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fn id="a4kkq"></dfn>
<ul id="a4kkq"></ul>
    • 科學知識教育大全11篇

      時間:2023-08-07 17:19:11

      緒論:寫作既是個人情感的抒發,也是對學術真理的探索,歡迎閱讀由發表云整理的11篇科學知識教育范文,希望它們能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啟發。

      科學知識教育

      篇(1)

      二、制約大學物理科學方法教育的因素

      在大學物理教學過程中,物理科學方法教育的實施受許多因素的制約:

      1.缺乏明確的教學目標。物理科學方法常常隱藏在物理科學知識背后,很難像知識那樣形成框架與體系,而物理科學方法教育往往隱含在理論知識灌輸里,使得科學方法教育成了知識傳授過程的副產品。

      2.教學內容多、課時少。大學物理教學長期以來都是圍繞理論知識進行的,加上受教學內容分量與課時矛盾的影響,大學物理教學基本就是單純講授概念、定律、原理。

      3.學生重理論、輕方法。在大學許多學生學習的目的就是通過考試,看不到培養和掌握科學方法的重要性,平時學習很被動,往往只注重理論知識的學習,輕視方法學習。

      三、大學物理科學知識與科學方法教育有機結合的舉措

      1.制定明確的教學目標,顯化教學內容。定位物理科學方法在大學物理教學中的地位和價值,制定明確的教學目標。方法的傳授離不開以知識為載體,若沒有一個系統的教學安排,方法教育恐怕難以落到實處;沒有一個明確的方法教育的教學計劃作指導,方法教育將具有較強的隨意性[2]。在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把科學方法向學生進行公開式宣講,既培養學生的興趣,又有利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探究和體驗。

      2.通過物理科學知識教學滲透物理科學方法教育。物理概念一般通過觀察和實驗引入,通過比較和分類、分析和綜合、歸納和演繹等建立和發展;物理規律一般通過觀察和實驗、歸納和演繹、類比、想象、假說等方法建立和發展;物理實驗的設計、操作離不開分析、觀察、實驗、歸納、演繹和數學方法;在應用概念、規律解決物理問題的過程中,一般要運用分析和綜合方法、想象、理想化方法等。通過物理知識教學滲透科學方法是大學物理教學中實施科學方法培養的首要途徑。

      3.通過物理實驗教學培養物理科學方法。實驗教學是物理學科重要的教學方式,實驗開始時提出問題就運用到了假說方法,然后根據假說收集資料和數據并進行演繹推理,得到相應的結論。每個實驗都要運用多種方法,實驗是培養學生科學方法的最有效、最直接的途徑。

      篇(2)

      【中圖分類號】G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2)03-0009-02

      國務院頒布的《面向2l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提出素質教育要從幼兒階段抓起,這就從人的培養角度,真正把幼兒園和中小學納入一個素質教育系統[1]。《幼兒園工作規程》指出,幼兒園的任務是實行保育與教育相結合的原則,對幼兒實施“體、智、德、美”諸方面全面發展的教育,促進其身心和諧發展[2]。其中,“全面發展的教育”、“身心和諧發展”歸納為一句話就是要培養幼兒的綜合素質,這便是幼兒素質教育的內涵。即幼兒素質教育不僅包括早期智力的啟蒙與開發,還包括其身體素質的提高、品德的培養與性格的陶冶。它要求我們把教育思想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實現教育觀念、教育目標、教育內容、教育手段、教育方式方法等的全方位更新。

      生命科學是自然科學的一個門類,又稱生物科學或生物學,是研究生物的結構、功能、發生和發展規律,以及生物與周圍環境關系的科學[3]。豐富多彩、生機勃勃的自然界是幼兒獲得知識、開闊視野、啟迪智慧的源泉。

      不知從何時起,我們的生活被鋪天蓋地的廣告、泛濫成災的選秀活動充斥,幾乎社會上的一切都在商業化運作[4],孩子們生活和思維空間也日益狹小,他(她)們被家長牽著穿梭于一個個補習班、技能速成班之間,很少有機會、有時間去看自然界中的蝸牛蠕行、蜘蛛捕食、種子萌發、麻雀吃蟲。幼兒階段是對新事物、新現象、新知識感到新奇的階段,有許許多多的問題他們想知道,特別是一些自然現象。例如:“為什么有的植物有花,有的植物看不到花,為什么小鳥是從蛋里孵出來的,而我們人則是從媽媽肚子里出來的,為什么我是男孩(女孩)”等等。因此幼兒園、家長應有意識地引導幼兒領悟生命科學現象與知識,培養他們對自然的積極情感,將幼兒素質教育落到實處。下面討論一下幼兒獲取生命科學知識體驗的途徑。

      幼兒期是人生發展的啟蒙階段,這個時期的幼兒具有特殊的學習和發展敏感性,對周圍的一切具有濃厚的興趣,敢于幻想,敢于探索[5-6]。由于受經費、管理、安全等各種因素的影響,多數幼兒園不愿將孩子們帶到野外去。家人可以帶領幼兒親近大自然,諸如:玩沙土,堆小山、筑城堡、植樹、養小貓小狗等,幼兒親眼見到小動物在自己的照料下成長,他們在體會勞動愉悅的同時,還能同小動物建立起親善的情感。日常生活中,路上的小草、蝴蝶、蜘蛛,雨后的蚯蚓、蝸牛、西瓜蟲等都是幼兒的探索對象,家長要耐心的等待、引導,而不是以“臟了衣服”、“耽誤時間”等理由打擊他(她)們的探索熱情。另外家長也要加強自身的知識修養,了解自然界中最常見的一些生物學知識。不能不懂裝懂,更不能不耐煩,甚至呵斥孩子,要和孩子一起探索,一起進步,體會收獲知識的快樂。這些活動可以促進幼兒觀察力、想象力、思維力和動手能力的發展,初步領會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道理。

      幼兒園是幼兒系統的獲取知識、積累社會經驗的場所。幼兒園有義務引導幼兒認識自然現象,獲取生命科學知識[7],這方面的教學途徑主要有以下幾種,第一種:制作生命科學類錄像、PPT課件、FLASH動畫等多媒體資料向幼兒展示。多媒體資料可以突破時間、空間的限制,完整地展示一系列事件,比如植物的生長過程可以用“一顆花生種在土里—發芽—施肥—澆水—芽長成植株—植株長高、枝葉變多—開花—結果—一筐花生”這樣的一系列圖片做成連續的場景,再配以畫外音,讓幼兒對植物的生長成熟過程有一個較為直觀的認識。再讓他們舉些植物、動物生長、成熟的例子,引導幼兒將已有的生命科學知識系統化。

      第二種:設立基于幼兒英語、繪畫、故事和影視等經驗的生物樂園。以已有的生活經驗為基礎探索未知,可以極大限度地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比如請幼兒觀看(課堂看或課后看)電影《舉起手來》,說說里面出現了哪些植物?哪些動物?玉米屬于植物的什么部位?公雞、母雞、小雞的關系?雞與蝗蟲的關系?學學青蛙、雞、驢、豬等動物的叫聲等。一些中、英文故事、詩詞等也是展現生物學知識的素材,也可以讓幼兒通過繪畫來描述自己對某種生物的認識,培養幼兒熱愛生命的自然觀。

      第三種:在幼兒園開辟專門的土地,創設供幼兒邊操作、邊觀察的生物角。設在室內的生物角可以種植大蒜、黃豆、綠蘿、君子蘭、養魚等;室外的生物角可以種植青菜、西紅柿、石榴樹、玉米、喇叭花等植物。引導幼兒自己挖土、播種、澆水、觀察、記錄等,發現植物生長的秘密,獲得直接經驗。比如可以設計小實驗:在一根木棍的兩端和中間綁上三顆蠶豆,泡在水中(每天換水),然后讓孩子們猜想,全泡在水中的蠶豆、泡了一半的蠶豆和沒泡在水中的蠶豆,誰會發芽,誰先發芽,為什么?也可以再設置一個從不換水的蠶豆作為對照。通過觀察實驗現象、討論、分析,孩子們會從中受到啟發,了解到蠶豆發芽的基本條件和一些相關知識。在這個過程中,老師鼓勵幼兒介紹和討論自己的發現和感受,幫助幼兒提升在實驗中獲得的相關經驗,使其體會到科學活動所帶來的無窮樂趣,從而激發更大的探究熱情。生物角雖然運作成本低,卻是幼兒認識自然、親近自然的一個窗口,可以讓幼兒獲得最直觀的生物知識體驗,激發他們熱愛自然、熱愛生命的良好情感和生活的態度。

      第四種:設計模仿生物行為的小游戲。模仿游戲是幼兒成長必需的游戲,因為它可以豐富孩子的生活體驗,培養創造力。比如:小雞、小鴨、小貓、兔子、大象都是孩子們所熟悉的動物,先和孩子們一起回憶它們的特點:小雞的嘴是尖尖的;小鴨的嘴是扁扁的,走路時左右搖擺;小貓有胡須,走路輕;兔子有兩只長耳朵,蹦跳著走;大象有長鼻子,走路慢悠悠。在節奏明快的音樂聲中,讓孩子們來模仿這些動物的走路姿勢。還可以模仿大猩猩、蛇、袋鼠、烏龜等。模仿游戲輕松有趣,孩子會非常愿意玩。模仿游戲不僅有助于孩子身體運動能力的發展,也促使幼兒更加注意觀察小動物,喜愛小動物,促進孩子對生物的認識。

      第五種:帶領幼兒親近大自然,教他(她)們認識田野中的五谷雜糧、蔬菜瓜果,教他(她)們欣賞大自然中的秀美風景。比如:春天漫天飛舞的毛茸茸的柳絮和雪花有什么區別和聯系?它的生物學功能是什么?促使幼兒在玩中學到知識,不斷增加他們的審美情趣和環保意識,培養他們熱愛自然、熱愛祖國的觀念。如前所述,到了野外,幼兒多教師少,孩子們像出籠的小鳥,瘋跑瘋玩,教師管理不過來,教學局面難以控制,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

      第六種:邀請生命科學專業的教師、大學生去朋友們講生物學故事和科普知識。涉及到的專業知識較多,幼兒園教師和家長覺得有點棘手的問題,如:孩子從哪里來,為什么我是男(女)孩,動物的冬眠等等,可以請有愛心、有耐心的專業人士深入淺出的回答這些問題。比如針對“寶寶從哪里來”這個問題,在設計故事時可以將母親的子宮比作寶寶出生前的房子,卵子比作蛋,比作蝌蚪,胎兒在子宮里可以看東西、聽聲音、分辨味道、打呵欠、伸懶腰、吮吸手指、伸手、踢腿等動作[8]。啟示幼兒:“寶寶出生以后不會說話不會吃飯,大人要為寶寶做哪些事情呢?我們應怎樣做來感謝他們呢?”。專業人士對幼兒各式各樣的提問更能自如應對,還可以因勢利導拓展其它的生物學知識,激發幼兒熱愛生命科學的情感。

      在現代科技不斷發展的今天,家長應該讓幼兒多接觸大自然,在接觸大自然的過程中不僅能激發幼兒的求知欲,還能增強幼兒的體魄,養成熱愛自然和保護自然的理念。幼兒獲取生命科學知識體驗的途徑有多種,其中,幼兒積極參與探索(游戲、生物角、親近大自然)會比看書、看圖、看錄像等方式更吸引小朋友,在提高學習效果方面略勝一籌;請專業人士解答小朋友們在生物學方面的困惑會比非專業人士更能自如應對,因勢利導。但不管哪種途徑,在獲取生命科學知識體驗的過程中,都應遵循尊重幼兒、自主探索的原則,他人只需加以合理有效地引導,幫助幼兒將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有效的早期生物學體驗為幼兒積累大量感性認識成果,使幼兒能夠更快、更好地實現感性認識向理性認識的飛躍。通過生物學體驗活動,幼兒不斷接觸新問題,在觀察、思考的基礎上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這個過程使幼兒的智力得到充分發展。同時能促進他們了解自然、社會、自我,促進情感、意志及個性品質的發展,加快幼兒的社會化進程。

      參考文獻

      1.劉武惠 融生命科學于幼兒素質教育的實踐與研究[D]. 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07.

