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fn id="a4kkq"></dfn>
<ul id="a4kkq"></ul>
    • 教育評估與監測大全11篇

      時間:2023-07-09 08:55:42

      緒論:寫作既是個人情感的抒發,也是對學術真理的探索,歡迎閱讀由發表云整理的11篇教育評估與監測范文,希望它們能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啟發。

      教育評估與監測

      篇(1)

      實施義務教育學習質量監測與評估的意義在于:1、貫徹教育部《關于積極推進中小學評價和考試制度改革的通知》精神,建立以促進學生主動發展,提高學校教學質量為目標的評價體系,把握教學質量的發展水平,采取切實有效的對策措施,提高九年義務教育教學質量。2、通過監測與評估,引導學校干部、教師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堅持把推進素質教育、促進全體學生的全面發展作為學校的根本任務,提高學校創新發展的能力,提高學校科學決策的水平,提高學校的管理效能和教學質量。3、通過學習質量監測報告和及時的反饋與反思,促進教師進一步了解、研究學生,尊重、關注學生個體差異,建立相互激勵、教學相長的師生關系,促進教師依據課程標準的要求,提高自身的專業化水平和創新能力,提高教學成效。4、通過學習質量監測的評估報告、學科教學質量影響因素分析報告,引導全社會逐步形成主流的、正確的教學觀、質量觀,進一步改善全面推進素質教育,高標準、高質量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的社會環境。

      目標任務

      建立科學的、適合*地區實際的義務教育學習質量監測體系,建立一支具有科學評估學習質量能力的骨干隊伍,為中小學教學工作提供業務指導;為各級教育管理部門提供決策依據;為社會各界提供義務教育質量報告;為鞏固義務教育成果、高水平高質量普及義務教育提供質量監測服務。

      依據原則

      依據國家義務教育各學科《課程標準》,制定適宜*地區學生學科學習質量評估標準。

      依據不同年齡階段學生生理與心理發展水平方面的各自不同特征,充分考慮不同年齡階段學生的發展特點,選擇切實可行的評核方法與評核工具。

      學習質量監測與評估的原則:

      發展性原則。要樹立以學生發展為本的現代教育理念,以促進學習質量的提高為目標,著眼于促進學生的進步與提高,不僅要注重評估結果,更要注重發展和變化過程。

      導向性原則。要以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政策法規和有關文件為指導,將有關精神與要求貫穿于學習質量監測評估的全過程,通過監測與評估把這些精神落實在提高教學質量的實踐中。

      實效性原則。制定科學的學習質量監測與評估標準,研制有效的方法與工具,對學生學習質量現狀的成因、影響學習質量進一步發展的主要因素做出科學分析;通過有效的反饋監控機制,形成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的正確決策,促進學生學習質量不斷提高。

      激勵性原則。把評估作為學校發展的需要和動力,堅持目標(標準)參照,注重對學校發展的縱向比較,鼓勵學校在原有的基礎上不斷進步和提高,使基礎不同、條件不同的學校在發展過程中都能不斷獲取成功的經驗。

      可行性原則。制定教學質量標準,研制方法、技術和工具,要在保證科學性的前提下盡可能地做到簡便易行,便于操作。

      基本內容

      學習質量反映學生的全面發展水平,應該是一個綜合指標。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學習質量監控指標體系包括以下內容:

      思想道德:道德知識、行為規范、公民意識等。

      文化知識:語文、數學、外語、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等。

      體育健康:學生體質健康、體育衛生等。

      審美表現:音樂、美術等。

      個性發展:意志品格、興趣習慣、情感態度等。

      上述內容僅僅是一般性的指標框架,在具體操作中,將對上述指標進一步分解為明確可測的評價標準。

      實施方式

      為獲取對全市學生學習質量的分年度的整體評價,要依據科學的方法抽取一定數量的學校的學生,對其學業成就水平、影響教學質量的因素等進行測量、問卷和訪談調查,并輔以實地考察、文獻調查等多種方法,以求得最終判斷。同時還應設計可行的科學方法調查中小學生的道德和個性品質的發展水平。

      學習質量監測與評估的主要方式有:

      1、學生學業成就水平測試

      圍繞各學科國家《課程標準》以及《*市初中、小學學科學習質量評估標準(試行)》的要求,采取單科與綜合測驗結合、口試與筆試及其他形式相結合的方式,對學生所應達到的水平情況進行測查。

      2、影響教學質量的因素分析

      與學業水平測試相結合,用問卷及訪談法調查來自學生、教師與學校方面的教學質量影響因素及表現,從中分析影響學習質量的因素。問卷調查包括:

      教師問卷——調查內容涉及教師的教育背景、專業研修情況、學科教育教學具體方式及相關因素。

      學生問卷——調查內容包括學生的家庭背景、教學內容的感知、學習動力與行為養成等方面的情況。

      學校問卷——調查內容涉及學校的自然特征與學校教育資源條件與管理情況。

      隨著教育統計測量方法的普及和評價技術的提高,要建立并逐步完善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學習質量數據統計分析系統,促進學習質量監測技術更趨科學化。

      組織管理

      全市范圍內的學生學習質量監測與評估由市教育局牽頭,會同市教育學院相關部門組織實施。區級范圍內的監測與評估由各區市縣教育局牽頭,會同當地教學研究部門組織實施。

      在各級教育行政部門的統一領導下,組建由既有理論知識又有實踐經驗的教學研究、評價測量和項目規劃等方面專業人員組成的工作機構,具體研究與規劃監測體系的網絡建設和運作程序。

      實施步驟

      一、組成以市、區(市)縣教育行政部門、教科研部門等多個相關單位共同參與的監測與評估的研究、實施隊伍,依據本方案制定監測與評估工作的實施細則。

      二、建立各學科學業質量評核常摸。

      三、依據監測與評估細則中確定的實施內容和程序,進行教學質量監測和評估。

      1、抽樣。采取分層隨機抽樣的方法,按照城區、城鎮、農村(小學分中心小學和村級小學)三類不同學校類型,按照一定的比例分別抽取一定數量的小學和中學,每所學校1-2個教學班,學生的數量不低于每類學校學生數的5%。

      2、制定影響學習質量諸因素的調查問卷和學業水平測試問卷。

      3、進行調查問卷和學科測試的試測,根據試測結果修改學科試題和調查問卷。

      4、進行問卷調查和學業水平測試。

      5、評閱試題,登記、錄入和統計分數,錄入與統計調查問卷。

      6、撰寫學科試題評價報告。

      7、深入學校,實地調查研究。對教學過程進行評估,并就影響質量的原因進行深入分析。

      篇(2)

      總書記在黨的十報告中進一步重申:“教育是民族振興和社會進步的基石。要堅持教育優先發展,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教育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著力提高教育質量,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2]

      (二)社會發展的需要

      在當今社會,科學技術人才的競爭已經成為國與國之間的競爭標志,如何培養一名符合當今社會發展需要的人才已成為當今世界性課題。培養一名具有基礎科學知識、有創造力、有社會融合力的人才就必須把素質教育真真切切地放到教育的重要地位上來,完成由“應試教育”到“素質教育”的轉型。因此,教育的理念、方法、監測以及評估等均需要改革。“當前,我國教育呈現出新的階段性特征:有學上的問題已經基本解決,上好學的問題成為突出矛盾;數量和規模的問題已經基本解決,質量和結構的問題成為主要矛盾。”[3]如何辦好學,怎樣教好學,怎么培養社會發展所需要的人才已經成為我國現階段面臨的重要難題。制定出不但能與中考、高考為標志的傳統評估標準相異,且能滿足社會意志的基礎教育質量監測與評估標準已迫在眉睫。

      (三)與世界基礎教育質量監測及評估標準融合的需要

      世界上許多國家對基礎教育質量監測與評估已經逐漸由原有的科學性評價體系轉向為科學性與以人為本相結合的趨勢,一些發達國家還專門建立起自己的基礎教育質量監測與評估機構。法國前總理拉法蘭2003年組建了由教育部原評估與預測司司長克勞德德洛為主席的“學校未來全國討論委員會”。國際上也組建了評估機構,制定了相應的評估標準。為更好地融入世界范圍內的基礎教育質量監測與評估標準,我國應建立自己的基礎教育質量監測與評估標準。

      二、基礎教育質量監測

      從系統監測理論的層面上看,所謂監測是監測主體以一定的標準為依據,對受測客體發出指令引導并糾正其把錯誤的狀態轉回到正常狀態的活動。由此可見,監測的首要目的是糾正錯誤的狀態,它的根本目的是達到系統目標。

      (一)明確基礎教育質量監測的指導思想和原則

      進行基礎教育監測要以黨的教育方針和政策為依據,促進素質教育的全面實施,加強學生在品德、智力、體質方面的協調發展,提升我國的基礎教育質量。在此指導下開展基礎教育質量監測還應堅持以下原則:其一,監測要有法可依。教育質量監測工作要將國家制定的法律法規和我國基礎教育質量改革標準作為依據。其二,監測要具有科學性。基礎教育質量監測在制訂監測標準、開發測量工具、抽取適當樣本、收集數據等過程中要始終秉承科學性的原則。其三,監測要迎合社會發展的需要。在基礎教育質量監測中要將監測與社會熱點問題有機地融合,推動全社會形成正確的人才觀念和教育質量觀念,為基礎教育質量監測營造良好的社會輿論。

      (二)基礎教育質量監測在教育督導中的重要作用

      教育督導制度是我國一項重要的教育制度,有效的教育督導制度是衡量一個地區教育管理水平好壞的重要指標。基礎教育質量監測能將教育督導的針對性有效提高,從而為教育改革服務。通過基礎教育質量監測,能讓我們全方位、多角度地理解和掌控基礎教育的發展情況,方可為教育監督工作提供有效的依據,指引其督導方向,更好地發揮教育督導的作用。

      (三)基礎教育質量監測的主要因素

      首先,監測主體。基礎教育是每個人在受教育過程中必須參與的教育,是培養人才、提高整體國民素質的“奠基性”教育,因此,政府是基礎教育質量的主要負責人。我國實行由中央到地方的逐層管理、負責的教育管理體制,政府自然成為了基礎教育質量的責任主體,同時也是基礎教育質量監測主體。另一方面,我國的教育行政管理是由決策、實施、監測三個部分組成。而監測由專有的監測機構執行,由此可見,地方的監測機構是監測過程的根本主體。其次,監測客體。質量是相對于產品而產生的,產品不存在何談質量,質量不存在就不會產生質量監測。所以,有人認為“對于基礎教育而言,產品就是所培養出來的學生”,但其卻忘記了最本質的問題,相對于企業(采購—制造—銷售)的模式可聯想到基礎教育(招生—教育—升學)的模式,可是兩者在第一個部分就有所差異,企業在采購的過程中要付出原料費用,相對而言,學校招生卻需要政府支付教育經費。所以,這種觀點是錯誤的。當前,我國基礎教育經費主要來自政府的教育經費和學生支付的學雜費,他們所支付的是基礎教育服務的費用,因此,政府和學生共同購買的基礎教育服務是基礎教育質量監測的客體。最后,監測內容。基礎教育質量監測要考查學生在品德、智力、體質等方面的全面發展狀況,以及他們的獨立思考能力、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在學生成長方面,應從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和學習成績兩方面進行監測;在教師成熟方面,應從教師綜合素質、應盡義務以及教學成績三方面進行監測;在學校發展方面,應從學校行政管理、課堂教學、校本研究以及質量監管等方面進行監測;在標準制定方面,應從監測指標體系是否合理、具有科學性等方面進行監測。

      三、基礎教育質量評估

      (一)我國基礎教育質量評估存有弊端

      我國基礎教育質量評估自教程改革以來取得了顯著成果,基本達到了質量監測的標準要求,為我國基礎教育質量的提升起到了作用,但基礎教育質量評估仍存有一些弊端。對待評估的認識有待加深,不能充分理解教育質量評估的目的、意義;對構建基礎教育質量評估仍有懷疑、觀望、遲疑的思想;評估的體系不夠完善,一些地方政府的基礎教育質量評估體系不夠完善,存在僅由職能部門進行統籌、評估、協調,許多負責基礎教育的學校沒有專門的基礎教育質量監測機構;評估內容單調不均衡,小學的質量評估主要在語文、數學等科目上,初高中也僅停留在中、高考等考試科目上,忽視了學生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評估方法仍不具有科學性,并且以分數、升學率作為評估依據的現象仍普遍存在;評估方式沒有創新,仍沿用經驗的調研監測對特定學校、特定教師、具體學生的評估。

