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寫作既是個人情感的抒發,也是對學術真理的探索,歡迎閱讀由發表云整理的11篇氣象災害論文范文,希望它們能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啟發。
關鍵詞:氣象;災害;蘋果生產;甘肅天水
我國是自然災害頻發國之一,年均災害損失約510×108~640×108元。其中由氣象災害引起的損失占85%左右,僅干旱、洪澇、風暴潮、冰雹、低溫冷害這幾種氣象災害造成的糧食損失占所有自然災害損失的97%左右,直接經濟損失占總經濟損失的76%以上[1]。天水地處黃土高原與西秦嶺山地大陸性干旱半干旱氣候區,海拔在750~3120m之間,年均氣溫7.0~11.1℃,年降水量430~600mm之間,平均日照總時數2000~2400h,無霜期156~188d,極適宜優質蘋果生產,是甘肅省主要蘋果產業發展基地,所產蘋果以個大、色艷、硬度強、糖分高、品質佳、耐儲存而深受廣大客商和消費者青睞,“花牛蘋果”已獲得全國知名品牌類注冊證明商標,是支撐天水市經濟發展的四大支柱產業之一。天水市現有蘋果面積約6.5×104hm2,總產量約54×104t。但由于境內山多川少,溝壑縱橫,海拔高差大,氣候差異顯著,屬全國氣象災害高發區域,干旱、洪澇、冰雹、低溫冷害等氣象災害頻繁發生,蘋果產量、品質和優質率提高很慢,極大地限制了蘋果產業化發展。
近年來,氣象災害評估技術研究已引起眾多學者高度關注,但大多局限于單種氣象災害[2-5]的定性化研究。特別是針對多年生果樹,在實況災害資料極度缺乏的情況下,果樹氣象災害風險評估的研究報道很少。為此,本文利用統計學方法,確定影響該地蘋果生產的主要農業氣象災害因子,并將各農業氣象災害因子劃分等級,進行天水主要農業氣象災害對果樹作物量化評估影響研究,為有效防御農業氣象災害,最大限度減輕或減免農業損失提供參考。
1資料來源與研究方法
1·1資料來源蘋果產量資料取自天水市統計年鑒1978—2007年;相關氣象資料取自天水市關山區清水、渭北旱區秦安和河谷區麥積二縣一區氣象站1978—2007年氣象觀測資料。
1·2研究方法
1·2·1代表點的選取根據天水氣候區劃,選取渭北旱區、關山區和河谷川區蘋果種植面積較大的秦安縣、清水縣和麥積區作為代表點。
1·2·2蘋果產量資料的處理蘋果氣候產量資料分解的方法和準確性,會直接影響蘋果農業氣象災害的分析評估研究。
在參照僅有的農業氣象災害觀測調查資料的基礎上,將天水市蘋果總產量資料按3、5年滑動平均法、線性法、正交多項式法、指數法等多種函數分解方法[6]提取其趨勢產量。統計分析表明:天水市蘋果總產趨勢產量的提取以指數法效果最佳(圖1),趨勢產量提取方程為y=8682·2e0·126t(y:趨勢產量;t:時間序列,t=1,2,3,…;n=30;r=0·93)。用y′i=(Yi-yi)/yi×100%計算逐年蘋果總產量動態相對偏差百分率[6-7](y′:蘋果氣候產量增減率;Yi:蘋果實際產量;yi:逐年蘋果趨勢產量;i:年份)。
1·2·3影響天水市蘋果總產量的主要農業氣象災害因子的提取農業氣象災害對天水蘋果生產的影響研究[8]中,通過分區統計分析,得出影響天水渭北旱區、關山區和河谷川區三區蘋果正常生長的主要農業氣象災害均為上年秋季9月大氣干燥度,冬季12月至2月負積溫的光照條件訂正值和蘋果花期4月下旬平均最高氣溫的大氣相對濕度訂正值,春季低溫晚霜凍出現頻率和危害程度正在逐步減輕。
為了更進一步提取影響天水市蘋果總產量的主要農業氣象災害因子,將3個氣候區主要災害因子與天水市蘋果總產量動態相對偏差百分率進行逐步回歸[9],建立如下影響蘋果氣候總產量的主要農業氣象災害因子提取方程:式中,y′i為蘋果總產量動態相對偏差百分率;K′9秦安為渭北秦安上年秋季9月大氣干燥度∑T≤0℃×Q12-2麥積為河谷區麥積冬季12—2月負積溫的光照條件訂正值;TM4月下旬/U麥積為河谷區麥積蘋果花期4月下旬平均最高氣溫的大氣相對濕度訂正值;Tn4月下清水為關山區清水蘋果花期4月下旬平均最低氣溫。12—2月暖冬高溫雖然不屬于氣象學上定義的氣象災害因子,但隨日益加劇的暖干氣候[10],暖冬高溫對蘋果生長影響極大,僅次于前秋9月干旱災害。
1·2·4氣象災情等級劃分標準將渭北秦安上年秋季9月干旱(用大氣干燥度表示)、河谷區麥積暖冬(用冬季12—月負積溫的光照條件訂正值表示)和花期高溫危害(用蘋果花期4月下旬平均最高氣溫的大氣相對濕度訂正值表示)、關山區清水春季低溫危害(用4月下旬最低平均氣溫表示)4種標準化處理后的主要農業氣象災害標準值作為成災變異值。再將1978—2007年30年成災變異值中大于或等于0·1以上的成災變異值(春季低溫為小于或等于-0·1以下的成災變異值),按變異值的離散程度[11]分成相等的4個組,從小到大將災情等級依次劃分為輕災、中災、大災和重災4個等級,并采用分級賦值和內插法依次賦以1~3、4~6、7~9、10~12。9月干燥度(秦安)、暖冬(麥積)和花期高溫(麥積)成災變異值小于0·1為無災;春季低溫(清水)成災變異值Z大于0·1為無災,無災年份災害等級分值ci按0分賦值(表1)。
1·2·5災情指數的計算及綜合評價方法式(1)得出影響天水市蘋果總產量的主要農業氣象災害為渭北秦安上年秋季9月大氣干旱、河谷區麥積12—2月暖冬和4月下旬花期高溫干旱、關山區清水春季4月下旬蘋果花期低溫危害。
為此,本文將以上4種災害作為影響天水市蘋果總產量的主要農業氣象災害因子。用式(1)計算得出的相應站點災害因子的貢獻率(方程中相應災害因子系數/4種災害因子系數絕對值之和×100%)作為相應站各類災害因子的影響權重(wij:其中渭北秦安9月干旱w1=37%;河谷區麥積暖冬w2=27%,花期高溫危害w3=22%;關山區清水春季低溫危害w4=14%),并與其對應站點相應災害類型的等級分值相乘,4種災害類型進行累加[式(2)]就得到農業氣象災情的災情指數(Pk),并以此作為農業氣象災害危害評估指標,與蘋果氣候產量增減率實況分級進行對比分析(蘋果氣候產量增減率實況亦分為無、輕、中、大、重5級,分級方法同災害成災變異值分級)。
Pk=∑4j=1Cij×wij(2)式中,Pk為災情指數;Cij為4種災害等級分值(i:1978—2007年各年份,i=1,2,3,…,30;為4種農業氣象災害,j=1,2,3,4;下同);wij為相應災害因子的影響權重。災情指數(Pk)越大,表明農業氣象災害對農業生產的影響越大,災情越重;反之,對農業生產的影響小,災情越輕。
2綜合評價
2·1主要農業氣象災害分布表2是影響天水蘋果生產的前秋9月干旱、冬季12—2月高溫、花期4月下旬高溫干旱氣候和春季4月下旬低溫發生頻率統計。1978—2007年30年中,前秋9月旱災最多,發生頻率70%,主要以中—大災為主,占旱災年份的52%;輕災年份次之,占38%;重災年份最少,占10%。暖冬和花期高溫災害次之,發生頻率分別為63%和67%,均以輕災為主,分別占災害年份的47%和45%;中—大災次之,分別占47%和40%;重災年份最少,分別占5%和15%。春季低溫危害最少,發生頻率53%,仍以輕災居多,占災害年份的50%;中—大災次之,占44%;重災年份最少,占6%。
2·2綜合評價將式(2)計算的逐年農業氣象災害綜合災情指數(Pk)分成1、2、3、4、5相等的5個組從小到大將災情等級依次劃分為無災、輕災、中災、大災和重災5個等級與蘋果總產量動態相對偏差百分率實況分級(表3)進行對比分析。
天水市1978—2007年30年逐年主要農業氣象災害對蘋果生產的影響進行綜合評估,并與實況(表4)進行對比分析。評估無災11年,與實況相符10年,評估準確率91%。災害年份中,評估輕災9年,與實況相符8年,評估準確率89%。評估中災5年,大災5年,重災1年,均與實況相符,評估準確率均為100%。災害年份除輕災評估準確率略低外,中—重災評估準確率較高,特別是重災的1991年、大災的1984年、1987年、1989年、1992年和1997年,蘋果均出現較大幅度減產,災害評估效果比較理想。
3結論與討論
(1)分析得出影響天水蘋果正常生長的主要農業氣象災害是前秋9月大氣干旱、冬季12—2月暖冬高溫、蘋果花期4月下旬高溫干旱和春季4月下旬低溫危害。各災害發生頻率在53%~70%之間,以前秋9月干旱最多,春季4月下旬低溫危害最少;前秋9月大氣干旱以中—大災為主;其他災害均以輕、中災最多,大災居次;各種災害因子重災年份最少,僅占6%~15%。
(2)綜合評估表明:影響天水市蘋果生產的農業氣象災害綜合評估除輕災評估準確率略低(89%)外,中—重災評估準確率均達100%,災害評估效果比較理想。
(3)由于蘋果災害實況調查觀測資料極少,給蘋果災害的評估研究工作帶來了極大不便。
為此,本文主要采用統計學方法,利用蘋果產量資料,在參照僅有的農業氣象災害觀測調查資料的基礎上,將指數法分解后的蘋果總產量動態相對偏差百分率,按其離散程度確定為無災、輕災、中災、大災和重災5種災害程度實況類型。影響天水市蘋果總產量的主要農業氣象災害因子的提取,也是采用了統計分析方法,進行理論提取。研究結論除輕災評估準確率略低外,中—重災評估準確率較高,在缺乏農業氣象災害實況觀測調查資料的情況下,可作為氣象災害評估的有效方法,對農業防災減災有一定的指導意義。但因蘋果災害實況災情資料極少,現實生產中仍有待更進一步研究驗證。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李世奎,霍治國,王道龍,等.中國農業氣象災害風險評估與對策[M].北京:氣象出版社,1999:
[2]劉濂,王衛,劉東都,等.河北省3種農作物氣象受災程度分級與災害損失率分區的研究[J].生態農業研究,1997,5(4):
[3]徐良炎,高歌.近50年臺風變化特征及災害年景評估[J].氣象,2005,31(3):41-45.
[4]山義昌.冬小麥風雹災害的等級劃分與災情評估[J].氣象,1998,24(2):49-51.
