山流水,日出日落等美麗景色,都能讓孩子們身臨其境,讓孩子們在觀察的過程中利用自然界中的素材來學習英語兒歌。例如兒歌《They are cute》:Panda, panda, black and white, you are lovely, you are quiet.Zebra, zebra, black and white, you are nice and fast.Monkey, monkey, brown and grey, you are clever, you are funny.Tiger, tiger, yellow and black. you are cute and great.教授這首兒歌時,教師可出示圖片或多媒體課件,制作一個動物園,先讓學生觀察動物的顏色,然后可以讓孩子們把自己對著些動物的觀察都描繪出來,最好再由教師總結,這樣能使學生較快地記住各個動物的特點。
其次是利用角色扮演,創造模擬情境,在教師創設的模擬情境中,兒童扮演兒歌中的角色,通過表情、動作,來理解和表達所學的內容。
本學年我擔任五年級五個班的英語教學工作。在教學方面,首先按常規做好課前備課,認真鉆研教材,努力創設適合高年級教學的活動形式,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誘發學生的認知需求和創新欲望,使學生從情感、思維和行為上主動參與到學習中。教學中嘗試進行語音滲透,課下組建興趣小組,拓展語音知識,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輔導的學生,參加淄博賽區希望之星英語風采大賽獲得一二三等獎。課后,認真批改學生作業,對作業嚴格要求,對學生做錯的題,做到及時糾正。在家庭作業方面,采用教師,家長,學生三者評價相結合的方式,達到學生作業有人看,學生作業天天查的目的,督促學生完成課文預習、復習這一環節,努力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并為高效學習新知識打下基礎。
二、虛心學習
作為一名新教師,我在教育教學中遇到了眾多問題。問題的解決需要細心的請教,勤奮地讀書、不斷地反思和不斷否定自我,超越自我。一年來,我通讀了《生命教育—一位小學英語教師的教育生活》、《第五項修煉》《班主任工作漫談》等教育專著。另外,通過向指導老師請教,聽課,外出學習等,開拓自己的思維,汲取別人的優點,不斷的完善自己的教學。并在本年度取得了些許成績,在老師們的幫助下,我擔任了區小學英語五年級教材備課會主講并執教研討課一節,參加區英語優質課比賽,區小學英語學科“課堂教學實錄與評析”比賽,全國第四屆“新標準杯”英語教案課件大賽中均獲一等獎。
古人云:“飛瀑之下,必有深潭?!边@“深潭”是“飛瀑”長年累月沖擊地面而成的。同樣,教學經驗和方法也是靠長時間積累起來的。在以后的教學中我還要注意對自己的知識進行分類、比較、歸納和提煉,總結了教學中的成功與失敗、經驗與教訓,更注重研究如何啟迪學生智慧,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真正做到揚長避短,更好地教書育人。
三、勤奮工作
作為一名青年黨員教師,我時刻牢記黨旗下的誓言,保持一顆平常心,力求做到無欲而剛,遵守教師職業道德,積極參加學校組織的政治學習,業務學習,并記好學習筆記,心得體會,參加學校組織的各項活動。工作中,不計較個人得失,吃苦在前,做事在前,輔助大隊輔導員的做好各項工作,參與校報??木帉?。在這一年中,我做到了不遲到,不曠課,不早退,嚴格遵守學校的一切規章制度,課時足,滿工作量,圓滿地完成了本學年的各項任務。
痛
剛剛走出校門,經驗不足是我的缺陷,那么要彌補這一缺陷的可行辦法就是多留心,多聽前輩的課,在備課的時候多看一些參考書以防把知識點漏掉。
驚訝
我的第一節課是在實驗班上的,為了測出學生的水平有多高,我用自己平時和外教交談時的語速給學生做自我介紹,讓我驚訝的是他們幾乎抓到了我所有的信息詞并提出了一些問題,這一下讓我很是緊張,我害怕自己的能力不夠,不能勝任教師這一職責,我很害怕這一百多個孩子會因為我而斷掉他們美好的前程,當我看到第一次的作業時,一種更大的壓力讓我對自己產生了深深的懷疑,因為我的作業要求只是寫四句話,每句用三個剛學過的形容詞,而學生的作業一大半都是以作文的形式出現。雖然他們的做法跟我的要求相去勝遠,可這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學生的英語水平在一個相對較高的層次上,那么怎么才能代好他們,怎么才能很有效的提高他們的英語水平這讓我確實覺得很有壓力。
失衡
當我開始給十五班上課的時候另外一件讓我很頭大的事情也出現了,因為在那個班相對人數較多,學生級差較大,上到一百多分的,低到二十左右,那么出現這個現象以后我該怎么上課?如果上快點,那么后面的學生就很有可能會因為聽不懂而逐漸失去信心,放掉這門課,那么英語就成了他們高考的攔路虎,更糟糕的是這些人極有可能干擾課堂秩序,影響到整個班級的英語學習;同樣的,如果照顧到學困生的情況,那么前面那部分人就很有可能覺得課堂沒有什么新東西沒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天長日久也會放棄英語這一科目,這樣一來我就成了千古罪人,那是我最不希望看到的情景。
另一個讓我找不到北的原因是,二班學生因為整體水平要比十五班高一些,所以上課進度總是不能一致,而學校的要求是平行的,好幾個晚上我都因為這幾個問題而睡不著,最后在我們的泰斗將校長的指導下得以解決。
