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寫作既是個人情感的抒發,也是對學術真理的探索,歡迎閱讀由發表云整理的11篇初中勞動教育課題范文,希望它們能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啟發。
農村小學初中階段的教育是什么性質的教育?如何定位農村小學初中教育的價值取向?看來這是一個非常簡單的問題,但實際是一個必須認真研究和思考的問題。因為,對農村小學初中教育性質的規定是把握農村小學初中教育價值定位的基礎和本真,而對其性質和價值定位的規定,又是發展農村小學初中教育的邏輯的起點,同時,也是研究農村小學初中教育改革、課程改革、辦學模式等諸多問題的基本依據。
一
農村小學初中教育的性質是什么?人們的認識并不一致,究其原因,同人們的思維方式有關。只有用立體的、系統地、結合的思維方式,才能全面把握和回答這個問題。立體的、系統地、結合的思維視角,具體說,就是從三個維度及其結合中思考規定農村小學初中教育的性質。
第一,法律維度。從法律維度考察,農村小學初中教育是義務教育。1986年公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規定:“國家實行九年義務教育”,“義務教育可以分為初等教育和初級中等教育兩個階段”。義務教育的表征主要有:一是強制性。法律規定的義務教育是一種強迫性的教育制度,是由國家強力保證實施的教育。義務教育的強制性,不僅指向作為教育主體之一的家庭(或公民個人),也指向作為教育主體的國家、相關社會組織。就是說,無論是家庭還是政府機關、社會組織,任何妨礙或破壞義務教育實施的行為都是違法的,都應該承擔法律責任,受到法律制裁。二是免費性。義務教育的經費由國家承擔,對其受教育者實行免費教育。免費是完整的義務教育的必要條件,免費性是實施義務教育強迫性的基礎。否則,一個家庭經濟拮據,衣食住行都難以維持,義務教育強迫性又能奈何呢!三是普及性。義務教育要求所有的適齡兒童、少年,除按法律規定辦理緩學或免學手續外,都必須接受完成規定年限的義務教育。四是基礎性。義務教育就是國民基礎教育,小學初中教育就是通常說的基礎教育。五是公共性。義務教育是社會的公共事業,由國家設立或批準的學校實施,學校是基層公共服務機構。義務教育的活動必須符合國家和社會的共同利益。義務教育由國家對其實施進行監督和管理,全社會都關心、參與和支持的事業。六是平等、公平性。義務教育賦予一切適齡兒童、少年不分性別、民族、種族、出身階層,平等的享有和接受教育的權利。同時,由國家向每一個受教育者提供平等的實現義務教育權利的條件。義務教育對每個適齡者都一樣,是公平的教育。
第二,教育自身維度。從教育自身維度考察,農村小學初中教育是基礎教育。《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規定:“國家實行學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學校教育制度?!蓖ǔH藗儼殉醯冉逃椭械冉逃òǔ踔泻透咧须A段)稱為基礎教育。也有的學者撰寫的文章指基礎教育為小學教育和初中教育?;A教育的突出表征是基礎性。小學和初中教育是整個教育體系的基礎,也可以說是為非基礎教育奠定基礎的教育。就受教育者自身而言,是接受高中教育、中專教育、高等教育的基礎,也是接受終身教育的基礎。人類社會將從政治型、經濟型社會向學習型社會發展,小學初中教育也是建設學習型社會的基礎。
第三,社會維度。從社會維度上考察,農村小學初中教育是農村教育。農村小學初中教育是農村社會系統的一個子系統,一方面要受其他系統的制約和支持,另一方面又要為其他系統服務。農村教育性質的表征主要是支農、富農和為農,概言之,就是服務于新農村建設,服務于農業現代化和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為建設和諧的社會主義新農村提供智力、技術支持和人力資源?!秶鴦赵宏P于進一步加強農村教育工作的決定》中指出,制定決定的目的是為“加強農村教育發展,深化農村教育改革,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和城市協調發展”。教育部頒布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也規定“農村中學課程要為當地社會經濟發展服務”。就世界而言,許多國家,特別是發展中的以農業為主的國家,都是如此,例如印度學者在談到小學課程計劃時,指出:“應該與社會的需要相適應、相聯系,最終使學校成為重建印度農村的工具”。
農村小學初中教育三維性質集于一身,既是義務教育,又是基礎教育,也是為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的教育,三者雖有各自的內涵,但是統一的,是相結合的,構成一個完整的整體。彰顯其中的一維而否定或排斥另兩維中的任何一維,都是片面的,都會割裂農村小學初中教育性質的完整性。我們應當抑簡單性思維而揚復雜性思維,也就是說“要求我們的思維是永遠不要將概念封閉起來,要粉碎封閉的疆界,在被分割的東西之間重建聯系,努力掌握多方面性,考慮到特殊性、地點、時間,又永不忘記起整合作用的整體”真2f。只有運用復雜性思維,才能從全局上,三維地把握農村小學初中教育的整體性質,也才能對其價值給出準確的定位。
二
