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寫作既是個人情感的抒發,也是對學術真理的探索,歡迎閱讀由發表云整理的11篇體育鍛煉論文范文,希望它們能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啟發。
自我概念是人格結構的重要成分。身體自我是自我相念的重要基礎音分,它是個體對自己身體的認知幣口評價,是個體自我意識中最早萌發的音分,涉及至U又寸自己豐目貌、體格、體臺邑等方面的看法和評價。…身體自我是個體社會認知的結果。身體自我對健全人格有重要的影響,積極的身體自我是健全人格發展的基礎。大學生正處于自我概念整合的關鍵時期,研究不同鍛煉方式對大學生身體自我概念的影H向具有重要白勺型璺論與實踐意義。
1研究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以隴東學院普通專業大學生190名為研究對象(經過半年的專業技能的學習),其中男70名、女120名。研究x寸象分另q來自太極拳和健美操選項課這兩個專,其c}|健美操選項課86名,太極拳選項課98。
1.2研究方法
1.2.1問卷調查法:采用Marsh等人在1994年編市0的《身體自我描述問卷》作為測量身體自我概念的:L具。【共發放問卷190份回收問卷190份,其中有效問卷183份,有效回收率96.3%。
1.2.2數理統計法:所有調查數據都通過S/roS13.0進行統計分析。
2結果與分析
2.1結果
2.1.1不同性別大學生身體自我概念比較
運用獨立樣本T檢驗對男女大學生的身體自我概念發展以及不同鍛煉方式的體育活動對大學生身體自我概念影響的差異進行考察,結果見表1.通過-V表可以看出男女生之間存在身體自我概念差異,且男生有更積極的身體自我概念;太極拳和健美擄綴煉者之間的身體自我概念也存在差異,且太極拳運動對鍛煉者有更積極的影響。
通過對不同性別和不同鍛煉方式的體育活動對身體自尊的影響的分析發現,不同性別以及不同鍛煉方式對身體自我概念都有影響,總的來說,男生比女生,太極拳比健美操對身體自我概念有更多積極的影響。
有研究指出,男性的身體自我概念要高于女性[一](Fox,Colins,Deborah;),然而Marsh的研究發現,身體素質的多層面結構不會因性別而有差異。【6J而本研究的結果證實兩者之間還是存在性別差異,雖然前人的研究指出,性別之間存在差異,但是這些差異僅限在身明巴胖、和身體活動方面,但是本研究發現不同性另U的被試僅在身體健康—與身體自尊兩個維度上不存在差異,可能的原因為:1.由于本研究的對象主要處于中國的大西北,經濟發展相對落后,傳統文化的觀念相對強勢,女性參與體育活動有更多的限制。而女性也形成了與文化相對應的對于自己身體的外觀與印象,因而筆者認為本研究的被試在身體自我概念的各個領域中還是存在著傳統的刻板印象。因而有必要對女性體育參與進行進一步的研究,同時還有必要對個體知覺的重要陛進行研究。2.女陛叉寸自己的身體夕卜摹乏現出更大的不滿,這種不滿直接影響著女性X-,j自己身體自我概念的評價。
根據不同鍛煉方式對身體自我概念的影響發現,倒9∈操和太極拳對被試的身體健康、身體月巴胖、外表以及身體自尊的影響不存在顯著差異,因此可以推斷兩種鍛煉方式之間的差異可能是由于性別上的差異引起的,因此筆者隨后對性別與鍛煉方式對身體自我概念的影響進行了多元方差分析,結果發現兩者的交互作用不呈顯著陛,也即鍛煉方式的影響是獨立發生的不受到性別的影響。
因此,對于太極拳比健美操對身體自我概念有更好的影響的原因,筆者認為:1.太極拳在鍛煉時,不但肌肉活動有各式各樣的柔和動作,同時還要做好呼吸運動,來促進心、肺、腸胃等內臟的機能活動,另外,由于每個動作都用意識加以引導,使人的精神集中,不起雜念,以致越練越純靜,也能使中樞神經系統進行更好的調節作用。2.太極拳可以通過音樂節奏使人們得到高層次的幸福感,即精神的幸福感,同時人感到空虛的時候可以通過太極拳來充實生活,提高人的自我調節能力。
總的來說,太極拳對提高身體自我發展有著良好的促進作用。經常從事太極拳鍛煉能夠使人有健康的身體、充沛的體力、形成科學的身體自我概念、良好的身體自我調節和高自尊心,無論在學習、工作和生活當中都能表現出旺盛的生命力。
根據研究結論分析的結果,建議以后的研究者可以通過太極拳的干預研究來對太極拳對身體自我概念的影響進行進一步的驗證。同時考慮加入對照組的研究,避免其他因素的干擾。
2.1.2不同性別、鍛煉方式的多元方差分析
考慮到研究被試在選擇項目時候的趨向性:即太極拳的研究對象大多數為男生,因而在選擇女性被試的時候無法做到隨機,同理,由于選擇健美操的多為女生,因而對于男生被試的選擇無法做到隨機,因此,筆者考慮這兩者之問是否存在交互作用。通過統計結果發現,兩者之間不存在交互作用。也即兩者之間是相互獨立的。
3結論與建議
3.1結論
學校要樹立加強體育鍛煉健康第一的良好的思想基礎。把提高當代學生的身體素質作為學校體育教學一項基本考核目標內容,組織學生積極參加體育鍛煉體育運動。學校教育要要求學生學好基本知識和專業技能是首先應該積極參加體育活動,身體健康為目標內容之一。充分落實我們國家的教育方針,全面實施好學生的體育素質教育,要求大學院校以及高中、初中和小學各類學校都要依法辦學,認真執行國家下發的體育教材實施,按照學校體育的授課計劃搞好體育教學,可以結合體育教師的專業技能開好體育公共選修課,每堂課加強學生的身體素質鍛煉,上好豐富多彩的體育課。大學各類院校和中小學都要充分落實教育部實施的《學生身體素質健康標準》,把學生的身體素質和健康第一的理念作為學生全面發展的考核主要內容之一。《學生身體素質健康標準》要很好的實施,要在這幾個方面修改和推進,首先選定學生標準的及格、良好和優秀時把握好尺度,不能使學生很容易的就及格,這樣對學生加強體育鍛煉的積極性不高,動力明顯不足。