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寫作既是個人情感的抒發,也是對學術真理的探索,歡迎閱讀由發表云整理的11篇環境衛生學研究范文,希望它們能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啟發。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45-0203-02
目前,環境污染相對嚴重,大家渴望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優美型和諧社會。在這一要求下,節能減排、環境治理成為了各級政府的一項重要工作,要完成目前艱巨的治污任務就必須有環境專業人才。《環境微生物學》是我校環境類專業必修的重要骨干基礎課程,是學習廢水處理工程、大氣污染控制工程和固體廢棄物處理與處置專業課程的重要基礎,同時《環境微生物學》也是一門實踐性和工程性很強的課程,實踐教學是學生認識和掌握學科知識和技能的重要環節,對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能力和創新精神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高等院校的環境科學專業則肩負著培養環境類專業人才的重任。因此,為適用和滿足社會發展對環境類專業高層次人才的需要,對《環境微生物學》課程進行實踐教學改革是必要的和迫切的。
由于《環境微生物學》內容量大,涉及的知識面多,綜合性及應用性強,要使學生對該門課有深刻的理解和掌握,并能熟練地將理論應用于實踐,難度比較大。要解決上述問題,《環境微生物學》教學改革應從理論課程、專業實驗課和課程實習三個方面進行,為培養合格的高層次實用型環境科學和工程領域專業人才奠定基礎。
《環境微生物學》教學研究與實踐主要包括三個方面:教學方法、教學體系及課程考核實踐、實驗教學及考核方法實踐、課程實習與考核實踐。
一、《環境微生物學》教學方法、教學體系及課程考核實踐
具體內容:①教學方法改革。開展互動式的教學模式,使教師和學生都能發揮各自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的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上課方式采用對話或者討論的方式進行。通過互動式的上課方式,不僅活躍了課堂氣氛,而且還加深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又能進一步理論聯系實際。在教學方法中,還有一個重要的教學手段,采用多媒體教學與網絡教學相結合。由于微生物個體小,肉眼不可見,采用多媒體教學時圖片直觀、內容生動,比較形象地展示了奇妙的微觀世界,有利于學生掌握相關的內容。而網絡課程的建設,可以充分利用現代的網絡技術,將課程相關的教學大綱、教案、視頻資料以及多媒體課件提供給學生,同時可以及時進行探討交流、問題答疑。利用網絡平臺還可以布置作業,使課上和課下學習聯系的更為緊密,可以更加真實合理的給出學生的平時成績。另外,學生評教,也是教學質量好壞的最直接的體現。在教學過程中,需要對學生的學習效果也要進行及時反饋,做到因需施教和因材施教。經常進行教學效果的反饋,教學效果才可逐漸提升。②教學內容改革。根據新的培養方案,修訂相應的教學大綱。《環境微生物學》內容主要包括兩大部分:第一部分為微生物學基礎知識內容,包括微生物的基本形態、類群、繁殖等方面的內容;第二部分為微生物學在環境保護中的應用部分,包括微生物對環境的污染與危害、微生物對受污環境的凈化與修復等。另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了解該領域的最新研究進展和研究熱點,以及一些與微生物有關的時事新聞,在教授過程中穿去,不僅讓學生了解該課程的學科前沿,而且又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③課程考核改革。改變傳統的期末一次性閉卷的考試方式,實行過程性評價。課程總成績有四部分組成:期中成績占30%,期末成績30%,實驗成績20%,平時成績20%。實驗成績主要是實驗課上的問題回答情況,實驗操作及設計和實驗報告,而平時成績主要是作業、回答問題和出勤等。
改革目標: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他們的學習效果,加強對學生創新能力及實踐能力的考核。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4)05-0250-02
網絡環境是指依據某種協議互相通信,實現軟、硬件及其網絡文化共享的,將分布在不同地點的多個多媒體計算機在物理上進行互聯的系統。大的方面來說,網絡環境是可以包括整個虛擬環境的現實的世界,稱為賽伯空間(cyberspace)[1]。從微觀上講,網絡環境可以看作是為“學習者可以通過使用多種多樣的工具和大量的信息資源去追求學習目標和解決問題并可以進行交流合作的場所[2]”。
一、網絡環境下大學生自主學習現狀
當今社會是信息時代,終端設備高度發展,現代信息技術是以計算機多媒體和網絡技術為基礎的。而網絡對于大學生已經成了不可獲缺的一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延伸了大學生的學習深度和廣度。但是,大學生在網絡環境下的自主學習能力卻令人擔憂。主要表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1.學習的目標不明確
如今大學生在考入大學后,思想變得松懈,缺乏明確的目標,面對紛繁復雜的網絡世界,難以進行自我監督和調控。
2.沒有明確的網絡學習計劃
調查中有42.9%的學生從來都沒有考慮過制定網絡學習計劃,41.5%的學生坐在電腦前無目的、不知道學什么或者怎么學。48%的學生經常會與自己上網學習、查閱資料的初衷相互違背,好奇心驅使其在網上看一些與學習無關的東西;32.5%的學生覺得上網學習沒有用處,既浪費時間,效率還低;僅有22.9%的學生會經常對自己的網上學習策略、學習方法進行反思,15%的學生能夠制定詳細目標,在網絡的輔助下,完成學習計劃。這一結果說明習慣了被動接受知識[3]。
3.學習的方法不夠科學
大學生不會合理利用時間,缺乏靈活的思維和舉一反三的能力。使用不適合學生自身的學習方法,達到事倍功半的效果,浪費大量的時間。
4.學習的效率低
表現為在課堂上的學習利用率低和自習學習效率低。課堂上的學習利用率低是由于大學生大多數不做提前預習,導致在課堂上對老師的講授不能及時吸收,接受的知識相對比較困難。自習學習效率低往往因為多數大學生喜歡邊聽音樂邊做功課或者有一些風吹草動的事就導致精神不集中,這些都會讓學生花費更多的時間去完成功課。
5.網絡學習資源的不合理使用
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如今的網絡學習資源極其豐富,歸結起來主要包括以下四種主要的媒體形式:文本、視音頻、網絡CAI課件、網上答疑討論。這些都可以讓學生更容易的接受知識。但是大部分學生不會合理使用這些資源,或者用這些資源做與學習無關的事,影響自身的學習。在一項調查中,大學生中主要是用于關注影視文藝動態、玩游戲,而將網絡用于學習工作所需的僅僅只有52人,占26.7%,這說明將網絡推廣到正處于學習階段的大學生的學習中,利用先進的網絡技術為大學生的學習服務,還有許多工作要做[4]。(見圖1)
二、網絡環境對大學生自主學習行為的利弊分析
網絡環境具有大量的信息,豐富的資源的特點。我們可以運用學生的特性、學習的內容以及教師的自身能力來進行合理的教學,刺激大學生自主學習。學生完全可以利用其網狀信息方式和開放性的優勢,把網絡當成一種輔助學習行為工具。
1.網絡具有海量的學習資源
利用網絡可以讓大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去學習知識。網絡作為傳輸信息的載體為學習者提供了大量可以利用的資源,大學生可以通過因特網鏈接到最權威的網站上獲取最有利的資訊;學生可以網絡平臺向相應的老師提出問題;學生也可以根據自己本身的實際能力在網上選購教材和輔導材料,并在自己的計算機上做完練習。
2.網絡提供給大學生虛擬的練習平臺
網絡上有虛擬練習的軟件,學生可利用其虛擬軟件達到真實的操作效果。網絡用其自身的多媒體化為大學生帶來視聽的真實感,既減少了資金的浪費,又可以反復的練習,來獲得更好地學習效果。
3.網絡可以促進交流協作
學生可以利用網絡上的通信工具和老師面對面的交談,和同學交換意見。學生可以在網絡論壇上以將個人問題轉化為公共問題,并借助集體的智慧解決個人問題。讓學生們將問題想得更全面,讓學生們學習潛力得到最大的提高。
4.網絡可以發表學生自己的學習成果
網絡是人人自由平等的,學生們可以通過網絡會有更多的渠道如中國知網等去發表自己的學術成果,獲得相應的榮譽。這更能激發大學生對學術研究的興趣,提高自身的學習能力。
5.網絡環境對大學生所學專業有著積極地影響
大學生不光需要傳統的紙制教材,還需要與課件學習相結合,這是網絡學習的重要的環節,保證了網絡學習的效果。
與此同時,我們也應看到,我國網絡教育還不夠完善,國外的網絡教育有很多值得借鑒之處。例如,牛津大學在使用因特網進行教學、研究和圖書館管理方面處于領先地位。牛津大學的網絡課程資源比較豐富,位居世界前列。進入牛津大學網站可以看到“繼續教育”、“網絡課程”、“Weblearn”、“圖書館”等教學資源[5]。我國遠程教育研究的隊伍參差不齊,有很多是半路出家,沒有也不可能經過系統培訓。網絡上的信息魚龍混雜,學習者很容易誤入歧途得不償失;有些網絡教育系統不是以當今大家所認知的學習理論為依據的,缺少科學性和正確性,開發過程中也不考慮學習者的認知發展規律,而是大多數注重網絡教育的技術性或者注重互動性,在內容方面過分關注表面性,從而導致網絡教育缺乏質量,讓學習者對網絡的教育缺乏行為控制能力。學習者在選擇網絡教育時會感到猶豫,從而延緩了整個行業的發展;遠程教學中還有一些依然按照傳統的教學模式,缺乏個性化的教學,從而導致學生個人的智力潛能和優勢都得不到充分發揮[6]。
三、大學生在網絡環境下自主學習行為能效的實現途徑
1.自我計劃
大學生首先要考慮自己的身體狀態,提高學習狀態每天有效學習的時間才會更長。其次可以通過學習任務和自身的學習特點預先設定好網絡學習計劃,再根據自己的興趣和專業有選擇的通過網絡使用相應的資源來提高學習的效率,擴大自身的眼界。也可以根據自己的的學習漏洞進行有選擇的補強,針對自己薄弱的地方合理使用網絡資源,達到融會貫通的境地。
2.自我監督
網絡學習本身存在一定的風險,對自我學習本身進行嚴格認真的檢查是保證有效實施網絡學習的憑證。不斷在問題中總結經驗教訓,及時改正自己的缺點,才能真正利用網絡資源,而不是打游戲、看電影、看小說,純粹把網絡當成一種娛樂的手段。通過自我監督的策略對學習計劃,學習成果進行反思整理,逐漸探索出一條高效便捷的方法。通過發現的問題檢驗和修正自身的錯誤,彌補自身的不足。每天做到“三省”自身的效果,更能培養大學生在網絡中自主學習的能力。
3.自我探究與合作交流有機結合
網絡環境下自主學習在一定方面上依靠的是與老師、同學們之間的交流。所以注重交流合作才是硬道理,自我封閉在網絡中是不能提高學習的效率,還會阻礙自身的發展。本身能積極主動學習,又要主張與其他人和諧友好地學習,共同完成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才是提高學習效率的捷徑。真正的自主學習是由自身選擇協助的對象共同達到更好的效果。自主學習并不等于孤立學習,而是根據自身需要通過老師的幫助,或由多名同學相互支持協作,各自承擔相應的責任,完成相應的任務,通過交流討論的方式解決難以完成的問題。
4.自我篩選
網絡環境良莠相雜,76.3%的大學生承認遭遇過網絡“不良信息”,58.9%的人將其頻率認定為“偶爾有”。并且有些網絡上傳的資源正確性也缺少權威機構的驗證。況且大學生更是剛剛邁入成年的門檻,缺少信息處理的經驗。所以大學生需要有銳利的眼光去選擇對自身有用的資源,通過自我判斷并結合自己掌握的知識來尋找正確的信息,從而可以在網絡上得到最大的收益。
5.自我激勵
時刻保持積極進步的態度,才能構建和諧的學習環境、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收集龐大的網絡資源。只有最樂觀積極的心態才能充分體現網絡環境下學習能力提高的效率。營造這種正能量,才不會對學習掉以輕心,從而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網絡改變了大學生傳統的學習方式,高效利用網絡資源進行學習是高校培養人才的有效方法,是新世紀培養自主學習能力的核心手段。網絡環境下的自主學習才剛剛起步,其理論在經過越來越多的實踐后必將完善。
中圖分類號:G642.42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489X(2013)12-0123-03
環境微生物學作為我國高等院校環境類專業的必修科目,是一門多學科交叉的綜合性、實踐性及技術性很強的重要課程。隨著生物科學技術在眾多領域的應用和發展日益革新和壯大,這門前沿科學無疑成為研究和解決當今環境問題的新途徑、新武器[1]。微生物學實驗技術作為理論知識與工程應用的聯結紐帶,鼓舞著專業人才的科學創新思維,極大地推動環境化學、污染控制工程等領域的發展[2]。通過微生物學實驗技能的系統講解和演練,指導環境工程專業學生掌握一門實用的生物實驗操作技能,培養其實驗設計和動手能力,有效促進知識的遷移和轉化,較好地服務于該專業本科生未來的科研活動和工程實踐。
面對國家全面開展素質教育、大力培養創新型就業型人才的發展方向,各大高等院校堅持以提高本科教學質量,推進教學、科研、實踐相結合,根據學校條件和專業背景,建立與社會服務相融合的特色教育,為培育更具專業素養和社會競爭力的應用型人才而努力[3]。微生物學實驗作為訓練專業人才基礎操作技能的實用型課程,同環境工程專業領域有著重要的關聯性和輔,因而成為各高等院校環境類專業的重要發展學科[4]。同時,由于微生物學特有的微觀性、精密性和抽象性,環境專業學生微生物學相關知識和興趣的薄弱,使得教師對該課程整個教學過程的設計和把握顯得尤為重要。而傳統的微生物學實驗教學活動普遍存在諸多缺陷和需要改進的問題,比如:教材教學資源的陳舊滯后;教學理論與實際問題聯系不緊密;學生積極性、重視程度不高;缺乏課程考核制度;等等。因此,筆者根據以往教學經歷及同行反饋意見,對環境工程專業微生物學實驗課程進行一系列設計和改進,在此進行簡單總結論述。
1 開放式多元化實驗教學
傳統的微生物學實驗教學中,如細菌染色、培養基配制和滅菌、菌種分離培養、物理化學因素對微生物生長影響的觀察等,大都屬于驗證性實驗,著重于強化理論理解和掌握操作流程,未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創新性,對未來畢業設計和就業中面對實際問題造成不利影響[5-6]。開放式實驗教學講究內容、形式、地點的開放,除了增加設計性實驗的比重,比如各類環境中(不同空氣、土壤或水中)微生物的接種、培養和測定,完全可以由學生自主設計實驗方案,準備實驗藥品和所需設備,教師幫助其審核實驗方案的合理性,培養學生嚴謹的科研作風,認真分析實驗結果,從實驗操作過程中尋找和總結不同結果的原因[7]。為此,實驗教師需要注意配備多余培養基或菌液等,對于實驗過程中的失誤或其他影響造成的異常情況,提供修正和彌補的機會,給予學生相對自由的實驗空間和條件。同時,可以適當拓展設計性實驗,加入觀摩性實驗環節,比如安排實驗與環境工程專業實習體系相結合,讓學生自主選擇污水處理廠或者環境監測站等相關單位,提前接觸認知實習的對象,通過觀察污水廠水質變化情況、取樣環節及污水處理流程的切身體驗,了解活性污泥中微生物的作用和反應原理[8]。
在課程學時的安排上,教師及時安排學生對被培養菌種的觀察和記錄時間,提前布置下次實驗內容,保證各實驗小組方案的設計和討論時間。另外,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鼓勵學生加入教師主持的相關課題,拓寬專業思路,從而對想繼續專業深造和進行科研工作的學生起到積極的促進和引導作用。
