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寫作既是個人情感的抒發,也是對學術真理的探索,歡迎閱讀由發表云整理的11篇創新與創業的關系范文,希望它們能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啟發。
一、建立完善的創業課程體系
(一)構建科學的課程系統
要讓大學生獲得完備的創業力,接受相關的課程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但當前許多高校對于創業教育并未予以足夠的重視,很多情況下只停留在“喊口號”的層面,最多也就是在對大學畢業生做就業指導的時候進行一些臨時的創業教育,缺乏完善的創業課程教育體系,最終導致教師在創業教育過程中采取應付、變調的態度,學生則無法理解創業教育的真正內涵和意義。
(二)改變創業教育成果的評價機制
中國真正開展創業教育也就是最近十多年,除了課程設置的缺失外,其成果的評價體系也存在許多不足,很多高校的創業教育看似碩果累累,獲得各類創業教育獎項無數,一年可以在權威雜志上發表十多篇高質量的論文,可很多時候并沒有真正將創業活動落到實處,有的學校甚至將創業教育的成果作為自身政績的一部分,對創業教育的研究卻只停留在紙面上,成功創業的大學生寥寥無幾,并且對于創業學生的關注也僅限于他們在校期間,學生畢業之后,他們所創辦的企業興衰與否似乎就與學校沒有任何關系了。
二、組織高校創業實踐活動
(一)大學生創業園
中國的創業園則注重政策上的扶持,比如提供相對價格低廉的場地與設備,并提供專業的創業輔導老師。在全國兩會期間,如何解決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再次成為代表委員們關注的焦點,總理表示,在鼓勵創業方面,中央要拿出一部分錢,積極安排一些創業基地和孵化器,多渠道推動大學生的就業。筆者認為,建立創業園是提高大學生創業力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將大大提高大學生創業的便利性,以后也將會成為國際上的主流趨勢。
(二)校企聯合,將理論運用于實踐
校企聯合是指利用企業與學校兩種不同的教育環境資源,采取課堂教學與學生參加實踐有機結合的教育方式。校企聯合是開展創業教育的一個有效途徑,可以使大學生在接受課堂教育的同時,提前獲得工作實踐機會,為他們今后創業積累下豐富的經驗,同時在日常工作中,也可以讓準備創業的學生們看清自己的能力和心態是否真正適合創業活動,以免影響日后事業的發展。
(三)舉辦高校創業計劃競賽
創業計劃競賽又被稱為商業計劃競賽,起源于美國,是風靡全球高校的重要賽事,它可以有效模擬真實的創業環境,讓創業者認真體會創業的每一個小細節,正確認識創業的風險,從而獲得第一手創業的經驗。創業競賽對于很多大學生來說是一次啟蒙性的創業教育,它推動了中國大學的教育體制和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模式的變革,讓創業意識深深扎根在每個參賽者的心中,雖然并不是每個學生都參加了創業競賽,但它對數百萬高校學生的影響卻是深遠而前所未有的,它激活了學生們的創業精神,讓他們學到了創業的基本技能與知識,鍛煉了他們的意志,并讓他們更堅定地走上了創業的道路。
三、提升創業教育的教師師資水平
(一)加強教師的理論水平
中國創業教育水平的薄弱還體現在教師師資的不足,許多教授創業課程的教師本身都是“半路出家”,僅僅接受了幾年創業教育的培訓,沒有任何實際創業的經驗,這樣的創業課程無異于紙上談兵。缺乏優秀的創業教育師資是不可能為大學生們提供良好的創業教育環境的。
(二)聘請成功的企業家“現身說法”
聘請成功的企業家來指導大學生創業可以說是提高創業教育師資的一條捷徑,很多企業家雖然沒有受過系統的創業教育,但他們都是白手起家,通過許多年不斷地積累,歷經無數的曲折坎坷才有了今天的成就,可以說是經歷了創業的全過程,他們本身就是創業教育的“活教材”,這也使得他們在實戰經驗上的優勢無可比擬,并且他們也更容易站在剛剛接觸創業的大學生的角度上思考問題,讓他們少走自己曾經走過的彎路。
四、加強校園創業文化活動的建設
(一)營造“以創業為榮”的創業文化氛圍
校園的文化氛圍是影響大學生人生觀、世界觀的重要因素,所以營造一個優良的創業文化氛圍,對提高大學生的創業意識,堅定大學生的創業決心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校園文化指的是全校師生敢于開創事業的思想意識和相應的價值觀念以及鼓勵創業的社會心理之和。在美國,有著名的“硅谷創業文化”,而在北京同樣有著“中關村創業文化”,在這樣一個大的創業文化氛圍中,各種創業精神互相交織,互相碰擊,往往可以激發出意想不到的靈感。雖然創業中充斥著風險與曲折,布滿了艱辛與坎坷,但是身處一個充滿創業氛圍的環境中,創業者一定會充滿勇氣和力量,堅定不移地將創業進行到底。
(二)開展各類引導和組織學生進行創業的活動
高校的校園活動往往參加人數眾多,學生積極性也普遍較高,是加強校園創業文化建設的有效途徑。學校在改革課堂教學與課程體系的同時,應加大第二課堂的建設力度,開辟新的教育資源,努力做到課內與課外相結合,另外還可以定期舉辦學校的創業文化節,宣傳創業的理念與文化,許多高校都在校園網上建立了專門的創業板塊與創業論壇,向同學們傳達最新的創業活動動向與資訊,同學們也能在論壇里各抒己見,信息共享,使在校學生生活在一個有創業文化氛圍的環境中,通過長時間的耳濡目染、文化熏陶,逐漸培養其創業意識,磨礪其創業意志,提高其創業素質,為其將來的成功創業打下堅實的基礎。
五、政府制定一系列有利于大學生創業的政策或立法
(一)政策方面
隨著近年來國內大學生就業形勢的日趨嚴峻,政府部門越來越重視大學生的創業工作,并且已出臺了一系列的創業政策來扶持廣大高校學生創業。黨的十六大報告明確提出:“鼓勵自謀職業和自主創業,完善就業培訓和服務體系,提高勞動者就業技能。”十報告更是提出:“以創業帶動就業。”這些指示精神為高校宣傳和開展創業活動提供了堅實的思想保障。在校園內外為大學生營造出有利于創業的環境,重點依靠政府、高校與社會各類管理部門進行全方位的創業教育宣傳,以及學生各類組織的倡導。
(二)立法方面
創業立法對于大多數人而言還是個相對陌生的概念,事實上也確實如此,國內對于創業的相關立法一般都參照《公司法》、《合伙企業法》、《財稅法》等已有相關法律,很少專門為創業制定法律。但在國外,為創業活動立法已經相當的普遍,走在最前面的是加拿大,1988年該國負責中小企業的國務大臣就主持并建立了一支特別行動小組,專門為制定創業法律提供咨詢意見,并于1989年正式公布了相關法律,除了加拿大外,英國、荷蘭與芬蘭都相繼推出了創業方面的法律,我們的緊鄰日本也在2003年推出了創業方面的法律。
在我國,創業立法的活動也在緊鑼密鼓地展開,新修訂的《山東省就業促進條例》于2010年1月正式施行,該條例提出:“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制定政策,鼓勵高等學校畢業生自主創業。高等學校畢業生從事個體經營的,按照規定免繳管理類、登記類和證照類等有關行政事業性費用以及前置審批的各項費用。”而深圳也在著手制定《深圳市促進創業條例》,對創業及帶動就業各個環節進行規范,形成創業、就業、創投一體化的法律體系。相信隨著創業相關法律制度的不斷完善,高校大學生的創業之路一定會越走越平坦。
六、社會第三方培訓或教育機構的扶持
現在社會上充斥著形形的培訓輔導機構,涉及公務員,司法考試、四六級,考研等等,質量雖然是良莠不齊,但至少可以給予學子們一定的選擇空間,并且一些正規的培訓機構也確實可以起到一定的輔導作用,然而其中涉及創業方面的培訓卻少之又少,一般都是開設在職業培訓學校內的小型進修班,究其原因,一方面創業作為一項系統工程,牽涉到資本、技能、心理素質等方方面面,培訓起來缺乏針對性,存在一定的困難。創業培訓對于培訓教師素質的要求較高,準入門檻也較高,政府首先可以開設一些以公益為目的的微利型創業培訓機構作為試點,等到該模式成熟了,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培訓輔導機制后,再引入社會第三方的培訓機構參與其中,政府部門則退居二線,僅僅對其進行監管,這樣不但可以規范創業培訓的市場,也可以讓更多有培訓需求的大學生得到受教育的機會。
參考文獻:
加強科技創新是提高綜合國力的重要路徑,2015年總理在第九屆“夏季達沃斯論壇”上發表特別致辭,指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是推動發展的強大動力,創新創業目標的實現有賴于年青大學生的推動,同時也不止于工科大學生的專業背景,作為社會治理或社會創新的重要力量,公共管理專業在創新創業過程中同樣承擔著重要的使命,然而,與實際需求明顯不符的是,公共管理專業正面臨著生存危機,該如何重新審視公共管理專業的培養要求?又如何擺脫公共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的危機?如何促進構建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創新創業教育體系以匹配社會需求?這些都是社會治理背景下加強公共管理專業人才培養亟需解決的問題。
一、公共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的創新創業教育模式構建必要性
(一)契合公共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的目標
按照新的高等學校專業目錄規定,公共事業管理本科專業的培養目標是: “培養具有現代管理理論、技術與方法等方面的知識以及應用這些知識的能力,能在文教、體育、衛生、環保、社會保險等公共事業單位從事管理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這一培養目標成為各高校開辦專業的“藍圖”。在此目標設定中,創新意識的培育以及應用型為培養目標的應有之義。
(二)適應社會對公共管理專業人才的需求
時代在飛速發展,中國情勢要求高校培養的人才必須能夠適應社會發展,作為公共管理專業高校學生而言,他們承擔著社會治理以及公共領域進行的社會變革之重任,改變以往因循守舊脫離社會需求的培養模式,構建創新創業新的教育模式,不僅有利于公共管理專業脫離弱勢,更關鍵的是為社會培養出有助于改良公共領域治理范式以及實踐的人才。
二、公共管理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瓶頸分析
對應現實社會的需求,特別是社會治理視域下對人才需求,社會治理背景下,理應是公共管理專業發揮優勢的有利時機,然而實際情況并非如此,其深層原因主要表現為:
(一)公共管理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定位不清
專業設置目的以及人才培養目標不明確,從目前已有的專業培養目標來看,不少目標的界定缺乏時代特點,沒有伴隨社會需求的變化進行及時調整,也就無法為公共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提供指南和方向,公共管理人才供給與社會人才需求形成巨大偏差,社會人才需求與高校人才培養的結構性矛盾凸顯。公共管理專業的人才培養理應適應社會的需求,轉變一貫的“單一型”專業培養模式,創新培養方式,以培養寬口徑、厚基礎、特色鮮明的應用型人才為目標。
(二)應用型人才培養方向不明
原先的培養目標偏重于政府部門的人才需要,但很明顯伴隨社會組織承載社會功能不斷拓展,其對人才也提出耕讀和更新的要求,而目前的培養目標明顯無法對應人才需求。教學內容偏重于政府管理基礎理論的灌輸,忽視不同部門公共管理與服務的特殊素質和能力培養;知識結構偏重于政治理論水平、行政素養的培養,忽視管理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的培育。課程內容設計創新創業課程結構不合理。一般性公共管理通識教育過于籠統和寬泛,雖然在教學中加強了政治學、經濟學、管理學和社會學等基礎理論課程,但體現專業特色的技能課程、技術課程、創新能力培養課程相當少,考核內容依然以理論知識為主,對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實際應用能力的考核依然薄弱。
(三)專業進入壁壘低,專業核心競爭力不強,培養模式優勢缺乏
從現實情況看,公共管理類學生畢業進入管理、經濟、法律等相關領域時,時間成本和智力投資以及進入壁壘相對較高,但其他人文社會科學專業學生卻可以很容易地進入公共管理領域學習、工作,公共管理類專業學生的生存現狀正處于進入壁壘低而退出壁壘較高的尷尬境地,公共管理專業很難顯示出核心競爭力,這也反映了公共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方式優勢的欠缺。
三、公共管理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創新創業教育體系構建
自公共管理專業設置以來,十幾年來取得了顯著的進展,但是在對接中國政府改革、社會治理以及國際化方面,公共管理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需要與時俱進,拓展視野,真正對應社會所需。
(一)構建創新創業課程教學內容體系
1.公共管理專業應用型人才的培養,要根據社會經濟發展需要,以就業為導向,以能力培養為核心,以實踐教學為手段,適應本行業、崗位的需要。“應用型”得以凸顯的關鍵在于讓學生把學到的知識轉化為實際的需要,達到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其重要方法就是加強實踐教學環節,提高學生的應用能力。