農村小學初中教育是干什么的?理論的表述就是農村小學初中教育的價值定位是什么?關于這個問題,學者們有許多闡釋,其中不乏真知卓見,但也有偏頗之處。有學者指出:義務教育是國民基礎教育,基礎教育是整個教育制度的基礎,文化科學知識是基礎教育的基礎和軸心。教育的基礎地位就是要為高一級學校、專門人才的培養奠定好基礎,也就是,基礎教育要為學生的升學打好基礎,所以,升學率的目標也是基礎教育中基礎的目標。同樣的觀點,有的學者闡釋為:基礎教育,從性質上說,走對國民實施基本的普通文化知識的教育,因此,應對全面的基礎教育實行統一的政策,要讓農村的中小學校集中精力辦好義務教育,讓農村中小學生集中精力學好國民基礎教育階段的各種知識,讓農村中小學的孩子與城市的孩子一樣集中精力修完完整的國民素質教育課程。也有的學者從農村小學初中教育是農村教育這一維度出發直截了當地把農村教育定位于培養農民的教育。也有的學者由此出發提出農村小學初中教育“地方化”、“職業化”的結論。
從農村小學初中教育的局部來看,從一個維度考察,上述對農村小學初中教育價值的定位的闡釋是很精辟的。但是,農村小學初中教育的性質不是單一的而是綜合的規定。因此,只有從農村小學初中教育的整體性質出發,才能引伸出農村小學初中教育價值正確的定位。否則,就會把農村小學初中教育價值引向偏斜。
農村小學初中教育的三維性質決定了農村小學初中教育價值定位和目標應該是三維一體的,即培養受教育者具有國民的基本素質;具有普通文化科學知識、職業知識和技能基礎;繼續學習和終身學習的基本能力,使之成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和國家現代化的基礎性人才。這里重點談談對農村小學初中教育服務于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認識:農村小學初中教育服務于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有兩個方面,一是農村小學初中學校的輻射作用,即向農村傳播文化知識、科學技術、勞動技能、文明素養等,另一更重要的方面是按照農村小學初中教育的價值定位和目標培養學生,使之成為具有文化科學知識基礎、職業知識和技能基礎,具有基本的文明素養,成為新農村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的建設者和勞動者。有些人否定農村小學初中教育要為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的觀點,其理由是,為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服務就是為當下的比較落后的農村經濟社會服務,就是要把學生培養成普通農民,因此教育就失去了前瞻性、進步性。我們認為這是一種誤解,農村經濟社會發展這個概念是個動態的概念,要做動態的理解,既包含有對當下的農村服務,也包含為發展過程中的農村服務,更包含對未來時期的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服務。農村經濟社會發展這一概念,其含義是非常寬泛的,從產業而言,不僅僅是農業,還有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興起和發展,從就業崗位的類別而言,與城市沒有什么兩樣,三百六十行,行行都有。農村勞動力轉移是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是推進工業化和城鎮化的重要途徑,也是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標志。農村剩余勞動力一部分要從農村轉移到城市,參加城市建設,成為城市各行各業的勞動者;一部分要從農業生產轉移到小城鎮從事第二和第三產業的建設,成為農村新興行業的勞動者;相當一部分仍留在農村,從事農業生產勞動,成為思想素質好、有文化、懂科學、會技術的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新型農民,他們是農村的一代知識農民。這樣的農民同其他行業的人一樣,同樣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所需要的主力軍。有些人頭腦中總是有些抹不掉的觀念,一提起農民,就從落后、愚昧、貧窮、低人一等聯系起來,輕視農民,看不起農民。實際上,無論從時間維度上看還是從空間維度上看,為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服務,都不是要把受教育者培養成歷史意義上的農民,即使是留在農村從事農業生產勞動,也不是一般意義的農民,而是懂科學、懂技術的新一代農民。實現農村小學初中教育價值定位和目標不是空話,必須有教育教學和實踐內容的體現和支撐,其基本內容應該有:國民基本素質教育、普通文化科學知識基礎教育、職業知識基礎和基本技術技能教育等諸多方面。對這些內容不應該有所偏頗、偏廢或排斥任何一個方面的重要內容,都會在實踐上把農村小學初中教育引向歧途,三維價值定位和目標就無法實現。轉貼于
三
農村小學初中教育的現實,同其性質、三維價值定位和目標要求存在著巨大差距,而要縮小這個差距,使農村小學初中教育符合其性質、三維價值定位和目標要求,必須切實貫徹落實國家的教育方針,發展和改革農村小學初中教育。
