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fn id="a4kkq"></dfn>
<ul id="a4kkq"></ul>
    • 護理診斷描述方式大全11篇

      時間:2023-05-28 09:42:01

      緒論:寫作既是個人情感的抒發,也是對學術真理的探索,歡迎閱讀由發表云整理的11篇護理診斷描述方式范文,希望它們能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啟發。

      護理診斷描述方式

      篇(1)

      癌癥是嚴重危害人民生命健康的常見病、多發病,隨著醫學模式的轉變,對癌癥的研究已從單純的生物模式轉換為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筆者通過對67例癌癥患者的調查分析,闡述與癌癥相關的社會、心理因素以及心理護理對策。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對象為住院并被臨床確診的癌癥患者,共67例,男39例,女28例;年齡26~72歲;平均(51.37±7.83)歲;病程最短1個月,最長7年;Ⅰ~Ⅱ期患者21例,Ⅲ~Ⅳ期患者46例。

      1.2方法采用“焦慮情緒評定”[1]及“醫學應對問卷”(MCMQ)[2]兩種方式調查。

      2結果

      2.1“焦慮情緒評定”結果按照國內標準,Zung焦慮自評量表(SAS)標準分≥50%視為異常,67例癌癥患者焦慮的發生率為61.19%(41/67)。其中Ⅲ~Ⅳ期患者31例,為75.61%。

      2.2“醫學應對問卷”結果該問卷分為面對、回避、屈服三種應對方式。調查結果顯示,各期癌癥患者的應對方式有所不同。Ⅰ~Ⅱ期患者多采取回避或面對的應對方式,而Ⅲ~Ⅳ期患者多以屈服或回避應對。

      3討論

      癌癥患者在疾病的不同階段其心理狀態各不相同,其心理變化與疾病的發生、發展有密切的關系[3]。20世紀80年代已提出心理腫瘤學(psycho-oncology)的概念,主張從心理學、社會學和腫瘤學相結合的多學科角度進行系統研究。通過對腫瘤患者的社會心理問題、心理因素在腫瘤形成中的作用機制等問題的研究,在腫瘤患者心理問題干預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

      癌癥患者的一般心理特征體現為依賴性較大,自尊心較強,較突出的心理問題表現為恐懼、焦慮和絕望,甚至伴發精神障礙[4]。Fawzy等[5]從疾病診斷治療的過程上描述了癌癥患者在不同階段時的心理特點及應對方式:(1)診斷前階段:患者對真實癥狀感到害怕和恐懼,對身體變化過于警覺;(2)診斷階段:患者否認癌癥的診斷,回避談論自己的病情,此時的心理表現為焦慮、悲傷、郁悶和受傷害感;(3)治療階段:此時患者接受手術或化療等治療,可能出現回避、術后反應性抑郁,化療引起期待焦慮、惡心甚至幻覺、妄想等精神癥狀;(4)復發階段:此階段患者的心理反應類似診斷前階段,容易對治療失去信心,而尋找非醫學的治療方法;(5)終極階段:此時患者的反應為恐懼、絕望和屈服。

      針對不同階段癌癥患者的心理狀態及心理特征制定合理的心理干預及心理護理,有利于減輕心理障礙,提高生活質量和心理恢復:(1)健康教育:知識的增加可以幫助患者更多地認識自我,并在社會環境中有更強的適應能力,提高患者對治療的順從性[6]。(2)行為治療:①漸進性放松訓練:訓練患者隨意放松全身肌肉,以消除緊張與焦慮,建立心情輕松狀態。②催眠:選擇安靜的環境,舒適的,誘導患者進入催眠狀態,此時患者最容易接受暗示。③臆想治療:通過讓患者想象自己完全健康了,功能完全恢復了,可以增強患者對良好預后的信念。(3)支持性心理治療:醫護人員應用婉轉的語言,精湛的技藝來解答患者的疑問,家屬及親友應以樂觀的態度去感染患者,關懷和照料患者,喚起患者與疾病作斗爭的勇氣和信心。(4)集體心理治療:通過集中講課,讓恢復良好,預后較好的患者談談自己的體會,增強患者的信心。

      「參考文獻

      1吳文源。焦慮自評量表。見:張明園。精神科評定量表手冊。長沙:湖南科學出版社,1998,39-42。

      2姜乾金,沈曉紅。醫學應對問卷。見:汪向東。心理衛生評定量表手冊。中國心理衛生雜志,1999,(增刊):124-127。

      3李心天。醫學心理學。北京:北京醫科大學,中國協和大學聯合出版社,1998,75-80。

      篇(2)

      我校近年來實行了成人護理學課程教學模式的改革,學生在學習了醫學基礎和臨床基礎課后,早期進入臨床見習,增加了實踐的機會。臨床典型病例討論這一生動有趣的學習形式,也成為臨床實踐中培養護理本科生進行病史采集、掌握相關疾病臨床表現及護理觀察要點、制訂切實可行及針對性強的護理診斷和護理措施等臨床綜合能力的重要教學活動之一。其程序是事先選擇相關疾病的典型病例,安排學生進行病史采集、相關體格檢查,并進行歸納總結,提出自己的護理觀察要點,制訂相應的護理診斷和護理措施。教師按照教學目的進行引導,組織學生就病史采集的完整性、相關陽性體征、臨床護理觀察重點、護理診斷和依據以及護理措施的制訂等進行充分討論,并有的放矢地進行輔導。在呼吸科臨床見習帶教中,通過病例討論方法的實施,能使學生鞏固所學的基礎理論知識,并與臨床具體病人相結合,培養學生正確的臨床思維,從而提高她們觀察病情、分析和解決臨床問題的能力,獲得良好的互動學習效果。下面將我們呼吸科開展典型病例討論教學的體會總結如下。

      一、加強基本技能訓練

      在臨床護理工作中,完善的病史采集、體格檢查、病情觀察及如何有針對性地實施有效護理措施等技能是一個護士的基本素質,也是學生綜合能力培養的重要內容。雖然護理本科生已經經過了診斷學及成人護理學的學習,但因學生缺乏實踐經驗,問診的技巧及體格檢查正規性還較欠缺,造成采集病史簡單粗略,陽性體征掌握不全,對疾病的具體臨床表現、可能出現的相關并發癥、護理觀察重點等不能詳細、正確地進行描述。因此在病例討論過程中,我們十分強調臨床基本技能的訓練,包括采集病史、體格檢查及其手法的規范化和系統化、陽性體征的正確描述等,對學生存在的缺點和不足嚴格地加以糾正。

      呼吸科臨床病例討論選擇的內容以呼吸科的常見病、多發病為主,如COPD、肺炎、自發性氣胸等。由于呼吸系統疾病存在臨床癥狀特異性差、代償能力強等特點,要求學生除掌握問病史的一般方法外,還要注意學習呼吸系統疾病在臨床表現方面的差異性。例如呼吸系統疾病的患者,大多有咳嗽、咳痰、呼吸困難三大臨床表現,如果僅知道三大臨床表現,而不知道不同的呼吸系統疾病相關臨床表現的具體差異,則不利于對所學知識的掌握。弄清了咳嗽時間的長短,咳嗽的性質是干咳還是有痰,咳嗽的規律是陣發性還是持續性,與氣候及季節的關系;痰液的性質特點是白色泡沫痰,還是黃膿痰、鐵銹色痰;呼吸困難是吸入性的、呼出性的、還是混合性的等具體問題,就會發現盡管許多疾病都存在咳嗽、咳痰、呼吸困難三大臨床表現,但各種疾病的三大臨床表現各有其具體特點,發現和認識這些差別,將會使學生對所學的理論知識有深入的理解。

