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寫作既是個人情感的抒發,也是對學術真理的探索,歡迎閱讀由發表云整理的11篇預防醫學相關知識范文,希望它們能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啟發。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5727(2012)05-0169-02
電子產品工藝與品質管理是我院應用電子技術專業畢業生面向的崗位(群)之一,原課程體系中支撐該崗位的專業課程只有兩門,即《電子產品質量檢驗》、《電子工藝》,其教學內容側重于常規與基本知識的介紹,在品質管理與控制、質量統計分析方法、工廠3C認證程序,以及編制工藝文件、生產現場的工藝管理與生產管理等方面專業知識的廣度與深度還較欠缺。而電子產品工藝與品質管理崗位(群)對從業人員要求較高,除要求具備一定的電子基礎理論知識與較強的動手能力外,還要求具備一定的生產工藝與質量管理方面的專業知識,能正確地使用標準,熟悉電子產品的整個生產工藝過程,會編制工藝文件等。很顯然,原有兩門專業課程的教學容量,不能滿足電子產品工藝與品質管理崗位(群)對從業人員在知識、素質、能力等方面的要求。
為拓寬就業渠道,提高學生就業質量,我院應用電子技術專業基于“一個公共平臺+多個專業方向”的人才培養模式,新增設電子產品工藝與品質管理方向。為了讓學生擁有系統的電子產品工藝與品質管理職業領域的專業技能和職業素養,應適當調整應用電子技術專業原有的專業課程結構,重新設置電子產品工藝與品質管理方向的核心專業課程,同時應在教學實踐中探索有效的教學模式。
電子工藝與品質管理專業課程的設置
(一)專業課程設計理念
本專業課程設置和建設的理念是:課程設計堅持以學生中心、以職業能力培養為中心、以任務為目標、以行動過程為導向,實行課堂與實習基地一體化,構建職業能力培養與職業素質養成并重的教學模式,培養學生具有電子工藝管理及品質管理的系統知識與技術服務能力。
(二)專業課程設計思路
專業課程的設計思路是:針對行業和地方企業對電子工藝與品質管理職業崗位群的需求,以真實工作任務及工作過程為依據整合、序化教學內容,校企合作進行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方案的設計,如圖1所示。“分析職業工程過程轉換配置學習領域”這個階段為學習領域課程方案的宏觀設計過程,設計出專業課程體系,從“擴展描述學習領域學習情境設計”這個階段為學習領域課程方案的微觀設計過程。
(三)專業課程設置
通過對四川長虹集團、四川九洲集團、廣東步步高公司、四川電子軍工集團等多家大中型企業進行調研,獲取電子信息行業整機生產主要崗位的信息,與企業專家、教學管理專家一起,廣泛分析相關的職業崗位工作內容與過程,確定了電子產品工藝與品質管理專業方向在對原有專業課程體系調整的基礎上重新構建其核心專業課程體系。
在調研、分析崗位群分布情況的基礎上,獲取電子工藝與品質管理專業方向的崗位(群)名稱及其職業能力與任務分析表,如表1所示。
由專業教師和企業專家一起對崗位典型工作任務研討、歸納與選擇,確定行動領域。根據對完成崗位典型工作任務所需的知識、能力與素質要求,依據職業成長及認知規律遞進的原則,將行動領域轉換為學習領域,確定了培養學生職業素養、能力的歸屬課程,形成了電子工藝與品質管理方向核心專業課程,如表2所示。
我院2010級應用電子技術專業分為兩個專業方向:一是原有的電子產品維修與制造方向,二是新增的電子產品工藝與品質管理方向。兩者公共平臺課程完全相同,只是在原有的專業課程體系上進行3~4門核心專業課程的重新設置,在專業方向課程上有所側重,其余的專業方向課程都相同。教學團隊主要是對專業課程名稱的確定及其切實有效地對教學模式進行探索與實踐。
對專業課程教學模式的探索
課程教學設計以數碼電子產品整機產品為載體,按照項目導向、任務驅動模式進行教學設計與實施。通過《電子產品質量檢驗》課程長期的教學實踐探索,教學模式由下列幾個方面凝練而成:
第一,將學習活動與實際工作緊密結合,通過專業教育、工廠認知使學生明確自己將來可能面臨的實際工作崗位將要干哪些工作,需要掌握哪些專業知識,具備哪些操作能力,使每一個環節的學習都與實際工作相聯系,實現工學結合。
第二,專業知識教學實物化、現場化,職業崗位操作能力培養以任務驅動方式工位化、任務化。介紹專業知識時充分利用實物、圖片、Flas、工作現場情境,啟發學生運用專業知識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培養職業崗位操作能力時則以實戰方式,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分配的任務,保持訓練與實際工作的一致性。在校內教學時,按“項目導向、任務驅動”的形式展開,教師的教學活動和學生的作業活動是對實際工作過程的模擬,既融匯了必需的專業知識和操作技能培訓內容,又有助于職業道德與職業素質的形成。而在校外實訓部分,則以各工作崗位要完成的生產任務為內容,同時了解企業文化,在兼職教師或師傅的指導下,學生完成工作任務或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從而達到學中做、做中學的目的。
第三,課程教學目標與國家職業資格考試接軌。隨著電子技術領域新知識、新技術、新工藝、新器件與新產品等的快速出現,電子產品元件、整機產品的檢驗技術和手段也將不斷更新。在把握“夠用、實用”的原則方面,本課程確定教學內容的廣度、深度采用國家職業資格考核標準――“音視頻設備檢驗員(中級)”考核標準和國家“注冊質量工程師(初級)”職業資格考試標準。
第四,課堂教學實習化,實習教學課堂化,實現教學場所的一體化。教學場所配備設施齊全,除實踐操作的工作臺、實物等外,還配置有多媒體設備、視頻展示臺、視頻資料等,實現了專業知識教學與實踐教學場所的一體化,為行動導向教學創造了條件。
第五,開放式教學。通過到工廠企業參觀、生產實習等,把課堂延伸到社會,把學生學習、訓練活動融于社會實踐中。
教學效果
專業課程建設,教學內容改革,教學模式與教學手段創新,加強了面向工作崗位的典型工作任務的針對性、實踐性、可操作性,較好地解決了教與學的問題。教學模式采用項目導向、任務驅動方式設計,將傳統的先理論后實踐的教學方式用學中做、做中學、學用結合的方式取代,加大了學生自主學習的力度,教學時間得到充分利用,教學效果大大提高。
參考文獻:
[1]戴四新,陳紹敏.高職院校工學結合課程改革的思考與實踐[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0,(17).
[2]喻文凱.高職院校專業教學改革探索[J].全國商情:經濟理論研究,2010,(17).
[3]包華林,劉良華.“校企深度融合,全程職業模擬”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0,(17).
[4]胡斌,俞瑋.示范性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模式比較研究[J].河南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8).
[中圖分類號] R19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7210(2014)09(a)-0099-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understand the compliance status of cluster prevention of central line associ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 (CLABSI) inintensive care unit, and to evaluate the effects of execution. Methods By means of the targeted surveillance method, the targeted surveillance was performed for patients who were hospitalized the SICU, EICU, CCU and RCU for more than 48 hours from October 2012 to June 2013. Then filled the CLABSI monitoring information and the compliance of 5 evidence-based preventive practices, which included hand hygiene, maximum sterile barrier, 2% chlorhexidine skin disinfection, daily evaluation and promptly remove any intravascular catheter that is no longer essential. The compliance of preventive measures and the infection incidence of CLABSI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 compliance status of the preventive measures was 74.5%, the incidence rates of CLABSI was 6.4‰; the lowest compliance of preventive measures was RCU which was 60.2%, meanwhile, the infection incidence of RCU was the highest ,which was 10.5‰; SICU had the highest compliance of preventive measures, which was 84.4%, and the infection incidence rates was the lowest, which was 2.1‰.(P < 0.05). Conclusion The targeted monitoring and the effectively preventing can reduce the incidence rates of CLABSI.
