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寫作既是個人情感的抒發,也是對學術真理的探索,歡迎閱讀由發表云整理的11篇養殖技術論文范文,希望它們能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啟發。
鮑魚養殖環境應選用較為合適的海域,這對后續的鮑魚育苗和養殖成活率具有較大影響。養殖環境一般要求遠離重工業污染區,海水鹽度要求為30譯依5譯。海水應清澈透明,能見度躍4m,pH值為7.8~8.0,海水比重應較為穩定,全年保持在1.020以上。同時,海水應為活水流動,具有適宜的海藻,維持較好的漲落潮幅度。
1.2人工養殖環境
鮑魚的人工養殖離不開科學合理的養殖設施。以福建地區鮑魚養殖為例,鮑魚養殖的人工環境應具有多個不同規格、不同功能的水池,主要有育苗池、生長池、海水過濾池、沉淀池、沙濾池等,同時當鮑魚逐漸增大時還應增加養鮑箱。除了固定功能的水池外,養殖場還應具有一套完善的控溫系統、供氧系統、供水管道等。
2育苗
2.1幼體培育
在鮑魚受精卵進入育苗池后,8~10h擔輪幼體即可孵出。此時,育苗池中應保持適宜的光照條件和24益左右的水溫。擔輪幼體在經過2d左右的懸浮期后,在事先鋪好的塑料薄膜上進行附著。此時應保證池中氧氣充足,擔輪幼體在該環境下約1個月時間即可進行上足分化,進入稚鮑階段。
2.2稚鮑養殖
進入稚鮑階段后應及時進行換池。所更換池水溫與原池水溫差應控制在0.5益以內,此時稚鮑的主要食物為硅藻,應在新池中加入足量的硅藻。新池中主要采用瓦片附底,當稚鮑生長到一定階段時,用海綿將稚鮑從塑料薄膜上洗下,放入新池中。在洗下稚鮑之后的1~2d應注意清洗池底的死鮑及未附著鮑。其余稚鮑將迅速自主附著到瓦片朝陰處,此時應維持穩定的充氣流水量。
2.3幼鮑養殖
當稚鮑長到1cm左右,應再次進行生長池的更換。生長池內的瓦片布置及水溫充氣量仍維持與原水池相同。此時可適當采用鮑魚粉狀飼料和海帶粉混合投喂,投喂過程中要注意每日定期投食,并且每隔4d對池底食物碎屑進行清理,保證水體的潔凈程度。
2.4鮑苗養殖
當幼鮑生長到2cm及以上時即可進行裝箱養殖,裝箱過程中應注意養殖密度。所選箱體最好為圓柱形,直徑淵內徑冤1.1~1.2m,高0.6~1.0m皆可。一般來說,殼長2cm的鮑苗,放養密度為800~1000個/箱曰殼長3~4cm的鮑苗,養殖密度為600~700個/箱曰殼長4~5cm的鮑苗,養殖密度為400~600個/箱。此時,可以將養殖箱運到周邊海域進行放養。通常選擇外海性海域受臺風影響較少的地段,其放養的底質主要為巖礁盤或古珊瑚礁盤。定期淵5~7d冤進行投餌養殖,投餌重量約為其體重的30%即可。在鮑苗養殖過程中,要關注鮑苗的生長狀況,及時進行分疏。
3生長影響因素
3.1光照
在鮑魚的生長環境中,光照有多方面的生態作用,可以直接或間接地影響鮑魚的生長發育。不同的光照強度,對幼蟲及幼鮑的生長與存活影響不同,即便是相同的光照強度,由于水溫和光照周期不同,其影響也不同。在高溫長光照下,光照強度應控制在700~1200lx曰在低溫短光照下,光照強度應控制在1300~2000lx。
3.2水溫
由于鮑魚屬于無脊椎動物,在無脊椎動物體內血細胞是最主要的免疫防御機制。溫度會影響血細胞內各種酶的活性,從而影響鮑魚的生長。通常來說,鮑魚的耐溫范圍為9~32益,最適生長溫度范圍為23~28益。當水溫在25益以下時,鮑魚的活性和生長均顯著下降。
2發展趨勢
培育抗病、抗逆的養殖品種。以數量遺傳以及分子遺傳作為理論的基礎,然后結合最新的生物養殖技術,做高強度的品種培育,進而培育出有較高的遺傳潛力的新品種。籠養雞健康養殖的模式和養殖技術的開發。依據不同蛋雞的性能、健康情況以及產品的品質,選擇配套的、科學的管理模式。依據每種雞種的特點,研究相應的飼養工藝以及飼養設備。創建不同的生態氣候,不同的籠養雞健康養殖新模式。籠養雞養殖微環境的監控。將每個雞舍的養殖環境做一個數字化和精準化的監控體系。建設遠程的視頻監控體系和數字化的信息監控網絡平臺。開發一個適合農民養殖規模、低價、消耗低的夏季降溫設施。
冬季溫度過低時,雞的體溫散失加快,飼料消耗增加,致使產蛋量減少,雞體消瘦,容易感染疾病,所以冬季必須做好雞的飼養管理工作。
一、防寒保暖