2.首先,創新創業型公共管理專業人才培養實施需要融合不同學科知識和能力并進行轉換,實現對原有知識和能力的超越,并能獲得一種更新的思維、方法和技能,在構建創新創業教育教育體系時,需要進行跨學科、創造性的課程設計,不僅要把創新、創業的理念融入專業教學之中,還應重視學科的互補性和教學的綜合性,強調理論課程和實踐課程的有機結合,形成內容豐富、操作性強的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即能用一種全新的思維方法來應對所遇到的問題并提出新的解決方法;其次在設計課程內容時重在鼓勵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幫助學生自主學習,在設計課程時,著重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再次選用優質適用的教材和先進的教學方法也是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學校應積極引導和鼓勵教師開展創新創業教育理論研究,開發本土化的優質創新創業教育教材,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充分調動學生學習和參與的積極性,達到培養學生創新精神與創業意識的目的。
3.公共管理專業類課程設置注重工具性與價值性的統一。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應用型人才,不僅承擔著一般專業的學習和成才需求,同時還擔任著有效實現公共利益的價值追求。實施人才培育時,除了按照“應用型”人才要求掌握和運用高精尖的科學技術和方法手段、強調效率導向的應用性和實用性的工具理性外,公共事業管理專業還“承載著公眾的期望和要求”,必須維護和堅持公民社會的基本價值,即自由、秩序、正義和責任,勢必要承擔社會管理的責任,不能僅僅追求效率、科學、經濟和工具理性的目標和方法。如果片面注重開設實用性或工具性的課程,不但誤導學生的世界觀和價值觀,可能會導致公共事業管理內在價值的喪失,成為一種實用型教育,畢竟公共事業管理“無法脫離政治, 無法遠離價值,不能失去規范性的價值基礎”,而且管理理念本身“包含著管理的價值觀和方法論,即以什么樣的觀念和方式對待社會和人,以什么觀念和方式去獲取管理成效”。
4.推進人才培育的國際化。課程設計、教學環節包括試驗實踐的國際化,深化人才培養與管理的國際化,為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提供思想之源。
(二)建立創新創業教育的實踐基地
高校要充分利用地方社會資源、校友資源,走產學研相結合的道路,與企事業單位共建創業實踐基地,為學生提供進行創業實踐活動的平臺和環境。同時,根據專業特色和學生需求,聘請企業家擔任創業導師,指導學生創業實踐活動。有條件的學校,可建立大學生創業園,以商業化運作方式,教授學生如何通過整合資源來創辦和運作企業,并為學生創業提供資金和咨詢服務,使學生創業能力在創業實踐中得到鍛煉和提高。
(三)借鑒現代先進信息技術,融合大數據拓寬公共管理專業的教育模式
通過線上線下的教育模式,構建互聯網+公共管理的創新創業教育模式,探索網絡化教育新模式,微課、慕課、翻轉課堂、云課堂、云教研等多種信息化形式風起云涌,使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學習內容變得更加多樣化。“互聯網+ 教育”可以把抽象、枯燥乏味的知識變得直觀、具體、形象、生動,可以突破時間、空間的限制,隨時隨地皆可自主學習,并且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促進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質量,同時有助于教師創造更有新意、更有價值的教育方式,真正實現因材施教,提高教育效率。
參考文獻:
中圖分類號:F272.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5192(2017)02001707
doi:10.11847/fj.36.2.17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Cognitive Flexibility, Entrepreneurial Bricolageand New Firm Performance
――Based on Moderating Mechanism of Environmental Dynamism
ZUO Li1, ZHOU Jianlin2
(1.College of Economics & Management, Dalian Nationalities University, Dalian 116000, China; 2.Faculty of Management & Economics,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Dalian 116024, 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oretical paradigm of “cognitionbehaviorperformance”, the paper constructs a relational model which includes cognitive flexibility, entrepreneurial bricolage and new firm performance, and tests the moderating role of environmental dynamism in order to form a moderated mediating model. With the 213 enterprises in Dalian as an object of investigation, Bootstrap Analysis is implemented, and the JohnsonNeyman technique is used to quantify the relationship among key variabl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cognitive flexibility has positive effects on entrepreneurial bricolage and new firm performance; Entrepreneurial bricolage plays an intermediary role between cognitive flexibility and new firm performance; Environmental dynamism has a regulating effect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gnitive flexibility and entrepreneurial bricolage; Environmental dynamism also moderates the mediating role of entrepreneurial bricolage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gnitive flexibility and new firm performance.
Key words:cognitive flexibility; environmental dynamism; entrepreneurial bricolage; new firm performance
1引言
“大創業、萬眾創新”成為我國釋放創新潛能、激發創新活力、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內生新動力的必然選擇。在此背景下,創業者如何突破新企業資源約束,加快創業進程是學術界和實業界試圖破解的難題。備受學界推崇的資源基礎觀強調,企業競爭優勢的基礎在于獲取高價值、稀缺性、難以替代的異質性資源,卻未能闡述異質性資源從何而來。盡管資源整合理論在理論上可以澄清異質性資源的來源問題,但現實中由于新生性導致的成長劣勢,阻礙了外部資源的流入與內部資源的創造性整合利用
[1]。因此,創業學者開始由關注新企業外部資源的整合利用向新企業內部“現有資源”的創造性利用轉變,創業拼湊概念應運而生。
拼湊一詞最早可追溯到文化人類學領域,該領域學者將拼湊視為是對現有元素的重新解構和整合。2003年,Garud和Karnoe[2],Baker等[3]將拼湊概念運用到創業領域,并分別考察拼湊對技術創業以及新企業資源整合的影響效應。隨后,Baker和Nelson[4]明確提出創業拼湊概念,認為創業拼湊是指為了解決新問題和開發新的創業機會,整合手頭的現有資源,通過“將就”和對有限資源的創造性利用開展創業行動。該行為可實現對新企業零碎的、易忽視的資源進行選擇性拼湊,甚至創造出價值較高且難以模仿的新資源,從而確立創業企業的資源優勢[5]。
目前,創業拼湊已成為創業領域研究的熱點問題,但仍以理論探討為主,且鮮有學者對創業拼湊的觸發因素以及拼湊功效的調節效應展開討論。而隨著創業認知觀的發展,創業研究從關注創業者行為屬性深化為研究創業者認知屬性,并致力于歸納出具備共性規范和合理性的創業者認知特征進而探索其對創業行為的作用機制[6]。可見,創業者認知可視為創業行為的一種觸發機制,從認知視角下窺探創業拼湊行為成因具有一定合理性。尤其是隨著認知柔性這一認知屬性研究的完善,其作為一種適應環境變革、避免核心剛性的認知表征,在環境高度不確定的情境下,是否會誘發拼湊行為以及如何提升拼湊功效值得進一步討論。
基于此,本文在理論回顧的基礎上,以如何突破創業企業資源約束為研究視角,以尋求創業拼湊的前因變量和理論適用情境為目標,遵從“認知行為績效”的理論范式和環境要素的權變分析邏輯,構建出囊括認知柔性、創業拼湊、環境動態性以及新企業績效的有調節的中介效應模型,并基于213家創業企業的調查數據,利用Bootstrap分析、JohnsonNeyman技術等手段,對核心變量間的關系進行實證研究,以此揭示出“動態環境下,認知柔性如何誘發創業拼湊進而提升新企業績效”這一重要問題,以期進一步完善認知柔性理論與創業拼湊理論,并對創業企業突破資源約束、改善經營實踐提出有價值的建議。
左莉,等:認知柔性、創業拼湊與新企業績效的關系研究――基于環境動態性的調節作用
Vol.36, No.2預測2017年第2期
2理論基礎與研究假設
2.1認知柔性
認知柔性的概念界定仍不統一。部分學者將認知柔性視為一種能力。該觀點主要來源于對執行功能的探討。所謂執行功能,是指個體在實施目的行為過程中以動態、靈活的方式協調多個認知子系統活動的復雜認知過程[7]。其中,認知柔性是執行功能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凸顯執行功能中的情境轉換能力,強調個體在面對規則、任務和標準的變化時,能夠根據情境的不同轉化想法或行動。還有學者從人類柔性活動的神經基礎展開研究,認為認知柔性體現的是一個復雜的注意力調節機制。認知柔性可通過對注意力的聚焦與抑制,實現情境的轉換,并與執行功能中的工作記憶等認知過程互動,實現某種活動。
隨著認知心理學在解析人類行為方面的重要性提升,認知柔性被引入到管理學領域。Canas等[8]認為,認知柔性是指管理者的認知處理策略與環境中新穎和意外情況相適應的能力。此外,學者們普遍認為,注意力的神經調節可識別和解釋個體之間認知柔性的差異,并認為認知柔性是一個循環往復的過程。在該過程中個體面對獨特的情境,會感知效用的不確定性,從而調整其注意力并開展差異化行動[9]。因此,管理學中的認知柔性,體現在管理者通過環境感知,衡量其現有認知圖示的有效性,并依據環境變化進行注意力調節,從而采用更加豐富和多樣化的方式對相關問題進行認知和解釋,進而為企業路徑及時轉換,避免陷入核心剛性奠定基礎。
2.2創業拼湊
創業拼湊是指創業者通過手頭現有資源的“將就”利用和對有限資源的創造性重構來解決創業進程中非預期問題的行為策略。面對“新生弱性”與“小而弱性”的困境,創業者需要一種創造性的邏輯看待資源與目的的關系[10]。而創業拼湊理論恰好可引導創業者脫離傳統的資源環境分析范式以及既定的“手段目標”導向框架,以一種全新的視角重新審視現有資源的價值,并通過手頭現有資源的創造性拼湊來重塑企業的資源稟賦,構建新的“手段目標”導向關系,從而有效應對市場不確定性所帶來的挑戰與威脅。可見,創業拼湊擴展了傳統創業資源獲取與利用的研究范疇,從“如何發展最優資源”轉化為“如何最優使用現有資源”,這種近乎一種“無中生有”的資源創新戰略,強調“創意層探討”與“資源層利用”的有效結合[10],可視為是資源約束環境下的商業模式新。
目前,創業拼湊的功效研究是該領域的研究熱點。眾多學者紛紛從突破環境資源約束、推動創業機會開發、提升資源配置能力等視角分析創業拼湊與新企業績效之間的關系,但研究結果不盡相同[10]。與此同時,部分學者力圖揭示創業拼湊的前因變量,并多從商業網絡范圍和強度[4]、企業資源價值及潛力[5]、組織學習[11]等組織層面分析創業拼湊的前端驅動要素,忽視了實施創業拼湊行為的核心――創業者的作用。盡管祝振鐸[12]立足創業者態度視角,分析融合創新性、先動性及風險承擔性的創業導向是如何促進創業拼湊活動的,但并未能從個體認知層面解讀創業拼湊行為的真正觸發機制。總之,創業拼湊研究仍處于起步階段,理論基礎相對薄弱。尤其是創業拼湊的前置因素與理論適應情境研究,呈現零散化狀態,更鮮有學者從認知視角分析創業拼湊行為的驅動機制,未能從創業者思維角度揭示出“創業者如何誘發拼湊活動以突破資源約束并獲得績效”這一關鍵問題。
2.3環境動態性
環境動態性是創業活動是否有效的重要權變影響因素,反映的是環境中相關的技術要素和市場要素等發生變化的頻率和不穩定程度,由技術動態性和市場動態性兩方面構成[13],其主要表現在技術、顧客需求、產品需求或者原料供應的變化上,這些領域中的變化越大,環境動態性越高。Christmann[14]也認為環境動態性是指顧客、增長機會、競爭者、創新的不可預測性。這種不可預測性會給企業的資源獲取、整合與利用等活動及其效果帶來不同程度的影響。因此,環境動態性是刻畫商業環境的重要維度,其難以預測和快速變化的屬性增加了企業營運過程中的不確定性。
2.4認知柔性與創業拼湊
