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fn id="a4kkq"></dfn>
<ul id="a4kkq"></ul>
    • 文化內涵的意義大全11篇

      時間:2023-06-29 16:32:46

      緒論:寫作既是個人情感的抒發,也是對學術真理的探索,歡迎閱讀由發表云整理的11篇文化內涵的意義范文,希望它們能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啟發。

      文化內涵的意義

      篇(1)

      一、《周易》之“中”內涵概述

      《周易》講“中”很多,“中”的表面意義是中間,然而就爻位來講,它的含義首先指的是中位。《周易》說天人盈虧法則,是由陰陽六爻在時位中的展開而顯現。原則上,“二”“五”居于中位,未達極頂。六爻構成的卦,分下(內)卦和上(外)卦,下卦正中間的“二”,上卦正中間的“五”,稱為“中”“得中”。《周易》十分看重中與正,“正”指的是在六爻中,陽爻居奇數位,陰爻居偶數位,也就是說陽爻、陰爻居于各自應當的位置才可稱為“正”。所以,只有陽爻、陰爻居于各自的位置并處于中位時,才可稱為中正?!罢焙苤匾?,它強調的是陰陽各居其位,因此“中正”在《周易》看來,既是吉祥的,又是合乎天理的。但是,與“中”相比,顯然“正”遠不如“中”重要。在占卜中,即使不得“正位”,中位所代表的含義也往往是吉利的。譬如在乾卦中,它的第二爻位是陽爻居之,但由于其在中位,因此在占筮中依然是吉利的卦象,正如爻辭所云:“見龍在田,利見大人?!?/p>

      可以說,對于《周易》之“中”的思想,《易傳》可謂是做到了全面而深入地繼承與發展。爻位的“中”“中正”常常在《易傳》中作為一種解釋卦辭和爻辭的方法,并通過闡述來說明“中”之所以被認為是天地人的根本道理所在。中正是天的屬性,而人處于天地之中并且是其優秀代表,自然就具有與天同樣的屬性,所以天與人之間是相通的,也就有了那些圣人、大人?!兑讉鳌酚小叭龢O”的說法,即將每卦的六爻分為天、人、地三才,而人在位置上是居于中位的。這種說法,表明了人所處于天地間的位置,是自然的表現,更重要的是,這種排列方式彰顯出人為天地的中心,即人是天地之間的根本,并由此論述了圣人、大人的與眾不同,“天地設位,圣人成能”(《系辭傳下》),圣人之所以能成為圣人,不外乎在于其能夠遵循天地之道,做符合自己本職的事,所以才能完成其偉業。由此可見,中國人在處理天人關系的問題時,是十分看重人的主體地位的。除此之外,“中”在哲學上還被稱之為“中道”。把“中”解釋為正中之道,這在《易傳》中是非常典型的。在這里,“中”不能簡單地理解為空間的概念,它主要指的是做事要處于正確的立場,要采取正確的方式,恰到好處?!爸械馈弊鳛橐环N方法,追求的是不偏不倚,它的對立面就是極端、片面、過猶不及。在《周易》中,人們不難發現它十分強調一種“中”的狀態,從而追求一種“中庸”的為人處事的原則和方式。這一點與儒家所言的“執中”“得中”“用中”等處中的思想內容十分一致,也正是如此,儒家從中獲得啟發,汲取營養,建立起了以“中庸”為核心的人生哲學。

      二、“中和為美”的審美理想

      在中國古代美學體系里,“中和”是其中不可或缺的范疇之一,也是后世許多美學理論的借鑒和發散的母體??梢哉f,“中和”這一美學范疇是扎根于中華民族深厚的歷史背景及文化土壤之中的,作為一個完整的美學范疇,《樂記》早就有所提出并加以闡釋,更為深刻地探討“中和”之美的文化之源卻是《周易》。

      《周易》十分強調中和之美?!昂汀弊种檬怯衅浯_切內涵的。矛盾雙方的“大和”狀態又叫做“中”,所以“大和”又叫“中和”。在《周易》里,“中”被看成是“天下之大本”,這是因為天下是由祖先對大自然進行改造后才形成的具體社會,他們從大自然中獲取了賴以生存的物質生活資料,所以這是一種自然的人化,也是人的本質力量對象化的顯現,因此“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接著是“和”。“和”之所以被看作是“天下之達道”,是因為男女陰陽相交是人類繁衍生息的開始,也是人倫與人生之美的象征。總的來說,人的本質除了體力和智力的外在表征之外,更重要的在于他們所特有的生命力,所以“和”也是人的本質的表現,而經由人創造出的新生命自然擁有了“和”之美。提及“和”,就不得不說“陰”與“陽”,二者也是一對重要的哲學范疇,也正是因為“陰”與“陽”的和諧一致,才有效地推動了宇宙萬物的統一,進一步形成了一種“陰陽相和”的中和之美。作為中國古典美學的兩大基本概念和審美領域中兩種最基礎、最具典型性的美學風格,無論是“陽剛之美”還是“陰柔之美”,都是“中和美”和“變化美”的基礎和來源,它們為“中和美”和“變化美”提供了滋養,使其擁有了別具特色的美學風格。

      正如上文所言,“和”在《周易》中往往被認為是一種通過陰陽相交而形成的和諧狀態。對于“和”這一狀態的把握,人們在儒家、道家的許多思想中亦可窺見其身影,其同樣將“和”看作為一種美學的范式并加以論證。在道家與儒家關于“和”的思想理論基礎上,《易傳》將中和之美的內涵和外延擴大化,不再局限于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而是上升發展為一種自然宇宙和人類社會的和諧統一的狀態,即追求一種天與人的和諧之美。這一改變,不僅繼承了儒家學派一直以來所強調的以“仁”為核心的中和之美,也包含了道家敬畏上天、敬畏自然的“崇道”思想?!兑讉鳌氛J為,自然萬物有其自身的運動變化規律,而處于自然之中的人也有著屬于人本身的生存規律,那么只要人的生存規律能夠順應自然的運動變化規律,人就能從中獲益,得到進一步的發展。由此可知,中和之美不僅僅是一種審美范疇,更是指導人們運用正確有效的方法和行為準則淼鶻諶死嘧隕硪約叭擻肷緇?、葦\胱勻壞墓叵怠!昂汀筆且恢終苧В它的出發點以及落腳點始終在人,不論是日常生活人們對于人際關系的處理,還是形而上的對于人生態度的把握。而關于人際關系的處理和對人生態度的把握是常見的世俗倫理主題,其核心就是要實現“和諧”,即如何踐行一種“度”的哲學。所以,從社會審美心態上來說,這又是一種極具典型的代表。因此,中和之美不僅僅是一種哲學范疇的理解,還是審美理想的體現,更是倫理學中如何為人的崇高目標。

      三、“中正之道”與人生

      通過分析,人們可以得知《周易》是十分推崇中正之道的,這不僅是指導古人為人處事的一種行為準則,對當代人來說,也同樣具有借鑒意義,是一種教會人們如何實現趨吉避兇、追求和諧生活的有效方法。有中正方能達到合和,而要達到中正合和就需要人們日常的言行當位,因此做到當位才能進而處順。那么又該如何做到中正合和、當位處順呢?這就需要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善于抓準時機,懂得審時度勢,不做于時不和的事情。

      在《周易》中,人們不難發現中正之道是通過其卦爻辭顯現出吉兇的方式來論述的?;旧稀兑讉鳌吩诮忉屵@些卦、爻為何是吉辭的時候,往往說明因為其位于中位,二者之間的關聯可見一斑。自古以來,對于圓滿結果的追求是人之常情的,而遵循中正之道是完成這種目標或實現這種心愿的必要條件。所謂“中正”,即凡事都恰到好處,既不超過也沒有不及。而提到中正合和,自然少不了要講到當位處順。所謂“當位”,就是指每個人都要處在一個適當的位置上。而“處順”就是在處理事情上順暢有序,兩者互為表里,缺一不可。下面主要就“當位”在具體為人處事中的體現來做具體分析。

      首先,在具體的社會分工上,《周易》始終強調人應該在其位謀其事,認為每個人只有找準自己的定位才可以發揮自己的才能和作用。“君子以正位凝命”(《象傳下?鼎》),就是這一思想內涵的反映。緊接著,“正位”后就要做到“位乎天位,以正中”,即把中正作為自己為人處事的一種行為準則,在本位上做到極致。就好比處于“天位”一樣,即“需,須也,險在前也。剛健而不陷,其義不困窮矣。需,有孚,光亨,貞吉,位乎天位,以正中也。利涉大川,往有功也”(《彖傳上?需》)。所以對個人而言,這是一種高回報的結果,如果能做到便能從中獲益良多;而從社會這一角度上來說,則是個人社會價值的最大化體現。最后,要落腳到個人的“當位”。一個和諧穩定、秩序井然的社會自然離不開每個人的支撐和角色參與。而在諸多的社會關系中,家庭關系又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環。眾所周知,家庭關系包括了父子、兄弟姐妹以及夫婦之間的關系,這也是家道的內容,所以處理好這些方面的關系十分重要;又因為家庭是社會的縮影,家道不正,社會自然算不得太平。反之,家道和諧,合乎正道,天下自然就有序祥和。由此可見,《周易》里一直強調的中正和合、當位處順,本質上強調的還是時與位的重要性。也就是說,人們要做到正確把握時機,時行則行,時止則止,并且懂得認清自己的位置,做符合自身定位的事情。

      篇(2)

      中圖分類號: H31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8631(2011)03-0165-01

      一、詞義內涵的“聯想意義”

      語言,特別是詞匯一直是人們記載重大歷史事件和傳播人類智慧的有效工具。經過長期的歷史發展和千百代人的創造和積累,形成了錯綜復雜、豐富多彩的一個民族所特有的詞義和語義體系。陳原曾指出:“語言中最活躍的因素――詞匯,常常敏感地反映了社會生活和社會思想的變化?!痹~匯可以體現社會活動的深刻烙印,更能傳達豐富的文化思想內涵。語言的各要素中,詞匯作為最基本的要素,文化差異必然會體現在詞匯層面上,對詞匯的解釋也必然能體現文化之間的差異。

      鄧炎昌和劉潤清在《語言與文化》中提出了“詞匯的隱含或附加意義”這一概念,而杰夫里?利奇(Geoffrey Leech)在他的著作《語義學》中,把詞的意義劃分為七種不同的類型:理性意義、內涵意義、社會意義、情感意義、反映意義、搭配意義、主題意義。他把其中的內涵意義、社會意義、情感意義、反映意義、搭配意義概括為“聯想意義”。也就是說,他把詞的意義大體上劃分為理性意義和聯想意義。在談到理性意義和聯想意義之間的區別時,他指出,理性意義是言語集團成員所共有的語言,即“共同體系”的一部分,聯想意義則不那么穩定,可以因個人經歷的不同而變化。