蛋雞的生長發育最適溫度為16~18℃,16~24℃時,蛋雞產蛋率較高。當雞舍溫度低于5℃時,產蛋率下降,低于0℃時產蛋量顯著減少,低于-10℃時停產,同時還會增加飼料的消耗量,所以適宜的雞舍溫度是提高母雞冬天產蛋率的關鍵。因此,入冬前應堵塞迎風口面的窗戶,裝好玻璃或塑料薄膜;隨時檢查四壁及屋頂,在修補除換氣孔窗以外的所有孔洞及裂縫的同時,適當提高飼養密度或加厚墊料,采用這種方法可使雞舍溫度提高5℃以上。墊料要干燥,經常翻動,與雞糞混合,促進微生物活動,使其發酵,達到厚墊草的目的。另外,堅持每天聽天氣預報,防止寒流的突然襲擊。
二、補充光照
光照能促進性腺的分泌,從而促進產蛋,蛋雞每天需16h的光照,但是冬季晝短夜長,自然光照短于12h,不能滿足蛋雞對光照的需要,因此,需人工補光。一般1m2雞舍地面有2.7~3.0W白熾燈光源就能保證光照強度,燈離地1.8~2.0m,燈與燈之間3m左右,燈與燈之間的距離要相等,一般適宜的光照強度為5~10Lx,舍內各處光照均勻,保持燈泡清潔,否則影響光照強度。另外,凌晨是一天當中氣溫最低的時候,此時的低溫對處于睡眠狀態的雞所造成的冷刺激最嚴重,因此早晨4時開燈喂料,使雞在溫度低的時候開始采食和運動,增加機體產熱量,以提高其抵御寒冷的能力,緩解冷刺激所造成的不良影響。一般情況下,晚上8時即可關燈。補充光照時間一旦確定,就要準時開、關燈,持之以恒,切不可時斷時續,忽早忽晚。
三、通風換氣
養雞場多采用高密度飼養,冬季許多養殖戶為了給雞舍保溫,都將雞舍門窗緊閉,有的養雞戶甚至整個冬天也不打開1次,致使雞舍內有害氣體氨、硫化氫、二氧化碳增多。氨和硫化氫濃度過高時,會刺激呼吸道黏膜,誘發雞的慢性呼吸道疾病,導致產蛋量下降,進而降低經濟效益。因此,要定期進行通風換氣,以排出舍內的有害氣體,保持空氣清新,一般可利用中午比較暖和時打開門窗進行換氣,并注意不要讓冷空氣直接吹向雞體,更要防止賊風。另外,為有效清除或降低舍內氨氣等有害氣體濃度,可撒過磷酸鈣,每周0.05kg/m2或30mL/m3,進行過氧乙酸噴霧,每周1次。舍內的糞便、污物要每天清掃,也可降低氨和硫化氫濃度。
四、控制雞舍濕度
舍內的相對濕度以50%~70%為宜,最高不得超過75%。要經常檢修飲水系統,避免水管、飲水器或水槽漏水淋濕雞體、飼料,造成舍內濕度和雞體散熱加大。要保證排水暢通,及時排除舍內污水。
五、注意飲水
蛋雞的飲水量與氣溫高低有直接關系,水溫過低會明顯降低雞的耗水量。這是因為雞飲低溫水后會增加體熱的損失,加重冷應激,同時對消化道黏膜造成不良的刺激,甚至引起痙攣,而影響消化和吸收。因此冬季飲溫水為好,最好飲大蒜水,能健胃,促進食欲,助消化,而且能提高雞的抗病能力,對雞瘟、雞白痢等都有預防作用。水量偏少也會影響產蛋量。一般來說,喂干料時雞的飲水量約為采食量的2倍,若連續36h不給飲水,母雞產蛋量下降直至停產,因而要保證產蛋雞的飲水。
六、改善營養水平
冬季氣溫低,體熱容易散失,需要更多的營養維持正常體溫,產蛋也需要大量營養物質,為保持高產穩產,必須改善營養以滿足雞體抵抗寒冷和產蛋的需要。首先,增加日糧的能量水平,提高玉米、稻谷等能量飼料的比例,亦可添加適量油脂,適當減少麩皮、米糠等粗纖維飼料,并依產蛋情況適當增加日糧。其次,增加維生素和礦物質,全面滿足蛋雞對蛋白質、礦物質、維生素等的需要,可提高蛋雞產蛋量。另外,每隔幾天喂點碎辣椒,以刺激食欲,增加雞的抗寒力,同時夜間補喂1次粒料。:
七、疾病防疫
冬季常見的呼吸系統疾病有傳染性喉氣管炎、傳染性支氣管炎、傳染性鼻炎和慢性呼吸道病等。對于這些疾病,除了做好日常的飼養管理工作外,還要按當地的疫病流行情況制定科學的免疫程序,并按程序有條不紊的免疫,使產蛋雞獲得較強的抵抗力,以防止疾病在雞群內擴散,從而在產蛋相對較少的冬季獲得較好的經濟效益。
八、減少應激
各種應激反應都會造成雞產蛋量下降或停產。因此,要保持雞舍內外及周圍環境安靜,禁止高聲播放音響、鳴笛等,以防雞受驚嚇而影響產蛋。飼養人員要穿著固定的工作服,嚴禁穿著紅色衣服進入雞舍,工作時動作要輕緩,嚴禁外界人員和車輛進入雞舍。要堵塞雞舍及雞場內外的鼠洞,定期在雞舍及雞場內外投放鼠藥以消滅老鼠;要防止犬、貓、鼠等進入雞舍驚嚇雞群。如有應激因素存在時,可在飼料中添加多種維生素,對由于應激反應造成的產蛋量下降具有良好的防治作用。
參考文獻
[1]付健康,王玉紅,崔春生,等.談談冬季的飼養管理[J].河南畜牧獸醫,2007,28(2):40.