決策者的認知圖示或心智表征會指引其行動選擇[15]。創業者在對資源狀況形成一定的認知圖示后,會對組織現有的資源效用和環境狀況進行衡量,如果認知圖示與其創業活動難以匹配,認知柔性較高的創業者會自覺進行注意力轉換,對現有認知圖示進行重構,并以此引導企業進行全新的資源拼湊組合。此外,認知柔性有利于個體在行動和思想之間有效切換,并促使其多角度思考同一個事物,從而產生多種解決方案。因此,高水平的認知柔性也有助于打破常規、另辟蹊徑,并以假設解決方案與兼顧創新的方式采取行動,拼湊產生原本不可實現的問題解決途徑[16]。Martin和Rubin[17]則認為,認知柔性涉及柔性意識、柔性意愿和自我效能三個方面。柔性意識為開展創業拼湊提供了可能性,而柔性意愿與自我效能則強化了創業拼湊的積極性。從該角度看,創業者認知柔性容易塑造出秉承靈活性的態度或意愿,促使其在行為選擇時更傾向于采取創新思維而非守舊的行為準則,從而助其依據環境變化和企業稟賦適時調整先前行為或慣例,進而為創業拼湊奠定基礎。因此,本文假設:
H1認知柔性與創業拼湊呈正相關關系。
2.5創業拼湊與新企業績效
面對資源約束的困境,創業拼湊者可脫離既定的思維框架,利用原本它用的資源來構建新的“手段目的”導向關系,即通過對當前“錯配資源”的再配置,幫助創業企業搶占市場先機,獲得先行者優勢[18]。Read[19]也認為,不同尋常的機遇和以及這些機遇為開端的眾多成功企業往往建立在起初甚至不為人知的閑置資源基礎之上。而創業拼湊行為恰恰有利于實現這些閑置資源有效拼湊,通過拒絕把手頭的資源當作無用之物,實現了“無中生有”。可見,創業拼湊凸顯資源價值的非既定性,并認為對現有資源的創造性拼湊與組合很可能挖掘出新的使用價值,從而揭示出創業企業在近似同質的資源環境中生成異質性價值的動態過程[20]。從這一角度來看,拼湊并非簡單的資源堆積,其不注重資源總量的多寡,而是圍繞滿意決策這一標準,強調企業運行需求與資源拼湊效果的匹配性與動態性[12],以此促進企業成長。此外,創業拼湊意味著一種“創造性”破壞,這種破壞性極有可能將先前彼此關系斷裂的企業要素聯結,并在要素間協同效應的作用下,生成高效的問題解決方案,從而有助于快速響應市場變革,創造出獨特的產品,進而獲得較高的市場份額。因此,合理配置現有資源,實現資源的有效拼湊,是突破資源約束,實現新企業成長的關鍵因素。因此,本文假O:
H2創業拼湊與新企業績效呈正相關關系。
2.6認知柔性與新企業績效
認知柔性在管理領域中的作用日益明顯。鄧少軍和芮明杰[9]認為,認知柔性是組織學習與適應環境變化能力的基礎性決定因素。動態復雜的創業情境下,認知柔性較強的創業者具有“大膽擁抱偶然性”的品質,這有利于創業者將某些偶然事件視為糾正組織不良慣例的機會,并根據外部環境變化對原有計劃或目標做出調整,從而幫助企業及時轉換路徑,避免陷入核心剛性,進而提升企業績效。此外,認知柔性是創業者解讀和形成戰略問題基礎。高水平的認知柔性有利于創業者采取更加豐富或多樣的方式對相關信息進行認知與解讀,并促進其在不同的思考與搜尋模式中進行自如轉換,從而妥善處理探索性活動與挖掘性活動的權衡問題,進而產生新穎的問題解決方案。總之,創業者認知柔性是創業企業適應環境以及有效決策的重要影響因素,有利于促進創業企業在動態環境中獲得持續發展。因此,本文假設:
H3認知柔性與新企業績效呈正相關關系。
本文進一步推論,認知柔性通過觸發創業拼湊對新企業績效產生影響。因此,本文假設:
H4創業拼湊在認知柔性與新企業績效之間起中介作用。
2.7環境動態性的調節作用
環境是企業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石,是影響企業的戰略決策和行為的關鍵情境變量。隨著環境動態性的增強,創業環境中各要素間原有關聯關系變得相對模糊,這種模糊性降低了創業者對客觀環境的準備解讀與判斷,也加大了精確地識別、搜尋并獲取到所需資源,以及系統制定創業戰略決策的難度。在此情境下,具有較高認知柔性的創業者,對環境變化有更敏銳的感知,他們不會堅守原有的思維邏輯和行為準則,而是會主動調整戰略,努力識別出孕育在動態環境中的創業機會,并基于探索式的資源利用方式,將手頭現有資源合理拼湊以實施適配性的創業戰略。正如Thomke[21]所言,在環境動態變化、不確定性高且資源匱乏的情況下,認知柔性有助于管理者將環境變化視為機遇,引導企業開展合理的資源創新戰略,并將最合理的資源或資源組合投入到關鍵活動中,從而產生全新的產品和服務。因此,本文假設:
H5環境動態性正向調節認知柔性與創業拼湊之間的關系。
前文假設創業拼湊在認知柔性與新企業績效之間起中介作用。但該中介效應大小也依賴于環境動態性水平。這是因為,復雜動態的創業環境下具有認知柔性的創業者更有可能采取較為靈活的創業拼湊策略來應對資源匱乏壓力與商業競爭壓力,從而實現企業成長。也就是說,環境動態性水平越高,認知柔性的優勢就越明顯,認知柔性通過觸發創業拼湊提升企業績效的可能性就越高,此時,創業拼湊的中介效應就越顯著。而在低動態性的創業環境中,創業者的目標與手段較為明確、穩定,創業者的認知與行為均不必做出較大改變[21]。此時,創業者認知柔性的優勢是有限的,其對創業拼湊的誘發效應將會減弱,進而弱化了創業拼湊在認知柔性與企業績效間的中介效應。因此,本文假設:
H6環境動態性正向調節創業拼湊在認知柔性與新企業績效間的中介效應。
綜合上述理論推導,本研究的理論研究可以整合為一個有調節的中介模型,如圖1。
3研究設計
3.1樣本選取與數據搜集
本文選取入駐于大連市國家級孵化器的創業企業為樣本,并通過實地調研、當場填寫問卷并當場回收的方式進行問卷調查。本次調研從2015年6月開始至2016年3月底結束,歷時10個月,發放問卷343份,收回274份,其中有效問卷共213份。本文利用Harman單因子法,將問卷所有題項一起做因子分析,在未旋轉時得到的第一個主成份的負荷量為34.267%,由此判斷本研究不存在顯著的同源偏差問題。
3.2變量與測量
調查問卷中大部分題項來自現有研究中的成熟量表,且均采用5點Likert刻度。認知柔性借鑒Martin和Rubin[17]的研究成果,從柔性意識、柔性意愿和自我效能三個方面進行測量,共9個題項;創業拼湊借鑒Senyard等[5]的研究成果,共6個題項;環境動態性借鑒Ensley等[13]的研究成果,共4個題項;新企業績效主要參考Murphy[22]的研究成果,共5個題項。
3.3信度和效度檢驗
對數據進行信度檢驗,發現認知柔性、創業拼湊、環境動態性、新企業績效的Cronbach α系數均大于0.70,說明量表整體可靠性和穩定性較好;各題項的因子負荷均大于0.6,且每個因子的組合信度CR值大于0.70,所有因子的AVE值均大于0.50,表明量表具有良好的收斂效度。同時,所有因子的AVE值平方根均大于其相鄰非對角線上的相關系數,表明各個量表具有較好的區別效度。
3.4相關性分析
本文采用Pearson相關系數來判斷各變量間的相關性。結果顯示認知柔性與環境動態性、創業拼湊、新企業績效之間呈正相關關系,相關系數依次為0.357、0.495、0.454;創業拼湊與環境動態性、新企業績效之間呈正相關關系,相關系數依次為0.403、0.518;環境動態性與新企業績效之間呈正相關關系,相關系數為0.319。
4數據分析與結果
本文采用Preacher等提出Bootstrap方法進行中介效應檢[23]。研究中所有Bootstrap分析均采用5000次重復抽樣,構造95%偏差校正的置信區間。如果置信區間不包括零,表明相應的效應是顯著的[23]。此外,為清晰展示調節效應全貌,本文采用JohnsonNeyman技術[24]對環境動態性的調節效應進行量化,并以圖式的形式展示出調節效應的統計顯著區域。
4.1認知柔性、創業拼湊與新企業績效之間的關系檢驗
借用SPSS PROCESS宏程序進行Bootstrap分析。從表1可以看出,認知柔性與創業拼湊的回歸系數為0.644(模型1),并且置信區間不包括0,因此假設1成立。通過模型3可知,創業拼湊對新企業績效的回歸系數為0.324,置信區間不包括0,因此假設2成立。在控制中介變量后,認知柔性對新企業績效直接影響的效應值為0.330,置信區間不包括0,這表明認知柔性對新企業績效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因此假設3成立。此外,通過表1可知,在95%置信區間下,認知柔性通過創業拼湊影響新企業績效的中介效應為0.241,置信區間為[0.155,0.349],這意味著自變量到中介變量的回歸系數和中介變量到因變量的回歸系數的乘積項顯著不為零[25],因此,創業拼湊的中介效應顯著,假設4得到驗證。
4.2環境動態性的調節效應檢驗
通過表1中模型2可知,認知柔性和環境動態性的交互項對創業拼湊的回歸系數為0.268,置信區間不包括0,因此,環境動態性對認知柔性和創業拼湊之間的關系具有正向調節作用,假設5成立。此外,通過表2可知,環境動態性水平較低時,認知柔性對創業拼湊的的條件效應為0.409,置信區間不包括0,這表明認知柔性對創業拼湊的的影響效應是顯著的。而且隨著環境動態性水平的提升,認知柔性Υ匆燈創盞奶跫效應也在提升(由0.409上升到0.795)。認知柔性對創業拼湊的條件效應差異性,同樣表明了環境動態性對認知柔性與創業拼湊間的關系具有調節作用。
此外,本文利用JohnsonNeyman技術,進一步量化對于環境動態性的不同取值水平,認知柔性對創業拼湊的條件效應,并檢驗條件效應的統計顯著區。通過圖2可以看出,當環境動態性超過2.970時,認知柔性對創業拼湊的條件效應的置信區間不包括0,此時認知柔性對創業拼湊具有顯著影響;而當環境動態性取值低于2.970時,條件效應的置信區間則包括0,說明此時認知柔性對創業拼湊的效應不顯著。可見,只有當環境動態性水平高于2.970時,認知柔性才能促進創業拼湊,而且環境動態性水平越高,認知柔性對創業拼湊的影響越大。
4.3有調節的中介效應檢驗
為驗證環境動態性對創業拼湊中介效應的調節作用,可采用Preacher等[23]提出的“有條件的間接效應”(conditional indirect effect)檢驗方法。通過表3可以看出,環境動態性水平較低時,認知柔性通過創業拼湊影響新企業績效的間接效應為0.119,且置信區間不包括0;當環境動態性水平較高時,認知柔性通過創業拼湊影響新企業績效的間接效應為0.230,且置信區間不包括0。這表明無論環境動態性取低值還是高值,認知柔性通過創業拼湊對新企業績效的間接效應都是顯著的。此外,本文通過SPSS PROCESS宏程序,計算出“有調節的中介效應”的判定指標INDEX[26]為0.078,表明有調節的中介效應是顯著的。這意味著當環境動態性的水平提高時,認知柔性通過創業拼湊影響新企業績效的效應就會增強。因此,環境動態性對創業拼湊中介效應具有調節作用,假設H6成立。
5結論與啟示
5.1研究結論
基于創業拼湊理論、權變理論以及認知心理學相關理論,以突破創業企業資源約束為研究視角,遵從“認知行為績效”的理論范式和環境要素的權變分析邏輯,從個體認知這一微觀層面深入挖掘創業者認知柔性對創業拼湊以及新企業績效的影響,探討了認知柔性轉化為新企業績效的條件因素,突出了創業拼湊、環境動態性在此過程中的重要性。該研究不僅是對創業者認知研究的豐富和擴展,更是對Baker和Nelson[4],秦劍[20]所強調的“探尋創業拼湊的前因變量和理論適用情境”的踐行,研究結果有助于從創業者認知層面以及行為層面提煉出創業活動中可管理成分或因素,以便發現提升新企業績效的有效途徑。通過實證分析,本研究得到如下結論:
(1)認知柔性有利于提升新企業績效。認知柔性是創業者靈活解讀和動態認知相關信息的基礎,通過促進創業者依據外部環境的變化進行目標修正或行為調整來提供風險緩沖空間,從而推動企業及時轉換路徑,避免陷入核心剛性,提升企業績效。
(2)創業拼湊在認知柔性和新企業績效間發揮中介作用。創業者認知柔性更多停留在思維層面,其對新企業績效的影響需要通過某種行為策略的轉化與提升。創業拼湊作為復雜環境下推動創業企業擺脫資源約束、提升資源利用效率的一種有效手段,能夠在認知柔性的觸發和引導下,秉承即興而作和知足決策的將就原則,對現有資源進行全新整合甚至創造,以幫助新企業克服“新”與“弱”的先天缺陷。因此,創業拼湊是認知柔性向新企業績效轉化的重要“樞紐”。
(3)環境動態性不僅調節認知柔性與創業拼湊間的關系,而且調節認知柔性和新企業績效之間通過創業拼湊的間接影響關系。環境動態性水平越高,認知柔性所帶來的優勢以及創業拼湊的中介效應就更為凸顯,這意味著創業拼湊的中介效應與環境動態性的交互作用,將共同影響認知柔性與新企業績效之間的關系。
5.2研究啟示
首先,創業者應該具備認知柔性這一屬性特征,并在創業過程中有意識地予以實施,以便能夠依據外部環境變化或自身A賦特征進行思維轉換和行為調整。此外,認知柔性的提升并不受限于個體智力或專業知識,并容易通過后天訓練而習得。因此,從創業教育角度來看,可著力培養創業者的創新發散思維或反事實思維等認知能力,指導創業者根據當前環境信息或先前行動經驗進行多樣化思考,推進認知重構與反思,以便及時轉化行為路徑,避免陷入核心剛性。其次,創業者應重視并習得創業拼湊這一重要技能。創業者應以獨特的視角審視并挖掘現有資源的潛在價值,秉承“即興而作”和“知足決策”的原則,以兼具選擇性與“破壞性”的行為方式,通過現有資源的創造性利用,突破資源環境約束。此外,創業者應重視對外部市場信息、制度環境的有效管理,謀求實時動態性,同時,還要建立起開發包容、高度信任的企業文化氛圍,只有實現“內外兼修”才能獲取最佳拼湊效果。 第三,創業者應正確對待環境動態性所帶來的影響,重視創業過程中出現的偶然因素,培訓和提高對不確定性和創業挫折的承受能力以及面對偶然事件即興而作的能力,以此增強對動態環境的適應能力。
5.3研究局限性與未來研究方向
盡管本文取得了具有一定參考價值的研究成果,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首先,本文未對創業拼湊展開更為細化的研究,未來研究中應進一步探討拼湊模式選擇及其合理邊界,分析創業拼湊在創業不同階段(如初創期、發展期)、不同形式(如初次創業、連續創業)中發揮何種作用。其次,本研究主要采用問卷調查法來收集數據并進行實證分析。為進一步提升研究結論的準確度,未來研究可以考慮采用準實驗或現場實驗等研究方法。
參考文獻:
[1]Elfring T, Hulsink W. Networks in entrepreneurship: the case of hightechnology firms[J]. Small Business Economics, 2003, 21(4): 409422.