0引言
在國內農業氣象災害風險評估方面,一般有干旱風險評估、澇洪風險評估、凍害風險評估等。李世奎等【1】探討了農業自然災害分析的理論、概念、方法和模型。鄧國等[2]提出用解析概率密度曲線法估計糧食產量序列的風險概率,對中國糧食產量不同風險類型進行了分區研究。薛昌穎等[3]利用河北及京津地區冬小麥實際產量資料,選取歷年減產率的變異系數、歷年平均減產率和減產率風險概率作為評價指標,估算了干旱氣候條件下歷年冬小麥產量災損的風險水平。黃崇福等[4]針對湖南省各縣市的災情資料時間序列短、數量少的情況,引入模糊數學方法,對干旱進行了風險估算。朱自璽等[5]、王素艷[6]研究了冬小麥干旱風險評估技術和方法。
國外學者在風險分析研究方面多側重于經濟領域,對具體的某一種農業災害風險分析的研究還不多見論文服務。【7,8,9,10】
目前,在風險評估方面陜西,農業氣象災害風險評價標準還缺乏統一的認識和實踐檢驗,實用性和可操作性強的風險評價模型甚少。總體而言,風險評估的內容大多集中在較大的方面,如對中國的糧食產量風險進行評估和區劃,對總的農業氣象災害風險進行估算等。這些風險評估的對象都是針對整體農作物,單一的對某一種農業氣象災害,或某一種農作物的農業氣象災害,或某一種果樹的氣象災害進行系統化風險評估和區劃的成果較少【11】。劉璐【12】、李美榮【13】等人分別應用基于模糊數學和信息擴散理論、風險災損模式分析了蘋果開花期凍害在陜西省蘋果產區發生的時間、空間風險分布。在風險評估方法中,主要用風險評估指標進行分析,但由于氣象要素(或其相對值,如降水負距平)受前期天氣氣候影響明顯,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2009年,全省蘋果面積和產量為847.4萬畝和805.2萬噸,占全國蘋果總產的1/3和世界總產量的1/8。8月下旬-10月中旬的連陰雨對蘋果著色及采收帶來嚴重影響,本文在定義陜西蘋果產區連陰雨氣象災害指數的基礎上,探索了一種新的氣象災害風險評估方法——氣象災害指數方法來進行連陰雨風險分析,計算了陜西果區各地蘋果著色期連陰雨氣象災害指數,據此將蘋果產區連陰雨發生情況分為輕度、中度、重度三級,結果表明,有13個縣連陰雨氣象災害指數為輕度陜西,有27個縣連陰雨氣象災害指數為中度,有8個縣連陰雨氣象災害指數為重。
1資料與方法
1.1資料來源
氣象資料來自陜西省氣象局檔案館。所用資料為位于陜西省關中地區、陜北地區48個蘋果生產縣(區)建站-2006年的8月下旬-10月中旬逐日降水量。資料起始時間:合陽自1962年,耀縣自1963年,靖邊自1965年,佳縣自1969年,安塞、甘泉、米脂、吳堡、延川5縣自1970年,子洲自1971年,陳倉自1973年,其余縣區自1961年開始。
1.2 數據處理和研究方法
連陰雨氣象災害指數()定義為:
(1)
公式(1)中為8月中旬~10月中旬雨日(R≥0.1)連續3天以上的日數,該日數越多,連陰雨危害越重;
公式(1)中為8月中旬~10月中旬無降水日數,該日數越多,連陰雨危害越輕。
2結果與分析
2.1 連陰雨氣象災害指數
用進行分析僅用到連續3天以上的降雨日數和無降水日數,未使用降雨的具體數量,可減少各地由于觀測儀器不同帶來的差異。且該指數物理意義明晰,是運用多年氣象資料進行計算的,具有穩定性。本文以連陰雨氣象災害指數數值做為連陰雨風險分析數值來進行風險分析。計算結果見表1論文服務。
2.2分級結果:
以≤0.3為輕度, 0.3<≤0.5為中度,>0.5為重度對各地連陰雨氣象災害指數進行分級。有13個縣為輕度陜西,有27個縣為中度,有8個縣為重度,此分級結果即為風險分布(表1,圖1)
表1 陜西蘋果產區連陰雨氣象災害指數及風險分布
地點
分級
地點
分級
地點
分級
子長
0.29
輕
志丹
0.41
中
澄城
0.33
中
靖邊
0.22
輕
延長
0.36
中
合陽
0.31
中
定邊
0.20
輕
延安
0.34
中
韓城
0.31
中
神木
0.21
輕
富縣
0.44
中
蒲城
0.34
中
米脂
0.25
輕
宜川
0.37
中
富平
0.36
中
綏德
0.24
輕
洛川
0.40
中
扶風
0.47
中
吳堡
0.20
輕
黃龍
0.47
中
乾縣
0.42
中
府谷
0.19
輕
宜君
0.49
中
禮泉
0.40
中
子洲
0.24
輕
銅川
0.45
中
澄城
0.33
中
佳縣
0.20
輕
耀縣
0.40
中
合陽
0.31
中
橫山
0.19
輕
旬邑
0.48
中
韓城
0.31
中
榆林
0.19
輕
長武
0.47
中
千陽
0.59
重
延川
0.28
輕
彬縣
0.44
中
鳳翔
0.57
重
子長
0.29
輕
志丹
0.41
中
岐山
0.54
重
靖邊
0.22
輕
延長
0.36
中
寶雞縣
0.54
重
定邊
0.20
輕
延安
0.34
中
寶雞市
0.52
重
吳旗
0.49
中
永壽
0.47
中
甘泉
0.60
重
清澗
0.34
中
淳化
0.43
中
隴縣
0.55
重
安塞
0.40
中
白水
0.36
中
《氣象災害防御》(季刊)是創刊于1983年,由吉林省氣象局主管、吉林省氣象科學研究所主辦的學術性科技期刊,1994年經國家科委批準成為正式出版的科技期刊。(季刊)國內外公開發行。
摘要:利用廣西1981—2012 年干旱、洪澇、低溫冷害和風雹等4 種農業氣象災害數據,并結合糧食作物單產資料,采用線性回歸、滑動平均和灰色關聯等分析方法,研究了廣西近32 年來農業氣象災害的變化特征及其對廣西農業生產的影響。結果表明,1981—2012 年4 種農業氣象災害的受災率變化均不明顯,但具有階段性特征。20 世紀80 年代至90 年代初,干旱受災率呈遞增趨勢,1988—1992 年干旱受災率居高不下,均在20%以上,90 年代中后期干旱受災率較小且變化平緩;21 世紀以后廣西又處于較旱階段;洪澇、風雹、低溫冷害在20 世紀80 年代至90 年代初受災率均相對較小,尤其是低溫冷害少有發生;20 世紀90 年代中后期及以后,洪澇受災率呈明顯周期性波動減小,風雹受災率呈明顯周期性波動增大,低溫冷害也呈周期性的暴發。4 種農業氣象災害對農業影響程度為:對糧食作物、雙季早稻、雙季晚稻、玉米等,干旱>洪澇>風雹>低溫災害;對單季稻而言,洪澇>干旱>風雹>低溫災害,說明干旱和洪澇是影響廣西農業生產的主要氣象災害。
關鍵詞 :農業氣象災害;農業生產;灰色關聯分析;廣西
中圖分類號:S166 文獻標志碼:A 論文編號:2014-0773
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廣西紅壤肥力與生態功能協同演變機制與調控”(批準號:U1033004)資助。
第一作者簡介:王燕,女,1972年出生,副教授,碩士,主要從事農林業生態及農林業氣象學教學科研。通信地址:330045 江西農業大學園林與藝術學院,Tel:0791-83813243,E-mail:wangyan312@163.com。
通訊作者:黃國勤,男,1962年出生,江西余江人,首席教授,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博士后,主要從事耕作制度、農業生態等方面的教學與科研工作。通信地址:330045 江西省南昌市昌北經濟開發區江西農業大學生態科學研究中心,Tel:0791-83828143,E-mail:hgqjxnc@sina.com。
收稿日期:2014-08-05,修回日期:2014-10-10。
0 引言
廣西地處中國西南邊陲,屬云貴高原向東南沿海丘陵過渡地帶,具有周高中低、形似盆地、山地多、平原少的地形特點,屬熱帶、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是中國南方重要的農業省區之一,最主要的農作物是水稻,其次是玉米[1]。由于其特殊地理和氣候條件,使廣西成為中國氣象災害多發的地區之一,表現為氣象災害種類多、分布廣、頻率高、成災比例高的特點[2-5]。對農業生產影響較大的氣象災害主要有干旱、洪澇、低溫冷害、熱帶風暴、冰雹等災害性天氣,多種氣象災害常常并發或交替發生,給農業生產造成巨大損失,嚴重制約著社會經濟的發展[6-9]。對廣西近些年來氣象災害影響,特別是對農作物產量影響的定量研究較少,本文運用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結合的方法,分析了廣西1981—2012 年主要農業氣象災害(干旱、洪澇、風雹、低溫冷害)的年際和年代變化特征,并運用灰色系統理論中的灰色關聯分析法對廣西主要農業氣象災害對農作物產量的影響程度進行定量分析[10-14],以找出各種氣象災害對廣西農作物產量影響的主次關系,為農業綜合防御氣象災害提供參考依據。
1 資料來源與分析方法
1.1 資料來源
農業災害災情指標一般有受災面積、成災面積、農作物災損量等,每種指標都從不同角度反映了災害強度及其對農業生產系統的危害程度[15]。本文采用1981—2012 年廣西各種氣象災害的農作物受災面積、成災面積、絕收面積資料來源于中國種植業信息網—災情數據庫;同期農作物播種面積、產量資料來源于中國種植業信息網—農作物數據庫。
1.2 分析方法
采用線性回歸、滑動平均法分析農業氣象災害變化特征。由于每年農作物播種面積均有變化,為了合理反映氣象災害對農業造成的影響,本文用受災率(即農作物受災面積與總播種面積的百分率)對受災情況進行分析。
采用灰色關聯分析法分析農業氣象災害對農作物產量的影響大小。農業氣象災害系統是農業系統與氣象災害系統兩個灰色系統的復合體,因此可以通過灰色關聯分析區分析各氣象災害的綜合影響大小。以農作物產量作為參考序列,各種氣象災害的受災面積為比較序列,求其關聯度和關聯序,從而判斷引起該系統發展的主要和次要因素。關聯度分析一般包括下列幾個步驟。
(1)設參考數據列為X0={x0(k), k=1,2,…,n},比較數據列為Xi={xi(k), k=1,2,…,n}(i=1,2,…,n)。
(2)原始數據變換:目前灰色關聯分析中的原始數據變換主要有均值化變換、初值化變換和標準差變換。本文對參考數據列和比較數據列進行均值化處理,使之無量綱化、歸一化。
(3)求絕對差:Δi(k) =x0(k)- xi(k) (i=1,2, …,m;k=1,2,…,n)
(4)求關聯系數ξi(k):計算各比較數據列與參考數據列在各時刻的關聯系數,其計算公式如下。
式中ρ為分辨系數,其意義是削弱最大絕對差數值太大引起的失真,提高關聯系數之間的差異顯著性,ρ∈(0,1),一般可取0.1~0.5。本文取ρ=0.5。
(5)求關聯度ri:取ξi(k)的算術平均值。
(6)關聯序按ri的大小排序,就形成關聯序。它直接反映了比較系列對參考系列的貢獻大小或主次關系。ri的值越大,說明其關聯的程度越大,ri的值越小,則其關聯程度越小。
2 結果與分析
2.1 農業氣象災害特征分析
由圖1 和圖3 干旱受災率的線性變化趨勢及其5年滑動平均距平的變化可見,近32 年廣西旱災變化趨勢不顯著,但有一定的階段性特征。1981—1988 年旱災率呈漸增趨勢,變幅達22%;1988—1992 年受災率居高不下,均在20%以上,其中1988 年最大,達25.7%;1993—1998 年干旱受災率小,波動平緩,變化位于5.2%~7.4%之間;1999 年以后干旱受災率較大,波動劇烈,其中1999、2004 和2010 年干旱受災率分別為16.28%、17.8%和18.3%;而2001、2002 和2012 年受災率分別為0.84%、1.6%和1.3%。從5 年滑動平均距平來看,20 世紀80 年代旱災的受災比表現為正距平,而澇災為負距平,說明這個時期廣西處于較旱時段。
