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寫作既是個人情感的抒發,也是對學術真理的探索,歡迎閱讀由發表云整理的11篇初中生入團申請書范文,希望它們能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啟發。
我從同學口中得知,共青團是中國***領導的先進青年的群眾組織,是廣大青年在實踐中學習****的學校,是中國***的助手和后備軍。正是如此,我更想加進共青團。
我在初中的生活將快三年了,對自己也有一定的要求:一,要刻苦學習;二,對工作認真負責;三,和同學和睦相處。以上的要求對我來說不是很難,要做好也不是很難,關鍵是在有沒有認真對待。我已經一步一步地向前邁進,達到目的之后,不會對自己放松要求,還要比以前做得更加好。
以前在班上,我是一個很平凡、很悠閑的學生。現在可不同了,我在班上擔任宣傳委員一職。這使我對自己更布滿信心。
假如我被選進了,我會積極為團作出貢獻。首先學習團的基本知識,然后利用宣傳委員的職務把團的知識宣傳給每一位學生。要按時完成團組織交給的任務,同時也要遵守團章的規定,維護團的義務。相信我,我一定會做到的。
此致
中考、高考的“指揮棒”仍主宰著整個初中、高中教學。語文教學當然也不例外地陷入“填鴨式”、“題海戰”的“應試教學”中。這樣不僅使語文失去了其原本應有的魅力,而且造成學生語文知識的懂與會的分離,學與用的脫節。最終迷失了語文教學的目標。況且《新課程標準》的出臺也特別強調了:語文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這就表明語文不光是一種工具,更應體現其人文性,應與社會、生活密切聯系,不可分割。近代眾多著名語文教育大家如葉圣陶、呂叔湘、張志公、于漪等,都曾對“語文與生活”關系作過精辟的論述:要讓語文教學與學生心靈想溝通,讓語文課堂與社會天地相接壤,使語文“生活化”。這就要求我們在教與學兩方面下足功夫。
一、語文教學“生活化”
所謂“語文教學‘生活化’”,是指教師在傳授語文知識和訓練語文能力的過程中,自然地引入生活內容與“時代的活水”(于漪語),讓學生在學習語文的同時學習生活并磨礪人生。新的九年制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充分體現了這一理念。
(一)語文講解“生活化”。
是指課堂語文講解要面對中學生的實際,尋找課文內容與學生生活的最佳結合點,使課文走進學生的生活。文學作品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以“雜糅種種人,合成一個人”來塑造人物。因此,語文講解就不能脫離生活,應融入生活元素。在講解《甜甜泥土》一文時,我特意請同學們在預習文章的同時,到自己的生活中去尋找“離異家庭”的例子。上課時先請他們講講這樣的故事,然后討論,簡單談談各自的體會、感受;最后拿出本文,請同學結合文章,理解母愛和兒子渴望母愛的主題。突然有位同學抽泣起來,原來她就是一個“離異家庭”的孩子。此情此景,把整個教室給感染了。大家都決心以后將多多給與關愛,以彌補她缺少的“母愛”。這堂課取得了成功,學生們不僅感觸很深;而且收獲也很大:既理解了作者的心靈,也懂得并擁有了一顆“愛心”。這樣的成功,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師利用了學生熟悉的生活乃至自己的親身經歷,把生活融入到了語文的課堂講解中,充分地激活了他們的思想,進而震撼了其心靈。而新教材中的許多課文都是把“語文”與“生活”有機地融合在一起。豐子愷的《給我的孩子們》中的種種生活情景的描述,無不折射出我們兒童時代的天真無邪與無憂無慮;魯迅先生筆下的《雪》中所描述江南雪后孩子們堆雪人的場景,我們何嘗不是似曾相識呢?總之,只要尋找到“生活”與“語文”的最佳契機,學生自然能感悟到生活的豐富與多彩,能摸到作者的心靈,課堂教學也就事半功倍。