失控
當然我要說的失控不是學生們的錯誤,是我自己沒有控制好情緒對學生發火了。我在日記里這樣寫到“我不知道為什么突然就火了,當我看到有人抄作業的時候,那種憤怒就像看到自己的孩子揀別人扔掉的西瓜皮吃,憤怒是因為孩子們的不爭氣;心痛是覺得自己沒有能力給孩子買西瓜?!庇谑窃谏险n的時候我發火了,用了很惡毒的比喻“假設上帝給每個人都準備了一塊泡泡糖,有人走的快,最先拿到了自己的糖,放到嘴里開始咀嚼,當甜味消失后那人把它吐了出來,接著走過來另外一個人,他懶的再往前走,看到了地上被扔掉的糖,于是彎腰、揀起,放入口中;抄作業正是如此,你們為什么不能再堅持一下,再往前走一步,為什么不能等一等,為什么要吃別人扔掉的東西?”可能是因為比喻太惡毒,從此以后,抄作業現象嘎然而止??赡欠N內疚的感覺卻久久的無法散去,我相信老教師一定不會像我這么沖動,不會讓那些學生那么尷尬,以后一定要好好向前輩們學習,遇到問題的時候一定不能鹵莽。像婁老師說的想發火的時候先回辦公室休息五分鐘然后在想想要不要,值不值得。
其次,失控的還有我的生活。
剛站上講臺,很多事情總也做不到向老教師那樣的得心應手,什么都好象很復雜的樣子,總害怕什么地方做的不對,還不完美,于是一大早來到學校就開始沒有目的忙碌,中午也不敢回去休息,害怕作業批不完;害怕課備的不充分;害怕那個題講的不夠客觀,有時候會為一道題跟同事們爭論好久。就這樣直到學校的警衛在樓下喊的時候,才匆忙的離開,回到宿舍才發現沒有衣服可以穿,因為所有的都臟了,呵呵!從來沒有想過當教師會這么忙碌,忙到沒有時間洗衣服,忙到生活無法打理,這跟我在大學里想象的教師生活完全不同。
快樂
首先,在這樣一個環境里,我在感受巨大壓力的同時也讓感覺到了動力,讓我找到了那種消失了很久的向前奔跑的動力和欲望。生活開始變得簡單而充實。
“章魚哥”事件的火爆不失為德國奧博豪森水族館做出的一起驚天地、泣鬼神的炒作事件。它火得有理,采自炒作有方,有范兒,還有技術含量。這群超級專家們出其不意地策劃本次事件,火了一只符號化的“章魚哥”。從投入產出比上來說,僅用一只章魚借助世界杯的影響力贏得了30億的廣告費,世界杯最大的贏家當教德國奧博豪森水族館。
章魚哥聲名大噪,它的幕后推手――德國奧博豪森水族館自然樂不可支。這背后,一個強大的營銷團隊逐漸浮出水面。這個獨一無二的營銷案例是否對中國企業產生了啟迪?我們可以從如下兩方面來學習保羅式營銷。
其一、運作事件營銷具有兩種方式:主動策劃和借力利用。主動策劃是指組織主動設計系列符合自身定位的方案,通過各種方式傳播,使之成為公眾所關注的熱點。章魚保羅的爆紅就是奧博豪森水族館通過主動策劃、有計劃有設計的一次營銷傳播方案。
借力利用是指組織將自身的定位訴求向社會熱點話題靠攏,通過形式或內涵上的相關性,實現公眾對熱點話題的關注和組織定位訴求的關注相融合。公眾對世界杯的關注是毋庸置疑的,選擇與世界杯切合度極高的比賽預測無疑會引來更多話題,這一點章魚哥做到了。
顯而易見的是,無論是主動策劃還是借力利用都必須讓該事件訴求與自身定位具有強相關性,這種相關性往往會被凝結成一個主題,貫穿于整個事件中。
其二、事件營銷具有相關性、公共性,新聞性、參與體驗性和趣味性的特征。
該事件要讓更多的媒體,受眾關注,需要具備公共性和新聞性這兩個特征。公共性是指該事件內容的影響程度,其判斷標準主要看其是否對社會產生影響。一般來說,對越多的人產生影響,公共性就越大,該事件價值就越高。世界杯參與的人群是全世界的,章魚保羅受關注的程度也是空前的。新聞性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讓該事件成為新聞,當事件發生之后,新聞價值就決定了它能否以某一形式在部分人群中進行傳播,當該事件具備較大的新聞價值,且以新聞的形式來展現,形成類似軟文的新聞題材,這樣的事件就具有了很高的價值。章魚事件的價值不言而喻。
讓媒體和受眾關注只是事件營銷的第一步,若使組織策劃的事件能讓某一特定群體參與,體驗,就可避免單一品牌訴求帶來的自言自語的尷尬,因此設置的事件話題必須可參與或可體驗。章魚事件的參與性及體驗性堪稱完美。
英語詩歌以生動活潑、簡單易記、節奏明快又容易表演而深受學生的喜愛,在小學英語課堂如果能合理地運用詩歌教學,將會使課堂錦上添花,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以下是我在小學英語詩歌教學的一些心得體會,具體方法如下。
一、反復閱讀詩歌,體會詩中表達的情感和內容
由于英語不是母語,學生學習的英語知識很容易被遺忘,如果這時候通過讓學生讀朗朗上口的詩歌去掌握或鞏固學過的知識,就會降低學生的學習難度,讓他們體會到學習英語的成就感,無形中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我通過以下兩個途徑引導他們去閱讀欣賞。
1.賞讀
我給他們介紹一些優秀作品讓他們賞讀,并給予適當的點評,還給學生談自己閱讀時的感受,首先解決學生的學習動機問題。例如,閩教版第八冊的其中一首押韻詩Mommy,I Love You :Mommy,I love you for all that you do. I will say thank you to you on this special day in May.You feed me and help me and teach me to learn and play. I will say thank you to you on this special day in May.