洪澇是廣西第二大農業氣象災害,其歷年的受災率(7.5%)低于干旱(11.8%)。由圖2 可見,近32 年來,洪澇受災率總體上以0.6 個百分點每10 年的速率增大。1981—1993 年洪澇受災率小,且年際變化幅度不大,多數年份受災率在5%以下,1993 年以后洪澇災害受災率5.2 個百分點每10 年的速率顯著減小,其中1994年受災率最大,達27.6%。從5 年滑動平均距平來看,20 世紀90 年代洪澇受災率表現為正距平,干旱受災率為負距平,說明這個時期廣西為相對濕潤期。
風雹災害包括大風和冰雹兩種災害。其發生的主要特點是范圍小、時間短、來勢兇猛、強度大,對農業的影響主要表現是使植株受機械損傷[16]。由圖5 可見,1981—2012 年,廣西風雹災害以0.9 個百分點每10 年的速率增大。20 世紀80 年代至90 年代初,農作物受風雹災害輕(約2%),略有增加但變化幅度小。1994年以后受災率波動大,特別是1997—2008 年風雹受災率呈周期性增大,其中2008 年最大,達12.97%。5 年滑動平均距平(圖4)顯示,風雹受災率在20 世紀90 年代初、2002 年以后表現為正距平,說明此階段風雹對農作物影響相對較強。
低溫冷害是生育期因溫度低而影響作物生長發育并引起減產的自然災害[17]。由圖6 可見,20 世紀80 年代至90 年代初廣西低溫冷害的受災率介于0~1%,受災程度變化平緩,農作物受低溫影響小;20 世紀90 年代中后期低溫冷害的受災率呈周期性波動,變幅較大(達12.5%),農作物受低溫影響較大。
2.2 農業氣象災害對農業生產的影響分析
水稻和玉米等糧食作物是廣西主要的農作物。根據灰色系統分析方法的思路和要求,本文采用1981—2012 年廣西糧食作物平均單產、雙季早稻單產、雙季晚稻單產、單季稻單產和玉米單產數據為參考序列,選取影響農業生產的主要氣象災害干旱、洪澇、風雹和低溫冷害的受災面積為比較序列,采用灰色關聯分析方法計算以上4 種氣象災害與糧食產量之間的關聯度和關聯序列,結果見表1。
由表1 可知,干旱、洪澇對廣西農作物產量的影響最大,低溫冷害的影響最小,風雹影響次小。低溫冷害對農作物的影響主要表現為春季的爛秧天氣和秋季的寒露風,20 世紀六七十年代早稻爛秧天氣影響嚴重,后因品種改良及耕作技術的提高,早稻受春季低溫、晚稻受秋季寒露風危害大大減小。風雹災主要是臺風、雷雨大風及冰雹產生,廣西風災主要發生在夏季,冰雹主要發生在春季,風雹災的發生一般范圍小、時間短,所以對農作物產量的影響不大。廣西干旱有春旱(2—4 月)、夏旱(6—8 月)、秋旱和冬旱之分,以春、秋旱發生頻率最高(年年發生)、范圍最廣,夏旱次之,冬旱最輕。廣西一年四季均有暴雨出現,但以夏季風盛行期間(4—9)月較為集中,特別是6—7 月份易形成洪澇災害[1]。
廣西早稻的生長期為3 月中下旬至7 月上中旬,春旱直接影響早稻播種及前期生長,而生長的后期,常受洪澇災害的影響,從而嚴重影響產量。因此,對雙季早稻而言,干旱為主要的氣象災害,洪澇次之。
廣西晚稻的主要生長季大約在7—9 月,不但夏旱經常發生,而且常常出現夏秋連旱,使水稻的抽穗開花以及灌漿不能正常進行,結實率降低,空殼率高,嚴重影響產量。
廣西種有春玉米和秋玉米,多種植在丘陵山地,該地區恰是干旱高頻嚴重區,干旱會影響玉米的正常拔節、抽雄、吐絲期,造成減產。
對單季稻而言,洪澇災害的影響最重,干旱次之。廣西單季稻生長期大約在5—9 月,正是廣西暴雨集中期,特別是生長前期和中期,洪澇災害及其衍生災害頻發,嚴重影響單季稻的生育進程,中后期常受夏、秋干旱影響,使水稻的抽穗開花以及灌漿不能正常進行,結實率降低,從而影響產量。
3 結論與討論
(1)1981—2012 年廣西干旱、洪澇、風雹和低溫冷害等4 種農業氣象災害的受災率變化均不明顯,但具有階段性特征。20 世紀80 年代至90 年代初,干旱受災率呈遞增趨勢,特別是1988—1992 年受災率居高不下,均在20%以上;20 世紀90 年代中后期較小且變化平緩,21 世紀以后干旱受災率較大且波動劇烈;洪澇、風雹、低溫冷害在20 世紀80 年代至90 年代初受災率均相對較小,變幅不大,特別是低溫冷害少有發生,20世紀90 年代中后期以后,洪澇受災率呈明顯周期性波動減小,風雹受災率呈明顯周期性波動增大,低溫冷害也呈周期性的暴發。
(2)對各主要農業氣象災害與農作物產量的灰色關聯分析表明,干旱和洪澇是過去32 年間廣西主要的農業氣象災害,低溫冷害對農業的影響程度最小。4種農業氣象災害對農業影響程度為:對糧食作物、雙季早稻、雙季晚稻、玉米等,干旱>洪澇>風雹>低溫災害;對單季稻而言,洪澇>干旱>風雹>低溫災害。因此防御干旱、洪澇是農業氣象防災減災、提高廣西農作物產量的關鍵。
廣西農業氣象災害頻發,正確認識災害的發生規律和特征是采取有效的防災減災措施的前提。現階段廣西處于較旱階段,抗旱仍是廣西現階段和未來一定時期主要的農業防災減災主題。風雹災不斷增大、低溫冷害隨機發生,雖然對農業生產的影響較少,但近年來其發生范圍和強度在不斷增大,因此對二者的預防仍不容忽視。因此,農業生產要根據農業氣象災害的特點,因地制宜地合理布局,充分利用本地的氣候資源,趨利避害,同時要加強氣象災害的監測、預報及防御工作,提高防災減災水平,減少損失。
參考文獻
[1] 趙其國,黃國勤.廣西農業[M].陽光出版社,2012:11-12.
[2] 楊年珠,涂方旭,黃雪松,等.中國氣象災害大詞典·廣西卷[M].北京:氣象出版社,2007:359-369.
[3] 何燕,高永珍.廣西主要農業氣象災害分析及防災減災對策.廣西農業科學,1998(5):254-257.
[4] 周紹毅,徐圣璇,黃飛,等.廣西農業氣候資源的長期變化特征.中國農學通報,2011,27(27):168-173.
[5] 何如,黃梅麗,李艷蘭.近50 年來廣西近岸及海島的氣候特征與氣候變化規律[J].氣象研究與應用,2010,31(2):12-15.
[6] Li Y L, He Ru, Qin W J. Influence of Climate Change on DroughtDisaster in Guangxi. Meteor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Research,2010,1(6):62-65.
[7] 黃雪松,鄒立堯,魏春秀,等.廣西農業干旱災害演變態勢與應對策略[J].氣象軟科學,2009(2):40-45.
[8] 胡小暉,延軍平,歐維新.1950 年以來廣西洪澇災害及趨勢預測.災害學,1999,14(4):28-30.
[9] 姚勝芳,黃治逢,農孟松,等.廣西冰雹的活動特點.熱帶地理,2008,28(2):119-123.
[10] 劉思峰,黨耀國,方志耕,等.灰色系統理論及其應用[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0:50-51.
[11] 張星.主要氣象災害對福建糧食生產影響的灰色關聯分析[J].中國農業氣象,2007,28(1):105-107.
[12] 許月卿,李秀彬.河北省糧食生產灰色關聯動態分析[J].地理研究,2002,21(3):339-346.
[13] 馬雅麗,欒青,王志偉,等.山西省主要農業氣象災害變化特征及其對農作物產量的影響[J].中國農業氣象,2010,31(增):150-154.
[14] 馬建勇,許吟隆,潘婕.東北地區農業氣象災害的趨勢變化及其對糧食產量的影響[J].中國農業氣象,2012,33(2):283-288
一)防災減災水平明顯增強
初步形成了政府主導、部門聯動、社會參與”氣象災害防御機制。全市建成195個鄉鎮氣象工作站、2736人的氣象信息員隊伍、197個鄉鎮電子顯示屏,建立了市、縣、鄉、村四級氣象防災減災組織體系。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基本覆蓋全市所有鄉鎮、村。市氣象局與農業、林業、水務、電力、交通、國土資源、衛生、環保等8個部門建立了氣象災害應急聯動機制。十一五”期間,全市9縣區均建立了車載式流動火箭增雨作業點,宕昌縣和武都區共修建標準化高炮防雹作業點11個,適時、科學、高效開展了人工增雨和防雹作業工作,取得了明顯的經濟社會效益。市縣氣象災害防御預案體系初步形成。農村氣象災害防御體系正在加緊建設。
二)公共氣象服務體系建設明顯加快
全市氣象部門切實加強氣象服務體系建設,十一五”期間。初步建成了集“公眾氣象服務、專業氣象服務、決策氣象服務、監測預報預警和公共氣象信息”為一體的市公共氣象服務平臺和廣播、電視、報紙、電話、手機短信、網絡、電子顯示屏、村村通大喇叭等多種傳播手段的氣象服務信息平臺。開通了氣象預警信息專用代碼,全市氣象服務手機短信用戶達45.1萬戶,占本地手機用戶總數的51.9%電視臺開通了有主持人的電視天氣預報節目。完成了氣象》頻道在本市的落地和播出。公眾氣象服務滿意率達90%專業氣象服務領域覆蓋農業、林業、水務、交通、電力、環境、能源、旅游等行業。開展了針對特色農業、生態農業、設施農業、畜牧業和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氣象服務。
三)氣象預報預警準確率明顯提高
建立完善了以數值天氣預報為基礎,以強化決策服務、公眾服務、專業服務、為農服務、防災減災氣象服務能力為重點。以氣象信息綜合分析處理系統為平臺的短中期預報預測業務系統、精細化氣象要素城鎮天氣預報業務平臺、公共氣象服務系統、人工影響天氣指揮系統、縣級綜合業務平臺等業務系統、災害性天氣短時臨近監測預警預報業務平臺、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業務平臺等;充實完善了農業氣象、城市氣象、交通氣象、能源氣象、醫療氣象、城市環境氣象等特色農業氣象服務系統和專業氣象服務系統。十一五”期間,精細化要素預報最長時效達到7天,小時預報準確率的溫度預報質量提高了31.0%晴雨預報質量提高了11.5%降水預報質量提高了16.8%
四)氣象應急保障體系基本形成
應急響應機制和應急服務流程逐步完善,市政府辦公室印發了市重大突發性氣象災害應急預案》隴政辦發〔〕57號)和《市低溫雨雪冰凍災害應急預案》隴政辦發〔〕33號)成為全市應急管理的重要內容之一。建立了全市氣象應急響應隊伍。應急處置培訓、應急服務演練等工作逐年加強。氣象應急響應和決策服務內容更加注重敏感性、時效性、針對性,實現了從單純提供預報向提供預報加決策建議的轉變,年年初低溫雨雪冰凍、年7月17日大暴雨、年8月12日特大暴雨以及歷次公共事件應急、重大活動保障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為各級黨委、政府決策提供了科學依據。
五)氣象綜合觀測體系日臻完善
全市共建鄉鎮自動區域氣象觀測站85個,十一五”期間。全面完成了9縣區七要素自動氣象站建設,9個氣象臺站建成風云系列氣象衛星接收系統9套、實景監控系統9套、土壤水分自動觀測站9套,建成L波段雷達一部,大氣電場儀一部。市縣臺站全部建成氣象視頻會商系統。所有發報臺站配備了無線通信備份線路,升級改造氣象廣域網設備,市局到省局由2M升級到4M縣到市由64K升級到2M全市高速氣象數據通信系統初步形成,傳輸可靠性大大增加。
六)氣象人才隊伍建設成效顯著