      下面看一下利奇的“聯想意義”在英、漢兩種語言中的具體體現。

      杰夫里?利奇認為,詞匯的涵義是指:一個詞語除了它的純理性內容之外,憑借它所指的內容而具有的一種交際價值。例如,漢語的“狗”,在英語中有其對應詞“dog”,但各自的內涵意義不是完全對應的。以英語為母語的人把狗當作人類最忠實的朋友,因為他們很欣賞狗具有的那種對主人忠誠的品質。如,“Eve dog has his day.”(凡人都有得意的時候)," Love me,love my dog.”(愛屋及烏)。這些古老的諺語足以表達西方人賦予狗身上的內涵意義。然而,中國人會說:“狗嘴里吐不出象牙來”,“狼心狗肺”,“狗血噴頭”等,因為中國人把狗當作骯臟和卑鄙的典范。

      如果一般語言所表達的是關于使用該語言的社會環境的意義,那么,這就是利奇所說的社會意義。以“money”為例,對于以英語為母語的西方人來說,金錢就是一切。因此,money具有一定的積極的社會意義。如:“He was born with a silver a spoon in his mouth.”(他出身于富有的家庭);“He is as sound as a dollar.”(他十分健康)等等。而對于中國人來說,“金錢”的社會意義一般是與消極、墮落的品質相聯系的。因此,出現了“紙醉金迷”、“金盡情絕”、“金錢乃萬惡之源”等諺語。

      情感意義旨在表明語言如何反映講話人的個人情感,包括他對聽者和他所談事物的態度。講話者可以通過表達感情的詞(“I love you.”我愛你)或者通過表達感情的詞(“I agree with you.”我同意你的觀點)來表達個人的情感或態度。講話者也可以通過聯想意義來表達個人的觀點和情感。這時候,情感意義是一種內含的、潛在的意義。由于聯想意義一般來說是因人而異的,因此具有不同文化的人對同一詞匯的情感意義不盡相同,因而就會產生跨文化交際時的誤傳或誤解。

      反映意義是通過與同一詞語的另一意義的聯想來傳遞的意義。也就是說,它是不同于詞匯的字面意義但又與之相聯系的引伸意義?!盎ā彼粌H用來指稱植物當中最美麗的部分,也可以用來指任何一種事物中最好或最完美的部分。在英語中有這樣的說法:“the flower of the flock”(雞群之鶴),甚至,在婚禮上,走在新娘前執花或撒花的女孩叫做“flower girl”(女花童)。在漢語中,“花”也給予人們美好、愉快的聯想。如,“花好月圓”、“花團錦簇”等。但是,“花”在漢語當中有時也會給人們一種不愉快、不忠實、厭惡、趣味低等的聯想。如,“花言巧語”、“花花公子”等。

      通過經常與另一個詞語同時出現的聯想來傳遞的意義叫做詞語的搭配意義。搭配意義必須與別的意義搭配在一起才能產生意義。在漢語中,“意思”是指語言、文字的意義、意圖和思想內容等。英語中也有其對應詞“meaning”,但是下面幾句話中的“意思”的意義與“meaning”的意義卻是貌合神離的:(1)這是一點小意思;(2)你真不夠意思;(3)只不過是意思意思;(4)這真沒意思。這些句子都是漢語中出現率很高的話語,“meaning”是沒有這些意義的。外國人在學習漢語時,對“意思”這么多不同的搭配意義會感到茫然,不知所云。社會文化意義和修辭聯想色彩多半與民族文化有關。這一切語義都作為該民族集體的思想成果而鞏固在語言單位之中,因此離開民族文化背景就難以準確理解語言單位的涵義。

      二、“聯想意義”在實現跨文化交流中的意義

      從聯想意義在英、漢兩種語言中的具體體現,可以看出英漢詞語對于事物的概括不盡一致,包孕的語義內涵不同,影響著它們的對應關系。這一現象也可以通過語義分析方法得到較為滿意的說明。詞語的意義可以分解為語義成分,即構成詞的語義的基本單位,是表示范疇意義和區別性特征的要素。英漢對應詞各自所含的語義成分,在數量和性質上往往不盡相同,因而造成意義對應的偏差。

      從語域方面來看,詞語的語域涉及詞語的使用和使用者。有關語域的信息有利于理解詞語運用的適切性,是詞語意義的一個主要因素。語域有書面與口頭、正式與非正式、禮貌與粗俗之分,也有英與美、男女老少、俚語、交際意圖變化之別。同是表示“警察”這一指稱意義,law officer帶有客氣的口氣,cop多含貶義,policeman則為中性詞語,一律標以“警察”就不夠貼切。

      由于英漢語在意義上存在著非完全對應關系,詞的理據(motivation)在跨文化交際中往往會變得模糊。詞的理據指的是事物和現象獲得名稱的依據,說明詞義與事物或現象的命名之間的關系。從歷時的角度來看,在語言的發展過程中,詞的理據可能喪失或者變得模糊,在現代英語中,有些詞變成無理據或者難以找出理據。那么,從共時的角度來看,詞的理據也會在跨文化交際中變得模糊。詞語的文化烙印是普遍的,這種烙印深淺不一,因而對應詞的選擇要有分寸。

      三、注意掌握目的語文化背景

      世界上的語言形式千差萬別,這就導致了各個民族在認識、思想及世界觀上的不同。這樣,使用不同語言的人們之間在概念上就出現了文化和所指意義的不對應,不重疊,交叉甚至沖突的情況。這時,跨文化就可能出現困難。因此,在跨文化中,必須特別注意反映民族文化的詞語(culture-bound words)。

      要增強跨文化交際能力,減少或避免文化沖突,就必須弄清詞語的社會歷史背景及其詞義內涵。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取向,可以幫助我們在跨文化交際中,預測和解釋外民族交際者的言語行為,盡可能減少誤傳或誤解。在外語教學過程中,輸入與所學語言相關的文化背景知識,有助于提高語言使用者正確運用語言的交際能力;反過來,一個詞語在不同語言里所具有的不同的聯想意義又可以反映出不同民族文化的特點。這些帶有感彩的形象生動的聯想,對于外語學習者來說是了解目的語文化的一個重要途徑。

      參考文獻:

      [1] 鄧炎昌,劉潤清.語言與文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89.58.

      篇(3)

      一、“基本文化權益”的內涵

      “文化權益”是近年來熱度逐年走高的一個詞語,十七大報告首提“人民基本文化權益”,文化權益進入執政黨的政治綱領,十七屆六中全會決定更將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權益列為建設全面小康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

      什么是“基本文化權益”?與“文化權利”有什么區別?目前,不少人對“文化權利”與“基本文化權益”是不加區分的。本人認為這是不妥的。兩個概念具有重合的地方,但不是等同的。理清“基本文化權益”的內涵、外延,無論對學習理解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深化文化建設理論,還是對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滿足人民群眾基本文化需求的實踐,都是有重要意義的。

      “文化權利”是與經濟權利、政治權利相并列的人的基本權利,屬于人權范疇。1948年聯合國《世界人權宣言》規定:“人人有權自由參加社會的文化生活,享受藝術,并分享科學進步及其產生的福利”,“人人對由于他所創作的任何科學、文學或美術作品而產生的精神的和物質的利益,有享受保護的權利”。1966年第21屆聯合國大會又通過了《經濟、社會和文化權利國家公約》,這就在世界范圍內以法律的形式確立了公民的文化權利。概括講,文化權利主要包括四個方面:一是享受文化成果的權利,二是參與文化活動的權利,三是進行文化創造的權利,四是文化成果受保護的權利。

      “基本文化權益”是我們黨在現時期提出的一個新概念。十七屆六中全會決定提出:“要以公共財政為支撐,以公益性文化單位為骨干,以全體人民為服務對象,以保障人民群眾看電視、聽廣播、讀書看報、進行公共文化鑒賞、參與公共文化活動等基本文化權益為主要內容,完善覆蓋城鄉、結構合理、功能健全、實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薄皾M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基本任務。必須堅持政府主導,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加強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公共文化服務網絡,讓群眾廣泛享有免費或優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務?!薄凹訌姽参幕帐菍崿F人民基本文化權益的主要途徑?!睆纳鲜稣撌鲋锌梢钥闯?,“基本文化權益”是有其特定涵義的。

      在范圍上,“基本文化權益”具體包含“看”(電視)、“聽”(廣播)、“讀”(書看報)、“賞”(進行公共文化鑒賞)、“參”(參與公共文化活動)等幾項,與文化權利前兩項(即“享受文化成果的權利”,“參與文化活動的權利”)相重合,但不包含后兩項(“進行文化創造的權利”、“文化成果受保護的權利”)??梢姡盎疚幕瘷嘁妗睂儆谖幕瘷嗬南挛桓拍睿w的范圍小于文化權利。

      “基本文化權益”較之“文化權利”,具有如下特性:

      1、基本性(或基礎性)?!盎疚幕瘷嘁妗蓖怀龅氖枪瘛白罨尽钡奈幕瘷嗬?,是每一個公民最基本的生存權和發展權所必然涵蓋的權利,是為維持基本的社會正義所必須提供給每個公民的權益??梢?,“基本文化權益”是與就業、教育、社會保障、基本醫療衛生等一樣,處于同等基礎性地位的,是同屬于“民生”范疇的。

      2、福利性?!盎疚幕瘷嘁妗钡膶崿F,主要由公共財政負擔、以政府為主體提供。通過財政保障,以政府購買、補貼、配送、組織等方式,向廣大群眾提供免費的或優惠的產品、服務。例如設立廣播電臺、電視臺、圖書館、博物館、展覽館、文化館(站)、影劇院、組織各類群眾文化活動等。

      3、均等性?!盎疚幕瘷嘁妗被趶V大人民群眾的基本文化需求,屬于基本的生存權和發展權,因此,每個公民在權利的享有上必然要求平等、普惠。要求做到社會成員不分地域、不分性別、不分年齡、不分老幼、不分身份高低貴賤,都可以無差別地享有同樣的文化權益,享受水平大致相當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對于農民、城市下崗人員、退休人員、進城務工人員、婦女、未成年人、老年人、殘疾人等特殊群體,也應當有針對性的措施和特別的服務,保證他們享有與其他群體同等的文化權益。

      4、保障性。“基本文化權益”是由政府保障的文化權利。建立以公共財政為支撐、覆蓋城鄉、結構合理、功能健全、實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讓群眾廣泛享有免費或優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是各級政府的職責。

      5、時代性?!盎疚幕瘷嘁妗钡姆秶?,是隨著國家和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階段和總體水平而變化著的。在現階段,“基本文化權益”的范圍包含“看”“聽”“讀”“賞”“參”等,當國家的經濟、科學技術和社會的進一步發展,可能會有新的、更多的內容納入“基本文化權益”,公民的文化福利會更加豐富。

