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fn id="a4kkq"></dfn>
<ul id="a4kkq"></ul>
    • 淺談對統計學的認識大全11篇

      時間:2023-08-24 17:04:07

      緒論:寫作既是個人情感的抒發,也是對學術真理的探索,歡迎閱讀由發表云整理的11篇淺談對統計學的認識范文,希望它們能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啟發。

      淺談對統計學的認識

      篇(1)

      一、古典統計學時期

      古典統計時期統計學同時存在不同的兩大學派,在這種情況下,爭議是必然的,但他們之間的爭議并未在國勢學派和政治算術學派之間爆發,而是通過內部紛爭表現的。隨著政治算術學派的發展,其計量思想沖擊使得國勢派分為兩個陣營,一個是以哥根廷大學教授為代表的正統派,他們堅持統計研究要以文字記述為主,另一個是以克羅姆為代表的圖表派,主張在文字記述的基礎上,接受政治算術學派所提倡的計量方法的思想。圖表派和正統派的矛盾在十九世紀初期終于爆發了,正統派指責圖表派的表式統計是沒有方法的大雜燴,沒有形式,只能沉迷于表現;而圖表派則堅持認為,正統派只是固步自封、墨守成規,不能真正意識到能真正反映客觀事實的圖表和數字的重要性。克尼斯指出,雖然統計學的命名最早是由國勢學派提出的,但國勢學派沒有統計學之實,它僅僅是關于用文字記述國家事項的“國家記述學”,并且其所使用的研究方法和目的與歷史學相一致,所以應該把它被歸為歷史學,而政治算術學派屬于以新任務、新方法的方式提出的新的觀點,因而政治算術學派才是真正的統計學。克尼斯的論證宣告了政治算術學派在此次思想交鋒中取得勝利,結束了國勢學派和政治算術學派長期以來的爭論,同時也為統計學界指出了未來統計學的發展方向。

      二、近代統計學時期

      到了近代統計學時期,比利時統計學家凱特勒同時融合了國勢學派和政治算術學派的思想,并在計量思想的基礎上引進概率論的方法,將統計學的發展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形成了近代統計學發展的起源思想,開辟了統計學的新時代。

      十八世紀中后期,起源于英國的政治算術學派將其研究中心轉移到了歐洲,政治算術學派在保留自身研究方法和內容的同時,吸收了國勢學派的研究目的形成新的統計學派――社會統計學派。社會統計學派的開創之作就是克尼斯在在解決政治算術學派和國勢學派爭端時發表的《作為獨立科學的統計學》,在這篇著作中克尼斯確立了統計學作為獨立社會科學的地位,隨后恩格爾支持并發展了他的統計理論。恩格爾認為統計學是根據合理的觀察,從而描述一定時期人類社會的組織和狀態以及這些組織、狀態的變化的一門科學。在克尼斯和恩格爾的統計思想基礎之上,德國統計學家梅爾總結了當時統計學界在各個方面取得的學術成果,建立和完善了社會統計學派的理論體系,由此社會統計學派又被人們稱為梅爾學派,該學派認為統計學是在大量事實的基礎上對社會現象進行研究,在研究中揭示社會現象發生變動的原因和規律,基于此,該學派將統計學定義為研究規律性的獨立實質性社會科學。并且他們提出將統計學的研究內容分為自然和社會,將其從存在形式分為總體與個體。

      在社會統計學派發展的同時,留在英國本土的政治算術學派開始朝著數學方面發展,形成了舊數理統計學派。作為舊數理統計學派代表性人物的高爾頓比較擅長用統計方法研究生物進化(這主要受其熱衷于科學研究和統計調查的父親以及研究生物的表哥達爾文的影響),他在其創辦的雜志中首次提出生物研究中所使用的統計方法論為生物統計學,并在生物實驗中建立了若干新的數理統計概念和方法,諸如“相關”“回歸”“中位數”等。舊數理統計學派在方法上主要使用數學、概率論的方法,在搜集樣本資料時,更傾向于使用大樣本觀察,這與他們的生物統計研究思想是密不可分的。該學派的出現實現了統計學從實質性到方法性的轉變。

      三、現代統計思想

      到了現代,戈塞的出現為舊數理統計學派走向新數理統計學派提供了基礎,其實相比于他的原名,他的筆名“student”更為人所熟知。在戈塞之前,人們一直認為統計認識思想的核心是大量觀察法,依靠大樣本統計來研究問題,然而他提出大樣本統計方法并不是適合于所有的情況,有時候受客觀原因的限制,有的實驗很難進行多次,所以人們只能從少量的觀察得出結論,這一思想構成了后來形成的小樣本理論的基礎。該統計思想的出現也拉開了新數理統計時代的大幕,實現了數理統計學從描述性統計學向推斷性統計學的劃時代的轉變。

      貝葉斯學派的思想源于1764年貝葉斯發表在倫敦皇家學會的遺作《An Essay Solving a Problem in the Doctrine of Chance》,在這篇著作中,貝葉斯提出了貝葉斯假設、貝葉斯公式以及參數的后驗分布密度等,從思想的呈現到貝葉斯得到廣泛的認可,期間經歷了近200年的歷史,原因就在于貝葉斯統計思想與經典統計思想之間存在很多分歧。他們之間的分歧基礎就在于統計學中對“概率”的理解,即“概率”的定義是客觀意義下還是主觀意義下。概率的存在有兩種解釋,第一是某系統的內在特性,該特性不依賴于人們對系統的認識,即屬于客觀意義下;第二是對某一說法的相信程度的度量,這是在主觀意義下的解釋。經典統計學堅持認為概率是客觀意義下的,而貝葉斯統計在經典統計中概率意義基礎上,擴展了意義的外延,即在包括第一種意義的同時加入了第二種意義。基于統計學中“概率”定義的不同理解,引發了這兩大學派在統計推斷以及推斷邏輯方面的更大分歧。

      貝葉斯統計在發展的過程中,由于自身“主觀”的導向問題,受到了經典統計的批判,但實踐領域的成功應用證明了貝葉斯統計對統計思想的發展做出了很大的貢獻。貝葉斯統計的發展擴寬了統計學所研究問題的客體,使得統計學的應用范圍擴大到很多不能大量重復實驗的領域。同時貝葉斯統計不僅開創了新的統計推斷形式,而且解決了經典統計中的“兩難推斷問題”。

      四、小結

      在21世紀的今天,統計專家有各個方面的問題亟待解決,面對這些復雜的問題,哪一種統計思想在解決問題中占有支配地位,我們無從得知,但我們知道,統計學一定會在解決問題中更加趨于完善,在解決問題中留下更適合的。(作者單位:天津財經大學統計系)

      參考文獻:

      [1]竇雪霞.統計思想演化的哲學思考[J].商業經濟與管理,2011(1)

      [2]郭海明.淺談幾種常見的統計思想[J].中國統計,2015(6)

      [3]姚波,張凌翔.數學給了統計學什么[J].中國統計,2005(1)

      篇(2)

      關鍵詞: 統計學;教學方法;探討

      Key words: statistics;teaching method;investigation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3)21-0295-02

      0 引言

      醫學統計學是運用統計學原理和方法研究生物醫學資料的搜集、整理、分析和推斷的一門學科。醫學統計學已成為醫學院校中各層次、各專業學生必須掌握的專業基礎課程。我校護理學專業開設的衛生保健課程中,統計學占比較多的學時。從以往的教學中,護理學生對統計學的掌握并不樂觀。

      高職院校護理學生生源分數相對較低,生源質量參差不齊,且對數學基礎本身就不夠扎實,因此,他們學習統計學有一定的難度,普遍的感受是統計學概念抽象、公式多而復雜,很難掌握,造成學生學習起來有一種挫敗感,積極性不足,我在統計教學實踐過程中,也深刻體會到了教學的難度,在這里我談一些自己的教學方法僅供參考。

      1 案例教學法

      案例教學法是統計學中的一種比較特殊的形式,這對老師和學生的要求也比較高。為了把學生從被動的學習中解脫出來,我學習和采用了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把“案例教學法”引入醫學統計學的教學中。

      假設檢驗是統計學中比較難以理解的內容,教師在上課前根據護理學生的實際情況事先準備一些醫學案例,這些案例是經過反復驗證過的,而且與護理學生臨床實習后有關聯的,讓學生根據這些案例首先去看教科書,查找資料,搜集必要的信息,并積極地思索,初步形成關于案例的初步分析和解決方法;上課時讓學生進行分組討論,然后各小組派出代表對案例進行解釋并闡述自己對假設檢驗的認識和理解,接受其他小組的詢問;經過對案例進行討論之后,教師結合案例對學生討論的結果進行總結,總結是非常重要也是必須的,學生在經過激烈的討論之后,都希望老師對自己的觀點予以評判并認可,老師對學生的討論結果做方向性的指導,提出一些更深層次的問題,引導學生課后繼續深入思考[1]。

      2 多媒體教學法

      20世紀90年代以來,計算機的多媒體技術發展迅速,由此而產生的多媒體教學很快進入高校課堂[2]。多媒體教學能將傳統教學模式手段進行有機結合,運用多媒體技術進行課堂教學,既可以將圖、文、聲、像融為一體,使教與學的活動變得更加豐富多彩,能夠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變苦學為樂學,同時又促進他們的思維發展,豐富學生的想象力。

      筆者在醫學統計學的教學中,多媒體起到了重要作用。利用多媒體動畫可以演示一些統計學中無法用語言描述清楚的教學內容,也可以利用動畫將統計學內容更加直觀的展現出來。統計學中的統計圖和統計表的繪制和基本要求就可以利用動畫的形式演示出來,這樣比單一的文字講解更加直觀、生動,學生也比較容易理解,而且這些動畫演示還會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讓本來枯燥乏味的章節內容一下子變活了。

      多媒體教學還可以增強學生邏輯思維的建立,老師及時的將教學內容進行梳理,充分發揮教師的組織、引導和控制作用,幫助學生從整體上把握知識結構,幫助學生從整體上把握知識結構[3]。

      3 實踐操作教學法

      對于統計學來說,實踐是更重要的,統計學幾乎每一節課都有數學公式和計算,內容比較復雜,而且有些計算起來也比較困難,因此教師首先要教會學生熟練的應用計算器解決簡單的統計學問題,而且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判斷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講解統計學課程時讓學生參加一些實踐活動,我校護理專業學習衛生保健課程時有兩周的時間進行臨床見習,我會給學生布置任務,讓他們以小組為單位在各自見習的醫院進行一系列疾病的調查工作。如“學生在臨床上就可以測定一組正常人和甲亢病人的體溫(測定數據滿足統計學要求),根據體溫數據就可以通過假設檢驗來判定正常人和甲亢病人的體溫有無差別”,這樣學生就會對假設檢驗有了更全面的認識。通過這樣的實踐,不但可以讓學生鞏固所學的理論知識,做到學以致用,還可以鍛煉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讓學生感受臨床實踐的意義,從而更加的熱愛護理專業。

      “教無定法,貴在得法”,一千個讀者就會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無論教師采用哪種方法,最終的目的是讓學生能夠真正掌握統計學知識,并利用所學知識解決今后臨床和生活的實際問題。

      參考文獻:

      篇(3)

      中圖分類號:G642.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06-0134-02

      《商務統計學》是一門以經濟管理為理論基礎、以數理統計學為方法基礎,研究社會和經濟管理問題的應用學科。作為金融學專業的一門學科基礎課,在實際課堂教學中筆者發現,不少學生感到《商務統計學》這門課程枯燥無味、難學難懂,缺乏學習興趣,從而降低了學習效率。究其原因主要是統計學涉及到大量數學公式,客觀上要求學習者有比較扎實的數學基礎。而經濟類專業的學生,大多數是文科出身,數學基礎相對薄弱。因此課堂教學方法是否得當,能否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影響教學質量的一個重要因素。本文結合筆者的教學實踐,就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興趣,談幾點認識。