[2]Garud R, Karnoe P. Bricolage versus breakthrough: distributed and embedded agency in technology entrepreneurship[J]. Research Policy, 2003, 32(2): 277300.
[3]Baker T, Miner A S, Eesley D T. Improvising firms: bricolage, account giving and improvisational competencies in the founding process[J]. Research Policy, 2003, 32(2): 255276.
[4]Baker T, Nelson R E. Creating something from nothing: resource construction through entrepreneurial bricolage[J].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2005, 50(3): 329366.
[5]Senyard J, Baker T, Davidsson P. Entrepreneurial bricolage: towards systematic empirical testing[J]. Frontiers of Entrepreneurship Research, 2009, 29(5): 115.
[6]楊俊,張玉利,劉依冉.創業認知研究綜述與開展中國情境化研究的建議[J].管理世界,2015,(9):158169.
[7]Miyake A, Friedman N P, Emerson M J. The unity and diversity of executive functions and their contributions to complex “frontal lobe” tasks: a latent variable analysis[J]. Cognitive Psychology, 2000, 41(1): 49100.
[8]Canas J, Quesada J F, Antoli A, et al.. Cognitive flexibility and adaptability to environmental changes in dynamic complex problemsolving tasks[J]. Ergonomics, 2003, 46(5): 482501.
[9]鄧少軍,芮明杰.組織動態能力演化微觀認知機制研究前沿探析與未來展望[J].外國經濟與管理,2010,32(11):2634.
[10]祝振鐸,李新春.新創企業成長戰略:資源拼湊的研究綜述與展望[J].外國經濟與管理,2016,38(11):7182.
[11]Ferneley E, Bell F. Using bricolage to integrate business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novation in SMEs[J]. Technovation, 2006, 26(2): 232241.
[12]祝振鐸.創業導向、創業拼湊與新企業績效:一個調節效應模型的實證研究[J].管理評論,2015,27(11):5765.
[13]Ensley M D, Pearson A W, Amason A C. Understanding the dynamics of new venture top management teams cohesion, conflict, and new venture performance[J].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2002, 17(4): 365386.
[14]Christmann P. Effects of best practices of envrionmental management on cost advantage: the role of complementary assets[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000, 43(4): 663680.
[15]Gavetti G, Rivkin J W. On the origin of strategy: action and cognition over time[J]. Organization Science, 2007, 18(3): 420439.
[16]Salunke S, Weerawardena J, McCollKennedy J R. Competing through service innovation: the role of bricolage and entrepreneurship in projectoriented firms[J].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2013, 66(8): 10851097.
[17]Martin M M, Rubin R B. A new measure of cognitive flexibility[J]. Psychological Reports, 1995, 76(2): 623626.
[18]梁,李新春.創業資源拼湊理論研究綜述與展望[J].創業管理研究,2012,(2):6373.
[19]Read S. Effectual entrepreneurship[M]. New York: Routledge Press, 2011. 215225.
[20]秦劍.基于創業管理視角的創業拼湊理論發展及其實證應用研究[J].管理評論,2012,24(9):94102.
[21]Thomke S H. The role of flexibility in the development of new products: an empirical study[J]. Research Policy, 1997, 26(1): 105119.
[22]Murphy G B. Measuring performance in entrepreneurship research[J].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1996, 36(1): 1523.
[23]Preacher K J, Rucker D D, Hayes A F. Addressing moderated mediation hypotheses: theory, methods, and prescriptions[J]. Multivariate Behavioral Research, 2007, 42(1): 185227.
金融創新是指金融機構利用新的觀念、新的技術、新的管理方法或組織形式,來改變金融體系中基本要素的搭配和組合,推出新的工具、新的機構、新的市場,提高金融資產的流動效率,使規避風險和追逐盈利達到高度的統一。金融創新包括金融制度創新,金融工具創新和金融業務創新。金融創新的意義主要表現在:
第一,金融創新是我國國有金融企業現階段生存和發展的必經之路。國有金融企業目前的經營業務遠遠不能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需求,也不利于金融企業利潤最大化目標的實現。目前我國國有金融企業存在問題較多,如資產負債比例不合理,不良資產占比重高,存在“短存長貸”的矛盾,此外金融企業經營風險加劇,盈利水平不佳,在與外資金融企業、地方金融企業和非銀行金融機構在金融市場的競爭中處于劣勢。在這種背景下,金融創新對國有金融企業的意義顯得更為重大。金融企業業務的創新和金融工具的合理配置,是國有金融企業保持旺盛生命力的源泉,也是其生存和發展的必然選擇。
第二,金融創新將給國有金融企業的發展帶來新的活力,是提高國有金融企業競爭力的保證。現代金融企業的總體發展趨勢,是以市場化、多樣化、綜合化為方向,因此,國有金融企業金融創新必須順應這一發展趨勢,加速推動業務多樣化、綜合化。金融企業業務多樣化、綜合化是指金融企業不斷開拓新的負債、資產及中間業務領域,擴大業務范圍,增加業務種類,拓寬服務渠道,提高經濟效益。從負債方面來說,金融企業要適應市場需求,不斷開拓新的負債業務領域,以增加其資金來源,金融企業除通過存款、借款等傳統的負債業務來吸收資金外,還應創辦新的存款賬戶、并開辦信托、、信用卡等種類繁多的吸收資金來源的業務,使金融企業的負債業務從專業化逐步走向多樣化。從資產業務方面來說,金融企業要從貸款等傳統業務向經營證券投資、不動產抵押貸款、房地產信貸投資、消費者信貸等多種多樣的資產業務發展。
國有金融企業已感受到內外資金融企業競爭的壓力,我國國有金融企業在金融創新上存在的不足,為在激烈的競爭中求得生存和發展,必須針對目前國有金融企業在制度、與客戶關系創新方面存在的明顯不足,分析原因,采取措施,加快推進國有金融企業的金融創新。
一、國有金融企業與客戶關系創新的思路分析
目前金融企業與客戶的關系主要存在這樣以下問題:其一,一些金融企業與客戶關系的重點是吸引新客戶,而不是創造現有客戶的滿意。而創造現有客戶的滿意恰恰應當是國有金融企業市場營銷戰略的重點。現代的競爭是網絡間的競爭,具有牢固的契約和忠誠關系的顧客是構成國有金融企業競爭優勢網絡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吸引新客戶的成本遠遠高于維系現有客戶的成本,現有客戶是金融企業主要的利潤源,根據國外一些學者的研究,只要降低5%的顧客損失率,就能增加25%—85%的利潤。其二,能夠為金融企業帶來效益的客戶群不穩定。一些金融企業在建立和保持客戶關系方面,不僅在營銷戰略重點上存在問題,而且其方法主要是向客戶的決策者提供財務利益,這種方法不僅層次較低,而且極易被模仿。由于金融企業間的業務和服務的同質化,在金融企業間激烈甚至是無序競爭的條件下,真正能夠為金融企業帶來效益的客戶群并不穩定。受利益驅動以及其他各種關系的作用,客戶群經常搖擺于各家金融企業之間,這不僅使客戶對金融企業的討價還價能力不斷提高,使金融企業開拓市場的成本迅速上升,效益進一步下降,而且由于各家金融企業相互間的信息封鎖和企業有意識地將自己的真實情況對金融企業保密,從而加劇了金融企業的風險。其三,金融企業的客戶關系“空殼化”。一些金融企業的客戶關系主要建立在向客戶的決策者提供財務利益的基礎上。嚴格地說,這種關系還不是金融企業與客戶的關系,而是一種個人之間的關系,即所謂的“朋友就是生產力”。這種建立和保持關系的活動將本屬于金融企業和企業的資源異化為個人的資源,即使可以假設金融企業和客戶的領導者品質很好,不會利用這種關系為個人謀取私利,也可以肯定它將導致金融企業客戶關系的“空殼化”。一旦掌握這種關系的領導者離開現有崗位,這種利用大量投資建立的關系就可能喪失或轉移到競爭對手一方。這對任何一家金融企業來說,都不能不是一種現實的威脅。金融企業客戶關系存在的這些問題既是金融企業管理水平低下的重要標志,也是阻礙管理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因為金融企業市場營銷的戰略重點是發展新客戶而不是創造忠誠客戶,難以形成以維系現有客戶為目標的營銷戰略,難以高度重視提高金融企業內部以市場導向的全面質量管理和創造客戶高度滿意的客戶服務的水平。而且將客戶關系建立在個人關系基礎上,即使金融企業的管理者不是主觀上抵制整體管理水平的提高,客觀上也必然對其輕視或忽視,這對金融企業的持續發展顯然是十分不利的。
為此,目前可從以下幾方面創新金融企業與客戶關系:一是樹立質量、服務和營銷融為一體的關系營銷觀念。按照這種觀念,“質量”從以“符合規格標準”轉向以“客戶為中心”來定義,客戶的期望是衡量金融企業工作質量的標準,質量標準必須從客戶的角度決定。同時,客戶服務應當成為金融企業“與客戶及其他市場主體建立聯系,從而確保長期互惠的關系得以鞏固”的活動。通過這種“全面質量”和全方位的客戶服務,創造高度的顧客滿意,培養忠誠客戶。在這一觀念基礎上,國有金融企業應該形成以一套基本的價值觀念和信念為核心的企業文化,即在各級行的各種決策中,始終要將客戶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以創造高度的顧客滿意,并通過內部市場營銷和CI導入,把這一思想貫徹到金融企業內部的每一個部門、每一個環節和每一個員工,使整個金融企業緊密圍繞客戶滿意這一中心運行。二是科學地進行目標市場選擇和定位。金融企業市場細分是界定獨特客戶群的過程,也是正確地進行目標市場選擇的前提。在這方面,金融企業應按照關系營銷的要求,根據市場競爭和客戶的實際情況確定標準,使每個理想的細分市場具有共同的價值,即追求共同的一系列利益的顧客組成。在 市場細分的基礎上,金融企業應全面了解每個細分市場上競爭對手的優勢和弱點,正確地分析自身的競爭優勢,并依賴于自身相對于競爭對手的長處和資源,尋找向客戶傳遞卓越價值的機會,確定自己的市場目標,選擇正確的目標客戶策略。各商業銀業必須充分地發揮自身的競爭優勢,為選定的細分市場設計特別的營銷組合,使營銷策略更加具有針對性。同時,金融企業選擇目標客戶的過程,也是發現目標客戶沒有滿足的需求的過程。金融企業對這種營銷機會的認識和把握,既有利于提供更高層次的客戶滿意,也往往是金融企業創新的開端。金融企業的定位,是其價值計劃即金融企業在所選擇的細分市場上對其客戶所作的全部承諾的組成部分,它是客戶的需要、需求與金融企業所具有的獨特能力的準確交叉。其基本思路是,金融企業科學的價值定位專注于實現客戶心中所期望的地位,塑造在產品和服務、員工、形象方面所具有的、能夠識別、開發和溝通的、目標客戶能夠感覺到的、比競爭對手的產品和服務更好、更有特色的差異性優勢,從而為關系營銷戰略奠定基礎。三是完整制定和全面實施關系營銷戰略。關系營銷的基本策略主要有三個層次:第一層次的關系營銷是企業通過將財務利益增加到顧客關系中去,以此來創造顧客價值和顧客滿意。第二層次的關系營銷是企業在為顧客增加財務利益的同時,更注重為顧客增加社會利益,即企業在了解特定顧客的需要和愿望基礎上,使自己的產品和服務個性化和人格化,來增進企業與顧客的社會聯系。第三層次的關系營銷是企業在為顧客增加財務利益和社會利益的同時,再與顧客增加結構聯系。例如金融企業為其主要客戶提供特定的設備、軟件或計算機聯網,幫助客戶理財。對創造忠誠顧客的目的而言,上述這三個層次策略的關系不是平行的,而是遞進的。當企業與顧客真正建立起結構性聯系時,顧客也就轉化成了忠誠顧客。事實上,金融企業的關系營銷戰略應該是完整的體系。在正確地確立關系營銷觀培養成為忠誠客戶為目的的基本價值觀和信念,建立新型金融企業文化的同時,還必須完整制定和全面實施關系營銷戰略,提供具有長期價值的活動而使客戶長期和持續的滿意來培養忠誠客戶,建立新型的客戶關系。針對目前的實際情況,金融企業制定實施關系營銷戰略的重點應該是迅速推進第二層的關系營銷,即根據客戶的需求,通過發掘自身優勢實現多方位創新,全面提升客戶服務質量,為客戶增加社會利益,使自己的產品和服務個性化和人格化,增進金融企業與客戶的社會聯系,同時為客戶增加財務利益。在條件具備時,有重點、分步驟地開展第三層次關系營銷,即與客戶建立結構性聯系。這樣才能使金融企業真正掌握客戶資源。此外,金融企業對客戶的關系營銷,需要有對內部員工的關系營銷即內部營銷作為基礎性條件,它們是關系營銷體系中密切相關的兩個主要組成部分。因此必須高度重視在金融企業中開展內部營銷,建立新型的員工激勵和約束機制,調動和鼓勵員工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加強對內部員工的教育和培訓。就目前狀況而言,國有金融企業加強對員工素質的教育和培訓,其內容的側重點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要進行創新觀念和知識的灌輸、教育,使員工真正實現觀念的轉變,掌握金融企業關系營銷的基本知識,從而使其能夠自覺地、創造性地開展關系營銷活動。另一方面,切實進行關系營銷技能培訓、業務特別是創新業務培訓和規范化服務工作培訓,使員工能夠掌握和運用營銷技能,提高業務能力和服務檔次,真正為客戶提供令其滿意的高質量的服務。