      二、培養學生的臨床思維能力

      臨床思維是臨床護士利用基礎醫學和護理學知識,對臨床資料進行綜合分析、邏輯推理,從而找出主要問題所在并進行歸納總結,在此基礎上建立疾病的護理診斷并實施有效護理措施的一種邏輯方法。當學生進入臨床見習時,往往會出現以下情況:一是診斷時往往只考慮一兩個癥狀即用所學的護理診斷往病人身上套,未進行詳細分析,這時教師要加以引導,拓展思路,把科學的思維方式作為教學工作的指導,在給學生解惑的同時,使學生受到一次科學方法上的訓練。二是雖然思路廣了,想得多了,提了很多的護理措施,但缺乏針對性,不夠深入、具體。這時教師應幫助學生進行深入的比較分析、去偽存真、去粗取精,增強學生的信心。結合病例,針對學生的每一分析步驟,提出問題,進行層層剖析,抓住主要矛盾進行引導,培養其臨床思維能力。如討論COPD時,討論的重點是臨床表現、相關誘因、主要治療、相關并發癥、護理診斷及具體護理措施,我們要引導學生按下列思路進行思考:病人的發病過程如何病人的生活習慣、工作環境該病人有哪些臨床表現采取了哪些治療措施要保證各項治療措施取得預期效果,護理上應采取哪些干預措施這位病人可能會出現哪些問題如何通過護理觀察及時發現問題,處理問題怎樣做好該病人的相關疾病宣教?從而起到以點帶面,將所學的知識融會貫通的作用。同時也使理論與實踐有機地結合起來,促使學生完成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飛躍。

      三、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通過病例討論的教學過程,我們不僅要教給學生相關的理論、具體的問診方法,更應該注意培養學生獲取知識和運用知識的能力,即“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每次病例討論前,教師都要求學生認真準備,準備的內容包括與病例相關的醫學基礎及臨床護理知識,近年出版的有關書籍,上網查詢相關護理論文等,歸納總結出關于具體疾病的認識,提出自己的見解,這種全面查詢相關知識的過程,有助于提高學生對資料檢索、邏輯分析的能力,培養她們的獨立性和創造性,減少她們對教師的依賴,從而培養她們較強的自主學習能力,整理、歸納新知識、新信息的能力。病例討論時,我們更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放手讓她們先去想、先去討論,然后教師再給予分析、補充、總結。只有這樣,學生對教師的糾正和講解才更能領會,才能掌握好重點內容,印象也會尤其深刻。學生由此學到的不只是一招一式,而是學會了舉一反三。經過積累,學生會逐漸形成獨立思考的習慣,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臨床護理學是一門實踐性的學科,只有通過臨床實踐和理論的結合,以學生臨床思維培養為重點,開闊學生的視野,才能培養出高素質的護理人才。從這個意義上講,臨床典型病例討論教學法訓練了學生的基本功,培養了其正確的思維方法及對病情的觀察和實際處理能力,不失為一種將醫學基礎和臨床初步實踐有機結合起來的有效途徑。

      篇(3)

      Caosu Yun

      Abstract : Objective patients with hematologic m alignancies in the diagnosis,treatment and rehabilitation process of the real feelings and needs psychological disease information for clinical nurses to patients with psychological support ,communication,health education content and selection methods to provide the basis . Approach to interviews and observation on 15 cases of patients with hematologic m alignancies conversation and observation,analysis of the data collected ,organize ,raise the topic. Results obtained in patients with hematologic m alignancies real way to diagnose a wide range ,most do not want to suddenly learn their diagnosis ,get the true diagnosis intense emotional reactions ,skeptical,information obtained strong desire ,hope to get a positive message ,the treatment process the greater the pressure ,the higher the level of demand for health care and economic assistance. Conclusion care in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hematologic m alignancies also should be concerned about the health of the patient ,to provide timely and effective medical care,information ,emotional support,providing information to note differences in disease diagnosis patients psychological maturity ,mental capacity ,should be gradual ,try to avoid sudden told to reduce the psychological reactions of patients to improve their quality of life.

      Keywords : hematologic m alignancies ; mental processes ; information needs ; qualitative research

      心理健康是影響患者生活質量的一個重要因素,雖然治療能緩解惡性血液病患者的病情,延長其生存期,但惡性血液病患者具有復雜的心理反應,當患者被確診為惡性血液病時,由于對該類疾病缺少正確的認識,極易產生心理障礙。以什么方式告知病人診斷?什么時機告知?告知病人哪些信息?這些問題一直困擾著醫務人員,國內還很少有這方面的質性研究。腫瘤患者雖然在逐年增加,但患者的心理需求的研究卻非常不足,只有少量的低水平的描述性的研究,未來的研究迫切需要在文化上和相關心理評估上更進一步,以給患者提供心理上的支持,使護理干預可以發揮有效支持作用[1]。因此,針對這些問題,作者以惡性血液病患者為研究對象,探討該類病人心理歷程和信息需求。

      1 、對象與方法

      1. 1、對象為反復住院,病情在穩定期,心理穩定期的惡性血液病患者,其中白血病12例,淋巴瘤2例,MDS1例,充分考慮研究對象的代表性,依據患者患病時間及家庭背景選擇研究個案。采用立意取樣法有目的地選取2013年8月 ~2014年3月在我科住院的惡性血液病患者,選入標準: 無精神疾病,易于溝通,語言表達能力較強,病程 6 個月以上,同意參與本研究。選取患者15例,男6例、 女9例; 年齡14-73歲; 病程6個月―10年; 文化程度: 小學4例,中學6例,中專2例,大學3例。

      1. 2、方法

      1. 2. 1、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質性研究中個體深入訪談法和觀察法,研究者直接面對面與研究對象深入交談,利用受訪者自己談的觀點和感受作為資料,進行分析和描述,研究者和研究對象是建立在互相信任和尊重的基礎上的,以能獲得真實可靠資料。并通過直接觀察研究對象在住院期間的表現、活動和行為進行描述。

      1. 2. 2、資料收集方法設計好交流的主要內容,熟知要問的問題,準備好錄音,向病人說明訪談的目的,征得病人的同意,訪談在雙方交談方便、不受干擾的自然環境進行。訪談氛圍輕松,時間充足,為開放式或半開放式交流。訪談內容主要有:您知道自己的診斷嗎?您是怎樣知道你所得疾病的(獲得診斷的途徑)?您知道自己的診斷后感受如何?您想用什么方式或途徑得到你疾病的真實的診斷?獲得疾病信息的愿望?在治療過程中所承受的壓力?您想知道疾病好的方面的信息(積極信息)還是不好的信息(消極信息),還是全面的信息?生病后的需求?記錄交流的時間、給病人所做健康教育的內容、交流的效果。病人走后聽錄音并總結訪談的主題思想。

      2、結果

      2. 1、主題一: 獲得疾病信息的途徑。院長或主任查房時無意中說出,院長和主任每周查房一次或兩次,對病人的心理狀況和病人對疾病的知曉程度了解不夠,在帶實習同學查房時說出;病危通知書或化驗檢查、出院記錄單等放在陪客包中或家中,被病人無意中看到;看腕帶信息或床頭牌信息時發現診斷一欄寫有疾病真實診斷;有鼻出血癥狀,同事提醒是不是白血病,去醫院看病查出;文化水平高或年輕人聽到醫務人員說代號,比如M2等信息,上網查詢得知所患疾病;根據自己的癥狀和化驗結果上網查詢懷疑自己是惡性血液病,在醫生那里得到確認;病友直接告知的,有些病友自己有親身體會,認為早晚病人會知道的,天天遮遮掩掩,不如直接告知。

      2. 2主題二:病人得知自己診斷后的真實感受。

      得知診斷后的情緒反應:患者在最初得知自己患有的疾病時,心理反應非常強烈。多數患者得知診斷時會對醫生的診斷表示懷疑,第一個念頭常常是認為被誤診,以這種否認心理來壓抑自己對疾病的強烈情緒反應。A:“知道后哭了很長時間,傷心難過,孩子尚小,家庭負擔又重,不知該怎么辦?” B : “極其痛苦和想不開,到目前為止還不相信,不敢想自己的病,用看電視分散自己的注意力。”C:“非常難受,說不出的難受。”D:“非常震驚,不相信診斷。”E:“因為是慢慢知道自己的病情,有些心理準備,否則的話是非常接受不了的。”F: “知道診斷后不信,上網查,完全懵了。” G: “知道后心發慌,腿發軟,頭發蒙。” H:“知道診斷后我才真正體會到什么是恐懼!什么是心理折磨!”

