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寫作既是個人情感的抒發,也是對學術真理的探索,歡迎閱讀由發表云整理的1篇探究因材施教下初中物理分層教學模式范文,希望它們能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啟發。
摘要:“因材施教”是中華民族古老的教育智慧、教育理念,注重結合學生的不同特點、需求以為其提供適切、優質的教學。新課程改革的持續推進和素質教育理念的深入,使得因材施教成為初中物理教學的指導思想。基于該現實背景,文章簡要論述因材施教理念下初中物理分層教學模式的內涵及其實施的必要性,重點結合實際教學經驗、具體教學內容,從科學劃分學生層次、教學目標層次化、推動分層學習、設計分層作業四大方面闡述因材施教理念下的初中物理分層教學模式,以供參考。
關鍵詞:因材施教;初中物理;分層教學模式;素質教育
一、因材施教理念下初中物理分層教學模式的內涵
因材施教理念體現了一種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即將學生看作學習的主體,將學生視作具有獨立人格、具備不同個性、擁有多樣化需求且時刻處于發展之中的個體。因此,在因材施教理念下,初中物理分層教學模式首先是一種以學生為本的教學模式,要求教師轉變以知識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教學理念、教學方式及教學組織流程,遵循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以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由簡到繁地開展物理教學,循序漸進地提高學生的物理學科核心素養。與此同時,因材施教理念需要教育工作者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有的放矢地進行有差別的教學,讓每一名學生都可以揚長避短,獲得最佳發展。因材施教理念下,初中物理分層教學模式是立足實際、放眼未來的教學模式,不僅需要讓學生在校期間學足、學好物理基礎知識及基本技能,還需要關注學生實際生活以及未來適應社會中的所需、所獲,在幫助學生高效率學得物理知識、習得物理實驗技能的同時鍛煉學生的靈活思維、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精神、塑造學生的健全人格及高尚的道德品質,以此對學生的各項核心素養產生綜合效益。除此之外,現代意義下的因材施教理念既關注教師如何教,也重視學生如何學,致力于使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形成個性化的學習“風格”。因此,因材施教理念下的初中物理分層教學模式是注重改善學生學習態度、學習習慣、學習策略的教學模式,應堅持以學習為中心的基本原則,讓學生意識到自己學習習慣的利與弊,主動調節學習過程、方法及結果,以此提高學生的學習水平。
二、因材施教理念下初中物理分層教學模式實施的必要性
(一)尊重學生個體性差異的必然選擇
個體性差異普遍存在于學生群體。因學生所處生活環境、社會環境不同,學習理解能力、物理學習興趣、物理學習習慣及方式、日常學習習慣等有所不同,這就決定其在物理學習中會呈現出差異化的學習成效、多樣化的學習動機、多元化的學習需求。并且,多元智能理論指出,個體必備八項基本智能,但這些智能有著優劣之分,例如部分學生實踐力較強,但抽象思維能力薄弱;部分學生語言表達能力較強,但對比分析能力較弱等。優質的初中物理教學是發掘學生優勢智能,彌補學生劣勢智能的教學,也是關注學生個體性差異、促進學生取長補短的教學。在因材施教理念下,教師在把握學生個體性差異的基礎上為學生“量身定制”學習方案,針對不同學生提出差異化的學習要求與標準,投放不同總量及難度的學習資源,組織學生進行分層學習并逐步達到自身所處層次對應的學習目標,能夠讓學生發現自己的觀點、正確認識自己的優勢及不足,為學生自主學習提供明確的目標導向,指引學生采取科學、有效的方式完善自我。可見,因材施教理念下初中物理分層教學模式的實施是尊重學生個體性差異的必然選擇。
