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fn id="a4kkq"></dfn>
<ul id="a4kkq"></ul>
    • 大學生職業思考及評估大全11篇

      時間:2023-07-02 09:44:25

      緒論:寫作既是個人情感的抒發,也是對學術真理的探索,歡迎閱讀由發表云整理的11篇大學生職業思考及評估范文,希望它們能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啟發。

      大學生職業思考及評估

      篇(1)

      當前,就業形勢非常嚴峻,大學畢業生找工作難的問題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在激烈的就業競爭中,努力提升大學生核心競爭力是有效的途徑。

      一、大學生核心競爭力的內涵

      核心競爭力是1990年由美國經濟學家普拉哈拉德和哈默首次提出的,最初是分析企業的核心競爭力。經過國內外學者的努力,核心競爭力理論已經被引進和擴展到很多領域。大學生核心競爭力是大學生綜合素質的集中體現,是大學生通過學校培養和自身努力而獲得的各項素質和能力,包括人文精神、專業技能、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執行能力等,是在與其他學生比較中體現的比較優勢,是最能夠被社會認同和需要的競爭優勢。

      二、大學生核心競爭力缺乏的表現及原因分析

      1.大學生缺少科學的職業生涯規劃。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是大學生在進行自我評估和環境評估的情況下,結合自身的求職意向和職業理想,在專業導師的指導下,合理計劃學習、生活、工作、人際交往、能力提升等問題,通過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可以有效地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就業能力,對未來的就業有重要意義。但是,目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工作開展得并不好,缺乏科學有效的專業指導,缺少對自身的評估,沒有結合自身的特點和優勢制訂職業生涯規劃,職業目標模糊,職業定位也不準確。

      2.缺乏特色和優勢。每個人都有自身的特點和優勢,要好好利用這些優勢建立核心競爭力。有些大學生在學習和成長的過程中,沒有發現和總結自身的興趣與優勢,失去了一些好機會。目前,高校畢業生日益增多,招聘單位對人才的要求也逐漸提高,此外,的專業培養同化現象嚴重,缺少自身的優勢和特點的畢業生是難吸引招聘單位的,這也是很多大學生普遍存在的一個問題。

      3.綜合素質不高。綜合素質是評價大學生的重要因素,也是在大學生能力培養過程中容易被忽視的內容。綜合素質的范圍比較廣泛,包括思想道德、個人品質、健康水平、知識水平、領導能力、組織能力、學習能力、創新能力、社交能力等。但是,學生這些方面的發展并不均衡,部分大學生存在簡歷造假、考試作弊、拖延貸款等缺失誠信的行為,這些不良現象損害了大學生群體的形象。另外,在領導能力、組織能力、學習能力、創新能力、社交能力等方面也有明顯欠缺,部分大學生不善于與人交流和溝通,缺失集體榮譽感和責任感,缺少社會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不能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

      三、提升大學生核心競爭力的對策

      1.對自己進行科學的評估。大學生要利用在校學習的時間,對自己進行準確的定位,準確評價自身的知識和技能,根據評估的情況制訂提升核心競爭力的方案。針對在評估中發現的問題,提出有效的解決對策,制訂計劃和方案,并有計劃、有步驟地自覺執行,這樣可以使核心競爭力的提升更加有目的性和效率,減少盲目性,節省時間,最大限度地發揮自身優勢,為核心競爭力的提升提供最有效率的途徑。

      2.制訂科學的職業生涯規劃。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對大學生核心競爭力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第一,明確職業生涯規劃的重要意義,可以幫助大學生認清當前的社會形勢和就業環境,準確評估自身的能力水平,確定自己的職業發展目標,明確自己的奮斗目標。第二,制訂科學的職業生涯規劃,將提升大學生的核心競爭力作為首要目標,制訂的職業規劃要有計劃、有步驟,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

      3.努力提升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大學生綜合素質的差異決定了其競爭力的差異,而這種差異就是大學生核心競爭力最有特點的地方,也是最難被他人模仿的地方。提升大學生核心競爭力要引導大學生學好專業知識,要抓緊課余時間汲取知識,體驗不同的社會環境,經歷不同的生活和職業體驗,全面提升自己的綜合素質。

      大學生核心競爭力是大學生綜合素質的集中體現,提高大學生核心競爭力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不能急于求成,要做好長期規劃,使提升大學生核心競爭力的工作穩步進行。

      參考文獻:

      篇(2)

      學前教育學CNKI高引文獻的深度分析

      試論研究生學術精神的內涵及其價值評估

      教育人力資本結構對經濟增長影響的分析

      職業教育內部銜接與升學傾向悖理的思考

      我國高等職業教育評估制度政策發展探析

      大學組織結構有效性的一種評判方法

      標準抑或標準化——高校教學質量評價的再審視

      我國高校本科教學評估30年:成果、問題及展望

      我國中等職業學校評估制度和政策發展探析

      AACSB認證視角下商科院校使命的比較分析

      基于生物進化理論的學校教育質量評估研究

      獨立學院大學生心理狀況調查、評價及干預

      南非現行小學英語課程標準及課程評價

      國際非政府組織APQN理事會領導架構透視

      高校學生評教影響因素的調查研究

      我國高等工程教育的現狀、問題與對策

      當代西方評估方法論研究的新動向

      大學國際化水平評估指標的比較與分析

      博洛尼亞進程中的烏克蘭高等教育:變革與挑戰

      從南科大輿論走向看輿論與大學自主辦學的關系

      俄羅斯職業教育進程與評估中的法制化探討

      建設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若干問題思考

      蝴蝶效應:大學從“考研率”到應試教育

      “十二五”期間上海中等職業教育評估探析

      聯合培養:高校創新人才培養質量保障的新模式

      英美國家高等教育質量監測與評估實踐對我國的啟示

      地方高校院系本科教學工作考核的研究與實踐

      民漢一體化背景下少數民族人才培養質量評價研究

      上海市高考選考物理考生群體應試能力分析與評價

      上海職業教育開放實訓中心績效評估理念與技術探究

      上海市中職校德育工作專項評估的實施及效應分析

      俄羅斯少數民族高層次人才培養的政策特征及啟示

      大學章程建設背景下高等教育評估改革的若干思考

      培訓、評估、激勵:美國高校有效學業指導的關鍵因素

      基于學習成果評估理念的研究生學位論文盲檢的優化

      高職學生專業選擇的性別差異調查——基于女性主義視角

      上海高職院校新一輪專業評估指標體系設計的幾點思考

      形成性評價在中醫院校大學語文課程中的實證研究

      中外合作辦學高校學生學情調研問卷設計及效度分析

      淺析上海地方性評估與國家示范校建設的雙向促進作用

      逆向教學設計視野下的課堂評價:內涵、基本要素與設計思路

      課堂教學診斷:“后新課改”時代課堂的有效干預行動

      關于國外考試取消我國內地“違反規定”考生成績的反思

      大學生學習動力現狀分析與對策——基于肇慶學院的實證調查

      提升教學質量新視域:基于教學方法改革的高校教師教學發展

      篇(3)

      決策是人們為了實現一定的目標而進行方案制訂、方案選擇、準備方案實施的過程,是一個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它是建立在決策者自身和周邊環境分析基礎上,為決策者或組織未來的行動確定目標,并對實現目標的若干可行性方案進行比較和選擇,最終確定一個最為優化合理的方案的分析決斷過程。

      大學生就業難,難在選擇,也難在決策。大學生就業決策的過程是在他們分析自身職業興趣和評估自身職業能力的基礎上,結合社會(組織)近期需要和長遠發展等方面,做出合適的職業方向的選擇,這是一個理性和非理性的過程。用什么準則和哪種方式決策是每一名決策者在決策分析中必須考慮的問題,也是每一名負責就業的高校教師必須能熟練分析和運用的問題。為此,本文從研究職業決策相關理論著手,結合目前大學畢業生和社會實際需求的一些特點,就大學生在職業決策過程中應遵循的準則進行了一些思考。

      一、大學生職業決策的基本思路

      成功的職業決策包含兩個過程:一是定義你的目標,二是選擇目標。大學生的職業決策簡單地說,也應該是在對自身條件和客觀條件正確分析的基礎上,定義目標,選擇目標,其基本思路如圖所示;

      在如圖的三個問題中,我們可以發現,“我想要什么”和“我能夠做什么”主要由個人的價值觀和人格特征決定,這跟個人的生活積累、氣質類型等有密切的關系,由學生成長環境和遺傳因素決定。“我可以做什么”主要由環境需求、個人的社會支持系統和個人對自我的認可度等方面的因素決定。應該說,職業決策的過程是一個循環的、動態發展的過程,興趣取向、能力取向和機會取向三者的發展呈現相互促進的正相關關系。

      職業決策的最終目標,對個體而言,要達到四吻合,即性格和職業的吻合、興趣和職業的吻合、能力和職業的吻合、氣質和職業的吻合;對社會和家庭而言,要能為社會和家庭所用,能對社會和家庭的發展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因此,完美的職業決策能使所選擇的職業帶來愉悅的內心體驗,能達到工作成效、社會成效和個人幸福感、家庭幸福感的完美統一。

