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寫作既是個人情感的抒發,也是對學術真理的探索,歡迎閱讀由發表云整理的1篇英語課程改革下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范文,希望它們能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啟發。
研究對象為筆者所在高校英語專業一、二年級的300多名學生,實踐課程主要為基礎階段的幾門專業核心課。研究結果表明:通過加強以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為目的的英語專業課程改革的探索和實踐,學生的語言綜合能力得到了較好的檢驗與提高,專業學習自信心得到了增強,激發了語言應用的動機與熱情,有助于豐富學習內容、開闊眼界和增長見識,與僅僅依靠傳統的純課堂式的理論教學模式相比較,“雙體系”新模式明顯受到廣大學生的歡迎,教學質量得到了一定的提高。《高等學校英語專業英語教學大綱》(教育部,2000)明確了21世紀我國高等學校英語專業人才的培養目標和規格:具有扎實的基本功、寬廣的知識面、一定的相關專業知識、較強的能力和較高的素質。《外國語言文學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教育部,2018)規定的培養目標則為:培養具有良好的綜合素質、扎實的外語基本功和專業知識與能力,掌握相關專業知識,適應我國對外交流、國家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各類涉外行業、外語教育與學術研究需要的各外語語種專業人才和復合型外語人才;同時還要求,外語類專業學生應具備外語運用能力、文學賞析能力、跨文化能力、思辨能力,以及一定的研究能力、創新能力、信息技術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和實踐能力。值得注意的是,二者都強調了外語專業學生要想學好其他專業知識的學習,必須以打好扎實的英語語言基本功和牢固掌握外語專業知識與能力作為前提條件。
長期的教學實踐經驗表明,相關專業的實踐是課堂教學的延伸與擴展,是培養和發展學生能力的重要途徑,應在教師的指導下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進行;而課外學習和實踐活動則應以課堂教學的內容為基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及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語言綜合運用能力、組織能力、交際能力、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我們知道,語言基本功的訓練是英語教學的首要任務,要在注意聽、說、讀、寫、譯各項技能全面發展的同時,突出說、寫、譯能力的培養。而這些能力的獲得,除了要加強課堂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改革外,還要將課堂教學與學生的課外學習和實踐活動結合起來。為了體現課堂內外“雙體系”式的培養能夠順利進行,我們常常看到許多高校英語專業本科《人才培養方案課程計劃表》和每一學期由教師們填寫的《授課計劃表》中,都會設計有一個叫作“課外”的欄目,然而具體如何將這一欄目通過授課計劃在實踐活動中體現出來,卻往往是雖有名而無實,并未引起人們的注意,導致“雙體系”中的“課外實踐”環節形同虛設。縱覽當前關于課外實踐研究的文獻資料,也多為理工類專業領域的研究成果,與英語專業課程有關的課外實踐環節亦鮮見研究。為此,課題組擬對將英語專業課堂教學與課外學習、課外能力培養活動緊密地結合起來的“雙體系”模式的課程改革活動進行探討。
一、完善英語專業課程培養方案,在課程計劃表中增設課外實踐欄目
傳統的課堂教學對于英語專業學生語言基本功的培養固然十分重要,但也存在著不少問題。灌輸式教育導致創新意識淡薄,傳統的課程管理模式導致實踐內容更新緩慢,有限的教學資源導致實踐教學形式化(楊祎、梁猛,2015)。就英語專業課程而言,首要任務是完善英語專業培養方案。在制訂培養方案時,要認真研究專業課程特點,明確具體開展實踐教學的課程計劃安排表,包括全校公共必修課在內的不同課程,在《人才培養方案課程計劃表》中明確每一學期的“課外實踐”環節學時數。費爾巴哈(1959)曾說過:“理論所不能解決的那些疑難,實踐會給以解決。”為此,要摒棄過去全憑課堂講授來從事教學活動的傳統授課辦法,強化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有機統一。在所開設的專業課程中,可嘗試選定50%的專業課程,按照其學時總量的多少,為每一門課程安排2~4學時用于課程實踐教學,納入實踐教學管理,在授課計劃中予以說明,并將課程實踐成績按一定比例計入課程總成績。課程實踐教學實施前,教師先設計好教學內容,填寫相應表格,經批準后方可實施。課程實踐教學實施完成后,學生要填寫課程實踐表格由任課教師做好實踐教學環節的設計,讓學生利用課外時間完成,從而實現學有所用,最后由學生填寫相關表格進行總結。
