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寫作既是個人情感的抒發,也是對學術真理的探索,歡迎閱讀由發表云整理的11篇初中的修辭手法范文,希望它們能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啟發。
讓學生對文章的內容進行更深入的領會是進行修辭教學的最大目的,而作為一種文學工具,修辭手法的運用可以將作者的情感更好地表F出來。初中這個階段是發展學生語言和思維能力的關鍵時期,教師應該引導學生更好地學習修辭手法,使學生對于教學內容更好地領會,從而學生的語文素養得到有效提高。以下文章就對初中語文修辭教學中的一些問題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解決的策略。
一、存在的問題
1.修辭教學的重點存在偏移
當前,很多教師對于修辭教學的目的并沒有進行充分的認
識,只是單純地將其等同于一些夸張和比喻的修辭手法,并當作基礎知識進行傳授,教學面很窄且量很小。還有一些教師雖然對語言聯系比較重視,將其當作關鍵教學內容,但還是沒有很好地和修辭進行聯系,由此就可以看出他們對于修辭在語言表達上的作用并沒有清晰的認識。一些教師只是在簡要地理解修辭方法上進行了修辭方法的教學,還有一些教師在教學中只關注了辭格和句式修辭,卻忽視了一般修辭的內容,未結合課文的情境對修辭特有的作用進行探究,通常對講解比較重視,卻忽略了練習的作用。實際上,在修辭教學中,教師要更多地關注語言的實際訓練,也就是說,要結合生動鮮活的生活實際來進行修辭的訓練。
2.教師的教學理念淡薄
很大一部分語文教師對于修辭知識的認識都存在誤區,因為不重視也就沒有更好地學習和掌握更多專業的知識,所以教學效果就受到了很大的影響。同時,對于修辭教學的重要性,很多語文教師也沒有進行充分的認識,在具體的教學中采取的教學方式仍然是以辭格辨別為中心,這就會使學生語文能力的發展受到很大的阻礙。
二、正確的教學引導
1.練習生活實際
語言交際在很多方面都會產生重要的影響,比如思想的交流、信息的傳播以及聯絡溝通等,它是一種社會活動。在口語交際中最早開始應用修辭,后來則慢慢向書面修辭偏移,因此就造成了修辭的運用漸漸脫離了實際。
在口語交際的教學過程中,為使課堂教學能夠順利地開展,教師應該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和生活語境。比如,在初中語文的課本當中就設置了一些專題來訓練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在初中階段進行語文修辭教學的過程中,也應該聯系生活實際,讓學生能夠將修辭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當中,建立無處不修辭的意識。教師適當地為學生總結修辭的知識,提高學生應用修辭手法的能
力,引導學生將其內化為語文素養,使學生的語文成績能得到有效的提高。
2.融合課文和修辭的教學
在進行初中語文修辭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有效地融合修辭教學和課文教學。因為在名家名著中包含著豐富的修辭手法,而初中的語文教材中就包括了大量的名著。教師在傳統的課文教學中只是把修辭當成基礎知識,這樣對于學生深入把握作者的情感很不利。鑒于這種情況,教師需要在講解修辭內容的同時講述修辭的方法。
比如,對《木蘭詩》這篇課文進行教學的時候,教師就可以將修辭教學融入課文教學當中,將課文中蘊含的一些修辭手法指出來,并為學生講解。比如“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這一句中就蘊含著夸張的手法,而夸張就是指夸大和縮小事物的某些方面,運用夸張的手法是為了增強文章的效果,這一句中就將戰爭的緊急和路途的遙遠作出夸張的描寫。在這篇文章中還包含了對偶、設問、頂針等修辭手法,對偶是一些結構相同、字數也相等的句子,“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就屬于對偶句,作者在這句話中運用對偶為下面的文章設置了懸念;設問就是在句子中進行自問自答,“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這句話就屬于設問句,這句話將人物的思想活動更好地描寫出來;頂針就是后一句話和前一句話首尾相同的句子,在文章中運用頂針的話是“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更好地增強了文章的文學性。此外,一些句子還包含了多個修辭手法,教師應該對其進行詳細講解。《木蘭詩》這篇文章雖然很短,但是用到的修辭手法非常多。所以,教師應該在教學時進行詳細的講解,使學生能夠學會各種修辭手法的運用,對各種修辭手法所表達的含義進行了解和掌握,進一步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近年來,語法、修辭的概念在中學語文教師的心目中日益淡化。且不說教材已把它們列入“附錄”,就連試卷中的痕跡也逐漸“消失”,因此部分教師便“緊追時代潮流”――你不考,我就不要。筆者卻認為,這種做法是極不明智的。如果他們重新審視一下語法、修辭的功能,讀解一下《語文課程標準》,便會明白,初中學生學一點語法修辭非但十分重要,也是必不可少的。
一、明確語法、修辭的意義,促進語文素質的提高
語法是指組詞成句的規律和習慣。學習語法就是要了解這些組詞成句的規律,在說話或寫文章時自覺地遵循這些規律,避免和減少語病。修辭就是用語言文字表達思想感情的技巧。廣義地說,它是對文章的用詞、造句以至謀篇布局的斟酌和推敲。狹義地說,是使語言形象生動的一些具體方法(即:修辭手法)。學習修辭可以提高語言文字的鑒賞能力,幫助我們更好地學習課文,使語言表達準確鮮明、生動形象。
“聽說讀寫”“語修邏文”都是語文學習不可分割的整體。編入初中語文教材的語法知識有詞類、短語、單句、復句等,修辭主要有比喻、擬人、排比、設問、反問等修辭手法和句式的選用。這些均是構成和修飾漢語的基本材料。從初中語文教學的要求看,“課程目標”強調在閱讀過程中的“感受、理解、體驗”,要求在寫作時做到“文從字順”,要求在口語交際中能“語言生動”地講述見聞。這些都離不開修辭。
由此可見,掌握了語法規律和修辭原則,有助于把語言表達得準確、暢達、清楚、合乎規律,富有表現力。當然,初中學生因為受年齡特點與知識層面的局限,不宜學得過多過深,但把語法修辭的知識完全置于一旁,是無益于語文學習的。新教材將語法修辭知識安排在附錄里介紹,而在課文的“探索、練習”和“口語交際”“作文修改”中配備了一定量的語法修辭功能性的練習,可謂是“用心良苦”。
二、重視語法、修辭的功能,增強閱讀教學的效果
盡管新課程標準也規定,語法、修辭不作考試要求,但初中階段的“閱讀目標”中明確規定,要“了解基本的語法知識,用來幫助理解課文中的語言難點”“了解常用的修辭手法,體會它們在課文表達中的作用”。這種提法比較科學,符合初中語文教學的實際。