2 武裝課程背景,緊跟前沿熱點
依托環境工程專業教學體系,本科環境微生物學課程的要求尚屬理論學習水平,重在掌握操作過程的原理和流程,與實際工程項目的要求相差甚遠;又鑒于大多數生物工程技術仍處在實驗室探索研發階段,或者依附其他行業生產和研發,純生物工程行業的人才需求并未擴大,而純微生物學專業就業面相對較窄,屬于輔專業課程,所以學生的學習熱情和主動性不夠高[9]。
首先,從環境微生物課程相關理論及實驗教材上講,避免沿用陳舊的教學材料,借助現代網絡多媒體技術拓展課堂內容,選擇和側重與實際問題接軌的內容,將國內外微生物科學技術的前沿進展呈現給學生。教師還可以在原有的課程里增設環境生物技術課程、環境污染生物修復技術等,掌握生物工程在相同的技術原理下在不同環境領域的應用,將理論知識和基本技能得到延伸和拓展。同時,鼓勵和督促教師自身不斷學習,掌握最新的專業動態,保持開闊的眼界和與時俱進的科研精神,通過分享國內外生物技術熱點和相關科技文獻,激發學生探索創新的求學態度,增強對所學專業的就業信心。
3 理論教學與實際案例相結合
將實際生產生活的相關知識點融入課堂教學中,指導學生在課外有選擇地參與趣味性微生物小實驗,諸如自制酸奶、酒釀、泡菜等利用微生物發酵原理的日常食物,對常見菌種如真菌、大腸桿菌等作觀察和分析等,通過將微生物原理生活化、生動化,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使其在體驗微生物與日常生產生活奇妙關系的同時,將所學技能融會貫通。在微生物學實驗教學的整個過程中,堅持“學生主導,教師為輔”的原則,放手讓學生從參與準備實驗(培養基的制備、滅菌、接種等)到全程設計和操作,通過自行準備實驗器具,自主安排實驗時間,熟練微生物實驗基本物品的配備、操作及其應用。當實驗遇到困難受阻,鼓勵學生通過調研和查閱相關案例文獻來分析和解決問題,啟發其創新性和設計性思維,幫助其產生一定的責任感和成就感,為今后獨立參與相關工作奠定基礎。
4 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
依托學校現代網絡教育教學系統,把目前互聯網上優秀的微生物實驗教學資源或者教師自制的視頻、音頻、圖片等收集和整理起來,以多角度、動態清晰的方式將實驗的全過程提前展現給學生,豐富了原本枯燥的實驗內容,彌補傳統教學及演示的不足,從而提高課堂教學質量[10]。筆者特別推薦將多媒體網絡資源實施在實驗預習階段,尤其對于菌種的分離、接種、平板涂布劃線法等環節,配合影像資料,更能寓教于樂,讓他們在實驗預習過程中即能得到充分的引導,更加直觀、形象地領會到實驗操作的要領。如果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在后期的實驗考核中,教師可以有選擇地進行攝像記錄、動態試卷等,這樣更加客觀而真實地反映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進而提高課程考核效率。
5 嚴格保證教學實驗安全
隨著高校實驗室建設的大力投入,實驗教學質量的要求提升,實驗室的各項安全管理事宜也顯得尤為重要。為保證教學科研順利有序地進行,保證校內師生人身財產安全,加強實驗室設備及藥品的安全教育和管理,以防各類事故的發生[11]。高校微生物學實驗課程主要涉及生物安全、化學品安全、電氣安全、紫外線輻射及消防安全等。例如:實驗室酒精分類較多,用于清潔雙手的酒精棉球、浸泡鑷子(需沾取氯化汞溶液、75%乙醇等化學試劑)的酒精溶液等,要求實驗教師嚴格配制和區別標注,防止混用造成不必要的污染,用后及時洗手消毒,未用完的菌種和培養基等合理保存并記錄使用情況;無菌操作過程中,關閉門窗,嚴控課堂紀律,不得進行與實驗無關的講話、走動、吃東西等行為,防止雜菌污染;紫外照射滅菌過程中,清理超凈工作臺附近人員及物品,避免輻射傷害,以及臭氧對呼吸道的刺激;對于實驗室經常使用的高壓滅菌鍋、酒精燈等,要規范安裝及操作,定期檢查儀器表盤、維修記錄,發現異常及時修理,以免發生爆炸、火災等事故。
6 完善考核制度,培養獨立創新思維
傳統的“課程預習—實驗講解及演示—分組操作—記錄實驗結果—評定實驗報告”教學模式,不能夠全面、清晰地考察學生的基礎操作和應用能力。就石河子大學目前的實驗教學條件看(2個超凈工作臺、8臺顯微鏡、4個分光光度計等使用情況),儀器設備明顯不足,造成學生在分組實驗(4人/組)的情況下,得不到充分鍛煉的機會,導致部分學生積極性不夠,缺乏獨立思考能力。另外,部分高校實驗課程的成績是依附于理論課程中的,沒有單獨的學分考評,學生的重視程度不夠,往往造成眼高手低,動手能力差,實驗收效難以保證[12]。因此,本文堅持“強化操作能力,弱化抽象理論”的考核方案,實行“預習設計(10%)+實驗完成情況(30%)+單獨實驗操作(30%)+實驗設計方案答辯(10%)+實驗報告(20%)”的評分標準,在促進學生提高實驗能力和重視程度的同時,優化教學反饋,便于教師更全面更具體地了解授課效果,調整教學計劃、側重點、難易程度等。
7 結束語
對于環境工程專業本科生,其微生物學實驗操作技能的提高,以及對日后實際問題的分析和解決能力的提高都不是短期內能達到的,這需要相關專家和教師根據自身經歷,提出寶貴的整改方案,供同行們不斷實踐、總結和切磋,更科學更有效地實施教學活動[13]。本文對該門課程教學內容、方式、安全措施及課程考核的探索改進,打破了傳統實驗教學的局限性,堅持將提高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旨在搭建環境專業類背景下微生物學理論和實踐的橋梁,強化和拓展學生的專業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為后續學生完成相關畢業論文起到輔導作用,對其在未來工作崗位上應對相關生物學實驗、分析和研究探索提供一個很好的認識和鍛煉機會。
參考文獻
[1]梁璐怡,胡寶蘭,朱亮,等.環境微生物學實驗教學模式改革[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2,29(9):126-128,131.
[2]曲娟娟,金羽,程茁,等.淺談微生物實驗教學改革[J].黑龍江科技信息,2008(27):226.
[3]游少鴻,劉杰,林華.環境工程微生物學素質教育的探究[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2,4(11):15-17.
[4]周群英,王仕芬.環境工程微生物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5]高冬梅,張民生,洪波.環境微生物綜合實驗教學的改革和實踐[J].實驗室科學,2011,14(3):53-55.
[6]焦迎春,王虹,謝占玲,等.環境微生物開展設計性實驗教學模式的初探[J].科技資訊,2012(20):197.
[7]姬曉娜,曹文平.關于開放環境微生物實驗教學方法的探討[J].實驗室科學,2010,13(3):34-35.
[8]張根林,魯建江,易麗娟,等.環境工程專業實習體系的構建[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12(1):81-83.
[9]童英林,袁永平,陶雪琴.《環境微生物學》課程教學改革的思考[J].中國科技信息,2011(15):176-177.
[10]高冬梅,王秀海,洪波.環境微生物實驗演示影像庫及教學實踐[J].實驗科學與技術,2011,9(3):146-148.
[11]劉慧玲,楊世平,溫崇慶,等.高校微生物學實驗室安全的關鍵控制點分析[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2,29(11):198-199,213.
中圖分類號:F690.1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674-9448 (2016) 03-0045-09
Abstra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eneralized virtual economy, we proposed the micro-level empirical model of promoting individuals’ low carbon economy behavior based on previous research. we employed the quantitative ways to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dividuals’low carbon economy behavior and attitude and put forword some suggestions to promote the further improvement of low carbon economy in the era of Generalized Virtual Economy.
Keywords: generalized virtual economy, low carbon economy behavior, environmental concern, university students
一、引 言
低碳經濟不僅僅需要政府、企業等社會和組織層面的大力推動,更是每一個公民的社會責任所在,正如總理在答記者問時所說的那樣:“這是一個需要全社會人人有責的治理行動。當然,治理要有個過程,如果說人一時難以改變自己所處的自然環境,但是可以改變自己的行為方式”。建設生態文明,首要的是喚醒人們內心對自然的敬畏、對生命的尊崇,激發人們的參與感。相信全社會攜手同心,一定能讓“綠色化”從愿景變成現實。《中國21世紀議程》指出,青年是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推動力。大學生作為年輕一代,是我國未來現代化建設的中堅力量,是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的主力軍,在主導人類與自然和諧相處上具有影響力和話語權的優勢。因此,大學生應親近自然和環境,“改變自己的行為方式”,勇敢地承擔起推動低碳經濟行為的重要責任和使命。
廣義虛擬經濟視角下的低碳經濟能夠滿足人們在物質、社會、心理等多個層面的需求,是一種以人為本的經濟發展模式[1],在之前的研究中,研究者們從宏觀層面探討了廣義虛擬經濟視角下低碳經濟發展模式[2]。但是在微觀層面,我們還需要了解人們的低碳經濟行為、環保行為的內在機制是什么?具體來講,即哪些因素可以有效促進人們踐行低碳經濟行為,促進低碳經濟環境價值和實體價值的實現?在現實生活中,大學生日常親近自然和環境的態度和行為并沒有得到足夠的關注,而它恰恰影響了個體對生態文明進程的貢獻,基于此,本研究將從大學生個體層面以實證研究的方式對上述問題進行解答。
二、 理論探討
在之前的研究中[2],研究者運用了生態心理學家羅扎克[3]的生態潛意識理論和新生態范式理論詮釋了廣義虛擬經濟視角下低碳經濟在宏觀層面的內涵。前者認為人與自然之間的這種親密情感聯結是人類天生所固有的,并且是普遍存在的,它是集體潛意識的一個組成部分,生態環境遭到破壞的心理原因在于人類心靈深處對于大自然母親的依戀被政治、經濟、欲望等因素所蒙蔽,生態潛意識受到了壓抑,使得人與自然之間有了疏離感,生態危機的解決途徑就是解除對生態潛意識的壓抑,喚醒人類親近自然的本性,形成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自我(ecological self)”,從而協調人與自然的關系。后者認為,當前的環境問題與社會文化體制密切相關,特別是與西方社會所倡導的主流文化價值觀緊緊相連,當今社會正在形成一種新的價值取向,稱為新生態范式(new ecological paradigm),該范式強調環境因素對人類社會的影響和制約,認為社會生活是由許多相互依存的生物群落構成的,人類僅是眾多物種中的一種。整個世界的空間、資源等是有限度的,因此經濟增長、社會進步以及其他社會現象都受到自然和生物學的潛在限制[4]。
通過上述理論不難看出,要消除人與自然之間的隔閡,破解生態環境問題,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就要求當前社會價值取向的轉變,而這種轉變表現在經濟活動層面,便是由片面追求經濟增長,人類物質需求的滿足的傳統經濟發展模式轉移到人類、社會、生態環境和諧共生的低碳經濟模式轉變,基本路徑便是廣義虛擬經濟視角下低碳經濟中環境價值的合理實現。低碳經濟直接應用創新技術與創新機制,減少對于常規能源的依賴和消耗,降低生態環境壓力,作為一種發展模式,可以認為,它不僅是對原有模式的革新,更是一種理性回歸,它承載著喚醒人類對于生態自然的依戀的責任,昭示著人類生態文明意識的覺醒和行為的啟動,它使得地球的需要和人類的需要成為一個連續體,對于人類生態自我的形成及成熟具有重要意義,即讓人們走向對地球負有道德責任的感覺,就像對其他人負有道德責任的生動體驗一樣[5]。按照Schwartz[6]的規范激活理論(norm-activation theory),個體在社會生活中會將外部不成文的規范內化為個人規范、準則、責任感,不遵循這些內化的規范行事,不僅會受到社會的譴責或懲罰,也會受到內心的譴責,當個體意識到自己行為的結果會對他人帶來有害的結果,并將責任歸咎于自身時,就可能會產生利他的或親社會的態度和行為。在當今社會,越來越多的人已經認識到自己的行為會給自然環境帶來或好或壞的后果,也意識到自身行為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改善環境問題的作用,因此低碳消費不僅能夠使個體獲得社會、他人和自身的認可,亦能避免來自外界和內心的懲罰。在此基礎上,個體會形成一些親社會的偏好,低碳產品具有半公共品的屬性,既包含了私人特性,也包含了公共特性,它除了滿足人們的生理需求,還能滿足人們的心理及社會需求,此外,低碳消費具有正外部性的特征,即低碳經濟行為個體的活動他人或社會受益,而受益者無須花費代價,因此在個體層面,可以認為人們在社會認同感的基礎上同樣會形成一種低碳消費偏好。Stern和Dietz[7]將該理論引入到環保行為的研究當中,認為環保行為也可以看成是由某種內在價值觀所激活的親社會行為,進而提出價值基礎理論(value-basis theory),即對生態環境問題的態度和行為基于人們最普遍的價值觀,這種道德規范建立在關心他人幸福和利益的價值基礎之上,當人們意識到破壞環境會對他人帶來危害,并且當個體將環境破壞的責任歸咎于自己時,就趨向于表現出環保行為。Stern進一步指出,關心他人幸福和利益的價值觀(利他價值觀)僅僅是那些可能會影響環境態度和環保行為的價值觀中的其中一個,另外還有兩個價值觀,關心自己的利益(利己價值觀)和關心整個生態圈的利益(生態圈價值觀)。根據前文對廣義虛擬經濟視角下低碳經濟價值實現形式的探析,結合心理學領域的規范激活理論及價值基礎理論,本研究提出廣義虛擬經濟視角下,微觀層次低碳經濟行為的影響因素模型。
根據圖1,我們對廣義虛擬經濟視角下微觀層次低碳經濟行為的影響因素模型進行進一步的解析。首先,我們認為低碳經濟的推廣和發展的核心應當落腳到個體層面,換句話說,作為一種價值范式的轉移,傳統的經濟發展模式轉移到一種以人與自然環境和諧共生,追求可持續發展的經濟發展模式,關鍵還是在于人。這也與廣義虛擬經濟所強調的“人本經濟”不謀而合,低碳經濟是以個體低碳經濟行為為內核的。其次,低碳經濟行為是實現低碳經濟實體價值、環境價值、心理價值和其他形式價值更為直接的載體。第三,從心理學層面而言,個體低碳經濟行為不僅受到外部環境因素的因素,同時個體生態價值取向對于推進個體低碳經濟行為意義重大。總的來說,個體的低碳經濟活動和態度,一方面是當前社會價值范式轉移在個體層面的體現,另一方面是實現廣義虛擬經濟視角下的多種價值形式的重要途徑。
三、文獻回顧