      2.王萍 幼兒園課程實施現狀與特征的個案研究[D]. 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10.

      3.劉乃華 幼兒生命教育教程編制和實施的行動研究[D]. 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7.

      4.許艷 幼兒園環境教育課程資源開發個案研究[D]. 重慶:西南大學,2010.

      5.唐敬芬 幼兒科學教育中的生命科學教育研究[D]. 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1.

      6.佟月華 培養兒童早期科學體驗[J]. 濟南大學學報,1992, 1:81-85.

      篇(3)

      科學技術的發展與社會化,已經滲透到人類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醫學生必須掌握相關科學知識,而性科學知識是整個科學知識的一部分,與醫學生的工作、生活息息相關。醫學生對于性科學知識的掌握程度,直接影響其生命質量、生活質量以及身體健康狀況。大學時期是醫學生身心發展的重要階段,作為一個生理和心理快速增長的群體,一方面,他們的性沖動越來越強烈,與異性的交往越來越頻繁,發生婚前的人數也日漸增多;另一方面,他們有著特殊的性與生殖健康需求,他們渴望了解科學的性知識,同時,也面臨著一系列性與生殖健康問題的威脅,因此,如何在醫學院校開展性科學知識普及教育,并提供行之有效的性教育及服務是醫學教育工作者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

      1 醫學生性知識、信念和行為現狀

      近年來,隨著性成熟年齡不斷提前、婚前性成熟期不斷延長以及社會、經濟、文化因素的作用,醫學生的性觀念和方面有較大變化,他們對性科學知識的認知水平偏低,性觀念日趨開放,性道德、性心理脆弱,方面仍存在較多的問題。由于缺乏性與生殖健康相關的知識與信息,大多數性活躍的醫學生對意外妊娠、不安全人工流產、生殖道感染、STD/AIDS等造成的嚴重后果缺乏正確的認識,并且他們在發生時不具備協商、交流、拒絕及自我保護的能力,未及時采取有效的避孕措施或堅持使用避孕措施,甚至有些醫學生出現了一些危險(risk sexual behavior)如:商業、多個、同性、、等,從而使她們面臨發生非意愿妊娠、生殖道感染、人工流產、性暴力、STD/AIDS的危險性增加,嚴重影響著醫學生的身心健康。

      目前,學術界關于醫學生性科學教育問題的研究幾乎為空白,究其原因,人們常常會理所當然地認為醫學生還需要進行什么性教育?他們是專門研究人體科學的,在校期間將學習有關人體解剖、免疫、生理、病理、病生理、內科、外科、婦產科、傳染病、精神病等醫學基礎課程和專業課程的知識,其中包括對男女生殖解剖與生理、生殖健康、性傳播疾病、計劃生育等相關知識的學習。醫學生應該具備豐富的性科學知識和傳播性科學知識的能力,應是性科學知識忠實的踐行者和可靠的傳播者。正是這樣的理念導致醫學生性科學教育被嚴重忽視,進而出現醫學生性科學知識的嚴重缺失,性觀念的不正確以及的不規范等問題。醫學生的性與生殖健康方面的問題和需求日益凸顯,嚴峻的現實向醫學教育工作者提出了開展性科學知識普及教育的迫切要求。

      2 醫學生性科學知識普及教育的意義

      對醫學生進行更深層、更廣泛、更全面的性科學知識普及教育,具有以下現實意義:(1)提高醫學生科學素質。開展科學、系統、全面的性科學知識普及教育,可以幫助醫學生掌握完整、真實的性科學知識;(2)保障醫學生身心健康。從實際需要出發,與時俱進,以人為本,對醫學生開展性科學知識普及教育,能夠提高醫學生性科學知識水平和預防STD/AIDS的風險意識,糾正其不正確的性道德觀念,幫助醫學生樹立正確的性觀念和良好的性道德,改善其不健康的,預防或減少危險的發生,降低因性危險行為而感染STD/AIDS的機率;(3)使醫學生成為合格的性健康教育者。醫學生是未來的白衣戰士,肩負著傳播健康和救死扶傷的重要職責。醫學院校不僅要培養醫學生成為具有精湛的專業技術和高超的業務水平的醫學人才,使他們具備救死扶傷、寬厚仁愛的醫德醫風,還要培養他們成為性科學知識普及教育的主力軍;(4)消除對STD/AIDS患者的歧視。醫務工作者對HIV感染者的歧視態度可影響HIV感染者的就醫傾向及治療效果,直接關系到艾滋病患者的切身感受,甚至可能導致感染者心理失衡。性科學知識普及教育能夠提高醫學生對艾滋病相關知識的認知,改變其不正確態度,改善其醫療服務意愿,保證其在未來的工作中為HIV感染者創造良好的醫療環境,促進艾滋病防治工作有效進行;(5)加強STD/AIDS職業防護。隨著AIDS疫情的不斷蔓延,HIV感染者和AIDS患者越來越多地出現在臨床上。醫學生在實習或工作中接觸HIV感染者和AIDS患者的機會也會增加,因而發生艾滋病職業暴露的危險性在逐年增加。醫學生對STD/AIDS的知識掌握不全面,尤其是欠缺STD/AIDS職業防護的相關知識,僅有極少的醫學生接受過這方面的教育;(6)幫助患者改善性與生殖健康。所有住院患者都有性與生殖健康方面的需求,這是醫生和護士不能忽視的。教育者應培養醫學生具有性與生殖健康照顧方面的知識與技能,提高他們的職業勝任力,使他們在未來的臨床工作中更好地履行職責,幫助患者改善性與生殖健康。

      篇(4)

      1 研究意義

      在科學教學中,將科學方法融入科學教學中,能夠使學生獲得科學知識及科學方法。但科學方法都有其特定的對象及適用范圍,這也就決定了其本身的局限性,比如歸納方法,由于人們一般是根據對事物現象的歸納來獲得結論,所以它缺乏內在的必然性,同時不能保證一定獲得真理;比如演繹方法,首先它只適合于已有理論的證明和推演,而不能導致新的科學發現,其次因為演繹方法的正確性取決于前提的正確性,所以它不能保證其結論的正確性;比如觀察,觀察只能直接發現對象的現象,而不能直接發現對象的本質,不能直接觀察到所研究的對象,某些現象能直接觀察到,某些現象不能直接觀察到而只能間接觀察到,觀察只能直接觀察到具體特殊事物的性質和特點,而不能直接觀察到事物普遍的共性;再如實驗,誠然重要,但并非所有領域都可以進行,實驗不能代替理論研究,它總是特殊的,特殊的實驗結果與普遍的結論之間總是有距離。

      小學科學課堂中,恰恰存在許多此類問題:一些科學教師不了解科學方法的局限性,某種程度上夸大或者淡化了科學方法的作用。①一方面,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由于自身對科學方法的內涵認識模糊,所以在使用科學方法進行教學的過程中,無法向學生清晰介定科學方法使用的領域和對象,存在將科學方法的使用范圍擴大、僵化地刻意遵守等問題;另一方面,又存在一些在教學過程中淡化科學方法的問題,過度求新、過分注重細節而忽略了課程內容里所隱含的科學方法。

      所以,厘清科學方法和科學教學方法的區別和聯系,正確理解兩者的關系,從而在科學課堂里融入科學方法進行教學,對于學生獲得科學知識和學習科學方法,形成正確的科學觀,感受科學的價值和精神,都具有較大的指導及促進意義。

      2 科學方法與科學教學方法

      2.1 科學方法及分類

      人們通常把達到目的的途徑(手段)稱為方法。科學認識活動的目的是要探索客觀世界的普遍規律和因果性,對被觀察到的事實即形形的事物現象作出理論解釋,以此對客觀世界的復雜圖景做出精確地深刻的描繪。科學方法就是人們為實現達到認識客觀世界這一基本目的而采用的手段和途徑。科學研究的方法包括基本邏輯方法和一般技術方法。②

      所謂基本邏輯方法,就是基本的思維規律和思維方法。在科學技術研究中,人們會運用到各種各樣的思維方法,其中有些方法是在任何場合任何時間都要用到的,而另一些則只是在某些特殊的場合和時間才用到,前者就是基本邏輯方法,包括比較與分類、演繹和歸納、分析和綜合等。

      比較與分類是認識和研究事物的兩種最基本的邏輯方法。比較就是在不同事物之間或在同類事物之間找出它們的差一點和共同點的邏輯方法。分類是在比較基礎上根據一定的標準對各種事物進行類別劃分的邏輯方法,即根據對象的共同點和差異點,將對象區分為不同種類的邏輯方法。歸納和演繹是在科學技術研究中最常用的一對邏輯思維方法。歸納方法是指從個別事物的現象的研究中概括出一般原理或結論的邏輯思維。這種方法主要由推理前提和結論兩部分組成。演繹方法是從一半到個別的推理方法,即用已知的一般原理考察某一特殊的對象,推演出有關對這個對象的結論的方法。分析是把一個完整的對象分解為不同的方面和部分,把負責的對象分解為各個簡單的要素,并把這些部分或要素分別進行研究和認識的一種思維方法。綜合方法就是尋求研究對象的各個部分、側面、因素的內在聯系,把對象的各個部分聯系起來作為一個整體加以研究的思維方法。此外,還有數學方法、控制論方法、信息方法、系統方法等,有的學者認為想象、直覺、靈感也是理論思維方法的較特殊的形式。③