其次各地區實施的標準要有所差異,制定好各項指標的合理性,有些是對大學生可以很好實施,課不宜在青少年中實施,最后要實施好學生的陽光體育運動,使學生走出課堂,邁進體育場所,來到陽光下,加強鍛煉身體,增強身體素質,把身體健康第一的理念推向。做到人人都鍛煉,人人想鍛煉,身體健康為先的思想,這樣對學生的身體健康標準是大好的事。切實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努力促進學生生動活潑、積極主動地發展。在執行學生體質健康標準的同時,確保學生每天能夠有一小時的鍛煉時間,鍛煉不是鍛煉一下就可以的,要貴在堅持,對沒有體育課的學生也要引導他們天天鍛煉一小時,尤其是中小學做好引導工作,把學生每天鍛煉一小時要列入體育教學的計劃之中,加強體育教學的管理和實施,多開體育項目,是學生可以選自己喜愛的體育項目參加鍛煉,提高鍛煉的積極性,發揮體育場館和場所的作用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舉辦各種形式的運動會,可以舉行個人對個人的比賽、班級對班級的比賽、專業對其他專業對抗賽,形式多種多樣,開展體育鍛煉比賽,發展好適合本學校的體育特色,做到每人有體育項目,班班有體育鍛煉特長,使競技性的體育活動和群眾行的體育活動能夠積極開展。
(二)從家庭層面看
家庭教育對孩子參加體育鍛煉,增強身體素質有很大的影響,首先使家長要有鍛煉身體的意識和健康第一的理念,對引導孩子鍛煉起關鍵性的作用。要實施好孩子每天鍛煉一小時家長是有顧慮的,因為中國的教育觀還是要看學生的成績,基本與體育不大,所以要改變家長的這種教育觀以及人生觀,身體健康,終生受益的思想理念,要懂得鍛煉身體不是一時的事情,家長鍛煉身體和健康第一的理念改變了,孩子參加鍛煉的氛圍就不一樣了,多鼓勵家長和孩子都一起參加體育鍛煉,充分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和人生觀,尤其對獨生子女的家庭要充分樹立體育鍛煉健康第一的理念,不能嬌慣孩子,要養成鍛煉身體的好習慣,對孩子人生道路是非常重要的。
二、總結
1.從社會關注層面來看,建立健全學生身體素質的監測機制,定期對學生身體素質進行測試,做到發現問題及時解決。
蘭考縣3所初中部分教師體育鍛煉情況。
(二)研究方法
數理統計法對回收的有效調查問卷進行分類、統計處理,運用%、Excel等常規方法計算。
二、結果與分析
(一)蘭考縣初中教師參加鍛煉的目的
調查顯示,69.29%的初中教師參加體育鍛煉的目的是增強體質,所占比率最高,說明蘭考縣大部分初中教師參與體育鍛煉的目的比較直接。有12.14%的初中教師選擇了消遣娛樂來調劑生活,說明部分教師對體育健身作用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不再局限于增強體質。另外有9.29%的初中教師選擇了減肥健美,其中以女教師較多,說明蘭考縣初中女教師開始注重自己形體美。
(二)蘭考縣初中教師參加體育鍛煉的項目選擇
不同性別教師所選擇的運動項目不同。男教師選擇體育鍛煉項目前兩位是籃球、乒乓球,分別占28.3%,21.2%。他們更多的選擇籃球、乒乓,不僅因為籃球、乒乓球在我國普及程度高,同時也與男教師喜歡富有對抗性和競爭性的項目有關。女教師選擇體育鍛煉項目前兩位是散步、舞蹈,分別占37.3%,20.4%。女教師偏愛輕松、優美、沒有對抗的項目,即便是枯燥乏味的散步也深受她們青睞。
(三)蘭考縣初中教師參加體育鍛煉的時間和次數
調查發現,男教師每周參加體育鍛煉不到1次占20%,1-2次占55.4%,3次(包括3次)以上占24.6%;女教師每周參加體育鍛煉不到1次占33.6%,1-2次占43.2%,3次(包括3次)以上占23.2%。調查還發現,每次鍛煉時間不足30min的男教師占62.8%,每次鍛煉時間在30min與60min之間的男教師占30.4%,每次鍛煉時間超過60min的男教師占6.8%;每次鍛煉時間不足30min的女教師占66.8%,每次鍛煉時間在30min與60min之間的女教師占18.2%,每次鍛煉時間超過60min的女教師只占15.0%。說明蘭考縣初中教師花在體育鍛煉上的時間很少,因為工作忙、領導重視程度不夠等原因導致他們參加體育鍛煉的次數和時間都明顯偏少。
(四)參加體育鍛煉的方式
調查得知,有47.4%的老師選擇個人鍛煉,與朋友同事一起鍛煉的占20.5%,與家人一起占10.4%,單位組織的占8.6%,參與社區占13.1%。蘭考縣初中教師在參加體育活動時表現出較低的組織化程度,他們大部分在業余時間自發進行鍛煉,從另外一方面反映蘭考縣初級中學對教師參加體育鍛煉重視不夠。
(五)影響蘭考縣初中教師參加體育鍛煉的因素
調查發現,有64.4%的教師選擇了工作繁忙,可見工作繁忙是影響蘭考縣初中教師參加體育鍛煉的首要原因,迫于中考的壓力,教師的精力幾乎全部投入到教學和班級管理上,從實地考察和訪談得知,教師要花費很多的時間與精力給學生上課、輔導來提高教學成績。場地器材不足是次要原因,沒有場地和器材保證,體育鍛煉就無法正常開展。另外,由于蘭考縣經濟相對落后,當地政府和職能部門對體育重視不夠,公共體育設施很少,這也是影響教師參加體育鍛煉的因素之一。
三、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
1.蘭考縣初中教師對體育的認識較深刻,增強體質是他們參加體育鍛煉的主要目的。由于工資待遇較低、工作忙、領導重視程度不夠等原因,無法達到較高層次。2.蘭考縣初中教師在進行體育鍛煉時以個人鍛煉為主,說明蘭考縣大部分初中教師自身是有強烈的健身意識的,但當地政府及學校沒有大力宣傳及推廣全民健身,缺乏有效的組織。3.男教師參加最多的體育項目是籃球,他們喜歡對抗性強的運動。女教師參加最多的體育項目是散步、舞蹈之類的,這些比較輕松且富有節奏感的運動,也培養著她們的氣質。