[Key words] Catheter 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 Targeted surveillance; Preventive bundle; Compliance status
導管相關血流感染(CLABSI)是成人監護室最為常見的醫院感染類型之一,可顯著增加患者病死率,增加患者醫療負擔,占用大量醫療資源[1-3],所以嚴格執行CLABSI預防與控制措施尤為重要。北京醫院(以下簡稱“我院”)自2009年開始對外科監護室(SICU)的留置中心靜脈導管患者進行目標性監測,2012年起逐步開展對急診監護室(EICU)、心臟監護室(CCU)、呼吸監護室(RCU)的目標性監測。為了解各監護室CLABSI預防與控制措施執行情況及其對CLABSI感染率的影響,我院對上述監護室2012年10月~2013年6月期間的目標性監測病例及同期CLABSI發病率進行了調查和分析,為進一步采取有針對性的干預措施提供了依據。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入住我院SICU、EICU、CCU和RCU時間>48 h的病例。
1.2 研究方法
1.2.1 監測時點 以患者入住監護室作為監測起始時間,以患者出院、死亡或轉出監護室48 h為監測終結時間。
1.2.2 調查方法 根據《醫院感染監測規范》(WS/T312-2009)[4]對入住監護室時間>48 h的患者進行目標性監測,各監護室醫院感染兼職監測員填寫監護室患者日志、患者APACHEⅡ評分、置管信息等;如實填寫臨床對于美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CDC)《導管相關性血流感染預防指南》5大循證預防措施的執行情況,包括:手衛生、置管時最大無菌屏障、2.0%氯己定皮膚消毒、選取適宜置管部位(即根據患者實際情況選取相對不易污染的部位置管,如盡量避免股靜脈置管)和每日評估盡早拔管。醫院感染管理專職人員通過信息化監測系統觀察患者病情變化,并審核醫院感染兼職監測員填報的信息和數據,發現疑似感染患者提醒臨床醫師完善相關檢查并根據診斷標準予以確診。
1.3 診斷標準
CLABSI的診斷依據2008年美國CDC/NHSN的《急性診療機構醫院感染監測定義和特定感染類型標準》[5]。
1.4 觀察指標
根據《醫院感染監測規范》(WS/T312-2009)[4],中心靜脈導管使用率=(住院患者中心靜脈導管插管日數/患者總住院日數)×1000‰;中心靜脈導管相關血流感染千日感染率=(中心靜脈導管相關血流感染例數/住院患者靜脈插管總日數)×1000‰;某項防控措施依從性=(執行該項措施的中心靜脈插管病例數/中心靜脈插管病例數)×100%;總依從性=(執行至少3項防控措施的中心靜脈插管病例數/中心靜脈插管病例數)×100%。
1.5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 13.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數據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 <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基本情況
2012年10月~2013年6月共監測我院4個成人監護室住院患者541例,總床日數8648 d,總插管日3434 d。各監護室中RCU導管使用率最高,為47.0%;CCU導管使用率最低,為35.7%。見表1。各監護室導管使用率均低于美國國家醫療安全監測網(NHSN)公布的2012年綜合性教學醫院重癥監護室導管使用率(59%)[6]。
3 討論
3.1 中心靜脈導管使用率與CLABSI千日感染率
通過監測結果可知,我院監護室中心靜脈導管使用率低于美國綜合性教學醫院重癥監護室,而千日感染率則高于美國。使用率的差異可能與住院患者特點、中心靜脈導管使用指征和重癥監護病房收治患者指征的把握等因素相關。影響CLABSI千日感染率的因素很多,如患者病情、診療條件、臨床檢驗技術水平等,但最重要的因素還是預防措施的執行情況[7]。
3.2 CLABSI預防措施依從性
侵入性操作是監護室危重患者發生醫院感染的重要因素[8],其中,CLABSI是侵入性操作相關感染的重要類型。美國每年監測到的CLABSI病例超過萬例次,英國每年超過6000例次,CLABSI的病死率為12%~25%,導管相關性血流感染占醫院獲得性血流感染的20%~30%[9]。為有效預防CLABSI,美國CDC在2002年即了《血管內導管相關性血流感染預防指南》并于2011年進行了更新。該指南針對置管操作和置管后維護的多個環節提出了預防建議[3],推薦通過集束化預防措施綜合干預。有研究表明,貫徹執行《血管內導管相關性血流感染預防指南》提出的5大循證預防措施,即嚴格執行手衛生、留置導管時采用最大無菌屏障、2.0%氯己定進行皮膚消毒、選取適宜置管部位、每日評估并盡早拔除不必要的中心靜脈導管,使CLABSI千日感染率基線水平由7.7‰下降至1.1‰[10]。我院自2010年開始在全院推廣上述預防建議措施,并根據該指南制定了我院《導管相關血流感染預防控制標準操作規程》。
目標性監測是針對醫院感染重點人群、重點病區和重點環節開展的主動監測,有利于提高臨床對相關感染的防控意識,并通過反饋與分析持續改進防控措施。有研究表明,有效的目標性監測約可降低30%的醫院感染[11-12]。我院自2009年開始對SICU留置中心靜脈導管患者進行目標性監測,2012年開始先后在EICU、CCU和RCU開展目標性監測,故SICU開展目標性監測的時間顯著長于其他監護室。我院多年來始終將手衛生作為宣傳和培訓的重點,尤其關注無菌操作前后的手衛生,故醫護人員接觸手衛生知識的頻度與強度顯著高于其他預防措施。本研究結果顯示,SICU對各項預防控制措施的依從性最高,其他監護室依從性相對較低;在各項預防措施中,手衛生依從性最高,其他措施依從性相對較低。各監護室人員構成、業務能力、知識結構、診療護理常規、診療護理用品等無明顯差別,置管人員均為主治醫師以上職稱臨床醫師,導管類型與品牌相同,故考慮依從性的差別與目標性監測開展時間和推廣力度相關,但若進一步證實尚需長期調查。
3.3 CLABSI千日感染率與預防措施依從性關系
監測期間各監護室CLABSI的千日導管感染率為6.4‰,與相關報道中發展中國家監測數據相當[13]。CLABSI的發生與患者自身因素及醫源性因素相關,本研究中各監護室患者APACHEⅡ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可認為各監護室患者病情嚴重程度無顯著差別,故感染率的高低主要與醫源性因素相關。由于我院中心靜脈導管、消毒劑、診療護理用品等均為統一采購,執行統一的診療護理常規,人員接受統一培訓,故各監護室醫源性因素的差異主要源于預防措施的執行情況。本研究結果顯示,各監護室CLABSI感染率基本與其預防措施依從性呈現負相關:SICU預防措施依從性最高,其感染率為最低;RCU預防措施依從性最低,其感染率為最高;EICU和CCU預防措施依從性介乎上述兩個監護室之間,其感染率也居中。各監護室感染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證實預防措施依從性可影響CLABSI感染率。
3.4 小結
通過上述分析,可得出以下結論:CLABSI目標性監測作為一種干預措施,可有效提高感染預防措施依從性;在診療條件和患者自身因素一定的情況下,提高CLABSI感染預防措施依從性,可降低其感染率。所以,持續開展目標性監測和通過各種干預措施提高感染預防措施依從性是降低CLABSI感染率的有效手段。
[參考文獻]
[1] 芮志蓮,康厚純,馮春生.ICU患者靜脈留置導管感染分析[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09,19(1):95.
[2] Benedetta A. Report on the Burden of Endemic Health Care-Associated Infection Worldwide [EB/OL]. http://apps.who.int/iris/bitstream/10665/80135/1/9789241501507_eng.pdf.2013-12-15.
[3] O'Grady NP,Alexander M,Burns LA,et al. Summary of recommendations:guildelines for the intravascular catheter-related infections [J]. ClinInfect Dis,2011,52(9):1087-1099.