學生品讀這首押韻詩時,我讓學生通過有表情地朗讀,想象這樣的一幅畫面:在生病時,媽媽整夜未眠在床邊照顧我,臉色晦暗,眼里布滿了血絲;在過生日時,媽媽為我買來蛋糕慶祝生日,與親人們一起分享我成長的喜悅……真實的畫面、真摯的情感、真心的流露,把學生帶入了母愛的世界,在班級引起共鳴,潛移默化地對學生進行了母愛的教育,詩中的情感從這里得到了升華。
2.朗讀
朗讀也是欣賞英語詩歌的重要方式之一。在朗讀過程中,學生展開內心想象,即根據詩中的描繪積極想象、深入情境、傳情達意,所以在小學英語教學中加強英語詩歌朗讀的訓練和指導是幫助學生準確把握詩作的主旨,充分理解詩作的意蘊,體驗作者的情感必不可少的環節之一。我通過引導學生想象,體驗詩中表達的真情實感,通過一遍遍的朗讀,在讀詩中受到美的教育,讓學生無形中獲得良好的語感。
二、將詩歌融入課堂的教學
小學英語詩歌有許多不同的種類,它們特征不同,簡單易懂。教師在教學中如果能將教學的重點融入課堂,編成韻律詩讓學生反復朗讀,就能讓學生在快樂的學習中掌握知識,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1.將詩歌融入音標的教學
如,在教學音標[ai]和[au]的課堂中,我讓學生讀一首押韻詩The Snow:The snow fell softly all the night .It made a blanket soft and white .It covered trees ,houses ,and groud .But it did not make a single sound. 于是,學生在朗朗上口的詩中邊讀邊做動作,輕松地掌握了這兩個音標的發音。
2.將詩歌融入詞匯的教學
英語詞匯教學是基礎知識教學的重要環節,有些學生識記單詞死記硬背,邊學邊忘,嚴重影響學習英語的信心和效果,用韻律詩幫學生記單詞,可以使學生產生積極的興趣,化難為簡,主動學習,突破詞匯難關。在教學stop,wait ,go 三個單詞時,我讓學生讀一首韻律詩Stop Wait Go:Red is stop, stop stop stop.Yellow is wait,wait wait wait .Green is go, go go go.學生讀幾遍后就能牢固地記住stop,wait,go這些單詞,取得較好的學習效果。
3.將詩歌融入句子的教學
小學英語課堂有許多重要句型,由于詞匯多,許多學生學習起來異常困難,但他們普遍對朗朗上口的詩歌卻很感興趣,學習起來興致高昂,即使是基礎非常薄弱的學生也愿意跟著說唱兩句。于是我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把詩歌融入句子的教學,課堂效果往往事半功倍。如,我在教What are you doing?I am...這個句型時,就先讓學生讀韻律詩:
What are you doing?What are you doing?I am singing. I am singing.
What are you doing?What are you doing?I am running. I am running.
What are you doing? What are you doing?I am drawing. I am drawing.
學生朗朗上口地讀著韻律詩,輕松地學會了What are you doing ?I am ...這個句型。
三、讓學生對詩歌進行簡單改編
學生的興趣一旦被激發,智慧就會無窮無盡,教學效果也就越發明顯。教學中我根據學生的年齡和英語水平讓他們改編學過的詩歌,有的放矢,學以致用,使學過的知識得到提升。
1.自己改編
讓學生自己改編的詩歌,要求難度較低,學生能夠很容易地完成自己的作品,品嘗成功的快樂。如,《果園里的水果成熟了》一課的改編:香蕉banana 一串串,蘋果apple 紅彤彤。橘子orange酸又酸, 桃子peach甜又甜。芒果mango吃不厭, 梨子pear 一擔擔。西瓜watermelon 大又甜,菠蘿pineapple鮮又鮮。
2.合作改編
對于詩歌句型的改編有一定難度,可以讓學生合作完成,這樣既可以發揮優生的優勢,挖掘他們的創造力,又可以照顧到后進生的能力,共同提高學生的英語水平。如,學了《雙休日,上哪去?》之后,讓學生進行改編:park park, go to the park; cinema cinema, go to the cinema;zoo zoo,go to the zoo;supermarket supermarket,go to the supermarket.
教育部教高[2006]16號文明確指出:“加大課程建設與改革的力度,增強學生的職業能力。”課程建設與改革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核心,也是教學改革的生點和難點。高等職業院校要積極與行業協會、企業合作開發課程,根據技術領域和職業崗位(群)的任職要求,參照相關的職業資格校準,改革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
傳統的教學大綱規定,《市場營銷學》是市場開發與營銷專業及其他經濟管理類專業的入門基礎課,主要講授市場營銷概念、營銷管理和戰略,產品、價格、分銷和促銷四大營銷手段,通過系統學習和訓練使學生對營銷管理知識有一個系統化認知,初步具備營銷策劃技能,為學習各門專業課程和營銷師考證打下堅實的基礎。
