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寫作既是個人情感的抒發,也是對學術真理的探索,歡迎閱讀由發表云整理的1篇小學數學教學素質教育探析范文,希望它們能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啟發。
一、加強數學的應用性
生活中的數學是最鮮活的,脫離生活實際的教育和學習無疑是充滿遺憾的。因此,教學中教師應密切關注學生的經驗、興趣,賦予抽象的數學知識以豐富的現實背景,為學生的數學學習提供生動活潑的、應用性很強的學習材料。例如:學習“利息”一節后,我給學生布置了這樣一道題:“媽媽有23000元錢,她準備把這些錢存到銀行,但她不知道是購買三年期理財好,還是整存整取的三年期存款好?請你按現在的利率、稅率(自己調查)幫她算一算,選擇哪種收益大?相差多少?”這道題,在我們生活中客觀存在,學生首先應到銀行去調查、了解當前的利率、稅率,然后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這樣使學生既學會了知識,又體會到了數學的價值,真正體現了“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的理念。通過這些問題,培養學生從實際生活出發,并在生活中提出數學問題并進一步解決的能力。
二、激發數學的趣味性
教師可利用實驗、圖畫、故事、游戲、語言等各種教學媒體和手段,精心設計趣味橫生的情境,烘托出教學氣氛,引起學生的注意,誘發學習興趣,牽動學習情感,使學生心理處在興奮狀態,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作為教師在上課時對新知識的引入,要根據教材內容靈活設置適宜的思考懸念,以力求創設新、奇的心理情境,引發學生對教師所設的疑點產生強烈深究意向,同時又利于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喚起高漲的學習激情。在數學教學中,創設情境是很重要的。上課剛開始,教師要想方設法創設情境,使學生在一開始就以最佳的心理狀進入對新知識的探求。例如:教學“圓的面積”時,一上課就我便講了一個故事:熊媽媽進城回來時給大熊和小熊每人買了一塊月餅,但不管怎么分,兩只小熊都不滿意。這是為什么呢?同學們都很驚奇,靜靜地等待老師的講述。這時,老師投影出示了兩塊月餅的形狀,原來一塊是長方形的,一塊是圓形的。隨后提出:“我們如何來比較這兩塊月餅的大小呢?”于是,一種“求之若渴”、急于揭開“謎底”的濃烈學習情趣和極大的欲望便油然而生。為新知識的學習奠定了良好地基礎。
三、樹立“二為主”教學思想
如:在長方形、正方形教學中,我采用讓學生在觀察、操作、感知的方法中進行教學,進一步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思想。首先借助直觀演示讓學生觀察長方形、正方形各有幾條邊,長方形的邊和正方形的邊有什么異同?各有幾個角,都是什么樣的角?然后讓學生動手擺一擺、比一比、拼一拼、看一看、量一量、說一說,找出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在學生積累感知材料的基礎上,教師進一步引導學生認識,像這樣由四條線段圍成的圖形都是四邊形。最后,通過“做一做”讓學生用方格紙或硬紙板制作一個長方形和正方形,并量一量、比一比它們的邊和角,以加深學生對長方形和正方形的認識。教師在觀察、操作、感知的方式中進行教學,不僅體現了課堂教學中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思想,而且在課堂上當學生積累了一定的感知材料后,就會對獲得應用的感性認識進行比較、抽象、概括,從而間接地訓練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四、教給學生方法
素質教育對教師的要求已經不是“學到什么”,更重要的是“學會怎樣學習”。因此,教給學生學習方法,培養學生自學能力是數學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在長期的課堂教學中,我體會到:開展學法指導,依據學生的學法設計教法是體現“教師主導”作用的關鍵,實現學生自學,是體現“學生主體”作用的核心,在學生自學過程中教師要做到“四導”———指導、誘導、引導、疏導。學法給予指導,非智力因素的培養給予誘導,教學重點進行引導,新知識難點有機疏導。課堂上我創設自學的契機,提供預習、自學、嘗試、歸納、運用“五步式”的學法模式,使學生在學習中有“努力跳一跳,就能摘到果”的感覺,使他們能體驗到成功的喜悅,步步有希望,處處有成功,使學生的心理始終處于積極向上的狀態。如在數學《平行四邊形的初步認識中》,首先通過教材對編織圖案、籬笆、樓梯扶手等圖形的觀察,讓學生初步認識平行四邊形,再讓學生觀察方格紙上的平行四邊形,提問:“它們有幾條邊?幾個角?”,然后得出“這些圖形也是四條線段圍成的圖形,也是四邊形,而且它們的對邊相等”,并向學生簡單地說明:“這些四邊形相對的邊之間的寬度總是保持一定的(用手比劃或用三角板演示出對邊間的距離不變),我們就說它的對邊是平行的,所以叫做平行四邊形。”最后借助方格圖來看平行四邊形有什么特點,組織學生討論……通過讓學生這樣反復推拉,不但加深了對四邊形的認識,理解了幾種幾何圖形之間的關系,而且有利于進一步發展學生的空間想象,激發了學生的興趣。總之,教師要認真設計相應的教學方案,以學法制定教法,做到既教知識,又教方法,努力實現小學數學教學由目前的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變,最終達到提高學生的數學素質教育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