低碳經濟行為是一個被西方研究者廣泛使用的術語, Hunter等人[8]在22個國家的跨文化研究中,根據行為所涉及到私人領域和公眾領域程度將它劃分為私人領域的低碳經濟行為(如購買綠色無公害產品,減少汽車使用頻率等)和公眾領域的低碳經濟行為(如參與環保示威、游行,為支持環保捐款等)。在西方發達國家,環境保護的理念深入人心,有組織的或自發性的低碳經濟行為開展比較廣泛,因此,低碳經濟行為滲透到人們的生活、工作甚至國家的政治、經濟決策等的方方面面,西方學者對低碳經濟行為的分類就更為細致,涉及到的領域也就更為廣泛。因此不能武斷地認為這些分類是否合理,而應當綜合考慮到所研究的被試群體所處社會的經濟發展程度、文化傳統、生活習俗等。筆者認為,在當今中國社會,低碳經濟行為雖然在社會各階層中得到廣泛開展,但相對而言,在行為的深度和廣度方面與西方國家相比還有很大差距。公領域以及私領域低碳經濟行為分類比較符合當代中國的具體國情,中國人的低碳經濟行為一般有兩個途徑,一是通過單位、學校等組織參與的,另一個就是平時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行為。國內一些研究者也沿用了這一分類對中國城市居民在該變量上的性別差異進行了分析,這也說明,這種分類方法在中國是適合的。
在對低碳經濟行為的研究中,環境心理學家和社會社會學家們越來越強調環境關心的重要作用,他們大多數的研究都有這樣一個基本假設,即環境關心的程度對于特定低碳經濟行為(例如回收、節能、購買環境友好型產品或選擇交通方式的行為)存在直接的顯著效應。但是過去和將來的研究都要面對并解決幾個問題:給予環境關心一個更為明確的、操作化的概念界定;找出影響、引起環境關心的因素;為環境關心與特定領域的低碳經濟行為之間的關系提供實證證據[9]。Schultz和Zelezny[10]在Schwartz的規范激活理論及Stern和Dietz的價值基礎理論基礎上,給予環境關心心理學角度的解釋,他們認為環境關心是一種態度,環境關心分為利己、利他和生態圈環境關心,分別建立在利他、利己和生態圈的價值觀基礎之上并受之驅動。利己環境關心是指個體關心環境是出于對自身利益的考慮,而利他環境關心是指出于對他人利益的考慮而去關心,相應地,生態圈環境關心就是出于對整個生態圈利益的考慮而關心環境[11]。
對于環境關心和低碳經濟行為的關系,很多研究指出個體環境關心水平是低碳經濟行為的一個有效預測因素,例如有較高環境關心水平的消費者比那些較少關心環境問題的消費者更傾向于購買綠色產品。然而,也有很多研究指出環境關心和低碳經濟行為之間存在不一致,Black[12]指出大多數的低碳經濟行為模型存在很大的局限,因為它們未能綜合考慮到個體、社會、制度約束等因素,同時他區分了兩類環境關心:個人環境關心(個體能夠感覺到并認為自己有責任)和社會環境關心(盡管個體能夠感覺到,但是不認為自己有責任),并證明了只有個體環境關心才能預測低碳經濟行為,社會環境關心也許不會引起低碳經濟行為,這是因為個體對環境問題的認識可能會是他或她將自身的責任轉移到全人類的身上或者轉移到那些與環境問題直接有關的人身上。
心理學家和社會學家們研究低碳經濟行為的一個方式就是了解各種社會人口學變量和親環境態度及行為之間的關系,這一個體――環境關系模式對于低碳經濟行為的理論建構、行為開展以及有關政策的制定都有著巨大的意義。研究者們一般認為年輕人、高收入者、高受教育程度者、女性更加關心環境和更多參與到低碳經濟行為當中。但是對于這一結論也遭到很多研究者的質疑,在不同社會文化之下,社會人口學因素與環境關心或低碳經濟行為之間的關系是不同的。但有研究者指出相對于私人領域的低碳經濟行為(例如垃圾回收、節水等行為),女性參與到公共領域的低碳經濟行為(例如參加環保集會等行為)的程度要低于男性[13]。總體而言,大多數的研究認為女性要比男性更加關心環境。對于收入與環境關心的研究,研究結果卻很不一致,一些研究支持了收入與環境關心的正相關,但是也有研究得出了相反的結論。與對其他社會人口學因素的研究相比,居住地與環境關心和低碳經濟行為的關系研究相對較少,但是研究普遍得出結論認為居住在城市的居民與居住在鄉村的居民相比具有更高程度的環境關心[14]。在下文,將借助量化研究的手段對個體層面環境關心對于具體低碳經濟行為的影響進行深入的分析。
四、研究方法
(一) 被試
本研究被試樣本來源為某著名高校本科生,共發放初測問卷1200份,回收問卷1158份,回收率96.5%,其中有效問卷為1021份,有效率為88.2%。被試社會人口學統計資料詳見表1。
(二) 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Schultz[11]編制、劉賢偉和吳建平[15]修訂的中文版環境關心量表測量被試普遍的環境關心程度。該量表由三個維度,即利己、利他和生態圈環境關心構成,每個維度4個題項,采用Likert七點計分法,依“最不重要”、“很不重要”、“比較不重要”、“不確定”、“比較重要”、“很重要”、“最重要”,分別計1,2,3,4,5,6,7分。量表得分越高表明被試對環境的關心程度越高。在本研究中,環境關心量表的信度系數為0.910,利己、利他、生態圈環境關心維度的內部一致性系數分別為0.874、0.833和0.882。
選取國內學者對于公私領域低碳經濟行為的自評測量量表,量表包括公領域和私領域的低碳經濟行為兩個維度,共12個題項[13][16],采用Likert五點計分法,要求被試回憶過去一年中是否有從事過量表中所陳列的低碳經濟行為,其中1表示“從不”,2表示“很少”,3表示“偶爾”,4表示“有時”,5表示“經常”。在本研究中,量表總體的內部一致性系數為0.798,公領域和私領域兩個維度的內部一致性系數分別為0.738和0.714。
五、研究結果
(一) 大學生各量表得分的描述性統計
1. 大學生環境關心得分的描述性統計
從大學生環境關心各項目均分描述性統計可以看出(見表2),“子孫后代”、“兒童”兩個利他維度的題目得分排在前兩位。但大學生在利己和生態圈環境關心上的得分也都高于5分,在量表整體平均分上也超過5分,說明大學生個體對于環境的關心是一個綜合體,三類環境關心是普遍存在的(例如,個體出于擔心自然環境破壞會對子孫后代產生危害而去關心環境,同時也有可能也會出于擔心環境破壞而影響自己的健康)。從各個維度來看,利他、利己和對生態圈環境關心這三種態度遞次減小。
2. 大學生低碳經濟行為得分的描述性統計
根據表3描述性分析結果,在大學生日常生活中的低碳經濟行為中,頻率較高的大多為私領域的低碳經濟行為,如節能、回收、循環再利用等,而公領域行為相對而言頻率較低,尤其是參與有組織的,公眾性的低碳經濟行為的頻率更低。根據低碳經濟行為量表和分量表平均分看來,被試低碳經濟行為頻率并不是很高,尤其在公領域低碳經濟行為方面的頻率低于私領域低碳經濟行為。
(二) 社會人口學因素與各變量的關系
1. 社會人口學因素與環境關心的關系
根據樣本數據,對大學生環境關心的性別、民族、居住地類型以及家庭收入差異進行檢驗。結果表明,在生態圈價值觀上存在顯著性別差異,女性大學生得分(5.42±1.05)顯著高于男性大學生(5.27±1.10),被試的利己和利他環境關心的得分在性別、民族、家鄉類型、家庭收入上不存在顯著差異。檢驗值及其顯著性見表4。
2. 社會人口學因素與低碳經濟行為的關系
對低碳經濟行為的社會人口學因素差異進行檢驗,結果顯示,私領域和公領域低碳經濟行為在性別、專業、家鄉類型上存在顯著差異,但兩種行為在民族和家庭收入兩個人口學變量上皆不存在顯著差異。檢驗值及其顯著性見表5。
其中對于性別變量,男大學生在公領域行為上的得分(2.73±0.82)顯著低于女大學生(2.99±0.74),對于私領域行為,女大學生(3.80±0.87)顯著高于男大學生得分(3.52±0.83);對于專業類別,理工科大學生公領域行為得分(2.76±0.82)顯著低于文科大學生得分(3.52±0.83),理工科大學生私領域行為得分(3.56±0.84)同樣顯著低于文科大學生得分(3.69±0.84);對不同家鄉類型被試低碳經濟行為的差異顯著性進行方差分析,結果表明,大學生在兩類行為上皆存在顯著的家鄉類型差異,事后檢驗(Tukey’s HSD)結果表明,對于公領域行為,家鄉為農村的大學生得分(2.67±0.92)顯著低于城市(2.83±0.77)和城鎮大學生得分(2.83±0.77),城市和城鎮大學生得分沒有顯著差異。
(三) 研究變量間的關系分析
1. 研究變量間的相關分析
對三類環境關心和兩類低碳經濟行為進行相關分析,變量間的相關矩陣見表6。
相關分析表明,利己環境關心、生態圈和利他環境關心與公領域以及私領域兩類低碳經濟行為顯著相關,環境關心與低碳經濟行為之間的密切關系表明,可以進行進一步的結構方程模型分析,以探明變量間的關系強度和實現路徑。
2. 環境關心和低碳經濟行為的結構方程模型分析
在對多變量關系的研究中,傳統的回歸分析方法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因此本研究采用結構方程模型(Structure Equation Modeling)技術對研究變量間的關系進行檢驗,考察三類價值觀和新生態范式對于低碳經濟行為的影響效應及其效應的實現路徑。通過建構研究變量之間關系的結構方程模型,模型及其檢測結果見圖2。模型絕對擬合指標χ2/df=13.86,雖大于5的標準,但是考慮到樣本量超過1000,因此該指數仍可以接受,其他擬合指數,NNFI=0.869,CFI=0.898,RMSEA=0.074,擬合指數均在可接受的范圍內,可以認為變量的關系模型與數據擬合較好。
5個潛變量(Latent variables)之間的路徑系數及顯著性檢驗見表7。從表中可知,生態圈環境關心、利己環境關心對兩類低碳經濟行為的直接效應均顯著;利他環境關心對私領域低碳經濟行為直接效應顯著,對公領域低碳經濟行為的直接效應不顯著。
六、 研究結論和建議
(一) 研究結論
以廣義虛擬經濟視角作為基本出發點,本研究梳理了相關文獻,結合規范激活理論和價值基礎理論,對于大學生的低碳經濟行為、環境關心進行概念內涵界定,并以某著名高校的本科生為研究對象,采用相關量表對大學生的低碳經濟行為、環境關心及其關系進行測量和分析,共發放初測問卷1200份,回收問卷1158份,回收率96.5%,其中有效問卷為1021份,有效率為88.2%。基于以上研究,得出以下結論:
1. 大學生環境關心的利他態度為多,但對生態圈環境關心較弱
分析顯示,一方面,大學生在環境關心具體題項和量表整體得分上都比較高,尤其“子孫后代”、“兒童”、“我的健康”、“樹木”、“人類”等是非常重要的,另一方面,大學生在利己和利他環境關心上的得分都高于生態圈環境關心,這兩方面說明大學生有比較強的個體取向和社會取向,同時也存在較強的生態價值取向。這與楊國樞對中國人兩種取向的劃分一致:個體取向重視自主性,強調個體如通過利用、改造自然環境與社會環境,以滿足自我的欲望、興趣及情緒;社會取向重視的是融俞性,強調個體通過順服、配合及融入自然環境與社會環境,以與環境建立及保持和諧關系,甚至化入環境而為一,楊國樞認為中國人是比較典型的社會取向[17]。
2. 大學生低碳經濟行為偏重私領域的低碳經濟行為
研究結果顯示,在低碳經濟行為的頻率上,大學生被試得分屬于中等偏下,且參與較多的是身邊的一些行為,私領域的低碳經濟行為頻率較高,如“當房間沒人時,離開房間主動關燈或者電扇”、“再度使用廢紙、打印紙的另一面”、“對塑料袋進行重復利用”等大學學習、生活中的日常行為。而有組織性的、公眾性、具有互動性質且影響廣泛的公領域行為則參與較少。一方面說明,雖然大學生群體有較強的環境意識,但是落實到具體行為層面時可能存在很多主、客觀方面的阻礙;其次,大學生生活、學習的環境一般固定在大學校園中,因此,公眾性質的低碳經濟行為較少,大多以平時生活中,尤其是宿舍生活環境中的一些具體的低碳經濟行為為主;此外,公領域行為多以集體形式發生,依賴于個體所在組織的宣傳和引導,由此也可見,當前大學在大學生參與到公領域低碳經濟行為的宣傳、組織和引導方面還有很多工作要做。
3. 環境關心和低碳經濟行為在部分社會人口學因素上呈現顯著差異
對于性別變量,女大學生被試在生態圈環境關心、公、私領域兩類低碳經濟行為上的得分均顯著高于男大學生被試。這一結論與龔文娟[13]、劉賢偉和吳建平[16]的研究結果一致,Hunter等人[8]根據前人的研究把原因歸結為男女兩性傳統社會性別角色的差異:首先,個體的行為和心理被文化規范中性別期望所塑造,在這個框架之內,女性的傳統社會角色是照料者和看護者,因此社會要求她們的角色是合作性的,具有同情心的,進而形成維持生活和各種關系的世界觀;其次,男性傳統社會角色要求男性應該為家庭提供經濟支持,這種家庭供養者的角色使得男性在追求經濟上的成功時更具有支配性和獨立性。[29]對于私領域低碳經濟行為上的性別差異,可能是由于“有限自由支配時間”等外界因素的限制,女性的利他主義價值觀更多地體現在私人領域內[13]。
對于民族變量,漢族大學生和少數民族大學生在三類環境關心和兩類低碳經濟行為上都不存在顯著差異,這一結果與國內以往研究不同。一方面可能由于,在我國,近年來少數民族地區經濟迅速發展,隨之而來的環境污染亦十分嚴重,這可能也在一定程度使得少數民族地區居民環保意識不斷提高,另一方面也可能是由于被試構成中,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數量太少,因此影響了統計結果。
4. 大學生環境關心與低碳經濟行為之間的關系模型成立
本研究采用相關軟件包,分析某高校的量表數據所構建的結構方程模型,適配度高,很好地反映了某高校學生環境關心和低碳經濟行為之間的關系,說明環境關心的不同類型會對大學生自覺采取的不同低碳經濟行為是存在因果關系的。研究發現:大學生的環境關心中的對于生態圈環境關心顯著正向影響了大學生在公私兩領域的低碳經濟行為;利己環境關心卻負向顯著影響了大學生在公私兩領域的低碳經濟行為;而利他環境關心僅對私領域低碳經濟行為存在顯著效應,而對于公領域低碳經濟行為影響不顯著。
(二)建議
基于以上研究結論,本文建議高校可以在以下幾方面采取措施,以激勵大學生更加關心環境生態,更為自覺地采取有利于生態文明建設的行為。
1. 引導大學生積極關注大自然和全球生態環境
本研究發現,大學生在整體上是比較關心環境的,尤其注意和避免生態環境的破壞會給周邊人群帶來危害。這個結果是讓人欣慰的,但是也明顯體現出大學生對于人與自然環境和諧相處的關注不夠,全球觀和宇宙觀尚未得到足夠發展。因此,高校和有關政府部門在生態文明建設中,不僅僅提倡“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理念,也要強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喚醒人們內心對自然的敬畏、對生命的尊崇。
2. 鼓勵大學生在生態文明建設中起到引領作用
在研究中發現,大學生在生態文明建設進程中做出了積極的努力,也體現出當前我國大學生的良好風貌。但是我們也注意到,較之于大學生對環境關心的平均得分,大學生在低碳經濟行為量表上的得分并不高,這反映出從具體的態度轉化成實際行動是有一個過程的,因此高校對低碳經濟行為的宣傳和激勵需要持之以恒,不斷促進同學們從內心對環境的關心轉化為自覺而積極的低碳經濟行為。與此同時,我們也發現,大學生在公領域的低碳經濟行為參與頻率較低,如“積極參與到學校或環保社團組織的活動”、“積極參加各種形式的環保宣傳教育活動”、“公開表達支持環保的言論”等行為參與度較低。因此,高校應該發揮大學生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引領作用和學科優勢,承擔起向公眾宣傳、示范低碳經濟行為的責任。
3. 持續開展多樣化、梯度化的生態文明普及活動
在研究中,我們注意到,不同性別、專業、家鄉類型的大學生在低碳經濟行為得分上是存在明顯差異的,這可能也會要求高校在推動大學生參與到低碳經濟行為的同時,關注不同群體對生態文明建設宣傳和推進的要求和承受能力,建立起多元化的生態文明建設活動。
環境關心和低碳經濟行為的關系也表明,不同類型的環境關心會對學生的低碳經濟行為有很大的影響。利己環境關心對于低碳經濟行為的負向影響非常顯著,這說明僅僅從個人角度出發,是很難推動大學生參與到生態文明的建設中的。而對利他和生態圈的環境關心對低碳經濟行為能產生顯著的正向影響,這是高校也該鼓勵和支持的方向。建議高校通過定期和有組織的集體活動來激勵大學生的利他和生態圈關心,培育和引導大學生開展有梯度化的涉及公私多領域的低碳經濟活動,使得大學生能夠循序漸進投入到生態文明和低碳經濟建設的偉大使命中。
參考文獻:
林左鳴. 廣義虛擬經濟――二元價值容介態的經濟導論 [J]. 廣義虛擬經濟研究, 2009(1): 5-25.