      二、提出“基本文化權益”概念的意義

      1、深化了文化權利理論認識。提出“基本文化權益”概念,區別了“基本”文化權利與“非基本”文化權利。通常人們的對文化權利的共識、也即聯合國《經濟、社會和文化權利國家公約》中概括文化權利,包含享受文化成果權、參與文化活動權、進行文化創造權、文化成果受保護權等四個方面。這四個方面權利,都屬于人的基本權利,但是,人們在實際生活中對這些權利享用的情況是有區別的,有些權利是人人必須享用的,猶如吃飯、睡覺之于人不可或缺,如讀書看報、看電視等,屬于滿足人的最基本精神生活需求。有些權利則并非所有人實際享用,在現實生活中實際上只有一部分人享用,如寫小說、拍電影、演戲、跳舞等文化活動,以及隨之而來的文化成果受保護的權利需求等。可見,文化權利中,既包含不因地域、性別、年齡、身份,老幼、貴賤而差別的、人人需要實際享用的文化權利,也包含因人的才能、特長、成果而異的、并非人人需要實際享用的文化權利。以“基本文化權益”的概念區別之,使得我們在理論上更加深化,在實踐上更加容易操作。

      篇(4)

      語言是一種社會文化,它是社會文化發展的產物。任何語言的存在和發展都離不開其產生的社會文化環境,語言是文化的反映,文化也反映著語言,語言和文化密切相關,彼此不可分割[1](P5-6)。詞匯是構成語言的最基本也是最活躍的要素,反映著語言的發展狀況,承載著文化的信息[2](P21-22)。美國社會語言學家C?恩伯曾說過,“一個社會的語言能反映與其相對應的文化,其方式之一則表現在詞語內容或詞匯上”[3]。因此,對于詞匯學習與使用者來說,不但要掌握它的字面意義,更要了解其豐富的文化意義。母語相同的人,由于民族文化行為與模式一樣,對于某個詞的文化意義不需要別人言明也能理解。但是他們在學習和使用另一種語言詞匯時,即使一個很普通的詞,因為不了解其文化背景,也很難認識它的聯想意義[4]。由此可見,研究不同語言詞匯的文化內涵差異,對于語言的教學、學習和使用具有重要的意義。此外,隨著歷史的發展,人們在與動物的接觸中經過長期的馴化、使用與觀察,創造了豐富的、形象的、直觀的及獨具文化特征的動物語匯,因此,探討動物語匯的文化內涵,更有助于對其他詞匯文化內涵的理解。

      一、動物詞匯文化內涵的產生

      詞匯意義標志著人們對客觀世界認識的廣度和深度,也受到人們所屬群體文化的影響和制約。詞匯意義常常有三個層次[4-5]:指稱意義(referential meaning),又稱外延意義(denotation),指詞與客觀或虛擬世界中的現象相聯系的那一部分意義,即詞的基本意義或字面意義;內涵意義(connotation),表示人們對該詞所指的事物所具有的感情和所持的態度,內涵意義含有感彩;文化意義(cultural meaning),指特定的社會文化背景賦予詞匯的附加意義和引申意義。在歷史的長河中,動物是人類古老而永恒的朋友,從獵物、家畜、觀賞動物到寵物,動物詞匯隨著人類歷史的發展而發展,人類對動物的認識也越來越多。在許多的神話故事里,動物還被擬人化了,人們把他們的感覺和情感,甚至一些事件及自然現象都與各種動物聯系在一起,而這些動物被認為是像人一樣代表不同性格。在人們看來,動物已經成為一種象征,而這種象征也反映在了語言里,在這一過程中,動物詞匯逐漸在語言中也有了自己的涵義[3]。對同一民族來說,往往對于某種動物產生相類似的認識,會對一些動物名稱產生相類似的聯想,經過長期的歷史發展和一代代人的創造和積累,就形成了獨具本族社會文化特征的豐富動物詞匯和相對應的語義體系。但是各民族由于地域文化、思維方式和生活習慣的不同往往對同一動物產生不同的聯想意義。所以,動物詞的文化意義是指它隨著社會文化的變遷而產生的意義,這種文化是社會賦予詞語的引申義、隱喻義、借代義、聯想義、象征義、感彩、語體色彩以及特有的含義[6]。

      二、動物詞匯文化內涵的分析

      為了更好地分析動物詞匯的文化內涵,本文選取一些與傳統文化或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的典型動物詞匯,如龍、虎、獅、鷹、狗、馬、牛等為代表,來探討漢英動物詞匯文化內涵的差異及原因[4,6-8]。

      1.龍

      龍在我國傳說中是一種神異動物,它集蛇、鳥、馬、鹿、魚、鷹等八種動物于一身,因而它具有能上天、入地,在陸上走、水里游、空中飛的本領。對中國人來說,龍是神圣的象征,它一直以來被看作是中華民族的祖先――這就是為什么中國人叫自己是“龍的傳人”,中國的封建君主被稱為“真龍天子”,穿著“龍袍”,住在以龍為裝飾物的宮殿里。因此,在漢語中有關龍的成語大多都是褒揚之詞,例如:“龍騰虎躍”、“生龍活虎”、“龍鳳呈祥”、“龍飛鳳舞”、“望子成龍”等。英語里的dragon和漢語里的龍一樣都是人們假想的動物,但卻有著不同的涵義。在Webster’s Encyclopedic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韋伯斯特大百科全書辭典》)中,龍(dragon)被解釋為“a fulgurous monster variously represented,generally as a huge,winged reptile with crested head and terrible claws and teeth and spouting fire”。許多中國人都會“望子成龍”,但它的字面翻譯“to expect one’s son to become a dragon”,對英語國家的人來講是非常荒謬的,因為在他們的印象里dragon是一種嘴里噴火、有三至九個頭的邪惡的妖怪。龍在西方文化中是邪惡的象征,在Bible(《圣經》)中,上帝把Satan(撒旦)稱為“the great dragon”,因此龍在西方文化中給人的聯想與東方截然相反,現代英語中用dragon喻人常包含貶義,如果把一個女人叫做dragon,意思是她很兇猛,令人討厭。

      2.虎和獅

      對于最大的貓科動物之一,身上長著漂亮的條紋的虎,中國人是非常熟悉的。人們認為老虎體格健壯、性格勇敢,因此常用“虎頭虎腦”來形容一個男孩身體健康結實。老虎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是王者、威猛力量的象征,同時中國人也認為它代表著尊嚴、高貴,因為老虎被稱作是“獸中之王”?!吧街袩o老虎,猴子稱霸王”就是說明老虎王者地位的,漢語中常用虎來形容威猛用武和雄心膽量等,諸如“虎將”、“虎威”、“臥虎藏龍”、“如虎添翼”、“生龍活虎”、“龍騰虎躍”、“龍行虎步”、“猛虎添翼”、“虎背熊腰”、“虎嘯風生”、“將門虎子”、“麟角虎翅”等。英語國家的人和中國人都認為老虎代表著兇猛,但是,獅子也是最大的貓科動物之一,在許多西方神話故事里,獅子是百獸之王,在英語中百獸之王不是老虎而是獅子,Collins Cobuild English Dictionary將“lion”一詞解說為“a person or a country that is considered to be strong and powerful,and which other people respect or fear”,如the lion’s share(獅子的一份最大的一份),regal as a lion(獅子般莊嚴),beard the lion in his den(太歲頭上動土)等,絕大多數英語國家的人們認為獅子代表著高貴和權利。因此,人們用獅來形容一個人或國家強大有力,讓人感到尊敬或恐懼。例如“the British Lion”就是英國的別稱,“Lion”用來指國王查理一世。

      3.鷹

      鷹是一種掠食鳥類。由于它兇殘的本性,中國人經常把它和邪惡、兇殘的人聯系在一起。比如“鷹犬”就是指被雇傭來的像獵鷹和獵犬一樣的暴徒,“鷹鼻鷂眼”用來描述一個人長著鷹勾鼻、禿鷲眼,一副陰險殘暴的樣子。在西方文化中鷹代表無畏和力量,它是美國的國鳥,禿頭鷹則是美國民族的象征,美國人稱勇敢的戰斗機飛行員為鷹。

      4.狗

      在中國傳統文化里,狗是一種另人討厭的動物。由于漢民族對“狗”這一動物的思維定勢和聯想習慣,漢語的“狗”在直指意義的基礎上粘附上了明顯的漢民族文化心理色彩,蘊含著國俗語義:“狗”從頭到腳,從里到外,渾身上下一無是處。凡與“狗”組成的詞語也往往給人“卑賤惡劣”等的聯想,在大多數漢語詞語里狗都有貶損之義,比如“狗頭軍師”、“狗急跳墻”、“狗仗人勢”、“狗眼看人低”、“狗血噴頭”、“狗嘴里吐不出象牙”、“喪家之犬”、“狐朋狗友”、“狼心狗肺”、“狗腿子”等。然而,狗在英語民族里卻是一種愛畜、寵物,常作“忠誠的人類朋友”的同義語。在英美等國,許多人愛狗如命,有的人沒有子女,便拿狗來代替,他們的狗能得到相當多的“優待”,如為狗立戶口,買食品、玩具,甚至還有人買墓地,社會上有專門為狗服務的機構,如寵物商店、餐館、診所、美容院、旅社等,愛狗已成為他們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在英語中有這樣的短語,如:luck dog(幸運兒),doglike(忠實于主人的),top dog(最重要的人物),big dog(大亨、要人),clever dog(聰明的孩子),Love me,love my dog.(愛屋及烏),old dog(行家),Every dog has its own day.(凡人皆有得意時)。

      5.馬和牛

      馬是中西方國家人們都非常熟悉的動物。在漢語中關于馬的詞匯不少,而且多用來表達美好的意思,比如古人常用“千里馬”來稱呼杰出的人才。千里馬在古代又被稱為“驥”,所謂“老驥伏櫪,志在千里”,是說人老卻壯心不已的杰出之士;“駒”指幼馬,漢語中的“千里駒”指年輕少壯的杰出人才;“黑馬”指競賽中出乎眾人意料之外的獲勝者。還有一些關于馬的成語,如“一馬當先”、“千軍萬馬”、“天馬行空”、“汗馬功勞”、“老馬識途”、“車水馬龍”、“馬到成功”、“龍馬精神”等。許多英語國家都起源于游牧民族,馬在其歷史上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歷史上英國人嗜好馬,馬的使用頻率很高,當然就有許多與馬有關的說法。如put the cart before the horse(本末倒置),get straight from the horse mouth(據可靠信息)。horse也可用來喻指身體強壯的人,如as strong as a horse。中國的農業在國民經濟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牛是農民的主要耕作工具之一,所以牛在漢語中使用的頻率非常高。在漢語中,關于牛的詞語也不少,如“牛力氣”、“牛脾氣”、“執牛耳”、“初生牛犢”、“牛刀小試”、“牛高馬大”、“牛角書生”、“老牛舐犢”。然而,由于牛畢竟是人馴化勞作的動物,所以又有“老黃牛”,用以指代吃苦耐勞、踏實肯干的人。而如今“?!弊钟挚杀硎旧駳?、有派頭、棒極了等意義,活躍在現代口語中。英語中的bull常用以喻指“健壯的漢子”、“彪形大漢”,英美人常用a bull in the china shop來形容舉止粗魯、行為莽撞、招惹麻煩的粗人。

      三、結語

      通過上述對漢英動物詞匯文化內涵的比較,可看出要很好地學習與使用某些詞匯,必須要對其深層的文化內涵作全面的了解。對詞匯深層的文化內涵不解或誤解,極有可能造成跨文化交際中的文化沖突,甚至會造成交際失敗[4]。因此,只有將詞匯置于特定的文化背景中,我們才能真正地提高語言的綜合應用能力,才能順利地進行跨文化交際。

      參考文獻:

      [1]李瑞華.英漢語言對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5.