      科學技術與其他學科的一個重要區別就在于它不僅要運用各種邏輯思維方法進行研究,而且它還常常使用各種技術方法進行研究。技術方法就是運用某種技術和設備手段進行研究的方法。主要包括觀察和實驗兩種。

      觀察就是通過感官接受外界各種刺激,再經過大腦處理,形成對外界的感受,科學觀察一般是指人們在科學研究中有目的、有意識地對事物和現象進行感知、描述和記載的方法。廣義的觀察包括自然觀察和實驗觀察,狹義的觀察僅指自然觀察。自然觀察是在現象自然發生的條件下進行的,是人類運用的最早的一種觀察,根據不同的標準將觀察分類:(1)根據所用觀察工具不同將觀察分為直接觀察和間接觀察兩種類型。直接觀察是通過感官直接觀察對象,間接觀察則是借助于一定的一起對對象所進行的觀察;(2)根據觀察結果性質將觀察分為定性觀察和定量觀察兩種。定性觀察即確認研究對象是什么或什么性質的觀察,定量觀察則是確定該事物或現象的大小、速度、強度、時間長度等數量性質的觀察,又叫測量或觀測;(3)根據觀察的條件將觀察分為非受控觀察和受控觀察,非受控觀察是在不影響觀察對象的條件下所進行的觀察,受控觀察是在對觀察對象施加某種影響的條件下所進行的觀察。科學實驗師在某種科學理論的指導下所進行的運用技術手段來展現某個對象,或推進研究對象的進程,或改變、控制其某些因素而使對象展現某些過程的活動。實驗的目的有二,其一是探索和發現新現象或新規律;其二是檢驗已有知識或理論的正確性。實驗由實驗者、實驗對象、實驗儀器三者組成。

      2.2 科學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包括科學方法,這里首先對教學方法進行論述。

      2.2.1 教學方法

      在當今教育理論界以及各種教育學和教學論著作中,人們對教學方法的認識不盡統一,給教學方法所下定義也各不相同。我們認為,教學方法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指導學生學習以達到教學目的而采取的教與學相互作用的活動方式的總稱。④

      2.2.2 教學方法的分類

      教學方法根據分類依據的不同,可以有多種分類方式。有的學者將教學方法分為: 前蘇聯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將教學作為一個活動過程來認識,⑤他們將活動區分出三個最重要成分:組織作用的,激發的和檢查評定的。由此,從整體和組織性的觀點看活動,就要求有三大組的教學方法:實施學習認識活動的方法(由此而保證通過個性的中介而進行的教學信息的過程);激發學習認識活動和形成學習動機的方法(由此而保證調整學習活動的最重要職能。促進其認識的、意志的和情緒的積極化);檢查和自我檢查學習認識活動的效果的方法(由此,師生得以在教學進程中實現檢查和自我檢查的職能),其下還有相應的亞組:

      第一組方法:組織和實施學習認識活動的方法。

      第一亞組:按傳遞和接受教學信息來源分類(感知的方法):口敘法(敘述、談話、演講);直觀法(圖示、演示);實際操作法(試驗、練習);教學生產勞動。

      第二亞組:按傳遞和接受教學信息的邏輯分(邏輯的方法分):歸納法、演繹法、分析綜合等方法。

      第三亞組:按學生在掌握知識時思維的獨立性程度(求知的方法):再現法、探索法(局部探索法、研究法)。

      第四亞組:按控制學習活動的程度分(控制學習的方法):教師指導下的學習活動,包括試驗教學機器在內;學生的獨立工作(讀書作業、書面作業、實驗室作業、完成勞動作業)。

      第二組方法:激發學習和形成學習動機的方法。

      第一亞組:激發學習興趣的方法:認識性游戲、教學討論、創設道德情緒體驗的情境、創設引人入勝的情境、創設統覺的情境(依靠生活經驗)、創設認識新奇的情境。

      第二亞組:激發學習義務和責任感的方法:說明學習的意義、提出要求、完成要求的聯系、學習上的獎勵、對學習缺陷的責備。

      第三組方法:教學中的檢查和自我檢查的方法。

      第一亞組:口頭檢查的方法:個別提問、面向全班提問的口頭考試、學習上的獎勵、程序性提問。

      第二亞組:書面檢查的方法:書面測驗、測試作業、書面考察、書面考試、程序性的書面作業。

      第三亞組:實驗室-實際操作檢查的方法、實驗室測驗作業、機器測驗。

      2.2.3 科學教學方法與科學方法的比較

      科學教學方法是教師和學生為了實現共同的科學教學目標,完成共同的科學教學任務,在科學教學過程中運用的方式與手段的總稱。⑥以上所介紹的教學方法在科學教學中均可使用,由于科學課的特殊性,活動部分使用較多,所以在課堂教學中主要用到第一組方法,我們通過表1將科學教學方法與科學方法進行比較。

      通過對比,我們可以看出科學教學方法包括科學方法,雖然有同樣的方法,不過兩者略有區別。在使用歸納方法方面,科學研究中,將歸納法分為完全歸納和不完全歸納法,穆勒將歸納法分為求同法、求異法、同異聯合法、共變法和剩余法,在科學教學中,主要用到的歸納方法類型是不完全歸納法中的簡單枚舉法,以及穆勒五法之中的求同法、求異法、同異聯合法、共變法;在使用觀察方法方面,科學教學使用的觀察工具較科學研究所使用的要少和簡單,觀察的對象也有不同;在實驗法的使用上,實驗者、使用的儀器、對象都有不同,在使用目的上,科學教學上使用實驗法主要有第二種目的:檢驗已有知識或理論的正確性。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將科學教學方法定義為師生為了實現科學教學目標,完成共同的科學教學任務,引用科學方法并與普遍的教學方法相結合,形成合理的科學教學策略,在科學教學過程中的程序化但不失靈活的方式或手段。

      3 科學方法與科學教學方法的比較及啟示

      3.1 科學方法與科學教學方法的比較

      (1)從與科學教育的關系來看。科學教育的內容包括科學知識、科學方法、科學精神、科學態度和科學價值,科學方法是科學教育的重要內容,⑦科學教學方法是達成科學教育的途徑。(2)從兩者的具體分類來看,科學教學方法包括科學方法。從科學方法和科學教學方法的具體分類來看,科學教學方法包括科學方法(如圖1)。幾乎所有科學方法都可以被引用到科學課堂中作為科學教學方法。

      3.2 啟示

      科學方法在科學課堂中的作用主要有二:一是引用科學方法進行教學,獲得科學知識;二是對科學方法本身進行學習,可以促進學生進行遷移,作為更新科學知識的途徑,同時也可以為未來的科學研究打基礎,同時也可以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思維習慣、嚴謹的思維方式,更好地適應未來的社會生活。

      教師有必要對科學方法有清晰的了解,清楚各種教學所用的科學方法的內涵及外延,如“穆勒五法”:求同法、求異法、同異聯合法、共變法和剩余法,如果教師詳細了解這五種方法,就會發現在科學課上,這“五法”中用的較多地主要有求同法、求異法、求同求異并用法、共變法,而剩余法則用的較少。如此,就能在科學教學過程中把握好教學的度,既不會盲目強化也不會無意中淡化科學方法,使學生能在科學探索的過程中學習科學知識,掌握科學方法。

      注釋

      ①吳俊明.對科學方法和科學方法教育的再認識—祝賀《化學教育》30 周年刊慶[J].化學教育,2010(2).

      ②楊玉輝.現代科學技術哲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5).

      ③張巨青.科學研究的藝術—科學方法導論[M].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1988.

      ④河南省教師資格管理辦公室組織編寫.教學方法概論[M].河南:河南大學出版社,2003.

      篇(5)

      科學素質是現代社會的公民和跨世紀人才必備的素質之一,科學素質教育應從幼兒開始,而教師是實施科學素質教育的關鍵。然而20世紀80年代以來,幼兒教師素質的提高雖然得到重視,也采取了一定措施如加強培訓、提高學歷等,但實際狀況卻不能令人滿意。

      一、教師的職業倦怠制約實施科學素質教育

      教師職業倦怠的形成有來自個人、組織和社會方面的原因:社會競爭日益激烈,家長對幼兒園的期望過高;工作繁重,班級孩子多,幼兒教育不斷創新;新時期幼兒任性;孩子的安全問題;臨時性任務多,幼兒園疲于應付各種檢查;最重要的是政府對幼兒園的投入不夠,幼兒教師的地位不被重視。

      如何能幫助幼兒教師走出職業倦怠從而更好地在教育教學中實踐科學素質教育呢?首先,要加強教師的職前培訓,在讓她們獲得專業技能的同時,加強職業道德教育,要有吃苦精神、奉獻精神,要有堅定的信念和愛崗敬業的精神;其次,管理者要以尊重教師為職業導向,關心她們的生活,讓教師感受到應該將教育工作當成是一種享受,因此,作為幼兒園的管理者要認真分析教師的物質、精神的需求,使教師心理寬松。然而,各人產生倦怠的原因并不相同,要解決倦怠問題必須各自反省,搞清產生倦怠的原因。方法很簡單,只有弄清是什么讓自己覺得煩躁,這煩惱事就是造成倦怠的主要原因,想方設法排除它,幼兒教師們就會再生新意,又會充滿激情,從而使實施科學素質教育有了基本的保證。

      二、僅限于知識的教育影響教師實施科學素質教育

      總體來說,當前教師的科學素質和實施科學教育的能力在某些方面也有了提高,但仍有許多方面比較欠缺。已有研究表明:我們的教師在“使幼兒掌握必要和基本的科學知識與技能”方面,基本上是勝任的;但在“使幼兒體驗科學探究活動的過程與方法,培養良好的科學態度、情感與價值觀,發展初步的科學探究能力,增強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這些方面,教師的科學素質則比較欠缺,教師實施這方面科學教育的能力也比較弱。

      幼兒園科學素質教育的核心價值在于使幼兒樂學和會學。教育目標的構成應以幼兒探究解決問題的思維過程和發展進程為線索。幼兒園的科學素質教育要成為引發、支持和促進幼兒主動學習的過程。為此,教師必須在一日生活中創設鼓勵幼兒探究的心理氛圍,提供能夠引發幼兒研究的材料,物化教育目標和內容,運用、支持和引導幼兒主動探究、發現的策略,以促進幼兒學習科學的主動建構。