首先應搞清何為“了解”的問題。據《現代漢語詞典》解釋,“了解”就是“知道得清楚”。按這樣的理解,那么學生應對編入教材的語法、修辭知識不但要“知道”,還要“清楚”。如果學習句子的成分,至少應該弄清楚一個句子哪里是主語、哪里是謂語、哪里是賓語,句子的主干什么;學習復句,就要弄清楚是并列復句,還是遞進復句或別的復句;學習修辭,就應該知道這個句子采用了比喻還是擬人或別的修辭手法。有些教師認為,只要讓學生大致看一遍教材上的“知識短文”,不管懂不懂,只要“知道”有這么回事,就是所謂的“了解”。那絕對是一種誤解。
最重要的是應該讓學生明確語法、修辭的功能,學會用語法知識化解課文中的難點,以便準確、全面、透徹地理解課文的內容與思想感情。如:通過對“趙州橋高度的技術水平和不朽的藝術價值,充分顯示了我國勞動人們的智慧和力量”(《中國石拱橋》)一句的分析,讓學生明確:這個句子的主要意思是說明趙州橋的“技術水平和藝術價值”(主語)“顯示了”(謂語)“知識和力量”(賓語),而不能誤解成“趙州橋是力量”。如果再抓住“高度”“不朽”(定語)作進一步揣摩,那么學生對課文思想感情的理解將更為深刻。再如:在閱讀“我們不一定人人都能成為大科學家、思想家,但是不能不求知,不能不明理”(《發問的精神》)一句時,學生如果知道這是一個轉折復句,并懂得轉折復句的作用,就很容易領悟,這個句子并不是希望我們“人人都成為大科學家、思想家”,而是強調“求知”“明道理”的重要性,勉勵我們不斷地求知、進取。
同樣地,教師在教學時應讓學生學會細致地體會修辭手法在文章中的表達效果,以此加深對課文的領悟與體驗。如:通過對“那航船,就像一條大白魚背著一群孩子在浪花里竄……”(《社戲》)一句的品味,讓學生理解課文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生動形象地說明行船速度之快,從而表現了孩子們看戲時的歡快心情和搖船的本領之高及兒童豐富的想象力。如果不作這樣的探究,僅僅停留在文字的表面,理解將會十分膚淺。
三、借助語法、修辭的作用,使語言表達文從字順,生動形象
中學生要提高讀寫能力,學一點語法修辭十分必要。語法可幫助他們把話說得更符合語言規范,把文章寫得文從字順,以便更好地表達自己的思想。修辭能使他們的口頭表達語匯豐富、詞真意切;寫作文筆優美、文情并茂。學生遵循語法規律、自覺地運用修辭手法,不光能知其然,而且能知其所以然,其思想的展示、情感的抒發才會在自如的筆下,行云流水般歡快地流淌。
新教材七年級上冊的“作文修改”中,就有用符號修改文章中句子成分殘缺、搭配不當、語序混亂等現象的練習。七年級下冊的“口語交際”中要求學生把話說得通順、自然、簡潔,并配備了病句的修改練習;“作文修改”中要求學生改正作文中不合乎語言習慣的地方,并進而要求努力把已經通順的句子寫得生動些。這些練習,均包蘊了運用語法和修辭知識提高表達能力的要求,體現了中學語法修辭教學在作文、口語交際中的不可忽視的功能。
總之,語法修辭教學是中學語文教師必須“直面”的一個問題。教師應從語文教學的總體目標出發,準確把握中學語法修辭教學的“度”,在引導學生自學的同時,作一定的輔導、解疑,使學生基本“了解”這些知識,恰當地將語法修辭教學滲透于語文教學之中,讓語文教學更有實際效果。
參考文獻:
[1]周一民.新課標語法修辭知識解讀[J].語文建設,2003(9).
英語作為一門世界性的語言,有著其獨特的藝術魅力。而修辭作為英語的藝術魅力的表現手法之一,在初中教學中雖不是重點,但若能恰當運用,將修辭穿插于教學中,必能引人入勝,提高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取得不錯的教學效果。現將幾個較為常見的修辭現象介紹如下:
一、Simile明喻
是常用like或as等詞將具有某種共同特征的兩種不同事物連接起來的一種修辭手法。是兩種基本不同的事物作比喻的修辭手段,表達方式為A像B。如:
1.My heart is like a singing bird.我的心就像一只歌唱的小鳥。
2.This dictionary is as broad as the sea.這本詞典像海洋一樣博大寬廣。
二、Metaphor隱喻
和明喻是不同的,是一種進行隱藏比較的修辭手段。隱喻又稱為暗喻,是一種事物暗喻另一種事物。表達方式為A是B。如:
1.Time is money. 時間就是金錢。
2.She is a woman with a stony heart.她是一個鐵石心腸的女人。
三、Synecdoche提喻
也稱舉隅法,是借事物的本身所呈現的各種對應的現象來表現該事物的一種修辭手段。如:
1.He is the Newton of this century.他是本世紀的牛頓。(以個體代整個類,即以Newton表示scientist科學家)
2.Outside, there is a sea of faces. 外面街上,是人的海洋。(以人體的局部代全體,即以faces表示people)
四、Pun雙關
是指用同音異義或多義的詞,一語雙關,使語言產生詼諧幽默的效果。如:
1.He is not a grave man until he is a brave man.其中的grave有兩個含義,一個是“嚴肅的”(形容詞),一個是“墳墓”(名詞),這句話的意思是:他不是一個嚴肅的人,除非他躺到墳墓里,才能嚴肅起來。
2.The pray for you today and prey on you tomorrow.其中的pray(祈禱)和prey(捕食),發音相同,外形相似。這句話的意思是:他們今天為你祈禱,明天就會加害于你。
五、Personification擬人
這種修辭手法是把人類的特點、特性加于外界事物之上,使之人格化,加強了生動趣味性。如:
1.The wind singing to wake up the sleeping earth.風兒輕輕唱著歌,喚醒了沉睡的大地。
2.Autumn a steady pace slowly came to us.秋天邁著沉穩的腳步款款地向我們走來。
六、Hyperbole夸張
運用豐富的想象、過激的言詞,把事物的特征有意地加以夸大或縮小,以達到強調的效果。如:
1.My blood froze. 我的血液都凝固了。
2.Thank you a thousand. 千恩萬謝。
七、Onomatopoeia擬聲
是模仿自然界中非語言的聲音,其發音和所描寫的事物聲音相似,使語音顯得生動,富有表現力。如:
1.Her heart went pit?鄄a?鄄pat. 她的心撲通撲通地跳。
2.His stomach rumbled emptily.他的肚子空空如也,咕嚕咕嚕地叫。
八、Rhetorical repetition疊言
這種修辭手法是指在特定的語境中,將相同的結構,相同意義的詞組成的句子重疊使用,以增強語氣和氣量。如:
1.It must be created by the blood and the work of all of us who believe in the future, who believe in man and his glorious man?鄄made destiny. 它必須用我們這些對于未來、對于人類以及人類自己創造的偉大命運具有信心的人的鮮血和汗水去創造。
2.Because good technique in medicine and surgery means more quickly?鄄cured patients, less pain, less discomfort, less death, less disease and less deformity. 因為優良的醫療技術和外科手術意味著更快地治療病人,更少痛苦,更少死亡,更少疾病和更少殘廢。
九、Irony諷刺
是指是含蓄的褒義詞來表示其反面的意義,從而達到使本義更加幽默,更加諷刺的效果。如:
Well, of course, I knew that gentlemen like you carry only large notes. 啊,當然,我知道像你這樣的先生只帶大票子。(店員這句話意在諷刺這位穿著破爛的顧客:像你這樣的人怎么會有大票子呢?名為“gentlemen”,實則“large notes”而已)
其實英語的修辭方法還有很多,以上所介紹的九種在初中英語中是比較常見的,教學中雖不要求講得很深,但給學生作較為淺顯的介紹,將修辭所帶來的幽默詼諧用于活躍課堂氛圍,對于調動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提高教學效果,還是很有必要的。
參考文獻:
考點一:修辭手法的判斷與辨析
(2013山東青島卷)根據理解,回答問題。
這次來信所說的痛苦,我都理會得;我很同情,我愿意盡量安慰你、鼓勵你。克利斯朵夫不是經過多少回這種情形嗎?他不是一切藝術家的縮影與結晶嗎?慢慢的你會養成另外一種心情對付過去的事:就是能夠想到而不再驚心動魄,能夠從客觀的立場分析前因后果,做將來的借鑒,以免重蹈覆轍。一個人惟有敢于正視現實,正視錯誤,用理智分析,徹底感悟,才不至于被回憶侵蝕。我相信你逐漸會學會這一套,越來越堅強的。
這段文字出自《傅雷家書》,其中“克利斯朵夫不是經過多少回這種情形嗎?他不是一切藝術家的縮影與結晶嗎?”這兩句話運用了_________的修辭手法。
【解析】此題屬于修辭手法的辨識題,相對而言較為容易,《語文課程標準》要求掌握的常見修辭格有八種,一般來說,只要仔細辨別,是能準確地說出來的。值得注意的是一些相近修辭手法的區別,如“反問”與“設問”,這兩者都屬于無疑而問,不同的是設問是自問自答,目的是引起別人注意,提醒人們思考,或為了突出某些內容,但有時也有問而不答,但答案是明白的;而反問是問而不答,答案隱藏在問句中,字面上肯定的反問句表達的是否定的意思;字面上否定的反問句表達的是肯定的意思,其目的是為了加強語氣。
【答案】反問
考點二:修辭格在特定語言環境中的表達作用
(2013重慶卷)請從修辭和描法的角度,對文章第段劃線語句進行賞析。
但是,公寓里那位生病了的姑娘說:“媽媽,熱浪讓人感到窒息。要不是有那棵可愛的樹的遮陰,我真的無法忍受。風把樹葉吹得沙沙作響,我從這種響聲中感覺到了涼爽,好像置身于山間一大片森林,森林里的樹木鳳舞婆娑,碧綠的草地上長滿了鮮花,清香四溢,叮咚作響的泉流你追我趕往前奔。”(《生長在城市里的一棵樹》(美)勞拉?伊麗莎白?理查茲,陳榮生?譯)
【解析】此題考查修辭手法在具體語境中的表達效果。完成此題,首先要判斷句子的基本修辭手法,有比喻詞“好像”,但這里是將同類事物進行比較,不是比喻;但“樹木鳳舞婆娑”“泉流你追我趕往前奔”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其次要聯系句子內容,分析修辭的表達效果。擬人是指把物當做人來寫,賦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寫人的詞來描寫物。其作用一般是使具體事物人格化,語言生動形象。如此句中把“樹木”“泉流”當作人來寫,生動形象地寫出了樹木擺動的美妙姿態和泉水流淌的暢快。
【答案】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樹木鳳舞婆娑”“泉流你追我趕往前奔”,生動形象地寫出了樹木擺動的美妙姿態和泉水流淌的暢快。從視覺、嗅覺和聽覺等角度描寫出了一個美好的森林世界。
考點三:運用恰當的修辭手法擴句、仿句
(2013山東臨沂卷)請你仿照畫波浪線的例句,在橫線上補寫三個句子。要求內容相近,句式相同。
讀書是一個奇妙的過程,可以使軟弱的性格變得堅強, ,
, 。
【解析】本題屬于句子仿寫題,同時涉及了“排比”的修辭手法。完成此類試題首先要保持仿句與原句句式一致,“可以使……變得……”,其次要圍繞主題“讀書”對你的改變過程,保持句意的邏輯性。
【答案】可以使卑微的生命變得高尚,可以使單調的生活變得多彩,可以使浮躁的心態變得平和。
考點四:運用某種修辭手法完成宣傳標語或修改對聯
(2013浙江麗水卷)請用對偶的形式補寫食品安全宣傳語。
____________________,爭做和諧社會文明人。
【解析】此題考查的是用對偶的修辭手法寫宣傳標語。完成此類題目,要先了解“對偶”修辭的一般特點:1.字數相等;2.詞性相對,上下聯相應位置上的詞的詞性須相對,如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形容詞對形容詞;3.結構相應,上下聯的句法結構應當一致,如動賓、主謂結構等;4.節奏相合,即上下聯的停頓要相吻合;5.平仄相協,古人把上、去、入三聲歸為仄聲,與平聲相對;6.意義相關,即上下聯之間在內容上必須相互關聯,體現一定的邏輯關系,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還要注意上下聯最好不要重復出現相同的字眼,當然現在對偶可以寬對,但基本的要素不可少。如本題中的下聯,9字,動賓結構,上聯要求與食品安全有關,即可。
【答案】培養食品安全公德心
考點五:根據規定話題用恰當修辭手法造句
(2013內蒙古呼和浩特卷)四季更替,風物長新。一朵云,一陣風,一棵樹,一枝花……是否喚起你心中的詩意?盼望下面的詩句能讓你躍躍欲試,動筆將自己徜徉自然的觀察感受用四個詩句表達出來,請選用恰當的修辭手法。
楓樹扎著華麗的絲巾/田野披上艷紅的輕紗/我不愿顯得古板/也佩戴了一枚胸花
【解析】此題在中考試卷中較為常見,根據要求或話題,用恰當的修辭手法造句。完成此類題目,先要抓住題干要求,如本題中要求“用四個詩句”表達“自己徜徉自然的觀察感受”,再思考可以運用的修辭手法一般有比喻、擬人、排比、對偶等,如例句中運用了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
【答案】回眸莽莽青山的四季輪回,聆聽潺潺溪水的生命律動,呼吸香香氤氳的清新潤脾,感受親親自然的慷慨贈予。
【知識梳理】
一、常見的修辭手法及表達效果