      二、大學生職業決策中常遇到的困惑及原因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經常發現,有幾類學生往往無法做出選擇或做出正確選擇:第一類學生似乎有很好的知識儲備,對自己的各種選擇也很了解,但常常會做出錯誤的職業決定,他們總是不斷地嘗試“糾正”錯誤,而不懂如何減少錯誤,究其原因,大多沒有職業規劃的意識和知識,也沒有對自我的能力、興趣取向進行系統、準確的評估;第二類學生,他們做了大量的測驗去了解自己的興趣、價值觀和技能,但依然不能做出決策,不能對各種信息進行加工從而做出選擇或正確的選擇,究其原因,大多沒有良好的社會支持系統,參與社會實踐活動少,對職業缺乏了解;第三類學生對自己的能力取向、興趣取向都知之甚少,他們盲目地相信周邊權威人物的決定,往往無法做出正確選擇,究其原因,大多沒有把信息收集好、整理好或者沒有收集到有用的信息,無法進行評估;第四類學生對自我和職業都比較了解,但受“要有好的工作得有好的關系網”“好工作就是待遇好、舒適的工作”“就業市場我沒有選擇他人的權利,只能被他人選擇”等錯誤觀念的影響,而在職業決策過程中消極退縮,究其原因主要是社會經驗不足、視野不夠開闊、自信心不足等原因導致其沒有形成正確的職業價值觀。

      可見,大量的職業信息、有效的自我評估、正確的價值觀、強大的社會支持系統等方面的因素是一個科學職業決策的基礎。由于大學畢業生的個人價值觀、人生觀已經基本形成,且各大高校也越來越重視學生的職業意識的培養、引導和職業能力的培養工作,因此,在這四類學生中,社會實踐經歷問題、社會支持系統等問題已成為目前高校畢業生職業決策最為突出的問題。

      三、大學生職業決策過程中應遵循的準則

      基于以上分析,結合對現有的生涯理論,得出大學生職業決策過程中應遵循的一些準則:

      1.加強“人境互動”,掌握有用信息。信息是認知的基礎,根據職業決策的認知信息加工理論,在職業決策的認知信息加工金字塔結構里,自我知識和職業知識共同構成職業決策的基礎。決策時,信息的來源很廣,從大方面講,主要來源于外界環境和個體的知識經驗。外界環境和個體知識經驗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環境中隱藏了許多信息,被個體吸收成為個體知識經驗的重要組成部分,個體的知識經驗又時常影響個體怎樣搜索信息、搜索怎樣的信息,這些都不完全能被個體知覺到。

      可見,信息是通過人和環境之間動態的交互作用而獲得的,職業決策必須以信息和認知為基礎。大學生沒有經過社會的洗禮,生活環境和個體知識結構比較單一,生活經驗缺乏,沒有對自我和社會形成有效認知,在缺乏信息的支撐和合理利用的情況下,很多學生在職業決策時想當然的多,科學決策的少,職業決策也成了困擾學生的最大問題。如果大學生能盡可能多地增加社會閱歷,給自我各種平臺,豐富自我的社會經驗、職業經驗,就能改變自我搜索信息的方式和內容,就能盡可能多地搜索到有用信息,就能盡可能多地了解自我、了解職業、了解社會,就能為明確自我興趣取向、能力取向和社會取向打下良好基礎,才有可能順利地找到和個人特點相匹配的職業。

      2.做好信息整理,準確評估自我。根據SWOT分析法,有效決策的基礎是準確評估自己,找出外部的機會和威脅,并擇己所長。準確評估就要求高校畢業生能看到自己的長處和短處,并根據自己的長處選擇適合個人性格特點和氣質特點、自己的能力能夠勝任的職業和工作。當然,這也要求高校畢業生能樹立正確的工作理念,提高自身的技能,養成良好的工作習慣,摒棄不良的習慣和錯誤的工作理念,放棄那些畢業生非常討厭的或不擅長的、技能要求很高的職業。

      要能準確找出自己的長處和短處,就要做好信息的區分、梳理和判斷工作,這對大多數大學畢業生來說,有較大的難度。可以將信息分類梳理,通過老師、朋友、親人的幫助,能首先準確區分有用信息和假信息,在這一基礎上,做好個體興趣取向、能力取向和機會取向信息的分類梳理工作。機會取向是大學生目前最重視的問題,如果能先做好興趣取向和能力取向信息的梳理與分層工作,將有效縮小職業信息的收集范圍,確定職業信息的收集重點。同時,通過有針對性地進行職業訪談、咨詢有豐富就業工作經驗的教師和對該領域有研究的咨詢機構等方式,能有效幫助大學生進行職業信息進一步整理、收集、分層工作。

      3.調整情緒,重視個人現實。由于就業壓力大、就業市場供需矛盾的加劇、畢業生掌握的職業信息不多等原因,高校畢業生在職業選擇過程中往往更多地考慮個人現實,而非共同現實。最常見的畢業生擇業現象有兩種:一種是大學生在職業決策過程中,由于缺乏自信,往往忽略個人的知覺,認為家長或其他的權威人士有較強判斷能力,應該值得信任。另一種是由于就業壓力加大,大學生往往容易焦慮、迷惑、抑郁,受這些負面情緒的影響,大學生也往往很難自己進行科學的職業決策,從而讓權威人士和親密人士代為決策。

      畢生職業理論認為個體能夠加工信息并在流動的過程中做出決策。這說明個體應該接受自己、自己的感覺、信念,并以一種降低壓力和增加動機的方式來對待決策,而不是害怕改變。共同現實往往考慮社會因素的比較多,而忽略個體人格和心理過程的特點,這些和畢生職業理論體現個體的重要性和主動性是相違背的。根據“共同現實”做出的決定也許社會認可度很高,但是當事人不一定會滿意。這往往容易導致職業倦怠、頻繁跳槽、職業人內心沖突劇烈、職業上升空間狹窄等問題。〔論文摘要〕文章從分析大學生職業決策基本思路、常遇困惑和原因及現有的生涯規劃理論三個方面入手,提出了大學生職業決策應該遵循的準則。

      [論文關鍵詞]大學生職業決策準則

      決策是人們為了實現一定的目標而進行方案制訂、方案選擇、準備方案實施的過程,是一個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它是建立在決策者自身和周邊環境分析基礎上,為決策者或組織未來的行動確定目標,并對實現目標的若干可行性方案進行比較和選擇,最終確定一個最為優化合理的方案的分析決斷過程。

      大學生就業難,難在選擇,也難在決策。大學生就業決策的過程是在他們分析自身職業興趣和評估自身職業能力的基礎上,結合社會(組織)近期需要和長遠發展等方面,做出合適的職業方向的選擇,這是一個理性和非理性的過程。用什么準則和哪種方式決策是每一名決策者在決策分析中必須考慮的問題,也是每一名負責就業的高校教師必須能熟練分析和運用的問題。為此,本文從研究職業決策相關理論著手,結合目前大學畢業生和社會實際需求的一些特點,就大學生在職業決策過程中應遵循的準則進行了一些思考。

      一、大學生職業決策的基本思路

      成功的職業決策包含兩個過程:一是定義你的目標,二是選擇目標。大學生的職業決策簡單地說,也應該是在對自身條件和客觀條件正確分析的基礎上,定義目標,選擇目標,其基本思路如圖所示;

      在如圖的三個問題中,我們可以發現,“我想要什么”和“我能夠做什么”主要由個人的價值觀和人格特征決定,這跟個人的生活積累、氣質類型等有密切的關系,由學生成長環境和遺傳因素決定。“我可以做什么”主要由環境需求、個人的社會支持系統和個人對自我的認可度等方面的因素決定。應該說,職業決策的過程是一個循環的、動態發展的過程,興趣取向、能力取向和機會取向三者的發展呈現相互促進的正相關關系。

      職業決策的最終目標,對個體而言,要達到四吻合,即性格和職業的吻合、興趣和職業的吻合、能力和職業的吻合、氣質和職業的吻合;對社會和家庭而言,要能為社會和家庭所用,能對社會和家庭的發展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因此,完美的職業決策能使所選擇的職業帶來愉悅的內心體驗,能達到工作成效、社會成效和個人幸福感、家庭幸福感的完美統一。

      二、大學生職業決策中常遇到的困惑及原因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經常發現,有幾類學生往往無法做出選擇或做出正確選擇:第一類學生似乎有很好的知識儲備,對自己的各種選擇也很了解,但常常會做出錯誤的職業決定,他們總是不斷地嘗試“糾正”錯誤,而不懂如何減少錯誤,究其原因,大多沒有職業規劃的意識和知識,也沒有對自我的能力、興趣取向進行系統、準確的評估;第二類學生,他們做了大量的測驗去了解自己的興趣、價值觀和技能,但依然不能做出決策,不能對各種信息進行加工從而做出選擇或正確的選擇,究其原因,大多沒有良好的社會支持系統,參與社會實踐活動少,對職業缺乏了解;第三類學生對自己的能力取向、興趣取向都知之甚少,他們盲目地相信周邊權威人物的決定,往往無法做出正確選擇,究其原因,大多沒有把信息收集好、整理好或者沒有收集到有用的信息,無法進行評估;第四類學生對自我和職業都比較了解,但受“要有好的工作得有好的關系網”“好工作就是待遇好、舒適的工作”“就業市場我沒有選擇他人的權利,只能被他人選擇”等錯誤觀念的影響,而在職業決策過程中消極退縮,究其原因主要是社會經驗不足、視野不夠開闊、自信心不足等原因導致其沒有形成正確的職業價值觀。

      可見,大量的職業信息、有效的自我評估、正確的價值觀、強大的社會支持系統等方面的因素是一個科學職業決策的基礎。由于大學畢業生的個人價值觀、人生觀已經基本形成,且各大高校也越來越重視學生的職業意識的培養、引導和職業能力的培養工作,因此,在這四類學生中,社會實踐經歷問題、社會支持系統等問題已成為目前高校畢業生職業決策最為突出的問題。

      三、大學生職業決策過程中應遵循的準則

      基于以上分析,結合對現有的生涯理論,得出大學生職業決策過程中應遵循的一些準則:

      1.加強“人境互動”,掌握有用信息。信息是認知的基礎,根據職業決策的認知信息加工理論,在職業決策的認知信息加工金字塔結構里,自我知識和職業知識共同構成職業決策的基礎。決策時,信息的來源很廣,從大方面講,主要來源于外界環境和個體的知識經驗。外界環境和個體知識經驗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環境中隱藏了許多信息,被個體吸收成為個體知識經驗的重要組成部分,個體的知識經驗又時常影響個體怎樣搜索信息、搜索怎樣的信息,這些都不完全能被個體知覺到。

      可見,信息是通過人和環境之間動態的交互作用而獲得的,職業決策必須以信息和認知為基礎。大學生沒有經過社會的洗禮,生活環境和個體知識結構比較單一,生活經驗缺乏,沒有對自我和社會形成有效認知,在缺乏信息的支撐和合理利用的情況下,很多學生在職業決策時想當然的多,科學決策的少,職業決策也成了困擾學生的最大問題。如果大學生能盡可能多地增加社會閱歷,給自我各種平臺,豐富自我的社會經驗、職業經驗,就能改變自我搜索信息的方式和內容,就能盡可能多地搜索到有用信息,就能盡可能多地了解自我、了解職業、了解社會,就能為明確自我興趣取向、能力取向和社會取向打下良好基礎,才有可能順利地找到和個人特點相匹配的職業。

      2.做好信息整理,準確評估自我。根據SWOT分析法,有效決策的基礎是準確評估自己,找出外部的機會和威脅,并擇己所長。準確評估就要求高校畢業生能看到自己的長處和短處,并根據自己的長處選擇適合個人性格特點和氣質特點、自己的能力能夠勝任的職業和工作。當然,這也要求高校畢業生能樹立正確的工作理念,提高自身的技能,養成良好的工作習慣,摒棄不良的習慣和錯誤的工作理念,放棄那些畢業生非常討厭的或不擅長的、技能要求很高的職業。

      要能準確找出自己的長處和短處,就要做好信息的區分、梳理和判斷工作,這對大多數大學畢業生來說,有較大的難度。可以將信息分類梳理,通過老師、朋友、親人的幫助,能首先準確區分有用信息和假信息,在這一基礎上,做好個體興趣取向、能力取向和機會取向信息的分類梳理工作。機會取向是大學生目前最重視的問題,如果能先做好興趣取向和能力取向信息的梳理與分層工作,將有效縮小職業信息的收集范圍,確定職業信息的收集重點。同時,通過有針對性地進行職業訪談、咨詢有豐富就業工作經驗的教師和對該領域有研究的咨詢機構等方式,能有效幫助大學生進行職業信息進一步整理、收集、分層工作。

      3.調整情緒,重視個人現實。由于就業壓力大、就業市場供需矛盾的加劇、畢業生掌握的職業信息不多等原因,高校畢業生在職業選擇過程中往往更多地考慮個人現實,而非共同現實。最常見的畢業生擇業現象有兩種:一種是大學生在職業決策過程中,由于缺乏自信,往往忽略個人的知覺,認為家長或其他的權威人士有較強判斷能力,應該值得信任。另一種是由于就業壓力加大,大學生往往容易焦慮、迷惑、抑郁,受這些負面情緒的影響,大學生也往往很難自己進行科學的職業決策,從而讓權威人士和親密人士代為決策。

      畢生職業理論認為個體能夠加工信息并在流動的過程中做出決策。這說明個體應該接受自己、自己的感覺、信念,并以一種降低壓力和增加動機的方式來對待決策,而不是害怕改變。共同現實往往考慮社會因素的比較多,而忽略個體人格和心理過程的特點,這些和畢生職業理論體現個體的重要性和主動性是相違背的。根據“共同現實”做出的決定也許社會認可度很高,但是當事人不一定會滿意。這往往容易導致職業倦怠、頻繁跳槽、職業人內心沖突劇烈、職業上升空間狹窄等問題。

      4.重視社會支撐,選擇對家庭和國家的發展有利的職業。由于大學生原有的社會角色比較單一,需承擔的家庭、社會責任較少,對社會運作規律、運作成本、運作方式方法都不是很了解;同時,大學生對認知事物的方式、方法掌握得還不夠嫻熟。這些原因都會導致大學生在職業選擇過程中,對將來要承擔的家庭責任不加考慮或考慮甚少,對職業發展放在國家發展甚至世界發展這個大環境中去考慮的甚少,而過多地考慮現有職業的福利、待遇、社會地位等因素,這將嚴重影響大學生對職業環境和職業發展前景的評估二

      但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總是存在于一定的環境之中,并與環境中的其他事物相互依從、相互影響、相互作用,一個人的成功是多方面因素協調共同作用的結果,強大的社會支持系統將會對個體的社會角色起到很好的支撐和促進作用,是事業和生活雙豐收的重要基石。個體在社會中必定要承擔多種社會角色,其中最重要也是每個個體都無可回避、必須擁有的社會角色是國家公民和家庭成員。一個職業人,只有選擇對家庭和國家發展都有利的職業,才能給個體創造一個和諧的環境,才能使個體的情緒、技能、需求平衡發展,才能讓個體以愉悅、平靜的心理開展工作,才能提高個體的工作效率和工作激情,個體的職業生存發展的空間也才會不斷擴大。

      以上的一些關于職業決策過程、準則的思考,需要大學生能夠有較好的日常積累,在這個基礎上,才能把握決策的準則,自信地、積極主動地去進行職業選擇和職業決策,相信不但對高校的就業層次、就業率的提升將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也將對國家人才儲備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篇(4)

      近年來,本科生出現了“就業難”的現象,就目前大的就業環境來講,形成這個現象的原因很復雜,既有客觀原因也有主觀原因,但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職業規劃”的長期缺位。現在的社會是不斷在發展進步的,競爭日益激烈迫使用人單位不斷提升用人標準,雖然社會所提供的舞臺是十分寬廣,但是本科生如果沒有做好職業規劃也會在漫無目的的求職中被淘汰或者在行業發展中成績平平。因此,面對日益嚴峻的就業形勢,本科生應該懂得職業生涯規劃與自我管理的知識。現就大學生職業發展規劃中存在的問題淺談如下。

      1 職業規劃意識淡薄,對其認識不足

      當前,在校大學生普遍缺乏職業生涯規劃意識。真正了解職業生涯規劃的大學生為數不多。問卷調查顯示:大學生對“職業生涯規劃”非常了解的僅為1.8%,基本了解的為27.93%,略知一二的為51.35%,完全不了解甚至沒有聽說過“職業生涯規劃”的卻是有18.9%[1]。學校沒有安排充足的時間讓學生了解職業規劃信息和相關知識,加上大學生自己也從不去想職業規劃。因此,有一部分大學生對職業規劃根本不了解,甚至極少數大學生根本沒有聽說“職業規劃”這個說法。對職業規劃有所了解的,卻不知道從何下手。想規劃,但不會規劃,使這部分大學生對職業規劃無以適從。缺乏對行業、職位詳細信息的了解等,體驗不到真實的職業環境,做出的職業規劃在文字上顯得理想化,具體行動計劃上又脫離實際,忽視目標的堅定性和實施的靈活度。

      2 高校領導重視程度不夠、職業規劃教育流于形式

      有些高校即使給大學生提供職業規劃指導,也不注重結合專業,不注重結合大學生個性特點,為了省時方便只考慮面向整體學生而進行泛泛的職業規劃指導。這是造成目前部分大學生職業規劃流于形式的傾向比較嚴重的原因之一。高校領導往往將學科建設,師資隊伍建設,引進人才作為工作的重中之重,對大學生職業規劃

      工作沒有足夠的支持和幫助,指導職業規劃的專業隊伍缺乏,只是偶爾開展職業生涯規劃的教育課程或講座,沒有真正意義上的職業規劃教育,沒能提供完善的職業規劃服務。

      3 職業規劃與大學學業是不相關的是大學生職業規劃觀念的誤區

      職業與職業規劃這個在國外從娃娃就開始了解培養的常識,我們卻是在大學畢業的前夕才去考慮、關注和學習。很多大學生都會誤以為大學是大學,尤其是大一,大二是不用考慮就業/職業問題的,考慮就業/職業的理所當然的時間為大四、大五。認為職業規劃與大學學業是不相關的。職業規劃就是功利地為找工作做準備。

      4 學校對學生職業規劃缺乏動態指導

      大學生職業規劃指導工作應從低年級就開始進行,幫助大學生規劃職業,為每位學生建立一份生理特點、興趣、職業能力傾向,個人特征及家庭背景的個人資料檔案,并以此進行動態輔導。大學生職業規劃是一項長期性的基礎工作。而實際情況是不少高校只是在學生進入大學四年級后才進行職業規劃的指導,把職業規劃指導當成了大學生就業前的沖刺工作。

      5 職業規劃的理想色彩較濃,沒有科學、實踐的認識,不能正確地進行自我評估

      大部分大學生對職業規劃認識模糊,缺乏對其專業和將要從事的職業所處的社會環境、發展前景等方面的基本了解,簡單地把職業規劃等同于職業目標和學習計劃,缺少理性思考與規劃,這反映了大學生在職業規劃問題上存在著感覺和認知之間的矛盾,表明大學生們對什么是職業生涯規劃還沒有真正的認識,缺少實際的實施,這必將影響到他們自我評估錯位,不能準確審視自己。自我評估是職業規劃過程中的一個起始環節,客觀、全面的自我評估是科學進行職業規劃的前提,它對職業環境分析,職業目標確立,生涯策略,生涯評估等環節及其連續過程的進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2]。目前,很多大學生在自我評估方面是比較片面的,不現實的,不清楚自己是否真正了解自己,自己喜歡的工作是什么,自己的技能專長是什么,自身的優勢弱點有哪些,機遇和挑戰有哪些等等。只有一個客觀,全面,深入的了解和認識,才能知己之長,知己之短,知己所能,知己之所不能。目前就業形勢嚴峻,部分大學生不能找到理想的職業,不是沒有社會需求,而跟學生自我認識較為缺乏,未能從全面的角度對自我進行客觀、準確地評價,有著很大的關系。

