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fn id="a4kkq"></dfn>
<ul id="a4kkq"></ul>
    • 實驗室安全風險分析大全11篇

      時間:2023-06-21 09:08:34

      緒論:寫作既是個人情感的抒發,也是對學術真理的探索,歡迎閱讀由發表云整理的11篇實驗室安全風險分析范文,希望它們能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啟發。

      實驗室安全風險分析

      篇(1)

      關鍵詞:建筑安全 事故分析 風險管理

      Key words: Construction Safety Risk Management Accident Analysis

      作者簡介:桑毅紅(1973-),女,山東菏澤鄆城縣,山東同力建設項目管理有限公司,注冊監理工程師。

      一、 建筑安全事故成因分析

      針對建筑安全的管理必須從了解建筑安全事故的成因開始。為此,國內外的專家學者進行了大量的調查和研究,得出了一系列好的建筑安全事故成因分析理論。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有這么幾種:

      第一種是多米諾骨牌理論。該理論認為,建筑安全事故是由5大因素按照一定的順序起連鎖反應而引起的。即社會環境和管理上的缺陷A1促使人為過失A2的發生;又造成了人的不安全行為或物質及機械危險A3:A3又導致意外事件A4的發生;并從而產生人身傷害或意外損失A5。這五個因素是彼此聯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因果關系,五個因素的連鎖反應就構成了建筑安全事故。

      第二種是綜合因素影響理論。該理論強調,在建筑工程安全事故原因、在研究建筑安全事故的發生機理的過程中,一定要深入的研究造成這次建筑安全事故的基本要素,并將這些基本要素進行分類、排序,采用從導致事故的直接原因入手,找出事故發生的間接原因,并分清其主次地位的研究分析方法。實質是分清當前建筑工程施工過程中安全領域的主次矛盾。

      第三種是人的失誤理論。該理論主要是強調建筑安全事故發生的類型和這些事故是怎樣發生的。

      但是上面的這些建筑安全事故分析的理論有一個共同的缺點,那就是雖然通過分析能夠找到導致建筑安全事故發生的主要因素,但是對于為什么這個事故會發生以及它發生的關鍵原因是什么等等問題,這些理論沒有給出滿意的答復。所以在以后的研究中需要加強這方面的研究。

      盡管大量的理論研究和建筑實踐經驗表明,建筑安全事故的產生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事故的根本原因在于建筑安全管理整個系統的漏洞。我們國家雖然在上世紀90年代后建筑業發展速度非???但是隨著大量的鄉鎮企業的迅速建立,建筑業的隊伍成分非常復雜。除具有一定規模、資金的等級企業外,社會中還存在大批的等外級企業既不具備企業執照的各種農村承包隊。這些資質外的建筑隊伍在給我國的建筑業帶來繁榮發展的同時也帶來很多的安全隱患。

      第三,建筑企業管理人員受教育程度及工作年限都偏低。其中,只接受過中等職業教育的管理人員占43.3%,接受過高等職業教育的管理人員占16.7%,接受過普通高等學校教育的僅為26.7%,可以看出,建筑企業管理人員的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這從根本上影響了管理水平的提高。另外,從管理人員從事工作的年限看,參加工作少于6年的竟然占到29.5%,將近三分之一。這一部分人從事實際工作的時間較短,在實踐中對自己本身固有的管理理論檢驗機會也較少,這對其本人管理水平的提高也是一個重要的制約因素。(馮利軍,2008年5月)

      二、 建筑安全風險管理方法

      1、借鑒發達國家建筑安全管理的經驗,明確建筑安全管理的法律責任

      制定嚴格的法律制度,并且嚴格監督執行是提高建筑安全風險管理的基礎性工作。這也是發達國家在建筑安全管理方面得出的寶貴經驗。

      在建筑安全管理法律制度方面,美國除一般的法律規定以外,主要依據1970年頒發的適用于美國各州和地區的《職業安全與健康法》。該法明確規定,每個雇主都應遵守下列要求:第一,必須為每個雇員提供沒有被認為對雇員造成或可能造成死亡或嚴重生理傷害危險的工作和工作場所;第二,必須遵守根據本法令頒布的職業安全衛生標準。可見,按照美國《職業安全與健康法》的規定,業主和承包商要承擔相當大的安全責任風險,建筑安全事故的最終法律責任和經濟責任,大部分落到了業主身上。因此在美國,業主和總承包商對安全問題已越來越重視。業主在工程項目招標時,一般都將承包商良好的安全施工記錄列為取得投標資格的必備條件之一。

      2、利用經濟杠桿作用,有效調節建筑安全管理的成效

      我國的建筑法制建設相對滯后,市場經濟杠桿對建筑安全業績沒有發揮應有的積極調節作用。主要表現在:建筑市場安全制約機制不健全,建筑企業在市場競爭中不重視安全業績,有關安全的強制保險制度不完善,違規處罰力度較輕等。由于保險法制不健全,沒有權威及真實的安全業績紀錄,建筑企業安全狀況無法判斷,保險公司不敢過多涉足建筑市場,直接導致建筑保險市場發展緩慢,保險險種單一,保費高昂,理賠困難,大多數建筑企業參加保險的積極性不高。

      篇(2)

      2) 需要較多人為參與,評估周期較長;

      3) 評估結果是靜態的,不能實時反映信息系統安全態勢的變化,對一些突發事件很難迅速地作出響應。

      從而導致現階段網絡安全處于被動防御的局面[5]。雖然,實時動態風險評估能動態反應網絡安全的客觀狀態,但是相比傳統風險來說,其評估過程也是相對復雜得多;同時,國內外對于實時風險評估的研究還處于初步探索階段。該文將按檢測攻擊方法的不同分別詳細介紹目前國內外實時風險評估的研究現狀。

      1 基于網絡傳感器以及IDE(入侵檢測系統)的網絡安全實時風險評估的研究

      2005年,Arnes等人中給出的算法1即可計算出相應γt(i)。

      利用HMM來量化網絡安全風險,具有以下4個優點:

      1) 動態性,由于風險評估的輸入是通過網絡傳感器實時采集的,具有動態性,這也使得輸出呈現動態的變化。

      2) 易于量化,該模型下主機的風險值是由兩部分的乘積構成的:每個狀態發生的概率以及此狀態下的風險代價。

      3) 參數可調節性,給不同網絡確定不同的λ以及代價向量C(i),會得到不同的風險評估結果,這樣更能適應不同的網絡環境。

      4) 計算過程耗時短,隱馬爾可夫模型的計算量相對來說是比較小的,一方面,內網主機數量有限,另一方面,風險值的計算很簡單。因此整個計算過程消耗的時間非常短。

      但是利用HMM進行安全風險量化的方法也存在兩個明顯問題:

      1) P、Q矩陣的確定,Arnes等人提出對于P矩陣的構造可以基于現實或實驗統計攻擊數據,也可以來自于專家的主觀經驗,對于Q矩陣的構造文中沒有給出詳盡的闡釋。馬煜等人[6]將各階段攻擊時間、難度系數以及狀態轉移概率三者之間建立起聯系,從而確定出P矩陣。而對于Q矩陣的構造,則較為主觀的將所有攻擊歸為三類,對于安全要求較高的現實環境不太適用。

      2) Q矩陣規模的控制,首先對IDS告警的攻擊方式非常多,Snort基本告警就多達8000多個,如果將每一個IDS告警直接與Q矩陣關聯,那么Q矩陣的規模將相當龐大,使得風險值的運算效率會非常低。所以李偉明等人[7]提出了一種針對告警的威脅程度的算法,該算法綜合考慮漏洞、資產、環境等各個方面因素,將告警威脅度預設為10級,將所有IDE告警根據影響程度歸入這10類,從而使Q矩陣的規??刂茷?×10。但文中對于風險的計算過于簡單化,沒有考慮到多網絡中不同主機對于風險敏感程度的不一致性,所以最終確定的風險值過于粗糙。其次文中提到風險規則庫的構造也缺乏通用性,不具備不同網絡間的普適性。另外,這篇文章中首次采用了遺傳算法對γt=﹛γt(i)﹜進行實時更新。

      2 基于非負矩陣分解在實時風險評估中的應用

      目前入侵檢測系統越來越受到廣泛關注,同時所出現的問題也越來越多。一方面入侵檢測系統在處理海量數據的能力不夠強,另一方面入侵檢測系統很難平衡檢測率和誤報率這兩個指標。文獻之后做了進一步發展。

      NMF是一種高效的數據降維的方法,最早由D.D.Lee和H.S.Seung在1999年的《Nature》雜志上提出[13]。此降維方法的特點是,所有的數據必須都是非負的。而對于數據的統計頻率,具備上述的非負特性。

      在文獻[11]中,整個實時 風險入侵檢測分成三個階段。數據預處理階段主要是統計每組數據中每個元素出現的頻率。假定初始數據被分為m組,數據中有n個不同類型的元素,這樣我們就可以構造出初始矩陣Vnm。接下來,通過非負矩陣分解對所給出的迭代公式即可計算得到最優的矩陣分解W與H,使得V≈WH。作為正常數據特征的H,它的每列元素之和恒等于1?;诖?,我們就可以建立起正常程序的行為模型。最后,在分類檢測階段,給定一組測試數據,首先經過數據預處理方法統計該組數據中每個元素的頻率,從而形成一測試向量t,將t進行矩陣分解從而可以得到新特征與訓練數據所包含的特征之差的絕對值,再將這個絕對值作為入侵檢測的異常度ε。如果待測數據的異常度大于ε,則判斷該數據異常,否則為正常。