1.比喻:根據事物的相似點,用具體的、淺顯的、熟知的事物來說明抽象的、深奧的、生疏的事物,就是打比方。作用:能將表達的內容說得生動、具體、形象,給人以鮮明深刻的印象,用淺顯常見的事物對深奧生疏的事物進行解說,幫助深入理解。比喻有三種類型:明喻、暗喻和借喻。要注意不要把含有“像”“好像”的句子都看成比喻句,它們也可以表示比較,表示推測、揣度,表示列舉,表示想象等。
2.擬人:把物當做人來寫,賦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寫人的詞來描寫物。作用:使具體事物人格化,語言生動形象。
3.夸張:對事物的性質、特征等故意地夸大或縮小。分為擴大夸張、縮小夸張和超前夸張三種。作用:揭示事物本質,烘托氣氛,增強感染力,引起聯想效果。
4.排比:把結構相同或相似、語氣一致、意思相關聯的三個以上的句子或成分排列在一起。作用:增強語言表達的氣勢,加強表達效果。
5.對偶:字數相等,結構形式相同,意義對稱的一對短語或句子,表達兩個相對或相近的意思。作用:整齊勻稱,節奏感強,高度概括,易于記憶,有音樂美感。
6.反復:為了強調某個意思、某種感情,有意重復某個詞語或句子。其種類分為:連續反復和間隔反復。作用:抒發強烈的感情,表達深刻的思想,加強語言的節奏感。
7.設問:為了引起別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問題,然后自己回答。作用:引起別人注意,提醒人們思考,或是為了突出某些內容。
8.反問:也稱反詰,無疑而問,用疑問形式表達確定意思,字面上肯定的反問句表達的是否定的意思,字面上否定的反問句表達的是肯定的意思。作用:加強語氣。
二、答題注意事項
1.熟悉常見修辭格的特點、應用及修辭效果。答題時,要能透徹了解各種修辭手法各自的特點,尤其注意區分容易混淆的幾種修辭手法,如比喻與非比喻,設問與反問,排比與反復的區別等。
2.修辭格的理解和運用要注意和語法、邏輯結合,同時要和仿句、擴句等各類語言應用的考題結合,注意修辭格應用的廣泛性、靈活性與多樣性,絕不能孤立地學習修辭。
3.正確運用修辭要考慮不同文體的特點,結合具體的語言環境,比如,議論文是為了說理,說明文是為了介紹知識,散文是為了寫景抒情等。答題時,除了抓住各種修辭的本質特征去辨析外,更重要的是結合句意進行理解,不僅要分析修辭對描述對象的表達效果,還要體會出作者的思想、意圖,更需要結合文章內容去把握。
4.修辭格應用的難點,往往不在形式方面,而在內容方面,因此,學習時一定要把重點放在內容的揣摩上,平時多積累一些語言素材會大有用處。
【真題精選】
1.(2013山東煙臺卷)選取你熟悉的一個人,通過其動作描寫,表現其“驚喜”的心理。(要求:用上一種修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013四川宜賓卷)對下列各句使用的修辭手法及作用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王羲之書如龍跳天門,虎臥鳳闕;韋誕書如龍威虎振,劍拔弩張;蕭子云書如荊軻負劍,壯士彎弓,雄人獵虎,心胸猛烈,鋒刃難當。”運用了比喻、排比的修辭手法,描繪出他們書法藝術的特征。
B. “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運用反復的修辭手法,表現了詞人急于尋路回家,奮力劃船的情狀。
C. “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結隊的清國留學生的速成班,頭頂上盤著大辮子,頂得學生制帽的頂上高高聳起,形成一座富士山。”運用夸張和比喻的修辭手法,寫出了清朝留學生可笑的打扮和丑態。
D. “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運用反問的修辭手法,表出了作者對土地無比深沉的熱愛之情。
3.(2013山東泰安卷)下列句子修辭方法的使用不恰當的一項是( )
A.在他臉上找不到一點奮發向上的靈氣,找不到精神光彩,找不到陀思妥耶夫斯基眉宇之間那種像大理石穹頂一樣緩緩隆起的非凡器宇。
B.等到快日落的時候,微黃的陽光斜射到山腰上,那點薄雪好像姹紫嫣紅的花朵,微微露出點粉色。
C.何大學問家每天招待老秀才三頓凈米凈面,外加一壺酒;這個局面,窮門小戶怎能支撐得住?
D.山朗潤起來了,水漲起來了,太陽的臉紅起來了。
4.(2013北京卷)對下面這首小詩修辭方法作用的分析,有誤的一項是( )
給友人
不站起來 才不會倒下 我們就這樣攜著手
更何況 我們要去浪跡天涯 走呵 走呵
跌倒是一次紀念 你說 看到大海的時候
紀念是一朵溫馨的花 你會縱情歡笑
尋找 管什么日月星辰 是呵 是呵
跋涉 分什么春秋冬夏 我們的笑 直上云霞
A.詩中說“跌倒是一次紀念”,又把這種“紀念”比喻成“花”,生動形象地表達了挫折也是人生中的美好經歷的感悟。
B.詩中的“尋找/管什么日月星辰/跋涉/分什么春秋冬夏”,運用對偶,句式工整,抒發了對同甘共苦的友誼的贊美之情。
C.詩中反復使用“走呵”,強調了無論前方的道路有多么艱難、多么漫長,“我們”都要攜手前行、永不言棄的態度。
D.詩的結尾用笑聲“直上云霞”的夸張表述,形象地表達了實現人生愿望時“我們”的喜悅之情,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5.(2013山東濰坊卷)某同學在微博上寫下了心目中“美麗中國”的樣子。他寫了上句,請你根據語意,續寫下句。(要求:語意相關、句式相同、字數相等。)
在藍天白云下自由呼吸, 。
“蕩胸生層云,決眥入歸鳥”解讀為“遠望層出迭起,不禁心胸坦蕩。目送歸鳥入巢,眼睛幾乎都要睜裂了”(見長春出版社2002年8月版《初中文言文釋注及賞析》第86頁,吳銅運主編。以下簡稱“吳文”)。
可見,無論是“蕭文”還是“吳文”,都疏忽了這一聯的互文修辭格,喪失了“望云而眼眶決裂,望歸鳥而心胸蕩漾”的部分意境。
我國古代對互文的修辭早有研究,漢代訓詁學家鄭玄在注釋經學典籍的過程中就注意到它,并最早命名為互文。唐代的賈公彥則給互文下了定義:“凡言互文者,是兩物各舉一邊而省文,故云互文。”(見《修辭通鑒》第663頁,成偉均等編著,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通觀互文這一修辭手法的起源,杜甫應該會用這一方法。在杜甫的作品中,我們不難見到使用了互文修辭手法的詩句,如《登樓》中的“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云變古今”(有關論述見《語文教學通訊》2000春季特刊204頁,拙作《學習互文,準確地理解古代詩句》)。在唐代詩作中,使用互文修辭格的詩句也不勝枚舉,如“秦時明月漢時關”(王昌齡《出塞》)。又如“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因此,杜甫在《望岳》中使用互文的修辭手法,又有什么稀罕?