      篇(3)

      近年來,教學質量監測與評估工作日益受到人們的重視,特別是教育部及各省市教育主管部門相繼頒發了關于新課程改革及教學質量監測與評估的文件后,教學質量監測與評估工作已成為各級教育部門的重要工作之一。然而,由于教學質量動態監測與教學評估需要大量的測量與評估數據支撐,人工操作的方式顯然難以滿足其在數據采集、統計分析、跟蹤監測和教學評估等方面的要求,再加上原有教育體制的局限及信息技術在這一領域應用的相對滯后,致使大部分地區的教學質量監測與評估工作至今仍處在起步階段。即使是廣東、江蘇、上海、山東等經濟發達地區,其教學質量監測與評估工作也是近兩三年伴隨著計算機網上閱卷系統、教學質量監測與評估系統的誕生才得以真正啟動的。值得欣慰的是,上述地區的發展速度相當之快,投入到教學質量監測與評估信息化方面的資金增幅每年都在300%以上,部分地市、縣(區)的“中小學教學質量監測體系”也相繼建立了起來。

      教學質量監測與評估信息化的必要性

      嚴格說來,教育質量包括教育課程質量、教育教學質量和學生綜合素質等內容,其中涉及眾多的因素。要實現教育質量的全面提高,除在教育過程中注重抓好課程質量、教學質量及學生心理健康等工作外,還必須建立起一套完善的教學質量監測體系,通過對教育過程的質量測量、分析評價等手段才能得以較好地實現。

      然而,構建完善的教學質量監測體系,一方面,需要大量能真實反映學生受教育情況的監測數據;另一方面,還需要能夠對學生學業質量及綜合素質進行科學評價的平臺。無論哪一方面都需要進行大量的數據采集、統計分析、跟蹤監測與教學評估等工作。由于其中涉及的數據處理相當龐大而復雜,因而人工操作方式根本無法實現,必須借助具有強大的數據處理與分析能力的計算機信息技術才能更好地完成。

      教學質量監測與評估信息化的可行性

      隨著計算機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及其在社會各領域應用的不斷普及,教育信息化發展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特別是伴隨著計算機圖像處理技術成熟而誕生的計算機網上閱卷系統,其強大的數據采集、數據處理與統計分析功能,不但為教學質量監測與評估提供了可靠的數據來源,而且也奠定了教學質量監測與評估信息化的技術基礎。

      計算機網上閱卷系統不但可實現對考試成績及評價數據的自動采集與統計,而且還可實現對科目、題目、小題(知識點)得分情況的詳細分析,如果再結合它對命題質量(如難度、信度、區分度、效度等指標)的分析功能,要實現對教學質量科學、全面的評價將變得比較簡單、容易。

      教學質量監測與評估信息化的主要環節

      從教學質量監測與評估的實際需要、工作流程及基本原理上看,其信息化主要包括:數據采集、統計分析、跟蹤監測與教學評估等四個環節(如下圖)。

      1.數據采集信息化

      所謂數據采集信息化是指教學質量監測與評估所需的各種原始數據采集的自動化。由于實現教學質量監測與評估所需采集的數據量巨大,依靠傳統的人工數據采集方式不可避免會存在數據量不足、數據不準確或采集不及時等問題。利用計算機網上閱卷系統進行數據采集,由于其具有客觀題自動閱卷功能,不但可實現各類考試的客觀題成績數據自動采集,而且還能實現各種測評及調查數據的自動處理。其網上評卷功能則較好地解決了主觀題成績數據采集的問題,因而教師的評卷工作將變得非常簡單,而且也最大限度地保證了數據采集的科學性和準確性。

      2.統計分析信息化

      統計分析信息化所要解決的是考試成績數據處理及教學測評數據統計分析的自動化問題。因為數據采集完成后,如果不對采集來的數據作進一步的挖掘分析,那么它只能是一些孤立的數據。我們只有把這些數據按照教育測量理論關聯起來,并用于教學質量的分析與評價,其作用才能得到發揮,也只有這樣才能實現從不同學科、不同維度去分析和評價學生的學業成績及綜合素質,及時、準確地發現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各種問題。

      對于具有強大數據處理與分析能力的計算機信息技術而言,要實現統計分析的信息化,我們只要按照教學質量監測與評估的實際需求設計相應的計算機系統即可。

      3.跟蹤監測信息化

      所謂跟蹤監測信息化實際上就是通過計算機信息技術實現對教學質量監測與評估數據的動態監測。因為教育是一個持續的過程,隨著教育的內容、對象、教師及條件等因素的變化,教學質量在不同的時期也會有不同的表現。為了全面、及時、準確地把握教學質量,我們必須把歷次的考試成績、測評數據及其統計分析結果放在同一平臺上分析和比較,只有這樣,我們才能以發展的眼光去看待教育過程的變化,滿足教育發展性評估的要求。

      跟蹤監測過程的信息化主要涉及對跟蹤監測數據的加工與處理問題,因此,只要跟蹤監測內容及方法一旦確定,再按照跟蹤監測的需求設計相應系統或功能模塊即可實現。例如,通過數學建模,把教育過程中各種研究對象多維地展現于監測體系中,并使之不斷得到更新和補充,以達到動態反映各類監測對象及監測內容變化的目的。

      4.教學評估信息化

      篇(4)

      一、基于教育部教育質量“綠色指標”下學習質量監測評估的指標體系構建

      (一)教育部的“綠色指標體系”與廣西項目實施目標的吻合度分析

      《教育部關于推進中小學教育質量綜合評價改革的意見》對中小學教育質量綜合評價提出了評價內容和具體指標,評價內容涉及學生品德發展水平、學業發展水平、身心發展水平、興趣特長養成、學業負擔狀況等五個方面的20個關鍵性指標,這些指標實際上可歸到三個領域,一是思想品德領域,二是學業質量領域(包含學業發展水平、興趣特長養成和學業負擔狀況),三是身心發展健康領域。因此,綜合評價指標是傳統的德智體培養目標的現代版,力圖把黨的教育方針的要求具體化,體現素質教育要求,同時針對當前教育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和薄弱環節,綜合考查學生的發展狀況,重點關注學生學習的效率、保護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熱情,著眼學生的長遠發展。就像現在衡量經濟發展強調“綠色”GDP一樣,評價教育質量也在強調“綠色”,因此,綜合評價指標被稱為“綠色評價指標”。

      從質量綜合指標來看,學生的學業發展水平、興趣特長養成和學業負擔是構成教育質量的主體,是學習質量的評估指標體系。我們把它單列如下。

      從上表可以看出,學習質量指標關注的是素質教育中學生的知識、能力(思維能力、實踐能力等)和素養(創新意識等)的提高和養成、學生個性的發展以及學習過程的感受。

      廣西基礎教育學校教學改革試點項目是依托孟照彬教授《MS―EEPO操作體系》在我區實施的一項旨在提高課堂效率以騰出更多時間來實現“在課堂中對學生進行有效的創造思維拓展和實踐操作能力訓練”的教學改革項目,項目的一個重要目標是讓學生樂學、好學、富于個性地學習和發展,并通過課堂上的學習訓練使學生的創造思維和實踐能力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因此,我區所實施的這個項目的目標與教育綜合質量指標的要求是一致的。該項目的最大亮點是學生的思維在常規課堂中被激活,而學生的思維一旦被激活,其課堂學習的參與面就廣、參與度就高、學習效率也會明顯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發展潛能、進步動機、求知欲望等也會被激發并延伸下去。此外,該項目還通過“多種表達方式”訓練,使學生自信、樂觀向上的心理品質得到了明顯的提升;通過“單元組”中的互相關注、互相關照、人際溝通、親和力訓練等,以“團隊”分工合作完成學習任務,使學生養成了文明禮貌、團結友善、遵守規則、尊重他人的良好品格;通過“做中學”“動中學”“哲學方式”“三元方式”等課型的訓練,使學生的思維向度得到了大量的擴張,由此顯著提高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實踐能力、知識技能等學業水平。可以說,該項目基本上是圍繞教育部的綠色指標的要求來推進的。

      (二)學習質量監測評估的指標體系構建

      學習過程是學生獲得學習成果、身心發展的雙重過程,學習質量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學習成果和身心發展的反映,學生的學習成果和身心發展既表現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身心的參與度、效度上,也表現在學生學習之后所獲得的結果上,如學生通過學習獲得的知識技能、學科思想和方法、能力意識等。學習結果與學生學習過程中的思維有關,因為學生學習的過程,也是學生的思維過程和思維技能形成的過程,因此,學生的學習質量,應該反映在學生學習過程中的思維質量上。思維是以學生習得知識為前提,通過思維的向度組合,解決實際問題、創新思維的意識、實踐能力的操作等方式來呈現的。因此,思維向度的數量是反映學習質量的重要指標。

      總而言之,學習質量可以通過三個維度的指標來反映,即學習的參與度、學習的效度和思維的向度。通過對這三個指標的量化分析和定性描述,可以對學生的學習質量作出判斷。

      1.學習的參與度。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否投入,能否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各項學習活動當中,是保證學習質量的關鍵因素。學習的參與度是提高學生學習知識水平與靈活組織能力的重要手段,既可以用學生發言的人數以及參與活動的時間、參與面、主動權下放的次數等量化指標來呈現,也可以從行為參與(語言上的參與)、情感參與(情感投入)和思維參與(思考過程)等方面進行質性的描述。

      2.學習的效度。學習的效度指的是學生學習的效率、效益和效果。“學習的效率”指的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消耗的時間、精力與獲得學習成果的數量和質量之比,即學習效率=學習產出(學習的數量和質量)/學習投入(時間和精力)。“學習的效果”不等同于學習成績,也不等同于教學效果,它是學生知識增長和心理培育的綜合反映,包括顯性效果和隱性效果兩個方面。顯性效果指的是學生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后,知識技能、學科思想方法等的掌握度及知識技能思想方法的運用度;隱性效果指的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心理結構的變化,即學習態度的變化、學習自控能力的變化、學習技能的變化和規范行為習慣的變化等。“學習的效益”指的是學生在正常的心理感受下,學習過程中單位時間內接受學習任務、處理學習問題、達成學習目標的程度。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越強,學習越有潛能,興趣愛好越廣泛,其學習效益越大。因此,學習的效度也是學生興趣特長養成的重要指標。

      3.思維的向度。學生學習的過程也是運用知識解決問題、創造性思維能力形成的過程。解決問題的過程是面對新問題找到新方法的過程,這個過程既需要運用之前所學過的各種知識技能,也需要將這些知識技能進行重新組合與搭配以產生新方法,而這需要大量的思維擴張。大量的思維擴張可以產生更多新的方式方法,多次的思維收縮則有助于從多種解決問題的方法途徑中找到可行性和可能性的方法,并通過對方法的排序等策略,以找到解決問題的最終方法和策略,形成解決問題的理想性方案,使之與現實對接。由此看來,思維擴張是解決問題的前提,我們把思維擴張的數量,稱之為思維向度的數量。在MS―EEPO理論中,思維向度是創造性思維的第一個操作性指標,功能轉換度是創造性思維的第二個操作指標,我們的項目推進目標就是在常規課堂教學過程中對學生進行創造性思維的培養和訓練。因此,思維向度數量是學習質量的又一重要指標。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看出,上述三個指標既可以描述學生學習過程中學業發展的水平和學業負擔的狀況,又可以表示學生興趣特長的養成過程,可以作為學習質量的評估指標。因此,對教育部綜合質量評價指標中的學業發展水平、興趣特長的養成、學業負擔的狀況這三個關鍵指標進行測評,可以通過對學生的參與度、學習的效度和思維的向度進行測評來體現。而后三者既可以通過質性評價來呈現,也可以通過量化數據信息來呈現,是非常理想的評價指標。它們具備指標的三個特性:一是反映測評目標(學習質量)的本質屬性,二是具有可操作性和具體性(可量化表達),三是通過實際觀測和測定,可以得出明確的結論。它們之間的關聯如下圖。