認知態度體現了教師對于體育鍛煉的認可程度,從調查表可知,高校教師作為高知識人群,對體育鍛煉的價值及作用有了較好的認識。認為體育鍛煉“非常必要”的有87.2%,而認為體育鍛煉“可有可無”和“沒必要”的分別僅占11.7%和1.1%,由此可見,這對于體育活動的開展而言具有重要的進步意義,隨著社會水平的日益提高,大多數教師有著追求健康的意愿,有進行鍛煉的要求。
1.2教師參加體育鍛煉的動機
調查結果表明,四川農業大學教師參加體育鍛煉的首要動機是“強身健體”,占總百分比的92.6%,由此印證了“身體是革命的本錢”這句老話。“愉悅心情”占了71.3%,高校教師作為高校學生發展道路上的重要領導者,面對著繁重的工作的壓力以及生活中的壓力,他們也深知適量的參加體育鍛煉不僅可以強健體魄,還可以釋放壓力,愉悅心情,陶冶情操。其次,“健美減肥”這一塊也占有相當大的比重(45.7%)。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于生活的要求不再局限于溫飽,他們開始追求精神文化類建設,運動已成為時尚的象征,所以很多教師(35.1%)把體育鍛煉作為“興趣愛好”。也有32.1%的教師是為了“陪家人鍛煉”,促進家庭和諧。頸、腰椎疾病是大多數教師都患有的職業病,有部分教師參與體育鍛煉就是為了“防病祛病”,占了總百分比的29.8%。以“社會交往”和“打發時間”為鍛煉目的所占比例則相對較少,分別為10.6%和4.3%。
1.3教師參加體育鍛煉的頻度
在四川農業大學教師體育鍛煉的運動頻度上,調查顯示,每周參加“1次”體育鍛煉的教師有40.4%,28.7%的教師每周參加“2次”體育鍛煉,22.3%的教師每周參加“3次及以上”的體育鍛煉,8.5%的教師“不參加”體育鍛煉,其中每周只參加一次鍛煉的比例高達40.4%,甚至還有8.5%的人根本就不鍛煉。結果表明,教師參加體育鍛煉的頻度不夠,總體來看還不夠理想。所以,四川農業大學教師的鍛煉頻度還有待加強。
1.4教師參加體育鍛煉時間的持續性
由問卷調查表可知可見,一次鍛煉持續時間在“30min以下”的人數最多占總人數的46.8%,一方面說明教師參加體育鍛煉的時間不長,另一方面說明四川農業大學教師參加有氧鍛煉的意識還有待提高。32.9%的教師每次鍛煉持續時間在“30-60min”,共有14.9%的人每次鍛煉持續時間在“60-90min”以上,僅有5.3%的人每次參加體育鍛煉的持續時間在“90min以上”,此結果表明,應大力提高教師參加體育鍛煉的有效時間,加強有氧鍛煉意識,促進教師健康水平的發展。
1.5制約教師參加體育鍛煉的因素
根據調查結果顯示,影響教師參加體育鍛煉的因素主要是“工作忙”(66%),“缺少體育活動組織”(54.3%),“場地器材不足”(51.1%)。其中工作任務繁重是制約教師參加體育鍛煉的最大因素,特別是很多年輕教師為了評職稱,需要利用大量業余時間去進行科研活動,壓力十分大。缺少體育活動組織和場地器材不足是影響教師參與體育活動的外界因素,四川農業大學教師進行體育鍛煉一般選擇在業余時間進行,而這個時間段正是學生的下課時間,是人們參加體育活動的高峰期,而學校的體育場地設施終究還是為學生而設置的,并沒有為教師專門設置場地以及體育設施,這嚴重減少了教師參與體育鍛煉的機會。因此,學校應當加強體育場地設施的建設和管理體制的完善,為教師參加體育鍛煉、促進身體健康提供有力的保障,教師們的身體素質得到了提高也就能更好的投入到工作和科研中去,為社會培育出更多有利人才。雅安氣候類型為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常年多雨,這也是影響四川農業大學教師鍛煉的一個重要因素。其他影響教師參加體育鍛煉的因素依次有:“缺少習慣”(35.1%),“缺少指導”(31%),“沒興趣”(22.3%),“無同伴陪同”(27.7%),“健身消費太高”(9.6%)。總的來說,沒時間、缺少習慣、不感興趣這些制約教師參加體育鍛煉的主觀因素說明他們參加體育鍛煉的意識還不夠;其次,針對缺少組織、缺少指導等制約因素而言,說明組織活動開展不夠;而對于場地器材等不足的問題,就應增設一些新興的,時尚的,教師感興趣的器材,提高他們參與體育鍛煉的興趣。隨著社會的進步,教師待遇不斷提高,現在需要的是培養教師參與體育活動的興趣和良好習慣,以及組織多樣性的體育活動,促使體育活動廣泛開展。
2結論與建議
2.1結論
調查結果表明,四川農業大學的教師對于體育鍛煉的認識是較好的的,明白參與鍛煉的重要性,但是他們的認知態度和行為卻存在著背離的傾向。他們參加體育鍛煉的主要動機為強身健體,經常或有時參加體育鍛煉,他們參加體育鍛煉的時間大多在30min以下,所進行的也是小強度運動,并未達到強健體魄的目的。影響該校教師參與體育鍛煉主要因素為沒時間,缺乏組織與指導,場地器材不足和缺少習慣。
2.研究結果與分析
2.1成都市社區老年人參加體育鍛煉動機調查與分析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和健康意識的不斷增強,健康科學的生活觀念被越來越多的老年人認識與接收,體育鍛煉已經成為他們生活的一大重要組成部分。老年人參加體育鍛煉的動機越來越多樣化。調查發現,動機為強身健體的有99%、祛病養生,延年益壽占99%、消遣時間,娛悅身心有98%、豐富業余文化生活93%、人際交往37%。大部分老年人都知道體育鍛煉能夠強身健體,愉悅身心,豐富生活同樣可以結交好友。
2.2成都市社區老年人選擇運動項目的調查與分析