目前《市場營銷學》課程教學遠遠不能滿足高職教育的需要,其在市場開發與營銷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以及經管類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視為爭議性較大的極需改革的課程,如果深入講授與后續課程交叉重復,如果淺顯講解則對專業基礎作用十分有限。近幾年,我院營銷教學團隊對市場開發與營銷專業課程體系進行了一系列改革與創新,并與2010年9月申報承擔了工業和信息化高職高?!笆濉币巹澖滩牧㈨楉椖卡D―《市場營銷理論與實務》。筆者與課題組成員對該項目進行了深入研究和教學實踐探索,在工信委教材指導委員會和德州職業技術學院專業指導委員會以及各兄弟院校的交流指導下,由筆者擔任主編的《市場營銷理論與實務》一書于2011年7月由人民郵電出版社出版發行。現把課程改革與創新的作法詳述如下,供職業教育同行和行業協會專家共同探討。
一、課程重新的定位
《市場營銷學》課程名稱,是傳統教學模式的產物,是理論成果的探討,適于學科式教學,高職教育培養目標為培養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妒袌鰻I銷學》應定位為技術的探討和掌握。為此,我院在新的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建設中,該門課程明確定位為《市場營銷理論與實務》或《市場營銷技術》,教學內容從以理論探討為主轉變為理論探討與營銷技能訓練并重。
按照人的職業成長規律,每位職業人員應該是從新手到專家,能力從經驗到熟練演示,按照人的學習認知心理特征,應該是從簡單到復雜,由單一到綜合,由形象到抽象。《市場營銷學》傳統定位實質是讓學習者站在管理者角度,理解市場營銷活動完整流程,學會綜合運用市場營銷技能,顯然,對于入門基礎課,起點太高,學生學起來感覺無所從,為此,應該明確課程的能力定位。
我院在新的市場開發與營銷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對職業技能進行了具體明確的定位:市場開發、廣告策劃、營銷策劃、銷售管理、客戶服務、促銷導購。對就業單位(行業)也進一步明確為:商品流通、房地產、汽車、連鎖經營、廣告會展等企業。《市場營銷理論與實務》的課程教學內容分解為職業技能入門體驗,市場營銷策劃兩部分。相關內容歸置為《廣告策劃教程》、《營銷策劃技術》、《市場調查與預測》、《商務談判實務》、《精確導購》、《公共關系理論與實務》。進一步簡化《市場營銷理論與實務》的內容,側重于市場營銷概念、營銷戰略與管理、市場營銷組合、產品、價格、分銷、促銷技能入門,增添銷售管理和客戶服務技能。教學內容作了以上調整后,既避免了深入講授與后續課程交叉重復,又把教學重點放在營銷技能入門體驗。這樣,課程內容既適于市場營銷專業技能教育,又能滿足對其他經管類專業的營銷技能培養,更便于采取基于工作流程教學任務驅動和項目引領的教學模式。
參照國家職業校準,調整實訓項目,幫助經管類學生輕松考取“助理營銷師”或“高級營銷員”職業資格。課程是實現培養目標的載體,經管類專業的課程目標,以素質教育為基礎,以能力培養為主線,設計與實施專業理論知識系統化,設計和操作技能規范化、熟練化,使學生畢業時獲得雙證書(畢業證和技能證)。
二、構建工作項目為主的教學內容
改革后的《市場營銷理論與實務》,內容簡化,技能明確,摒棄了傳統的理論內容系統組合的學科式教學內容,按照市場開發與營銷創業的實際運作過程設立具有職業性、實踐性特點的八個工作項目:市場營銷入門、市場分析、目標市場戰略、市場營銷組合(四大策略)、網絡營銷。其中市場營銷基本理念模塊包括市場與市場營銷,市場營銷觀念的發展,市場營銷管理的實質與任務,市場營銷組合四個任務;市場分析模塊包括市場調研,市場營銷環境分析,購買者行為分析三個任務;目標市場戰略模塊包括市場營銷戰略任務與目標規劃,市場細分,目標市場的選擇與市場定位三個任務;產品策略模塊包括產品與產品組合,品牌與包裝策略,產品市場生命周期,新產品開發四個任務;價格策略模塊包括影響企業產品定價的因素,企業產品定價的方法與程序,企業產品定價策略三個任務;營銷渠道策略模塊包括渠道概述,渠道的類型,中間商的類型和作用三個任務;促銷策略模塊包括促銷的涵義與方式,人員推銷,廣告,營業推廣,公共關系五個任務;營銷理論新發展模塊包括顧客讓渡價值,客戶關系管理,綠色營銷,網絡營銷四個任務。
三、設計“做―學―教”循環教學流程
基于建構主義的學習理論,遵從“做中學”教學思想,以歸納推理為基本教學邏輯,設計“做、學、教”循環教學流程,最終演變為“學習過程工作化,實踐訓練職場化,學習創業化”的教學模式,圍繞真實工作任務展開教學,學習者在“做、學、教”循環中掌握市場營銷技術。
教學過程以學生為主體,以工作任務為中心,做、學、教結合。值得注意的是,整個教學流程是從學習者自主完成真實工作任務開始,而不是老師先進行指導然后學習者學習,市場營銷管理技能是高度情境化的,對經驗的依賴程度高于理論,管理者每次面臨的問題可能都是新的,成功的難以驗證,也就是說沒有經過理論訓練的人,也可能利用自身的經歷完成工作任務。學習者直接面對真實工作任務進行學習和反思,教師再根據每個學習者的差異和需要,有針對性地介入進行指導,建立起學校課堂與未來工作相似的狀態(情境),更利于體現職業性,實踐性和開放性。
教學邏輯通常以歸納為主,演繹為輔。演繹推理教學邏輯是由一般到個別,先為學習者搭起理論概念,再用案例解釋概念,或應用這些概念解決解決具體問題,歸納推理教學邏輯則還相反,由個別到一般,先給學習者一些具體事實,讓學習者從歸納這些事實中得出相關概念。高職學生通常是形象邏輯強于抽象邏輯,歸納推理教學邏輯更適合于這樣的學習主體。
因此,建議《市場營銷理論與實務》課程設計“做、學、教”循環教學流程。
四、教材編寫體例
根據教高[2006]16號文精神,項目教學側重于技能教學體系,模塊化側重于理論知識教學知識體系,在專業指導委員會指導下,職業院校應該與行業、企業密切合作,編寫專業理論課程與實訓項目相結合的教材體系,準確及時地反映本領域新技術、新知識。