      二、學習質量評估方法

      (一)隨機抽樣,選取樣本,實施連續數據收集

      根據《教育部關于推進中小學教育質量綜合評價改革的意見》,對學生學習質量進行評估,重在綜合考查學生學習進步狀況,我們通過對思維的向度、學習的參與度和學習的效度這三個指標的數據進行歸類分析,來揭示學生學習進步變化的趨勢與特點,從而得出學生學習質量的狀況。

      廣西基礎教育學校教學改革試點項目從2010年開始實施,到目前為止,已進行了近三年時間。我們將項目按年度推進劃分為3個時段,第一時段即2010―2011年,第二時段為2011―2012年,第三時段為2012―2013年。我們用上述三個評估指標采取樣本,對樣本在3個時段里進行連續數據監測,從監測的數據推測試點項目學校里學生群體學習質量的情況。三年來,我們從某試點學校小學三年級里隨機抽取了56名學生,進行了連續三年的跟蹤監測,即從3―4年級起,經4―5年級到5―6年級(對應的是項目推進的3個時段)進行了數據的收集、監測。

      (二)設計開放性的學習任務對學生進行測試,獲得學習質量的數據信息

      我們對這56名學生每年進行一次測試,圍繞學生學習的知識技能,通過任務完成的過程來觀測他們在學習活動中所表現出的思維的向度、學習的參與度和學習的效度的有關數據信息。為了保證測試中獲得的數據有可比性,我們每次測試的時間間隔相同,每次測試任務的材料都是學生所熟悉的并與他們的生活、學習密切相關的,每次任務都包含問題提出、資料收集、研究方案設計、數據統計與整理、數據解釋、結果分析與表達呈現等多個環節,且每個環節均涉及相關學段的知識與技能的運用、方法與策略的選擇等諸多必備要件,每次任務都要通過單元組或團隊合作完成。我們將每個學生每個時段的三個指標所反映的數據全都記錄在案,作為判斷某個學生在某個指標上是進步的(用“1”表示)還是退步的(用“-1”來表示),即某人后一年的某指標減去他前一年的某指標,得到正數即為進步,得到負數即為退步。

      (三)學習質量的數據集合

      根據邏輯推理,一個時段內,三個指標的變化綜合在一起可能有8種數據模式,從而得到學習質量在一個時段內的數據集合(見上表)。

      模式1為學習質量最高狀態,同期3個指標都進步;模式8為學習質量最低狀態,同期3個指標不同程度退步;模式2、模式3、模式4均為雙指標進步模式,即3個指標中有2個指標進步,1個指標退步;模式5、模式6、模式7為單指標進步模式。

      (四)統計樣本中3個時段3個質量指標進步模式的人次分布

      我們跟蹤統計這56名學生的數據信息,得到了這批學生學習質量指標變化的8種模式3個時段的分布數據(如下表)。

      由上表可見:在第一時段中,3指標進步的有7人,2指標進步的有28人,1指標進步的有17人,3指標退步的有4人;在第二時段中,3指標進步的有24人,2指標進步的有24人,1指標進步的有7人,3指標退步的有1人;在第三時段中,3指標進步的有13人,2指標進步的有27人,1指標進步的有11人,3指標退步的有5人。3個時段累計:模式1有44人次,模式2有26人次,模式3有25人次,模式4有28人次,模式5有14人次,模式6有13人次,模式7有8人次,模式8有10人次。

      (五)學習質量分析

      3指標同時進步或3指標中有2個指標同時進步,都是學習質量較好的狀態。根據3指標和2指標進步的累計人數,可以看出第二時段學生進步最快,群體學習質量較高,56人中有48人進步很快。第三時段情況略好于第1時段。這一結果比較符合目前試點項目推進現狀。2010―2011年是項目啟動期,剛進行教改,學生只學了5J(五項基礎),教師剛學了要素組合的課型方式,教師對學生學習的調控能力還弱,學生學習的參與度和效度處于潛伏期,思維未被完全激活,學習質量比較低;2011―2012年是項目實施期,學生訓練了5S(五項速度)等學習方式,教師學習并使用了平臺互動的課型方式,教師構建的平臺關照了各類個性學習特征的學生,對關鍵項內容的強化次數通過大量的參與、互動得到了攀升,大幅度增加了知識和技能,學生的思維被激活,潛力生逐漸減少,因此,這個時段學生的總體學習質量較第一時段高。2012―2013年是小學六年級學生面臨小升初的擇校升學期,學生分心的事情逐漸增多,教師要為學生的統考統測做準備,不敢更多地使用新的教學方法,學習質量就不如第二時段,進步速度趨緩。

      篇(5)

      由于我國繼續教育發展的時間比較短,目前還沒有針對繼續教育的國家質量評估體系。國家對繼續教育質量評估的研究還處在探索階段,繼續教育質量評估方法的研究屬于教育評估領域的新課題,其難度主要是對繼續教育質量的真正內涵及其衡量標準很難準確把握。在短時期內,國家還很難建立一套科學的、有效的質量評估體系。

      繼續教育機構該如何了解自己的辦學質量狀況、查找存在的問題,找到不斷提升的途徑呢?如同企業需要質量自檢一樣,繼續教育機構也需要借助一種自我評估的方法,一種自我診斷的工具,讓管理者們定期給繼續教育機構“體檢”,診斷“病因”,查找問題和不足,從而“對癥下藥”。如果構建一個能適用于我國高等繼續教育機構的自我評估體系,就能為繼續教育機構工作的持續改進提供一個自我評價的方向和思路,最終達到推動高等繼續教育機構健康、良性發展的目的。

      自我評估體系是一個從“主體—客體”的主動、連續的評估模式,是一種從外在客觀評估向內在自我評估的轉變,可以幫助繼續教育機構在發展過程中不斷培養自我評價和預測的能力,是自我突破和提高的有效途徑。從國家教育監管機構的外在客觀評估轉變為高校繼續教育機構的內在自我評估,不僅需要教育機構在思想認識上實現從被動轉向主動的轉變,也需要在實踐中摸索出一套適用于大多數高等繼續教育機構的自我評估體系。

      如何構建自我評估體系呢?本文嘗試采用模型的方式。模型是人們將研究的對象看成一個系統,從整體的行為上對它進行研究,這種系統研究不在于列舉所有的事實和細節,而在于識別出有顯著影響的因素和相互關系,以便掌握本質規律。

      對于所研究的系統可以通過類比、抽象等手段建立起各種模型。這稱為建模。模型法設計者首先將自己要處理的事情抽象和概念化,進而尋找一種科學、合理的表達或描述,而模型正提供了這樣一種做事的手段。模型的設計以分析判斷繼續教育機構當前的辦學水平和辦學能力為主,所涉及的評估指標應充分體現繼續教育的特點,反映繼續教育工作的規律。

      評估指標體系在結構上應是一個有機結合,層次分明,主次得當的整體。指標體系要全面反映整體要求,對重要指標不能遺漏,對于一些反映枝節問題的指標要予以刪減,以保證體系簡化,重點突出。不同指標間的關系應該清楚明了,同一指標的各要素避免重復。指標內容及評估方法等力求簡潔明了,便于理解操作。

      機構管理者需要常常思考的是:當前的機構發展狀況是什么?優勢是什么?不足是什么?如何改進?借助于自我評估模型,我們不難找到答案。自我評估實施過程就是繼續教育機構不斷學習自我評估體系,探索、積累和改進繼續教育質量的過程。自我評估模型成為機構提升綜合辦學實力的有效工具。

      二、我國高等繼續教育機構的自我評估模型

      (一)自我評估模型的基本框架

      表1中包含7項指標和每一指標的具體要素。模型的設計借鑒了由國際繼續工程教育協會推廣和應用的“繼續工程教育自我評估模型(EFQM)”的思路和內容。 

      (二)自我評估模型的評估指標

      自我評估模型共7項指標,每一指標劃分為4個等級,這4個等級由低到高,依次遞進,逐步上升。

      繼續教育機構每達到一個發展等級,就意味著在質量改進及發展中前進了一步。評估時應根據本機構自身的情況選擇相對應的等級,評估的目的不是得出分數,排列優劣,而是改進不足。

      1.指標1:管理者

      優秀的管理者對機構的發展至關重要,為機構的發展把握前進的方向。

      要素包括:管理者制定合理的機構發展方向和目標并有效推動實施;制定規范的運作流程或管理體系;與外界保持暢通密切的聯系;與員工之間有良好的溝通機制。

      第1級:管理者沒有確定機構的發展方向和目標。各項活動依賴管理者的個人動機和激情,而不是全面程序化過程,沒有明確的運作流程或管理體系,問題出現后才會去尋找解決的辦法。

      管理者從不主動建立外部關系,與學生、教師及其他外部機構很少溝通與交流;管理者憑主觀自行決策,沒有基本的溝通機制,員工只是按命令行事。

      第2級:管理者確定了本機構發展的方向和目標,制定了少量的短期計劃,并對全體員工進行了解釋說明,但并沒有要求貫徹實施,遇到問題傾向于共擔責任;機構運作流程被明確但無文件確認。

      管理者有個人才干保持機構正常運行,勉強與外界保持聯系;管理者與員工之間有溝通渠道,隨機會面,員工的建議是否被采納取決于管理層。

      第3級:管理者制定了本機構發展的方向和中期目標,并使所有員工了解后積極配合其貫徹和實施,發出的命令為機構共識。制定清晰的運作流程及管理體系,對機構的發展起到了支撐作用。

      管理者直接與外界保持一定的聯系與合作;管理者與員工之間有定期溝通機制。

      第4級:管理層形成團隊,對機構發展方向和目標進行討論后達成一致,得到成員廣泛的認同。制定標準的運作流程及管理體系,可支撐全國性運行,按長期目標制定計劃,一旦發現問題,隨時做出調整,持續性的改進標準流程系統及服務程序。

      管理者與外界建立系統的聯系,全面收集信息,及時更新戰略規劃及政策,定期出席國家級會議;管理層與員工定期研討,互動交流,及時掌控整個機構的各種問題,激勵員工一起朝著發展目標努力。

      2.指標2:發展規劃

      優秀的組織機構制定宏偉的發展藍圖,能走多遠并不重要,關鍵是你想走多遠。

      要素包括:以利益相關方(教師、員工、合作項目、學生及其他機構)為導向制定發展規劃。從市場和行業的具體情況出發制定相應的政 策和計劃來實施發展規劃、執行過程中的監控和評估機制、一旦行業或市場發生變化后的應對機制。

      第1級:機構沒有對利益相關方的需求進行分析并制定發展規劃,或者制定了發展規劃但是由于偏離實際情況對實踐沒有任何指導意義。所有活動及計劃的制定都是個人主觀行為。執行過程中沒有監控和評估機制;沒有靈活的應對機制。

      第2級:機構有初步的發展規劃,對利益相關方的需求進行了一些調研,所獲取的信息有一部分會得到應用,但沒有形成體系。沒有長遠的實施計劃,只定期收集相關信息,制定一些短期計劃;計劃執行中沒有相應的監控或評估機制。沒有應對市場變化的措施。

      第3級:機構較有條理地分析了各利益相關方的需求和期望,并據此制定了發展規劃,對員工進行了全面系統地傳達,但沒有進行任何討論和改進。員工會定期收集發展動態及相關信息但不會進行具體分析,只根據預先制定的計劃或步驟實施和執行;執行中有具體的監控和評估制度,對合作項目是否符合發展規劃和辦學政策等進行判定;有一些應對市場變化的臨時措施。

      第4級:機構采用系統的方法對各利益相關方的需求進行判斷,制定充分考慮各方利益的發展規劃。建立完備的信息收集系統,對各項指標進行深度分析并制定相應的實施計劃,定期組織相關活動推進計劃的執行,提倡創新;執行中有動態監控及系統評估機制,發揮著保障教育質量的關鍵作用;一旦行業或者市場發生變化,有明確的應對機制隨時改變發展策略。