第一,農村小學初中教育必須由片面教育轉為全面發展教育。國家教育方針的核心部分是培養學生德、智、體全面發展,農村小學初中教育的性質、價值定位和目標也要求對學生進行全面發展的教育。只有全面發展的教育,才能把學生培養成既具有文化基礎知識、基本的國民素質,又有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和國家現代化本領、能力和品質。而現實的農村學校教育,則是一種片面的教育。當然,在現實的生活中,潛性的教育指導理念,以及教育內容和行動,則是地地道道的片面教育?,F實的農村教育是一種以文化知識為唯一內容和指向的教育。這種情況高中甚于初中,初中甚于小學,小學甚于幼兒園。學校的德育主要有兩個渠道,一個是思想品德課,一個是思想教育活動,前者只限于說教,缺少思想上的針對性,具體性,學生只記了一些知識,對其心理的教化成果甚微,許多學生是不得不學,而且學而不做者甚多,思想品德課是學校各種課程中最不受重視的課程之一。許多學校沒有任何思想教育活動,有些學校雖然也開展一些活動,甚至搞得有聲有色,但多半圖形式而無內容。有活動,沒教育內容,這種活動也就失去了意義。體育、美育工作缺失,音、體、美課程,也是不受重視的課程之一,不但課時很少,而且也沒什么相應的活動,有的學校因為師資缺乏、質量不高,而不能正常開課,音、體、美教育嚴重缺失。相反,文化科學知識課或升學考試的課,則受到異常的關注,不僅課時多能得到保證,而且學生的課余時間,幾乎都是文化科學知識課的延伸。課業負擔越來越重,是非常普遍的現象,許多學生壓得直不起腰,喋喋叫苦。有的初二學生中考后,撕掉了教科書,用以表示向負重苦難的日子告別。片面的教育已發展到極端,滲透到教育的方方面面,學校以文化課測評分數論英雄,上者到重點班,次者到普通班,下者到戲稱的愛心班,甚至考試分數成了排座位的標尺,高分者坐前排,低分者坐后排。片面教育就是追求升學率的教育,評價一所學校優劣,升學率是最根本的指標,升學率高的學校和老師,都會得到獎勵,而升學率未達到要求的,就會受到懲罰,某縣委書記就是因為升學率低而向全縣百姓道歉。然而這位縣委書記從來也沒有因為學生沒有實現全面發展目標而向百姓道歉,這一事實說明某些為官者,隱性的教育理念是推行全面教育的極大障礙之一,而對片面教育則起到助推的作用。
第二,農村小學初中教育必須由脫離實際轉為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的教育。農村的廣闊天地為教育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提供了豐富的資源,但農村小學初中教育不但沒有享用這些資源,反而走上了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脫離的道路。近些年的改革雖也規定一些同生產勞動相聯系的課程和社會實踐活動,但時間甚微,也沒有很好落實。并且這一點點的與生產勞動、社會實踐相聯系的課程,不僅不夠穩定,也是一種形式、擺設,甚至成為某些學校創收的一種手段,學生和家長可向學校交錢或顧人頂替,學生本人未必親自參與。有些學生雖然也參加一點兒生產勞動或社會實踐,但是有勞動和實踐,卻沒有教育,為勞動而勞動,為實踐而實踐,這不是教育和生產勞動、社會實踐相結合。由于農村教育嚴重脫離生產勞動、社會實踐,致使農村的決大多數學生日益變得四體不勤、五谷不分,厭惡農業勞動、厭惡農民、厭惡農村。致使脫離農民、脫離農村、脫離農業,成為多數農村孩子的廣種價值取向和選擇。陶行知在《中國鄉村教育之根本改造》中,對當時中國鄉村教育脫離鄉村經濟建設提出了尖銳的批評:“中國鄉村教育走錯了路!他教人離開鄉下向城里跑,他教人吃飯不種稻,穿衣不種棉,做房子不造林;他教人羨慕奢華,看不起務農;他教人分利不生利;他教農夫子弟變成書呆子”。陶行知的話雖說的是解放前,但仍適于現在。現實的這種可怕后果,不能不使人們憂慮,也不能不引起有識之士的關注,因為這不僅關系到農村孩子們的成長,更關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成敗和民族的興衰。
教育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不僅是學校教育的內容,也是培養和造就全面發展人的根本保障,更是培養新農村建設者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人才的唯一方法或根本途徑。人的素質的形成和提高,僅靠書本知識和說教是不能實現的,而只有通過各種社會實踐才能逐步形成。勞動人民的優秀品質,就是勞動人民參加生產勞動和各種社會實踐的結晶,勞動素質是各種素質的基礎,只有在這個基礎上才能引申出集體主義、群眾觀點、團隊意識,創新精神,為人民服務等的思想品德,熱愛勞動和熱愛勞動人民的情感和態度是親自參加勞動的一種體驗、一種感受。沒有這種體驗和感受的人,在口頭上說熱愛勞動,熱愛勞動人民,但永遠也不會把這個情感內化在自己的血液和靈魂中。農村基礎教育只有走勞教結合的道路,讓學生親自生產和社會實踐,才能使他們體會到勞動、勞動人民的光榮、偉大,從而生長出熱愛勞動、熱愛勞動人民的情感,并把為人民服務作為畢生的價值取向。正如只有教育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才能使書本上學到的知識變成活的知識,做到學以至用,至用促學,學用結合。才能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走與勞動人民相結合的道路,成為社會主義現代√t需要的各級各類人才。
在教育領域有少數學校按照國家教育方針要求,堅持走教育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的道路,創造了很多辦法,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可惜的是沒有得到支持,沒有認真總結,更沒有自覺的推廣,這不能不說是教育領域中的一個失誤。
第三,農村小學初中教育必須變精英教育為平民教育。精英教育在農村小學初中教育中普遍存在。我們對農村小學初中教育實地考察,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農村小學初中教育,特別是重點?;驅嶒炐5慕逃褪蔷⒔逃?,是對少數尖子生的教育,是對權貴和富人子弟的教育。農村的重點中小學,被稱為貴族學校,現又改稱為優質學校,是精英教育理念的產物,其存在就是精英教育的實踐,其結果輻射到全部小學中學,使精英教育理念彌漫整個教育領域。這些所謂的優質學校,是集中了國家或地方優質教育資源,培養界域中的尖子學生或權貴、富人子弟,而剝奪了大多數學生享有優質教育資源的權利,加劇了教育的不平等。