馬永紅, 劉賢偉. 廣義虛擬經濟視角下的低碳經濟 [J]. 廣義虛擬經濟研究, 2013(2): 28-34.
Roszak T. The Voice of the Earth: An Exploration of Ecopsychology [M].America: Red Wheel/Weiser, 2001: 291-296.
洪大用. 環境關心的測量:NEP量表在中國的應用評估 [J]. 社會, 2006, 26(5): 71-92.
吳建平. 生態心理學探討[J].北京林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9, 8(3): 37-41.
Schwartz S H. Are there universal aspects in the structure and contents of human values? [J].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1994, 50(4): 19-45.
Stern P C, Dietz T. The value basis of environmental concern[J].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1994, 50, 65-84.
Hunter L M, Hatch A, Johnson A. Cross-national gender variation in environmental behaviors [J]. Social Science Quarterly, 2004, 85(3): 677-694.
Bamberg S. How does environmental concern influence specific environmentally related behaviors? A new answer to an old question [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2003, 23, 21C32.
Schultz P W, Zelezny L C. Values and pro-environmental behavior: A five country survey [J]. 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 1998, 29(4), 540-558.
Schultz P W. The structure of environmental concern: Concern for self, other people, and the biosphere [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2001, 21, 327-339.
Black J. Overcoming the 'Value-Action gap' in environmental policy: Tensions between national policy and local experience [J]. Local Environment, 1999, 4(3): 257-278.
龔文娟. 當代城市居民環境友好行為之性別差異分析[J]. 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8, 8(6): 37-42.
Marquart-Pyatt S T.(2008). Are there similar sources of environmental concern? Comparing industrialized countries [J]. Social Science Quarterly, 89(5), 1312-1335.
人是一切社會活動的主體,也是體育鍛煉中活動的主體。依據一定的鍛煉目的和各自的價值判斷,人們經常選擇通過一定的運動形式和組織方式,達到使自己(個體或群體)的身體運動起來的目的,從而更深層次的滿足自身的某種生理或心理上的需求,同時,也使作為客體的自身機能隨之而來的發生一些好的轉變。在這個過程當中,人不僅與其自身發生聯系,同時還和周圍的物質世界不可避免地發生著聯系,例如從家庭、觀眾、社區到社會,從地理環境到氣象變化,不同的時間和空間,以及不同的運動器材和場地設備等等,它們都或多或少地影響著整個體育鍛煉過程。而正是這些因素相互配合,構成了傳統意義上的體育環境。雖然,它們并不是體育鍛煉行為的直接構成因素,卻對整個體育過程尤其是大學生體育鍛煉行為的產生有著不可或缺的影響。
2.體育鍛煉行為的內涵
當今社會,體育已成為具有廣泛基礎的活動,是人們社會生活的一種特殊的行為方式。體育行為也有了比較寬泛的內涵,即凡是與體育發生聯系的行為活動都稱之為體育行為。根據行為目的的不同可分為體育學習行為、體育鍛煉行為、體育管理行為等。其中,體育鍛煉是指運用各種身體練習方法,結合自然力和衛生措施,以強身健體、調節精神、豐富文化生活為目的的身體活動。體育鍛煉行為即指體育鍛煉者在內因與外部環境的交互作用下,以增進和豐富生活為目的,體現主體意愿的行動過程。
3.影響大學生體育行為的因素分析
影響學生體育情緒和行為的因素主要包括外部環境和內部環境,其中外部環境因素主要有場地建設和先進的技術設備這兩個方面;而內部環境因素主要包括教育教學內容、教師的自身素質以及大學生體育比賽和體育表演的欣賞能力。只要內外兩個因素都得到重視和提高,對大學生體育素質的提高和形成良好健康的體育行為都大有好處。
心理學研究證明,運動與情緒和環境的關系密不可分。情緒的好壞直接影響一個人的運動效果。所以,要使大學生的體育教學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就必須首先調動學生積極、主動的體育學習與鍛煉熱情,使其情緒和行為聯系起來。只有讓其情緒受到體育鍛煉的良好引導,不斷重視并把體育學習當做一種樂趣,自然就容易形成正確的體育意識和體育行為。這也就是說,在體育教學過沖中,首先培養大學生擁有“快樂體育”的概念。快樂體育活動中所產生的主觀情緒體驗直接反映了體育學習的社會要求,也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學生對體育學習的態度和投入的意愿。
總之,情緒是影響體育學習行為主體因素中一個極為活躍、極為重要的變量,情緒體驗不僅決定著學生體育學習態度和心智努力趨向,而且直接制約著學生體育學習動機的價值取向與動力水平。因此,在高校體育教學中,除了要有良好的外部體育環境,實行情緒引導,推崇快樂體育的做法對大學生正確體育行為的產生與培養也至關重要。
4.對策及建議
4.1培養大學生正確的體育鍛煉觀念與意識
體育鍛煉觀念意識是大學生進行體育鍛煉的動機與價值觀取向的直接體現,正確的觀念能指導大學生進行良好的體育鍛煉。學校應該組織學生定期或不定期的方式觀看一些體育賽事、參加與體育相關的娛樂或者競技活動,積極營造良好的體育鍛煉環境,激發并增強大學生的體育鍛煉的熱情。同時,還可以借助校報、廣播甚至媒體,加強體育健身的輿論宣傳,普及體育知識和體育鍛煉對個人健康、學習以及生活的重要意義。從而在校園內樹立或倡導一種科學、合理的體育健身運動休閑方式。
4.2加強體育活動場地與器材建設
學校體育設施是影響大學生體育鍛煉的重要因素。近年來,隨著高校的不斷擴招,體育運動場地過小、器材較少、體育師資跟不上的問題日益顯現,這些都制約著體育活動的有效開展。所以,學院領導要高度重視體育場館建設,合理利用校內外的體育資源,盡量在高效益、少投入的原則之下,優化整合、更新學校的體育場館以及體育設施。爭取給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體育氛圍和外部環境,以最大化地滿足各個層次、愛好各異的學生進行自己喜愛的體育活動。
結語
提高大學生體育鍛煉能力和意識是提高大學生體育鍛煉能力的最為有效手段,在高校體育教學中,一定不能忽視大學生體育運動的興趣培養,良好的體育運動習慣的養成,促進大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體育活動,進行體育鍛煉,最終培養他們在生活中形成一種正確、科學、合理的體育行為和堅持終身體育鍛煉的意識。作為國家建設發展的希望和后備力量,光有知識是不夠的,還必須要有強健的體魄。所以,高校體育教學應緊緊圍繞當前的體育環境加大教學課程設置改革,重視體育環境對大學生體育行為的影響。
參考文獻:
[1]熊茂湘.體育環境導論[M].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3.12
Tentative analysis on strengthening the practical ability of graduates with professional degree
Zhou Ermin, Liu Zhengping
East China jiaotong university, Nanchang, 330013, China
Abstract: "The national medium&long-term education reform and development plan (2010-2020)" puts forward to speed up the development of graduates with professional degree in education strategy. According to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puts forward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first master graduate student academic type change to the applications, rely on the university subject special advantages and long-term friendly coopera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school and enterprise. established the innovation base of multi-disciplinary graduate education. Base on analyzing the enterpris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human resources plan, take many forms to strengthen the professional graduate degree in engineering practice areas, explored and formed the security mechanisms of management, reached the training requirements of a full-time graduates with professional degree, and provided the decision-making for the local education authority policy-making and post-graduate training mechanism.
Key words: professional degree; graduate student; practice link; path
2009年3月,教育部提出了我國研究生教育結構進行重大調整,開展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招生培養工作。2010年7月29日《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正式,指出要推行產學研聯合培養研究生的“雙導師制”,加快發展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1]。2011年1月14日,教育部在北京召開全國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綜合改革試點工作會議。會議提出要積極調整研究生人才培養類型結構,推動碩士研究生教育以培養學術型人才為主向培養應用型人才為主轉移[2]。要求學位授予單位要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加快與企業行業的融合。要通過綜合改革,使不同地區、不同學校、不同類別的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走出各具特色、符合規律、滿足需要、質量上乘的發展模式。到2015年,碩士研究生教育結構將轉到以應用型為主,專業學位招生人數將達到研究生招生總人數的50%以上。
1 人才培養與行業需求有效銜接
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是大量培養應用型高層次人才行之有效的模式[3]。作為非“211”“985”的地方普通高校,如何根據自身實際,結合地方區域經濟發展和特定行業人才需求培養好應用型碩士研究生,增強研究生教育服務區域發展的能力,拓寬研究生就業渠道,提高對地方經濟發展的貢獻率,是擺在各地普通高校及地方教育主管部門面前一項迫切而艱巨的任務。
華東交通大學于1971年建校,原隸屬鐵道部。作為以交通為主的一所地方普通工科高校,在京九線大提速、昌九城際高鐵項目中承擔了關鍵技術的攻關。在與地方鐵路局、交通廳、汽車集團等交通運輸行業產學研合作中,形成了以交通運輸為核心的應用型研究生培養特色。
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以學術為依托,是內涵創新性的職業教育”[4]。結合在職工程碩士培養特點和企業資源,學校在研究生培養過程中長期追求人才培養與行業需求的有效銜接,注重研究與應用結合,突出產學研培養特色,充分利用學校的教學資源和企業的教學實踐資源,在培養目標、課程設置、培養方式、管理制度、質量評價等環節上盡量滿足研究生個性發展和企業發展的雙重需求,打通學科分界,拓寬知識結構,靈活設置方向,在城際鐵路、高速公路、橋梁隧道建設,城市交通規劃等領域為地方經濟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持和技術支撐。
2 應用型碩士研究生培養特色
2009年9月以前,學校學術型研究生培養就注重實踐能力和職業素養,結合行業發展需求及自身特點,形成了學術加應用型研究生培養特色。
2.1 學科特色與行業需求結合的課程設置
結合《南昌鐵路局“百千萬”人才培訓工程規劃》[5]和江西省交通廳《江西交通“十一五”教育與培訓發展規劃》(贛交科教字[2007]2號)[6],充分利用交通行業系統教育資源,加強研究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如交通運輸工程一級學科下設的道路與鐵道工程、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載運工具運用工程、交通運輸規劃與管理4個二級學科,結合企業實際開設了城市軌道交通理論與技術、道路與鐵道工程測試技術、載運工具運行安全技術、高速鐵路土木工程、道路交通組織優化、遠動技術等課程,研究生在學習中理論聯系工程實際,提高了解決實際工程問題的能力,增強了對企業生產的感性認知。
2.2 具有生產背景和應用價值的論文研究
長期堅持的校企產學研合作培養應用型研究生的做法,產生了一批批來源于實際、具有明確生產背景的研究生論文。徐春山撰寫的《山區R=250m小半徑曲線鋪設無縫線路研究》,以南昌鐵路局外福山區小半徑曲線無縫線路為對象,利用有限元程序分析了相關因素對無縫線路穩定性的影響,具有較大的技術難度和應用價值;甘雄華的《推行長交路單司機執乘模式的實踐與探索》,以鐵道部在鷹潭機務段推行的內燃機車“大輪乘、長交路、單司機”執乘試點為研究對象,運用對比和優化方法,從機車運用和乘務方式的技術角度,分析了采用長交路單司機執乘方式的實際推廣應用可能性實施條件。學校注重把面向工程實際貫穿于論文選題、課題研究及論文寫作各環節,產生了上述來自工程應用和工程管理實際,能解決企業實際問題的一批研究生學位論文,對企業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2.3 注重質量管理與質量評價
(1)長年按照《研究生教育督導工作方案》開展研究生教育督導工作。該工作方案從督導組的組成、工作原則、工作任務和工作報酬等幾個方面對研究生督導工作做了規定,對規范研究生教育教學行為和培養過程,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發揮了積極的作用。督導組工作成效和示范作用受到省學位辦的肯定并在全省高校推廣。(2)實施研究生優質課程建設,建設內容包括:制定科學的課程建設規劃、課程教師隊伍建設、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改革、教材建設、實踐教學建設等。(3)采用定性和定量指標來評價培養質量水平。在定性方面,依據學校《學位論文質量與評價(參考標準)》,按照不同論文形式提出的“論文質量評價”和“論文寫作與答辯評價”的具體要求,抓學位論文質量;在定量方面,從學校教學組織評價、學校專家對學位論文的評價和企業專家對學位論文的評價3個方面,按照不同權重得出學位論文質量的總體評價。
3 強化全日制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實踐環節
專業實踐基地作為高校與社會企事業單位產學研聯系的紐帶,它的存在為雙方都能帶來實際或潛在的利益[7]。2009年9月以后,學校開始招收全日制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其培養過程的核心是專業實踐。由于全日制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都是應屆本科畢業生,欠缺工程實踐鍛煉和對企業運作方式的了解,因此深入企業進行專業實踐,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加深企業體驗,增強感性認知,是專業學位人才培養必不可少的環節[8]。
3.1 結合地方經濟發展契機科學制訂規劃
制定了學校2009~2015年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發展規劃。規劃突出“以服務求支持,以貢獻求發展”的理念,緊緊抓住國務院正式批復的國家級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規劃、江西省中長期鐵路網發展規劃、昌九城際鐵路建設、南昌城市快速軌道交通(地鐵)工程建設等交通行業大發展的契機,建立政府為指導、企業為主體、高校為支撐的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創新體系,并在此體系下結合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形成產學研結合的實踐性培養模式,進一步提高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對地方建設的貢獻率。
3.2 制訂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方案
按國務院學位辦專業學位教育指導委員會制定的《全日制碩士專業學位(分類別)研究生指導性培養方案》,制定了本單位培養方案實施細則。專業學位研究生總學分≥36學分,其中:學位課≥18學分;實踐環節10學分(學術型研究生的實踐環節為4學分);選修課≥8學分。
在實踐環節的10學分中,專業實踐6學分;實驗、綜合設計等實踐環節2學分(結合領域和學科特點確定1~2個實踐環節);文獻綜述及開題報告1學分;學術活動1學分。
3.3 制訂專業實踐基本要求及考核工作規定
結合自身實際,制定了《全日制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專業實踐要求及考核辦法》。該規定從專業實踐保障、專業實踐時間、專業實踐內容、專業實踐方式、專業實踐考核5個方面提出具體要求。如在專業實踐組織環節,要求研究生于第二學期結束前與導師一起制訂并填寫《全日制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專業實踐計劃表》,實施中體現“集中實踐與分段實踐”相結合、“校內實踐和現場實踐”相結合、“專業實踐與論文工作”相結合的原則,采取不同方式靈活進行;在專業實踐考核環節,研究生填寫《專業實踐活動-工作日記》,專業實踐活動結束后,研究生需撰寫不少于5000字的專業實踐報告,并填寫《專業實踐環節考核登記表》。由研究生所在學院組織專業實踐專題報告會,由學生本人匯報本人的專業實踐工作,指導教師根據研究生的現場實踐工作量、綜合表現及現場實踐單位的反饋意見等,按優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5個等級評定成績。此項成績在及格及以上的學生可獲得6學分。
3.4 培育具有實踐應用能力的導師隊伍
一支既有較高學術含量,又有明顯職業背景、豐富實踐經驗和較強解決問題能力的專業學位研究生教師隊伍是保證專業學位教育質量的關鍵因素,也是專業學位教育可持續發展的根本保證[9]。為此制訂了《關于加強碩士研究生指導教師實踐能力培養的暫行辦法》。每年選派一批年輕教師到大中型企業進行實踐鍛煉。按專業學位招生的學科,每個學科每年選派1~2名,全校每年不超過10名。選派對象是專業基礎扎實、具有一定科研能力的40歲以下年輕教師,具有博士學位或3年以上講師資格。鍛煉年限原則上為半年,根據實際需要,可申請延長至一年。
該辦法還在選派方式、實踐單位、實踐者的責任與義務、考核、鍛煉期間待遇(免除鍛煉期間的教學工作量,按科研情況確定教師年度考核等級;學校每半年提供5 000元的生活補貼,并報銷一趟至實踐單位的往返交通費)等環節做了規定。
3.5 建立多學科研究生教育創新基地
企業資源是全日制專業學位培養中的基礎性資源[10]。充分利用與企業建立的合作關系,創建了一批多學科的研究生教育創新基地:南昌鐵路天河建設股份有限公司、南昌江鈴集團協和傳動技術有限公司、格特拉克(江西)傳動系統有限公司等。通過項目主導、學術交流等有效形式,構建了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新模式、新機制,著力找出企業生產實際需求與學校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實踐需要的搭接點。同時,對口安排企業技術骨干到學校相關學院擔任一定技術職務并承擔科研任務,學校選派研究生導師到企業掛職鍛煉。聯合制訂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方案和培養計劃,抓好進入基地實踐的專業學位研究生的科研實踐環節,實行學校和企業的雙導師制。
通過以上做法,使研究生提高了創新實踐能力及個人綜合素質,初步達到了教育部全日制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培養目的,為地方普通高校如何強化專業學位研究生實踐環節做了有益的嘗試。
參考文獻
[1]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EB/OL]..