二、國有金融企業制度創新的思路分析
(一)國有金融企業經營機制創新,重點是要加快國有金融企業股份制改造步伐
目前影響國有金融企業業務創新的深層次原因之一是體制創新滯后,現行的產權制度已經嚴重窒息了國有金融企業的創新能力,因此改革國有金融企業的產權制度已經成為當務之急,而最可行的方案就是對國有金融企業進行股份制改造,這一點也已成為金融理論界和實務界的共識。通過股份制改造,建立起規范的公司治理結構,是強化國有金融企業盈利動機和風險防范意識最根本的途徑,也只有這樣,才能使國有金融企業的每一個員工都成為金融創新的積極參與者。
(二)國有金融企業激勵機制新,中心是要完善創新型人才的培養使用機制
金融企業業務創新的一個重要方面是向特定客戶提供一些高智力投入的個性化極強的綜合服務,諸如綜合理財、財務顧問,投資金融企業業務等,這些都需要高素質的人才來支撐。未來的金融企業既不是勞動密集型產業,也不是資金密集型產業,而是信息、知識密集型產業;決定金融企業競爭勝負的主要因素將不是高樓大廈,資金規模和機構網點,而是金融企業全體員工的素質和知識水平。要不斷完善激勵機制,加大對在業務創新中做出貢獻的人員的激勵力度,激發員工業務創新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三)國有金融企業監管機制新,核心是要處理好金融創新與金融監管的關系
國有金融企業進行創新的目的不是為了對抗管制,而是為了更好地開展業務以獲取更多的收益。所以,國有金融企業應健全自我約束機制,強化風險意識,把回避風險作為創新的首要內容和任務來對待。作為中央銀行來講,只要不違背國家宏觀金融政策,對國有金融企業的創新應抱支持的態度。同時,要把監管的重點放在業務創新的風險防范上,進行平穩的宏觀調控,營造一個良好的金融創新環境。
參考文獻:
中圖分類號:F279.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4)02-00-01
一、信息技術對企業創新管理的作用分析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我國社會經濟也得到了較快的進步,社會行業各領域在信息技術的推動下,不僅面臨發展的機遇,還需要面對發展的挑戰。信息技術的發展,促進了經濟一體化的進程,在這樣的背景下,企業急需創新發展,進行企業創新管理。
從1940年左右產生信息技術以來,企業就在信息技術的推動下做出了一系列的創新管理。在1950年期間,企業憑借信息技術的支撐,對信息數據進行加工處理,進行簡單的數據資料處理工作;在1990年期間,隨著互聯網的發展,企業開始趨向于網絡化創新管理。企業借助互聯網,打破了傳統的空間限制,在企業工作人員之間形成了信息共享的平臺,使得企業各部門之間能夠更有效的進行資源共享和信息溝通,在企業中形成了共享互惠的工作準則。企業通過網絡化創新管理,使得企業員工之間實現公開信息共享,構建了學習型的企業團隊,使得企業員工能夠理解企業愿景,優化企業資源整合,實現企業經營目標。
信息技術背景下,進行企業創新管理是企業在發展中的一次變革,需要對企業各項工作進行創新。基于信息技術的企業創新管理,是指企業在信息技術的支撐下,創新企業管理理念,創新企業技術、創新企業市場,對不適應企業發展的各方面進行管理創新,進行管理突破。總之,信息技術決定著企業創新管理的方向、速度以及范圍,企業想要做大做強,就需要結合信息技術進行企業創新管理。
二、信息技術下企業創新管理的途徑
1.創新企業理念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企業管理理論也在不斷完善。在信息技術下的管理理論的創新,可以給企業帶來生產力的提高,給企業帶來實際價值,因此需要將信息技術和企業實踐工作進行有機結合,在企業管理工作中將信息技術有效的融合進去,在企業管理人員開展工作的時候,可以高效的工作,提高企業工作效率。
基于信息技術的企業管理理念的創新,作為一種新型的企業管理模式,打破了傳統的企業管理模式,需要企業內部所有員工積極參與,互相協作,以系統管理的思想進行整體溝通。首先,企業領導層需要對信息技術管理理念給予重視,在企業信息技術建設過程中關注企業的每個細節,不僅僅是企業引進管理信息系統,簡單的應用信息化軟件,而是要將信息管理的思想融入到企業的各個部門,在企業領導層的指導下,實現企業內部信息共享,互動溝通,實現企業信息管理的最大化作用;其次,企業各階層員工也需要從全局出發,將企業信息化建設看作一個系統,積極參與企業信息化建設,規避各環節的偏差,防止企業系統的連帶反應,在明確分工的基礎上,做好本職工作,將信息技術管理理念滲透到自身工作中,實現企業和員工的共同進步和發展。
2.創新企業技術
創新企業技術需要按照技術創新的路徑,結合企業市場需求的變化,動態結合企業技術和企業市場,在市場、技術以及外部環境發生變化時,準確識別企業技術創新的機會,只有抓住技術創新的機會才能成功實現企業技術創新。但是,企業技術創新的機會往往存在于市場信息中,這就需要企業技術創新決策者能夠準確認知市場信息,及時抓住市場信息,認知企業技術創新機會,實施企業技術創新行為。這就需要企業技術創新決策者能夠在多樣化的市場信息中,捕捉技術創新機會,但是企業技術創新決策者對技術創新機會的尋求是通過對技術創新載體――信息的分析得知的,目前信息技術下存在較多的差異化的信息,這就需要提高企業技術創新決策者的信息存量和能力,構建完善的基于信息技術的企業技術創新網絡,通過這樣的平臺為企業技術創新決策者提供有效的信息資源,另外,還需要對企業技術創新決策者的能力進行提升培養,豐富其知識信息量的積累,提高其對信息的敏感度,提高其信息存量,提高其信息能力,提高企業技術創新機會識別的效率,實現企業技術創新行為。
3.創新企業市場
市場經濟呈現越來越激烈的競爭態勢,企業想要在市場中實現持續發展,就需要結合客戶的需求發展以及市場發展的動態,不斷的調整企業自身的產品或服務,保持企業在市場中的競爭優勢,維護企業市場經濟效益。在信息技術背景下,企業需要在生產經營過程中,充分考慮網絡的經濟特性,對市場信息進行搜集、整理、處理和判斷,并將市場信息和企業自身的資源進行優化配置。另外,企業還需要利用信息技術下的網絡構建信息共享平臺,實現供應商、企業和客戶之間的高效聯系,通過網絡平臺實現網絡訂貨和網絡咨詢等服務,促進企業對市場的跟蹤,及時的調整企業產品或服務,降低企業的產品庫存量,加快企業產品生產速度,控制企業產品生產成本,保持企業在市場中的競爭優勢。
參考文獻: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7)009-0-01
對于區域經濟創新要素的構件,應當通過不同角度進行分析。本文在創建區域創新系統組織結構中應當意識到,因為區域創新體系的重要功能是完成創新,而在區域創新范疇中的人才、技術以及知識等流動性方面的加強下,集群化在近些年的創新中愈發受到矚目,其對創新的付出也愈發明顯。可是當前通過集群的方向創建區域體系的分析并不多。產業集群的一個主要特點則為,集群中透過技術等不同因素的互動而出現的集群創新效應。這一創新效應,不僅體現于大企業在創新的效果,并且也表現在大多數中小企業都在創新方面的靈活度以及敏銳性。
一、產業集群的河南省區域經濟創新要素分析
1.環境要素
其總體創新體系的供應要素,也就是生產當中的投入要素。包含了資源與基礎結構設施兩個因素。在這些基礎結構當中,河南省的行政制度通常為最重要的因素。
2.企業要素
其成為所有系統結構的重要所在,決定了集群生產的效率。此要素包含了兩方面因素:其一,供應商與相應企業。對于供應商而言,包含了供應的質量、多樣性、當地供應效率、成本乃至買賣雙方的關聯。因為成本、質量以及協調的原因,集群外部供應商通常較難取代內部供應系統。對于相關企業而言,包含運用相近技術、可轉移人力資源、近似的特殊基礎結構乃至服務市場的企業。集群之所以能夠成功是因為這些企業的數量與質量,乃至集群競爭企業以及這些相應企業相互間的正式以及非正式的共同體所影響。這些因素一同作用構成良好的經濟共同體,對總體集群的生產率的提升極為有利。其二,企業結構以及競爭和戰略。包含集群內部的組織構造、靈活性乃至信任、增長戰略與競爭[1]。
3.市場要素
其成為所有集群的所需要素。此要素包含了兩方面因素,則為外部市場以及內部市場。內部因素的分析指的是對處在集群地理范圍內的合作意愿。外部市場分析則意為集群地理區域外的所需特征。
二、對策建議
1.強化群內企業的分工和合作
執行專業化分工和合作,將產業鏈條延長,有利于企業相互間技術經濟的銜接,透過聚集經濟將區域中的相應產業帶動起來。比如,在三門峽的水果加工產業集群,三門峽當前的水果種植面積達到了287萬畝,而蘋果面積占到了177萬畝,特色水果面積110萬畝,三門峽市的水果總產量約為23.6億公斤,蘋果占18.9億公斤,果品產值約為71.3億元,是農林牧漁業的1/3,果品產業已經變成了三門峽在農業農村經濟當中的首要支柱產業。不僅如此,不再使用的老果木還衍生出諸多木材加工廠,果品加工業將近百家的包裝業以及運輸業帶動起來,通過果渣建立了飼料廠,種植業帶動了化肥以及農,從整體上給予運用和發展大產業集群的鏈條。
2.創建產業集群的產學研創新體系
提高企業創新能力,帶領重要企業提高技術研討,引進優良的國際先進設備。跟蹤全球先進技術,提升產業技術能力,有效運用當地研究機構以及企業研發團隊,實現產、學、研的有效融合。比如南陽理工學院執行的豫汽聯盟計劃,與河南省西陜汽車水泵有限公司一同創建的河南省汽車零部件聯盟,展現出當地人力資源的專業優勢,積極順應經濟發展形勢,抓住新機遇,不斷加強產教結合,校企合作。通過共同努力,攜手科技攻關,培養人才,將河南省的產業集群創建為產品加工基地,令其變成產品的創新平臺。
3.培育產業集群
提高國家與省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以及經濟技術開發區的鼎力支持,培養具備較強能力、聚集效應、特色明顯、競爭力強的產業集群。不同園區應當依照本身條件與產業規劃目標,建立區位特點,改良政策環境,加快區內中間產業市場與生產要素市場的構成。激勵企業相互間創建垂直或水平技術的鏈接,強化園區高新技術的校企合作,通過河南大學、鄭州大學等知名院校加快構成園區的聚集機制。
4.通過龍頭創品牌
首先,集群品牌成為集群中企業透過優良的品質,完善的服務建立的總體聲譽,經由集群品牌能夠令顧客提高對企業的忠誠度以及信任度。并且,產業集群品牌能夠保障質量和信譽,成為產業集群主要的競爭力。極力實施品牌戰略,加強扶持高技術、高性價比、潛力十足的品牌企業。加強名牌的推廣,通過名牌企業、名牌產品為根本,積極提高企業以及產品在國內外的知名度甚至美譽度。
渭河市源匯區的產業集群則為在品牌企業雙匯集團的影響下,產生的一些列肉類加工企業,這些企業學習了雙匯的技術、營銷、管理的理念,將雙匯的生產管理以及銷售的模式照搬過來,甚至將雙匯的核心力量挖過來,令企業的生產管理能力迅速提高到先進水平,并將整個地區產業的素質給予提升,展現出產業集群總體功能在溢出方面的成效[2]。
5.完善服務體系
河南省還處在經濟不夠發達的范疇,基礎環境不夠好。強化基礎設施建設,打造集群構成發展的良好環境,為當地企業家在創業以及外企的投資做好了鋪墊,河南省可以通過打造良好的制度以及政策環境,將社會服務的體系給予完善,加強服務創新,加速體系的建設,為產業配套提供更加完善的環境。
6.展現政府的引導力量
河南省處于集群產業階段,所有特質并未徹底開發出來,假如此時不具備政府的協助,則較難構成集群,甚至會產生夭折的現象。因此,省政府應當依照各地市的因素給予正確的規劃。并且,集群中應當公平競爭、完善社會化的服務體系,甚至創建集群外部的市場環境,而這些方面均無法脫離政府的幫助。
三、結語
總而言之,產業集群化的構成發展會被特定知識、傳統文化、地方政府等方面所影響,所以令產業群的文化更加豐富。對產業集群文化范疇而言,還需要不斷深入分析,從而加快區域經濟內產業群的良好發展。
摘要:以15個歐洲國家的4119個中小企業為樣本,通過計量分析確定了創新和商業信用的使用之間存在正相關關系,尤其是產品創新型中小企業使用商業信用的概率明顯高于其他中小企業。結果表明,只有受到融資約束的中小企業,產品創新對商業信用的影響才具有顯著意義。
關鍵詞:商業信用;創新;中小企業;融資約束
中圖分類號:F275.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409(2014)03-0069-04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de Credit and Innovation
——the Empirical Evidence from European SMEs
SUN Ting-ting, CHEN Ding
(School of Business ,Tianji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Tianjin 300222)
Abstract: Using a sample of 4119 SMEs from 15 European countries, this paper confirmed the posi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novation and trade credit, which is especially true for SMEs with product innovations. In addition, results showed that, only when SMEs get into trouble with financing, the impact of product innovation to trade credit would have significant meaning.