平民教育是面向百姓的教育,面向普通百姓子女的教育,面向普通智力發展水平的學生的教育,面向全體學生的教育。因此,平民教育也是平等教育,應當提供給每個受教育者均等的受教育機會,享有國家提供的同等的教育資源的權利。維護每個學生的平等教育權利,是政府的責任,也是學校教育的責任。僅僅為了少數尖子學生的升學服務;而置大多數學生的后續生存發展而不顧,實在是目前學校教育的一種不可饒恕的罪過。
第四,農村小學初中教育要變單一文化知識教育的培養模式為文化知識和職業知識教育相滲透相結合的培養模式。農村小學初中教育就其教育教學內容和培養模式而言,仍然是以單一的文化知識為唯一的內容,課堂傳授是培養學生的主要形式。這種教育嚴重脫離農村實際,脫離農業需要,脫離教師學生的訴求。我們國家是農業大國,農村人口占全國人口的三分之二。課題組在福建6個縣的抽樣問卷調查表明,農村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占本省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80%以上,有96.26%的教師認為學生的職業意識、基本勞動技能、態度等應該在義務教育階段開始培養,94.17%的農村初中生認為,小學、初中階段應該給學生一定的職業意識、技能等方面的培養,85.71%的小學生喜歡或很喜歡職業技能課,99%的初中學生希望或非常希望學校開設職業技術課。我們在吉林省東豐縣調查兩所初中,2004年和2005年畢業生中,分別有60.34%和55.63%留鄉務農,外出打工分別占19.5%和21.2%,升入普高的分別為16%和17%,升入職高的分別為3.8%和5.5%,個別復讀。就是說,農村初中畢業生大部分要留在農村就業或者出外打工參加城鎮建設。而目前普遍的現象是,農村小學初中學?;緵]有開設職業技術方面的課程,義務教育目標定位單一,“離農教育”“升學教育”仍占據主要地位。這樣一大批初中畢業生,難道不應該在小學初中階段學習職業素養、職業技能類課,不應該為他們的職業選擇奠定某些基礎嗎!
2科研興教、科研興校與研究型教師成長
隨著我國師范院校由三級師范向二級師范過渡,山西省中等師范20余所學校都面臨著合并、升格或轉制。目前大部分是掛靠辦學,有的掛靠為師范院校分校,有的掛靠為當地高校的分校。這樣的現狀,是否影響到學校的教育教學,是否影響教師的心態。調查問卷中,“對教師聽課、評課,引導教師開展科學研究”這一項有37人選擇,占60.7%,表明超過一半以上的人同意此觀點;選擇“教師上了課就行,其他人不能耽誤事情”這一項有20人,占32.8%。其他選項為個別。詳見表1。當問及“科研興教”、“科研興?!?、“科研立校”的問題時,認為“應該大力倡導”41人,占到67.2%;認為“可以的,應該是這樣”21人,占34.4%。詳見表2。在表2調查的前提下,筆者進行了進一步調查,在假設對“科研興教”、“科研興?!?、“科研立?!笨梢猿闪?,您認為應該怎么做最好。有代表性的是“引導教師承擔各級課題研究,進行教改實驗”42人,占68.9%;“狠抓教師隊伍建設,引導教師研究”28人,占45.9%。詳見表3。就山西省小學教師教育面臨的主要問題的調查中,最為典型的問題是“提高教師的職業使命感”占63.9%;“提高教師教育教學水平”占57.4%;“提高教師的教育科學研究水平”占23.0%。從調查看,提高教師學歷,已經不再是提高教師教育的首要問題了。見表4。對山西省的教育改革的重點問題作分析,認為“小學、初中基礎教育”為重點問題的占57.4%;“教師教育”問題占50.8%;“大學招生就業”占28.0%;“高中高考”和“幼兒教育”問題,只是個別選擇。見表5。由表5不難看出基礎教育的重要性,那么基礎教育與師范教育的關系是什么呢?我們對“學生家長和社會對基礎教育的期望就是對師范教育的期望”的正確性進行了分析,認為“說得很對,師范教育質量決定基礎教育的質量”的人占到絕大多數83.6%。其他只是個別選擇。見表6。
3創新是師范教育的靈魂
各行各業都在說“創新”,那么在教育教學領域能否創新,應該怎么樣創新,是需要我們思考的問題。從我們的調查問卷看,認為“教育教學是最需要創新的行業,創新才能真正的搞好教育教學”的為80.3%,占被調查者的絕大多數。還有人認為“教育教學是很難創新,只是說說而已”、“教育教學創新說不準,不過應該倡導”和“教育教學本來就不能創新,就是繼承原有的知識就好”但為數不多。見表7。關于師范教育的“創新”,我們專門從師范教育教學的特點角度進行了思考。從調查看,認為“師范教育培養的教師是最需要創新的,師范教學是最需要創新的”有45人,占73.8%;認為“師范教育需要創新,但實際根本做不到”有15人選擇,占24.6%;極個別有選擇“讓未來的教師掌握大量的知識就行,無所謂創新”、“學習知識、掌握技能就行,創新不創新無關緊要”。見表8。在創建研究型大學與??茖W校辦學思考的調查中,認為“其實研究型大學就是要有大批的研究型教師,才能引導學生”有29人,占47.5%;認為??茖W?!俺蔀檠芯啃痛髮W不可能,但培養一些研究型教師是可以的”選擇有28人,占45.9%;選擇“可以倡導研究,促進學校發展,根本沒希望實現”、“研究型大學也是個說法,其實好多大學也沒什么研究成果”和“永遠不可能,因為起點太低,無法比擬”為數不多。見表9。
4課程改革是師范教育的創新之路