      6 擇業觀多元化,擇業意向不穩定

      改革開放30年來,特別是近年來,中國社會各個領域發生了巨大變化,時代的變遷給當代大學生思想道德帶來了深刻影響[3]。隨著經濟的多元化,當代大學生職業價值觀的多元化格局已形成。但是由于他們對職業價值觀的認知處于不穩定和發展的時期,擇業觀矛盾、并與現實沖突,擇業意向模糊善變,表現出各種不適應:或過分看重經濟效益任意選擇或放棄,或片面看待大城市,不肯屈就,或單以考研來逃避就業壓力;不少學生在擇業時不知如何決策,跟著感覺走,朝三暮四,擇業隨意和多變,也讓用人單位感到擔憂。

      總之,職業規劃是為了找到適合自己的職業,如果可以在大學階段最好最充分地為以后的職業發展而準備,那就可以相應地加快個人的職業發展歷程,找到了適合自己的職業,就可以更好地發展自己的職業生涯,職業生涯的有利發展也會促進個人生涯的發展[4]。也可以說,在大學階段規劃職業就是為個人人生負責的表現。

      參 考 文 獻

      [1] 孫明.天津市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現狀及需求分析.中國輕工教育,2008,(4):9496.

      篇(5)

      綜觀國內少數民族大學生就業研究,數量不多,針對廣東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就業研究,更是空白。要提高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就業水平,關鍵在于提高其職業決策自我效能。職業決策自我效能(CareerDecision—Makingself-eifcacy)是指決策者對自身成功完成職業決策任務所必需的能力的自我評估或信心程度。職業生涯決策自我效能是了解職業生涯行為的重要指標,掌管和監控著職業生涯認知與行為的發展歷程,是個人達成職業生涯目標的關鍵因素。職業生涯團體心理輔導是指應用團體心理輔導的形式,協助團體成員將自我概念轉變成相應的職業角色,進行職業探索,并做出職業決策的過程。本研究嘗試將團體輔導應用于少數民族大學生職業生涯輔導中,探索提高少數民族大學生職業決策自我效能的有效途徑和方法。

      一、研究方法

      1.研究對象。本研究的被試對象來自廣東技術師范學院(原廣東民族學院)2006級學生。首先通過召開宣講會,共招募愿意參加職業生涯團體心理輔導的少數民族大學生60名,接著進行每人15分鐘的單獨訪談,最后確定被試少數民族學生48名。再通過隨機分組,分成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24人。另外,為了進一步驗證本研究的效果,從該校2006級的漢族學生中隨機抽樣24人,作為漢族學生對照組。

      2.研究工具。一是大學生職業決策自我效能量表。采用彭永新、龍立榮(2001)參照Betz和Taylor的“CareerDe.cisionMakingSelfEifcacy Scale(CDMSE)”編制的“大學生職業決策自我效能量表”。量表分5個維度:自我評價、收集信息、選擇目標、制訂規劃、問題解決。共39個項目,五點量表計分,每個項目分別回答完成任務的信心程度,1一完全沒有信心,2一有一點信心,3一有一些信心,4一比較有信心,5一完全有信心。總分為195分,分值越高,職業決策自我效能越高。本研究中克倫巴赫系數分別為0.7657、0.6304、0.8260、0.6081、0.7097,總體為0.94050。二是團體輔導效果評估問卷。自編問卷,共有十個問題,讓實驗組的成員在團體輔導后,根據自己的實際評估“學到的職業生涯發展的知識和技能有多少”“學到的內容實用性如何”“對于自身理解、思考職業生涯方面的問題是否有幫助”“對職業選擇的信心是否有提高”“對了解自己并與他人分享情感和經驗是否有幫助”“對自己的幫助有多大”“參加團體輔導的目標的達成程度”“是否喜歡參加這個團體”“本次團體的凝力如何”“如果再開展類似的團體輔導,是否愿意再參加”等。三是團體輔導滿意度問卷。自編問卷,主要了解參與干預的被試學生對活動設計、組織、實施的滿意程度。

      3.團體輔導方案。本輔導方案以班杜拉(Bandra)的自我效能理論,特別是有關提高個體自我效能途徑的理論為依據,參考國內外有關職業生涯團體輔導方案,再針對少數民族大學生特定的心理特點設計而成。本研究的團體輔導方案共分8個單元,分別是“萍水相逢”“我是誰”“我想做什么”“我與職業”“美麗目標”“我的生涯我作主”“我的未來不是夢”和“笑迎未來”。每個單元有不同的目標、活動內容和家庭作業。所有的活動均是圍繞職業決策自我效能的五個維度——自我評價、收集信息、選擇目標、制訂規劃、問題解決而展開,活動中安排了大量的團隊訓練活動,如“樂隊總指揮‘個人演唱會”“鏡子”“我的成功”“微笑訓練”“形體訓練”等自信訓練活動,“棒打薄情郎”“20個我活動”“他人眼中的我”“頭腦風暴”“熱椅”等催化性活動,“背摔”“猴子撈月”等團體協作活動,“畢業生訪談”“SWOT自我分析”等團隊分享活動。

      4.研究實施過程。為了更好地保證實驗組的互動性、實效性,根據一般團體輔導不超過20人的原則,研究者把24人的實驗組再分為兩個小組,每小組12人。為了排除干擾變量的影響,研究者采用抵消平衡法,對小組A、小組B的輔導,采用A—B,B—A…A—B,B—A的順序進行輔導,對兩小組同一單元的輔導在同一天完成,控制次序誤差和遺留效果的影響。對實驗組實施團體輔導共8次(每周一次,時間具體為周六),每次活動約2小時。對照組無干預,實驗組輔導結束,馬上對實驗組和對照組實施后測。

      二、結果與分析

      1.實驗組前后測差異檢驗。對實驗組前后測值進行比較(t檢驗),發現實驗組前后測職業決策自我效能及各維度差異顯著,具體見表1。

      2.實驗組和少數民族學生對照組前測、后測差值差異檢驗。在實施干預前,研究者對實驗組和少數民族學生對照組各項指標的前測值進行比較(t檢驗),發組兩組在職業決策自我效能及其維度上未見顯著差異,因此兩組被試是同質的。在實驗結束后,馬上對實驗組和少數民族大學生對照組的前后測差值進檢驗,職業決策自我效能及各維度差異明顯,結果見表2。

      3.實驗組和漢族民族學生對照組前測、后測差值差異檢驗。在實施干預前,研究者對實驗組和漢族學生對照組各項指標的前測值進行比較(t檢驗),發組兩組在職業決策自我效能及其維度上未見顯著差異,因此兩組被試是同質的。在實驗結束后,馬上對實驗組和漢族大學生對照組的前后測差值進檢驗,職業決策自我效能及各維度差異明顯,說明團體輔導在自我決策效能以及各維度上不僅與少數民族學生相比效果明顯,而且與漢族學生相比同樣效果明顯,結果見表3。

      4.團體活動效果評估。 實驗組成員對本次團體輔導的效果評估是非常肯定的。從對輔導內容的評價來看,83.33%的實驗組成員認為“在團體輔導中學到的職業生涯發展的知識和技能”非常多,87.50%的實驗組成員認為“團體輔導中學到的內容”非常實用。從對輔導的感受性評價來看,79.17%的實驗組成員認為“輔導對于自己理解、思考職業生涯方面的問題”有很大幫助,83.33%的實驗組成員認為“參加本次團體輔導,使自己對職業選擇的信心”有很大提高,75%的實驗組成員認為“本次團體輔導對于本人了解自己并與他人分享情感和經驗”有很大幫助。從對輔導的目標達成評價來看,79.17%的實驗組成員認為“參加本次團體輔導對于自己的幫助”很大(比較大的占20.83%),75%的實驗組成員認為“參加團體輔導的目標的達成程度”非常好(比較好的占25%)。從對輔導過程的認同感評價來看,66.67%的實驗組成員認為“本次團體的凝聚力”非常強(比較強的占33.33%),87.50%的實驗組成員表示“如果再開展類似的團體輔導,肯定愿意參加”。

      5.實驗組對本次團體輔導滿意度。實驗組成員對八次活動的滿意評價接近80%或以上水平(評價“非常好”與“很好”兩項結果累加),說明他們認可團體輔導的整個運作過程,說明團體的創始階段、過渡階段、成熟階段、結束階段較為順暢、有效,具體見表4。

      三、建議與思考

      1.大學生職業生涯輔導應注重大學生職業決策效能的提高。 職業決策自我效能影響著人們對職業生涯行為的了解,影響著人們職業生涯抉擇方向及信心,影響著人們自我成長和職業生涯的成功。因此,在大學生職業生涯輔導中,必須注重大學生職業決策效能的提高。本研究顯示,大學生的職業決策自我效能提高,能有效提高其自我評價、收集信息、選擇目標、制訂規劃、問題解決的水平及能力,從而提高其生涯規劃能力和生涯發展能力,最終提高他們的就業核心競爭力。