成都市社區老年人在參加體育鍛煉項目的選擇上呈現多樣化趨勢,并有著傳統與時尚相結合的特點。調查發現,成都市社區老年人大多喜歡從事有氧運動,散步選擇的老年人有89%、健身舞蹈49%、慢跑48%、氣功55%等。門球、游泳運動參與人數分別達到38%、34%;舞劍、太極拳、導引術等民族傳統運動項目分別占到28%,87%,18%,與無數相關的運動項目因為幅度不大,節奏舒緩,符合老年人身心特點,所以老年人尤為青睞。
2.3成都市老年人體育鍛煉進行場所的調查與分析
調查發現,成都市社區老年人參與體育鍛煉的場所比較單一。公園是老年人進行體育鍛煉的第一選擇,占到92%,廣場次之,占87%,社區健身場所也是老年人進行體育鍛煉的主要場所之一占75%,而健身俱樂部僅有28%、養身服務機構11%。可見老人們在收費的體育場館進行鍛煉所占的比例較低,主要是這些地方需要收取費用。隨著經濟快速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日益增高,老人對健康重要性的認識也大幅度上升,近年來收費場所參與健身比例增多。
2.4成都市社區老年人參加體育鍛煉頻數和時間調查與分析
調查發現,成都市老年人參加鍛煉次數能在每周1-2次及以上約占73%,鍛煉頻數在2-4次的達到89%,說明老年人大多積極參與體育活動;但每周健身次數在4-6次和每天鍛煉的人數較少。老年人們每次鍛煉的時間在30~60分鐘區間的占87%,90分鐘以上的鍛煉人數相對較少,僅有16%。而鍛煉時間以傍晚鍛煉最多達到76%。晨練的人數次之,達到62%。
2.5影響成都市社區老年人體育鍛煉因素
2.5.1個人因素
自身健康與運動興趣是影響老年人參加體育鍛煉的首要因素,調查發現,由于自身身體條件的限制,不能進行體育鍛煉的達到10%。而缺乏運動興趣的達到13%;老年人參加體育活動與文化程度有著密切的關系。13.3%的老年人為大學生,33.7%為高中生,28.6%為初中生,20.6%為小學生,并且還有3.8%的人數為文盲。學歷越高參與體育鍛煉越積極,對體育鍛煉的價值認識更全面,體育的價值觀越深刻,參與的積極性就越高。成都市老年人參加體育鍛煉處于一種沒有目的、盲目跟從的老年人占總數的14%,說明相當部分的老年人對參加體育鍛煉益處的認識存在一定的不足,而且在對體育鍛煉的認識存在不足。
2.5.2家庭因素
沒時間是影響老年參加體育鍛煉的主要原因占62%。自己的家庭結構有著重大關系,現在的家庭日常生活中,年輕一代的認為家庭創造財富的主力軍,基本在外忙于工作,而家里的一些家務和小孩子都落在退休的老年人身上,這在時間上,大大限制了老年人參加體育鍛煉。
2.5.3社會因素
很多社會因嚴重是影響老年人參加體育鍛煉。缺乏社區管理者、無科學專業社區指導員、社區體育設施匱乏等,調查發現其影響的比例分別達到56%、46%、32%。社區是政府的基層執行部門,在體育鍛煉經費的支配上和配備體育活動組織管理工作人員的能力上屈指可數,社區體育設施建設的經費也較少,沒有合適場所進行鍛煉也是影響老年人進行體育鍛煉的重要因素占35%。現今,成都市很多社區在體育鍛煉的活動場地和設施建設上很大程度的不能滿足老年人的需求,一系列的因素影響老年人參與體育鍛煉。
3.結論與建議
3.1結論
3.1.1老年人參與體育鍛煉的次數與時間相對較少。參與體育鍛煉的動機和項目選擇已經從單一化向多元化方向發展。3.1.2自身健康、文化程度、體育鍛煉的價值觀與參加體育鍛煉的興趣是影響成都市老年人體育鍛煉的重要因素。3.1.3老人們在收費的體育場館進行鍛煉所占的比例較低。3.1.4成都市老年人參加體育鍛煉的場地設施比較匱乏,社區在體育鍛煉方面投入的各種相關人才和配置資金嚴重短缺。
本研究擬以城市社區健身人群的性別、族別以及參與體育鍛煉的強度、時間、頻率等方面作為變量來研究其對主觀幸福感的影響,為進一步研究身體鍛煉與主觀幸福感的關系奠定基礎,對進一步閘明身體鍛煉對提高人的生活質量、維護人的心理健康、促進人的心理發展的作用以及驗證主觀幸福感的理論都將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及現實意義。從烏魯木齊市天山區、沙依巴克區、新市區、水磨溝區、頭屯河區、米東區、達坂城區各抽取3個社區,從每個社區各抽取30名健身人員(不分性別、年齡),共計630人作為研究對象。
(1)文獻資料法。在中國知網、MEDLINE等搜索網站查閱與本研究相關的文獻資料,了解運動鍛煉心理效應、主觀幸福感等問題的研究進展及現狀,為本研究奠定一定的理論基礎。(2)問卷調查法。向被調查的健身人群發放調查問卷630份,回收有效問卷621份,問卷有效回收率為98.6%,其中:男性309份(占49.8%),女性312份(占50.2%),通過問卷調查了解研究對象的基本信息以及從事體育鍛煉的基本情況。(3)量表測量法。本研究擬選取上述抽取的健身人員作為被試,用阿吉爾編訂的牛津幸福量表修訂版測量其主觀幸福感,該量表由29個項目組成,是a-d4點自評式量表,內部一致性信度達到0.85。計分方法為:a=0分、b=1分、c=2分、d=3分,把每項得分加起來即為總分,得分越高則幸福感越強。參照積極心理學對主觀幸福感的理解和國內外主觀幸福感問卷的維度含義,將牛津幸福感量表修訂版分為3個維度:生活滿意感、人際和諧感和自我效能感。生活滿意感是指對個人的生活感到滿意(簡稱“滿意感”);人際和諧感是指在與別人交往時,感到開心、高興,熱衷于別人的事情并對別人充滿愛(簡稱“和諧感”);個體能夠主宰和改變生活中的一些事情,容易做出符合自己意愿的決定,能很好地安排時間并盡職盡責等,被命名為自我效能感(簡稱“效能感”)。用身體鍛煉等級量表(該量表由武漢體育學院梁德清等人修訂)從身體鍛煉的強度、一次鍛煉的時間及頻率三個方面來考察身體鍛煉量,并以身體鍛煉量來衡量身體鍛煉參與水平。(4)數理統計法:采用SPSS17.0進行數據處理;用EPiData3.0進行量表處理。為了探討城市社區健身人群的主觀幸福感水平是否存在性別上的差異,本研究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的方法,對其進行均值比較,比較結果見表1(顯著性標準選擇P<0.05,用*表示,非常顯著性標準選擇P<0.01,用**表示)。如表1所示,城市社區健身人群主觀幸福感的性別差異很顯著,女性主觀幸福感明顯高于男性。說明性別對城市社區健身人群主觀幸福感的影響較大,女性比男性具有更多的主觀幸福感和滿足感,與前期部分學者的相關研究結果相一致。為了探討城市社區健身人群的主觀幸福感水平是否存在族別上的差異,本研究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的方法,對其進行均值比較,比較結果見表2。