市氣象局進一步完善了科技人才工作機制,十一五”期間。加強了以高層次人才培養為重點的科技人才隊伍建設。截止年底,全市氣象部門有碩士學歷2人,本科28人;取得高級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5人,工程師61人,中級及以上專業技術人才比“十五”末提高了63%氣象人才隊伍整體素質明顯提升。18篇,其中在國內核心期刊發表10篇,另有4篇論文入選相關論文集。
七)氣象基礎設施建設和臺站面貌極大改善
全市氣象臺站的工作條件和業務保障水平得到明顯改善。累計投資5027.8萬元,十一五”期間。實施市縣局部分業務辦公用房維修配套設施改造建設項目17個。依托災后恢復重建開展了綜合觀測、預報預測、公共服務、信息網絡與技術支持保障5大業務系統項目建設和基礎設施項目建設。市縣氣象臺站水、電、路、暖、消防、辦公條件、環境面貌有了很大改善,特別是512汶川地震受災較重的臺站通過災后重建,辦公條件、基礎設施、環境面貌和單位形象全面提升。
八)依法行政和科學管理水平明顯提高
堅持以改進工作作風、提高工作效率和強化社會管理職能為重點,全市各級氣象部門在加強業務、服務工作的同時。加強科學管理,氣象事業發展的內外環境不斷優化,市政府及辦公室相繼下發了關于加快氣象事業發展的通知》隴政發〔〕9號)關于進一步做好防雷減災工作的通知》隴政辦發〔〕33號)關于進一步加強氣象災害防御工作的意見》隴政辦發〔〕124號)等一系列文件,有效促進了氣象工作的科學化管理。依法開展氣象行政執法,規范了防雷行政許可服務,防雷裝置檢測行為得到有效規范,氣象觀測環境得到有效保護,社會管理職能得到進一步強化。
二、十二五”氣象面臨的形勢
一)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的新要求
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二五”規劃提出了推進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的宏偉目標。十二五”經濟社會各領域對氣象服務的需求將更加旺盛和迫切,國家相繼出臺了新一輪西部大開發、支持經濟社會、關中—天水經濟區等一系列加快發展的政策措施。對氣象工作提出了更新的要求。
二)氣象防災減災的客觀需要
地處秦巴山區。特殊的地理區域使氣象災害具有多發、重發等特點,位于東南部。全省氣象災害最嚴重的地區之一。受全球氣候變化影響,暴雨、冰雹、高溫、高溫干旱和低溫冰凍等極端天氣事件呈明顯增多和強度增強的趨勢,特別是5.12大地震后,山體松動,暴雨衍生的山洪地質災害等自然災害極易發生,強度愈來愈大,災害造成損失越來越重,增強和提高氣象災害及氣象次生災害的監測、預報、預警能力,建立和完善氣象災害防御體系,充分發揮氣象在防災減災中的消息樹”作用顯得尤為重要,氣象工作面臨的任務更加艱巨。
三)推進跨越式發展的需要
繼續推進特色農業提質增效,十二五”期間。大力發展優勢主導產業、區域特色產業和地方特色產品,發展四產區、五基地、多片帶”特色農產品;推進工業跨越式發展,發展壯大有色冶金、農林產品加工、水電能源、醫藥化工、建筑材料等主導產業;培育壯大以旅游產業為主的第三產業,打造五大精品景區,提升四大名牌景區,建設“2225精品旅游線路;交通建設、城鎮建設、糧食安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等都對氣象服務提出了新的需求。加強氣象服務體系建設,大力推進氣象現代化建設,新形勢下適應氣象事業科學發展的必然選擇。
四)應對氣候變化提出更高要求
氣候變化及其對生態環境的影響直接影響著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市光照、熱量、降水等氣候資源豐富多樣,是氣候變化的敏感區和生態環境的脆弱區。太陽能、風能、空中云水資源、山區氣候資源等具有很大的合理開發利用價值。積極應對氣候變化,有效緩解氣候變化的影響,加強氣候變化問題研究,揭示地區氣候變化事實,評估氣候變化與人類活動的相互作用,提出氣候變化防御對策。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發展循環經濟、清潔能源,要求我必須加強太陽能、風能等清潔能源的監測、詳查和開發利用評估,努力把潛在氣候資源轉化為區域經濟優勢。
三、存在主要問題
一)公共氣象服務能力亟待增強
特別是突發氣象災害監測預警能力、防御能力、減災能力與國家防災減災的總體要求還存在差距;服務信息傳播覆蓋面有待提高。公共氣象服務能力。
二)預報預測服務體系建設有待進一步完善
服務產品和服務手段單一。多種災害性天氣的預報預測水平還不高。臨近預報、精細化預報以及集合預報等新技術在天氣預報業務中未得到廣泛應用。衛星、雷達、區域站等多種觀測資料在天氣預報業務中的有效應用不足。預報準確率、預報精細化程度不能滿足需求。
三)應對氣候變化和氣候資源開發利用工作基礎薄弱
對重大氣候事件的演變特征、規律和成因機理的研究不深。氣候資源開發利用和重大工程氣候可行性論證工作定量評估和氣象災害風險評估不能滿足實際需求。區域氣候變化監測能力不足,氣象信息在應對氣候變化中的基礎性作用尚未充分發揮。氣象服務在農村發展、清潔能源利用等方面的能力亟待提高。缺乏氣候變化影響的定量評估技術和系統模型。
四)氣象綜合觀測和系統穩定可靠運行能力有待提高
不能準確監測中小尺度降水分布;新一代天氣雷達覆蓋率僅為70%亟待提高;應急移動氣象觀測系統裝備明顯不足;專業氣象觀測網不能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氣象觀測站點分布密度不夠。
五)氣象科技創新和人才隊伍支撐能力不強
中圖分類號 F320.3;S16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3)22-0340-02
氣象為“三農”服務一直是莫力達瓦旗氣象工作的重點。近幾年,莫力達瓦旗氣象局針對當地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始終在努力提高為“三農”服務產品的質量和時效,雖然人員缺乏、工作基礎薄弱、服務手段單一,但在莫力達瓦旗農業生產和農村經濟發展中也發揮了積極作用。
1 氣象為“三農”服務現狀
1.1 隊伍狀況
莫力達瓦旗氣象局現有職工16人,氣象專業畢業且長期從事預報業務的只有1人,其他從事預報業務的人員,除新畢業1人外,其余都是長期從事地面測報,知識結構單一,老化嚴重,對當地作物生長規律缺乏認識,不能滿足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對氣象服務的需要。
1.2 工作基礎
2004年開展的生態監測業務,站點單一,代表性不強,取土設備陳舊,仍以人工采用土鉆取土為主,費時費力,工作效率低;自2005年以來共建設了16個區域自動站,做到了全旗每個鄉鎮(辦事處)均有區域自動站;全旗共有8部人工增雨火箭架,主要分布于北部和西北部鄉鎮(辦事處),東北部鄉鎮(辦事處)主要靠駐旗農場和部隊增雨。全旗8個火箭作業點均有作業人員,但無專業作業技術人員,部分作業點達不到“兩庫一室”的建設。全旗僅有2010年建設的3塊電子顯示屏,無信息機,80%的村屯無廣播大喇叭。
1.3 已有的流程和規范
電視天氣預報規范化服務流程;氣象信息規范化服務流程;氣象決策服務流程;氣象災害服務流程;常規天氣預報服務流程。
1.4 主要服務手段
1.4.1 加強組織建設。成立氣象為“三農”服務領導小組,根據上級氣象部門的指導產品并結合本地實際特點做好各項預報服務產品的訂正工作,按照上級的服務技術指導開展針對性的為農氣象服務。及時預報重大災害性、突發性、轉折性天氣;建立了災害直報系統,及時收集、上報災情;在農事關鍵期制作農事專題氣象預報。制定《氣象服務周年服務大綱》,定期氣象旬報、月報,在春播秋收關鍵期、低溫陰雨、干旱和農業病蟲害高發期,及時相應的指導預報,指導農業生產;及時短期氣候趨勢預測。完成了全旗農業氣象服務區劃工作,對大型農業開發和名特優品種的引進和種植提供了氣候和生態認證服務。
1.4.2 建設區域自動站網。自2005年來,共建設區域自動站16個,分布于每個鄉鎮(辦事處),基本形成了覆蓋全旗的氣象災害監測網,實現氣象監測自動化。
1.4.3 加強人工影響天氣。在全旗建設8個人工增雨火箭作業點,合理布局,基本構成了人影作業網絡,充分利用空中水資源,每年抓住有利的天氣時機,適時開展全旗人工增雨作業,每次作業效果明顯,對旱情的解除起到了積極的作用,搶占了農作物播種的有利時機,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
1.4.4 多渠道氣象信息。建立了飛信手機短信平臺信息庫、預警信息平臺信息庫。每天在電臺、電視臺、飛信手機短信平臺、預警信息平臺和互聯網電子郵件上全旗各鄉鎮(辦事處)24 h天氣預報和旅游景點預報,遇有重大災害性天氣多次滾動播出,使全旗廣大人民群眾能夠及時了解氣象信息,做好防范準備。
1.4.5 利用氣象信息開展專項服務。利用已建氣象區域自動站監測網,在汛期密切關注全旗各區域降水情況,及時制作氣象雨情信息,開展適時汛期氣象服務,確保安全度汛,減少了突發性氣象災害所造成的損失。在防火期,每天根據各氣象要素實況觀測資料以及未來天氣形勢分析,對火險做出等級預測,每天在電視上播出,及時做好森林防火防范工作。
1.4.6 大力宣傳氣象防災減災知識。利用安全生產月、科普宣傳月、“培養新農民,建設新農村”宣傳活動月、送科技下鄉等活動,對防洪防汛、防雹增雨、防雷減災和防雷擊急救方法等知識進行專題科普講座,讓氣象防災減災知識深入到千家萬戶,有力地促進了人民群眾防災減災能力的提高。
2 氣象為“三農”服務存在的主要問題
2.1 氣象預報準確率和服務的精細化水平較低
農村氣候地域差異明顯,常伴有暴雨、冰雹等突發性災害天氣,現有氣象區域自動站點觀測項目少,氣象服務的總體水平、服務內容等不能滿足為“三農”服務的需求,特別是短期氣候預測和天氣預報的定時、定點、定量方面差距較大,預報的針對性、精細化水平低,服務產品單一,沒有規范的服務工作流程[1-3]。
2.2 農業氣象信息渠道單一,不能滿足需要
過去由于需求簡單,預報準確率不高,氣象信息的主要通過廣播電視、固定電話定時。近幾年,手機短信、互聯網技術發展迅速,莫力達瓦旗氣象局曾試圖解決信息到農戶的“最后一公里”問題,及時下傳“三農”需要的信息,指導農民利用科學信息開展脫貧致富,提高生活水平。然而通過幾年的實踐證明,“最后一公里”仍是為“三農”服務的瓶頸,由于基礎條件差,有線電視網絡不能覆蓋到鄉下,有很多村屯地處偏遠,手機無信號,互聯網還沒有普及,雖然建立了氣象助理員和氣象信息員,但由于地方政府資金不足,氣象助理員和信息員工作積極性不高,起不到氣象信息很好的輻射傳遞作用,氣象信息的傳遞中間環節還較多,農民不能夠在第一時間內獲取豐富的氣象產品。
2.3 農村公共氣象服務產品不能滿足農民的基本需求
農業和農村產業結構調整步伐較快,現階段農民亟需得到更為豐富、更為貼近農業發展的農業氣象信息,這就要求有更好的平臺來為農民提供多樣化的為農服務產品。而當前的氣象服務產品準確性、適用性、針對性與農業生產發展需求有差距,長期預報、年景展望不夠準確,不便于調整種植結構和安排農業生產,時間偏晚,農事建議指導性不強,服務人員的相關知識面跟不上農業發展的要求。
2.4 氣象災害預警響應體系建設不能滿足農村防災減災需要
目前,莫力達瓦旗氣象信息主要傳播媒介有廣播、電視、網絡等。農村基礎條件差,70%的農戶掌握氣象信息僅來源于電話傳真的短期公眾服務產品;氣象信息傳輸的“最后一公里”問題,使農民無法及時有效的接收突發災害性天氣預警信息[4]。