      2. 3主題三: 想用什么方式或途徑得到疾病真實診斷。15例病人有10例想被慢慢告知或逐漸透漏診斷,其中8例女性,2例男性,怕突然告知接受不了;2例男性說希望直接被告知,3例男性說怎么都一樣。在面對惡性血液病的診斷,男性的心理承受能力比女性稍強,較能直接面對,女性開始被告知時都明顯恐懼,不知所措。

      2. 4主題四:獲得疾病信息的愿望。在確診初期劇烈的心理反應后,所有的受訪者都迫切地希望得到有關疾病的全部信息; 患者面對無數次的化療、 骨穿、 腰穿、 靜脈穿刺等,讓患者經歷一次又一次的打擊和考驗。在這過程中,患者希望醫護人員提供最好的服務,關愛他們,加強溝通,讓他們及時、明確地了解自己的一切情況。個案 B: “ 除了向醫生、 護士了解情況外,到處問,到處打聽,上網查有關疾病的最新治療情況。個案 D : “很希望醫生或護士講解有關疾病的治療信息,或自我護理的注意點。”

      2. 5、主題五: 治療過程中患者所承受的壓力

      2. 5. 1來自疾病本身的壓力,受訪者普遍認為精神上的壓力非常大,遠遠超過身體痛苦。患者接受治療后,能否及時緩解、 是否復發是患者最擔心的。E: “ 始終困擾著我的害怕復發,也是我心里的陰影。看到別人復發了,我心理就十分不好受,我只能這樣想,活一天就是賺一天。” G:“我得了這種病能不能治好? 以后會怎么樣,但是現在不敢想,想得越多越痛苦,受不了。所以我不讓自己大腦閑著,不是看書就是看電視,也不喜歡和人聊天。 ” 此外,白血病治療階段,各種化療藥物、 放療均會導致不同程度的不良反應,患者極有可能發生粒細胞減少、 感染、 出血、 肝腎功能受損和嚴重的胃腸道反應等。C家屬: 化療的三天時間里他就像冬眠一樣,不吃不說話,偶然喝些水,就是睡。

      2. 5. 2、來自經濟的壓力。惡性血液病的治療不僅時間長,治療費用也非常高。治療費對于大多數家庭來說都是難以承受的。F : “我因為生病單位不要我了,爸爸媽媽年邁沒有工作,爸爸都快70歲了,還想找個看大門的工作掙些錢,想想這些真難受,不過我還得堅強,準備考試找工作。如果我復發了我真不知道該怎么辦。” I: 孩子快結婚了,把用來結婚的錢都給我治病了,他們礦上效益也不好,所以我不讓他們來服侍我,多上幾個班多掙些錢,只能讓老伴服侍我。

      2. 5. 3、來自家庭狀況突然改變的壓力 。 家中有人患病后,整個家庭原來的生活方式被打亂,全部的精力集中在患者身上。患者由于得病往往無法照顧家中的其他親人,放棄或暫時放棄自己的工作和學習等,病人的治療突然變成整個家庭的重心,這些改變均給患者帶來了壓力。A:“我孩子上初中,我又沒有工作,老公一人掙錢養家,我患病后就照顧不到孩子,都是她自己管理自己,想到這些我就覺得對不起他們爺倆。” D:“自己一方面要承受這樣的打擊,另一方面又要維護家里人的感受,因為父母年齡都大了, 一開始沒敢告訴他們人,怕他們受不了,只告訴他們說是感冒”。B: 因為家人太關心我,感覺心里過意不去。反而會發脾氣,發牢騷。我老婆是醫院護士,本身很辛苦,要照顧1歲的孩子,還要照顧我,看著她那么辛苦我真的很難受,她關心我的時候,我反而給她發火”( 眼淚在眼眶里打轉,終于還是流下來) 。”E:“唉,不為自己活也要為家人活,考慮為他們活”( 老淚縱橫) 。

      2. 6、主題六:您想知道疾病好的方面的信息(積極信息)還是不好的信息(消極信息),還是全面的信息?8例病人只想獲得好的方面的信息(積極信息),不想知道不好的信息,如復發之類的話,7例既想知道好的信息,也想知道不好的信息,但大部分認為,來自醫務人員的鼓勵對病人來說是很重要的。病人反映院長查房時的一句話對他們鼓勵較大:“只有活著才有希望,說不定哪天發明一種新藥能治療你的病,就像M3的病人有維甲酸和三氧化二砷一樣。”

      2.7、交流訪談的時間:25分鐘至60分鐘。

      2.8、交流的效果:病人大都表示要積極配合治療,以樂觀的態度對待疾病,與病友之間互相鼓勵,同時盡量不影響家人的情緒,正確面對疾病,有讓訪談者都為之一震的堅強樂觀信念。

      3、討論

      質性研究是以研究者本人作為研究工具,通過與研究對象互動,對研究現象進行深入的整體性探究,目的在于描述和理解,采用系統、 互動和主觀的方法來描述生活經驗并賦予一定的意義[2]。雖然從研究中只得到少量的實例,但不會影響結論,因為研究方法本身不是要求找出大量數據,而是由這些典型的例子來代表大多數人的經歷。本文通過訪談形式對15 例惡性血液病患者的心理歷程進行了質性研究,發現在惡性血液病診治的不同時期,患者的心理變化具有相似的過程和需求。而惡性血液病的診斷與治療,患者在身體上、精神上都承受著極大的壓力,他們的需要與感受應該成為醫護人員關注的焦點。

      3. 1、惡性血液病患者患病后的心理歷程,惡性血液病患者在最初得知自己所患疾病時,主要表現為震驚、 否認和絕望。這個階段,他們對任何人的勸說均不能接受,認為這是不可能的事,每例患者經歷這個階段的強度和時間是不同的。經過 1 ~ 2 個月的心理適應,隨著相關知識的增長以及對生活方式改變的適應,受訪者表示已能平靜、 理性地面對現實,并接受自己患病事實。因此,護理人員在日常的護理工作中針對不同類型和不同病程階段的患者,采用不同的交流方式,并對病情做一些科學的、樂觀的解釋,使患者對其病情有所了解,消除其低沉的情緒和疑慮,以積極的態度配合治療。在告知疾病的真實診斷時要注意病人的心理承受能力,根據對病人的了解采取合適的時機、合適的場合告知病人,最好在疾病緩解后告知其真實診斷。

      3. 2、惡性血液病患者患病后的壓力與需求

      篇(4)

      1 教學情境的選擇和情境教學方式

      1.1 教學情境的正確選擇

      教學情境要依據教學內容、教學目標和學生實際而設定,好的教學情境有利于順利開展課堂教學。首先,選擇的情境一定要符合授課內容的基本要求,與課本內容聯系密切,以便學生把握授課的主題。其次,選擇的境要符合和有利于情,這樣才能幫助學生,引導學生走進教學意境,理解教學內容。這要求教師一定要認真選材,根據不同內容來選擇適當的教學情境。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有親臨其境之感,易于進入教學意境,能直觀、具體形象地理解教學內容。