[6] 江西交通“十一五”教育與培訓發展規劃[EB/OL].省略/show.aspx?NewsId=56.
[7] 文冠華,姜文忠,陳宏量.抓好專業實踐環節確保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質量[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0,8:1-4.
環境激素,正確的說是指干擾內分泌的物質。環境專家,“環境激素”上同地球變暖,臭氧層遭到破壞一樣,已成為全球環境的大問題。它已成為全球的3大難題之一,作為接受醫療護理教育的衛生學校的學生理應去關注它。為了了解衛學生對環境激素的了解情況及喚起大家的關注,現抽取300名中職護理專業學生進行調查分析。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從萍鄉衛校在校生中隨機抽取300名學生作為調查對象,所有學生全部為女生,年齡為16~24歲,平均(16.86±0.84)歲。其中11級190個,12級110個。
1.2方法 采用分層抽樣的方法抽取了300名護理學生作為調查對象,并采用自行設計的調查表格讓調查對象自評。問卷回收率為100%。調查表的內容除調查對象的年齡、性別等一般項目外,主要包括:環境激素的本質、環境激素的任用、環境激素的種類、環境激素的物質、疑為環境激素的物質、環境激素對人類的影響、防治環境激素的措施,了解程度分為:知道、部分知道、不知道。在收集資料后,應用分類數據資料的統計方法進行資料的統計和分析。
2結果
2.1調查結果顯示對環境激素6個方面中的某方面知識不知道的志占比例較大,見表1。
2.2調查結果還顯示,對環境激素六方面的知識完全不知道的人有216個,所占比例為72%,而對環境激素6個方面知識都知道的沒一個。
2.3綜合以上結果,可以看出萍鄉衛樣學生對環境激素的了解明顯是比較少的。
3討論
3.1萍鄉衛樣學生對環境激素了解較少的原因。
3.1.1環境激素是產業化新公害。環境激素的存在因其作用而成為社會問題是非常近期的事,日本是從1977年左右開始,即使是對這個問題有一定進展的歐美,最我也就是20世紀80年代后期的事情[1]。因此,環境激素還沒有成為家喻戶曉的事情是情理之中。
3.1.2環境激素的研究在全球也都才剛剛開始,資料有限[1]。有關這方面的研究還處于早期,很多東西還不是很清楚。于是,關于這樣面的知道信息,也相對較少。學校也沒有這一類的教材。因些衛校的學生能接觸的機會也很少。
3.1.3對環境問題關注不夠。如果對環境問題有足夠的關注,就會積極主動的去獲取相關的環境知識,我們現在的信息技術已經很發達了,只要你想關注,通過網絡那是很容易就能知道的。
3.2促進我校學生獲取有關環境激素知識的措施。
3.2.1從網上獲取這方面的知識。網上有關這方面的知識的資料較多,上網查詢可以成為獲取這方面知識的重要途徑。
3.2.2學校創造機會讓學生去獲取這方面的知識,比如知識講座、主題班會等。
[中圖分類號]B84 [文獻標識碼]A
隨著當下中國社會價值觀的轉變,人們對于身邊的色彩也逐漸產生了發散式的關注。色彩是表達自我個性的方式,人們通過多變、特殊的色彩表達自我個性的方式,滿足自我心理需求。本文通過對北京交通大學的在校學生進行深入調查,了解大學生對色彩的認知情況,找到在大學生群體中選擇色彩的特點。
文中以問卷調查法為手段,試圖通過調查,從兩方面分析大學生的對于色彩的偏好變遷:一是統計分析大學生對于RGB(紅、綠、藍)工業原色在不同比例度變化所呈現出的不同的色彩的選擇與認知情況。RGB工業色具有數據明確、數值可控的特點,RGB工業色的強度值、變量可控,使得數據分析數據更加準確可控。二是從不同年級背景下,大學生對色彩的感受有共性,也同樣存在差異。在固定的微觀環境下如性別、年級、專業等相同背景下進行色彩偏好數據變量調查,可以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大學生群體的特質使他們擁有追逐主流的共同需求。
一、問卷設計
(一)問卷開發流程
由于目前國內對大學生色彩偏好變遷概念和測量沒有進行系統的整理與分析,所以本研究的大學生色彩偏好變遷研究問卷的開發流程按以下步驟進行:首先,對RGB色彩模式三種顏色的強度值進行界定,將強度值設置在0、127、255三個標準尺度,初步擬定色彩評值量表。其次,采用定量的方法進行分析。調查報告的收集和數據分析主要采用了通過“問卷星”網站面向北京交通大學在校本科生,結合最終結論形成報告。下文將詳細闡述問卷開發各個階段的具體內容。
(二)初始問卷設計
第一部分首先對問卷的整體意圖進行了簡要的介紹,讓調查者了解本次調研的目的。接下來就是色彩偏好變遷測試,調查問卷的問題貼近學生日常生活,在問法上與學生關心的問題相結合。學生會帶著好奇和感興趣的態度來填寫調查問卷,增加問卷的可信度。第二部分是大學生色值偏好調查問卷,其調查目的是回答大學生對一些顏色的偏好比例是多少;對哪些色彩偏好強度比較大;哪些符合大幅度的色彩偏好;混合色與非混合色哪種更受歡迎。第三部分用于了解大學生的個人基本信息,包括性別、年齡、專業、學生來源等題項,分析個人基本信息這些變量對色彩偏好的影響程度。
二、大學生色彩偏好調查分析
(一)統計相關內容及人數分析
本次調查問卷主要意圖在于總結和歸納青年群體色彩偏好特點和變遷趨勢。調查地點為北京交通大學;調查人群為在校本科生大一新生和大四畢業生;發放問卷400份,調查人數實際為390人,其中10份廢卷。大一新生共200人,大一新生、男生、理工專業50人;大一新生、男生、人文社科專業50人;大一新生、女生、理工專業50人;大一新生、女生、人文社科專業50人;大四畢業生共190人,大四畢業生、男生、理工專業49人;大四畢業生、男生、人文社科專業50人;大四畢業生、女生、理工專業47人;大四畢業生、女生、人文社科專業44人;調查形式為抽樣調查,以便數據的準確性和普及性。
(二)以男女性別區分進行調查
1.男生調查
此項問卷調查,男生共有199人參加,男生的性格類型中,性格較為活潑開朗的有123人,性格安靜的有55人,不清楚自己性格的有21人;清楚地知道當年流行色的有49人,不清楚和不準確知道當年流行色的有100人;在購買產品時,選擇色彩明快活潑型的有117人,選擇冷靜沉著型的有57人,隨意型的有25人;清楚知道適合自己的服裝顏色的有151人,其中喜歡黑色服飾有96人,喜歡藍色服飾有39人,喜歡灰色服飾有11人,喜歡黃色服飾有2人,喜歡紅色服飾有2人,喜歡綠色服飾有1人,不清楚適合自己的服飾色彩的有48人;在日常用品中,舉出1―2種主要顏色中,喜歡黑色的有137人,喜歡白色的109人,喜歡藍色的74人,喜歡灰色的31人,喜歡紅色的29人,喜歡藍色、綠色、棕色等其他顏色的人共有11人;有122人認為如果流行色或平時同學們普遍持有的產品或穿著的服飾顏色不適合自己,會堅持適合自己的顏色,不打算趨同,有76人認為如果發現大眾普遍都選擇的顏色,自己也會選擇購買。
對于RGB(紅、綠、藍)工業原色的喜好趨向的具體調查結果如圖表1所示。
2.女生調查
此項問卷調查,女生共有191人參加,女生的性格類型中,性格較為活潑開朗的有72人,性格安靜的有101人,不清楚自己性格的有18人;清楚地知道當年流行色的有96人,不清楚和不準確知道當年流行色的有95人;在購買產品時,選擇色彩明快活潑型的有116人,選擇冷靜沉著型的有62人,隨意型的有13人;清楚知道適合自己的服裝顏色的有166人,其中喜歡黑色服飾有63人,喜歡藍色服飾有29人,喜歡灰色服飾有22人,喜歡白色服飾有31,喜歡紅色服飾有13人,喜歡綠色服飾有8人,不清楚適合自己的服飾色彩的有25人;在日常用品中,舉出1―2種主要顏色中,喜歡黑色的有95人,喜歡白色的122人,喜歡藍色的43人,喜歡灰色的11人,喜歡紅色的67人,喜歡藍色、綠色、棕色等其他顏色的人共有28人;有142人認為如果流行色或平時同學們普遍持有的產品或穿著的服飾顏色不適合自己,會堅持適合自己的顏色,不打算趨同,有49人認為如果發現大眾普遍都選擇的顏色,自己也會選擇購買。
對于RGB(紅、綠、藍)工業原色的喜好趨向的具體調查結果如圖表2所示。
3.以不同年級(大一新生、大四畢業生)區分進行調查,其結果如下:
(1)大一新生調查數據
此項問卷調查,大一新生共有200人參加,性格類型中,性格較為活潑開朗的有129人,性格安靜的有54人,不清楚自己性格的有17人;清楚地知道當年流行色的有128人,不清楚和不準確知道當年流行色的有72人;在購買產品時,選擇色彩明快活潑型的有94人,選擇冷靜沉著型的有85人,隨意型的有21人;清楚知道適合自己的服裝顏色的有106人,其中喜歡黑色服飾有62人,喜歡藍色服飾有23人,喜歡灰色服飾有7人,喜歡紅色服飾有9人,喜歡綠色服飾有5人,不清楚適合自己的服飾色彩的有94人;在日常用品中,舉出1―2種主要顏色中,喜歡黑色的有115人,喜歡白色的73人,喜歡藍色的82人,喜歡灰色的49人,喜歡紅色的67人,喜歡藍色、綠色、棕色等其他顏色的人共有8人;有66人認為如果流行色或平時同學們普遍持有的產品或穿著的服飾顏色不適合自己,會堅持適合自己的顏色,不打算趨同,有134人認為如果發現大眾普遍都選擇的顏色,自己也會選擇購買。
對于RGB(紅、綠、藍)工業原色的喜好趨向具體調查結果如圖表3所示。
(2)大四畢業生調查數據
此項問卷調查,大四畢業生共有190人參加,性格類型中,性格較為活潑開朗的有87人,性格安靜的有101人,不清楚自己性格的有2人;清楚地知道當年流行色的有133人,不清楚和不準確知道當年流行色的有67人;在購買產品時,選擇色彩明快活潑型的有110人,選擇冷靜沉著型的有58人,隨意型的有32人;清楚知道適合自己的服裝顏色的有164人,其中喜歡黑色服飾有71人,喜歡藍色服飾有41人,喜歡灰色服飾有13人,喜歡紅色服飾有19人,喜歡綠色服飾有8人,喜歡白色服飾有12人,不清楚適合自己的服飾色彩的有36人;在日常用品中,舉出1―2種主要顏色中,喜歡黑色的有82人,喜歡白色的46人,喜歡藍色的121人,喜歡灰色的27人,喜歡紅色的39人,喜歡藍色、綠色、棕色等其他顏色的人共有52人;有91人認為如果流行色或平時同學們普遍持有的產品或穿著的服飾顏色不適合自己,會堅持適合自己的顏色,不打算趨同,有99人認為如果發現大眾普遍都選擇的顏色,自己也會選擇購買。
對于RGB(紅、綠、藍)工業原色的喜好趨向的具體調查結果如圖表4所示。
(三)以不同專業(理工類、人文社科類)區分進行調查
1.理工類調查數據
此項問卷調查,理工類學生共有196人參加,性格類型中,性格較為活潑開朗的有103人,性格安靜的有82人,不清楚自己性格的有11人;清楚地知道當年流行色的有146人,不清楚和不準確知道當年流行色的有50人;在購買產品時,選擇色彩明快活潑型的有78人,選擇冷靜沉著型的有82人,隨意型的有36人;清楚知道適合自己的服裝顏色的有132人,其中喜歡黑色服飾有80人,喜歡藍色服飾有17人,喜歡灰色服飾有12人,喜歡紅色服飾有11人,喜歡綠色服飾有12人,不清楚適合自己的服飾色彩的有64人;在日常用品中,舉出1―2種主要顏色中,喜歡黑色的有141人,喜歡白色的40人,喜歡藍色的50人,喜歡灰色的82人,喜歡紅色的67人,喜歡藍色、綠色、棕色等其他顏色的人共有12人;有70人認為如果流行色或平時同學們普遍持有的產品或穿著的服飾顏色不適合自己,會堅持適合自己的顏色,不打算趨同,有126人認為如果發現大眾普遍都選擇的顏色,自己也會選擇購買。
對于RGB(紅、綠、藍)工業原色的喜好趨向的具體調查結果如圖表5所示:
2.人文社科類調查數據
此項問卷調查,人文社科類學生共有194人參加,性格類型中,性格較為活潑開朗的有131人,性格安靜的有47人,不清楚自己性格的有16人;清楚地知道當年流行色的有122人,不清楚和不準確知道當年流行色的有72人;在購買產品時,選擇色彩明快活潑型的有119人,選擇冷靜沉著型的有58人,隨意型的有17人;清楚知道適合自己的服裝顏色的有154人,其中喜歡黑色服飾有89人,喜歡藍色服飾有15人,喜歡灰色服飾有33人,喜歡紅色服飾有4人,喜歡綠色服飾有13人,不清楚適合自己的服飾色彩的有40人;在日常用品中,舉出1―2種主要顏色中,喜歡黑色的有94人,喜歡白色的61人,喜歡藍色的71人,喜歡灰色的83人,喜歡紅色的24人,喜歡藍色、綠色、棕色等其他顏色的人共有55人;有112人認為如果流行色或平時同學們普遍持有的產品或穿著的服飾顏色不適合自己,會堅持適合自己的顏色,不打算趨同,有82人認為如果發現大眾普遍都選擇的顏色,自己也會選擇購買。
對于RGB(紅、綠、藍)工業原色的喜好趨向的具體調查結果如圖表6所示。
三、結論與建議
(一)研究結論
本研究主要通過問卷調查法分析,得出大學生色彩偏好的趨向和色彩偏好變遷良好的總結論,以下為分析研究結果:
1.以男女性別區分進行色彩偏好趨向及變遷研究
通過圖表1分析得出結論,以在校大學生為代表的特殊群體中,男生對于明快活潑的色彩有偏好趨向,但選擇產品色彩多偏向于黑色、白色、灰色類色彩,在明快活潑的色彩中對于藍色、紅色的偏好占比最多,多數青年人認為應選擇適合自己的色彩。