2.5 為“三農”服務技術力量嚴重不足
基層氣象局距農村生產實際最近,處在為“三農”服務的最前沿,是氣象部門為“三農”服務的主力軍。近年來,基層氣象局專業人才缺乏,人員知識結構單一,對農業實時動態掌握不及時,重理論、輕實際,氣象服務產品的針對性、指導性不強,不能滿足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對氣象服務的需要。
3 新農村建設對氣象服務的需求分析
莫力達瓦旗是呼倫貝爾市的主要農區,是農業大旗,農業結構布局主要是以“種植業為主,畜牧業為輔”的二元經濟結構,種植業以糧食為主,經濟作物和飼料作物占有一定比例,但尚處于起步階段,在種植業生產中,普遍種植一年一熟制作物,受水資源分布空間不均等因素的約束,基本屬于雨養型農業,大豆、玉米、馬鈴薯、水稻是莫力達瓦旗種植業主導產品,中草藥、菇娘、黃煙作為特色種植產品,發展較快。目前,全旗耕地面積達50.67萬hm2,糧食生產在全區乃至全國都具有一定的地位。近年來,莫力達瓦旗農業經濟得到了長足發展,但受全球氣候變暖影響,災害性天氣呈加重趨勢,氣象災害仍是制約莫力達瓦旗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災害性天氣如雷電、大風、干旱、冰雹、低溫、寒潮等每年均有發生,農業生產力低,因此,做好氣象為“三農”服務工作,健全農業氣象服務體系和農村氣象災害防御體系,充分發揮氣象預報預警、氣象防災減災、應對氣候變化、氣候資源開發利用等方面的職能和作用,對全面推進莫力達瓦旗經濟社會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4 氣象為新農村建設服務的措施
4.1 大力提升氣象服務的科技水平
提高天氣氣候預報預測水平和重大災害性天氣的預警能力;提高中短期、短時、臨近及災害天氣預報預警水平。強化氣象科技創新工作,突破傳統、單一的天氣預報信息服務模式。加強對農業氣象災害的監測、調查和影響評估;不斷提高對農業病蟲害、地質災害等的氣象預警和應急保障能力[5-6]。
4.2 加強農村公共氣象服務體系建設
健全和完善氣象服務流程和規范,制定重大氣象災害應急預案,建立多種形式的氣象信息傳播平臺[7]。建立鄉鎮(辦事處)氣象信息服務站,鄉鄉有分管領導、有氣象助理員、有應急響應預案、有預警信息接收設備,村村有氣象信息員和預警信息接收設備的農村氣象災害防御體系,為農民提供及時優質的氣象信息服務。
4.3 加強基礎設施建設
一是優先完善天氣敏感區中小尺度氣象災害監測網建設,使所有鄉鎮(辦事處)和部分行政村都能建有自動氣象站[8-9]。二是按鄉鎮(辦事處)種植面積不同,配備作業系統和作業技術人員,抓住有利的天氣時機實施人工增雨抗旱防雹作業。三是建設氣象災害預警響應體系,在鄉鎮(辦事處)、行政村、自然村建設氣象災害信息自動接收系統,落實氣象災害預警信號的快速響應機制。
4.4 加強部門協作,完善氣象信息渠道
加強氣象與農牧業局、國土資源局、水利局等部門的合作。利用其為農服務相關項目建設中的硬件設備提供信息服務,開展聯合會商、服務信息。增加和調整電視天氣預報節目播出頻次,增加滾動字幕。建立氣象為“三農”服務熱線電話[10]。遇有重大氣象災害性天氣預警信息通過移動、新聯通客服部集中。
4.5 加強氣候資源合理開發利用
利用區域自動站獲取的資料,合理開發氣候資源。進一步開展農作物生長、發育及其產量和品質與氣象條件的關系研究,揭示不同類型農業氣候資源特征、規律和合理開發的途徑,開展氣候資源精細區劃、氣象災害區劃和種植(養殖)區劃,指導農民合理利用氣候資源,提高科學防御氣象災害水平,促進農村經濟建設協調發展。
5 參考文獻
[1] 陳俊春,陳穎.切入點、著力點、結合點——氣象為新農村建設服務的“三點”思考[J].江西農業學報,2008(1):142-144.
[2] 黨修伍,張學賢,張永芹.氣象服務新農村建設工作的調研與思考[J].安徽農業科學,2007(7):2119-2120,2122.
[3] 和平,田鍇,王英.小議公共氣象預報如何更好地服務于我國農業生產[J].農村實用科技信息,2012(9):61.
[4] 山嶷,張永財.海東氣象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服務的思考[J].青海氣象,2007(2):51-53.
[5] 朱明,趙世黎,梁代榮.氣象工作服務于新農村建設的思考[J].江西農業學報,2009(4):175-177,180.
[6] 楊祥珠,婁偉平,董家明.紹興市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的氣象服務探討[J].安徽農業科學,2007(9):2772-2773,2782.
[7] 張鵬,楊秀華,楊秋利,等.新農村建設中氣象服務的探討[J].農技服務,2011(3):366-367,370.
一、引言
我國水旱災害頻繁發生,每年都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如何對水旱災害的風險進行科學有效的管理,從而為防災減災提供科學合理的措施,也成為許多學者一直關注的熱點問題。
水旱災害風險管理是工程類和非工程類措施相結合的管理機制。目前將災害保險引入到水旱災害防御領域,將市場經濟體制和機制引入到防御水旱災害領域,建立防災救災新體制,將可能是分散災害風險、搞好減災救災工作的有效手段之一。
本文為了研究將保險引入到水旱災害風險管理領域中的可行性和必要性,以受水旱災害影響比較嚴重的湖南省為例,于2005年10月,對湖南農業大學、湖南信息工程學校部分來自農村的學生以及湖南岳陽市開發區梅溪鄉農民,進行了問卷調查,通過他們對氣候變化和水旱災害的影響的認識,以及對參加水旱災害保險意愿的調查,分析了我國實行水旱災害保險的可能性。
本次調查共收到301份調查問卷,其中湖南農業大學來自湖南農村的學生問卷106份、湖南信息工程學校(中等專業學校)來自湖南農村的學生問卷96份、湖南岳陽市開發區梅溪鄉農民問卷99份。該調查問卷覆蓋了不同學歷層次,即大學、中專及農民,其中梅溪鄉的基本情況是該村大約有2000多人,水田約500多畝,旱田約400多畝,全年除降水對農民生產有些影響外,災害性天氣不多。該調查問卷的覆蓋范圍基本上能反應湖南農村農民對水旱災害風險的意識和防災能力的強弱。
二、氣象災害風險意識調查
近30年來,在全球氣候變化的背景之下,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發生的頻率和強度不斷增加。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增長,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可能造成的損失也越來越大。中國是發展中大國,自然災害發生頻繁,造成的經濟損失也較大。隨著全球氣候變暖的影響,洪澇、干旱等氣候災害發生頻次不斷增加,強度不斷加大,給中國區域經濟的持續發展帶來了不利影響。從這次問卷調查結果可以看出,對于全球氣候正在經歷變化的認識不同學歷層次(從大學到農民),人們的認識基本一致:湖南信息工程學校、湖南農業大學以及湖南岳陽開發區梅溪鄉農民的調查結果為承認全球氣候正在變化的百分比分別為77%、92%和65%,即目前全球變暖不僅在科學上是不爭的事實,而且對于百姓來說也逐漸認識到了這個對地球環境起重大影響的變化。
中國農業的特點決定了其是充分暴露在自然災害風險之下的特殊行業,而在各種自然災害中,氣象災害對農業的影響是極其顯著的。20世紀80年代以來,受全球變暖的影響,中國氣候趨于不穩定,極端氣候事件頻繁發生,由于農業又是受氣象災害危害最大的產業,所以氣象災害對農業的影響也日趨加重。對于自然災害對農業生產影響程度的調查結果可以看出,雖然湖南信息工程學校的調查結果中認為自然災害對農業生產影響較大和一般的比例相差不大(分別為53%和45%),但還是認為自然災害對農業生產影響較大的人相對較多。而對于湖南農業大學和湖南岳陽開發區梅溪鄉農民的調查結果為認為自然災害對農業生產影響較大的比例(分別為80%和65%)較高,即對于自然災害對農業生產影響較大的觀點,人們的認識也基本一致。
三、 湖南省水旱災害預警情況調查
水旱災害預警服務系統是否健全,災害即將發生的信息獲取渠道是災害應急管理的一個核心環節,加強氣象災害預警工作,建立健全預警信息機制,使預警信息能及時、有效傳遞,為公眾提供防災減災信息服務,對政府和公眾提前采取防御措施、減輕氣象災害的影響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如表1所示,雖然對湖南信息工程學校和湖南農業大學的調查結果顯示對于水旱災害即將發生的信息有獲取渠道,但農民來對于該信息的獲取還是存在一定的困難,這說明對于目前長江中游地區廣大農村氣象災害預警服務系統還不是很健全,災害預警的信息機制還不是很完善,需要進一步建設。
四、 水旱災害損失情況調查
從湖南信息工程學校的調查結果表明,認為近年來水旱災害發生頻次和發生強度沒有什么變化的比例分別為44%和50%,而認為水旱災害發生頻次增加、發生強度增強的比例分別為36%和33%,但認為近年來水旱災害造成損失逐年增加的比例卻為40%,大部分人覺得近年來水旱災害發生頻次和強度雖然沒什么大的變化,但其造成的損失卻在逐年增加;湖南農業大學和湖南岳陽開發區農民卻呈現相反的調查結果,前者認為近年來該地區水旱災害發生頻次、發生強度和造成的損失都有顯著逐年增加(增強)的趨勢,而后者則在水旱災害發生頻次、發生強度和造成的損失逐年減少的比例較高。但后者在水旱災害發生頻次、發生強度和造成損失逐年增加和逐年減少的比例上卻相差不大,分別為30%和42%,35%和37%,33%和37%。也可能是農民對該項調查的內容不是很清楚,分歧相對較大。
對于水旱災害造成損失中農業種植損失所占的比重的調查,大部分被調查對象認為其比重不是很高,湖南信息工程學校和湖南岳陽開發區梅溪鄉農民的調查結果顯示認為水旱災害造成損失中農業種植損失所占的比重在30%以下的比例較高,而湖南農業大學的調查結果顯示其比重在40%左右的比例較高,結果表明,大部分人認為水旱災害除了使得當地農業生產受到一定影響之外,還對其他的生產和生活造成了大的影響。
五、 防災減災措施調查
對于災害發生前是否采取防災減災措施的調查結果結果表明三方對于在災害發生前采取防災減災措施的比例分別為63%、58%和59%,說明該地區大部分人已經能夠積極面對氣象災害,并能夠充分認識到氣象災害給其生產和生活帶來的影響,所以能夠在災害發生前積極的采取各種防災減災措施來減輕災害帶來的負面影響。
雖然大部分人們在災害發生前能夠積極采取防災減災措施,但只能減輕其影響,大部分災害發生后造成的損失卻不能完全避免,所以我們對災害發生后如何救助進行了調查,其結果表明該地區大部分家戶都是通過自力更生進行災害救助的,而依靠政府救助和親朋好友救助的手段來進行災后救助的比例卻很低,說明目前中國由于氣象災害造成的損失依靠政府救助是非常有限的,中國地大物博,災害頻繁,完全依靠國家救災是非常有限的,也解決不了根本問題,長期以來,災后恢復工作一直是地方各級政府難以解決的事情。他們雖然對防災減災都非常重視,但其經濟承受能力都十分有限,因此他們也都非常想探索出一條抗災救災的新路。
對于災害發生后大部分家戶依靠自力更生進行救助,其救助成效必然是有限的,對此,我們對災害發生后當年恢復的比例進行了調查。結果表明,只能少部分恢復的比例較高,達到50%,一半能恢復的站到50%,全部恢復的只站10%。說明完全依靠人們自力更生進行災后救助,是相當有限的,必須采取其他手段和措施進行救助,才能減輕氣象災害給人們生產和生活帶來的損失,只有這樣才能在防災減災中起到重要作用。