      [2]鄧炎昌,劉潤清.語言與文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89.

      [3]王麗.英漢動物詞匯文化內涵的不對等及翻譯策略[J].考試周刊,2008,(35):224-225.

      [4]張繼紅.從詞匯的內涵意義看英漢文化差異[J].安徽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24(3):102-103.

      [5]鄭帥.翻譯過程中文化因素的理解與處理[J].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9,29(7):105-106.

      篇(5)

      一.我國節假日的發展軌跡

      一個新生事物的產生與它的環境密不可分,國家規章制度的實行也肯定與它的政治、經濟密切相關。五一、十一長假就是在1992—1998年我國宏觀經濟陷入了經濟增長與消費疲軟的困境,消費與生產的矛盾日益激化的背景下產生的。為了刺激消費、拉動內需,從1999年五一、十一長假正式開始。于是人們利用長假,紛紛出游。當時人們紛紛用“井噴”來形容這種突如其來的旅游大潮。摩肩接踵的旅游人群,讓所有的旅游熱點地區的景區、賓館、交通、餐飲等價格成倍上漲。從那時開始,人們發現原來長假蘊藏著這么多的“黃金”,媒體用“缽滿盆滿”來形容商家的收獲。于是五一、十一長假被人們稱為“黃金周”。黃金周成了商家創利的重要時機之一。十年來“黃金周”確實完成了最初的使命:刺激了消費,拉動了需求。

      新事物固然有其強大的生命力,但隨著環境的改變、社會的日新月異,新事物逐漸會喪失其原有的優勢,那它就會面臨淘汰或被改良的問題。另外黃金周的弊端也日漸顯現。當“黃金周”演變成消費熱潮之后大量的消費需求在短短的幾天之內被釋放。而生產過程需要一定的調整周期。從而導致市場上出現“供不應求”的局面。在黃金周期間供不應求的刺激下,社會上更多的資源被調配于應對黃金周的需求,當黃金周的消費熱潮過后,整個市場出現了消費低潮,間接影響宏觀經濟的穩定狀態。另外,由黃金周引起的交通擁堵、景點爆滿等負面影響,使黃金周逐漸褪盡原有光環。從最初的全民狂熱,到隨后的大面積疑惑,每個黃金周過后,都給我們流下來太多的思考。黃金周正是在這樣的追問、分析、質疑下不斷發展。

      當越來越多的人們選擇在家度過“黃金周”,或在此期間探親訪友時,由“黃金周”引起的爭議愈演愈烈了。從第一個黃金周開始,黃金周就是以旅游為其特征,將近十年的“黃金周”經歷,催生了一個旅游時代。當大對數人的黃金周被習慣冠以“旅游”的名義時,很多人對“黃金周”期間在家休息反而不習慣了,反而覺得“黃金周”已經沒有意義了。其實黃金周為何不是休閑的黃金周、探親的黃金周,度假的黃金周呢。終于,在種種壓力和非議下,五一黃金周取消,取而代之的是由清明、五一、端午等幾個小長假代替,但是十一的黃金周依然存在。

      二.節假日的經濟意義與文化內涵的博弈

      眾所周知,十月一日本應是舉國同慶日子,但是人們過度關注“黃金周”的經濟利益,整個社會沖刺著黃金周到底能給社會帶來多大收益、給商家帶來多少回報的金錢的誘惑之下,忽視了它的文化內涵。雖然十一不像清明節、中秋節那樣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但國慶節也是中國人民值得留戀、祝賀的日子。提到十一長假,我們想到的是黃金周,想到的是經濟利益。但是這種文化意義卻逐漸被我們淡忘了。另外黃金周本應是老百姓在繁忙的工作、生活之后休息娛樂的時間,可是各個商家對待它的態度遠比老百姓熱衷的多。它被老百姓稱為“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雞肋。在旅游景點、交通等面臨強大壓力情況下,現在大多數人選擇在家渡過黃金周,未免不是一個好的現象。十年后的今天,國內的環境也發生了變化。我們更應該淡化“黃金周”的經濟意義,更加關注它的文化內涵。轉變休閑娛樂的實施模式,將老百姓的休閑娛樂放在首位。

      1980年在菲律賓馬尼拉世界旅游會議上通過的《馬尼拉宣言》指出“人必須享有積極的休息、假日,必須享有在人本身所需要的閑暇及娛樂時間內自由旅行的權利”。使用閑暇時間的權利,特別是由于工作權利而帶來的度假、旅行和旅游自由的權利為《世界人權宣言》及許多國家的法律視為為實現人類自身價值的一個方面。對社會而言,每個社會有義務賦予其公民最為實際的、有效的、毫無歧視的權利。

      我國的黃金周實施這么多年來,已經在人們的心目中形成了一個真正的盛大節日。每次黃金周來臨的前夕,人們就開始盤算著如何利用這個長假來做自己想做而沒時間做的事情。比如遠在他鄉就讀或工作的孩子回家探望自己的父母、學習、進修、考各類證照、聚會購物等等。當今的工作節奏非???,大多的工薪階層都沒能有時間好好的休閑放松一下,所以黃金周的長假就是這些工薪族徹底放松自已、好好娛樂、休閑的最佳機會。雖然每次黃金周后,人們都說好累好辛苦、在家沒意思等等,但誰不期盼有這種真正屬于自己的自由時光呢?確確實實地說,黃金周已成了國人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這么多年來,人們已經習慣了黃金周這樣一個長假。

      有些人稱,隨著帶薪休假制度的逐步實行,黃金周會自行消失。但是由于我國勞動生產力水平還比較低,帶薪休假制度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在卻大多數的中小企業是難以做到的,尤其在民營企業。因此如果完全取消黃金周,會極大地影響人們的休閑娛樂生活,不利于人們生活質量的提高。

      三.淡化節假日旅游的經濟意義,提升其文化內涵

      我們是否應該重新審視一下黃金周的經濟意義,而把它過渡到旅游文化內涵上來呢?其實,黃金周為何不能看成是一個新的文化現象呢?黃金周體現了群眾生活質量的提高,反映了一種文化現象的追求。作為一種文化現象來認識,這是中國整個社會的一個歷史性的進步。其次,不論旅游業的經濟效益多么現實、重要,都不會也不可能是各國作出鼓勵發展旅游業的決策的唯一標準。度假的權利,公民熟悉自己周圍環境的機會,更深刻地了解國民性及把每個人與其同胞聯系在一起的凝聚力、文化和民族歸屬感,才是人們真正應該追求的目標。實際上黃金周假日的產生和發展也改善了中國總體的國際形象。外國人老是說中國沒有人權,《國際政治權利公約》寫著度假作為人權的存在,中國也簽署了這項公約。所以,黃金周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中國國際形象的一種提升,中國在逐步發展,社會在不斷進步。把人們認為黃金周是經濟的黃金周轉變到是休閑的黃金周、度假的黃金周觀念上來,恐怕需要政府、旅游企業以及公眾的共同努力。

      首先政府應該通過法律、法規制度來保障公民的休假權利,制定一系列的法律進行保障人民的休假權利,使企業意識到給予工作人員正常的休假權是企業一項基本義務。 政府推行獎勵旅游制度,如日本為了推行企業獎勵旅游制度,也是作為擴大內需的一種措施,規定企業組織獎勵旅游其中有一部分費用可以計入成本這等于是政府出錢來辦獎勵旅游。加大鼓勵對旅游基礎理論研究的力度,從理論上解決旅游者的本質屬性,理清旅游、休閑和旅游休閑等一系列基本概念。擴大對黃金周文化意義的宣傳,打造中國旅游的黃金周文化品牌,使黃金周成為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價值和經濟價值兼具的休閑假期,使黃金周逐步成為中國人團聚、休閑、出行、購物的一個“新民俗”。

      其次,旅游企業應該分時推出具有不同特色的旅游產品,能夠吸引旅游者在不同的時間參觀旅游景點。開發鄉村休閑旅游、工業旅游等多種旅游模式,把旅游業從一般觀光的旅游景區中分流出來。企業應該落實獎勵旅游制度,因為他可以提高企業自身的凝聚力,培育團隊精神,也有一種廣告效應。另外加強與其他相關部門的合作,互幫互助,共同應對黃金周期間的旅游問題。

      最后,社會公眾應該有一種理性的休假意識。首先應該認識到黃金周是我們的正當休假權利神圣不可侵犯。至于休假的方式,可以采用多種方式,包括探親、訪友、購物。而旅游只是其中的一種形式。如果有意愿旅游,應該及時了解黃金周期間的旅游信息,為了提高旅游旅游質量,自覺避開旅游高峰期。

      旅游是人類的一項基本權利,是社會進步和繁榮的標志。因此,對待黃金周,我們應該從對它所產生的經濟效益過于關注轉到更加重視黃金周的文化內涵上來。那樣我們才能全面地看待黃金周,才能正確地對待它所產生的各種社會現象。

      篇(6)

      一.我國節假日的發展軌跡

      一個新生事物的產生與它的環境密不可分,國家規章制度的實行也肯定與它的政治、經濟密切相關。五一、十一長假就是在1992—1998年我國宏觀經濟陷入了經濟增長與消費疲軟的困境,消費與生產的矛盾日益激化的背景下產生的。為了刺激消費、拉動內需,從1999年五一、十一長假正式開始。于是人們利用長假,紛紛出游。當時人們紛紛用“井噴”來形容這種突如其來的旅游大潮。摩肩接踵的旅游人群,讓所有的旅游熱點地區的景區、賓館、交通、餐飲等價格成倍上漲。從那時開始,人們發現原來長假蘊藏著這么多的“黃金”,媒體用“缽滿盆滿”來形容商家的收獲。于是五一、十一長假被人們稱為“黃金周”。黃金周成了商家創利的重要時機之一。十年來“黃金周”確實完成了最初的使命:刺激了消費,拉動了需求。