在RGB工業原色分析中,第一組第一列(0;0;0)色最受青年群體關注,(0;0;127)色受關注程度僅次于前者,(0;0;255)色受關注程度不高;第一組第二列(0;127;0)色比(0;127;127)色和(127;127;255)色受關注程度高;第二組第一列(127;0;0)色最受青年群體關注,(127;0;127)色受關注程度僅次于前者,(127;0;255)色并不太熟青年群體關注;第二組第二列(127;127;0)色沒有人關注,(127;127;127)色比(127;127;255)色受關注程度高;第二組第三列(127;255;0)色沒有人關注,(127;255;127)色比(127;255;255)色受關注程度高;第三組第一列(255;0;0)色、(255;0;127)色、(255;0;255)色受關注程度依次遞減;第三組第二列(255;127;0)色比(255;127;127)色受關注程度高。
根據RGB工業原色分析(以男女性別區分進行調查:男生)表中顯示,在R值為0、G值為0、B值由0向255值變化的情況下,男生對于色彩的偏好變遷程度呈遞減趨勢;在R值為0、B值為0、G值由0向255值變化的情況下,男生對于色彩的偏好變遷程度呈遞減趨勢;在G值為0、B值為0、R值由0向255值變化的情況下,男生對于色彩的偏好變遷程度呈遞減趨勢。
根據RGB工業原色分析(以男女性別區分進行調查:男生)表中顯示,RGB混合比例單值(R、G、B只有其中一值)、RGB混合比例雙值(R、G、B只有其中兩值)、RGB混合比例三值(R、G、B三種值具備)的趨向下,男生對于色彩的偏好變遷程度呈遞增趨勢。通過分析表明,男生對于R值的增加,偏好變遷程遞減趨勢;對于G值的增加,偏好變遷程遞增趨勢;
通過圖2分析得出結論,女生對于性格安靜的色彩有偏好趨向,但選擇產品色彩多偏向于黑色、白色、灰色類色彩,在明快活潑的色彩中對于白色、藍色、紅色的偏好占比最多,多數青年人認為應選擇適合自己的色彩。
在RGB工業原色分析中,第一組第一列(0;0;0)色最受青年群體關注,(0;0;255)色受關注程度僅次于前者,(0;0;127)色受關注程度不高;第一組第二列(0;127;127)色比(127;127;255)色和(0;127;0)色受關注程度高;第二組第一列(127;0;0)和(127;0;127)色最受青年群體關注,(127;0;255)色受關注程度僅次于前者;第二組第二列(127;127;0)色、(127;127;127)色、(127;127;255)色受關注程度均衡;第二組第三列(127;255;0)色關注度低,(127;255;255)色比(127;255;127)色受關注程度高;三者程遞增趨勢。第三組受關注程度普遍比前兩組高,第一列(255;0;0)色、(255、0、255)色、(255;0;127)色受關注程度程依次遞減趨勢;第三組第二列(255;127;255)色、(255;127;127)色、(255、127、0)色受關注程度程依次遞減趨勢;第三組第三列中,(255;255;255)色是女生最偏好的色彩;(255;255;255)色、(255;255;0)色、(255;255;127)色受關注程度程依次遞減趨勢。
根據RGB工業原色分析(以男女性別區分進行調查:女生)表中顯示,在R值為0、G值為0、B值由0向255值變化的情況下,女生對于色彩的偏好變遷程度呈遞增趨勢;在R值為0、B值為0、G值由0向255值變化的情況下,女生對于色彩的偏好變遷程度呈遞增趨勢;在G值為0、B值為0、R值由0向255值變化的情況下,女生對于色彩的偏好變遷程度呈遞減趨勢。
根據RGB工業原色分析(以男女性別區分進行調查:女生)表中顯示,RGB混合比例單值(R、G、B只有其中一值)、RGB混合比例雙值(R、G、B只有其中兩值)、RGB混合比例三值(R、G、B三種值具備)的趨向下,男生對于色彩的偏好變遷程度呈遞增趨勢。通過分析表明,男生對于R值的增加,偏好變遷程遞增趨勢;對于G值的增加,偏好變遷程遞減趨勢;
2.以不同年級(大一新生、大四畢業生)區分進行色彩偏好趨向及變遷研究
通過圖3分析得出結論,以在校大學生為代表的特殊群體中,大一新生對于明快活潑的色彩有偏好趨向,選擇產品色彩多偏向于黑色、白色、紅色、藍色類色彩,在明快活潑的色彩中對于藍色、紅色的偏好占比最多,多數青年人認為應選擇適合自己的色彩。
在RGB工業原色分析中,第一組第一列(0;0;0)色最受青年群體關注,(0;0;127)色和(0;0;255)色受關注程度也普遍很高;第一組第二列(127;127;255)色比(0;127;127)色和(0;127;0)色受關注程度高;第二組第一列(127;0;0)色最受青年群體關注,(127;0;127)色受關注程度僅次于前者,(127;0;255)色并不太熟青年群體關注;第二組第二列(127;127;127)色比(127;127;255)色受關注程度高,(127;127;0)色和(127;127;255)色受關注程度處于中等層次;第二組第三列(127;255;0)色和(127;255;255)色受關注程度高;第三組第一列(255;0;127)色、(255;0;255)色、(255;0;0)色受關注程度依次遞減;第三組第二列(255;127;255)色、(255;127;0)色、(255;127;127)色受關注程度依次遞減;第三組第三列(255;255;255)色受關注程度僅次于(0;0;0)色。
根據RGB工業原色分析[以不同年級(大一新生、大四畢業生)區分進行調查:大一新生]表中顯示,在R值為0、G值為0、B值由0向255值變化的情況下,男生對于色彩的偏好變遷程度呈遞減趨勢;在R值為0、B值為0、G值由0向255值變化的情況下,大一新生對于色彩的偏好變遷程度呈遞減趨勢;在G值為0、B值為0、R值由0向255值變化的情況下,大一新生對于色彩的偏好變遷程度呈遞減趨勢。
根據RGB工業原色分析[以不同年級(大一新生、大四畢業生)區分進行調查:大一新生]表中顯示,RGB混合比例單值(R、G、B只有其中一值)、RGB混合比例雙值(R、G、B只有其中兩值)、RGB混合比例三值(R、G、B三種值具備)的趨向下,大一新生對于色彩的偏好變遷程度呈遞增趨勢。通過分析表明,大一新生對于R值的增加,偏好變遷程遞減趨勢;對于G值的增加,偏好變遷程遞增趨勢;對于B值的增加,偏好變遷程遞增趨勢;
通過圖4分析得出結論,大四畢業生對于性格安靜的色彩有偏好趨向,選擇產品色彩多偏向于黑色、藍色類色彩,在性格安靜的色彩中對于黑色、白色、藍色、紅色的偏好占比最多,多數青年人認為應選擇適合自己的色彩。
在RGB工業原色分析中,第一組第一列(0;0;0)色最受青年群體關注,(0;0;127)色和(0;0;255)色受關注程度也普遍很高;第一組第二列(0;127;127)色比(127;127;255)色和(0;127;0)色受關注程度高;第二組第一列(127;0;0)色、(127;0;127)色、(127;0;255)色受關注程度依次遞減;第二組第二列(127;127;255)色比(127;127;127)色和(127;127;0)色受關注程度高;第二組第三列(127;255;0)色和(127;255;255)色受關注程度高;第三組第一列(255;0;255)色、(255;0;127)色、(255;0;0)色受關注程度依次遞減;第三組第二列(255;127;0)色、(255;127;255)色、(255;127;127)色受關注程度依次遞減;第三組第三列(255;255;255)色受關注程度高于(0;0;0)色。
根據RGB工業原色分析[以不同年級(大一新生、大四畢業生)區分進行調查:大四畢業生]表中顯示,在R值為0、G值為0、B值由0向255值變化的情況下,大四畢業生對于色彩的偏好變遷程度呈遞減趨勢;在R值為0、B值為0、G值由0向255值變化的情況下,大四畢業生對于色彩的偏好變遷程度呈遞減趨勢;在G值為0、B值為0、R值由0向255值變化的情況下,大四畢業生對于色彩的偏好變遷程度呈遞減趨勢。
根據RGB工業原色分析[以不同年級(大一新生、大四畢業生)區分進行調查:大四畢業生]表中顯示,RGB混合比例單值(R、G、B只有其中一值)、RGB混合比例雙值(R、G、B只有其中兩值)、RGB混合比例三值(R、G、B三種值具備)的趨向下,大四畢業生對于色彩的偏好變遷程度呈遞增趨勢。通過分析表明,大四畢業生對于R值的增加,偏好變遷程遞減趨勢;對于G值的增加,偏好變遷程遞增趨勢;對于B值的增加,偏好變遷程遞減趨勢。
3.以不同專業(理工類、人文社科類)區分進行色彩偏好趨向及變遷研究
通過圖5分析得出結論,以在校大學生為代表的特殊群體中,理工類對于明快活潑的色彩有偏好趨向,選擇產品色彩多偏向于黑色類色彩,在明快活潑的色彩中對于藍色、紅色的偏好占比最多,多數青年人認為大眾普遍都選擇的顏色,自己也會選擇購買。
在RGB工業原色分析中,第一組第一列(0;0;0)色最受青年群體關注,(0;0;127)色和(0;0;255)色受關注程度也普遍很高;第一組第二列(0;127;0)色比(0;127;127)色和(127;127;255)色受關注程度高;第二組第一列(127;0;255)色最受青年群體關注,(127;0;0)色受關注程度僅次于前者,(127;0;127)色并不太受青年群體關注;第二組第二列(127;127;127)色比(127;127;255)色受關注程度高,(127;127;0)色和(127;127;255)色受關注程度處于中等層次;第二組第三列(127;255;255)色受關注程度高;(127;255;255)色、(127;255;0)色、(127;255;127)色受關注程度程遞減趨勢;第三組第一列(255;0;0)色、(255;0;255)色、(255;0;127)色受關注程度依次遞減;第三組第二列(255;127;0)色、(255;127;127)色、(255;127;255)色受關注程度依次遞減;第三組第三列(255;255;255)色受關注程度僅次于(0;0;0)色。
根據RGB工業原色分析[以不同專業(理工類、人文社科類)區分進行調查:理工類]表中顯示,在R值為0、G值為0、B值由0向255值變化的情況下,理工類對于色彩的偏好變遷程度呈遞減趨勢;在R值為0、B值為0、G值由0向255值變化的情況下,理工類對于色彩的偏好變遷程度呈遞減趨勢;在G值為0、B值為0、R值由0向255值變化的情況下,理工類對于色彩的偏好變遷程度呈遞減趨勢。
根據RGB工業原色分析[以不同專業(理工類、人文社科類)區分進行調查:理工類]表中顯示,RGB混合比例單值(R、G、B只有其中一值)、RGB混合比例雙值(R、G、B只有其中兩值)、RGB混合比例三值(R、G、B三種值具備)的趨向下,理工類對于色彩的偏好變遷程度呈遞增趨勢。通過分析表明,理工類對于R值的增加,偏好變遷程遞減趨勢;對于G值的增加,偏好變遷程遞增趨勢;對于B值的增加,偏好變遷程遞減趨勢;
通過圖6分析得出結論,人文社科類對于活潑開朗的色彩有偏好趨向,選擇產品色彩多偏向于黑色、灰色、藍色類色彩,在活潑開朗的色彩中對于灰色、黑色、藍色、白色、紅色的偏好占比最多,多數青年人認為如果流行色或平時同學們普遍持有的產品或穿著的服飾顏色不適合自己,會堅持適合自己的顏色,不打算趨同。
在RGB工業原色分析中,第一組第一列(0;0;127)色最受青年群體關注,(0;0;127)色和(0;0;255)色受關注程度也普遍很高;第一組第二列(0;127;127)色、(127;127;255)色、(0;127;0)色受關注程度相近,屬于中等受偏好;第二組第一列(127;0;0)色、(127;0;255)色、(127;0;127)色受關注程度依次遞減;第二組第二列(127;127;0)色比(127;127;127)色和(127;127;0)色受關注程度高;第二組第三列(127;255;255)色受關注程度最高;第三組第一列(255;0;127)色、(255;0;255)色、(255;0;0)色受關注程度依次遞減;第三組第二列(255;127;0)色、(255;127;127)色、(255;127;255)色受關注程度依次遞減;第三組第三列(255;255;255)色受關注程度高。
根據RGB工業原色分析[以不同專業(理工類、人文社科類)區分進行調查:人文社科類]表中顯示,在R值為0、G值為0、B值由0向255值變化的情況下,人文社科類對于色彩的偏好變遷程度呈持平趨勢;在R值為0、B值為0、G值由0向255值變化的情況下,人文社科類對于色彩的偏好變遷程度呈遞減趨勢;在G值為0、B值為0、R值由0向255值變化的情況下,人文社科類對于色彩的偏好變遷程度呈持平趨勢。
根據RGB工業原色分析[以不同專業(理工類、人文社科類)區分進行調查:人文社科類]表中顯示,RGB混合比例單值(R、G、B只有其中一值)、RGB混合比例雙值(R、G、B只有其中兩值)、RGB混合比例三值(R、G、B三種值具備)的趨向下,人文社科類對于色彩的偏好變遷程度呈遞增趨勢。通過分析表明,人文社科類對于R值的增加,偏好變遷程遞減趨勢;對于G值的增加,偏好變遷程遞增趨勢;對于B值的增加,偏好變遷程遞減趨勢。
(二)研究展望
本文是以在校大學生群體作為研究對象、以其對于色彩的感性認知和理性選取為數據分析其對于色彩的偏好及變遷;以問卷調查為主要手段,利用RBG工業原色數值取樣分析法,主要討論了微觀環境下大學生色彩偏好變遷的影響。通過分析影響大學生對于色彩選擇的因素,及其使大學生在產品使用上的選擇、服飾的購買、室內環境的搭配等方面產生的心理效應,指導人們如何去選擇適合自己的色彩,而不是盲目追從。同樣,不論是在企業銷售上還是在設計師的設計中都應該能夠針對不同的群體進行設計和銷售的區分對待,創建更具特色并且更加適合產品、服飾等的色彩文化。
參考文獻:
[1]馬麗娜.大學生氣質類型與微型轎車色彩偏好及意象研究[D].江南大學,2011.