當前,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新課程推廣之際,師范院校的課程應該怎樣應對呢?被調查者認為“師范課程要與基礎教育課程一起改革,才是教育改革的最好的選擇”有46人,占75.4%;“師范課程改革才能保證基礎教育新課程的進行”有29人,占47.5%。見表10。就當前師范??茖W校的課程與教學現狀以及教師綜合素質的問題而言,選擇“大部分教師是教教材、考教材模式,沒有形成自己的思想”有26人,占42.6%;選擇“從學歷看有研究生進入師范教師行列,但是師能、師心很難把握”22人,占36.1%;選擇“參差不齊,整體素質不高,不適應師范教育的需求”19人,占31.1%;“應試素質挺好,適應各種比賽,但缺乏個性”為個別選擇。見表11。關于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以及它們在教育教學中的地位問題,被調查者選擇“這類課程是很有必要開設,但學校和教師沒有這方面的能力和意識”有31人,占50.8%;其次,認為“只有這類課程的開設,才能全面培養學生綜合素質,否則真是單面人了”有26人,占42.6%;還有認為“說起來重要,做起來很難,也沒時間考慮做”為19人,占31.1%;也有極個別選擇“只是說而已,沒有地位,也不需要地位,搞好國家課程的教育教學就好”。見表12。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學校課程的三級管理調查,認為“國家課程的比例是大了些,但需要補充一些地方課程和學校課程才好”的超過半數,有33人,占54.1%;認為“只有地方課程和學校課程的開設占有一定比例,才能真正體現學校的特色”有31人,占50.8%。認為“國家課程就涵蓋了地方課程和學校課程,沒必要再開設了”是少數人;認為“現在課程都是國家課程,沒必要說什么地方課程和學校課程”和“這些課程都是在地方和學校開設的,就是國家課程”只是個別人。見表13。
5轉制、升格、機遇、挑戰
中等師范學校或成人高校辦學模式和思想,轉制升格為承辦普通師范??平處熃逃?,其主要問題調查,被調查者認為主要問題為“引導教師開展教育研究”為大多數,有42人,占68.9%;認為“提高教師的待遇”和“選派教師到高一級學校進修”各有27人,占44.3%;認為“提升教師的思想意識”24人,占39.3%;認為“提升教師的學歷層次”的10人,占16.4%;還有認為“對教師嚴格管理”。見表14。關于中師或成人體制教師職稱與普通??企w制職稱要求的調查,積極思考方面選擇“要求更高了,條件更高了,好多人根本達不到要求”有30人,占49.2%;選擇“壓力大了些,需要認真對待”有26人,占42.6%;認為“很正常,該做什么還做什么,沒什么本質的變化”有14人,占23.0%;也有個別消極的選擇“要求、條件無所謂,好多人都超越了這些條件”和“這些也就是幾百元的差別,無所謂,該做什么還做什么”。見表15。應試教育的影響調查,被調查者選擇“是有很大影響,大部分老師開始自己反思這些問題,正在思考改進”超過半數以上,有37人,占60.7%;認為“有很大影響,大部分還在執行這樣的模式,這些教師就是應試教育培養出來的”有20人,占32.8%;還有積極應對的選擇“沒有影響,大部分老師早已意識到了這些問題,已經走出一條新路”和“沒有影響,大部分老師都可以自己把握”;也有個別消極的選擇“影響一直會持續,大部分教師都執迷不悟”。見表16。
針對中師、成人轉制、升格為普通??坪?,“探索大專辦學模式”的調查,超過半數以上的被調查者基本一致的選擇是“模式不是固定的,是需要探索和優化的,怎么引導學生學才是核心”有46人,占75.4%;其次選擇“其實不要說模式,關鍵是需要探索,探究怎么講、怎么講好”23人,37.7%;再次是選擇“模式都一樣,都是教師講,學生聽,但是還需要探索怎么講、怎么聽”14人,占23.0%;還有極個別的選擇“模式都一樣,都是教師講課,學生聽課,講了課本知識就可以了”和“沒什么可探索的,中師、成人和??颇J交疽粯印薄R姳?7。關于教師特色調查,不論中師教育、成人教育和專科教育教師的個性和特色,在被調查者中有一半的人選擇“在教師的教學整體設計和實踐中”有31人,占50.8%;有將近一半的人選擇“在教師的教學過程和教育科研成果中”有30人,占49.2%;選擇“在教師對待學生的態度中”有19人,占31.1%;選擇“在課堂上教師言語和行為中”有14人,占23.0%;選擇“在教師的人際交往生活中”有11人,占18.0%。見表18。關于大學、大樓和大師的調查,被調查者比較一致的選擇“大樓是有了,也應該有我們自己的大師,哪怕是中師、小師”有46人,占75.4%;還有人選擇認為“大樓投入一定的資金可以建成,大師就是投入了巨資也很難成就”有13人,占21.3%;也有個別人選擇“我們只能有大樓了,大師估計永遠不會有”、“有大樓就是了,根本就沒想什么大師,太遙遠了,辦不到”和“大樓是硬指標,大師有幾個,不想那些”。見表19。教授是大學的重要指標的調查,比較一致的被調查者認為,“應該投入大量的財力物力引導教師們奮斗,培養自己的教授”49人,占80%。見表20。
師范專科學校博士、教授問題的調查,超過一半以上的被調查者選擇“學校應該從制度,待遇上激勵教師奮斗”有36人,占63.9%;選擇“學校應該在特殊時期制定特殊的政策來引導”24人,占39.3%;選擇“學校應該建立博士、教授專項基金,專門引領教師們奮斗”22人,占36.1%;選擇“博士、教授應該作為我們這樣大學的追求目標,從現在做起,來奮斗”23人,占21.3%;也有選擇“博士、教授距離我們這樣的大學的還很遙遠,沒辦法考慮”。見表21。本問卷設計由于筆者的思想局限,還缺乏完備的科學性和思想性,欠妥之處,敬請批評指正。本調查項目有重復選擇。6調查的反思與期望
6.1“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教學目標實現應該在首位