      一、注重現實問題導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眾所周知,統計學對經濟現象數量方面的研究應遵循“從定性認識開始,經過認識量的過程,達到認識事物質的目的”的規律。本著這一認識,在教學過程中采用了“實例問題—選擇方法—理論講解—解決問題—解釋結果—結論意義”的通用授課模式,即在每個章節的理論內容講解之前,都以實際問題引入,讓學生了解該章節內容的實際應用價值,然后和學生一起討論分析問題,解釋要解決該實際問題所需要的統計學知識,之后進入真正的理論知識講解以及方法的計算,最后再回到實際問題,并介紹如何利用軟件幫助計算;分析結果及解釋結果的實際意義。授課過程中注重結合不同專業的實例講深講透,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切實提高學生運用統計學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實施問題導入式教學,學生更加深刻體會到了統計學知識的實際應用價值,同時學生因迫切希望問題得以解決,無形中激發了學習相關理論知識的積極性。

      二、豐富完善教學內容,提升課堂的趣味性

      針對《商務統計學》的厭學原因主要集中在對數學的認同感不足這一情況。在教學過程中,重點通過對數學的趣味性以及相關背景知識的介紹來增強課堂教學的趣味性。

      1.充分挖掘統計中的數學美。在統計學的教學過程中,理論知識的講解是不可避免的,在注重統計理論的科學性和嚴謹性的同時,還應注重充分挖掘統計中的數學美,以體現統計學的趣味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在介紹概率公式時候,可提醒學生這樣記憶:左端到右端,長線變短線,和變積,積變和,這充分體現了數學中的奇異美。又比如,樣本均值是總體均值的無偏點估計,同樣樣本比率是總體比率的無偏點估計;大樣本下,樣本標準差已知,置信水平為時,總體均值的置信區間公式的結構為:點估計臨界值標準誤,即,總體比率置信區間公式的結構也一模一樣。在學習這些公式的同時,可引導學生觀察其中所體現的數學中的對稱美。再比如,在進行假設檢驗時,無論要檢驗總體的哪個參數,遵循的步驟都是統一的:先設立問題中的原假設和備擇假設;再根據條件找臨界值,得到拒絕域和非拒絕域,然后計算樣本統計量,最后做決策,這正體現了數學的統一美。

      人們常說:“成功的教學給人以一種美的享受”。統計中所蘊含的數學美還很多,在教學中適當地揭示統計學之美,不僅可以使學生得到美的享受,還可以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激發學習興趣,讓學生在美中學習,在學習中享受美。

      2.注重引入數學史和統計名言。在與學生接觸的過程中,筆者發現有許多學生在學習上缺乏堅忍不拔的精神和毅力,針對這種情況,在商務統計學的教學中,在講某個方法時,用幾分鐘講一講該統計學家當時的事跡,幫助學生培養堅定勇敢的學習精神。比如在講解小樣本的t檢驗時,介紹了哥色特和他的t分布誕生的背景和過程。哥色特,筆名Student,他關心的是由人為試驗下所得的少量數據的統計分析問題,這在當時是一個全新的課題。經過一年的研究,他的那篇名垂統計史冊的論文《均值的或然誤差》于1908年發表在《生物計量》雜志上。他的這一思想的中心正是商務統計學的整個教學中一個重要的內容。除了良好的科學研究的能力,他還是一個易于與人合作的謙謙君子。當時不同流派的統計學家之間有的幾乎到了水火不相容的地步,而他幾乎與當時各個流派的統計學家都有良好的交往。在統計學的教學過程中,加入類似內容的教學,豐富了授課內容,加深了學生對所傳授方法的了解;另一方面又讓學生了解到統計學家也是人,有的和普通人一樣也有缺點。許多統計方法的產生也不是從天而降的,大多數是為了解決實際的問題。這樣的介紹增加了統計學的人文氣息,讓學生感受到大家風范的同時提高學習的興趣。

      三、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增強教學的科學性

      《商務統計學》的傳統教學模式以課堂理論教學為主,目的是為打好數理分析基礎。然而在日益強調培養應用型與創新型人才的今天,獨立的理論教學遠遠不能實現這一目標。為此,筆者注重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在提高統計學理論基礎的教學同時,增加對學生實踐環節的訓練,將教學內容拓展為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體系。

      1.積極開展案例教學。統計理論來源于統計實踐過程,反過來又指導統計工作。作為對統計實踐過程的一種模擬,統計案例教學對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專業素質、提高學生在實踐中探究學習方法的自覺性、有效地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專業技能等方面都發揮著重要作用。筆者在課堂教學中注重對相關案例進行歸納整理,把學生獨立分析與老師授課講解有機結合起來,既讓學生通過相互討論進一步提高語言表達、團隊合作和自我學習能力,又通過案例的分析描述,加深了學生對統計理論和統計思想的掌握以及對相關學科知識的融會貫通,還很好地幫助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思考,培養提高了應用統計學理論、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綜合能力。

      2.大力推行軟件教學。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有針對性地加強了相關統計軟件如SPSS操作的教學內容。由于課時的原因,將每一步的操作步驟盡可能詳細地介紹,并將其打印發給每一個學生,在課堂上只進行簡單的演示介紹,由學生在課后自己進行練習;通過課堂講解和課后實際操作相結合,大部分學生都能掌握軟件的操作和使用。通過軟件教學,幫助學生找到了快速得出復雜運算結果的捷徑,大大減少了學生由于大量計算所產生的畏難情緒,提高了學習興趣。

      3.廣泛組織課題設計。為提高學生創新實踐的能力,在教學中,筆者還堅持適當結合課程內容安排一定的社會實踐環節,要求學生就一些關心或與專業相關的課題作市場調查。比如在學習完統計數據的描述后,組織學生針對大學生們感興趣的如就業問題、逃課問題、圖書館使用情況等問題展開調查,學生自行確定具體調查對象,抽取樣本,設計和發放問卷、回收與審核,輸入數據與整理資料。在學完參數估計與假設檢驗的內容后,組織學生獨立估計與分析之前所獲得的數據,最后編寫調查報告,并總結調查體會。通過讓學生親自參與統計調查、統計整理和統計分析的全過程,在鞏固基礎知識、鍛煉應用能力的同時,也大大激發了參與學習的熱情和活力。

      四、創新考試評分方式,實現考核的全面性

      統計學課程分支多、應用性強,傳統的“一張考卷定終身”考核模式難以對學生作出客觀公正評價。為此,在考理論知識的同時,也要把學生獨立思考列入考試評分標準當中。在《商務統計學》的考試評分上,采取了期末考試、上機實驗、案例分析與課程設計等多種方式相結合的考核方法,從知識、能力等各個方面考察和綜合評價學生的學習效果。具體而言,將考試分為卷面和實踐操作兩部分,卷面部分主要對學生的理論知識、基本知識的掌握進行考核,占總成績的60%。實踐操作部分主要考察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應用統計學理論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這部分占總成績的40%。在實踐操作部分有兩種形式。一種是給學生一個具體的案例,讓學生完成一份分析報告,包括對案例中數據的分析、計算機的計算結果,結果的分析以及對案例中決策者的建議等。第二種讓學生以團隊的形式自行選題,結合本專業開展調查研究,完成一個完整的統計工作過程。這種考核形式,不僅鍛煉了學生們的實踐操作能力,提高了統計思維,而且培養了他們“團隊意識”和“合作精神”,得到了學生的廣泛認可,也收到了較好效果。

      參考文獻:

      [1]魏芳.案例式教學法在醫學統計學教學法中的應用[J].衛生職業教育.2007,(12).

      [2]徐偉華.淺談數學分析中的趣味性[J].中國西部科技.2011,(02).

      篇(4)

      1大數據的含義

      各行各業都存在著大數據,從表面來看,它就是實時性較強、種類較多、數據量大的一個集合,但其真實含義不僅僅如此,大數據的深層含義是在眾多錯綜雜亂的數據中,利用科學方法及時提取出有效的數據,并進行整理和分析,為政府、企業等決策者提供潛在價值的數據。因此大數據時代給《統計學》帶來了更多發展機遇。這就要求《統計學》課程無論從內容上,還是教學方式、教學資源上必須進行改革和完善。

      2大數據為人才培養的研究帶來新的發展機遇

      《統計學》是一門應用性較強的學科,它是經管類專業的專業基礎課,旨在于培養學生能進行數據收集、數據整理與數據分析的專業技能;從數量的角度去認識經濟變量及經濟變量間的關系,掌握其發展規律,指導實踐的方法論科學。大數據現代信息化擴大了統計學的應用范圍,為統計學的發展帶來新的機遇。

      2.1有效提升數據收集的時效性、準確性、全面性

      大數據時代出現前,只有當要分析某經濟現象時,才會主動調查收集此方面的數據,且數據的收集只限于人工,查找一下有關的統計年鑒、權威性較強的經濟報告等,遇到一些具體數據沒有的,只能在文章中進行說明,用一些相關的數據去代替,所以說傳統的數據收集來源存在不穩定性,且數據的可靠性較一般,這些特點對數據分析結果存在著一定程度的誤差。但大數據時代的到來,給數據收集帶來了發展的機遇,數據收集的時效性、準確性、全面性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數據的收集不再僅局限于人工,因為大數據的數據收集是建立在網民在互聯網留存的信息,且數據收集更有針對性、數據質量也更為精確、數據的時效性更高以及數據更加全面。相對于傳統的數據收集,它更加省時、省力和省物。

      2.2數據分析結果更加準確

      傳統的統計分析在分析總體的規律性時,由于數據收集的有限性,只能對樣本數據進行分析,使用推斷性統計分析方法推斷總體的規律,其結果并不能全面、總體概括數據的整體情況。大數據的出現,為數據分析提供了良好的數據基礎,利用現有的多種統計軟件同時進行多方面的統計分析,對分析對象的了解更全面、更準確,為統計員提供更準確的決策依據。

      3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

      3.1與思想教育長期相互隔離

      作為一名高校教師經常會在課堂上問學生們“你喜歡現在自己的專業嗎?”“你對自己的未來有什么規劃?”等問題,但很多同學不喜歡自己的專業,甚至有的學生都不知道自己專業將來畢業后可以做什么,對自已的規劃就更談不上了。這些問題都顯示了高校大學生的思想教育存在著問題,無法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而高校的思政教育通常開設了專門的課程,如《基本原理概論》《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形勢與政策1-4》,分別設于大學生的前四學期,作為公共基礎課,總學時比例也很高,但由于大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課程的不重視,導致這些課程沒有對大學生的思想教育起到作用。高校的專業課教育雖然經過長期的改革及教師們的努力研究,專業課之間進行了有效的融合講解,但專業課教育長期與思想教育相脫離,這種現象不利于學生的整體發展,也沒有體現出公共基礎課與專業課的相輔相成作用,導致人才培養方案設計的失效。所以大學生的專業課與思想教育融合是勢在必行的。《統計學》課程是高校經管類專業的專業基礎課,講解如何收集數據、整理數據、分析數據、解釋數據,并從數據得出規律性結論的一門學科,提高學生數據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是學生在日后工作中提供經營管理的咨詢、決策、實施管理的工具。《統計學》課程一定要在授課過程中融入“課程思政”元素,發揮《統計學》課程的思政教育功能。