依據表2所示,城市社區健身人群主觀幸福感的族別差異不顯著,維吾爾族和其他少數民族的主觀幸福感略高于漢族和回族。說明族別對城市社區健身人群主觀幸福感有一定影響,但不顯著。從表3可看出,隨著運動強度的增大,城市社區健身人群生活滿意度、人際和諧感、主觀效能感及總體主觀幸福感逐漸增強,且存在非常顯著的差異。在中等強度和大強度持久運動時,健身人群主觀幸福感最強。在選擇輕微強度運動時,健身人群主觀幸福感的水平最低。科學適當的鍛煉,是在人體產生輕微疲勞感的同時,也在體內(腦內)產生一種內啡肽,使人心情愉快,這種良好的心理效應,獲得了一種良好的情緒體驗和滿足感,從而提升人的主觀幸福感。從表4可看出,隨著鍛煉持續時間的延長,健身人群主觀幸福感的三個維度以及總體主觀幸福感明顯增強,且存在非常顯著的差異。持續鍛煉時間在一個小時以上的健身人群,其主觀幸福感最強。心理學家調查表明,隨著運動總時間的增加,運動產生快樂的良好心理效應就會增強。體育鍛煉頻度通常指每周或每月鍛煉的次數。設定運動頻度,要根據運動目的和身體情況的不同區別對待。從表5可看出,不同體育鍛煉頻度對健身人群生活滿意感及自我效能感有顯著的影響,而對人際和諧感影響不顯著,但對總體主觀幸福感有顯著影響。大約每天鍛煉1次的健身人群,其生活滿意感最強。每星期鍛煉3~5次的健身人群,其人際和諧感最強。每星期鍛煉1~2次的健身人群,自我效能感最強。從總體主觀幸福感來看,還是以大約每天1次為宜。
(1)城市社區健身人群主觀幸福感在性別上存在顯著差異,女性主觀幸福感明顯高于男性。而在族別上不存在顯著差異。(2)隨著運動強度的增大,城市社區健身人群生活滿意度、主觀效能感及總體主觀幸福感逐漸增強,且存在非常顯著的差異。在中等強度和大強度持久運動時,健身人群主觀幸福感最強。(3)隨著每次鍛煉持續時間的延長,健身人群主觀幸福感的三個維度以及總體主觀幸福感明顯增強,且存在非常顯著的差異。持續鍛煉時間在一個小時以上的健身人群,其主觀幸福感最強。(4)不同體育鍛煉頻度對健身人群生活滿意感及自我效能感有顯著的影響,而對人際和諧感影響不顯著,但對總體主觀幸福感有顯著影響。(5)健身人群參加適度強度、持續時間和頻度的體育鍛煉有利于主觀幸福感的提升。(1)提升城市社區健身人群體育鍛煉的意識,形成積極參與鍛煉的態度,從而促進城市社區群眾體育和全民健身的開展。(2)健身人群選擇每次運動的持續時間應根據運動目的和負荷強度來設定能引起機體產生最佳運動效果的運動時間,即必要的運動時間。據研究,每次運動持續20~60分鐘對于提高心血管機能和有氧工作能力較適宜。(3)健身人群在體育鍛煉時,其運動頻度一般以每周三次為宜,同時還應結合每次運動的強度、持續時間、個人的身體恢復情況以及運動的適應能力綜合考慮。
作者:宮鐵宇單位:新疆醫科大學體育部
1前言
高中生處于一個較為特殊的時期,青春期快速的生理發育與心理發展的不同步,個性成熟度較低,自我認知能力不足,同時還要面臨高考壓力、學業問題和人際關系問題等,容易造成種種心理沖突,從而影響心理健康狀況。體育鍛煉知行是指對體育鍛煉的認知程度和被試是否為運動群體。本研究旨在對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狀況進行調查,分析不同群體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現狀和特點,并對其體育鍛煉知行與心理健康水平進行研究,分析不同體育鍛煉知行程度與心理健康的關系和特點,為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促進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提供科學依據。
2研究對象與研究方法
2.1研究對象
研究對象為高中學生,共發放問卷450份,回收問卷430份,有效問卷424份,回收問卷的有效率為98.6%。
2.2研究工具
2.2.1《心理健康診斷量表》
本研究根據高中生心理健康診斷量表的分類標誰將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分為3類,分別為健康、心理問題應引起關注、可能有心理障礙,并賦予分值。
2.2.2《體育鍛煉知行調查問卷》
選用北京師范大學體育與運動學院殷恒蟬教授等2006年編制的《體育鍛煉知行調查問卷》
3結果與分析
3.1高中生心理健康的現狀與特點
3.1.1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分布情況
在所調查的高中生中,有31.41%的高中生處于健康狀態,有31.89%的高中生處于心理問題應引起關注狀態,有36.70%的高中生處于可能有心理障礙狀態。
3.1.2不同群體高中生心理健康的現狀與特點
3.1.2.1不同性別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現狀與特點