      新事物固然有其強大的生命力,但隨著環境的改變、社會的日新月異,新事物逐漸會喪失其原有的優勢,那它就會面臨淘汰或被改良的問題。另外黃金周的弊端也日漸顯現。當“黃金周”演變成消費熱潮之后大量的消費需求在短短的幾天之內被釋放。而生產過程需要一定的調整周期。從而導致市場上出現“供不應求”的局面。在黃金周期間供不應求的刺激下,社會上更多的資源被調配于應對黃金周的需求,當黃金周的消費熱潮過后,整個市場出現了消費低潮,間接影響宏觀經濟的穩定狀態。另外,由黃金周引起的交通擁堵、景點爆滿等負面影響,使黃金周逐漸褪盡原有光環。從最初的全民狂熱,到隨后的大面積疑惑,每個黃金周過后,都給我們流下來太多的思考。黃金周正是在這樣的追問、分析、質疑下不斷發展。

      當越來越多的人們選擇在家度過“黃金周”,或在此期間探親訪友時,由“黃金周”引起的爭議愈演愈烈了。從第一個黃金周開始,黃金周就是以旅游為其特征,將近十年的“黃金周”經歷,催生了一個旅游時代。當大對數人的黃金周被習慣冠以“旅游”的名義時,很多人對“黃金周”期間在家休息反而不習慣了,反而覺得“黃金周”已經沒有意義了。其實黃金周為何不是休閑的黃金周、探親的黃金周,度假的黃金周呢。終于,在種種壓力和非議下,五一黃金周取消,取而代之的是由清明、五一、端午等幾個小長假代替,但是十一的黃金周依然存在。

      二.節假日的經濟意義與文化內涵的博弈

      眾所周知,十月一日本應是舉國同慶日子,但是人們過度關注“黃金周”的經濟利益,整個社會沖刺著黃金周到底能給社會帶來多大收益、給商家帶來多少回報的金錢的誘惑之下,忽視了它的文化內涵。雖然十一不像清明節、中秋節那樣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但國慶節也是中國人民值得留戀、祝賀的日子。提到十一長假,我們想到的是黃金周,想到的是經濟利益。但是這種文化意義卻逐漸被我們淡忘了。另外黃金周本應是老百姓在繁忙的工作、生活之后休息娛樂的時間,可是各個商家對待它的態度遠比老百姓熱衷的多。它被老百姓稱為“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雞肋。在旅游景點、交通等面臨強大壓力情況下,現在大多數人選擇在家渡過黃金周,未免不是一個好的現象。十年后的今天,國內的環境也發生了變化。我們更應該淡化“黃金周”的經濟意義,更加關注它的文化內涵。轉變休閑娛樂的實施模式,將老百姓的休閑娛樂放在首位。

      1980年在菲律賓馬尼拉世界旅游會議上通過的《馬尼拉宣言》指出“人必須享有積極的休息、假日,必須享有在人本身所需要的閑暇及娛樂時間內自由旅行的權利”。使用閑暇時間的權利,特別是由于工作權利而帶來的度假、旅行和旅游自由的權利為《世界人權宣言》及許多國家的法律視為為實現人類自身價值的一個方面。對社會而言,每個社會有義務賦予其公民最為實際的、有效的、毫無歧視的權利。

      我國的黃金周實施這么多年來,已經在人們的心目中形成了一個真正的盛大節日。每次黃金周來臨的前夕,人們就開始盤算著如何利用這個長假來做自己想做而沒時間做的事情。比如遠在他鄉就讀或工作的孩子回家探望自己的父母、學習、進修、考各類證照、聚會購物等等。當今的工作節奏非??欤蠖嗟墓ば诫A層都沒能有時間好好的休閑放松一下,所以黃金周的長假就是這些工薪族徹底放松自已、好好娛樂、休閑的最佳機會。雖然每次黃金周后,人們都說好累好辛苦、在家沒意思等等,但誰不期盼有這種真正屬于自己的自由時光呢?確確實實地說,黃金周已成了國人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這么多年來,人們已經習慣了黃金周這樣一個長假。

      有些人稱,隨著帶薪休假制度的逐步實行,黃金周會自行消失。但是由于我國勞動生產力水平還比較低,帶薪休假制度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在卻大多數的中小企業是難以做到的,尤其在民營企業。因此如果完全取消黃金周,會極大地影響人們的休閑娛樂生活,不利于人們生活質量的提高。

      三.淡化節假日旅游的經濟意義,提升其文化內涵

      我們是否應該重新審視一下黃金周的經濟意義,而把它過渡到旅游文化內涵上來呢?其實,黃金周為何不能看成是一個新的文化現象呢?黃金周體現了群眾生活質量的提高,反映了一種文化現象的追求。作為一種文化現象來認識,這是中國整個社會的一個歷史性的進步。其次,不論旅游業的經濟效益多么現實、重要,都不會也不可能是各國作出鼓勵發展旅游業的決策的唯一標準。度假的權利,公民熟悉自己周圍環境的機會,更深刻地了解國民性及把每個人與其同胞聯系在一起的凝聚力、文化和民族歸屬感,才是人們真正應該追求的目標。實際上黃金周假日的產生和發展也改善了中國總體的國際形象。外國人老是說中國沒有人權,《國際政治權利公約》寫著度假作為人權的存在,中國也簽署了這項公約。所以,黃金周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中國國際形象的一種提升,中國在逐步發展,社會在不斷進步。把人們認為黃金周是經濟的黃金周轉變到是休閑的黃金周、度假的黃金周觀念上來,恐怕需要政府、旅游企業以及公眾的共同努力。

      首先政府應該通過法律、法規制度來保障公民的休假權利,制定一系列的法律進行保障人民的休假權利,使企業意識到給予工作人員正常的休假權是企業一項基本義務。 政府推行獎勵旅游制度,如日本為了推行企業獎勵旅游制度,也是作為擴大內需的一種措施,規定企業組織獎勵旅游其中有一部分費用可以計入成本這等于是政府出錢來辦獎勵旅游。加大鼓勵對旅游基礎理論研究的力度,從理論上解決旅游者的本質屬性,理清旅游、休閑和旅游休閑等一系列基本概念。擴大對黃金周文化意義的宣傳,打造中國旅游的黃金周文化品牌,使黃金周成為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價值和經濟價值兼具的休閑假期,使黃金周逐步成為中國人團聚、休閑、出行、購物的一個“新民俗”。

      其次,旅游企業應該分時推出具有不同特色的旅游產品,能夠吸引旅游者在不同的時間參觀旅游景點。開發鄉村休閑旅游、工業旅游等多種旅游模式,把旅游業從一般觀光的旅游景區中分流出來。企業應該落實獎勵旅游制度,因為他可以提高企業自身的凝聚力,培育團隊精神,也有一種廣告效應。另外加強與其他相關部門的合作,互幫互助,共同應對黃金周期間的旅游問題。

      最后,社會公眾應該有一種理性的休假意識。首先應該認識到黃金周是我們的正當休假權利神圣不可侵犯。至于休假的方式,可以采用多種方式,包括探親、訪友、購物。而旅游只是其中的一種形式。如果有意愿旅游,應該及時了解黃金周期間的旅游信息,為了提高旅游旅游質量,自覺避開旅游高峰期。

      旅游是人類的一項基本權利,是社會進步和繁榮的標志。因此,對待黃金周,我們應該從對它所產生的經濟效益過于關注轉到更加重視黃金周的文化內涵上來。那樣我們才能全面地看待黃金周,才能正確地對待它所產生的各種社會現象。

      篇(7)

      色彩的物理屬性是一種視覺效果,因為人類在生物機制上的共性,色彩及其表達理論上應無質的區別。所謂色彩語言就是除其物理屬性指涉外,相應表達還擁有內涵信息傳遞出來。英、漢這兩種世界上最通用的語言中,色彩詞更是不勝枚舉。

      一、相同的色彩,不同的文化

      色彩詞的產生和使用與一定的民族及其歷史相聯系,不同的民族由于生活習慣、地域環境和文化傳統差異,在指涉事物的客觀顏色屬性外,人們慣于按自己的傾向賦予色彩詞匯相應的民族文化內涵,也就產生了色彩詞匯在內涵意義上的民族特異性和文化特異性。

      二、英漢文化中的基本色彩詞匯內涵

      英、漢在色彩的分類上具有極大共性,漢語有赤、橙、黃、綠、藍、青、紫,英語也有red,white,black,green,yellow,blue,purple,gray,brown相對應。受風俗民情、邏輯思維、等影響,對不同民族而言,即使在視覺上有相同的指涉,而心理上色彩引發的聯想和象征意義也不盡相同,進而造成不同文化中色彩詞匯背后千差萬別的文化內涵。因此,色彩詞匯與其他言語表述一樣,是內涵豐富的文化負載詞。不同民族給色彩賦予了不同的內涵,英漢兩種語言亦然。下文以六種色彩為例來對比和彰顯兩種語言中主要色彩詞匯文化內涵的異同。

      1.紅色

      中國自古崇尚紅色,紅色含“喜慶、熱烈、激動”之意,常與慶典以及其他歡慶場合相關。傳統婚禮上用紅喜字、紅蠟燭、紅蓋頭,以增喜慶氣氛,讓人聯想到婚后的日子會越過越紅火。英語有類似認知,如英語中有red-letter day一說,只要指圣誕節之類的重要節日,而在西方日歷上也用紅色標識此類日期。此外還有to paint the town red,指狂歡作樂之意; roll out the red carpet for sb. 或give sb. a red carpet welcome 指隆重、熱烈歡迎某人。

      此外,紅色在英漢中的文化內涵也存在差異性。漢語中紅色乃“嫉妒”之色,有“嫉妒眼紅”或“紅眼病”的意思;英語中red也多指涉貶義,是暴力、革命、死亡的象征。西班牙有斗牛傳統,斗牛士手持紅布激怒狂牛。相對應這一西方文化,英文中like a red rag to a bull用來指能激起憤怒的事物。

      2.黃色

      起源于農業閉合文化的漢民族尊崇大地,故漢文化自古以黃色為尊?!墩f文解字》中有一說法:“黃,地之色也?!惫庶S色也被君王所推崇,稱為帝王色。而西方不同,紫色(purple)才是皇室御用色彩,英文中若指出身顯貴,常用“He was born to the purple”加以表述。

      英語的yellow可表膽小、卑鄙之意,如yellow dog(可鄙的人), yellow livered和yellow belly(膽小鬼),yellow looks(尖酸多疑的神情)。