      該方法只是從定性角度分析了系統所存在某種風險,并沒有對風險值進行量化,這樣使得我們很難進行風險決策。

      3 結束語

      本文綜述的文獻主要來自IEEE、SpringerLink和中國期刊網,也有部分來自如Nature以及Journal of Machine Learning Research等國際著名期刊。該文主要是對目前國內外實時風險評估研究的現狀以及及存在的問題進行了系統的分析,總結和比較。除此之外,很多專家學者對實時風險評估也作出了極大的貢獻,國外方面,Haslum[14]提出使用連續HMM,而非離散的HMM來對狀態轉換進行計算;Gehani[15]提出基于主機的實時風險評估;Jonsson和Olovsson[16][17]利用入侵檢測系統中的實驗數據來分析攻擊者的行為,通過觀測系統的實時輸入和輸出對系統進行風險評估;國內方面,陳秀真博士[18]也通過研究入侵檢測系統中的數據,定量評估實時網絡安全威脅態勢。綜上所述,目前實時風險評估的研究雖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其仍然處于摸索階段,還有很多現實的問題有待進一步的討論和研究,比如:(1)如何更好的確保實時性;(2)預言機制的應用;(3)實時風險評估在不同網絡間的適應性問題等。

      篇(3)

      Abstract: For the effective control of highway bridge construction safety risk, put forward a kind of qualitative, semi-quantitative highway bridge construction safety risk assessment methods. The method combines the existing statistical data and current codes, regulations, through the engineering analogy, then according to the survey, design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bridge engineering analysis to determine the risk factors leading to the risk of incident the probability and consequences. Risk assessment for design, construction, the owners of all aspects of a more profound understanding and experience could face losses, and to formulate a comprehensive strategy, in favor of the owners in a more direct, extensive research was carried out on the basis of scientific decision making [1].

      Key words:Risk assessmentQualitativeSemi quantitativeRisk eventProbabilityConsequence

      中圖分類號:U44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 橋梁施工階段安全風險評估方法介紹

      根據《公路橋梁和隧道工程施工安全風險評估指南》(試行)、《橋梁隧道設計施工有關標準補充規定》及《公路橋梁作業要點手冊》、《概率風險評估》等有關內容、及實施性施工組織設計,建立橋梁工程風險指標體系。

      (1)事故發生概率的等級分成五級,見下表1.1-1

      表1.1-1 概率等級標準

      (2)事故發生后果的等級分成五級

      人員傷亡是指在參與施工活動過程中人員所發生的傷亡,依據人員傷亡的類別和嚴重程度進行分級,如下表1.1-2:

      表1.1-2人員傷亡等級標準

      (3)經濟損失等級標準

      經濟損失是指風險事故發生后造成工程項目發生的各種費用的總和,包括直接費用和事故處理所需的各種費用,如下表1.1-3所示。

      表1.1-3 經濟損失等級標準

      (4)、環境影響等級標準

      環境影響是指隧道施工對周圍建(構)筑物破壞或損害、環境污染等,根據其影響程度進行分級,如表1.1-4所示。

      表1.1-4 環境影響等級標準

      (5)風險等級標準

      根據事故發生的概率和后果等級,將風險等級分為四級:極高、高度、中度和低度。風險等級標準如表1.1-5所示

      表1.1-5 風險等級標準

      (6)風險接受準則與采取的風險處理措施

      風險接受準則與采取的風險處理措施如表1.1-6所示。

      表1.1-6 風險接受準則與采取的風險處理措施表

      2、橋梁施工安全風險評估

      根據橋梁施工的特點,施工中容易造成不安全因素的危險源主要有:支架坍塌、高處墜落、物體打擊、機械傷害、觸電[2]。

      (1)坍塌:因支架設計不科學、不合理,搭設不規范,造成坍塌,對人身或機械造成傷害或損害的。

      (2)高處墜落:在搭設支架時或在支架頂安裝模板、鋼筋、澆筑砼時進行的高處作業,可能高處墜落而導致人身傷害的。

      (3)物體打擊:高空墜落及水平崩濺物體造成人身安全傷害的。

      (4)機械傷害:機械(砼攪拌機、砼運輸車、砼輸送泵、吊車等)運轉工作時,因機械意外故障或違規操作可能造成人身傷害或機械損害的。

      (5)觸電:用電設備未做接零或接地保護,保護設備性能失效,移動或照明使用高壓,違規使用和操作電氣設備,對人身造成傷害或損害的[3]。

      橋梁施工安全風險評估結果見下表2.1-1。

      表2.1-1 橋梁施工安全風險評估

      根據風險接受準則與采取的風險處理措施的規定,針對不同的風險事件、結合現場的實際情況擬采取如下技術對策。

      3 風險技術對策

      (1)人工高空墜落風險事件施工應對措施

      1)高處作業前,應系好安全帶,穿好防滑軟底鞋,扎緊袖口,衣著靈便;凡從事2m以上高處作業人員,須定期進行體檢,凡不適合高處作業者,均不得從事高處作業。

      2)高處作業前,應檢查作業點行走和站立處的腳手板、臨空處的欄桿或安全網,上、下梯子,確認符合安全規定后,方可進行作業。

      3)作業過程中,如遇需搭設腳手板時,應搭設好后再作業。如工作需要臨時拆除已搭好的腳手板或安全網,完工后應及時恢復[4]。

      4)處作業所用的料具,應用繩索捆扎牢靠,小型料具應裝在工具袋內吊運,并擺放在牢靠處,以防墜落傷人,嚴禁拋擲。

      (2)吊裝墜落風險事件施工技術措施

      1)起吊重物件時,應確認所起吊物件的實際重量,如不明確時,應經操作者或技術人員計算確定[5]。

      2)栓掛吊具時,應按物件的重心,確定栓掛吊具的位置;用兩支點或交叉起吊時,吊鉤處千斤繩、卡環、起重鋼絲繩等,均應符合起重作業安全規定。

      3)吊具栓掛應牢靠,吊鉤應封鉤,以防在起吊過程中鋼絲繩滑脫;捆扎有棱角或利口的物件時,鋼絲繩與物件的接觸處,應墊以麻袋、橡膠等物;起吊長、大物件時,應栓溜繩。

      (3)起重機具事故風險事件施工應對措施

      1)根據起重量和施工安全要求選用千斤頂,使用前應了解其性能和操作方法,經試頂確認良好,方可使用[6]。

      2)千斤頂應安放在有足夠承載能力而又穩定的地面或建筑物上。上、下接觸面之間,應墊以木板或麻袋等防滑材料。

      3)千斤頂的放置,應對正被頂物件的中心位置,當同時使用二臺以上的千斤頂進行操作時,不得超過允許承載能力的80%,須使各臺千斤頂受力的合力作用線與被頂工作物中心吻合,以防千斤頂負重后發生傾斜。

      4)千斤頂安置好后,應將物件稍微頂起,確認無異常時,方可繼續起頂。

      (4)風、雨天氣風險事件施工技術措施

      遇有六級(含六級)以上強風濃霧等惡劣天氣,不得進行露天懸空的攀登從事高處作業。不得已需要進行雨天高處作業時,必須有可靠的安全防護措施[7]。

      (5)交通堵塞風險事件施工技術措施

      1)要在跨線孔跨墩頂之間滿布防護網。

      2)小型架梁設備在跨線拖拉過程中,小型構件要安裝牢固,避免松動,掉入線路,影響行車安全。

      3)龍門吊機走行時,兩側豎架走行應同步,前后誤差不得大于30mm。電纜應有人專門收放,以防壓斷或落入線路,引起事故。

      4)原則上架梁經過線路時,要求一次性架設完畢,但確需停止工作時,應拉好纜風繩,安放止輪器,以防被大風吹倒,掉入線路,損壞線路設備,影響行車安全。

      參考文獻

      [1]孔祥成, 張憲昌, 楊立輝. 施工方案中安全技術措施的研究[J]. 科技信息(科學教研), 2008,(10) :127

      [2]于艷偉, 陳朝飛. 人工挖孔樁安全施工措施在生產中的應用[J]. 山西建筑, 2008,(25) :176-177

      [3]隋鵬程,陳寶智,隋旭.安全原理[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5

      [4]丁峰,趙健.風險分析在特大橋型橋梁工程中的應用[J].橋梁建設,2005(3):73-76

      [5]吳宗之,高進東,魏利軍,等.危險評價方法及其應用[M].北京:冶金工業出版社,2001

      篇(4)

      佳木斯市區現有7家燃氣企業,天然氣門站兩座,液化石油氣儲配站三座,液化石油氣加氣站5座,天然氣加氣站四座在用(另有兩座歇業)?,F有天然氣管線總長度815公里,居民用戶250025戶,工商服用戶2957戶,現有天然氣管線總長度815公里,居民用戶250025戶,工商服用戶2957戶

      二、安全風險分析

      燃氣行業安全風險主要有三個方面:

      1、燃氣場站設施安全運行風險。主要由于燃氣設施失查、失修、失測,違反安全操作規程,站內安全管理不到位等因素引發。

      2、燃氣管道泄漏風險。主要由于管道腐蝕、老化,存在質量缺陷,外力破壞等因素引發。

      3、燃氣用戶安全使用風險。主要由于燃氣用戶燃氣具不符合國家標準,膠管質量不合格,膠管連接不緊密,未按安全規定程序操作,私自改動燃氣設施,報警器和切斷閥缺失或失效等因素引發。