其實,這一聯也符合互文的特征。據《修辭通鑒》給互文下的定義,即“上文省卻下文出現的詞語,下文省卻上文出現的詞語,參互成文,合而見義”。這種修辭手法使詩句簡潔、凝煉,避免詩句冗雜。杜甫這一聯正好體現了互文修辭格的這一特征。
《望岳》全詩由“望”攝取景物而心生情感,這一聯也沒例外。詩人所望景物是“云”和“鳥”,由望二者而覺得眼眶決裂。并非只是望“云”而心胸蕩漾,望“鳥”而不覺得心胸蕩漾;也并非望“鳥”而覺得眼眶決裂,望“云”而不覺得眼眶決裂。為使詩句簡潔,作者上聯啟后省寫了“望云而眼眶決裂”,下聯承前省寫了“望歸鳥而心胸蕩漾”。我們在解讀這一聯時,應洞悉其修辭格,才能準確地理解作者原創意境。只有識別了這一聯的互文修辭格,才能準確而全面地解讀詩句的意境。
作為一種特殊的文體,散文以其靈活多變、參差錯落等語言風格被人所稱道,表現在初中語文教材中,所選散文作品都是優秀散文家的經典之作,不同的作者所寫出的散文能夠體現出的語言風格也各具特色,有的韻味悠然、有的清淡自然、有的含蓄委婉、有的鏗鏘有力。所以,從初中散文教材的語言特征來看,初中散文教學的目的之一在于引導學生品味散文作品中的語言,進而豐富學生的詞匯、強化學生的語言表達。
二、明確表達效果,強化修辭運用
散文素有“美文”之譽,初中語文教材中的散文作品都是精選的經典之作,作者為了更好地增強散文的表達效果,運用了大量排比、比喻、擬人、對偶等修辭手法。所以,從散文表達效果的角度分析修辭手法,從而強化學生對各種修辭手法的運用,這也是初中散文教學的目的所在。
郭沫若先生在《白鷺》一文中是這樣描寫白鷺的:“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線型結構,那鐵色的長喙,那青色的腳,增一點兒則嫌長,減一點兒則嫌短,素一點兒則嫌白,深一點兒則嫌黑。”這樣貼切自然、生動形象的描寫效果,與修辭手法的成功運用密切相關。教師可以從描寫效果的角度人手展開對學生比喻手法的強化運用學習。
三、分析意境,感悟內涵,強化鑒賞
作為一種靈活自由的文體,散文融合哲理美、自然美和詩情畫意。優美的散文,具有可比擬詩歌的意境,情景交融、深邃無窮的意境往往使散文提供了同詩歌相同的鑒賞空間。通過對散文別具魅力的意境分析,進一步感悟散文表達內涵,去洞察生活、領略歷史,這對于培養學生鑒賞能力、強化學生思想水平,意義極其重大。對于初中散文教學而言,面對眾多意境優美的經典散文作品,從分析意境人手進一步提升學生對文學作品的鑒賞能力,這同時是初中散文的教學目標所在。
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一文以父親的“背影”出現為遞進,四次出現“背影”,每次都給人不一樣的感受,但是一脈相承的思想情感貫徹全文。從前面作者暗笑父親的迂、不理解父親對兒子的疼愛關懷之情,到后來經過車站月臺送別,作者深切感受到了父親對兒子的關愛之情,從心里感激父親。在極其樸實的文字描寫和極其簡潔的白描手法運用中,父親的形象被刻畫得淋漓盡致,“可憐天下父母心”的父子情結讓人感同身受。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從作者的語言表達入手,對文章內在的意境進行分析,感悟其中蘊含的思想,強化學生的鑒賞能力,并最終使其理解課文的主題。
四、分析文章結構,把握文章線索、借鑒文章立意,提升讀寫能力
讀寫結合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原則。所以,在初中散文教學中,針對教材所選經典散文作品,教師要學會引導學生以這些經典范文為例,把握其中有用的知識,幫助學生分析文章結構,吸取文章思想內容的精華部分,從文章立意、謀篇的角度加以借鑒,并就精煉的遣詞造句和精心策劃的選材組材等寫作技巧展開強化訓練,力求使學生的讀寫能力有效提升。
《濟南的冬天》一文借助與濟南冬天特征有關的事物來進行表現。“溫情、清亮、美麗”是老舍眼中濟南冬天的特征,是作者通過長期觀察得來的。教師可以此作為切入點,啟發性地告知學生觀察是寫作的基礎,引導學生學會觀察,指導學生對周圍事物進行觀察,具備寫作所必需的敏銳觀察力,讓學生盡可能掌握寫作所必需的感性材料,為他們寫作水平的提高奠定基礎。
總之,初中散文教學應當是具有多元功能的教學,應當“學”在明處,“用”在實處。只有散文教學的目的清晰,才能讓教學更具針對性。散文教學“教什么”,是直接關系“怎么教”問題的關鍵所在,應當引起語文教師的重視。
在初中階段的語文教學過程中,經常會收到學生認為閱讀理解部分分值較高、難度較大且不容易得分的反饋。作為除了作文以外占分值最高的部分,引導學生做好閱讀理解,不僅有助于分數的提高和做題能力的提高,更有利于提升學生對語言的體悟能力和學以致用的能力。
一、閱讀理解的分類
閱讀理解最明顯的規律,就是該題型有不同的分類,可以大致分為古詩文閱讀以及現代文閱讀兩類。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引導學生對不同類別的閱讀理解有針對性地對其考點及閱讀方法進行積累和掌握。
(一)古詩文閱讀理解
該類閱讀理解的主要特點是以一首古詩詞或一段文言文作為閱讀理解的材料。該類型閱讀理解的題目一般為以下幾個方面:分析作者的朝代,并寫出作者的經典著作;讓學生對文中的通假字或者有多種詞性的字詞進行理解、分析和解釋;分析文中某一句體現了作者什么樣的情緒或情懷,表達了什么樣的思想感情;文中作者運用了什么樣的手法,該手法有什么妙處;給文言文的難點句子進行斷句,并將該句子翻譯;理解文言文或古詩詞的內容,并且根據文章的內容或中心主題回答一系列問題等。
這些題目雖然看上去十分復雜,實際上是有規律可循的,需要教師引導學生在學習課本的文言文和古詩詞內容的時候,充分了解其寫作背景,對作者的大致人生經歷及寫作風格有一個較為全面的了解,并且根據內容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當然對文中重點文言字詞的含義及用法掌握是必不可少的。
(二)現代文閱讀理解
現代文的閱讀理解就是以文本為閱讀載體,文章的體裁可以是散文、記敘文或較為簡單的說理文等。題目類型因不同的題材而不同,散文一般為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閱讀題目一般需要學生在了解文章內容后,抓住情感這條線索;記敘文需要找出文章的“六要素”,即時間、地點、人物、起因、經過、結果,準確把握這六要素就能夠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和主要思想,從而整體把握全文內容來做閱讀理解的題目;簡單的議論文需要教師引導學生找出文章的中心論點,并找出文章的論據以及論據的類型和作用,并了解文章作者是如何利用這些論據來論證自己的觀點的。