對不同性別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狀況進行調查,結果表明,在男生中,共有36.1%的高中生處于可能有心理障礙或應引起關注狀態;在女生中,共有81.0%的高中生處于可能有心理障礙或應引起關注狀態。對不同性別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進行檢驗,結果表明,男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得分比女生高,且存在非常顯著性差異。
3.1.2.2不同年級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現狀一與特點
對不同年級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狀況進行調查,結果表明,有63.5%的高一學生處于可能有心理障礙或應引起關注狀態,有65.2%的高二學生處于可能有心理障礙或應引起關注狀態,有76.8%的高三生處于可能有心理障礙或應引起關注狀態。
3.1.2.3城鎮和農村生源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現狀與特點
對城鎮和農村生源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狀況進行調查,結果表明,共有63.3%的來自城鎮的高中生處于可能有心理障礙或應引起關注狀態,共有76.5%的來自農村的高中生處于可能有心理障礙或應引起關注狀態。對城鎮和農村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進行檢驗,結果表明,來自城鎮的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得分比來自農村的高中生高,且存在非常顯著性差異。
3.2體育鍛煉知行程度與高中生心理健康的關系
3.2.1高中生對體育鍛煉對健康重要性的認知程度的分布情況
對高中生對體育鍛煉對健康重要性的認知程度進行調查,結果發現,3.8%的高中生認知程度非常高,17%的高中生認知程度較高,45.3%的高中生認知程度高,26.9%的高中生認知程度較低,7.1%的高中生認知程度很低。
3.2.2高中生體育鍛煉知行程度的分布情況
通過對高中生體育鍛煉知行程度分布況進行調查,結果發現:1)運動十認知高的高中生占36.3%;2)運動十認知低的高中生占11.8%;3)不運動+認知高的高中生占29.7%;4)不運動+認知低的高中生占22.2%。有66%的高中生對體育鍛煉重要性的認知高,但有一半的高中生由于各種原因不參加運動。
3.2.3高中生體育鍛煉知行程度與心理健康水平的相關分析
本研究中,將高中生體育鍛煉知行程度的4組樣本予以賦值,將知行程度與心理健康水平進行Pearson相關分析,結果表明,高中生體育鍛煉知行程度與心理健康水平呈正相關。表明了知行程度與心理健康之間有比較密切的聯系,有必要作進一步的探討。
3.2.4不同知行等級高中生在心理健康水平上的差異性檢驗
通過對不同知行程度高中生的心理健康得分進行ANOVA方差分析,結果發現,不同知行程度在高中生心理健康得分上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進一步對不同知行程度的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進行多重比較,結果發現,運動+認知高的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較不運動+認知高、不運動+認知低的高中生的高,并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運動+認知低的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較不運動十認知高、不運動+認知低的高中生的高,并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
4結論與建議
1)有三分之二以上的高中生處于可能有心理障礙或者應引起關注的狀態。學校、家長和有關部門應引起高度重視,在抓學習的同時,也要關注高中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注意創建和拓展維護和促進高中生心理健康的途徑,加強必要的情感和思想交流。
2體育鍛煉促進心理健康
體育鍛煉作為一種有效的增進身體健康的手段也必然會促進入的心理健康。對這一假設進行的檢驗首先來自于臨床心理學,一些心因性疾病(如消化性潰瘍、原發性高血壓等),在通過健身活動輔以治療后,不僅生理疾病減輕,心理方面也得到了顯著改善,目前,對體育鍛煉促進心理健康的研究己取得了一些有新意和有價值的結論。
2.1體育鍛煉能延緩機體衰老
體育鍛煉是一種積極、主動的活動過程,經常參加體育鍛煉能改善人體中樞神經系統,提高大腦皮層的興奮和抑制的協調作用,使神經系統的興奮和抑制的交替轉換過程得到加強,從而改善大腦皮質神經系統的均衡性和準確性,促進人體感知能力的發展,使得大腦思維相象的靈活性、協調性、反應速度等得以改善和提高,起到延緩機體衰老的作用。此外,體育鍛煉還能緩解肌肉緊張和日常生活的緊張,提高腦細胞工作的耐受能力,能降低焦慮水平,緩解緊張的內在機制,改善神經系統的工作能力。
2.2體育鍛煉能提高自我感知和自信心