中圖分類號:G64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7)02-0182-02
一、研究背景
2015年教育部印發了《教育部關于加強專業學位研究生案例教學和聯合培養基地建設的意見》。重點要求了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中需要強化案例教學,而且規定案例教學模式實施效果作為專業學位點建設評估的重要內容之一。與學術型研究生不同,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更側重于基礎理論知識與生產實踐相結合,達到實踐能力和職業素養共同提高的目的。專業學位研究生學習方式不能僅僅局限在課堂和實驗室,必須在生產實踐中提升學習效果,解決本專業領域范圍內生產實際問題,因此專業學位研究生教學過程中引入案例教學模式是非常必要的。環境生態學就是運用生態學理論,保護和合理利用自然資源,治理污染和破壞的生態環境,恢復和重建受損的生態系統,實現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協調,以滿足人類生存發展的需要。對于環境工程專業學位研究生來說,該門學科對于提高學生環境知識素養和職業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而在教學案例設置過程中,選擇具有代表性的環境問題案例,尤其是本土環境案例,如2011年綿陽涪江水污染事故、5?12地震后期龍門山生態環境監測及生態風險綜合評價和長江中上游地區水土保持與面源污染防治工程規劃設計等教學案例,對激發研究生學習興趣、提高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增強師生互動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實施步驟
1.師資培訓。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教育還處于啟動階段,《環境生態學》的任課教師的思想認識和專業水平直接決定了課程案例教學法能否夠達到期望的效果,顯然《環境生態學》師資力量是不足的,因此需要加大力度進行師資培訓。師資培訓方面需要從兩個方面同時進行,培訓任課教師撰寫《環境生態學》課堂教案和組織實施案例教學。
一份優秀的《環境生態學》課堂教案需要團隊合作才能完成,教案的框架內容來源于教材,但教學案例可以來源于實踐基地和合作企業成功案例。同時,基于教師個人經歷可以引進國內外其他高校的成功教學案例來使用,甚至教師可以針對某一個環境事件編寫虛構的教學案例。如“受損草地生態系統修復”案例編寫可以模擬川西地區草原退化對生態環境的影響以及修復措施。撰寫了優秀的教案,還必須有經驗豐富的教師進行有效的組織開展案例教學。而大多數從事傳統理論教學《環境生態學》教師沒有從事過生產實踐鍛煉,因此,案例教學實施需要具有生產實踐經歷的教師才能發揮教學效果。所以師資培訓過程中需要遴選一批優秀年青教師到實踐基地和相關企業單位去鍛煉,積累豐富的教學案例,尤其是本土教學案例,將這些教學案例進行整理和匯總,歸納到《環境生態學》教材相對應的章節,充實到課堂教學,這樣才能有效組織實施案例教學。
2.調整教學內容。大多數《環境生態學》教材中的基礎理論教學內容偏多,實用性內容偏少,尤其是結合我國生態環境問題治理章節明顯不足,這對案例教學實施帶來了一定困難,因此,需要對現行的教材內容進行調整。如現行教材中生態因子、種群生態學分別為獨立章節,雖然這些內容對后面學習群落生態學奠定了基礎,但這樣章節劃分太細,許多內容可以進行整合和壓縮,需要精簡和壓縮。把生態因子、種群生態學和群落生態學三部分內容合并為生態學基本原理,理論內容可以減少10課時。同時,環境工程方面的最新研究進展和國家環境保護政策聯系緊密的應用技術需要加強講授。
從2000年到2050年我國將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進行大規模生態環境建設,根據國家環境保護戰略需要,《環境生態學》研究生教材需要增加“生態環境建設與調控”內容。研究內容主要涉及西北地區荒漠化與防治、華北地區大氣污染防治、東北地區濕地保護和西南地區土地退化及石漠化防治等,都是國家需要長期治理才能得到控制的生態環境問題,需要環境工程專業學位研究生學習生態環境建設的內容、知識、措施和技術,培養應用型人才投入到環境建設工程中。
3.案例庫建設。雖然早在2015年6月,全國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單位案例教學中心網絡平臺建設就已完成并開始運行,教學單位可以共享優秀的《環境生態學》教學資源,但培養單位仍需要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建設《環境生態學》案例庫。由于培養單位研究生教育水平參差不齊,任課教師和學生的基礎水平有一定差距,全國教學案例庫不一定能完全滿足自身的教學培養需求。而且,培養單位的《環境生態學》案例庫建設應該依托地方發展需要,教學案例應該具有地方特色,特別是本土生態環境建設案例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得到突出體現,才能培養出滿足地方經濟發展的合格研究生。
4.組織實施。(1)課前準備:教學案例開課前一周教師告知學生們案例內容及教材內容對應的相關章節,以便有充裕的時間讓學生熟悉教材內容和教學案例材料預習與分析。如果教學內容來自于本土案例而且內容相對簡單,學生可以個人準備,包括基礎資料的收集、相關職能部門溝通等,這樣可以全面鍛煉學生的能力;如果教學內容來自于陌生案例而且內容相對復雜,由根據學生的特長和小組規模,任課教師組建興趣小組,團隊合作可以鍛煉學生們的團隊合作能力以及溝通交流能力。總之,做到每位同學都能參與教學案例實施過程中,都有機會進行個人能力展示和知識水平表現。(2)課堂開展:教師把教學案例講述結束之后,如果需要把問題列出,盡量詳細地列出需要討論的問題,開展討論,討論結束后,教師引導學生探索解決問題的技術方法和措施。討論的形式可以采取靈活方式,學生之間可以通過辯論,也可以通過技術模擬。對于具備野外教學條件的案例,安排在校外實際場景中進行案例教學,學生們更能掌握教學案例內容和精髓。工作之后遇到類似的案例就可以仿照課堂教學中的技術方法進行解決。(3)課后總結:完成課堂教學后,學生要對教學案例進行總結,簡要撰寫教學案例報告(如污染場地修復調查報告、修復技術方法報告和環境影響評價報告等),撰寫完成后交給任課教師。任課教師盡快評閱并對學生撰寫的教學案例報告開展討論、點評報告撰寫過程中優缺點,確保學生理解和掌握教學案例。至此,一次成功的案例教學才算完成。
5.教學評價。制定評價案例教學效果的依據非常重要,評價體系包括:一是對任課教師教學效果的評價,二是對學生表現情況的評價。任課教師的評價方法由二級學院研究生教育考核領導小組進行,小組成員主要來自環境工程專業教授、校外導師和工程技術人員。但真正做到客觀評價確實不容易,由于環境工程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起步晚,大家對研究生案例教學方法也不熟悉,導致教學案例與課堂理論知識割裂,所以任課教師就需要向有經驗的研究生教學案例教育的學校學習交流。對研究生的評價主要分為課堂表現和分析報告的評分。每當案例教學結束時,任課教師根據學生的課堂表現、分析報告的水平和團隊協作能力給出相應的分值,綜合成績=課堂表現×30%+分析報告×50%+團隊協作×20%;根據公式得出綜合成績既可以表示公平,也可以起到激勵的作用。
三、結語
近年來,國家大力進行生態文明建設,實施重大生態修復工程,推進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加快水利工程建設,強化水、大氣、土壤等污染防治,對環境工程專業人才需求日益迫切,《環境生態學》案例教學實施,既突破了理論教學壁壘,又創新了案例教學新模式,順應了國家對生態環境建設發展的趨勢,因此,《環境生態學》案例教學需要在環境工程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中大力推廣。同時,《環境生態學》案例教學的實施需要借鑒和學習國內外各高校的成功經驗,繼續整理補充教學案例庫,探索建立完善的評價體系,鼓勵學生積極參與,邀請校外專家合作,最終達到培養高素質環境工程專業學位研究生的目的。
參考文獻:
[1]趙敏慧,葉長兵.環境生態學本土環境案例教學模式探討[J].玉溪師范學院學報,2013,29(8):52-55.
[2]王應密,張樂平.全日制工程碩士案例教學資源庫建設探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4):166-171.
Explore of Curriculum Case Teaching Mode on in Environmental Ecology for Full-time Professional Degree Graduate Student
LIU Quan,HUANG Wen-jun,HUANG Tian-zhi,DONG Ting-xu
[分類號]G203
1 引言
日常生活信息搜尋行為研究(Everyday Life Information-Seeking Behaviors,簡稱ELIS研究)是圖書情報學一個相對較新的用戶研究領域。根據Savolainen的定義,日常生活信息搜尋行為是指人們為了引導自己的日常生活,解決健康、消費、娛樂和休閑等非職業或工作相關問題而進行的各種信息搜尋和獲取行為。日常生活信息搜尋行為區別于其他方面的信息搜尋行為研究,關鍵在于日常生活這一限定語。日常生活的主要特征是:熟悉的、普通的、常規的和經常重復發生的,表征了生活行為的結構性條件。國外最早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紀70年代的美國,至今已經累積了大量的研究成果。這些成果的研究對象較為廣泛,包括了學生、兒童、城市青少年、城市成年人、病人、婦女、低收入人群等等;研究方法既有理論的探討,也有實證的案例研究。反觀國內,經筆者檢索CNKI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1980―2011年),在眾多的關注信息行為的文獻當中,尚未發現專門探討日常生活信息行為的研究。
另一方面,截至2010年,中國互聯網已經走過了16年的歷程。網絡的出現改變了人們的思維和生活方式,也改變了人們獲取日常生活信息的行為和方式。實踐表明,當需要飲食、購物、娛樂、休閑甚至健康等各種日常生活信息時,越來越多的人傾向于首先在網上搜尋相關信息,分析、判斷所找到的信息,然后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這些信息。因此,對人們在網絡環境下的日常生活信息行為進行研究,無論在學術意義上還是實踐價值上均有其必要性和重要性。在網絡環境下,人們在搜尋和獲取日常生活信息的時候,主要關注如何搜尋和獲取相關的信息,如何甄別和判斷信息是否準確以及是否有價值。鑒于此,本文在借鑒國外已有的日常生活信息行為研究的基礎上,通過調查問卷的方式面向廣州地區的大學生搜集一手資料,解決以下問題:①在網絡環境下,大學生如何甄別和判斷所搜尋到的日常生活信息的準確性(correctness)?②在網絡環境下,大學生如何甄別和判斷所搜尋到的日常生活信息的有用性(Usefulness)?③在網絡環境下,大學生采取什么樣的策略來搜尋日常生活信息?
2 研究設計
2.1理論分析框架
許多關注信息搜尋行為的國外研究提出了相應的理論分析框架或者模型,其中最為著名的是Savolainen的日常生活信息搜尋行為模型。Savolainen認為人們會藉由先前解決問題的經驗尋找答案,這些經驗同時影響日后信息搜尋與信息使用的態度。由于日常生活信息搜尋會因問題情境的不同而產生變化,為了彌補生活中的事情現狀與原有情形之間的不一致,以達到日常生活連貫性的感覺(a sense 0f coherence),人們會有目的地去搜尋日常生活信息。在這個過程中,人們主要關注的是如何找到所需的日常生活信息,以及如何甄別和判斷已有信息是否準確、是否符合自身的需要。
在綜合借鑒國外已有的日常生活信息行為研究模型的基礎上,根據中國的網絡環境和大學生的特征,提出本文的理論分析框架,如圖1所示:
其中,信息的準確性標準分為兩個維度:一是多渠道驗證,比如通過其他網站、已有的生活經驗、同學和朋友等人際關系以及其他資料等多種渠道相互驗證從網絡上所搜尋到的日常生活信息;二是權威性驗證,是指通過承載生活信息的網站本身的權威性對其準確性作出判斷,比如官網、品牌、口碑等。信息的有用性標準分為兩個維度:一是內容關注度,指的是所搜尋到的生活信息與自身的需求的匹配程度;二是技術關注度,指的是獲取該生活信息的便捷性和成本高低程度。信息搜尋策略也分為兩個維度:一是復雜機制,指的是有目的性地去搜尋和辨別生活信息,并且能采取多種方法來整合不同來源渠道,實現信息對日常生活的引導作用;二是匹配機制,指的是只要發現一條或者少數幾條與需求相匹配的生活信息便停止進一步的搜尋。信息搜尋策略的使用傾向在相當大程度上可以體現人們的信息意識、信息技能以及性格特征。一般而言,采取復雜機制的人對網絡信息存儲、組織、搜尋和獲取等方面具有較為深刻的認知,具有較為系統的、高級的信息技能,而且往往表現出較好的耐性;采取匹配機制的人往往缺乏相應的知識和技能,或者缺乏較好的耐性。
2.2 問卷設計
問卷的設計基于上述分析框架。對日常生活信息的準確性的測量,采取了7個項目,其中多渠道驗證維度3個項目,如,“我會跟同學或朋友進行討論,以判斷所搜尋到的日常生活信息是否準確”;權威驗證維度4個項目,如,“如果所搜尋到的日常生活信息出現在官網或者知名的網站上,我認為它是準確的”。對日常生活信息的有用性的測量,采取了9個項目,其中內容關注維度5個項目,如,“如果內容符合我的需求,那么我認為所搜尋到的日常生活信息對我是有價值的”;技術關注維度4個項目,如,“如果可以很方便獲取,那么我認為所搜尋到的日常生活信息對我是有用的”。對日常生活信息的搜尋和獲取策略的測量,采取了8個項目,其中復雜機制維度5個項目,如,“我經常整合不同網站上所搜尋到的日常生活信息”;匹配機制維度3個項目,如,“如果我找到第一條匹配我需要的日常生活信息,我就會停止進一步的搜尋”。上述項目均采取5點量表,從1到5分別代表“完全反對”,“比較反對”,“不確定”,“比較同意”,“完全同意”。
2.3 研究樣本和數據處理
本文以大學生為研究對象,被試是廣州地區的大學本科生。利用師生、朋友等熟人關系將調查問卷通過QQ或者Email的方式面向本科生進行發放,收集時間為2010年8月。共回收問卷271份,剔除無效問卷后剩余257份。其中,男性145人,占總樣本的56.42%;女性112人,占43.58%。大一至大四的學生分別為60,72,59和66人,分別占總體樣本的23.35%,28.02%,22.96%和25.68%。來自農村地區的98人,占總樣本的38.13%;來自城市地區的159人,占61.87%。
本文采取SPSSl8.0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和處理。
3 結果分析
3.1 大學生日常生活信息行為的總體狀況
為了揭示網絡環境下大學生的日常生活信息行為的總體特征,本文將各題項的得分進行了整理和分析如表1所示:
由表1可見,得分最高的維度為內容關注(均值為5.02),此后依次為復雜機制(均值為4.78)、權威驗證(均值為4.65)、多渠道驗證(均值為4.38)、技術關注(均值為4.15)和匹配機制(均值為2.78)。結果顯示,網絡環境下大學生最為關注的是所搜尋到的日常生活信息對自身是否有用,而且通常是使用較為高級的復雜搜尋策略。
3.2 大學生日常生活信息行為的性別差異
考慮到一些人口統計學變量可能會影響到大學生的日常生活信息行為模式。比如,男女學生可能對信息的價值及其獲取的技術性實現的感知可能不同,采取的信息搜尋策略也可能不一樣,所以本部分分析性別差異對日常生活信息行為模式的影響如表2所示:
檢驗的結果表明,在內容關注和復雜機制維度上,即所搜尋到的日常生活信息是否符合自身的需求,不同性別的被試并不存在顯著差異。在多渠道驗證、技術關注和匹配機制這三個維度上,女性大學生明顯高于男性大學生,這說明:在網絡上搜尋日常生活信息的時候,女性大學生往往不滿足少數幾條信息的匹配機制,而是更加傾向于從不同的途徑和渠道來驗證所搜到的信息,并且更加關心是否能夠方便得獲取這些信息。相反地,在權威驗證維度上,男性大學生明顯高于女性大學生,這說明男性大學生比較喜歡從所搜尋到的信息來源本身去驗證其準確性,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男性大學生對網絡的較高信任度。
3.3 大學生日常生活信息行為的年級差異
為了揭示不同年級的差異對日常生活信息行為模式的影響,本文將被試分為兩個群體:大一和大二的低年級大學生,大三和大四的高年級大學生;檢驗結果如表3所示:
在復雜機制維度上,高年級的大學生明顯高于低年級的大學生。這說明,隨著生活閱歷、網絡知識和信息搜尋技能的提高,大學生更加傾向于使用較為復雜的策略來搜尋日常生活信息。而在其他五個維度上,不同年級的大學生并不存在統計學上可以辨認的顯著性差異。
3.4 大學生日常生活信息行為的生源地差異
中國大學生的一個可能較大的差異在于其生源地。為了揭示不同生源地的差異對日常生活信息行為模式的影響,本文將被試分為兩個類別:來自農村地區的大學生和來自城市地區的大學生。檢驗結果如表4所示:
結果表明,在所有維度上,來自農村地區的大學生和來自城市地區的大學生均存在顯著性差異。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來自農村地區的大學生對日常生活信息以及在網絡上搜尋這些信息的認知、態度、能力和行為模式均較城市地區的大學生更為審慎。這個結果值得進一步的探討。
4 討論
本文的研究目的是探討網絡環境下大學生日常生活信息搜尋行為模式,包括日常生活信息的搜尋策略、日常生活信息的甄別和判斷標準,具體有以下幾點討論:
對青少年尤其是大學生群體的日常生活信息行為的研究日益重要。隨著網絡普及率的持續提升,互聯網對人們生活的影響也日漸深入,已逐漸滲透到社會的各個人群。尤其對于處于成長期的青少年而言,上網行為對其學習和生活都產生了重大的影響。據最新的數據顯示,在中國3.84億網民中,有50.7%的網民是25周歲以下的青少年群體。這個群體已經接近2億,既是網民中最大的群體,也是使用網絡應用較為活躍的群體。日常生活信息行為與學習、工作或者學術信息行為有著較大的差異,但仍然缺乏足夠的理論關注。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本文試圖通過廣州地區的實證數據對大學生的日常生活信息行為進行有益的探討,以期推動信息行為理論的完善和創新。
亟待建立符合中國社會網絡環境的日常生活信息行為理論分析框架。國外的研究已經提出了大量的理論分析框架或者模型,比如Savolainen的日常生活信息搜尋行為模型、McKenzie的持續的信息實踐模型等,但是這些模型的建立是基于西方社會網絡環境的,它們在不同社會情境中的解釋力和使用程度如何有待驗證。本文正是基于這樣的考慮,初步嘗試構建了自身的理論分析框架,該理論分析框架包括了兩個指標:日常生活信息的搜尋和獲取策略、日常生活信息的甄別和判斷標準。前者包括兩個維度:復雜機制和匹配機制。后者包括兩個方面四個維度:多渠道驗證、權威驗證、內容關注和技術關注。盡管本文通過實證調查數據對其進行了驗證,但是該理論分析框架仍然存在兩個問題:一是其建立基礎缺乏大量的實證數據支持;二是需要更多的大規模的量化分析進行驗證。這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予以修正。
本研究發現不同性別和生源地這兩個人口統計學變量在多個維度上對于大學生日常生活信息行為的影響存在著顯著的差異,而不同年級的差異性并不大(僅有復雜機制這一維度存在顯著性差異),這在一定程度上驗證了Savolainen的觀點,即人們在尋找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問題的答案時,往往會根據先前的經驗,而這些經驗同時影響日后信息搜尋行為與信息使用的態度。這些發現引發了一系列值得進一步探索和思考的問題,比如,為什么會有這些差異呢?其背后的基礎性因素是什么?這些結果跟大學生的學習或者學術信息行為是否存在著差異,有什么樣的差異?等等。
參考文獻:
[1]Savolainen R.省略rmation seeking in the context 0f way of life.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Research,1995(17):259―294.