      3.2SPOC建設不完善

      2020年受肺炎疫情的影響,各大高校紛紛改為以“網上授課”為主。在疫情期間,教師為了監督學生學習,提高學習效果,不斷地更新和探索新的教學方法,向學生推送網絡資源,利用學習通、騰訊課堂等方式進行網絡授課。線上和線下結合的教學模式已成為一種教育的發展趨勢。但疫情期間,《統計學》課程線上教學出現了很多問題,導致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強。《統計學》課程的網絡資源很多,但由于各大高校的學情不同,很難從現有的線上資源找到一個適合不同層次學生的網絡資源,尤其對于民辦高校學生來說,其知識基礎薄弱、學習興趣不濃、學習積極性較差,很難固定找到一個網絡資源完全與民辦高校的《統計學》教學大綱培養應用型人才相符。除了向學生推送網絡資源提前預習外,課堂前、課堂中、課堂后提高學生學習的參與率、考核學生在授課后其基本理論知識的掌握程度等也是非常重要。那如何能做到這些有效的監督呢?這就需要高校針對自己的學情進行課程SPOC建設,再以其他網絡資源為輔,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主動學習性。而現有的高校《統計學》課程SPOC建設還不完善,甚至有很多高校的《統計學》課程SPOC建設幾乎為零。

      4大數據背景下人才培養的建設

      4.1與思政教育相結合的建設

      (1)理論授課的要點與思政教育的融合。第一,統計學的基本理論包括統計學定義、統計學研究對象、特點、統計學的起源和發展、統計學學科的性質等內容,它與思政教育的融入點為:認識統計學的作用、統計學的發展歷史,以史為鑒可知興替。在原始社會中只是有計數活動;到了奴隸社會為了課稅和征兵,開始對人口進行普查、土地和財產進行統計;到了封建社會,秦漢、唐宋、明清分別對地方田畝和戶口統計、土地調查和計算、人品登記和保甲制度;到封建社會后期和資本主義社會前期,隨著社會生產力發展及分工細化,直到目前已進入大數據時代。第二,統計數據的收集,數據的來源有兩種:直接來源和間接來源。對于間接來源數據,融入“誠實守信,尊重他人勞動成果,為企業一些機密數據保密原則,遵守統計人員的職業道德等”思政教育;對于直接來源數據,要“實事求是,對真實數據產生敬畏,做一個有思想不盲從的統計從業人員等”思政教育。第三,統計學的分析主要有描述性統計和推斷性統計。其中推斷性統計分析的參數估計引入“以點概面、從局部到總體”、假設檢驗引入“事物的對立面”等思政教育。(2)課程思政融入于案例和實踐教學中。檢驗學生對《統計學》課程內容掌握的程度及是否能進行應用去解決經濟問題,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實訓教學。在實訓教學中,教師以生活熟悉的案例為載體講解統計學各種分析方法在軟件的操作,將學生進行分組,利用學生的好奇心和興趣,讓學生自選一個身邊感興趣的現象作為研究。引導學生們用科學的方法進行問卷調查收集數據,對回收的數據進行細致的審核和整理,此時融入“堅持客觀、嚴謹科學的態度等”思政教育。在整理好的數據進行數據分析時,融入“尊重數據分析的最終結果等”思政教育。在實訓過程中,讓每組學生對所收集的數據中某一問卷中的某一數據進行撰改后數據分析結果與未撰改數據分析結果相比,有何差別,引導學生們去認識數據真實性的重要性,讓學生養成嚴謹、敬業、尊重事實的科學態度,培養他們成為真正熱愛并有職業操守的統計職業人才。

      4.2線上SPOC建設

      《統計學》課程的SPOC建設針對校內線上資源建設,它的完善會極大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作為一名民辦高校《統計學》教師,筆者認為針對我校的學情,此課程的SPOC建設包括線上微課、線上討論、線上答疑的建設。線上微課視頻是指通過“碎片化”教學,將教學過程中的重點、難點和疑點結合實例講解,以教學視頻方式呈現出來,具有針對性強、目標明確和時間短等特點。利用學習通等軟件提前上傳給學生,向學生布置任務,利用軟件的一些功能,監督學生觀看的時間,并設置在學生觀看后,需學生總結出學習視頻內容的心得,即理解內容、不理解內容,也可以提出問題及意見。這不僅可以監督學生學習,提高他們自主學習的時間,也可以為教師后續的課程改革提出方向及依據。線上討論主要是設置在每一章理論課結束后,在線上設計一些案例,并提出任務,讓學生在課后對所提出的案例任務進行線上討論,運用所學的理論知識去解決實際的經濟問題,不僅提高學生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能力,還可以提高學生的獨立思考、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教師根據學生在線上討論的參與率及討論效果給予學生平時成績,也體現了各大高校對課程考核成績的一項改革,側重于平時學習的考核。而線上答疑,是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在網上進行的一種答疑方式,教師可隨時隨地在線上看到學生的疑問,針對學生的疑問及時進行解答。這種線上答疑方式為學生對重點知識的反復學習和深刻理解提供了及時、較好支持,為其鞏固知識和加強理解給予很大的幫助,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提升其學習興趣。

      參考文獻:

      [1]胡瑞香.淺談課程思政理念下《統計學基礎》課程教學改革的探索[J].國際教育,2020(10).

      [2]方萬里.統計學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的思考[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0(11).

      [3]楊瀟偉.大數據對高職統計學教學的影響[J].產學研經濟,2020(11).

      [4]唐謙.大數據背景下統計學教學改革探討[J].課程教學,2020(10).

      篇(5)

      根據中醫學專業課程的特點和統計學教育培養目標的要求,本課程的教學目的主要是掌握中醫藥管理,提供統計調查、資料整理和統計數量分析的一般原理與方法,為學習其他醫藥管理類課程的數量分析方法打下基礎。要達到以上目的,在學習中要求了解統計的產生與發展,掌握數據搜集、整理和顯示的方法,能描述中醫藥臨床現象統計分布的特征,掌握抽樣推斷、相關回歸分析、統計指數、時間序列分析、統計預測等統計分析研究方法,并作出綜合評價。

      SPSS是非專業統計人員的首選統計軟件。學生將經歷簡單的數據統計過程,進一步學習搜集、整理和描述數據的方法,并根據數據分析的結果作出簡單的判斷與預測,并能計算一些簡單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在教學中,應注意所學內容與中醫學專業現實生活和工作的密切聯系,應注重使學生有意識地經歷單位的數據統計過程,根據數據作出簡單的判斷與預測,并進行交流;應注重在具體情境中對可能性的體驗,應避免單純的統計量的計算[2]。

      二、中醫藥統計學課程教學的現狀

      統計學,按照《大不列顛百科全書》的定義,“是關于收集和分析數據的科學和藝術”。因此,統計是圍繞數據分析而建立的。其中包括運用統計的方法來分析數據,組織和顯示數據(表格和圖形),并在數據的基礎上形成推論和預測。

      從具體應用的角度來分,統計學包括三個部分:描述統計、推斷統計和實驗設計。其中,在中醫藥統計學課程中,主要涉及的是描述統計。描述統計是指對所搜集的大量數字資料進行整理、概括,尋找數據的分布特征,用以反映研究對象的內容和實質的統計方法。例如,對原始數據資料用歸組、列表、圖示等方法加以歸納、整理,為進一步處理數據資料做好準備工作。計算集中量指標(如算出平均數、中位數)用來反映數據的集中趨勢。描述統計可使無序而龐雜的數字資料成為有序而清晰的信息資料。描述統計是整個統計學的基礎。統計表是對數據分類后的一種簡便表示形式。根據學生年齡的特點,從實物的分類,到抽象的統計表表示將經歷幾個年級段的學習。對低年級的學生來說,可以通過列表的方式來體驗統計的意義。統計表的制作不只是一個簡單的技術問題,而是在制作過程中體驗和理解統計表意義。不是一個簡單的數據堆砌的過程,而是一個對數據理解的過程。設計簡單的統計表是更加規范地收集數據的一種方法。學生在設計一個統計表時,一方面,要明確調查的目的,為什么要去調查;另一方面,要考慮調查這個問題所涉及的內容。這些問題在開始設計時,需要有一個全面的思考,這樣,在設計統計表時,就容易獲得成功。其中,每一項具體內容都應圍繞調查的主題。

      以往的課堂教學中,由于內容多、時間緊,每次課都是“滿堂灌”。教師講得口干舌燥,學生要么機械地記筆記,要么昏昏欲睡,根本用不著動腦,如果課后不下功夫的話,課堂上的學習時間幾乎是白白浪費了。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可以嘗試“少講多練”的教學方法。

      三、中醫藥統計學課程教學改革的建議

      1.課程教學內容應由淺入深

      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基礎理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學習和培養;緊密結合實際,注重統計分析的基本理論與方法的應用。在教學方法上:每部分教學結束,對全部內容進行小結,提示重點與難點內容,并布置適量的復習思考題與計算分析題,以理解與鞏固所學內容。并可選用創新性教學形式,如案例教學、實務分析、作業指導、多媒體教學、課程設計等。在學習過程中:根據實際情況安排兩次左右習題課,以解決練習中的問題。有關部分可安排選題練習,即自己選題,自己搜集資料、整理資料,選擇適當的統計分析方法。

      2.加強中醫藥專業統計學的實踐教學

      統計學本科階段的實踐包括課程實驗、社會實踐、畢業實習等實踐活動。統計學專業學生通過本科階段的學習,必須熟練掌握統計學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具備應用統計學原理和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社會實踐包括社會調查等活動,主要培養學生將統計學原理和方法用于社會實際的能力。這類實踐學生可利用假期等業余時間進行。

      畢業實習是統計學專業學生必修課程。集中一段時間,安排學生到實習單位學習,較為系統、全面地培養學生將統計學原理和方法應用于實際的能力。畢業實習時間一般為9周左右,安排在大學第三學年的假期或第四學年的第一學期進行。學生的學習效果最終需用考試成績來反映。

      3.緊密聯系生活實際

      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引導學生開展觀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動,使學生通過教學活動,掌握基本的教學知識和技能,初步學會從中醫藥統計學的角度去觀察事物、思考問題,激發對中醫藥統計學的興趣,以及學好中醫藥統計學的愿望。教師是學生中醫藥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要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對教材進行再加工,有創造地設計教學過程;要正確認識學生個體差異,因材施教,使每個學生都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發展,要讓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樹立學好中醫藥統計學的信心。

      課堂教學需要把握好教學內容的整體性和聯系性。這一方面是中醫藥統計學學科特點的要求,中醫藥統計學學科的嚴謹性和系統性要求中醫藥統計學教學必須從整體上把握教學的內容,只有從整體上把握了教學內容,才能對每一章節、每一堂課的內容的地位、作用有深入的分析,對重、難點有恰當的定位,也才能有效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合理地分配時間。另一方面是中醫藥統計學學習的需要,是學生認知的需要,學生有意義地學習不是一個被動接受知識、強化儲存的過程,而是用原有的知識處理各項新的學習任務,通過同化和順應等心理活動和變化,不斷地構建和完善認知結構的過程,把客觀的中醫藥統計學知識內化為自己認知結構中的成分,而強調整體性和聯系性正是順應了學生這一認知的需要,可以幫助學生將零散的知識點形成有內在聯系的知識網絡,而形成網絡結構的知識不僅對于當前的學習,而且對于學生認識和理解中醫藥統計學都是十分有益的。

      總之,統計學產生于工作實踐,又服務于工作實踐、指導工作實踐活動。中醫藥統計學課程教學是統計學教學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在整個統計學教學過程中有多個實踐環節,分別實現特定的教學要求,共同形成一個有機整體。

      參考文獻:

      [1]趙瑩.淺談中醫藥統計學教學中的幾點體會[J].數理醫藥學雜志,2012(05):630.