[4] 衛生部.醫院感染監測規范(WS/T312-2009)[S].2009.
[5] Horan TC,Andrus M,Dudeck MA. CDC/NHSN surveillance definition of health care-associated infection and criteria for specific types of infections in the acute care setting [J]. Am J Control,2008,36(5):309-332.
[6] Margaret A,Dudeck MPH,Lindsey M,et al. National Healthcare Safety Network(NHSN)report, data summary for 2012, Device-associated module [J]. American Journal of Infection Control,2013,41(12):1148-1166.
[7] Soni RA,Rogers G,Valenti A,et al. Catheter-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 rates in a mixed medical-surgical ICU population before and aft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a central line bundle [J]. Chest,2008,134(4):S3003.
[8] 陳明純,姚展成.危重病人醫院感染與侵入性操作的關系及對策[J].實用預防醫學,2004,11(4):715-716.
[9] Schinabeck MK,Ghannoum MA. Catheter-related infections,diagnosis, treatment,and prevention [J]. Clin Microbio New,2003,25(15):113-118.
[10] Ruperez M,Lopez-Herce J,Garcia C.et al. Comparison between cardiac output measured by the pulmonary arterial thermodilution technique and measured by the femoral arterial thermodilution technique in a pediatric animal model [J]. Pediatric Cardiology,2004,25:119-123.
[11] Geffers C,Schwab F. Incidence of health care-associated infections in high-risk neonates:results from the German surveillance system for very-low-birth weight infants [J]. J Hosp Infect,2008,68(3):214-221.
the influence of chemotherapy and radiotherapy before operation on the colorectal tumor angiogenesis and its clinical significance
wang yongbing, miao xudong, huang sheng, et al. pudong new area people’s hospital, shanghai 2012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research the influence of chemotherapy and radiotherapy before operation on the microvessel density (mvd) and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 gene expression of colorectal cancer. methods seventyeight patients who suffered from lower colorectal cancer were divided into 2 groups randomly. patients in the therapy group received radiotherapy for 40 grays as well as folfox4 chemotherapy for twice, then operation therapy 46 weeks after the end of radiotherapy.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operation directly after admission. all the specimen obtained from operation underwent the routine pathologic study as well as gene expression analysis of vegf and mvd in tumor tissues. a semiquantitative method was used to score the gene expression of vegf, and the weidner method was used to count the mvd. results scores of gene expression of vegf in the therapy group were 1.05 0.35, while it were 1.91 0.78 in the control group(p<0.01). counts of mvd in the therapy group were 12.6±3.45, and 23.8±7.67 in the control group(p<0.00). the rate of tumor shrinking, resection and anus sparing of the therapy group were all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conclusion chemotherapy and radiotherapy before operation can repress the gene expression of vegf and mvd in tumor tissues, and had downstaging effect before operation.
[key words] colorectal tumor; radiation therapy;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 microvessel density (mvd)
局部浸潤和復發是影響直腸癌手術切除和預后的關鍵因素,微血管生成在腫瘤的浸潤和復發中起重要作用,如何抑制腫瘤微血管生成,提高直腸癌手術切除和減少復發是近年研究的熱點[1]。本研究對照分析術前放化療對直腸腫瘤血管生長因子和微血管密度的改變,發現術前放化療對其有積極的影響,現報告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04年1月至2007年6月南通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和上海市第八人民醫院收治直腸癌患者78例,男45例,女35例,年齡42~75歲,平均(2.3±7.82)歲。腸鏡病理確診為直腸癌(距3~7 cm),術前hildebrandt 和feifel法超聲分期為t3、t4期,無糖尿病和嚴重高血壓(可能影響微血管)。隨機將本組病例分為兩組:治療組(術前放化療組)37例,和對照組(直接手術組)41例。兩組的年齡、病理、超聲分期無統計學差異。
1.2 標本獲得 治療組病例入院后先予放療,放療設備為美國ge公司醫用電子直線加速器,10mvx射線,采用前后對穿固定野照射。照射范圍上界為腰5骶1,下界為閉孔下緣,兩側為髂外1 cm,前后兩野對穿照射;劑量:2 gy/次,5次/周,連續4周,總計量為40 gy,同時folfox4方案化療2次,放療結束后4~6周手術。對照組入院后檢查無手術禁忌證即行手術。兩組手術方式視術中情況行doxin、miles、park、hatman或腸造瘺,獲得的病理標本在常規石蠟切片的同時做vegf和mvd免疫組化測定。
1.3 實驗方法及步驟
1.3.1 實驗試劑 vegf單克隆抗體、 viii因子相關抗原(fviiiag)多克隆抗體及鏈霉菌抗生物素蛋白-過氧化物酶免疫組織染色試劑盒均購自福州邁新生物技術公司。
1.3.2 實驗步驟 取以上病例術后根治標本,經10%福爾馬林固定,在腫瘤深處和邊緣切取標本進行常規石蠟包埋,5 μg 厚連續切片,分別進行he染色及免疫組化染色。切片經二甲苯脫臘后,酒精梯度水化,入0.3%h2o2 30 min阻斷內源性過氧化物酶活性,然后入0.01 mmol/l、ph為6.5的94℃枸櫞酸鹽緩沖液15 min以暴露修復抗原,降至室溫后,羊血清封閉10 min以封閉非特異性抗原,分別滴加鼠抗人ⅷ因子相關多克隆抗體(1∶100稀釋),鼠抗人vegf單克隆抗體(1∶200稀釋)后4℃冰箱過夜,次日洗去一抗后,再依次加入二抗、三抗工作液各37℃孵育1 h,洗去后經dab工作液顯色10 min,蘇木素復染30 s,脫水,透明,封片。實驗嚴格按說明書操作,用pbs代替一抗作陰性對照,用已知陽性切片作陽性對照。