冬季將池水排干,清除過多淤泥,修補池埂,凍曬池底20~30d,以疏松土壤表層,改善通氣條件,加速底質有機物質的轉化。放苗前10d,用生石灰清塘,用量約為100㎏/667m2,方法是加水化漿后趁熱全池潑灑,以殺滅病原菌。
1.2栽種水草
在池塘中栽植伊樂藻、苦草、眼子菜、浮萍、鳳眼蓮等水草,水草覆蓋率為30%左右。在甲魚池中種植水草具有以下優點:一是通過水草的光合作用增加池水溶氧;二是利用水草的自身代謝功能凈化水質;三是為甲魚提供棲息場所并為其清潔身體;四是高溫季節水草可以起到降低水溫的作用。
1.3施肥培水
施經發酵好的畜、禽糞肥,施肥量為300~500㎏/667m2,20~30d后追施復合肥,追肥量視水質肥瘦情況而定。施肥的目的是調肥水質,不僅可以促進水草生長,抑制青苔發生,而且還能加快小螺螄,小蝦的生長,為甲魚提供適口的鮮活動物餌料。
1.4投放螺螄
螺螄采用兩次投放法,第1次于清明前后投放,投放量為300~500㎏/667m2,讓其在養殖池塘內自然繁殖,為甲魚提供動喜食的籽螺螄。第2次于8月份投放,投放量為100~200㎏/667m2。螺螄是甲魚喜食的動物性餌料,同樣具有凈化底質的作用。另外,也可于5~6月份投放規格為2~3㎝的抱卵青蝦,投放量約為2000尾/667m2,讓其在養殖池塘內自然繁殖,為甲魚提供適餌料。
2苗種放養
2.1甲魚種放養
最好選擇當地培育的幼甲放養,以提高成活率。投放的幼甲要求規格整齊、體質健壯、色澤光亮、反應靈敏、爬行有力、無病無傷。苗種放養的時間易早,放養的規格易大,放養的密度應合理。一般放養時間在3月下旬至4月上旬,放養規格為150~250g/只,放養密度為500~800只/667m2。
2.2搭配魚種放養
為了充分利用養殖水體空間,可搭配放養部分鰱、鳙、鯽魚種,以增加養殖養殖產量和經濟收益。一般放養鰱、鳙魚種的規格為150~300g/尾,放養密度分別為80~100尾/667m2和30~50尾/667m2;放養鯽魚種的規格為30~60g/尾,放養密度約為300尾/667m2,魚種的放養時間在3月份。3.3苗種消毒鰱、鳙、鯽魚種在下塘前用3%~5%的食鹽水浸浴5~10min,甲魚種用10~20mg/L的高錳酸鉀藥液浸泡10~15min,以殺滅病原體和寄生蟲。
3投喂管理
餌料投喂是養殖過程中的一個重要技術環節,投喂措施妥否,決定著全年養殖成敗。甲魚投喂同樣應遵循“四定”和“三看”的原則,即:定時、定點、定質、定量和看天、看水、看魚。甲魚除攝食池內自繁的螺螄、青蝦外,主要投喂小雜魚、動物內臟、顆粒飼料等,一般以投喂顆粒飼料為主。將配合飼料攪拌制成團(餅)后投放在固定食臺上,讓甲魚“上臺就餐”,確保其吃飽不浪費,提高飼料利用率。日投喂2次,上、下午、各投喂1次,以下午投喂為主,占日投飼量的60%,日投飼量為池內甲魚總體重的4%~8%。若投喂不足,生長緩慢,造成甲魚生長期延長;若投喂過量,生長過快,導致甲魚生理負載增加,容易引發腸胃炎等內臟疾病。具體的投喂量應根據天氣、溫度、水質和甲魚的生長情況靈活掌控,一般以投喂后2h吃完為宜。鰱、鳙魚以養殖水體中的浮游生物、有機碎屑等資源為鉺,可起到清潔和調節水質的作用,可不再考慮投喂其它餌料;鯽魚可攝食池中散失的甲魚飼料,起到疏松底泥,減少水質污染的作用,為了提高鯽魚的規格和產量,可適當投喂部分鯽魚配合飼料,按150㎏/667m2的年投喂量考慮。
4水質調控
4.1定期加換水
7~10d加注新鮮水1次,每次加水20㎝左右,高溫季節將池水加至最高水位。在池水變壞時,應采取換水措施,每次換水30%,保持透明度在30~40㎝。
4.2使用生石灰
10~15d使用1次生石灰,用量約10㎏/667m2,方法是加水化漿全池潑灑,保持pH值在7.5~8.5之間。
4.3使用生物制劑
20~30d使用1次生物制劑,用量為1.5~2.0㎏/667m2。使用生物制劑可有效降解魚類排泄物、殘存餌料、化學藥物等產生的有害物質濃度,改良水質和底質。
4.4增氧措施
在增氧設備上安裝溶氧控制器,根據需要設定池水溶氧的上、下限,實現全自動增氧,保持池水溶氧在5mg/L以上,為甲魚假造舒適、快樂的生長環境。
5病害防治
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無病先防,有病早治的原則,嚴格落實健康養殖的各項措施。每隔15~20d潑灑1次二氧化氯,對池水進行消毒,用量和方法參照產品使用說明書;食臺應天天清洗,每隔3~5d用漂白粉或高錳酸鉀溶液消毒1次,溶液濃度分別為5mg/L和20mg/L;定期投喂用中草藥制成的藥餌,可提高甲魚的免疫力,減少發病;在養殖過程中,禁止使用有殘留的藥物防治鱉病,起捕上市前15d應停止使用任何藥物。
6日常管理
堅持每天早、晚各巡塘1次,檢查防逃設施是否完好,如發現損壞,應及時修補漏洞;檢測水質情況,若有異常變化,應及時并采取換水、調節和改底措施;觀察甲魚的活動、吃食和生長情況,及時調整投餌量;搞好清潔衛生,及時清除食臺殘餌,確保水質不受污染;根據水位變化,相應調節食臺高度;汛期提前做好防洪、防逃工作。
2生豬養殖技術
2.1對養殖環境作出改善