      好的教學情境應具有以下特點:(1)生活性。課堂教學中應善于尋找生活素材,將學生熟悉的、蘊含護理理論知識的生活實例引進課堂,將教材中抽象、枯燥的教學內容還原為取之于學生生活實際、并具有一定真實意義的問題情境,使課堂教學回歸生活,通過探究生活問題理解、學習理論知識和技能。(2)形象性。情境教學要借助一定手段給學生展現生動、具體的情境,只有這樣才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教學情境可分為直接情境和間接情境,前者應為具體鮮明的情景,學生能直接感知,有身臨其境之感;后者所創設情景應使學生借助想象和思維聯想形成表象于腦海中,獲得言語直觀符號,使學生有如臨其境之感。(3)學科性。要根據學科特點、教學內容和教學大綱來創設合適的情境。(4)問題性。問題情境往往會作為課堂教學的起點。教學前教師必須學會創設和應用問題情境,通過創設問題情境,組織和引導學生開展自主學習活動,使學生帶著問題任務來學習,激發學生的思維活動,獨立探索并獲取知識,提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獲取新知識。(5)情感性。情感性指教學情境具有激發學生情感的功效。情境教育所創設的情境,要注重渲染氛圍,使學生具體感受到直接的或間接的客觀情境,從而激起學生情感,使之主動積極地投入認知活動,汲取新知識。

      1.2 情境教學方式

      情節性情境即所設的情節構成教學過程的主體活動。模仿性情境即模仿臨床實際護理操作創設情境,達到入景動情、寓教于樂的目的。演示性情境是指利用護理用品和器械設備來體現情境效果,有利于護理技能的培養。音畫性情境應為學生提供惟妙惟肖的畫面情景,需要借助幻燈、錄像、電視、慕課、微課等現代科技技術提供的手段,讓學生根據情景所描述的情節和過程使之進入跨越時空的學習意境,并積極思考和分析問題,切實掌握學習重點和難點。描繪性情境是指通過教師生動形象的語言來描述護理操作和注意事項的情境,有力培養學生良好的護理技能。渲染性情境是結合特定的教學內容進行趣味護理技能競賽等,增強創設情境的趣味和愉悅感。實際教學過程中,應合理應用,達到完成單元教學目標的目的。

      2 情景教學在護理教育中的應用策略

      2.1 完善教學條件

      要穩步增加經費投入,購置護理技能訓練的設備和器械,逐步建設和完善護理技能實訓中心,建立仿真教學實驗室;要強化和構建網絡學習平臺,共享課程資源,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要充分利用現代信息資源和設備建立網絡仿真教育課程,以其為載體呈現護理操作,突破教學難點。

      2.2 優化教學組織形式

      臨床護理教學中,疾病病因、發病機理、臨床表現、輔助檢查、診斷、治療和護理為傳統的課堂教學組織形式,一味這樣解釋結果及其原因,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往往并不透徹。這要求教師應根據護理程序根據臨床實際和護理程序來組織和開展教學活動,從重視學習基礎理論知識和增強護理操作技能出發,著重講解針對不同患者的護理評估結果和護理結果應該做什么和怎么做,不斷提高學生的創新思維與決策能力,高質量完成單元教學目標。

      2.3 扮演典型疾患

      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根據不同系統代表性疾病的不同,學生扮演典型疾病患者,創設符合臨床實際的教學情境,通過師生的積極互動,掌握相關護理理論知識和技能。授課前學生要了解和掌握相關疾病的典型癥狀和體征,讓表演能力較強的同學扮演患者,其余學生通過護理評估及其獲得的結果做出護理診斷,根據患者實際制定個體化的護理方案和措施,最后教師進行總結。在此過程中,學生能了解和掌握疾病發生發展的基本過程和護理程序在疾病護理方案和措施制定中的作用,從而全面掌握護理理論知識和操作技能,訓練護患、護際之間良好人際關系的建立。

      2.4 創設護理評估情景

      情景教學可增強學生獨立思考能力,通過理論聯系實際,不?嘌?習新的知識,使學生能夠運用自己的思維能力來理解、歸納和總結護理知識和技能。護理評估是護理程序的關鍵步驟,藉此可以獲得準確護理評估結果和護理診斷,從而制定科學的護理方案和措施。所以,如何根據實際情況設立護理評估環境至關重要。

      2.5 創設護理操作情景

      真實或模擬情景的創設,有利于學生評估患者,有利于護理操作技能的培養和訓練。如胸腔閉式引流插管教學時,教師可指導學生獨立完成護理操作,同時掌握患者呼吸情況改變的觀察技能;為改善休克癥狀,同時另一學生應建立一條或兩條靜脈輸液通路,遵醫囑大量補充液體。在靜脈穿刺過程中,應嚴格查對制度,按規程操作,避免相應并發癥的出現。學生應學會溝通技巧和藝術,注重心理護理在疾病治療中的作用。

      篇(5)

      對外科護理學的具體每個疾病,我們基本上是分為兩大塊來講,疾病概要與護理。疾病概要的講解包括解剖生理概述、病因、病理、臨床表現、診斷及治療。護理的內容具體包括護理評估、護理診斷、護理目標、護理措施和健康指導。這樣的授課順序是按照學科體系來編排的,本校教師都是接受傳統的學科體系教育,所以習慣地用學科知識系統把知識串起來,理所當然地認為這樣的一個編排順序是最合理的。而職業教育課程的設置是按照工作過程的順序來開發課程,一個外科護士在對待具體外科患者時的工作順序肯定不是按照解剖生理概述、病因病理、臨床表現、診斷等順序。很顯然,這種課程微觀內容的設計與編排是不符合職業教育特色的,因此以外科護士的工作過程的順序來開發外科護理學是勢在必行的,它關系到外科護理職業教學的成敗,關系到我們培養出來的護理人才能否勝任醫院外科護理工作的需要,只有學生學習的過程與他們將來工作的過程一致,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內容選擇

      由于本校大多數教師都是臨床醫學專業畢業,不是學習護理的,所以在講課內容上常常是不自覺地把重點放在疾病概要上,尤其是臨床表現、診斷及治療,而護理的相關內容是一帶而過,對護理評估、護理診斷、護理目標基本不講,在課堂上對護理措施強調很重要,但并未濃墨重彩地描述。一般來說,課程內容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涉及事實、概念及理解、原理方面的“陳述性知識”;一類是涉及經驗及策略方面的“過程性知識”。“事實與概念”解答“是什么”的問題,“理解與原理”回答“為什么”的問題。而“經驗”指的是“怎么做”的問題,“策略”強調的則“是怎樣做更好”的問題。姜大源[2]認為在職業教育的課程內容選擇上,應該以過程性知識為主,以陳述性的知識為輔。培養職業型人才主要是解決“怎么做”(經驗)和“怎么做更好”(策略)的問題。

      篇(6)

      1.引言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成為人們日益關心的問題。對于慢性病或心血管疾病患者而言,由于醫療資源的限制等方面的原因,無法長期住院觀測,需要通過遠程信息獲取的手段,對其健康狀況進行監護。一般來說,患者依靠居家的自主測量或者在社區的日常監測,通過網絡來向中心醫院的服務器傳送數據,醫院指派專門的醫護人員,對數據進行分析處理,并提出進行必要的處置建議。這就是遠程健康監護的一般模式。[1][2]

      養老院中的老人們是慢性病或心血管疾病的高發群體,自然也是進行遠程健康監護的重點人群。

      2.養老院遠程健康系統設計

      對于不同類型的疾病和需關注人群,長期以來人們對各種專門項目的遠程健康監護系統多有研究,如心電監護系統[3]、血壓監護系統[4]等。一般常見的遠程健康監護系統的架構,包括了用于數據存儲和處理的服務器,被監護人使用的客戶端系統及數據測量設備,醫生在醫院使用的用于患者管理和數據查看及醫囑留言的醫生端系統,以及相關的網絡環境,所用的設備可以是移動設備或PC。其系統結構見圖1(a)。

      不過由于養老院的特別之處,上述的遠程健康系統則有些不太適應的地方,原因之一是有些老人缺乏自主測量能力,一般需要在現場的醫護人員的協助,或者說相關的監護數據獲取是由現場的醫護人員來具體完成的;另外一點就是老人的家屬處于對老人日常健康情況的關注,也有了獲取健康數據的需求。