(二)實現教學公平性的必然要求
公平是教學的本質屬性,不僅體現在教學資源公平分配、教育水平均衡發展上,而且體現在教學開展及課程實施的方方面面。初中物理是啟蒙學生科學探究意識及精神的關鍵學科,在初中教學體系內占據重要地位,通過物理課程學習學生會逐步產生探索物質世界的熱情,形成科學探究及認知事物的方法,并獲得思維品質、文化素養、道德品質的綜合提高。但在傳統的初中物理教學模式下,教師通常針對不同學生提供相同的教學內容、制訂統一的教學目標及方案,一部分學生認為物理學習十分簡單,便在物理學習中產生應付、懈怠心理,只注重機械性記憶教師講解的知識,忽視自身綜合能力的發展;另一部分學生則認為初中物理課程難度大,自己沒有潛力學好、學會物理知識,對物理學習產生畏難情緒,且只能理解較為簡單的物理知識,無法運用物理知識解決基本的實際問題。此種教學方式最終導致“吃不飽”“吃不了”現象的發生,違背了教學的公平性原則。而在因材施教理念下,教師積極構建并實施分層教學模式,確保物理教學與學生需求對接,是實現教學公平性的必然要求。
(三)夯實學生物理基礎的必由之路
初中生的思維獲得了一定的發展,但由于個體性差異的客觀存在,導致學生對物理知識的認知有著明顯的不同,部分學生僅能從表象上認知物理知識,另一部分學生則能透過表象認識到物理的本質,而學生對物理知識認知的不同也會影響其利用物理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材施教理念下的初中物理分層教學模式以學生實際情況為起點,以分層施教、分類指導為核心,致力于為學生提供開放、自主的學習空間,為學生制訂適宜的學習方案,從而在整體上促進學生學習水平的提高,消除學生間的兩極分化,且在分層教學中,會最大程度上激發學生的潛能,促進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個性化學習策略,讓學生通過自己喜愛、習慣的方式理解物理知識、運用物理知識、內化物理知識。不僅如此,因材施教理念下的分層教學模式可以將物理教學內容細化,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思考物理相關問題,在教師指導及同伴幫助下探索出解決問題的有效路徑,將物理學習中所獲的經驗、方法等轉化為自己的實際行動。可見因材施教理念下實施初中物理分層教學模式是夯實學生物理基礎的必由之路。
三、因材施教理念下的初中物理分層教學模式
(一)科學劃分學生層次,充分了解學生的個性化需求
因材施教理念下的初中物理分層教學模式構建、實施的前端環節為對學生進行科學分層。教師需要轉變唯分數論的教學理念,關注學生全面、均衡且個性化的發展,找準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全面采集學生信息,在學情分析、師生溝通、家校交流的前提下掌握學生實際的學習情況,充分考慮學生的認知基礎、心理及行為特點、興趣愛好、物理成績、學習理解能力等,結合物理學科核心素養以科學劃分學生層次。其中,C層次學生的特點為物理觀念淡薄,無法利用所學物理知識解釋生活常見現象;物理思維受阻,對比、分析、歸納、抽象等思維能力薄弱;物理實驗能力偏低,無法自主組織實驗、通過實驗現象推導正確結論;科學精神及態度尚未形成,缺乏嚴謹細致的學習品質,物理學習態度不端正。B層次學生的特點為物理觀念較好,可從物理角度看待生活;物理思維初步發展,但創造性、批判性、反思性等高階思維能力尚未形成;物理實驗能力較強,但實踐力與創造力不足;科學態度及精神初步形成,但遇到困難問題時依然會出現逃避、應付等不良心理。A層次學生的特點為物理觀念強烈、思維活躍、物理實驗能力強、科學態度及精神初步形成,但自主學習能力依然有待提高。
(二)教學目標層次化,貫徹落實新課標要求