      3.綠色

      英漢兩種文化對綠色的感知有極大的相似,它們均將綠色視為“生命、生機、春天、和平”之意。漢語中有“春風又綠江南岸”“生命之樹常青”“花紅柳綠”的說法;英語表達中有green shoots(茁壯的幼苗)、have a green thumb(高手)等,翻譯家霍克斯先生把《紅樓夢》中的怡紅院譯為green house,不難看出green在英語文化中的美好意象。

      當然,兩種文化對綠色也都賦予了不太美好了意象。漢語中,我們在描述股市下跌時說“一片慘綠”,描述婚姻生活中的現象時會說“某人被戴了綠帽子”。而英語中green也被用來表示幼稚、沒經驗,如 green hand(菜鳥),同時還有“嫉妒”之意。

      4.藍色

      相對而言,藍色在漢語中的引申意義較少。藍色在漢語中表美好前景,如宏偉藍圖;也有“本原”的意思,如“藍本、青出于藍勝于藍”。

      而在英語中卻是一個含義豐富的色彩詞,一方面常用來指人情緒低落、心情沮喪,如in the blue face,in the blue mood,a blue Monday等;也用來指黃色、下流的意思,如blue talks(下流的言論),blue video(黃色錄像)。另一方面,又有社會地位高、出身名門的意義,如blue blood(貴族血統)、blue book(名人錄)。

      5.白色

      英漢兩種文化賦予白色的意象差異遠遠大于其相似性。在西方國家,婚禮上以白色為主,代表愛情的純潔和婚姻的貞潔。而這與中國傳統文化完全相悖,白色在漢文化中主“悲痛”之意,多用于葬禮。中國傳統葬禮上白色為主打,孝子賢孫披麻戴孝,身著白衣,以表達對死者的悼念和哀思;而英語世界恰恰相反,婚嫁穿白色婚紗,葬禮著黑色禮服。不難看出,白色在英語文化中主要蘊涵純潔、神圣的意象。英文中有大量與白色有關的表述指涉“吉利、誠實、善意”等良好意象,如a white day(吉日),a white crow(罕見之物),a white lie(善意的謊言),a white war(不流血的戰爭),black and white(是非分明)等。

      6.黑色

      一方面,黑色在英、漢兩種語言文化中有著極其相似的聯想意義,均可表示“否定、貶義”,同時還有“秘密的、非法的、壞的、罪惡、危險”等。漢語中有“黑暗、黑市、黑幕、黑心、黑幫”等說法;而英語中則有black list(黑名單)、black hearted(黑心腸)等。

      當然,在漢文化中黑色也有過被推崇的歷史,如秦朝時期它是宮廷御用色彩,而英語的black則自始至終被用來指涉負面信息,如陰郁、暗淡、弄臟、丟臉、不吉利、極度的、怒氣沖沖等含義,如a black look(怒視),black day(兇日),the black mark(污點),black art(妖術),black despair(絕望),be in a black mood(情緒低落),black sheep(敗家子或害群之馬)。

      通過上文的對比以及實例,我們不難看出色彩表述在英漢兩種文化中的內涵意象既有相似性,也有差異性。正如薩丕爾所言,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外語學習,死記硬背與生搬硬套永遠不能解決問題,相反,它只能帶我們走進誤區。畢竟,外語學習不僅僅是語言的問題,更是它背后文化內涵這一主導因素的問題。換言之,只有充分了解和掌握了一門外語所處的文化,我們才真正能把握一門語言的精髓。

      參考文獻:

      [1]辜正坤.中西文化比較導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

      篇(8)

      一、關于動物詞語

      隨著國家間交往的不斷深入,不同語言之間的轉換變得尤為重要,但是,各國由于氣地理位置,風俗習慣,等不同,人們對待同一種動物的看法和態度也不盡相同,同一種動物在不同的文化內涵中所代表的意義有可能相差很大,這就要求我們在翻譯與動物相關的詞語和習語時,必須采取不同的翻譯方法,只有這樣才能貼切的傳達其本來的意義,使譯入語讀者能夠認同和理解譯文,從而達到更好的文化交流的目的。

      二、動物詞語的文化內涵

      (一)動物詞語文化內涵的人文性

      人類各民族的語言不僅是一個符號系統或交際工具, 而是該民族認識、闡述世界的一個意義體系和價值體系, 因而語言都具有人文性——即不把語言看作是一個客觀、靜止、孤立、冷峻、在形式上自足的對象, 而把語言看作一個人參與其的、與人文環境至為關照的、動態的、內容上自足的表達與闡述的過程。動物類詞語是構成英漢語言的重要材料,它們的文化內涵都具有鮮明的人文性。例如:ass——驢;傻瓜,蠢人。bear——熊;粗魯的人;笨拙的人。bee——蜜蜂;忙碌的人。bird ——鳥;(俚) 人,家伙,姑娘。dragon ——龍;兇暴的人;嚴厲的人。seal——海豹;(美俚)(貶)黑人婦女;黑人。duck——鴨;(口) 親愛的人;(美俚)家伙。ferret ——雪貂;搜索者;偵察員。fox——狐;狡猾的人。quail ——鵪鶉;(美俚)漂亮姑娘;青年女子。

      分析以上詞語的語義,我們就會發現一些有趣的文化現象:一是相當一部分動物類詞語都打上了人文性的烙印, 蘊藏著豐富的民族文化內涵。具體說來,這些動物類詞語并非單指動物本身,而是打上了人文的烙印,指有某種動物特征的人;二是動物類詞語反映了英語民族中存在的社會矛盾。特別表現為:婦女地位低下,種族歧視明顯。英語中的動物類詞語在用來指女性時,一般貶義詞較多,在美國俚語中就突出了。“cat”指“心地惡毒的女人”,“dog”指“”,“pig”指“”等,這些詞語所隱含的文化內涵體現了女性社會地位的低下及對她們的鄙視。同樣, 在英語民族中,尤其是在美國存在著嚴重的種族歧視問題,最為明顯的是對黑人和印第安人的歧視。在美國俚語中“seal”指“黑人婦女”、“黑人”。

      (二)動物詞語的指示意義相同,文化內涵相同或相近

      隨著人類語言的發展和交往的加深,在人類同動物打交道的過程中,人們對某一種動物的象征意義的認識逐漸趨同,由于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因此它所反映的文化內涵也相同或相近。如漢語的“鴿子”和英語中的dove所指相同,感彩也完全等值,都象征著和平,我們把鴿子稱之為“和平鴿”。英漢民族對“蛇”( snake, viper) 都持有恐懼、厭惡的態度及心理,用它來象征狠毒的心腸或狠毒的人, 漢語俗語有“蛇蝎之心”; 英語中的“snake”和“viper”都可用來喻指狠毒險惡的人。另外,“天鵝”(swan)都是“高貴”和“圣潔”的象征;“蜜蜂”(bee) 使人都想到“辛勤、忙碌”(as busy as a bee);狐貍是動物中最狡猾的,漢語有“狡猾的狐貍”之說,英語也有“as sly as a fox”之喻;漢語有“蠢驢”,英語有“as stupid as an ass”;“鸚鵡學舌”在中國耳熟能詳,英語中也有相應的說法——“to parrot what others say”。這些例子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們對客觀世界認識的契合點。

      (三)所指動物相同,但只在一種文化中有特殊的內涵

      由于受民族文化的制約,不同民族的語言所代表的信息就不同。有些詞語的文化內涵,隨著時間的積累,本族人可以領悟、感受、聯想出深藏在背后的東西,而沒有相應文化背景的外族人則很難得到相關信息,只照字面理解或死譯,就會給交際造成障礙。

      例如:中國人從“狼煙”一詞就會想到“報警的烽火”,想到“戰爭”;鶴是長壽的象征,如“鶴年”、“鶴齡”、“松鶴延年”等;“鳳凰”(phoenix) 在中國古代傳說中是百鳥之王,有“百鳥朝鳳”的說法。

      篇(9)

      中圖分類號:H0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2851(2011)09-0-02

      在人類長期的發展過程中,語言文化逐漸豐富,對客觀世界中所存在的顏色擁有共同的認知,顏色使得世界變得鮮活,使事物變得栩栩如生,使人類生活變得更加生動,但在歷史長河中,各民族沉淀的文化底蘊賦予了顏色詞特有的文化內涵,使之擁有了濃厚的民族特色。

      一、顏色詞在英漢語言中的文化內涵對比

      (一)紅色(red)。在中國傳統習俗中,紅色代表喜慶、歡樂和祥和,比如:“紅紅火火”、“冉冉紅星”等,都表達了一種進步,一種歡樂祥和的氛圍。而在英語中,紅色既有褒義也有貶義,但紅色多表達著“戰爭、暴力、火”等意思,如:“血戰(a red battle)”、“火災(red ruin)”、“負債,赤字(be in the red)”、“危險信號(red flag)”、“大怒,生氣(red-headed)”等。

      (二)藍色(blue)。在中國文化中,藍色是一種莊嚴、高雅的顏色,多象征寧靜、開朗、深邃,在語言運用中,多將藍色用“青”代替,比如:“青出于藍而勝于藍”、“青云直上”、“永垂青史”、“青史流芳”等,都表達出了“藍”或“青”所擁有的積極意義。

      而在英語中blue有許多層意思,它既可象征高貴、深遠,如:“名門望族(blue blood)”、“中心耿耿的人(true blue)”;又可象征沮喪、憂郁,如:“悲觀的人生觀(a blue outlook)”、“感到不快樂(feel blue)”;而又可表達“突然、迅速”的意義,如:“晴天霹靂(have the blue)”。

      (三)白色(white)。在漢民族文化中,白色多表達出“不吉”的意思,如“紅白喜事”中的“白”表達的則是“死亡,喪事”,且喪服自古以來都是白色。在我國的戲曲文化――國粹京劇中,“白色臉譜”代表的就是陰險,狡詐的人物,如“曹操”;還比如“舉白旗”、“白搭”、“白色政權”等都表達著貶義。

      而在英語中,白色(white)則表達著“純潔、誠實”,如西方人結婚多采用“白色”作為禮服以象征純潔美好的愛情;又如:“善良的謊言(a white lie)”、“吉日(a white day)”、“純潔的心靈(white spirit)”、“忠實可靠的人(a white man)”,這些都體現出西方人對白色的推崇。

      (四)黑色(black)。在傳統的漢文化中,黑色代表莊重和尊貴,古代公卿大夫的官府、禮服等多采用黑色;而且黑色也常象征著正義、鐵面無私,如:“李逵”、“包拯”、“張飛”等舞臺形象都是黑色臉譜。當然漢語中也有表達貶義的“黑色”,如“黑社會”、“黑名單”、“黑的”、“黑戶”等。