      篇(6)

      [摘要] 目的 了解醫學類大學生與經濟學院學生對抗生素相關知識、使用情況的差別,以及造成差異的原因,為進一步指導大學生合理使用抗生素、開展促進健康教育的干預措施提供科學依據。方法 對廣東某醫學院校預醫和臨床專業以及經濟學院學生采用整群抽樣方法抽取研究對象,進行抗生素認知和使用的情況不記名方式填寫問卷。結果 大學生對抗生素認知和使用情況尚存在很多誤區,不同專業對抗生素的基礎知識和使用情況差異比較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應加強對在校大學生抗生素知識的普及教育,增強大學生對抗生素的使用的認知,減少抗生素濫用的現象。

      [

      關鍵詞 ] 醫學院校學生;抗生素;認知;問卷調查

      [中圖分類號] R95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5654(2014)09(c)-0059-04

      抗生素治療范圍較廣,對于多種疾病都具有一定的治療效果,其種類較多,臨床不合理的應用現象也較普遍。抗生素不合理應用是導致大量耐藥菌株產生的主要原因。國外關于公眾抗生素知識掌握和使用行為的調查研究已經在荷蘭、英國、美國、瑞典等國展開[1-4]。我國是抗生素的使用和生產大國,人均年消費量為138 g左右,而美國為13 g,每年我國使用抗生素的費用占醫療費用的30%~40%,居所有藥物之首[5]。醫學生作為未來的醫務工作者,掌握正確的抗生素知識和合理使用抗生素對改善我國抗生素濫用現狀至關重要。因此為了解廣東某醫學院校部分在校大學生對抗生素的認識和使用情況,采取問卷調查,對預防醫學(以下簡稱預醫)、臨床醫學 (以下簡稱臨床)和經濟學等專業學生進行現場調查。

      1 調查對象和方法

      1.1 調查對象

      采取整群抽樣的方法,以班級為群,共對廣東某醫學院校預醫、臨床以及經濟學專業710名在校本科生進行了抗生素知識及使用情況的問卷調查。

      1.2 調查方法

      閱讀有關資料,參考相關文獻,結合大學生的自身特點制定調查問卷。內容包括:對抗生素的基本認識;抗生素的日常使用情況;獲取抗生素相關知識的主要途徑;對我國抗生素使用現狀的看法等。根據專業課上相關知識由論文組6人組成調查組,以進班和宿舍等方式,讓在校生以不記名方式填寫問卷,當場回收問卷,回收有效問卷652份,有效回收率91.83%。

      1.3 統計分析

      采用Epi data19.0錄入數據,spss 20.0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數據用頻數(相對數)表示,利用χ2 檢驗進行多類別、多組別比較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接受調查者的基本情況

      有效問卷652份,其中男生268人,女生384人,城市(城鎮)戶口284人,農村戶口365人。醫學類學生513人,非醫學類學生139人,共調查四個年級的大學生,其中大一149人,大三331人,大四及以上有178人。預醫專業301人,臨床212人,經濟學139人。

      2.2 基本知識認識情況

      2.2.1 部分大學生對抗生素的認識在性別與戶口分類上的差別分析 結果顯示:對抗生素的認識在性別和戶口之間差異沒有統計學意義。(表1)。

      2.2.2 不同專業大學生對抗生素的認知情況 不同專業的學生對于抗生素基本知識的認知方面存在一定的差異。數據顯示在“抗生素對病毒無效”、 “阿莫西林是抗生素”、“阿司匹林不是抗生素”、“抗生素聯用效果更好” 、“抗生素不能退熱”、“機體產生耐藥或存在細菌耐藥”的問題上3個專業的學生選擇分布不完全相同,不同專業的學生之間的差異都有統計學意義。(表2)。

      通過部分大學生對抗生素基本知識的回答正確率的比較,對有統計學的意義的問題在不同專業之間進行了對比。(表3)。

      對抗生素的基本知識的回答情況來看,對“抗生素對病毒無效”預醫和臨床專業學生之間差異沒有統計學意義,預醫、臨床分別與經濟學差異有統計學意義;“阿莫西林是抗生素”、“抗生素不能退熱”、“機體或細菌對抗生素耐藥”問題上預醫和經濟學差異沒有統計學意義,而臨床和預醫、臨床和經濟學差異分別有統計學意義。而“阿司匹林不是抗生素”問題上3個專業之間的差異都有統計學意義。

      2.3 使用認知情況

      對不同專業學生之間在已有的抗生素知識的基礎上對其使用抗生素的情況進行了統計學分析。(表4)。

      根據以上數據,可以看出,在“抗生素為常備藥”、“半年中有不憑處方到藥店買藥的經歷”、“咳嗽時不使用抗生素”、“非化膿性咽炎不使用抗生素”、“癥狀停止后不馬上停藥”的問題上3個專業的學生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

      針對抗生素使用情況不同,現對不同專業的學生進行組與組之間的比較。(表5)。

      “抗生素為常備藥”方面是臨床和預醫、臨床和經濟學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預醫和經濟學之間的差異沒有統計學意義。在“半年中有不憑處方到藥店買藥的經歷”、“咳嗽時不使用抗生素”預醫和臨床、預醫與經濟學學生之間的差異沒有統計學意義,而臨床與經濟學專業學生之間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而“非化膿性咽炎時不使用抗生素”、“癥狀消失后不馬上停藥”問題上則是臨床與預醫、臨床與經濟學學生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而臨床和統計學學生之間的差異沒有統計學意義。

      2.4 問卷中的多項選擇題分析

      針對問卷中有些多項選擇題,3個不同專業學生之間的選擇不同。以上數據顯示,3個專業的學生在抗生素作用原理中較多人選擇“抗生素可以殺滅或抑制病原體”和“有些抗生素能同時抑制和殺滅很多細菌,有些則只能對某類病菌發揮作用”(57.8%、53%、57.3%);而濫用抗生素危害內容里選擇細菌耐藥的人數僅為26.5%、24.8%、21.1%;在抗生素獲取途徑方面3個專業僅65.7%、61.8%、59.6%的學生選擇憑醫院處方獲得抗生素;在抗生素知識獲取途徑中,學校教育仍占較大比例(表6)。

      3 討論

      3.1 抗生素基本知識了解

      根據調查研究結果顯示,本校部分大學生對抗生素的了解程度還不夠深入,對抗生素使用的隨意性較大、錯誤認識較多。在中國近200萬聽力障礙的殘疾人中,就有相當大的比例是因為不合理使用氨基糖苷類抗生素造成的[6-7];而且我國每年有8萬多人直接或間接死于濫用抗生素,由此造成的機體損害及病原菌耐藥性更是無法估量[8]。根據調查結果顯示,抗生素基本認知情況在不同戶口和性別學生之間的差異沒有統計學意義,學生對抗生素的認識差別主要體現著在專業的區別上。醫學生更有機會接觸到關于抗生素的專業知識,所以醫學生與經濟學專業的學生相比對抗生素的基本知識和使用認識方面有所差別。

      3.2 在抗生素的使用認知方面

      可見在缺乏權威性知識的教育情況下,容易導致學生在未知是否為細菌所致疾病的情況下購買抗生素,而我國各大城市的醫院、藥店鱗次櫛比,各部門之間存在相互競爭,就有很大一部分部門仍為了不正當利益而隨意銷售抗生素類藥物的情況[6]。并有可能因此種情況導致了許多學生家中或者宿舍中常備抗生素,而在下次有類似癥狀的時候都會自行服藥,而這也是亂用藥和產生細菌耐藥性的一大隱患。由于抗生素的正確使用卻也不是不同專業課上設計的內容,學生平時除了上課攝取知識以外并沒有去更多地了解抗生素的知識,就課上知識的權威性而言,說明對學生日常生活的醫學知識教育存在一定的空缺,與調查發現的獲取抗生素知識的途徑中學校教育在3個不同專業學生之間分布是不同的可以看出。而在藥店購買或是自行購買的抗生素使用時絕大部分學生也還是會先看說明書再用藥。因為我國與大多數發展中國家一樣,抗生素不需要醫生處方就可買到[9-11],憑著自己的一知半解到藥店買到抗生素的學生也不再少數(21.6%、34.9%、24.5%),因為這種“方便快捷”的自我治療的辦法讓抗生素不合理使用的現象非常普遍,甚至濫用的現象變得日益嚴重。從調查數據顯示出,醫學專業的學生比經濟學專業的學生在日常疾病的自行先處理方面顯得較自信,有研究發現醫學院校的醫學生與非醫學生相比,醫學生傾向更認同自己的專業,學習態度更積極,成就感更高,這可能與醫學的學科特點有關,醫學課程與實踐緊密聯系,操作性也更強,所學知識直接與他們的將來從事的職業相聯系,能直接應用到實際中[13]。

      4 結語

      健康教育是預防抗生素濫用最為經濟和有效的措施之一[14]。政府及相關民間組織應及時、大量開展一系列宣傳活動如健康教育講座、醫療衛生服務進校園活動;學校方面應注重相關醫學知識的取舍,不斷改進醫學教育的深度和廣度、增加課外知識學習活動、抗生知識競賽等等,盡早培養起不同專業學生的臨床思維能力,將用藥知識融進教學課堂,多以群體的形式參加,產生巨大的“輻射效應”,以增強在校大學生正確使用抗生素的觀念和自我保護意識,另外還可以利用先進技術將抗生素的知識在網絡上進行宣傳教育,也可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

      參考文獻]

      [1] Cals JW, Boumans D, Lardinois RJ, et al. Public beliefs on antibiotics and respiretory tract infections: an internet-based questionnaire study[J].Br J GenPract,2007,57(545):942-947.

      [2] McNulty CA, Boyle P, Nichols T, et al. Don&acute;t wear me out the public&acute;s knowledge of an d attitudes to antibiotic use [J].J Antimicrob Chemother,2007,59(4):727-738.

      [3] VandenEng J, Marcus R, Hadler JL, et al. Consumer attitudes and use of antibiotics [J].Emerg Infect Dis,2003(9):1128-1135.

      [4] Andr$ M, Vernby A, Berg J, et al. A survey of public knowledge and awareness related to antibiotic use and resistance in Sweden [J].JAntimicrob Chemother, 2010,65(6):1292-1296.

      [5] 雷世鑫,高蕓,楊亮.大一醫學生對抗生素應用認知情況調查[J].中國校醫,2012,26(9):662-664.

      [6] 邱家學,李娜.淺析我國抗生素濫用現狀及危害[J].上海醫藥,2006,27(12):555-556.

      [7] 馬萍.從門診處方看醫院用藥誤區[J].中原醫刊,2005,6(12):47-48.

      [8] 胡燕,白繼庚,胡先明,等.我國抗生素濫用現狀、原因及對策探討[J].中國社會醫學雜志,2013,30(2):128-130.

      [9] Rahal K,Wang F,Schindlec L,el al.Reports on surverllence of an2timirobial resiance in individual countries[J].Clin Infect Dis,1997,24(1):169-175.

      [10] Woff MF.Use and misuse of antibiotics in Lantin America[J].Clin In2fect Dis,1993,17(2):346-351.

      [11] Okeke I,Lamikanra A.Quality and bioavailability of tetracycline cap2sules in a nigecian semi-urban community[J].Internal J AntimicrobialAgents,1995,(5):245-250.

      [12] 陳強,張占坡,李玉梅,等.大學生對抗生素認知及使用行為調查[N].西北民族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29(72):90-93.