1.3.3 結果判定 vegf的判斷使用半定量計分方法[2],vegf表達陽性為胞質染成黃色顆粒,以細胞陽性百分率得分之和進行判定,隨機選擇5個高倍視野(×400)進行判斷:無染色計為0分,淺黃色計為1分,棕黃色計為2分,黃褐色計為3分,并統計表達陽性率。微血管計數采用weidner[3]計分法:①fviiiag多克隆抗體陽性以血管內皮細胞呈棕色或棕黃色為標準。②切片在100倍光鏡下挑選微血管分布密度最高區域,在200倍光鏡下計數5個不重復視野中被cd34染成棕黃色的微血管數,取其平均值作為mvd,每個與鄰近微血管明顯分離的陽性染色的血管內皮細胞或血管內皮細胞簇都視為獨立的微血管,只要結構不相連,其分支結構也計作一個血管計數,而直徑大于8個紅細胞的血管,有厚的平滑肌的血管和硬化區的血管不在計數范圍內。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2.0專用統計軟件包對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評價vegf、mvd與臨床資料的關系時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相關性分析采用 spearman相關分析,統計結果以p<0.05為差異有顯著性。
1.5 結果
1.5.1 直腸癌組織形態變化 放化療后直腸癌組織大體檢查表現為癌灶表面較光滑干凈,癌組織質地較硬,纖維化明顯,與周圍組織有一個比較明顯的界線,光鏡下可見癌組織大部分為纖維組織,可見壞死癌細胞,癌細胞數明顯較對照組少,殘存癌細胞散在或巢狀,小片狀分布在纖維組織中。治療反應i級為壞死或癌細胞消失超過整個病灶的1/3,共5例;ii級反應為壞死或癌細胞消失超過整個病灶的2/3,但仍有存活的癌細胞,共29例;iii級反應為整個病灶全部壞死和/或被纖維組織取代,伴或不伴肉芽組織形成,沒有存活的癌細胞,共3例。
1.5.2 直腸癌組織中微血管形態和密度變化 直腸癌組織中微血管染色呈棕紅色,絕大部分為管腔樣結構,治療組和對照組癌組織中微血管形態明顯不同,治療組微血管管徑大小較一致,管腔明顯較對照組小,微血管數量較少,mvd值治療組為12.6±3.45,對照組23.8±7.67,p<0.01。見表1和圖1。表1 手術后兩組mvd比較比較
1.5.3 直腸癌細胞vegf表達的情況 vegf在細胞漿和細胞膜中表達,治療組染色較淡呈棕黃色,表達陽性率為(27±7.3)%,對照組呈棕紅色,表達陽性率為(57±18.7)%;分值治療組1.05±0.35,對照組1.91±0.78, p<0.01。見表2和圖2。表2 術后兩組vegf表達值比較(±s)
1.5.4 手術結果 治療組根治性手術率為94.59%(35/37),對照組為78.04%(32/41),p<0.05;治療組保率為86.48%(32/37),對照組為68.29%,p<0.01。經1~3年隨訪,手術后1年治療組局部復發率為5.43%(2/37),對照組為12.19%(5/41), p<0.01。生存率兩組無顯著性差異(91.89% v.s.87.80%,p>0.05)。
2 討 論
2.1 vegf的臨床意義 腫瘤血管的形成受多種血管生長因子所調節,vegf被認為是最重要的因子。vegf是一種相對分子質量為34~46 ku的二聚體糖蛋白,它有4種分子變異,分別含121、165、189和206個氨基酸,其中前兩者易達靶細胞,并表達于多種組織中[3]。vegf可由各種腫瘤細胞和某些正常細胞產生,并可通過旁分泌方式與位于血管內皮細胞或某些腫瘤細胞表面的vegf受體(flt1和kdr/dflt1)特異性結合,直接刺激內皮細胞增殖,改變內皮細胞基因的活化方式,誘導內皮細胞表達蛋白網的水解酶,間質膠原酶和組織因子,在原位誘導血管的生成,并且有利于癌細胞脫落進入血管或向鄰近纖維蛋白和結締組織基質擴散,為腫瘤的浸潤和轉移創造條件,因此,vegf對腫瘤新生血管生成和間質產生具有重要意義,特別是實體瘤的關系密切。
2.2 mvd的臨床意義 腫瘤細胞的快速增殖能力依賴于微血管網絡的不斷擴張,腫瘤血管來源有兩種,一種為宿主血管腫瘤化,即來自正常組織延伸的微血管或殘存腫瘤內的宿主血管逐漸變為腫瘤血管;另一種為腫瘤新生血管,即由腫瘤本身產生細胞生長因子誘導瘤體生成血管。伴隨著血管發生,癌灶生長迅速,腫瘤新生血管缺乏或僅有基底膜片段,新生血管為腫瘤細胞脫落進入血循環提供了開放門戶,腫瘤血管密度越大癌細胞脫落進入血循環的概率越大,血管生成與直腸癌浸潤、轉移密切相關,許多研究表明血管生成的定量指標mvd能反映直腸癌血管尤其是新生血管的生成情況,可作為腫瘤發生、轉移及預后的獨立指標[4,5]。
2.3 放化療對mvd及vegf的影響 術前放化療是直腸癌主要輔助治療手段之一,放射線可直接作用于腫瘤細胞及周圍新生血管內皮細胞的dna分子鏈,導致dna鏈的斷裂,并可增加組織細胞的自由基產生,誘導腫瘤細胞和新生血管內皮細胞凋亡,抑制腫瘤細胞和新生血管內皮細胞的增殖,使腫瘤的mvd密度明顯下降,從而導致腫瘤細胞缺血壞死。另一方面,由于放療使腫瘤細胞凋亡,腫瘤細胞產生的vegf明顯減少,使腫瘤組織的vegf表達明顯下降,反過來使腫瘤的微血管形成速度大大下降,減少腫瘤細胞的血供,延緩腫瘤生長,加速腫瘤凋亡。化療本身有相同作用,并有放射增敏作用,兩者同時使用,產生疊加作用,并可抑制全身轉移。本課題中放療組mvd值顯著低于對照組(p<0.01),且微血管形態也有明顯差異,治療組微血管管徑趨向一致,管腔明顯較對照組小。血管內皮細胞增殖能力較強,因而對放射線敏感性較強,容易被放射線殺滅,術前放療使癌組織內微血管減少,降低癌組織血供,這對減少術中癌細胞播散也具有重要意義。本研究發現放射治療后癌組織中vegf表達的程度和百分比均較直接手術組明顯下降(p<0.01)。因此,我們認為放射治療后癌組織中微血管的變化一方面與放射線直接造成血管內皮細胞損傷有關,另一方面與vegf表達明顯下降、使腫瘤微血管內皮細胞失去vegf刺激有關。從手術方式和術后初步隨訪結果,可以明顯看到,術前放化療組的保肛率達86.48%,明顯高于對照組的68.29%(p<0.05)。初步的隨訪結果顯示,術前放化療組的療效優于對照組。
【參考文獻】
[1]王銘河,師英強,陸洪芬. ii、iii期直腸癌組織中c0x2和vegfc的表達及其與腫瘤血管生成及預后的關系[j].中國癌癥雜志,2006,16(7):557567.
[2]gohji k, katsuoka y, okamoto m, et al. human heparanase: roles in invasion and metastasis of cancer[j]. hinyokika kiyo, 2000, 46(10): 757762.
【中圖分類號】R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9―0598―02
齲齒是小兒常見的多發病,發病率在全世界都很高「1。兒童齲病與其飲食、衛生等生活習慣有關,家長對口腔保健相關知識的了解程度,他們的行為及態度都直接關系和影響孩子的口腔狀況、孩子口腔健康行為養成,因此家長防齲認知意識與兒童齲病的發病和防齲措施的落實也有密切的關系「2。為了了解鄂西北學齡前兒童家長對防齲措施和口腔保健知識的了解程度,以便有針對性的制定學齡前兒童齲齒防治策略。本課題組特對鄂西北地區十堰和襄陽學齡前兒童患齲情況及家長防齲認知意識做對比分析。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十堰和襄陽各三所幼兒園3~5歲兒童796名進行口腔健康檢查,其中十堰476名,襄陽320名。
1.2 方法
1.2.1 口腔臨床檢查 經過老師的指導,按第二次全國口腔健康流行病學調查方案中齲病的調查標準進行兒童乳牙齲病情況檢查,由我們實踐隊的成員對孩子們進行口腔健康檢查,并對齲齒數量進行登記統計。
1.2.2 問卷調查 采用自制的調查問卷,問卷內容主要涉及兒童是否做過相關齲齒防治工作(使用涂氟和做窩溝封閉)以及家長對防齲技術的了解程度(涂氟和窩溝封閉)和預防齲齒的方法等。對受檢查者家長進行問卷調查和詢問,然后回收問卷,本次問卷發放1000份,回收756份,有效份數742份。
1.3 統計學方法 使用統計學方法對十堰和襄陽兩地學齡前兒童患齲的數據進行整理統計。
2 結果
2.1 兒童患齲情況
十堰市學齡前兒童3~5歲的患齲率分別是52.83%、61.26%、48.19%;襄陽市的3~5歲的患齲率分別是38.53%、58.30%、46.38%,且有齲填充率分別為5.46%和7.65%均較低。
2.2 兩地家長對防齲技術的了解情況
2.2.1 對涂氟防齲齒的了解狀況
2.2.2 對窩溝封閉技術防齲齒的了解狀況
2.3 家長對預防齲齒所采用的方法
3 討論
3.1 據結果顯示,十堰和襄陽兩地兒童的患齲率總體還比較高,在3~5歲的兒童中,4歲孩子的患齲率最高,3歲孩子次之,5歲兒童較低,這之所以與前人調查顯示的結果有出入,主要是由于隨著防齲工作的開展,如涂氟或進行窩溝封閉,兒童齲病得到一定的控制,但結果還是不容樂觀,況且有齲填充率很低,反映了家長防齲意識極度匱乏現象,也說明齲齒的防治工還任重道遠。
3.2大部分家長對兒童齲病的高發病率沒有足夠的意識,甚至認為乳牙遲早要換不用保護的錯誤思想,導致了兒童齲病高發的現象。本研究中十堰學齡前兒童家長對涂氟防齲和窩溝封閉技術了解情況大體上比襄陽要好一點,但宣傳力度還有待加強。相對核心的預防齲齒方法,如定期進行口腔檢查這方面還是襄陽的家長認知意識高,這也是造成十堰兒童患齲率高于襄陽的重要因素。總體看來鄂西北學齡前兒童家長的防齲認知意識不是很高,有待提升。
3.3 干預措施:
3.3.1 加大宣傳力度,推廣防齲技術的應用,采用涂氟技術,由于氟能抑制細菌的生長、解除蛋白質和細菌對牙釉質的吸附,降低牙釉質的自由能;降低牙釉質表面的溶解度,促進再礦化等「3。所以對學齡前兒童進行免費涂氟,能有效減少齲齒的發生。采用窩溝封閉技術,窩溝封閉是在不去除牙體組織,在牙齒(牙合)面、頰面、舌面的點隙溝裂處涂布一層粘結性樹脂,保護牙釉質不受細菌及代謝產物的侵蝕「4,達到預防齲齒的的一種有效方法。
3.3.2 爭強對患齲率高的地區的口腔保健知識的宣傳力度,打造新型口腔技術人才,加大基層衛生機構的口腔人員配備,則是解決問題的關鍵。而放眼當前本科生緊張的就業形勢,往基層醫院輸送口腔人才,也成為了解決就業問題的一個途徑,同時也填補了基層的缺口,對于社會來說是一個雙贏的策略,我們何樂而不為呢!