體育鍛煉在個體的體育活動的過程中由于活動的內容、難度、達到目的,與其他參加體育鍛煉的個體接觸,不可避免地會對自己的行為、形象能力等進行自我評價,而個體主動體育鍛煉活動一般都會促進積極自我感知。同時,個體參加體育鍛煉的內容絕大多數是根據自我興趣、能力等選擇的,他們一般都能很好地勝任鍛煉的內容,這有利于增強個體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并能在健身活動中尋求到安慰和滿足。筆者通過對江西省隨機抽取的200名中學生調查研究表明,體育鍛煉經常參加健身活動的學生比不經常參加健身活動的中學生有更高的自信,這說明體育鍛煉對樹立自信心有影響。
2.3體育鍛煉能增加社會交往
體育鍛煉有利于增強和改善人際關系。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以及生活節奏的加快,許多生活在大城市的人越來越缺乏適當的社會聯系,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趨向冷漠。因此,體育鍛煉就成為一個增進人與人交往的最佳手段。通過參加體育鍛煉,是人們團隊作戰,在這個合作的過程中使人與人之間互相產生親近感,使個體社會交往的需要得到滿足,豐富和發展人們的生活方式,這有利于個體減輕工作、生活帶來的煩惱,緩解精神壓力和孤獨感。并在體育鍛煉中,找到志趣相投的知音。從而,給個體帶來心理上的益處,有利于增強和改善人際關系。
2.4體育鍛煉有利于消除疲勞
疲勞是一個綜合性癥狀,與人的生理和心理因素有關。當一個人從事活動時情緒消極、或當任務的要求超出個人的能力時,生理和心理都會很快地產生疲勞。然而,如果在從事體育鍛煉時保持良好的情緒狀態和保證適當的強度的活動量,就有利于消除疲勞。有研究表明,體育鍛煉能提高諸如最大輸出和最大肌肉力量等生理功能,這就有利于消除疲勞。因此,體育鍛煉活動對治療神經衰弱具有特別顯著的作用。
2.5體育鍛煉能治療心理疾病
體育鍛煉能帶來集體的溫暖和在比賽中獲勝的情緒體驗,并能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和活潑愉快、積極向上的協作精神,這些效益是其他的許多學習活動所不能達到的。適當的體育鍛煉能使學生的不良情緒和心理壓抑得到合理形式的宣泄,使學生的精神狀態達到平衡而取得緩和,從而緩解和消除心理上的疲勞和抑郁,促進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從而達到治療心理疾病的效果。
3心理健康有利于體育鍛煉
心理健康有利于體育鍛煉早己引起人們的注意。美國南加利福尼亞大學醫學院赫伯特博士曾做過這樣的實驗:將患有神經過敏性緊張,失眠中的30位老年人,分為三組:甲組服用400毫克氨基甲酸酯鎮靜藥。乙組不服藥,但愉快地參加一些喜歡的體育鍛煉。丙組不服藥,但被迫參加一些不喜歡的體育鍛煉。結果表明乙組的效果最好,輕松的體育鍛煉,勝于服用藥物。而丙組的效果最差,不如吃鎮靜藥的效果好。這說明:體育鍛煉中心理因素對健身效果和醫療效果都會產生明顯影響。特別是在競技比賽中,心理因素在比賽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心理健康的運動員反應敏捷,注意力集中,表象清晰,動作迅速準確,有利于競技能力的高水平發揮;反之,則不利于競技水平的發揮。因此,在全民體育鍛煉活動中,人們如何在體育鍛煉中保持健康的心理十分重要。
3.1要有明確的鍛煉目的和強烈的健身欲望
在體育鍛煉前要有一種積極參與的鍛煉情緒,要有積極參加鍛煉活動的自覺性和熱情,避免那種“身隨而心違的被動狀態”。
3.2在體育鍛煉過程中要集中注意力,排除雜念
在體育鍛煉過程中要集中注意力,排除雜念,將思想集中在如何調整呼吸、如何協調身體各部分的關節和肌肉、如何掌握正確動作方法等方面上來。
3.3要盡力使體育鍛煉輕松有趣
可以在體育鍛煉前聽聽音樂,也可找自己親人和知心朋友一齊參加體育鍛煉。在體育鍛煉中相互鼓勵,共同創造歡樂的氣氛。
3.4要選擇那些自己感興趣的體育鍛煉項目
特別是注意多參加一些戶外野游、爬山、劃船、滑冰、跳舞等體育活動,盡量使體育鍛煉與娛樂相結合。
3.5要掌握心理調節方法
2.研究對象與方法
2.1研究對象
隨機抽取鼎城區牛鼻灘鎮中學、中河口鎮中學、淮陽中學、鼎城區第二中學350名學生作為研究對象。
2.2研究方法
2.2.1文獻資料法
通過期刊網查閱了大量與本研究相關的文獻資料,為本研究提供理論依據。
2.2.2問卷調查法
以體育科研方法為指導,按照研究內容設計問卷調查表,對鼎城區牛鼻灘鎮中學、中河口鎮中學、淮陽中學、區二中學生發放調查問卷350份,回收問卷316份,其中有效問卷307份,有效回收率97.2%,其中男生187人,女生120人。
2.2.3數理統計法
運用SPSS16.0軟件對回收問卷數據進行處理,為本研究提供依據。
3.研究結果與分析
3.1鼎城區中學生參與課外體育鍛煉的現狀
3.1.1中學生對參與課外體育鍛煉的態度
中學生正處于長知識長身體活潑好動的年齡階段,在相對封閉的校園環境,課外體育活動是體育與健康課程的補充,能彰顯個性釋放過剩的精力,滿足強身健體、交友等功能,應該受到大部分學生的喜歡。調查結果印證這一點,見下表,喜歡與非常喜歡參與課外體育鍛煉的學生達68%,同時發現男生比女生更喜歡參加課外體育鍛煉。在走訪中發現低年級喜歡參加課外體育鍛煉的學生要多于高年級學生,尤其是畢業班學生。
3.1.2中學生參加課外體育鍛煉的動機
通過調查問卷統計發現,鼎城區中學生參加課外體育鍛煉的主要目的按照選擇人數由多到少以此為:放松娛樂(155人次)、豐富課余生活(146人次)、強身健體(112人次)、交友(89人次)、升學(59人次)和其他(46人次)。從收集到的與本研究相關的文獻資料看學生參加課外體育鍛煉主要為了強身健體,與本研究對象的選擇有一定差距,這可能與鼎城區中學課余生活欠豐富、學生學習壓力大、體育教師引導不力有關。
3.1.3中學生參加課外體育鍛煉項目選擇現狀