      篇(7)

      引言

      隨著國家創新形式的發展,統計創新工作已經得到相關部門的重視,統計創新包括統計實踐創新和統計教育創新兩個方面。統計教育的創新是統計創新的基礎,沒有統計教育的創新,就談不上統計實踐的創新,下面我從統計學的基本發展趨勢來探討目前統計教育的改革方向。

      一、統計學的基本發展趨勢

      統計學的發展與其它學科的發展相似,也需要走與其它學科相聯系的發展道路。

      1.1統計學與實質性學科相結合的趨勢統計學是一門通用方法論的科學,是一種定量認識問題的工具。統計方法只有與具體的實質性學科相結合,才能夠發揮出其強大的數量分析功效。并且,從統計方法的形成歷史看,統計方法基本是從一些實質性學科的研究活動得來的,例如,最小平方法與正態分布理論源于天文觀察誤差分析,相關與回歸源于生物學研究,抽樣調查方法源于政府統計調查資料的搜集。同時歷史上一些著名的統計學家同時也是生物學家或經濟學家等。另外,從學科體系上看,統計學與實質性學科之間的關系不是并列的,而是相交的,統計方法與實質性學科相結合,才產生了統計學的分支,如統計學與經濟學相結合產生了經濟統計學,與社會學相結合產生了社會統計學等,而這些分支學科都具有“雙重”屬性:一方面是統計學的分支,另一方面也是相應實質性學科的分支,所以經濟統計學、經濟計量學、社會統計學不僅僅屬于統計學,同時也屬于經濟學、社會學、生物學的分支等。這些分支學科的存在主要不是為了發展統計方法,而是為了解決實質性學科研究中的有關定量分析問題,統計方法是在這一應用過程中得以完善和發展的。這個發展趨勢說明了統計方法的學習必須與具體的實質性學科知識學習相結合。因此,統計專業的學生必須在學好本專業知識的同時,也要通曉相關的實質性學科的課程知識,只有這樣,所學的統計方法才有用武之地。

      1.2統計學與計算機科學結合的趨勢縱觀統計數據處理手段發展歷史,數據處理手段的每一次飛躍,都給統計實踐帶來革命性的發展。電子計算機技術的誕生與發展,使得復雜的數據處理工作變得非常容易,那些計算繁雜的統計方法的推廣與應用,由于相應統計軟件的開發與商品化而變得更加方便與迅速,非統計專業的理論工作者可以直接憑借商品化統計分析軟件來處理各類現實問題的多變量數據分析,而無需對有關統計方法的復雜理論背景進行研究。計算機運行能力的提高,使得大規模統計調查數據的處理更加準確、充分與快捷。隨著計算機應用的越來越廣泛,信息數據也越來越多,大量信息在給人們帶來方便的同時也帶來了許多問題:信息過量、信息真假、信息安全等問題出現了,同時信息形式的不一致也導致信息難以統一處理。于是如何從大量的信息中找出有用的信息?如何提高信息的利用率?數據挖掘和知識發現(DMKD)技術隨之應運而生了。數據挖掘就是從大量的、不完全的、有噪聲的、模糊的、隨機的實際應用數據中,提取隱含在其中的、人們事先不知道的、但又是潛在有用的信息和知識的過程。數據挖掘是一門交叉學科,它把人們對數據的應用從低層的簡單查詢,提升到從數據中挖掘知識,提供決策支持。在這種需求下,匯聚了不同領域的研究者們投身到數據挖掘這一新興的研究領域。雖然統計學家與計算機專家關心Datamining的視角不完全相同,但可以說,Datamining與DSS一樣,使得統計方法與計算機技術的結合達到了一個更高的層次。

      因此,統計學越來越離不開計算機技術,而計算機技術應用的深入,也同樣離不開統計方法的發展與完善。所以,對于統計專業的學生來說,一方面要學好統計方法,但另一方面更加要學會利用商品化統計軟件解決實踐中的統計數量分析問題,學好計算機信息系統開發的基本思想與基本程序設計,能夠將具體單位的統計模型通過編程來實現,以建立起統計決策支持系統。所以統計與實質性學科相結合,與計算機技術相結合,這是發展的趨勢。所以統計教育的一些課程要改革,教學方式也要改革。以下談一談統計教育需要改革的幾個方面。

      二、統計教育的改革

      2.1統計專業課程建設專業建設考慮的是應當培養什么樣的人才和怎樣培養這樣的人才。專業建設的核心問題則是課程設置和規范課程的內容。培養統計理論人才應當設置較多的數學課程,目的是讓學生能對各種統計方法有較深刻的理性認識;培養應用統計人才應當設置較多的相關應用領域的專業課程,將統計方法與相關領域的專業知識完美結合。例如培養從事經濟管理的統計人才,在課程設置上至少應當包括三方面的知識:(1)經濟理論課程,讓學生了解經濟活動的主要進程和基本規律;(2)研究社會經濟問題主要統計方法,包括常用的統計數據搜集方法,統計數據處理方法和分析方法;(3)適用電腦技術,讓學生初步掌握運用電腦進行統計數據處理和分析的基本理論和技能。

      2.2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改革統計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改革中,應充分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教學手段,更新教學方法,促使教育技術、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有機結合。

      2.2.1改接受式的教學為互動式教學,以案例分析與情景教學開啟學生的思維,使學生更形象、快捷的接受知識,發揮其獨立思考與創造才能,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

      2.2.2構建以課堂-實驗室-社會實踐多元化的立體教育教學體系。在傳授和學習已經形成的知識的同時,加強實踐能力鍛煉,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只有將統計學的方法結合實際進行應用,才能展現統計學的生命力。

      2.3統計學與計算機教學相結合教材要與統計軟件的應用相結合。現在許多教材都是內容與軟件分家,現在計算機已非常普及,無論是高校、高職和中專,培養出來的學生都會要用統計軟件分析數據。再者,統計學是一門應用的方法型學科,統計學應當從數據技巧教學轉向數據分析的訓練。統計學與計算機教學有機地合為一體,除了要培養學生搜集數據、分析數據的能力外,還要培養學生處理大量數據的能力,即數據挖掘的能力。

      2.4教學與實際的數據分析相結合統計的教學不能只停留在課本上,案例教學與情景教學應成為統計課程的重要內容。通過計算機對大量實際數據進行處理,可以在試驗室進行,亦可在課堂上進行討論,這樣學生不僅理解了統計思想和方法,而且也鍛煉和培養了學生研究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5要有一批能用電腦、網絡來教學的新型教師電腦、網絡的出現,不僅改變了教學的手段,還影響著教學的內容。語言、數學、計算機、專業知識是一個統計人才必備的素質,它們之間是不可分離的,而是要盡可能結合在一起來進行教學,單一化人才已不適應現代化教育教學的需要,現代教育更注重教育信息技術中的多媒體、網絡化、社會化和國際化、多樣化和多層次的綜合人才。

      參考文獻:

      篇(8)

      關鍵詞:應用統計學;高職學生;經管類;EXCEL軟件

      一、前言

      大數據時代,人們發現隱藏在海量數據背后的信息擁有巨大的商業價值。要想找到這些海量數據背后的信息,首先要學好應用統計學的有關知識和原理。有證據表明,近年來能夠進行數據挖掘和處理的畢業生往往擁有不錯的職場地位、工作環境、薪水待遇和職業前景。不僅如此,通過應用統計學的學習和訓練還有助于學生形成統計思維,學會用數據分析問題。提升應用統計學的地位并強化學生的統計思維和技能是學校和企業的共同訴求。從高職教育的特點來看,應用統計學教學的重點在于對統計知識和技能的實際運用,即“應用”二字。遺憾的是,我們現階段的教學效果并不令人滿意。

      二、高職應用統計學教學面臨的困境

      統計學是有關如何測定、收集、整理和分析反映客觀事物或現象總體的數據,以便給出正確認識的方法論的科學。在經濟管理領域,人們運用統計學的思維和方法,挖掘數據背后的信息,可以更加客觀、真實、準確地了解經濟和企業的運行,使決策更加科學合理。目前,我國高職經管類專業很多都開設了應用統計學這門課程。在教學實踐中,我們發現應用統計學的教學存在如下幾個問題:

      (一)學生數學基礎差、學習熱情不高

      經濟管理類專業高職學生的數學基礎普遍較差,而統計學又恰恰是一個以數據為研究對象的學科,充滿了大量的數據、抽象的概念、復雜的推導和冗長的公式,再加上一部分計量經濟學的知識,學生們有一種天然的畏懼感,容易產生抵觸情緒,致使教師在課堂上的教學活動(如儲備知識回顧、簡單的公式推導或理論證明、隨堂練習等)很難得到有效配合。如果直接引入有關概念、公式、計算又會使學生感覺難度陡然增大,進一步增加了教學難度。一個比較理想的解決方案就是精簡數理統計部分的基礎理論講解,以最終應用為目的,將有關的原則、思想和方法直接運用到實戰中,以練代講,以用促學。

      (二)傳統的數學教學模式降低了課堂教學效率

      傳統的數學教學模式是教師結合板書演示公式、定理的推導和講解習題。但這一模式并不適用于應用統計學的教學。原因在于應用統計學需要大量的數據和運算。這些數據的錄入和運算并不復雜,但卻會耗用大量的教學時間,這對于需要掌握統計原理和深入學習的本科生、研究生來說是非常必要的,而對于以應用為目的的大專生來說意義就不那么大了(當然這并不意味著放棄所有的必要推導和講解)。隨著多媒體技術的應用,電子課件已經被廣泛使用,為課堂教學節省了大量的時間。這給我們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因此,可以考慮充分發揮計算機及統計軟件的作用,屏蔽簡單重復的算術運算,將節省下來的時間真正用于學生的練習和實踐,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三)應用統計學需要大量的練習和實踐

      學好應用統計學能夠掌握數據的挖掘和處理能力,發現數據背后的秘密。但這種能力的培養并不是學習了書本上的知識和順利通過期末考試就能獲得的。學生們需要大量的練習與實踐。傳統的教學方法僅僅使用到教材上的例題、習題或教師補充的幾個案例,已經遠遠滿足不了教學需求。考慮到一方面,大量的信息都以數字化的形式存儲在計算機里和互聯網上,學生可以自行下載練習;另一方面,課堂學習與課后練習是在一種沒有壓力下對軟件的熟悉過程,缺乏實戰的檢驗,此時如果能夠將企業的真實項目引入教學和實踐,不失為對學生最好的鍛煉和考驗。

      三、高職院校教學實踐的探索

      隨著應用統計學地位的不斷提高,擺在任課教師面前的問題是數理部分的講解依然是無法回避的重要內容,而大量的數據錄入又是板書教學和紙面作業方面一個耗時巨大且效率低下的工作。如何將“高冷”的數學教學變得生動活潑,更加貼近實戰,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同時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真正將技能訓練作為教學的目的和重點,成為應用統計學教學改革眾望所歸的方向。廣大教科研人員對此進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和改革。有人從教學方式、方法上進行改進,也有人提出將統計軟件引入教學。其中,部分教師采用IBM公司的SPSS,還有部分教師采用了微軟公司的EXCEL。綜上所述,在應用統計學的教學改革上,廣大教學、科研人員的做法大致分為:教學方法改革,如引入案例教學、CDIO項目教學法等;教學理念改革,如融入建模思想;教學工具改革:引入統計軟件,如SPSS、EXCEL,同時采用偏向或結合軟件操作的教材。其中,建模思想需要有很深的數學功底,不適合高職學生;SPSS稍顯專業,也不適合高職學生。部分教師將EXCEL引入教學的想法僅僅是在本科層面進行了嘗試,缺乏對高職教育的針對性。

