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寫作既是個人情感的抒發,也是對學術真理的探索,歡迎閱讀由發表云整理的1篇高校生態文明教育的作用范文,希望它們能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啟發。
為實現教育與社會的對接,生態文明教育勢在必行。此舉有助于人們深刻理解生態文明建設的歷史必然性和重要性,領會生態文明思想內涵,并在社會中樹立起生態文明觀念,促進和保障生態文明建設的順利進行。20世紀中葉,爆發于工業國家的環境污染、公害事件和資源、生態危機使世界各國紛紛探討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戰略。中國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迅速工業化并取得偉大成就,但也因此付出了沉重的代價,資源和環境問題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在新時期,中國以可持續發展為指導,進一步提出“建設生態文明”,并將其上升為治國理政的新理念、新戰略。
為了建設生態文明,人類的文明核心價值觀必須發生改變。只有在正確的文明歷史觀的導引下,生態文明建設才能大力推進;而教育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最重要的力量源泉[2],尤其是大學教育。大學生是生態文明教育的核心,承擔著傳播生態文明的重要責任。雖然我國對生態文明教育的重視不斷加強,但大學生的表現卻不盡如人意[3]。大學生普遍了解生態文明,但缺乏理性認識,沒有深層次的認知,不能深刻理解生態文明教育的重要性,高校生態文明教育不容樂觀[4-5]。學科差異導致學生在生態文明內涵理解上可能出現偏頗,這不利于大學生在走出象牙塔時在言行和思想上引領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6]。在人類文明步入新階段之際,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的道路上,大學教育要實現與社會的對接,生態文明教育勢在必行。
一、生態文明思想的發展歷程
1972年6月,在瑞典斯德哥爾摩召開的第一次世界“人類環境會議”通過的《人類環境宣言》,宣告了世界環境保護事業的開端。中國參加了從斯德哥爾摩會議以來的歷次可持續發展問題的重要國際會議,在可持續發展理念形成與發展等方面發揮了建設性的作用。1973年8月,第一屆全國環境保護會議在北京召開。1974年10月,國務院正式成立環境保護領導小組。1978年2月,環境保護首次被納入《憲法》。1982年,“生態環境”被寫入憲法,表明政府對人民的生存環境提出了生態上的要求。1983年12月,國務院組織召開了第二次全國環境保護會議,會議確立了環境保護作為一項基本國策的重要地位[7]。1994年,中國政府編制了《中國21世紀人口、環境與發展白皮書》,“可持續發展戰略”首次被納入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長遠規劃。1997年9月,中共十五大指出,可持續發展戰略是“現代化建設中必須實施的戰略”。2002年11月,黨的十六大提出,建設小康社會要走生態良好的新型文明之路[8]。2003年6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林業發展的決定》正式,第一次將“生態文明”寫入了中央文件。2004年3月,在中央人口資源環境工作座談會上強調“堅持用科學發展觀來指導人口資源環境工作”,牢固樹立以人為本的觀念、節約資源的觀念和保護環境的觀念。2004年9月,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要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而人與自然的和諧是其重要特點之一。2005年10月,中共十六屆五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強調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把節約資源作為基本國策,讓經濟、人口、資源與環境協調發展。2006年10月,中共十六屆六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將“資源利用效率顯著提高,生態環境明顯好轉”作為2020年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和主要任務之一。生態文明理念在中國的提出,讓人們對文明的認識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確定了生態文明的建設方向[8]。在生態文明建設的起步階段,中國共產黨將生態建設、可持續發展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具體目標之一,用科學發展觀指導人口、資源和環境工作[9]。2007年10月,從國家整體建設高度上,黨的十七大提出將建設生態文明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要求之一,從而實現從“兩個文明”向“四個文明”的跨越[10]。到2020年,中國要成為生態環境良好的國家,這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之一,這對中國乃至人類文明具有里程碑的意義。2009年9月,中共十七屆四中全會提出將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拓展為包括生態文明建設的“五位一體”。2010年10月,中共十七屆五中全會通過《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強調要提高生態文明水平。中共十七大首次明確提出了建設生態文明的戰略任務,清晰界定了其具體內涵,賦予了生態文明建設與其他建設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中同等重要的地位,為中共十八大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位一體”的總布局和生態文明建設思想的成熟完善提供了良好前提。