      那么如何才能實施好科學素質教育呢?首先,教師應具有廣泛的自然科學知識,并具備不斷吸取最新的科技信息能力,以及掌握操作技能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其次,教師應具有開展科技活動的基本能力,即具有觀察能力、思維能力、操作能力、創造能力。在科技活動中做到會操作,能考察,善制造。第三,教師應具有科技活動的設計能力,能遵循教育規律,制訂出符合幼兒年齡特點的科技活動。第四,教師應具有科技活動的輔導能力,在活動中充分發揮幼兒的主體作用。

      三、提高教師教育意識可以更好的實施科學素質教育

      針對教師隊伍的現狀,《科學素質綱要》提出“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培養一支專兼結合、結構合理、素質優良、勝任各類科學教育與培訓的教師隊伍”的任務,并規定了科學教育、科技培訓的目標,這實際上也就間接地規定了教師實施科學教育能力提高的目標。為了實現這種轉變,推動科學素質教育的進一步深入,必須提高教師的素質,特別是增強科學教育意識、樹立職業理想信念,這是素質的核心。當前,提高教師素質特別是激發職業理想信念需從以下兩方面入手:

      篇(6)

      【中圖分類號】G6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604(2009)01/02-0037-04

      關于幼兒科學教育的目的,不同的研究者有不同的觀點,有研究者認為科學教育是為了幫助幼兒獲得理解周圍世界的方法,〔1,2〕也有研究者認為科學教育的重點是讓幼兒帶著好奇、喜悅進行主動探索,而不是教給他們復雜的科學概念,〔3〕等等。我國2001年頒布的《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則將培養幼兒對科學的情感與態度作為科學教育的首要目標。在《綱要》頒布幾年之后,當前教師在科學教育活動中指導幼兒時抱著什么樣的目的呢?教師的指導目的會對幼兒造成什么樣的影響呢?帶著這些問題,我們對幼兒園科學教育活動中教師的指導目的及其對幼兒的發展適宜性作了調查,以期了解教師的教育觀念與想法,正確認識當前幼兒科學教育實踐,發現可能存在的問題,有針對性地幫助教師轉變教育觀念和行為。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問卷調查法、現場觀察法等研究方法來調查幼兒園科學教育活動中教師的指導目的及其對幼兒發展的影響。

      在借鑒國內外有關科學教育和教師指導的問卷、量表的基礎上,我們自編了“科學教育活動中幼兒園教師指導目的問卷”,由北京市14所幼兒園的154名教師填寫。問卷調查維度包括教師對科學教育活動的認識、教師指導幼兒的目的、教師對一些指導行為的理解等。問卷主要采用利克特五等級評定法,每題選項從“完全不符”“不太符合”“不清楚”“比較符合”到“完全符合”,依次計分為1~5分。信度、效度檢驗結果表明,所編問卷有效。

      為進一步分析教師不同指導目的對幼兒發展的影響,我們對教師和幼兒在科學教育活動中的表現及幼兒的發展情況進行觀察。本研究從問卷調查被試中選取16名指導水平不同的教師,同時在每名教師所在班級選取4~5名幼兒,共計70名幼兒,把科學教育活動中教師對這些幼兒的指導及幼兒在教師指導下的學習表現、學習結果作為重點觀察內容。本研究共觀察了42次科學教育活動,對教師和幼兒的行為都進行了編碼。

      二、研究結果

      (一)科學教育活動中教師的指導目的

      1.科學教育活動中教師對各指導目的的重視情況

      從現有相關研究以及各國教育政策中可以發現,幫助幼兒積累科學知識、幫助幼兒掌握科學研究方法、培養幼兒科學精神與態度是教師在科學教育活動中指導幼兒的三種主要目的。〔4〕因此,在自編的“科學教育活動中幼兒園教師指導目的問卷”中,我們考察了教師對上述三方面指導目的的重視程度。根據教師對不同指導目的重視程度的排序,我們由低到高依次將其賦值為1~3分。結果發現,教師在積累科學知識目的上的得分為1.06分,在掌握科學研究方法目的上的得分為1.31分,在培養科學精神與態度目的上的得分為2.19分。重復測量方差分析檢驗表明,教師對三方面指導目的的重視程度存在顯著差異。進一步的多重比較表明,教師對這三方面指導目的的重視程度均存在顯著的兩兩差異,教師最重視培養幼兒的科學精神與態度,對積累科學知識的重視程度最低。

      2.科學教育活動中教師復合指導目的的聚類分析

      我們在觀察教師指導行為時發現,三種指導目的并不是非此即彼不能并存的。在指導幼兒進行科學教育活動時,教師可能同時持有多種指導目的。因此,我們根據觀察到的42次科學教育活動,對教師各種指導目的采用5級計分制進行了編碼,水平由低到高依次為1~5分。之后,我們采用離差平方和聚類法,對教師的指導目的進行了聚類分析,將教師復合指導目的劃分成三種類型。

      第一類在積累科學知識、掌握科學研究方法、培養科學精神與態度三方面目的上得分均較高;第二類在積累科學知識目的上得分較高,在掌握科學研究方法、培養科學精神與態度目的上得分屬中等水平;第三類在積累科學知識、掌握科學研究方法、培養科學精神與態度三方面目的上得分均屬中等水平。根據上述分析,我們將教師指導目的的這三種組合類型分別命名為并重型、知識傾向型、平均型。并重型指導目的的主要特征是教師對幫助幼兒積累科學知識、掌握科學研究方法、培養幼兒科學精神與態度均較為重視;知識傾向型指導目的的主要特征是教師偏重幫助幼兒獲得和積累科學知識;平均型指導目的的主要特征是教師對于三方面目的的重視程度均處于一般水平。

      (二)科學教育活動中教師指導目的對幼兒的發展適宜性

      教師是幼兒發展過程中的重要他人,教師的指導觀念和行為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幼兒的發展。因此,本研究要探討的另一個問題是不同的科學教育活動指導目的會對幼兒的發展造成什么影響,是否適宜于幼兒的發展,是否有利于促進幼兒的發展,即對幼兒來講是否具有發展適宜性。在研究中,我們將幼兒在科學教育活動中的學習表現、學習結果作為判斷教師指導目的是否具有發展適宜性的主要評價指標。由于教師在科學教育活動中持有的指導目的并不是單一的而是復合型的,因此我們分別分析三種復合指導目的類型,即并重型指導目的、知識傾向型指導目的、平均型指導目的對幼兒的發展適宜性。

      1.從幼兒的科學學習表現分析教師指導目的對幼兒的發展適宜性

      我們主要從學習興趣、學習獨立性、學習堅持性、學習創新性等四個方面分析幼兒的學習表現,對應于教師指導目的將其分別進行編碼,編碼都采用5級計分制,水平由低到高依次為1~5分。

      我們對不同類型指導目的下幼兒的學習表現進行了分析與比較,發現在不同類型的指導目的下,幼兒的學習興趣、學習創新性無顯著差異,但在學習獨立性、學習堅持性方面存在明顯差異。進一步的多重比較表明,并重型指導目的下幼兒學習的獨立性、堅持性水平都顯著高于知識傾向型指導目的、平均型指導目的下幼兒的表現,而后兩者之間不存在顯著差異。這說明并重型指導目的更有利于在科學教育活動中促進幼兒學習獨立性、學習堅持性的發展。當教師對掌握科學研究方法與培養科學精神與態度不夠重視時,無論教師對科學知識的重視程度高低,幼兒的學習表現均不存在顯著差異。

      2.從幼兒的科學學習結果分析教師指導目的對幼兒的發展適宜性

      根據活動觀察錄像,我們對幼兒學習結果的分析主要包括幼兒科學知識的增長、對科學研究方法的掌握、科學精神與態度的發展三個方面,也采用5級計分制進行編碼,水平由低到高依次為1~5分。

      我們考察了不同類型指導目的下幼兒學習結果的差異,發現不同類型指導目的下幼兒各方面的學習結果均存在顯著差異。在促進幼兒科學知識增長方面,并重型、知識傾向型較之平均型更有助于幼兒積累科學知識,進一步的多重比較表明,并重型顯著優于平均型。在促進幼兒科學研究方法掌握及科學精神與態度的發展方面,并重型顯著好于知識傾向型與平均型,后兩者之間不存在顯著差異。這說明,教師越重視幼兒科學研究方法的獲得和科學精神與態度的培養,越有利于促進幼兒相應科學素質的發展與提高。

      三、建議

      研究結果表明,在幼兒園科學教育活動中教師越重視幼兒科學精神與態度培養、科學研究方法獲得,越有助于幼兒表現出良好的學習行為和結果,而教師對科學知識積累的重視程度則與幼兒的學習表現、學習結果之間不是簡單的線性關系。當教師忽視幼兒科學精神與態度培養以及科學研究方法獲得時,無論教師對于科學知識的重視程度如何,幼兒的學習表現與學習結果均不存在顯著差異;當教師同時重視幼兒科學精神與態度培養和科學研究方法獲得時,對科學知識積累的重視也有利于幼兒表現出良好的學習行為與學習結果。據此,我們認為在幼兒科學教育活動中教師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1.教師應優先考慮幼兒科學精神的培養與科學研究方法的獲得,在此基礎上再重視科學知識的積累

      從本研究結果可以看出,教師是否注重幼兒科學精神與態度的培養、是否關注幼兒科學研究方法的獲得,這是影響幼兒科學素質全面發展的關鍵。因此,教師在科學教育活動中應該將精神態度培養、研究方法獲得放在首位,讓“每個兒童不論他到哪里,都能夠以恰當的方式學習科學,而且終身成為科學之友”。〔5〕由于我國傳統科學教育重視幼兒科學知識的增長,因此不少教師常常將科學教育活動的首要目標指向科學知識的積累。可喜的是,當前科學教育的目標正在悄悄轉變,“未來教育不應僅局限于給學習者堅實的知識和培養他們繼續學習的興趣,它還應該培養人的行為和能力,并深入精神生活之中”。〔6〕然而,目前絕大部分幼兒園教師雖然已經有了這種意識,但由于科學精神與態度具有不易量化的特點,因此仍有部分教師僅將此作為口號,在科學教育活動中還是選擇易量化、利于評價的知識增長程度作為首要目標。為了更好地促進幼兒發展,教師要調整自身的指導觀念。