      四、應用統計學教學改革的基本思路

      (一)為何選擇EXCEL軟件

      其一,高職院校幾乎都開設了計算機基礎這門課程,對常見的商用辦公軟件,如微軟公司的“WORD”“EXCEL”“POWERPOINT”(金山公司的“文字”“表格”“演示”等具有類似的功能,也是常見的選擇)等進行了基礎講解。選擇EXCEL,能夠充分利用已有的教學成果,節約教育資源。同時,對學生來說不陌生、上手快。其二,許多功能強大的專業軟件,如Matlab、SAS、Stata、Eviews、SPSS、R等,需要專門的培訓甚至資格認證才能上手,不適合高職學生在校學習。其三,經管類高職學生畢業后,在企業里主要從事營銷、銷售、會計等工作,盡管需要不時與數據打交道,但對數據挖掘和處理的要求沒有那么專業。EXCEL完全可以勝任。其四,目前商用辦公軟件80%的市場份額都被微軟公司占據。熟練掌握微軟公司的OFFICE系列商用辦公軟件已經成為職場人士的必備技能。由于普及面廣、應用領域寬、操作簡便、兼容性好、結果認同度高,完全能夠勝任企業管理的日常需求,因此筆者認為微軟公司的EXCEL是目前高職經濟管理類專業最適合的教學軟件。

      (二)應用統計學教學改革思路

      在實際教學中,我們本著“理實一體、理實并重”的理念,將整個課程分為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兩個部分。理論教學通過實踐教學來鞏固知識,實踐教學需要以理論教學為基礎,兩個部分有機結合在一起。理論教學部分采用校本教材(涵蓋數理統計基礎知識和EXCEL操作及函數應用),主要講授基礎的統計學原理和知識,并在課堂上介紹與之相應的EXCEL函數的使用方法,輔以上機操作;實踐教學部分采用虛擬任務或校企合作平臺上的真實任務,運用EXCEL軟件進行數據處理,并以此為基礎撰寫分析報告。除了課堂在教師帶領下的操作和練習之外,我們還通過課后作業的形式讓學生在自己的計算機上進行大量練習。為了檢驗教學和改革成果,我們采取了過程考核的辦法,對學生的學習態度、知識和技能掌握程度進行全面考察。

      (三)應用統計學教學改革項目表

      應用統計學的教學改革從理念、模式、方法、教材、工具、評價、結果等角度分別開展。

      五、應用統計學教學改革的實施方案

      在選定EXCEL作為教學用具后,如何運用這個工具就顯得更為重要了,為此需要進行嚴密的課程設計。

      (一)學情分析

      前面已經進行分析,此處不再贅述。

      (二)課程設置

      建議將應用統計學的課程設置在高職二年級上學期,一方面學生已經在一年級修完經濟數學和計算機應用基礎,具備上機操作的理論和實踐能力,另一方面此課程可以配合市場調查、客戶關系管理等課程的教學和實踐。課程標準設置為18周;每周2次課,每次課1.5課時或每周1次課,每次課3課時,共計54課時(含期中考試和期末考試)。

      (三)教學工具

      主講教材可以考慮適用于高職經管類的應用統計學教材(最好為適用于本校學情的校本教材),參考教材為涉及函數部分的EXCEL使用手冊以及教師自備的相關材料。

      (四)教學場所

      此課程應選擇在多媒體實訓室(安裝有投影儀、計算機、互聯網、EXCEL企業版等)。

      (五)授課計劃

      以18個教學周,每周3學時,共54學時為例。

      (六)考核方案

      本課程的考核本著過程考核的理念,以知識達標和技能嫻熟為宗旨,將筆試和機試相結合,在期中進行筆試,期末進行機試。六、結語EXCEL雖然是一個常見的辦公軟件,但其數據分析的功能完全可以勝任一般的企業應用。在應用統計學教學中引入EXCEL,會使枯燥的“數學課堂”轉變為人機互動、熱情參與的“軟件操作課堂”;摒棄抽象復雜的數理過程之后,應用統計學將變得更為貼近實戰。學生們在熟練掌握有關函數和模塊之后,初步具備了對數據的分析能力,能夠運用有關結果分析和解決常見問題,為企業和部門的戰略決策提供支持。因此,將EXCEL引入教學,對應用統計學進行改革,是一個企業、學校、學生三方受益的有益探索。

      參考文獻

      [1]肖翠仙.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下經管類專業統計學教學思考[J].教學研究,2011(2).

      [2]史文雷.經管類專業統計學教學中應融入數學模型思想[J].職業時空,2012(4)

      [3]馮叔民.全互動式統計學課程改革研究[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2(18).

      [4]王育曉,張明親.經管類專業統計學課程教學改革探索[J].現代工商業,2011(19).

      [5]胡春春.基于EXCEL的統計學教學改革[J].韶關學院學報,2013(7).

      [6]李燕.基于任務式項目教學法的應用統計學教學改革研究——適用于獨立學院經管類專業[J].教育教學論壇,2015(5).

      [7]姜彤彤.經濟類專業“應用統計學”課程案例教學法探析[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5(7).

      [8]張華.運用Excel軟件進行經管類本科生《統計學》實踐性教學改革的探討[J].教育現代化,2015(12).

      [9]盧方芳.統計學教學中如何利用Excel軟件及其利弊分析[J].科技創新導報,2016(22).

      [10]招莉莉.基于問卷調查的應用統計學課程教學思考[J].教育觀察,2016(6).

      [11]農鳳篇,何維華.EXCEL在統計學教學中的應用[J].教育教學論壇,2013(3).

      [12]李保林,楊麗華.經管類專業《SPSS統計軟件應用》實踐課程改革研究[J].科技創業月刊,2016(23).

      篇(9)

      0引言

      隨著國家創新形式的發展,統計創新工作已經得到相關部門的重視,統計創新包括統計實踐創新和統計教育創新兩個方面。統計教育的創新是統計創新的基礎,沒有統計教育的創新,就談不上統計實踐的創新,下面我從統計學的基本發展趨勢來探討目前統計教育的改革方向。

      1統計學的基本發展趨勢

      統計學的發展與其它學科的發展相似,也需要走與其它學科相聯系的發展道路。

      1.1統計學與實質性學科相結合的趨勢統計學是一門通用方法論的科學,是一種定量認識問題的工具。統計方法只有與具體的實質性學科相結合,才能夠發揮出其強大的數量分析功效。并且,從統計方法的形成歷史看,統計方法基本是從一些實質性學科的研究活動得來的,例如,最小平方法與正態分布理論源于天文觀察誤差分析,相關與回歸源于生物學研究,抽樣調查方法源于政府統計調查資料的搜集。同時歷史上一些著名的統計學家同時也是生物學家或經濟學家等。另外,從學科體系上看,統計學與實質性學科之間的關系不是并列的,而是相交的,統計方法與實質性學科相結合,才產生了統計學的分支,如統計學與經濟學相結合產生了經濟統計學,與社會學相結合產生了社會統計學等,而這些分支學科都具有“雙重”屬性:一方面是統計學的分支,另一方面也是相應實質性學科的分支,所以經濟統計學、經濟計量學、社會統計學不僅僅屬于統計學,同時也屬于經濟學、社會學、生物學的分支等。這些分支學科的存在主要不是為了發展統計方法,而是為了解決實質性學科研究中的有關定量分析問題,統計方法是在這一應用過程中得以完善和發展的。這個發展趨勢說明了統計方法的學習必須與具體的實質性學科知識學習相結合。因此,統計專業的學生必須在學好本專業知識的同時,也要通曉相關的實質性學科的課程知識,只有這樣,所學的統計方法才有用武之地。

      1.2統計學與計算機科學結合的趨勢縱觀統計數據處理手段發展歷史,數據處理手段的每一次飛躍,都給統計實踐帶來革命性的發展。電子計算機技術的誕生與發展,使得復雜的數據處理工作變得非常容易,那些計算繁雜的統計方法的推廣與應用,由于相應統計軟件的開發與商品化而變得更加方便與迅速,非統計專業的理論工作者可以直接憑借商品化統計分析軟件來處理各類現實問題的多變量數據分析,而無需對有關統計方法的復雜理論背景進行研究。計算機運行能力的提高,使得大規模統計調查數據的處理更加準確、充分與快捷。隨著計算機應用的越來越廣泛,信息數據也越來越多,大量信息在給人們帶來方便的同時也帶來了許多問題:信息過量、信息真假、信息安全等問題出現了,同時信息形式的不一致也導致信息難以統一處理。于是如何從大量的信息中找出有用的信息?如何提高信息的利用率?數據挖掘和知識發現(DMKD)技術隨之應運而生了。數據挖掘就是從大量的、不完全的、有噪聲的、模糊的、隨機的實際應用數據中,提取隱含在其中的、人們事先不知道的、但又是潛在有用的信息和知識的過程。數據挖掘是一門交叉學科,它把人們對數據的應用從低層的簡單查詢,提升到從數據中挖掘知識,提供決策支持。在這種需求下,匯聚了不同領域的研究者們投身到數據挖掘這一新興的研究領域。雖然統計學家與計算機專家關心Datamining的視角不完全相同,但可以說,Datamining與DSS一樣,使得統計方法與計算機技術的結合達到了一個更高的層次。

      因此,統計學越來越離不開計算機技術,而計算機技術應用的深入,也同樣離不開統計方法的發展與完善。所以,對于統計專業的學生來說,一方面要學好統計方法,但另一方面更加要學會利用商品化統計軟件解決實踐中的統計數量分析問題,學好計算機信息系統開發的基本思想與基本程序設計,能夠將具體單位的統計模型通過編程來實現,以建立起統計決策支持系統。所以統計與實質性學科相結合,與計算機技術相結合,這是發展的趨勢。所以統計教育的一些課程要改革,教學方式也要改革。以下談一談統計教育需要改革的幾個方面。

      2統計教育的改革

      2.1統計專業課程建設專業建設考慮的是應當培養什么樣的人才和怎樣培養這樣的人才。專業建設的核心問題則是課程設置和規范課程的內容。培養統計理論人才應當設置較多的數學課程,目的是讓學生能對各種統計方法有較深刻的理性認識;培養應用統計人才應當設置較多的相關應用領域的專業課程,將統計方法與相關領域的專業知識完美結合。例如培養從事經濟管理的統計人才,在課程設置上至少應當包括三方面的知識:(1)經濟理論課程,讓學生了解經濟活動的主要進程和基本規律;(2)研究社會經濟問題主要統計方法,包括常用的統計數據搜集方法,統計數據處理方法和分析方法;(3)適用電腦技術,讓學生初步掌握運用電腦進行統計數據處理和分析的基本理論和技能。

      2.2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改革統計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改革中,應充分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教學手段,更新教學方法,促使教育技術、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有機結合。

      2.2.1改接受式的教學為互動式教學,以案例分析與情景教學開啟學生的思維,使學生更形象、快捷的接受知識,發揮其獨立思考與創造才能,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

      2.2.2構建以課堂-實驗室-社會實踐多元化的立體教育教學體系。在傳授和學習已經形成的知識的同時,加強實踐能力鍛煉,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只有將統計學的方法結合實際進行應用,才能展現統計學的生命力。

      2.3統計學與計算機教學相結合教材要與統計軟件的應用相結合。現在許多教材都是內容與軟件分家,現在計算機已非常普及,無論是高校、高職和中專,培養出來的學生都會要用統計軟件分析數據。再者,統計學是一門應用的方法型學科,統計學應當從數據技巧教學轉向數據分析的訓練。統計學與計算機教學有機地合為一體,除了要培養學生搜集數據、分析數據的能力外,還要培養學生處理大量數據的能力,即數據挖掘的能力。新晨