      3.指標3:人力資源

      優秀的組織機構能夠對人力資源進行合理開發和管理,使個體的潛能得到充分發揮。要素包括:崗位職責、業績評價和激勵措施、員工能力培訓和提升、員工溝通機制4個方面。

      第1級:機構沒有明確界定員工的崗位職責,一些崗位無人負責,員工只是被動執行上級主管下達的任務,對工作缺乏全局性把握。不進行員工業績評價,沒有激勵機制;不提供相關的崗位培訓;內部沒有工作匯報等制度,員工之間的溝通很不正式。

      第2級:機構界定了員工短期的崗位職責,建立了一些工作團隊,員工承擔相應的職能和責任。有不定期的員工業績評價,沒有激勵機制;明確了員工的職業發展需要,但相關的培訓卻是隨意進行的;機構內部有工作匯報制度,但沒有實現信息共享;有一些溝通渠道但并不明確。

      第3級:機構管理層明確所有職位的基本要求和崗位職責。員工能夠參與決策的制定,不同的團隊通過規范的流程進行工作,團隊能在一定程度上激發員工參與工作的積極性;員工對于所在團隊的任務有充分理解和支持;有定期的員工業績評價制度,管理者根據員工業績的優劣進行獎懲,但未完全落實激勵機制;有員工培訓計劃,員工的培訓成果能在機構內得到共享,在工作中得到應用;員工之間有明確的信息交流制度,能實現信息共享。

      第4級:機構管理層和各部門圍繞組織發展規劃就所有員工的崗位職責達成一致意見,管理者能夠聽取各團隊的構想和建議,也給予團隊一定范圍的授權。有系列的方法和工具用于員工的業績評定;有明確的激勵機制提高員工工作積極性,增強機構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機構對員工的技能和能力及崗位需求進行系統評估、檢查和權衡,鼓勵和幫助員工提高個人能力,并評估員工培訓的有效性;有明確的員工溝通機制,溝通建立在互相尊重和信任的基礎上,能互相分享經驗。

      4.指標4:管理制度

      現代化的管理制度幫助組織機構建立責、權、利明晰的規范化、標準化管理流程,增強機構的人才吸引力及核心競爭力。要素包括:財務管理制度;技術、信息和知識管理制度;人事(管理人員、師資隊伍)管理制度。

      第1級:機構的財務管理制度不健全,相關職能由個別人說了算。機構沒有為員工、教師和學生提供任何技術支持。在管理方面沒有實現信息共享,僅由部分員工收集繼續教育領域的信息和知識。沒有建立起能夠吸引人才的人事管理制度,沒有形成核心競爭力。

      第2級:機構有具體的財務管理制度,設定了整體財務目標,沒有細化到個人。

      建立了技術支持體系,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為財務、管理及學術研究工作提供支持,一些日常的工作實現了計算機系統管理,有關繼續教育管理和運作流程的資料文件被集中放置以便查閱;制定了一些人事管理方面的制度,但由于沒有獎懲機制或實施不力,員工凝集力不高。

      第3級:機構每年制定財務政策,為所有活動制定具體的經濟目標并細化到團隊和個人。

      對內部管理工作提供了恰當完備的技術支持,已形成信息共享系統,有專人負責收集和研究繼續教育管理方面的資料,并通過本機構網站向員工、客戶及利益相關方各類信息;制定了系統的人事管理制度,員工的工作績效能達到職位的基本要求,核心競爭力較高。

      第4級:機構制定了健全完善的財務管理制度,經常評價目標的實現情況,并根據結果開發新的培訓項目和合作伙伴。

      利用技術管理監控內部流程,信息系統能提供用戶的反饋信息并持續完善,收集并整理所有關于繼續教育管理的重要出版物供員工查閱,員工熟知該領域內的杰出專家;機構的網站具有很強的交互性,網絡是其重要的商業運營手段。有完備的人事管理制度,大部分員工的工作績效超出預期水平,團隊具有很強的凝聚力和核心競爭力,能為實現目標共同努力。

      5.指標5:項目管理

      優秀的組織機構具備自主研究與開發市場的能力,合作項目按照標準流程運作,有效監管培訓項目的教學質量,充分滿足客戶的需求,保持行業競爭中的優勢。

      要素包括:市場研發及競爭對手分析、項目設計與更新、教學管理及質量監控、證書發放。

      第1級:機構沒有開展系統的研發工作,對培訓市場及客戶需求了解很少,靠個人關系找項目。

      提供的培訓項目、知識和課程、學習材料非常有限,無法滿足市場需求;項目負責人自己落實教學各方面事宜,并承擔質量責任;學習證明或證書能夠輕易獲得。

      第2級:機構不定期地進行一些用戶需求調研,對培訓需求有一定了解,但主觀上不重視研發及培訓成果總結,有外部合作的關系和平臺,對競爭對手有一定了解。

      所提供的知識和培訓項目很不系統且不能及時更新;教學管理有初步流程,但各環節之間缺乏聯系;根據調查問卷或授課教師了解培訓質 量,缺乏有效的質量監控機制。依據授課教師的標準發放學習證明,比較容易獲得證書。

      第3級:機構定期開展市場需求調研,主動開發市場,與客戶直接接觸獲取信息,對競爭對手有常態的調研機制。

      所提供的知識、培訓項目和學習內容能夠及時更新,滿足客戶和市場的需要;有專職的項目管理團隊或人員負責教學管理工作,有系統的質量監控、教學評估制度保障培訓的質量;有規范的制度管理學員的出勤、成績的考核及能力的評定等,并依此核發學習證明,培訓合格的學員具有一定的市場競爭力。

      第4級:機構建立了研發團隊研究和開發具有競爭力的培訓項目,能最大限度地利用以往的培訓成果,通過完善的客戶調研體系隨時發現新的需求,關注競爭對手的文化和新能力,共享信息并及時調整發展戰略。

      新項目的設計建立在對以往項目信息反饋的基礎上,有專門的團隊負責對項目的評估,評估結果推動項目的持續改進和創新;有規范的教學管理流程、質量監控系統、項目評估系統、學員學習監控系統;將學員的考核及學習證明的發放與市場需求相結合,培訓的學員在市場上具有很強的競爭力。

      6.指標6:辦學效益

      優秀的機構能取得顯著的辦學效益,合理有效地利用經濟資源,樹立明確的社會角色和社會責任,既是知識傳遞和應用的培訓者,也是構建終身學習型社會的推動者。要素包括:培訓人數、財務績效(資金籌措、年度收入總額、年度盈利額等)、學術著作發表數量、社會評價。

      第1級:機構近年來的培訓人數沒有增加甚至減少。辦學資金短缺,未來辦學情況不明朗;對財務績效及學術考核不全面,業績不良,沒有樹立起自己的形象。

      第2級:機構近年來的培訓人數每年都有所增加。辦學資金比較緊張,辦學條件的改善受到資金的限制。對財務績效、學術著作發表數量等方面進行了評估,結果顯示各項業績發展平穩,但未達到發展目標,需要進一步加強培訓質量,開拓新的培訓項目提升辦學效益;在行業內初步樹立了自身的形象,但知名度不高,與行業內的佼佼者差距較大。

      第3級:機構近年來的培訓人數逐年遞增。能多方籌措辦學資金,辦學條件得到一定改善,發展前景看好,定期會對財務效益、學術績效及業績情況進行評估,結果顯示業績逐年增長,大部分績效數據達到預期目標,但還需要向行業內的領先者學習優秀的經驗;在行業內樹立了良好的形象,獲得過一些獎項,有一定的社會知名度和影響力。

      第4級:機構近年來的培訓人數逐年大幅增長,經過系統評估顯示所有任務和目標均已完成,除上級撥款外,多渠道籌措辦學資金,辦學條件明顯改觀,極大地滿足了利益相關方的需求和期望;財務績效、學術著作發表數量均顯著增長,在行業內處于領先水平,有望進一步拓展國際市場。樹立了極好的社會形象,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對全社會繼續教育的發展進步起到了重要的影響和推動。

      7.指標7:客戶滿意度

      優質的培訓提升學員的職業技能和競爭力,為客戶創造可持續性的價值,不斷為客戶增加效益。要素包括:客戶對培訓內容、培訓質量、學習環境、客戶服務的滿意。

      第1級:機構沒有測評客戶的滿意度。沒有收集任何有關教師授課情況及培訓質量的信息。學習環境并不理想;機構及其大部分員工沒有樹立良好的服務意識。

      第2級:項目培訓結束后,機構進行了客戶滿意度調查,但結果顯示客戶及學員對培訓的內容、培訓質量及學習環境的某些方面并不滿意;機構及其部分員工的服務意識并沒有達到客戶理想的狀態。

      第3級:項目培訓運行中及結束后,機構都定期組織客戶滿意度的調查和測評,結果顯示客戶及學員對培訓內容、質量及學習環境基本滿意;服務意識好,客戶比較滿意。

      第4級:項目培訓運行中,機構能運用系統的測評工具定期調查客戶的滿意度,并根據客戶的反饋信息及調查結果隨時改進培訓中存在的問題,結果顯示客戶及學員對培訓內容及質量非常滿意。能綜合運用多種教學設備,提供豐富多樣的學習環境,學員非常滿意;具備了良好的服務意識,并持續改進服務質量,客戶非常滿意。

      三、自我評估模型的使用方法與修訂

      (一)使用方法

      1.打分方法

      評估過程中用分數計算方法,打分方法非常簡單,各項指標沒有權重。每一指標中處于第1等級得1分,處于第2等級得2分,處于第3等級得3分,處于第4等級得4分。共7項指標,總分最低分為7分,最高分為28分。

      參評人數至少5人,通過討論及計算得出平均分數。例如,5人打分,分數分別為:25、26、26、27、28,則平均分為26.4,可對應第四類機構。為提高評分的科學性和客觀性,除去主觀打分外,參評機構應提供相關的證據材料;自評者根據總得分情況,可以清晰地看到本機構的發展狀況,了解今后的改進方向。

      2.評估方法

      參評人員應選擇對本教育機構非常了解并參與日常管理(或項目運行)的相關人員。評估可以在全院或部門員工中進行,強調全員參與;評估機構可以成立評估小組,幫助所有參評員工學習評估體系,公開討論逐項評分,通過交流達成一致意見,達到以評促建的目的。

      機構在完成首次評估之后,必須拿出提高質量的方案和具體計劃,進而在實踐中取得進步。經過一段時間后,可組織第二次評估,最終實現持續改進。

      在參評過程中,必須強調參評人員秉持客觀、公正和實事求是的態度,力求反映自評單位真正的教育管理情況,不能弄虛作假、虛報假評,致使數據失真。

      3.按照打分獲取的平均值將繼續教育機構劃分為四類

      第一類:10分以下。機構沒有長遠的發展規劃和目標,教育質量完全以個人為中心,缺乏現代教育管理的基本流程。憑借個人關系拉來項目,項目管理缺乏質量監控,服務及培訓質量達不到客戶要求,發展前景堪憂。

      第二類:10~15分。機構建立了初步的發展規劃或短期計劃,但實際執行效率低下;培訓質量管理建立了初步流程,但由于觀念陳舊,客戶及員工的負面意見較多,亟待全面改進各項指標。

      第三類:16~22分。機構制定了中長期發展目標,建立了清晰的質量管理體系來促使目標的實現,機構所有的活動按照運作流程開展,有質量評估和質量監控體系,在行業內表現出色,社會影響力逐年增加。可借鑒行業內優秀機構的經驗逐步改進。

      第四類:23~28分。機構發展已經比較成熟,制定了長期發展戰略及規劃,建立了系統的運作流程和評估體系保障機構的持續改進;堅持以客戶為導向,不斷改進服務水平,在行業內和社會上有重要的影響力。目標是保持創新思維,提升機構的國際影響力,吸引全球優秀人才的加盟。

      (二)修訂方法

      繼續教育機構的自我評估模型主要適用于我國高等學校從事繼續教育培訓的機構。由于每個學校的情況千差萬別,模型不可能符合于所有機構的自我評估要求。使用者可以定期根據自己的情況對某些指標進行修改和完善,使模型更加切合自身需求,準確地反映本機構的特點和發展要求。在修訂的時候,主要分三個步驟:

      第一,閱讀自我評估模型的各級指標說明,增加或刪減某些要素,提出新的說明。

      第二,閱讀各級指標下4個等級的說明,進行補充或說明。

      第三,是否需要增加新的指標,若果需要,進行補充并修訂分值。

      四、結語

      本文構建的自我評估模型仍然很粗陋,很多地方有待深入思考和完善,寄望于此項研究能為高等繼續教育機構通往成熟、良性和創新發展提供一種理念和方法,一種評估和預測的手段,學會在行動之前先計劃、行動之中能反思、行動之后善總結,推動繼續教育培訓工作的持續性改進。

      參考文獻

      [1]周正懷.關于高職高專教師繼續教育評估的幾個問題[J].滄桑,2008,(6).