首先,要對豬圈周圍的環境作出改善,既要適當的考慮到豬圈內的陽光照射問題,又要大幅度地減少夏季陽光直射的問題。因此,筆者在此給出的建議是,夏季,可以在豬圈周圍合理種植一些陰涼、可遮蔽的植物;冬季,可以采用現今廣泛流行的大棚等技術,同時及時打掃豬圈內的衛生,及時對生豬進行疫苗接種以及清洗身體等活動。特別注意豬出圈的時候對豬圈內的糞便進行清理,避免細菌滋長,影響生豬的生長環境。對養殖環境的改善能夠最大程度地利用起環境因素幫助生豬養殖達到最佳水平。
2.2加大養殖密度
從養殖密度的角度出發,當然是養殖密度越大越好。養殖密度越高,豬在吃飽之后的活動空間會被極度壓縮,因此生豬通常會選擇休息睡覺,吃完就睡的生豬更加容易長肉。這樣做的方法一方面能夠節省出大幅度的建豬圈的費用,同時,能夠加快生豬的養成速度,最快程度的幫助養殖戶朋友獲得經濟效益。但是養殖密度也不能過大,一旦養殖密度過大,出現疫情后會難以控制,給養殖戶朋友帶來沉重的經濟損失。
2.3養殖終點的選擇
對于生豬來說,一般的養殖戶通行的做法是在養殖到200斤左右即宰殺。在生豬的體重達到200斤左右后,其體重增長曲線逐漸趨于緩和,而且其增長的多為肥肉,性價比比較低,在市場上沒有一個好的行情。在生豬養殖到200斤之前,其還有很大的成長空間,因而200斤左右作為養殖終點是最為合適的,也是現今市場上公認的養殖終點,不同品種的豬可能其養殖終點略有變化,但是總體來說變化幅度不大。
2.4對于豬仔的選擇
生豬的生長情況一方面取決于養豬戶給予的生長環境,而另一方面也取決于仔豬的品種。一般來說,雜交代數越多,其豬仔品質越高,因此,養殖戶對豬仔進行選擇時,要注意那些品質優良、多代雜交、廣受好評的品種。
2.5對飼料以及防疫方面的控制
對于生豬的養殖來說,飼料一直是占的比重較大的一塊,在生豬養殖的不同時期,要根據實際情況對飼料的組成進行一定的變化。同時注意對營養的控制,不能出現某一元素的投放量很多而另一元素投放量很少,這樣會造成生豬生長的不均衡。在此,筆者推薦全價料,這是目前我國生豬飼養行業的大勢所趨,也是經受了實踐的考驗的。同時,要對生豬的防疫作出重點的監控,首先要按照檢疫規定接種疫苗,接著對一些疾病做一些基本檢查,另一方面,對豬的身體表面以及腸道內的寄生蟲的檢查也是必不可少的,對寄生蟲的檢查往往在初期便能夠幫助養殖戶朋友發現并解決一些實際問題,切實防止疾病的發生以及流行。
2.6飼養方面的管理措施
首先,對于豬仔的環境控制要合理,對于豬齡為一周內的豬仔,要為其保持一個恒溫、恒濕的環境,同時,可以定期使用紅外線或者紫外線燈對豬圈內進行消毒,確保其健康成長。其次,一般豬仔在哺乳階段的吸奶比較困難,因此需要人工的幫助。接著要做的便是注射補鐵劑以及對豬仔進行過仔并窩處理,對每頭豬仔的補鐵劑的注射量也要作出控制,根據現行的科學成果,一般注射一次補鐵劑其中鐵的含量控制在100毫克左右為宜。同時,根據母豬的母乳的不同情況,合理分配豬仔,將母豬的母乳最大化利用。一般來說,在豬仔出生一周內就需要學會飲水與飲食,在豬齡為半個月后即可開食,斷奶的時間點選擇一般在一個月左右為宜。同時注意對豬圈內的衛生進行消毒,切記要對仔豬進行豬瘟疫苗的接種,切實防止豬瘟這一危害性極大的疾病。在對豬仔的管理方面,需要根據每頭豬的不同情況進行分組管理。例如,根據豬的品種、習性以及對環境的適應力等情況,作出分組,并且根據不同的情況對飼養管理計劃作出調整。一般來說,將每組里分15頭豬左右為最佳密度。在分組之后,要對豬進行“調教”,以便于對其日常行為作出控制。例如,控制其在固定的地方飲水、飲食以及排泄,這樣不僅有利于集中統一管理能夠方便打掃衛生。其次,在生產管理的過程中,要密切注意豬的排泄情況,因為一般的疾病都會在糞便中有所反映。同時,對于豬的精神狀態以及皮膚情況也要作出一定程度的評估、了解,如果發現可能爆發疫情的可能要及時向衛生檢疫部門報告。
雖然我國的畜牧養殖歷史比較悠久,但是當前養殖的模式以及養殖的環境等方面的因素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使得我國農村地區的很多畜牧養殖人員難以得到有效的技術支持。再加上養殖人員自身養殖技術和知識水平方面所產生的限制,使得畜牧養殖人員普遍都出現了一系列的養殖問題,卻不知道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來加以解決。因此在我國的農村地區推廣畜牧養殖的先進技術,就可以幫助畜牧養殖人員更好的了解先進的科學文化知識,幫助他們掌握養殖的技術,從而促進他們養殖水平的提升,有效的解決在畜牧養殖過程當中出現的問題。此外大力的推廣先進的畜牧養殖技術還可以對養殖技術加以進一步的規范,從而降低畜牧病死的發生幾率,有效的提升畜牧產品的質量,提高農民的經濟效益。
1.2促進農村畜牧養殖行業的全面發展
在農村地區加大畜牧養殖技術的宣傳和推廣力度可以對農民們的養殖行為加以規范,從而降低生產所需要的成本,促進生產產品質量的提升,滿足社會各界對于產品質量的需求。這樣通過技術的應用和推廣還可以推動整個農村畜牧養殖行業的大力發展,確保畜牧養殖行業的健康運行。
2當前我國農村在畜牧養殖技術推廣過程中存在的不足
2.1畜牧養殖人員對于先進技術在應用方面還存在著一些困難