      2.大學生職業生涯輔導應注意不同群體的個性化需要。 大學生職業生涯輔導關注的對象是全體大學生,但大學生有著不同的專業背景、性別差異、年級差異、民族差異、地區差異、學校差異,大學生當中存在很多不同的群體,每個群體有不同的特點和需求。職業生涯輔導應關注不同的群體,從每個群體不同的特點和需求出發,提供不同的個性化服務,才能進一步提高工作的針對性、實效性。本研究就從民族、年級的差異人手,基于大學少數民族低年級本科學生的特點展開干預,研究結果顯示,本次干預是積極的、有效的,這為大學生職業生涯輔導的個性化服務提供了很好的實踐例證。

      篇(6)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3)10-0004-02

      一、引語

      筆者從事學生工作多年,在工作中發現不少在校大學生都出現過自主學習動力不強、自主學習能力差等問題,這些問題如果不能及時得到糾正,會導致學生在日后的就業過程中面臨不同程度的困難,喪失不少工作機會。其主要原因在于,目前我國高等教育已經進入大眾化發展階段,人力資源市場的供求關系已經發生很大變化,大學生市場供給的稀缺性降低,用人單位對大學畢業的質量要求明顯提高。[1]它更加重視畢業生上崗后的適應性和學習能力。

      所謂大學生的學習能力是指大學生在大學期間經過系統的訓練與學習所具備的素養、知識、理論與技能,并能運用它從事和指導實際工作的能力。大學生的學習能力既包括對自己所在專業學科知識的系統理解能力和實踐動手能力,也包括獨立從事工作并解決工作創新問題的能力。

      大學生學習能力的高低是其職業成熟度的直接體現,也是就業競爭力最有力的標志。因此,提升大學生的學習能力與提升大學生的就業競爭力之間有密切關系,而職業發展輔導就是溝通兩者之間的橋梁。

      二、促進大學生學習能力的提升是職業發展輔導的重要任務

      1.職業發展輔導可以幫助學生樹立發展目標,激發學習興趣,是提升學習能力的重要基礎。

      很多大學生剛進入大學都表現出不同程度的困惑,“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不知道自己該干什么”。職業發展輔導可以幫助大學生通過剖析自己的性格、興趣與人格特征,全面認識自己的優勢與不足,結合社會需求制定職業生涯目標,激發學習的興趣與動力,增強學習的目的性和主動性,促使學生獲得內在、持續的發展,這是提升大學生學習能力的重要基礎。

      2.職業發展輔導可以幫助學生進行學業規劃,是提升學習能力的具體步驟。

      提升學習能力不能僅有興趣,還需要對學習有具體的規劃,才能逐步提升學習能力。

      事實上學業進程設計與職業生涯規劃是相連續的兩個前沿話題,關注學生學業進程就是指導大學生進行職業發展的直接體現。[2]大學生只有確定了職業發展目標,才能確定學業發展方向,制訂學業發展計劃。

      職業發展輔導可以幫助學生了解外部職業世界,讓學生不斷關注職業信息,了解自己所學專業在當前和未來社會中的地位和需求狀況,促進學業規劃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另一方面,學業規劃應由總目標、任務、步驟、方法構成。[3]這一規劃應以職業化為導向,與職業發展規劃相互支持,才能提高學習的效率與質量。

      3.職業發展輔導可以幫助學生優化學習能力,是提升學習能力的持續動力。

      西南大學教授李紅和張仲明在《學習能力的成分研究》一文指出,學生的知識學習能力主要由六大成分構成:知識力、解析力、生成力、遷移力、執行力和強化力。[4]而職業發展輔導的核心是幫助學生了解自己“路在何方”。在此過程中,需要幫助學生學會搜集、分析、整合職業信息,形成自己的職業發展數據庫,在此基礎上進行職業發展規劃并執行計劃。這個過程需要學生能持之以恒地付出足夠的時間和精力,尤其是在發展規劃面臨瓶頸的時候,更需要學生從內心深處迸發強烈的發展欲望。這一過程恰恰是上述六大成分在職業發展輔導中的具體體現。如果學生在職業發展這一人生大問題上能培養起足夠的能力,在學業上同樣能擁有持續而強大的能力。

      三、不同階段的職業發展輔導是提升大學生學習能力的有效途徑

      職業發展輔導與大學生學習能力的提升都是一個持續、完整的系統,也是一個漸進的過程。為了形成滿足就業需要的就業能力,大學生應該做好自以職業化導向的學習規劃,而不同階段的職業發展輔導恰恰是促進大學生學習提升的有效途徑。

      1.一年級:結合入學教育幫助學生進行自我分析與評估,了解專業職業發展前景。

      自我分析和評估是對自己的需求、能力、興趣、性格、氣質等進行全方位的分析,以確定何種職業類型適合自己。

      自我評估可以結合入學教育來進行。針對大一新生對專業不了解的情況,及時進行專業介紹及指導;同時,通過就業形勢分析、專業領域成功人士的事跡宣講等活動,使學生看到本專業的職業發展前景,培養學生對學習的興趣,引導新生進行合理而適當的職業預期,激發學習動力。

      即使是對本專業學習不感興趣的學生,也可以通過自我評估,盡快轉變角色,調整心態,找到自己的興趣所在,從而激發學生求知的熱情和主動性,進而引導學生另辟途徑找到努力的方向與動力。

      2.二年級:以提高專業學習能力為核心,提升職業綜合能力。

      雖然學界對“職業綜合能力”或稱“就業能力”的內涵仍有爭論,但就筆者所查閱的資料來看,“專業能力”都被認為是就業能力的構成維度之一。由此可見,大學生的專業學習能力是就業競爭力的有力標志之一。

      篇(7)

       

      一、大學生就業指導課程建設的重要性

      近年來,全國高校畢業生數量大幅度增加,就業形勢日益嚴峻,就業壓力逐年增加。開設就業指導課,有利于發揮課堂教學的教育主渠道作用,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自己、認識專業、了解市場、了解社會,用正確的價值觀念、道德標準和行為規范參與求職活動,增強適應新的就業形勢的能力,掌握必要的求職擇業技巧,培養提高學生的就業、創業能力,使更多的學生走上就業與創業的成功之路;有利于提升就業指導教師的綜合素質和職業技能,提高教學質量與指導水平,推進就業指導教師隊伍專業化和職業化進程。

      開設就業指導課是教育主管部門的要求,是就業形勢的需要,是用人單位的呼聲,是大學生的內在需求。

      二、大學生就業指導課程的現狀

      許多高校相繼成立了畢業生就業指導服務機構,大學生就業指導課也以不同的形式在一些高校相繼展開,對幫助學生了解和適應“市場導向,政府調控,學校推薦,學生與用人單位雙向選擇”的就業制度,樹立正確的就業觀,掌握必要的就業技巧,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就業指導課的作用日益顯現,逐漸得到學生的青睞、學校的重視及社會的認同,一些學校將就業指導課列入教學計劃,一些學校引進就業指導師專門從事就業指導課的教學,一些學校設立了就業指導課教研室,而選修就業指導課的學生人數逐年增加。

      當前大學生就業指導課的不足主要表現在:一是就業指導課程內容空泛、指導性不強;二是課程實施多以課堂教學為主,教師很少通過實踐環節來提高學生對就業的認識和技能;三是就業指導課注重共性化指導、缺乏個性化指導;四是開設就業指導課的指導思想存在偏差;五是就業指導課形式單一,缺乏系統觀念;六是就業指導課師資力量薄弱;七是就業指導課覆蓋面小。

      三、構建科學合理的就業指導課程體系

      1.建立教學組織機構

      加強就業指導課程建設需要必要的組織保障,在高校的就業指導中心成立大學生就業指導教研室,負責組織、籌劃就業指導課的教學與科研工作,負責制訂教學計劃和大綱、編寫和出版教材、組織集體備課和教學交流、實施教學檢查、進行職業測評、開展跟蹤調查和就業市場分析及預測、開展專題研究與課題申報、安排教師學習和培訓等工作,使課程建設逐步走上科學化、規范化、制度化軌道。

      2.加強課程基礎條件建設

      建設一支相對穩定、專兼結合、高素質、專業化、職業化的師資隊伍,是保證大學生就業指導課程教學質量的關鍵。學校應當建立資歷和學歷結構合理的專業化師資隊伍,加強教師的培養和培訓工作,鼓勵教師積極開展教學研究,鼓勵團隊教學;聘請各方面專家加入到教學隊伍中來,創造性地開展各種形式的教學活動,促進學術水平和教學效果的不斷提高。學校應積極創造條件,保證課程開發研究和教師培訓的經費,努力為課程的教學提供相應的設備,比如職業生涯測評系統、計算機化的生涯輔導工具等;還應當爭取社會各方面的支持,與用人單位建立廣泛、穩定的聯系,為學生提供職業實踐的環境,開展多種形式的職業發展規劃輔導相關活動;還應當結合就業指導機構的建設,建立職業發展規劃資料室,搜集各種教學資源和學習資源。。

      3.構建全程化就業指導課程體系

      加強就業指導課的建設必須首先構建一個從入學到畢業的全程化的就業指導課程體系,針對不同年級,各有側重,明確目標,突出重點,分步實施。將就業指導課以必修課形式開設,依據年級設立相應學分,根據不同的年級安排不同的教學內容,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具體來說,全程化就業指導可以分為相互聯系、相互補充的三個階段:對一年級開展素質測評、能力傾向測評及職業生涯規劃設計,使學生順利實現從中學生到大學生的角色轉換,幫助大學生發現和了解自己的性格、興趣和專長,并結合自己的專業制定出符合個人成長與發展的目標,樹立正確的職業觀和崇高的職業理想;對大學二、三年級學生著重進行綜合能力培養,應側重于學業指導,教育學生認清就業形勢,根據自己的職業發展目標調整知識結構,塑造和完善自我,培養與職業發展目標相適應的能力;對大學四年級學生著重進行求職指導、升學指導和創業指導,講授求職方法、面試技巧、求職禮儀、就業程序、就業法規、權益保護、就業信息獲取等知識,引導畢業生轉變角色,適應社會,實現就業理想。