      2.4教學與實際的數據分析相結合統計的教學不能只停留在課本上,案例教學與情景教學應成為統計課程的重要內容。通過計算機對大量實際數據進行處理,可以在試驗室進行,亦可在課堂上進行討論,這樣學生不僅理解了統計思想和方法,而且也鍛煉和培養了學生研究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5要有一批能用電腦、網絡來教學的新型教師電腦、網絡的出現,不僅改變了教學的手段,還影響著教學的內容。語言、數學、計算機、專業知識是一個統計人才必備的素質,它們之間是不可分離的,而是要盡可能結合在一起來進行教學,單一化人才已不適應現代化教育教學的需要,現代教育更注重教育信息技術中的多媒體、網絡化、社會化和國際化、多樣化和多層次的綜合人才。

      參考文獻:

      篇(10)

      1統計學的基本發展趨勢

      統計學的發展與其它學科的發展相似,也需要走與其它學科相聯系的發展道路。

      1.1統計學與實質性學科相結合的趨勢統計學是一門通用方法論的科學,是一種定量認識問題的工具。統計方法只有與具體的實質性學科相結合,才能夠發揮出其強大的數量分析功效。并且,從統計方法的形成歷史看,統計方法基本是從一些實質性學科的研究活動得來的,例如,最小平方法與正態分布理論源于天文觀察誤差分析,相關與回歸源于生物學研究,抽樣調查方法源于政府統計調查資料的搜集。同時歷史上一些著名的統計學家同時也是生物學家或經濟學家等。另外,從學科體系上看,統計學與實質性學科之間的關系不是并列的,而是相交的,統計方法與實質性學科相結合,才產生了統計學的分支,如統計學與經濟學相結合產生了經濟統計學,與社會學相結合產生了社會統計學等,而這些分支學科都具有“雙重”屬性:一方面是統計學的分支,另一方面也是相應實質性學科的分支,所以經濟統計學、經濟計量學、社會統計學不僅僅屬于統計學,同時也屬于經濟學、社會學、生物學的分支等。這些分支學科的存在主要不是為了發展統計方法,而是為了解決實質性學科研究中的有關定量分析問題,統計方法是在這一應用過程中得以完善和發展的。這個發展趨勢說明了統計方法的學習必須與具體的實質性學科知識學習相結合。因此,統計專業的學生必須在學好本專業知識的同時,也要通曉相關的實質性學科的課程知識,只有這樣,所學的統計方法才有用武之地。

      1.2統計學與計算機科學結合的趨勢縱觀統計數據處理手段發展歷史,數據處理手段的每一次飛躍,都給統計實踐帶來革命性的發展。電子計算機技術的誕生與發展,使得復雜的數據處理工作變得非常容易,那些計算繁雜的統計方法的推廣與應用,由于相應統計軟件的開發與商品化而變得更加方便與迅速,非統計專業的理論工作者可以直接憑借商品化統計分析軟件來處理各類現實問題的多變量數據分析,而無需對有關統計方法的復雜理論背景進行研究。計算機運行能力的提高,使得大規模統計調查數據的處理更加準確、充分與快捷。隨著計算機應用的越來越廣泛,信息數據也越來越多,大量信息在給人們帶來方便的同時也帶來了許多問題:信息過量、信息真假、信息安全等問題出現了,同時信息形式的不一致也導致信息難以統一處理。于是如何從大量的信息中找出有用的信息?如何提高信息的利用率?數據挖掘和知識發現(DMKD)技術隨之應運而生了。數據挖掘就是從大量的、不完全的、有噪聲的、模糊的、隨機的實際應用數據中,提取隱含在其中的、人們事先不知道的、但又是潛在有用的信息和知識的過程。數據挖掘是一門交叉學科,它把人們對數據的應用從低層的簡單查詢,提升到從數據中挖掘知識,提供決策支持。在這種需求下,匯聚了不同領域的研究者們投身到數據挖掘這一新興的研究領域。雖然統計學家與計算機專家關心Datamining的視角不完全相同,但可以說,Datamining與DSS一樣,使得統計方法與計算機技術的結合達到了一個更高的層次。

      因此,統計學越來越離不開計算機技術,而計算機技術應用的深入,也同樣離不開統計方法的發展與完善。所以,對于統計專業的學生來說,一方面要學好統計方法,但另一方面更加要學會利用商品化統計軟件解決實踐中的統計數量分析問題,學好計算機信息系統開發的基本思想與基本程序設計,能夠將具體單位的統計模型通過編程來實現,以建立起統計決策支持系統。所以統計與實質性學科相結合,與計算機技術相結合,這是發展的趨勢。所以統計教育的一些課程要改革,教學方式也要改革。以下談一談統計教育需要改革的幾個方面

      2統計教育的改革

      2.1統計專業課程建設專業建設考慮的是應當培養什么樣的人才和怎樣培養這樣的人才。專業建設的核心問題則是課程設置和規范課程的內容。培養統計理論人才應當設置較多的數學課程,目的是讓學生能對各種統計方法有較深刻的理性認識;培養應用統計人才應當設置較多的相關應用領域的專業課程,將統計方法與相關領域的專業知識完美結合。例如培養從事經濟管理的統計人才,在課程設置上至少應當包括三方面的知識:(1)經濟理論課程,讓學生了解經濟活動的主要進程和基本規律;(2)研究社會經濟問題主要統計方法,包括常用的統計數據搜集方法,統計數據處理方法和分析方法;(3)適用電腦技術,讓學生初步掌握運用電腦進行統計數據處理和分析的基本理論和技能。

      2.2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改革統計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改革中,應充分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教學手段,更新教學方法,促使教育技術、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有機結合。

      2.2.1改接受式的教學為互動式教學,以案例分析與情景教學開啟學生的思維,使學生更形象、快捷的接受知識,發揮其獨立思考與創造才能,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

      2.2.2構建以課堂-實驗室-社會實踐多元化的立體教育教學體系。在傳授和學習已經形成的知識的同時,加強實踐能力鍛煉,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只有將統計學的方法結合實際進行應用,才能展現統計學的生命力。

      篇(11)

      中圖分類號:G642.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04-0086-03

      生物統計學是概率論和數理統計的原理和方法在生物學中的應用,是應用數學的一個十分重要的分支學科。它不僅提供如何正確地進行試驗設計、合理地收集數據和整理數據,而且還提供合理選擇正確的統計分析方法以及對計算結果的分析與應用[1-4]。不僅在傳統的生物學、醫學、藥學和農學中被廣泛應用,而且在現代分子生物學研究中也是十分重要的工具[5,6]。因此生物統計學是生命科學學科不同專業學生都應該掌握的一門重要的工具課,是許多高等院校生物科學專業的必修課程之一,是一門理論性和實踐性較強的課程,該課程主要的目的是培養學生掌握基本的統計分析方法、收集和整理數據、處理數據以及分析試驗數據的能力,并能為今后學習各專業課程以及畢業論文設計與實施奠定一定的基礎,也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科學研究能力以及獨立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7,8]。但生物統計學理論性和實踐性較強,且涉及大量的數學公式、抽象的概念和復雜的內容,需要一定的數學基礎和邏輯推理能力。與其他課程相比,具有內容多、公式多、概念多及教師難教、學生難懂、難記、難用的“三多”和“四難”的特點[9-11]。對于數學基礎較差的生物科學專業本科學生而言,學習起來有一定的難度,這就決定該門課程的教學與其他專業課程的教學應有一定的差異。因此針對該課程的特點,探索特色的生物統計學課程的教學內容體系、合適的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較大程度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理解生物統計學的基本原理、基本理論和基本方法,熟練掌握常用試驗設計資料的統計分析方法及相關試驗設計是一個非常重要且急待解決的問題。作者結合自己近十年生物統計學的教學實踐,分析該門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的基礎上,就如何提高生物統計學的課堂教學進行了分析和討論,以期為生物統計學的教學提供一定的參考。

      一、生物統計學課程的地位和作用

      生物統計學是生物學學科不同專業學生都應該掌握的一門重要的工具課,是許多高等院校生物學、農學、醫學等專業的必修課程之一。它是現代生物學研究不可缺少的工具,是培養學生科學研究和綜合分析問題能力的重要課程,也是生物學等工作者必備的基礎,同時該課程又是其他專業課程的重要基礎。因此該課程在生物學、農學、林學、醫學、食品、環保等專業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12]。生物統計學需以生物材料進行研究,但通常所涉及的材料數量較大,很難也沒有必要全部參加試驗,必須通過科學的方法抽取有代表性的試驗個體進行試驗,以獲得相關的數據,實現由樣本推斷總體的重要功能。因此生物統計學與試驗設計緊密聯系,主要講授數據資料收集和整理的方法、數據資料的統計分析方法和手段以及在概率論的基礎上對統計結果做出科學的推斷,從而幫助我們認識研究對象的現象和本質[13]。因此,生物統計學已成為生物科技工作者必備的基礎,也有利于培養和提高大學生的科學研究能力以及獨立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當代大學生系統的能力培養和全面的素質教育的具體體現。

      二、生物統計學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

      1.生物統計學教材方面。教材是體現教學內容和教學要求的知識載體,也是教學最基本的工具,它不僅是教師進行教學的依據,而且是學生獲取知識的重要資料,選擇適合教師和學生的生物統計學教材,能夠保證教學過程的順利進行,而且還能提高教學質量,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14,15]。目前,國內所出版的生物統計學教材種類較多,各大高校由于教師和學生的情況不同,在教材方面的選擇和使用也不一樣。盡管如此,目前國內所出版的生物統計學教材主要包括兩大類。第一大類完全是傳統生物統計學的知識和內容,不涉及統計軟件的介紹和使用,這一大類教材包含兩小類,一類主要側重理論教學,過分強調課程體系的完整性和理論講授,注重公式的推導而忽視了實際應用例題的講解。這類教材忽略了對大學生統計思維和綜合分析問題能力的培養,因此有一定的缺陷。另一類是目前各大高校使用較多的生物統計學教材,該類教材雖然也存在一些必要的公式推導,但更側重于統計學理論與實際結合,清楚介紹每一個統計原理理論后,再通過具體實例分析和鞏固統計學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注重培養學生分析實際問題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因此這類教材比較適合現在生物科學等本科專業的使用。但這類生物統計學教材由于不涉及統計軟件的內容,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如果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未涉及一些統計軟件的介紹和使用,那么即使學生完全掌握了相關的統計原理和方法,學生在復雜的試驗設計及龐大的數據面前可能也會束手無策,即使會計算,在復雜及龐大的數據計算中也可能會算錯,因此可能會得出相反的結論。第二大類統計教材完全是統計軟件的介紹和使用,如Excel軟件、SAS統計軟件、SPSS統計軟件、DPS統計軟件、R統計軟件等的介紹和使用。生物科學、技術等飛速發展的今天,這類統計軟件發揮了很大的優勢,給科技工作者帶來了極大的方便。但這類教材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它只注重統計過程的運算和統計,沒有統計原理的介紹,因此對沒有相關統計學知識或統計學基礎較差的學生或老師來說,即使按照教材上的步驟計算出相應的結果,但也不知道具體的含義,也不知道怎么分析。因此這類教材不適合大學本科生的教學。另外,這兩大類教材要么只注重數理統計方法的講授,要么只重視統計軟件的使用,而忽視了統計學中的數理統計分析方法是建立在正確的試驗設計以及所獲數據資料準確的基礎上才能發揮正確的作用,這是這兩大類生物統計學教材共同存在的不足之處。因此,目前市場上還未見有統計學理論與實際結合,試驗設計與統計原理相結合,統計軟件與統計學原理相結合的較為完善的生物統計學教材。筆者認為這類生物統計學教材是當前生物科學專業、生物技術專業、生物工程專業、農學專業、醫學專業、食品專業等本科專業較為適合的教材。