(二)語文訓練“生活化”。
教師平時的語文訓練應著眼于學生的“學以致用”。因此,在訓練教材的開發和選擇上應盡量考慮與學生生活的聯系。這樣學生在接受訓練時,會感到不但掌握知識,而且培養了能力。比如在講解“短語、句子”等知識時,可以選擇寫請假條、入團申請書等;講解“修改病句”時,最好從學生平時周記、作文中甚至到廣告中去找例子;講解議論文時,可以選擇一次辯論,以同學們關心的話題,如“初中生該不該交異姓朋友”,“初中生看讓語文“生活化”諸豪杰(蘇州市吳中區石公中學 江蘇省 215100) 摘 要 隨著時代的步伐,改革之風滲透到社會的各個領域。中國教育也嘗試性地進行了多次改革,在剖析了現代教育的利弊后,揚長避短,大力提倡素質教育,并取得了不少成績。
關鍵詞 語文 生活化 教學
該不該看電視”等,展開討論,這樣可以更容易讓學生知道,議論文必有觀點有論據,并如何運用各種方法來論述,或對比或事實或道理。通過系統有序地訓練,不僅讓學生學到了必要的語文知識,而且讓學生懂得語文實際上是一種生活的需要。
(三)語文教育“生活化”。
任何一門學科在教學中都不能拋開其教育功能,語文則更是理所當然。但在具體操作中,不是生搬硬套,而是需結合文本與生活,進行潛移默化的感染和熏陶。記得曾看到有位優秀教育者談到自己是怎樣教育學生思想時,講了一個故事:有一次班上有位同學丟失了一本《格林童話》,他沒有大張旗鼓得進行全班大清查,正巧碰到在教《皇帝的新裝》,于是特意引導學生分析文中“小男孩”的形象,并緊扣“童心”二字展開討論,最后這位老師總結:小男孩的話揭穿了兩個騙子的謊言,同時也撕爛了皇帝虛偽、虛榮的丑陋嘴臉。這不正說明“童心”不僅可貴,而且易失嗎?當我們考試作弊,嘲笑別人做好事,拿著自己簽名的成績單交給老師……。“童心”不正在不知不覺中流逝嗎?最后他談到了丟書一事。第二天那本不翼而飛的書“飛”了回來。這是安徒生、老師、語文一起給學生上了一堂活生生的教育課,把語文教育融入了學生的生活,進入了他們的心靈。除了這樣“童心”、“誠信”教育,我們還可利用教材進行“生命”教育,教到《熱愛生命》與《享受生活》時,除了引導學生們理性地認識到生命與生活的價值,以及那種面對困難與挫折所體現出來的頑強不屈的生命意志外,完全可以利用現代中學生面對學業等壓力“輕生”現象進行對比,讓學生能感性地去重新認識生命,從而養成“珍愛生命”的良好品質。講到《成功》、《學問與智慧》時,可以讓學生們談談自己的學習態度、習慣等,以自己的生活實際來理解“勤奮”在學業、工作中的重要性;真正理解不能死讀書,光有知識還不行,更要智慧與能力的道理。如此種種,就能自然而然地輕松地達到語文教育“生活化”的目的。
二、學生生活“語文化”
學是教的另一面,與教相輔相成,因此不可忽視。所謂“學生生活‘語文化’”,是指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形成語文是生活的組成部分,生活須須臾離不開語文的觀念,并養成事事、時時、處處,吸收運用語文知識,在社會生活中培養語文能力的好習慣。
近年來,隨著九年義務教育在農村的普及,農村初中的學生綜合素質和以前相比有所下降,學生素質參差不齊。在農村里,大多學生的父母都在外打工,孩子都是跟著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一起生活,這種隔代教育對孩子影響很大,致使孩子從小就嬌生慣養,性格脆弱,受不得點滴委屈,心理容易偏激。學生們大多養成了一些壞習慣,如:上課時經常做小動作、無故曠課、生活不能自理,缺乏自覺性,學習馬虎、勞動觀念弱、紀律松散,甚至學會了打架、喝酒、抽煙、賭博等。因此,班主任做好這些學生工作特別重要。
二、結合實情,創建科學的班級工作管理體系。
(一)確立班級目標、建立競爭機制,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作為班主任,首先要從思想上更新管理觀念,確認每個學生在班級中的主體地位、權利和義務,尊重學生的人格、個性,引導學生參與班級管理目標的制定。