      [2]王榮壽,強雁,徐俊峰.繼續教育評估指標初探[J].繼續教育,2000,(5).

      篇(6)

      一、高等教育評估的基本內涵

      教育評估是根據一定的目的和標準,采取科學的態度和方法,對教育工作中的活動、人員、管理和條件的狀態與績效,進行質和量的價值判斷。

      1.高等教育評估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涵義

      目的:指教育總目標、各學校的目標、各種教育活動及各種教學的目標、教育管理和學校管理的目標、教育改革的目標。標準:指某一次評價所依據的評價指標體系,它是從質和量兩個方面規定的評價內容和標準。方法:指實施教育評價要采取實事求是的態度,選用規范的觀察、訪問、問卷、測量統計、評比評定等評價工具和手段。教育工作中的各種狀態與績效:指明評估對象的范圍,包括了與教育活動相關的各個領域。進行質和量的價值判斷:教育評估的根本是用價值觀念對教育教學、管理活動中的人和事的狀態進行描述,進而作出判斷評定。

      2.高等評估的目的

      教育教學上的目的:教育評估具有指導教育、教學的功能。學習上的目的:教育評估具有為學生服務的功能。管理上的目的:教育評估具有為管理服務的功能。研究上的目的:教育評估具有為調查研究服務的功能。

      二、教育評估的主要功能

      高等教育評估是教育教學過程中的基本環節,是學校管理過程中的基本步驟,在整個教育活動中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教育評估最根本的是鑒定與指導改進這兩個方面,其他功能都可以看作是這兩個功能的結果或手段。

      1.鑒定功能:是對其評估對象的目標性、合格與否、優劣程度、水平高低的判斷和確定的功用和能力。通過對教育評估對象相關資料的收集、整理、分析、判斷的運作機制得以實現,通過檢查、比較、判斷等評估工具的利用

      而獲得。

      2.反饋功能:指評估后的輸出信息反作用于評估對象并對其再輸出發生影響,從而使其改變已有的狀態或強化已有的狀態的功能和能力。通過對教育工作中的活動、人員、管理和條件的狀態與績效,進行質和量的價值判斷后,把這種價值判斷的結果再反作用于評估對象,才能實施反饋功能。

      3.指導與改進功能:是指該評估具有指導評估對象向預定目標前進,通過該評估活動使評估對象反省自身狀態、克服不足、促進發展的功用和能力。主要是通過教育評估的結果、信息的反饋、利用,指導評估對象行為的運行機制實現。

      4.激勵管理功能:指該評估活動所具有的使評估對象產生或形成逼近并實現預期目標而不斷進取的內在動力的功用和能力。通過通知、行政命令或頒布法律、法規等進行導向、激勵、監督、檢查、鑒定,從而實現調節、控制、規范功能,以保證教育目標的實現。

      三、高等教育評估實踐的總體特征

      1.高等教育評估的發展實踐

      高等教育評估的組織機構不斷完善,建立政府機構,健全政策法規的,是我國高等教育管理的一個重要方面。高等教育評估的實踐操作也不斷成熟。近年來主要項目有: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學位與研究生教育評估。學位授權審核的通訊評議、學位授權點基本條件合格評估、高等學校重點學科評估、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評選與博士學位論文質量抽查評估等評估項目,在我國研究生教育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2.高等教育評估實踐的表現特征

      高等教育評估是高等教育改革的產物,又是推動改革的力量。根據多年的實踐,高等教育評估實踐在保證了高等教育質量以及高等教育有序發展的同時,也實際地推動了高等教育體制的改革、高等教育決策的民主化和科學化以及政府管理模式的轉變,并將進一步推動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

      高等教育評估項目繽彩紛呈,但參差不齊。高等教育評估既有其基本的框架,也應當不斷拓展新的領域。有單項評估與整體評估、政府評估與社會中介評估、區域評估與全國評估、公共服務性評估與服務贏利性評估各領。因此,不斷提升評估項目的水準成為高等教育評估發展的一個急迫問題。

      四、高等教育評估實踐的發展對策

      在當前我國的現實條件下,高等教育評估實踐必須走科學定位與文化整合的道路才能解決以上種種問題。為此,筆者探討尋求以下方法來適應高等教育評估實踐工作。

      1.加強市場經濟條件下高等教育評估制度的研究

      隨著政府職能的轉變,對高教的管理將以宏觀管理為主,主要精力將放在教育方針政策、統籌規劃、各類教育質量標準、監控和提高學校教育質量的制定,為此將建立健全包括教育評估機構在內的社會中介組織、發揮社會各界參與教育決策和管理教育的作用,以提高辦學水平,適應社會需要。

      2.加大評估專業人才的力度

      高等教育評估是一門科學,評估工作是一項專業性很強的工作。不掌握一定的評估理論、不具備一定的評估技術,是不可能做好評估工作的。因此,要想真正做好評估工作,必須擁有一支熟悉評估專業的人才隊伍。

      3.科學定位高等教育評估

      高等教育評估要科學定位,首先必須反思評估的目的與意義是什么,不能異化成為評估而評估。完善評估的激勵機制,建立競爭力導向的新型大學評價體系,推動“能力建設”,為評估對象制定發展戰略、拓展發展空間提供咨詢的發展性評估成為主要模式。

      評估機構與項目要有明確定位。按照不同的基準對教育評估進行分類,并確立每種評估類型的目的、基本要求、工作程序以及對評估機構的資質要求。由不同機構進行不同任務的評估。對于不同類型的評估采取不同的評估框架,由不同的評估機構按照不同的程序進行評估。各個評估機構應當有其核心的優質評估項目,在盡可能拓展評估項目的同時,保持其特色,提高資源的利用率和評估效益。

      4.構建高等教育評估體系框架

      科學分工。要構建適應時代特征的高等教育評估制度,首先必須對學校、社會、政府三者之間的關系進行現實性把握,明確各自的責任。

      和而不同。各個評估機構要講究位、分、所,各安其位,各司其職,各遵其道,并通過協商、對話、討論和談判等途徑來達成各得其所,與此同時,保持有序競爭。

      重點推進。當前的重點包括建立健全質量認證體系,建立動態的質量信息管理系統,并幫助高等學校建立內部質量監控機制;加強與其他社會機構的信息聯系,預測社會發展需要;進一步發揮評估中介機構協調國家權力、學術權威、市場、高等學校各個方面力量的能力,創造有利于高等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客觀條件;致力于提高我國高等教育質量證書的國際認可度和聲譽。以高等學校共同體為核心構建起來的評估機構應當加快發展,一是保護高等學校的權利不受侵犯,表現出明顯的行業自我保護特征;二是協調高等學校的發展活動,表現出明顯的行業自律特征。

      5.培育高等教育評估文化

      隨著高等教育多元化發展,高等教育評估機構、模式、價值取向、功能、指標體系以及信息來源等各個方面都呈現出多元化特性。從實踐上看,以不同的中介機構為特征所體現的不同的評估體制和評估機構的效能也不盡相同,不同評估機構及其模式需要進行文化整合。現在的問題是如何在倡導多元評估的同時,在系統地分析高等教育眾多利益主體的利益訴求的基礎上,形成―個相對統一的、有著內在一致性的評估體系。問題的關鍵是達成多元化、個性化的評估模式與價值取向同整合的評估模式與體系之間的平衡。而這就要有一個總體框架來行使整體引導和規范的職能。當然這一構架設計并不一定要以文本形式出現,可以是―種文化潛在于評估機構和評估人員的理念及行為模式中。

      評估項目拓展要與評估效能的挖掘相互推進。“評估”不是目的,是改革的陣地與手段。如果只是狹隘地看待評估,評估尤其是單一的政府評估就會體現出更大的局限性和保守性,不僅不會成為改革的推動力量,反而會成為束縛高等教育發展的制度。因此,不能簡單地從評估來看高等教育評估實踐的開展、評估機構的運作,而應從高等教育改革與發展、從建立起的高等教育體制和運行機制著手,來不斷推進和深化高等教育評估實踐。

      參考文獻:

      [1]陳金剛,于濤.本科實踐性教學及其管理探討[J].揚州大學學報(高教研究出版),2005,(3).

      篇(7)

      【Abstract】 Objective:To compare the efficacy of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and Garden typing in the treatment of femoral neck fracture with closed reduct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 with compression screw fixation.Method:A total of 60 cases of femoral neck fractures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March 2013 to March 2015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group and Garden group,30 cases in each group.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group on the basis of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examination results of femoral neck fractures by closed reduction and cannulated compression hollow screw internal fixation,Garden group on the basis of the garden,the type classification results of the femoral neck fractures by closed reduction and cannulated compression hollow screw internal fixation.The genotyping results,femoral head necrosis after operation and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of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Result: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group type Ⅰ accounted for 20.0%,type Ⅱ accounted for 26.7%,type Ⅲ accounted for 53.3%.Garden group type Ⅰ accounted for 16.7%,type Ⅱ accounted for 33.3%,type Ⅲ-Ⅳ accounted for 50.0%.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group type Ⅰ avascular 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 occurrence rate was 0,the incidence of type Ⅱ femoral head necrosis rate was 0 and type Ⅲ osteo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 occurred rate was 100%.Garden group type Ⅰ in femoral head necrosis rate was 0.Type Ⅱ femoral head necrosis rate was 10.0%,type Ⅲ-Ⅳ osteo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 occurred rate was 100%.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 type in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P>0.05).Two groups showed no adverse reaction.Conclusion: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technology and garden type used in the evaluation of patients with femoral neck fracture,and the results have consistency,but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technique is more intuitive to enable physicians to femoral neck fracture patients of therapeutic effect and prognosis of effective judgment,so it can better guide clinical treatment.