      三、事故防范對策措施及應急處置

      為切實做好國慶期間燃氣行業安全生產工作,督促落實各燃氣企業落實安全主體責任,針對國慶期間安全生產工作的特點,加強安全生產工作監管,各燃氣企業要建立隱患排查治理工作臺賬,對可能存在安全生產隱患進行逐項排查、逐項整治,不放過一個隱患;增強全員的安全意識,消除各類不安全因素和風險,并制定有效的應急處理措施,防范杜絕各類事故發生。現從以下幾方面作出安排部署。

      1、進一步強化燃氣場站安全管理工作,節前開展一次全面安全生產大檢查(已完成),節日期間再進行一輪安全檢查,確保燃氣場站國慶節期間不發生任何問題。

      篇(5)

      1 引言

      食品安全是關系民生和社會穩定的重要因素。國際組織和世界各國相繼成立相應機構對食品質量安全進行嚴格的監管。我國于2009年相繼頒布了《食品安全法》及其實施條例,要求建立食品安全風險監測和評估制度,對食源性疾病、食品污染以及食品中的有害因素進行監測,并對食品、食品添加劑中生物性、化學性和物理性危害進行風險評估。

      江蘇省質監部門從2008年開始,在全省的食品生產加工企業開展風險分析工作。為了更好地實現數據上報,檢驗信息資源共享,以及對后處理反饋工作的監督,適應我省食品安全風險監管工作的新要求,構建一個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開發建設的基于B/S結構的“食品安全風險分析信息平臺”的管理信息系統是非常必要的。

      2 食品安全風險管理需求分析

      2.1食品風險和功能需求

      生產加工環節食品安全風險來自食品生產加工中可能使用的已知的、有檢驗方法的非食用物質和致病菌,來自超限量、超范圍使用食品添加劑等,主要包括:非食用物質、致病性微生物與毒素、食品添加劑、農獸藥殘留、金屬污染物、其他污染物、品質指標等。系統需要對這些項目進行監測,以主動發現食品安全風險,實現食品安全問題的早發現、早報告和早處置。整個監管過程涉及省市縣三級質監局、省食品監控中心、各級檢測機構等。

      系統必須具備的功能:(1)獲得檢測機構的各類相關檢測數據和重要原始數據,以此作為分析和監管的基礎:(2)有能力對檢測數據進行分類匯總、統計,研究各類食品和食品各類指標的基本概況和發展趨勢;(3)形成服務于食品安全風險分析、問題樣品后處理、食品安全信息抓取等工作的綜合平臺;(4)有效地服務于各級質監部門、省食品監控中心、各級檢測機構等,滿足涉及部門和人員的需求。

      2.2工作流程標準化

      “江蘇省生產加工環節食品安全風險分析信息平臺(以下簡稱信息平臺)”以“江蘇省食品風險分析工作程序”(4052號文)的要求為總體設計需求、以三年來全省質監部門的相關工作經驗為實踐基礎,對食品生產加工環節風險分析工作的信息采集、數據采集、數據分析、后處理情況等流程進行標準化設計。

      省質監局組織、協調全省范圍食品生產加工環節的風險監測工作,制定并實施監測計劃,督促、指導市縣局對風險源的調查、核實與處理工作,組織開展技術交流與培訓。省食品監控中心協助省局制定監測計劃,匯總、統計和分析監測數據,編寫數據匯總信息和風險分析報告,建立、維護食品安全信息平臺,組織對系統操作人員的培訓,收集食品安全風險信息,與省局和承檢機構溝通、協調并處理工作中的問題。市縣局食品處支持并配合承檢機構開展樣品采集,對相關問題進行調查、核實并處理,對可能產生的新風險源向省局提出風險監測建議。承檢機構承擔樣品采集和檢驗工作,上報檢測數據,及時報告問題樣品情況,分析各自檢測數據,編寫各自研判報告,收集食品安全風險信息。主要工作流程圖示見圖1。

      3 系統設計與技術實現

      3.1系統設計

      江蘇省食品安全風險分析管理信息系統的總體設計包含了兩個部分,一部分是管理信息子系統,另一部分是信息抓取子系統。兩個子系統均部署在食品安全風險分析管理信息系統的WEB服務器上,數據庫則與食品安全風險分析管理信息系統共用。

      管理信息子系統采用B/S結構,管理部門通過互聯網登錄系統,實現對檢測任務的管理,字典表的管理,信息的匯總審核、處理,統計分析;檢測機構通過互聯網登錄系統,實現對檢測任務的結果錄入,檢測報告上報,檢驗經費上報,對檢測信息的統計查詢等。具體包括食品安全檢測數據采集、食品安全風險監測分析和系統管理三個模塊。

      信息抓取子系統采用采用的是B/S結構和C/S結構相結合的方式。具體包括食品安全信息抓取和系統管理兩個模塊。抓取模塊采用的是C/S結構。本軟件系統啟動后,食品安全抓取模塊作為一個獨立的窗口,獨立的進程,查看和管理起來相當直觀和方便。系統管理模塊采用的是B/S結構。當用戶需要對軟件系統進行管理時,只需要通過互聯網,用瀏覽器就可以管理本軟件系統,相當方便快捷。

      3.2系統建設

      3.2.1系統體系結構

      經客觀地分析C/S、B/S模式的優劣,結合風險分析管理信息系統開發的特點,系統應采用B/S與C/S相結合的混合結構。這是因為一方面風險分析管理需要收集、處理、更新與維護大量的多源數據,這些工作數據量大,適合采用C/S體系結構。另一方面,系統還必須供各個監管部門、檢測機構,進行業務工作數據交換,這需要B/S結構的體系結構才能高效完成。通過這樣的處理,即可充分發揮兩種模式的優越性,又可以避免B/S結構在安全性、保密性和響應速度等方面的缺點以及C/S結構在異地查詢瀏覽不夠靈活等方面的缺點。

      本系統整體采用的是 Framework 3.5開發框架。其中管理信息系統采用的是B/S結構,信息抓取部分采用的是C/S結構,都是三層架構,充分面向對象。三層的主要目的是“高內聚,低耦合”,它的精髓在于功能的層次清晰,代碼可讀性高,復用性高等等。三層架構圖見圖2所示。

      系統在架構上涵蓋了:應用面、數據面、與技術面三個重要部分:應用面架構提供食品安全監管部門所需風險分析管理信息系統相關之功能;數據面架構定義應用系統所需的數據及存取接口,應考慮數據庫建置及數據之完整性;技術面架構定義系統運作之軟硬件環境,建置時應確保系統之安全性。

      3.2.2系統技術架構

      在構建食品安全風險分析管理信息系統技術架構時,確認考慮該系統與原有信息平臺之兼容性,架構中包含了硬件平臺、操作系統、數據庫管理系統及通訊基礎架構等。風險分析管理信息系統技術架構包括:第一為硬件平臺,主要考慮食品安全監管部門既有平臺,以及跨平臺間之連結效率;第二為操作系統,主要考慮為對開放式環境之需求,以及設定多任務以確保最大效率;第三為通訊基礎架構:考慮不同部門間數據遷移之網絡聯機需求,同時需考慮應用程序間數據傳輸的中間件;第四為數據庫管理系統:依系統技術程度及數據庫復雜度,決定采用關連性數據庫或面向對象式數據庫;第五為風控分析系統:風控系統功能應配合風險分析管理之需要;第六為圖形用戶界面:力求使用接口之人性化。

      風險分析管理信息系統技術架構之設計,其復雜度應與本身需求相配合,并應考慮未來技術發展趨勢與新業務未來之擴展性。

      3.2.3系統功能實現

      系統從具體功能上來看分為食品安全檢測數據采集、食品安全風險監測分析、食品安全信息抓取、系統管理四個模塊。見圖3所示。

      食品安全檢測數據采集模塊能快速、方便采集全省食品生產加工(流通)環節風險分析數據。其中的問題樣品處理功能主要用于風險工作中發現問題和隱患以后各級監管部門履職情況匯總,問題樣品確認情況匯總等。食品安全風險監測分析模塊實現多種統計及查詢功能,可以形成柱狀圖、餅狀圖、曲線圖、地理顯示圖、統計表六種清晰、直觀的圖表;實現隨機查詢、統計、提示預警等強大的動態監管功能。食品安全信息采集模塊主要是通過敏感詞的設定,從網絡媒體的信息海洋抓取食品相關信息,再由人工有選擇的篩選,實現信息等功能。系統管理模塊用于對使用機構、用戶、角色的管理。

      4 結論

      該系統圍繞江蘇省食品安全風險分析工作的實際,為食品安全風險分析工作提供了一套完善的科學管理工具,在全省范圍內統一了工作流程與模式。系統的建設進一步規范了對食品生產加工環節的風險監管,為政府決策、部門間信息溝通、質監部門食品生產安全監管、服務全省食品生產企業和廣大消費者提供信息支撐,進一步服務于省質監局食品監管工作。

      篇(6)

      【關鍵詞】砂層;全風化巖;暗挖施工;塌陷原因

      1 .概述

      對于砂層地區,在受特殊環境限制的情況下,采用暗挖法施工時,由于地層的特殊性質,淺埋暗挖施工技術更為復雜。砂層自穩能力差,開挖極易引起地面沉陷過大,甚至塌陷,造成災難性后果[1]。在施工中,地面沉降事故占總事故的30%~40%,對隧道內的直接表現是拱頂下沉或塌陷,這種塌陷產生的涌水、涌泥對施工現場的人員、設備安全構成了極大威脅,同時也影響了工程的進度、增加了工程的費用[2][3]。因此,對施工中發生塌陷的原因進行分析與總結十分必要,不僅能為塌陷處理提供依據,同時能為類似工程施工積累經驗。