      而在英語中,黑色往往表示“壞的,不吉利的,邪惡的”。西方人參加葬禮都穿黑色服裝表達“悲哀”,比如:“前途暗淡(black future)”、“噩耗(black tidings)”、“害群之馬(black sheep)”、“憂郁的(black-faced)”,還有“Black Friday(黑色星期五)”指的便是耶穌在復活節前受難的日子,表達著災難的降臨。

      (五)綠色(green)。在漢語中,綠色表達著“生機,活力,希望,青春”,給人的感覺是祥和,博愛,積極向上的。比如:“紅男綠女”指的是充滿青春活力的年輕人;“綠林好漢”指的是那些劫富濟貧的人;“紅花綠葉”則表達了一片生機茂盛的景象。

      而在英語中,綠色則可表達“嫉妒,眼紅”的意思,如“眼紅(green-eyed)”、“十分嫉妒(green with envy)”;而且還有“不成熟,幼稚”的含義,如“生手(green hand)”、“幼稚(as green as grass)”。

      (六)黃色(yellow)。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黃色代表了“尊貴,吉祥”,黃色尤其是金黃色被視為“帝王之色”,只有皇室貴胄才允許穿著黃色服飾,如“天子的龍袍――黃袍”、“天子的詔書――皇榜”、“天子欽賜的官服――黃馬褂”,甚至于舉辦大事時都會仔細的挑選“黃道吉日”。

      而在英語文化中,黃色通常代表了不好的內涵和消極意義。在基督教藝術作品中,背叛耶穌的猶大所穿的衣服便為“黃色”;又如“a yellow livered(膽小鬼)”、“yellow-bellied(懦弱的)”、“yellow dog(卑鄙的人)”等都表達的是“膽小,卑怯”的意思。

      二、顏色詞的翻譯

      通過對英漢語種顏色詞不同文化涵義的對比,可以看出這些基本顏色詞的象征、喻意等有不同程度的差異,這就要求在對顏色詞進行翻譯時,必須充分考慮它們所擁有的文化涵義,運用比喻、夸張、象征等修辭手段將顏色詞對人、事、物等的描繪表現的更加形象生動,鮮明逼真,以此增加語言的表現力和感染力,用最貼切的對等語再現原文內容,使讀者能體會到中英語言不同的魅力。

      英語顏色詞的翻譯通常有如下四種方法:

      (一)直譯法。為了使所描繪的事物更加形象生動,體現原作風格,通常會采用直譯法。如:

      As white as snow:潔白如雪

      As black as coal:漆黑一團

      As red as blood:血紅、紅彤彤的

      As yellow as guinea:面黃肌瘦的

      To give a green light to:為…開綠燈

      (二)顏色改換法。由于顏色詞的聯想在中英文化下有所差異,就需要將源于中的顏色詞變換為目標語中相應的顏色詞,以便于讀者更好的理解其意思。如:

      Black tea:紅茶(而非“黑茶”)

      Green-eyed:紅眼(而非“綠眼”)

      Blue film:黃(而非“藍”)

      Black dress:青衣(而非“黑衣”)

      Black in the face:臉色鐵青(而非“臉色發黑”)

      White-feathered chicken:烏雞(而非“白毛雞”)

      (三)顏色增減法。在翻譯時,又是為了而符合目標語的語言習慣,可以適當的增加或減少顏色詞,使譯文最大限度的傳遞出原文的信息。

      1、增色法。當源語中沒有出現顏色詞時,譯者可根據目標語的語言習慣增加顏色詞,是語言表達更生動,更具有藝術效果。如:

      Evil mind:黑心

      Inside story:黑幕

      2、減色法。當源語中出現的顏色詞在翻譯時無法被準確表達時,就應根據原文作者的意思在目標語中尋找出恰當的表達方式來體現,使譯文表達更加靈活,更加貼切。如:

      To look black at someone:怒目而視

      A white lie:善意的謊言

      3、意譯法。有些顏色詞在翻譯時主要體現的是其象征意義或引申意義等,這時,就應完全忽略原文的字面意思,采用適當的目標語來體現,以此更好的體現中英文化內涵的差異和語言習慣。如:

      a white elephant:耗費巨大卻無實用價值的東西;

      blue moon:不可能或稀有的時期或事情;

      black smith:鐵匠;

      green stamp:指美國救濟補助票,因印成綠色而得名;

      pink slip:解雇職工通知單;

      brown nose:獻殷勤,拍馬屁

      yellow dog:卑鄙的人;井架用燈(石油英語詞匯)

      三、結論

      大自然的顏色是豐富多彩的,英漢顏色詞出了其基本的色彩意義外,還擁有了豐富的文化內涵,體現了不同的民族特色。我們在翻譯時應遵循文化翻譯的原則,理解它們的文化伴隨意義,靈活地采用多種翻譯方法,切當再現顏色詞的文化內涵,從而更好地進行跨文化交際。

      參考文獻:

      [1]鄧炎昌,劉潤青.語言與文化[M].語言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89.

      [2]李瑞華.英漢語言文化對比研究[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6.

      [3]馮慶華.實用翻譯教程之英漢互譯(增訂本)[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3).

      [4]邵志紅.英漢語言文化對比研究[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篇(10)

      中圖分類號:H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78(2015)04-152-01

      一、英漢數字習語的內涵意義對比分析

      (一)表達結構對應,表現手法對應的英漢數字習語

      1.數字使用一致

      英漢數字習語所表述的內容一致,所使用的結構和表現手法也基本對應,選用的數字也是一致的,我們把這種對應稱之為英漢數字習語語義基本對應。在英漢兩種語言中形義完全相同的習語為數極少,但并非沒有。如:

      (l)seven- year itch七年之癢

      “seven- year itch”來自好萊塢明星瑪麗蓮夢露主演的影片《七年之癢>,片中說男女婚姻到了第七年,易產生求新求變的欲望而造成裂變。從此“Seven- year itch”成了婚姻中一道必須慎重逾越的關口。漢語中的“七年之癢”是個舶來詞,意思是說許多事情發展到第七個年頭都會不由人控制地出現一些問題,感情、婚姻、生活、工作都如此。但被經常用來解讀婚姻問題。由于人類不斷進行交流發展,吸收到各自語言的舶來語與原有語言保持了表述內容、表達結構和表現手法的一致。

      2.數字使用不一致

      (2)five-and-dime store兩元店

      英語“five-and-dime store”指專賣便宜貨的商店?!癴ive-and-dime”中的five指“5美分”,dime指“10美分”。美國的“Five-and-dime store”有點像香港流行的八元店、十元店,店內賣的都是廉價貨,五美分、十美分就有交易,所以稱為“five-and-dime store”。目前中國各大小城市“兩元店”遍地開花,“兩元店”即商品價為兩元一件的百貨批發店,也指專賣便宜貨的商店。老百姓認為兩元店里東西不貴還挺實用,好多都有物超所值的感覺,一般人進店都不會只買一件商品。同類商店采用不同數詞命名,反映了兩種民族不同的心態。中國人不喜歡讓別人說自己小氣,五分、一角未免太寒酸,所以盡管中國貨幣也有五分、一角硬幣,商家決不會把店命名為“五分一角”店;再加上中國以偶數為吉,就選用了較小的整幣兩元表示數目小、實惠。相反,英語民族有務實心理,“five-and-dime store”告訴人們本店提供給顧客真正的實惠,因而盡管出售的貨物不止五分、一角,但該表達方法依然在英語中保留下來并沿用至今。因此英、漢語用不同數詞表示相同概念,也與民族心理有關。

      (二)表達結構對應,表現手法不對應的英漢數字習語

      1.數字使用一致

      (3)a straw shows which way the wind blows一葉知秋

      “a straw shows which way the wind blows”表面意思是從一根稻草看出風吹的方向。比喻只看到一點點細節就能預料到事情的發生,形勢的發展態勢。而“一葉知秋”意思是從一片樹葉的凋落,知道秋天的到來。比喻通過個別的細微的跡象,可以看到整個形勢的發展趨向與結果。這里一根稻草和一片落葉都喻示著細微的跡象。數字“a”與“one”同源,具有“一”的意思與漢語數字一在數字使用上一致。只是由于不同的觀察經驗,兩個習語分別用“wind”與“秋”喻示即將到來或即將發生的事態。

      2.數字使用不一致

      (4) ride Bayard of ten toes坐11路車

      “ride Bayard of ten toes”是戲謔語,指步行。這里“Bay-ard”是浪漫主義時期的神馬,所以“Bayard of ten toes”是指兩腳馬。馬是英國人早期的生產生活的主要工具,后在生產之余用于賽馬等娛樂活動,馬暗喻生活的方方面面,也用來指代人。但在漢文化中馬象征著人才而不是普通人,所以容易對該數字習語產生歧義。因此兩腳馬“Bayard of ten toes”在這里指代人,所以騎兩腳馬就是步行的意思。漢語中的“坐11路車”也表示步行,是因為兩條腿像阿拉伯數字“11”,所以戲謔地稱作坐11路來的,即步行。這也體現了漢民族擅長形象思維。

      (三)表達結構不對應,表現手法對應的英漢數字習語

      1.數字使用一致

      (5) second to none首屈一指

      “second to none”意思是最好的,不亞于任何人,是第一的。漢語習語“首屈一指”中“首”表示首先。這個習語是說扳指頭計算,首先彎下大拇指,表示第一。指居第一位。引申為最好的。這兩個數字習語體現了中西方思維模式的差異。中國的文化則形成了強調直觀意向的思維方式,它通過直覺來直接體驗、感悟并把握對象。西方則是注重分析、偏于抽象的思維模式。

      2.數字使用不一致

      (6) one foot in the grave半截入土

      “one foot in the grave”往往直譯為“一腳己踏進墳墓”,喻義不言自明,帶幽默色彩,是“離死不遠”的意思。而漢語的半截入土是指半段身子埋入土內。比喻人在世不久了。這兩個習語分別用“one foot”和“半截身子”指代人的身體狀況。這兩個數字習語都使用了形象的借代修辭。體現了英漢民族都有用局部指代整體的習慣。

      二、漢英禁忌數字

      篇(11)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具有很強的民族性,比喻是語言中富有獨特的民族文化色彩的代表。英語和漢語是兩種高度發展的語言,兩種語言中都存在著大量的比喻。亞里士多德說過,“比喻就是把本屬于一事物的名稱用來稱呼另一事物”。比喻,也成譬喻,俗稱“打比方”,是指說話者借助“喻體”和“本體”的某種相似性去說明比較復雜、抽象的事物或深奧難懂的道理。由于各自社會文化背景的不同,不同的人對事物之間的相似性有不同的選擇。

      1.英漢語言中比喻的文化內涵的比較

      眾所周知,不同的民族有著不同的文化,而不同的文化之間既有聯系又有區別;既有各自的個性,又有普遍的共性。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是反映社會的一面鏡子。比喻是一種特殊的語言形式,是從語言中提煉出來的。