      應對養老院的特殊情況,我們修改了系統的架構,設計了包括后臺服務器、遠程診斷客戶端、現場護理客戶端、信息查詢客戶端在內的新的遠程健康系統。如圖1(b)所示。其中重要的差別,一方面是以現場護理客戶端代替一般的客戶端,由專門人員對所有服務對象進行數據采集;另一方面是增加了用于查詢的信息查詢客戶端。

      3.養老院遠程健康系統開發

      3.1 現場護理客戶端

      現場護理客戶端可使用PAD等顯示屏幕較大又便于攜帶的移動設備,用于現場護理人員對老人的每日基本狀況的記錄,可以包括基本的生理指標如血壓、血糖的測量,也可包括每日基本生活狀況的描述,如進食、用藥、睡眠、運動等,還可給出綜合性的判斷。根據具體情況,一些數據可以采用帶有無線傳輸功能的設備進行自動采集;為方便起見,也可采用人工數據錄入的方式代替數據自動讀取。相關數據通過互聯網定時同步到服務器。有關的處理界面見圖2(a)。

      除對每個老人每天的情況進行登記記錄外,系統還提供歷史數據的對比功能,通過曲線將一定時間段內某個指標的數值表現出來,提供對該指標變化趨勢的直觀展示(圖2b)。

      3.2 遠程診斷客戶端

      遠程診斷客戶端可以是對口關聯醫院的醫生使用PC等設備通過互聯網從服務器獲取整體信息,對重點關注人群提出護理改進等方面的建議,并反饋給現場人員。這一部分的內容,主要由醫院醫生和現場護理人員進行互動,并體現在下一步的護理工作上。

      3.3 信息查詢客戶端

      信息查詢客戶端的設置,主要是為了方便老人家屬了解日常情況而設置,僅具有查詢功能。為適應目前移動互聯網設備,特別是智能手機的發展和普及,一般為可安裝在智能手機上的應用軟件,通過移動通訊網絡或互聯網來從服務器上獲取家人的信息。圖3是我們開發的現場護理輸入端和家屬信息查詢端的界面。

      圖3 信息查詢客戶端界面

      3.4 其他方面的考慮

      數據同步:

      在每日進行的現場護理中,網絡的暢通是數據能夠到達服務器并被正確記錄的保證。考慮到網絡的暢通具有一定的不確定性,從而給數據傳輸帶來一定的風險。為保證數據的正確傳輸,除服務器的數據庫外,設計了現場護理的本地數據庫。在網絡通暢的時候,將記錄數據實時傳輸到服務器;在網絡不通的時候,先將數據保存在本地數據庫。本地數據庫可建立在存儲卡中,保證有較大的容量空間。每次啟動護理客戶端時,自動將數據同步到服務器。

      緩存設計及災備:

      客戶端與數據庫之間的操作,有可能導致系統數據庫癱瘓甚至數據丟失,為此設計服務器的方案確定為不允許客戶端直接操作數據庫。通過服務端啟動后將所有數據庫內容根據業務方案緩存為緩存文件,通過緩存文件改變狀態來進行數據庫等信息的改動。系統通過分布式的部署方式同步相應緩存文件來進行災備。

      4.結束語

      基于養老院的特殊性,在一般遠程健康系統的基礎上進行了修改,開發了適應養老院環境的特定的健康監護系統,使現場護理人員、遠程監護醫生、老人家屬和老人幾方面都能聯系在一起,很好地適應了養老院環境的信息獲取、傳輸、分享、反饋等各方面的需求,具有相當好的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馬軍,王強.基于無線傳感器網絡的遠程醫療監護系統[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1,25:86-87.

      [2]陸均暐.特殊人群遠程健康監護系統的研究和實踐[J].微型電腦應用,2012,28(9):17-19.

      [3]劉星,陳希超,汪覺民等.遠程心電監護系統的設計與開發[J].醫療衛生裝備,2007,28(11):55-56.

      篇(7)

      【Abstract】Goal discussion community recovery seeing a doctor diabetes merge patients with elevated blood pressure basic situation and understanding and demand. The method chooses 130 examples hypertension merge diabetic who carries on the seeing a doctor in my community recover center to conduct the research. Result research crowd to hypertension and diabetes related knowledge and hazard factor knowing rate maintenance in high level, but had a part of crowd or the project still lacked the specialized understanding.

      【Keywords】Diabetes; Hypertension; Questionnaire survey; Community recover center; Knowing rate

      【中圖分類號】R396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5-0515(2011)06-0021-02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和生活方式的不斷轉變,我國疾病的流行情況也隨著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由以往傳染性疾病為主導的疾病模式逐漸轉變為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占據主導的疾病模式。研究表明,發展中國家的慢性病發生率占全球的79%以上[1],我國研究機構預測研究顯示,到2020年發展中國家由于慢性病死亡的人數占總死亡人數的75%以上[2]。糖尿病(DM)和高血壓(HT)均為慢性疾病的代表,均有隨著年齡增加而增長的趨勢,故又稱衰老性疾病[3],兩種疾病同時合并患病大大增加了治療的難度,故對其進行預防和健康宣傳尤為重要,本研究選擇130例高血壓合并糖尿病患者進行研究,為進一步干預打下基礎,現分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的選擇 本研究選擇130例在我社區康復中心進行就診的高血壓合并糖尿病患者進行研究,其中男性為78例,女性為52例,男性略多于女性;年齡分布為56.43±7.21歲,最大年齡為81歲,最小年齡為54歲;體重分布為68.4±15.7kg。高血壓診斷標準為安靜情況下每個研究對象測量血壓3次,每次之間相隔5min,取平均值即可。采用WHO制定的高血壓診斷標準進行診斷,即為收縮壓140mmHg或(和)舒張壓90mmHg[4];糖尿病診斷標準為1999年WHO制定的糖尿病診斷標準,即隨機測量血糖值均11.1mmol/L,同時隔日再查血糖依然11.1mmol/L。所有研究人群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愿意參加本次研究。

      1.2 研究人群調查方案的選擇 本研究選擇130例在我社區康復中心就診的患者進行問卷調查,調查問卷為自行設計的問卷,經專家論證和與調查及時完善后形成的問卷,主要包括基本資料,高血壓知識知曉情況、高血壓危險因素知曉情況、糖尿病相關知識知曉情況、糖尿病危險因素知曉情況以及社區康復中心提供護理服務的各項需求情況等。在調查對象充分了解調查的內容和意義的情況下,進行面對面問卷調查,如實填寫相關內容。

      1.3 質量控制與數據描述 本研究所有數據均采用Epidata數據庫進行數據雙錄入,進行數據的及時整理和篩選,以保證數據的質量。采用SPSS13.0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描述與分析。計數資料采用卡方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

      2 結果

      2.1 研究人群高血壓糖尿病相關知識知曉情況分析:研究人群高血壓合并糖尿病患者對高血壓糖尿病相關知識的知曉率見表1。

      2.2 研究人群對社區康復中心提供護理服務的各項需求情況分析研究人群對社區康復中心提供護理服務的各項需求情況主要分為三個情況,具體項目及情況見表2。

      3 討論

      本研究顯示人群對高血壓和糖尿病相關知識和危險因素知曉率維持在較高的水平,但有部分人群或項目仍缺乏專業的認識。研究對象對社區護理的需求與社區實際供應情況存在一定的差距。其中了解自己的血壓狀況知曉率為54.6%,吸煙是高血壓的危險因素知曉率為56.2%,糖尿病治療應注意控制血壓知曉率為54.6%和糖尿病治療應注意控制血脂為66.9%等都存于較低的知曉水平。對此我們應該加強高血壓和糖尿病相關知識和危險的宣傳,使更多的人建立正確的認識,應加大對社區康復中心的投入,轉變觀念,增進社區康復中心在維持社區居民健康中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梁亞瓊,殷曉梅,洪忻,等.居民高血壓及糖尿病社區綜合干預效果評價[J].中國公共衛生,2009,1(25):5-7