      2 .工程概況

      隧道拱頂埋深約17.0~21.0m。本段隧道穿越道路,地下管線密集,種類繁多,交通繁忙,隧道局部范圍緊鄰建筑物。隧道平面位于直線段。該段隧道施工過程中曾發生多次塌方事故。

      3.地質概況

      (1)巖土層巖性特征:本段區間隧道范圍內上覆第四系全新統沖積層(Q4al),下伏基巖為(Pz1)混合片麻巖。第四系全新統沖積層(Q4al)主要有粉質黏土、淤泥質粉質黏土、粉砂、粗砂等。震旦系混合片麻巖(Pz1)主要為黃褐色、淺黃色、灰白色、青灰色,變晶結構,片麻狀構造,主要礦物成分為石英、長石、云母,按風化程度可分為全風化混合片麻巖、強風化混合片麻巖、弱風化混合片麻巖。

      (2)水文地質:場地內地下水為孔隙水及基巖裂隙水??紫端饕x存于第四系全新統沖積層、殘積層及全風化混合片麻巖中,主要受大氣降水及地表水側向補給,隨季節變化較大;基巖裂隙水主要賦存于強風化、弱風化混合片麻巖節理、裂隙中。主要補給來源為地表水的滲入補給。各巖土層的滲透系數:粉質黏土,混砂,滲透系數k=0.005m/d;淤泥質粉質黏土地下水含量高,呈飽和狀態,具弱透水性,滲透系數k=0.001m/d;粉砂中地下水較豐富,透水性較好,為中等透水層,滲透系數k=1.0m/d;粗砂富含地下水,透水性隨粘粒含量增多而變小,具中等~強透水性,滲透系數k=20.0m/d;全風化混合片麻巖具中等透水性,滲透性從上向下逐漸增大,建議滲透系數k=1.0m/d;強風化混合片麻巖具中等透水性,建議取滲透系數k=5.0m/d;弱風化混合片麻巖具中等透水性,透水性隨節理裂隙發育程度改變,建議取滲透系數k=1.0m/d。

      4.設計方案

      本段隧道拱頂臨近或局部砂層侵入,采用隧道兩側設置帷幕+帷幕內井點降水+洞人平旋噴樁+掌子面錨固樁及注漿措施,工法采用上、下臺階+臨時仰拱法。

      止水帷幕:止水帷幕伸入隔水層,以阻斷帷幕內外水力聯系,通過帷幕內降水達到礦山法隧道無水施工的條件,降低帷幕內井點降水對周邊環境的影響。止水帷幕采用地下連續墻。在隧道兩側及兩線之間各設置一道平行于隧道的縱向地下連續墻,縱向30m設置一道橫向地下連續墻,將地下連續墻劃分為網格,以保證降水效果,提高工效。為防止地下連續墻在穿越砂層中槽段坍塌,在地下連續墻內外兩側設置水泥攪拌樁進行槽壁加固。施工時應注意地連墻接頭處的止水效果,并根據實際情況采取相應的措施。

      降水、回灌:降水除需有效降低帷幕范圍內的地下水位標高之外,還必須有效減小帷幕內地層的含水量,增加地層的固結強度,保證隧道無水施工,提高隧道施工的安全性。根據止水帷幕外水位變化,在帷幕與建筑物間設置一排回灌井,帷幕內井點降水的同時利用回灌井向土層內回灌一定數量的水,形成一道水幕,從而減小降水以外區域的地下水流失,使其地下水位基本不變,達到保護周邊建構筑物的目的。

      水平旋噴樁:隧道拱部180°范圍設置單排水平旋噴樁。隧道上臺階設置錨固樁,錨固樁采用水平旋噴樁。

      掌子面注漿:隧道掌子面上半斷面及開挖輪廓線外1m范圍內采用水泥-水玻璃雙液漿超前預注漿加固。

      5.塌陷原因分析

      第一次塌陷發生于GDZK44+275處,下臺階左側邊墻掛網立架完成,進行噴射混凝土時,拱腳處出現突水突泥,封堵未能奏效,隨之發生塌陷。分析塌陷原因為:(1)根據抽芯結果結合連續墻成槽記錄及混凝土澆筑記錄判斷連續墻墻底位于隧道下臺階范圍,墻底土體仍為全風化地層,未達到設計圖紙要求。(2)隧道塌方段為全風化地層,隧道上方存在砂層,全風化混合體片麻巖,遇水容易軟化??傮w地質條件較差。(3)塌方前該地區普降大雨,地下水位上升,導致水土壓力增加。(4)塌方處處于連續墻丁字接頭處,連續墻成槽會對地層造成一定的擾動。隧道開挖時連續墻外土體產生管涌通道,水土體涌入隧道,導致地面塌陷。

      第二次塌陷發生于GDZK44+402處,下臺階發生涌水涌泥,現場立即進行臨時封堵,但因瞬間涌水涌泥量過大,封堵未能達到預期效果,隨之出現塌陷。根據涌水位置及地下連續墻鉆孔取芯分析,塌陷原因為:(1)地下連續墻外側存在較大范圍軟土層,隧道拱頂存在砂層,且砂層含水量高,洞身位于全風化、強風化混合片麻巖中,全風化混合片麻巖遇水易軟化崩解,地質情況極為復雜。(2)地下連續墻澆筑混凝土時因成槽塌孔等原因,易造成墻身夾泥,導致墻體完整性存在缺陷,從而形成涌水通道。(3)地下連續墻質量檢測不嚴格,涌水位置地下連續墻未進行質量檢測。(4)地下連續墻混凝土澆筑過程中混凝土用量控制不嚴,未對實際混凝土用量超出或少于設計用量進行分析,留下了安全隱患。(5)暴雨天氣較多,降雨量急劇增加導致地下水位升高,水壓力增大,加大了地下連續墻外側軟化土體涌入隧道的風險。

      6.結論及建議

      通過對該隧道兩次塌陷原因的分析總結,可得出該隧道飽和砂層及全風化巖段暗挖施工塌陷的主要原因為:

      (1)復雜地質條件是引起塌陷的客觀原因。

      (2)施工質量未達到設計要求是引起塌陷的主要原因。

      (3)降雨導致地下水壓力增大是誘發塌陷事故的外部因素。

      (4)建議在同類隧道施工中加強施工管理,對施工質量進行檢測,確保施工質量達到設計要求,并在地下水環境發生變化時,制定相應的防排水措施,加強安全監控,從而避免塌陷事故的發生。

      參考文獻:

      [1]顧擁武.砂層中地鐵車站暗挖施工技術研究[C]. 城市地下空間開發與地下工程施工技術高層論壇論文集,2004.

      [2]羅忠,陳明輝. 富水砂層中暗挖隧道施工沉降控制技術[J]. 現代隧道技術,2012(4):125-131.

      篇(7)

      關鍵詞:食品安全 風險監測 地域性

      近年來,食品安全風險監測取得了長足進步,當前全國31個省、直轄市、自治區以及新疆建設兵團已經全面開展監測工作,工作已涵蓋全國86.8%的區縣,初步建立國家、省、市、縣四級的國家食品安全風險監測體系[1],已經形成了“國家為核心、地市為骨干、縣為基礎”的國家風險監測制度和技術網絡[2]。地級市作為監測的骨干環節,其監測范圍、監測食品種類、監測項目指標呈現快速發展態勢,但同時也存在監測與監督聯動不足、信息共享互通缺失、區域性監測尚待開展等問題,尤其是區域性食品安全風險監測設計、管理思路和對食品安全風險監測認識的誤區,導致區域性食品安全監測注重指令性計劃任務的完成,而忽略自身監測工作的開展,食品安全風險分析(即風險評估、風險管理和風險交流[3])工作尚未系統開展。

      1 食品安全風險監測體系現狀

      1.1 國家層面

      目前,國家層面食品與農產品風險監測可以概括為“主管部門負責,分段開展實施,L險分析為目的”的監測思路,針對農產品、食品和中國總膳食研究進行相應的監測[2]。

      農業部負責國家層面農產品安全風險監測和風險評估,按照專項評估、應急評估、驗證評估和跟蹤評估等4種方式進行,形成了“四級風險評估研究和監管體系,實現了對食用農產品從‘農田到餐桌’的全程質量安全管理”的架構體系[4]。食品安全風險監測則由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牽頭,各部委參與對食品和食用農產品進行監測,涵蓋生產、種養殖、運輸、貯藏、加工及零售等環節,包括基于人的食源性疾病和基于食品的污染監測,已經形成了“國家為核心、地市為骨干、縣為基礎的國家風險監測制度和技術網絡[2]”。中國總膳食研究由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負責開展,其作為風險評估技術中最重要的一環,成為其中的暴露評估重要工作內容,為系統而準確地評估我國居民的膳食風險提供了科學的依據。

      1.2 省級層面

      以山東為例,山東省是全國僅有的三階段食品安全風險監測內容均開展的省份,食品安全風險監測、農產品安全風險評估和膳食總調查均得以進行監測。山東省經過近6年的發展,已經形成了“省疾控中心為技術核心,區域實驗室為骨干,市疾控中心為主體,哨點醫院密切配合的全省食品安全風險監測網絡體系”。當前,全省17個地市級和壽光市(縣級)均全面開展食品安全風險監測,監測樣品范圍覆蓋97%的縣級行政區域,食源性疾病監測覆蓋全部縣市區。同時,關注“熱點”和產量或消費量大的食品或食用農產品進行專項監測,監測數據更具有區域的代表性,更能反映當地食品安全風險水平。2014年,山東省首次開展了“全省居民總膳食研究及健康狀況調查”,選擇6個地級市為調查點,6個縣級市為城市點,12個縣或市為農村調查點,共計調查不低于3600戶,10800人[5],以期評估居民的膳食安全和營養狀況,探究各種食源性疾病的發生原因。