二、如何引導學生做好閱讀理解
教師在指導學生做好閱讀理解時,應引導學生以積累為主,技巧為輔。即以字詞、句子、修辭手法的積累為主,以使用一些“套話”,參考作者的人生經歷等做題技巧為輔。
(一)積累為主,遷移為輔
提高閱讀理解能力,必不可少的就是日常學習中的積累。這些積累包括一些字詞的積累,修辭方面的積累。
1.字詞的積累
字詞的積累包括兩類:一是文言文古詩詞中字詞的積累。這包括對課本中文言文、古詩詞中的字詞要逐字逐句地了解其含義,同時,要對文章中同一個字的不同詞性,不同使用方法進行著重對比和記憶。例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中有三個“老”,第一個“老”為動詞,當“贍養、尊敬、把……當做老人來贍養”的意思講;第二個和第三個“老”是名詞,當“老人、長輩”的意思。這些多詞性的字詞和通假字需要教師在教學中引導學生進行積累和重點記憶。二是現代文中字詞的積累,對課文中以及課外讀物中的生僻字詞等要重點積累和記憶。如:對“相悖”“首當其沖”等這些容易混淆其含義的字詞進行積累。
2.對修辭手法的積累
修辭手法的積累不只是知道文中的句子使用了什么樣的修辭手法,還需要了解不同的修辭手法在文章中的運用幫助作者表達出了什么樣的思想感情。教師在閱讀的教學中,需要引導學生整理和總結各種修辭手法的用法和作用,并幫助學生進行分類和記憶。例如,比喻的作用就是讓事物、人物等的描述更加準確、生動,能夠給讀者身臨其境或如在眼前之感,能夠更加準確地表達作者對該本體的喜愛或者厭惡之情。
(二)總結方法,以技巧為輔
閱讀理解題目有一定的規律性,這就需要教師指導學生總結一部分做題方法,在大量積累的基礎上使用做題技巧,從而提高分數。一方面,在閱讀理解中,可以通過了解作者的人生經歷和人生態度來揣測文章的中心大意,把題目的答案向作者的人生經歷方面靠近。另一方面,可以通過對閱讀理解題目答案中一部分“套話”進行記憶,即“表達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激發了作者……”,使用該種修辭能夠使得作者對……的描述具體生動,體現了作者……的人生態度”等。
大部分內初班民族學生在小學沒有進行系統的漢語文的學習,一升入初中就要面對漢語寫作,這對內初班民族學生來說是一個艱難的學習過程。我在日常的教學中發現,內初班民族學生習慣于“先入為主”的本民族語言的規律,因此寫起文章來語法不通,邏輯混亂,顛三倒四。內初班學生作文的寫作技巧、審題立意、構思謀篇的技法,選擇結構文章的技法,語言表達的技法幾乎是空白。學生沒有進行循序漸進的訓練過程。目前,絕大多數版本的教材,習作內容都是一個單元只設一次習作練習。因此,現在的教材內容無法滿足內初班漢語文的寫作教學;
(二)主觀因素
因初班學生小學時使用維語課本,進入初班后,開始人教版漢語文初中語文課本的學習,課文有許多文意讀不懂,所以,教師為了完成教學任務,閱讀教學占用了大量的時間,沒有用足夠的時間進行習作練習。長期以來,學生畏寫不會寫,教師厭教不善教,所以以讀,教師沒有很好地及時地把讀與寫教學結合起來。
二、對策
針對這樣的現狀,我校讓升人初中的內初班學生先進行三個月的預科學習,然后在學習初中的漢語文的學習,完成從小學到初中的過度,從小學語文課本中選出一些利于內初班學生仿寫的課文,創設情境,學生通過仿寫掌握基礎的寫作技巧,讓學生覺得漢語寫作不再是一件難事、苦事,而是一件易事、樂事。
三、案例描述
(一)風景的修辭:
修辭是語言運用的藝術,能讓我們的語言更富于形象性,所以應教給學生各種常用的修辭手法運用,如擬人、比喻、排比、對比、反復……
案例一《九寨溝的瀑布》
一、片段賞析:
我看見過波瀾壯闊的大海,玩賞過水平如鏡的西湖,卻從沒看見過漓江這樣的水。漓江的水真靜啊,靜得讓你感覺不到它在流動;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見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綠啊,綠得仿佛那是一塊無暇的翡翠。
這是《桂林山水》的精彩片段,作者應用比喻、排比等修辭手法,生動形象描繪出桂林山水的特點。寫漓江的水,用大海、西湖映襯漓江的水,突出了桂林山水的特點。運用反復,“漓江的水真……”和“桂林的山真……”反復詠唱,贊美桂林山水。
可以說,《桂林山水》這篇文章,綜合運用了多種修辭手段,讀著上口,聽著悅耳,生動有趣。
二、模仿創作:
賞析了《桂林山水》描寫后,學生明確了文章的句式和修辭手法應用,再引導學生說說石河子景物的特點,然后指導學生運用文章的句式和修辭手法,寫一寫石河子的美景
例如:有的學生寫到:“石河子的水果真香啊,簡直香飄十里;石河子的水果真甜啊,甜的象蜜一般;石河子的水果真是豐富多彩啊,就像一幅西洋畫;石河子的水果真解饞啊,咬一口下去真讓人覺得神清氣爽。”
還有的寫到:“石河子的噴泉真美呀!美得像一群跳舞的少女;石河子的花兒真多呀!多得像一片五彩的云霞;石河子樹真齊呀!齊得像一排排列隊的士兵。”學生從作者的句式自然而然吟出了一句句美麗的語句來。
這個案例,讓學生練習修辭手法的運用,讀寫結合,提高學生對語言的駕馭能力。不可否認,修辭成為寫作中是一道亮麗的風景。
(二)細節的魅力:
細節決定成敗,細節是文章的血液,沒有了細節就如同干枯的骨架,索然無味。細節描寫是刻畫人物性格,揭示人物內心世界,表現人物細微復雜感情等最重要的方法。它是最生動、最有表現力的手法細節來源于生活,只有真切的生活情境才能描繪出動人的細節,而典型的語言為我們提供有效的方法。于是,帶領孩子讀文章走進語言了解方法,然后體驗生活應用方法,就能產生富有魅力的細節。
案例一《背影》
一、片段賞析:
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我趕緊拭干了淚,怕他看見,也怕別人看見。我再向外看時,他已抱了朱紅的橘子望回走了。過鐵道時,他先將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
二、交流創作:
《感受母愛》片段
我的母親是一位牧民,在遼闊的草原中,用心血養著5口人。在她的世界里,總不忘她有一個家,家里有4口人等著她養家。母親甚至不顧生命危險。
有一次,母親在山上放羊。突然一只小羊失足掉進河里,母親看到了,連忙沖上去,把小羊抱起來,正準備上岸,“咚”一聲,母親腳一滑摔在河中,小羊則踏著她的身軀跳上了岸。那只小羊本是我的“寵兒”,但后來,我再也沒有喜歡過它。我問過母親,為甚么要急著救那只羊。她回答我:“那可是你最喜歡的羊,它沒有了,你怎么辦?”