      2.科學教育活動前教師要綜合考慮多方面因素,確定適宜的指導目標

      在科學教育活動中,教師在設定指導目標時要綜合考慮多方面的因素,這樣才能確保指導目標對幼兒的發展適宜性。有研究者認為,“學前兒童科學教育目標的確立至少要考慮三個方面:社會需要、兒童發展、學科性質”。〔7〕首先,指導目標要適宜于社會發展。幼兒科學素質的培養方向必須結合當今社會對于個體發展的要求,如當前存在的環境問題要求幼兒形成環保意識,知識量的快速增加需要幼兒掌握獲取知識的方法等。其次,指導目標要適宜于科學這門學科的特點。某科學概念的準確內涵是什么,某科學知識的發展具有什么樣的邏輯序列和層次,哪些科學概念能為幼兒了解與掌握,這些問題都需要教師認真思考。再次,指導目標應適宜于幼兒發展。過高的目標幼兒難以達到,過低的目標則對幼兒科學素質的培養沒有太大促進作用,只有具有適當挑戰難度的目標,對幼兒來說才具有發展適宜性。

      3.科學教育活動中教師需要同時秉持三種指導目的

      無論是培養幼兒的科學精神與態度,還是引導幼兒掌握科學研究方法,都需要借助科學知識這一載體。在教師的適宜指導下,幼兒完全可以在探索科學知識時發展科學精神,掌握科學研究方法。但目前許多教師在科學教育活動中常常過分關注科學知識這一載體,而忽視了其承載的培養幼兒其他科學素質的機會。因此,教師有必要思考一次具體的科學教育活動適宜培養幼兒的哪種科學精神,能引導幼兒獲得何種科學研究方法。這樣教師的指導就有章可循,在科學教育活動中才不容易忽視或者忘記科學精神培養與科學研究方法獲得的指導目標。

      4.科學教育活動后教師應全面、整體地評價幼兒的科學素質

      活動后對幼兒發展的評價極為重要,這既是對當前活動實施情況的反饋,也可作為將來活動的借鑒。但很多教師在科學教育活動之后對幼兒的發展不作分析與評價,或者評價時偏重于外顯的、容易量化的科學知識經驗的掌握,對于幼兒科學精神與態度的形成、科學研究方法的獲得關注較少或者不知該如何評價,這樣的評價不利于教師對科學教育活動進行全面、完整的反思,也容易導致教師在下次確定活動目標時繼續出現偏差。因此,教師在評價幼兒發展時應作全面、整體的評價,一一對應于活動前設定的具體指導目標,分析幼兒是否達到了相應要求,達到的程度如何。如果幼兒全部實現了預定目標,是否下次可以適當提高要求?如果幼兒沒有實現目標,是什么原因導致的?這樣的評價有助于教師不斷反思,提高指導科學教育活動的能力。

      參考文獻:

      〔1〕LIND K.Exploring science in early childhood:A developmental approach〔M〕.New York:Delmar Publishers,1996:37-55.

      〔2〕PERRY G,RIVKIN M.Teacher and science〔J〕.Young Children,1992,47(4):9-16.

      〔3〕KIM J,CHO H.Preservice teachers’ perception of science education for young children〔R〕.Las Vegas,Nevada: 46th National Convention of National Science Teacher Association ,1998.

      〔4〕劉占蘭.幼兒科學教育〔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40-72.

      〔5〕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教育:財富蘊藏其中〔M〕. 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7:103.

      〔6〕S?拉塞克.從現在到2000年教育內容發展的全球展望〔M〕.馬勝利,等,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218.

      〔7〕楊莉君.學前兒童科學教育目標模型的構建〔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2):53-57.

      A Research on the Purpose for Teachers’ Instruction in Kindergarten Science Education Activity

      Liang Yuhua

      篇(7)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8809(2010)12-0095-01

      在筆者所在高校曾組織開展的第五屆青年教師講課比賽中,每位參賽老師的講授都很出彩,但是理工類的高分都出自在理科課程中融入了科學史教學的那些教師。這樣的教學往往不那么生硬,不那么枯燥。比如有位老師在講述“多普勒效應”的時候,引入了多普勒的生平介紹,并且圖文并茂地講解。這位老師靈活運用了科學史,增加了理科教學的趣味性,使課堂教學變得有趣。這樣的講解比純粹講解定律定理更容易被學生理解并記憶深刻些。確實,學習科學史可以增加自然科學教學的趣味性,科學史有助于理科教學。

      近年來科學史的教育價值重新受到國際科學教育界的高度重視,并以科學史、科學哲學和科學社會學的形式進入科學課程中,成為國際上科學教育改革的一個不容忽視的發展趨勢。如美國的“2061計劃”選取了科學史上十個意義重大的發現和變革,旨在說明科學知識的發展過程和影響。作為具體實施方案之一的《美國國家科學教育標準》則將科學的歷史和科學的本質并為一個標題“要深刻理解科學的本質,必須了解科學發展的歷史,從科學發展的歷史中學生領悟到科學的本質。”

      在我國的科學教育中,科學史教育正在逐漸引起人們的注意,許多問題值得在實踐中進一步探討。比如現在很多中學在積極探討是否文理分科。再比如高考考試科目的改革,有考試方式為3+X的,也有中學校長推薦優秀學生直接參加高等學校入學面試考試的。這些對學生們文理知識的交互理解和掌握有較高的要求。再有,最近比較熱議的 “國考”,其內容涵蓋法律、政治、經濟、管理、歷史、自然、科技等多方面的知識。比如,有道國考題目:

      下列對哲學家及其思想的認定不正確的是:

      A.老子早于莊子,莊子早于韓非子

      B.亞里士多德師從柏拉圖,柏拉圖師從蘇格拉底

      C.的實踐觀同于列寧,列寧的實踐觀同于馬克思

      D.尼采的非理性主義源于叔本華,叔本華的非理性主義源于培根

      還有道題:

      下列關于武器裝備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A.核潛艇裝備的主要是核武器

      B.“殲十”戰斗機是國產飛機

      C.弩是中國最早發明的

      D.AK-47是前蘇聯研制的一種自動步槍

      如果沒有對科學史的了解和掌握,是很難正確完成這些考題的。

      由此看來,基礎科學課程的教學主要是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加深學生對科學概念、科學過程和社會背景的理解。而科學史的學習可以幫助學生把握科學的本質,全面理解科學與人類的關系,能有效提升學生的綜合文化素養。科學史的創始人喬治?薩頓說得好,科學史是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之間的橋梁,它能夠幫助學生獲得自然科學的整體形象、人性的形象,從而全面理解科學、以及科學與人文的關系。

      科學史的學習可以使理科功課的學習變得有趣。阿基米德在浴盆里發現了浮力定律后,大喊大叫著跑上街道,赤身地告訴每一個人他終于發現了;牛頓在一個炎熱的午間躺在一棵蘋果樹下思考行星運動的規律,結果一個熟透了的蘋果掉下來打中了他,使他茅塞頓開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這些科學傳奇故事能誘發學生們對神奇科學世界的向往。

      雖然傳奇故事往往過于強調科學發現的偶然性和機遇性,但它所能告訴人們的科學思想的邏輯行程和歷史行程,對理科學習肯定是有益的。眾所周知,經過哥白尼、開普勒、伽利略等許多人的巨大努力之后,牛頓才建立了經典力學體系;達爾文經過幾十年的探索才提出了生物進化理論;從19世紀末物理學天空中的“兩朵烏云”給物理學家們帶來的巨大煩惱,到20世紀初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的建立,同樣是一大批科學精英不畏艱難上下求索的結果。

      在理科課程中增加科學史的學習,可以使學生們明白,萬事萬物都是運動發展的,科學也一樣,它植根于特定的文化土壤,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產生,并不斷向前發展的。亞里士多德“較重物體的下墜速度會比較輕物體的快”的這一觀點曾在物理學界一度盛行,而直到十六世紀才最終壽終正寢,被伽利略從比薩斜上擲下兩個不同重量圓球的實驗。

      基于以上,我很贊同這一觀點:“科學史有助于理科教學”。

      筆者所在的高校是一個理工類較文科類發達的學校,要使理工類課程的教學更上一個臺階,就需要更加注重科學史課程的開展,以及科學史在理工類課程中的靈活運用。授課教師們不僅僅可以在教學中穿插科學史的故事,使用案例教學法,還可以舉辦科學史的專題講座,或者開設科學史公共選修課程等。

      不過,現今多數理科教學不談歷史,如果有也只是歷史方面的點綴,諸如牛頓的生卒年月等。把科學史有機地揉進理科教學中,雖是我們大力提倡的,但做起來很困難,而且效果不好。自然科學本身技術性太強,科學教育必須花大部分精力于訓練學生的技能方面,而科學史的引入肯定會分散精力,削弱技能訓練。因此,科學史與理科教學整合時,不能用科學史來取科教學。在內容的選取上要做到去粗取精、削枝強干,使科學史線索單一、脈絡清晰;要使有限的篇幅和精選的事例,通過學生的參與,折射出科學的全景。

      在近代科學的創建時期為新時代高聲吶喊的英國哲學家弗蘭西斯?培根曾說過,“讀史使人明智”。在科學已經無孔不入地滲透在人類生活各個層面的今天,我們不再對我們身邊的科學表現出驚奇,我們已經對科學無動于衷,而恰恰在此時,我們需要回顧科學的歷史,因為讀史使人明智,閱讀科學的歷史將使科學時代的人們變得深思熟慮、深謀遠慮。

      參考文獻:

      1. 吳國盛,科學的歷程,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5

      篇(8)

      近年來,中國高等教育的發展,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也引起了人們的很多議論。諸如對高校合并的利弊、對大學圈地的是非、對招生制度的改革、對貧困學生的窘境,等等,社會上有各種不同的看法,眾說紛紜。而在各種見仁見智的說法中,在高等院校中大力推行素質教育,得到了社會輿論的普遍認可。可見,積極推進素質教育,既符合當代社會教育發展規律,又是教育界人心之所向。因此,必須對素質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作用給予充分肯定,認真探索辦好素質教育的各種途徑。

      一、科學技術史是溝通科學與人文的橋梁

      素質教育包括多個方面,比如提高受教育者的政治素質、專業素質、文化素質、身體素質,等等,其中很重要的內容在于提倡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的結合,培養學生具有科學的理性思維方式、深刻的歷史意識和高度的人文關懷。要實現這一點,開設相應課程是必不可少的。而在這些課程中,科學技術史不可或缺。

      素質教育的核心之一是人文教育和科學教育的結合,而科學技術史是實現這種結合的最佳橋梁。科學技術史立足于過去與未來、自然與社會、科學與技術的交叉點,是溝通科學文化與人文文化的理想工具,是現行文理分科教育體制下聯結文理學科的一座橋梁。是文科學生學習科學知識、了解科學精神的理想途徑,是理工科學生培育歷史意識、學習人文精神的優選課程。對于培養具有健全人格的人才來講,科學技術史的重要性更是不容忽視。

      但是,就中國高校而言,科學技術史的教育現狀并不理想。其原因一方面在于缺乏相應的人才,另一方面就教學過程來說,如何把握科學史的內容,使之適合素質教育的需要,學者們因為多關注于自己的專業研究,很少有人對之作深入探究,因而顯得缺乏相應的思路和理念。