鑒于此,筆者認為《市場營銷理論與實務》課程應該采用基于工作過程的教學模式,主要完成真實工作的“做中學”,“學中教”,同時輔助采用情境教學、工作現場體驗、分組案例研究與討論、到行業(企業)現場參觀、頂崗實習等教學方法。
本教材以校本式教材為基礎,由行業協會專家和校內專業老師組成課程建設小組共同編寫。編寫體例為:教學目標、導入案例、案例討論、工作任務、案例分析、做學教小結、能力形成考核。
教學目標:做、學、教目標,讓學生有一個明確的認識
導入案例:完成真實工作任務(任務工單)――做
案例分析討論:學生自我評價,老師評價與學習建設――學
理論講述任務內容知識點講解――教
案例分析:跟“項目”學,討論、分析――做與學
小結:階段“教、學、做”內容歸納,建議每個工作任務歸納一次。――教
能力形成:理論知識考核、案例分析、拓展訓練。
參考文獻:
然而,由于用詞典雅、句法精煉、形式別致以及意象豐富等等緣故,英文詩往往難以讀懂。但可以選擇一些適合大學生口味,與他們人生閱相符合的簡短易懂、風趣幽默的詩歌進行學習,慢慢引入詩歌欣賞的門檻,不僅有助于提高大學生的文學素養,豐富其審美能力,也能激發學習熱情,有助于提高大學英語教學水平。嘗試用英語詩歌來提大學英語教學效果不失為一個新的教改途徑。
二、豐富知識結構,擴展知識視野
我們知道,文學是對人生體驗的文化表征。文學作品隱含對生活的思考、價值取向和特定的意識形態。閱讀英美詩歌的文學作品,是了解西方文化的一條重要途徑之一,可以接觸到支撐表層文化的深層文化,即西方文化中帶根本性的思想觀點、價值評判、西方人看待世界的視角,以及對這些視角的批評。
英美詩歌是對時代生活的審美表現之一,是英國人民和美國人民創造性使用英語語言的產物。英語表意功能強,文體風格變化多,或高雅、或通俗、或含蓄、或明快、或婉約、或粗獷,其豐富的表現力和獨特的魅力在英美作家的詩歌作品里得到了淋漓盡致的發揮。
閱讀優秀的英美詩歌文學作品,可以感受到英語音樂性的語調和五光十色的語匯,回味其"弦外之音"的意境。有助于大學生開闊眼界,了解外國文化,豐富知識結構,啟迪的智慧,對提升大學英語教學大有裨益。
這里我們把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 1564―1616) 的十四行詩一首Sonnet 18,作為范例來領悟其句讀,分析其格律,體味其妙趣,評判其風格,使初學的大學生們嘗其一臠,略知滋味,并由此獲得把握鑒賞英詩寶庫的鑰匙。
在詩的內容上,莎士比亞在詩里把人比夏天,以人勝自然為終結。前四行說明人比夏天更美更溫和;中四行繼續發展了人與自然之間的比喻意境,引入到駐顏無術的感慨;第三組則新意突起,推翻前言,終于在勝利的末兩行作結。此詩表達了這樣一種思想:美麗的事物可以依靠文學的力量而永遠不朽;文學是人所創造的,其實宣告了人的不朽。因此,此詩不是一般表現愛情的詩,具有深邃的思想性和審美性。
在這首十四行詩里莎士比亞把心儀的女士比作“夏天”,這是一個不容易理解的字眼。在中國文化中,“夏天”常常與酷署炎熱聯系在一起,怎么會變得溫和可愛了呀?
其實,“夏天”在中國文化和英國文化中所表達的意思竟是迥異的,這是由于雙方所處的地理位置不同造成的。中國位于亞洲大陸,屬于大陸性氣候,四季分明,夏天最明顯的特征便是嬌陽似火,炎熱難熬。而英國位于北溫帶,又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響,夏天明媚溫和,令人愜意。有了這種背景知識,對莎翁詩中所表達的情感我們就不難理解了。
在形式上這首詩屬于十四行詩(sonnet),即“商籟體”詩。此詩體起源不明,最早的例子出現于13世紀,16世紀在英國出現。主要有意大利式和英國式兩種變體。意大利詩人Petrarch [petra:k]用此詩體最精熟,故意大利式又稱Petrarchan sonnet。英國式由莎士比亞創立,又稱 Shakespearean sonnet.
三、利于培養跨文化交際的高素質人才
高校英語教學改革已進行了近十年,但改革的成效褒貶不一。原因多種多樣,但高校長期以來往往一味強調語言教學的投入,即片面重視語言習得的方面,而忽視了語言習得的逆向――語言磨蝕效應。所謂語言磨蝕,倪傳斌提出,指雙語或多語使用者由于某種語言使用的減少或停止,其運用該語言的能力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逐漸減退,出現語言習得的另外一面――語言技能流失退化的一面。唯物主義辯證法告訴我們,任何事物往往都具有雙面性,有正有反,就如有記憶就有遺忘,有語言習得就有語言的另外一個方面,即語言磨蝕,語言習得方面再努力,如果沒有恰當的方法保持已有的語言習得,則最終會事半功倍、得不償失。因此,在外語尤其是母語環境中的外語學習方面需要在注重語言習得的同時,防止語言磨蝕是另外一個重要方面。
語言磨蝕的具體表現為:最先學會的,最后磨蝕,掌握好的,后磨蝕。Ribot規則表明:最近學習的,最易遺忘。倪傳斌的研究表明:導致詞言磨蝕最原始或前提性的動因也只有一個:外語使用的停止或減少,沒有這一誘因作為前提,其他因素將無法影響到受蝕者語言的磨蝕。語言總體磨蝕的速度無論是在縱向還是橫向上,均可大致概括為“前快―中平穩―后快的模式”。除了與英語的自然接觸外,學校和社會應該人工干預,盡量多組織各種形式與英語有關的活動,加強國際交流,但是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鼓勵學生多參加校園或社會英語角,以鄭州市為例,英語角多達十幾處。在英語角練習口語的過程中有機會的話盡量與外國友人接觸,多了解西方社會文化背景,從而減緩語言磨蝕,鼓勵和引導學生尋找機會高頻度使用英語進行聽說讀寫練習,對英語學以致用。
根據筆者的教學實踐及在大量的調研的基礎上,筆者發現在高校英語教學過程中存在如下問題:
一