2012年11月,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建設生態文明是長遠大計,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報告明確提出“五位一體”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總布局,刷新了中國發展理念,標志著中國生態文明建設頂層設計已經形成,生態文明建設制度體系開始逐步完善。黨的十八大將生態文明建設寫入黨章,更加明確了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地位,體現了黨的生態文明建設理念、方針和政策的日趨成熟。2013年11月,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要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態文明制度。2014年10月,中共十八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要用嚴格的法律制度促進生態文明建設。2015年4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強調,要以健全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為重點,推進生態文明建設。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完成了生態文明領域改革的頂層設計和部署[11]。10月,中共十八屆五中全會將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五年規劃任務目標之一,提出五大發展理念,即“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2017年10月,黨的將生態文明建設上升為千年大計,這表明黨中央是站在歷史深度和戰略高度來審視生態文明建設的,進一步顯現了黨中央加快生態文明建設的堅定信念和堅強決心。2018年3月,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第三次全體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正案》,“生態文明”被首次寫入憲法。
二、生態文明思想內涵
文明是人類改造世界的物質和精神成果的總和[13],是人類社會發展進步的狀態。生態文明的內涵,可以從多個角度來理解。從狹義的角度或者橫向看,生態文明是人類在處理與自然的關系方面所達到的進步狀態,與其他文明同為人類文明體系的組成部分,是社會文明持續發展的基礎和前提[14]。生態文明為體,物質文明為用,政治文明為經,精神文明為緯[15]。從廣義的角度或者縱向看,生態文明是工業文明之后的更高級的新型文明體系,代表了人類文明進化的新階段。生態文明的實質在于使生態系統良性運行,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16]。
三、加強生態文明教育的意義
(一)有助于深刻理解生態文明建設的歷史必然性和重要性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增長的資源環境代價過大。目前,我國經濟水平仍然較低,發展任務繁重,不可能像發達國家過去那樣向國外轉移資源環境成本。資源環境問題成為影響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身體健康的重要因素。在此背景下,十七大報告將生態提高到了文明的高度,提出要“建設生態文明”[18]。
(二)有助于人們反思人與自然的關系有助于人們反思人與自然的關系,轉變傳統價值觀值觀,深刻領會生態文明思想內涵
20世紀中葉,世界環境保護運動興起,這標志著人類社會從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過渡。在此階段,認識和理解生態文明是一切工作的出發點[20]。在人類生態環境日益惡化的情況下,需要基于現代科學的理性和古代經驗智慧,反思人類文明歷程,認識環境問題產生的根源,尋求環境問題解決的方案[21]。生態文明觀是一種“自然-經濟-社會”的整體價值觀,提倡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對于大部分人來說是一個不小的轉折[22]。在工業社會,人類將自然作為征服、役使的對象,人與自然的關系日趨緊張,人與人、人與社會也常產生對立因素。在生態文明體系中,人不再是自然界的主宰,人與其他生物具有平等的生存權和發展權,要充分認識和尊重自然價值,嚴格遵循生態規律,將自身發展對生態系統的影響控制在其承載力之內,追求人類與自然的和諧共存、互利共生、協同進化。生態文明涉及物質形態、制度、法律以及倫理等方面[23],是文明體系的全面創新、變革和重構,是涉及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的革命性變革,人與自然的關系將經歷一場根本性的調整[24]。
(三)有利于在社會中樹立生態文明理念有利于在社會中樹立生態文明理念,促進、保障生態文明建設的順利開展生態文明建設的順利開展,并實現各個階段的建設目標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力量源泉是教育[25]。生態文明理念的樹立、經濟結構的調整、生活方式的變革和生態文明制度建設,均離不開教育的參與和貢獻。在生態文明建設中,教育的基礎作用體現為:提高認識,增進關于生態文明復雜性的理解;促進觀念轉變,引導樹立正確的生態價值觀;增強創新驅動力,加快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培育生態人格,轉變生活方式;促進社會公正,為生態文明建設創建良性的競爭機制;營造文化氛圍,提高參與生態文明建設的自覺性[26]。公民生態文明素質的提高對于生態文明建設尤為關鍵,高校要秉承人才培養服務于國家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原則,通過建立生態文明教育體系,提高高校對生態文明教育的參與度,培養大學生的環保意識,激發他們的環境責任感,促使其生態人格的形成和生態文明素質的提升,為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堅實的教育和人才支撐[27]。
(四)有助于增強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強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四個自信”