      4.改革就業指導課的教學模式

      就業指導課程是集理論、實務和經驗為一體的綜合課程。在教學中,應當充分發揮師生雙方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教師要引導學生認識到職業生涯與發展規劃的重要性,了解職業生涯與發展規劃的過程;通過教師的講解和引導,學生要按照課程的進程,積極開展自我分析、職業探索、社會實踐與調查、小組討論等活動,提高對自我、職業和環境的認識,做出合理的職業發展規劃。課程應采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講授與訓練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教學可采用課堂講授、案例分析、模擬訓練、小組討論、角色扮演、社會調查、實習見習等方法。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利用各種資源。除了教師和學生自身的資源之外,還需要使用相關的職業生涯與發展規劃工具,包括職業測評、相關圖書資料等;可以調動社會資源,邀請外聘專家、成功校友、職場人員進行專題講座,并與學生座談。

      5.完善就業指導課的教學內容

      要進一步充實、完善就業指導課教學內容,改變單純為提高就業率、技巧性指導為關注學生全面發展、全程化指導,從偏重就業到重視職業發展。當前,就業指導課應既強調職業在人生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又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通過激發大學生職業生涯發展的自主意識,樹立正確的就業觀,促使大學生理性地規劃自身未來的發展,并努力在學習過程中自覺地提高就業能力和生涯管理能力。根據教育部新近頒布的《大學生就業指導課程教學要求》,課程教學內容應包括建立生涯與職業意識、職業發展規劃、提高就業能力、求職過程指導、職業適應與發展和創業教育等六部分內容。

      6.加強就業指導課的督導評估

      加強就業指導課程體系建設的評估工作,建立并完善相應的評估制度,是就業指導課程體系建設的重要環節。應將對就業指導課的評估納入學校本科教學水平評估體系,定期對課程設置、師資隊伍、教學質量等情況進行督導、檢查和評估。。

      在我國,就業指導課是一門新興的課程,還沒有成熟的經驗和理論,需要深入認真地開展教學研究和實踐活動,建立科學的就業指導課程體系,努力開創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的新局面。

      參考文獻

      [1]全國高等學校學生信息咨詢與就業指導中心.大學生就業指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石永昌,吳現波.關于加強大學生就業指導課程建設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7(4):112-113.

      [3]馮峰.對大學生就業指導課潛在危機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7(5):117-118.

      [4]高海生,傅軍棟.對大學生就業指導課程的幾點思考[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8(2):33.

      篇(8)

      中圖分類號:G64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672-1578(2013)05-0039-01

      當今社會已經開始從身份社會向能力社會轉變,從認可學歷到認可技術之間逐步轉變,要從根本上破解大學生就業難題,必須把大學生就業政策的目標從提高“就業率”轉向提升“就業力”,如何切實有效的提高大學畢業生力,教育部門、高校、社會各方面也都在為破解這一難題而積極的出謀劃策。

      1 就業力與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內涵分析

      1.1就業力的概念及內涵

      根據國內外學者的研究和界定,就業力不是一個名詞的統稱,根據求職者角色、企業要求進行區分為兩種情況:一是大學生的就業力,在學校期間就必須完成的就業力訓練,通過系統的就業力訓練,提升初次就業的成功率;二是普通求職者的就業力,結合在校期間的就業力訓練和自己已有的工作經驗必須完成的就業力訓練,通過“就業力提升性質訓練”,提升能力的持續性。

      1.2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概念及內涵

      大學生涯規劃內涵的實施不僅僅是口頭上的承諾或者字面上的計劃,更是包含大學生涯規劃、引導、實施以及最終的監督審核直至提高大學生就業力的系統性工程,是今后職業生涯規劃的前提,是大學生科學規劃大學生活,認識職業崗位從業標準,了解人才市場用人需求狀的基礎。

      1.3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力之間的關系

      在就業力視角下來看大學職業生涯規劃,就是學生把“規劃好大學生涯”作為前提,學校為其提供引導、激勵、服務和保障的過程,加強其就業技能訓練和綜合素質的提高,最終內化體現在“就業力”提升的目標上,二者既是相輔相成,又是互為因果。

      2 高校開展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必要性

      2.1有利于大學生抓住自身職業生涯規劃黃金期

      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著名的“人生需求”理論,指出人的需求總是從低級向高級層次推進,人生最高層次的需求是自我實現的需求。及早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是大學生實現自我價值的有效途徑,大學生最終必將走向社會,他們只有充分的發揮自身的才華,才能充分獲得相對競爭優勢,才能充分發揮潛能,體現自我價值。

      2.2有利于大學生提高自身學習主觀能動性

      一份行之有效的職業生涯規劃將會引導大學生確定自我的奮斗目標,調動自身積極性,把“要我學”變為“我要學”,使大學生自覺進行終身學習,使自身就業力逐步得到提升;能夠有助于大學生探索到適合自身的職業機會,實現個體與職業的合理匹配,體現個體價值的最大化,不斷增強職業競爭力,實現自己的職業目標與理想。

      2.3有利于高校優化人才培養模式和提升人才培養水平

      目前,我國高等教育是以專業學科為體系,注重對專業知識和專業能力的培養,因此要進一步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和就業力,要以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為突破口,形成以學生個人發展為中心的教育體系,在現有教育體系中注重把專業能力和就業力素質有機結合起來,使大學生更具有競爭力和創造力。

      3 高校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存在問題及有效途徑

      3.1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存在的主要問題

      3.1.1高校專業性、系統性、連續性指導欠缺

      絕大多數高校沒有成立專門職業生涯教育機構,為大學生提供職業生涯教育機構基本上是就業指導中心、心理咨詢中心或招生就業處等。許多高校充當生涯規劃指導的老師大多由輔導員或就業老師兼任,缺乏專業的職業生涯規劃知識,缺少時效性和針對性。

      3.1.2學生科學的自我評價體系欠缺

      大學生普遍對自身缺乏充分了解,一是自我評價過高,職業目標定位高,不切合實際,理想與現實間的極大落差;二是自我評價過低,目光狹隘,低估自己的能力,不能使資源得到優化配置;三是急功近利思想嚴重,期望值過高,不注重自身能力和素質的提高,對職業的認識,多數集中在幾個熱門職業,缺少理性的思考與規劃。

      3.1.3科學性、合理性的評估與后續反饋機制欠缺

      大學生涯規劃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從宏觀上,它涉及到家庭、高校、社會等方面;從微觀上,它涉及到高校的就業部門、學生管理部門、教學部門以及學院、班級、學生等多個環節。整個生涯規劃需要在實施中得以檢驗其效果,并及時進行調整,目前大學生生涯規劃由于缺少實踐,因此缺少對規劃各個環節的診斷,難以對規劃做出調整與完善。

      3.2提高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對策

      3.2.1完善高校職業生涯規劃教育體系建設

      按照國家相關規定積極開設《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不斷深化大學生的自我認識和自我評價,使其根據自己的喜好和特長選擇適合自身發展的專業,為職業生涯規劃提供有力的理論支撐;加強職業生涯規劃教師隊伍建設,切實提高和發揮他們在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中的指導作用。

      3.2.2完善實施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精細化目標方案

      對不同年級、不同專業的學生分類指導,貫穿大學學習全過程,指導學生嚴格做好自我評估、環境評估、明確目標、執行策略、及時反饋五個步驟,要對學期目標的執行情況進行總結,對未完成目標進行分析,找出原因,制定解決障礙的對策,并進行修訂與完善。

      3.2.3完善引入社會市場職業標準服務體制

      篇(9)

      中圖分類號:B844.2,C91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6729(2010)001-0034-04

      doi:10.3969/j.issn.1000-6729.2010.01.008

      Effects of class career psychological guidance on career planning abilities of college students

      LIN Xiao-Ping1,2,WANG You-Zhi2,LI Xiao-Yan1

      1Xi' an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Xi' an,710032,China

      2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Xi' an ,710062,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WANG You-Zhi,E-mail:youzhi@snnu.省略

      【Abstract】Objective: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class career psychological guidance(CCPG)on the career planning abilities of college students.Methods:By random sampling and control study methods,one class of college students were regarded as the experimental class of subjects,the other class was regarded as the control.The experimental class received 3 months of group training of CCPG,while the control class did not.They were assessed with the effect assessment scale of CCPG and the experimental class was retested 3.5 months later.Results:The overall level of career planning abilities had been improved in the experimental class after 3 months of CCPG,such as in the career planning confidence and the ability to solve problems relating to career,not in the control class. Most of the improved factors in the experimental class were still good after 3.5 months.Conclusion:The class career psychological guidance has a positive role in promoting the career planning abilities of college students.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class career psychological guidance; career planning ability;case-control study

      班級心理輔導是團體心理輔導的一種形式。它是以團體心理輔導相關理論與技術為指導,以解決學生成長中的問題為目標,以班級為單位的集體心理輔導活動[1]。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適宜采用班級生涯心理輔導。首先,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具有普遍性、規律性。如何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是當今大學生普遍面臨和共同關注的話題,也是他們共同面臨的困境[2]。其次,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具有一定創生性。要把職業生涯規劃知識轉化為學生的理念,光靠說教和灌輸是不能實現的,必須通過學生自己的實踐才能實現創生[3]。最后,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是發展性的,而非矯治性的[4],它一般不涉及個人隱私,適宜于采用班級生涯心理輔導形式開展活動。班級生涯心理輔導是高校心理輔導由補救性輔導向預防性、發展性輔導的轉變,是高校開展心理輔導的有效途徑。