      1.3 地級市層面

      山東省地級市食品安全風險監測始于2010年,目前已經構建了“政府主導、衛生牽頭、部門參與、疾控實施”的架構體系,形成了“食安辦領導,衛生計生委牽頭,市疾控機構為主體,縣級疾控參與”的工作模式。監測內容上,主要是國家、省級監測計劃為主,地域性專項監測為輔,初步實現食用農產品、食品全品種和全環節的監測。以煙臺市為例,由食安辦組織制定計劃,食安委成員單位參與,按照各自職責分別開展食品安全風險監測工作,監測重點為食用農產品種養殖環節、食品生產環節、流通領域大宗消費品和特殊食品及高風險食品、食源性疾病的主動監測。流通環節為主要的監測環節,生產環節、貯運環節以及種養殖環節比重偏低。監測樣本中,國家、省級指令性計劃樣本占比遠高于地域性監測樣本占比,缺少地域性食品風險綜合分析與預警的基礎數據。

      2 地級市食品安全風險監測管理體系存在的

      主要問題

      2.1 食品安全風險監測工作統籌計劃基礎理論建設不足

      食品安全風險監測工作基礎理論主要涉及到監測項目的選擇和確定依據、監測數量、監測任務的分配、監測工作的組織開展、監測數據的統計分析方法以及監測結果的利用等[1]。當前,地級市監測工作僅僅以國家、省指令計劃為主,缺乏區域性監測工作的統籌計劃和基礎理論建設,導致監測工作僅滿足國家或省級任務,而缺乏區域性監測工作的主動性。由于國家計劃提供的監測樣品數量在國家層面上具有統計意義[6],基于區域性監測和評估的需要,樣品數量、監測指標、采樣地點等重點需要統籌計劃,科學論證,根據監測區域中的居民數量、食品消費量特點、采樣區域特點以及以往監測中反映出的問題加以擴大方可滿足要求。因此,地市級食品安全風險監測必須結合區域性食品消費特點,居民飲食習慣以及食品消費大小,開展區域食品安全風險監測基礎理論建設,保障監測結果的可信、科學且具有代表性,從而為風險分析提供基礎數據。

      2.2 食品安全風險監測信息共享互通不暢

      食品安全風險監測活動能夠順利進行的基礎就是監測數據和相關信息長期系統的收集,筆者認為監測數據及相關信息來源有4條渠道:疾控系統的監測信息、政府部門的監督抽檢信息、企業質量控制信息(包括第三方檢測機構信息)、社會輿情信息,對社會輿情信息需要甄別、監測,進而應用到風險分析中,而對于前三者信息,則可以共享、互通、公用,進行風險分析。但是,當前食品安全信息的孤立、非共享互通以及信息平臺的缺失,致使各相關利益方信息封鎖或信息匱乏,進而導致風險分析管理主題不清,受眾不明,監管被動,預警宣傳不暢。因此,食品安全信息的交流不暢,信息平臺的缺失嚴重阻滯了風險監測工作的推進和發展。

      2.3 地域性食品安全風險主動監測有待提高

      對于地市級食品安全風險監測目的,筆者認為在于獲得區域性、群體性和基礎性相關數據和信息,進而開展膳食暴露風險分析,制定食品安全防控措施,完善食品安全預警機制,減少食品中危害因素的膳食暴露風險,實現過程管理,保障“舌尖上的安全”。因此,僅依據國家、省級層面的監測數據和信息,不足以滿足地級市食品安全風險監測工作的需求,地市級應該積極探索適合區域實際情況,按照相關的規定和方法制定地域性食品安全風險監測計劃、確定具有代表性的樣本數量和監測指標、為區域的監測活動長期、系統的收集、積累數據和信息,推動食品風險分析工作的發展。

      2.4 地域性膳食調查數據缺乏

      食品安全風險監測包括基于人的食源性疾病及基于食品的污染監測,而人體的食品暴露風險則與攝入量密切相關,關系到了膳食結構,實際上食品暴露風險評估需要膳食消費量數據和待評估因素在食品中的含量水平數據來體現。膳食數據主要來源是已獲得的人群營養調查數據,但目前,國家層面膳食調查數據庫為2002年營養與健康調查獲得的食物消費量參數,已經不能夠反映當前的膳食特點,加之地域居民飲食習慣、食物種類、烹飪方式的差異,導致膳食結構的多樣化,而地域性食物消費量參數的缺失則是地域性食品暴露風險評估的“短板”。

      2.5 檢驗檢測技術能力尚待提升

      近年來,由于監測任務量增加,監測工作也呈現出從最初僅是省級層面開展向地市級甚至向區縣級下沉的趨勢[1]。但是,地市級檢測部門,尤其縣級基層單位,往往存在專業技術人員不足、儀器設備配置和實驗室環境條件不能適應檢測需要,特別是關鍵設備、尖端設備的缺乏等缺點,導致部分監測指標不能有效的開展,難以為保障食品安全風險監測提供全方位的技術支撐。而從長遠發展來看,基層單位承擔食品安全風險監測工作是大勢所趨,盡管國家層面陸續下發過設備經費,同時要求地方政府3:7配套,但具體落實上各地參差不起,實驗室的檢驗檢測能力提升任重道遠。

      3 地級市食品安全風險監測管理體系

      深化發展思路探討

      3.1 強化政府主導作用,推進監測和監督聯動

      食品安全風險監測是一項長期性、系統性、綜合性和連續性的任務,需要多部門的協調配合制定計劃,組織實施。然而,地市級層面往往監管部門側重于日常監督抽檢,疾控系統組織實施監測,監督監測獨立并行,聯動松散,需要強化政府主導作用。食品安全委員會(日常工作由食品藥品監管局承擔)作為主管部門,應該組織和制定具體實施條例、細則和章程,積極推進食品安全風險監測體系建設,組織協調各相關部門,結合所在地域的實際情況,建立和完善長效監測工作機制,出臺工作規定和制度,明確責任部門和參與部門的職責及人財物保障機制,完善食品安全風險監測方案的組織形式,監測結果的通報和會商機制,制動監督監測聯動機制,建立監督監測信息共享平臺,提高風險監測報告、風險預警、風險管控能力??梢砸試疫\作模式為藍本,結合地域實際情況,針對地域特點開展食品安全風險監測工作,獲得科學、可信、可靠和具有代表性的數據,進而評判地域食品安全質量水平,指導監督管理、企業生產和消費者科學消費,將風險控制到可接受水平。

      3.2 推M食品風險信息共享平臺建設

      食品風險信息共享平臺可以由兩部分構成,其一為監測數據信息共享平臺,主要接受、儲存食品安全風險監測數據、監督抽檢數據、企業質量控制監測數據以及第三方檢測機構檢測數據,構建互通互聯的信息共享的風險數據平臺,為食品安全風險的發現篩選、動態跟蹤、分析研判提供數據信息支持;其二是輿情信息平臺,主要是自媒體報道、大眾媒體刊載、消費者投訴等信息作為來源,對各類信息進行搜集、分類、研判和反饋并組織會商甄別真偽,制定相應的風險分析計劃。食品安全委員會組織專家委員會,根據監測數據信息平臺和輿情信息平臺的提供信息,開展針對性的風險評估、風險預警和風險交流,并通過適宜的形式、時機和渠道信息,最終實現食品安全風險信息的引導、控制、監督和管理。誠然,食品風險信息共享平臺建設是一項復雜而艱巨的工程,需要在實踐中不斷地探索和完善,構建適合地域特點的平臺,促進風險監測工作的發展,降低食品安全風險。

      3.3 加大實驗室建設,提升檢驗檢測能力

      目前,隨著風險監測任務量的增多,按照20份/萬人?年的要求[7],僅依托省、市級疾控監測能力難以完成,故縣級疾控機構承擔監測檢驗任務成為必然。一方面,基層疾控機構要加大監測能力建設,在人員、經費、設備配置上參照要求深化建設;另一方面,優化和改革現有的監測體系架構。建議在政府主導下,明確基層部門間分工和合作,整合實驗室資源,建立實驗資源共享機制,力保檢測方法的統一,檢測數據的可信、可靠;嘗試將企業產品檢測、第三方檢驗機構檢測納入到實驗資源共享建設中,實現實驗室資源的共享,建設實驗室資源共享平臺,構建共同參與共享成果的監測體系;實現統一利用人員設備,統一計劃安排檢驗任務,統一歸口管理檢驗經費,共享檢驗信息。其次,注重檢驗檢測人才的培養,提升檢驗檢測能力。

      3.4 重視監測數據,加強結果利用

      2016年,煙臺市食品藥品監督抽檢數據約為65000條,食品安全風險監測數據約為21000條,不包括企業檢測數據、第三方檢測機構數據,僅兩項合計8.6萬余條有效監測數據。然而,實際情況為監測監督獨立并行,企業、第三方檢測機構各自一體,監測數據海量存在,卻不能整合統一分析,研究其存在的系統性風險,探討其污染趨勢,掌握其污染水平。建議推進監測數據的共享互通公用,加強基層數據分析能力的培養,充分深入的挖掘數據,加強結果利用,做到食品安全風險問題的“早發現、早預警、早控制”。

      食品安全風險監測是近幾年才得以重視和快速發展的工作,尤其地級市的發展相對國家、省級層面而言進展緩慢,各地差異顯著,而食品安全風險監測工作有事是食品安全風險管理中的一項基礎性工作,監測數據多,對食品安全過程管理貢獻量大。因此,地市級監測機構應該遵循國家規定要求下,結合地域特點,優化和完善現有的監測監督資源,積極探索食品安全風險監測管理體系的建設,發揮食品安全風險監測作用,確保人民“舌尖上的安全”。

      參考文獻:

      [1] 張衛民,裴曉燕,蔣定國,等.國家食品安全風險監測管理體系現狀與發展對策探討[J].中國食品衛生雜志,2015,27(5):550-552.