縱觀大學生的英語學習,多數依靠的是課堂教學,學習語言習得的過程顯然與磨蝕并存,相關的研究表明語言磨蝕不僅發生在系統的語言教學結束之后,也同樣存在于語言教學的過程中。高校教與學過程中學習者的學習頻度和強度不足時,便會顯現語言磨蝕。據筆者調查國內高校的大學英語教學基本上都安排兩年長時間低強度的英語學習。從語言習得與語言磨蝕關系的層面看這種課程設置屬于長時間(為期兩年)、低頻度(每周四個學時)的模式,課堂上由于多數老師和學生都樂于接受中英混合式的教學模式,因此課堂教學使用英語的頻度也較低,而學生在每次英語課程結束后馬上又回到母語環境中,之后又需要至少一到三天的時間才有機會進入新的課程。這種長時間、低頻度的學習讓學生在語言習得的同時加大了語言磨蝕的幾率,使學生總是陷入“學了忘、忘了學”的惡性循環中。比起高中有升學壓力和強烈考試動機的高頻度、高密度式語言習得,有些學生甚至抱怨,自己在兩年的大學英語學習之后,英語水平不僅沒有什么提高,反而倒退了。歸根結底,在長達兩年時間的英語課程學習中,由于進度緩慢,一定程度上消磨了學生的學習意志,同時,學習者如果沒有相應的語境加以學習運用,語言學習的效果就會大打折扣。
二
根據語言磨蝕的理論可知,語音最為英語學習的基礎是最不容易被磨蝕的。但是現在很多大學生由于不同地方的口音或者是在初次接觸英語時教師的地方口音造成了當代大學生中普遍存在英語發音不標準或帶地方口音嚴重的現象,比如東北地區的學生會把字母n發成“嗯吶”;而有些學生受影視劇等一些因素的影響把I發成“唉咦”等這樣的現象,語音是英語語言的基礎,與詞匯和語法相比,語音的磨蝕程度是最小的,是日后進行英語再學習的基礎。因此大學英語教學的第一個任務是針對這些存在的語音問題修正學生的英語發音,為后續教學做準備。英語角作為一個很好的讓眾人一起幫忙修正和練習語音的地方,是英語語音練習的絕佳場所。
三
學習方式和方法的不當會直接造成大學生的英語習得方式容易產生磨蝕。在語言習得方式與語言磨蝕的關系上,Hansen認為通過明示式教學掌握的英語比浸泡式或直接式耐磨蝕。而且,她還提出以接受性技能(聽與讀)為主的課堂培訓出來的學習者的英語技能比以產出性技能(說與寫)培訓出來的學習者的能力更耐磨蝕。以筆者所調研的高校來看,教學大綱多對課堂教學“重聽說,輕讀寫”,因此學校打著以培養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為中心的旗幟,開展了大量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活動。雖然其初衷是好的,但把寶貴的教學時間用在效果不容易顯現的聽說技能訓練上,導致讀寫能力沒有得到有效加強的同時還引發了語言磨蝕。筆者以為真正有效的語言習得方式應該是課堂上以讀寫為主,課外學習者可以去英語角之類的場所自主練習聽說,這樣才能相得益彰,達到可持續地協調發展。
針對以上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結合英語角和語言磨蝕的各自特點,經深入細致地對英語角和課堂內外學生語言磨蝕的分別調查研究,筆者發現:掌握一種語言,意味著要努力鞏固所學的既得知識,同時要不斷避免不必要的語言磨蝕,使語言磨蝕最小化。但是由于大學課堂的局限性,很多大學生沒有機會置身外語語境中加以實際操作運用,接觸更多的外國人或者營造外語環境,以至于造成很大的語言磨蝕,而英語角的特點是:
1.生動鮮活性。首先作為課堂外的英語角,新鮮的面孔、新鮮的環境及新鮮的語境都能刺激學生參與其中的熱情和獨立思考之后發言的興趣,英語角熱烈的討論能夠激勵學生大膽開口說英語。相較于課堂學習的低頻度使用英語而造成即使在課堂上也有可能語言磨蝕的教學現狀,有效抑制語言磨蝕需要高頻度連貫使用英語詞匯的自助式全英文交流有效刺激學習者學習的熱情,英語角的這一特點剛好有效抑制了造成語言磨蝕的誘因。
2.糾錯式的語音練習。據筆者所掌握的資料,很多英語愛好者在英語角練就了一口標準流利的口語,針對很多當代大學生操著一口地道的方言式英語的窘迫現狀,在英語角脫口而出的口語練習當中,錯誤的口音在反復地糾錯中,正確的發音在短時間內得以反復加強,從而可以結合課堂上的讀寫練習,不僅可以避免語言磨蝕,而且在近乎理想化的語境下,學生可以綜合利用自己所學的課本知識及自己自主學習的內容,充分調動自己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天賦,在全英文的語境下能夠收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3.交互式的交流。英語角有別于課堂上老師與學生提問的制式化問答,尋找一個或者是一組搭檔討論或是對話都需要一問一答你來我往式的交流,這一點是在課堂上或是自主式的學習都很少出現的,避免語言磨蝕需要的正是不斷的隨機式的語言交流,才能更大程度上使學生運用所學的詞匯和內容,從而讓學生在短時間內不斷回顧和搜索記憶中所學內容,并加以相應的綜合運用,brainstorming式的語言刺激對于避免英語語言磨蝕有著極大的作用,而英語角正是彰顯出這一特點的良好場所。
四
語言磨蝕理論告訴我們,學習一門語言僅僅依靠課堂教學是不夠的,因為語言磨蝕無處不在,除非英語學習者達到很高的水平或者是經常性使用。所以,為避免語言磨蝕造成我們花費了數十年時間所學的英語付諸流水,在課堂學習之余,甚至在課堂學習或者是大學學習結束之后,英語語言學習仍需繼續,因為,語言磨蝕的存在需要我們注意維護好既得的學習內容,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活到老學到老。英語角就給英語愛好者或者有志于練習英語綜合運用能力者提供了一個可以終身學習的平臺。
參考文獻:
[1]Bahrick HP.Fifty years of second language attrition:Implications for programmatic research[J].Modern Language Journal 1984(02):105-118.