      目前我國采用團體輔導的方式對職業生涯規劃進行指導的實證研究較少。就國內目前對大學生生涯規劃團體輔導實踐探索的研究而言,還存在以下不足:(1)沒有闡述設計生涯輔導活動課程的理論依據,使得生涯輔導方案缺乏系統性。(2)沒有說明生涯輔導活動課程的具體實施過程,導致其活動方案無法供他人借鑒。(3)缺乏對團體輔導干預效果的有效、全面的評估,評估工具有的是自編的簡單問卷,有的沒有設計對照組,因而結果缺乏說服力。本研究設計的班級生涯心理輔導主要依據生涯理論、團體心理輔導及其相關的理論,包括舒伯(Super)的生涯彩虹理論、霍蘭德(John Holland)的生涯類型論、史旺(Swain)的生涯規劃金三角理論、伊根的心理助人模式、團體動力學原理和積極心理學原理等[5]。并遵循以人為本原則、體驗性原則、互動性原則和創生性原則。

      1 對象和方法

      1.1對象

      方便選取某高校機電學院包裝工程專業2個自然平行班學生(大學二年級學生)。按隨機原則選取一個班為實驗班,另一班為對照班。實驗班32人,其中男19人,女13人;對照班28人,其中男16人,女12人。

      1.2心理輔導方法

      1.2.1輔導方案

      參考樊富珉關于團體輔導過程的理論與實踐經驗[6],本次輔導共設計了4個階段(團體的創始期、過渡期、工作期和結束期),共10個單元活動,每個單元內容由3個環節(熱身環節、主體環節、結束環節)以及家庭作業組成(表1)。

      1.2.2實施過程

      輔導前研究者把研究目的和意義分別向兩班同學作了說明并達成約定,即實驗班學生只能在本班范圍內討論實驗內容,而對照班學生不接觸本次輔導的內容和材料。同時還設立專門的督導員(由心理咨詢師、心理督導師擔任)和學生觀察員(由非實驗對象的心理協會學生干部擔任),以便嚴格監督心理輔導方案的實施過程,在輔導結束后督導員和學生觀察員參與了效果評估。具體過程如下。(1)輔導:對實驗班實施班級生涯心理輔導,共10個單元活動。每周輔導1個單元,每個單元活動120 min。(2)測評:實驗班成員分別在第5單元活動結束時和第10單元活動結束時填寫“班級生涯心理輔導效果評估調查表”,其結果作為班級生涯心理輔導中期效果評估和末期效果評估的指標參數。(3)訪談:輔導結束3個半月后對實驗班成員進行追蹤訪談。訪談形式有面談和電話訪談(每位成員20 min),內容主要有:現在您對生涯過程和意義有什么看法?您現在的生涯角色有什么變化?您對自我的認識如何?您現在人際交往狀況如何?您的時間安排是怎樣的等?由研究者實施并筆錄、整理訪談結果,實驗督導員和觀察員協助完成。

      1.3 工具

      班級生涯心理輔導效果評估調查表。該表是研究者在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現狀、輔導需求的調查分析基礎上編制而成,共14項內容,如“本活動目標是否體現了時代特點和社會發展的要求”、“本活動是否體現了學生的發展要求”、“你從本活動中獲得的相關知識量”、“通過參加該活動你對職業生涯規劃的信心如何”、“本活動對增強你解決有關生涯問題的能力”、“本活動對你制定在學期間的發展目標”、“本次活動效果”、“本活動對增強班級凝聚力”等。

      1.4 統計方法

      采用SPSS13.0軟件進行描述性分析。

      2 結 果

      2.1實驗班對班級生涯心理輔導的效果評估

      對實驗班學生在第5單元活動結束時(中期評估)和第10單元活動結束時(末期評估)填寫的“班級生涯心理輔導效果評估調查表”進行分析,結果表明,班級生涯心理輔導課程取得了較為滿意的效果,有益于增強班級凝聚力。如,對“本活動目標是否體現了時代特點和社會發展的要求”,學生回答“是”的由中期的37.5%提高到末期的66.7%;對“本活動是否體現了學生的發展要求”,回答“是”的由54.2%提高到77.8%;對“你從本活動中獲得的相關知識量”,回答“非常多”的由4.2%提高到11.2%;對“通過參加該活動你對職業生涯規劃的信心如何”,回答“有很大提高”的由8.3%提高到33.3%;對“本活動對增強你解決有關生涯問題的能力”,回答“非常有幫助”的由0提高到44.4%;對“本活動對你制定在學期間的發展目標”,回答“很有幫助”的由 58.3% 提高到77.7%;對“本次活動效果”,回答“非常滿意”的由20.8%提高到33.3%;對“本活動對增強班級凝聚力”回答“非常有幫助”的由29.2%提高到44.5%。

      2.2兩班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差異

      根據輔導方案實施過程中指導者對團體成員的觀察、在輔導課余指導者和團體成員的交流、團體成員提交的生涯規劃方案,以及輔導課程結束時分別對實驗班學生和對照班學生的訪談獲知,實驗班學生經過班級生涯心理輔導后對輔導的意義比較認可,對團體指導者給予肯定的評價,在團體中的感受較好,增進了團體凝聚力。對照班學生因未經過班級生涯輔導,處于自然成長狀態,由于受現實就業嚴峻形勢的影響,生涯發展信心缺乏、生涯發展目標不明。

      2.3追蹤訪談結果

      輔導結束3個半月后,對實驗班的20位成員進行了生涯心理輔導效果的面談,對10位成員進行了電話訪談(另外2位成員因其休病、事假未聯系上)。獲知班級生涯心理輔導促使團體成員在實際生活中發生了較大的改變。主要表現在:(1)開始對人生過程及意義進行思考,豐富和充實了生涯角色。(2)對自己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并開始利用各種資源進一步探索自我、完善自我,增強了自主選擇的意識。(3)改變了對他人的看法,增強了人際交往能力。(4)有了規劃時間、規劃生活的意識,能給每一時間段賦予具體的內容等。

      3 討 論

      經過3個月的班級生涯心理輔導后,實驗班學生在職業生涯規劃的信心和能力等方面有了較為顯著的提高,其原因主要是:第一,本次輔導方案設計以生涯理論、團體心理輔導及其相關的理論為依據,使輔導活動具有一定理論指導性和系統性,從而有利于輔導目標的實現。比如,根據舒伯(Super)的生涯彩虹理論設計并實施了第2單元“未雨綢繆定航向”,引導實驗班學生對未來理想生活有一個較明確的預期,激發他們的生涯角色意識,認識大學階段面臨的生涯發展任務。結合史旺(Swain)的生涯規劃金三角理論,設計并實施了第3單元“人貴有自知之明”,通過“能力、氣質、性格、興趣自我探索”活動讓實驗班學生了解了自己的個性特征。著力拓寬學生對輔導課程和生涯規劃的理解,增強在生涯規劃中的自主選擇意識。第二,在本次團體輔導中還穿插了有效職業生涯規劃的講解和討論,并具體指導學生進行切合個人和社會實際的職業規劃,對提高學生就業信心、生涯定向及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對此,我們能夠肯定班級生涯心理輔導的積極作用。

      本研究還存在一些局限性,盡管在選擇研究對象時體現了隨機原則,但在現場實驗中對實驗班與對照班之間的“沾染性”問題很難做到精確控制,輔導效果的評價雖然采用了效果評估調查表的“量”的評估和個體訪談的“質”的評估的結合,但究竟對大學生日后實際的生涯設計、規劃實施的實際效果和就業狀況發揮多大作用,還需后續研究進一步完善。

      參考文獻

      [1]吳增強,沈之菲.班級生涯心理輔導[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2.

      [2]袁樂,周煒煒,戴敏秀.國內外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比較研究和思考[J].中國建設教育,2007,10(10):6-9.

      [3]卜樹春.地方工科院校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主體職能塑造[J].中國成人教育,2008,11:35-36.

      [4]鄭炎山.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初探[J].遼寧醫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4(6):56-58.

      [5]林曉萍,李小雁,楊艷.大學生班級生涯心理輔導工作探索[J].西安工業大學學報,2008,28(增刊):379-381.