      [2] 吳永寧.我國食品安全科學研究現狀及“十三五”發展方向[J].農產品質量與安全,2015,(6):3-6.

      [3] 袁士芳,王碩.淺談食品安全中風險交流的重要性[J].食品研究與開發,2013,34(11):121~122.

      [4] 農業部.農業部關于印發《2014年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評估計劃》的通知(農質發〔2014〕12號)[Z].2014.

      [5] 山東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山東省居民總膳食研究及健康狀況調查工作手冊[Z].2014.

      篇(8)

      風險分析(riskanalysis)是最近30年間發展起來的一種的系統化、規范化方法,旨在為食品安全決策提供參考。國際糧農組織和世界衛生組織將風險分析定義為“由風險評估、風險管理和風險交流3個部分組成的一個過程”?!拔:Α焙汀帮L險”是風險分析的2個基礎概念,危害是指食品中存在或因條件改變而產生的對健康不良作用的生物、化學和物理等因素,風險是指食品中的危害因子產生對健康不良作用和嚴重后果的概率函數。風險分析的內容具體為通過對影響食品安全的各種物理、化學和生物危害進行鑒定,定性或定量的描述風險的特征,在參考有關因素的前提下,提出和實施風險管理措施,并與利益攸關者進行交流。風險分析框架(見圖1)形象描述了食品安全風險分析的整個過程,更進一步的信息請參考FAO/WHO的食品安全分析出版物。

      2風險評估

      作為風險分析的核心環節,風險評估(riskassessment)是對食品中各種危害的風險高低進行科學評估的過程,包括危害識別、危害特征描述、暴露評估和風險特征描述4個步驟;風險評估是風險管理,即政府制定和實施食品安全控制措施(包括法規、標準和監督)的科學基礎,也是風險交流的重要信息來源與依據。

      3風險管理

      風險管理(riskmanagement)是根據風險評估的結果,考慮風險評估結果與其他保護消費者健康和促進貿易公平的相關因素,通過與所有利益相關方會商,權衡各種備選政策措施的過程;其目標是形成一系列的食品安全標準、指南和建議。風險管理可以分為4個部分:風險評價、風險管理選擇評估、執行評估、監控和回顧。

      險交流

      根據CAC的定義,風險交流(riskcommunication)是指在風險分析過程中就危害、風險、風險相關因素和風險認知在風險相關各方中(包括風險評估者、風險管理者、消費者、業界、學術團體和其他利益相關方)相互交換或交流有關信息和觀點的過程,其內容包括對風險評估結果的解釋和制定風險管理政策的依據。進行風險交流的要素包括:風險的性質、利益的性質、風險評估的不確定性以及風險管理的選擇。從風險管理的過程來看,風險交流是風險評估結果和風險管理意見的傳遞及表現形式,也是風險管理的延伸。綜上所述,風險評估、風險管理、風險交流3部分相互依賴,并各有側重,組成了一個相互補充且高度統一的連續、動態整體。風險評估是整個風險分析體系的核心和基礎,強調所引入的數據、模型、假設的科學性;風險管理是政府機構根據風險評估結果制定相應的政策和采取管理措施,注重所出的風險管理決策的實用性;風險交流是食品安全利益攸關者之間交換意見的過程,強調在風險分析中的信息互動。

      食品安全風險評估

      1風險評估的步驟

      CAC對風險評估的定義是“對特定時期內因對某一危害的暴露而對生命和健康產生潛在不良影響的特征性描述”。通常包含危害識別、暴露評估、危害特征描述和風險特征描述4個基本步驟(見圖2)。具體為利用現有的資料,對食品中某種生物、化學或物理因素的暴露對人體健康產生的不良后果進行鑒定、確認和定量。繼危害識別之后,這些步驟的執行順序并不固定;通常情況下,隨著數據和假設的進一步完善,整個過程要不斷重復,其中有些步驟也要重復進行。

      2危害識別

      危害識別是識別可能對人體健康和環境產生不良效果的風險源(可能存在于某種或某類食品中的生物性、化學性和物理性風險因素),并對其特性進行定性、定量描述的過程。識別危害因素的主要方法包括流行病學研究、毒理學研究、食源性疾病監測、食品污染物監測等。流行病研究資料是危害與人體健康損害關系最直接、確切的反映,但成本昂貴且數據較難獲得,因此在實際工作中毒理學研究(特別是動物試驗)往往是危害識別的主要依據。

      3危害特征描述

      危害特征描述是定性和(或)定量的評價與食品中可能存在的生物、化學和物理因素有關的健康不良效果的性質。一般來講,在此步驟應建立消費環節中食品危害不同暴露水平與各種不良健康影響可能性之間的劑量-反應關系??梢杂脕斫┝浚磻P系的資料類型包括動物毒性試驗、臨床人體暴露研究以及由疾病調查得到的流行病學數據。大多數情況下是使用毒理學或流行病學數據來進行主要效應的劑量-反應關系分析及數學模型的模擬。合理的劑量-反應關系的建立與分析取決于可得的實驗室數據(如劑量水平、毒性或有害反應測量終點等)和所采用的數學及統計學方法。通過劑量-反應模型分析,可獲得基于健康水平的推薦量值,如每日允許攝入量(ADI)、暫定每日可耐受攝入量(PTDI)、暫定每周可耐受攝入量(PTWI)和急性參考劑量(ARfD)等;與暴露評估結合還可以對危害因素的暴露邊界值(MOE)急性估計,量化在特定暴露水平下的風險/健康效應。

      4暴露評估

      暴露評估是指對于通過食品可能攝入和通過其他有關途徑接觸的生物性、化學性和物理性因素的攝取量的定性和(或)定量評價。暴露評估所需的基本數據為食品中微生物、化學物或物理性危害因素的含量及食品消費量。根據所關注的不良健康影響的不同,膳食暴露評估可分為急性暴露評估和慢性暴露評估,對化學性危害因素的評估通常是考慮慢性暴露(評估整個生命周期內的每日暴露狀況),對于某些污染物、農殘和獸殘等則還要考慮急性暴露(主要針對24h內食品中有害因素的暴露情況進行評估)。通過比較膳食暴露結果和相應的化學性危害因素的健康指導值,可確定該危害因素的風險程度。而微生物暴露評估主要是描述在消費當時的食品中致病性微生物的分布及消費量,通常針對一種受污染食品的單一暴露。在消費過程中各類環境條件(如溫度、濕度等)甚至是存放時間都可使致病菌危害水平發生顯著變化,因此會增加評估的復雜性。

      5風險特征描述

      風險特征描述是指根據危害識別、危害特征描述和暴露評估這3個步驟的結果,對某一給定人群的已知的或潛在健康不良效果的發生可能性和嚴重程度進行定性和(或)定量的估計,其中包括伴隨的不確定性。對于有閾值的化學物,人群危險性取決于暴露量與ADI、PTDI、PTWI等測量值的比;對于沒有閾值的化學物則需要計算人群危險性,即評價根據攝入量估計出所增加的癌癥病例數是否是可以接受的(不構成危險)或不可接受的(構成危險)。微生物的風險估計可以是定性描述,如把某種致病菌的風險分為高、中、低3個等級;也可以表述為定量形式,如每份食品中風險的累計頻數分布、目標人群每年發生的風險、不同食品或致病菌的相對風險等。風險特征描述還需要說明風險評估過程中每一步所涉及的不確定性,將動物實驗的結果外推到人可能存在質和量兩方面的不確定性,在實際工作中,這些不確定性可以通過專家判斷和進行額外的實驗(如人體試驗)加以克服。

      食品安全風險評估結果的應用

      風險評估結果可以用于制(修)訂食品安全標準和制定其他管理措施、確定國際食品安全監管優先領域、評估監管措施實施效果,并為風險交流提供科學信息。例如,對各種危害因素的評估得出的健康指導值是作為制定食品標準安全指標限值的依據,CAC明確規定在制定食品法典標準時必須以風險評估結果為依據;WHO的SPS協議也規定,各國食品安全標準制訂應以風險評估為基礎。另外,把風險評估和經濟學評估結合起來可確立用于決策的單一模型,這些模型能夠將評估結果、健康影響、經濟成本和其他成本等轉換成可以直接比較的單位(如美元、傷殘調整壽命年或質量調整壽命年),以便于對風險管理者決策產生的后果進行更真實的描述。

      國內外風險評估工作概況

      1國際及其他國家的風險評估工作開展現狀

      目前國際上正對食品中化學性污染物、生物性污染物、食品添加劑、營養素補充劑等均已建立相應的評估方法。表1列出的是主要的國際專家組織。雖然尚未有專門開展營養素評估的機構,但在2005年上CAC通過了《建立營養素和相關物質的可耐受最高攝入量的模型》,標志著以科學為基礎,制定營養素及相關物質安全攝入量上限工作的開始。各個組織所開展過的評估工作及其工作報告可在其官方網站進行瀏覽。即使國際組織已經對多種危害因素進行了評估,但鑒于國民健康狀況、生產加工工藝及食品消費模式的差異,每個國家都需要開展本國的風險評估工作,才能制定適合國情、保障國民健康的食品安全標準等風險管理措施,并在國際貿易中爭取更有利的條件。歐盟、美國、澳大利亞、日本等先進國家與地區都已設置了專門的評估機構(見表2)。美國是最早把風險分析引入食品安全管理領域的國家之一,可以開展食品安全風險評估的機構非常多,表中列出了其最主要的幾個部門。