班主任要根據學校工作安排和本班實際情況,擬定全班與小組的遠、近期目標,讓每一個學生明確我們全班和小組正在努力奮斗的目標是什么,從而增強集體的凝聚力和動力。要讓孩子能“跳一跳摘到蘋果”,不能好高騖遠,以免喪失孩子的信心。并且想方設法構建學生自我管理體制,為學生設置多種崗位,讓每位學生都有有機會上崗“施政”,有服務同學、鍛煉自己、表現自己、提高自己的機會,逐步培養學生的管理能力。
(二)因材施教善于發現學生的閃觀點
由于學生性格、家境差異,要想把這樣的班級大家庭管理好,這就需要班級管理者根據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整體把握。全面深入了解學生情況,針對每位學生的具體問題,正確分析,對癥下藥。
對各方面都比較好的學生,應正確引導其追求自我價值。引導他們在學習方面要嚴要求、高標準、積極進取;在思想上要上進,寫入團申請書,力爭思想和行動向團組織靠攏;鼓勵他們積極參加班委、學生會競選,樹立競爭意識,培養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對于后進生則實行鼓勵教育為主,盡量去發掘他們身上的閃光點,及時給予鼓勵和表揚,讓其逐漸改掉各方面的缺點,使其在同學面前能挺起胸膛,說出的話更有份量。對其適當降低要求,讓學生體驗成功,同時在班級里設立多種獎勵措施,激發他們的各種潛能,讓學生有個適合自己、展示自己的舞臺。對于學習成績不是很理想的學生,可以根據學生所有的知識層面設立學習興趣小組,組織一些學習優等生互助互幫活動,從而帶動這部分學習不理想的學生,最后達到共同進步;同時讓學生養成能自我管理、監督的學習習慣,逐步改掉自律性差的缺點。從而在班級中形成良好的學習氛圍。
三、班級管理要做到以人為本,一視同仁
對班級所有學生應一視同仁,不能有所偏愛,不管是成績好的,還是差的;聽話的,還是調皮搗蛋的;男生,還是女生等都必須一視同仁,平等對待,不能有所偏心。只有這樣,班主任才會在學生面前樹立起威信,學生有什么心事才會向班主任說,在行動上也會更加支持班主任的工作。
“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只有關心學生,愛護學生,才能架起師生之間的情感橋梁,才能心靈相通,情意相融。農村初中生大多數是住宿生。在學校里,生活上沒有在家里方便,會給學生生活上帶來一定的困難。班主任應該象父母關愛小孩一樣在生活的各個方面去關心、愛護、照顧學生,要經常到學生宿舍去走走,要真正走進學生的心里,了解他們的思想狀態和某些生活方式。只有這樣,才能真正解決一些問題。
“只有用愛才能交換愛,只有用信任才能交換信任。”一個班主任老師要得到學生的信任、理解和愛戴,應在學生中樹立起自己的威信,要真誠、平等的與學生建立師生情誼。當今中學生思想活躍,獨立意識和創新意識極強,他們不滿足于老師對他們學習、生活等方面關愛,更希望老師能“蹲下身來”,改變居高臨下的狀態,重視他們的感受,傾聽他們的意見,真誠地與他們交往,做他們思想上、志趣上的朋友。因此,作為初中班主任應該轉變“角色”,和學生談心時,要自己先交出“心”來,做到與學生談心時推心置腹,尤其是同后進生或有特殊問題的學生談心時態度更要誠懇和悅,耐心啟發,用感情來引發學生的共鳴。這樣,才能把自己和學生的心談到一起。
四、認真做好家訪、開好家長會
家訪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重要途徑。由于農村家庭的文化層次的特殊化,在家訪時就應該給家長灌輸一些現代教育的理念,讓家長知道從哪些方面教育孩子,怎樣教育孩子,并隨時與老師配合,了解學生在家里的生活、學習習慣和性格特征。其次,還應該適時召開好家長會。在召開家長會之前,首先把學生名單發到科任老師手中,科任老師又先找這些學生深入一層談心進一步了解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