初中是學生學習文化知識的“黃金時期”,搞好初中學科教育是教育部門提出的重點要求。面對傳統英語課堂教學存在的不足,新課標提出:“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創造多樣式課堂學習環境,綜合提高中學生的英語水平?!贬槍@一要求,教師要系統性地分析影響英語課堂效率的因素,以課改要求為指導,不斷地完善現有的英語課堂教學模式。
一、影響英語課堂效率的因素
英語是一門外國語言學科,主要培養學生掌握其它國家語言的能力,使學生感受外國語言知識的樂趣。受到本國語言邏輯思想的約束,中學生對英語知識的掌控能力較弱,主觀條件不足約束了課堂教學效率的提升進度。同時,教師對于英語課程教材的理解不透徹,編制課堂教學方案未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最終阻礙了教學活動的有序進行。目前,影響初中英語課堂效率的因素:
1.1 學生方面
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只有當學生理解了英語知識,才能真正地完成課堂教學活動。初中英語教學活動中,學生參與知識學習的積極性被抑制,阻礙了教師課堂教學工作的有序進行[1]。學生方面存在的問題:一是興趣,大部分學生對英語知識比較陌生,無法融入到課堂教學情境里,書本教材掌握不全面而降低了學習的效率;二是理解,新英語知識理解程度不深,面對新單詞、新句子等無從下手,難以體會到英語詞匯的真實含義。
1.2 教師方面
教師作為英語課堂的領導者,理應發揮其指導作用輔助學生學習。因初中學校內部教師隊伍建設不完善,傳統教育思想依舊束縛著英語教學改革的實現。
1.3 學校方面
若學校對課程教育缺少必要的管理措施,則會影響到英語正常的教學秩序,不利于課堂教學工作的全面開展。學校對于英語課堂效率影響的表現:一是設施,由于教育資金有限,學校沒有及時配備專用的英語教學設施,基于多媒體技術的信息化教學平臺尚未建立;二是管理,對英語課程教育管理力度不嚴,放松了英語課堂教學質量的考核,減弱了教師優化課堂的積極性,這些都會影響到課堂教學效率的提升。
二、英語課堂教學改革的綜合措施
學校是提供文化知識教學場所的教育機構,方便了教師和學生共同參與英語知識的教學。中學生在日常英語學習階段,學校管理層應做好全面性的調控工作,要求教師嚴格按照新課標要求開展教學工作,堅持以提高英語課堂效率為中心,制定多元化的教學模式。筆者認為,提高英語課堂教學效率,要注重學生興趣的培養,靈活地應用各種教學方案,指導學生深入性地理解知識內涵。具體方法如下:
2.1 鼓勵式教學
多給學生鼓勵,對激發其學習興致有著重要的作用。老師應給學生更多的鼓勵與贊美,而不是只把嚴厲和冷酷的話用在他們身上。當他們有了一點進步,高度贊揚的話可以給他們,例如“Good job”、“Well done”、“Very good”、“You are clever”、“Wonderful”,或給他們熱情的掌聲[2]。這樣,學生們就會獲得成就感并做出更大的努力,也培養了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
2.2 引導式教學
興趣是帶動學生參與英語知識學習的根本動力,堅持“引導式教學”可全面激發學生的熱情。例如,上課時,以課前歌曲來導入課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小組自主學習、合作探究、交流延伸的方式,就能使學生從生活經驗出發,積極發言,勇于呈現,讓學生學得簡單、學得快樂。要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把課堂還給學生,讓他們主動參與、積極學習[3]。這樣既調動了他們的積極性,又為下一步學習英語打下了基礎。
2.3 互動式教學
為了保持課堂教學的協調性,教師與學生應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這就需要借助互動教學的作用,讓教師與學生之間共同完成教學任務。內容設計的簡單明了,生動有趣,學生便樂于接受,才會產生真正的興趣。如果內容設計的枯燥乏味,深奧難懂,學生自然就會失去興趣。老師得在教學內容的設計中花很大的工夫,才能適應和滿足學生的要求,提高他們學習的興趣。
三、結束語
總之,英語是初中教育的重點學科,學好英語知識學生文化素質培養有著積極作用。結合影響英語課堂效率的相關因素,教師應不斷地調整教學方案,為學生提供更加優越的學習環境。
前言
2004年教育部制定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從教學目標、教學要求、課程設置、教學模式、教學評估和教學管理等方面對大學英語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并開始著手實施大學英語教學改革試點工作。新四級大學英語測試也于2006年12月推廣到全國所有高等院校。本文探討新四級英語測試的反撥效應與大學英語教學模式改革兩者之間的關系,并試圖找到一個新四級測試與大學英語理想的教學模式。
一、新舊大學英語四級考試的特點
新四級英語考試從記分方式、考試內容、考試題型、考試程序等方面出現了重大改革,試點的結果初步表明新四級英語考試具有有效性(validity)、可靠性(reliability)、區分性(discrimination)和實用性(feasibility)等良好的反撥效應(backwash effect)。新四級英語測試又是在新教學大綱和新的要求下應運而生的。測試系統或測試方法的任何變革或改進都將對教學產生影響。
舊的四級測試題型設計是按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分開測試,再綜合評定語言能力的高低。改革后的四級考試語言能力結構模型中,對語言知識的測試任務比重減少,其代表性題型詞匯與語法結構被取消,取而代之的是閱讀理解中的篇章詞匯理解。這意味著改革后的四級考試不再孤立地考查學生的接受性知識,而是更多地關注學生輸出語言和綜合運用語言知識的能力。但同時,筆者認為,對語法和詞匯知識不單獨測試并不是說它們不重要,而是放在活生生的語言應用中去測試。改革后四級考試真實性的提高主要表現在聽力測試和閱讀測試的變化上。聽力材料和閱讀材料的共同點是進行了語篇整合,真實性更強。新四級聽力測試中除了傳統的短對話和短文理解外,加入了長對話。長對話充實了聽力材料的信息量,增強了語言交際語境成分,提高了測試的真實性。閱讀材料的真實性較以前也有所提高。傳統四級考試閱讀理解測試形式單一,閱讀理解題目全為仔細閱讀理解。改革后的四級考試把閱讀測試分為仔細閱讀和快速閱讀。聽力測試和閱讀測試占整個測試分值的70%,其真實性的提高對整個測試真實性的提高有著不可估量的影響,測試任務真實性的提高使測試的內容效度得以相應提高。
二、新四級大學英語考試的反撥作用及對大學英語教學的影響