參考文獻:
[1] 解光明.種植牙知多少.醫藥與保健,2004,(9):11
地方優秀傳統文化具有親和力。思想政治教育過程是社會主流思想文化在人身上由內在接受認同到外在自覺踐行的轉化過程。要實現這一過程,就要選擇符合主流意識形態的思想觀念、政治觀點、道德規范,對教育對象進行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影響[2]。地方優 秀傳統文化作為該地區人們耳熟能詳的長期積淀下來的歷史文明成果,其影響無處不在,同時,給當地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打上了深刻的地方烙印,塑造了人們的經驗和行為。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地方優秀傳統文化容易被認可、接受,特別是在精神認同上具有天然的親和力。
地方優秀傳統文化具有感召力。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取決于教育內容的感召力。地方優秀傳統文化長期扎根于當地人們的思想觀念,不僅符合主流意識形態,還具有生動性、直觀性,能夠為思想政治教育開展提供豐富有效的教育內容以及互動性強的教育載體。同時,在教育內容的選擇上,地方優秀傳統文化既能豐富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又能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感召力,有助于主流意識形態的有效滲透。因此,地方傳統文化也應當納入思想政治教育范疇。
地方優秀傳統文化具有凝聚力。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社會或群體意識與精神的塑造,將教育對象的理想信念、精神信仰、道德規范統一到主流思想意識上來,實現社會發展的目標[3]。中華文明歷經千年而不衰,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對中華傳統文化價值的自覺認同是其根源。地方優秀傳統文化為當地人民提供了區域文化價值的認同感,是其地區自豪感和文化自信的來源。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強地方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激發人們的認同感,容易形成共識,使得國家、社會和個人的價值需求、奮斗目標趨向一致,進而形成推動社會發展的強大凝聚力。
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地方優秀傳統文化的關系
(一)濱州特色傳統文化概述
濱州地處山東北部,是黃河文化和齊文化的發祥地之一,歷史文化悠久,經過長期的歷史發展,形成了以孫武武圣文化、范仲淹憂樂文化、董永孝悌文化和杜受田勤廉文化為特色的地方傳統文化。
孫武,春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被后世尊為武圣,濱州惠民縣據考證為孫武故里。武圣文化,起源于其軍事著作《孫子兵法》中的軍事思想,即用唯物辯證法的思維看待戰爭發展和敵我力量。
范仲淹,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其青少年時期曾在今濱州鄒平生活過。憂樂文化,源于其名作《岳陽樓記》中的千古名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即先有國家和百姓的幸福安康,才有自己的樂可言,體現了愛國憂民的崇高思想境界。
董永,漢朝千乘人(今山東博興)。孝悌文化,源自漢朝《二十四孝》記載的董永孝行,即孝敬父母、愛護兄弟、友善鄰里,知感恩、懂回報。
杜受田,清朝濱縣人(現濱州濱城),道光進士,咸豐帝師。勤廉文化,是以杜受田為代表的杜氏家族文化,即做人要正直謙遜、做官要勤政清廉、做事要公正求實。
以孫武武圣文化、范仲淹憂樂文化、董永孝悌文化和杜受田勤廉文化為特色的濱州傳統文化,不僅在濱州當地廣為流傳,也得到了廣泛的社會認可。
(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地方優秀傳統文化的關系
地方優秀傳統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通相容,具有統一性。地方優秀傳統文化所蘊含的價值理念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同宗同源,如孝悌文化與和諧、友善、誠信不謀而合,勤廉文化教育我們要敬業,憂樂文化更是深深的愛國情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地方優秀傳統文化相輔相成。二者從根源上看,都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
三、地方優秀傳統文化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開展地方傳統文化教育的主動性欠缺。我國上下歷史五千年,歷史悠久,文化燦爛,經過不同時期的思想家、哲學家、政治家的傳承與發展,形成了獨特的中華傳統文化,并成為中華民族發展的思想力量源泉。但是,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并沒有足夠重視傳統文化教育,特別是地方傳統文化教育,以致于在當前的德育工作實踐中,開展地方傳統文化教育的主動性欠缺,缺乏系統化的整體設計。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開展地方傳統文化教育的針對性不強。傳統文化蘊含著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和共同追求,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就要以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以愛國主義教育為重點,培育和弘揚中華民族精神。因此,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離不開傳統文化的宣傳和教育。但是,據筆者調查,當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開展傳統文化教育的現狀并不令人滿意,專門接受過傳統文化教育的學生所占比重很少,接受地方傳統文化教育的就更少了。在目前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仍然以理論授課為主,缺乏有關傳統文化的元素。
四、地方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徑
轉變思想認識,著力打造具有濃厚地方傳統文化特色的社會環境。思想政治教育是系統工程,良好的社會環境是有效的助推器,對個人成長具有潛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十以來,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統領,凝聚全民族的力量為實現中國夢而努力奮斗。像濱州特色傳統文化這樣的地方文化,契合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其愛國精神和人文精神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一脈相承。濱州市已將武圣文化、孝悌文化、憂樂文化和勤廉文化的弘揚和發展納入十三五規劃。由此可見,地方政府應當將其優秀傳統文化作為切入點,納入地方社會經濟發展整體規劃當中,貫穿于學校教育、社會道德教育、人才隊伍建設的全過程,以此推動全社會形成尊重傳統文化的整體氛圍,進一步強化地方傳統文化的心理認同,夯實文化育人的社會思想基礎。