Key words: trade credit; innovation; SMEs; financing constraints
目前為止,許多文獻分析了商業信用的需求和供給。Biais等(1997)指出,受到銀行融資約束的企業可能借助于商業信用融資。Schwartz(1974)指出,如果供應商能夠獲取更多關于客戶業務和信貸風險的信息,同時易于獲得外部融資,則供應商愿意向客戶提供商業信用。此外,Ng等(1999)提出,企業為了實現價格歧視可能會提供商業信用,因為延長付款期限意味著降低交易價格。
本文認為,創新型中小企業傾向于使用商業信用,與此同時也容易獲得商業信用。Beck等指出,與規模較大的企業相比中小企業本身更容易受到融資約束,而創新型中小企業這種現象通常更加嚴重[1]。與此同時,供應商愿意向創新型中小企業提供商業信用,因為與銀行相比,供應商能更好地了解中小企業的經營狀況,并通過中小企業的產品創新評估中小企業未來的增長潛力。
Hall通過實證研究證明,內部資金的流動性是企業研發工作的重要決定因素[2]。但是,本文關注的是商業信用的使用與企業產品創新之間是否存在關系。因此,本文沒有假設商業信用是創新活動的一個決定性因素。正如Miwa提出的,當企業面臨突發的短期資金需求時,它們會使用商業信用,而商業信用本身并不適合長期研發投資[3]。
1 文獻回顧和理論假設
1.1 商業信用的需求
Stiglitz(1981)提出了金融市場上信息不對稱可能導致逆向選擇的理論。Cunat證明了在流動性沖擊的情況下,相對于其他的資金來源,具有高成長性的企業更愿意增加商業信用的使用[4]。此外,Tsuruta研究指出,擁有較多無形資產的企業比擁有較少無形資產的企業更傾向于使用商業信用[5]。
但是,正如Ng等(1999)提出的,商業信用是一種相對昂貴的短期融資方式。最常見的商業信用模式是(2/10,30),這意味著有效的年度借款利率為43.9%。因此,只有當企業所需資金超過金融機構所能提供的貸款時,企業才傾向于使用商業信用。
1.2 商業信用的供給
根據商業信用的融資優勢理論,在信貸供給方面,供應商與金融機構(例如銀行)相比存在比較優勢。首先,供應商能夠以低成本的方式獲取客戶信息。其次,供應商可以通過停止供貨威脅客戶履行合約及時付款。正如Bastos所指出的,如果供應商銷售的貨物是客戶的必需品,那么供應商就可以對客戶構成威脅,而金融機構卻沒有這種能力[6]。再次,由于存在成熟的供應鏈,當客戶不能履行合約時,供應商能夠及時收回貨物。
根據商業信用的價格歧視理論,為特定的客戶提供商業信用可以看作對價格歧視的一種替代 [7]。短期內,供應商將商業信用作為商品折扣的一種形式提供給具有較高彈性需求的客戶;長期內,可從客戶未來需求的增長中獲利。
1.3 商業信用與創新
現有文獻表明,商業信用的需求和融資約束呈正相關關系。因此,創新型中小企業使用商業信用的概率較高。一方面,創新型企業比非創新型企業更容易受到融資約束,創新型企業的資產主要為無形資產,銀行在評估企業的價值方面存在困難;另一方面,小企業比大企業更容易受到融資約束,無論它們是創新型企業還是非創新型企業。
文獻還表明,商業信用的需求與企業增長呈正相關關系。因此,創新型企業傾向于使用商業信用,因為它們通常具有較高的增長率。Almus(1999)發現與非創新型企業相比以新技術為基礎的企業具有較高的增長率。Coad指出創新對于快速增長型企業至關重要[8]。
1.4 理論假設
根據現有文獻分析,本文預測商業信用的使用與中小企業的創新活動存在正相關關系。本文重點關注產品創新,因為產品創新通常與企業未來的增長相關,而創新過程與企業未來增長之間的關系并不明顯。
2 數據描述
2.1 樣本來源
本文數據來源于世界銀行數據庫(World Data Bank)對企業的調查報告。世界銀行調查的大多數企業是擁有少于250名員工的中小企業。因此,樣本中的企業不具有市場影響力。調查內容包括:企業對于影響其增長障礙的認識,對于增加就業、提高生產力的各種制約因素的重要性分析等等。
為了減少差異性,本文分析的企業均來自于2005年已是歐盟成員的國家或即將成為歐盟成員的國家(保加利亞和羅馬尼亞)。此外,對所有的企業在2005年進行調查,以避免全球經濟的影響。同時,該項調查著重于那些容易受到融資約束的企業。需要說明,并非所有的企業數據都可用,因此,剔除一些企業,最終的樣本包括15個歐洲國家的4119家企業。
2.2 變量
因變量:在調查中,企業被要求列出目前營運資金的來源,以及各自在總營運資金中所占的比重。調查中提到的來源包括:內部資金或留存收益、商業銀行、商業信用等。為了研究創新與商業信用的使用之間的關系,設置了一個虛擬變量,如果企業使用商業信用,虛擬變量為1,反之為0。
產品創新:世界銀行對企業的調查包含過去3年內企業產品創新的信息,尤其是企業是否已經升級現有產品線或推出新的產品線。要區分企業是僅僅升級現有產品線,還是僅推出新的產品線,或者兩者都有。在這個分類的基礎上,設置了三個產品創新的虛擬變量,如果企業在過去3年內進行了相應的產品創新,虛擬變量為1,反之為0。
融資約束:在調查中,企業被詢問是否存在融資困難,其是否已成為企業運營和增長的障礙。調查將障礙分成5個程度:沒有任何障礙、輕度障礙、中度障礙、重大障礙、非常嚴重的障礙。對此,設置了一個虛擬變量,如果企業受到某種程度的障礙,相應的虛擬變量為1,反之為0。
其他控制變量:為了控制各個企業的特點,本文引入了如下的控制變量:員工數量、企業成立時間、高級員工的比例、原材料采購與銷售額之比。為了與國際市場區分,設置了國內銷售份額和國內采購份額兩個變量。本文還使用了兩組二元變量:所有者形式(個人企業和家族企業)、法律形式(個人獨資企業、私人有限責任公司、合伙企業和外商投資企業)。
2.3 描述性統計
表1給出了每個國家的企業樣本數量以及在總樣本中的比例。
表1 各國的樣本數以及在總樣本數中的比例
表2描述了企業樣本在20個行業中的分布。
為了證明商業信用作為營運資金來源的重要性,本文比較了三種外部營運資金來源:商業信用、銀行貸款和發行股票。從表3中可以看出,中小企業使用商業信用籌集的資金占營運資金總額的37.4%。這表明商業信用作為短期融資的來源與銀行貸款和發行股票具有同等的重要性。
表4給出了獨立變量的描述性統計。從表4中可以看出,與不使用商業信用的中小企業相比,使用商業信用的中小企業僅升級現有產品線的比例提高了6.2%,升級產品線同時推出新產品線的比例提高了6.7%。但是,對于只推出新產品線的企業而言,這種差異是負相關的。此外,使用商業信用的中小企業融資障礙比例提高了8%。對于企業成立時間、員工數量、原材料采購與銷售額之比、家族企業、私人有限責任公司和合伙企業這些變量而言,使用商業信用產生的差異是正相關的。
表2 各個行業的樣本數以及
各行業樣本數在總樣本數中的比例
表3 外部營運資金來源
3 結果估計
本文通過一個二元概率回歸模型測試產品創新和商業信用的使用是否存在正相關關系。如果一個企業使用商業信用,因變量的值為1,反之為0。自變量是產品創新、融資約束,以及各種控制變量。此外,本文引入國家和行業虛擬變量來控制無法觀測到的國家和行業的固定效應。
表5描述了使用商業信用概率的邊際效應。使用邊際效應而不是概率模型的系數變動,是因為前者能更直接地予以解釋。第一列的估計結果顯示,升級現有產品線、升級現有產品線同時推出新的產品線對使用商業信用的概率有顯著的正向邊際效應,而僅推出新產品線并沒有提高使用商業信用的概率。融資障礙對商業信用的使用有顯著的正向影響。第二列和第三列分別列出了具有融資問題的中小企業和不具有融資問題的中小企業的結果。結果顯示,升級產品線或同時推出新產品線只對存在融資問題的企業具有重大意義,而僅推出新產品線沒有任何統計上的顯著影響。此外,具有融資問題的中小企業產品創新的邊際效應明顯提高,而不具有融資問題的企業創新的邊際效應并不顯著。最后兩列是不具有融資問題的制造表4 變量的描述性統計
注:*,**,***分別表示在0.05,0.01,0.001水平下顯著
企業和非制造企業的邊際效應。具有融資問題的制造企業,僅升級產品線或同時推出新產品線都具有顯著的正向邊際效應,而對于非制造企業,只有升級現有產品線同時推出新產品線才能提高商業信用的使用概率。總之,產品創新與商業信用的使用之間的正相關關系得到了證實。
控制變量對商業信用的使用也具有顯著影響。企業規模、員工數量都產生了顯著的正向影響,這表明在中小企業中,規模越大的企業使用商業信用的概率越高。相反,企業成立時間的邊際效應是負的。尤其是剛剛成立的企業很可能受到融資約束,因此不得不使用商業信用。這符合 Huyghebaert發現的初創企業也使用商業信用的理論[9]。表5 使用商業信用的概率的邊際效應
注:*,**,***分別表示在0.05,0.01,0.001水平下顯著
為了檢測結果的穩健性,進行了額外的回歸分析。表6列示了穩健性檢驗的結果。第一列將不存在融資障礙的中小企業作為參照組,與使用單一措施的模型比較,產品創新的邊際效應幾乎沒有受到影響。第二列中創新過程的邊際效應不顯著證實了產品創新與使用商業信用的概率相關,而創新過程與商業信用使用的關聯度較低的結論。第三列反映的是中小企業在2004年是否進行了研發活動,其邊際效應也是不顯著的。第四列反映融資約束,除了僅推出新產品線的企業外,所有企業的產品創新變量都具有顯著的正向邊際效應。這一結果與Ughetto發現的產品創新與融資約束概率之間的正相關關系相吻合[10]。
表6 額外的估計結果
注:*,**,***分別表示在0.05,0.01,0.001水平下顯著
4 結論
本文通過實證分析證實了創新和商業信用之間存在正相關關系。研究結果表明,在過去幾年內升級現有產品線的中小企業比其他中小企業使用商業信用的概率要高。但是如果中小企業只推出新產品線,使用商業信用的概率并不會提高。此外,結果表明,創新過程和研發活動與商業信用之間并不存在正相關關系。因此,商業信用并不是和所有的創新相關,而只是和產品創新存在正相關關系。結果還表明,產品創新與商業信用之間的正相關關系只存在于具有融資約束的中小企業中。
綜上所述,對于受到融資約束而導致存在流動性問題的創新型中小企業而言,商業信用是短期外部融資的一個重要來源。特別是金融危機爆發后,銀行減少信貸供給,同時創新型中小企業使用銀行信貸需要承擔較高的風險,此時,商業信用作為一種融資來源變得更加重要。
參考文獻:
[1]Beck T, Demirgüc-Kunt A, MaksimovicV. Financial and Legal Constraints to Growth: Does Firm Size Matter? [J]. Journal of Finance,2005, 60: 137–177.