我的心顫了一下,淚從我的眼角滑了下來,滑到我的嘴里,苦苦的,澀澀的。
在聽說我考上內初班后,母親可開心了,在鄰居面前夸耀自己女兒本事大又懂事,恨不得在全世界面前把我贊一番。
1.體味詞語。考題通常以這樣的形式出現:某詞有什么表達效果;某詞好在哪里;某詞能否調換,為什么;賞析某詞。解答這類考題應從詞語的語意、詞性、感彩、修辭手法和表達的思想感情等方面去考慮。分析時要結合全詩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去回答,不能孤立地談這個詞的作用。
2.賞析句子。考題的一般形式:賞析某句;某句是千古傳誦的名句,它好在哪里。這類題主要考查學生對詩歌中名句的理解和賞析能力。解答這類考題應從以下幾方面考慮:分析寫景特點,如景物的色彩、近景遠景的結合、動靜結合、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等。分析修辭手法,如擬人、比喻、夸張等。分析詩句的表達方式。分析詩句用詞的生動形象等,并且還要說出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或給人怎樣的啟示和思考。
二、把握主題思想
讀懂詩詞內容,從詩句中提取內容要點,對景物的特點、人物的感情態度、作者的觀點、態度、全詩的主旨進行概括等。
考題的一般形式:描寫了怎樣的景物(意象),營造了怎樣的意境;塑造了什么形象,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用簡潔的語言概括詩句的主要內容;概括主旨。解答這類題要先分析意象的特點,并根據所描繪的意象特點及作家的風格(豪放、婉約、沉郁頓挫)來推斷詩人的情感態度。初中階段所學詩歌情感大體可分為:離別思念、愛國思鄉、友情、愛情、熱愛大自然、關心民生等。
三、品析表現手法
品味詩詞各種修辭的妙用,賞析詩詞的表現手法,景與情的關系等。古詩詞中常見的修辭手法主要包括比喻、擬人、對偶、夸張、對比、比興等。常見的寫作手法或藝術手法主要包括托物言志、動靜結合、虛實結合、小中見大、以樂寫哀、烘托渲染、對比映襯、多角度描寫等。詩詞的表達方式主要有描寫、議論、抒情,抒情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和間接抒情,而間接抒情又包括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等。鑒賞時要準確指出詩中運用的修辭手法(或表現手法或抒情方式),然后結合詩句和具體詞語作分析,即本詩運用了……的修辭手法(或表現手法或抒情方式),表現了……內容,抒發了……的思想感情。
四、拓展想象聯想
這種題型主要考查學生對詩歌內容的準確理解和對所描述畫面的想象,也考查學生駕馭語言的能力。考題的一般形式:展開想象,用形象的語言描繪詩歌優美的意境;詩歌展現了一幅怎樣的畫面?用簡潔優美的語言進行描繪。
解答這類題目要在讀懂詩歌、理解內容的基礎上,展開聯想和想象;要抓住意象,用生動、流暢的語言加以描述,不能偏離詩歌的意境、主題和詩人的情感。
五、掌握解題方法
一“看”。看題目。題目是詩歌的眼睛,是詩歌的綱;綱舉目張,我們可以通過題目這個窗口來透視詩歌的內容。有的題目能直接傳達詩歌的主要信息:點明了寫作緣由、背景、內容、環境、時間(季節)、詩詞類型等。仔細閱讀題目可以幫助我們讀懂詩詞。看作者。要結合平時所了解的作者的派別和寫作風格來理解全詩。正所謂“知人論世”,從詩人自身經歷、生活時代以及那個時代的變遷中去透析詩歌中的隱含信息,才能更好地鑒賞古詩詞。
二“抓”。抓關鍵詞。詩句中的關鍵詞一般是動詞或形容詞,這類詞或精辟準確,或形象生動,極富表現力。還有就是抓主旨句。中考中用于鑒賞的古詩詞都是一些千古傳誦的佳作,大多符合“起、承、轉、合”的規律。一般作者在詩作的末尾都表達了自己的觀點、態度、感情。因此,要關注末尾兩句。
三“析”。整體感知詩詞的主要內容(解決寫什么的問題),重點分析詩詞中最富表現力的句子,或者主旨句。分析詩詞中所使用的修辭手法和寫作方式。分析詩詞的語言特色(簡潔、含蓄、凝練等)。
四“悟”。結合前面“看”“抓”所得到的信息,感悟作者所表達的觀點、態度和感情。一般情況,詩詞描寫的是田園風格、農村的風俗人情,則表達了作者對恬靜的農村生活的喜愛。詩詞描寫的是山水風光,則表達了作者對大自然的喜愛,對生活的熱愛和對祖國大好河山的贊頌。作者通過所描繪的景物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則表達了對家鄉親人、朋友的思念,或者對現實的不滿,或者壯志難酬的憤懣,或者對人生的感慨等。詩詞描寫的是邊塞(軍旅)生活,或者表現了邊塞風光的奇特、對戍邊生活的懷念;或者表達了戍邊生活的艱苦、報效祖國的決心和對家鄉親人的思念等。
現行的語文教材體系,淡化了語法知識,只強調了病句的修改,與舊教材體系比較起來真讓語文教師無所適從。在這里我們不去探討教材體系的設置問題,我只是在思索,一個連話都不會說的人,他怎么能在語文學習中去進步、去提高?我們的大語文教學觀又怎么能夠實現呢?在以往的教學中,我總是說:“語法是為了讓我們會說話,修辭是為了讓我們把話說好”,以此來強調語法的重要性。我個人認為,現在學生作文詞不達意、錯字連篇、漏洞百出的直接根源就是缺失起碼的語法知識。然而,在理解文章和寫作過程中,又潛移默化的運用到了語法知識。初中語文要不要進行語法教學?作為一線教師我感到非常困惑,在此,就這一問題談談自己的粗淺看法。
一、語法教學地位的缺失
《初中語文新課程標準》提出:“可以引導學生隨文學習必要的語法知識,但不必進行系統、集中的語法知識教學。” 同時,從人教版的課本教學內容的設置看,只是在課本后面有一個“語法修辭知識要點”的附錄。語法知識只是在書后的“附錄部分”被提及,并沒有相關的知識要點和例題鞏固。這樣的課程要求和課本設置,明確地把語法“踢出”初中語文教學體系,也導致一線語文教師對語法基本上不講、不上。
再從初中語文試卷題型的設計來看,語法已經不被列入考試的主要內容,頂多就是仿寫句子和病句的修改,而這些并不需要系統的語法知識,花一定的時間進行強化訓練即可。既然不考,那教師和學生就更不會去上繁瑣的語法課。再加上,現在各種理論和研討會對人文性的提倡,平時的語文教學中教師更多的是倡導學生對文學作品主體的感悟。從而使初中語法教學徹底陷入了低谷。
二、語法教學缺失的尷尬
但一個非常尷尬的現狀就是,語文教師在具體的語文教學中并不能回避語法知識。
考試盡管不靠語法,但要考病句的修改,修辭手法的仿寫等。這些并不難的知識點在九年級語文總復習課的教學中卻成了難點。因為學生一直沒有系統的接觸過詞、短語、句子等語法知識點。面對病句修改上的一些術語往往是不知老師講的是什么。從基礎開始重新講語法,那是不現實的,但是不講,讓學生憑語感。憑語感,學生是會改但不知錯誤的原因,誤人子弟。