生態文化觀念形成于20世紀中葉的工業國家,但由于工業文明的道路慣性,沒有率先走向建設生態文明的道路。此時,中國工業化迅速發展,雖然取得了偉大的成就,但是也因此付出了沉痛的資源環境代價,這促使中國走向生態文明建設的道路。人類只有一個地球,各國共處一個世界,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思想,將全球價值觀提到了一個新高度,是當代中國對世界的重要思想和理論貢獻,已經成為中國引領時代潮流和人類文明進步方向的鮮明旗幟。大學加強生態文明教育,可以不斷增強師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四個自信”,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成為師生共同的信念。
(五)有利于認清和理解生態文明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我們正處于從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轉變的過渡期。生態文化已經蓬勃興起,但是并沒有占據社會文化主流地位,沒有超越工業文明的模式[28]。現階段,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方面還存在諸多問題:資源能源消耗過多,利用效率偏低,對外依存度高;大氣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仍然較重;生態環境破壞還比較嚴重等。中國正在興起建設生態文明的偉大社會實踐,2017年國家環境保護總局已正式批準海南、吉林、黑龍江、福建、浙江、山東和安徽七個生態省為建設試點,作為基礎工程和細胞工程的生態市、生態縣、生態鄉鎮、生態村等建設工作也逐步展開,這對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美麗中國夢,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但必須認識到,現階段,生態文明處于興起和生成之中,生態文明核心價值觀正在形成。要實現由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的轉變,尚需人類社會的不斷努力。
四、結語
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時代的新理論、新觀念,人類社會正處于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轉變的過渡期。目前,中國生態文明建設邁進了新時代,面臨著新機遇、新挑戰。大學生承擔著傳播生態文明的重要責任,而大學生對生態文明教育卻缺乏深層次認知,為了實現大學教育與社會的對接,生態文明教育勢在必行。
參考文獻
[1]新華網.開創美麗中國建設新局面[EB/OL].
[2][25][26]劉貴華,岳偉.論教育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基礎作用[J].教育研究,2013(12):10-17.
[3]孫安民.高校生態文明教育現狀及對策分析[J].西部素質教育,2017(9):99.
[4]連燕華.高校生態文明教育現狀及對策研究——基于在杭高校大學生的調查分析[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16(2):276-278.
[5]盛守源,陳榮欣,林爽.高校開展大學生生態文明教育的現狀分析及對策——以哈爾濱金融學院為例[J].勞動保障世界,2018(17):26-27.
[6]李殿仁.高校服務社會的四個著力點[N].光明日報,2011-08-22.
[7]段娟.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經驗啟示與展望[J].中州學刊,2018(9):63-70.
[8]李祿俊.十六大以來生態文明建設理論的探索與創新[J].生態經濟(學術版),2011(1):410-412.
[9]段娟.十六大以來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回顧與思考:第十五屆國史學術年會,2016[C].
[10]許麗,鄧會敏.從“兩個文明”到“四個文明”的歷史跨越[J].山西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8(2):53-56.
[11]段娟,陳云.環境保護與資源利用思想及其對當前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啟示[J].開發研究,2015(6):83-87.
[12][17][19][28]吳舜澤,劉越,俞海.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三大成果的理論思考[J].環境保護,2018(11):12-16.
[13]張捷.轉變發展方式——由工業文明邁向生態文明[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2(11):287-290.
[14][18]朱坦,汲奕君.建設生態文明的重要工具和手段——環境影響評價[J].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5):62-65.
[15][21][24]王利華.歷史坐標上的生態文明[J].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5):53-57.
[16][23]王南林.環境倫理:生態文明的道德基礎和建設手段[J].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5):60-65.
[20]余謀昌.環境倫理與生態文明[J].南京林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4(1):1-23.
[22]單保慶,李貴寶,尹澄清,等.生態文明史觀的演進與可持續發展[J].生態經濟,2001(1):50-52.
[27]汪娜,劉會平.高校生態文明教育體系研究[J].連云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7(1):77-80.
作者:張寶林 單位:內蒙古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