      篇(9)

      【關鍵詞】高校實驗室;風險分類;風險管理

      【中圖分類號】G48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071(2012)01-0050-02

      隨著我國高校實驗室的種類和數量的不斷增加,實驗室的各類實驗日趨增多,實驗的安全隱患也日益凸現。各類實驗教學事故屢有發生,造成了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引起了高校和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因此,提高實驗室安全管理水平,建立教學科研正常運行安全保障體系,是高校實驗室管理職能部門需要迫切解決的問題。

      高校實驗室的風險管理是指高校實驗室圍繞總體工作目標,通過在實驗室管理各個環節和運行過程中執行風險管理的基本流程,培育良好的風險管理文化,建立健全全面風險管理體系,包括風險識別、風險評價、風險控制的組織職能體系、風險管理信息系統和內部控制系統,從而為實現高校實驗室風險管理的總體目標提供合理保證的過程和方法。風險識別,是指識別并記錄可能對項目造成不利影響的因素。由于識別出的潛在風險數量很多,而潛在的風險對項目的影響是各不相同的。因此需要通過分析、比較、評估等各種風險分析方式,對風險排序并評估其對項目的可能后果,以集中精力于為數不多的主要風險上,從而使項目的整體風險得到有效的控制。風險應對計劃的目的在于通過制定相應的措施,來應對風險對項目可能造成的威脅。風險監控則是指跟蹤可能變化的風險,識別剩余的風險和新出現的風險, 修改計劃, 從而保證風險管理能夠達到預期的目標。進行有效的風險管理對高校實驗室教學、科研任務的順利進行具有重要意義。

      1 高校實驗室的風險分類

      高校實驗室在運行過程中有很多種不同的風險,不同實驗室的風險類型及風險管理側重點都不相同,實驗室應該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識別風險。實驗室風險可分為外部風險( 如政策風險、社會環境風險等)和內部風險(如安全風險、質量風險等)。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 政府、高校都在積極探索開放實驗室的建設以不斷適應社會需求, 因此外部風險(政策風險、環境風險)發生的可能性較低。本文重點淺析一下內部風險,內部風險主要分為質量風險和安全風險。

      1.1 質量風險:對高校實驗室而言,結果報告是實驗室的最終目的。結果報告的準確性和可靠性,直接關系到高校實驗室的權威性,也關系到高校實驗室的形象和信譽。影響高校實驗室結果報告的因素有人、機、料、法、環,主要的質量風險也來自于這五方面。高校實驗室的質量風險主要關注如下內容:

      1)人:資質,工作能力,工作態度,責任心。

      2)機:性能,有效性,穩定性,可靠性,靈敏度,損壞的頻率。

      3)料:樣品管理,樣品保存,樣品穩定性,供應的持續性,供應品的穩定性。

      4)法:適用性,可操作性。

      5)環:穩定性,準確性。

      1.2 安全風險:實驗室安全管理,是促進高校實驗室建設與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高校實驗室各項工作順利完成的必備條件。實驗室的安全風險主要關注如下內容:危險化學品; 火、電、水、氣、爆炸、盜竊、有毒化學物質( 劇毒化學物質、無機有毒化學物質、有機有毒化學物質) 、有害生物、病毒細菌、輻射、高壓氣瓶及人身防護。

      另外有條件的高校實驗室應該關注數據定期備份,無論計算機備份還是紙質文件備份,都需要考慮數據的安全,大型實驗室還應考慮計算機信息災難備份系統的建設。

      2 高校實驗室風險管理的意義

      風險管理不同于個別風險管理,它需要對各種風險進行統一、集中的識別、排序和控制,需要建立科學的風險管理體系(如圖1),保證全面風險管理工作的有序性和有效性。高校實驗室實行風險管理、運行風險管理體系的意義,最主要有如下方面:

      1)風險管理體系幫助高校實驗室量化評估和實時監控最大風險,從根本上避免實驗室遭受重大損失。

      2)風險管理體系幫助高校實驗室建立動態的自我運行、自我完善、自我提升的風險管理平臺,形成風險管理長效機制。

      3)風險管理體系將風險責任落實在高校實驗室各個層面,保證了風險管理的有效性,降低實驗室利益及利益相關方的損失。

      3 高等學校實驗室風險管理體系的建立

      3.1 健全風險管理組織:我國高校的組織結構大多采用直線職能制, 它的優點是便于政令的執行, 能夠快速地完成常規任務, 但也存在著實驗室人員缺乏創新精神等缺點。因此,高校實驗室管理者應負責組建風險管理組織,并賦予組織成員一定的權責開展風險管理工作,并應確保組織成員分工明確,責任落實,能夠有效地開展風險管理工作。必須成立高校實驗室建設委員會、學術委員會和管理委員會, 從管理的上層出發, 制定有效的規則, 引導激勵實驗人員和學生的積極性, 提高實驗資源的使用效益, 保證實驗室實質性的開放而非流于形式。實驗室建設委員會是實驗室的指導機構, 由主管校長擔任委員會主任, 由相關職能部門負責人、專家、教授和高級實驗師組成; 學術委員會由分管教學的副校長任委員會主任, 由相關學院的分管教學的副院長、教授和高級實驗師組成; 管理委員會由設備處處長擔任委員會主任, 由相關學院分管院長、高級實驗師(或高級工程師)和其他專家組成。

      3.2 建立風險管理體系文件:高校實驗室完整的風險管理文件體系應包括相關方針、組織結構、工作程序、資源配置、信息溝通機制以及相關的技術手段等。由于每個高校實驗室的情況不同,可以根據實際情況來制定本實驗室的文件。風險管理文件的編寫必須基于以上一系列分析和設計的結果,并結合考慮有關的法律法規要求,特別注意所有的制度應該切實可行并且盡可能簡練。

      3.3 建立安全保障系統:高校實驗室進行科研實驗研究,要采用安全合理工藝,盡量減少使用危險物質。實驗室在使用過程中可能產生諸如電氣火災、危險化學品使用不當引發事故、限劇毒害品的使用隱患、病原微生物管理不慎引發隱患、放射源輻射傷害、壓力容器隱患、計算機安全隱患等實驗室安全隱患。因此,應建立一套完整的安全保障系統, 包含安全消防系統、醫療求助系統、標志指示系統以及救難支持等系統, 達到應有安全維護的保障。

      3.4 建立信息化風險監控機制:利用信息化手段進行管理, 實現高校實驗室管理的網絡化、智能化, 促進開放。通過信息化管理平臺, 高校實驗室每天的預約情況、使用情況、設備運轉情況均實時地體現在管理平臺上。這樣一方面為學生使用實驗室提供方便, 同時也為實驗中心的管理和設備維護工作提供實時的信息, 使實驗室開放達到既寬松環境又有良好秩序的效果, 有效地提高開放實驗室管理的效率和使用效率。同時, 信息化管理平臺提供了高校實驗室的實時反饋信息,為高校實驗室的評價、風險監控提供依據。

      4 結束語

      高等學校實驗室是培養高素質人才,出高水平成果,服務于學校建設的重要場所。只有建立科學的風險管理體系,才能把實驗室的危險因素與風險降至最低。同時,牢固樹立“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的觀念,堅持“誰主管,誰負責”的原則,把實驗室的安全工作放在首位,避免發生安全事故,才能使實驗室教學科研等諸項工作得以順利開展,才能確保師生員工人身健康安全。

      參考文獻

      [1] GB/T 24353-2009.風險管理原則與實施指南,2009年9月30日

      [2] 馬錦琦.開放式實驗室安全問題的思考[J].實驗室科學, 2008( 4): 154- 155

      篇(10)

      隨著高校辦學規模的擴大和經濟業務的復雜化,高等教育受到政府和社會資源的支持力度也逐漸加大,尤其在高校實驗室建設上尤為明顯。但隨之而來的績效投資風險、采購風險和管理風險成為高校治理需要考慮的新問題和新狀況。

      一、高校實驗室風險管理面臨的主要問題

      (一)高校實驗室存在立項風險

      高校實驗室立項風險是一項起源較早、影響較為深遠的風險,它是在項目立項和論證過程中存在的風險,如果立項和論證過程中喪失科學性和嚴謹性,就很容易遭受這種風險。其項目申報主要是指基層教學單位提出項目可行性的方案,然后上交上級實驗室建設委員會進行論證,決定是否通過?;鶎咏虒W單位提出可行性方案的過程中往往存在著本位主義傾向,它們難以站在高校整體的立場和利益上去思考問題,難以用全局的眼光去謀劃和思考,很多是站在個別課程和個別科系的發展立場上出發的。這樣實驗建設項目對整個學科的支撐作用就難以體現,項目對學生綜合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的提升作用也比較有限。筆者調查研究竟然發現部分終評專家對項目了解不夠、專業性不強,只片面地思考個別課程和專業的需求的跡象,如此立項必然存在著諸多問題。很多專家對于項目的審核往往缺乏充分的論證和復核,也很少涉及到學科交叉的問題,這就導致了項目具有很高的重復性現象。

      (二)高校實驗室建設存在時間風險

      高校實驗室建設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事情。項目的申請、批準、采購、招標、實驗室配套設施的建設都需要花費一定的時間和精力,實驗室建設的周期都很長,這期間要經歷很大的時間跨度,而資金是有時間成本的、設備是存在技術損耗的,很多時候設備采購回來之后就不再是最先進的設備了,甚至是滯后性的,即許多設備在立項時會因建設者調查不充分,設備到位即出現產品更新換代滯后,這就存在時間風險。