加大高校的重視,主動將地方優秀傳統文化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地方優秀傳統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通,而地方優秀傳統文化內容豐富、形式多樣,能夠有效拓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間和層次。高校應主動將地方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德育工作中,在課程設置和教師素養上主動開展工作。首先,在課程設計方面,雖然目前各高校都開設大學語文課,但在師資配備、教材水平上參差不齊,而且并未有列為必修課。因此,要開設系統化的傳統文化課程,增加地方優秀傳統文化課程設置,同時,要鼓勵教師開設相關選修課、講座,讓大學生多渠道、系統化地了解中國傳統文化和地方傳統文化,激發大學生對理想境界和自身修養的追求,進而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其次,提高高校教師的思想認識和自身文化素養。引導高校教師轉變思想認識,積極挖掘所授課程的優秀文化內涵,加強傳統文化與學科間的有機融合,將傳統文化精髓貫穿其中;同時,加強高校教師隊伍的傳統文化素養,深入了解地方優秀傳統文化,提高教師隊伍的文化素養水平,這樣在開展授課、德育工作時,能夠提高教育內容的針對性、現實性和生動性,避免大而空的泛泛之談,切實傳統文化教育的實效。
2021年,教育部專門提出了抓好“作業、睡眠、手機、讀物、體質”五項管理的號召,并研究出臺了相關政策文件。為貫徹落實“五項管理”的相關要求,全面提高育人質量,根據
“五項管理”的通知等文件精神,XX職業技術學校制定了一系列措施方案,請家長朋友認真閱讀,積極配合,切實承擔起監督和教育的職責,家校共育促進孩子全面、健康而有個性的發展。
一.作業管理篇
為促進學生全面、健康、個性的發展,學校就作業管理將重點實施兩個方面措施:
一是嚴控作業總量。
各科作業總量不超過90分鐘。如學生有特殊需求,請您及時與學校溝通,學校將根據學生情況或需求,合理設置有針對性的作業內容、作業量、作業形式。
二是提高作業質量。
學校將系統化選編、改編、創編符合學習規律、體現素質教育導向的基礎性作業,提高針對性,避免機械無效作業。
同時,禁止以課前預習、課后鞏固等任何形式布置書面作業。
向家長提出倡議:
請家長朋友對孩子居家學習進行監督管理,?孩子需要幫助時,家長可以先給予提示,然后讓孩子思考如何做,不要盲目批評指責;
不要憑感覺給孩子隨意布置課堂以外的作業;
不要根據自身喜好給孩子報過量的興趣班;
要督促孩子合理安排好居家學習時間,制定學習計劃;
要培養孩子獨立完成作業的能力和按時完成作業的習慣。
二.睡眠管理篇
根據不同年齡段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初中生睡眠時間達到9小時,高中生睡眠時間達到8小時。
向家長提出倡議:
不要在睡前訓斥孩子,盡可能避免讓孩子帶著不好的情緒入眠,影響睡眠質量;
不要一味只要求孩子注重睡眠,需以身作則,共同養成良好的睡眠習慣;
要培養孩子良好的睡前習慣,睡前一小時進行圖書的閱讀或聽一些舒緩的音樂;
要為孩子設立固定的睡眠時間,營造良好的睡眠環境,控制室內光源及噪音。
三.手機管理篇
手機本應是聯絡工具,但現階段部分學生過度使用手機,造成視力健康有所損害,或沉迷于網絡和游戲,影響正常學習生活。為此,請您不要讓孩子帶手機、電話手表等進入校園,如果確有需求,請您向學校(班主任)提出書面申請,學校審核通過方可帶入。進校后應將手機交由學校統一保管。
向家長提出倡議:
不要為孩子購買智能手機;
不要對孩子私自將手機帶入校園的行為聽之任之;
要加強對孩子使用手機監督管理,加強與學校及班主任、任課教師的溝通與聯系;
要以身作則,言傳身教,科學合理使用手機,給孩子樹立一個良好的榜樣;
要加強與孩子溝通交流,共同引導孩子養成良好的手機使用習慣,關注孩子心理健康,培養孩子健康的興趣愛好。
四.讀物管理篇
書,記載著人類的成長歷程,傳承著人類的文明和智慧,讀書可以使孩子們開闊視野、充實思想、增加底蘊、陶冶情操,學校將有計劃地開展晨讀、課堂閱讀及課外閱讀等活動。
向家長提出倡議:
要有選擇性地向孩子推薦健康書目,鼓勵孩子認真閱讀有益于身心健康成長的書籍;
要多帶孩子到書店、圖書館走走,讓孩子從喜愛看書入手,培養愛讀書、勤讀書的好習慣;
要記錄讀書過程中的點點滴滴,讓孩子從讀本中汲取營養,在閱讀中開拓視野、增長知識,提高閱讀和寫作能力。
同時,建議家長朋友們,和孩子一起讀書,分享讀書成果,營造家庭讀書氛圍,為孩子終生學習打下基礎。
五.體質管理篇
擁有健康的體魄是學習的根本保證,學校將不斷開展足球、籃球等具有特色的體育活動,結合學生實際開設各類體育社團,在“教會”的基礎上“勤練”“常賽”,適時布置體育家庭作業,鍛煉學生體魄,增強學生體質。
向家長提出倡議:
要指導孩子勞逸結合,保持良好的生活規律和體育鍛煉的習慣,督促孩子堅持體育鍛煉;
要引導孩子參加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實踐活動或社會公益活動;
要在體育鍛煉中鼓勵孩子克服困難的同時,更要注意運動安全,懂得量力而行,避免造成運動損傷;
中圖分類號:R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3)17-0317-02
0 引言
預防醫學是一項以人群作為研究對象,使用宏觀、微觀技術手段,對影響健康的因素以及作用規律,來分析外界環境因素和人群健康的關系,進一步延長人群壽命[1],提高生命質量的學科。為探討預防醫學在社區衛生服務中的運用效果。本文調查2001年-2005年和2006年-2010年兩個階段居民對環境衛生、食品衛生、勞動衛生、心理衛生等相關知識的掌握、年家庭食物中毒發生例數以及對社區衛生服務工作的滿意度情況進行比較。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該地區5個大型社區,所有社區在2001年前均已設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收集2001年—2010年間所調查社區內,家庭食物中毒發生案件和居民對環境衛生、食品衛生、勞動衛生、心理衛生等相關知識[2]的掌握以及對社區衛生服務工作的滿意度情況的相關資料。
1.2 方法 將該地區的社區衛生服務工作分成兩個階段,將尚未引入預防醫學人才和概念應用在社區衛生服務工作中的2001年-2005年設為第一階段,將引入預防醫學人才和概念應用在社區衛生服務工作中的2006年—2010年設為第二階段,對兩個階段居民對環境衛生、食品衛生、勞動衛生、心理衛生等相關知識的掌握、社區衛生服務工作的滿意度以及年家庭食物中毒發生例數情況進行比較。
1.2.1 環境衛生 提高社區群眾對于環境衛生影響健康的意識,了解吸煙、油煙、裝潢材料等環境因素對人體健康的影響[3]。
1.2.2 食品衛生 通過健康教育講座等宣傳教育方式,提高社區居民對農藥殘留、有毒物質、食物污染等食品安全問題的意識程度,定期對社區居民通報食品中毒信息。
1.2.3 勞動衛生 針對居民的職業進行勞動衛生宣傳教育,提高居民對職業病危害的認識,并加強勞動污染對居民生活環境影響的監測。
1.2.4 心理衛生 了解居民的心理、精神狀態,對于存在心理不良問題的居民進行積極心理引導,樹立居民積極向上、樂觀、健康的心態,有助于幫助居民處理家庭、社會、鄰里之間的關系,避免疾病的發生。
1.2.5 流行病學研究 定期觀察流行病發生、發展情況,在流行病高發季節提前進行預防,避免出現大流行的發生。
1.3 統計學方法 數據結果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處理,首先做正態檢驗,計量數據采用(χ±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配對均數t檢驗,以P
1.4 觀察項目調研方法 居民對環境衛生、食品衛生、勞動衛生、心理衛生等相關知識的掌握情況的調研,由調研小組設計相關知識問答卷,調查該地區居民對有關環境衛生、食品衛生、勞動衛生、心理衛生等相關知識的掌握情況,問答卷滿分100分,分數越高說明患者對相關知識的掌握情況越好;社區衛生服務工作的滿意度情況的調研,由調研小組設計滿意度評價調查表,讓居民對社區衛生服務相關工作進行評價,滿分100分,分數越高說明居民對社區衛生服務越滿意。
2 結果