《綱要》指出:“加強勞動教育,培養學生熱愛勞動、熱愛勞動人民的情感?!鼻楦性趺磁囵B,我們需要做些什么,這是需要我們認真思考的問題。同時聯系到我們在教育教學中的三大目標:第一,知識與技能;第二,過程與方法;第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對實現三大目標的教學設計如何選擇,孰多孰少、孰難孰易,大家一致認為:“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目標設計困難大、問題多。無論做什么都需要情感、激情、情趣。我們講情感,在這里首要的應該是教育的情感,教學的情感,對學生的情感,對學習的情感等。各級各類教育都要辦有情的教育,就要始終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教學目標實現放在首位。
6.2研究型教師的成長和發展是師范教育的永恒的主題
《綱要》指出:“以重大現實問題為主攻方向,加強應用研究”,“教學、科研、實踐緊密結合”。農村教育問題、教師教育問題、師范教育問題是我國重大現實問題,我們的教學和科研就要緊密結合這些重大現實問題。在當前綜合性、研究型和開放性的大背景下,師范教育要反思,我們且不說創一流院校、辦研究型院校,但是,我們可以向培養研究型教師的方向發展。什么是研究型教師呢,簡言之,首先要研究教育、教學、教材、學術,更重要的是研究學生,成為專家型、通才型、智慧型教師,突破一般的學科或專業的局限,以提高信息化能力;其次,是使其成為學者型、反思型、開放型教師,特別要提高其人文素養、科學素質和啟發式教學的能力,鑄就師魂,展示師心;第三,是使其成為務實又務虛、探究創新型教師,提高其科學探究和組織實踐活動的能力。
6.3地方課程是師范院校可持續發展的切入點和突破口
《綱要》指出:“避免千校一面”。筆者認為這一概括擊中了我國教育發展和改革的要害。我們分析一下“千校一面,萬人一面”是怎樣形成的。我們的千所學校都是“一張卷子、一本教材、一本習題練習冊”,教師按照同“一個標準”教,又按照同“一個標準”考,再加上一些特殊“死纏爛打”的“硬功夫”,造成了“千校一面,萬人一面”。如何改變這種狀況,通過研究,我們認為需要進一步提高對校本課程、地方課程重要性的認識,真正實現校本課程、地方課程和國家課程的三級管理,使得校本課程和地方課程真正在教育領域占有一席之地,真正發揮作用。特別是師范教育更要加大校本課程和地方課程的開發力度,以此為師范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和切入點推進全面改革。
6.4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是師范教育課程改革的核心內容
《綱要》指出:“推進課程改革,加強教材建設”。當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如火如荼,師范教育如何應對,這是對師范教育的挑戰。師范教育是為基礎教育培養合格教師的,要培養基礎教育真正有用、全面合格的教師,師范教育就要把基礎教育的改革當作師范教育自己的事情來做。推進基礎教育的課程與師范教育的課程同步改革,后者還要適度超前,這樣基礎教育的課程改革才能有足夠的后勁和可持續發展的動力。
6.5師范教師的教學改革與創新,是教學的靈魂
《綱要》指出:“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創新教育教學方法”,“倡導啟發式、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教學。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營造獨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創新的良好環境”。教學改革和創新是學校與教師的終身追求,師范教育,師范院校的教師顯得更為重要。如今“改革和創新”是最為高頻的詞匯,從我們的調查問卷中可以看出,被調查者基本一致認可“教育教學是最需要創新的行業,創新才能真正的搞好教育教學”和“師范教師、師范培養教師是最需要創新的,師范教學是最需要講究創新的”,但是要真正實現創新也是最難的。其實這都很正常,要改革和創新,一定是有難度,如果很容易,就不需要我們進行這樣的課題研究了,所以我們要有信心,有勇氣面對這些改革和創新的難題,迎難而上?!毒V要》為我們具體提出了一些方法,這些方法不只是讓我們來講其內容,更是讓我們身體力行地和學生一起做出來,從中感悟、體悟其真正的含義,“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營造獨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創新的良好環境。”
6.6師范教育的創新是整個教育創新的基石,國家整體創新的核心和關鍵
《綱要》指出:“加強教師教育,構建以師范院校為主體、綜合大學參與、開放靈活的教師教育體系?!睅煼督逃囵B教師的主體地位被《綱要》再次確認,它的特殊性就是它的基礎性。師范教育不只是師范教育本身的事情,它是關系到國家振興和民族興旺的大事。我們的調查也再次證明,師范教育是最需要創新的,其創新的主要內在因素就是教師教學的創新,以上已進行了論述,我們在這里簡述其創新的外在因素,師范院校的創新關系到國家的發展和民族的振興?!毒V要》指出:“強國必先強教”,這里講“強教”,就是要有強大的教育和強大的教師。要造就真正強大的教育和強大的教師,就要有強大的師范教育,因此,師范教育的創新是整個教育創新的基石,是國家整體創新的核心和關鍵。
6.7轉制、升格的真諦是教師教育思想的提升、教學水平的提高
如何理解您提到的“技術立身、藝術修心”?