由于我國畜牧養殖行業的歷史比價悠久,因此農村地區的畜牧養殖人員也在養殖的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形成了自己獨特的一套養殖方式。此外畜牧養殖人員自身的知識文化水平比較有限,這樣就使得他們在先進技術的應用和學習方面還存在著一些困難,不注重對于先進技術的學習。他們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對于新技術不愿意去學習,學習的能力和應用的能力也不高,這樣就給技術的推廣工作帶來了一定的難度。
2.2畜牧養殖技術的推廣方式還不夠完善
當前在對畜牧養殖技術進行推廣時主要是采取宣傳或者是培訓等方式,這些方式的效果十分的有限,停留在說教的層面當中,難以使得養殖人員能夠真正的掌握以及熟練的運用先進的技術。其實每一項新興技術在進行應用和推廣之前,都應該經過一系列的實驗和實踐,只有這樣才能夠取得良好的推廣效果。
2.3所推廣的知識不夠先進
目前我國農村地區的畜牧養殖人員所掌握的養殖技術相對都比較陳舊,甚至很多的知識停留在了幾年之前,這樣就難以適應現代農業對于畜牧養殖技術的實際需求。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就是受到了經濟方面的限制和制約,推廣的知識不夠先進,沒法讓畜牧養殖人員閱讀到最新的期刊,也沒有能力提供給他們培訓和學習的機會。
2.4投入方面存在著不足
我國政府的相關部門在畜牧養殖行業基礎設施的建設以及人才的培訓等方面都存在著投入不足的現象,投入不足也已經成為了農村畜牧養殖先進技術推廣工作當中面臨的一個主要問題。如果投入的經費不足,那么就會影響到相關書籍和刊物、設施的購置,技術人員的知識也得不到及時的更新,這樣就使得推廣的養殖技術難以真正的滿足畜牧養殖行業的實際需求。要想提升我國農村地區畜牧養殖技術的推廣和應用水平,就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來對上述的問題和不足加以分析,從而采取有針對性的手段來加以優化和完善。
3優化我國農村畜牧養殖技術推廣和應用的建議
3.1提升推廣人員自身的職業素養
對于農村地區畜牧養殖技術的推廣工作來說,一個十分重要的主體和力量就是推廣的人員,因此要想提升技術的推廣水平和推廣質量,首先就需要提升推廣人員自身的職業素養。對于原有的技術推廣人員也要定期的組織培訓,對于那些年齡比較小,文化基礎比較好的人員也要進行一定的培訓,這樣就可以拓寬他們的學習途徑,鼓勵他們投入到自主的學習當中。
3.2政府相關部門也需要加大投入的力度
對于我國的農村畜牧養殖行業來說,一個十分重要的影響因素就是資金的投入,因此這就需要政府的相關部門加大對于技術推廣工作的資金投入力度。特別是基礎設施方面的投入和建設,此外知識的更新以及新技術和新產品的引進等方面也需要政府相關部門的支持和引導。雖然推行全國農技推廣體系建設已經有了五年的時間,也積累了豐富的推廣經驗,但是仍然需要各級政府加大投資,對于培訓工作加大組織和重視的力度,對于所需要的物資也要及時的供應。可以采用印刷和發放科普材料等方式來對先進的畜牧養殖技術加以推廣和普及,還需要購置一些必備的生產和檢驗設施。
3.3豐富和完善推廣的形式
當前我國在農村畜牧養殖技術的推廣和應用過程中所采取的推廣方式沒有及時的更新,這就在很大的程度上影響到了推廣的效果和技術的普及。針對上述的情況和現象,就需要相關的技術推廣人員不斷的采取措施來豐富和完善推廣的形式。首先應該建立起推廣的基地,這樣就可以更好的展開相關項目的實驗以及培訓等方面的工作。此外還可以招收一些學員,在學員完成學習畢業之后,就可以讓他們直接的參與到養殖過程當中,這樣同傳統的說教方式相比較,可以取得更好的普及效果,提升農民的應用水平。
2飼料投喂
烏鱧為肉食性魚類,喜食新鮮“雜魚,但因動物餌料來源有限,飼料系數高,不適合集約化養殖,所以提倡使用浮性顆粒飼料。浮性飼料能長時間漂浮于水面,易于觀察管理,節約飼料,并降低粉料殘餌對水體的污染。魚種下塘后要先進行投餌馴化。開始投喂魚糜,2次/d,然后在魚糜中逐量摻入烏鱧專用配合飼料,讓烏鱧逐步適應配合飼料,最后即可完全使用浮性顆粒飼料。投喂前先敲擊容器發出響聲,讓烏鱧建立吃食條件反射。整個馴化過程約需15d。食臺可用PVC管圈成正方形,將飼料投入其中,以最大限度減少飼料浪費。浮性飼料粗蛋白含量要躍40%,每天投喂2次,分別在8院00要9院00,占日投餌量的35%,17院00要18院00,占日投餌量的65%。在生長旺季的6要9月,日投喂量要占魚體重的6%~8%,其他季節可適當減少。具體投喂時遵循“四定”淵定時、定量、定質、定位冤、“三看”淵看魚吃食情況、看水質情況、看天氣情況冤和“88”投喂淵80%的魚吃8成飽冤原則。
3水質調節
在高密度和投餌條件下,池底殘餌、糞便等有機物質在無氧條件下分解,產生硫化氫、氨氮等有毒有害物質,使水質變壞,抑制魚類生長,引發魚病。因此,所以要加強水質調控,保持水體透明度在30cm以上,pH值7.0~8.5,氨氮小于0.02mg/L,水質“肥、活、嫩、爽”。6要9月高溫季節要保持高水位,每7d換水1次,每次換去池水的30%~40%,其他季節每15d換水1次,每次換去20%。每15d潑灑1次生石灰改良水質,使濃度達到15g/m3。每15d施用1次EM菌液、光合細菌、芽孢桿菌等微生態制劑調節水質底質。高溫季節中午開機增氧2h,陰雨天翌日清晨及時增氧。