不教語法帶來的弊病不僅僅是病句修改,還有很多方面。如:考試中句子的仿寫,就涉及到修辭的知識;閱讀中句子的賞析,就涉及到修辭的作用;綜合性學習中的對聯,也離不開語法知識;文言文學習中更離不開語法知識,一個詞類活用就會讓學生分不清東南西北。
三、語法教學不能淡出
那么,到底要不要教語法?我覺得淡化語法是有道理和應該的,那些過于繁瑣的語法知識,過于機械化的語法訓練是應該淡化,但淡化并不等于淡出,常用語法知識的學習是有助于學生語文能力的提高的。
首先可以減少學生的錯別字,了解了中國漢字集聲音、形象、詞義于一體的特性,學生就不會因為形近、音近而寫錯字了。其次可以幫助學生更好的修改病句,學生了解了詞性,句子成分以及句子的構成后,就能分析出句子錯在哪。三是可以更好地理解句子的含義,掌握了修辭的用法后,閱讀中句子的賞析,就能針對修辭手法的特點加以分析。四能提高學生學習古文、對聯等內容的興趣。
因此,初中語文教學并不能完全不要語法,需要的是去建構合理的初中語文語法知識體系。
四、構建合理的語法教學體系
首先可以根據學生知識梯度和具體的教學需要,采用專題講座的形式,系統地向學生介紹應該掌握的語法知識要點。在專題講座之前,可以讓學生閱讀語法知識短文的文本材料,先自己探究、分析。接著教師采用講解、啟發、點撥的形式進行專題講座。采用這種方式教學可以包括這些知識點:形聲字、實詞、虛詞、短語的基本類型、常見的四種句式、常見的單句、復雜的單句、常見的復句。
同時,結合學生和教材的實際,倡導學生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在活生生的語言中隨文強化。
例如:可以在文言文的學習中學習詞性和詞類活用。如《童趣》中的“捉蝦蟆,鞭數十”中的“鞭”,學了詞性知識后,學生就很容易知道它是名詞用做動詞,做“鞭打”解釋。在教學中,我就根據不同的文言句子,適當的引入詞類活用的現象,強化學生對實詞、虛詞的理解。這樣既完成了語法教學,也完成了文言文重點字詞的落實。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7)05-0102-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7.05.062
文言文和古代詩詞是傳統文化得以弘揚和傳播的重要載體,其燦若星辰,是傳統文化寶庫中一串串寶貴的珍珠。要想傳承傳統文化,弘揚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學習古文是必不可少的。在初中語文教材中,有著很多的文言文和古詩詞,這些文章文質兼美,千古傳誦。但是對于年僅十幾歲的初中生而言,卻太過高深和晦澀。很多初中生對于古文是談之色變,這一問題亟待解決。作為初中語文教師而言,應積極改革和創新古文教學,探索高效的教學方法。
一、強化古文的朗讀訓練
葉圣陶老先生指出:“至于文字語言訓練,最要緊的是訓練語感,離開了語感,一切說寫都無法進行。”的確如此,語文是十分講究語感的,古文更是注重語感。而朗讀則是強化語感的重要途徑,其不僅對于語感有重要的提升作用,還對文言文的文意有著一定的作用。教師應先指導學生讀法,只跟句子語氣有關的虛詞都可以輕讀,不僅跟語氣有關而且跟句意有關的虛詞才需要重讀。文言文的朗讀和疏通文意是密不可分的。有的文章在掌握內容大意、理解難字句的基礎上反復朗讀,不僅可以加深對文意的理解,積累文言詞匯,而且還有助于語感的培養。
二、引導學生學會利用工具書
古文的表達方式與詞匯都與現代的語言有著很大的不同,也會有很多生僻的字,令學生一頭霧水。如果都是憑著教師的教學來掌握,會比較繁瑣,也不利于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為此,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充分利用工具書來學習古文,理解古文的大致內容。對此,《語文課程標準》也有明確要求:“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當學生遇到無法理解的字詞,教師不必急于解答,要鼓勵學生自己動手查閱工具書,并養成習慣。應該讓每位學生手中擁有一兩本工具書,如《現代漢語詞典》、《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等。這些工具書對每一個字、每一個詞的解釋都是比較詳盡、準確的,學生在翻閱工具書的時候,可以掌握生字詞,還能夠拓展延伸相關內容,了解一詞多義和古今異義,同時也大大積累了古文的詞匯,充實豐富了文言的詞義倉庫,逐步提高文言文的閱讀能力。葉圣陶告誡我們“教是為了不教”。文言文教學也應“授人以漁”,教會方法,讓學生終身受益。文言文的語言知識零碎而龐雜,如字音、詞義等,多數要靠一個一個地去理解、體會,因此引導學生學會利用工具書是十分有必要的,初中學生可以借助注釋和工具書掃清文字障礙,初識文章,試著翻譯,做到能準確表達原文的意思,明白通順,并體現原文的語言特色。這樣一來,古文的學習難度會有所降低,學生的學習信心會大大提高。
三、拓展古文的背景資料
古文的寫作雖然年代久遠,但是很多背景資料是有證可查的。古文的學習過程中,寫作背景是十分重要的一項內容,很多時候通過寫作背景我們可以獲知古文的中心思想和寫作動機,了解很多關于所學文章的相關知識。為此,教師在具體的教學中,應該多補充一些背景資料,對作者當時所處的社會政治環境、作者自身的處境等進行分析和挖掘。比如在講《鄒忌諷齊王納諫》一課的教學中,教師補充《戰國策》的相關知識。《戰國策》是先秦歷史文獻,善用比喻,長于說事,喜歡采用渲染夸張的方式突出各方辯論,以表達自己的觀點。學生由此可以得知《鄒忌齊王納諫》也是側重于觀點的表達過程(類比推理的思維方法),而不是對鄒忌的人物形象進行分析。
四、進行細致的寫作手法分析
古文中經常會選用一些寫作手法來增添文章的色彩與韻味,但是學生可能對這些寫作手法并不了解,也不會解讀。為此,教師應該在教學中對古文中的寫作手法進行細致的分析,一方面強化對古文修辭的賞析,一方面強化學生對古文修辭的體會。通過這樣細致的寫作手法分析,學生對于古文能夠增進認識。
(一)強化對古文修辭的賞析
在古文的寫作中,常用的修辭手法主要有擬人、比喻和夸張等,教師強化學生對古文修辭的賞析,能夠使學生領會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如:李白的《秋浦歌》中曾有“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運用夸張手法來展現了詩人的綿延無絕的愁思,甚為形象。又如:李白《行路難》中有句詩“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詩人將“冰塞川”及“雪滿山”來喻自己面前路途艱險,荊棘叢生,令人容易透析其心境。
(二)強化學生對古文修辭的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