      【Key words】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Garden typing; Femoral neck fracture; Closed reductionreduct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 with compression screw fixation; Curative effect

      First-author’s address:Jiujiang First People’s Hospital,Jiujiang 332000,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6.21.016

      近幾年,我國股骨頸骨折的發病率呈現出逐年上升的趨勢,一旦發生股骨頸骨折患者的預后一般不理想,最嚴重的并發癥為股骨頭缺血性壞死,會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通常情況下,股骨頸骨折患者的骨折部位未出現移位或者是移位較少時,則認為股骨頭血供的受損程度相對較輕,而出現股骨頭壞死的患者,骨折部位會出現顯著性的移位現象,且晚期的股骨頭塌陷率相對較高[1]。以往處理股骨頸骨折的時候,醫師主要依據患者的Garden分型選擇相應的治療方案,但這種方法難免會受到醫師主觀意志的影響。此次研究將2013年3月-2015年3月在本院就診的60例股骨頸骨折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分別采用數字減影造影與Garden分型對股骨頸骨折患者的手術方式進行指導,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3月-2015年3月在本院接受治療的股骨頸骨折患者共60例,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數字減影造影組和Garden分型組,每組30例。其中,Garden分型組男12例,女18例,年齡26~59歲,平均(47.68±2.14)歲,左側股骨頸骨折13例,右側股骨頸骨折17例。數字減影造影組男14例,女16例,年齡27~60歲,平均(48.60±2.52)歲。左側股骨頸骨折12例,右側股骨頸骨折患18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此次研究已通過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且所有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1.2.1 納入標準 (1)所有患者均為單側股骨頸骨折;(2)年齡18~60歲;(3)受傷前能夠獨立行走;(4)隨訪時間超過一年。

      1.2.2 排除標準 (1)伴隨著同側股骨干骨折;(2)病理性股骨頸骨折;(3)陳舊性股骨頸骨折。

      1.3 分型標準

      1.3.1 數字減影造影的分型標準 Ⅰ型:三四支支持帶血管影;Ⅱ型:一二支支持帶血管影;Ⅲ型:血管支未出現顯影[2]。

      1.3.2 Garden分型標準 Ⅰ型:不完全性股骨頸骨折,且股骨頭向后方傾斜,并呈現為外翻狀的嵌插型骨折;Ⅱ型:股骨頸骨折部位未出現移位,但屬于完全性骨折;Ⅲ型:完全性骨折,股骨頸骨折部位存在部分位移,且呈現為內翻狀;Ⅳ型:完全性骨折,且股骨頸骨折部位存在完全性移位現象[2]。

      1.4 方法 給予患者局部麻醉,采用Seldinger’s技術為患者進行穿刺,穿刺部位為健側股動脈,采用數字減影造影技術對患肢旋股內外動脈進行選擇性檢查。先置入3F導管,同時選擇性進入到旋股內動脈、旋股外動脈。于中立位無牽引狀態下,進行造影,同時在髖關節中立位5 kg牽引狀態下,進行造影,并在下肢伸直內選置位狀態下,進行造影。造影過程中,對比劑注射的速率為3~6 mL/s,造影總劑量為10~15 mL。其中,動脈采集速率為6幀/s,微血管為3幀/s,靜脈期為2幀/s;動脈的采集時間為5 s,微血管為10 s,靜脈期為15 s;采集過程中的延遲時間為2 s。所有患者均于C臂機指引下,行閉合空心釘置入固定術,術后對患者的治療效果進行隨訪。

      1.5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的分型結果、術后出現股骨頭壞死的情況及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1.6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9.0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比較采用 字2檢驗。P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分型結果 數字減影造影組Ⅰ型

      6例,占20.0%;Ⅱ型8例,占26.7%;Ⅲ型16例,占53.3%。Garden分型組Ⅰ型5例,占16.7%;Ⅱ型10例,占33.3%;Ⅲ~Ⅳ型15例,占50.0%。

      2.2 兩組患者術后股骨頭壞死發生情況比較 隨訪0.5~1年,兩組各個分型股骨頭壞死發生率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3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數字減影造影組和Garden分型組均未出現不良反應。

      3 討論

      股骨頭主要是由旋股內動脈與旋股外動脈組成股骨頸的基底動脈環,然后自基底動脈環部位按照等骨距發出分支,這些分支沿著粗隆間線穿透髖關節囊,然后通過環狀纖維的下方部位,再沿著股骨頸的滑膜反折部深面不斷向上,直到達到股骨頭頸交界部位的關節軟骨緣,為其提供血液。在股骨頭提供的血液中,旋股內側動脈提供的血液占66.7%~75.0%,而旋股外側動脈提供的血液占25.0%~50.0%[3]。這也就是說,股骨頭部位的血供情況可以直接通過支持帶動脈的數目進行反映,而旋股內動脈跨越股骨頸走形的距離與股骨頸橫徑之間所得的比值,也就是旋股內動脈跨越股骨頸走形的相對長度,能夠充分反映自基底動脈環出發沿途中發出的支持帶動脈的數目。當旋股內動脈跨越股骨頸走形的距離與股骨頸橫徑之間所得的比值越大,則旋股內動脈跨越股骨頸的相對距離也就會越長,因而沿途發出的支持帶動脈也就會越多,進而能夠直接反映股骨頭部位的血供情況[4]。

      股骨頸骨折后,股骨頭旋轉角度的大小往往與股骨頭部位的血供情況存在一定的關系。由于股骨頸骨折后,容易出現骨髓水腫現象,這可能與靜脈回流受到阻礙存在一定的關系,也可能與骨髓內高壓狀態存在一定的關系[5]。因此,對股骨頸骨折患者的關節囊內壓力進行測量,能夠有效預測術后股骨頸骨折部位的預后效果。

      目前,臨床上對股骨頸骨折的分型方法相對較多,因而治療股骨頸骨折的方法也相對較多。部分學者將股骨頸骨折分為兩種類型,即穩定性不全骨折與不穩定性完全骨折[6]。目前,學者們對股骨頸骨折進行分型時主要是依據以下幾種類型:其一,依據股骨頸骨折的解剖部位分型,主要分為頭下型、經頸型以及基底型;其二,依據股骨頸骨折的骨折線方向分型,如Pauwels分型[7-8];其三,依據骨折移位的程度分型,如Garden分型。學者們對股骨頸骨折進行分型,主要是為了能夠尋找一種有效地方法對股骨頸骨折進行治療,最大程度減少股骨頸骨折術后出現骨折不愈合的現象,同時降低術后出現股骨頭壞死的發生率[9-10]。

      對股骨頸骨折患者,采用數字減影造影技術進行檢查,能夠得到支持帶動脈的具體數目,同時還能夠對旋股內動脈占股骨頸的比值進行計算,從而能夠有效明確股骨頸骨折后其血管受到損傷的程度,進而能夠對股骨頸骨折后股骨頭出現缺血或者壞死現象的原因及其機制進行了解,同時還能夠了解股骨頸骨折后股骨頭出現塌陷的原因及其機制,最終能夠利用得到的數據指導臨床治療方案的選擇,達到降低術后股骨頭壞死發生率的目的[10-11]。臨床研究資料顯示,采用Garden分型對股骨頸骨折進行預測,能夠準確預測術后出現骨折不愈合的現象,并能夠預測股骨頸骨折術后出現股骨頭壞死率[12]。本研究結果顯示,數字減影造影組患者Ⅰ型股骨頭壞死發生率為0,Ⅱ型為0,Ⅲ型為100%;Garden分型組Ⅰ型股骨頭壞死發生率為0,Ⅱ型為10.0%,Ⅲ~Ⅳ型為100%。提示Garden分型能夠對股骨頸骨折術后股骨頭壞死現象進行準確反映。

      股骨頸骨折術后出現股骨頭壞死的主要原因為股骨頭部位的血供受到了損傷,而股骨頭血供受到影響的程度往往與股骨頸骨折的類型存在一定的關系[13-14]。其中,股骨頸頭下型骨折因骨折部位對股骨頭血生的影響較大,因而出現股骨頭壞死的機率最高。這主要是由于股骨頸頭下型骨折的骨折線往往處于股骨頭與股骨頸兩者之間的交界部位,骨折使旋股內側動脈與旋股外側動脈發出的營養血管支受到了損傷,影響到股骨頭部位的血液供應情況,促使股骨頭處于完全游離的狀態,使其在髖臼與關節囊之間出現旋轉性的移動,進而導致股骨頭圓韌帶容易扭曲,促使小凹動脈出現閉塞[15-17]。與此同時,頭頸型骨折也容易出現股骨頭壞死。這主要是由于頭頸型骨折骨折線主要是從股骨頸的上緣股骨頭部位開始,直到達到股骨頸的中部位置,往往呈現為斜形,且骨折線與股骨縱軸線之間的交角相對較小,甚至重合,此類骨折患者大多數均會存在一三角形骨塊與股骨頭之間相連的現象,進而使骨折部位的剪力增大,導致骨折部位不穩,促使股骨頭血管受到嚴重損傷,最終導致股骨頭血供情況相對較差。

      本次研究中,采用數字減影造影技術對股骨頸骨折患者骨折后的血管受損程度進行了分析,以期尋找到股骨頭血流分布情況與Garden分型之間存在的關系,從而為臨床上治療股骨頸骨折提供一種最佳的治療方案。臨床研究表明,股骨頸骨折患者支持帶血管的受損程度與預后效果呈負相關,股骨頸骨折血管受損越多,則預后也就越差[18],這與Garden分型基本上是一致的。這也就說明采用X射線對股骨頸骨折進行Garden分型,以此判斷術后的預后效果,相比其他分型的準確性更高,因此臨床上治療股骨頸骨折患者時,Garden分型可以作為首要的分型應用。但是,醫師對股骨頸骨折患者采用Garden分型進行判斷時,往往會受到醫師主觀意志的影響,進而導致不同的醫師可能會作出不同的判斷[19-20]。本次研究結果顯示,Garden分型對股骨頸骨折患者的分型與支持帶血管存在一定的對應關系。但若根據X射線檢查結果無法對患者進行準確分型,則可以為患者進行血管造影,依據殘存支持帶血管的數目進行判斷,為臨床指導治療方案的選擇提供指導性的意見,進而減少出現股骨頸骨折部位不愈合的現象,并降低術后股骨頭缺血壞死的發生率。

      綜上所述,數字減影造影技術與Garden分型用于評測股骨頸骨折的預后效果,其結果具有一致性,但數字減影造影技術能夠使醫師更直觀地了解股骨頭部位的血供情況,依據殘存支持帶血管的數目對治療效果及其預后效果進行有效判斷,因而可以更好地指導臨床治療。

      參考文獻

      [1]王建偉,黃桂成,馬勇,等.不穩定型股骨頸骨折早期閉合復位對骨折預后的影響[J].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011,27(3):287-289.

      [2]曉牧.全髖關節置換術和骨折內固定術治療中老年人股骨頸骨折的療效[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4,34(7):1976-1977.

      [3]冼敬鋒.全髖關節置換術與骨折內固定術治療中老年股骨頸骨折的療效分析[J].重慶醫學,2013,42(13):1528-1529.

      [4]黃道文,胡文浩,魏波等.骨水泥型人工半髖與全髖關節置換治療高齡股骨頸骨折的比較[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2013,17(39):7003-7008.

      [5]彭笳宸,李安余,呂國慶等.兩種不同手術方法治療老年股骨頸骨折的療效[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1,31(16):3176-3177.

      [6]辛景義,曹紅彬.克氏針輔助閉合復位治療難復性股骨頸骨折[J].中華骨科雜志,2013,33(7):708-713.

      [7]張壽,孔長庚,邢勢,等.人工股骨頭置換治療高齡轉子間骨折與股骨頸骨折:隨訪比較[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2014,18(53):8570-8574.

      [8]袁東堂,劉剛,于廣澤,等.不同手術方法治療老年股骨頸骨折的臨床對比研究[J].重慶醫學,2014,43(1):116-117.

      [9]唐躍先.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和股骨頭置換術治療老年股骨頸骨折的療效分析[J].重慶醫學,2010,39(6):727-728.

      [10]秦明,高仕長,周華,等.7.5 mm QWIX螺釘治療股骨頸骨折的臨床療效[J].中華創傷雜志,2015,31(10):925-930.

      [11]馬春輝,易誠青,李夏等.全髖關節置換術治療老年陳舊性股骨頸骨折的體會[J].上海交通大學學報(醫學版),2012,32(12):1554-1557.

      [12]趙奇,劉世清,明江華,等.加壓空心螺紋釘置入治療成人股骨頸骨折:內固定失效分析[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2014,18(44):7138-7145.

      [13]馬俊,寧顯明,邵大洪,等.全髖關節和人工股骨頭置換術治療高齡患者股骨頸骨折的臨床效果比較[J].山東醫藥,2010,50(3):66-67.

      [14]謝學義,李金生.全髖關節置換術和骨折內固定術治療老年股骨頸骨折的臨床分析[J].中國醫學創新,2012,9(6):30-31.

      [15]李格當,王劍,曹磊光,等.髖關節置換術與內固定術治療老年股骨頸骨折的臨床對比研究[J].中國醫學創新,2014,11(10):65-67.

      [16]陳星.人工股骨頭置換術治療老年股骨頸骨折的臨床體會[J].中國醫學創新,2011,8(3):73-74.

      [17]楊靈,龍成,張德盛,等.閉合復位多枚空心釘固定治療青壯年股骨頸骨折[J].中國醫學創新,2012,9(19):21-22.

      [18]雒萌,哈斯.人工股骨頭置換與全髖關節置換術治療股骨頸骨折臨床療效觀察[J].中國醫學創新,2013,10(36):28-29.