4飼養管理
每天早、晚巡塘2次。觀察水質變化情況、浮頭情況、病害發生情況、魚類吃食及活動情況、防逃設施完備情況,及時清除殘餌污物和病死魚,水草生長過旺時及時撈取。建立池塘生產日志,做好水質測定、生產記錄和用藥記錄。
(1)水泥池:試驗基地面積26畝,共建有水泥池495口,包括親蟲培育池34口,幼蟲培育池28口,每口水泥池長8米、寬4米、高30厘米,每相鄰的33口水泥池組成一排,共有15排。水泥池周圍搭有簡易鋼架大棚,大棚上可蓋薄膜。水泥池進出水均經篩絹網過濾,養殖用水符合漁業水質標準。
(2)蓄水沉淀池:蓄水沉淀池2口,面積共20畝。
(3)親蟲:選購山東野生沙蠶親蟲,要求個體完整、反應靈敏。
(4)飼料:分兩種,粉料(以硅藻粉為主)及南美白對蝦配合飼料。
2.生產管理
(1)前期準備:水泥池剛建成時,放滿水,浸泡1~2個月,使其堿性消失。育苗前,用30克/米3的生石灰徹底消毒蓄水池、供水管道、親蟲培育池、幼蟲培育池。
(2)親蟲強化培養:2013年11月25日從山東引進野生親蟲(共8箱,13.5千克/箱)進行強化培養。親蟲培育池泥床厚度15厘米,進水沒泥3厘米。親蟲強化培養需3~4個月,強化培養水溫保持在10℃以上。
(3)人工繁殖:當親體性腺成熟時挑選體色鮮艷、無機械傷、活力強、性腺飽滿的親蟲放入塑料桶內進行人工繁殖。桶的體積為1米3,一只桶內放21條親蟲,親蟲雌雄比例為2∶1,并加入適量海水誘導產卵和排精。桶內水每12小時換一次,共換兩次,36小時后幼蟲孵出。孵化過程中注意充氣,以免受精卵下沉,造成缺氧死亡。幼體出膜后投放到幼蟲培育池繼續培育。
(4)幼蟲培育:幼蟲培育期泥床厚度5厘米,進水沒泥15厘米。
(5)成蟲養成:幼蟲經過1個月培育、規格達到1~2厘米時,把幼蟲連蟲帶泥輕輕撒入成蟲養殖池,每口養殖池投放幼蟲7萬尾。成蟲養殖期泥床厚度15厘米,進水沒泥3厘米,當氣溫高于33℃時,進水沒泥5厘米。
(6)日常管理:水質管理。整個養殖過程中都要嚴格控制水質,避免遭到原生動物的入侵,所用海水在進入水泥池之前都先進行24小時沉淀。人工繁殖及幼蟲培育階段,通過覆蓋薄膜的方法,使水溫保持在10℃以上。成蟲養成期要經常干露曬灘,以達到促進底面殘餌氧化分解和底棲藻類繁衍增殖的目的。增氧。在受精卵孵化至幼蟲轉為底棲匍匐生活這段時間內,要注意充氣增氧,以免造成缺氧死亡。模擬海區漲落潮。在幼蟲培育期,幼蟲經過20天左右的培育,開始轉為底棲匍匐生活,此后,每天模擬海區漲落潮2次,進水沒泥15厘米,保持2小時后排干。在成蟲養成期,每天模擬海區漲落潮1次,進水淹沒泥床后,保持1小時后排干。投飼管理。親蟲強化培養期間,投喂南美白對蝦配合飼料,一般每天投喂兩次,日投喂量1千克/池。幼蟲在轉入底棲匍匐生活后開始投喂硅藻粉,選擇在水排干后開始喂料,每天投喂一次,日投喂量60~150克/池。養成期間投喂南美白對蝦配合飼料,每天投喂兩次,日投喂量2~3千克/池。巡塘。每天早晚巡池,發現敵害生物(如蟹類、螺類等)立即清除,定期記錄水質、餌料消耗、沙蠶生長狀況等情況,發現問題及時妥善處理。
(7)收成:7月中旬開始,當沙蠶規格達到800尾/千克即可上市,成蟲采收采用捕大留小、多次輪捕的方法。采用人工扒泥獲得成蟲方法進行收獲。根據要求,將采收的成蟲進行篩選,不符合規格要求的放回池中繼續養殖,符合規格要求的進行包裝出口。每次收捕后,須將泥床重新鋪平,以利于剩下成蟲的繼續生長。
二、分析與討論
1.沙蠶規模化生態養殖,水質處理至關重要。為消除水體中的有害物質,抑制敵害生物與病害的入侵繁殖,確保沙蠶良好安全的生長環境,首先,必須對育苗及養殖用水實行24小時沉淀砂濾、消毒后方可使用;其次,對親蟲培育池、幼蟲培育池、使用工具和場地必須進行全面清洗消毒。
2.養成過程中要經常觀察沙蠶數量的變動,將過于密集區疏散到非密集區。
固原市主要蜜粉源植物有紫花苜蓿、紅豆草、枸杞、刺槐、百里香、椴樹、黃芪、黨參、向日葵、密花香薷和蕎麥。在蜂群繁殖和生產中的輔助蜜粉源植物有山桃、白樺、丁香、蘋果、草木樨、蠶豆、西瓜、南瓜、西葫蘆、小茴香、棗樹、白刺花、鹽膚木、沙棘和玉米等[2]。主要蜜源植物均集中在夏秋兩季,面積大,分布廣,花期交錯,花期長。由于地形和小氣候的不同類型,形成了同種蜜源植物的不同花期。6月初馬牙蠶豆、紅豆草、紫花苜蓿、枸杞相繼開花流蜜。7~8月蕓芥、百里香、向日葵、小茴香、密花香薷、蕎麥等蜜源又相繼開花流蜜,這為中蜂養殖提供了非常充足的物質基礎。
2蜂箱類型
從前期的調查中看到,中蜂箱有樹桶、意標箱和自制的蜂箱。樹桶蜂箱的蜂群群勢都較強,缺點是蜂群失王時難更換蜂王。意標箱有的蜂群都能達到滿箱,自制的蜂箱巢框太高,還有待改進,目前正研制適合本地區中蜂養殖的新蜂箱。
3中蜂優化養殖方法
3.1培育適齡采集蜂
為了讓中蜂能優質高產,在蜜源大量開花流蜜時有強群可采蜜,需在3月前40天左右開始繁殖蜜蜂。可以采取補足飼喂(白糖∶水=2∶1)后進行獎勵飼喂(白糖∶水=1∶1)[3],這樣蜜源大量開花流蜜時就可以有大量青壯年蜜蜂參與采集,蜂蜜的產量和品質會上一個檔次。
3.2適時加脾繁殖