反撥效應(washback)指測試對其相應教學產生的影響(Alderson & Wall,1993)。語言測試反撥效應是一個新的研究領域,起步不過最近十幾年時間。由于語言測試和語言教學的復雜性,以及兩者之間的不可分性,人們對語言測試反撥效應全面深入的研究在國內外還很少。而反撥效度指的是“考試對教學是不是有著良好的反撥效應。考試,尤其是公共考試,對教學有著無可否認的反撥效應,有時還是很強大的反撥效應”。(李筱菊,2001)CET在我國高等院校英語教育中起著指揮棒的作用,一批批高校大學生通過CET來檢測自己學習英語的成效。測試對教學的反撥效應有直接明顯的應試教學或應試學習的顯性反撥效應表現,如做全真試題、模擬試題;同時也有對教學的深層次、不易察覺影響的隱形反撥效應。本文探討的主要是隱形反撥效應,并利用其正面反撥效應來指導我們的語言教學及語言學習。
新四級測試的推廣定會對學生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起到積極的導向作用。新四級英語考試不僅符合語言運用實際將對話細分為短對話和長對話,主觀性試題的顯著增加也是新四級英語考試的一大亮點。新四級英語考試反撥作用要求大學英語教學的重要指導思想就是確立以交際為目的、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新理念,把改革的重點放在激發、引導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參與性,強化學生的語言綜合能力。
三、大學英語教學模式改革
近年來,語言學習理論關于語言發展過程的研究和學習者個體差異的研究給外語教師帶來了觀念上的變化。以學生為中心的外語教學,激勵學生講英語,鼓勵學生多投入、多練習,通過學生的體驗、參與、實踐和合作,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度,促進語言實際運用能力的教學理念受到關注。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相結合的多元評價體系成為大學英語評價改革的主要目標。英語測試與評價是教學過程中密不可分的兩個部分。英語測試與評價是檢測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發展程度的重要途徑,但以終結性評價為特征的新四級英語考試,其反撥效應既可能是正面的,可以促進教學;也可能是負面的,會沖擊教學。筆者這里就新四級測試的“考試指揮棒”和考試評估效應等負面反撥作用暫不加以論述,只論述新四級測試的題型和內容等正面反撥作用對大學英語教學模式的影響,同時提出大學英語分級教學下的大班和小班教學模式。
新四級英語考試的反撥效應對大學英語教學模式語言的輸入和輸出將提出更高的要求:語言輸入和輸出的多樣性和自主化,這符合二語習得的相關理論。大學英語教學中存在著重知識、輕能力的現象。教師以講解課文、詞匯和語法知識為主,難以將學生英語應用能力的培養落到實處。而新四級英語考試的反撥效應對大學英語教學模式的改革的實際意義是響應全國大學英語的教學改革,改變原來的以教師講授為主的單一型課堂教學模式,采用大班和小班結合上課的教學模式,采用現代信息技術,尤其是要以多媒體和網絡技術為支撐的英語多媒體教學模式的改革,使英語教學不受時間和地點的限制,向個性化和自主式學習方向發展,體現英語教學的實用性、知識性和趣味性原則,最終回到“以學生為中心,以培養學生綜合應用能力為重點,全面提高學生的文化素質為方向”的教學思想上來。在遵循教學一般規律的前提下,充分考慮語言教學特點倡導自主式學習、探究式學習、體驗式學習和合作性學習。
轉變教學觀念,改變教學模式:這種模式就是自主性、交際性、互動性、合作性、應用性、體驗性、個性化、網絡化、綜合化、過程化和人性化??煽紤]在我校新生中選英語基礎較好的自然班(如法學或中文系的學生)和英語基礎一般的一個自然班。拿出2到3個自然班,重新分級,在不影響正常教學秩序的前提下采取大班授課與小班(最好20個人一個班)課堂教學,同時重視第一課堂教學與第二課堂活動相結合。把以前的自然班分成兩個小班上課是切實可行的。新生一入學即按高考英語成績確定分級,不用再參加分級考試,因為學生經過暑假有些知識已經忘得差不多,所以采用入學分級考試成績來確定分級層次不具有科學性,但可以考慮引進面試或口語考試與高考成績相結合的方式來確定分級層次。第一學期末,一級班學生及預備一級班的優秀生參加分級考試,通過者學習第三冊,未通過者和其他預備一級班學生學習第二冊;第二學期期末,按同樣的方式和原則進行升級考試;第三學期,通過者學習第四冊,期末參加全國大學英語四級統考;第三學期末,未通過者與其它級學生學習第三冊;第四學期,三級班學生和未通過四級的四級班學生學習第四冊,期末參加四級統考。大班授課采用與大學英語教材配套的多媒體教學光盤,通過大屏幕投影進行大班授課輔導(主要是對新四級要求的詞匯和語法進行系統的講解,同時對外國文化、習俗等進行講解)。對于師生間互動和參與度高的內容,如課堂討論、演講、辯論等,進行小班課堂教學,組織學生參加各種語言學習活動,營造寬松活潑的課堂氣氛。這需要所在系在人員調配、資源、設備等方面的密切配合。任何改革都是漸進的過程,會遇到一些阻力,大多數學生習慣了傳統的教學模式,但教師應在新教學模式下多與學生溝通交流,隨時解惑答疑。另外,課時的局限性,一周4學時的課堂內教學,教師很難做到聽、說、讀、寫面面俱到,學生的英語輸入量偏小,應用英語的機會少,聽說能力得不到平衡發展,可考慮在不增加教師工作量的基礎之上,適當增加學生自主學習英語時間,但要有相關的監控和考評。大學英語教學使用的多媒體教室偏少,網絡教室根本就沒有,學生缺乏良好的外語學習環境。如學生聽說課所需要的設備如專門的機房,以及學生學習時教師監管的問題。但這些基本上能與各個系協調解決。教師可以提供一些資料和網站等,讓學生上機完成教師交給的任務。在學期測試和水平測試中對學生不能一卷定高下,而要綜合評價,過程性評估(單元測試)應與終結性評估相結合,積極推進學期期末口語考試。引進的口語考試可能涉及到教師和設備,如錄音機的配備問題。
結語
新四級大學英語測試作為大規模標準化課程水平考試,其正面積極的反撥效應是顯而易見的,它以教學大綱為依據,必然對大學英語教學產生深刻而重大的影響,隨著社會的發展,它本身也會不斷地逐步完善。利用新四級英語測試良好的反撥效應進行分級教學下的大班和小班大學英語教學模式,體現了“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和語言的輸入和輸出二語習得理論,充分重視了參與者的個體差異。
參考文獻:
[1]Alderson,J.C.and D.Wall.Does washback exist?Applied Linguistics,1993,14:115-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