第一階段,該地區居民相關知識掌握為(67.32±12.23)分,年家庭食物中毒發生例數為(76.43±3.67)起,社區衛生服務工作滿意度為(78.87±3.54)分;第二階段,該地區居民相關知識掌握為(89.32±16.21)分,年家庭食物中毒發生例數為(28.78±1.78)起,社區衛生服務工作滿意度為(92.34±7.76)分,可見第二階段的居民相關知識掌握、年家庭食物中毒發生例數、社區衛生服務工作滿意度明顯優于第一階段,均具有顯著性差異,P
3 討論
加強預防醫學在社區衛生服務中的作用,提高預防醫學的宣傳、教育工作,定期舉辦講座,在社區醒目位置張貼宣傳海報,定期更換板報等形式對居民進行教育,提高居民對環境衛生、食品衛生、勞動衛生、心理衛生等相關知識的掌握,大力消除影響居民健康的因素,提高居民的生活、學習質量,加強社區疾病預防工作網絡建設,提高社區對流行性疾病及突發事件的處理能力,最大程度降低各種因素對居民身體健康的傷害。本文研究發現:第一階段,該地區居民相關知識掌握為(67.32±12.23)分,年家庭食物中毒發生例數為(76.43±3.67)起,社區衛生服務工作滿意度為(78.87±3.54)分;第二階段,該地區居民相關知識掌握為(89.32±16.21)分,年家庭食物中毒發生例數為(28.78±1.78)起,社區衛生服務工作滿意度為(92.34±7.76)分,可見第二階段的居民相關知識掌握、年家庭食物中毒發生例數、社區衛生服務工作滿意度明顯優于第一階段,均具有顯著性差異,P
參考文獻:
2統計學方法
數據結果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處理,首先做正態檢驗,計量數據采用(χ±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配對均數t檢驗,以P<0.05,為具有顯著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觀察項目調研方法居民對環境衛生、食品衛生、勞動衛生、心理衛生等相關知識的掌握情況的調研,由調研小組設計相關知識問答卷,調查該地區居民對有關環境衛生、食品衛生、勞動衛生、心理衛生等相關知識的掌握情況,問答卷滿分100分,分數越高說明患者對相關知識的掌握情況越好;社區衛生服務工作的滿意度情況的調研,由調研小組設計滿意度評價調查表,讓居民對社區衛生服務相關工作進行評價,滿分100分,分數越高說明居民對社區衛生服務越滿意。
3結果
第一階段,該地區居民相關知識掌握為(67.32±12.23)分,年家庭食物中毒發生例數為(76.43±3.67)起,社區衛生服務工作滿意度為(78.87±3.54)分;第二階段,該地區居民相關知識掌握為(89.32±16.21)分,年家庭食物中毒發生例數為(28.78±1.78)起,社區衛生服務工作滿意度為(92.34±7.76)分,可見第二階段的居民相關知識掌握、年家庭食物中毒發生例數、社區衛生服務工作滿意度明顯優于第一階段,均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有統計學意義。
高職高專醫學院校的學生在預防醫學的相關課程上,大都缺乏學習積極性。主要原因是大多數學生對預防醫學沒有充分的認識,只是片面地認為預防醫學與自身所學專業差別太大,將來在就業中不能得到很好運用,甚至無法和今后的工作產生一定聯系。因此部分學生在預防醫學的相關課程學習上,注意力不集中,考試也大都為應付及格。這種學習觀念的不正確性,導致了高職高專醫學院校在預防醫學教學過程中,得不到相應的配合,對教學質量產生了非常不利的影響。因預防醫學的教學內容大都是理論課程,更需要學生加強對預防醫學相關課程的重視,才能對預防醫學的教學質量起到保障,并推動預防醫學在教學改革中的進一步深化。
1.2教學時數少,學生理論知識基礎不扎實
高職高專的相關教學管理部門在對各專業教學時數進行安排時,通常會因為教學任務重、時間緊等原因,使得教學課時偏重于臨床學科,忽視了對預防醫學等相關學科的開設。大多數學校在臨床學科專業中并沒有對預防醫學課程進行開設,即使開設了預防醫學課程的專業,其學時也僅為38~96學時。緊湊的學時與繁重的教學任務產生矛盾,使得教學質量無法得到保障。預防醫學的相關學科知識面廣闊,并且教學內容較多,在學時方面不能給予相應保障的情況下,預防醫學的教學實踐就無法得到深入,許多重要內容無法得到相應的強調,并且重點很難突出。因此學生對預防醫學理論知識的掌握并不扎實,并且很難形成預防醫學理論知識完整的知識體系。
1.3教學方法存在問題
許多高職高專醫學院校在教學方法中,仍然以課堂教學為主,并沒有很好地利用多媒體教學,并且教學內容的展示也大都是教材內容,并沒有很好地利用到現代教育信息技術,而且理論教學為主、實踐教學為輔的教學方法,使得教學內容無法深入人心。在實踐課的教學過程中,只是簡單的統計學聯系或者是職業病和食物中毒等案例的相關分析,其他的重點實踐課程因為學時和設施條件的限制,無法取得相應的開展,并且因實踐課較少,無法讓學生對預防醫學的教學內容有更全面的了解。
2高職高專預防醫學教學問題的解決對策
2.1加強學生的思想觀念轉變
高職高專醫學類院校應該適應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將預防醫學的重要性提高到戰略高度,并在教學目標中樹立預防為主的工作思路。將預防醫學的戰略思想貫穿在醫學教育之中,并且從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等學科的預防角度出發,對教學內容加以分析,體現出群體、社會醫學與預防醫學的整體觀念,從而實現預防、治療和康復相統一的教學體系,以此來改變學生對預防醫學的原有思想觀念,并通過加大宣傳,使得學生對預防醫學的相關課程有充分的重視,加強學習積極性。
2.2優化教學內容,教學時數合理安排
對高職高專預防醫學教學質量的提高,應對教學時數進行合理安排,并保證教學內容的完整性。教師應該針對不同專業的學生,優化教學內容,為不同專業的學生樹立起與自身專業相符合的預防觀念,并對實用性較強的知識點重點講解,而對教材中相關的基礎知識或重疊部分章節進行簡要介紹,以此來轉變學生對預防醫學枯燥、乏味的印象。
2.3加強實踐教學,改進教學方法
一、教學方法的改革
預防醫學課堂教學往往采用大班上課,以教師為主的“講授式”、“灌輸式”教學方式,顯然不能提高學生學習這門課的興趣。因此,教師應結合專業特點及培養目標,采用多種方法共同提高教學效果。預防醫學的教學內容與現實生活息息相關。近年來,我國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頻發,涉及預防醫學研究的各個領域,對公眾身體健康與生命安全造成嚴重影響,案例教學法的運用可以大大增加學生學習預防醫學的興趣。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各種途徑收集典型案例,經過認真選擇和精心設計,保證案例具有知識性、趣味性、典型性、啟發性、真實性和實踐性等特點。以案例為線索,以問題為中心,圍繞具體實際案例先提出各種問題,再對問題進行分析、討論、歸納和總結,探究其內在機理,揭示其一般規律,啟發學生思考,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醫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通過一些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情景再現,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不僅僅可以使學生將學到的臨床知識加以實際運用,還可以讓學生認識到醫學不同學科的專業特點及內在聯系,體會醫學事件中的不同分工,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為將來更好的從事臨床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礎。此外,通過優化整合和資源共享,結合預防醫學學科發展特點,在滿足學生需求和興趣的基礎上,緊密結合中醫學專業特點,突出中醫學特色,采取教學實踐相結合的方法,指導學生自主設計調查問卷,如學生設計的脾胃之氣在疾病中的重要性、辦公室人員腰痛患病率抽樣調查、食品安全等相關課題,并進行實際調查,使學生更好的將所學知識應用于實際生活,深入體會三級預防思想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預期所能取得的干預效果,建立預防為主的思想,以利于學生開拓視野、啟迪思維、培養創新能力和動手實踐能力,提高學生的科學素質和人文精神。