      [2] 中華預防醫學會慢性病預防與控制分會.慢性病的流行形勢和防治對策[J].中國疾病預防控制,2005,13(1):1-3

      [3] 李法琦,司良毅.老年醫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2

      [4] 國家“九五”攻關計劃糖尿病研究協作組.中國12個地區中老年人糖尿病患病率調查[J].中華內分泌代謝雜志,2002,18(4):280-284

      篇(8)

      課程代碼:03201

      請考生按規定用筆將所有試題的答案涂、寫在答題紙上。

      選擇題部分

      注意事項:

      1.答題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考試課程名稱、姓名、準考證號用黑色字跡的簽字筆或鋼筆填寫在答題紙規定的位置上。

      2.每小題選出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紙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不能答在試題卷上。

      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20小題,每小題1分,共20分)

      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其選出并將“答題紙”的相應代碼涂黑。錯涂、多涂或未涂均無分。

      1.觀察病人用藥后的反應及療效屬于

      A.獨立性護理功能

      B.合作性護理功能

      C.指導性護理功能

      D.依賴性護理功能

      2.影響健康的主要因素是

      A.生物因素

      B.心理因素

      C.物理因素

      D.社會因素

      3.艾瑞克森提出用于解釋人的生命發展歷程的理論是

      A.性心理發展學說

      B.心理社會發展學說

      C.道德發展理論

      D.智力發展學說

      4.尸僵開始出現的時間為人死后的

      A.1~3小時

      B.3~6小時

      C.12~16小時

      D.24~36小時

      5.溝通的層次是

      A.禮節性溝通

      B.陳述性溝通

      C.共鳴性溝通

      D.情感性溝通

      6.一護士對已確診為癌癥的病人講:“不要擔心,現在的醫學很發達,你的病是可以治好的。”此溝通過程中護士存在的問題是

      A.突然改變話題

      B.主觀說教

      C.言行不一

      D.虛假保證

      7.病人對護士說:“我傷口疼,是不是感染了?”屬于

      A.禮節性溝通

      B.陳述性溝通

      C.分享性溝通

      D.情感性溝通

      8.萊寧格“日出模式”第二層的主要含義是

      A.顯示不同文化背景和環境下的文化關懷形態

      B.描述了文化關懷、世界觀與文化社會結構

      C.闡述了個體、家庭、群體、社區或機構的不同健康系統

      D.解釋了護理關懷的決策和行為

      9.王先生初到美國,在住房和交通問題上遭遇挫折,萌生了回國的念頭,屬于文化休克發展過程中的

      A.興奮期

      B.意識期

      C.轉變期

      D.接受期

      10.護理人員在護理專業信念指導下,以維護服務對象利益為基礎進行專業決策,并為此承擔相應責任,屬于評判性思維的

      A.基礎層次

      B.復雜層次

      C.盡職層次

      D.認知層次

      11.從個別或特殊的知識中概括出一般性知識的思維方法是

      A.觀察

      B.歸納

      C.演繹

      D.綜合

      12.下列關于護理目標的陳述,正確的是

      A.一個預期目標可針對多個護理診斷

      B.目標的主語應該是護理人員

      C.目標應陳述清楚所進行的護理活動

      D.目標是期望護理對象能夠達到的健康狀態

      13.下列屬于昏迷病人首優護理問題的是

      A.有感染的危險

      B.清理呼吸道無效

      C.皮膚完整性受損

      D.營養失調:低于機體需要量

      14.護理人員與護理對象、其他醫務人員密切合作,以全面滿足護理對象的需求,體現了護理程序的

      A.互動性

      B.系統性

      C.科學性

      D.普遍性

      15.根據護理理論著重點不同,羅依(Roy)的適應理論屬于

      A.以需要及問題為中心的護理理論

      B.以護患關系為中心的護理理論

      C.以系統為中心的護理理論

      D.以能量源為中心的護理理論

      16.奧瑞姆(Orem)自理理論中護理系統的數量為

      A.2個

      B.3個

      C.4個

      D.5個

      17.專題講座法是一種傳統的健康教育方法,其優點是

      A.能根據每個人不同特點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

      B.幫助學習者表達內心世界及行為

      C.能在有間內將知識傳授給許多人

      D.適用于教授某種技術或技巧

      18.悲哀在情感方面的反應,可表現為

      A.痛苦、憤怒、焦慮

      B.頭疼、失眠

      C.心不在焉、健忘

      D.睹物思情、行為怪異

      19.臨終病人抱怨“為什么是我,這不公平”,屬于臨終病人心理活動發展階段的

      A.否認期

      B.憤怒期

      C.磋商期

      D.沮喪期

      20.搶救病歷必須據實補記的時限是搶救結束后

      A.6小時之內

      B.12小時之內

      C.24小時之內

      D.36小時之內

      二、多項選擇題(本大題共5小題,每小題2分,共10分)

      在每小題列出的五個備選項中至少有兩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其選出并將“答題紙”的相應代碼涂黑。錯涂、多涂、少涂或未涂均無分。

      21.社會認知的特征包括

      A.社會認知的準確性

      B.認知過程的互動性

      C.認知形成的一致性

      D.社會認知的評估性

      E.知覺信息的選擇性

      22.下列屬于文化休克表現的有

      A.坐立不安、失眠、疲乏

      B.缺乏自信、憂慮

      C.思維不能集中

      D.逃避、注意力和控制力缺陷

      E.胃腸功能減退

      23.評判性思維的情感態度因素包括

      A.自信負責

      B.誠實公正

      C.好奇執著

      D.獨立思考

      E.謙虛謹慎

      24.在護理評估中,生活狀態及自理程度的評估內容包括

      A.飲食型態

      B.健康感知與健康管理型態

      C.活動與運動型態

      D.自我感知與自我概念型態

      E.應對與應激耐受型態

      25.關于需要各層次之間的關系,下列描述正確的有

      A.各種需要層次滿足的順序是固定的

      B.有些需要必須立即并持續地予以滿足

      C.低層次需要的滿足是高層次需要產生的基礎

      D.當較低層次的需要基本得到滿足后,高層次的需要便會出現

      E.層次越高的需要,其滿足方式差異越大

      非選擇題部分

      注意事項:

      用黑色字跡的簽字筆或鋼筆將答案寫在答題紙上,不能答在試題卷上。

      三、填空題(本大題共10小題,每小題1分,共10分)

      26.初級衛生保健是衡量一個國家衛生體制是否健全及__________優劣的重要指標。

      27.人際溝通中的距離分為親密距離、人際距離、__________和公眾距離四個層次。

      28.弗洛伊德認為人格由三部分組成,即本我、自我和__________。

      29.文化現象包括人們活動的__________、精神產品以及活動方式本身。

      30.評判性思維的組成包括__________、認知技能因素和情感態度因素。

      31.護理程序由護理評估、護理診斷、護理計劃、護理實施、__________五步驟組成。

      32.紐曼認為機體的防御功能包括基本結構、__________、正常防御線和應變防御線。

      33.制定健康教育計劃時,確定優先項目應遵循的原則包括重要性原則和__________。

      34.奧瑞姆將護理系統分為完全補償系統、__________和支持教育系統。

      35.醫療事故的解決方式包括__________、衛生行政部門處理和法院訴訟。

      四、名詞解釋(本大題共5小題,每小題3分,共15分)

      36.疾病狀態

      37.文化關懷保存

      38.護理診斷

      39.自理

      40.失望

      五、簡答題(本大題共5小題,每小題5分,共25分)

      41.健康教育的相關理論有哪些?

      42.在循證護理實踐中,應如何評價證據?