      (三)高校實驗室建設存在效率風險

      目前高校實驗室可以從中央財政和地方財政部門獲得很大力度的資金支持,高校實驗室有條件、有能力購買最先進的設備、配備最新的技術。由于很多管理人員對設備和器材不熟悉、不了解、不會使用,設備買回來之后也被束之高閣,成為擺設,設備在建成之后使用效率非常低下,最終也會造成資金的浪費,存在很嚴重的效能風險。

      (四)高校實驗室管理人員缺乏風險管理意識

      實驗室管理人員在實踐和工作中缺乏風險管理意識,實驗室內部沒有建立風險預警機制,構筑風險防控措施,沒有確定相關人員的職責,整個實驗室內部的工作氛圍、工作文化缺乏風險管理的底蘊。

      二、內部審計和風險管理互為作用

      高校實驗室管理應該找到風險管理構建的關鍵點,在內部審計控制中嵌入風險預警、風險識別、風險評估、風險分析和風險報告程序,將風險控制在萌芽時期,規避和防范風險是我們進行風險管理的基礎和關鍵所在。內部審計應在組織機構風險管理過程中發揮“強管理,防風險,促發展”的職能,擔當倡導者和助手的角色。內部審計師通過采用適當的程序收集足夠的證據,從總體上對組織風險管理運行的適當性、有效性及效果進行客觀評價,找出風險管理體系的薄弱環節,提出解決或防范問題再次發生的建議,促進機構不斷完善風險管理,從而有效預防或減少機構的風險管理損失,為組織增值、保值。

      三、高校實驗室風險管理策略

      首先,應該獲得高校管理層的大力支持實驗室風險管理端口要前移,在建設初期,管理層就必須站在全局的高度,根據教育事業和學科發展的總體規劃,統籌實驗室建設項目,按照基礎實驗室和專業實驗室的不同要求,科學論證、整體謀劃,盡最大可能避免重復建設和不必要浪費。并充分利用政府采購網這個平臺,縮減采購時間成本。

      其次,應設立控制程序和反應機制對于所有的風險,都應該以如何預防和防止其發生為重點,在日常的實驗室工作中應該嚴格遵守風險管理體系,按照工作流程操作,嚴格遵循設備添置計劃編制與專家論證制度、設備責任追究制度、大型設備開放測試管理辦法等各項規章制度,這樣可以將風險發生的可能性降至最低。

      第三,設立明確的風險管理組織有明確的組織負責人,并有相應的組織構架,人員職責分工明確。重大決策要形成會議記錄,并完整保存,將風險管理組織構成傳達到實驗室所有員工,一旦風險發生能保障訊息由下至上及時通暢,及時妥善處理風險事故。

      第四,應該給予足夠的資源配置實驗室內部應該配備足夠的資源來獲得面對風險的管理和發生的可能性。在技術、人員、經驗和能力、資金上給予充足的保障,這樣風險管理才能發揮應用的效用。

      第五,應加強績效量化考核目前各地都建成了規模不等的高教園區,很多院校的學科和專業各有特色又相互融合交叉,建成的實驗室在滿足本校教育教學實踐的基礎上,可以面向園區內的各高校進行開放,這既有利于資源共享,也有利于節約管理成本,拓展資源的效益最大化。

      四、結語

      總之,利用內部審計視角來強化高校實驗室風險管理,合理規避實驗室中存的各式風險,尤其是安全風險,一旦發生這樣的風險將會給高校帶來無法彌補的損失。只有成功避開這些風險才能在績效上獲得管理層的認可,只有意識到風險管理的重要戰略意義,高校才能真正建立完善的實驗室風險管理體系,才能獲得相應的管理資源支持。

      參考文獻:

      篇(11)

      中圖分類號:X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5)05-0092-01

      1、增值業務網系統安全防護項目概述

      根據電信網和互聯網安全防護體系的要求,將智能網安全防護內容分為安全等級保護、

      安全風險評估、災難備份及恢復等三個部分,其中安全風險評估主要包括資產識別、脆弱性識別、威脅識別、已有安全措施的確認、安全風險分析、安全風險評估文件處理等,本標準僅對智能網進行資產分析、脆弱性分析、威脅分析,在智能網安全風險評估過程中確定各個資產、脆弱性、威脅的具體值。資產、脆弱性、威脅的賦值方法及資產價值、風險值的計算方法參見YD/T 1730-2008《電信網和互聯網安全風險評估實施指南》;

      2、項目風險管理

      2.1風險識別與分析

      風險識別就是確定風險的來源、風險產生的條件、描述其風險特征和確定哪些風險事件有可能影響項目,并將其特性記載成文的管理活動。風險識別的步驟分三步:1)收集材料,2)風險形式估計,3)根據直接或間接的癥狀將潛在的風險識別出來。風險識別的具體方法包括:德爾菲技術、頭腦風暴法,SWOT分析法、圖解技術、檢查表等。

      風險分析分為定性風險分析和定量風險分析。定性風險分析指通過考慮風險發生的概率,風險發生后對項目目標及其他因素的影響,對已識別風險的優先級進行評估。定性風險分析的技術方法有風險概率與影響評估法、概率和影響矩陣、風險緊迫性評估等。定量風險分析是指對定性風險分析過程中識別出的對項目需求存在潛在重大影響而排序在先的風險進行的量化分析,并就風險分配一個數值。

      2.2應對風險的基本措施及風險監控

      應對項目風險有多種策略,比較常見的有減輕、預防、轉移、回避、接受和后備措施等。

      監控風險就是為了改變項目管理組織所承受的風險程度,采取一定的風險處置措施,以最大限度地降低風險事故發生的概率和減小損失幅度的項目管理活動。IT監控項目風險就是在整個系統集成項目生命周期內跟蹤已經識別的風險,監視殘余風險,識別新的風險,實施風險應對計劃并評估其有效性的過程。

      3、項目風險管理實例

      3.1項目案例場景

      項目根據電信網和互聯網安全防護體系的要求,對運營商增值業務系統進行安全加固,保證系統安全、穩定的運行。本次安全加固分為系統安全合規性檢查和應用漏洞修復2個部分。

      系統安全合規性檢查:

      2013年5月底,運營商下發2013年曾值業務系統合規性檢查通知,要求此次合規性檢查分數不低于85分,完成時間7月31日。此次合規性檢查需要升級liunx系統26臺,HPUNIX系統27臺,網絡設備18臺,數據庫9套,總計設備總數80個。6月底之前,運營商無法提供合規性驗證系統給維護方使用,維護方只能根據運營商反饋的合規性檢查結果,進行分析、加固。由于設備均為現網設備,維護方系統支撐部提供的各個系統加固方案,直接部署到現網,存在一定的風險。5月底到6月底分2批操作,每批各抽取一個系統的1-2臺設備進行加固,加固后觀察1-2周,觀察加固效果及系統的影響,期間對LIUNX賬戶鎖定策略及webjoin的FTP服務進行了還原。7月份,運營商提供合規性驗證平臺,以及前期加固系統的穩定運行。2013年7月8日到2013年7月22日經過6次加固升級,基本符合合規性檢查加固預期。

      應用漏洞修補:

      2013年6月7日至8月23日,運營商進行了7個批次的漏洞掃描,不斷的發現新的問題,累計發現漏洞16個,低危鏈接11個,維護方進行了8次升級操作,因不具備立即驗證升級效果的條件,2次升級未達到預期效果,經過調整,最終滿足了運營商的要求。其中apache struts,apache,tomcat都在一個月的時間內連續進行了2次大的版本升級。由于運營商有考核壓力,不斷的催促維護方盡快解決掃描出來的漏洞,僅緊急升級就進行了4次,特別是在維護方高溫假期間,沒有足夠人員支撐的情況下,運營商強制緊急升級2次,第1次因現網環境與實驗室環境差異較大,被迫導回,第二次因時間緊急,維護方研發代碼修改后,未完全測試,就提交測試部,導致在測試環境下升級tomcat后網站無法正常登陸,測試無法通過。經過研發修改后,測試部同事加班測試完成,最終在升級要求結束時間內上線成功。

      3.2項目的風險清單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福利91精品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人人做人人爽人人添| 精品福利资源在线| 亚洲av午夜国产精品无码中文字 | 亚洲成人精品久久| 精品国产三级a∨在线| 亚洲精品偷拍视频免费观看|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久久精品无码| 91麻豆国产福利精品| 亚洲精品国产精品乱码不卡√|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久久网站 | 久久精品国产99久久久香蕉| 97精品在线播放| 国产a视频精品免费观看| 人妻精品久久无码专区精东影业| 亚洲国产一成久久精品国产成人综合| 国产亚洲精品自在线观看| 999国产精品色在线播放| 精品国产福利久久久| 国产成人亚洲合集青青草原精品 | 99久久精品毛片免费播放|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嫖农村妇女| 一本一本久久a久久精品综合麻豆 一本色道久久88综合日韩精品 | 夜夜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午夜精品久久久久9999高清| 久久人人超碰精品CAOPOREN| 久久er国产精品免费观看8| 国产成人AV无码精品| 四虎国产精品永久地址99| 久久久精品午夜免费不卡| 国产精品久久国产精品99盘| 99精品视频在线观看re| 69堂国产成人精品视频不卡 |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东京热| 亚洲AV日韩精品久久久久久| 蜜芽亚洲av无码精品色午夜 | 88国产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9久热这里只有精品| 国产精品99久久久久久董美香| 国产精品一区在线观看你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