適時加脾繁殖很重要,加早和加遲都會影響蜂群發展。當蜜蜂在保溫板外密集時,可以加進第一張脾,當蜂王在加進的脾上產卵孵化成小幼蟲后且蜂群中蜜粉充足時可加入第二張脾,依此類推,加入第三張及更多的脾,到蜜源開花流蜜時就會有強群采蜜。
3.3中蜂不應無王
取蜜中蜂無王群在大流蜜期會因情緒低落等原因而采集不積極。樹桶等老法飼養的蜂群因蜂王老化等原因在流蜜期會分蜂,處理不好就會失王,所以在蜜源流蜜時一定不要出現分蜂,否則會影響蜂蜜的產量和質量。
3.4隨時保持蜂多于脾或蜂脾相稱
蜂多于脾或蜂脾相稱是為了保持在蜜源集中并延續開花流蜜的地區高產穩產,同時也可避免巢蟲危害及其它疾病的發生。
3.5育王換王
為了保持中蜂蜂群可持續發展,采集蜜源和來年蜂群有活力,盡量在半年后用人工育王的方法換去老王和性狀不好的蜂王,只有好的蜂王才能保證蜂群健康穩定的發展。
3.6夏季應遮蔭喂水,冬季加強保溫
紫花苜蓿等蜜源大流蜜時正值炎熱的夏季,所以蜂群應擺在遮蔭好的地方,飼喂干凈的水。秋季固原地區比較寒冷,蜂群保溫非常重要,有的用稻草放在蜂箱周圍和下面,然后在邊上用磚砌起比蜂箱高的墻,上面用石棉瓦蓋起,達到保溫效果。
3.7中蜂囊狀幼蟲病的防治
因夏秋季節雨水多,濕度大,容易爆發中蜂囊狀幼蟲病,蜂群下降很快。當發現蜂群中發生中蜂囊狀幼蟲病,首先是換王,其次是用事先消毒殺菌的蜂脾和蜂箱換去原蜂箱和脾。對換下的蜂箱和蜂脾用福爾馬林浸泡消毒殺菌,然后加強蜂群的飼養管理,及時給其喂一些清熱解毒的中藥。
3.8留足越冬飼料
固原地區冬季較冷,越冬時間長,所以無論是舊法飼養的蜂群或是新法飼養的蜂群都應留足越冬飼料,尤其是樹桶蜂箱。
4中蜂養殖技術優化的效果
經過近年來對固原的涇源、隆德和西吉等地方的中蜂養殖戶的現場考察指導,養蜂經濟效益較顯著,養殖中蜂80~100群的蜂農每年收入3萬~5萬元,蜂蜜單價普遍在50元/kg左右。現在固原的蜜蜂資源對蜜粉源植物利用不足,仍有較大空間進行中蜂規模飼養[3]。如果定地再結合小轉地飼養,蜂蜜產量可能會更高,經濟效益會更顯著。
二、防逃設施
河蟹的逃逸能力很強,有成群逃逸習性。因此,如何防逃是河蟹人工養殖是否成功的重要環節。在稻田河蟹養殖池的四周必須建造安全耐用,結實可靠的防逃設施,防止河蟹逃跑,造成經濟損失。目前比較經濟實用的防逃材料是塑料膜和竹桿,具體做法是將竹桿一端埋入土中10厘米左右,間距30~50厘米,上面用細線拉緊,然后將塑料膜底端用土壘實,上端與細線用鐵線固定,另外上下排水口要用網片接塑料膜或用鐵線網在進排水口進行防逃。
三、放養準備
在稻田河蟹養殖池中,常有各種病原體與有害生物,它們不但能消耗水中的溶氧,而且也會侵襲河蟹、搶奪餌料,因此在種苗放養前要進行全面、徹底地清塘與消毒。目前,主要用生石灰、漂白粉等進行消毒。消毒一般在河蟹種苗放養前10~15天進行,采用生石灰干法消毒,每畝用量為50~75千克,加水溶化后全池潑灑。利用生石灰進行消毒不僅能殺死水中有害生物,還能改善養殖池底土質,又能增加水中鈣的含量,這對河蟹的生長發育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此外,放養殖前還要清除環溝池中的淤泥,以保持養殖蟹池清潔衛生。
四、苗種選擇
選擇盤錦當地、規格均勻、120~180只/千克、爬行敏捷、肢體齊全、指節無損傷、反轉迅速,爬行敏捷、無病害的苗種,嚴禁投放性早熟苗種。放養密度控制在300~400只/畝為宜。苗種經3‰~4‰鹽水溶液浸泡3~5分鐘后放養。
五、河蟹養殖
1.養蟹池選擇與改造
選擇交通便利,水量充足,水質清新無污染,環境安靜,進排水方便,儲水力強,土質為壤土,光照充足,底層淤泥不超過10厘米,面積以15~20畝為一個養殖區為宜,或直接以稻田生產格為養殖區,田埂四周用60~70厘米高的竹桿做支撐,在竹桿上按裝塑料布作防逃設施。養蟹區四周修建環溝,溝寬1~2米,深0.5~0.8米,面積30畝以上的還要挖“井”字型環溝,田間溝與蟹田四周環構相通,這樣可為河蟹棲息、覓食、隱蔽提供場所,同時也能增加稻田的通風透光,為河蟹創造適合生長的良好環境,對促進稻蟹共生,實現稻蟹雙贏提供保障。稻田蟹溝面積占稻田面積的15%~20%。放養前15~20天,采用生石灰對稻田進行消毒,每畝用量30~35千克對水調成乳液,全池潑灑,以殺滅敵害和病菌,同時還可以補充水體鈣質。
2.水質
應符合《GB11607漁業水質標準》和《NY5051~2001無公害食品淡水養殖用水水質》的規定。養殖環境質量要求是:水溫適宜為15℃~30℃,最佳22℃~25℃;溶解氧≥5毫克/升;PH值適宜為7.0~9.0,最佳7.5~8.5;透明度適宜30~50厘米,最佳50厘米以上;硝酸氮≤0.1毫克/升;硫化氫不能檢出;淤泥厚度<10厘米;底泥總氮<0.1%。
3.養殖期管理
植物性餌料有高梁、玉米、小麥、豆餅、土豆、以及各種水草等;動物性飼料有動物肝臟、雜魚、螺螄等。根據河蟹生長情況和不同階段所需營養進行投喂,投喂次數、投喂數量一定要適合、餌料要適口,盡量不要投喂配合飼料。