      篇(8)

      N末端腦鈉肽前體(NT-proBNP)作為一種良好的心臟標志物,在心血管領域應用廣泛,特別對急診呼吸困難患者鑒別原因具有重要意義。快速免疫分析儀在急診檢驗工作中具有無法比擬的優越性,但也必須滿足快速、準確、精密等要求[1]。為確保快速分析儀的性能,醫學實驗室認可國家標準ISO15189要求檢測系統在工作前進行分析評價,證實其能夠滿足預期用途[2]。方法學不同的檢測系統間在測定患者樣品結果上具有可比性,在臨床檢驗工作中是很重要的。本實驗按照臨床實驗室管理要求和美國臨床實驗室標準化協會(CLSI)EP9-A2文件的要求[3],對兩臺儀器檢測NT-proBNP的結果進行比對分析,并判斷其臨床可接受性,旨在為不同檢測儀檢測結果的可比性提供依據。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1.1.1儀器與試劑 mini-VIDAS熒光免疫分析儀及配套試劑、校準物。Roche cobas h 232心臟標志物檢測儀及其配套試劑。

      1.1.2樣本來源 樣本來自我院2014年6月~12月健康人群或患者40份,無溶血、黃疸、脂濁,標本的濃度分布范圍覆蓋分析方法的線性范圍。包括高、中、低3個水平。

      1.2方法

      1.2.1測定方法 Roche cobas h 232心臟標志物檢測儀的檢測原理是首先運用膠體金免疫層析法進行定性,所用抗體為人N末端腦鈉肽前體單克隆抗體和人N末端腦鈉肽前體抗體,再利用光反射原理對其進行定量檢測。mini-VIDAS熒光免疫分析儀采用一步夾心免疫法結合終點法熒光檢測技術。

      1.2.2方法對比實驗 以mini-VIDAS熒光免疫分析儀作為參比系統(x),以Roche cobas h 232作為試驗系統(y),兩種檢測系統在質控在控的前提下,依據EP9-A2文件,每天隨機選取8份標本,先對標本進行隨機排列,按1-8編號,每份標本分別用兩種方法進行雙份測定。第一次測定18,第二次81,連續測定5d,記錄數據。對實驗所得數據進行分析,計算相關系數r值[4]。

      1.2.3離群值的檢測 按照EP9-A2文件對方法間和方法內的離群值進行檢查。

      1.2.4參比方法測定范圍的檢測 參比方法測定范圍可用相關系數(r2)進行粗略的估算,若r2>0.95,則認為參比方法測定標本的取值范圍比較合適。然后計算回歸方程y=bx+a(b為斜率,a為常數項)。

      1.2.5可接受性能評價 計算方法間的系統誤差SE=Oy-xO SE%=(SE/x)×100%,以CLIA,88對室間評估的允許誤差為判斷依據,由方法學比較評估的系統誤差(SE%)不大于允許誤差的1/2為臨床可接受水平,判斷不同檢測系統間的測定結果是否具有可比性。

      1.3統計學處理 使用SPSS16.0統計學軟件對2種檢測系統的數據進行統計分析。用Excel 2003做離群值檢驗。以mini-VIDAS熒光免疫分析儀作為參比系統,另外Roche cobas h 232心臟標志物檢測儀與之做相關回歸分析,并計算線性回歸方程。

      2結果

      2.1離群值的檢驗 用Excel 2003進行離群值檢驗,所有檢測結果中未出現離群值

      2.2兩種檢測系統的相關性 以mini-VIDAS熒光免疫分析儀作為參比系統,Roche cobas h 232心臟標志物檢測儀與其相關回歸方程為y=0.9589x+101.59,r2=0.992,r2>0.95,說明回歸統計的斜率和截距可靠,可以估計不同檢測系統間的系統誤差,NT-proBNP在兩種檢測系統檢測結果的回歸曲線見圖1。

      2.3不同檢測系統 檢測結果在醫學決定水平處可接受性能的比對評價 以mini-VIDAS熒光免疫分析儀作為目標檢測系統,將不同醫學決定水平濃度代入回歸方程,用以判斷各檢測系統的臨床可接受性能,見表1。

      3討論

      隨著檢驗技術的日新月異,各種大型自動化高效率設備的使用,使檢驗結果的精確度、準確性及工作效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一些易攜帶,操作簡單,結果報告快速的小型儀器,因其能滿足危重患者搶救時間上的要求,能使患者得到及早的診斷和治療,也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在實際工作中,由于臨床檢測需求和檢測對象的不同,同一項目采用不同分析儀進行檢測時,檢測結果之間存在的差異往往被人們忽視,導致檢測結果的不確定性,從而給臨床醫生的結果判斷和臨床診治帶來干擾[5],為了消除或減少因儀器不同所引起的結果的差異,實驗室建立儀器之間的比對制度,保證實驗結果的可比性,實現同一實驗室不同檢測系統檢測結果的可比性與一致性是當前實驗室質量管理評審活動的重要內容[6]。在采用不同分析儀對同一檢驗項目進行檢測時,必須進行檢測結果的可比性評估,從而確保檢測結果的準確性和一致性,更好的服務于臨床[7]。

      該實驗中,mini VIDAS熒光免疫分析儀采用原裝配套試劑,操作人員經過統一培訓,該儀器參加遼寧省衛生部臨床檢驗中心的室間值評活動,結果均為優秀,是一可靠的檢測系統,作為參照系統,對Roche cobas h 232心臟標志物檢測儀檢測NT-proBNP作相關性方法比對,兩套檢測系統均無離群點,重復性較好。相關與回歸分析表明,實驗方法與比較方法間的相關系數r2>0.95,說明X的分布范圍合適,可以用回歸統計的方法分析各檢測系統之間的系統誤差,將不同醫學決定水平值(Xc)代入相應的回歸方程,計算出醫學決定水平處的系統誤差,以方法學比較的系統誤差

      參考文獻:

      [1]楊縝,劉秀菊,周道民.急性心肌梗死心肌標志物及其床旁檢測技術[J].國際檢驗醫學雜志,2008,29(6):520-521,524.

      [2]徐建新,李福剛.POCT對傳統醫療模式帶來的新機遇[J].中華檢驗醫學雜志,2007,30(12):1329-1331.

      [3]The National Committee for Clinical Laboratory Standards,EP9-A2 Method comparison and bias estimation using patient samples [S].Wanye:PA.NCCLS.2002.

      [4] Clinical and Laboratory Standards Institute. Method Comparison and Bias Estimation Using Patient Samples [S].Approved Guideline-second edition EP9-A2, CLSI,2010.

      篇(9)

      1.建立教育評估機構

      云南省教育科學研究院和評估院是兩塊牌子,一套人馬。2009年12月,根據省編辦批復,云南省教育科學研究院加掛“云南省教育評估院”牌子,負責云南省教育評估理論研究和實踐工作。2011年10月,啟用云南省教育評估院印章與文號。2010年初,省教育廳成立云南省基礎教育質量監測中心,負責全省基礎教育質量監測評估工作。2011年6月,經云南省質量技術監督局批準成立云南省教育標準化技術委員會,負責全省教育標準制定與工作。這是云南省第一個教育標準化技術委員會,也是全國為數不多的省級教育標準化技術委員會。

      2.明確教育評估職能

      根據《云南省教育廳關于加強教育評估工作的意見》,明確提出全省教育評估工作在云南省教育廳的領導下統籌、協調開展,具體評估事宜由云南省教育評估院負責。按照教育“管、辦、評”三權分離工作機制的要求,云南省教育評估院在教育廳的領導下,接受教育行政部門的委托,開展全省教育評估與教育質量監測評估。

      3.建立教育評估工作制度

      建立健全評估工作制度。制定評估工作規范,嚴格評估程序,規范評估行為,做到立項時有明確的評估目的、評估標準和實施方案;評估前有評估工作計劃;評估中有完整的反映評估過程的資料記錄;評估后有評估報告。實行評估項目公示制度。建設云南省教育評估院門戶網站,教育評估結果須通過相關網站或媒體向社會公布,接受社會監督。建立評估專家考核制度。制定評估專家遴選方法,嚴格遴選標準,規范遴選程序,建立多類別、多層次的教育評估專家資源庫;加強評估專家隊伍培訓與考核,實行動態管理,充分發揮專家資源作用;加強評風評紀建設,樹立服務意識,確保評估結果的公平公正。建立評估報告制度。評估結果由省教育廳審核后對外公布,主動接受社會監督;強化評估結果使用,積極探索評估結果為教育決策服務的途徑和方法,充分發揮評估的導向、激勵、問責和服務功能。

      4.開展各級各類評估和質量監測

      開展云南省義務教育均衡發展評估工作。初步構建了云南省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水平評估的工作機制與體系。

      完成云南省“十二五”教育規劃綱要評估工作。研制教育規劃綱要評估實施方案,完成云南省教育事業發展“十二五”規劃的評估工作,為研制云南省“十三五”教育規劃綱要提供科學的參考和依據。

      開展云南省現代教育示范學校評估工作。配合省教育督導委辦公室開展云南省現代教育示范學校中期評估工作,撰寫提交《云南省現代教育示范學校中期評估報告》,有力促進了云南學校現代管理制度的完善,提升了學校的現代治理能力。

      開展云南省縣級教研機構評估工作。有力促進了教研機構建設,促進教研工作內涵發展,提高了教研機構的整體研究能力,出版《云南省基礎教育教學研究報告》。

      開展云南省教育科研實驗學校評估工作。研制云南省教育科研實驗學校評估方案,開展教育科研實驗學校評估工作,引導學校完善教研工作的管理機制,發揮教研工作對教學和教育質量提升的指導性作用,促進學校內涵發展和特色打造。

      實施中小學課堂觀察評估工作。初步形成了具有云南特色和精細化評價的課堂觀察和課堂指導框架,一定程度弱化了課堂觀察中的經驗色彩。

      配合云南省教育督導委辦公室開展2010、2012、2014、2015年國家義務教育質量云南監測試點工作。全程參與國家義務教育質量監測云南省監測工作。

      獨立完成云南省自主的基礎教育質量監測。在麗江市和盤龍區,開展了基礎教育兩個學科質量監測工作,獨立開發義務教育質量監測工具,獨立開展義務教育質量監測,進行了監測結果的反饋,得到項目縣教育局的認同。

      與北京譯泰教育評估研究院合作,開展云南省中小學教育質量監測試點;在7個實驗區和14個樣本縣進行了教育教學質量評價,探索建立具有云南特色的中小學教育評價體系。

      開展全民教育監測工作。根據聯合國教科文中國全委會的委托,開展云南全面教育監測工作,初步學習國際監測項目方法和技術,初步與國際監測評估項目形成對接,有利于促進云南教育評估監測項目的國際化發展。

      推進云南省義務教育課程實施情況監測工作。完成云南省義務教育課程實施情況監測方案研制,啟動全省范圍內的義務教育課程監測工作,積極推進課程改革,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5.加強專家隊伍建設

      建立了涵蓋各級各類教育、涵蓋教育學一級學科的評估專家隊伍,專家隊伍主要由政府部門、高校、中等職業學校、教育科研機構、教育行政部門、中小學(幼兒園)等相關部門知名專家構成;建立了基礎教育質量監測測評員(全省360名)與質量監測核心團隊;組建云南省教育調研聯盟,開展首屆云南省教育質量監測評估人才培訓工作,完成首屆教育評估高層論壇。

      推進第三方教育評估機構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第一,管辦評分離的格局發展緩慢,教育評估的權力沒有完全讓渡到評估機構。當前教育評估機構的評估項目主要集中在科研領域和基礎教育階段,教育評估機構還沒有形成對教育改革發展具有重要影響力的評估項目。教育評估機構與政府部門的合作仍以政府部門為主導、評估機構為輔助,還沒有形成真正意義上的委托評估和購買服務機制。

      第二,教育評估機構建設發展緩慢,還沒有培育生成能夠支持政府讓渡教育評估權力的能力。從宏觀來看,教育評估機構的組織協調、管理制度、工作制度、人員配置機制、經費保障、經費管理辦法還沒有真正建立。到目前為止,云南省其他各種類型的教育評估機構寥寥無幾,社會評估力量也非常單薄。