[2]Salvolainen R.Everyday life information seeking.In:Encyclopedia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8cience.Dekker Encyclopedias f onlinepublication),2004:10.
[3]Agost0 D E,Hughes―Hassell s.Toward a model 0f the everydaylife information needs 0f urban teenagers,part 1:Theoretical model.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0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Technology,2006,57(10):1394―1403.
[4]Agost0 D E,Hughes―Hassell S.Toward a model 0f everydaylife information needs 0f urban teenagers,part 2:Empirical model.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0r Information Scienee AndTechnology,2006,57(11):1418―1426.
[5]Savolainen R.Health and lifestyle:Icelanders"everyday life information behavior.Library&Information Science Research,2007,29(1):143―145.
[6]Agost0 D E,Hughes―Hassell s.People,places,and questions:An invesfigation 0f the everyday life infomation―seeking behaviorsof urba“young adults.Library&Information Science Research.2005,27(2):141―163.
[7]Spink A,Bray K,Jaeckel M,et a1.Everyday 1.fe information seeking bv 10w―income African American households:Wynnewoodhealthy Neighbourhood Project.Exploring The Contexts 0f Informa-tion Behaviour,1999:371―383.
摘要:大學時期是最易形成獨立人格的時期,是循序積累知識的階段,也是全面發展、努力提高自身能力、擴展文化視野的重要時期。在這個階段進行閱讀能使大學生在優秀文化的碰撞和沖擊中汲取養分,從而培養品德、陶冶情操、凈化思想,學會為人處事,為自己以后的人生打下堅實的基礎。對大學生閱讀情況的調查分析有利于我們了解大學生的閱讀現狀,掌握其閱讀情況的第一手資料,這對于大學教育來說有著重要的參考意義。
關鍵詞 :網絡環境;大學生;閱讀現狀;網絡閱讀
DOI:10.16083/j.cnki.22-1296/g4.2015.05.029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1580(2015)05—0067—03
收稿日期:2014—11—25
作者簡介:陳曉輝(1981— ),男,甘肅臨夏人。蘭州資源環境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信息化教育。
一、研究背景和目的
信息多元化、內容新穎獨特、查詢方便快捷的網絡閱讀給學生學習帶來了極大的方便,也造成閱讀專注度、思維能力、欣賞能力等的弱化,甚至退化,導致出現淺閱讀、焦慮閱讀等不良行為。在網絡閱讀極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應更加注重引導大學生傳承傳統的紙質閱讀方式。兩種閱讀方式的并存有利于培養大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不僅可以使大學生形成終身學習的能力,也對其生活及學習起到不可忽視的作用。
本文以蘭州資源環境職業技術學院為例進行調查,此次調査從2014年4月26日開始至5月17日結束,以在校大學生為調查對象,采用問卷調査的方式,合計發放調查問卷700份,實際有效問卷668份,有效率為95.4%。本次關于在校大學生閱讀情況的調查問卷共有25問,包含了閱讀媒介的選擇、閱讀動機、閱讀內容、閱讀效果以及對閱讀媒介所持的態度等內容。主要調查傳統閱讀和網絡閱讀在大學生閱讀生活中所占的比例情況及大學生對兩種閱讀方式所持的態度等。在668名被測試的大學生中,理工科學生共375人,占56.14%; 文科學生共293人,占43.86%;男生人數為401人,所占比例是60.02%;女生人數為267人,所占比例是39.98%。調查分析閱讀取向的第一手資料對學校教育來說有著重要的參考意義。同時,對網絡時代下大學生的閱讀內容、媒介等進行定量研究對各種媒介的應用和定位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
二、互聯網信息閱讀的特點
(一)閱讀環境的開放性。互聯網沒有國界,是一本面向世界打開的書,它使得地球上任何一個角落的讀者都能實現“點擊一下鼠標,世界即展現在面前”。人們在獲取信息時,不再受到時空的限制,可以自由閱讀,隨意交往。這種開放的閱讀環境使網上精品資源更快、更廣泛地傳播,也可以讓越來越多的人使用。正是這種開放性的資源使“全球”緊密地聯系在了一起,消除了讀者所受到的閱讀時間和空間的束縛。
(二)閱讀行為的共時性。網絡閱讀強大的即時雙向互動功能形成了網絡閱讀消費與生產的共時性特征。當你在網上閱讀(閱讀消費)后,發表在微博上的內容(閱讀產品)又可能成為他人閱讀的對象,這樣使得網絡的信息精彩紛呈、層出不窮。如此循環往復,使得網絡閱讀長久不衰。
(三)閱讀內容的豐富性。豐富性主要源自網絡自身及其鏈接,計算機的存儲空間能承載的信息量是紙質媒介無法比擬的。學生在課堂之外,對閱讀內容的多樣性有更高的要求,這一需求是專業書籍無法滿足的,而互聯網使得不同國家、不同地域的主機可以跨越時空限制互通信息,加之網絡特有的超文本鏈接方式、強大的信息檢索功能,使網絡成為一個巨大的信息資源數據庫。因此,以超文本為代表的網絡開放資源更有吸引力,新聞、頭條、博客、體育等都成為閱讀的重要部分。
(四)閱讀過程的互動性。網絡閱讀環境為人和計算機之間提供了一種極為自然的學習、溝通方式,它可以形成人機互動、互相交流的操作環境以及身臨其境的場景等多種形式,使其及時與他人進行溝通和交流。[1]這種交流方式使得大學生在心理和情感上更容易接受這種互動性的網絡信息資源,想象力和創造力能得到很大提升。
三、在校大學生的閱讀現狀
(一)在校大學生的閱讀時長。從調査問卷統計的結果可以看出,在校大學生中有接近一半的人每周閱讀時間在1~4h之間,而每周閱讀時間在4~6h之間的占20%,每周閱讀時間在1h以下的占30%,每周進行6h以上閱讀活動的僅有10%,如圖1所示。
(二)在校大學生的閱讀內容。如今,在校大學生的主要閱讀內容分別集中在實用類、娛樂類與文史類這三個類別,以實用類為主要閱讀內容的在校大學生占66.60%;以文學作品和娛樂休閑為主要閱讀內容的大學生人數也占多數,分別為49%和60%;以應用類和科普讀物類為閱讀內容的大學生人數占比分別為36.60%和43.30%。但是,在校大學生應該重視的專業知識的閱讀比例只排名第六,僅占33.60%,如圖2所示。
(三)閱讀媒介的選擇。在對“獲取信息選用的媒介”這一問題的選擇中,選擇互聯網的在校大學生占19%,選擇手機的占31%,選擇報紙的占7%,選擇雜志的占13%,選擇圖書的占18%,選擇戶外媒體的占1%,選擇電子閱讀器的占11%,如圖3所示。
(四)阻礙大學生閱讀的因素。通過統計,在校大學生對“你認為新媒體時代下,阻礙大學生閱讀的因素有哪些”的回答中,排在第一位的是“視頻等取代閱讀的方式大量出現”,所占比例為63.30%;排在第二位的是“閱讀工具多,不知如何選擇”,所占比例為53.30%;而選擇“游戲娛樂的盛行”和“閱讀內容繁多,不便于鑒別”的人也不在少數,分別占48%和46.60%;其他為13.30%,如圖4所示。
在本次“網絡時代下當代大學生閱讀現狀”的調查中,從分析數據可以得出以下幾個結論:
在校大學生的讀書頻率較高,但是閱讀時長卻略有不足,很多大學生幾乎每天都有閱讀習慣,但閱讀時長在1~4h之間的還是占多數。另外,在校大學生閱讀的目的也不再是簡單地為了提高專業知識能力水平了,他們的閱讀內容相對來說更加廣泛,而且對娛樂類和實用類內容表現出了極大的關注度。
在校大學生認為自身閱讀時間短,沒時間閱讀的主要原因是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展,閱讀內容繁多以及一些視頻閱讀等新型閱讀方式的大量出現,使選擇鑒別更加困難。他們所表現出來的茫然更提醒我們應該重視閱讀內容的鑒別和閱讀方式的選擇。
在網絡快速發展的今天,互聯網已然成為在校大學生獲取信息的重要方式,其中以屏幕閱讀為代表的新型閱讀方式正在逐漸取代傳統閱讀方式,但是網絡閱讀也有很多弊端,例如:信息龐雜,真偽難辨,容易減弱大學生對閱讀內容的理解。相比較而言,書刊、雜志等紙質媒介憑借信息內容的真實性和生動性,在大學生中較受青睞。同時,雖然在大學生中出現了“淺閱讀”現象,但其自身具有較高的知識文化水平,因而,當代大學生仍然沒有失去對具有深刻內涵的閱讀內容的追求,由此反映出來的結果還是令人欣慰的。
四、培養大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
(一)明確閱讀目的,進行正確引導。明確閱讀的目的、端正心態是良好的開端,不能只把那些做法掛在嘴邊,而要在思想上加以重視。如果把閱讀視為一種自發的、愉悅的精神寄托,就能體會到閱讀的快樂;若要帶著功利的心態去閱讀,只會增加心理壓力。有些學生進行課外閱讀純粹是為了消遣娛樂,這樣的閱讀目的直接扭曲了課外閱讀的初衷。作為教師,有必要告訴學生在閱讀中應達到的目的,這是為了讓學生能認識到錯誤。正確的閱讀目的應該是:
1.將書本中的知識變成自己的,積累更多豐富的語言,培養今后與人交談時的語感。
2.豐富自身的情感體驗,并提升審美能力。作者在創作每一部作品時都會用自己最熾熱的心投入最真實的情感,無論是哪種情感,都可以讓讀者的內心受到震撼,會對世界、對人生有更加清晰的認識。
3.鍛煉自己的邏輯思維能力,理解每篇文章的內涵。讀者在閱讀的時候會受到作者在文學作品中凝聚的自身對人生、社會的思考和看法的影響。
(二)激發閱讀興趣,培養閱讀習慣。找準大學生的興趣點,才能更好地培養其閱讀的興趣。用以點帶面的方法去促進學生閱讀,留給大學生自由選擇的余地,才是培養大學生的閱讀興趣的合理舉措。閱讀的主體是學生,因此,應考慮學生的閱讀需要,留給學生廣闊的選擇空間。只有這樣,學生才能享受到閱讀所帶來的諸多樂趣,體會到閱讀的重要性,使其在課外閱讀中發展自身個性,增長見識,學會為人處事之道理。
(三)加強課堂指導,布置課外閱讀作業。讓學生培養并保持良好的閱讀習慣,提高自身的閱讀能力,更多的是需要教師在平常的學習中教給學生正確的讀書方法,這樣才能達到理想的效果。教師還可以在學生的課外閱讀計劃上下功夫。可以在每個學期初,讓每位學生擬定好自己的閱讀計劃,計劃中包括應該達到的目標、要閱讀的書籍名稱、每次的閱讀進度、每次的認識等方面。合理的計劃是推進整個閱讀進程有序進行的保障,同時,對學生完成有質量的閱讀、提高自身修養具有重大作用。此外,還可以開設專題講座或公選課,對大學生課外閱讀筆記、課外閱讀交流、課外閱讀技巧和方法等進行指導。[2]
(四)重視宣傳工作,加強圖書館建設。在信息傳播方式和獲取渠道多樣化、網絡化、便捷化的大環境下,圖書館仍然是大學生學習的主要場所。因此,圖書館需要為大學生創造適宜的閱讀環境。高校圖書館可以通過剪裁和編輯各種資料等方式來指導學生閱讀,通過開辟“新書推薦”、“讀者沙龍”、“名家導讀”等欄目來向學生宣傳和介紹圖書,還應該在網頁上及時到館新書、名家書評等。此外,要優化讀書環境,提升圖書館的服務質量,為大學生提供良好的閱讀環境。高校圖書館可以開設幾個電子閱覽室,并利用現代網絡技術,使用一些安全防護軟件,阻止某些垃圾信息的侵入。另外,可以在校園開展思想道德教育活動,使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網絡文明觀念,讓其在一個安全、可靠的網絡環境中閱讀。
[
參考文獻]
[1]宋巧會.網絡閱讀的特點及問題研究[J].中國教育信息化,2008(4).
[2]鄒育艷.大學生課外閱讀現狀及對策研究[D].西南大學,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