      43.簡述制定護理計劃的目的及意義。

      44.簡述臨終關懷的意義。

      45.簡述成長發展的規律及原則。

      六、論述題(10分)

      46.試述護患沖突的常見原因及解決方法。

      篇(9)

      1,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3年6月至2014年9月期間急診收治的7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所有病例符合國際心臟病學會和協會及WHO診斷標準。排除有認知功能障礙、甲狀腺、免疫性疾病、肝腎功能異常或嚴重感染的患者。將患者隨機分為兩組,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38例。觀察組年齡(32-81)歲,平均(47.6±8.2)歲,男性22例,女性16例。對照組年齡(35-79)歲,平均(46.9±9.5)歲,男性25例,女性13例。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病程無統計學差異,具有可比性。

      1.2 護理方法

      1.2.1 對照組護理

      采用常規的護理和搶救流程:患者胸痛拔打120,醫護常規出診,根據病情進行吸氧、輸液,轉運進入搶救室后,接診護士安排床位囑患者臥床休息、吸氧、血液檢查、建立靜脈通道等,明確診斷后做術前準備。

      1.2.2 觀察組護理

      建立優化護理小組,遴選優秀護理和急救人員,優化過程如下。院前優化:接到急救電話后3min內務必出診。急救醫生及時與患者家屬電話聯系,初步了解病情,指導進行初步應急措施。包括平放患者,不隨意搬動,頭偏向一側。鼓勵患者,平穩其情緒、有條件的進行吸氧等。急救人員到達現場后盡快為患者吸氧,建立輸液通道。在搬運過程動作平穩,迅速,保持患者仰臥位,頭部偏向一側。安慰患者及家屬的情緒,監測生命體征,心電圖檢查(如有必要予18導心電圖)。運往醫院途中,急診醫生與接診護士聯系,囑做好相應搶救準備。包括床位、氧氣、心電監護儀、微量泵、搶救車等。如患者疼痛感特別強烈,且心電圖有明顯心肌硬死特征的血壓正常者可酌情考慮肌注嗎啡。醫院建立“綠色通道”,采取先救治后掛號,贏得搶救時間。接診護士首診負責制,接診后若懷疑為急性心肌梗死,要求患者絕對臥床休息,查血常規、心肌標志物、心肌酶檢查以及吸氧保暖、心理疏導等護理,結合患者的病史與檢查結果確診是否發生急性心肌梗死,并做好介入手術準備。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的分診時間、搶救時間、AMI復發率、再行經皮冠狀動脈介入術(PCI)以及患者家屬滿意度等。

      1.4 統計方法

      采用SPSS17.0進行數據的描述和分析。正態計量資料,采用(X+S)描述。計數資料采用頻數、發生率、構成比等描述,統計推斷采用2檢驗,兩組正態計量資料比較采用t檢驗,以P

      2,結果

      經比較發現,觀察組患者的分診時間(1.0±0.3)min,搶救時間(35.1±9.1)min,AMI復發率(5.3%)、PCI發生率(13.1%)均少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3,討論

      篇(10)

      糖尿病是內分泌科的常見疾病,可以引起多種嚴重的并發癥,如酮癥酸中毒,高滲性昏迷等等,嚴重威脅著患者的身體健康。因此,對于糖尿病血糖控制和治療尤其重要。本研究通過對40名糖尿病患者進行常規治療和綜合護理,與常規治療護理組對比有顯著的降低血糖的結果,現在報道如下。

      1 病人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從2009年6月到2010年10月在醫院內分泌科住院的糖尿病患者80例,按照隨機數字表隨機分為常規對照組40例和護理干預組40例。對照組患者中,男性28例,女性12例,年齡40―68歲,平均年齡(55.23±14.68)歲。護理組患者中,男性24例,女性16例,年齡39―70歲,平均年齡(56.74±15.48)歲。納入標準:患者符合《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07年診斷標準。排除標準:診斷為1型糖尿病者;有其他較嚴重的臟器疾病者,有較嚴重的糖尿病并發癥者。

      1.2 治療方法:兩組患者均接受內分泌科醫師正規的糖尿病治療方法,治療時間為6月―1年。

      1.3 護理干預: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護理組在此基礎上給予綜合護理干預。主要包括:心理干預:向患者介紹糖尿病的知識,告知其相應的治療和護理方式和自我調節方式,減輕患者的 恐懼心理;用藥干預:藥物療法是控制血糖的主要方法,對患者詳細介紹各種降糖藥物的使用方法和禁忌癥,要求患者按照醫囑認真配合治療;健康教育:對該組患者開展常規的糖尿病知識宣傳教育,對其日常的飲食進行有規律的安排,控制糖量的攝入,囑咐患者進行低強度的運動,防止產生褥瘡等并發癥[1]。

      1.4 觀察指標:對兩組患者在入院時分別進行血糖的測定,在治療結束后再次進行血糖測定。血糖測定由我院檢驗科完成。

      1.5 統計分析: 采用SPSS18.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描述用均數±標準差表示,統計分析用t檢驗,α=0.05。

      2 結果

      護理組中有效率為90%,高于對照組8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表1 兩組患者有效率比較

      兩組患者在治療及護理干預后晨間血糖值顯著降低,且護理組的血糖值降低更加明顯,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表2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晨間空腹血糖值比較(mmol/L)

      3 結論

      糖尿病是一種由于體內胰島素的相對或絕對不足而引起糖、脂肪和蛋白質代謝的紊亂的全身慢性代謝性疾病,與遺傳基因有關。臨床表現為多尿、多食、多飲和消瘦,血糖高于正常水平,尿糖檢查呈陽性。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生活方式的改變,糖尿病的發病率逐年升高,成為嚴重威脅人類健康的世界性公共衛生問題。對糖尿病的治療首要的是控制血糖,減少并發癥產生,這與患者對于醫療過程中的依從性有確切的關系。本研究發現,通過綜合干預護理的患者的血糖控制較對照組要好很多,這主要與患者主管醫師和護士的密切關注有關系[2]。

      在藥物治療的同時,患者的飲食攝入也要加以嚴格的控制。對患者及其家屬進行相關的專題教育,讓其認識到營養搭配均衡和適量的重要性,掌握食物能量的估算,做到飲食上密切配合治療。

      糖尿病患者在住院治療期間,血糖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各項并發癥也較少出現。對患者進行個體化的控制血糖治療,針對不同的病情選用藥物,是治療糖尿病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同時對患者予以干預護理,可以有效的提高糖尿病人的血糖控制率,減少其并發癥的產生,降低后續各種危急重癥的發生。基于已有的基本治療措施:藥物治療、飲食治療、運動治療、糖尿病教育和血糖檢測。我們加用綜合的護理干預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綜上所述,護理干預對改善糖尿病病人的血糖濃度有顯著意義,在糖尿病的治療過程中應予以充分的重視[3]。

      參考文獻

      [1] 張洪, 廖少玲, 劉付貞, 等. 護理干預對2型糖尿病患者胰島素抵抗和胰島β細胞功能影響的研究[J]. 護士進修雜志,2010; 25(16): 1485-1487.