六、 水旱災害保險意愿調查
中國是農業自然災害多發國家,農民抵御各種災害風險的能力普遍較差。目前中國農村,農民沒有適當的風險保障,又不得不直接承擔天氣災害風險和市場風險,通過上面的調查得到大部分農民都是通過自力更生的有限方式來承擔災害風險的,而且大部分農民也只能恢復災害損失的很小一部分,所以目前農業氣象災害給廣大農民造成的風險不得不自己來承擔,這對農業和農村經濟的健康發展和農村的穩定構成了嚴重威脅。將保險引入氣象災害防御領域,將可能是分散災害風險、搞好減災救災工作的有效手段之一,由國家和政府出資的體系只會使得財政負擔越來越重。因此,迫切需要將市場經濟體制和機制引入到防御氣象災害領域,采取多種措施、多種方法包括研究引入保險機制,建立防災救災新體制。
問卷調查結果可以看出,湖南信息工程學校和湖南農業大學的調查結果有67%和65%的被調查者已經有了利用保險進行災害補償的意識,而湖南岳陽開發區梅溪鄉的被調查者有這樣意識的比例占52%,比前兩者的比例低,這說明農民對將保險引入到氣象災害防御領域的意識還沒有大學生和大專生強,但調查結果已經充分說明了目前人們包括農民已經認識到了利用參加保險進行補償災害損失的重要性。
對是否愿意利用保險方式進行災害損失的補償的調查,三方調查問卷中分別有81%、75%和68%的被調查者愿意采用保險方式進行災害補償,說明絕大部分被調查者不僅充分認識到了保險將會分擔氣象災害給其帶來風險,而且也愿意付諸于實踐,希望能嘗試這種方式進行災害損失的補償,這就為將保險機制引入到災害防御領域,進行防災減災工作的有效開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保險公司的基本職能是組織經濟補償、分散災害損失負擔,使遭受自然災害和意外事故的企業和居民迅速恢復生產和重建家園。從心理的角度來看,對災害受難者來說,根據保險協議接受保險公司的賠償與等待政府部門的救濟相比,心靈上的感受是完全不同的。保險公司簡捷快速的賠償能更快地撫平投保者因災害而造成的心靈創傷,使他們災后不至于束手無策,更能用自己的力量來進行災后的修復與重建。大部分人擔心投保者參加保險后,很多投保者把災害風險全部交給了保險公司,頭腦里沒有風險意識,對防災減災措施不感興趣,會影響防災減災的總體效果。但從我們問卷調查結果表明,三方被調查者中分別有85%、87%和79%的人在投入保險后,遇到水旱災害時,事先仍采取防災措施進行災害的預防,說明投保者的心理狀態比較好,并從心理上并沒有把災害風險全部交給保險公司,自己也積極采取防災減災措施進行災害的預防,以期減少災害的損失。
人們意識到了利用參加保險的方式可以分擔災害損失的風險,并且大部分人愿意采用保險的方式來補償災害損失,那么到底人們愿意拿出多少錢作為保費進行災害保險呢,對此,我們利用假設的方式進行了問卷調查,如表2所示。
結果表明,湖南信息工程學校、湖南農業大學以及湖南岳陽開發區梅溪鄉農民愿意投入保險的被調查者中,在假設每畝地純收入在100元、200元、300元、400元的前提下,愿意拿出純收入的5%以下作為保費的比例均為最高,在對各結果整理合并后,得出在湖南信息工程學校和湖南農業大學的被調查者中,絕大部分被調查者愿意拿出純收入的5%以下作為保費進行保險,而被調查的農民卻不同,他們有保險意識但不愿意拿出錢作為保費的比例也比湖南信息工程學校和湖南農業大學的被調查者的相應比例要高,說明農民已經充分認識到了保險在分擔災害損失風險中的重要作用,他們也真正愿意參加到具體的實踐當中去,但有些農民由于保險知識的缺乏而對保險不夠充分的信任,導致有些人猶豫不決。
七、小結
1.從調查結果可以看出全球變暖不僅在科學上是不爭的事實,而且對于百姓來說也逐漸認識到了其重大影響的變化。同時由于全球變暖導致了氣象災害越發頻繁,對農業生產以及其他的生產和生活的影響也越來越大。
2.目前,湖南廣大農村獲取氣象災害預警信息渠道還不健全,該地區大部分人已經能夠積極面對氣象災害,并能夠積極的采取各種防災減災措施來減輕災害帶來的負面影響。
3.該地區大部分農戶都是通過自力更生和政府救助進行災害救助的,措施單一,必須采取其他手段和措施進行補充。
4.農民對將保險引入到氣象災害防御領域的意識具備,而且也愿意付諸于實踐,希望能嘗試這種方式進行災害損失的補償,這就為將保險機制引入到災害防御領域,進行防災減災工作的有效開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周武光,史培軍.洪水風險管理研究進展與中國洪水風險管理模式初步探討,自然災害學報,1999.
[2]萬慶等.洪水災害系統分析與評估.北京:科學出版社,1999.
[3]魏一嗚,楊存鍵,金菊良.洪水災害分析和評估的綜合集成方法.科學進展,1999,10(3).
[4]顧基發.評價方法綜述,科學決策與系統工程.北京:中國科學技出版社,1990.
[5]張聞盛,董秀穎,劉金清.國內外洪水風險分析概述.2000,6.
[6]文理.論風險管理的控制技術在企業名牌產品的應用[J].華東經濟管理,2000,(1).
[7]黃詩峰.洪水災害風險分析的理論與方法研究[學位論文].北京: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1999.
[8]蔣維,金磊.中國城市綜合減災對策.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2.
[9]李民.淺析風險管理.中國職業安全衛生管理體系認證,2003,2.
[10]國家科委,國家計委,國家經貿委,自然災害綜合研究組.中國自然災害區劃研究進展.北京:海洋出版社,1998.
[11]吳國富等.一個考慮風險的證券價值評價公式的推導.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1998,18(11).
[12]杜鵬,李世奎.農業氣象災害風險分析初探.地理學報,1998,53(3).
[13]劉翼翎.環境影響評價中的“風險評價”實例.云南環境科學,2003,6.
[14]王雷.論現代企業風險管理.企業天地,2004,2.
3.農業重大氣象災害監測預警與控制技術研究劉玲,吳東麗,LiuLing,WuDongli
4.人工影響天氣關鍵技術與裝備研發石愛麗,ShiAili
5.災害天氣精細數值預報系統及短期氣候集合預測研究陳賢,ChenXian
6.雷電防護標準體系建設關鍵技術研究孟青,MengQing
7.光合遙感-水分脅迫作物估產技術在華北地區的推廣應用張佳,ZhangJiahua
8.北方草原蝗蟲氣象監測預測服務系統推廣應用白月明,BaiYueming
9.中尺度災害天氣分析與預報系統(RAFS)首次在全國天氣會商中亮相王德英,WangDeying
10.沙塵暴數值預報技術取得新進展劉洪利,LiuHongli
11.2008年我國南方暴雨野外科學試驗(SCHeREX)王德英,WangDeying
12.雷電對電子設備的破壞效應及其防護試驗研究孟青,MengQing
13."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及東緣新一代氣象綜合觀測系統與預警平臺建設丁國安,DingGuoan
14.我國機載下投式探空飛機首次試飛和試投放探空儀取得成功王德英,WangDeying
15.2008年度極地大氣科學考察陸龍驊,卞林根,張東啟,逯昌貴,LuLonghua,BianLingen,ZhangDongqi,LuChanggui
16.中國氣象局溫室氣體在線觀測項目工作進展周凌晞,ZhouLingxi
17.人工影響天氣綜合業務平臺一期建設石愛麗,ShiAili
18.大氣成分(沙塵暴)觀測站網運行評估與儀器標校張曉春,ZhangXiaochun
19.GRAPES全球系統的研發進展陳賢,ChenXian
20.災害天氣國家重點實驗室奧運氣象服務胡紹萍,HuShaoping
21.奧運期間CMAQ-ASM模式源同化技術大氣環境保障服務丁國安,DingGuoan
22.2008年奧運會減排期間北京地區降水酸度監測及成因探討侯青,HouQing
23.雷電臨近預警預報技術的業務應用孟青,MengQing
24.人工影響天氣中心在北京奧運氣象服務中表現突出石愛麗,ShiAili
25.中國農業氣象服務典型案例總結馬玉平,MaYuping
26.國家發改委正式批準"我國溫室氣體監測分析系統建設實施方案(一期)"立項周凌晞,ZhouLingxi
27.十五攻關項目"人工增雨技術研發及集成應用"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石愛麗,ShiAili
28.2008年我國南方暴雨學術研討會在京召開王德英,WangDeying
29."中國人工影響天氣事業50周年紀念大會暨第十五屆全國云降水與人工影響天氣科學會議"成功舉辦石愛麗,ShiAili
1.我國南方致洪雨監測與預測的理論和方法研究王德英,WangDeying
2.中國大氣氣溶膠及其氣候效應王亞強,WangYaqiang
3.農業重大氣象災害監測預警與控制技術研究郭建平,霍治國,張佳華,劉建棟,GuoJianping,HuoZhiguo,ZhangJiahua,LiuJiandong
4.人工增雨關鍵技術與裝備研究房文,石愛麗,FangWen,ShiAili
5.災害天氣精細數值預報系統及短期氣候集合預測研究陳賢,ChenXian
6.GRAPES全球預報系統的建立及試驗工作進展陳賢,ChenXian
7.北極苔原和海冰地區邊界層物理過程觀測研究陸龍驊,LuLonghua
8.奧運會雷電監測和預警系統關鍵技術研究張義軍,ZhangYijun
9.我國東部春季土壤濕度影響夏季降水左志燕,ZuoZhiyan
10.中國農業氣象災害監測預警系統建設馬玉平,王石立,MaYuping,WangShili
11.RAFS系統在華南中尺度觀測與應用試驗基地成功進行準業務運行高梅,王德英,GaoMei,WangDeying
12.國家大氣成分本底觀測研究臺站體系建設周凌晞,ZhouLingxi
13.中國氣候觀測系統工程設計中國氣《中國氣候觀測系統實施方案》設計編寫實施辦公室,CAMSDesign,EditingandImplementationOfficeof"ImplementationPlanofChinaClimateObservingSystem"
14.中國綜合地球觀測系統10年規劃設計與國際中國氣《中國氣候觀測系統實施方案》設計編寫實施辦公室,CAMSDesign,EditingandImplementationOfficeof"ImplementationPlanofChinaClimateObservingSystem"
15.災害天氣國家重點實驗室通過科技部組織的建設期驗收胡紹萍,HuShaoping
16."我國新一代多尺度氣象數值預報系統"喜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陳賢,ChenXian
17.2007年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決策氣象服務工作成績顯著孫效功,SunXiaogong