■“技術立身、藝術修心”的特色教育是以“培養學生綜合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基”為前提。素質教育要求尊重教育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培養學生全面發展、終身發展,增強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秶抑虚L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指出, 在全面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基礎上,擴大優質資源,推進培養模式多樣化,滿足不同潛質學生的發展需要。根據我校實際情況和優勢,我們決心創辦以培養學生技術素養、藝術素養為龍頭,全面提升學生綜合素養,為學生終身發展奠基的特色學校。強化學生的技術教育,是為了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自理自立意識、勞動觀念、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從個人生活角度看,勞動是立身之本,而技術是立身的保障。從學生發展來看,開展技術教育,體會創造的快樂和幸福,對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起到很好的促進作用。技術課程是對學生實施技術教育的重要途經?!镀胀ǜ咧屑夹g課程標準(實驗)》指出,技術課程強調心智技能與動作技能的結合,強調理論與實踐的統一。通過“動手做”,學生的技術設計與制作能力、技術試驗與技術探究能力以及利用所學技術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都將得到增強。我校多年堅持為學生開設技術課程的實踐經歷和育人成果,充分證明了技術課程是強化學生手腦并用,發展學生實踐能力的良好載體,不可或缺。
進行藝術教育,是為了培養學生欣賞美、表現美、創造美的能力,提高一個人的氣質和生活品位,塑造美的心靈,為學生的終生幸福奠基。人的發展會催動社會的發展,人的發展需要有質量、有品位的生活,而有質量、有品位的生活來自人自身的修養。我校對學生進行藝術教育,主要目的是為了培養學生欣賞美、表現美、創造美的能力,提高一個人的氣質和生活品位,塑造美的心靈。當然,如果某些學生在藝術上很有天賦和潛能并具有濃厚的興趣,這樣的學生也可能將來從事藝術職業,在藝術上有所作為??傊?,通過提升藝術素養,修心養性、享受生活,為學生的終身幸福奠基。
當前,雖然應試教育思想有所弱化,但將技術、藝術等課程提到這樣高度的學校并不多見,對此,您是如何考慮的?
■我校也曾受到應試教育思想的影響,也曾為開設勞技、美術等課程在痛苦中徘徊。但是,令人憂慮的學生綜合素質使我們在教育實踐中越來越清楚地認識到,學生的發展不應該是線性的,而應該是立體的,不應該是片面的,而應該是全面的。唯有如此,學生才能適應現代社會的需要。
全面發展理論告訴我們:人的全面發展,是人的需要的全面滿足,是人的能力的全面提高,是人的個性的全面豐富和完滿。蘇霍姆林斯基提出實施全面和諧的發展教育,就是要把教育看作由德育、智育、體育、勞動教育、美育五部分相互聯系的有機統一體?,F代教育中“以人為本”的思想本質上就是要提高人的素質,增加人的才能,健全人的人格,升華人的精神,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新課程改革以來,隨著對全面發展思想認識的不斷深化,我們深刻體會到“技術立身、藝術修心”的重要作用,體會到“提升學生綜合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基”這一核心理念的時代價值。實踐表明,技術教育、藝術教育是“學會生活”的重要實現方式,是使每個學生能夠充分發揮自己潛能的教育形式,是為“人盡其才”提供的良好基礎訓練,是學生終身學習和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是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重要載體和途徑。
我校已有60多年的辦學歷史,是天津市第一批國家級示范性高中。我們始終立足學生終身發展,技術課、藝術課與文化課并舉,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動手與動腦相結合,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同時培養,以科研為引領,促進技術教育、藝術教育不斷發展。同時,不斷加強課程建設,優化課程結構,不但保證了我校教學質量的穩步提升,而且在培養學生技術、藝術素養上取得了突出的成效,為學生綜合素養的全面提升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構建了特色學校的雛形。