      2.生物統計學與高等數學方面。①生物統計學與高等數學開課時間上的不一致性。國內許多高等學校生物科學等本科專業的培養方案中都把高等數學課程作為一門必修的基礎課,學生通過對該門課程的學習,系統獲得函數、極限、連續、導數、微積分及常微分方程等基礎知識,它為后續課程的學習和解決實際問題提供必不可少的數學基礎知識及常用的數學方法。而且,通過各個知識點的學習,逐步培養學生具有較為熟練的基本運算能力和自學能力,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更重要的是,高等數學課程是學習生物統計學的關鍵,生物統計學中的許多原理和方法都需要高等數學中相應的知識作為基礎。②生物統計學與高等數學教學上的脫節性。高等數學課程作為生物科學本科專業一門必修的基礎課,各高校均認識到它在生物科學本科專業中的重要性。但長期以來,高等數學和生物統計學均作為兩名獨立的課程開設,一般情況下,高等數學課程由數學專業教師講授,由于數學專業的教師沒有生物學專業的相關知識,不清楚生物統計學課程的知識體系,只注重數學知識的推導、講授。因此所講授的知識內容之間通常存在許多不銜之處,形成了不利于生物統計學課程教學的知識的斷層。同樣,這也是生物統計學中教師難教,學生難學、難懂、難用的原因之一。

      3.生物統計學教師知識結構和科研能力方面。常言道,學生需要一滴水,教師至少要有一桶水。生物統計學的教學,相對于其他課程而言,對教師的要求更高,不僅要求教師要有一定的數學知識,較為淵博的統計學知識,還要求教師要有較強的科研能力。教師只有具備一定的數學知識和淵博的統計學知識,才能很好把握生物統計學相關原理、理論、統計分析方法等。具備較強的科研能力,才能很好將生物統計學相關原理、理論、統計分析方法與實際相結合,才能很好地進行案例教學。

      4.考試制度方面。考試制度在高等教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考試是教學質量評價的一項重要指標,它既是對教師教學質量的反映,也是對學生學習效果的檢驗。考試制度是否合理,決定著教學質量的好壞以及學生學習積極性是否能得到最大限度地調動[16]。但是現階段我國許多高校的考試制度較為死板,缺乏合理性和靈活性。如在學期期末考試中規定一定數量的題型,當然,這種考試制度對于規范考試是必須的,但是應該根據具體課程而定,而不能一概而論。就生物統計學課程而言,如果規定一定數量的考試題型(比如四種題型),那么教師只能根據考試規定勉為其難考慮四種題型。比如說名詞解釋、填空、問答、計算這四種題型。很明顯,這種考試方式只是較為死板的考試,不能真證體現生物統計學課程的本質,不能很好考察學生對生物統計學原理的掌握及運用。

      三、生物統計學教學策略

      針對目前生物統計學存在的問題,筆者根據自己近十年的生物統計學教學實踐,就如何提高生物統計學的課堂教學效果,提出如下建議。

      1.選擇合適的教材并優化教學內容。教材是教學最基本的工具,選擇適合的生物統計學教材,能夠保證教學過程的順利進行,并能提高教學質量。針對目前市場上的不同種類教材,結合學生的實際,選擇統計學理論與實際相結合,試驗設計與統計原理相結合,統計軟件與統計學原理相結合的生物統計學教材進行教學較為合適。據筆者過去的教學實踐,該課程授課內容不宜過多和過深,授課內容過多學生精力會分散,分不清重點,而過深則影響學生的接受效果[17]。因此應根據學生實際優化教學內容,堅持以試驗研究實例為線索,以科學的試驗研究方法為主線,理論原理和實際例子相結合,從試驗研究的選題和設計、試驗方案的制定和實施、試驗數據的收集和整理到試驗數據的統計分析,最后做出科學的推斷等,盡可能把抽象的統計學概念和原理轉變為具體的實例,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學的課程內容[7]。很好激發學生學習生物統計學課程的興趣,從而更好地提高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

      2.處理好高等數學和生物統計學的關系。高等數學作為生物科學本科專業的基礎課,是學習生物統計學的關鍵。一方面,高等數學一般在第一學年開設,因此生物統計學安排在第二學年開設為宜,這樣能避免高等數學和生物統計學課程開設在時間上形成的斷層,有利于學生對生物統計學的學習。另一方面,高等數學和生物統計學不應分別讓不同專業的教師講授,而均應由生物學專業教師講授,因為生物學專業的教師清楚生物統計學課程的知識體系,在講授高等數學時,能夠根據生物統計學的相關原理和內容,優化高等數學的教學內容,有側重點進行知識的講授。從而能避免生物統計學與高等數學教學在知識上的脫節性,也有利于學生對生物統計學的學習。

      3.提高自身知識結構和科研能力,注重案例教學。生物統計學教材大多理論性強,內容枯燥,容易使學生產生厭煩感。照本宣科的傳統授課方法,更會使學生失去興趣,對于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和創造能力十分不利。在現代教學中,教師既是知識的傳授者,也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在教學過程中起到關鍵的作用,教師知識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18]。因此教師應不斷加強對生物統計學基本原理、基本理論和基本方法的學習與實踐。另外,教師還應不斷加強自身的科研能力,在教學過程中將自己的科研工作或生產實踐案例貫穿到教學中,以自身科研實例輔助教學,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統計學思維以及對統計學的實際應用能力。

      4.加強試驗設計的教學和實踐。試驗設計又稱為實驗設計,它以概率論和數理統計的原理和方法為理論基礎,科學地、經濟地設計研究方案的一項技術。一個良好的試驗設計,可以用最少的實驗次數,得到足夠的實驗數據,從而能減少人力、物力和財力的投入[6]。由于生物統計學理論性和實踐性較強,且涉及大量的數學公式、抽象的概念和復雜的內容。因此在生物統計學的教學中應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加強學生對生物統計學原理、知識的理解和綜合運用,強化學生綜合試驗設計的鍛煉及其應用。提高學生利用統計原理、方法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生物統計學教學中,一方面,教師應該有淵博的統計學知識及其豐富的科研經歷,另一方面,應讓學生走出教室,加強實踐,使學生不但能夠掌握統計分析的原理和方法,而且可以解決一些生產中的實際問題,真正達到生物統計學教學的目的。

      5.改革傳統的考核方式,著力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生物統計學知識的能力。很多學校傳統的考試以閉卷筆試的考核方式為主,試卷內容主要測重基本概念、理論知識和方法的考核,期末考試成績基本決定了學期的成績,這種考試方式造成的結果是學生平時可以不聽課,考試前通過突擊,也能考合格,但考后就可能全忘了。更重要的是學生學完生物統計學,學期考試后,都不知道學了些什么,更不知道怎么用,到做畢業論文需用到統計學原理和知識時,很多學生不會用或者亂用。一些高校期末考試總評成績由平時成績、期中成績和期末成績三部分組成。這種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重視了學生平時學習情況和期中考試成績,避免了期末考試成績基本決定了學期成績的弊端,但是某些高校規定了每門考試課必須有四種以上的題型,對于一般的學科而言,這種規定也許是可行的,但對于生物統計學而言,這種規定是不合理的。因為生物統計學的教學主要是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統計學原理和知識的能力,培養學生如何進行試驗設計、試驗數據的統計、分析以及對統計結果的解釋等。因此筆者認為,對于生物統計學的教學,教師應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以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統計學原理和知識為目標,合理講授統計學的相關內容。期末考試以開卷考試為宜,學期總評成績由平時成績、期中成績和期末成績三部分組成,考試題型只需考察計算題和試驗設計題兩種題型,即重點考察學生對基本知識的掌握程度及靈活運用統計學原理和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生物統計學是一門理論性較強的應用學科,涉及的內容多、公式多、概念多,對學生而言,難懂、難記、更難用,而且很多學生不愿意學習。因此在生物統計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選擇合適的教材并優化教學內容,提高自身知識結構和科研能力,改變教學方法,加強試驗設計的教學和實踐,改革傳統的考核方式,著力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生物統計學原理和知識的能力為教學目標,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生物統計學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同時增加學生上機學習統計軟件的操作,掌握EXCEL、SPSS、DPS等統計軟件的使用,提高學生利用生物統計學的原理和相關統計軟件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參考文獻:

      [1]張穎.《生物統計學》教學方法的探討[J].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2012,(5):219-220.

      [2]李春喜,邵云,姜麗娜.生物統計學[M].第四版.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

      [3]丁建華.《生物統計學》教學方法與技巧探討[J].安徽農學通報,2011,17(19):171-172,175.

      [4]文靜,郭小平,沈金雄,等.農業高校生物統計學課程教學改革淺談[J].科教導刊,2012,(18):147-148.

      [5]李春喜.生物統計學[M].第三版.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6]杜榮騫.生物統計學[M].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7]李六林.提高《生物統計學》教學效果的探討[J].山西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8(1):94-97.

      [8]王永立,喬琳,樊淑華,等.生物統計學課程教學改革探索與嘗試[J].周口師范學院學報,2011,28(5):82-84.

      [9]李玉閣.“生物統計學”課程教學初探[J].生物學雜志,2006,23(5):52-54,61.

      [10]陳春,葉子弘,葉素丹.生物計量專業生物統計學教學改革的思考[J].高教論壇,2011,(2):80-82.

      [11]葉子弘,崔海峰,陳春,等.生物統計學課程“能力素質培訓計劃”的構建及分析[J].安徽農業科學,2011,39(10):6268-6269.

      [12]陳慶富.生物統計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13]朱漢春,程龍.《生物統計學》教學改革與實踐[J].西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4(3):270-272.

      [14]尹國友,孫婕,謝朝暉,等.《生物統計學》教學的探索與實踐[J].廣東科技,2010,19(20):52-53.

      [15]張小輝,祁艷霞,曹平華.《生物統計學》教學效果的探討[J].成功(教育版),2010,(11):37-38.

      [16]王麗賢.淺論我國高校考試制度存在的弊端及解決方法[J].中國電力教育,2009,(30):62-63.

      [17]王偉,崔秀珍,吳世秀.生物統計學教學特點及對策[J].高等函授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23(1):17-18.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精品久久国产精品99盘| 久久这里只有精品18| 日本五区在线不卡精品|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jk制服| 美女岳肉太深了使劲国产精品亚洲专一区二区三区 | 55夜色66夜色国产精品视频| 久久精品国产只有精品66| 亚洲第一精品福利| 国产午夜精品理论片| 四虎精品成人免费视频| 97久久精品人人做人人爽| 国产伦精品免编号公布| 亚洲精品一级无码鲁丝片| 国产在AJ精品| 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久久| 国产亚洲一区二区精品| 久久国产乱子伦免费精品| 亚洲精品A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亚洲| 国产精品视频不卡| 2021最新国产精品一区| 国产乱子伦精品无码码专区| 乱精品一区字幕二区| 欧美亚洲日本久久精品| 亚洲精品福利视频| 国产精品美女久久久| 老汉精品免费AV在线播放| 一本一本久久A久久综合精品 | 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影视777| 国产精品无码久久四虎| 一级成人精品h| 四虎影视884a精品国产四虎| 久久精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一区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91视频| 国产福利91精品一区二区| 91精品欧美综合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无码| 久久99国产综合精品女同| 欧美精品hdvideosex4k| 色欲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A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