      [2] 崔麗娟,張革聯,王國華,等.糖尿病教育在自我管理中的作用[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4,20(4A):6-7

      篇(11)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7.585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7-3985-02

      在我國,糖尿病、風濕病、慢性腎病及過敏性疾病是兒童和青少年人群中主要的慢性疾病[1],2001年――2008年進行的慢性病調查研究顯示,我國兒童慢性病患病率呈上升趨勢[2],其發病因素及生活治療歸結為社會變遷、圍產因素、飲食及環境因素等幾個方面[3]。本文以作者實踐工作經驗為基礎,結合國內外研究文獻結果,就兒科慢性病患者心理衛生及家庭管理的研究現狀與進展做一描述,以期為綜合開展對慢性病患兒的整體護理干預措施提供依據,為提高慢性病患兒的心理衛生水平做出貢獻。

      1慢性病兒童心理行為問題及其影響因素

      慢性病給患兒帶來的危害遠大于成人,可以說慢性病會改變一名兒童的成長軌跡。慢性病會延緩兒童發育,使其在早期就感到自卑,甚至造成患兒人格方面發育的缺陷[4]。同時,由于慢性病需要經常面對一些諸如注射等治療手段,產生的操作性疼痛給兒童早期的情感體驗留下陰影。有研究顯示,患兒的焦慮程度與住院時間和頻率有關[5],約有60%的慢性病患兒有焦慮情況出現,另有40%的患有有抑郁情緒,有超過25%的慢性病患兒有攻擊性表現。慢性病對兒童造成更嚴重的傷害在于其對患者的影響是終身性的[6]。研究顯示,患有哮喘和糖尿病的兒童在長大后,更容易酗酒和吸煙,而有肢體活動受限情況的慢性病患兒在長大后通常表現出暴躁的脾氣,很難以融入社會[7]。目前,國內外對于慢性病患兒心理和行為問題的研究主要采用問卷量表法,主要工具為少兒艾森克個性問卷[8]和Achenbach兒童行為篩查量表[9],此兩量表皆經過本土化,較為適合我國兒童的心理癥狀和個測量,具有較好的信度和效度。

      2對慢性病患兒家庭管理模式的研究

      在描述性研究中,大部分研究重點在于描述慢性病患兒的家庭生活,即家庭作為一個單元對疾病的適應過程,主要探討了疾病護理的經歷,以及家庭成員是如何將疾病管理與日常的生活融入到一起的,使得家庭生活可以最小幅度變化的這一系列階段。Knafl對此做出了重要貢獻,他提出了家庭疾病管理的5種模式,即TAESF理論,(Thriving樂觀、Accommodating適應、Enduring忍耐、Struggling矛盾及Floundering悲觀),并且提出這種家庭管理模式是隨著時間推移,及家庭成員疾病進程而改變的,其變化的目的是使疾病對家庭生活的影響降低到最大程度。Robinson在此基礎上總結出了一種重要的現象―家庭生活正常化觀念,即家庭是如何有獲得疾病診斷后,以及在以疾病為中心問題進行的家庭生活中向正常轉變的過程。

      探索性研究旨在解釋家庭對疾病的反應已經影響患兒的家庭因素,此類研究往往限定一種疾病,主要探討家庭反應的相關因素已經影響個體對疾病的變量[10]。有一些研究者還在進行研究的家庭中嘗試引入了護理干預項目,并試圖探尋可以提高家庭管理能力的方法。此類研究與之前提到的描述性研究不同之處在于其不僅僅討論了家庭反應,還涉及到了家庭反應對患病者及患病者家屬的影響[11],采用的理論框架也十分豐富,主要有家庭系統理論、壓力理論、雙ABCX理論及兒童適應模式等,并常常與其他類型兒童發育問題相結合。

      3慢性病患兒家庭管理模式探討

      結合我國實際情況,我們認為,在我國對慢性病患兒進行家庭管理的主要實施者為患兒的父母,其職責大概可分為四個方面,即管理疾病;識別、評價和綜合利用相關資源;保持家庭的整體功能;自身協調。

      疾病管理所面對的是慢性病患兒疾病的直接需求,當兒童被診斷為患有某種慢性疾病,父母應該立刻從震驚和悲傷中走出來,獲取與疾病有關的醫學護理知識,并制定出相應的管理計劃,提高患兒對治療和護理的依從性。在實際工作中,我們發現護理日志模式能起到較好的作用,患兒家屬通過記錄護理日志,一方面可以幫助醫護人員了解到患兒日常的狀況,另一方面,對患兒家屬也是一種排遣壓力的方式。

      識別、評價和綜合利用相關資源是父母在對患兒進行疾病管理過程中,要善于發現周邊環境中有利于患兒病情的資源,這種資源可能包括醫護人員、親戚朋友、相關書籍或對患兒康復有利的環境,一旦這種資源關系被確立,患兒父母應將這點加入到對患兒疾病的整個家庭管理計劃中,這對患兒的治療與康復十分有益。

      保持家庭的整體功能是父母在家庭中起到穩定家庭結構,并盡力將家庭功能趨向于正常化的過程。患兒被診斷出患有慢性病,這對整個家庭而言都是一種強烈的應激事件,維護家庭的整體功能穩定顯得尤為重要。有研究顯示,慢性病患兒的父親常常比母親有更嚴重的焦慮情況,其主要擔心無法平衡工作與照顧孩子之間的矛盾,并對家庭經濟收入的變化十分敏感。

      自身協調也是在對患兒進行家庭管理中十分重要的項目,當患兒被診斷患有慢性病時,尤其是這種慢性病缺乏有效治療手段時,雖然經過一定周期后,大部分家長都接受了現實,并無可奈何地履行著照顧患兒的責任,但這種患兒家屬情緒的低落會周期性的出現,如果不加以控制,不僅影響對患兒的照顧,還會影響到患兒家屬的身心狀況。

      綜上所述,慢性病患兒、患兒家屬及家庭各因素是相互影響的,父母和家庭采用何種方式來管理慢性病患兒的病情,使用何種方法來調節自身因素在患兒疾病過程中發揮的作用,是一項具有十分重大現實意義的問題。對慢性病患兒進行有效的家庭管理,其意義不僅在提高慢性病患兒的生活質量,增強其治療疾病的信心等,還在于可以有效減輕醫療負擔,降低慢性病給其家庭和社會造成的危害和影響。

      參考文獻

      [1]孔靈芝.我國兒童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流行現狀與預防[J].中國學校衛生,2003,24(5):428-428,432.

      [2]黃彩,謝震華,葉承剛,等.深圳市6-12歲兒童高血壓及肥胖現況研究[J].中國慢性病預防與控制,2008,16(3):301-303.

      [3]蘇瑾,李竹,姜智海,等.環境與兒童支氣管哮喘關系的研究進展[J].環境與職業醫學,2005,22(6):546-548.

      [4]李鳳芹,王琳琳,侯育新,等.慢性病兒童心理特征影響因素及護理對策探討[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8,24(29):36-39.

      [5]王惠梅,李慶鱗,王曉暉,等.白血病兒童心理行為特征及其對父母情緒的影響[J].中國實用兒科雜志,2007,22(11):847-849.

      [6]王惠梅,李慶鱗,賀淑珍,等.慢性病兒童心理行為特征及影響因素探討[J].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05,13(1):13-16.

      [7]高文靜,李立明,曹衛華,等.共同撫養和分開撫養的雙生子血壓、肥胖及吸煙、飲酒行為比較分析[J].北京大學學報(醫學版),2011,43(3):329-332.

      [8]Abdel-Khalek AM.Personality and mental health:Arabic scale of mental health,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and neo five factor inventory.Psychol Rep,2012 Aug,111(1):75-82.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一区麻豆剧传媒果冻精品| 国产精品自在线拍国产电影| 99免费精品国产| 亚洲av无码乱码国产精品fc2| 99久久精品免费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 91探花福利精品国产自产在线| 久久国产热这里只有精品| 国产成人精品男人的天堂538 | 亚洲爆乳精品无码一区二区| 午夜精品久视频在线观看| 久久99国产综合精品免费| 亚洲精品国产自在久久 |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色花堂| 国产日韩欧美精品|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精品2020| 亚洲国产精品第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九九| 亚洲欧美日韩精品| 国产精品视频a播放| 国产精品内射后入合集| 亚洲AV无码精品色午夜在线观看| 日韩精品无码免费视频| 精品国产福利尤物免费| 国产精品 猎奇 另类视频| 欧美精品第欧美第12页| 国产亚洲综合成人91精品| 精品少妇无码AV无码专区|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中文字| 日韩精品无码免费视频| 麻豆精品国产自产在线观看一区| 国产天天综合永久精品日| 国产精品色视频ⅹxxx| 国产福利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欧美国产成人精品一 | 欧美成人精品一区二三区在线观看| 国产三级精品三级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美女久久久久AV福利| 国产99视频精品免费视频76 | 国产精品合集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精品热久久无码av| 国产精品91视频| 久久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不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