      科學技術史是一門古老而又年輕的學科。所謂古老,從某種意義上說,早在古代社會就有了其萌芽。古代社會的學者也探討自然現象,他們在探討自然現象時,不可避免地要對前人已有的工作進行梳理,這就是科學技術史的萌芽。而到了十八世紀,就已經出現了一批以各門學科為對象的專門史著作,這更標志著科學技術史的發展。但科學技術史作為一門學科,樹立了自己的價值判斷標準和研究目的,實現了建制化的要求,并且得到了社會的承認,則是二十世紀上半葉的事情,是經由比利時學者喬治?薩頓堅韌不拔的努力而得以實現的。從這一時間節點來看,科學技術史仍然是一門相當年輕的學科。

      科學技術史成為獨立學科后。首先在歐美國家得到發展,后來逐漸擴展到其他國家。中國的科學技術史事業,在民國時期已有李儼、錢寶琮、錢臨照等前輩從事過開創性的研究工作。共和國成立后,首先在中國科學院成立了專門的科學技術史研究機構――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室,該研究室后來升格為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成為中國科學史研究的大本營。除此之外,在高校中也存在著少數科技史研究機構,如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自然科學史研究室、內蒙古師范大學科學史研究所等。這些研究機構的設立,標志著科學技術史學科的建制化在我國得到了初步的實現。

      1999年3月,上海交通大學科學史與科學哲學系隆重成立,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科學史系,它的建立是科學史學科在中國建制化進程中的里程碑式的事件。嗣后,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科技史與科技考古系、內蒙古師范大學科技史與科技管理系,以及別的高校中的科技史系也相繼成立。這些,標志著中國高校中的科學史學科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在高校中大力發展科學技術史學科,是這一學科發展的當然選擇。因為科學技術史的一項重要功能是其教育功能。科學技術史以歷史上的科學為自己的研究對象,涉及范圍極其廣泛。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李志超教授曾經動情地說:“科學史是縱覽古今,兼治文理,橫參中外,匯通天人的大學科。”此殆非虛言。正是由于科學技術史學科的這一功能,它在幫助人們正確理解科學本身和認識應該如何正確應用科學方面具有其他學科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同時在對于溝通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這兩種不同的文化、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質、為營造和諧社會作出貢獻方面的作用也是不可或缺的。高校是現代社會教育的制高點,具有如此重要教育功能的科學技術史學科,當然應該在高校中得到應有的發展。

      二、作為素質教育內容的科學史課程在授課過程中應該把握的方方面面

      科學技術史聯結中外,縱貫古今,橫跨文理,包羅萬象,內容十分豐富,這既為教師的授課提供了豐富的素材,為教師在七尺講臺上的思想馳騁提供了足夠的空間。又為教師高屋建瓴縱覽全局深入淺出的講解制造了障礙。內容的博大精深與課時的有限及學生學業的繁重構成了一對矛盾,這一矛盾如果解決不好,不但不能實現在素質教育中開設科學史課程的初衷,反而會把學生嚇跑。因此,教師在講授科學技術史課程的過程中,就必須下決心將一些東西不列入教學內容之中。惟有如此,才能突出主線,簡明扼要。

      科學技術史屬于歷史學的范疇,在授課時要充分體現這一點,把科學技術發展的歷程揭示出來,以此培養學生的歷史意識。歷史意識是一種高級思想體驗,只有具備歷史意識的人,其知識結構才是健全的,才會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才會對人更加寬容、對事更易理解,才會在面對各種問題時,持更符合社會實際的態度尋找相應的答案。在培養學生的歷史意識方面,科學技術史大有用武之地。科學不是用一個個概念串起來的,也不是用一堆堆成果堆積起來的,而是從活生生實踐的歷史中走出來的,是一個有機的整體。把科學發展的前因后果講述出來。有助于學生形成科學的歷史觀。可是我們現有的科學技術史著作,特別是中國科學史著作,大多注重對細枝末節的考證,忽視了對宏觀發展過程的把握;注重對具體科學史事件的研究,忽視了對隱藏在各種具體科學史事實后面的原因的探討。缺乏對因果關系的探討的著作,極容易誤導學生的思維方式,使那些缺乏歷史感的學生產生一種錯覺,認為他們在其他課程中接觸到的那些科學概念是先天就有的。或者是科學家造出來的,從而不知不覺地形成先驗論的思想方法。既然已有的供學生參考的科學技術史著作已經包含了這樣的不足,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就應該注意這一點,設法通過自己的教學活動彌補這一缺陷。任何科學知識體系都有其歷史的發展形成過程,好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用最精練的語言表述這個過程。

      在當今的時代,高度發達的科學技術成為社會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任何人文社科類學子都不能以“科盲”自居。而要對人文社科類大學生進行現代科技教育,彌補其因過早實行文理分科而導致的知識缺陷,科學技術史就應該是一門優先考慮的學習課程。對于理工科學生來 說,他們所擁有的科技知識,大都局限于其專業領域之內,因此對他們也同樣存在著進行科普教育的問題。面對這種現實,在對學生進行科學技術史教育時,必須重視對重大科學技術史事件中所蘊含的具體科學知識的講解。例如,我們在學習“開普勒的歷史作用”時,不可能不涉及對太陽系天體運動狀況的介紹,以及對開普勒行星運動三定律的闡釋,這種介紹和闡釋本身就是對學生進行的科學知識教育。同樣,在講授“量子力學”時,如果對量子力學所涉原理講述不夠,未能使學生充分把握,那么,要讓學生懂得量子力學史,就是不可能的。因此,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必須注意對相關知識的講授,使學生在接受科學技術史教育的同時,學到相關的自然科學方面的知識。學習科學技術史有助于加深人們對科學本身的理解,這是科學技術史教育多年經驗的總結,已經為教育界所公認。作為一個科學技術史教育者,我們的任務是充分發揮科學技術史學科的這一功能,讓它為傳播和普及科學知識作出應有的貢獻。

      三、注重弘揚科學與人文精神

      在講授作為素質教育課程的科學技術史課程時,還要重視對科學精神的宣揚。科學界在發展科學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了一些共識,例如從自然本身出發來解釋自然的信念,不迷信、不盲從的理性批判意識,注重實驗、講求實證的實踐精神,等等。這些,就是我們所說的科學精神。科學精神是科學的靈魂。有些人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上偽科學的當,究其原因,不在于他們缺乏科學知識。而在于他們沒有掌握科學精神。正因為如此,我們黨和國家才一直在提倡大力弘揚科學精神。科學之所以能夠有今天的歷史地位,正是它一次又一次超越偽科學、超越迷信的結果。講授科學的發展歷程,可以使人們更清醒地認識這一點。

      進行科學技術史教育,在整個教育過程中應該充滿人文精神。科學技術活動處理的是人與自然的關系,活動的主體是人,因此,要發展科學技術,科技工作者首先就要處理好人的關系。這些關系,就包含人文因素在內。所謂人文精神,主要體現在人能否正確對待自我,對待他人、社會和自然。這些因素既是科學能否發展的前提。更是人類社會肌體是否健康的關鍵。科學正是在自己的發展過程中,逐漸認識到了它們的重要性。科學技術史所記錄的,就是這一過程。一部科學技術發展史,實際上就是一部人類不斷完善自己、發展自己、提升自己,使自己從“自在”狀態過渡到“自為”狀態的歷史。這正是人文精神的體現。作為素質教育的一部分的科學技術史教育,對此應該有充分的反映,以期使學生通過學習,能夠在正確對待自己和他人,學會與人合作共事,對群體、社會和國家有責任感等方面有所提高。

      四、高職院校尤其應引進科學技術史教育

      關于高職院校實施人文教育的情況,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教育研究》雜志社主編高寶立同志曾于2007年對北京、河北、浙江、廣東、山東、重慶、河南、吉林、安徽、江蘇、陜西等省市所屬的不同類型、不同專業的26所高等職業院校的987名教師、4035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并對有關高職院校的校(院)長進行訪談。調查表明,由于大部分高等職業院校辦學時間短,學術底蘊不厚,加之當前在職業技術教育領域存在著技術主義和功利主義的價值取向,一些高等職業院校單純注重學生操作技能的訓練。片面強調專業技能的培養,僅僅滿足于讓學生獲得從事某個職業所需的實際知識和技能,而對于培養學生獨立人格、健全心理,以及較強的創新精神和社會適應能力的人文教育則重視不夠,對學生的人文知識教育、人文精神培養沒有給予應有的重視,人文教育處于邊緣狀態。具體表現在:(1)人文教育未列入學校整體規劃;(2)學生的人文素質有待提高;(3)高等職業院校人文教育不能滿足學生的需求;(4)高職院校人文教育缺少職業特點;(5)教師的人文教育能力不高。為解決這些方方面面的問題,作者作了諸多探索,其中一條是:樹立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相融合的辦學理念。雖然作者只談原則,未能給出具體的操作手段,但卻引起了筆者強烈的共鳴。

      大力加強科學技術史的學習是一個再合適不過的操作手段,高職院校尤其應引進科學技術史教育。

      但考慮到高職院校的實際情況,除注意以上所述基本原則之外,還應注意以下兩個方面。

      1 對課堂講授內容要有合理的偏重和進行合理的取舍。

      科學技術史可講授的內容非常多,而本課的課時數又肯定非常少。所以我們必須遵循“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原則,精選精講,凡涉及的內容一定要講深講透,確實做到讓學生領會要點,并能舉一反三。

      避免只講授抽象的理論,通過講授具體案例生動地展現科學技術史的發展歷程。使學生在具體的人和事中學習科學知識、了解科學方法、領悟科學精神。注重在教學中結合本校或本人的學科與專業特點。讓學生在學習一般的科學史知識的同時,了解本專業的歷史淵源及發展方向,或更進一步體會學術研究的要領和規范。

      篇(9)

      一、素質教育目標課程化和課程內容素質化

      課程是學校育人的重要形式,是教學內容的具體體現,是學生全面認識世界、認識自己和學生個性形成與發展的工具,是實現素質教育目標的重要手段。因此,在構建素質教育體系的同時,必須構建與之相適應的新課程體系。學校不僅要保證做到按新課程計劃開足開齊所有課程,還必須有機地把必修課、選修課結合起來,合理設置,除了把校、班會、團隊活動納入課程外,如軍訓課、科技課、社會實踐課等也納入課程,心理健康課、藝術欣賞課、等選修課也應進入課表,社團活動和興趣小組活動應該是學校生活中的一個組成部分。因此,實施素質教育目標課程化,通過課程的形成把素質教育的內容固定下來,就能保證在教職工全員參與下,全方位、全氣候地開展。