(1)投餌方法。“四看”投餌,看季節:6月中旬前動、植物性餌料比為60:40;6月下旬至8月中旬,為45:55;8月下旬至10月中旬為65:35。看天氣:晴天可多投,陰雨天要少投。看水:水質清新,透明度大于50厘米時可大量投喂;水質肥沃,浮游植物數量多,透明度小于30厘米時應控制投喂量,并及時換水。看攝食活動:每天巡塘,查看河蟹攝食情況,發現剩余餌料過多時應減少投餌量。河蟹蛻殼期要增加投餌量和提高餌料質量。“四定”投餌,定時:每天兩次,早晨六七點,傍晚四五點各投一次。定位:沿池邊淺水區定點“一”字形攤放,每間隔20厘米設一投餌點。定質:青、粗、精結合,確保新鮮適口,建設投配合餌料,全價顆粒餌料,嚴禁投腐敗變質餌料,其中動物性餌料占40%,粗料25%,青料占35%。定量:日投餌量的確定按3月~4月份為蟹體重的1%左右;5月~7月為5%~8%;8月~10月為10%以上。每日的投餌量為早上占30%,傍晚占70%。
(2)水質調控。5月上旬前保持水深0.4米,7月上旬前保持水深0.5米,7月上旬后保持水深0.6米。6月~9月,每5~10天換一次水,春季、秋季每隔二周換水一次,每次換水水深20~30厘米,先排后灌。每兩周放潑一次生石灰,生石灰用量為10~15克/立方米。透明度保持在30~50厘米。溶解氧保持5毫克/升以上,pH值保持在7.0~8.5之間,秧苗移入大田時稻田內水位應在10厘米以上,以后隨濕度升高和生長情況逐步提高水位至20~30厘米,從5月分開始,每隔10~15天換水一次,氣溫超過28℃時,每隔2~3天換一次水,每次換水深15百米左右,換水時應注意田內外水濕差不超過5℃,并注意不在河蟹潛伏休息、蛻殼和攝食高峰期換水。
(3)底質調控。適量投餌,減少剩余殘餌沉底;定期使用底質改良劑(如投放過氧化鈣、沸石等、投放光合細菌,活菌制劑);晴天采用機械池內攪動底質,每兩周一次,促進池泥有機物氧化分解。
(4)病害防治。整個養殖過程中,每隔10~20天,每畝用10~15千克生石灰化成漿潑灑在田邊與溝邊,并每隔10天在餌料中拌和1%的土霉素投喂。始終堅持預防為主,治療為輔的原則。稻田養殖還要防止農藥中毒,所施農藥的量要適當,要既能達到消滅水稻病蟲害的目的,又不大于河蟹致死的安全濃度。另外化肥對河解的毒害也較大,應以施足基肥、追施有機肥為主,施化肥為輔,水稻全生育期可施化肥1~2次,稻田水深控制在20厘米左右,每次每畝可施尿素2.5千克,最好不施過磷酸鈣和碳酸氫銨。
(5)日常管理。要堅持巡田檢查,每天早晚各一次,結合早晚投餌觀察河蟹蛻殼生長、病害、敵害情況,檢查水源是否污染。檢查防逃設施是否破損,如破損應及時修補。同時觀察河蟹攝食、蛻殼、生長情況,及時清除腐爛變質的殘餌,捕撈收獲8~10月,捕撈一般自8月下旬開始,并視天氣氣溫變化情況靈活掌握,氣溫偏高可適當推遲。氣溫偏低也可提前,捕獲的河蟹應分規格專池暫養或出售。暫養池要定期沖水換水,并視天氣及河蟹攝食情況,進行喂食。
巴西翠龜是龜類中的優良品種,原產美洲,現引進我國浙江省海寧市龍頭閣兩棲爬行動物研究所。此龜有兩個特點:一是烏龜不烏,色彩斑瀾,頭部有紅色及縱向淡綠色條紋,背部呈深綠色帶規則幾何圖案,圓周裙邊似花蝴蝶翅膀農業論文,腹板處有黃、白、黑相間的甲文字式花紋,且每只龜不盡相同。二是運動活潑,比一般龜好動而且速度快。觀賞價值高。
一、生活習性。巴西翠龜喜食動物性餌料,如紅蟲、小魚、小蝦、蚌、螺、蚯蚓、瘦肉等。在動物性餌料缺乏時,也食植物性餌料,同時,還能忍受長時間的饑餓。
二、飼養設備和環境條件。
只要有水源、光照,一般家庭都有條件飼養。如果專業戶飼養,最好是搭棚建池核心期刊。飼養容器可用一般的水缸、水盆、塑料盆、玻璃缸、水池等,只要能儲水又不能使龜外逃即可。幼龜(50克以下的)可用平底盆養殖。一個普通臉盆可養3對左右。一個大號塑料盆可養10對左右。盆要傾斜放置,使一邊水深一邊水淺,1/2盆底無水。青年龜和成年龜可用水泥池飼養。新建的水泥池必須進行沖洗,晾曬多日后方可使用。1平方米可養大龜10對左右。
三、繁殖。
1、繁殖方式:其繁殖方式為卵生,一年能產3至4次卵農業論文,在自然環境的溫度下進行孵化,也可進行人工孵化。一般5月底至8月為期,6—9月為產卵期,夏至左右為產卵盛期。母龜年產卵45只左右,最高的達80—90只。
2、 雌雄鑒別:同齡龜中雌龜要比雄龜大,尾巴細小,腹部平或較凸,雄龜尾長而粗,腹部內陷凹形。剛出殼的幼龜不易識別。
3、 孵化方法 把卵放入鋪有濕沙的透氣漏水的木箱內,濕沙厚2—3厘米,把卵排在濕沙上,卵與卵之間相距3厘米以上,然后卵上再蓋2—3厘米厚的泥沙,箱口蓋上木板農業論文,3—4天檢查一次,如果沙子干燥要淋水,保持沙濕潤。在24—35℃氣溫下,一般經過50—70天左右的時間,小龜就破殼而出。
四、飼養管理。
1、定地喂食 每天要定時投料,使其養成習慣,形成條件反射后,到時必定前來覓食。
2、定時喂食:在氣溫20—25℃時,每次飼料投喂量占體重的5—10%左右。氣溫高時,投食量要增加一些。
3、定位喂食 即固定一個或數個飼料臺,一經固定,不要隨便改動核心期刊。
4、定質喂食 即飼料要多種多樣、新鮮,不能喂腐敗變質的飼料。
5、水質管理 應經常換清潔的新水,以保證良好的水質。龜池的水位深淺應隨季節而增減。氣溫低時要淺水農業論文,以提高水溫。夏季氣溫度,要深水,以免烈日曝曬。
6、冬季管理 冬季要保持水不結冰,可以將龜池用塑料布蓋好。如放養在盆內的,需把盆移入室內。水溫14℃左右轉入冬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