[2]Hall BH. The Financing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J]. Oxford Review of Economic Policy, 2002, Spring, 18(1): 35–51.
[3]Miwa Y, Ramseyer J M. The Implications of Trade Credit for Bank Monitoring: Suggestive Evidence from Japan[J].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trategy,2008, 17: 317–343.
[4]Cunat V. Trade Credit: Suppliers as Debt Collectors and Insurance Providers[J]. 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2007, 20(2):491–527.
[5]Tsuruta D. Bank Information Monopoly and Trade Credit: Do Only Banks Have Information About Small Businesses? [J]. Applied Economics,2008, 40: 981–996.
[6]Bastos R, Pindado J. An Agency Model to Explain Trade Credit Policy and Empirical Evidence[J]. Applied Economics ,2007, 39: 2631–2642.
[7]Pike R, Cheng NS, Carvens K, Lamminmaki D. Trade Credit Terms: Asymmetric Information and Price Discrimination Evidence from Three Continents[J]. Journal of Business Finance & Accounting,2005, 32(5 & 6): 1197–1236.
一、企業財務信息管理與財務管理信息化
企業財務信息管理是對財務信息收集、加工、報告等系列活動的組織、安排和協調。財務管理信息化指信息技術不斷發展并被應用于財務管理領域,從而提高管理效率和效益,自然包括利用計算機系統強大的運算能力和網絡的開放性來輔助財務信息收集、加工、報告、反饋等。
在制度建設方面,首先要明確信息報送體系,規定下屬各分公司、子公司必須上報的指標名稱、指標構成規定、指標統計的時間、報送的期限。指標體系要盡可能地使用相對指標,目的是為了可以進行對照和比較。其次,要設計好指標匯總的表式,總的目標是使企業的財務會計提高為管理會計,上述制度的建設使這一目標得以實現。
如何抓好財務管理信息化呢,我們只要做好三項工作,就可以使財務管理信息化走上正軌。首先,在硬件方面是搞好企業內部局域網建設。當前,辦公自動化已相當普及,局域網建設已不再高不可攀。如果企業還不考慮局域網建設,則肯定不能適應競爭的外部環境。其次,在軟件方面是選擇、使用統一的財務軟件。現在,市場上有許多軟件公司的方案和產品,可以進行比較、分析和選擇,軟件公司都能按企業的要求進行個性化設計,使之完全適應企業的需要。再次,在系統方面是落實人員和制度。局域網的建設和維護需要專門的人才,這是沒有問題的,然而,有關的制度建設應是我們的工作重點,制度建設的深度和廣度關系到企業管理水平提高的幅度。
在財務數據的分析、比較中,做到財務信息管理與財務管理信息化,可以反映出企業經營中的各種問題,其中包括戰術問題和戰略問題,從而提高企業各方面的管理水平。
二、企業財務信息管理模式的創新
(一)創新的目的
財務信息管理模式創新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滿足信息用戶不斷產生的新需求。
財務信息作為決策的依據,與決策的“相關性”是它最高層次的特征,通常從三個方面來衡量這種特征:第一,預測價值,指信息能否幫助決策者預測未來可能事項及其結果。第二,反饋價值,指信息能否幫助決策者證實過去事項,評價和修正過去決策。第三,及時性,指信息能否幫助決策者盡快獲知情況變化并作出反應。
(二)創新的內容
1.與業務同步的信息生成方式。
傳統的財務信息,是在業務發生后,經過會計核算和財務管理方法的加工,經歷一個較長周期而得到的。現在,企業的所有業務被整合于一個管理系統,并與外部系統如供應商報價系統、消費者需求系統、政府稅務系統等連接。一方面可直接從企業生產經營的每一個環節和外部環境收集信息,將一些非財務信息也納入了財務信息管理,極大地拓展了信息渠道,豐富了信息內容。另一方面,企業的每一項業務都能被立刻反映出來并被加工成為最新的財務信息,傳統的靜態財務報告被可以實時更新的動態財務報告代替。財務信息與業務同步生成也使預算控制、財務預警等財務管理方法發揮作用的時限縮短,控制、防范的功能更強。
2.多時態、多形式的信息報告方式。
隨著以高新技術和人力資本為特征的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期貨、期權等衍生金融工具不斷發展,信息用戶除了要求繼續提供有形資產信息外,還要求提供無形資產信息,乃至企業生產經營應該承擔的社會責任等的信息,而且注重關心企業未來發展的預測性、前瞻性信息。因此,財務信息在時態上必須跳出歷史成本的限制,按需使用多種計量屬性,如在投資決策中使用未來現金流的現值,在債券和股票定價中使用類似證券的市場價值,在資產置換中使用重置成本,在并購中使用清算價值。在新經濟形勢下,只有以貨幣計量的數字信息形式還遠遠不夠,還要求采用文字、圖表、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等形式。在反映存貨、專利技術、市場份額等的情況時,還可能采用件、項、百分比等單位。
3.人性化的信息表達方式。
人性化表達的要點有:第一,盡可能把專業術語和數字翻譯成通俗易懂的語言;第二,簡明、醒目地陳述結論,提供原因但不提供太多,相關佐證只在需要時提供;第三,從不同信息用戶的角度提煉要點,提供用戶真正需要的內容。投資人關心企業的贏利能力,如投資回報率、每股收益等;債權人關心企業的償債能力,如資產負債率、流動比率等;供應商關心如果企業產品結構變化,是否還需要其他的原材料,需要多少;政府關心企業是否如實按時上繳各種稅金;社會公眾則關心產品質量和企業生產對環境的影響。
三、財務管理信息化對財務信息管理創新的支持
1.使技術更可行。要大范圍、及時地提供信息,必須搭建網絡平臺,配置高性能的硬件和先進的軟件,并確保它們穩定運行。要迅速、正確地處理隨時生成的大量信息,也必須依賴計算機系統強大的運算能力。另外,電子加密技術、信息隔離技術、網絡防護技術等,可以保證財務信息的安全,不泄漏企業機密。
2.使成本更經濟。信息的有用性由決策者自己判斷,這種判斷受多種因素影響,如決策類型、決策方法、決策者能力等,因此我們主張信息多多益善。但信息的收集、加工、報告等都需要花費成本,我們只能在對成本效益的權衡下盡可能地提供信息。財務管理信息化,首先將財務人員從機械的計算、抄寫等勞動中解放出來,節約了人力。其次,網絡使得信息遠程傳輸方便而且迅速,節約了信息傳輸所需的時間和金錢。最后,網絡的開放性有利于實現企業內部乃至整個市場和社會的信息共享,有利于辨別信息的真偽,并且節約了信息的交易費用。
信息時代,企業的營銷環境受信息傳播的影響程度不斷加深,與此同時,傳統的營銷理念、營銷費方式、營銷手段、營銷策略也面臨了更大的挑戰。在新的網絡市場條件下,企業處于同樣的競爭起點和面臨同等的競爭機遇,因此,企業只有放下包袱和傳統優越感,在營銷理念、營銷手段、營銷策略、營銷方式上不斷改革和創新,才能適應新的歷史時期的要求,實現可持續發展。
一、營銷理念創新
現代的市場條件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買方處于主體地位,企業應該建立相應的“以消費者為中心的”營銷理念,把滿足消費者需求作為營銷活動的出發點。隨著市場經濟的深入和發展,消費者的消費理念、消費需求、消費能力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企業只有立足市場變化,及時跟蹤消費市場以及消費者的動向,并制定新的基于信息時代的消費理念,不斷追求顧客的價值,才能推動企業的穩定發展。傳統的營銷管理理念就是單方面追求企業利潤的最大化,在市場調研、市場營銷、市場戰略、營銷策略環節形成的只是單向的鏈條,并沒有把消費者放在營銷活動的首位。信息時代條件下,消費者的地位上升,促使企業建立雙向的交流溝通平臺,根據市場變化規律,滿足消費者的需求。信息時代下,消費者擁有了更多的參與權,促進了企業在營銷理念上的不斷改革創新,幫助企業及時掌握顧客的需求和期望、顧客的費用、顧客購買的方便性、顧客與企業的溝通,,從而制定出合理的產品策略、價格策略、渠道策略以及促銷策略。
二、營銷方式的創新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一種新型的營銷手段——關系營銷產生,并逐步成為營銷熱點。關系營銷是指企業通過自身的努力,建立、維護和鞏固與其利益相關者之間的關系,借助成熟交換和履行承諾的形式,實現企業的營銷目標。為此,企業要協調好各相關環節的利益關系,突破內部環境的制約,與此同時,加強外部環境的改善工作。關系營銷是建立在系統論的基礎上,系統論的發展為關系營銷開辟新的土壤,并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關系營銷的發展。系統論的具體理論研究是:系統是由若干個相互作用、相互依賴、相互制約的因素組成的,它是一個有著特殊性能的整體。關系營銷既受到外部環境的制約和影響,又對外部的環境產生一定的反作用,企業要認識到關系營銷的實質內容,通過合作促進自身的發展。
三、營銷策略的創新
信息時代,隨著市場競爭、消費群體心理、營銷平臺的變化,企業要不斷加強營銷策略的變革和創新工作,主要包括:產品策略的創新;價格策略的創新;渠道策略的創新;促銷策略的創新,借此,不斷調整變化的消費關系,立足市場動態,滿足消費者的需求。產品策略:信息時代,消費者已經成為市場的主體,他們對產品的要求發生了新的變化,要求企業依照他們的意愿進行產品的設計和生產。企業只有加強與消費者的交流,才能保證信息的對稱。價格策略:傳統的商品市場信息并不對稱,消費者對商品信息了解的比較少,對商品的成本、質量、性能特點不能被全面的告知,限制了自己的消費行為。信息時代,隨著信息的傳播速度和廣度發生了很大的改觀,消費者了解了更多的商品信息,尤其是商品成本信息,企業只有制定出消費者能夠接受的價格底線,才能順利實現自身的營銷活動。
四、營銷手段的創新
隨著信息技術的飛躍發展,傳統營銷手段的缺陷不斷暴漏,成本控制和消費者的服務質量都沒有得到響應的提升。此時,作為一種新型的營銷手段,網絡營銷越來越受企業的歡迎。企業通過傳統營銷積累的經驗和手段,結合現代的網絡技術,不斷降低營銷成本、人員消耗,擴大企業的市場份額,推動企業的可持續發展。網絡營銷的優勢在于:它能夠將產品的說明、促銷、顧客的滿意度、產品的廣告、雙方的關系、顧客的服務質量等營銷活動通過文字、聲音、圖片、視頻形式呈現出來,便于企業的分析和總結,從而與消費者進行更好的溝通,提高營銷活動的開展效果。
當然,傳統的企業營銷手段不可能被新型的營銷手段完全取代,網絡營銷技術還不成熟,仍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企業要堅持“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的原則,加強新技術的使用程度,推動營銷手段的變革與創新。
參考文獻
[1]汪玉萍.淺談未來企業營銷管理的趨勢[J].科技傳播.2010,(13).