我們提出的“技術立身、藝術修心”的辦學特色,不單是技術學科教師和藝術學科教師的事,全校教職員工都要參與;不單是幾個興趣小組和部分有特長的學生的事,全體學生都要參與。只有廣大教師和學生都參與進來,才能形成學校的特色;只有學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學校才會成為有特色的學校。
學校通過何種途徑實現“技術立身、藝術修心”?請您具體談一談。
■一是學校課程管理制度的重建。首先,學校課程管理者轉變觀念,變“領導”為“指導”和“服務”;其次,做好學?!赌甓日n程實施方案》并嚴格執行,切實保證課程實施過程與課程實施方案的一致性,開足開齊各類課程。再次,我們立足本校具體情況,挖掘、利用校內外的人力、物力、財力等課程資源,合理進行資源配置。例如,在銅版畫藏書票模塊教學中請來天津美術學院沈延祥教授,講民間美術時請民間藝人傳授制作技巧,銅管樂社團請來天津交響樂團八位優秀樂手來校指導。
二是建立完善的校本課程體系。在確保開齊開足國家課程的前提下,根據學校的辦學理念和培養目標以及課程資源實際狀況,我們開發了多門可供學生自主選擇的、靈活多樣的,以對學生終身發展負責為指向的校本課程。在開發與實施過程中,我們明確課程目標,細化課程標準,優化課程結構,編制課程教材,強化課程管理,重視課程實施與評價。我們成立了以校長為組長的校本課程開發領導小組,制定了校本課程開發流程,從環境分析、課程目標設置、課程組織等方面逐一把關,從課程實施、課程評價等方面加強監督與管理。到目前為止,我校已開發并實施了技術類如《服裝欣賞與結構設計》,藝術類如《陶藝與泥塑》,科學類如《趣味魔術》,健康類如《家庭保健》,綜合實踐類如《家政課堂》等30門校本課程。
三是教學管理制度的重建。首先,建立校本教研制度,真正實現教師的教研是“在學校中,通過學校,為了學?!?,達到理論實踐化、實踐理論化,提升教師專業發展水平。其次,立足課堂,狠抓教學,提高教學效益。其中包括健全教學常規制度,制定《課堂教學評價標準》,建立名師工作室,開展骨干教師作課評課、教學沙龍、信息技術培訓等活動。最后,建立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考評制度,從單純的量化轉向質、量的結合。每位教師制定專業發展三年規劃,教學處建立教師教學成長檔案,促進教師的反思和發展。
四是加強特色鮮明的教師隊伍建設。為提高教師綜合素質,使學科教師人人成為業務精良、特色鮮明的專業化教師,我們尊重教師個性,滿足教師專業發展的需要,創造專業培訓機會,發展教師特色,搭建發展平臺。我們分別請北師大校長鐘秉林教授、《人民教育》主編傅國亮、教育部技術課標組組長顧建軍、天津市教科院教授王敏勤等多位專家來校講座;我們也多次派教師外出學習、交流,例如,美術、音樂教師參加北師大相關專業的暑期培訓;部分骨干教師赴華東師范大學培訓;通用技術處全體教師參加2012年技術教育與創新人才培養論壇,觀摩北京市高中生創意設計大賽。
五是投入財力,加強技術教育中心和藝術教育中心建設。配齊、配好教學中必要的設施和器材,配備教學專職管理人員,加強實驗室、工作室的管理,為教學提供優質的服務。到現在為止,技術教育中心已完成十五間“項目型”特色技術實踐室建設,藝術教育中心已完善六個美術工作室、四個音樂工作室、一個機器人工作室,建設了一個國學館,一個外文閱覽室和一個高端學術交流報告廳。同時,我們還由工作室領銜人精心設計并實施工作室與對應樓道的文化建設,進一步彰顯工作室的文化特征。
六是開辟多種渠道,為學生綜合素養的發展和提升提供平臺。我們整合教育資源,建立校外實踐基地,保證更多的學生有機會參加社會實踐活動;舉辦18歲成人儀式、迎新年文藝聯歡會,與考入大學或參加工作的校友對話、交流。此外,我們組建銅管樂團、合唱團、藏族學生舞蹈團、機器人DIY、電子愛好者、服裝設計、計算機輔助設計等多個學生社團,不斷豐富學生的學習生活。今后,我們還將創建“青少年科技發明研究院”“青少年藝術研究院”,為有特長的學生提供良好的發展環境。
剛才我們在參觀學校的工作室和技術實踐室時,教師和學生的作品給我們非常深刻的印象。請您介紹一下近年來學校在“技術立身、藝術修心”特色教育方面的經驗和成果。
■目前,附中的“技術立身、藝術修心”特色教育初具規模,成為天津市“265工程”技術和藝術課程教學實踐基地。中央政府門戶網站、中央電視臺網站、香港大公網、中央電視臺、天津電視臺、《天津教育報》、《教育研究與評論?技術教育》雜志等媒體多次對我校特色高中建設情況進行了專題介紹。一年來,技術和藝術教育課程覆蓋學校2010級至2012級高中生共1362人、2161人次。不僅學生的技術、藝術素養培養初顯成效,而且促進了教育教學質量的全面提升,實現了學生全面發展,堅定了全校師生對“提升學生綜合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基”這一核心價值理念的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