      第三,教育評估隊伍建設緩慢,難以適應越來越科學化和精細化的現代教育評估工作。雖然已經開展了一些教育評估技術培訓,但就評估事業的復雜性、全局性而言,目前的評估技術培訓較少,對教育評估隊伍建設較為不利,存在教育評估團隊人員少、專業背景狹窄、隊伍不穩定、隊員積極性不高等問題。

      第四,教育評估經費不足、不夠穩定,評估經費管理辦法是以行政部門經費管理辦法為參考,制約著教育評估事業發展。到目前為止,沒有穩定長期的教育評估項目經費;基本沒有教育評估日常管理經費。沒有形成穩定的教育評估技術、培訓經費機制及穩定的教育評估監測項目的財政來源,培訓經費和政府部門委托的經費嚴重不足。

      推進第三方教育評估機構建設的努力方向

      第一,以云南省教育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為平臺,加快推進云南省教育標準研制,逐步構建涵蓋各級各類教育的標準化體系,為教育評估監測提供科學依據。

      第二,加快推進云南省教育評估院建設,在省評估院內部進行合理的人員配置,形成管理機制和工作機制。以云南省教育評估院為龍頭,推進全省各級各類型教育評估機構建設,研制教育評估機構準入標準。

      第三,全面推進各級各類教育評估,采取與政府部門合作、接受政府部門委托、參與政府部門競標等多種形式,擴大教育評估領域和層次,構建涵蓋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在內的教育評估格局,力爭形成長線評估項目和精品評估項目,重視評估結果的,重視評估后的合作服務推進工作。

      篇(10)

      1.改革督政考核,推進政府履行工作職責

      為提高督政考核的時效性、針對性和權威性,鎮江市在督政過程中把江蘇省的督導評估體系進行細化,把100個標準放大到1000分考核的分值,重點更加突出,更加符合鎮江的實際。優化督導流程,每年的12月政府督導室對各個市區進行督導考核,將考核的情況在政府常務會議上進行匯報,政府匯報會議通過以后將結果向鎮江的主流媒體進行公示。第二年,分管市長帶領教育局和教育督導室的主要負責人到每個市區進行面對面的反饋,這樣的工作流程和反饋方式受到了一致好評。

      在工作過程中,鎮江市督導室著力加強對教育現代化先進鎮街、先進學校創建的督查,下發專題通報,推進督導考核向鎮(街)延伸,強化責任落實。政府教育督導成為推進全市教育現代化建設的強力推手,各地教育現代化建設呈現全面提升的良好態勢。

      2.創新評估監測,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

      認真組織開展教育現代化建設監測工作。創新縱橫雙向采集、溝通、確認數據的方法,確保客觀公正地分析教育現代化建設進程。對于存在的薄弱環節,編制鎮江市教育現代化建設年度監測報告,有效引導各地、各部門強化舉措、務實推進。

      江蘇教育現代化的建設評估有8個緯度,即普及、公平、質量、開放、保障、統籌、貢獻、滿意度。根據這8個緯度16個二級指標,73個建設組進行建設,結合江蘇省的實際,鎮江市對教育現代化建設開展了雙創的主題活動,即教育現代化的先進鎮、先進學校。鎮江市在教育現代化的推進過程中開展以人促建、以創促建工作,取得了較好的成績。2014年,在江蘇省教育現代化建設監測中,鎮江市教育現代化建設綜合得分為71.6分;2015年,鎮江市得分將近86分,在全省位居第5,增幅位居全省第三。

      3.規范掛牌督導,推進學校規范辦學

      2015年9月,在全市責任督學掛牌督導現場推進會上,全面部署責任督學掛牌督導工作。通過隨機“一日督導”、責任督學“聯合督導”以及“專項督導”等方式監督學校規范辦學,參與和指導責任區學校發展規劃的制定,隨訪了解學校發展規劃和年度工作目標落實情況,為學校問診把脈,獻計獻策。潤州、丹陽、句容在創建全國責任督學掛牌督導創新縣(市、區)工作方面走在全省前列。2015年年底,江蘇省教育廳下發專題通報,推廣潤州責任督學掛牌督導經驗。

      4.突出內涵建設,推進素質教育落到實處

      2015年,鎮江市督導室精心組織、周密部署,高水平完成市屬學校第三輪發展規劃實施督導評估和第四輪三年發展規劃評審論證。在持續一個多月的教學督導評估中,百余名專家深入市直各校聽課共800余節,聽課面超過專任教師的50%,突出了學校教學中心地位,對于推動市屬學校進一步轉變教育管理理念、強化內涵發展、落實素質教育,起到十分積極的作用。

      當前,全市教育現代化建設邁入新的歷史階段,教育領域綜合改革持續推進,迫切需要全面加強教育督導工作,但鎮江市教育督導的機構設置、隊伍建設和督導方式等還不能完全適應教育事業改革與發展的需要,存在著教育督導力量還比較單薄、督學隊伍專業化水平有待提高、督導評估結果運用不夠到位等問題。面對新的任務與挑戰,鎮江市教育督導將以完善督導制度為基礎,以理順督導工作的體制和創新工作機制為重點,建立一支專業化的督學隊伍。

      一是強化督導機構,優化督導隊伍。著力提升教育督導管理層級,調整市政府教育督導委員會成員,設立政府教育督導委員會辦公室,構建多部門共同參與教育督導工作的新機制。結合實際配齊、配優專職督學,聘任一定比例的兼職督學隊伍,探索建立督學持證督導和督學資格制度。面向全市建立滿足各類教育評估的專家庫,引領全市教育督導評估隊伍專業化發展。建立和完善中小學校責任督學掛牌督導制度,合理規劃督學責任區,優化責任督學配備,建立責任督學工作長效機制。建立學校視導員制度,加強學校內部督導工作。

      二是構建運行機制,優化功能發揮。創新工作機制,整合工作力量,努力健全協同合作的工作機制。在進行教育決策時,要把教育督導情況作為重要參考;在實施教育管理時,要把教育督導作為重要手段;在檢查教育工作時,要把教育督導作為重要內容;在評價地方政府和學校教育工作時,要把教育督導結果作為重要依據。對于督導評估中發現的典型事跡和先進經驗,要及時總結,深入挖掘,廣泛推廣。整合教育協會、學會、教研室以及其它具有教育評估監測職能的機構和資源,建立教育督導部門歸口管理、專業機構提供服務、社會組織多方參與的專業化教育質量評估監測體系,為改進教育教學、管理、決策提供依據和支撐。

      篇(11)

      區第三幼兒園、市第一幼兒園、縣幼兒園、縣幼兒園

      二、評估目的

      市幼兒園教育質量督導評估,是由市政府教育督導室組織、主導的,對轄區內幼兒園教育質量發展狀況進行的監測與評估,屬于診斷性評估,目的是了解幼兒園教育質量發展的現狀,發現辦園特色、特點以及存在的不足與問題,總結發展經驗,為幼兒園制定發展規劃、確定發展路徑和措施提供依據,為市、縣兩級政府、教育行政部門制定學前教育政策、管理措施和辦法提供支持與服務,督促辦園主體改善辦園條件,改進管理措施,提高辦園水平。

      三、評估依據

      2014年市幼兒園教育質量督導評估采用由市政府教育督導室、市教育局、市教育科學研究所負責承擔研究制定的《省學前教育質量監測的督導評估指標體系》(附后)作為依據,輔之以近年來各級政府、教育行政部門制發的有關學前教育發展的政策、文件要求。

      四、評估時間

      2014年市幼兒園教育質量督導評估的時間為2014年5月下旬-6月中旬。

      五、評估程序

      幼兒園教育質量督導評估,分為幼兒園準備和督導評估兩個階段。

      (一)幼兒園準備工作

      幼兒園準備既是幼兒園接受督導評估的資料收集、活動準備的過程,也是幼兒園接受督導評估之前的一次診斷性測評和自我總結、反思。

      接受評估的幼兒園,要建立由幼兒園園長、骨干教師組成的評估準備工作小組,同時,根據需要可聘請教育督導人員、教育行政管理人員、專家、家長、社會人士等參加。

      準備工作包括:學習測評活動方案和測評指標體系;準備資料——收集、整理、裝訂、裝袋需要提供的各種資料;人員準備——通知、召集需要觀測、訪談的教師、幼兒、家長等;活動準備——組織開展需要測評的幼兒接園活動、教學活動、游戲活動、就餐就寢活動等;自評自測——根據《市學前教育質量監測的督導評估指標體系》,逐項自評打分;撰寫教育質量發展報告(總結報告)——根據評估指標體系,結合自評、自測結果,現狀分析與反思,撰寫教育質量發展報告。自評結果與質量發展報告于評估活動前一周提交評估小組。

      (二)督導評估工作

      1.評估小組

      建立由教育督導人員、教育專家、幼兒園骨干教師5—7人組成評估小組。

      2.測評活動

      (1)學習方案:參與評估人員,在評估工作前認真學習《市學前教育質量監測的督導評估指標體系》、《2014年市幼兒園教育質量督導評估工作方案》、《學前教育質量檢測個人測評情況記載表》等,熟悉評估內容與方法。

      (2)個人評估:每個評估人員負責1—2個一級指標的測評,依據《學前教育質量監測的督導評估指標體系》,運用《學前教育質量檢測個人測評情況記載表》獨立進行測評,測評人員須對每項三級(c級)指標進行評分;同時,在“測評情況記載”欄,對查閱的資料(佐證材料),幼兒園建設和環境的查看情況,對幼兒、教師、家長的訪談情況,幼兒生活、游玩、學習等情況進行記錄、記載,包括質量發展狀況、特色與存在不足、問題等。

      被測評幼兒園應為每個測評人員提供一位引導員,協助完成測評工作。測評時間從幼兒入園到幼兒離園,觀測幼兒園一日的教學活動。

      (3)幼兒園匯報:由被評估幼兒園領導作教育質量發展總結報告,包括評估準備工作情況,教育質量發展狀況、特色,存在問題與不足,自評結果,努力方向和改進措施等。

      (4)小組評議:在測評人員個人獨立測評基礎上,小組成員合議,形成小組測評結果,填寫《市幼兒園教育質量督導評估結果統計表》。

      3.測評方法

      (1)聽取匯報:聽取幼兒園領導及有關人員的工作匯報。

      (2)察看現場:幼兒園環境、班級環創、區角設置、寢室環境、園風園貌、教學設施設備等。

      (3)查閱資料:查閱有關檔案資料,包括各種工作計劃與總結、管理與考評規章制度、教學活動設計、學習與會議記錄、報告、園本課程、幼兒成長記錄(卡、冊)、教師業務檔案等,包括文字、影像、圖片等。

      (4)座談會:召開教師、家長座談會(10—15人,大、中、小班兼顧)。

      (5)個別訪問:對教職工、幼兒、家長及有關人員進行個別訪問。

      (6)聽課:觀看幼兒學習活動、游戲活動、自由活動、戶外活動、就餐就寢活動等。

      4.評估報告

      主站蜘蛛池模板: 2024最新国产精品一区| 国产午夜精品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福利区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日韩欧精品无码视频无删节 | 乱人伦人妻精品一区二区| 精品国产sm捆绑最大网免费站| 久久se精品一区精品二区国产| 精品国产自在在线在线观看| 中文精品99久久国产| 在线观看亚洲精品福利片| 久久99国产精品久久久| 欧美日韩人妻精品一区二区在线 | 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电影黑人| 久久66热人妻偷产精品9| 国产l精品国产亚洲区在线观看 | 韩国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第一极品精品无码久久| 西瓜精品国产自在现线| 久久精品人人做人人爽电影蜜月 | 亚洲AV日韩精品久久久久| 久久精品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乱伦| 99热精品毛片全部国产无缓冲| 国语自产拍精品香蕉在线播放| 99热精品在线观看| 国模和精品嫩模私拍视频| 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大桥未久在线精品视频在线| 久久99国产综合精品| 久久久久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九九| 热RE99久久精品国产66热| 久久免费国产精品| 久久精品免费大片国产大片| 精品亚洲成α人无码成α在线观看| 国产午夜亚洲精品理论片不卡| 国产偷国产偷高清精品| 久久se这里只有精品| 免费人欧美日韩在线精品| 亚洲精品视频在线看| 精品99久久aaa一级毛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