二、教學內容的改革
分別在授課開始前和授課結束后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授課前問卷調查主要了解學生對于預防醫學的態度、感興趣的相關知識,在教學過程中有針對性的進行講解,以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授課結束后對授課內容進行滿意度調查,評價課堂教學效果。由于課時限制,在教學過程中相關內容安排學生進行自學、討論,布置思考題,并可嘗試進行網絡教學,如微課、使用相關系統平臺,以加強網絡資源的利用和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逐步形成獨立學院自己的預防醫學教學模式和課堂特色。
作者:申璐 閔文 單位:南京中醫藥大學翰林學院
作者簡介:盧永輝,男,1984-07生,博士,講師,
近年來,各醫學院校都非常重視醫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特別是醫學相關知識面的拓展,并以此為各專業醫學本科生開設了非專業內容的醫學課程。勞動衛生學屬于預防醫學范疇,是預防醫學專業本科的主修課程。隨著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目前大多數醫學院校已經針對非預防醫學專業,如臨床醫學、藥學、護理和生物醫學工程等專業開設了預防醫學課程。通過預防醫學的教學,可使非預防專業醫學生了解相關預防醫學知識,掌握預防醫學的思維模式,擁有宏觀醫學的觀念和角度[1]。勞動衛生學作為預防醫學的主要組成內容之一,對各專業學生了解職業性相關疾病和衛生學問題,以及今后工作中的職業健康維護具有重要指導作用。然而,目前針對非預防專業的勞動衛生教學仍存在諸多問題,如目標定位不明、教學內容照搬預防專業,以及教學模式不清等。
1非預防專業與預防專業對勞動衛生課程教學的要求不同
本科的課程教學以實際應用為導向,非預防專業與預防專業學生對勞動衛生的知識要求存在差異。預防醫學專業學生學習勞動衛生學是直接用于今后從事的工作,因此,盡可能全面、詳細地掌握勞動衛生學的專業知識顯得非常重要。而非預防專業學生對勞動衛生學知識的學習目的在于服務、輔助今后其從事的相關醫學工作。因此,在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方面,應對非預防專業學生與預防專業學生的需求差異加以考慮。
1.1課程教學目的定位不同
針對預防醫學專業學生的勞動衛生課程教學,其目的是培養勞動衛生或職業衛生的應用者和研究者。勞動衛生學是研究勞動條件對勞動者健康可能產生的影響,闡明勞動條件中生產性有害因素與勞動者健康水平關系的學科[2]。預防醫學專業開設本課程,旨在使學生掌握勞動衛生學的理論、知識和操作技能,熟悉其工作內容與工作方法,具備開展職業衛生防護工作的能力。而非預防專業學生將來一般較少從事職業衛生服務、監督等工作,對他們來說,更多的是在將來的相關醫務工作中借鑒、參考勞動衛生學的思維和知識,服務其當前工作。因此,針對非預防專業的勞動衛生教學的目標定位不是把學生培養為專門的職業衛生從業人員,而是培養學生預防醫學的大衛生思維和職業衛生觀念意識,使學生通過懂得勞動衛生達到為其專業服務的目的。
1.2課程教學內容側重不同
基于非預防專業與預防專業勞動衛生課程教學目的之間的差異,其教學內容設置應體現出差異性和適應性。如果對專業不加以區分,按照統一標準、模式設置課程教學內容,就會與其各自的教學目標不相符,進而難以取得預期的教學效果。因此,要培養合格的職業衛生從業人員,就要在教學中讓學生全面了解、掌握職業有害因素的種類、來源、人群健康危害和防護措施,側重于勞動或作業人群面對的職業有害因素的識別、監督和防護。相反,非預防專業勞動衛生學課程教學的側重點就不應該再強調職業有害因素的種類、來源和防護,而應將之作為一般性了解內容,并將授課重點放在培養其疾病病因學中環境病因的思想,職業性損傷的原因、機理和處理措施等。
2非預防專業勞動衛生學課程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的設置
基于上述分析,非預防專業學生學習勞動衛生學的目的與預防醫學專業學生不同,不是為了從事該專業工作,而是為其本身專業和職業服務。按照本科教學以實際應用和需求為導向的原則和要求,應根據非預防專業學生對勞動衛生學知識的需求,對目前通用的勞動衛生學課程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進行有針對性的修訂,使勞動衛生學的課程教學能更好地為非預防專業的人才培養服務。
2.1教學目標的制定
對預防醫學專業學生來說,勞動衛生學的教學目標是使學生掌握勞動衛生學的基本知識和基本理論,熟練運用職業衛生監督、調查方法和程序,能夠對各職業危害因素和環境提出綜合防護措施。由此可見,這一教學目標重點強調的是對職業危害防護的熟練掌握,側重的是如何做好職業衛生防護工作。根據對非預防專業學生對勞動衛生學知識的需求分析,職業危害因素的識別、監督和防護并不是非預防專業學生的重點需求,他們更關注職業性有害因素與疾病的關系,以及相關職業病或職業性損害的機理、表現和治療處理方法。也就是說,非預防專業學生需要學習如何結合、運用勞動衛生學相關知識,為本專業工作提供參考和輔助。因此,非預防專業勞動衛生學課程教學的目標應為:使學生了解勞動衛生學基本知識,理解職業性有害因素對健康的損害及其機制,了解相關職業病的防治方法。
2.2教學內容的設置
目前,勞動衛生學課程教學通常把主要內容放在職業性有害因素的識別、評價與控制;職業衛生服務與健康促進;職業傷害與職業安全等,把大量學時用于職業衛生具體工作的講解上,從而導致講解常見作業有害因素對健康的影響與危害的學時非常有限。為了避免花費大量學時來教授非預防專業的學生如何進行職業衛生工作,非預防專業勞動衛生學的教學內容應以常見作業有害因素對機體的影響與危害為重點,講解相關有害因素與職業病發生的關系及其致病機理,適當增加職業病防治的內容。通過教學,使非預防專業學生了解常見的生產性毒物和氣體、生產性粉塵,以及物理性有害因素對機體健康的危害,學會利用勞動衛生學知識為今后的醫務工作提供幫助。只有這樣,勞動衛生學課程教學才會對非預防專業學生具備較強的實用性。
3非預防專業勞動衛生學教學模式的改進
非預防專業勞動衛生學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的具體性和特殊性要求相應教學模式的變化,不可照搬預防醫學專業的教學模式。創新勞動衛生學教學模式,提高非預防專業學生的學習興趣,側重其對勞動衛生學知識的具體需求,進而提高教學效果。
3.1案例導入法進行課堂教學
案例教學法由美國哈佛大學法學院院長ChristopherColumbusLangdell于1870年創立,其特點是側重實踐、師生交互,可全面培養學生辯證思維能力,提高學生學習主動性、積極性和分析與解決問題能力[3]。根據教學實踐中得到的反饋,多數非預防專業學生認為勞動衛生學教學中需增加案例教學的內容。將各職業衛生事件和職業病案例導入教學中,通過對案例的講解與討論,可有效提高非預防專業學生的興趣和參與度,加深學生對勞動衛生學知識的理解,使學生更直觀地認識各職業環境有害因素與職業健康損傷和職業病發生之間的關系。
3.2情景式教學
情景式教學是指有目的地引入或創設具有一定情緒色彩的、以形象為主體的生動的具體場景,以引起學生一定的態度體驗,引導學生融入其中,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教材,促進教與學的統一[4]。在勞動衛生學教學中,引入情景式教學方式,可以讓學生對各種職業環境有較為直觀的感受,如噪聲、電磁環境等,加深學生的感性認識,是提高教學效果的重要途徑[5]。同時,好的教學情境還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積極性,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3體驗式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