18.2007年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實現新突破/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2007年度發表SCI(E)、EI、CSCD期刊論文/2007年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獲得科技獎
19.大氣成分業務進展張曉春,ZhangXiaochun
20.人工影響天氣業務建設項目進展石愛麗,ShiAili
21.大氣成分監測評估系統即將推出系列本底值季報產品周凌晞,ZhouChunhong
22.沙塵數值預報與預報服務推廣周春紅,ZhouChunhong
23.酸雨監測評估、CAPPS-3和紫外線預報應用推廣圓滿完成趙艷霞,ZhaoYanxia
24.GRAPE_Meso系統改進并成功通過業務化升級專家論證陳賢,ChenXian
25.新一代天氣雷達基數據的三維拼圖和產品生成軟件系統劉黎平,LiuLiping
26.生態氣象觀測資料質量控制、分析技術和應用研究姜朝陽,JiangZhaoyang
27.降水、煙霧滴沙塵等現象自動識別系統研制呂偉濤,楊俊,LuWeitao,YangJun
28.三維閃電探測系統研制董萬勝,DongWansheng
29.寬帶干涉儀閃電輻射源三維定位系統董萬勝,DongWansheng
30.中國氣象局人工影響天氣中心成立石愛麗,ShiAili
31."北京大學與中國氣象局大氣水循環與人工影響天氣聯合研究中心"成立石愛麗,ShiAili
32.國際極地年南極大氣科學考察陸龍驊,卞林根,逯昌貴,楊潔,LuLonghua,BianLingen,LuChanggui,Yangjie
33.大氣成分中心為"好運北京"環境交通測試提供詳細大氣成分評估產品周春紅,ZhouChunhong
1.氣科院業務技術體制改革袁佳雙,YuanJiashuang
2.災害天氣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進展王東海,WangDonghai
3.中國氣象數值預報技術創新研究陳賢,ChenXian
4.農林重大病蟲害和農業氣象災害的預警及控制技術研究王石立,霍治國,郭建平,劉玲,WangShili,HuoZhiguo,GuoJianping,LiuLing
5.首都北京及周邊地區大氣、水、土環境污染機理與調控原理丁國安,于淑秋,DingGuoan,YuShuqiu
6.中國氣象應用網格楊學勝,劉永柱,陳德輝,YangXuesheng,LiuYongzhu,ChenDehui
7.人工增雨技術研究及示范石愛麗,姚展予,ShiAili,YaoZhanyu
8.GPS應用與大氣三維結構監測技術研究劉晶淼,LiuJingmiao
9.CAMS云分辨模式系列的研制和應用胡志晉,HuZhijin
10.農業氣象災害(干旱和冷害)綜合應變防御技術成果轉化劉庚山,LiuGengshan
11.我國南方致洪暴雨監測與預測的理論和方法研究王德英,WangDeying
12.全球主要農作物產量氣象衛星遙感監測和綜合估產研究劉玲,LiuLing
13.北極苔原和海冰地區邊界層物理過程的觀測研究陸龍驊,LuLonghua
14.登陸臺風及其暴雨的研究進展李英,LiYing
15.雷電防護標準體系建設的關鍵技術研究張義軍,ZhangYijun
16."中國氣候觀測系統實施方案"設計進展于淑秋,施曉暉,王繼志,YuShuqiu,ShiXiaohui,WangJizhi
17.大氣成分觀測與服務中心的主要進展周凌晞,ZhouLingxi
18.GRAPES業務化進程:GRAPES在國家氣象中心2005年汛期預報工作中表現出色陳賢,ChenXian
19.固城生態氣象綜合觀測試驗站建設劉晶淼,LiuJingmiao
20.新一代天氣雷達及其遙感新技術應用研究劉黎平,LiuLiping
21.可移式激光多普勒雷達劉黎平,LiuLiping
22.FNP-1新型凈全福射表華創升達,HuaTronSoundingHigh-TechDevelopmentCenter
23.FSP-1分光譜輻射表華創升達,HuaTronSoundingHigh-TechDevelopmentCenter
24.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博士后與研究生教育王赫,WangHe
25.2005年我院與三省一市氣象局簽署合作協議黃幸媛,HuangXingyuan
26.中日氣象災害合作研究中心(JICA計劃)項目研究進展于淑秋,王繼志,YuShuqiu,WangJizhi
1.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深化科技體制改革黃幸媛,HuangXingyuan
2.新一代氣象數值預報模式系統研究開發取得豐碩成果薛紀善,陳德輝,陳賢,XueJishan,ChenDehui,ChenXian
3.我國重大天氣災害形成機理和預測理論研究倪允琪,NiYunqi
4.首都北京及周邊地區大氣、水、土環境污染機理及調控原理"973"城市環境項目辦公室,ProjectOffice
5.中國氣象數值預報系統技術創新研究徐國強,陳賢,XuGuoqiang,ChenXian
6.農林重大病蟲害和農業氣象災害的預警及控制技術研究王石立,霍治國,郭建平,劉庚山,WangShili,HouZhiguo,GouJianping,LiuGengshan
7.人工增雨技術研究及示范姚展予,YaoZhanyu
8.海峽兩岸及鄰近地區暴雨試驗研究劉品,LiuPin
9.中國氣象應用網格陳德輝,楊學勝,張衛民,ChenDehui,YangXuesheng,ZhangWeimin
10.我國登陸臺風災害的監測及預報技術研究項目辦公室,ProjectOffice
11.我國西北地區生態氣候環境監測預測方法研究項目辦公室,Projectoffice
12.華北農業干旱和東北作物冷害監測預報研究郭建平,GouJianping
[中圖分類號] Q938.1+2 [文獻碼] B [文章編號] 1000-405X(2014)-1-190-1
0前言
公共氣象服務指的是氣象部門利用一系列的公共資源和公共權力將氣象信息和技術服務提供給政府、社會、公眾以及生產部門的過程。公共氣象服務包括很多個組成部分,比如決策氣象服務、公眾氣象服務、專業氣象服務等等。我國氣象局公共氣象服務中心是在2008年成立的,它的成立代表著在我國政府公共服務體系中已經加入了公共氣象服務的內容。在社會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公共氣象服務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比如防災減災、應對氣候變化以及服務于經濟社會的發展等等。目前,政府職能在改變,社會對氣象部門公共服務有了更大的需求,開始逐漸凸顯出來了公共氣象服務研究主題。
1數據與方法
在數據來源方面,本文以氣象服務為主題,對中國知網的中國學術期刊網絡出版總庫進行了搜索,在2013年以前出版的中國學術期刊全文數據庫中得到的論文有4500篇,將那些會議發言稿、簡訊以及作者不明的文章給剔除掉,一共剔除了300篇文章。
研究方法:本文選取了文獻計量學范疇中的知識圖譜方法,比如詞頻分析、因子分析、引文分析、共被引分析等等,作為一種圖形可視化方法,可以將學科內部知識要素之間的數量關系和結構關系給直觀化的顯示出來。其中,在文章或者講話中,一個詞語出現的次數就被稱之為詞頻。通過對主題詞出現的頻率進行分析,可以對某一個領域或學科的研究熱點有效獲取,從而對可能的研究熱點轉移趨勢進行捕捉。詞頻分析法指的是找出那些關鍵詞,這些詞語可以將文獻核心內容給揭示或表達出來,通過對研究領域文獻中關鍵詞出現頻次高低的分析,可以對該領域研究熱點以及發展動向進行有效的確定。
2公共氣象服務研究主題分析
公共氣象服務研究的關鍵詞分析:在氣象服務中,繼“效益”、“氣象條件”以及“對策”和“數據庫”之后重要的研究關鍵詞就是公共氣象服務。對所選的論文關鍵詞進行聚類,得出的關鍵詞數量為2900個,如果關鍵詞在詞意方面有合并關系,就進行合并,處理后,大于5的關鍵詞一共有84個詞,代表了本研究領域在方面至少在5篇以上。將檢索關鍵詞如氣象服務、氣象、服務等取消之后,位居前列的就是公共氣象服務。比如氣象服務的詞頻為250,氣象信息的詞頻為100,氣象的詞頻為98,服務的詞頻為67,公共氣象服務的詞頻為37排在它后面的有專業氣象服務、服務系統、系統設計、災害、農村以及天氣預報等等。
通過共詞分析可以將相同研究主題文獻間的聯系給揭示出來,對本領域的學科結構以及相關領域之間的聯系也可以反映出來。通過同時感知到兩次的相對頻率可以有效衡量兩個詞間的聯系。利用共詞詞頻次矩陣可以有效量化多個關鍵詞兩兩共現情況,對這些關鍵詞的共現詞頻進行了統計,得出一個共詞頻次矩陣,我們可以看出來按照詞頻大小與公共氣象服務相關的關鍵詞分別是公共氣象、應用、系統、應用氣象等等。
公共氣象服務研究的分類識別:運用相關的統計學方法來因子分析共詞頻矩陣,就可以得到公共因子抽取情況,通過相關的圖表我們可以得知,抽取出來的13個公共因子累計方差解釋貢獻率為87.23%,也就是說將關鍵詞分為13個類別,可以對氣象服務研究領域87.23%的信息進行解釋。提取的關鍵詞是旋轉平均正交,因子負載不小于等于0.5的因子。命名這些因子,就可以將中國氣象服務領域研究熱點分布給得出來。其中在公共氣象服務類別在因子負載方面都沒有小于0.7,說明在氣象服務研究中,一個熱點就是公共氣象服務。
公共氣象服務研究的層次性:采用系統聚類法來分類上文所提到的共詞詞頻次矩陣,在分類的時候是按照自上而下的方式進行的,并且依據的是組間距離的相似性,這樣可以將研究領域主題聚集的情況給反映出來。主要可以得出這些結論,一是在氣象服務主題中,總體上研究主要集中在兩個部分,分別是氣象信息服務研究和氣象災害防御,前者的關鍵詞是氣象信息,后者的關鍵詞是防災減災。二是關鍵詞聚集程度可以將研究領域內被關注的層次性給直觀的反映出來,那些比較明顯的領域層次分別是氣象信息服務、氣象災害防御、氣象災害應對、農業氣象服務以及應用氣象服務等等。三是應用氣象服務領域研究層次包含了公共氣象服務研究領域,在氣象服務背景下,公共氣象服務研究主要關注的內容分別是災害、系統、服務農村等。公共氣象服務研究領域下有著分散和扁平的主題,說明公共氣象服務研究有著較為廣泛的涉及面,并且應用和實踐比較的偏重。
其中,氣象服務總體評價的兩個重要維度是服務專業性和氣象時效性,服務專業性指的是關注氣象服務中氣象服務內容和氣象服務技術手段的程度,而氣象時效性指的是對氣象服務業務內容時效性關注的程度。
3結語
通過上文的敘述分析我們可以發現,公共氣象服務主題已經成為氣象服務研究中的熱點問題。本文采用統計學方法分析了公共氣象服務主題,希望可以促進公共氣象服務更好的發展。
1 氣象信息服務在重大天氣災害中的減災思路
隨著氣象事業的不斷發展,天氣預報服務和短時天氣預警在人們日常生產、生活中的作用也越來越大。然而面對重大災害性的天氣的發生,即使我們及時作出了預警,對人和牲畜來說,能起到一定的保護作用。然而對農作物、樹木、城市建筑等等,則是無法規避災害。,農業保險。。中國是自然災害嚴重的國家,每年因天氣災害而造成的損失多達上千億,如何有效地規避這些損失則成了國家的難題,氣象信息服務能完全減少因災害性天氣造成的農業損失嗎?顯然不能完全減少,盡管防御及時到位的話也能減少部分損失。
2 我國農業保險的現狀
盡管自80年代恢復農業保險以來,農業保險在我國發展的還比較迅速,但是從90年代中期開始,我國農業保險一直停滯不前,并呈現出不斷委縮的態勢,具體有以下幾個方面:
2.1保費收入不斷下降
根據有關部門的數據顯示,近年來我國境內的農業保費收入一直很低,不但沒有上升還呈現下降的趨勢。1993年我國農業保險保費收入超過8個億,從1994年就開始處于下滑狀態,到2000年僅有3.87個億,農業保險深度不到1%,到2002年我國農業保費收入僅占保險業收入的0.16%,2004年我國農業保費收入僅為3.77億元,與歷史最高1992年的8.71億相比下降了約55%,2005年農業保險收入為4.16億左右,僅為保險業收入的0.08%,農業保險深度幾乎為零了。這完全不和我國的經濟發展相協調,嚴重影響農業經濟的發展,對農業基礎地位的保護作用已不存在。
2.2 國家實行農業政策險的政策
國家試行的農業政策險,目前的情況是,國家補貼8元/畝,農民自己出2元。如果受到大災,顆粒無收,農民可以得到300元/畝的賠償。對農民來說,畝產收入不足300元的情況是受了多大的災呢?每畝300元的收入對農民來說,吸引力并不大,僅僅是保命錢而已,并不能起到減災的效果。而對國家來說,僅就濮陽市就有360萬畝土地,小麥和玉米8元/畝,每年保費則會有5700萬元,而河南省則保費超過15億元,保險公司處于純盈利模式。
下面舉例簡單說明:
2009年5月,河北省邢臺、邯鄲兩地受到大風、強降雨天氣侵襲,小麥發生不同程度倒伏災害。兩地共承保政策性小麥種植保險352.45萬畝。據不完全統計,受災小麥共計16.44萬畝,估損2200余萬元,保險公司已預支賠款877.66萬元。目前,查勘理賠工作仍在進行中。大家可以看到352萬畝的土地大概收入應該在3000萬以上,而保險公司僅僅支付賠償877.66萬元,估計損失和賠償額度之間其實有很大的差異。,農業保險。。
而我們來看看保險公司一大堆難言的“苦”,如農業保險的承保與理賠和其他商業保險相比難度較大,比如核保,由于種植業保險承保標的范圍較大(如農田、果樹林),核保時承保標的難以精確測量,有時還存在農戶的道德風險;再如定損,由于各種農作物生長特點不同,損失原因、損失程度的確定需要由專業人才提供技術支持等。
2.3氣象技術和資料為保險理賠提供科學依據
從核保方面來說氣象部門有著絕對的權威資料可以作為災害的證據。核保時標的難以精確測量:氣象部門有著多年對小麥、玉米作物生長進行專業服務的經驗,對標的測量的準確程度是其他行業所難以超越的。農戶的道德風險,在證據優先的情況下,在沒有農田大面積遭災的情況下,單個農戶是很難獲得舉證支持的,并且保險賠付標準很低,基本上不認為存在農戶的道德風險。再說定損,各種農作物生長特點不同,損失原因、損失程度的確定氣象部門也有著相當強的監測鑒定能力。
3 氣象行業融入保險業
歷年來的災害評估使氣象部門對農作物的災情損失情況有著精確的統計基礎,因此可以對災害的賠率指標做到心中有數。氣象行業完全應該從農業政策保險中占有一定的份額,認為氣象部門可以有兩種模式來進入保險業。
3.1 國家對農業政策險進行招投標
農業政策險由國家相關部門進行招標決定,在確定中標公司后,由氣象部門出具災情認定,然后按照國家規定賠付標準進行賠付,而承保金額的10%作為氣象部門的運作經費來確保工作得以進行。國家政策補貼為全部耕地投入基本保險(小麥、玉米),農民即使顆粒無收,也可以獲得300元/畝的收入,這樣就能夠使種植土地的農民投入成本后不至于顆粒無收,而保險公司也不會因為過低的投保率而導致保費不足和支出風險大的危險。如果農民愿意,可以追加投保金額,使農民在受災情況下也可以確保有較高的收入,這樣就有效的增加了農民耕種的信心,同時保費也可以大幅增加。在逐步積累經驗的情況下,還可以對其他農業項目比如果園、蔬菜等進行調查投保。
3.2 氣象部門作為股東參與保險公司的經營
氣象部門本身在農民心目中就是值得信賴的行業,近年來越來越準的天氣預報,使公眾對氣象服務的依賴度增加,并且氣象部門對農業的了解度高,相對從業成本低,不需要重新培訓專業技術人員,農民投保興趣高。氣象部門參與農業政策險的話可以有效緩解氣象行業經費不足的情況。因氣象部門的衛星遙感能及時了解遭災情況,不易存在虛假和騙保現象。
3.3 國家直接介入保險公司經營
氣象部門可以積極提供災情信息、受災后的災情賠付信息,以及農作物生長狀況,光、熱、水等農事農業氣象條件分析,以及農事未來天氣預報和對策建議,從而使國家能夠及時調用資源優勢來進行搶險救災工作。
4 氣象與保險業結合對氣象事業的發展的有哪些好處
4.1一方面,氣象災情評估容易,一旦出現災情,災民為了減少自己的損失,會迅速向氣象部門進行報告,加快了災情收集時效。另一方面,對氣象災情現場調查和評估制度的建立具有潛在的動力,使得災情報告更具有可信性,評估制度更合理,從而增強了氣象部門對災害信息的收集和分析處理的能力。
4.2如果沒有氣象部門的參與,保險公司并不能及時有效的發現災情和指導災民如何自救及減少損失,往往是過一段時間后才能作出反應,這與減災的目的相違背。而氣象部門參與后,通過加雨洪澇、臺風、山洪、地質災害、干旱、高溫熱浪、雷電、冰雹、雪災、低溫冷害、霧、霾、酸雨等災害性天氣預警服務,可以使政府及災民迅速做出反應,并根據未來的天氣變化情況,提出應急響應對策建議從而可以及時采取應急措施來減少災害的損害,從而達到減災的目的。,農業保險。。
4.3通過建立以GIS為基礎的氣象災害風險評估基礎數據庫,可以迅速的對災區受災的耕地進行確認,通過對受災耕地農民以銀行卡轉賬的方式將錢直接劃入農民賬號中,減少了中間流通環節,使災民迅速獲得了生產自救能力,減少了繁冗的中間環節,使農民的收入得到了更可靠及時的保障。
1 對節目內容進行豐富
電視天氣預報雖然有著較強的時效性,但是時效性并不是考慮的唯一因素,還需要考慮天氣預報節目的服務性、科學性以及宣傳性等特點。電視天氣預報不僅可以讓觀眾對氣象信息進行了解,還可以將其作為一種窗口來營造氣象部門獨有的氣象文化。
一是服務性,在電視天氣預報節目中應該充分體現讓氣象走向社會的宗旨,節目中對氣象進行播報的過程中,可以緊密聯系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將當前的社會熱點以及人們關注的焦點充分融入進來,緊密聯系所在地域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和工作,讓節目內容真正的服務于人民,將以人為本的理念體現出來。比如在駐馬店市電視臺的天氣預報節目中,除了基本的天氣播報之外,也可以溫馨提示大家在今天的溫度中適合穿什么衣服,出門要記得帶傘等等。
二是科學性,氣象作為一門科學,需要保證觀眾通過本電視節目對氣象科學的一些知識進行了解和掌握,要充分重視那些關系到當地氣候特點的氣象知識,讓觀眾信任科學、尊重科學。比如駐馬店在今年夏季一直出現高溫天氣,那么節目中就可以解釋高溫產生的原因;再如今年我國各個地方都出現了大霧,那么就可以解釋一下出現大霧的原因
等等。
三是時效性,時效性是電視天氣預報節目非常重要的一個特點,目前信息傳播媒體發展迅速,要將其充分利用起來,如果沒有了時效性,那么天氣預報節目就沒有了存在的價值。但是,我們需要注意的是,時效性不僅僅是預報未來天氣,還需要重點介紹那些可能出現的各種極端天氣
現象。
四是宣傳性,近些年來,開發出了越來越多的氣象新產品,那么電視天氣預報節目作為公眾服務的主要窗口,就需要對自身形象進行宣傳;比如可以在節目中介紹如果想獲取更多的氣象信息有哪些途徑;其它氣象指數預報提供的信息有哪些;如何對天氣進行人工影響等等。
2 選取靈活多樣的節目形式
在內容的安排方面:如果單單從播報的時間長度上來講,電視天氣預報欄目其實只是一個非常小的微型欄目,但是卻可以在這個小欄目里做出大文章。過去傳統的播報模式都是將單位作為天(未來24小時),每天有著固定的內容和模式。那么就可以對此進行創新和改善,比如將時間單位作為周,在一周七天的節目中,分門別類的安排不同類型的內容,比如第一個板塊是未來24小時的天氣狀況,第二個板塊是未來發展趨勢的天氣預報,第三個板塊是氣象對各行各業以及對人們生產生活的影響、周末周邊各個旅游景點的天氣情況,并且將合理化的旅游建議提供給受眾等等。這樣每天電視天氣預報節目就有著不同的播出重點,節目不會顯得無趣和冗雜,觀眾看到的內容每天都是新鮮的。在安排方面,如果內容有著較強的時效性,那么就在每天播出的板塊內安排,如果內容是服務性和宣傳性的,就可以循環播放。
在節目和廣告的協調方面:廣告收入是維持和發展電視天氣預報欄目的主要經濟來源,那么就需要在不影響到節目質量的基礎上,即要提高社會效益又能提高經濟效益。在節目中,可以采取聲形并茂和視聽結合的方式在節目中植入動態或靜止等圖像廣告,并且在節目各個窗口之中插播廣告;這樣就能與《天氣預報》欄目收視率高的優勢有機結合,客戶的不同需求都可以得到滿足,經濟效益自然能夠得到
提高。
3 采用生動有趣的表現手法
在節目名稱的選擇方面:上文已經提到可以對節目內容進行豐富,這樣過去那種單一話題的模式就可以被打破,但是還需要選擇一條主線,以此來保證豐富的節目內容可以井然有序。而節目名稱就是很好的一個連貫線,要想增強節目的整體感,就需要選擇統一特色的名稱,然后結合不同的內容,選取差異化的名稱。比如石家莊電視臺就將聊天吧定義為電視天氣預報節目的名稱,這樣除了適應社會潮流之外,還將邀請的意思給充分體現了出來。
節目中的構圖設計:在節目播出的全過程中,需要有一條不變的主色調,要使用主色或者是主色的同類色來設計圖像,當然,對比色突出特別內容,也可以偶爾使用。如果某些地方只有單調的內容,就可以充分運用各種制作技術,來對圖像層次進行增加,實虛搭配,動靜結合,豐富圖像,這樣內容上的缺憾就可以被有效的彌補。另外,在構圖設計過程中,還需要有機的結合預報內容和相關的廣告。
4 提高地市天氣預報欄目的廣告效益
4.1 提高地市天氣預報欄目的關注度 天氣預報的廣告效益和天氣預報欄目的關注度分不開關系。廣告客戶通常會選擇關注度高的電視欄目進行廣告播報,因此地市級天氣預報欄目只有努力提升自身實力,提高自身收視率,才有可能留住客戶源。提升電視天氣預報欄目關注度的措施在上文已經說明,在此不再贅述。
4.2 找尋適合欄目特點的客戶 天氣預報欄目的廣告不僅出現時間段且廣告是無聲的,這是利用天氣預報欄目做廣告的局限。通常這種播報廣告的方式更適合提高企業知名度或形象。因此欄目組應當給結合這一特點,找尋和篩選符合這類要求的廣告客戶,從而擁有特定的廣告客戶源。
5 結語
眾所周知,氣象是科學的,但是如果電視天氣預報節目過于嚴肅,就不容易吸引受眾。針對這種情況,氣象服務節目就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手段,進行藝術加工,達到雅俗共享的目的。天氣預報節目在我國電視熒屏上已經存在了很長的一段時期,給人們的日常生活出行帶來了極大的方便;但是長期以來,電視天氣預報節目就沒有怎么發生過變化,在新時期,要想更好的吸引受眾,就需要對提高電視天氣預報節目品位的思路進行創新,不斷發展。
參考文獻
[1] 扈海波,張艷莉. 暴雨災害人員損失風險快速預評估模型開發及應用初探[A].創新驅動發展 提高氣象災害防御能力――S16第二屆城市氣象論壇――災害?環境?影響?應對[C]. 2013
[2] 劉立成. 淺論新形勢下氣象影視與公共氣象服務的若干關系[A]. 2006年湖北省氣象學會學術年會暨湖北省第一屆防雷論壇學術論文詳細文摘匯集[C]. 2006
[3] 欒健,肖穩安,王鵬,張國毅,馬曉晨,王星,王迪. 基于信息擴散理論的雷電天氣關注度研究[A]. 創新驅動發展 提高氣象災害防御能力――S11第十一屆防雷減災論壇[C].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