二、在各學期教學活動中增加基于項目的學習內容
原則上要求以先后開出的兩門或多門課程融合開展設計性學習項目。設計性學習項目實施前,要求相關教師根據教學目標設計好多門課程融合的學習項目,布置學生組織團隊開展項目學習,充分挖掘學生的創造潛能,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和實踐能力。在實施過程中教師給予適當指導;學生完成項目的當前學期,要提交所完成的項目作品,經指導教師推薦、開課單位批準后組織學生答辯;項目由團隊共同完成的,答辯時隨機抽選1名學生答辯;根據答辯成績高低選取不超過70%的項目計入創新創業教育模塊“創新創業訓練項目和課程”(必修)中,并頒發項目修讀證書。原則上基于兩門課程設計的學習項目計0.5學分,基于四門課程設計的學習項目計1學分。
三、實施辦法
(一)實施對象與課程
本改革實施對象為筆者任職高校2016級、2017級英語專業共300多名學生。實施課程主要為一、二年級的基礎英語、英語語音、英語口語、英語閱讀、英語寫作、英漢筆譯、漢英筆譯、英語演講與口才等。
(二)實施內容
每學期開學初,任課教師撰寫本學期授課計劃時,在“課外”實踐環節欄目中將課外實踐活動的內容和方式明確標示出來,將《課程實踐教學登記表(教師專用)》(英漢雙語)通過郵件發放給每一個學生,告知他們如何開展課外活動。最后由學生根據活動計劃的具體實施情況,認真填寫《課程實踐教學登記表(學生專用)》(英漢雙語)。教師專用表的欄目包括課程名稱、任課教師姓名、實踐時間、實踐單位(含名稱、地址、聯系人及電話)、實踐方案(含知識點、問題設計)和具體實施情況。學生專用表的欄目包括姓名、班級、課程名稱、實踐地點、實踐時間、實踐指導教師、實踐單位基本情況、實踐的主要收獲(重點小結課程理論知識點及其實踐應用等)。在活動設計方面,任課教師可參照教學大綱提示,結合課程要求,組織學生利用微格教室開展諸如小組式的課外閱讀、讀書報告會、復述文章、命題演講、辯論、戲劇表演等活動,還有編輯報紙雜志、拍攝電視片、利用戶外或E-mail從事專題訪談,或到沃爾瑪、博物館做實地考察和按要求撰寫考察報告等各種課外活動,鼓勵學生積極參加與專業相關的各種社會實踐活動。
四、實施效果
通過由參加課外實踐活動學生填寫的《課程實踐教學登記表(學生專用)》,研究者得到了大量的反饋信息。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的內容。
(一)語言綜合能力得到了較好的檢驗與提高
從收到的反饋信息上看,參加課外實踐活動的學生表示,在活動中“能從同伴身上得到經驗與借鑒”,通過自己的臨場表現正確認識到自己在發音、詞法句法運用、語意表達等方面的不足,認為“每一次實踐體驗都是一次收獲”“在娛樂中學習,豐富了詞匯”“培養了歸納概括整理能力”“(課外實踐活動)能極大地強化準備過程,提高表達質量”,等等。行為主義關于“刺激-反應-強化”的理論認為,在給予學習者一定的教學信息——“刺激”后,學習者可能會產生許多種反應(包括應激性反應和操作性反應),在學習者做出了操作性反應后,要及時給予強化。譬如,學生在交流與對答中表述正確時被告知“好”或“正確”,在表述錯誤時被告知“不對”或“錯了”,這樣學習者下次出現同樣刺激時做出錯誤反應的可能性就會大為減小,從而促進學習者在教學信息與自身反應之間形成聯結,完成對教學信息的學習。學生的反饋信息表明,活動已經讓學生意識到,只要通過課外真實環境中的語言應用,就能夠相互發現并糾正彼此在語音、語調、語速、語流、詞匯和語法運用等方面的問題,從而熟練地運用課堂上的新學詞匯和相關短語,有效地訓練語言綜合表現能力。
(二)專業學習自信心得到了增強
反饋信息顯示,此項課外活動能夠較好地讓學生通過活動的準備過程和進一步的語言交流,得到了自我表現的滿足感,提高了膽量,明白了“做什么事都要有底氣、有自信”,增強了對語言表達的自信心。二語習得理論認為,課堂上的理論知識學習與機械式的語言交流,還不能算得上是真正的語言交際。就口語交際而言,它是指聽話、說話能力在實際交往中的應用,所以聽話和說話是英語口語交際的重要組成部分,但聽話、說話又絕不能等同于口語,因為真正的口語活動還應包括交際過程中的分析、綜合、判斷、推理、概括、歸納等思維能力,以及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實際操作能力、創造能力,等等。因此,從學生的信息反饋中我們得知,就口語交際訓練而言,只有讓學生更多的感觀都能夠參與到課外活動中來,才能提高學生的膽量,使其心理素質得到鍛煉,切實地提高他們的英語口語表達能力,而只有英語口語表達能力提高了,才能進一步增強他們對專業學習的自信心。