在對學生進行科學分層的前提下,教師要結合不同層次學生的特點找準學習目標,將理論教學與實踐相結合,既需要考慮學生的個體性差異,又需要確保物理分層教學面向全體學生。在分層目標設置上需要以新課程標準為導向,以因材施教及素質教育理念為指導,遵循以人為本的基本原則,所設定的教學目標需要與學生的個性化需求、認知及物理學習基礎水平對接,確保學生能夠在物理學習內通過獨立思考、合作探究、互助學習、閱讀教材、分析拓展性資料等方式逐步達成學習目標,讓每一名學生都可以取得“跳一跳摘果子”的學習效果,以此為初中物理分層教學模式的實施提供目標導向,讓分層教學更有意義、更具實效性。例如,在《大氣壓強》的分層教學中,教師可針對C層次學生設置目標:了解并掌握大氣壓強基本概念;通過實驗探索及拓展,利用大氣壓強知識解釋生活常見現象。針對B層次學生:通過實驗探究,對比分析實驗現象,提煉出大氣壓強變化的基本規律;自主探索大氣壓強知識的運用途徑。針對A層次學生:繪制思維導圖以整合液體壓強、大氣壓強知識;自創實驗以探究自己想要了解的內容。通過目標分層設置,每一層次學生都可把握好學習要點,從而為學生的物理學習指明方向。
(三)推動學生分層學習,促進學生的全面和諧發展
在因材施教理念下,初中物理分層教學模式重在明確不同層次學生的切實學習需求,精準劃分學習內容層次,以精準教學指導助推學生分層學習,幫助學生逐步達到分層學習目標,在確保初中物理教學內容、方式契合學生實際需求的前提下讓學生學會學習,逐步建立學好物理的自信心,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熱情,從而促成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個性化的物理學習策略。例如,在《凸透鏡成像規律》的分層教學中,因本節課以實驗為基礎,且不同層次學生的物理實驗能力、思維能力差異性較大,導致學生會出現不同的學習成效。所以,教師可以在實驗探究階段從不同層次內選擇一至兩名學生組成合作學習小組,學生結合自身優勢、特點等承擔相應學習責任,例如A層次學生負責制訂實驗方案、B層次學生負責組合實驗器材并進行實驗、C層次學生負責記錄實驗數據及現象等。此種教學方式可以促進學生優勢互補,幫助學生掌握合作學習策略。在實驗完成后,教師分層設問,請C層次學生用規范語言描述實驗中的發現,請B層次學生總結實驗注意事項,請A層次學生分析產生不同實驗現象的原因,在發揮不同層次學生優勢的同時以A、B層次學生帶動C層次學生,實現學生間的思維碰撞,從整體上提高學生的物理學科核心素養。
(四)積極設計分層作業,強化學生的自主學習效果
作業是對課堂教學的延伸,也是初中物理分層教學模式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在因材施教理念下,作業分層設計可以幫助教師把握好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情況、學習進步程度,為學生層次的調整提供依據,且分層作業可以激發學生的反思意識,讓學生產生改進自我的內在動因,從而促進學生的自我發展。為此,教師要高度重視作業分層設計,在提高作業設計質量的同時貫徹落實因材施教理念,完善物理分層教學模式。例如,在《牛頓第一定律》的作業分層設計中,教師可以針對不同層次學生的特點設計作業內容及形式。其中針對C層次學生設計概念辨析、判斷正誤、基礎知識填空等指向物理基礎知識的作業;針對B層次學生設計看圖以探究問題的作業,旨在培養B層次學生提煉、整合及分析關鍵信息的思維能力;針對A層次學生設計解決實際問題的作業,以拓寬A層次學生視野。在布置作業后教師要及時批改作業,統計分析學生作業的完整質量及情況,進一步劃分學生層次,為學生提供作業指導。
四、結語
在因材施教理念下,初中物理分層教學模式的構建、實施需要教師以學情分析為基礎,把握學生學習信息、學習需求及特點,在科學劃分學生層次的前提下設置分層教學目標、推動學生分層學習并設計分層作業,以此確保精準施教,從整體上培養學生的物理學科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林歲祥.基于因材施教的初中物理分層教學策略研究[J].當代家庭教育,2022(1):34—36.
[2]李桂英.基于因材施教的初中物理教學中應用分層教學法的策略研究[J].文理導航(中旬),2021(6):46—47.
[3]楊國蓬.初中物理“分層教學,分類指導”教學模式研究[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教育),2021(2):85—87.
作者:馬克業 劉曉燕 單位:甘肅省隴南育才學校甘肅省隴南市武都區深圳中學