鼎城區中學生課外體育鍛煉項目選擇受學校現有體育場地器材限制,個別無乒乓球桌(臺)的學校就無人選擇該項目,調查結果顯示:選擇籃球、散步和羽毛球的學生人數列前三位,初中男生可能受體育中考的影響,有部分學生把單桿(引體向上)作為鍛煉項目,而高中男生沒有一名學生選擇;通過與部分調查女生交談發現,女生也想參加課外體育鍛煉,但苦于沒有合適的場地與伙伴。
3.2影響鼎城區中學生參加課外體育鍛煉的因素
3.2.1學習負擔重、升學壓力大是主要內因
調查者發現57.7%的被調查者認為作業多學習負擔重,學校與家長對他們升學的期望值較高,這導致原本并不充裕的課余時間被學量擠占,大部分想參加課外體育鍛煉,但沒時間。
3.2.2場地器材不足是主要外因
調查顯示:48.3%的學生認為所在學校的場地器材缺乏,特別在雨雪天幾乎根本就不能進行課外體育鍛煉。
4.結論與建議
4.1結論
鼎城區中學生中超過60%的學生喜歡參加課外體育鍛煉;他們認為參加課外體育鍛煉有助于緩解學習壓力,豐富課余生活;他們一般以球類項目為主進行課外體育鍛煉。
2.體育鍛煉有助于意志品質的形成
在單調的校園生活中,常常會產生緊張、壓抑、煩躁等不良情緒。而體育鍛煉能夠調節情緒,使我們振奮精神,克服一切困難。長此以往,不斷堅持,就會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質。
3.體育鍛煉形成和諧的人際關系
緊張、忙碌的生活使我們的思想封閉,人們之間缺乏情感交流,關系疏遠。體育鍛煉則會拉近人們之間的差距,大家在運動場上活動,進行平等、友好、和諧的交往,不時地進行情感溝通,互相了解,互相尊重,和諧相處。
4.體育鍛煉有助于身心健康
社會競爭和生活的壓力會使許多人產生不良情緒,從而產生憂郁、孤獨、焦慮等各種心理障礙。我們積極參加體育鍛煉,不僅鍛煉身體素質,還能鍛煉心里素質,獲得成就感,心情愉悅、精神振奮,遠離疾病。既然我們已經認識到體育鍛煉對促進人的心理健康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根據青少年學生身心發展規律,我們可以通過以下方式對學生實施心理健康教育。
(1)在體育活動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體育活動既有趣味又可以自己實踐,學生樂于接受,愿意參與,我們體育教師要善于發現每個學生的優點,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在活動中感受很深,對培養學生良好的情緒和心理素質都有好處,也使我們的教育由身體向內心延伸,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信心。學生經常體驗到成功,就會增強了學習的信心,又有了堅持鍛煉決心。同時,在體育教學組織過程中,教師通過各種形式給學生講心理健康的知識,讓學生知道健康分為身體健康、心理健康。教師要以堅毅、樂觀、自信、豁達等良好的心理品質構成的人格力量感染學生,站在育人的高度上去幫助、啟發、引導學生。在活動中挖掘每個學生的特長,發揮每個學生的優勢,讓他們充分了解自己,以便在以后地學習、工作中揚長避短,獲得成功。
(2)營造和諧的學習氛圍
心理學家巴班斯基說:“教師是否善于在上課時創設良好的課堂氣氛,對學生的學習有著重大作用。有了這種良好的氣氛,學生的學習活動可以進行得特別富有成效,可以發揮他們學習可能性的最高水平。”根據學生活潑好動,表現欲強的特點,教師應給給他們一個獨立練習的時間和空間。在技能形成的練習中讓學生自我表現,發展個性。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鼓勵學生不斷實踐,敢于創新,充分發揮自己的創造力和想象力。通過不斷的鍛煉,克服緊張心理和情緒,提高實踐能力。
(3)個別咨詢,矯正學生的不良心理
心理健康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還要針對個別學生差異,對于已經出現的心理行為問題的學生,進行心理輔導。以個別談話的方式對學生進行健康教育,直截了當,學生有什么問題就說什么問題,只要談話是建立在平等的基礎上,讓學生感到不受限制,暢所欲言,就可了解他們的所思所想,有針對性地幫助、提高健康教育的成效。對在課堂上表現不同的學生,更加給予更多的關心和幫助。在課下,我們主動地和學生接觸,了解他們的特點,愛好,生活習慣,身體素質,和學生建立一種和諧友好的師生關系。使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發展,形成強壯的體魄,健全的人格。
(4)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體育鍛煉
文獻資料法查閱了體育心理學、心理學概論、社區體育、群眾體育法規等書籍和文件資料.在中國知網上輸入體育動機、群眾體育,日期選擇為“2009至2012年”,查閱了200多篇文獻.問卷調查法隨機抽取凱里市主要群眾鍛煉場所:萬博廣場、民族體育場、州老年體協、蘋果山公園、小高山、金泉湖廣場、羅漢山公園體育人口共1121人,以現場發放并回收的方式發放問卷1000份,回收956份,回收率95.6%其中有效問卷933份,有效率97.6%.從參加工作最低年齡算起分3個年齡段,A年齡段:25—44歲,B年齡段:45—59歲,C年齡段:60歲以上.問卷內容效度采用復本信度系數統計計算方法,相關系數R=0.81,該問卷具有內容效度.訪談法就有關問題和凱里市區參與體育鍛煉的群眾進行了當面訪談,獲得了更豐富的信息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