(三)激發了語言應用的動機與熱情
有研究表明,學習動機是僅次于語言學習技能的最強有力的學習效果預測因素。Gardner(1989)認為學習動機是影響第二語言習得四個主要個體差異因素之一,它包括目的、學習的努力程度、達到學習目的的欲望以及學習態度四個方面。可見,學習動機與學習成就之間構成了因果關系,因為學習動機是影響第二語言習得最具能動性的重要因素,學習動機的激發與培養正是直接導致外語習得成敗的關鍵所在(張剛、陳金詩,2005)。按照文秋芳(1996)關于直接興趣和間接興趣的說法,學習者是否具備表層動機和深層動機,關鍵要看學習者是否對所學東西具有直接的興趣,也就是說,要看學習過程本身和知識內容本身是直接地還是間接地引起了學習者的興趣。正如前文所述,由于在課外實踐活動中獲得了成功的感受,增強了自信心,有不少學生表示他們對于使用英語的欲望也隨之增強了,比如“有了進一步閱讀更多原著的沖動”“增加了英語閱讀與英語寫作的興趣”“在小組活動中分享了心得,內心感受到了愉悅”“能促進安靜思考的習慣”。能有這樣的良好感受,一方面應該歸功于課外實踐環節對學生課堂學習效果的增補功能,另一方面要歸功于不同的任課教師對整個實踐活動的科學設計,使得學生能夠在長期封閉式課堂教學環境之外,又尋得另一份激發他們學習熱情的促進因素。具體說來,課外實踐環節能夠進一步激發學生的表層動機和深層動機,讓學習者對所學知識內容和學習過程本身產生直接或間接的興趣。
(四)有助于豐富學習內容有助于豐富學習內容、開闊眼界和增長見識
學生們在登記表中反饋,課外實踐活動讓他們學到了課堂上學不到的知識,開闊了視野,增加了學問。為了完成課外實踐環節的最終目標,他們需要做許多充分的準備,如閱讀大量的文獻資料、觀看視頻、實地參觀走訪調研等,豐富了學生學習內容,使學生更加透徹地理解活動內容;他們還需要撰寫文稿,制作PPT,分析和背誦相關材料和數據等;為了在與同伴交流、錄音錄像,或在戶外與陌生人溝通時有良好的表現,他們要事先做假想性預演,并反復修正自己的語音語調,調整語速和神態,以提高自己的臨場表現力。通過充分的準備過程和最終的表現環節,學生之間相互取長補短、相互學習、相互包容,在合作學習活動中正視并修正各自存在問題的同時,團隊協作精神也隨之得到了增強。
五、結語
通過加強以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為目的的英語專業課程改革的探索和實踐,學生的語言綜合能力得到了較好檢驗與提高,專業學習自信心得到了增強,激發了語言應用的動機與熱情,有助于豐富學習內容、開闊眼界和增長見識,與僅僅依靠傳統的純課堂式的理論教學模式相比較,“雙體系”新模式明顯受到廣大學生的熱烈歡迎,值得加以總結與發揚。但經過幾個學期的嘗試,也暴露了一些存在的問題,如關于課外實踐活動的任課教師設計問題,課外實踐活動中的學生參與質量與考核問題,實踐活動資料收集的完整性、準確性與有效性問題,以及教師工作量的核查與統計問題,都有待于在新的實踐環節中進行摸索,以找到更加行之有效的解決辦法。總之,以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為目的的英語專業課程改革,已取得了初步的成績,同時為英語專業本科課程教學質量評估積累了寶貴的第一手資料,為我們進一步開展“雙體系”模式的教學實踐和探索,奠定了一定的理論基礎。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高等學校英語專業英語教學大綱[EB/OL].https://wenku.baidu.com/view/842f865d3169a4517723a3e2.html.
[2]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上)[S].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92.
[3]楊祎,梁猛.系統化課外實踐訓練的研究與探索[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5(12):183-186.
[4]費爾巴哈.費爾巴哈哲學著作選集(上卷)[M].北京:三聯書店,1959:248.
[5]張剛,陳金詩.第二語言習得成功的關鍵因素[J].江南社會學院學報,2005(1):71-74.
[6]文秋芳.英語學習策略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6:104-106.
作者:韋建華 單位:廣東石油化工學院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