      1.1英漢比喻的地域和民族色彩

      語言根植于社會自然環境,人類的自然環境是多姿多彩的,因而各種語言中的比喻便具有特殊的自然環境的色彩和形形的地域文化的印記。中國人說“春雨貴如油”,這一比喻對于居住在熱帶地區的人來說,就莫名其妙了,因為那里的春天常有暴風雨;這對于居住在北極圈的人來說也是不可理喻的,因為那里的春天來臨之時依然冰天雪地。

      中國人崇尚西風,討厭東風,因為嚴冬過后的東風給大地帶來一片生機;而西風一吹,萬物蕭條,嚴冬來了。因此,中國人常用東風即春風喻指革命的力量和氣勢,而西風即秋風則喻指日趨沒落的腐朽勢力。外國人如若了解這一點,便不難理解“東風壓倒西風”的名句。我們在拜讀Shelly的Ode to the West Wind(《西風頌》)里的名句就會明白,歐洲位于西風帶,春天,西風會給大地帶來充沛的雨水,帶來勃勃的生機。若從漢文化的角度來理解西方人心目中的“東風”和“西風”,就難免使之“革命化”。

      一個民族的飲食習慣與該民族所處的地理環境和生活習慣有很大的關系。英格蘭位于北溫帶,主要谷類作物是小麥。小麥主要用來烘制面包。不列顛島上畜牧業發達,牛奶的質量頗好。因此英國人的主食是bread和milk。英語中有許多和bread,milk相關的比喻,如cry over split milk(為不可挽救的事憂傷),mother’s milk(生來喜愛的東西),bread and circuses(吃喝玩樂)等。

      在漢語里,無論每餐吃什么都叫“吃飯”。而英美人一日三餐有不同的叫法,而真要說“吃飯”,這“飯”就是bread:to set on bread(開飯)。此外,漢語常用“飯碗”喻指職業,在英美則是a bread-and-butter job;漢語的“魚米之鄉”譯成英語則是land flowing milk and honey;漢語的“夾生飯”英語則用half-baked,也很形象;“生米煮成熟飯”英語則用milk,即“The milk is spilt.”。

      自古以來,中國盛產竹子,因此在中國竹子無處不在,吃住都與竹有關,讀的書也是竹編成的。詩人坡說“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在現代漢語中竹子也被活躍地用作喻體,如:“敲竹杠”、“勢如破竹”、“竹籃打水一場空”等。英語中則沒有用竹子作喻體的。漢語中的“雨后春筍”譯成英語則為“spring up like mushrooms”,英語的一詞bamboo來自于馬來語,因為英國不產竹子。

      世界上所有的語言幾乎都有用動物來做比喻的。但是英美人與中國人生活在不同的環境中,往往對同一種動物有不同的看法,由此產生不同的喻義。在漢語中關于“狗”有很多比喻,尤其是貶義的喻義,如:“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狗咬狗”、“狗咬呂洞賓”、“狗急跳墻”、“狗膽包天”、“狗仗人勢”等。而英美人把狗當寵物,因此在英語中“狗”一般很受優待,與褒義的比喻聯系也就較多,如漢語中的“愛屋及烏”,到了英語中就成了“Love me,love my dog.”;英美人用“top dog”來指“最重要的人”,用“lucky dog”指“幸運的人”。英語國家大都把蝙蝠(bat)看作是邪惡的象征。有關它的比喻也是令人不愉快的,如:as crazy as a bat(瘋狂的),as blind as a bat(盲目的)等??晌覀儼羊鹂醋魇羌椤⑿腋?、幸運的象征,大概是因為蝙蝠的“蝠”與“福”同音的緣故。“龍”這種想象中的動物對中國文化有著深遠的影響,成為了民族文化傳統的一部分,因此,有關龍的比喻漢語里也特別多,如:“葉公好龍”、“畫龍點睛”、“龍飛鳳舞”、“龍騰虎躍”等。英語中也有龍(dragon)的概念,但是與漢語中概念迥然有別。英國英雄史詩Beowulf中把龍描寫成一個兇殘無比的能吐火的怪物。又如,在西方文化里,鴿子(pigeon)是溫順、和平的象征,沒有膽量,而在中國文化里,鴿子只是愛好和平的象征,不產生沒有膽量的聯想,因而英語里的“pigeon-livered”在中文里常被譯成了“膽小如鼠”。而在西方文化傳統里,肝被視為勇氣之所寓,中文里,肝與勇氣毫不相干。

      1.2英漢語中相同的比喻

      不同的國家雖然有不同的文化、風俗和思維方式,但由于不同的文化傳統對有些事物可能有著共同的概念,不同文化產生相同或相似的比喻也便有了基礎。也就是說,從大范圍來說,人類自身及賴以生存的外部條件如生態環境、氣候變化等,都存在著相同之處,基于共同的認知經驗,各國人民對人類自身及外部環境達成一些共識,對比喻的接受心理也大體相同。比如人們基于對自然界的相似認知,在日常生活中運用地比喻都奇跡般地用相同地喻體來表達相似的概念。漢語中的“雷鳴般的掌聲”用英語表達就是“a thunder of applause”;“冰冷”就是“as cold as ice”;“白紙黑字”就是“in black and white”;“顛倒黑白”就是“call black white”;“給某人開綠燈”就是“give somebody green light”。除了這些,還有“雪白(as white as snow”)、“(the white terror)”、“氣得臉通紅(be red with anger)”、“水中撈月(fish up the moon in the water)”、“順水推舟(push the boat with the current)”、“輕如鴻毛(as light as a feather)”、“狐貍般狡猾(as cunning as a fox)”等。此類比喻雖然不是很多,但在英語學習中也是不可忽視的一個方面。

      2.比喻的翻譯

      由于英漢比喻的地域與民族色彩,翻譯時就必須盡量忠實地傳達源語的豐富聯想、修辭效果及民族特色。一般來說,比喻的翻譯有以下幾種主要方法。

      2.1直譯法

      英漢語的結構有相同的一面,漢譯時可照譯,即所謂“直譯”,即既忠實原文內容,又符合原文的結構形式,盡管有時英語的比喻對漢語讀者可能比較生疏,但由于它在一定上下文中具有了強烈的政治意義或有明顯的西方民族地方歷史等色彩,所以也采用保留原文表達方式的直譯法。用此方法處理比喻,使西方比喻移植到漢語來,往往可以豐富漢語語言。事實上,英語中很多比喻已在漢語中廣泛應用。如“鱷魚的眼淚(crocodile tears)”、“潘多拉的盒子(Pandora’s box)”、“黑馬(dark horse)”、“冷戰(cold war)”、“禁果(forbidden fruit)”、“酸葡萄(sour grape)”、“多米尼骨效應(Domino effect)”、“以眼還眼,以牙還牙(an eye for an eye,a tooth for a tooth)”等。另一方面,直譯也可使漢語讀者更多地了解接受英語的民族文化特點,如句子(1)Unemployment,like the Sword of Damocles,was always accompanying the workers.(失業猶如達摩克利斯之劍一樣隨時威脅著工人)。句子(2)All the world is a stage.(整個世界是個大舞臺)。第一句能使讀者了解一點西方的生活習慣及其文化,第二句能讓讀者了解世界文豪莎翁的至理名言。因此每個民族都應有自己的特色,不能為了求“同”而掃除一切“異”。

      2.2意譯法

      由于英漢兩種語言中存在巨大文化差異,英漢語言中的許多比喻貌似而神不似,這時就需要意譯,即在忠實原文內容的前提下,擺脫原文結構的束縛,使譯文符合漢語的規范。如:句(1)The children don’t invite Bob to their parties because he is a wet blanket.(孩子們不邀請鮑勃參加他們的聚會因為他是一個令人掃興的人)。句(2)John can be relied on.He eats no fish and play the game.(約翰為人可靠,他既忠誠又正直)。句(3)What he said is but a cock-and-bull story.(他的話只不過是拙劣的謊言)。

      以上比喻不能分別直譯為“一個濕地毯”、“不吃魚和玩游戲”、“公雞和公牛的故事”,只能采取曲徑通幽的方式達到傳達原意的目的。不然,譯出的僅是其表層意思,離原文本義相距甚遠,滑稽可笑。

      2.3套用法

      有的英語比喻與漢語比喻在內容、形式、風格上都比較相似或近似。漢譯時,我們不妨直截了當地套用漢語同義習語。如:(1)Like father,like son.(有其父,必有其子)。(2)Money makes the mare go.(有錢能使鬼推磨)。(3)Great minds think alike.(英雄所見略同)。(4)One boy is a boy,two boys half boy,three boys no boy.(一個和尚挑水吃,兩個和尚抬水吃,三個和尚沒水吃)。套用法既忠實于原文,原有形象及風格,又符合漢語的習慣。但是,在使用本辦法時,民族色彩、地方色彩太強的比喻盡量避免套用,如:把“as wise as Solomon”譯成“智如諸葛”,就好像外國也有個智多星諸葛亮似的。

      翻譯中比喻文化內涵的處理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問題。由于英漢民族在思維、表達上不盡一致,文化語言中使用的比喻也不盡相同,我們在翻譯時就應該采取不同的手段,量體裁衣,靈活處理,盡量縮短兩種文化間的距離,清除由于缺乏理解而造成的障礙,使翻譯真正成為兩種思想文化交流的有效媒介。

      參考文獻:

      [1]顧嘉祖等.語言與文化.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9.

      [2]張培基等.英漢翻譯教程.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8.

      [3]柯平.英漢與漢英翻譯教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αv在线精品糸列| 国产精品污视频| 福利姬在线精品观看| 拍国产乱人伦偷精品视频| 亚洲国产精品成| 国产麻豆一精品一AV一免费| 完整观看高清秒播国内外精品资源| 91精品国产人成网站| 91麻豆精品视频| 久久亚洲精品国产精品| 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久久| 欧美精品888| 国产精品久久免费| 国产精品美女久久久m| 国产精品偷伦视频观看免费| 国产天天综合永久精品日| 久久精品国内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最新进精品视频| 在线亚洲精品福利网址导航| 久久露脸国产精品|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电影网 | 四虎国产精品永久在线| 亚洲国产精品嫩草影院久久| 国产午夜亚洲精品国产成人小说| 亚洲精品天天影视综合网| 久久精品男人影院| 国产福利视精品永久免费| 2022国产精品自产拍在线观看| 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爱欲九九| 欧洲精品色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V欧洲精品V日韩精品 | 一区二区国产精品| 亚洲乱码日产精品a级毛片久久| 完整观看高清秒播国内外精品资源 | 九九热这里只有在线精品视| 华人亚洲欧美精品国产| 成人午夜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99视频精品全部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高清一区二区人妖| 午夜精品视频在线| 国产成人精品曰本亚洲79r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