      篇(10)

      近年來,隨著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不斷深入和畢業生就業形式的逐漸轉變,大學生面臨著殘酷的就業競爭。而在這激烈的社會市場競爭壓力下,相當多的大學生沒有充裕的時間和精力來規劃和思考自己的未來。他們對即將而來的就業沒有做充分的準備,在尋找適合自己的工作上浪費了大量的時間。因此,開展大學生職業規劃指導是重中之重,它貫穿了人生發展的全過程,有助于大學生明確奮斗目標,提高自身發展,挖掘自身潛力,尋找適合自己的職業道路。

      一、大學生職業規劃存在的問題

      (一)自我分析不足,不能正確審視自己

      當前大學生對自我評估存在諸多的片面性。大多數學生對自己的興趣,愛好,特長以及自身缺點做出了詳細的評估,而對自身的情感,意識和受挫能力缺乏有效的評估。大學生進行自我評估的結果存在兩種情況,要么過于肯定自己的優點,就業期望值過高,眼光定位于一線大城市,大企業和大機關,要求高收入,高福利,高地位,職業生涯規劃不切實際;要么過于自卑,不能正確直視自己的優點與長處,選擇的就業目標過低,不能做到人盡其才。

      (二)規劃盲目,職業定位不準確

      許多大學生缺乏統籌規劃的思想,常常以自我為中心,憑著自己的思維方式去規劃,忽視了社會的實際需求,在職業定位上出現嚴重的偏差。也有些人在規劃時急功近利,盲目從眾,缺乏對職業前景的長時間評估,將職業生涯規劃視為就業前的短期培訓。

      (三)缺乏對社會的關注與了解

      多數大學生的視野和知識都被局限于大學的校園之中,對社會的認知度非常有限。如果在職業定位時,缺乏對職業環境的了解,就無法對自己的就業計劃做出調整,也就不能符合社會市場的需求。社會是個教育大平臺,很多知識是書本無法提供的,大學生必須走出校園,了解外界的就業環境,做出適合自己的就業計劃,才能很快融入到社會生活當中。

      二、職業生涯規劃的原則與步驟

      (一)職業生涯規劃的主要原則

      1.目標導向原則。設定職業生涯目標是整個規劃的核心。沒有目標如同駛入大海的孤舟,四野茫茫,沒有方向,職業生涯的道路一片凄暗。所以整個規劃必須圍繞著實現目標這個方向前進,每一個步驟的實施都要緊扣規劃的主題,目標就是整個規劃的啟明燈。

      2.可行性原則。設計職業生涯規劃必須考慮自己的實際情況和社會的需求情況。自己的實際情況包括價值追求,性格特點和興趣特長。社會需求則涵蓋了職業需求,行業需求和家庭需求。擇業是一種社會活動,不僅受到自身的約束,還受到社會需求的約束。職業生涯規劃要分析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情況,結合自身需求,做出合理的抉擇。

      3.全程性原則。一份合格的職業生涯規劃自然少不了高瞻遠矚的眼光。在擬定規劃時,我們不能局限于當前的發展,還要考慮未來的職業發展空間是否寬廣,就業前途是否一片光明。職業規劃要有超前性和預測性。

      (二)職業生涯規劃的基本步驟

      1.自我評估。一個有效的職業生涯規劃必須在充分且準確地認識自身的條件與相關環境的基礎上進行。對自我及環境的了解越透徹,越能做好職業生涯規劃。自我評估是真正的審視自己,認識自己,交接自己,包括自己的特長,興趣,性格,智商,思維方式與道德觀念。只有深刻地了解自己,才能明確未來的職業方向。

      2.設定職業生涯目標。設定職業生涯目標是整個規劃的核心。目標的抉擇是以自己的最佳才能,最大興趣,最優態以及最有利的環境等條件為基準的。一個人事業的成敗,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有無正確適當的目標。一個合理的目標能推動整個人的積極性,使其更好地發揮才能。

      3.職業定位。職業定位是為了提高職業目標與自身潛能的契合度,不僅要考慮性格,興趣,特長與職業的匹配,還要根據自己的專業知識是否能運用于工作之中。因此職業定位應注意以下幾點:(1)根據客觀事實,考慮個人與社會,單位的關系。(2)比較職業的條件與要求,自己最終能否勝任。(3)審視奪度,及時調整,根據現實情況及時調整擇業目標。

      4.制定行動路線與措施。在確定了職業生涯目標之后,就要制定相應的行動計劃。行動,是完成目標的具體措施,包括工作,訓練,教育,輪崗等方面的措施。沒有達成目標的行動,職業目標只能是一種夢想。因此,要制定詳細的行動方案,更要注意去落實這一行動方案。

      5.評估與反饋。一份合格的生涯規劃需要不斷地修改和評估來提高它的有效性。在行動中檢驗,發現問題后找出相應對策,并及時對規劃進行調整與完善,方能使得規劃更加完美。調整的內容可以是職業的重新選擇,職業生涯路線的選擇,人生目標的修正,以及計劃和行動路線的變更。

      三、職業發展規劃的意義

      (一)認清自身優勢,避免盲目就業

      合理的職業規劃能幫助大學生清楚地認識自己的優缺點與興趣愛好。學生在正確認識自身優勢的同時,能對自己的價值進行全面的定位,選擇就業前景不錯的工作,避免出現盲目就業的現象。

      (二)揚長補短,增強社會競爭能力

      近年來,隨著畢業生規模的不斷擴大,社會的就業競爭日益激烈。做好職業生涯規劃能讓自己心中有數,在發揚自己的長處的同時,不斷彌補自身缺點,使得自己在激烈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三)提高人才市場的配置效率

      近年來,全國范圍內的高校擴招使得每年都有大批畢業生走進社會,增加了人才市場的擁堵程度。大學生盲目的就業與公司招聘團隊的高標準選拔使得人才供求局面更加混亂。有效的職業生涯規劃能正確地引導畢業生選擇合適的擇業道路,減輕人才市場的負擔。

      篇(11)

      現實社會中,大學畢業生就業實行的是雙向選擇政策,由于受到多方面因素影響,部分畢業生面臨著“畢業即失業”的尷尬局面。同時,絕大多數大學生沒有求職經歷,只是參加了學校組織的勤工儉學、社會實踐或校外的一些兼職活動,不能認清就業形勢的嚴峻,盲目認為畢業后就能找到工作,缺乏競爭意識和緊迫感。由于認識上的不足,自然就會缺乏進行職業生涯規劃的主動性。在職業生涯規劃過程中,在關系到自己發展的問題上過分依賴于他人,比如“借鑒學習”“克隆復制”他人的職業生涯。由新浪網、北森測評網和《大學生就業》雜志社共同實施的“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問卷調查顯示,只有12%的人了解自己的個性、興趣和能力,18%的人清楚自己的職業發展所面臨的優勢和劣勢,8%的人清楚知道自己喜歡和不喜歡的職業是什么。由此可見,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意識還很淡薄。

      (二)多數大學生認為沒有必要做職業生涯規劃

      目前,社會發展迅速,就業的熱點在不斷變化。一些熱門專業等到畢業時,有可能已經轉變成冷門專業,那么他們就面臨著找不到就業崗位的尷尬局面。大學生中多數人認為無法預知自己的未來,計劃跟不上變化,也就覺得沒有做規劃的必要。但實際中,職業生涯規劃有其自身的規律性,每個人可以結合自身的特點預見職業生涯規劃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并及時進行適當調整,對個人后期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三)大學生職業規劃輔導體系不完善

      雖然一些高校已經重視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相關知識的輔導,但是還沒有得到廣泛的普及。學校能夠給大學生提供的就業信息非常有限,信息平臺建設也有待改善。許多院校的就業指導老師與學生數量存在很大的差異,人員比例嚴重失調。大多數院校沒有專門的就業指導老師,由做學生工作的班主任或輔導員進行就業指導。實際上由于這些人員缺乏相應的職業規劃的專業知識和技能,使得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達不到應有的效果。就業指導的內容過于空洞,僅僅是走形式而已,實用性較差。

      二、完善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幾點建議

      (一)樹立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意識

      樹立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意識,是做好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基礎。這要從新生入學開始抓起。大學一年級可以通過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和各種各樣的社團活動,使他們認識自身興趣、了解個人能力、探索個人的職業價值觀,從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等到學生適應大學生活以后,再對他們進行職業教育引導,要求他們在學好專業知識和提升個人綜合素質的前提下,不斷地增強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意識,做好個人在大學期間的職業生涯規劃。

      (二)大學生在職業生涯規劃上應主動思考

      在人生發展的不同階段,大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的任務和內容也有所不同。學業生涯規劃,便是職業生涯規劃的一部分,具體是指大學生在自我認識、了解社會的基礎上,結合自身實際和社會需求情況,確定職業發展的方向,制訂出大學期間學習的總體目標和階段人生目標、步驟、實施方案。在進行職業規劃過程中,大多數學生并沒有認真地分析自己、剖析職場情況,只是將別人的經驗和做法模仿照搬在自己的職業規劃中。缺乏主動探索和獨立思考,這是大學生沒有建立正確的職業規劃理念的內在原因。

      科學地進行學業生涯規劃,有助于大學生更好地認清自我、明確目標,從而不斷地督促自己、挑戰自己和超越自己,為將來順利走向社會打好基礎。所以當代大學生需要認清形勢,冷靜思考、盡快確定自己的職業目標,明確發展前景,規劃好自己的職業生涯。

      (三)建立高素質職業輔導隊伍,積極開展咨詢輔導

      主站蜘蛛池模板: 青青草国产精品久久久久| 四虎精品免费永久免费视频| 国产乱码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麻豆 | 9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 日韩精品中文字幕第2页| 99精品电影一区二区免费看| 92国产精品午夜福利| 日韩精品乱码AV一区二区| 欧美精品高清在线xxxx| 国产精品美女久久久久AV福利 | 国产成人A人亚洲精品无码| 中文字幕在线亚洲精品| 麻豆国产精品VA在线观看不卡| 91精品国产麻豆国产自产在线| 丰满人妻熟妇乱又仑精品| 久久永久免费人妻精品下载| 亚洲а∨天堂久久精品|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亚洲人人| 国产手机在线精品| 国产精品综合专区中文字幕免费播放 | 亚洲精品高清久久| 精品国产_亚洲人成在线高清| 99RE6热在线精品视频观看|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hb无码| 中文字幕在线亚洲精品| 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情侣| 青娱乐国产精品视频| 蜜臀精品国产高清在线观看| 精品国产国产综合精品| 欧美成人精品一区二区综合| 亚洲国产精品专区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无码mv在线观看网站| 熟女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青青草原精品国产| 国产午夜精品无码| 99在线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 欧美精品黑人巨大在线播放| 四虎精品免费永久在线| 国产精品99久久久久久www| 精品国产成人国产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