      實施學科素質教育是全面深入實施的關鍵,我們必須加深對實施素質教育必要的認識。

      1.學科素質教育是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對21世紀人才要求所具備的政治思想素質、科學文化素質、身心素質、審美素質和勞動技術素質在各個學科教學中都能體現出來。學科教學在素質形成中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例如,數學課既有通過豐富的教學知識形成數學思想、掌握教學方法、培養數學能力、積淀數學修養的特殊作用,同時也具有促進思想政治素質、審美素質、個性品質形成等作用。

      2.在學科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也是教學大綱提出的要求

      以語、數、外、理、化等學科九年義務教育教學大綱為例,大綱中除了所學的知識點、各知識與技能應掌握的層次有具體要求之外,對培養學生學科素質提出了要求。例如,語文大綱指出:“語文學科對于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公民,具有重要的意義。”英語大綱指出:“英語課有助于對學生進行思想情感教育,有助于學生發展智力,開闊視野,提高文化素質。”在思維品質和思維能力培養上,大綱也有具體要求,如數學大綱指出:“發展思維能力是培養能力的核心”,“要重視學生在獲取和運用知識過程中發展思維能力。”數學教學不僅要教給學生數學知識,還要揭示獲取知識的思維過程,“形成良好的思維品質。”同時,大綱既強調學科思想方法,又強調一般思想方法,如語文大綱指出:“指導學生運用比較、分析、綜合、歸納等方法,發展他們的觀察能力、記憶力、思考力、想象力。”教學大綱指出:“會觀察、比較、分析、綜合、抽象和概括,會用歸納、演繹和類比進行推理。”教會學生由初中數學基礎知識“反映出來的數學思想和方法和。”此外,大綱中還對政治思想教育、美育、個性品質等提出具體要求。因此,實施學科素質教育也是貫徹好教學大綱的需要。

      3.實施學科素質教育與提高教學質量是不矛盾的,與中考的要求也不矛盾

      當前我們不能擺脫中考指揮棒,這是一個現實。那么,怎樣對待中考這根指揮棒?這里有兩條通路可走:一條是搞題海戰術,中考考一個點,就要圍繞這個點用一個半徑相當大的圓去覆蓋它;第二條通路是從根本上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掌握思想方法,以學科素質提高以不變應萬變。要做到第二條,就必須實施學科素質教育。事實上,中考也不僅僅是考題識、考解題,中考也越來越注重考素質考能力。以數學中考命題原則為例,中考教學命題的原則是:“考查基礎知識,注重思想方法,培養實際能力和個性心理品質”。因此,僅教給學生如何去解題,即使是中考也難于應付。所以,實施學科素質教育是提高教學質量的必由之路。

      二、構建以素質教育為中心的課堂教學目標體系

      從實施學科素質教育這個角度,當前教學中面臨的一個矛盾就是:教師是以昨天的知識,面對今天的學生,培養明天的人才。如果教師在課堂上僅僅是傳授昨天的知識,這個矛盾就不會真正的解決。因此,一節課教什么和如何教就成為一個關鍵的問題。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曾在一份文件上舉過一個生動的例子,“我們能確信計算三角形面積公式一定是重要的嗎?很多人在校外生活中使用三角公式最多不超過一次。更重要的是獲取它的思想方法,通過分割一個表面成一些簡單的小塊,而且用一種不同的方法重新組成這個圖形來求它的面積值。”這個例子告訴我們,應試教育是教師反復給出相當復雜的數據,要求學生利用這個公式進行繁瑣的計算,而進行素質教育要求學生會使用公式外,主要把興奮點放在教給學生如何推導面積公式的思想方法上,面積公式并不一定是對學科必有益的東西,而推導公式的思想方法將會使學生終身受益。

      在確定學科素質教育目標時,應遵循的原則是:

      1.特定化原則

      特定化原則就是一般教育目標與突出學科上素質教育中的特定作用相結合的原則。

      根據素質教育課程化體系,不僅必修課、選修課、活動課這三個板塊在素質教育中起到不同的作用;就是在必修課的課堂教學中,各學科在素質教育中都有特定作用。例如,思想政治素質的培養在社會科學各門課中就有突出的作用,而勞動技術素質則在物理、化學、生物及勞技課中有一定的地位;對思維能力的培養不僅數學、語文等學科有著特定的作用,就是外語課也在克服中國語言的思維定勢以及形成思維發展性為品質方面發揮自己的功能。如果每個學科都對素質教育做出自己的貢獻,整個素質教育就會從各個方面全面的實施。

      2.細化原則

      細化各門課程素質教育目標體系,這是課程內容素質教育的理論基礎和設計依據。實施學科素質教育不是一句空話,必須具體化,要弄清學科素質教育目標的內涵。

      關于學科素質教育目標的內涵可以概括為一個不等式和一個加法公式。

      不等式是:學科素質>智力文化素質

      加法公式是:學科素質教育目標:J+J+N+S+S+S+S+G

      篇(10)

      關鍵詞:科學教育;教師教育;化學教育;比較研究

      文章編號:1005?6629(2014)3?0003?04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B

      1 教師職前教育的重要性

      伯伊德等(Boyd et al.,2006)提出[1],師資培養、教師資格認證、教師教育課程、教師待遇等影響學校生產力,進而影響學生發展。他們的教師教育影響模型如圖1所示。

      根據該模型,教師職前教育是影響學生學習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

      美國科學研究委員會的一個報告(NRC,2000)[2]提出,一個合格的“初任教師”應該具備以下特質:

      (1)具備與要教的學生年齡和學科相匹配的大學科學教育;

      (2)理解學生學習科學的目的;

      (3)理解學生形成科學素養的途徑;

      (4)能運用一系列的教學方法,設計教學內容,促進學生科學素養的形成。

      科學教師職前教育是形成以上“初任教師”特質的關鍵。

      2 美國的職前師資培養及教師現狀

      2.1 美國職前師資培養規模

      2005年,在美國629所公立和1845所私立的四年制大學或學院中,超過1300所高等教育機構提供傳統型教師資格認證,超過130所教育機構提供其他途徑教師資格認證(Wilson,2011)[3]。

      每年有超過20萬學生通過這些教育機構獲得了教師資格證書。其中,70%~80%的學生是通過傳統型教師資格認證,20%~30%的學生則通過其他途徑教師資格認證(NRC,2000)[4]。傳統教師資格認證和其他途徑教師資格認證有很大的不同(Cohen-Vogel & Smith,2007)[5]。

      目前,17個州采用自己的認證,30個州使用NCATE認證,12個州使用TEAC認證,22個州使用區域認證,8個州沒有認證(NRC,2000)[6]。表1統計了紐約州師資培養項目的分布情況。

      2.2 美國教師侯選人選擇

      在美國,大約1/4的新老師是來自于高度選擇性的學校,1/4新老師來自于幾乎沒有選擇性的學校。值得注意的是,在美國,大學升學率是80%以上。由此可見,美國學校之間教師侯選人選擇標準差別非常大。

      美國,已經在職的中小學教師為360萬,而每年從1300所院校中畢業20萬。對比而言,在職的醫生總數為88.8萬,而每年只從128所醫學院中畢業16468人,可見教師培養的非常多。在紐約州,教師供需比達到5.2:1。

      早在1965年,林登?約翰遜總統就預見,未來的教師群體不僅僅是擁有龐大的數量,而且要具有良好的質量。但目前質量仍然是個問題。

      舒爾曼(Shulman,2005)認為[7]:相對而言,教師教育在教學標準、教師資格認證、教什么、學什么、評估標準等方面都是比較混亂的,沒有統一的標準。相比其他職業,如法律、工程、醫學、護理或神職人員,在課程、標準和評估上都更為規范。因此,評論者批評這種現象甚至得出結論:教師是怎么培養的并不重要。

      2.3 教師地位

      如今的美國,教師所作出的貢獻和收入是失衡的,見表2。

      盡管社會對教師如此敬重,但教師的工資在所有職業中幾乎是最低的。

      2.4 總結

      塔克(Tucker,M. S. 2011)在其著作《超越上海,建立在世界領先的教育系統之上的美國的議程》中指出[8],要建設世界級教師隊伍,要做到以下幾點:

      (1)提高教師候選人的錄取標準;

      (2)把教師教育從二流、三流的學校集中到一流的學校;

      (3)讓教師的起點工資與其他相當職業的起點工資對等。

      3 中美職前教師教育比較

      3.1 教師學歷

      在中國,大約180所師范院校培養了大部分的中國年輕教師。最近,超過100所非師范院校開始培養新教師[9]。上述所有的院校都是一本或二本,因此要成為教師是很有競爭性的。此外,師范院校可以優先錄取學生,并且有資格招收一些免費師范生。

      教師培養選拔方面中美之間可以互相學到什么?對于美國,急需減少不同學校在選拔教師候選人的標準和教師培育課程上的差異;提高進入教師教育和取得教師資格證書的標準。對于中國,更多的一本院校,尤其是211和985工程院校需要參與到教師培養中來。

      3.2 科學教師教育內容

      很顯然,科學教師需要學習科學、教育心理學、普通教育學、科學教育方法論、教育實習。但是,對于課程方法論的學習,中美之間存在很大差異。在美國,對于職前科學教師來說只需要學習1~2門這方面的課程,參見表3。在中國,需要學習一系列的課程,參見表4、表5 [10]。

      美國和中國職前教師教育的內容可以互相學習什么?美國可以從中國學到專門科學學科課程和教學法的思想和實踐:讓培訓課程和內容更深入到每個科學學科;中國可以從美國學到一般的科學課程、教學和評估的理論和方法,讓培訓課程更廣泛一些。

      3.3 教育實習

      在美國,教育實習是在一名校方指派教師的指導下,每個實習生到校方認可的一所公立中小學開展教學。大學則派督學進行不少于6次的定期視察,評估教學進展情況。教育實習一般安排在最后學年,時間長短各州不等。教育實習生還要教授幾個年級的不同課程,比如生物、化學課。最后,學生獨立教學。

      在中國,大學三年級將有近6~12周的時間實施微格教學;教育見習、實習一般只有6~10周時間。教育實習是在1~2名校方指導教師的指導下,10~30個實習生為一組到校方認可的一所公立中小學開展教育實習。教育實習過程中,每位實習生總共要上10節課,這些課都是要經過一個程序:試講、討論、評價、正式授課、討論點評,每個實習小組必須組織一次公開課。

      美國和中國在教育實習方面可以互相學習什么?美國可以從中國學習讓學生在實習中少上課,多花時間準備、研究和觀察。中國可以從美國學習讓學生在實習中多經歷不同學科和內容的教學。

