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寫作既是個人情感的抒發,也是對學術真理的探索,歡迎閱讀由發表云整理的1篇培養青少年自控能力的辦法范文,希望它們能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啟發。
1家庭培養
家庭是個體生長的第一所學校,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教育貫穿了個體的一生,家庭教育是連續的持久的,不因孩子在學校進行教育活動而間斷。所以在培養自控力方面,來自家庭的科學指導必不可少,簡而言之就是言傳身教。
1.1言傳:語言引導
語言是思想交流的媒介,是最直接的教育形式。在孩子還懵懂無知時,家長就要用語言積極引導,灌輸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強調具有良好的自控力能受益無窮。多收集關于自控力強的名人故事或身邊實例和孩子交流分享,但青少年時期孩子敏感多疑,在對孩子進行語言教育時要注意措辭和表達方式,盡量避免讓孩子誤認為家長在夸耀“別人家孩子”進而促使孩子產生逆反心理。
1.2身教:榜樣模仿
身行一例,勝似千言,對于青少年來說,榜樣的力量比語言更大。模仿是人類行為學的基礎,在青少年期,孩子們對于世界的了解是片面的,往往沒有建立真正屬于自己的思想體系和思維方式,這個時候,榜樣的帶動作用就很重要。在家庭里,如果家長言行不一,懶惰散漫,做事拖沓,孩子就會不自覺被影響。即使家長再耳提面命,也無濟于事。所以,在培養孩子自控力之前,家長要做好榜樣作用,什么時候工作、什么時候娛樂、什么時候運動都要有規劃且執行,不能因為娛樂節目新奇好看,就一門心思被吸引不能清醒自持。這樣久而久之,孩子對于自控力的觀念就會樹立,自控力的行為也能在榜樣影響下進行。
2學校培養
學校是進行系統教育活動的組織機構,是青少年學習的場所,也是其成長過程中停留時間最長的地方。所以,學校的指導對于培養青少年自控力方面有著重要作用。
2.1強化自控理念,堅定自控決心
學校層面可以將自控理念融入學生的學習生活,倡導自律慎獨,建立自控文化墻、文化角便于學生交流學習。在班級中,因材施教,開展學生個人制定計劃、簽訂“自控承諾書”等方式落實到實處。班主任還可以適當開展多種形式的自控力訓練活動和主題班會,培養孩子的成長型思維能力,強化自控理念,堅定自控決心。
2.2循序漸進,培養律己
在好的大環境下調整好自控心態,就要上升到行為層面,但不宜好高騖遠,應該循序漸進,從小事做起。例如堅持每天提早到校;堅持每周一記;堅持一學期至少閱讀5本課外書籍并寫讀書筆記等,這樣長期從不愿做又該做的小事上鍛煉學生的自控力。
2.3合理規章,從他制到自制
學校應建立合理且細致的規章制度,在青少年自控力不足的時候,利用“他控力”來彌補。久而久之,日常規范行為的習慣化會融入青少年的學生生活,成為人生里的一部分,會從他制轉變為自制。
3社會培養
社會的指導不像家庭指導和學校指導是直接的,而是通過社會大環境進行的間接指導。社會指導最主要的就是弱化影響青少年培養自控力的誘惑因素。例如網絡游戲誘惑、電視節目迷惑、無量商家誘騙等等。應該借助政府力量,建設良好的網絡環境,限制三觀不爭的電視節目,懲處不良商家。
4自我培養
4.1明確目標,排除干擾
人之所以散漫懶惰往往時因為沒有目標和方向。內在需求是培養自我控制能力的本源動力。對于青少年來說,自我指導的第一步就是明確目標,這樣才能排除干擾。人生本來就寂寞,光鮮只是短暫的瞬間,大部分時間,大部分人都不無迷惘的做著一些自己都不明白為什么要做的事,庸庸碌碌浪費光陰。所以,知道自己想要成為怎樣的人,想擁有怎樣的未來,設想期間可能遇到的所有阻礙,明確自己可以付出的努力底線尤為重要。只有有了目標,才有動力付諸實踐,為之付出、犧牲。
4.2堅持目標,耐受挫折與誘惑
在面對選擇取舍時清楚自己的趣向和目標就是避免被挫折打倒。因為任何工作與愛好想要閃耀光芒,都需要非常漫長而艱苦的練習,你需要忍受疲憊,還要面對寂寞。人生的路很長,謹記堅持目標,如果不是發自內心的認同這件事,還有什么能支持人走下去?只有愛的深刻、想的熱烈才可能披荊斬棘勇往直前不生怯心。在遇到誘惑時,可以采用“自我催眠法”告訴自己:愉悅有兩種,一種是外在的愉悅,像胡吃海喝瘋狂玩樂帶來的暫時性快樂,這種愉悅滿足了以后就是不滿足,滿足了以后就是無盡的空虛,另一種愉悅是內生的快樂,比如讀一本好書帶來的平靜,這樣奮斗充實的人生才是快樂且有意義的。
4.3培養愛好,明辨責任
為什么要培養至少一個愛好?因為它可能會變成你的夢想。學習源于興趣愛好,但最終會變成一種責任。這個過程痛苦又漫長,需要克服時不時涌上來的懶惰,學會對自己的每一個行為負責。完全戒斷隔絕所有不良因素不是自控力,能馬上開始隨時結束無意義的行為才是。培養青少年自控力需要家庭、學校、社會、個人共同付出努力協調進行的,培養自控力也不是一蹴而就一勞永逸的,是長期的堅持的。
參考文獻:
[1].吳云龍,毛曉霞,田錄梅.親子關系與青少年冒險行為的關系自控力的中介作用[J].中共臨床心理學雜志.2017(02):52.
作者:鄧亞藍 單位:云南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