激烈的競爭環境下,企業為保持競爭優勢,主要手段就是企業創新。在知識經濟時代,知識被提上顯著位置。以前的企業創新模式已經不能適應時代的發展,企業不約而同的從企業知識方面尋求創新,即知識創新。持續管理是知識管理的延伸,是知識經濟時代保持企業可持續發展的一種全新管理模式,主要目的就是保持組織的知識持續創新。為適應知識經濟時代的要求,如何把握企業創新與持續管理的關系以及持續管理怎樣實現企業創新是需解決的問題。
本文著重探討了企業創新與持續管理的內涵與關系,在此基礎上介紹一種實現知識持續創新的方法。
一、企業創新與持續管理的內涵
1.企業創新的內涵。企業創新就是要建立一個創造性的“經營要素集成系統”,以追求最佳“系統組合效應”,從而帶來較高的企業整體績效。而企業的經營要素集成主要是對企業物質資本、貨幣資本和智力資本等資源的綜合運用。
傳統的企業創新主要包括企業制度創新、經營能力創新和基礎結構創新。這些企業創新存在著不足:(1)企業創新能力沒有達到知識經濟時代對企業的要求;(2)技術體系不健全,自主創新能力不足;(3)創新速度慢,沒有競爭優勢。
知識經濟時代下,知識是一種資源,企業企圖從知識角度提高自己的競爭優勢,以求通過知識的創新來實現企業創新。于是一種全新的企業創新模式就產生了,即知識創新。
2.持續管理的內涵。根據漢密爾頓.比茲利、劉治江等人對持續管理進行的定義,歸納其內涵為:企業為防知識流失,并保持知識連續性,完成知識的傳承,以保持企業知識持續發展,加速新員工的成長,減少因知識流失而造成的企業生產力下降,激發企業進行知識創新,利用自己的知識優勢把握機會,從而贏得競爭優勢。
持續管理的優勢為:促進企業的知識持續學習;降低人才流失率、減少知識的流失;提高企業的創新能力;維持企業的核心價值能力,加強企業的競爭力。
二、企業創新與持續管理的關系
上文介紹了企業創新與持續管理的內涵,下面介紹兩者的關系。
1.持續管理為企業創新提供了一種解決思路。持續管理的主要工作就是知識的持續創新,在知識經濟時代,企業創新的關鍵就是知識創新,企業可以運用持續管理這種管理方式來實現企業的知識創新,獲得企業的競爭優勢。
2.持續管理推進企業創新,保持企業的持續創新。持續管理側重于企業不同代員工的知識傳遞,防止企業知識的流失,增加企業的知識存量,為知識創新提供知識的來源,促進知識的創造、持續改善和知識學習,最終促進知識創新。
3.企業創新氛圍使持續管理得到有效的實施。一個鼓勵企業創新的企業,更能成為一個學習型組織,這就能使管理層和普通員工更加去學習知識,增加知識的積累,分享知識,這就使得持續管理的知識獲取、知識共享方面更容易實施。
4.企業創新是持續管理的動力所在。持續管理的最終目的是使得企業知識的持續管理。在知識經濟下,企業為了生存,贏得競爭,必須做出一些改變,進行企業創新,即知識創新。企業迫切需要企業能夠快速的進行知識創新,這就促進了持續管理的發展,持續管理模式能夠更趨于完整。
5.兩者相輔相成,貫穿于整個企業的發展過程當中。企業只有不斷的持續創新才能保持企業的可持續發展,持續管理為企業可持續發展提供了管理方式。企業面對快速變化的競爭環境,需要快速做出改變,迅速創新;持續管理不斷進行著企業的知識收集、獲取、共享及積累,最終完成知識的創新,并且持續下去。兩者相互促進,相互完成自己的使命。
三、實現知識持續創新的一種方法
持續管理的主要工作就是保持知識的持續創新。下面介紹一種實現知識持續創新的方法。
根據企業生命周期理論,不管企業、產品還是技術的生命周期,一般都包括四個階段:孕育期、成長期、成熟期和衰退期。企業、產品和技術要保持可持續成長,需要突破特定企業、產品和技術領域的制約,有量變到質變的飛躍,圖1所示。
企業成長模型對知識的持續性和創新指出一種思路。企業成長和突破的過程與企業的知識積累和創新密切相關。圖2,企業知識成長模型,是一種由知識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即知識從持續學習到知識創新的過程。相應于圖1,企業每個成長期都會伴隨著這一成長期的知識存量不斷增加,但會受到企業生命周期的限制,這需要實現知識創新,形成新的知識,使得企業進入新的成長階段,實現可持續發展。這正好體現了持續管理的原則。持續管理是進行知識的收集再到知識的傳承再到知識的積累,最終實現知識的創新,然后再進行下一輪的知識收集到知識創新的過程,以此實現企業的可持續成長。
參考文獻:
[1]劉治江.知識連續性與企業持續管理[J].商業時代,2006(8):20-21.
近年來我國中小企業集群發展迅速,這種集群現象主要集中在廣東、浙江、福建、江蘇、河北、山東等省份,如浙江永康的小五金、杭州軟件、紹興紡織、中山沙溪服裝等集群發展較完善,實現了規模化生產、交易費用降低等優勢,并且有一定的創新能力。但在經濟轉型的大背景下,產品的生命周期日益縮短,技術開發的速度日益加快,企業的研發成本和風險大幅度的上揚,企業自身的資源和能力卻是很有限的,使得很多企業在創新過程中面臨著資源不足和創新能力有限的問題。因此企業有必要加強對企業集群網路結構的認識,利用集群網絡優勢向外部尋求技術和資源的支持,將內外資源相結合,提高創新能力和企業的創新績效。基于此,研究企業如何有效利用集群網絡克服資源約束、獲取自身發展所需的資源,提高企業的創新績效的問題有很大的實踐意義。因此本文建立了集群網絡結構、資源獲取、企業創新績效這三者的關系模型進行研究,并提出了相關理論假設。
研究背景和概念模型
本文認為企業集群一般是指大量相關企業在一定的地理范圍內的集聚,進行分工合作降低交易費用,以實現集聚經濟效益和網絡經濟效應的一種組織形式。研究集群網絡結構的組織接近性和關聯性比單純注重集群的空間鄰近與專業分工更重要。符正平等(2012)認為占據網絡中心位置和擁有較多結構洞有利于提高企業的績效。李志剛等(2007)通過對合肥高新區的研究分析表明,網絡密度、關系強度、互惠性等因素都對企業創新績效產生很大影響。由此可見,研究集群網絡結構有助于促進企業創新發展。
創新是企業保持競爭優勢的重要源泉,企業要獲得持續性的創新發展必須要有足夠的資源。但企業內部擁有自身發展需要的全部關鍵性資源是不可能的。因此群內企業必須利用集群網絡的優勢來獲取大量的外部資源以保持自身的創新能力。資源基礎觀認為資源獲取是指企業或個人利用一種或幾種途徑獲得必要的或關鍵性資源,尤其是不可模仿的稀有資源使企業更具有競爭力。在企業集群中,資源一般包括物質、金融、人力、知識、信息、技術等資源。但資源獲取并不是集群內企業的孤立行為,則是需要借助與群內其他組織的網絡關系才能進行,包括企業與供應商、客戶、競爭者、金融機構 、大學、中介組織、政府等外部關系。朱秀梅、李明芳(2011)認為網絡的關鍵性資源支持者對企業能否獲取價值資源有非常重要的影響。社會網絡向企業家提供的商業信息能夠應對企業外部環境的不確定,給企業帶來高額回報。因此企業可以有效利用集群網絡獲取更多的關鍵性資源增強創新能力,進而提高企業的創新績效。
本文對企業集群網絡特征的分析采用的是“關系—位置”方法,采用衡量網絡結構的網絡密度、網絡規模、網絡位置、關系強度四個變量,來研究集群網絡結構、資源獲取、企業創新績效這三者之間的相關關系。圖1所示的是這三者相關關系概念模型。
研究假設的提出
(一)集群網絡結構與資源獲取的關系假設
1.網絡密度與資源獲取。網絡密度是指網絡成員之間的聯結程度,對企業行為和效果具有重要影響。一般用網絡成員間聯系的實際發生數量與最大可能具有的數量之間的比例來衡量。集群內的企業相互之間聯結越多,集群的網絡密度就越大。較高的網絡密度使企業更容易獲取有價值的資源。密度越大的網絡具有越大的社會資本存量。網絡密度理論表明較高的網絡密度有利于使網絡內部成員的行為產生一致性,進而促進成員間的信息、知識的交流和溝通,有利于企業間信任的培養推動更高水平的合作。Gupta(2009)等發現根植于高密度的網絡中的企業更可能具有共同的行為規范,從而有利于專業分工合作,實現網絡資源的流動和共享。較高的網絡密度對機會主義行為有抑制作用,有利于成員間的合作和資源共享。蔡鉆、聶鳴(2003)認為高密度的網絡可以增加網絡成員之間的信任,有利于隱性知識和有價值的信息的流動與傳播,推動企業的創新活動。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假設:
H1a:網絡密度與資源獲取存在正相關關系。
2.網絡規模與資源獲取。網絡規模是指在集群網絡中企業具有的網絡數量總和,通常以與企業建立直接關系的合作伙伴的數量來衡量規模的大小。Baum(2000)認為網絡規模增大不僅可以擴大信息獲取量,而且增加了網絡關系的多樣性,從而有利于獲取異質性信息。一個企業與其他組織建立越多的交往可以增大網絡規模,越有利于獲取有價值的資源。因此集群內企業可以與其他主體如供應商、客戶、競爭者、大學、金融機構等建立聯系獲取各種資源。例如與高校等建立聯系有利于獲取人才和技術資源;與金融機構建立聯系有利于獲取資金支持;與供應商、客戶建立聯系有利于了解市場需求增加市場資源。由此可見網絡規模越大越有利于企業從多種途徑獲取各種關鍵性資源。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設:
H1b:網絡規模與資源獲取存在正相關關系。
3.網絡位置與資源獲取。網絡位置通常用來測量一個企業在網絡中的重要程度,也是一種重要的社會資本。因為占據優越的網絡位置可以獲取豐富的資源并具有控制的優勢。本文使用網絡中心度來表示企業的網絡位置,它是指個體企業在復雜的網絡關系中占據戰略位置的一種重要程度。網絡中心度高的企業具有更多的渠道和機會獲取網絡中的有效資源如技術、資金等,相對于邊緣企業而言,具有資源不對稱的優勢。處于網絡中心位置的企業充當著網絡中心樞紐的角色,在以低成本獲取網絡中豐富的信息和資源的同時,還可以對這些不同的信息進行對比、評估,確保了信息的真實性。此外由Burt(1992)的結構洞理論可知,具有較多結構洞的企業能夠獲取更多的非冗余資源。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設:
H1c:企業在集群網絡中的中心度與資源獲取存在正相關關系。
H1d:企業在集群網絡中擁有的結構洞數量與資源獲取存在正相關關系。
4.關系強度與資源獲取。Granovetter(1973)最早在《弱關系的力量》中提出了關系強度,并把網絡關系進一步劃分為強關系和弱關系,并用互動頻率、親密程度、感情強度和互惠服務來衡量關系強度。鄔愛其(2005)認為強關系很重要,處于關系強度大的網絡的企業能快速獲取大量信息和資源。由于技術和市場具有高度不確定性,擁有資源的主體一般不愿意與缺乏合理性的企業進行合作或者提供資源。國內學者王薔(2000)指出頻繁聯系進行交流的企業更容易分享知識,感情依附和承諾水平都會影響提高支持的意愿和共享資源的顧慮。謝洪明(2012)等認為擁有強關系的企業更容易得到其他組織的幫助,獲取資源的成本較低。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設:
H2:關系強度與資源獲取存在正相關關系。
(二)資源獲取的中介作用
國內一些學者對資源的的劃分及資源獲取的途徑進行了研究。葉學鋒、魏江(2001)把企業資源分為物質資源、技術和人力資源、形象資源以及規則資源,并把資源獲取方式歸納為內部培育、外部兼并和合作滲透。余紅劍(2009)認為資源是指資產設備、專利、品牌、人員技能、資金等生產要素,資源獲取的方式有內部化、外部化、內外結合等,同時他認為新創企業若沒有足夠的資源支持很難把握好的創業機會。還有一些學者研究了資源獲取與企業創新績效之間的關系。葛寶山(2009)等認為資源獲取對企業績效有顯著的影響,而資源獲取又依附于網絡。朱彬鈺(2009)通過對珠三角產業集群的研究,發現軟資源的獲取如人才、信息、技術等有利于集群內的企業進行模仿創新和率先創新,而硬資源的獲取如資金對這兩種創新方式作用不明顯。蔡瑋、陳曉紅(2010)研究了工業園的集群網絡、資源獲取、企業績效這三者的關系,認為資源獲取對企業績效有顯著影響,同時在集群網絡結構特征與企業績效之間起到中介作用。本文認為資源獲取對企業績效有顯著的影響,而資源獲取又依附于網絡,提出以下假設:
H3:資源獲取與集群企業創新績效存在正相關關系。
H4:資源獲取在企業集群的網絡結構與創新績效之間起到中介作用。
結論
本文從社會網絡的角度探討了企業集群網絡結構、資源獲取、企業創新績效三者的關系,并建立了概念模型,提出相應的假設理論,這為研究企業集群創新提供了一個新視角,同時也對提高企業的創新績效有一定的實際意義。但由于獲取關于集群網絡結構等方面的數據較困難,本文沒有對相關假設進行實證檢驗,因此這也是進一步研究的方向。
參考文獻:
1.符正平等.網絡位置、知識獲取與中小企業績效關系研究[J].財經論叢,2012(2)
2.李志剛,湯書昆,梁曉艷,趙林捷.產業集群網絡結構與企業創新績效關系研究[J].科學學研究,2007,25(4)
3.朱秀梅等.創業網絡特征對資源獲取的動態影響—基于中國轉型經濟的證據[J].管理世界,2011(6)
4.Samir Gupta,Arch Woodside,Chris Dubelaar,DonBradmore.Diffusing knowledge-based core competencies for leveraging innovation strategies:modelling outsourcing to knowledge process organizations(KPOs)in pharmaceutical networks[J].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2009,38(2)
5.蔡鉑,聶鳴.社會網絡對產業集群技術創新的影響[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03(7)
6.Baum J A C, Calabrese T, Silverman B S. Don`t go it alone: alliance network composition and startups`s performance in Canadian biotechnology [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0(21)
7.Burt ,R.S.Structural holes:The social structure of competition.Cambridge[M].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2.
8.Granovetter, M.The Strength of Weak Tie.American Joumal of Soeiology 1973(78)
9.鄔愛其.企業網絡化成長—國外企業成長研究新領域[J].外國經濟與管理,2005,10(7)
10.王薔.戰略聯盟內部的相互信任及其建立機制[J].南開管理評論,2000(3)
11.謝洪明,趙華鋒,張霞蓉.網絡關系嵌入與管理創新績效之間的關系—基于知識流入的視角[J].技術經濟,2012(5)
12.葉學鋒,魏江.關于資源類型和獲取方式的探討[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01(9)
13.余紅劍.基于資源獲取與組織學習視角的新創企業內部能力提升戰略選擇研究[J].科學管理研究,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