      3.4 綜合科學課程

      在美國,綜合科學課程歷史悠久,學生從小學到初中(5~8年級)一直學習綜合科學課,高中(9~12年級)學習分科科學課程。具有廣博知識的科學教師將有很好的就業前景。

      在中國,2001年開始推廣初中(7~9年級)綜合科學課程,高中開設物理、化學、生物課程。現在,只有浙江、上海等地的初中階段還在開設科學課程,其他地區均已停辦。近年來,從科學教育專業畢業的學生對專業教學質量并不滿意,并且覺得就業前景黯淡。科學課程在實施的過程中存在著一些問題,也遇到了一些實際困難[18]。教材中的問題主要是系統性不強、整合度不夠;教師中的問題主要是觀念滯后、知識不全、培訓不力;管理中的問題主要是資源不足、評價不適[19]。

      美國和中國在綜合科學課程上可以互相學習什么?美國可以從中國學習如何讓職前教師形成系統和扎實的教授學科科學知識和技能的能力。中國可以從美國學習如何讓職前教師形成廣泛的科學知識和技能。此外,中國還可以從美國學到很多關于綜合科學教師教育模式、專業標準的制定,以及教科書和課程教材研制等[20]。

      3.5 總結:理解美國和中國職前教師教育之間差異的本質

      舒爾曼(1986,1987)[21,22]曾提出教學知識與學科教學知識的差別:教學知識是一般課程和教學的知識和方法,而學科教學知識是具體的學科內容的轉化。美國的職前教師教育著重教學知識,而中國的職前教師教育著重學科教學知識。

      詹金斯(2001,2004)[23,24]曾提出實證傳統與教學法傳統的差別:實證傳統主要關注的是發展和普及科學的一般教育理論,而教學法傳統主要關注的是改進具體科學學科課程與教學。美國的職前教師教育以實證傳統為基礎,而中國的職前教師教育以教學法傳統為基礎。

      4 教育全球化

      在經濟全球化的推動下,中美教育都是世界教育的一部分。中美之間在很多方面相互補充。中美兩國在教育上的差異,是由于文化、歷史、政治體制、社會價值等方面存在諸多不同。因此,在教育研究和實踐領域不斷交流和合作是非常有必要的。

      致謝:有關當前中國職前科學教師教育的資料由杭州師范大學的韋斯林老師和湖北大學的吳維寧老師提供,在此向他們表示衷心的感謝。

      作者簡介:柳秀峰,1962年8月生,湖北孝感人。1981畢業于武漢師范學院孝感分院(現湖北工程學院)。1986年畢業于華東師范大學化學教材教法專業(碩士學位)。1986到1989任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現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助理研究員。1993獲得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博士學位。曾任教加拿大圣浮朗西斯澤非爾大學和愛德華王子島大學。現任美國紐約州立大學布法羅分校科學教育教授,教育研究生院副院長。

      參考文獻:

      [1] Boyd, D., Grossman, P., Lankford, H., Loeb, S., Michelli, N.,& Wyckoff, J. (2006). Complex by design: Investigating “Pathways into Teaching in New York City Schools”.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57, 155~166.

      [2][4][6]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2000). Preparing teachers: Building evidence for sound policy. Committee on the Study of Teacher Preparation Programs in the United States, Center for Education. Division of Behavioral and Social sciences and Education. Washington, DC: The National Academies Press.

      [3] Wilson, S. M. (2011). Effective STEM teacher preparation, induction, an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Commissioned paper for the NRC committee on Success STEM education approaches.

      [5] Cohen-Vogel, L., & Smith, T.M. (2007). Qualifications and assignments of alternatively certified teachers: Testing core assumption. Journal of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44(3), 732~753.

      [7] Shulman, L. S. (2005, Fall). Teacher education does not exist. Stanford Educator, 7.

      [8] Tucker, M. S. (2011) (ed.). Surpassing Shanghai: An agenda for American built on the world’s leading systems. Cambridge, MA: Harvard Education Press.

      [9]閻元紅,王玉英.中國科學教育師資培養機構的歷史演變[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0,30(3):43~45.

      [10]王磊,胡久華主編.高中新課程必修課教與學?化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11]劉知新.化學教學論(第四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12]文慶成. 化學實驗教學研究[M].北京:科技出版社,2006.

      [13]王祖浩,王程杰.中學化學創新實驗[M]. 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2007.

      [14]王磊.化學教學研究與案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15]文慶成,許延紅.化學教學技能實踐[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16]唐力.化學教育研究方法[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17]王祖浩,張天若.化學問題設計與解答[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18] Zhang, H., & He, H. (2012). Student perceptions of the Integrated“Science Education”major in some Chinese universiti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34(13), 1991~2003.

      [19] 林賽霞,林海斌. 初中科學課程的尷尬與出路,2008-09-05,人教網.

      [20] 白秀英,王較過.美國科學教師教育及其對我國科學教師培養的啟示[J]. 教育探索,2009,(2):139~140.

      [21] Schulman, L. S. (1986). Those who understand: Knowledge growth in teaching. Educational Researcher, 15(2), 4~14.

      篇(11)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21-199-01

      課堂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一環。要實施素質教育,必須優化教學過程,加強課堂教學。我在教學實踐中努力做到以下幾點,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一、要讓學生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

      課堂教學中要有意識地讓學生試一試,議一議,充分調動學生的能動性與分行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打破以往的教學中學生被動聽課,由教師唱“主角”,多數學生是“觀眾”的死氣沉沉的局面。要創造多向交流,形成師導生探,生動而又主動的良好情境,以收到良好的課堂教學效果。

      1、巧用游戲、故事造境。愛玩好動是孩子的天性,寓數學知識于游戲活動和故事情境中,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學生學得有趣、學得愉快、學得主動、學得深刻。如在教學《猜數游戲》一課中的“想一想”時,教師引導學生講《小老鼠背土豆》的故事,通過拓展故事情節,很自然地引出了許多的數學問題。教師讓學生互相提問、解答,要求學生把問題說完整,在互動中培養學生的數學意識。學生在生動活潑的實踐中親身經歷了探究知識的過程,始終體驗著學習的成功和樂趣從而在不知不覺中學到數學知識。

      2、環境營造,媒體輔助。心理學告訴我們,生動、具體、形象的事物,色彩鮮艷的對象,容易引起兒童的興趣。由于電教媒體具有生動、形象的特性,能把抽象的內容變得生動、形象,在數學教學中如果能充分利用電教媒體來模擬或再現生活場境,營造氛圍,能夠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認識和體驗。如在教學《青蛙吃蟲》一課時,教師利用媒體播放青蛙在稻田里吃害蟲的過程,學生被生動、形象的生活畫面深深地吸引住了,他們從大青蛙和小青蛙的對話中知道了大青蛙吃了56只害蟲,小青蛙吃了30只害蟲。這時教師讓就“青蛙吃害蟲”提數學問題,學生由于有了“興趣”,思維一下就活躍起來,很自然地提出了許多數學問題,學習更為主動、積極。

      二、突出思維訓練和培養能力

      要使學生較快地掌握系統的科學知識,必須設法培養他們的思維能力。培養學生的關鍵是都會學生自己去思考問題。教學時要給學生留下動口表達,動手操作,動腦思考的機會和時間。學生才有可能去想辦法解決問題,思維能力才會逐步發展。特別應注意對學生發散思維能力的培養,具體做法有:

      1、運用生活化的教學方法。前蘇聯數學教育家斯托利亞爾曾說過:數學教學也就是數學語言的教學。課堂中,師生的交往主要是通過言語交流。同一堂課,不同的教師教出來的學生接受程度不一樣,這主要取決于教師的語言素質,尤其是數學教學中如何將抽象化的數學讓學生形象地去理解和接受。一個看似枯燥無味的數學,實則里面蘊藏著生動有趣的東西,教師如果沒有高素質語言藝術是不能勝任的。鑒于此,數學教學語言生活化是學生引導理解數學、學習數學的重要手段。教師要結合兒童的認知特點、興趣愛好、心理特征等個性心理傾向,在不影響知識的前提下,對數學語言進行加工、裝飾,使其通俗易懂、富有情趣。如,認識“”,教師可引導學生學習順口溜:大于號、小于號,兩個兄弟一起到,尖角在前是小于,開口在前是大于,兩個數字中間站,誰大對誰開口笑。區別這兩個符號對學生來說有一定的難度,這個富有 童趣的順口溜可以幫助學生有效的區分。又如把教學長度單位改成“長長短短”,教學元、角、分改成“小小售貨員”,比大小說成“排排隊”等等,學生對這些生活味十足的課題知識感到非常好奇,感到學習數學很有趣。

      2、寫“數學日記”。學生運用語言表達出自己在數學學習中的新思想、新發現,可以幫助學生系統地思考問題、探究問題,深化對問題的理解,找到成功的感受和體驗,增強學習數學的自信心,在教學中讓學生編寫“我和數學”的故事,寫“數學日記”,可以培養對數學的感受能力,深化理解所學的數學知識,引導學生感受數學就在身邊,數學與生活聯系緊密。如讓學生寫在家里,爸爸媽媽用到了哪些數學知識,上商店買東西,又用了哪些數學知識通過記“數學日記”,既讓學生探究了生活中的數學,明白了數學知識不僅有用,而且在生活中時時處處都在用,又培養了學生的綜合素養;而教師通過閱讀學生的“數學日記”,也可以了解學生有沒有較強的“學數學,用數學”的意識,使以后的教學更有針對性。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内精品伊人久久久久影院对白| 精品久久人人爽天天玩人人妻| 91热成人精品国产免费| 老年人精品视频在线| 色综合久久综精品| 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成人| 久久丝袜精品中文字幕| 亚洲第一精品在线视频| 精品亚洲aⅴ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精品嫩草影院久久 | 最新国产成人精品2024| 国产精品视频色视频| 国产精品亚洲片在线va|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日韩| 中文字幕精品久久久久人妻|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电影网| 最新亚洲精品国自产在线观看| 99久久久精品免费观看国产| 人妻少妇精品无码专区二区| 最新欧美性爱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一区无码精品色| 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放| 午夜精品成年片色多多| 国产精品爱啪在线线免费观看| 精品无码AV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在线中文字幕精品第5页| 四虎国产精品免费久久| 久久久精品视频免费观看| 精品乱子伦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视频不卡| 国产精品免费观看视频| 99久久免费只有精品国产| 狠狠色丁香婷婷综合精品视频| 999精品在线| 国产精品亚洲片在线va| 91麻豆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成人观看视频免费| 凹凸69堂国产成人精品视频| 99精品久久精品| 国内精品免费视频精选在线观看| 99国产精品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